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七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目錄
江部紀事二
山川典第二百七十五卷
江部紀事二
编辑《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二年五月,有象涉江入華容 縣,直過闤闠門。」
開寶元年六月,州府二十三處大雨水,江河汎溢,壞 民田、廬舍。
五年六月,忠州江水漲二百尺。
《劉福傳》:「福,徐州下邳人。宋初,遷橫海指揮使,率所部 隸步帥劉光毅,由峽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 將王全斌部送降卒歸京師。至綿州,降卒盜庫兵,劫 蜀舊將全師雄以叛。福領所部由山南行,出賊不意, 夾擊之,賊眾大潰,斬首及溺江死者以萬計。」
《李煜傳》:「初將有事江表,江南進士樊若水詣闕獻策, 請造浮梁以濟師。太祖遣高品石全振往荊湖,造黃 黑龍船數千艘,又以大艦載巨竹緪,自荊渚而下。及 命曹彬等出師,乃遣八作使郝守濬等率丁將營之。 議者以為古未有作浮梁渡大江者,恐不能就,乃先 試於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渡江若履平地。煜」 初聞朝廷作浮梁,語其臣張洎,洎對曰:「《載籍》以來,長 江無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為兒戲耳。」王師渡江,煜 委兵柄於皇甫繼勳,委機事於陳喬、張洎,又以徐溫 諸孫元楀等為傳詔,每軍書告急,多不時通。八年春, 王師傅城下,煜猶不知。一日登城,見列柵于外,旌旗 遍野,始大懼,知為近習所蔽,遂殺繼勳。召朱令贇于 上江,令連巨筏,載甲士數萬人,順流而下,將斷浮梁, 未至,為劉遇所破。
《五行志》:「太平興國二年六月,忠州江漲二十五丈。興 州江漲,毀棧道四百餘間。七月,復州蜀漢江漲,壞城 及民田、廬舍。集州江漲,汎嘉川縣。」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九月,興州江水溢。」
《五行志》:「太平興國四年八月,梓州江漲,壞閣道營舍。 五年七月,復州江水漲,毀民舍,堤塘皆壞。」
七年六月,江水漲五丈。七月,南劍州「江水漲,壞民居 舍一百四十餘區。」九月,梧州江水漲三丈入城,壞倉 庫及民舍。
《文獻通考》:「太平興國八年,夔州江漲七尺。」
《宋史五行志》:「太平興國九年七月,嘉州水暴漲,壞官 署民舍,溺者千餘人。八月,雅州江水漲九丈,壞民廬 舍。新州江漲入南砦,壞軍營。」
《太宗本紀》:「雍熙二年三月,江南民饑,許渡江自占。」 《五行志》:「雍熙二年秋七月,朗江溢,害稼。冬,南康軍大 雨雪,江水冰。」勝重載。
《太宗本紀》:「雍熙三年秋七月癸巳,階州福津縣有大 山飛來,自龍帝峽,壅江水逆流,壞民田數百里。」 《五行志》:「雍熙三年,階州福津縣常峽山圮,壅白江水, 逆流高十丈許,壞民田數百里。」
端拱元年五月,英州江水漲五丈,壞民田及廬舍數 百區。
淳化元年六月,吉州大雨,江漲漂壞民田、廬舍。黃梅 縣堀口湖水漲,壞民田、廬舍皆盡。江水漲二丈八尺, 洪州漲,壞州城三十堵,民廬舍二千餘區,漂二千餘 戶。
二年五月,名山縣大風雨。登《遼山圮》,壅江水,逆流入 民田,害稼。
七月,嘉州江漲溢入州城,毀民舍。復州蜀、漢二江水 漲,壞民田、廬舍。八月,藤州江水漲十餘丈,入州城,壞 官署、民田。是秋,荊湖北路江水泛溢,浸田畝甚眾。 至道元年五月,虔州江水漲二丈九尺,流入城,深八 尺,毀城門。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梓州江水漲,壞民田。
咸平四年六月,詔「東川民田先為江水所害者,除其 租。」
《五行志》:「景德四年六月,鄧州江水暴漲。八月,橫州江 漲,壞營舍。」
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吉州、臨江軍並江水泛溢,壞民 田。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吉州臨江軍江水溢,害民 田、廬舍。」
《五行志》:「大中祥符四年七月,洪、江、筠、袁州江漲,害民 田,壞州城。」
《真宗本紀》:「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南蝗,並言自死。」
《五行志》:「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大風,多吹蝗入江海《江寧府志》:「真宗天禧二年,范仲淹開長蘆西河,以避江險。」
《永州府志》:「水中鼎,在道州西開元觀前江中。寇萊公 謫道州時,升郡譙望,水際騰騰有光,使人沒水求之, 云有鼎焉,兩耳可通人,百方取之不能舉。」
《宋史仁宗本紀》:「天聖六年秋七月壬子,江寧府、揚、真、 潤州江水溢,壞官民廬舍。」
《五行志》:「仁宗明道元年五月壬午,漢州江岸獲古鐘 一。」
景祐三年六月,虔、吉諸州久雨,江溢,壞城廬,人多溺 死。
《江南通志》:「慶曆間,知縣事許濬開武進之申港、澡子 港戚墅入江。」
《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元年夏四月,大雨水,諸路言江 河決溢。」
《五行志》:「嘉祐二年,諸路江河決溢,河北尤甚,民多流 亡。」
《武進縣志》:「嘉祐六年,知常州陳襄浚運河,以太湖積 水橫遏,運河不得入江為民患,浚之,其患遂息。」 《東昌府志》:「李孝基字伯思,以進士高第,判閬、舒二州, 知隨州,所至以善斷聞。甫日中庭空。或問其術,曰:『無 他,省事耳』。」閬州江水齧城,孝基決注旁谷,城賴全。 《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八年夏四月壬午,湖南江水溢。 秋七月甲子,處州江水溢。
《五行志》:「熙寧八年四月,潭、衡、邵道諸路江水溢,壞官 私廬舍。」
《吉安府志》:「解禧字公和,一字宗魯,吉水人。初授郴縣 主簿,歷邵州推官,知豐城。邑地瀕江多水患,增築新 堤以防暴漲,水不為災,民至今賴之。」
《宋史五行志》:「神宗元豐元年,邕州佛像動搖。初像動, 夏人入寇;又動,以州大火。其後儂智高叛,復動,于是 知州錢師孟投其像于江中。」
《東坡志林》: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 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時時策杖 至江上,望雲濤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 居十餘日,有長髯者惠然見過,乃文甫之弟,留語半 日,云「迫寒食,且歸東湖。」僕送之江上,微風細雨,葉舟 橫江而去。
《宋史姚渙傳》:「渙字虛州,第進士,知峽州。大江漲溢,渙 前戒民徙儲積,遷高阜,及城沒,無溺者。因相地形,築 子城、埽臺,為木岸七十丈,繚以長隄,楗以薪石,厥後 江漲不為害,民德之。」
《謝麟傳》:「麟字應之,建州甌寧人。登第,調石首令。縣苦 江水為患,隄不可禦,麟疊石障之,自是人得安堵,號 謝公隄。」
《黃州府志》:「臨皋亭在縣南,瀕江,乃古之迴車院也。蘇 軾曾寓居,嘗曰:『亭下大江,半是峨眉雪水』。為築南堂 于此。」
《宋史毛漸傳》:「漸字正仲,衢州江山人。第進士,歷提點 江西刑獄,江東兩浙轉運副使。浙部水溢,詔賜緡錢 二百萬以賑之。漸言:數州被害即捐二百萬,儻仍歲 如之,將何以繼?」乃案錢氏有國時故事,起長安堰至 鹽官,徹清水浦入于海。開無錫蓮蓉河,武進廟堂港, 常熟疏涇、梅里入大江;又開崑山七耳、茜涇、下張諸 浦,東北道吳江,開大盈、顧,匯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 入海。自是小不為患。
《通志備遺》:「元符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 赤壁下。酒酣,笛聲起于江上,使人問之,即進士李委, 聞坡生日作《鶴南飛曲》以獻。奏曲嘹唳,有穿雲裂石 之聲。」
《宋史河渠志》:「徽宗大觀二年七月,詔曰:蜀江之利,置 堰溉田,旱則引灌,澇則疏導,故無水旱。然歲討修堰 之費,敷調于民,工作之人,並緣為姦,濱江之民,困于 騷動。自今如敢妄有檢計,大為工費所剩,坐贓論入 己,準自盜法,許人告。」
《五行志》:「大觀三年七月,階州久雨,江溢。」
《徽宗本紀》:「大觀四年,夔州江水溢。」
《五行志》:「政和四年六月,沅陵縣江漲流出楠木二十 七,可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賀。」
《江寧府志》:「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宗原開靖安河八十 里,通于江,以避黃天蕩之險。六合、上元分治之。」 《武進縣志》:「施坰字林宗,以太學上舍登崇寧第。時方 創辟雍,自鄆州教授召為直學,遷太學博士。宣和末, 除江東提刑。朝命鑿銀林河通大江,調役繁興,坰慮 導江入浙,蘇、秀必受漂溺患,亟抗疏寢其役。」
《揚州府志》:「米元章詼譎好異。在真州,嘗謁蔡太保攸 于舟中,攸出所藏右軍帖示之,芾驚嘆,求以他畫換 易,攸意以為靳,芾曰:『公若不見從,某不復生,投此江 死矣』。因大呼,據舡舷欲墜,攸乃與之。言事者聞而論 之,朝廷亦傳以為笑。」
《江南通志》:「劉蒙政通判揚州。江淮水患,諸郡流移咸聚于揚,蒙政曲加調恤,得以存活。事聞,特遷一秩旌 之。」
李大有判通州,歲苦旱,大有鑿郎山麓,引江水入河 溉之,自是歲大稔。
《鎮江府志》:「靖康亂後,揚子江中遺棄物最多。鎮江漁 戶于西津沙際有得北珠一囊者。」
《癸辛雜識》:「北軍未渡之時,守把統制官王順欲柵沙 武口及沌口,以此二處江水極深,難于用工,遂用披 搭敝舟百餘隻,載沙石沉之,繼以石篰土囊壓下,就 用檣竿打為樁柵,不兩日即辦。蓋長江之險,此二處 最為要害故也。」夏貴乃以為不然,遣人盡去樁柵,欲 縱北船入口,然後與戰。順極以為憂,請披搭船三百 「隻,左右前後皆置棹以迎之,俟彼船出口子,即以鐵 貓兒𦊰定,復回棹拽其船以歸。蓋口子既小,自不容 並進,不過盡入吾穽中。」乃以夏老復忌其功,不以為 然。及北船盡出之後,散漫大江之中,守兵僅能與未 去口子者相拒,而餘舟皆已飛渡滸廣矣。
《南昌郡乘》:「李琮字世京,豐城人。邑東有長堤,歲苦江 流湍齧,琮輸貲於官,易之以石,遂為一方永利。」 《四川總志》:「黃哲,華陽人。崇寧進士,除國子學錄,遷宗 正寺少卿。高宗即位,幸維揚,哲言宜幸金陵,為朝論 所阻,除國子祭酒。後扈駕渡江,被追執,不屈死。」 《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元年九月乙卯,王彥及金人戰 敗,續奔太」行山聚眾,其裨將岳飛引其部曲自為一 軍。趙萬陷鎮江府,守臣趙子崧棄城渡江,保瓜州。 三年二月壬申,呂頤浩遣將陳彥渡江襲金餘兵復 揚州。
《五行志》:「建炎三年二月,金人入揚州。有倉卒渡江之 變。」
《太平府志》:「建炎三年,李綱赴召,請立沿江帥府,采石 置屯,以備不虞。」
《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四年夏四月,韓世忠駐軍揚子 江,要金人歸路,屢敗之。」
丙申,韓世忠及兀朮再戰江中,金人乘風縱火,世忠 敗績。兀朮渡江屯六合縣。
八月辛卯,杜湛渡江討群賊。
甲午,金人陷承州,命陳思恭屯兵明州,以防海道,劉 光世遣王德、酈瓊以輕兵渡江。
十一月丙午,岳飛棄泰州渡江。
《韓世忠傳》:「世忠字良臣,延安人,為浙西制置使,守鎮 江。既而兀朮分道渡江,諸屯皆敗,世忠亦自鎮江退 保江陰,杜充以建康降敵,兀朮自廣德破臨安,帝如 浙東,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 口,俟敵歸邀擊之。帝召至行在,奏方留江上,截金人 歸師,盡死一戰。帝謂輔臣曰:『比呂頤浩在會稽,嘗建 此策,世忠不謀而同』」,賜親札,聽其留。會上元節,就秀 州張燈高會,忽引兵趨鎮江。及金兵至,則世忠軍已 先屯焦山寺,金將李選降,受之。兀朮遣使通問,約日 大戰,許之。戰將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 渡。盡歸所掠假道,不聽。請以名馬獻,又不聽。撻辣在 濰州,遣孛菫太一趨淮東,以援兀朮。世忠與二酋相 持黃天蕩者四十八日。太一孛菫軍江北,兀朮軍江 南。世忠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以鐵綆貫大鉤,授驍 健者。明旦,敵舟譟而前,世忠分海舟為兩道,出其背, 每縋一綆,則曳一舟沉之。兀朮窮蹙求會語,祈請甚 哀。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兀朮語 塞。又數日求再會,言不遜。世忠引弓欲射之,亟馳去, 謂諸將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募人獻《破海舟策》: 閩人王某者,教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版以櫂 槳,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又 有獻謀者曰:「鑿大渠接江口,則在世忠上流。兀朮一 夕潛鑿渠三十里,且用方士計,刑白馬,剔婦人心,自 割其」額祭天。次日風止,我軍帆弱不能運。金人以小 舟縱火,矢下如雨,孫世詢、嚴允皆戰死。敵得絕江遁 去。
《高宗本紀》:「紹興元年三月丙午,張俊、楊沂中、岳飛渡 江擊馬進,大敗之。」
《張浚傳》:「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知樞密院事,赴江上 視師,時兀朮擁兵十萬于揚州,約日渡江決戰。浚長 驅臨江,召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議事,將士見浚勇氣 十倍,浚既部分諸將,身留鎮江節度之。」
《高宗本紀》:紹興五年十二月「庚戌,汰橫江水軍三之 一。」
《武昌府志》:「紹興五年,江漲累月不洩。」
《鎮江府志》:「紹興六年七月壬子,潤州江水溢,壞官私 廬舍。」
《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一年「二月癸酉,張俊遣王德 渡江,屯和州。」
《五行志》:「紹興十六年,潼川府東南江溢,水入城,浸民 廬。」
二十三年,潼川府江溢,浸城內外民廬《高宗本紀》:紹興三十一年六月「丙午,劉錡乞即日移 軍渡江。九月丁亥,成閔渡江,屯應城縣。」
《老學庵筆記》:「紹興末,予見陳魯公,留飯未食,而楊郡 王存中來白事,魯公留予,便坐而見之,存中方不為 朝論所與。予年少,意亦輕之,趨幕後聽其言。會魯公 與之言及邊事,存中曰:『士大夫多謂當列兵淮北為 守淮計即可守,因圖進取中原。萬一不能支,即守大 江未晚』。」此說非也。士惟氣全乃能堅守,若俟其敗北, 「則士氣已喪,非特不可守淮,亦不能守江矣。今據大 江之險以老彼師,則有可勝之理。若我師克捷,士氣 已倍,彼奔潰不暇,然後徐進而北,則中原有可取之 理。然曲折尚多,兵豈易言哉!」予不覺太息曰:「老將要 有所長。」然退以語朝士,多不解也。
《四川總志》:「張方,資中人。提點刑獄,治事嘉定,循行州 縣,開新渠以殺三江怒濤,自是舟行無患。」
《宋史孝宗本紀》:隆興元年「五月壬寅,命張浚渡江視 師。」
《河渠志》:「孝宗乾道二年,以和州守臣言,開鑿姥下河, 東接大江,防捍敵人,檢制盜賊。」
《五行志》:「孝宗乾道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興府、嚴、吉、 饒、信、池、太平州、廣德軍水漂民居,壞圩湮田。分水縣 沙塞四百餘畝,采石流民多渡江。」
《四川總志》:「史祁,眉山人。沿江築堤以禦水患,號史公 堤。」
《武進縣志》:「淳熙二年,知鎮江府張津浚京口閘河以 北至江口。」
《宋史五行志》:「淳熙十一年五月丙申,階州白江水溢, 決堤圮城,浸民廬壘舍、祠廟、寺觀甚多。」
十二年十月,鄂州大火,燔萬餘家,江風暴作,結廬堤 上,泊舟岸下者,焚溺無遺。
《河渠志》:「淳熙十二年,和州守臣請於千秋澗置斗門, 以防麻澧湖水洩入大江,遇歲旱,灌溉田疇,實為民 利。」
《五行志》:「淳熙十六年五月丁巳,階州白江水溢,浸城 市民廬。六月辛卯,潼川府東南二江溢,決堤,毀橋,浸 民廬。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縣沒田廬。」
淳熙中,淮西競歌《汪秀才曲》,曰「騎驢渡江,過江不得」, 又為《蝶舞》以和之。後舒城狂生汪格謀不軌,州兵入 其家,縛之,其子拒殺,聚惡少數千為亂,聲言渡江。事 平,格亦伏誅。
光宗紹熙二年五月庚午,利州東江溢,壞堤田、廬舍。 辛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壞堤橋,水 入城,沒廬舍七百四十餘家。郪、涪、射洪、通泉縣匯田 為江者千餘畝。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興州圮城門 郡獄、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餘。潼川、 崇慶府綿果合金龍,漢州懷安、石泉、大安軍魚關皆 水。時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龍州敗橋閣五 百餘區,江油縣溺死者眾。
三年五月乙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後六日又溢,浸城 外民廬,人徙于山。
五年秋,武陵縣江溢,圯田廬甚眾。
《江南通志》:紹熙中,淮東提舉陳損之言,「楚州高郵間 陂湖渺漫,宜創堤堰以為瀦泄。」乃於揚州墟鎮刱斗 門引水,由泰州海陵南至泰興達於江。
《太平府志》:「寧宗開禧三年,葉適度沿江地,創三大堡, 石跋則屏蔽采石,定山則屏蔽靖江,瓜步則屏蔽東 陽。」
《四川總志》:「趙仕陴知遂寧,江水暴漲,瀕江有堤,水嚙 其址。仕陴索胡床坐堤上,左右請避去,不許,移時水 落。時人以此比王尊云。」
《宋史寧宗本紀》:嘉定五年六月「乙酉,禁銅錢過江。 十二年三月,淮南流民渡江避亂,諸城悉閉,金人游 騎數百,至東采石楊林渡。」
九年三月甲子,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五行志》:「嘉定十年冬,蜀、漢二州江沒城郭。」
《江南通志》:「嘉定十四年,江漲。」
《宋史五行志》:「嘉定十五年七月,蕭山縣大水,時久雨, 衢、婺、徽、嚴暴流與江濤合,圮田廬,害稼。」
《續文獻通考》:「嘉定十五年秋,江濤溢,圮沿江民廬。」 《五行志》:「嘉定十六年五月,鄂州江湖合漲,城市沉沒, 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廬。」
理宗紹定四年,沿江水災。
《理宗本紀》:端平二年七月「戊寅,利州路常平幹官劉 當可母王氏義不降曦,投江而死。」
《杜範傳》:「範字成之,黃巖人。嘉熙二年,知寧國府。至郡, 適大旱,兩淮饑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張世顯尤勇 悍,擁眾三千餘人至城外,範遣人犒之,俾勿擾,以俟 處分。世顯乃陰有窺城之意,範以計擒斬之,給其眾 使歸。」
《理宗本紀》:淳祐二年十二月「己未,詔通州守臣杜霆, 兵至棄城弗守,載其私帑渡江以遁,遂致民被屠戮雖已奪三秩,厥罰猶輕。其追毀出身以來文憑,竄南 雄州。」
《孟珙傳》:「珙字璞玉,隨州棗陽人,拜寧武軍節度使,四 川宣撫使。淳祐四年,兼知江陵府。珙至江陵,登城嘆 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變為桑田者,敵一鳴 鞭,即至城外。蓋自城以東,古嶺先鋒,直至三汊,無所 限隔。迺修復內隘十有一,別作十隘於外,有距城數 十里者。沮漳之水舊自城西入江,因障而東之,俾遶』」 城北入於漢,而三海遂通為一。隨其高下,為匱蓄泄, 三百里間,渺然巨浸。土木之工百七十萬,民不知役。 繪圖上之。
《理宗本紀》:開慶元年九月「壬子,賈似道表言,大元兵 自黃州沙武口渡江,中外震動。」
《五行志》:「度宗咸淳七年五月,重慶府江水泛溢者三, 漂城壁,壞樓櫓。」
《瀛國公本紀贊》:「瀛國公四歲即位,而天兵渡江。六歲 而群臣奉之入朝。」
《列女傳》:「趙淮妾,長沙人也,逸其姓名。德祐中,從淮戍 銀樹壩。淮兵敗,俱執至瓜洲。元帥阿朮使淮招李庭 芝,淮陽諾,至揚城下,乃大呼曰:『李庭芝,男子死耳,毋 降也』!元帥怒殺之,棄其尸江濱。妾俘一軍校帳中,乃 解衣中金,遺其左右,且告之曰:『妾夙事趙運使,今其 死不葬,妾誠不能忘情,願因公言使掩埋之,當終身 事相公無憾矣』。」軍校憐其言,使數兵輿如江上。妾聚 薪焚淮骨,置瓦缶中,自抱持操小舟至急流,仰天慟 哭,躍水而死。
《老學庵筆記》:「僧法一、宗杲,自東都避亂渡江,各攜一 笠杲,笠中有黃金釵,每自撿視。一伺知之,杲起奏廁, 一亟探釵擲江中,杲還亡釵不敢言而色變。一叱之 曰:『與汝共學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適已為 汝投之江流矣』。杲展坐具,作禮而行。」
《侯鯖錄》:「李惠公端使高麗,渡江遇風濤,檣折,舟人大 恐。公怡然讀書,如在齋閣時。」
《清波雜志》:周煇平生四汎大江,備嘗艱險,共載生死, 係于浮沉之間。每過龍祠,薰爐瀝觴唯謹。無屋宇,但 植一竿,亦致冥幣於中流。至小孤山謁廟,見幡腳及 花瓶中小青蛇盤結,舉首蜿蜒者甚眾。祝者云:「神今 日在廟,歆享而然。」歸舟夜夢入廟如儀,且口占祝文。 既覺,但記「浩若川流,儻不葬於魚腹,赫然廟貌,尚可 荐以豚蹄」一聯耳。
《荊州府志》:「郭贄知荊南府,俗尚淫祀,屬郡旱,盛陳禱 雨具。贄始至,命悉撒去,投之江,不數日大雨。」
《金史睿宗本紀》:「初伐宋,既平河北,遂取東平及徐州, 盡得宋人江淮運致金幣在徐州官庫者,分給諸軍, 而劉豫遂以濟南降。使拔離速等襲宋主於揚州,而 宋主聞之。比拔離速至揚州,前夕已渡江矣。宋主乃 貶去帝號,再以書來請存社稷,語在《宗翰傳》中。既而 宗弼追宋主,宋主渡江,入於杭州,復遯入海。」
《太宗本紀》:「天會七年十一月壬戌,宗弼渡江,敗宋副 元帥杜充軍於江寧。」
八年三月丁卯,宗弼及宋韓世忠戰於鎮江,不利。四 月丙申,復戰于江寧,敗之,諸軍渡江。
《熙宗本紀》:天眷三年十二月「乙亥,都元帥宗弼上言, 宋將岳飛、張俊、韓世忠率眾渡江,詔命擊之。」
《廢帝本紀》:「正隆六年十一月,上駐軍江北,遣武平總 管阿鄰先渡江,至南岸,失利。上還和州,遂進兵揚州。 甲午,會舟師于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
《安陸府志》:「元大舉伐宋,九月,伯顏與平章阿朮由中 道循漢江趨郢州,萬戶武秀為前鋒,遇水濼霖雨,水 溢無舟不能涉。伯顏曰:『吾且飛渡大江,而憚此潢潦 耶。乃召一壯士負甲伏騎而前,道麾諸軍畢濟。癸巳, 次鹽山,距郢州二十里。郢在漢水北,以石為城。宋人 又于漢水南築新郢萬勝堡,兩岸戰艦千艘,橫鐵繩』」 鎖大艦數十,密樹樁木,水中下流。黃家灣堡有溪,經 鷂子山入唐港,可達於江,宋亦設守禦之。
《元史憲宗本紀》,「八年冬十月,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 命田哥造浮梁以濟。梁成,賜田哥等金帛有差。」 《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丁丑,渡江新附民留屯 蔡州者,徙居懷孟,貸其種食。」
八月甲寅,賞董文炳所將渡江及北征有功者二十 二人銀各五十兩。
歲己未九月壬寅朔,親王穆哥自合州釣魚山遣使 以憲宗凶聞來告,且請北歸,以繫天下之望。帝曰:「吾 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甲辰,登香罏山,俯瞰大江。 江北曰武湖,湖之東曰陽邏堡,其南岸即滸黃洲。宋 以大舟扼江渡,帝遣兵奪二大舟。是夜,遣木魯花赤 張文謙等具舟楫。乙巳,遲明至江岸,風雨晦冥,諸將 皆以為未可渡。帝不從。遂申敕將帥,揚旗伐鼓,三道 並進,天為開霽,與宋師接戰者三,殺獲甚眾,《逕達》南 岸。
至元九年九月甲子,宋襄陽將張貴以輪船出城,順流突戰。阿朮、阿剌海牙等舉烽燃火,燭江如晝,率舟 師轉戰五十餘里,至櫃門關,生獲貴及將士二千餘 人。
十一年九月癸巳,師次鹽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兵十 餘萬當郢,夾漢水,城萬勝堡,兩岸戰艦千艘,鐵緪橫 江,貫大艦數十,遏我舟師,不得下。惟黃家灣有溪,經 鷂子山入唐港,可達于江。宋又為壩,築堡其處,駐兵 守之,繫舟數百,與壩相依。伯顏督諸軍攻拔之,鑿壩 挽舟入溪,出唐港,整列而進。
十二月丙午,伯顏大軍次漢口,宋淮西制置使夏貴, 都統高文明、劉儀以戰船萬艘分據諸隘。都統王達 守陽羅堡,荊湖宣撫朱祀孫以游擊軍阨中流,師不 得進。用千戶馬福言,自漢口開壩引船會淪河口,徑 趨沙蕪,遂入大江。
十二年二月,命阿失罕、唐永堅、綦公直等,與脫烈將 甲騎千人,持詔招諭郢州。大軍次丁家洲,戰船蔽江 而下。宋賈似道分遣步帥孫虎臣及督府節制軍馬 蘇劉義,集兵船于江之南北岸,似道與淮西制置使 夏貴將後軍戰船二千五百餘艘,橫亙江中。翌日,伯 顏命左右翼萬戶率騎兵夾岸而進,繼命舉巨砲擊 之。宋兵陣動,夏貴先遁。似道錯愕失措,鳴鉦斥諸軍 散,宋兵遂大潰。阿朮與鎮撫何瑋、李庭等舟師及步 騎追殺百五十里,得船二千餘艘,及軍資器仗、督府 圖籍符印。似道東走揚州。阿先不花言:「夏貴縱北軍 岳全還,稱欲內附,宜降璽書招諭。」遂遣其甥胡應雷 持詔往諭之。甲子,大軍次蕪湖縣,宋江東運判、知太 平州孟之縉以城降。都元帥博魯歡次海州,知州丁 順以城降。乙丑,阿里海牙言:「江陵宋巨鎮,地居大江 上流,屯精兵不啻數十萬,若非乘此破竹之勢取之, 江水泛溢,鄂、漢之城亦恐難守。」從其請。
二十二年十二月,敕樞密院:「向以征日本,故遣五衛 軍還家治裝。今悉選壯士,以正月一日到京師。」江淮 行省以戰船千艘習水戰江中
二十四年九月辛卯,東京誼、靜麟、威遠、婆娑等處大 霖雨,江水溢,沒民田。
《江南通志》:「孔文貞至元丁亥,尹常熟。是歲大潦,饑莩 流離,文貞發廩拯溺,全活甚眾。明年,躬督郊民疏港 浦,洩積水而注之江,秋乃大穫。」
《江陰縣志》:「明紹信公胡福旺,奇偉勇略過人,見元綱 不整,隱居不仕。至元丙申三月,天下兵起,夜夢金甲 神指引渡江,遂同武略公及胡大海等渡江,至丹陽, 歸太祖高皇帝。高皇帝見而奇之,令隨元帥湯和攻 金壇,克之。」
《太平府志》:「元至元間,新定江南,郝經請置戍邏於采 石,扼三江之襟要,潰江淮之腹心。」
《蘇州府志》:「成宗元貞五年七月,暴風雨雹,江湖溢,沿 海民漂沒不可計。」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六月,歷陽縣江漲,漂沒廬 舍一萬八千五百餘家。以糧四千餘石賑廣平路飢 民,一萬五千石賑江西被水之家,二百九十餘石賑 鐵里干等四站飢戶。冬十月戊午,廬州路無為州江 潮泛溢,漂沒廬舍。」
《五行志》:「大德元年六月,和州歷陽縣江水溢,漂廬舍 一萬八千五百區。」
《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七月,江水暴風大溢,高四五丈, 連崇明、通、泰、真州沿江之地,漂沒廬舍,被災者三萬 四千八百餘戶。發米八萬七千石賑之。」
《五行志》:「大德五年七月,江水暴風大溢,高四五丈。崇 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沒廬舍。」
《成宗本紀》:「大德九年六月甲午,潼川霖雨,江溢,漂沒 民居,溺死者眾,敕有司給糧一月,免其田租。」
《五行志》:「大德九年六月,潼川郪縣大雨,綿江中江溢, 水決入城。」
《成宗本紀》:「大德十年三月,道州營道等處暴雨,江溢 山裂,漂蕩民廬,溺死者眾,復其田租。」
《五行志》:「仁宗皇慶元年六月,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 兒乞嶺。」
《仁宗本紀》:「延祐二年秋七月,廬、潭州、金州、永州路茶 陵州霖雨,江漲沒田稼,出米減價賑糶。」
《五行志》:延祐二年七月,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 《江南通志》:羅汀妻何氏,滁州人。汀家貧賣餅,何躬當 爐。時丞相脫脫,家人陳威悅之,誘汀出游,沉汀于江, 躍數四乃沒。歸言汀病死,何孤身伶仃,憂恨,作悲笳 六拍見志。後避紅巾之難,不得已卒歸。威生二子。一 夕夢遇汀云:「汝後游園見池鼃,即我冤可雪也。」何氏 不解,偶同游園檻,忽見鼃墮池中,躍不起,威醉失笑。 何因憶夢,怪問之,具得其狀。適御史行部且至,乃夜 殺二子,逃出訴之。御史收威置極刑,籍其家,半給何 養,辭不受。乃設汀位招魂,祭奠成禮,遂自殺。
《元史五行志》:「英宗至治元年七月,乞里吉思部江水 溢。八月,安陸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災者三千五百戶。」
《英宗本紀》:「至治二年六月壬午,辰州江水溢,壞民廬 舍。」
「三年夏四月,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 江金山寺、五臺萬聖祐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 《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六月己卯,大同渾源河、真定 滹沱河,陝西渭水、黑水、渠州江水皆溢,漂民廬舍。 二年五月丙子,浙江諸郡霖雨,江湖水溢,江陵路江 溢。六月丁未,潼川府綿江、中江水溢入城郭。」
《寧宗本紀》:「文宗至順三年八月乙卯,江水溢。」
《江寧府志》:順帝至正元年,揚子江一夕忽竭,舟楫皆 閣於塗中,露錢貨無數,蓋累年覆舟遺物也。人爭取 之,潮至輒走,潮退復然,累日江始安流。識者曰:「此江 笑也。」後果先失江南。
《元史五行志》:「至正三年十二月,浚後湖。後湖上至鍾 山鄉珍珠橋,下接金陵龍灣大江,通一十七里。」 《順帝本紀》:「至正九年五月,蜀江大溢,浸漢陽城,民大 飢。秋七月,大霖雨,水沒高唐州城。江漢溢,漂沒民居、 禾稼。」
《成遵傳》:「遵字誼叔,南陽穰縣人,為武昌路總管。武昌 為沔寇所殘燬,民死於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 皆劇盜阻絕,米值騰湧,民心遑遑。遵言于省臣,假軍 儲鈔萬錠,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戰且行,糴 粟于太平中興,民賴以全活者眾。」
《順帝本紀》:「至正十五年六月,明皇帝起兵,自和州渡 江,取太平路。自紅巾妖寇倡亂之後,南北郡縣多陷 沒,故明從而取之。」
《松江府志》:「至正二十四年六月乙卯,漏下四鼓,江海 泖湖水湧起三尺餘,平江、嘉興路亦然。」
《西湖志餘》:元時,真州有巨商,每歲販鬻至杭州。時有 挾姑布子卿之術號鬼眼者,設肆省前,言多奇中,門 常如市。商造門,方下坐,忽指謂曰:「公大富人也,惜乎 中秋後三日內數不可逃。」商懼,即戒程。時八月初間, 舟次揚子江,見水濱一婦仰天號慟,商問其故,答曰: 「妾之夫小經紀,止有本錢五十緡,買鵝鴨過江貨賣, 歸則計本于妾,持贏息買薪米,餘悉付酒家,率以為 常。今妾偶遺其本,非惟飲食無措,亦且見捶死矣。寧 自沉爾。」商聞之,嘆曰:「我厄於命,使鑄金可代,將不惜 彼乃自夭其生哉!」亟取錢一百緡贈之,婦感謝而去。 商至家,具以鬼眼之言告父母,且與親舊訣別,閉門 待盡。踰期,竟無他故。後復之杭,道經向泊舟處,遇先 日贈錢之婦,抱一子迎拜於路,且告曰:「自蒙恩人救 拔,數日乃產此兒。」商在杭再過,鬼眼驚問曰:「公中秋 胡不死?」乃詳觀形色,笑曰:「公陰德所致,曾救老陰少 陽之命矣。」商異其術,捐錢贈之。
《江南通志》:「王德,合肥人。元季兵亂,初為群雄所得,度 其無成,脫身渡江歸附,率兵救南昌,遇友諒兵于康 郎山,酣戰累日,死於陣。諒敗,追封合肥子。」
《湖廣通志》:「魏雲瑞妻宋氏,蒲圻人。元季兵亂歲荒,雲 瑞卒於齊,宋氏扶櫬涉江歸厝,躬督仲子,勵志讀書, 遂為名儒。」
《吉安府志》:「陳瓘字同故,廬陵吟溪人。除寧國知府。宣 城田濱江者歲患水,築堤防,伐石作水門,以時蓄洩, 自是始不慮橫決。」
《揚州府志》:「元時,城南常村民家江濱牧馬,與龍交,生 一駒,能行水上,至江南不沉。」
《滁州志》:「楊元杲,字文素。歲甲午,明祖駐兵滁城,適值 旱,文素進言禱雨之由,上以志士目之,護蹕渡江,日 見親幸。」
《太平府志》:「明太祖率眾渡江,舳艫齊發,達牛渚。太祖 先抵采石磯,元兵陣於磯上,常遇春先登,諸軍從之, 元兵敗走,遂拔采石。」
「明太祖初渡江至采石,柁後鼓上蟠一龜一蛇。」 《江南通志》:「李習字伯羽,延祐初領鄉薦,授書院山長。 明太祖渡江至采石,擢知太平府。」
《資陽縣志》:「杜諒,資陽人。洪武中貢士,授莊浪令,陞通 判,有才幹。太宗渡江,一夕成橋,如履平地。後論功遷 陝西參政。」
《揚州府志》:「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通經能文,善篆隸 大書,尤工詩歌。舉元進士,太祖渡江,召見與語大悅, 留為元帥府令史。」
《江南通志》:「王鼎,儀真人。為趙忠養子。明初,忠渡江從 征有功,沒于陣。鼎襲職,復姓王,守太平。陳友諒以重 兵來犯,城陷,鼎罵賊不屈,死之。」
《南昌郡乘》:陶安,字主敬,當塗人。元明道書院山長。高 皇帝渡江至太平,安率父老迎謁,即留參幕府。拜左 司員外郎。從克金陵。
《太平府志》:郜氏,花雲妻孫氏,郜侍兒也。陳友諒犯太 平,花雲死之,郜泣曰:「夫死吾必不獨生,然不可使花 氏無後。以三歲兒煒付孫氏。」遂自赴水死。孫瘞郜屍 畢,抱兒逃,為諒軍所執,至九江,軍中惡小兒啼,孫恐被害,密以簪珥屬漁家鞠之。鄱陽之捷,孫脫身竊兒 去,夜宿陶穴,天曙渡江,遇潰軍奪舟,捽孫氏及兒投 之江,偶見斷木浮波濤中,附入蘆渚,取蓮實啗兒,七 日不死。夜半,有老人雷老引之行,達帝所,孫抱兒泣 拜,帝亦泣,置兒于膝曰:「將種也。」賜雷老衣,忽不見。 《四川總志》:「洪武四年,遣平章楊璟、永康侯廖永忠由 水道攻夔關。潁川侯傅友德總兵十萬,從階文攻秦 州。戴壽備瞿塘甚固。二將攻之弗克。二」月,友德破秦 州,入綿、漢。戴壽聞之,分兵守瞿塘,自將倍道救成都。 友德環兵圍之,令諸軍造木牌,上書:「四月克漢州」,以 油塗之,投於江。夔軍得之,勇氣百倍,遂克夔關,趨重 慶。
《江南通志》:「洪武九年,池州青溪口生洲。」
《饒州府志》:「劉彥清,鄱陽人,以醫世其家。母魏氏疾,藥 石不效,露香告天,刲股和粥以飼,疾遂愈。會征廣,以 醫選從行,中途渡江墮水,適有牛渡,攀其尾得濟。既 歸,過彭蠡,風浪覆舟,人盡溺,獨賴舟板以全,兩免大 難,人以為孝感。」
《揚州府志》:「明洪武壬午夏,靖難兵既下盱眙,文皇帝 會諸將圖所向,或謂宜先取鳳陽,徑趨滁和渡江,或 欲取淮安,自高郵取儀真渡江,可無後顧之憂。上曰: 『不然。鳳陽樓櫓堅完,所守亦固,非攻不下,恐震驚陵 寢。淮安高城深池,積粟既富,士馬尚多,若攻之不下, 曠日持久,非我所利也。莫若乘勝鼓行,直趨揚州。儀』」 真兩城既下,則鳳陽、淮安人心自懈,可以耀兵江上, 集舟渡江矣。乃先遣指揮吳庸,集通、泰、高郵諸舟,以 候濟師,遂克儀真。大兵次舊江口,立營高資港。 《鎮江府志》:「曹山在城西五十里,明成祖渡江,駐山下, 為行朝。一日,臣民入覲,賜膳遷擢。」
《南昌郡乘》:「永樂十三年夏四五月,南昌府屬大雨,江 水泛漲,壞廬舍,沒禾稼,命戶部遣人撫卹。」
《寧國府志》:「許萬相字一夔,號三峰。授漢州佐,為大使 器獎,遷巫山尹。清操方趙清獻,惠愛追鄭國僑。期屆 報政,令子德卿以保名知止,趣公歸,遂動鱸蓴之想。 致政返棹,舟人於江中拾遺金一簏,持白公,公曰:『苟 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莫取,況多金乎』?艤舟謁其地,邑 令盡畀之。」
《江南通志》:「宣宗宣德九年,大旱,江潮涸竭。」
《揚州府志》:「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以長史晉工部 右侍郎,巡撫南直隸,督理糧儲。始至,即築石堤於瓜 洲南岸,俾運行者不苦淖濘。造巨艦于江上,以救顛 溺。」
《漳州府志》:「林廷真,象山人。正統二年,知南靖,忿怒不 形,權貴不避。四年入覲,過揚子江,颶風大作,同濟者 八十人皆沒於水,惟廷真與其從者二人得免。」 《南昌郡乘》:「英宗正統五年春夏,南昌府屬淫雨江漲, 渰沒早禾。」
《湖廣通志》:「正統九年,江潮泛漲,漂溺江都等縣一千 七百餘人。」
《江寧府志》:「正統十三年,龍潭江水奔潰。」
《安陸府志》:「嚴誠,京山人。明正統甲子中鄉試第一人。 初,江濱有童謠云:『白魚躍入船。嚴誠中解元。及誠赴 試,將渡江,忽有白魚躍入誠舟,眾議烹食,舟人以童 謠告誠迺就同舟買此魚投江中。是年誠果首選』。」 《黃州府志》:「胡奎,鄱陽人。由舉人正統間知蘄水縣事, 政尚寬厚,好為民興利。蘄有回風磯港,通坼湖達大 江」,易為民患。奎乃以竹籠載石塞其上,俾湖水不通 江。運土實港,俾江水不入湖。二水分,命人壘而高之, 工計以萬,名曰《萬工堤》。仍立廟磯上,妥江神。
《湖廣通志》:「景泰六年,江水泛漲,遣巡撫王竑祭於江 神。」
《廣信府志》:「姚明字仲遠,貴溪人。由景泰鄉薦,選授御 史。繼按東吳,得代濟大江,風浪山立,舟人懼,請待明 麾使進曰:『舟中若有民間物,請向碧波深處沉』。比疾 革,或問以後事,怡然誦曰:『來時行李蕭然,歸時行李 蕭然,華嶽祠前經過,此心不愧神天』。其清修自信蓋 如此。」
《江南通志》:「李慶景泰末知繁昌縣,址舊濱江有水患, 慶建議內遷,至今民蒙其利。」
《廣東通志》:「蕭塤字孟韶,南海人。景泰庚午鄉薦,筮仕 四川合州知州。築長堤以捍江水,灌溉平疇,民獲其 利。」
《四川總志》:「段鑑,昆明人。由舉人知嘉定,多惠政,作排 柵以捍江漲,人稱嘉守,以鑑為最。」
《南昌郡乘》,「天順四年夏四月,南昌府江溢饑,免秋糧 及南昌衛籽粒。」
《江寧府志》:「憲宗成化十年,江滸居人,一日有一婦抱 一骨,函至江滸,謂舟子曰:『吾欲葬吾夫於江中。舟子 曰:『骸骨不與生人同渡,懼蛟龍焉』。婦曰:『我有百錢遺 子,請勿渡他人』。舟子諾,乃登舟至中流,仰天而號,遂 抱骨俱沉,救之不可得,竟莫知其鄉里姓氏云《武昌府志》:「姜溥字希廣,直隸廣德人。弘治己酉,由進 士知」嘉魚縣。以邑治濱江,水數為患,乃自百疋山修 長堤至三角鋪二百餘里,以捍漲溢。
《江陰縣志》:「孝宗弘治三年秋九月,大魚出江漘,長十 餘丈,身橫鬐鬣不動。眾刲其肉皆純膏,取以照夜。未 幾潮大至,魚復流去。」
《蘇州府志》:「弘治十一年夏六月,江海泖湖水溢。」 《江南通志》:「弘治十六年,江潮入望京門浦口城圮。」 《漳州府志》:「洪異字大同,龍溪人。弘治乙卯舉人,知崇 德縣,嘗擒江淮劇盜,除數十年之患,開天長河,通江 潮數十里,以溉田萬餘頃。擢監察御史。」
《湖廣通志》:「莫震,字廷威,候官人。弘治間以進士為嘉 魚令。為人修潔,春秋事神,牲醴皆戒于三月。前。官舍 有木偶神像,投之江。」
《衡州府志》:「朱氏,楊廷耀妻。年十七歸楊,善事舅姑。踰 二年,廷耀以午日競渡溺死。朱哭之哀,朝夕薦奠,以 守節自誓。服除,其母兄納賂,欲以改適富家子。朱聞 之大慟,密自檢飾,向暝走江濱,躍水死。越旬餘,得其 尸于江中,宛如生。」
《黃州府志》:「武宗正德四年,仙姑洞賊大肆焚掠。五月, 劉六、劉七、趙風子取道麻城,至團風奪舟入江,殺戮 甚眾。」
《江南通志》:「華緯妻吳氏。正德壬申,逋寇犯江陰,氏出 走,遇賊,為所逼,不從,磔其屍,投之江中。」
《揚州府志》:「正德十四年,揚州大風拔木,江海溢數丈地 漂沒廬舍,民多溺死。」
《江南通志》:「李嵩,正德間由御史出守常州。時群盜出 沒淮北,尚在千里外,而嵩亟修城濬池,人咸謂過計。 不意寇竟浮江而至,距事竣纔三越月耳。賊犯江陰, 嵩擐甲禦之。江上將卒望見嵩勇氣益壯,斬獲百數 十人。又令死士泅水中沉其舟,賊乃退。」
《蘇州府志》:「李一寧字仲坤,東莞人。任皖城,見江心覆 舟,悚然心動,命榜人鑿舟底,得一女婦抱嬰兒猶活。 詢為長沙人,隨舅宦游,一家數口並葬魚腹。彼婦攀 木浮水,已三日矣。買舟贈金,送之還鄉。」
《湖廣通志》:「李富妻項氏,黃岡人。正德中,為流賊徐彥 明所刦。項紿賊,防閑少疏,投江死。 劉氏女,黃岡人。父貧,屢負薪為活。正德間,流賊過黃, 見女,欲亂之。女紿賊,請為飾妝。賊置女舟中,伺不為 備,投江死。」
《四川總志》:「元氏父,合江樵者,渡江失水死。氏至死所, 赴水求父,三日後抱父屍浮出。」
《靖康縣志》:「世宗嘉靖元年春三月,有海獸如羊登孤 山,居民逐之至江,入水中。」
《寶錄》:「嘉靖元年壬午秋七月乙巳朔二十四日戊辰 至次日己巳,大風雨,江海嘯湧,漂沒室廬,人畜亦如 之。」
《揚州府志》:「嘉靖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揚州大風雨,江 潮湧漲。」
《武進縣志》:「嘉靖二年開常州河瀆,檄宜興縣開諸瀆。 武進縣開青陽河、西山塘、九里河,共長九千四百六 十一丈,以洩運河之水于揚子江。」
《江寧府志》:「周金字子庚,籍府軍右衛。正德戊辰進士, 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章聖梓宮南祔,始奉旨由江, 而諸護行大臣至儀真,議從陸,眾知不可而不敢言。 金獨力言沿江山險,路不可通,且奉梓宮上下山阪, 恐有撼頓,奈何?乃從由江。沿江千里居民,免伐樹發 屋,役夫數萬人,得無走死山谷者,金之力也。」
《漢中府志》:「嘉靖六年,龍江冰合。七年,江漲多魚。」 《靖江縣志》:「嘉靖八年八月二十三日,西風大作,走沙 石,江中涸半晌,江濱民奔取江中物,回頭江岸如山, 少焉水漲,多有不及岸而死者。」
《武昌府志》:「嘉靖九年冬,江漢冰合。」
《常德府志》:「嘉靖十二年霪雨,自四月至於六月,江水 泛漲,幾破城,濱江之民遭淹沒者無算。各山谿蛟出, 衝沒田禾尤多。」
《江寧府志》:「嘉靖十八年七月,大風,揚子江水涸數十 丈。」
《武進縣志》:「嘉靖二十五年,知縣李晝修烈塘閘,就閘 壘石成斗板,以禦江潮。」
《靖江縣志》:「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邑人朱承恩兄弟, 因所居地坍逼江,募力四千築壩,連東開沙,以遏潮 勢,禱於江神數日。傍晚時,眾望君山一燈大如斗,俄 分為數百燈,滿江皆紅,飛集壩所,眾皆驚走,有跌傷 者數十,遂漲兩岸相接成平疇。」
《蘇州府志》:「嘉靖三十八年夏,大旱,江水竭,井泉枯。」 《江南通志》:「嘉靖三十九年,江水漲至三山門,秦淮民 居水深數尺。」
《浙江通志》:「趙昊字子明,鄞人。登嘉靖丙戌進士,知瓊 州府。時方征黎,昊請於督府監軍,諸將遂畏不敢妄 殺,全活甚眾。後投劾而歸,至揚子江,舟中忽見一小銅鉦,昊大怒曰:『吾止飲瓊州一杯水,若輩乃攜此物 乎?投之中流而去』。」
《廣東通志》:「何彥字善充,順德人。登嘉靖乙未進士,授 行人,擢南京戶科給事中,彈劾任職,不避權貴。出守 荊州,荊當岷江下流,分數道以殺其勢。權貴欲堙其 一為利,彥獨持不可,曰:『若然,民其魚矣』。彥雖和至大, 利害未嘗風靡,人以為難。」
《黃州府志》:「黃岡縣白龜渚,在赤壁山。晉毛寶軍,人有 買一白龜者,養之,漸大放江中。後寶以萬人守邾,石 虎遣子鑒等帥五萬人來寇,城陷,軍士及寶赴江死 者甚眾。養龜人墮水,覺有物負之登東岸,乃所放龜 也。明嘉靖間,知府郭鳳儀石刻『白龜渚』三大字。」 《眉州屬志》:「舒大猷湖廣人,嘉靖間知眉州。州治東五 里許」近大江,居民屢遭水患,公為築堤數百丈,插柳 固岸,至今賴之。
《揚州府志》:「陳堯字敬甫,通州人。為南京戶部右侍郎, 尋改工部兼副都御史,督漕河。時江淮大水,高郵湖 岸善崩,堯畫策樹木,實茭楗以代石,堤無壞。會河徙 百二十里,而景恭王薨。自楚歸葬,輜重千艘,又江南 漕艘皆膠淤。堯大患之,遣水工探刁陽湖,得故漕道 自潰口入,轉達湖陵,得以通行無滯。改刑部右侍郎。」 《四川總志》:「王履亨,字坤軸,華陽人。歷任宣府同知,被 賊執至新橋,不屈,投江而死。」
《湖廣通志》:「馮若愚字大咸,慈谿人。以進士知襄陽府。 時宗藩肆毒,郡民多被其害,諸璫請旨開礦增稅,郡 亡命多隨之,其禍甚烈。若愚至任,姑置璫不問,但捕 獲璫役可百人,縛以石,投之江。通國稱快,輿情以安。 何棟如字玉峴,無錫人。以進士任襄陽推官,適稅璫 驕惡,棟如遣役獲其羽翼,縛而投之江。」
《南昌郡乘》劉廷梅,字與和,南昌人。性孝謹。父客歿于 維揚,廷梅迎喪以歸。涉江風惡,幾覆舟,抱棺而慟,呼 天請與俱溺,尋濟。
《鎮江府志》:「穆宗隆慶三年七月,江潮卒湧,平地水高 丈餘,沿江居民溺死不計其數,廬舍漂沒殆盡。」 《蘇州府志》:「侯堯封字欽之,嘉定人。隆慶辛未進士,為 僉事,分巡於蘄,移守湖南,再備兵襄陽。城臨漢水,而 西面獨庳且不堅,至即鳩工增築,又修老龍堤以禦 之。甫畢而江暴漲,平地水高二丈,城得不圮,浮屍蔽 江而」下,親率僚屬收埋植柳,識之,長與堤等。遠近災 民,賑恤尤備。水既退,又亟增城實堤,築二石梁以通 峴山。眾以為迂,堯封不應,卒成之。以母憂去。明年,水 益大,至,不浸新版者尺許耳。城外之民,由石梁得度 者無算。
《廣東通志》:「鄭一岳,字東巖,香山人。以進士授鎮江丹 徒令。邑當大江,素號衝繁,岳至,一切徵發旁午,調度 有方,絕不苦累其民。」
《揚州府志》「神宗萬曆二年,通泰、高郵、興化、如皋、泰興 風雨異常,江潮漂沒人民無數。」
《武進縣志》:「萬曆八年,武進縣縣丞郭之藩浚芙蓉湖 隄。瀕湖腴田苦潦,築堤捍之,圍可二十餘里。築武進、 無錫二縣界隄,長十餘里,北障江潮,南捍湖水,自是 皆成腴產。」
《續文獻通考》:「萬曆十年壬午秋七月丙辰朔,十三日 戊辰至次日己巳,蘇松諸郡大風雨拔木,海江及湖 水俱嘯湧常州、常熟、崇明、嘉定、吳江等處,漂沒室廬 人畜以萬計。」
《靖江縣志》:「萬曆十四年,西陲暴坍,居民流徙。有孫傑 詣真人府請符插江中坍處既三日,有巨魚首浮出, 似鰌狀,約重可數百斤,其患遂息。」 《無為州志》:「陳應龍號起田,候官人,進士。萬曆十五年, 知無為郡,居江北上流土橋河青山圩,受九江一帶 江衝,民皆築堤江滸為圩,大小凡三百六十有零。盛 夏水漲,則江流內」與湖合,百里膏壤,盡歸漂沒。公親 涉草萊,浮大江,累月經畫申請照糧派夫築堤五千 二百七十餘丈,以捍江潮,《地名》魚口自是歲事乃 登,後人得援制增補,以息江患,人思其德,名曰「陳公 壩」云。
《池州府志》:「明曹奎,庠生。少與柯薌為友。薌與數人同 溺江,屍俱不獲。奎乃沿江滸呼號數日,薌屍獨自中 流浮出,獲而歸葬。」
《武昌府志》:「萬曆三十六年大水,武昌府江豕入山澗 中,人畜溺死,沿江居民盡沒。」
《江寧府志》:「萬曆戊申夏,大雨駢作,江水氾濫,從來所 未有也。鼓樓旁有園丁以篛篷蓋靛缸,一日偶揭視 之,見缸內靛上有一龍蟠曲之跡,鱗甲爪鬣,纖悉畢 具。」
三十七年,有「鼠從湖廣涉洞庭,至揚子江,晝伏夜行, 尾尾相銜,渡水如履平土,至岸即入人家,在野即傷 田禾。」
《池州府志》:「萬曆四十二年,有鼠數百萬,銜尾渡江而 來,甚為田患《江西通志》:「萬曆四十三年,九江有群鼠渡江而南,既 渡而散入田內。」
《江寧府志》「萬曆四十七年,鼠渡江,如前。」
《四川總志》:「萬曆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未初,地震, 大雨連日夜,江漲堤毀。」
張堯臣,字希夔,成都內江人。以甲第拜大行人,陟司 農。出守鳳翔,多惠政。備兵江防,警嚴剽掠,長江賴以 無虞。
《淮安府志》:「朱維藩字介卿,萬曆丁丑成進士,令上虞, 舉卓異,擬北禮垣,為有力所攘,公怡然請易南去。上 疏條議,疏瀹秦淮水,引長江入留都,荷金繒之賜。」 《雲南通志》:「石應嵩字澹寧,萬曆庚戌進士,為江陵知 縣,陞南武部主事。浦口城為南都保障,江水浸囓,南 城盡圮,部檄應嵩董役。應嵩議先築堤障江,苦無石, 乃」登高相山脈,指一區掘之,得石作堤七百餘丈,叱 咤指揮,江霧未開,即視事,至夕不輟。初議一面當費 金錢五萬,厥後三面俱新之,計其工費僅四萬餘。工 垂成而嵩卒。大司馬黃克瓚與民部冬官合詞請贈 卹。
《江寧府志》:「嚴文靖公訥為翰編時,使楚藩歸,舟行過 燕子磯,維而登焉。雷大作,遂入舟解維。已而江波大 涌,噴沫蔽空,一龍曳尾自江而上,舟如箕蕩,人皆股 栗,公神色不變,與客縱目曰:『真奇觀也』。龍徐徐而逝。」 《江南通志》:「曹履吉字根遂,當塗人。萬曆丙辰進士,授 戶部主事,投劾歸家。時流賊陷江北州郡,吉倡首輸 『《城守費》』。」又念采石係濱江要地,恐賊猝至不可測,獨 力建高閣於山巔以閱江,防其不時飛渡也。
《蘇州府志》:「顧錫疇字九疇,崑山人。累遷禮部尚書。與 執政馬士英忤,遂請祀海歸,不復出。後寓溫州之江 心寺,會劣弁賀某在溫陵辱士子,錫疇疏劾之。賀遣 盜入寓,刃其胸而投之江。溫人覓之三日,乃得棺殮。 勒碑文信國祠。」
王在公,字孟夙,崑山人。萬曆甲午鄉薦,選高苑知縣, 持廉秉公。遷濟南府同知,署府事歲餘,廉能尤著意。 忽倦遊,遂投劾歸。抵吳門,竟不過家。至徑山、天目,渡 錢塘,遊天台、雁蕩。已又從廬山放舟于江,泝流而上。 至蜀,住峨眉一載還吳,悅吳之石盂山,結廬以居,十 餘年卒。
《武昌府志》:「光宗泰昌元年,江水冰。」
《湖廣通志》:「李郁字無文,宜都人。入冑監,官西城兵馬。 辛酉重慶之變,屍浮蔽江,收葬約三千有奇。」
《靖江縣志》「熹宗天啟四年五月十九日,澍雨五晝夜, 江漲,漂沒江濱民居。」
《鎮江府志》:「高鳳翔,字沖虛,金壇人。由天啟乙丑進士 授公安知縣。縣偪大江患漂沒,力請撫按,題遷縣治 錦南,從之。」
天啟六年六月初三日,蝗,渡江而南。
《靖江縣志》:「天啟六年七月,江漲,濱江田皆壞。」
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風起,連數日,江流涸如帶。 《安慶府志》:常自裕,河南鄢陵人,由進士天啟辛酉任 皖。丁卯,楚王之國,道經皖江,先聲取縴夫數千名,民 間騷動。裕毅然請于王之侍從曰:「王舟由裏河達淮, 可挽縴徐進。今皖至楚皆大江,有便風,日數百里,纜 夫將安用之?」侍從允其請,適北風大作,群艦悉開,民 間一夫不擾,皆裕力也。
《武昌府志》:「崇禎元年十月三十日,蒲圻龍鬥于空中, 江湖魚鱉浮出。」
《靖州志》:「崇禎四年六月,江水逆流,城內大石漂激。」 《鎮江府志》:「史元調字鼎如,金壇人。崇禎辛未成進士, 授江陵知縣。縣逼江時患衝決,加修堤岸,屹然保障 焉。楚宗盛支裔多為盜,人患苦之,元調擒其渠魁,沉 之江。」
《靖江縣志》「崇禎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烈風猛雨,江暴 漲,渰死人畜,漂沒屋舍,不計其數。」
《池州府志》:「崇禎七年夏六月,田鼠自江北浮渡而南, 傷稼。」
《四川總志》:「楊大姑、楊二姑,內江鄉紳楊浩女也。奢寅 掠縣,全家被執,母觸階死。二女將及笄,義不受辱,奪 賊刃自刎不果,奔投長江,赴水死。賊退,二女屍浮,姊 妹手猶相執。」
《衡州府志》:「鄧氏,峒猺官之女。性端方,年十六,適庠生 李在公。在公夭卒,鄧矢志事姑,以孝謹聞。崇禎十一 年,礦寇攻城,鄧被執。賊將污之以死,拒不從,擁至北 觀橋。時大水漲漫,鄧睨守者失防,遂躍入江心死。越 五日,家人覓其屍,逆流三里許,色凜凜如生。知縣徐 兆奎以其事具詳,優恤之。」
《武昌府志》:「崇禎十四年,晝晦如暮,巳午不見人。江水 污穢如泥,臭不可食。」
《九江府志》:「崇禎十六年,賊破湖廣,浮屍蔽江,水為之 不流。」
《四川總志》:「楊氏,本州人,武舉楊忠女,庠生郭大年妻獻賊殺大年,氏曰:『願同夫死』。賊義之,乃出所生幼子 付姑,從麗正門城上躍入江中死。」
《威州志》:「張元榜,本州生員。獻逆變後,繼值兵荒,舉家 七人投學宮前大江而死。」
《江南通志》:「徐養心,崇禎間知當塗。流寇屠和州,難民 聚于江干,無舟,不獲東渡。賊且近,號呼震天。養心曰: 『鄰民猶吾民也』。亟命船盡渡之。時姑孰無備,眾心危 殆。養心沿江夜張炬砲,聲響不絕,作進勦勢,賊疑懼 退。」
杜繩甲崇禎年任鎮江府同知。濱江宿盜,多通邏卒 為耳目。繩甲出不意,操小舟,身入順江洲,擒盜于臥 內立正法,江洋以清。
《武昌府志》:「陳瑞字五玉,咸寧人,邑庠生。值世亂,厭舉 業,遂謝去之。崇禎中,江水忽竭,瑞深憂之,乃作《涸江 歎》。」
《鎮江府志》:「歐陽仕振,字懋德,世居丹徒之巨溪里。幼 好奇策,年十六,補諸生,肆力古文,辭踰四十章,疏十 萬言,欲伏闕上之。父某慮以直賈禍,追及江而反。 儲穀字完秉,金壇人。重然諾,好施予。為諸生時,于京 口渡江見浮屍,立命撈摔,捐囊置棺埋之,越一日而 後渡。」
《安慶府志》:「方夢暘字子旦,太學生。居鄉和易。嘗渡江, 舟人失金相爭,夢暘謬曰:『適吾僮得遺,必爾物也』。風 急,幸無譁,抵岸分囊償之。已而舟人得金所在,乃諭 之曰:『金,微物也,倘爭而溺,奈何?寧謬償耳』。人稱為長 者。」
《湖廣通志》:曾恭,祁陽人。嘗與眾同浴於江,得金滿囊, 意必同浴者所遺。伺之至夜分,果有一少年泣而來, 訊之曰:「吾商也,浴於此,忘取囊金,吾無還鄉望矣。」將 投於江,恭急呼曰:「爾勿憂,吾候子久矣。」攜所拾囊還 之,不告以姓名。
《岳州府志》:「龔之恰字雲石,為諸生時,以經濟自負。後 任閩永安,改官江陰縣。民苦旱潦不時,於城西開後 港河,引江水為蓄洩,陰民永賴其利,立祠河濱。」 《臨洮府志》:「王竑字公度,以副都御史理漕運。公奉命 至徐、淮,老稚迎拜道左如蟻,歡聲動野,數日不止。會 旱,漕河涸,公禱祠輒大雨,即日江水漲溢,舟楫通行。」 《吉安府志》:「賀之熹妻龍氏,熹赴試,卒闈中。龍年二十 一,斷指誓節,以撫幼孤。有貴顯以厚金給姑改醮者, 龍以刀刺面,姑強之,遂赴江而死。」
《莆田縣志》:「方氏郎中瀾女。瀾卒京師,女年十四,無他 兄弟,獨偕叔扶櫬南歸。渡揚子江,中流舟覆,女呼舟 人往救,時風濤洶怒,人不敢往,女仰天大哭,遂赴水 死。經三日,抱父櫬泊於南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