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308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目錄

 海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三百八卷

海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按《江南通志》:蘇州府大海,潮汐所通,渺無涯際,其沙 港不可勝載。崇明居海中,太倉、嘉定、常熟亦各濱海, 俗謂「蘇州海。」

松江府大海環府之東南二境,其東接諸湖,混茫無 際。

淮安府海,在海州城東二十八里,南接朐山,北接贛 榆,西趨州。往來所渡,廣二十餘里,渡此者必擇日致 祭,非七日內不得渡。若有公務急追,亦豫先祭請。 揚州府「大海」,在府城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州、 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

按《蘇州府志》:「壽山北濱大海。」

按《松江府志》:「大海環府之東南二境,松江與黃浦會 而入焉。其會處曰蹌口,其南與紹興、寧波相望。耆老 云:深夜籟寂,時越中雞犬之聲相聞,若天日晴明,南 岸諸山皆歷歷可指。自金山東過勝山為南洋,又東 至洋山,又東南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為蘇州洋,又 東為東大洋。自南大洋又南歷閩廣,通南海;自東大」 洋北歷山,東通遼海。《上海縣志》云:海在縣東七十里, 北起嘉定,南抵華亭,東接諸番,而日本最近。宋、元間, 入貢皆由青龍市舶司,後漸徙於四明,貢者不復取 道。沿海皆淺灘,不逮閩浙百一,俗號窮海,獨鹽利為 饒。自清水灣以南,較川沙以北,水鹹宜鹽。近有沙堤 壅隔其外,水味浸淡,而煮海之利亦微。明陸深曰:「聞 諸鄉父老言,潮起於南匯嘴,始若湧突,旋分兩派,南 派南漲入錢塘江,北派北漲入揚子江。南匯嘴者,海 之一曲也,在邑東南百里。」而《海鹽志》云:「海潮東北自 金山而來,西南至浙江,名上潭,自浙江回歷海寧茶 灣,至澉浦,為下潭。金山在海中,屬華亭,在南匯之東 北。又曰:葫蘆山在澉」浦鎮東南六里,海上出沒潮中, 如葫蘆云。澉浦在金山西南,疑潮源也。

凡內水出海,其水力所及,或至千里、或至幾百里,猶 淡水也;潮至,還吸以入,故鹹水不至內地。若海塘損 壞,則鹹水漫入,不惟有漂溺之患,且害禾稼矣。至於 海潮往來,如人呼吸然,晝夜相應;此一氣自然之候 也。謂「潮有源」者,似未可信。

金山在府東南海水中。舊《志》云:「去府九十里」,周康王 嘗於此築城,其北即古之海鹽縣,後淪於水。今山去 海一潮之涉。

小金山亦在海中。楊維楨云:「予嘗北渡揚子江,訪金 山之勝,而不知淞之南又有所謂大金、小金,出沒於 雲海之中,如壺嶠之在弱水外也。」

按《淮安府志》鹽城縣,「大海在治東,自海浦東北出海 洋五十里,古漕運自此出洋達直沽。」

小海在治西,兩灘蒲葦中流,行舟源出通、泰,夏泛冬 落,西北入東塘河,達射陽湖入海。

范公堤即捍海堤。《安東志》名古淮堤云:「堤在鹽城東 二里,自東北直抵通泰海門。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 為淮南節度判官,謂海潮漫為鹹滷,雖良田必廢。請 自楚州鹽城南抵海陵,修築捍海堤,綿亙兩州,潮汐 不得侵淫。」宋天聖中,張綸剌泰州,專圖修復,時范仲 淹監西溪鹽倉,悉力贊之,謂「當移堤勢而西,稍避其」 衝,仍疊石以固其外,紆斜迤邐如波形,不與水爭,天 聖五年功成,因名「范公堤。」

安東縣張網海口,在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南接淮, 北入海;即淮之義港也。

贛榆縣東海,在縣治東十五里,即「大海。海在縣境南 北凡一百四十里,西通於河,凡九口,東不可紀極。先 朝魚鹽之利,歲以數萬舟楫沿岸而南則新壩等處, 北則安東衛等處,東則朝鮮、日本,皆一望無際。 秦山在海中,去岸四十里。」

小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海中,孤峰獨秀。漢定天 下,田橫與其徒五百人入海,壘石為城於此。

海州西島:在海西崖。

按《揚州府志》:「大海在郡東北,自鹽城而南,經興化、泰 州、如皋,折而東,通州海門諸鹽場,皆其濱也。至呂四 場東南廖角嘴,始與江合。唐大曆中,黜陟使李承式 刱築捍海堰。宋開寶間,知泰州王文祐加葺。天聖初, 范仲淹監西溪鹽倉,力請發運使張綸疊石重築,長 一百四十三里,闊三丈,高一丈五尺,始無海患,至今賴之。近堰為風潮少損,每鹹水泛溢,田為斥鹵,比年 屢受其害,必時加修治,方可永利,為民牧者所當留 意也。

興化縣捍海堰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一名范公堤。宋 張綸、范仲淹築,民蒙其利,立張范祠以祀之。邑宰詹 士龍重修。

海門縣捍海堤在縣北四十里,瀕海。宋縣令沈起築, 袤七十里。王安石有《記》。

按《浙江通志》:杭州府海寧縣,海在縣治南十里,西接 浙江,潮汐往來,崩漲不一。

嘉興府海鹽縣海,在縣東二里,平湖治東南三十里, 皆濱海。海有九塗、十八灘、三十六沙洲。海潮東北自 金山西南至浙江,為上潭;自浙江回歷海寧黃灣,至 澉浦、海鹽,為下潭。海岸與明、越二州相對,深夜籟寂, 雞犬聲相聞,天日晴明,東岸山歷歷可數。

平湖縣海: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寧波府大海環府境,「海潮自定海入鄞江六十里至 府東北,分為二江,西北通慈谿,東南通奉化。」

紹興府海在府境北,邊海所屬五縣:蕭山、山陰、會稽、 上虞、餘姚也。王粲《海賦》云「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 一睨」是也。北流薄於海鹽,東極定海之蛟門,西歷龕、 赭,入鱉子門,抵錢塘,而江湖之水宗焉。

台州府臨海縣大海,在縣城東一百八十里,潮汐自 海門直至縣西三江,與天台、仙居二水相接。

溫州府永嘉縣甌海,在府城東,一名「蜃海。」城北甌江, 即海之支江也。江流東至磐石寧村,會於海洋,茫無 際涯,是謂「甌海。」而海山之際,嘗有蜃氣凝結,忽為樓 臺城櫓,忽為旗幟甲馬錦幔。

按《杭州府志》:「海寧縣海,在縣治南十里,西接浙江,潮 汐往來,崩漲不一,捍築之功」,陳善所考最詳。其《海塘 考》云:「海寧縣治南瀕海,海之上即塘,塘之距城百武 而近,東抵海鹽,西抵浙江,相距延袤百里。塘西南數 十里有赭山,其南有龕山,相對峙,夾為海門,潮自海 趨江,從茲入焉。始由廣衍進入隘口,橫流至此,束不」 得肆,輒怒而東返。東五十里有山名墩,與赭山相望 而峙,若兩拳然。潮東返,為此山所障,復鼓怒而西。東 西蕩擊,數十里間有舟往來,狂瀾駕風,若萬里馳驟, 即金石為塘,不能保其終古不敝。矧!木石蘆灰安所 恃以能久耶?舊《志》:「塘外有沙場二十餘里,沙場內有 稑地草蕩、桑柘棗園一百六十七頃有奇。夫塘外有 護,則海潮不至衝囓石堤內固可以經久。今沙場草 蕩,悉淪入海。直以數尺之塘,力拒巨浸之瀰天,脫更 內蝕,寧不危哉!」宋元以前,海塘廢興,遠莫能紀。逮洪 武以至萬曆,海凡五變,塘五修。永樂九年,海決民流, 移田湮沒,朝廷遣保定侯孟瑛等盡役蘇、湖九郡之 夫,貲累巨萬,積十三年堤成,其患始息。嗣後成化甲 午、弘治壬子、嘉靖戊子,迄今萬曆乙亥,海或溢或決, 塘隨築隨圮,雖勞費不至如永樂之甚,然公私困於 茲役亦屢矣。夫塘決海昌,患在一邑耳。往時雇役及 外郡者,何哉?亦以地脈相因,其利害之所關大也。蓋 海寧於吳為陲,於越為首,地形最高,故境內麻涇、洛 塘、長水塘諸水皆北流,一從東北流由淞泖趨滬瀆 入海,一從正北過吳江趨白茅入江,俗因指「吳江塔 巔」與長安壩址相並,則海寧之地,高於他郡邑明甚。 故海寧之每處決注,彼諸處如建瓴,然則障海昌者, 亦所以障列郡也。塘之修廢,其有關於東南利害甚 切,而當事者往往失於後時。及工役既興,則又計工 惜財,苟且完事,是以此塘未成而彼堤又決。萬曆五 年春,巡撫徐公拭顧瞻海塘傾圮廢缺,大駭曰:「失今 不修,他日盡壞,將聽民之為魚乎?」因與巡視水利陳 公詔翕謀修築,而以其役委縣尹薛瑚。五閱月而塘 成。波濤汨沒之區,今已起昏墊,登衽席矣。顧余觀海 寧之塘與海鹽異,鹽塘有大患,亦有大利。寧塘似無 顯患,而實有隱憂。蓋鹽塘陂池相屬,有內河可開,故 潮勢至此,既為分殺而引其流,更能使草蕩悉為膏 腴,是大患弭而大利興也。若寧塘逼近城郭,無內河 可開,幸潮水緩於鹽耳。設一旦海嘯,直蕩邑治,其為 隱憂可勝道乎?聞寧邑額設捍海塘夫二百名,每歲 編派役銀四百兩。為令長者,誠能加意海防,每遇潮 汐之月,遣官就塘察視,一有崩圮,審取良民,佐以能 吏,即時領銀修治,毋令後時,此亦未雨徹桑之計也。 萬一天祐寧民,塘十年無患,則銀之積益富,即興大 役,亦不必派及乎民矣。至於築塘之法,余竊有取於 海鹽。乙亥之決,海鹽為甚。其修築也,慮湍激為害,有 盪浪木樁以砥之;慮直蕩堤岸,有斜階以順之。其累 石丅,則五縱五橫,上則一縱二橫,石齒鉤連,若緪貫 然,即百計撼之不搖也。修寧塘者,誠一準海鹽新塘 之式,則是一勞永逸之計耳。安得實心任事之人而 與之計海塘哉!

葛嶴山在縣西南四十三里。其東一里為盤山,其南 八里為赭山。赭山之西數里為禪機山。又有文堂山在赭山之東僅半里許。此諸山皆瀕大海,惟赭山與 龕山對峙,橫江截海,今所為海門者也。

尖山在縣東六十四里。南臨大海,上建烽堠樓臺。 按《嘉興府志》:「海塘去郡城百里而遠,亙海鹽、平湖二 縣之境,東自金山,西至海寧,延袤百七十里,南與會 稽、四明相望。」《宋志》:「海鹽東南五十里有貯水陂,南三 里有藍田浦,東三里有橫浦,東通顧邑,南入海。又有 三十六沙,九塗、十八岡,及黃盤七峰,布列海壖。」今縣 治去海僅半里。潮汐自龕、赭上潬,洄流激射,海寧黃 灣境至秦駐、白塔間,勢復湧撼,游濤乘風,壞民廬,傷 禾稼,為全吳憂,隄議始亟矣。

葫蘆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潮汐消長,此山如 葫蘆出沒之狀,故名。

白洋湖在縣東沿海塘下。

平湖縣苦竹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大海中。

蒲山,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萊薺山俱瀕於海。

鬥牛山在乍浦海中,與獨山相對。

黃盤山在乍浦海中,與獨山相對。舊與海岸相連,後 淪於海。

按《寧波府志》:大海環府境,東際鄞之「崎、壺頭、蔡家 墩,東北際定海之招寶山、後海塘,西北際慈谿之觀 海、龍山,東南際象山之爵溪、東門,奉化之鮚埼、裏港。 海潮自定海入鄞江六十里,至府城東北,分為二江, 西北通慈谿,東南通奉化,潮汐往來,各有其候。」在鄞 初一十六日子末午末平,初二十七日丑初未初平, 初三十八日丑正未正平,初四十九日丑末未末平, 初五、二十日寅初申初平,初六、二十一日寅正申正 平,初七、二十二日卯初酉初平,初八、二十三日卯正 酉正平,初九、二十四日卯末酉末平,初十、二十五日 辰初戌初平,十一、二十六日辰正戌正平,十二、二十 七日辰末戌末平,十三、二十八日巳初亥初平,十四、 二十九日巳正亥正平,十五,三十日巳末、亥末平。定 象以次而早,慈奉以次而遲。瀕海多颶風。《南越志》云: 「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常以五六月發,未至時,雞犬 為之不鳴。」《嶺表錄》云:「秋夏間有暈如虹者,謂之颶母, 必有飄風。」小坡《蘇過叔黨賦》云:「斷霓飲海而北指,赤 雲夾日而南翔。此颶之漸也。發則排戶破牖,損瓦擗 屋,礧擊巨石,揉拔喬木,勢翻浡澥,響振坤軸,鼓千尺 之清瀾,翻百仞之陵谷,濟之以雨,尤為可畏。禾已華 實,而值之則闔境絕穗,俗之所當備也。其海之大洋 中,有烏石塘三:一在馬秦嶴,一在下塘頭千步砂,一 在桃花嶴。百年之間,或捲沙以為堤,或推石以為塘, 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則海變桑田,非虛言」也。又去 馬秦嶴東名查浦。夏侯曾《先地志》云:吳伐越,次查浦, 深入至此。宜勾踐之不能忘也。其在翁浦中,又有鼓 吹山,其陰曰戰洋,曰馬嶴,其對即偃王祠也。世傳孫 恩之竄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辠誅,即竄海島。史 雖不指島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浹口,入 餘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浹口攻勾章及滬瀆。海鹽 之敗,自浹口復竄於海。浹口蓋今定海、昌國之間,虎 蹲蛟門之側也。跡其出沒,皆由於是,則其窠穴容有 在此者。今之遺址為偃王為恩,未可知也。宋天聖間, 刺史燕肅著《海潮論》,其略曰:「或問四海潮平來皆有 漸,唯浙江濤至則亙如山岳,奮如雷電,冰岸橫飛,雪 崖傍射,澎騰」奔激,吁!可畏也。其奮怒之理,可得聞乎? 曰:「或云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 門,岸狹勢逼,湧而為濤耳。若言狹逼,則東溟自定海 吞餘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甚狹逼,潮來不聞濤有 聲也。」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 闊二百餘里,然以下有沙潬,南北橫亙,隔礙洪波,故 潮來已半,濁浪壅滯,後水益來溢於沙潬怒湧,勢激 起而為濤,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

慈谿縣海塘一在縣西北六十里,與嘉興海鹽為界。 一在縣東六十里,貫定海境,亦濱於海。

泥橫山在縣西北一百里。俗名「掘泥山」,在大海中。 瓜誓山、桑嶼山、箬嶴山、廟山、俱在縣西北七十里大 海中。

東向山、算嶴山、黃牛山,俱在縣北六十里大海中。 奉化縣三山,在縣南五十里,屹立裏海中,如三台然。 蜃樓門在縣南六十里,名天門山。《宋志》作「引頭門」,瀕 海裏港,兩峰對峙,若天門然。《漢地理志》:「鄞東南有天 門水,入海有越天門山。」

珊墟嶺在縣東南六十里。宋建炎間,立寨於此守戍, 亦海道一要衝也。

寨嶺,在縣東四十五里,通東南邊海。

定海縣蛟門山,在縣東海中約十五里,一名「嘉門山。」 環鎖海中,吐納潮汐。有蛟龍穴處,時興颶風怪浪,舟 人避之。

虎蹲山在縣東五里。屹峙海中。

游山在縣東海中。

七里嶼山在縣東海中七里金塘山在縣東南海中,約半潮可到,周環二百餘里。 蘭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秀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岱山在縣東昌國東海中,約一潮可到。

石門山在昌國東海中,兩山壁立如門。

黃公山在昌國東海中。

順母山在昌國東海中。

盤嶼山:與竹嶼山隔海對峙。山勢盤旋,故名。

「西蘭山」、大若山、檉岸山、浡塗山、巉石山、滕嶴山、窄峉 山,俱在昌國南海中。

小竿山、大竿山、蘭山、崑斗山、麻嶴山、蛟山、登部山、馬 秦山、黃砂山、徐公山、雙嶼山、石珠山,俱在昌國東南 海中。

東勾曲山、石馬山、石牛山、嶴山,俱在昌國東海中。 浪港山、深水山、莆嶴山、蛇山、竹山、洋山。東蘭山、元霍 山。西枯山。東曉山。東枯山、桑子山、石蜀山。東朐山、川 石山、北壁山、大衢山、小衢山、三星山、冷嶼山。西須山、 須皓山、落華山、青。山、馬跡山、「丁興山」、陽山、陳錢山, 俱在昌國東北海中。

補陀洛迦山,在縣東故《昌國》縣東海中約一潮可到。 桃花山,在縣東昌國東南海中。

東霍山在縣東昌國東北海中。

「大磧山,東郛山,東岱山,西朐山、大洋山」、弔嶼山,俱在 昌國北海中。

回峰山、西良山、長塗山、三姑山、灘山、長白山、西岱山、 正策山、吳農山、如岸山、橫子山、冊子山、西桑山、五嶼 山、宜山、龜鱉山,俱在昌國西北海中。

嘉門山、曉峰山、小茆山、大茆山、三山、砂羅山,俱在昌 國西海中。

藿山、黃石山、雞鳴山、東豸山、大板洋山、西豸山、黃馬 乳山、虎頭山、白踏山、大桑山、青屯山、黃隆山、楊岸山、 畫拷門山、小磧山、黃羅門山、大小板山、綠獅山、大小 鐲山、廟址山皆在海中,今莫詳所在。

鐵杵山:在烈表之西南童山。鐵色,首尾大而腰細,橫 臥海中如杵然。

石衕門山:在青雷頭山東南海中數峰崛起,潮汐經 流其中。

螺頭山在昌國東南。有島突起海心,其狀如螺。 黃崎江,在縣東南一百十里。自崎頭海洋分派為支 江,西北流約半潮至蛟門出大海。

梅山江在縣東南十里。自崎頭海洋發潮,西北流入 烏崎頭山港,經大嵩通於海。

象山,在縣東四十里大海中。

白石山在縣西北六十里海港中。為奉象之境。 烏嶼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孤縣海中。

天門山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海中。兩峰對峙,即《漢書》 所載「東門」也。明初建衛於此。有昌國舊城,接寧海之 東境,亦海道之要衝也。

東西濤山,在縣南海中一百二十里,四面風濤,未嘗 少息,因名。

大佛頭山高出海中諸山數百丈,週一百餘里。日本 入貢,以此山為嚮導。內平曠膏腴,耕種甚利。《事林廣 記》有云:「東仙源為海中福地。」即此。

海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船閩船之 所經。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溫。 按《紹興府志》:「海在府境北,邊海所屬五縣,蕭山去海 二十里。」

「山陰去海四十里,會稽去海二十里,上虞去海六十 里,餘姚去海四十里。」《博物志》:「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 地在其中蓋無幾,四海之內,皆復有海也。」《初學記》:「凡 四海通謂之裨海。外復有大瀛海環之,一曰百谷王, 又曰朝夕池,曰天池,亦云大壑巨壑。海中山曰島,洲 曰嶼。」今紹興北海及海之支港,猶非裨海也。王粲《海 賦》云:「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一睨。」是也。北流薄於 海鹽,東極定海之蛟門,西歷龕、赭,入鱉子門,抵錢塘, 而江湖之水宗焉。商賈苦內河勞費,或泛海取捷,謂 之登潬。潬者,海中沙也。遇風恬浪靜,瞬息數百里,狂 飆忽作,亦時有覆沒,或漂流不知所往。若暑薄涼微, 天雨初霽,海中則有蜃氣夾雲而興,倏忽變幻,千態 萬狀,大為奇觀。秋冬值風雨之候,又時有海氛,彌望 蓊鬱云。 海潮晝夜凡再至,朝曰潮,夕曰汐,卯酉之月,特大於 餘月;朔望之後,特大於餘日。大即洶湧,高十餘丈。其 非時而大者,謂之海溢。宋朱中云:「適遇巨風,推之而 來,後浪擁前,故忽大,而且久不退。」又夏則晝小而夜 大,冬則夜小而晝大,俗謂潮畏熱畏寒云。蕭山潮候, 率遲於餘姚。昔人謂餘姚平,來蕭山者必登潬而後 至,非也,地勢高下然耳。

官海塘跨山、會二縣,在山陰者又謂之「南塘。」西自廣 陵斗門,東抵曹娥,亙一百六十里,即故鏡湖塘也。東 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所築以蓄水,水高於田,田高於海,各丈餘。旱則泄湖之水以溉田,潦則泄田之水 以入海。

山陰縣「後海塘在府城北四十里,亙清風、安昌兩鄉, 實瀕大海。宋嘉定六年,潰決五千餘丈,田廬漂沒轉 徙者二萬餘戶,斥鹵漸壞者七萬餘畝。守趙彥倓請 於朝,頒降緡錢殆十萬,米萬六千餘石,又益以留州 千餘萬。倉司被旨督辦,復致助焉。重築兼修補者共 六千一百二十丈,砌以石者三之一」,起湯灣迄王家 浦。彥倓又請買諸暨民杜思齊沒入田五百七十八 畝,山園水塘三百七十二畝,置莊古博嶺,委官掌之, 備將來修築費。復請行下吏部,「今後差山陰尉職,添 帶巡修海塘,刻碑郡庠。」後汪綱復加修護。明萬曆二 年,白洋口塘稍圮,知縣徐貞明又修築之。

烏風山: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濱於海。

浮山:在府城東北三十五里浮海口。

碧山仙洞,在府城西北四十八里。岩碧色,洞口如井, 下視莫測。北通巨海,嘗有持火深入,聞櫓聲隱隱而 鳴。

會稽縣海塘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東自曹娥、上虞界, 西抵宋家漊、山陰界,延亙百餘里,以蓄水溉田。宋隆 興中,給事中吳芾重加浚疊。李益謙《記》云:「自李俊之、 皇甫政、李佐次皆修之,莫原所始。」明弘治間,易以石, 費巨萬。正德七年七月,風濤壞之,復易以土。嘉靖十 二年,居民復有以石請者。知縣王教議曰:「塘臨大海, 下皆浮沙,每遇風潮,水齧沙崩,石豈能自住?每一修 築,則石費百倍於土,困詘曷支。莫如計算丁田,仍築 土塘,但令高闊堅緻,遍植榆柳茭蘆以護之,專設圩 長看守,督令水利官時往省視。即有坍潰,隨缺隨補。 如此則財無妄費,而事可永遵矣。」

後海塘,在府城東北八十里周延德鄉纂風鎮,凡三 千七百一十一丈。舊時發該縣丁夫修築。近年以來, 止令本鄉居民照丁派修,以抵一應差役。

蕭山縣鱉子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海中。

許家閘在縣東三十五里。捍北海之水,南溢於里仁 鄉。

餘姚縣海塘在縣北四十里。縣之北壤,東起上林,西 盡蘭風。七鄉十八都之地,悉瀕於海。「作堤禦海所」,從 來久遠,文字缺蔑莫可考。宋慶曆七年,縣令謝景初 「自雲柯達於上林,為隄二萬八千尺。其後有牛祕丞 者,又嘗為石隄,已乃潰決。」於是歲起六千夫,夫役二 十日,費緡錢萬有五千修之,民疲而害日盛。慶元二 年,縣令施宿乃自上林而蘭風,又為隄四萬二千尺, 其中石堤五千七百尺,歲令令丞簿尉分李臨視之。 廟山、三山寨官,月各遣十兵與鄉豪邏察,有缺敗輒 治。仍請於朝,建海隄倉,歲刮上林沙田及汝仇、桐木 等湖廢地,總二千畝,課其入,備修隄費。至寶慶及元 大德以來,復潰決海壖,內移八鄉之地悉漸於海。至 正元年,州判葉恆乃作石堤二萬一千二百十一尺, 下廣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隄及石隄缺 敗者,盡易以石。蓋沿海壖之南,自慈谿,西抵上虞,袤 一百四十里,初名蓮花塘,今俗呼為「後海塘」云。宋時 分東西部,自雲柯以東者號「東部塘」,始築於景初。其 雲柯以西者號西部塘。西部之內曰謝家塘、王家塘、 和尚塘,皆前人觀水勢抵止便宜,分部築之,長短高 下異焉。至葉恆所築,則包山限海,綿亙為一,無復部 分矣。自明初百餘年以來,海無大害者,多恆之功德。 然民皆習安利,排海壖居之堤,日削不完。成化七年 海溢,民多溺死。正德七年,海又大溢,溺死者至無算。 於是始興人徒築之。成化時,知縣劉規、主簿張勛董 役。正德時,巡撫都御史陶琰檄縣丞楊昌廷及崇德 縣典史李滋董役,隄僅完。久之,隄又多毀缺。每三秋 值大汛潮,天常連雨,東北風張甚,海鷗咻咻夜鳴。瀕 海而居,多憂海溢。考之史傳,海溢或由天地之變,又 非盡以巨風而溢。《農書》有之,「冬至後七日」逢壬主海 翻騰。其言頗驗。有司重民命,歲治隄防,則可繼前人 之績,生生民矣。先是,海塘未完,築土隄於內地,以防 潮汐溢決。其制隨地形上下,散漫不一,曰「散塘」,今皆 不治。及海塘漸固,潮寖卻,沙壖日墳起可藝。永樂初, 始於舊海塘之北築塘,以遮斥地,曰「新塘」,以別於舊 塘云。已而沙壖益起,海水北卻十許里,其中俱可耕 牧。成化間,風張潮洶,稍蕩決壖際。水利僉事胡某復 於海口築塘以禦潮,曰「新禦潮塘。」自是斥地之利歲 登。而國家重鹽法,亭民苦煮海。天順間,寧紹分司胡 琳請以新塘至海口之地盡給竈戶,永為鹽課根業, 毋令軍民侵漁之。詔可。乃豪強岡利者告訐無已。弘 治初,詔侍郎彭詔整理鹽法,議非竈戶敢有侵地者, 每畝歲科銀八分,謂之「蕩價」,給竈補課。而豪強愈益 爭不解,群竈苦之。其明年,紹興府推官周進隆察民 竈之情,相地淺深,於新塘之下築塘界之。塘以南與 軍民共利,其北惟竈戶是業,爭緣是得息,以其周姓, 因稱周塘云餘姚縣眉山,在縣城北三十五里,大海中,望之如脩 眉然。

大寒峰、小寒峰,在縣城北三十里,大峰峨峨卓立,前 淼五湖,萬頃沉碧,北臨大海,驚潮突來,登之毛骨竦 然。小峰相連在西北,形稍僂,然俯

上虞縣海,在縣城西北,寧遠、新興二鄉,東至餘姚蘭 風鄉,西抵會稽延德鄉。元大德間,風濤大作,漂沒寧 遠鄉田廬。縣役闔境之民,植揵畚土以捍之,費錢數 千緡,完而復壞。後至元六年六月,潮復作,遂成海口, 陷毀官民田三千餘畝。餘姚州判葉恆相視言:「海高 於田,非石不能捍禦。」府委恆督治,適滿代去,縣尹于 詞宗募民出粟築之。至正七年六月,復潰,府檄吏王 永築之。永勸民田出粟一斗,以相其役。伐石於夏蓋 山。其法,「塘一丈,用松木徑尺、長八尺者三十二,列為 四行,參差排定,深入土內。然後以石長五尺、闊半之 者,平置木上,復以四石縱橫錯置於平石上者五重, 犬牙相銜,使不動搖;外沙窊窞者,疊置八重,其高逾 丈,上復以側石鈐壓之,內則填以碎石,厚過一尺,壅 土為塘附之趾廣二丈,上殺四之一」,高視石,復加三 尺,令潮不得滲漉入塘內。塘成,凡一千九百四十四 丈。二十二年秋,颶風大作,土塘衝齧殆盡。府檄斷事 官王芳以督制兼縣尹治之,乃度夏。蓋所灌之田,畝 出米一升,於西偏鵲子村,作石塘二百三十二丈。明 洪武四年秋,土塘潰,太守唐鐸與知縣趙允文築之 以石。三十三年,其西又潰,臨山把總以聞于朝,府檄 縣主簿李彬、典史陳仕再修築之。

夏蓋山在縣北六十里。山形如蓋,世傳夏禹嘗駐蓋 焉。南距夏蓋湖,北障海,海北即海鹽縣。

嵊縣錦山,在縣東七十里,狀如錦屏,有石井,相傳以 為龍窟。昔人以物投井者,後自海畔人家見之,因謂 與海通,稱為「海眼」云。

按《台州府志》:赤城六邑,負山而東,界於海。海勢下而 水性善下,故修水利者視他郡為稍易焉。

臨海縣海,在縣東一百八十里。

龍符山,在縣東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寰宇 記》云:「東海有山,形似覆釜」,即此。

臨海山,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接海。

秀麗山在縣東二百里海中,舊名芙蓉。《臨海記》云:「州 東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僧智顗傳》云:「出海望芙 蓉山竦若紅蓮之始開。」蓋指此也。

海門山:在縣東南百里。瀕海。

古塘門山在縣南二十里。兩峰對峙,中空十餘丈,舊 傳「海門在焉。」

石新婦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東瀕海。

唐相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無際,與海通。 高麗頭山,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海中。自此山下分 路入高麗國,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崛門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大雄山:在縣東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頭扣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鵝鼻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石佛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峻巉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蒼郭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海中。

小門山、大門山:俱在縣東南一百里海中。

壽昌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東麂山:在縣東一百五十七里海中。

西麂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海中。

主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海中。

麂頭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頭山:在縣東北二百六里海中。

澤青山,在縣南二百二十里海中。

檉澳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達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嶼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澤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竹嶼:在縣東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尾閭在東海中,與海門馬筋相值。其水湍急,陷為大 渦者十餘,舟楫不敢近,世傳「東海泄水處。」宋洪忠宣 為主簿,常以公事至海門,登山縱觀大海,親見其勢。 子邁載之《夷堅志》。

淡水潭: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海中。

桃枝潭: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海中。

杜瀆,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承恩鄉。海水漲入溝澮,遂 成瀆。

太平縣松門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海中。王羲之《西郡 記》云:「永寧縣界海中有松門島,嶼上皆生松,故名。」 阻浪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陰臨海,浪入時藉以 為阻,故名。

「前嶼」,在莞山海上「白玉坡」,在莞山海上。

盤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八里海上。

石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海島中。

積穀山、賞頭山、悟空山、三女山、丕山、赤嶕山、大陳山 皆在東南海島中。

大小烏山:在山門鄉南海中,水通花塢。

童嶕在東南海上。

溫嶺江在溫嶺南,俗稱「江下。」南出山門港、楚門港入 海。凡海艦西去溫州樂清,北至府城黃巖,率於此艤 舟云。

楚門港:在楚門城外,通山門港。此外海洋無際,海艦 於此出入,故曰「門。」

松門港:在甘嶴海口。

大閭港:在長沙海口。

周洋閘在十一都。大德中重建。閘之上下又築埭,以 分限山水海潮,而後閘之功可施。如此,則不惟農人 獲灌溉之利,而鹽場亦藉之以通運矣。

永通閘在海口,以捍潮淤,使不得入。

長沙塘在長沙、太平二塘,乃築隄以捍海者。

寧海縣石孔山,在縣北六十里海中峙立,形狀似印, 有二山相對。

蜃樓門山:在縣北六十五里。海洋。

罣罳山在縣東一百里,形如圍屏,亦名「五幅山。」左獅 子巖,右香花山,長亭場坐其下,民居薈蔚,大海繞之。 莆田山在縣東海中二百里。

三門山,在縣東二百五十里海中。三峰鼎立,故名。海 舟出入必經此。

南田山在縣東海中。

石佛山在縣東海中,以形似名。

青珠山在縣東海中。

蛇盤山在縣東南海中。

戰坑嶺在縣南一百里。危峻難登,俯視大海。

瀛巖,在縣東二十五里。崖崿險絕,下蘸海中。

按《溫州府志》:「甌海,在府城東九十里。」

青嶴山在府城東北二百里,海中山也。兩山如門。宋 顏延之於此立亭觀海。

中界山在海中,去郡城三百里。有湖田廬舍。舊設巡 檢司,今廢。

鹿西山:在海中。滄溟四環,據海道之衝。

靈崑山:在海中。有大小二山,山下多曠野。明隆慶間, 邑令林應翔令民懇田數千畝。今廢。

黃大嶴在海中,內多田地,可耕。

霓嶴山有龍潭。

白岸山、東洛山、松山、石塘山、石磊山、鳳凰山、「大渠山、 小渠山俱在海中。」

樂清縣白沙海,在縣東南,橫亙三百餘里。居縣之東, 為白沙、赤水、蒲岐、鏵鍬、清江、白溪、北港、溫嶺,轉至玉 環而止。南望海之外,則有青嶼、倪嶴、靈昆諸山。東望 海之外,則有玉環、雞籠洋、青鹿西諸山,橫列海旁,歷 歷可數。海居縣東,至岐頭,折而南,波濤洶湧。凡海艦 入郡城,至此必艤舟,謂之「轉岐」云。

蒲岐海塘在縣東三十五里。起十四都下堡至十五 都二里,凡七百八十二丈。

海口塘在縣東五十六里,起十七都海口殿前至官 路邊,凡一百五丈。

盧嶼埭長二十丈。

新河埭長三十丈。二埭俱在海邊。

楚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九十里海中。其峽如門,廣二 十步,海船皆由此出入。

西際山在縣西五里。西南北三面蒼崖峭立,東面軒 豁如門,大海在前,朝望日出,其觀甚偉。

盤嶼山在縣西五十里海濱。

佛嶺、車嶺、黃嶼山、蠣嶴山、橫山、青嶼山、大閭山、小閭 山、大烏山、小烏山、苔山、大竹岡山、小竹岡山、九嶼山、 黃門山、大鹿山、小鹿山、沙嶴山、應公嶼,俱在海中。 瑞安縣「丁山在江口海中。」

平陽縣東海,在縣東二十五里,北自瑞安縣界榆水 浦起,南抵福寧縣烽火寨止,橫亙三百餘里。

外塘自江口丘家埠南岸,沿海而東至斜溪,近海潮 水泛漲,屢築屢壞。元至正末,周嗣德重築。

仙口山:在城東南二十五里。枕海。

林亭山:在城南十里,瞰海。

麥城山:在城南十里。枕海。

傘蓋山,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枕海。

陽嶼山、石帆山、麂山、大嶼山、小嶼山、洋礁山、赤礁山、 竹嶼山、雷公頭、璞礁、馬鞍山、矮嶼山、綠鷹山、于山、燕 支岐、蒲岐、茄頭島俱在海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