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309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百九卷目錄

 海部彙考三

  考

 海部彙考四

  周總一則

  漢武帝元封一則 太初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晉元帝建武一則

  隋文帝開皇二則

  唐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二則 德宗貞元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開寶二則 太宗淳化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三則 仁宗康定一則

   皇祐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徽宗大觀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孝宗乾道

  一則 理宗淳祐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九則 仁宗皇慶一則 英宗至治二則 泰定帝泰定三則

  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一則 至順二則 順帝至正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穆宗隆慶一則

 海部彙考五

皇清總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山川典第三百九卷

海部彙考三 编辑

编辑

按《福建通志》:福州府:「閩縣東南距海,海潮南則由粗 蘆門北湧,海潮東則由閩安鎮西湧,皆會於馬頭江。 復分為二,一入西峽,一入南臺,復合於馬瀆竹崎,與 水口下諸溪相接,仍回流而汐焉。是潮也,在永北,合 北里猶兼鹹鹵,至馬頭江則皆淡矣。潮至郡城下,分 為三派,一由水部門入城,一遶城南,一遶城東,皆與 南臺江通者也。浸淫及於陽岐、古靈、浯江、瓜山諸處, 旁入港浦,幾遍候官縣界。其瀕海可耕之地,唐太和 中,閩邑令李茸築石堤,跨閩與長樂東界,以障鹹鹵, 墾田無數。又有一等洲田,潮至則沒,禾退仍無害於 禾。不假人牛而收穫自若。有力之家,隨便占據。但東 流西復,遷徙不常,利害亦相當」云。今將潮信具列于 後:每月初一、十六寅,正三申,正三、初二、十七卯,初三 酉,初三、初三、十八卯,正三酉,正三初四、十九辰,初三 戌,初三、初五、二十辰,正三戌,正三、初六、二十一巳,初 三亥,初三、初七、二十二巳,正二亥,正二、初八、二十三 午,初初子,初初、初九、二十四午,初三子,初三、初十、二 十五午,正一子,正一、「十一、二十六午正四,子正,四十 二、二十七未初三,丑初三、十三、二十八未正二,丑正, 二十四、二十九申初一,寅初一,十五,三十,申初四,寅 初四,此潮信之候也。」江潮常緩,海潮三刻及入府城 內外諸河,則愈緩矣。猶當視其遠近為先後,各以意 推。其他海舶貿易,往來淮、浙交通之間,各以十五潮 為率,蓋水路視潮次停泊,猶驛鋪也。潮隨月長,晝夜 至如符契,商舶估載,趨避不爽。五代閩時納貢吳、越; 宋有鹽倉,歲運福清、長樂糯粒,舳艫相銜。明無海運, 而泛海之航所在多有。

長樂縣海,在縣東南。

連江縣海,在縣東南。

羅源縣海,距縣治三十餘里。

福清縣海在縣東南,潮汐凡二派,一派入海口鎮,一 派入迎仙港。有澳,有網門。「西洋半潮五里抵鍾門嶼, 五十里抵大小練,一潮八十里抵鹽嶼,一潮五十里 抵海口鎮。東洋:一潮一百五十里抵東牆外屬東洋, 數百里外淡水界南洋由海下寨五里抵石湖,一潮 一百里抵水馬門,一潮一百一十里抵夯頭,一潮八 十里,歷塘嶼,一潮一百五十里,抵東樂;西樂洋,一潮 一百五十里,抵磁澳」;透迤前抵南交,屬長樂界。 興化府莆田縣海,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漳州府海澄縣海,於邑最近,人以為生。

福寧州海出州城東三里,即通潮,東西皆濱海。潮入 十都為㶑港,入八都為怯門港,入七都為烏崎港,入 二三都為金臺港,入一都為松山港。

董江海潮入州東十七都,是為董江。相傳董奉煉丹 於此。

福安縣海在縣南,自黃崎鎮出為大海。

寧德縣海,在縣東南,至白匏山通大海。

青山洋,在三都,俗呼鐵墩門;過三江入洋,出大海。 臺灣府臺灣縣地屬東海,地既東而月常早上,十七、 八夜月臨卯辰,僅在初昏,故潮水長退,視同廈亦較 早焉。同廈初一、十六潮滿子午而盡竭於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滿卯酉而盡竭於子午,臺灣則初一、十六 潮滿已亥而盡竭於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 盡竭於己亥。然西北亦有不同處:從半線以下,潮水 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則潮流過南,汐 流過北矣。惟慣海者能狎知潮候,據其上流,方無虞 也。

七《崑身》外係西南大海,內係臺灣內港,在水中央採 捕之人多居之。

海翁堀線在府治西北。海洋中浮有沙線一條,線南 有一港,港口有一大澳,甚深,名為「海翁堀。」凡過洋之 船多泊此候潮汛或避颱焉。

按《福州府志》:「府城外之水,大海在其東。有江其中曰 馬頭,在城東南五十里,納西北眾流入於海。風濤洶 湧,中有巨石焉,如馬首狀,隨潮隱見,舟行必戒避之, 故名。」

閩縣浮峰山在光俗里,海潮盈則山浮。

琅琦山、青洋山:俱在海澳中。

福斗山、雙龜嶼、五虎門俱在海中。

羅星山,在馬江之中。登之百里諸山皆在其左右。蓋 省會之砥柱,以障奔流、渟匯瀠洄以入於海者也。 王埔山中有海雷石,石為海濤穿蝕成竅,風至則激 蕩有聲如雷。

壺江山:一曰「文筆山」,為動石,為五虎山,為福斗山,與 琅崎、青洋皆列於海中。

海堤在縣城東。唐太和三年,縣令李茸築。

長樂縣海濱之山,曰「御國山,曰鐘門山,曰壺井山。」迤 東曰「聖娘山,曰冠峰山,曰仙山,曰五雲山,曰藍田山, 曰斜頭山,曰牛山,曰鼓角山,曰鴻山。」其峰曰冠嶼,曰 龍翔,曰鼇頂,曰雙髻,曰魁嶺,曰文筆,曰龍角,曰鸛嶺, 曰榕嶺,曰登賢嶺,曰卓嶺,曰半嶺,曰孝義嶺。海中有 峙石,曰「王母礁。」

縣東之山,東北際海曰「广石」,有越王禁石。 小練山在縣東海中,旁有大練門、小練門,五代時盧、 林二姓居之。又東大海中有山曰「大姨山」,濱於小琉 球,舟楫罕至。每風定日未出之先,東望一山如空青, 微浮海面,即小琉球也。

連江縣海:在縣城東南。

雲居山在縣城北,巔有石塔。東北為蟠龍山,一曰荻 蘆山,下有蟠龍江。其旁曰龜魚山,又有馬鼻山、定岐 山、福斗山、玉樓山。有嶺曰「透嶺」,有嶼曰鶴嶼、後嶼有 石曰「髻美石。」又有馬鞍山、鵝鼻山,相次東際於海。又 有三德山,峙於海門。又東北大海中曰上竿塘山,有 竹扈、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有白沙、鏡港等七澳,居 民皆以漁為業。

永福縣海,在縣城東南。江曰鼇江,注於海;溪曰周、曰 利,坑曰行,入於鼇;江曰財,注於海。

羅源縣海,距縣治三十餘里。

簾山在縣東之濂澳,其石如簾。又有禹步石。又東濱 於海。峙海中者曰「金爐嶂。」

福清縣黃蘗山,在縣城西南。其山多蘗木。東為聞讀 山,唐水部陳燦讀書地也。又東有金山、大讓山,皆濱 於海。

海壇山為海中諸山之最大者,週七百里。一曰「東嵐 山」,有民居。

按《泉州府志》:「晉江縣寶蓋山西北曰金釵山,曰石湖 山。越海港復為三峰,曰岱嶼,曰白嶼。東出海門,舟行 二日程,曰彭湖嶼,曰鸕鶿礁。」則又郡東南水口諸山 也。

南安縣囷山山勢秀銳峭拔,其狀如囷,航海者率以 此山為標準。

同安縣文圃山,去城西六十里。南濱海,上有花圃、 金鞍、寶蓋。之外為大海,海中有嶼十數。曰丙洲嶼,在 縣南民安里十一都。曰白嶼,在縣東南十三都,周圍 四里,由縣治東南二溪夾流入海。曰寶珠嶼,在縣東 南高浦所前。曰離浦嶼,在縣禾里二十四都。曰小擔 嶼,在縣東南翔風里二十都。曰檳榔嶼,與小擔嶼相 連。曰大擔嶼,在縣東南翔風里二十都。曰嘉禾嶼,在 縣南嘉禾里二十一、二、三、四都同里。有浮沉石,潮漲 其石不沒,潮退則石沉海底。曰古浪嶼,在嘉禾里二 十四都。洪武二十年,以此嶼與大登、小登俱在海中, 徙其居民入附各里居住。曰大登嶼,在縣東南翔風 里十五都。曰小登嶼,在縣東南翔風里十六都。曰浯 洲嶼。在大海中,去縣治凡十里。曰「夾嶼」,在浯洲、小嶝 二嶼之間。曰「烈嶼」,在翔風里二十都。

惠安縣城山在縣西南二十八都,東連大海,西接長 江,延袤如城,故名。

岱嶼在縣南大海中。

大岝山:在大海中。

獺窟在縣南海中。

小岝山:在淨山東十里。邑諸山東趨於海,至此山而 止。又東則為東溟巨浸,通海外諸夷矣黃崎山:在香山北十里,環三面皆海。

圭峰在縣東北海濱,與黃崎山相對於海門。

大聖巖在圭峰北,亦濱海。

樂嶼:在大聖巖東北海中。

按《興化府志》:莆田縣「持久山發脈,自雙髻山嵂崒蜿 蜒數里許入海。海中突起二嶼,一色鬱蔥,名青嶼;一 色如璊,名赤嶼,皆壘石,狀類覆釜。」

大蚶山:在府城外東七十里大海上。

柯山:由壺山東南行,至海而止,舊名「松山。」

大孤嶼、小孤嶼:俱在縣東七十里海上。

嵩山在海濱,其山峭拔,上有「嵩山院。」

小嶼在海中,潮退有石橋可渡,居民千家。

礪山在海中,山石如礪,舊作「蠣山。」

籜龍山:《通志》載,有龍空井在山下。林蒙亨《螺江風物 賦》:「大海迎其潮兮,支分於籜龍嶽秀」

湄洲嶼,一名希江;有黑白搏石,可為碁子。在大海中, 與琉球相望,天后廟在焉。洪武、永樂中,兩加封號,香 火甚盛。廟其故居地也。林艾軒《與林晉仲書》:「海中一 山,名湄洲。隔岸視之,約五、七里許,一水可到。此洲乃 合兩山蜿蜒之狀,有田數十頃,可耕可食,魚米極易 辦,可以卜室讀書。隔絕人世,無賓客書尺之擾。島居 之樂,惟某為知之。」

赤崎山:在海中,土色赤。

南日山,舊名「南匿」;在平海衛東大海中,與琉球相望。 南洋海堤,自興福里東山陡門東邊樓下埭起,至今 澳翁石阜埭止。堤長九百九十五丈一尺,基廣六丈 或五丈,面廣一丈五尺或三尺,高或一丈三尺二尺。 因地勢損益於其間也。

東山陡門西畔落仔埭起,至鵝脰庵連江里接界止, 堤長七百三十丈。

連江里鵝脰庵以北起至東角止,約長二里,堤長五 百四丈。

東角至「遮浪」,約長一里,堤長二百丈。

遮浪新莊埭十三分,埭曲灣埭厝後埭堤長七百六 十一丈二尺。

海邊村自遮浪頭新莊埭溝起,至港東垕江西塔埭 止,堤長八百九十六丈四尺六寸。

垕江:自海邊葉厝埭起,至陳埭尾船澳止,堤長三百 七十三丈八尺。

港東西邊至林墩陡門,約長一里,堤長二百餘丈。 林墩陡門至港西,約長一里,堤長二百六十丈。 港西週遭曲折至寧海橋南岸止,約長一里半,堤長 四百二十丈。

寧海橋南岸之西,歷下江頭至下埭止,約長二里,堤 長五百四十丈。

莆田里下埭以西,歷游埭至西江,約長四里,堤長九 百六十丈。

西江至清浦西溝,約長一里餘,堤長二百八十丈。 西溝尾至國清里洋城地方,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 四十丈。

國清里洋城陡門起,至落仔埭陡門止,週遭曲折,約 長一里,堤長二百六十丈。

南力里章魚港起、至白埕止,週遭曲折,約長四里,堤 長九百二十丈。

胡公里古山陳使埭起,至熙寧橋頭止,約長二里,堤 長五百六十丈。

熙寧橋上歷何厝至三涵止,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 八十丈。

維新里後廖至鄭坂止,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九丈。 右海堤惟東角、遮浪二處在東北方,潮水衝激,古有 石砌海堤。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將石堤拆砌, 平海莆禧二城堤僅泥築,三十年崩,耆民朱存仁赴 京建言,上差林汝楫同通判董彬起工協築。永樂三 年又崩,耆民林孟達赴京建言,得「積」字八百二十號, 「勘合照舊協築。」四年又崩,有耆幹黃元禮起工督築, 基址不平。成化六年又崩,知府申文撫按,起通縣民 夫七千餘人,移高更築,功最鉅,自是郡縣時加修治。 十六年八月,颶風激浪,堤大崩,知府劉澄踏看,起民 夫協築。二十三年又崩,知府申文、御史董復,委同知 桂籍督築。弘治三年又崩,同知朱梅為給築堤工食, 人稻一石。五六兩年,颶風重作,堤大崩,耆幹謝養呈 請計工助築。嘉靖十三年又崩。知府黃一道於沿海 潮汐衝激去處,築天、地、元、黃四石磯,用巨木雜竹為 楗,內寔亂石,潮勢稍殺,乃疊石成之,極為有功。未幾, 解官去,同知譚鎧為終其役。東角人建崇勳祠,遮浪 人建功德祠,各塑黃、譚二公祀之。二十九年,東角土、 石二堤俱壞,推官張淵委勘砌築,功既成,發倉賑濟, 蠲免秋糧。四十三年,時城陷民竄,海堤失守,重以風 雨衝決,水溢薄城。邑人御史林潤疏請帑金,修治陂 塘、陡門、海堤。巡按李邦珍檄知縣莫天賦周覽相度, 約省工費可四五千金,且以東角遮浪為要害,支帑金千有餘兩,用石緃橫交砌,極為有力。萬曆六年,遮 浪堤壞,邑人尚書郭應聘請於巡撫龐尚鵬,得郡羨 郵金四百兩,醵堤田銀六百兩,委通判許培之督築, 計四百二十丈,添設石磯一所,以殺水勢,邑人給事 可鄭茂記。十六年,東角堤壞,里人知縣謝應典等呈 御史鄧鍊動支帑金五百七十五兩,行知縣孫繼有 重修,計四百八十二丈二尺。十九年,知縣孫繼有申 請支帑金一百六十餘兩,加築石堤,耆民因塑孫像 祀於東角崇勳祠中。三十年,遮浪堤壞,知府李茂功 申巡撫金學曾請,給備賑銀四百八十兩重修,又添 設石磯一所。

連江里吳水港堤,萬曆三十七年壞,邑人檢討周如 磐捐金募眾砌築石碼,并砌石道,自吳水港至清江 頭止,共三百餘丈。

北洋海堤自待賢里江口橋南岸起,至新豐埭止,約 長一里許,堤長三百八十丈。

新墩起至南隱莊陡門止,約長一里半,堤長四百八 十丈

南隱莊陡門西起,至永豐里下蔡東止,長不及里,堤 長二百丈。

永豐下蔡起,至下劉止,約長一里,堤長二百八十丈。 望江里金墩陡門南起,曆洋中半路亭至桐糗止,約 長五里許,堤長一千三百八十丈。

延壽里端明陡門東起至柴板橋止,約長一里,堤長 三百二十丈。

新港陡門東岸歷至港頭止,約長一里,堤長三百二 十丈。

仁德里新港陡門西岸起,至利墩止,約長半里,堤長 一百七十丈。

利墩起,至港尾止,約長半里,堤長一百八十丈。 孝義里新橋南岸東,歷大西埕、後宮、下蔡南埕,至寧 海橋北岸東止,約長五里。

寧海橋北岸西起,歷鱟扈鎮前三步吳塘止,約長六 里。

新橋南岸西起,歷西湖陳壩陡門止,約長二里。以上 孝義地界,共計堤長二千八百一十二丈四尺。 延興里自孝義里吳塘起,至東洋,不及里許,堤長二 百單三丈。

東洋起至港邊止,約一里,堤長二百四十五丈。 港邊起至南箕止,約二里,堤長四百八十六丈。 南箕起至蘆浦陡門止,約二里許,堤長五百四十丈。 蘆浦陡門兜起至月峰莊止,約二里,堤長四百九十 丈。

月峰莊起、至樓前社東廂地界止,約一里,堤長二百 五十丈。

按《漳州府志》:「郡治附郭」,龍溪縣去海尚百里而遙,潮 汐應焉。按海固八維之浸,而百川之宗也。《山海經》獨 稱閩在海中為岐海云,而漳海則天之東南隅也。郡 所領十縣,惟海澄、漳浦、詔安三縣近海,龍溪亦稍近 焉。以澄為龍溪之分界。故其在海澄,潮由濠門、海滄 之二夾港入,分為三派也。一派入柳營江,至北溪止; 一泒入浮宮,至南溪止;一派自泥仔烏礁入福河,繞 郡城過郡南門,至西溪止。諺云:「初三十八流水長」至 渡頭。復分小派於浦頭,抵於東湖小港,則龍溪一縣 實兼有之。其在漳浦有四派:一派由太武山外斗米 澳入,至石埠頭江止;一派由井尾白石夾港而入佛 潭橋,至東坂港頭止;一派由陸鼇所虎頭山入,由舊 鎮經鹿溪繞縣治至西廟灣止;復分派由竹嶼入浯 江橋數里止;一派由古雷之南、銅山所之北,經大磉 荷步至雲霄西林止。其分派小港尚夥而不勝紀。其 在詔安有三派:一由銅山之大京門入於五都百浦 走馬溪止;一由懸鐘之北港門入,經漸山匯於梅洲 上湖止;一由懸鐘之南港入,經赤石灣繞縣治至甲 洲止。其從南澳入者,則潮之黃岡、廣之南海矣。 漳浦縣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其山高數百丈,東峰 距海。

鼓雷山在縣南海濱。

燈火山在縣東,距海里許。海舟夜行者,或見山上光 焰如燈,故名。

臺山在縣東六十里。高數十仞,平坦如臺,近觀與諸 山齊峙海上。

太武山在縣東北一百里二十三都境。山高千仞,週 迴亙百餘里,屹立海上,端重聳峭。其南五里,鎮海衛 在焉。東望大海,汪洋無際,一陟其巔,則漳、泉風景盡 在目中。山石多奇跡,有浴仙盆、仙人跡宛然。旁大石 刻象,「徑雲根洞」五大字。有石塔,工緻即延壽。塔中可 坐數十人,高數仞,海中歸航望以為標。

魚腸嶼:在海外。

竹嶼:居民數百家,歲獲魚鹽之利。上二嶼,俱在七都 海門中。

石城嶼《菜嶼》。

將軍嶼盤石疊聳,舟舶不通。濱海者多乘筏以取海 蛇。相傳陳元光嘗駐兵於其上,故名。以上三嶼,俱在 縣東南十五都大海中。

漳浦之東界海澄者,為原鎮海衛,擁列三所。遵海而 東,為原陸鰲所首。漳浦縣之丹竈山,自鐵竈坑南行, 迢遞三十餘里,平沙漠漠,三面皆海,唯正北可以陸 行,所城如巨鰲。戴山舊名青山,亦曰鰲山。山腰人家 鱗次相疊,雖雨夜,海中常見燈火,最為奇觀。

橫嶼、菜嶼、雙石、雙洲,俱在海中。又巨海之濱,是多潛 龍焉,曰「龍潭。」

蒼陵去城南十里,屹峙海中。

烏石平山、大甘山、小甘山俱在海中,晴明望見,遇風 濤則隱一潮水乃可至。

詔安縣大帽山在五都。東負大海,山勢高聳。宋陸秀 夫、陳宜中扶帝昺泊龍舟於此。又高出海濱半入於 海者為「川陵山。」時帝昺南渡,將都南澳,築此為東京, 地遂陷為海,其城堞猶存。

漸山:屹立於東南海上,有石榴遺洞存焉。

川陵山在五都東海濱,半入海。俗傳帝昺南渡,將都 南澳,築此為東京,地遂缺陷為海。今城堞尚存。自山 巔下向海,莫窮其際。海中尚有木頭竹藂,潮退風靜, 都人駕舟取焉。

羊角山在五都張塘堡東南海上。

虎仔嶼、南村嶼、崎嶼、犬眠嶼四嶼,在川陵南大海中。 甘山在五都南面海中,遠視若有小髻。天起颶風驟 雨,其狀變幻,若屏、若屋、若獅象之形,四面皆海。 南澳山在海門西砥柱海中,週二百餘里。

海澄縣南岐鋪頭山,在南溪之陽。海水逆潮,江水倒 流。

浯嶼:在同安界。海上潮汐環轉其下。

《胡史》二嶼:在一、二、三都海門上下,延袤數里。

嵩嶼。

長嶼、二嶼俱三面臨海。

丹霞嶼一名赤嶼。晏殊《類要》云:「海上有石,朝色如丹, 晚色如霞,故名。」

圭嶼:一名「雞嶼。」在海口中央。

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

「鴻江埭、許林頭埭、西埭、後林埭、石囷埭、北市埭、埕邊 埭、海倉埭、澳頭埭、石甲埭、林尾埭、觀音後埭、陵坑埭、 赤石埭、鍾林尾埭、暫尾埭、長嶼埭、莊水頭埭、山頭埭、 東坑埭、馬厝前埭、後涇埭、後浦埭、劉厝前埭、排頭埭、 吳貫埭、鄭墩埭、陳觀」埭、石龜埭、東頭埭、蘇埭、坑口埭、 南外埭,以上隄防,共長三千九百九十七丈,各高一 丈五尺,厚一丈八尺,蓋東南瀕海,恐潮汐浸淫,故築 隄以防禦之。

姚公浦在祖山鋪,開接太保州。舊有普賢港,斗門蓄 洩,去海稍近,易雜鹽潮。萬曆三十四年,知縣姚之蘭 即祖山頭開圳,內接普賢,外接世臣港,通盧沈港,引 石碼溪、淡水倒流而入,仍引達於學宮之泮池。砌斗 門於世臣港,以便蓄洩云。

泥上海岸:在東門外。知縣韓鍾捐金修築。

按《福寧州志》:「火焰山,在州城東南海中。嘉靖己未,參 將黎鵬舉迎敵倭寇於中流,大破之。」

松山:在州東南十里許海中。

嵛山海中嶼也。在州東南七十里。山高而中拗如盂, 原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明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 以其孤懸海中,徙為廢地。旁有小山曰「艮山」,有嶼曰 「日嶼。」有七星山,浮出海面,如七星然。

慧日山在州城西北二里。右刻「慧山泉通仙臺」六字。 山下曰溫麻里,近接崎嶺,有二巖,故老相傳海潮通 此。

黃崎山在州城東,沿海百一十里,十一都貫入海中。 崎頭、崎嶺,俱在州西二里,故老相傳:「海潮通於此處。」 二崎皆海濱,舊有名號也。州之陽,蓋為巨浸矣。滄海 桑田如此。

洪山在州城南三十里四十一都。山有石洞,洞口、石 竅、石罩、石泓泉通海眼,深不可測。

羅浮山去州城南五十五里,大海濱。相傳浮海而來, 舟泊此山,可避北風。有石筍山。上有清泉一穴,冬夏 不竭。旁有文崎山,與武崎山相對,廣袤五里,週圍皆 海水。上有玉井峰、鐘冠峰、羅漢巖、金牛跡、桃花村、梅 花坡,凝煙積靄,宛如海上青螺。

瀧山:去閭峽東南海中六、七十里,凡東、西、南、北四瀧, 惟東、北二瀧可以泊舟。明季時,倭人泊舟,必取汲於 此。

四城山在瀧山旁。危峭壁立,隔溪有小麻馬山、松嶠 嶺。

犀山中石洞,深不可測,緣崖而上,洞有蠣。燐火夜 光。

獅子巖在少林峰頂。二巖相顧,俗呼為「雌雄獅子小洪山在州城南七十里,高聳亞於洪山。上有天池, 闊二三畝,四時不涸,天欲雨則吐霧。西有仙崎,三石 浮於江中,相傳葛洪燕群仙於此。

漁洋垾山在州城南四十五里第四十二都大海之 濱。其山勢如同蜂腰,積石磊磊,大凡浮海者往來皆 由于此。

嶼:在州城之西南五十五里第四十五都。其嶼突 出海中,形勢奇特。潮退沙徑可行泥濘中,長可一里 許。

白瓢山在州城南七十里第四十八都,石白如瓢,臥 大海中,山脊與寧德界。

筆架山在州城南七十五里第五十二都。三峰如筆 架浮海上。

南北港:在州城南百里第五十三都。三面皆海,惟一 隅地接大金山。

萊臺龍潭在五十二都閭峽前海中,為龍所居,味獨 淡,舟過多危。歲早禱雨輒應。

曲井在西新城中。相傳此井竅通於海。

阜崎雙井在四十都。其地濱海,賴以汲。 福安縣海在縣南,自黃崎鎮南出為大海。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海中小嶼凡六,故名。

《寧德縣》,出北門東北行十里,海上有瑞峰,秀拔萬仞, 與白鶴相對。

二都海中有二山:曰「真龜」,曰「秦澳。」

按《臺灣府志》:本郡四面環海,惟雞籠東南一帶,舟行 約三更水程則不可前過。此下溜乃眾水朝東之處, 一下溜則不可復返,故宜慎之。

浪嶠南嶼去沙馬溪頭一潮水,遠視微茫,舟人罕至。 昔有紅毛合慣熟長年,駕舟至彼,見有番人,赤體牧 羔羊,將羊一群縛至海岸,與紅毛換布。紅毛出艇,亦 擲布於岸示之。如番來收布,紅毛方敢取羊,否則趕 回。今灣地之羔羊,是其種也。

鳳山縣:沙馬磯頭山,在郎嬌山西北,其山西臨於海。 小琉球山在鳳山西南海洋中,周圍約有三十餘里。 諸羅縣:雞籠嶼,在海洋中。

按《廣東通志》:「分水在占城之外羅海中,沙嶼隱隱如 門限,延綿橫亙,不知其幾百里,巨浪拍天,異於常海。 由馬鞍山抵舊港,東西注,為諸番之路,天地設險,域 華夷者也。由外羅歷大佛靈以至崑」《山》自朔至望, 潮東旋而西;既望至晦,即西旋而東;此又海中潮汐 之變也。惟老於操舟者乃能察而慎之。

《鐵板沙》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憲廟遣給事中林榮、行 人黃乾亨備冊封之禮,如占城。是役也,軍民之在行 者千人,物貨太重而火長,又昧於徑路。次交趾之占 璧囉,誤觸鐵板沙,舶壞,二使溺焉,軍民死者一十九 人。

按《廣州府志》:南海縣:「南海,在府城南一百里,浩淼無 際,東流閩浙,南通島夷。潮源於東南大洋,入於虎頭、 甲子二門,以達於斜西海。其南則入於厓山。其支分 旁流則會於府城南,其中多珠璣、玳瑁、紫貝、大黿、鱣 鮪鱘鰉。有海人焉,見之則風。有魚焉,長二丈,腹有兩 洞,皮可以飾刀劍,其名曰䱜。其中有軒轅之丘,鸞自」 歌,鳳自舞,是為天樂。其外有炎洲,洲上有獸焉,如狸, 以青鐵椎擊之輒死,張口向風而活,其名曰「風生」,可 以療暴疾。洲之下多鮫人。

浮丘山在郡城西一里。相傳為浮丘丈人得道之地, 即浮羅朱明之門戶。昔在水中,四面篙痕宛然。宋初 有陳崇藝者,年百十二歲,自言「兒時見山根艤船數 千,今去海已四里,惟餘山頂高僅數尺。」《番禺雜記》:「東 有投龍井,後為人所濁,一旦自塞。下有珊瑚井,海神 獻珊瑚於此。」

海目山:在郡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山在九江海中,兩 峰並列如目。

番禺縣堯山,一名「凌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海中。 彈子嶺,在府城南十八里,特生海傍,其形圓。

山門岡:在府城東北三十八里。旁曰飛雁嶺,曰雞籠 岡。其山峻嶮,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

戙旗岡在府城東二十里南海神廟前。海中莫測其 高,周十餘丈。

珠石在府城南海中,以形名,屹峙洪濤中。

琵琶洲在府城東三十里海中,上有三阜,東路之舟 泊焉。又東十里海中曰浮練洲,多白沙。城南四十里 沙灣海中曰澳洲,四時多鬱蒸之氣,其傍多螺蚌。 順德縣仰船海,在城西南七十里,出三瀝沙,西通香 山。皆自北而南,注南海。

東莞縣三門海,在城西南六十里白沙巡檢司之南。 海上有三洲,潮自東南來,至此分而為三,過此而復 合。

武山:在縣城南五十里。突起海中,有武勇狀,故名。潮 汐消長,高低可辨。宋余靖嘗候潮於此。

桂角山在縣城南二百五十里,濱於海虎頭山,一名「秀山」,在縣城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潮 汐出入其中,甚洪。

大奚山:在縣城南四百里海中。

梅蔚山在縣城西南二百八十里。其上有宋帝石殿 存焉。又西南二百八十里曰官富山,有民居之。又山 曰「凹背」,曰「陶娘」,曰「福建」,曰「洛隔」,曰「七娘」,曰「東姜」,曰「龍 鼓」,曰「丫洲」,曰「南亭」,曰「泊潦」,曰「稍舟」,曰「翁鞋」,曰「竹沒」,曰 「深澳」,曰「桑洲」,曰「寧洲」,曰「龍穴」,曰「枯洲」,曰「大小磨刀」,曰 「零丁」,曰「校杯」,曰「南洲」,曰「蛇西」,曰「瑚珊」,凡二十六山,俱 在大海中。

青紫峰在縣南十里。其山朝暮異色,朝霞則青,夕照 則紫。又南十六里曰筆架峰,二峰屹立大海中。 海月巖在縣西五里海濱。

佛堂海門,在縣南二百五十八里。源於牂牁,經官富 山西南入於海。

合蘭洲在縣南二百里海中,與龍穴洲相比,其上多 蘭,旁有二石,海潮合焉,蜃氣凝焉。又有馬鞍洲、急水 旗角洲、大王洲、上下橫當洲,並在大海中。

圓沙:在縣城西二里海中。

新會縣天河海,在城東四十六里,中有草鞋洲,高水 面尺許,巨浸不沒,與波上下云。

江門海其水有二:左逕石觜,至虎頭門入於海;右逕 縣滘,入於熊海。隨潮消長,達於厓門。其東逕香山,為 小梁海。其西逕蜆岡,自北而東,至厓門入於牁牂。是 為南海。

圭峰山,在縣北二里。東南有東熊子山,周十里;西南 有西熊子山,周五里,並峙海中。

厓山在縣城南八十里大海中,與奇山石對峙如門。 宋祥興中,帝昺舟師次焉。為元將張弘範所迫,丞相 陸秀夫負帝赴海,與禮部尚書徐宗仁、兵部侍郎茅 湘、樞密使高桂等同死之。

湯瓶觜山:在縣南八十里。又東南五十里曰鶚洲山, 在海中。

小梁海,在新會縣東三十二里,流接香山,其中多鱣 鮪,多鰋鯉。

天臺山:在城西南三十里,脈發將軍山,突起數峰,東 盡於海。

熊子山,在城南二十一里。山凡四,在海中曰鼠熊,曰 馬鞍熊,曰東熊,曰長熊。熊音那,三足鱉也。

香山縣第一角海,在「疊石海」之南。海門淺隘,南抵大 洋,乃南鄙之咽喉也。

《石岐》海,海中多洲潭。種蘆積坭,可以成田。

九星洋:在城東南海中有九島如星。

東洲門海在縣東海濱,二山若門,潮汐悍急。

零丁洋在縣東海中。其上有山,其下潮汐迅急。 金星洋在縣東海中。

牂牁大洋:在大洋中,山最多,皆島夷所居。唐鄭愚有 《泛海》詩。

三水縣金洲山突起江中,周二百丈,高五十餘丈,其 下鬱水西來,會陶洭翁諸水經此,南流入於南海。 香山縣笏山在城北一里,山瀕於海。

長洲山:在城西北二里海中。

相合山:在城東南四十里。

長江山:在城東南四十里。

三洲山:在城東南五十里。三山並立海中。

浮虛山在城北七十里海中,與波上下。南海有浮石 之山,疑即此。

石岐山,在縣西北一里。多石,南入于海。原設有烽堠, 遙與蓮峰相對。土燥多石,直扺於海。

老安山在縣西南半里,為縣水口衝要,西臨於海。 香爐山在縣南六十里,峰崖幽峻,東界白銀,水西赴 海。

鴻鶴嶺山:一名「鴻鶴尖。」秀峰插天,三面臨海。

象角山在縣西十里。西北臨海。

烏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東抵雲梯諸山赴海。 四巖山,在縣東六十里,高聳,北臨海。其東曰「日角山」, 三面臨海。

東洲山在縣東七十里海中,潮汐湍激,舟不可渡。 平田山,在縣東八十里,臨海。

南蓢山在縣東八十里,東北臨海。 大芒山在縣南九十里雍陌村。勢如奔龍,昂首睨于 巨海。

鳳凰山,在縣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東介南坑,北接官 塘岡,西為金竹園、白蜮石、古壑諸峰,南赴海。其上多 產山蘭、鶴頂、杜鵑諸花。與南山對峙,迤𨓦東馳於海, 瀑布之水出焉。

永泰山:在縣東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東曰「三角」,大 海之西曰「坡頭」,皆護浮虛。

黃楊山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又東北八十里曰馬鞍 山、烏洲山、古鎮山,俱海中。

金星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大海中大小橫琴山俱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中。

錫坑山:在縣城南二百八十里大海中。

知洲嶼:在縣城南大海中。

增城縣東洲在縣城南八十里海中,民環居之。 新安縣三門海,在縣城西北五十里大茅山之西,中 有虎頭山、龍穴洲,合蘭洲諸島。東南之海連惠州,西 南之海連香山,皆接大洋,浩淼無際。

桂角山:在縣城南一百七十里。山濱于海。

大奚山:在縣城南二百里大海之中。

梅蔚山:在縣城西南二百里大海中。

合蘭洲在三門海中,與龍穴洲相對。上多蘭草,有二 石並峙,潮至此則合。

孖洲山:在海中。

大小磨刀山俱在海中。

梭杯山:在海中。

疊福逕在第七都疊福村,近海。

後海:距縣城五里。通于海。

大傘、小傘二洲,俱在縣城西南海中。

大王洲:在縣西南海中。

孖洲在縣西南海中。

馬鞍洲:在縣西西鄉村前海中。

平洲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二、三里,橫亙海面。 舊鄉人放牛于此,自生自養,數年成群。今遵海禁無 矣。

勒馬洲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

白鶴洲,在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

新寧縣上川山,在縣城南二百三十里,海晏都大海 中。

下川山:在縣城南三百里。亦在大海中,與上川山對 峙。

銅鼓山在縣城東南二百餘里。下瞰巨海,群水共趨 于此。

海潮自東南大洋到佛堂門,經甲子門至虎頭門,凡 順德、新會、香山諸處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 十七日,俱已亥時。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 日,俱子午時。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時。至初七、初 八、初九、初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 申時。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時。至十 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時至。 按《惠州府志》:海豐縣甲子門水,在縣城北二百五十 里,海口有大石壁立,刻「六十甲子字,故名。其津有奇 石十八,彷彿人形,人呼為十八學士石。」宋景炎丁亥, 端宗自閩航海,嘗駐于此。

旗峰山:在縣城東一百九十里。其山狀如旗,半枕海 上。

《博羅縣小石樓》與大石樓相去五里,有石門可容几 席,俯瞰滄海。

佛跡石在海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樓二。樓相去五 里,其狀如樓。有石門,俯視滄海,夜半見日出。有山岸 周迴五里,水消長應海潮盈縮之候。

龍川縣龍穴山,在縣城北一里。《郡國志》云:「舜時有五 色龍出入此穴,其穴潛通海,傍于洞庭。」

按《潮州府志》:海有潮汐。《說文》云:「朝至曰潮,夕至曰汐。」 竇叔蒙云:「海鰌出入之度。」《浮屠書》云:「神龍變化。」《海嶠 志》以為水隨月之盈虧。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 脈,隨氣進退。《臨安志》以為海水盈而為潮,縮而為汐, 晝夜消長,不失其期,故謂之潮信。《高麗圖經》云:天包 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於太虛之中。氣升地沉, 則水溢而為潮;氣降地浮,則水縮而為汐。《抱朴子》云: 「天河從北極分為二條,至于南極。其一經南斗中過, 其一經東斗中過。兩河隨天轉入地下,遇兩水相得, 又與海水合。三水相蕩而天轉之,故激湧而成潮水。」 盧肇《海潮賦》云:「日附於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水 因其灼激而退,退於彼必盈于此。日激水而潮生,月 離水而潮大。地浮于水,天在水外;日入則晚,潮激於 左,日出則早,潮激於右。」邵子曰:「海潮者,地之喘息乎? 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海潮圖序》云:「潮之進退,海非 增減。蓋月之所在,則水往從之。故月臨卯酉,則潮漲 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 絕,皆係於月。」瓊南則以長短星值日為消長。凡此數 說,其指不同,然遠者無徵,近者謬陋。惟邵子之言最 約而中。蓋天地之氣,升沉摩盪,無須臾之停也。水乃 其氣之流行而可見者,然江河津液之水也,大海則 胸腹之水也。故潮之有消有長,猶人之有呼有吸,乃 其自然之理。至於潮之必應月者,則又以為太陰之 精,不得不然者也。余襄公《圖序》之言,實與邵相表裏。 蓋邵言其理,而余則直指其事耳。所謂「月臨卯酉則 水漲乎東西」者,言月在卯酉之方,則水縮極而復生 也。諺曰:「月上水長。」又曰:「月落海轉。」正此說也。所謂「月 臨子午,則潮平乎南北」者,言月在子午之位,則潮長 極而將退也。諺云:「月盡水緇」是也。潮之消長,三辰而盈,三辰而縮。一晝夜而消長凡再,然積二日而必差 一辰,則應月之驗耳。何也?日行一晝夜,運旋三百六 十五度而天一周。月之行也,一晝夜不及日十二度 有奇。以晝夜百刻計之,一刻該得三度六分半。潮惟 應月,故一消一長,得六時二刻有奇。一晝夜再消長, 共得十二時四刻強,恰好湊及十二度有奇之數。積 二日,共差八刻強而遲一時。積十四日半,得刻凡五 十,而潮復值其初。此所以二日必遲一辰,而朔望之 潮所以相同也。初一、初二之月,則夕隱於西,而晨出 於東;十五、十六之月,則夕生於東而晨沒於西。故水 皆以此時漲乎東西。至其日夜之中,則月或在天上, 或在地中,皆臨子午之位,故潮皆以此時平乎南北。 潮視月升沉,以為消長,自古及今,未之能易也。《新會 志》則以潮汐分為五節,初一、初二、初三、十六、十七、十 八,則謂之平;初四、初五、初六、十九、二十、二十一,則謂 之落,言水勢微劣也。初七、初八、初九、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四,則謂之敗,魚蝦退散,網罟不施。初十、十一、十 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則謂之起。種植醞釀,醫灸 忌行。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則謂之旺。 余襄公云:「晦望前三日潮勢長,後三日潮極大,即此 起旺之期也。月弦之際,潮之去來,合沓不盡,即此敗 落之期也。」潮海濱大,則以十三日為起水,至十八、十 九為大水時,二十日為落,至二十七日為小水時;二 十八日為起水至。初三、初四為大水時;初五為落至, 十二為小水時。至于朔望之晨,我處已消,而惠州所 屬之潮方長。則海門有遠近地勢,或南或北,有不能 盡一者耳。今居民以指掌布十二時,復以「長、平、滿、落、 半竭」六字推之,亦甚準云。

潮陽縣治外,皆海也。溟波拍天,獨大湖有匯澤,號「龍 潭」,神龍居之,雲雨以興。

白牛巖又東十里為錢澳山,前有蓮花峰。其北為鍾 山,南臨大海,有石曰「鎮海將軍。」又東五里為太湖山, 南臨大海,下有龍潭。東十里曰廣澳山,北有招收山, 三面距海。又北十里則磊口山也,馬耳山在其外,是 為洋海之門矣。

揭陽縣濱海。有桑浦山,在縣東百里,跨于海陽界。 饒平縣南澳山,在縣城二百里,海中山也,周三百餘 里。

惠來縣金剛髻山:在縣城東北七十里海上。

赤沙澳:在縣城南四十里。可蔽海濤。

澄海縣大海在縣城東。又有鳴洋,在外沙海中,聲起 若雷,東風西雨,海人候之。

潯洄山:在縣城西南五十里,亦名「巡梅。」突起海中,接 潮陽界。

小萊蕪山:在縣城東十里海中。亦名留子山。

牛田洋:在縣城西北四十五里。東南通海。內沙汕九 條,曰「沙馬橫。」在洋中,激流湍急,能覆舟,產諸海。錯 鳴洋:在南灣海中,時或震動如雷鳴。東則風,鳴西則 雨,海人以為驗。

按《肇慶府志》,新興縣金臺岡在縣東南九十里廢信 安縣海中。

陽江縣大海在縣南三十里北津港之外。西南自電 白縣界連接陽江境,歷雙魚城,又歷海陵山,過北津 港至海朗城,皆設兵防。蓋陽江之門戶也。大澳東北 即新寧縣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門上下川,俱倭夷 停泊之處。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雙魚角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雙魚所左側。臨大海, 頗險。

筊杯石在雙魚角西南五里,雙屹大海中,中通一門, 雙魚所,舟航所從出入也。

馬鞍山:在筊杯石稍東,屹立大海中。

糞箕山:在馬鞍山東,屹立大海中。

海陵山:在縣城西南七十里。大海環之。

北津山在縣城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自東沿海迤 𨓦而來,外捍奔潮,內衛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 海亭。

南津山,與北津同夾海口。其山亦堤海,而西數里方 止。

獨石界,在南北津二山之間,高十餘丈,周四十餘丈, 出海口二里許,下深不測。

銀坑山:在南津山側。稍西五十里為馬母山。在大海 中。

麻龍渡山: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大海。

三汲山在縣東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

小鑊山、中鑊山、大鑊山三鑊皆在大海中,相去數十 里。大鑊高二百餘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已非陽江 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白石港:在縣西一百里。一名石門港。在郎官山下,通 大海。

三丫港在縣東南六十里海濱,源出紫蘿山,西流七 十里入海北津港在縣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陽,受陽春、陽江眾 水以達于海。「每潮起,洶湧而入,遇風則其聲砰擊如 雷。舟楫往來,重防陰磧。蓋東南大海,港口皆亂石,舟 可行者僅僅丈餘,必候大潮始進,故海寇不敢睥視」 恩平縣金婆山在縣東南三十里。自此連山赴海,南 至灣雷。

按《高州府志》,「電白縣東南二面皆環大海。」

安樂山在縣城西南六十里。脈接瑚山,自北而來,蜿 蜒四十里,而南至海濱,雄峙一方,右有象頭環抱。 蓮頭山在縣城南十里,二峰並峙海中,若並頭蓮然, 邑之案山也。下有砂磧,自東迤𨓦而西,控扼海門如 帶。

放雞山在縣南三十里。縹緲濤中。上有神廟。航海者 過山下,皆祀以雞。

晏鏡山:在縣南四十里。與沿海諸山聯絡。邑臨大海, 空闊無際。

吳川縣馬鞍山,近碙洲二十里海中。

文翁嶺在縣城東三里。自電白縣浮山分脈而來,峙 于海之東。

碙洲在縣城南一百四十里。屹立海中,當南北道,乃 雷化犬牙處。宋末,端宗嘗駐此,海中黃龍見,名洲為 「翔龍縣」,改元「祥興。」

按《廉州府志》,合浦縣「珠母海,在縣東南八十里巨海 中,有平江、楊梅、青嬰三池,中出大蚌,珠吐寒晶,輝光 明媚。中有潿洲,當冠頭嶺之南,昔有野馬渡此,又名 馬渡,去海壖,大約二百里。每天將陰雨,輒望見之,晴 霽則否。洲之東南數十里有斜陽嶺,純石峙海中,然 不若潿洲有澳,可以泊舟。」

冠頭嶺在縣南七十里。脈自大廉來,起于青山,南行 為鬥雞、屏心、東山草花、牛尾,漸伏而西,躍出大海三 十里,當郡城之坤維,若郡之外郛。其形隆起如冠。南 北皆有澳,海舶艤焉。海潮生,撼石若雷。

欽州牙山:在龍門外海之東,廣十里。海中特起三山, 形如排牙。

烏雷嶺: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海邊突起。

望海嶺在城北十五里。其巔可仰大海。

龍門江在縣南六十里。按欽州之山,自東行者經佛 子面、黃坡頭至海,轉西向;自西行者經天板口、大小 頭口至海,轉東向。兩山對峙若門,中有石若砥柱,內 有巨浸,曰「小海。」欽江、漁、洪二水會流於貓尾,出注大 海,故曰龍門。

「七十二徑」,在龍門外,群山錯列海中。

牙山,在七十二徑之東,去龍門六十里海中。

淡水灣:在牙山東南通大海。

香爐墩在海中。

按《雷州府志》:海在郡城東十里。昔寇萊公少嘗有夢 到海只十里之作,及抵郡,按圖始嘆曰:「人生得喪,豈 偶然耶?」越東海島一望,浩無際涯。海舟南通瓊崖,而 西通對樂、楊梅、珠池,東北通閩廣,有思靈島在其中。 潮汐與廣州略同,其壯盛悉視月之朔望為候。一月 之再盈再虛如前。二十五六潮長,至朔而盛,初三而 「大盛,後又漸殺,十一二又長。至望而盛,十八而大盛, 後又漸殺。新舊相乘,日遲一日。每歲八九月,潮勢獨 大。夏至潮大于晝,冬至潮大于夜,此其大較也。」 海康縣麻囊山,在郡城東北八十里,枕海。

虎頭山:在郡城東七十里。枕大海。

徒會山,在郡南一百三十里,西枕海中,高三十餘丈。 思靈島,在郡城東十里海中。

漉洲: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崛起海中。

調洲:在郡城東二十五里。崛起海中。

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海中。

卵洲:在郡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洪排港:在郡城西一百六十里。薄于海岸。

遂溪縣調樓山: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枕海。

潿洲山:在城西南二百里,突起西海中。

烏蛇嶺:在城東北一十一里。高十五仞,周圍十里,蜿 蜒雄峻。其山東西距海。

嵂嶺在城東一百里盡海處,屹起十餘仞,為東方 巨鎮。舟舶自廣回至汾洲洋中,先見此嶺,以為指歸。 徐聞縣小遂山在縣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三塾:在縣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

乾窖港:在縣城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觀昌村。

東場港:在縣城西五十里。自海岸入東山。

按《瓊州府志》:瓊州海之潮候,與江浙欽廉之潮不同, 其地勢異也。郡與徐聞對境,兩岸相夾,故潮長則西 流,消則東流,日有消長,常也。八月九月其勢獨大,每 日兩有消長者,其變也。故舊潮漸減漸小,謂之老潮; 新潮漸退漸大,謂之穉潮。十一月朔,或時不測而長, 謂之偷潮。其大小之候,隨長短星,不係月之盛衰。舊 志云:「瓊海東南諸港,朔朢前後潮大,上下弦前後潮

小,二至前後潮大,二分前後潮小,夏至潮大于晝,冬
考證
至潮大于夜。」又云:「晴則望南而吼,陰則望北而吼。」人

以為陰精,驗之果然。又云:交、廣潮候,與閩、越相去亦 少差,而瓊、崖、儋、萬之候,大小俱各差殊,其半月東流, 半月西流則同,不係月大小之盛衰。按余襄公謂「陽 燧取火于日,陰鑑取水于月,從其類也。故月之所臨, 則水往從之。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 潮平乎南北。朔朢前後,月行差疾,故潮勢大;月弦之 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亦合沓不盡。」又自謂嘗候 潮於東南海,見月臨卯,東海潮平而南海未長;月臨 午,南海潮平,而東海已消,皆不同。時。天台史氏伯璿 則以為謂潮水與月相應則可,謂水往從月則不可。 蓋謂水與月皆物也,而無相從之理。此于《襄公說》中, 或有意外之見云。

海溢,俗呼「海翻。」颶風起西北挾雨,海水須臾溢高十 餘丈,漫屋渰田,即無大雨。江水漲溢,則田疇積鹹,連 年失耕,沿海苦之。

瓊山縣海口渡在縣北十里,北達徐聞、踏磊驛,順風 半日可至,舟候潮而開。有海南道副使程有守潮信 碑,豎海口天妃廟前。凡渡舟達徐聞者三處:海口官 渡、白沙古渡、烈樓渡,自烈樓嘴達車輪浦,較近。 西石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馬鞍山,山上有井,與海 通。

烈樓港在縣西二十里。自徐聞那黃渡開船,小午可 到,乃漢軍渡海之處。海邊有大石一所,生出海北三 墩,名曰「烈樓嘴。」海南地接徐聞,此最近,舟一朝可到。 澄邁縣泉鑿港在縣西五十里,海潮進入成港。 文昌縣七星山在縣城北一百五十里,大海中峰連 有七,一名七洲洋,山下出淡泉,航海者必于此取水 採薪。其東「七星泉」,晝夜混混不涸。

浮山:在城東一百里。山立海中,分潮水東西流,俗呼 「分洲洋。」

焚艛嶺在城北一百三十里邁犢都海傍。世傳漢樓 船將軍楊樸初渡海至此,即焚其船,激勵士卒。 清瀾港在城東南三十里,源自下場溪西,二處合流 至此,與海潮相會成港。

石欄港: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亂石欄障海洋水,上開 三門戶。

會同縣佛子嶺在海邊,崚嶒數丈。

樂會縣博敖港,在城南十餘里,受萬泉、溫泉、流馬諸 水,中有聖石峰,鎮于海口。

儋州獅子石在城西五十里海中。

昌化縣馬嶺在城南三十里,山勢起伏至海濱。 陵水縣大小牛頭嶺,在城東三十里,臨海,兩山對峙 如牛。

加攝嶼:在城東四十里大海中。

崖州澄島山:在州城西南十五里,孤高近海。

鸚𪃿嘴山在州城東一百八十里海濱。 大、小玳瑁洲,大洲在州城東南臨川場海中,小洲在 州城西南黎㐲鄉海中。 烏石塘在州南四里海濱。

石排港:在州城西南四十里。海邊有巨石排列,橫海 一里,中可泊舟。

感恩縣魚鱗洲峒在縣城北七十里海濱。

按《邊海外國志》:「西洋安南都統使司,在瓊海正西南。 其地東至海三百二十里,與儋昌相值,南接占城界, 一千九百里,東南泛洋可一日程,西至雲南,北至廣 西。」

占城國,在瓊州西南。其地東至海一百二十里,西至 瓜哇,南接真臘,北連安南。東西亙五百里,南北袤一 千里。

真臘國在占城西南,順風三晝夜可抵其國。其地東 至海,西接蒲廿,南連羅希,北抵占城。

《瓜哇國》,在真臘南海中洲上。東至海,一日泛海,半月 至崑崙國;南至海,三日泛海,五月至蘇門答剌;西至 海,四十五日;北至海,四日西北泛海,十五日至渤泥 國,又十五日至三佛齊國,又十日至柴歷亭。

三佛齊宣慰使司,在占城南相距五日程。居真臘、瓜、 哇間,管十五州。前瓊人常被掠其地逃回。

暹羅國,古赤土也。在占城極南,本暹與《羅斛》二國,後 為一。東接波羅剌,西《波羅婆》,南詞羅旦,北距大海,地 方數千里。

渤泥國,在西南大海中,瓜哇屬國也。南去瓜哇十五 日程,北至三佛齊十四日程,東至占城三十日程。前 瓊人被掠,常鬻于此,多有盜船逃回者。

滿剌加國,在占城南,自三佛齊順風八晝夜可達。 蘇門答剌國,在占城之西洋中,古大食國也。南接賓 童國,東北接雪蔥嶺,西北與大秦相連,自滿剌加順 風八晝夜可達。

《錫蘭山》國在西洋,與柯枝國對峙。自蘇門答剌國,順 風十二晝夜可抵其國。

佛朗機國,在瓜哇南,其人好食小兒,以《火銃》自衛。嘉靖初赴廣東入貢,潛掠小兒煮食,海南汪鋐以兵擒 之。

《柯枝》國在錫蘭山南,以《別羅里》為界。其地接連大小 葛蘭二國。

《溜山洋》國在別羅里南,順風七晝夜可達。

大小葛蘭國在錫《蘭山》國西地連暹羅。

木骨都束國在大小葛蘭國西順風二十晝夜可達 古里國在溜山洋國南順風十日可達。

小剌哇國在古里國南,順風二十一晝夜可達。 忽魯謨斯國在古里國西,順風十晝夜可達。

剌撒國在忽魯謨斯國西順風二十日可達。

阿丹國在剌撒國西順風二十二晝夜可達。

天方國即西洋盡處也。自忽魯謨斯國西四十晝夜 可達。

東洋琉球國,在東洋大海中,當福建泉州東,順風舟 行五日而止。有大小琉球。

日本國,古倭奴也,後自恥其名而改之。在東海中,當 朝鮮下流,與閩、浙相值。東有《小日本國》。

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甚大,戶口甚繁,多 異物。

韓國有七千餘里,其地大約在會稽之東,與朱崖、儋 耳相近。

海部彙考四 编辑

周制,以仲冬之月祭四海,將祭則飾黃駒。

按:《禮記王制》:「仲冬之月,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 淵澤井泉。」

按《周禮夏官校人》:「凡將有事于四海山川,則飾黃駒。」

编辑

武帝元封元年兩巡海上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春正月,東巡海上。夏四 月,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歷九邊、九 原,歸于甘泉。」

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 编辑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宣帝神爵元年詔祀四海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詔 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 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祀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

编辑

元帝建武元年令以孟春仲冬祀海瀆 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按《隋書禮儀志》。「建武元年, 令郡國有五岳者,置宰祝二人。及有四瀆若海應祀 者,皆以孟春仲冬祠之。」

编辑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東海南海並近海立祠 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七月,詔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 立祠。取側近巫一人,主知洒掃。並命多蒔松柏。 開皇十五年東巡。望祭海瀆。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十五年三月己未,至自東巡 狩,望祭五岳海瀆。」

编辑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開元禮立每歲祭海常規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五岳四鎮歲一 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海於萊州,南海於廣州, 西海及河於同州,北海及濟於河南。凡嶽鎮海瀆祭 于其廟,無廟則為之壇。海瀆之壇於坎,廣一丈,四向 為陛。又岳鎮海瀆以山尊實,醍齊皆二,以兩圭,有邸 幣如其方色,籩豆十,簋二,簠二,俎三,牲皆太牢。」 按《通典,開元禮》,岳鎮海瀆每年一祭。祭前一日,嶽令、 瀆令清掃內外。又為瘞坎于壇,壬地方深,取足容物。 海瀆則坎內為壇,高丈四尺,皆為陛。又祭海瀆,無 望瘞位。又祭海瀆,獻官拜訖,瀆令及齋郎以幣血 沉于瀆,瀆令退就位。餘皆與岳鎮同。

開元二十二年,定「祭海瀆用牲牢。」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二年春正月癸亥朔,制嶽鎮海瀆用牲牢,餘並 以酒酺充奠。」

天寶八載遣使祭北海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八載九 月,命太僕少卿兼單于安北副大都護張齊丘祭北 海。」

天寶十載,封四海為王,遣使分祭。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丁未,封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潤王,北海為廣澤王。二月己亥,申命太子中允李隨 祭東海,儀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太子中允柳奕 祭西海,太子洗馬李隨榮祭北海,加王位,且行冊禮 也。」

德宗貞元二年四月詔太常少卿裴郁等十人各就方鎮祭嶽鎮海瀆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编辑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請祭四海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圖書編》,宋初緣舊制,祭 止四岳。乾德六年,有司請祭東海于萊州,南海于廣 州,西海于河中府,北海于孟州。

開寶四年廣南平遣使祭南海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四年二月,廣南平。六月,遣使 祀南海。按《禮志》,「太祖平廣南,遣司農少卿李繼芳 祭南海,除去劉鋹所封偽號,以一品服。又命李昉、盧 多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岳瀆祀及歷代帝王碑,遣翰 林待詔孫崇望等分詣諸廟,書于石。」

開寶五年,詔「東南海各以本縣令、尉主祀事。」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太祖詔嶽瀆並東 海廟。各以本縣令兼廟令尉兼廟丞。專管祀事。 按《玉海》,開寶五年六月五日詔嶽瀆及東南海以令 尉兼廟令丞主祀事。

太宗淳化二年定四海常祭日與祭所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淳化二年,祕書監 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自兵 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閒,雖 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 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海于萊 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廣州,立秋日祀西海、河瀆並于 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望祭,立冬日祀。北海、濟瀆,並 于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命祭西海又親謁西海望祭壇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真宗封禪畢車駕 编辑

次澶州。命陳堯叟祭西海,至潼關,還至河中,親謁河 瀆廟及西海望祭壇。五月丁未,詔「嶽、瀆、四海諸廟遇 設醮,除青詞外,增正神位祝文。」

大中祥符四年,定西海望祭壇制。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二 月甲子。親謁河瀆廟西海望祭壇。詔禮官定壇制。高 四尺。四面為陛。

大中祥符六年九月辛卯,修南海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四海神為王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康定元年,詔加東 海為淵聖廣德王,南海為洪聖廣利王,西海為通聖 廣潤王,北海為沖聖廣澤王。」

皇祐五年加封南海王號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禮志》,「皇祐五年,以儂智 高遁,益封南海洪聖廣利招順王。」

神宗熙寧九年遣使祭南海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九年春正月庚辰,遣使祭南 岳、南海,告以南伐。」

元豐二年詔立四海壇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豐二年,知湖州 陳侗請依《周禮》建四望壇于四郊。八月,詳定禮文。「兆 四望于四郊。每方岳鎮海瀆共為一壇。望祭以四時 迎氣日祭之。用血祭瘞貍。」

徽宗大觀四年加封東海王號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東海大觀四年加 號「助順廣德王。」

高宗紹興七年命舉祭海瀆禮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七年五月壬申,命禮官舉岳 鎮海瀆之祀按《禮志》。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 言「岳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祭東西南北。如祭 五方帝禮。」詔從之。

孝宗乾道五年加封東海神八字如南海禮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乾道五年,太常少 卿林栗言:「國家駐蹕東南,東海、南海實在封域之內。 自渡江以後,惟南海王廟歲時降御書祝文,加封至 八字,王爵如東海之詞。但以萊州隔絕,未嘗致祭,殊 不知通泰、明、越、溫、台、泉、福,皆東海分界也。紹興中金 人入寇,李寶以舟師大捷于膠西,神之助祐為有功 矣。」且元豐間嘗建廟于明州定海縣,請依「《南海》特封」 八字上爵,遣官詣明州行禮。詔可。

理宗淳祐十二年詔海神為大祀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十二年癸亥,詔海神為大祀, 春秋遣從臣奉命往祠,太常其條具典禮來上。」

编辑

世宗大定四年定以四立日祭四海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岳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 土王日,就本廟致祭,其在他界者遙祀。立春祭東海 于萊州,立夏望祭南海于萊州,立秋望祭西海于河 中府,立冬望祭北海于孟州。其封爵並仍唐宋之舊。

编辑

世祖中統二年遣使祭東海廟又定祭四海所遣官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冬十月遣道士訾洞春代祀東海廣德王廟按祭祀志岳鎮海瀆代祀自 编辑

中統二年,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後乃以東海為東 道,北海、南海為南道,西悔為西道。既而,又以驛騎迂 遠,復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 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中統初,遣道士,或副 以漢官。

至元三年定四海祭日及祭所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 月,定歲祀岳鎮海瀆之制。正月立春日,祀東海于萊 州界,三月立夏日,遙祭南海于萊州界。七月立秋日, 遙祭西海于河中府界,十月立冬日,遙祭北海于登 州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為之,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至元十五年,封南海神女為天妃。」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秋八月,制封泉州神 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按《祭祀 志》: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 惟南海神女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 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 福興化等處皆有廟。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遣使代祀東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遣使祀東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午,太陰 犯軒轅,太民遣使代祀岳瀆東海。」

至元二十六年,遣使祀東南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六年春正月辛丑,遣使 代祀岳瀆東南海。」

至元二十七年,遣使祀海瀆,又修東海神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七年春正月丁巳,遣使 代祀岳鎮海瀆。九月辛亥,修東海廣德王廟。」

至元二十八年,遣祭南海,詔加「四海」封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饑。二月己卯。遣官 持香。詣中嶽南海淮瀆致禱。丁酉。詔加岳瀆四海封 號。各遣官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正月。「帝 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岳四瀆祀事。朕宜親往。道遠不 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祀之。漢人 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其禮物則每處歲祀銀香 合」一,重二十五兩,五岳組金幡二、鈔五百貫,四瀆織 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四海、四鎮銷金幡二、鈔二百 五十貫,至則守臣奉詔使行禮。皇帝登寶位,遣官致 祭,降香幡合如前禮,惟各加銀五十兩,五岳各中統 鈔五百貫,四瀆、四海、四鎮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或 他有禱,禮亦如之。其封號: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 封「東海《廣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西海廣潤靈 通王,北海《廣澤》靈祐王。」

至元二十九年,遣使祀《四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九年二月,遣使代祀岳 瀆四海。」

至元三十年,遣使祀東海。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丁亥,遣使代 祀岳瀆東海。」

仁宗皇慶 年定歲祀南海女神靈惠夫人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祭祀志》:「南海女神靈惠 夫人,皇慶以來,歲遣使齎香遍祭。金幡一合,銀一錠, 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祝 文云:「惟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護國庇民 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英宗至治元年遣使祀海神天妃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元年五月辛卯,海漕糧至直 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至治三年,復祀「海神天妃。」

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二月,海漕至直沽,遣使 祀海神天妃。」

泰定帝泰定元年遣使祀海神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按《續文獻通考》。「泰定元 年。以鹽官州海水溢。遣使祀海神。」

泰定三年,兩祭海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秋七月,遣使祀海神 天妃。八月,作天妃宮于海津鎮。鹽官州大風海溢,遣 使祀海神。」

泰定四年,遣使祀《海神》。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秋七月,遣使祀海神 天妃。」

====致和元年正月遣使祭海神加封號三月再祭海神====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春正月甲申,遣使祀 海神天妃,加封幸淵龍神福應昭惠公。三月甲申,遣 戶部尚書李家奴往鹽官祀海神,仍集議修海岸。」

文宗天曆二年十月加封海神天妃賜廟額十一月遣使再祀天妃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曆二年冬十月己亥,加封天妃 為「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賜廟額曰『靈慈』」,遣 使致祭。十一月戊午,遣使代祀天妃。

至順二年遣使祀海瀆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冬十月甲辰,遣祕書太 監王珪等代祀岳鎮海瀆土后。」

至順三年,遣使祀海瀆。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三年六月癸丑,遣使分祀岳 鎮海瀆。」

順帝至正十四年詔加海神封號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四年冬十月甲辰,詔加號 海神為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始正四海神稱號 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鎮海瀆及 各城隍等稱號。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 神、北海之神。」

洪武七年、定「四海神祭所」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定岳鎮海瀆祭所:東海,山東萊 州府祭;西海,山西蒲州祭;南海,廣東廣州府祭;北海, 河南懷慶府祭。」

洪武二十六年,命四海以所在官司擇日祭之。定祭 《四海祝文》: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命凡岳鎮海瀆,已有取勘 定擬致祭去處,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 祭。近布政司者,布政司官致祭,近府州縣者,府州縣 官致祭。各用帛一。五岳、五鎮、四海各隨方色。四海祝 帛俱沈水中。祭四海祝文云:惟神靈鍾坎德,萬水所 宗,功利深廣。溥濟斯民,時惟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 申常祭。尚享。

穆宗隆慶三年遣使祭東海 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三年八月,以洪水為災,命巡撫 都御史谷中虛祭東海之神。」

海部彙考五 编辑

《皇清》。

國朝定四海祭所

《大清會典》。「凡各處嶽鎮海瀆及歷代帝王陵寢,恭遇 登極親政,尊加」

徽號。《冊立》

東宮一應慶賀大典、頒布

恩詔、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時致祭。現

在舉行者:東海于山東萊州府祭,西海山西蒲州祭;南海廣東廣州府祭,北海河南濟源縣祭。其《祭文》等項與岳、瀆同。

順治八年 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以親政遣祭告海瀆。是年,恭上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遣官祭告歷代陵寢、先師闕里。」

等七處,凡七員:一差山東祭東海,一差河南祭北海,一差浙江祭南海,一差山西祭西海。

康熙六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七月,遣官祭告岳鎮海瀆等八處,凡八員。

南海、南鎮分為二差。餘如舊。其祭文祭品香帛等項,俱照順治八年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