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4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一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二

職方典第四十一卷

=順天府部雜錄二{{{1}}} 《春明夢餘錄》:「京師雖設順天府兩縣,而地方分屬五」 城,每城有坊,中城曰「南薰坊、澄清坊、仁壽坊、明照坊、 保泰坊、大時雍坊、小時雍坊、安福坊、積慶坊」,東城曰 「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居賢坊、朝陽坊」,南城曰正東 坊、正西坊、正南坊、宣南坊、宣北坊、崇南坊、崇北坊,西 城曰「阜財坊、金城坊、鳴玉坊、朝天坊、河漕西坊、關外 坊」,北城曰「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靈」椿坊、發祥坊、金 臺坊、教忠坊、日中坊、關外坊,每城設御史巡視。所轄 有兵馬指揮使司,設都指揮、副都指揮、知事。後改兵 馬指揮使,設指揮、副指揮,革知事,增吏目。昔宋以四 廂都指揮巡警京城,神宗置勾當左右廂公事,民間 謂之「都廂。」元設巡警院,分領坊市民事,即今巡城察 院也。

《北平古今記》:正陽門,洪武、永樂時尚沿元故名麗正。 洪熙元年,正陽門名始見於實錄。至正統二年十月, 行在戶部奏,「麗正等門已改作正陽等門,其各門宣 課司宜改從今名。」從之。

《楊文敏公集》:正統己未夏四月,正陽門月城成。 《燕都游覽志》:關帝廟在正陽門月城之右。每年五月 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寺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 是日,民間賽會尢盛。凡國有大災,則祭告之廟。有董 太史書、焦太史所撰碑記,時稱二絕。萬曆末,特加封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旨由中出。」未嘗從詞 臣擬定也。

《蕪史》:「掌道經廠太監林朝,神廟時最有寵,漢壽亭侯 封號,實朝所奏請也。」

五城坊菴衚衕《集》「中城南薰坊八鋪。」

《菽園雜記》:東西長安門,通五府、各部總門。京師市井 人謂之「孔聖門。」有識者曰拱宸,然亦非也。本名公生 門。

《英宗實錄》:「正統元年六月,作公生門於長安左右門 外之南。」

《憲宗實錄》。「成化二年六月,疏通東西公生門至大明 門溝渠各二百一十五丈。東安門至南牆角溝渠二 百二十五丈。」

《英宗實錄》:「正統七年四月,建宗人府、吏部、兵部、戶部、 工部、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於大明門之東,翰林院 於長安左門之東。」

《春明夢餘錄》:「宗人府在闕東吏部衙門之上,西向。攷 《玉牒》所載,親王二十四,郡王二百五十一,鎮國、輔國、 奉國將軍七千一百,中尉八千九百五十一,郡主、縣 主、郡君、縣君七千七十三,庶人六百二十,而未封未 名,與夫齊府之餘,高牆之庶,皆不與焉。」

《春明夢餘錄》:「吏部在闕東宗人府衙門之下,西向。」 《燕都游覽志》:「紫藤花二株,其一在少宰右署中,吳文 定公手澤也。其一在司廳左署中。」明宣宗《吏部箴》:「《周 官》六卿,其長太宰。統治百寮,以熙功載。漢設選部,官 置尚書。有佐有屬,代襲弗渝。致治之本,實資用賢,甄 拔簡任,爾衡爾銓,爾惟敬之。務公戒私,善爾勿蔽,才 爾」勿遺,必黜憸邪,必進忠貞,用舍適宜,治由汝興。苟 或貿貿,弗博詢采,謀面而用,弗究其內,玉石不分,臧 否不明,治之弗興,亦由汝成。度德定位,乃稱任使,小 知大受,官罔不阤。精爾識鑒,勵爾正直,相予於治,夙 夜無斁。

《春明夢餘錄》:戶部在闕東吏部之下,西向。明宣宗《戶 部箴》:「君國之道,子民為先。黎庶既安,邦本植焉。相古 地官,實爾之職。均節惠和,民乃衣食。賦稅有經,徭役 有常。民之所供,舊典式張。惟爾卿佐,暨乃攸屬。庶幾 夙夜,恪謹乃服。民克阜殷,樹藝以蕃。上下畢充,何有 卒殫?惟公惟勤,惟時惟允。惟仁之溥,而義之盡。秦之 商鞅,唐之宇文,苛征暴括,邦以不振。爾惟鑒茲,毋縱 掊克,毋詭於隨,毋敗於墨,予惟爾任,爾其懋哉!尚友

古人,執德不回
考證
《春明夢餘錄》:「禮部在闕東,戶部之南,西向。有嘉靖十

五年秋《欽定大報諸祀禮儀碑》」,在寅清堂。

《典彙》,宣德五年,北京五府六部皆未建。上以禮部所 典者,天地宗廟社稷之重,及四方萬國朝覲會同,皆 有事於此,遂首建之。

《劉忠愍公集》:宣德六年五月,行在禮部成。踰月,上命 寮屬入蒞事,賜什器百六十二,刻「禮部公用」四字其 上。已而南禮部復析所藏書百二十部,總二千八百 冊以實之。

《世廟識餘錄》,御書《視日儀》,刻石禮部寅清堂前, 明宣宗《禮部箴》:「聖人立極,法天出治。為治之本,莫大 於禮。稽古伯夷為虞,秩宗所宗。三禮宗伯攸同。既治 神人,亦和上下。政本之地,實宣教化。惟我祖宗,承古 之道,品節制度,式昭禮教。幽明崇卑,秩乎有序。大法 大經,靡不備舉。咨爾禮臣,夙夜惟寅,秉其直清,以交 神明。」安上治民,爰及四裔。祗循舊章,亦義之比。惟卿 暨佐,予汝協恭,暨厥四屬,於卿,率從治國。去禮猶,耕 無耜。咸篤敬之,以懋政事。

東里集:楊士奇《敕建禮部賜宴碑略》:「宣德六年十月, 北京新作禮部成,其地於大明門之東,西向。中為正 堂,堂之側為司務廳,前為周序,為中門,為前門,正堂 之後為後堂,左右為賓客之位,後為庖庫。堂序之外 為四屬。《儀制》:主客在左,祠祭精膳在右,鑄印在中門 之左。既成,命京師諸司長貳咸往落之,命光祿賜宴。」 《春明夢餘》,錄兵部在闕東宗人府後,西向。

明宣宗《兵部箴》:「官以兵名,實古司馬。詰是戎兵,以固 華夏。凡厥武臣,疇過敘勳。乘馬在坰,考牧用蕃。車駕 輿服,城戍郵驛,守經制宜,皆爾之職。董之以卿,承以 眾寮。簡畀維賢,庶其昭昭。爾宜懋茲,敬其朝夕,顧諟 勿忘,以熙庶績。書有明訓,儆戒無虞。茲用敉寧,其可 弗圖。怠則隳政,貪則玩法。毋為泄泄,毋為沓沓,職所」 宜為。式克慎修,福祿攸集,永孚於休。思古良臣,鞠躬 盡瘁。用是作箴,以勵有位。

《春明夢餘錄》:「工部在闕東、戶部之後,西向。」

《說聽》工部居六曹,後仕進者冷局視之。嘉靖間,興大 工,添設部官,比曩時數倍。營繕司尢盛,郎中多至十 餘員,得驟升京堂,或有先賜四品服者,人始慕之,而 為語云:「馬前雙,馬後方,督工郎。」馬前雙者棍,馬後方 者杌也。

明宣宗《工部箴》:「虞舜之世,垂若百工,暨於成周,乃設 司空。漢置水衡、將作少府,備物致用,必謹其度。我朝 建官,列次六卿,率屬有四,各底於成。凡諸繕作,儀品 有秩。辨其楛良,去華就實。凡厥有位,宜慎其官。順理 而治,勿苛以殘。山澤之利。羽毛齒革,金礦丹漆,暨木 與石。為所當為,毋耗於材。逸所當逸,毋殫其力,毋縱」 己私,縱則召菑;毋溺於賄,溺則取敗。必祗必勤,必施 以公。百役具宜,惟爾之功,其懋敬哉!視古仁智,率履 勿愆,用保祿位。

《春明夢餘錄》:「鴻臚寺在闕東工部之南,西向。宣德元 年四月建。」

明宣宗《鴻臚寺箴》:「祗祗萬邦,咸統於一。朝覲會同,其 儀有秩。咨爾鴻臚,卿貳暨屬。時維爾官,必莊以肅。必 考於度,必協於中。無簡無煩,周旋雍容。惟動以周,惟 一靡慝。敬慎爾儀,庶光爾職。」

《春明夢餘錄》:「欽天監在闕東禮部之後,西向。」

明宣宗《欽天監箴》:「五帝之世,曆象肇興。建官作式,後 世襲承。惟我祖宗,德合堯舜。天道民事,尢篤欽慎。爾 職於斯,夙夜惟寅。用率厥屬,咸致其勤。必精推策,必 審觀候,庶副欽若。爰及敬授,行奉天道,動協時宜。在 予靡愆,實爾之資。惰慢而失,災咎而隱,予則汝罰,勗 哉惟謹。」

《春明夢餘錄》:「太醫院在闕東禮部之後,西向。」

《明一統志》:「太醫院在欽天監南,生藥庫附焉。外有惠 民藥局亦隸之。」

《湧幢小品》:「太醫署中有三皇小像,世廟從侍醫之請, 坐景惠殿,令大臣春秋主祀。」

《世宗實錄》:「嘉靖二十二年七月,太醫院三皇廟成,名 其殿曰『景惠』」,門曰「咸濟。」

《春明夢餘錄》:「景惠殿在太醫院之北,前為景咸門,東 為神庫,西為神廚,中奉安伏羲、神農、黃帝皆南面。以 勾芒、祝融、風后、力牧,配以僦貸、季鬼、臾區、俞跗、伯高、 少俞、岐伯等,東西廡從祀。歲仲春上甲日,太常寺題 請禮部堂上官二員分獻,仲秋上甲如之。」

《國朝典彙》:隆慶四年,遣禮部侍郎王希烈祭三皇於 景惠殿。希烈因言:「三皇既祀於歷代帝王廟,又祀於 文華東室,乃又雜之醫師,使共俎豆,不亦瀆且褻乎? 且官廨中止宜有祠,不宜有殿,上不欲改先帝之制。」 報罷。

《長安客話》:「院署有古銅人,虛中注水,關竅畢達。古色 蒼碧,瑩潤射目,相傳從海潮中湧出者。」

《燕都游覽志》:三皇廟內有《鍼炙經》石刻,元元貞初製其碑之題篆,則宋仁宗御書,至元間自汴移至此者。 《元史》本傳:元中統中,尼波羅國人阿尼哥從帝師入 見,帝問何所能,對曰:「臣以心為師,頗知畫塑鑄金之 藝。」帝命取明堂鍼灸銅像示之曰:「此安撫王。」「使宋 時所進,歲久闕壞,無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對曰: 「請試之。」至元二年,新像成,關鬲脈絡皆備。金工歎其 天巧,莫不愧服。

《實錄》英宗《御製銅人腧穴鍼灸圖序略》:「宋天聖中,創 作《銅人腧穴鍼灸圖經》三卷,刻諸石,復范銅肖人,分 布腧穴,於周身畫焉。脈絡條貫,纖悉明備,考經按圖, 甚便來學。於今四百餘年,石刻漫滅而不完,銅像昏 暗而莫辨。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製之當繼,乃命礱 石范銅,倣前重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來」 者尚敬之哉。

《春明夢餘錄》:「翰林院在東長安門外,北向。其西則鑾 駕庫,東則玉河橋,元之鴻臚署也。」

《明一統志》:「翰林院在玉河西岸,四夷館隸焉。」

《玉堂叢語》:宣德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林院,落成,諸 殿大學士皆至。學士錢習禮不設西楊南楊座。或問 之,應曰:「此非三公府也。」三楊以聞,上命工部設座,禮 部敘位次,二楊始自內閣出,坐諸學士上。

殿閣《詞林記》:「國初建官,以本院為近侍衙門,故公署 雖在外,而僚屬相聚,恒在館閣。洪武初,建翰林院於 皇城內,學士而下,晚朝即宿其中,扁之曰『詞林。永樂 中,行在本院官仍在禁內供奉,不別立公署。正統七 年八月,詔建於長安左門玉河西岸,而東岸則為詹 事府焉。正堂三間,中設大學士、侍讀學士公座,左為』」 史官堂,右為講讀堂,首領官房在儀門外之右。嘉靖 戊子,始建御製「五箴亭」及「敬一亭。」亭樹於堂之南,左 則劉文定井,井之外為蓮池,右則柯竹岩亭,亭之前 為土山。

《燕山叢錄》:「京師翰林院門左右各積有飛沙,高數尺, 擁梐枑若短牆然,微風一動則坌起,出入者厭之。世 廟時,掌院某嘗令除去官僚,罷譴幾空,沙還積如故。 或以為形勢宜爾。」

《翰林記》:「劉井,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公署後堂之左。柯 亭,學士柯潛所建,在公署後堂之右。前後二間,凡八 楹。後堂有二柏,亦潛所種。」

《玉堂叢語》:柯潛既綜院章,就詞林後圃結清風亭。亭 下鑿池蒔蓮,決渠引泉,退偃坐其中,翛然若真登瀛 洲者。廖道南游翰林,見有亭一區,曰「柯亭」,有柏二株, 曰「柯學士柏」,歎曰:「流風遺澤,令人永矢勿諼。」

《燕都游覽志》:「瀛洲亭在翰林院內堂之右,故有隙地 一區。萬曆秋,甃為方池,構亭中央,額曰『瀛洲池』,逼近 玉河隄聞先是亦常引是河水一勺入池,而今湮塞。」 《湧幢小品》:「楊晉菴守隨,掌翰林院,院之後圃有巨柳 數章,參天蔽日,民之輸廩米者,欲曝於庭,患柳陰之 翳之也,請伐其最鉅者。公不許,作《伐老柳賦》示意。」 《殿閣詞林記》:「宣宗章皇帝宣德七年六月,賜御製《翰 林院箴》,今揭於院之後堂,朱髹榜字,用金塗之。」 明宣宗《翰林院箴》,「廷有司言,自周則然,後世襲用,愈 密而重。策命所書,講學所資。幾務之嚴,於度於咨。代 有賢哲,博聞明識。克勵翼之,用光厥職。咨爾儒臣,朝 夕左右,必端乃志,必慎乃守。啟沃之言,惟義」與仁。堯 舜之道,鄒孟以陳。詞尚典實,浮薄是戒。謀義所屬,出 毖乎外。必存大公,罔役於私。昔人四禁,汝惟勵之。獻 納論思,以匡以益。以匹前休,欽哉無斁。

《世宗實錄》,「嘉靖五年十月,上製《敬一箴》及注范浚《心 箴》、程頤《視聽言動》四箴頌,賜大學士費宏等疏謝,請 敕工部於翰林院築亭立石,以垂永久。」從之。

《燕都游覽志》:「寶善亭三楹,在翰林院東偏,軒窗虛豁, 旁臨玉河,環蔭喬木,學士靜觀之所也。」

《翰苑須知》:「翰林院尊道堂、修吉堂、瀛洲亭、寶善亭、原 心亭、成樂軒、大小門窗、竹簾鉤,俱工部器皿廠辦送。」 穀城山房草:「甲戌五月,翰林院中吏舍有白燕一雙, 獻之內閣。又池中蓮花早開,相君并以獻,溫旨答之。」 《長安客話》:「萬曆二年,翰林院中白燕雙乳,輔臣以獻 進兩宮並賞焉。」

《穀城山房筆塵》:「南昌張直閣位在翰苑,嘗上疏請令 史官行人奉使四方,各求遺書一部,送國學翰林收 藏,得旨允行。」

《蓉塘詩話》:「國初庶吉士或在中書省,或在文華堂,後 改翰林院。」

《未軒集》:「故事,自十月朔日始賜庶吉士酒,至四月晦 止,歲以為常。」

《燕都游覽志》:「玉河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 從御溝流而東,以注於大通河者,隄在東長安門翰 林院東畔,有坊二,署曰『玉河東西隄,其南北有三石 梁,西隄舊有高柳垂蔭水。而崇禎己巳冬,城守官軍 禦寒無具,盡斫為薪,僅存翰苑牆東一帶矣』。」

《春明夢餘錄》:「詹事府在皇城東玉河岸上,西向,左右春坊、司經局皆列署府中。」

《英宗實錄》:「正統七年十一月,建詹事府於玉河東隄。」 明宣宗《詹事府箴》:「堂堂鴻業,萬世攸傳。儲副之建,大 本在焉。咨爾詹事,爾其毗輔。有貳有丞,庶職咸具。虞 舜之賢,咨於臣鄰,矧時育德,而弗資人。言行政事,有 體有要。必謹大猷,必以辰告。譬如陟崇,由下而升。不 怠以休,乃躋高明。爾其敬共,以引以翼。毋為憸佞,毋 肆讒慝。示爾箴規,篤念勿忘。克用有成,邦家之光。」 《左右春坊箴》:「國之大本,厥惟儲嗣,天序所屬,人心攸 繫。用輔厥德,必於正人。左右春坊,惟其輔臣。儲君之 德,曰仁與義。食息言動,惟道之比。堯舜周孔,是究是 明。百度以貞,其德乃成。玉資琢磨,乃薦宗廟。豈其賢 才,不由輔導。爾端爾行,爾正爾心。非聖」不道。其慎其 欽,大經大猷,是匡是直。國有元良,惟爾之績。

《司經局箴》:「聖人之具,具載經籍。用理萬邦。用凝庶績, 國有儲副。天下之本。惟德之修,惟道之盡。凡厥典冊, 爾實司之。爾殫爾思,爾正爾心。堯舜之聖,惟曰仁義。 擴而充之,萬善斯備。雜家者流,反道自賢。孟軻敬王, 不陳於前。爾其監玆,祇乃攸服。日就月將,是啟是沃。 道積厥躬,而致於中。克纘其隆,時乃之功。曲學阿世」, 古人所戒,篤慎勿忘,庶幾無悔。

《春明夢餘錄》:「上林苑監在皇城東東江米巷,南向。永 樂十四年諭,凡牧養栽種地,東至白河,西至西山,南 至武清,北至居庸,西南至渾河,禁不許圍獵。」

《明一統志》:「上林苑監在文德坊玉河橋西,典簿廳附 焉。外有蕃育嘉蔬、冰鑑、川衡、林衡、良牧、左典察、右典 察、前典察、後典察十署,亦隸之。」

《宣宗實錄》,「宣德十年二月,革上林苑監所轄冰鑑、川 衡、典察、左右前後六署,惟存嘉蔬、蕃育、良牧、林衡四 署。」從行在戶部奉請也。

《順天府志》:「元寧觀在南薰坊,有敕建碑。」

五城坊巷衚衕集:澄清坊九鋪。有成壽寺。元極觀。 《成祖實錄》:「永樂十五年六月,於東安門下東南建十 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四月,新作公主府三所於諸王 邸之南。」

《燕都游覽志》:「四夷館在玉河橋之西,永樂五年十一 月始設。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 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 作文字合格出身,置館於長安左門外處之。」

《翰林記》:「洪武十五年,命侍講火原潔譯蒙古文字,譯 字官隸本院,始於此。永樂中,學士楊榮掌其事。宣德 元年,命本院學士稽考課程。弘治初,奏准科目出身 四品以上二員提督。自後提督官例用太常寺卿及 少卿。」

《實錄》,「景泰三年八月,改造四夷館。先是譯書子弟俱 於東安門外廊房肄業。至是提督譯書郎中劉文等, 請建館於廊房之南隙地。從之。」

《燕都游覽志》:「烏蠻市在王府街之會同館。」

《成祖實錄》:「永樂六年八月,設北京會同館,改順天府 燕臺驛為之。」

《英宗實錄》:「正統六年九月,命於玉河西隄建房一百 五十間,以館迤北使臣。七年二月,造會同館。」

《孝宗實錄》:「『弘治三年二月,英國公張懋上言,京城原 設兩會同館,各有東西前後九照廂房,專以止宿屬 國使。但北館有宴廳、後堂以為侍宴之所,而南館無 之。每賜宴止在東西兩照房分待,褊迫不稱。乞敕工 部將近日拆卸永昌寺木料,改造宴廳於南館』。從之。」 《順天府志》:「成壽寺在澄清坊,有敕建碑。」

五城坊巷衚《衕集》「明照坊六鋪。」

《春明夢餘錄》:「皇城東燈市大街,嘉靖二十九年,立戎 政府,統以勛臣一員,曰總督京營戎政。佐以文臣一 員,曰協理京營戎政。營制有三,中曰五軍,東曰神樞, 西曰神機。五軍營析為營十六,神樞營析為營十,神 機營析為營九,凡三十五營,聯之則三大營,又聯之 則總曰戎政府。崇禎十六年八月,以襄城伯李國禎」 總督京營戎政。國禎請上御書營額,上為親書《共武 堂》賜之。

《順天府志》:「法華寺、延禧寺在明照坊,俱有敕建碑。 迎禧觀亦在明照坊,有敕建碑。」

五城坊巷衚衕集「保泰坊四鋪。有府軍前衛、府軍左 衛、羽林左衛、金吾左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虎賁左 衛。」

「迎禧觀捨飰幡竿寺。」 《燕都游覽志》:「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門西,亙 二里許,南北兩廛,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 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數行,相對俱高樓,樓設氍毹簾 幕,為宴飲地。一樓每日賃直至有數百緡者,夜則燃 燈於上,望如星。衢。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 罷鬻燈,在市西南,有冰燈,細剪百綵,澆水成之。」按宋 時燈市乃從九月菊燈始,今止正月內數日耳《武宗實錄》:「幡竿寺本永樂年建,日給光祿粟米三石。 後府屬衛月辦柴薪萬二千五百觔,煮飯施貧民。」 《世宗實錄》:嘉靖元年正月,四川道監察御史鄭本公 請出錢賑濟京師凍餓窮民。戶部議,「朝廷舊設養濟 院,窮民各有記籍,無籍者收養蠟燭幡竿。二寺布衣 薪米廚料,約歲費萬金,所存活甚眾。今院籍混淆,或 以丁壯竄名,或以空名支費。二寺復設內官校尉,乾 沒罔利,民無所依,弊端坐此。請委官查記籍,革虛冒。 其二寺添設內官校尉,盡行罷減,惟遣光祿寺及宛、 大二縣官以時更理其事。合用柴斤,令於臺基廠關 支。五城兵馬,日拊視道路窮民,使就食二寺」命如議 行。

《明一統志》:「崇真萬壽宮在府南蓬萊坊,元至元中建, 翰林學士王構為記。真人張留孫、吳全節相繼居此, 俗名天師菴。」

《元史英宗紀》:「延祐七年七月,命元教宗師張留孫修 醮事於崇真宮。」

《吳文正公集》:世祖混同海宇,而神德真君張公入覲, 上悅,即兩都皆建崇真宮居之,號公「天師。」

《日下舊聞》按元有二崇真宮,在上都,易之詩所云「珠 宮灤水上」是也。一在大都,今之天師菴。

五城坊巷《衚衕集》仁壽坊八鋪。有府軍後衛、金吾右 衛、隆福寺、仰山寺。

《實錄》:「景泰三年六月,命建大隆福寺,役夫萬人,以太 監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閏九月添 造僧房,四年三月工成。」

《國朝典彙》:景泰五年四月,新建隆福寺成,車駕擇日 臨幸,有司已夙駕除道。太學生濟寧楊浩上疏:「陛下 即位之初,首幸太學,海內之士,聞風快睹。今又棄儒 術而崇佛,豈可垂範後世耶?」儀制郎中章綸亦言:「以 萬乘之君,臨非聖之地,史官書之,傳之萬世,實累聖 德。」上覽疏,即日罷行。時又有太學生西安姚顯疏言: 「王振竭民生膏血,修大興隆寺,車駕不時臨幸。請自 今凡內臣修蓋寺院,悉行拆毀,以備倉廒之用。」時不 能用,自正統至天順,京城內外建寺二百餘區,大臣 諫官不言,而二生言之,一時名震中外。

《野獲編》:「大隆福寺為景帝所建,至撤英宗南內木石 助之。未幾,又從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鑑言,風水當有 所避忌,乃命閉正門不開,禁鐘鼓聲。又拆寺門牌坊, 所謂第一叢林者,而無救於禍難。」成化間,又以妖僧 繼曉建護國大永昌寺,致勞憲宗親幸。不逾時,曉誅 寺毀,二寺皆偪。近禁籞。隆福今尚存,而永昌無寸椽 「片瓦矣。」

《菽園雜記》:「京師鉅剎大興隆大隆福二寺,為朝廷香 火院,餘皆中官所建。」

《稗史彙編》:「北京正陽門無敢出喪,餘皆不禁。大明門 雖空棺亦不許過,各門空棺不許舁入。」

《震澤長語》:「唐宋禁中亦許乘馬。今制,自兩長安門東 西華門外,過者皆下馬,雖相臣亦然。」

《春風堂隨筆》:「今世官司,各有俚語,以寓譏評。如在京 兵部四司曰武選,武選多恩多怨;職方職方最窮最 忙;車駕,車駕不上不下武庫,武庫又閒又富。」

《萬姓統譜》:「劉麟為工部尚書,奏建節慎庫,與臺臣同 典出納,自是財無濫用。」

《春明夢餘錄》:「嘉靖八年二月,工部尚書劉麟上言:『本 部立衙門之時,原有大庫一座,規制頗閎。在本部之 後,有堂二重,并大牆限隔,別無中正,大路前通。臣等 相度,本庫之北,循鑾駕庫外牆而行,正與東朝房一 間相對,查係兵馬司官住,其房年久損漏,可以改為 門道,庫官庫吏亦不必增添。本部所屬皮作局,其務 甚簡,可以改為庫官。架閣庫吏并匠科典吏,俱可改 為庫吏。庫門責委虞衡司掌管。其未盡事宜,臣等臨 事損益』。」具奏。得旨允行。麟又上言:「庫藏既立,當揭額 定名,以垂久遠。本庫所貯,本以奉國之公,似當名曰 『奉公之庫。若求設庫本意,不宜濫興工作。以節為本, 不宜橫取悖出。以慎為尚,名曰『節慎』』」,意義亦通。疏上 「定庫,名曰節慎。」

《瀛洲道古錄》:孫氏《春明夢餘錄》謂「翰林院本元之鴻 臚署。」焦氏《玉堂叢語》載:「宣德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 林院。」考《元史·百官志》,止有侍儀使,無鴻臚所。云「故鴻 臚寺當是永樂年間所建爾。」

《西神脞》說,建置官署,必立土穀祠,翰林院所祀,則昌 黎伯韓子也。古稱鄉先生歿而祭於社。夫以土穀名 祠,亦祭社之義,宜以鄉先生主之。京師燕地,竊為祀 昌黎伯,不若易以常山太傅嬰也。

《儼山集》:第三廳,史官廳也。又曰「槐廳」,即今翰林院正 廳之西偏,史官所居是也。

吏部職掌:「永樂二年,始選進士楊相等為庶吉士,就 文淵閣進學。宣德九年,命於翰林院讀書。以後或間 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同選,或

重閱殿試卷取選,或限年三十五以下,或不限年
考證
《明會典》:「教習庶吉士,翰林院行,戶部給燈油錢,兵部

修皂隸,刑部給紙劄,工部撥房屋,順天府給筆墨,光 祿」寺給酒飯。

《震澤長語》:「翰林院設於長安門外,為齋宿委積之所, 內有東閣,學士聚焉,為朝退會揖之地。史官為講讀 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修史之日,旋設十館於東 角門之右,事竣去之。」

《瀛洲道古錄》:「元時翰林院以金兀朮第為之。歐陽楚 公詩『翰林老屋勢深雄,猶是金家兀朮宮』是也。」 《清容居士集》:「興福院在都城保泰坊,其主僧尼舍塵。 至元中,平章政事王公毅、樞密副使吳公珪、福建宣 慰使李公果,始買今院地。至大德中,平章政事賈公 與其夫人林氏引見於皇后下,教出財帛建其殿曰 『慈尊』。」延祐五年院告成。奉旨禁護。掌教者錫名《清修 妙行》,以褒美之。

《庚谿詩話》:吳激《題燕山驛壁》:「風流子詞:書劍憶游梁, 當時事,底處不堪傷。念蘭苕嫩葉,向吳南浦,杏花微 雨,窺宋東牆。鳳城外,燕隨青步障,絲惹紫游韁。曲水 古今,禁煙前後,暮雲樓閣,春草池塘, 回首斷人腸。 年芳但如霧,鏡髮已成霜。獨有蟻尊陶寫蝶夢悠揚。 聽出塞琵琶,風沙淅瀝,寄書鴻鴈,煙月微茫。不似海 門」潮信猶到潯陽。

《緇素錄》:「太醫院醫士分十三科,循元醫學之舊也。十 三科者,大方脈雜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 兼咽喉科、正骨兼金瘡科、瘡腫科、鍼灸科、祝由科、按 摩科。」其立醫學,蓋從太醫院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 之請。其程試科目,每三年一試,期以八月。中選者來 春二月赴大都省試。其考較醫經,辨驗藥味,合試經 書,則《素問》《難經》《聖濟錄》《本草》《千金翼》方也。元惟重其 選,故名醫特多。明則試醫士,不過論一篇,歌訣一首 而已,人多忽焉,不以為意。此華亭唐文恪公有「京師 無良醫」之歎也。

五城坊巷衚《衕集》:「大時雍坊十八鋪。有府軍衛、羽林 前衛。」

《英宗實錄》,「正統七年十一月,建五府於大明門之右, 遂營武成王廟於後軍都督府,建刑部、都察院、大理 寺於宣武街西。」

《春明夢餘錄》:「五軍都督府在闕之西,皆東向。」

《館閣類錄》:「宣德六年正月朔,以纂修《兩朝實錄》成,賜 監修、總裁、纂修等官太師英國公張輔等宴於行在 中軍都督府。」

明宣宗《都督府箴》:「天命太祖,興自武功。海宇既寧,武 備實崇。皇祖皇考,敬繩祖武。兵戎之政,總以督府。朕 嗣大統,祗率舊章,居安慮危,夙夜不忘。惟昔帝王,咸 奮武衛,靖亂保民,安內攘外。凡今兵衛,布在四方,總 制於中,有維有綱。惟是樞機,爾司其柄。宜敬念之,以 修其政。將有才智,士有勇銳,部伍有訓,儲峙有備。除 治戎器,豫戒不虞,政修兵堅,孰敢侮予?爾敬念之,毋 忽毋怠,必壯其猷,以輔予治。」

《春明夢餘錄》:「太常寺在皇城西後府之南,東向,中為 崇正堂。萬曆中,董其昌為寺卿,改書『寅清堂扁。後堂 左右為官舍,堂後為香帛庫,庫北為浴堂,南為柴庫, 右為祭器庫』。」

《宣宗實錄》,宣德七年八月,行在太常寺奏,永樂中,本 寺寄處故元萬壽宮承慶堂,祭器神帛品物皆貯於 內,請別建置。上諭工部尚書吳中曰:「太常專奉神明。」 亟尋潔淨之居徙之。

《明一統志》:「太常寺在後府南,典簿廳附焉。外有神樂 觀、犧牲所,各祠祭署亦隸之。」

明宣宗《太常寺箴》:「為國之要,事神理民。太常典祀,式 交百神。昔予祖考,致嚴祀享。厥有純誠,敬恭協相。朕 承丕緒,思用允迪。爾祗爾肅,以輔以翼。儀度必飭,粢 盛必潔。無黷無慢,凜乎對越。事神之本,惟心之虔。豈 直臨事,平居有嚴。神之鑒矣,來歆來止。神之歆矣,民 之福矣。無曰冥寞,洋洋有臨。汝惟懋哉,其慎其欽。」 《春明夢餘錄》:通政使司在太常寺南,東向。

明宣宗通政司箴:「通政所司,實古納言。出納政令,用 名厥官。有虞之聖,后龍是職。周仲山甫,亦謹朝夕。君 為元首,臣則股肱,篤念如子。維彼庶民,崇卑一氣,流 貫無間,有遏弗流,體乃為患。爾職於斯,必敬必忠。命 必下究,情必上通。讒說殄行,師用震驚。爾謹爾明,予 治乃成。維樞維機,維喉維舌。爾飭無怠,庶儆在列。」 《明一統志》:「錦衣衛在通政司南,經歷司、上下鎮撫司, 并各所司附焉」

野獲,編錦衣衛。初以鑾儀司改設,後改拱衛司,又改 為親軍指揮使司,為二十二衛禁軍之首,不復隸都 督府。至永樂而任寄漸重。及英、憲兩朝,委以心膂,乃 至秋後大庭審錄重囚,其堂上官遂得與三法司及 各部大臣會讞,而雄峻無可加矣。至世宗南巡江漢, 一切前驅使、護蹕使及整搠鹵簿、防護屬軍諸使,俱 以本衛堂上充之。於是陸炳得於行宮救火,建捧日之勳,兼拜公孤,與進士恩榮宴而極矣。若鎮撫司者, 在外各軍衛俱有之,其任本理獄訟,惟錦衣為重。洪 武二十年,太祖聞其拷掠過酷,盡焚刑具,歸其事於 刑部,罷廢其官,天下如脫水火。永樂間復設,然不過 如外衛,止立一司耳。俄又設北鎮撫司,專管詔獄,而 以軍匠諸事屬之南鎮撫司,於是北司之名,亞於東 廠矣。其初重大事情,一訊之後,即送法司定罪,不具 審詞。至成化初,用參語覆奏,而刑官始掣肘矣,然猶 未有印也。成化中葉,又添註北司印信,一切刑獄,不 復關白本衛堂官,即堂官所行下者,亦徑自具奏請 旨,堂官不得預聞,遂與東廠稱「表裏衙門,西曹奉行 恐後矣。」東廠設有旗校,與錦衣同詗機密。然其人俱 從本衛撥去,以尤儇巧者充之。彼此偵探,盤結膠固, 故廠衛未有不同心者。然東廠能得之內廷,因輕重 上下其手,而外廷間有一二扞格。至本衛則東西兩 司房訪緝之,北鎮撫司拷問之,鍛鍊完密,始入司寇 之目。即東廠所獲大小不法,亦拿送北司,再鞫情由, 方得到貫。城中法官,非膽力大於身者,未易平反也。 《春明夢餘錄》:錦衣典親軍,其後寄以詗察之柄,體勢 日重,然本非尊官也。故雖紀綱門達逮杲之寵,然綱 達不過都指揮僉事,杲僅指揮同知而已。堂上官遇 駕出,則戎裝帶繡春刀扈從,繡春刀極小,然非上賜 則不敢佩。其校尉皆衣只孫,其名仍元舊也。天順及 弘治初,門達、袁彬、朱驥等提督緝捕,每至十年方一 類奏。下兵部議陞,多止十人賞,或以布絹鈔錠,無功 者撻而斥之。已而有拿獲妖言,陞襲一輩之例。於是 競貪功賞,肆行羅織矣。

《客窗偶譚》:「錦衣衛職掌鑾儀,明太祖時,不司刑名,而 校尉官衣,與教坊樂工同式,但花色小異耳。衛秩三 品,其後掌衛者率皆五府都督,有加宮保者。」

《春明夢餘錄》:「嘉靖初,兵科給事中夏言、御史鄭本公、 兵部主事汪文盛等上言:『錦衣一衛,額設指揮使一, 同知二、僉事三,鎮撫二所千百戶,各有定員。自正統 後,貴妃尚主,公、侯中貴子弟多寄祿衛中,遞進用事。 至正德間,奄宦擅權,貴幸子弟以奏帶冒銜錦衣者 尢多。今查應革者二千一百九十九員。兵部尚書彭』」 澤覆奏,從之。然裁革未幾,濫授如故。至隆慶四年,復 汰冒濫官旗一千一百十五人。而邊功之冒報,內侍 之傳奉,勳戚之陳乞,相襲以為故事,明政之一蠹也。 《病逸漫記》:錦衣校尉五所,約八九千人。

《客窗偶譚》:「衛有駕差而廠無之,外省大僚有事犯提 問者。旨下錦衣衛差官一二員、旗尉二三十名前去 提解,而廠役不及。」

明宣宗《錦衣衛箴》:「自古建國,皆重環衛。爾惟厥官,朝 夕廷陛。予所服御,咸爾攸秩。出入先後,以警以蹕。左 右駿奔,亦戒不虞。亦有匪人,爾詰爾祛。爾其懋毖,勿 縱於私。宜廉宜慎,宜勤宜祗。惟義之遵,惟善之迪。敬 恭勿渝,用保終吉。」

《客窗偶譚》:「鎮撫有南北二司,南司管本衛官役俸糧, 掌司者必堂上僉書,其列衛者,大率多文蔭,北司亦 有起自文蔭世職者,然多由廠衛掌刑陞轉。東廠雖 惡,然不能廷辱縉紳,每擋頭打事件,得旨下鎮撫司 問,則北司立逮縉紳於獄矣。」

《明一統志》:「旗手衛在通政司後。」

《春明夢餘錄》:「行人司在西長安街朝房之西。」

《菽園雜記》:「行人司行人,初置三百六十員,今存三十 六員。」

明宣宗《行人司箴》:「法古建官,以熙於治。國之行人,實 承周制。慎簡髦士,俾居俾臧。朝有命令,肅肅用將。有 容有章,必敬必飭。毋為奇帙,毋縱貪墨。載馳載驅,周 爰咨諏。靡及之懷,益毖弗渝。克篤念茲,不忝於士,不 忝於國,有聞於世。」

《燕都游覽志》:「首善書院在宣武門內,左方對城。天啟 初,鄒公南皋、馮公少墟兩先生為都人士講學之所。 葉少師臺山撰碑,董宗伯思白書。黨禍起,魏忠賢矯 旨毀天下書院,搥碎碑,嗣即其地開局修曆。」

《帝京景物略》:都察院左都御史吉水鄒先生元標,副 都御史三原馮先生從吾,萬曆初,各以建言予杖去, 里居講學四十年。泰昌初,徵入掌憲,公暇輒會講城 隍廟,僉議建書院宣武門內城中。御史周公宗建董 之。講堂三楹,後堂三楹,供先聖,陳經史典律。以天啟 二年十一月開講,至四年六月罷講。御史倪文煥等 詆為《偽學,疏》曰:「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 作不深不淺之揖,噉不冷不熱之餅」,乃碎碑暴於門 外,毀先聖主,焚棄經史典律於堂中,院且拆矣。崇禎 初,倪等伏法,院遂以存。後禮部尚書徐光啟、西洋人 湯若望等,借院修曆,署曰「曆局。」

《長安客話》:胡忠安公濙賜第在麻繩衚衕 五城坊巷衚衕集:「小時雍坊五鋪。」

《武宗實錄》:「舊制,皇城外紅鋪七十二座,地鋪設官軍十 人夜巡。銅鈴七十有八,貯長安右門。初更遣軍人一一搖振環城巡警,歷西安、北安、東安三門,俱會長安 左門而止。每十鈴以兵部火牌一面。後復造木牌五 十六面,付五門,驗發鈴、收鈴之數。」

《春明夢餘錄》:「雙塔寺即慶壽寺,在西長安街,塔二:一 九級,一七級。」

《帝京景物略》:九級者,額曰「特贈光天普照佛日圓明 海雲佑聖國師之塔。」碑,題「燕京編修所次二官王萬 慶撰。」略曰:「海雲名印簡,山西之寧遠人。八歲禮中觀 沼公受戒,修童子行。年十一,能開眾講義,濟眾凶歲。 金宣宗聞之,賜號通元廣惠大師。寧遠城陷,師與中 觀皆執。成吉思皇帝遣使語太師、國王曰:『老長老,小 長老可好』。」自是天下稱小長老焉。一夕,夢神速其行, 乃來燕。時中和老人章公住燕之慶壽寺,夢僧杖而 入門,踞師子座。是日師至。師每言於大官人,忽都護 曰:「孔子聖人,宜世封以祀。」又言:顏子、孟子後及習周、 孔學者,皆宜免差役,勤服其業。從之。詔試僧道不通 經者還編戶。師所著語錄曰《雜毒海》,「前後得其法者 十四人。可菴朗公繼主慶壽寺焉。七級者額曰佛日 圓照大禪師可菴之靈塔。」今寺尚有海雲可菴二像, 衣皆團龍魚袋。海雲像,其弟子劉秉忠作贊。

《格古要論補》:「北京慶壽寺金党懷英八分書最妙,正 統中,惜為中人所毀。」

《實錄》,「正統十三年二月,修大興隆寺。寺初名慶壽,在 禁城西,金章宗時所創。太監王振言其朽敝。上命役 軍民萬人重修,費至鉅萬。既成,壯麗甲於京都諸寺, 改賜今額,樹牌樓,號『第一叢林』,上躬臨幸焉。十三年 十月工完,督工太監尚義、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內官 黎賢、主事蒯祥,各賞鈔有差。」

《燕都游覽志》:「慶壽寺亦名大慈恩寺,在禁牆西,俗呼 曰演象所。」初,文皇欲為姚廣孝建第,廣孝固辭,竟居 慶壽寺中。後退居天寧寺,百官遂於慶壽習儀。 《國朝典彙》:「十四年四月,大興隆寺災。御史諸演言:佛 者非聖人之法,惑世誣民。皇上御極,命京師內外毀 寺宇,汰尼僧,將挽回天下於三代之隆。今大興隆寺 之災,可驗陛下之排斥佛教,深契天心矣。」又言「寺基 甚廣,宜改為習儀祝聖之處。」上不可。部議請改僧錄 司於大隆善寺,并遷姚廣孝牌位,散遣僧徒。

嘉靖十五年五月,諭改大興隆寺為「講武堂。」

《湧幢小品》:嘉靖初,廢大慈恩寺,從錦衣衛之請,即其 地改為射所。上以金鼓聲徹於大內,擬改建元明宮, 別以大興隆地為射所。都督陸炳言:「大興隆地亦逼 禁城,惟安定門外有廢官廳,宜將宣武門外民兵教 場移此,而移射所於民兵教場,射所舊地,改為演象 所。」得旨允行。

《野獲編》:今京城內西長安街射所亦名演象所,故大 慈恩寺也。嘉靖間毀於火,後詔遂廢之,為點視軍士 及演馬教射之地,象亦非時來偶一演之耳。會試放 榜次日,新郎君並集於其中官廳內,請見兩大座主, 榜首獻茶於前,亦可作南宮一佳話。竊謂慈恩寺名, 正與唐曲江名暗合,何不即以鴈塔題名事屬之,每 三年輒許南宮諸彥泚筆記姓名於中,亦清朝盛事, 而僅充芻牧決拾之場耶?

《春明夢餘錄》:慶壽寺舊有石,刻金「章宗飛渡橋、飛虹 橋」六大字,嘉靖十七年燬。

《長安客話》:「李文正公東陽賜第在灰廠小巷李閣老 衚衕。」

《帝京景物略》:「李文正賜第,久析為民居。嘉靖乙酉,麻 城耿公定向,首議贖還,為公祠祀公像。有雙履,履二 寸許,絆繫之,一粗紵小衫。公舉奇童時著以見景帝 者。耿為具篋撰文鏤篋蓋藏之祠。」

《燕都游覽志》:「湛園即米仲詔先生宅之左。先生自敘 曰:『歲丁酉,居長安之苑西為園曰湛,有石丈齋、石林、 仙籟館、茶寮、書畫船、繡佛居、竹渚、敲雲亭,曲水繞亭, 可以流觴,即以灌竹。竹外轉而松關,又轉而花逕,則 飲光樓在望,眾香國蓋其下也。別逕十數級,可以達 臺,是為猗臺,俯瞰蔬圃』。」

袁伯修寓近西長安門,有小亭曰「抱甕」,伯修所自名 也。亭外多花木,西有大柏六,長夏涼陰滿階。梨樹二 花甚繁,開時香雪滿庭,隙地皆種蔬,宛似村莊小奴 負甕注水,日夜不休。

《明一統志》:「太僕寺在萬寶坊,主簿廳附焉。」

《春明夢餘錄》:「太僕寺在皇城西,乃元兵部舊署。」 《玉堂薈記》:「太僕寺石刻畫馬二,一史道碩畫,一趙孟 頫畫,皆王世貞官太僕時所摹勒也。道碩,五代時人。」 明宣宗《太僕寺箴》:「軍國所用,馬為之最。軍國之政,馬 政亦大。肆予慎之,有駜如雲。既克內閑,亦渙其群。疇 厥庶民,析之畜牧,司其政令。命汝太僕,政令攸宜。閱 省以」時,不愆不忘,乃蕃乃滋。蚩蚩之甿,國家之本,甿 既阜豐,馬息斯奮。爾篤於民,毋侵毋剋,爾勤于職,必 敬乃德。魯僖無邪,衛文塞淵,爾師古人,厥功懋焉。 《立齋閑錄》: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賜衍聖公孔彥縉宅於京師。彥縉數來朝,皆館於民家。上聞之,顧近臣 曰:「四夷朝貢之使皆有公館,先聖子孫乃寓宿於民 家、何以稱崇儒之意。」遂命工部賜宅

五城坊巷衚衕集「安富坊」六鋪在燕山左衛。

《順天府志》:「普恩寺在安富坊。」

《成祖實錄》:「永樂十五年三月,建洪恩靈濟宮於北京, 祀徐知證及其弟知諤。初,徐溫事吳楊行密及溫養 子徐知誥代楊氏有國,封知證為江王,知諤為饒王。 嘗帥兵入閩靖群盜,閩人德之,為立生祠於閩縣之 鰲峰,累著靈應。宋高宗敕賜祠額『靈濟宮』。入國朝,靈 應尢著上聞,遣人以事禱之,輒應。至是命立廟皇城」 之西,賜名「洪恩靈濟宮」,加封知證為九天金闕明道 達德大仙、顯靈普濟清微洞元沖虛妙感慈惠護國 庇民洪恩真君,知諤為「九天玉闕宣化扶教上仙、昭 靈博濟高明弘靜沖湛妙應仁惠輔國佑民洪恩真 君。」

《西園聞見錄》:「神父封翊亮真人,繼又進封為真君。神 母曰淑善仙妃,金闕配曰真應仙妃,玉闕配曰恭靖 仙妃。」

《晉安逸志》:「男子曾甲,世居閩縣金鰲峰下灌園,園中 有破祠,其神常棲箕,自稱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誥之 弟知證、知詳也。晉開運二年,率師入閩,秋毫無犯,閩 人祀我於此。自是書符療病,驗若影響。永樂間,成祖 皇帝北征不豫,詔曾甲入侍,運箕有驗,遂封知證清 微洞元真人,知詳弘靜高明真人,敕有司建廟。」 《西園聞見錄》:「成化二十二年,重加尊號,伯曰九天金 闕總督魁神洪恩靈濟慈惠高明上帝,仲曰九天玉 闕總督罡神洪恩靈濟仁惠弘靖上帝」,父加封高上 神主慈悲聖帝,母加封安寧護國恭靖元后,金闕妃 天房衛保節靖元君,玉闕妃天房眾母顯佑元君。 《畜德錄》:倪文毅岳官禮部值,遣祭金闕玉闕真人奏 曰:「徐知證、知誥,唐叛臣之裔也,祀典不敢議。」

《西園聞見錄》:「『弘治元年八月,禮部侍郎倪岳言:稱帝 稱君,僣擬已甚。所有名號,乞依永樂中封者為正,以 後加增,一切祭祀,俱宜罷革』。奉旨,靈濟宮祭祀照舊, 真君并父母妻仍舊封號,新加上帝等號俱革去。」 《武宗實錄》:「弘治十八年十一月冬至,遣祀靈濟宮。大 學士劉健等言,靈濟真君冒名僭禮,惑世誣民,乞將 前項祭祀革罷,免令臣等行禮。」上曰:「二真君之祭,據 禮當革,但先朝行之已久,姑仍其舊。今後不必遣內 閣重臣,止令太常寺官行禮。」

《春明夢餘祿》。崇禎十五年,給事中左懋第疏言:「二真 人乃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以帳幕隔之。」報可。 《世廟識餘錄》:京師靈濟宮講學,莫盛於癸丑、甲寅間。 是時大學士徐階、禮部尚書歐陽德、兵部尚書聶豹、 吏部侍郎程文德主會,皆有氣勢,縉紳可攀附,得顯 官。故學徒雲集至千人。丙辰而後,諸公或歿或去,惟 階尚在,而講壇為之一空矣。戊午歲,太僕少卿何遷 自南京來,復推階為主盟,仍為《靈濟宮》之會。然遷名 位未可恃,號召諸少年,多無應者。

《雙槐歲抄》:「成化間,山西妄男子侯得權,詭姓名李子 龍,謀入內為逆,伏誅。乃開西廠於靈濟宮前,詔太監 汪直領官校百餘人刺事。」

《燕都游覽志》:「宣城第園在靈濟宮前,府第中園也。眾 木參天,夾竹桃二大樹,層臺高館,不下數十,張席者 日無虛地。」

五城坊巷《衚衕集》積慶坊四鋪。有紅羅廠、戰車廠、太 平倉、惜薪司、嘉興寺、半藏寺、興化寺。

《春明夢餘錄》:「海月菴在皇牆之西,吳文定寬之居。」 《析津日記》:「『吳匏菴園居有海月菴、玉延亭,春草為池, 有醉眠橋、冷澹泉、養鶴闌』。今訪其遺跡,已不可得。」 《順天府志》:「宛平縣治在積慶坊。」

《名勝志》:「宛平縣,唐曰幽都,析薊縣置者,遼始改今名, 縣治在北安門西。」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宛平漢為薊縣。晉屬燕國,慕容 儁都於此。隋置遼西郡,治營州。唐武德元年,改為燕 州。天寶元年,改歸德郡。建中二年,為廣甯縣。後朱滔 罷燕州,立燕都縣。五代石晉割地賂遼,遼改幽都府, 領幽都縣。統和二十二年,改為宛平。金得之,割以遺 宋。宋尋復為金所有,仍為宛平。元為赤縣,屬大都路。 「洪武中,屬北平府,倚郭縣。」

《耳談》:良鄉縣有《雲麾將軍碑》,為學博瘞為柱礎。閩人 董生見之,言於宛平令李襲美,蔭蔭委曲,寓書於令, 輦致嵌其署壁間,扁曰「古墨齋。」黎惟敬、王敬美皆有 歌。

《燕都游覽志》:「古墨齋在宛平縣署內,唐李北海所書 《雲麾將軍碑》。邑令李蔭購得,甃之署壁。傍構小亭,植 柳蒔花,以為公餘退思之地。」

《春明夢餘錄》:「此碑後移少京兆署中,止二礎,其四礎 相傳萬曆末為王京兆惟儉攜之大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