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4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七

職方典第四十六卷

順天府部雜錄七 编辑

上卷多近郊地尚有一二因增拓城垣其古蹟或在城內或在城外傳聞不一,亦間有存疑者。此則皆四郊之外,雖方隅聯亙難定,然統皆大、宛二縣界內之地。

《燕都游覽志》:「出東便門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 流演迤,帆檣往來,可達通州二三。園亭依澗臨水,小 船從几案前過,林間桔槔相續,大類山莊。」

《元史高源傳》:「源遷都水監,開通惠河,由文明門東七 十里與會通河接,置閘七,橋十二,人蒙其利。」

《元史河渠志》:「元壩閘之名曰廣源閘。西城閘二,上閘 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閘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 子閘在都城內;文明閘二,上閘在麗正門外水門東 南,下閘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閘二,上閘在文明 門東南一里,下閘西至上閘一里;籍東閘二,在都城 東南王家莊;郊亭閘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 莊;通州閘二:上閘在通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 外;楊尹閘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閘二,上閘在 萬億庫南百步,下閘去上閘百步。成宗元貞元年七 月,西城閘改名會川,海子閘改名澄清,文明閘仍用 舊名,魏村閘改名惠和,籍東閘改名慶豐,郊亭閘改 名平津,通州閘改名通流,河門閘改名廣利,楊尹閘 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 運糧河閘,始務速成,故皆用木,歲久木朽,一旦俱敗, 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為永固計,宜用磚石,以 次修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通漕類編》:「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 舟不行。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高下 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 夫一百八十名,造剝船三百隻。」

《病逸漫記》:「白浮泉今入清河。一畝泉在甕山後,已塞 甕山下玉龍、雙龍、青龍等泉入西湖,經高梁橋注皇 城濠。一自西流入內,一自東會入通惠四里至慶豐, 慶豐十一里至平津。慶豐地形高平,津一丈許,水陡 絕,故平津開則慶豐河身立見矣。」

《水部備考》:「大通河發源於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 南會一畝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匯為七里泊,東入 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內府,環遶 宮南,出玉河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 橋東下通州高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 二十九年,郭守敬鑿開此河,每十里一閘,蓄水通舟」, 以濟漕運,賜名「通惠。」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 幾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陳銳疏通之。漕舟 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說,事竟阻 壞。正德二年復疏之,功不就。

《長安客話》:「大通橋東有鹿園,方廣十餘里,地平如掌, 古樹偃仰,與高冢相錯,傳是金章宗時故址。」

《帝京景物略》:「鹿園,金章宗故園也,今曰藍靛廠。」 《長安客話》:「距鹿園未一里,為三忠祠,祀漢諸葛武侯、 宋岳武穆王、文信公。」

《匏翁家藏集》:「三忠廟在城東,都人周珍買地以建者。」 《順天舊志》:「廣惠寺有敕建碑。」

《明一統志》:「明興濟伯楊善墓在府東南一十五里。」 《順天舊志》:「明巡撫都御史宋之馮墓在廣渠門外。」 《燕都游覽志》:「蒯徹墓在廣渠門外八里莊古埠,高可 四尺,墓前有井。」

《帝京景物略》:「三忠祠後有濯纓亭,亭即河之畔。」 《帝京景物略》:「韋公寺在左安門二里,武宗朝內侍韋 霦建,貲竭不能竟,詔水衡佐焉,賜額弘善寺。」寺東行 一折有堂,堂三折有亭,亭後假山,亭前深溪,溪里許, 蘆荻滿其中。寺南觀音閣蘋婆一株,高五六丈。寺內 西府海棠二株,左右列。寺後有奈子樹,花時人多負 几案,攜酒看飲樹下,暮則就宿於寺。

《長安客話》:韋公莊寺館俱新整,而臨流一亭,尢為游 屐所湊。隔里許有柰子古樹,婆娑數畝,春時花開,望 之如雪,三夏葉特繁密,列坐其下,烈日不到。公安袁 宏道嘗謂「戒壇老松,顯靈宮柏,城南奈子,可稱卉木 中三絕云。」

《燕都游覽志》:「韋中貴別業,四圍多水,荻花蘆葉,寒鴈 秋風,令人作江鄉之想。」

《明一統志》:「永平館在府南一十里,一名碣石館,遼時 宴集之所。」

王沂公上契丹事,南門外永平館,舊名碣石館,清和 後易之《大興新志》:「駙馬都尉鞏永固墓,在永定門外。」

《帝京景物略》:「永定門外五里胡家村,產促織,善𩰚勝 他產。」

《明一統志》:「崇寧觀在府南一十里。」

《明一統志》:「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 泊,內有按鷹臺。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一萬八千 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別名 南海子。」

《混一方輿勝覽》:「下馬飛放泊,在大興縣正南,廣四十 頃。北城店飛放泊、黃埃店飛放泊,俱廣三十頃。」 《可齋筆記》:「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 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二處,獐鹿雉兔不可以數計。 籍戶千餘守視,每獵則海戶合圍,縱騎士馳射於中, 所以訓武也。」

《大政記》:「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鷹臺,臺傍有 三海子,皆元之舊也。國朝闢四門,繚以周垣,設海戶 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蒐獵於此。」

《帝京景物略》:「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 十里,中有殿,殿傍晾鷹臺,臺臨三海子,築七十二橋 以渡,元之舊也。西北隅,歲清明日,蟻集成丘,中一丘 高丈,旁三四丘亦數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為螞蟻 墳。西牆有沙岡,歲歲增長,高三四丈,土人曰『沙龍』。」 《春明夢餘錄》:「采育,古安次縣采魏里也。明初為上林 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舊而名之也。去 都城七十里。

《耳譚》蕃育署有良牧,林衡嘉蔬,所謂「外光祿」也。統於 上林苑,署即皇莊,不隸京府,乃勝國時沙漠地。永樂 二年移山東西民填之。有恆產,無恆賦,但以三畜為 賦。計營五十八。舊有鵝鴨城。

《帝京景物略》:「采育東南二十里,有阜高一丈,廣三四 十尺,曰聚燕臺。歲秋社,燕辭巢日,必各將其雛數千 百聚此臺,呢喃一二日,然後分翔而去。」

《明一統志》:「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趙參謀別墅。」 《帝京景物略》:「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唐時有萬福寺, 寺廢而橋存。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蘊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 已進御矣。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元廉右丞之『萬 柳堂,趙參謀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彌望 間』』」,然莫詳其處矣。

《燕都游覽志》:「草橋,眾水所歸,種水田者資以為利。十 里居民皆蒔花為業,有蓮池,香聞數里,牡丹芍藥,栽 如稻麻。然諸花悉備,獨不能養蘭,惟萬明寺有蘭數 本。」

《長安可游記》:「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可易得,即有攜 種至者,僅可置盆盎中為几席玩。其有進御者,皆為 火迫而發,日月朝夕之艷,無經歲計也。」

《明一統志》:「拜郊臺在府西南七里。金大定間,拜天於 此。」

《明一統志》:「鈞魚臺在府西花園村,臺下有泉,涌出為 池,其水至冬不竭,相傳金人王鬱隱此。」

問《次齋集》:「西郊有地名鈞魚臺,是金主游幸處。」 《春明夢餘錄》:「今右安門外西南,泉源涌出為草橋河, 接連豐臺,為京師養花之所。元人園亭皆在於此。」 《析津日記》:「芍藥之盛,舊數揚州劉貢父譜三十一品, 孔常父譜三十三品,王通叟譜三十九品,亦云瑰麗 之觀矣。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臺連畦接畛,倚 擔市者」日萬餘莖。惜無好事者圖而譜之。「豐臺」之名, 不知所始,詢之土人,并無臺也。

《明一統志》:「燕角樓在府西南一十五里,遼建,今其地 猶名燕角。」

《方輿紀要》:「陰鄉廢縣,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漢置陰鄉 縣,屬廣陽國。後漢省。其遺址,俗謂之籠火城。唐武德 三年,竇建德遣將高士興擊羅藝於幽州,不克,退軍 籠火城。藝襲擊,大敗之。未幾,復敗建德軍於籠火城, 是也。」

《方輿紀要》:「安禮砦在府西南。宋太宗時,宋琪言:安禮 砦東瞰燕城,纔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 《帝京景物略》:「杭州上天竺觀音大士像,晉天福中,僧 道翊見瑞光發澗,得奇木刻之。後漢乾祐年,僧從勳 自洛陽奉佛舍利安大士頂。至宋建炎四年,兀朮入 臨安,高宗遜於海。兀朮聞知佛像所在,遂與玉帛圖 籍盡」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從,至燕,舍都城西南五 里之玉河鄉,建寺奉之,北觀音寺也。「天順壬午,土人 權五修之。成化丁酉,僧德顯又修之」,因得石。土中乃 金大定十七年所刻,載天會七年梁王徙像事甚悉。 今寺中所奉,又非晉像矣。寺有成化二十三年學士 程敏政《碑記》。

程敏政《重建觀音寺記略》:「都城西南五里許,曰玉河 鄉池水村,中有古剎曰觀音寺。天順壬午,鄉之人曰 權五,延釋恩祥重作之,未就而祥逝。越十年,成化丁

酉,而祥之徒德顯,始繼其師之志
考證
《榆欓別錄》:「豐宜門外西南行四五里,有鄉曰宜遷,地

偏而囂遠,土腴而氣淑,郊丘帶乎左,橫岡亙其前,中 得井地三九之一」,卜築耕稼,植花木,鑿池沼,覆簣池 旁,架屋臺上,隸其榜曰「遠風」,以為歲時賓客宴遊之 所者,韓氏之昆仲總管通甫判府君美也。

《風庭埽葉錄》:元大都園亭多在城之西南,惟趙參謀 禹卿匏瓜亭在城東,故曰東皋。王秋澗詩云「陽春門 外望東皋」是也。禹卿種匏以製飲具,當時目曰趙匏 瓜。故秋澗詩又云:「君家匏瓜盡樽彝。」及禹卿既逝,秋 澗弔其墓,復有「匏瓜散落」之句。其園中景,自亭而外, 有幸齋、東皋村、耘軒、遐觀臺、清斯池、流憩園、歸雲臺。 秋澗亦各有詩,載其集中。《明一統志》謂在城南十里, 蓋循《元志》之舊爾。

《寄園寄所寄錄》:崇禎丙子,帝以宮中累朝所奉佛像 盡發僧寺。戊寅詔武清侯助軍餉百萬。侯時家產已 落,以甲第及海淀別業售於人,不足,扇珥珮帨之屬 悉鬻諸市。及悼靈王病篤,帝臨視之,王指九蓮菩薩 示現空中,數帝之罪,言訖而薨。帝大悔,命建佛寺於 草橋之北,額曰「九蓮慈蔭寺。」時崇禎十五年也。寺基 舊屬嘉蔬署,周圍地一頃有餘,內官監太監王德化 疏請歸寺,徵租督工者,中官於《輸曜》也。入山門,為佛 殿。殿後建閣,以奉九蓮菩薩。宮中出繡佛旛,遍掛於 殿壁。寺之西數十步,即碧霞元君廟,土人號為「中頂」 者是也。

《薊丘雜抄》:零陵陳公純德,以御史殉甲申之難,楚人 瘞之湖南會館側。京山貧士秦嘉系訓蒙京師,積館 穀三十餘金,買地於永定門外葬之,立石表其墓。 《析津日記》:彰義金之正西門新城,築於明嘉靖中,其 西門曰廣寧,而都人至今以「彰義呼之。」

《神州塔傳》隋仁壽間,幽州弘業寺建塔藏舍利。 《帝京景物略》: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囊與法師 曇遷,數之莫定多少。迺以七寶函致雍、岐等三十州, 州建一塔,天寧寺塔其一也。塔高十三尋,四周綴鐸 萬計,風定風作,音無斷時。寺僧云:「音斂則光現。」塔前 一幢,書體遒美,亦開皇中立。

《續高僧傳》:「釋寶巖,幽州人。住京下仁覺寺,守道自娛。 仁壽下敕召送舍利於本州弘業寺,即元魏孝文之 所造也。舊號光林,依峰帶澗,面勢高敞。自開皇末,舍 利到前山,恆傾搖,未曾休止。及安塔竟,山動自息。」又: 「仁壽初歲,天降剃刀三十三枚,用甚銛利,而形制殊 別,今僧常用以剃剪也。」又「初造石函,明如水鏡,文同」 碼瑙,光似琉璃,內外照徹。紫焰光起,函外生紋,如菩 薩像,及似眾仙禽獸、師子林樹,雜相非一。四月三日 夜放大光,明照天地,有目皆見。

《長安客話》:隋弘業寺,唐開元中改額「天王寺。」

《湛然居士集》:「金大定二十一年,改洪業寺為大萬安 禪寺。」

《金史》本傳:「至寧元年八月,紇石烈執中作亂,入自通 元門。是日變起倉卒,中外不知所為。鄯陽石古乃往 天王寺,召大漢軍五百人赴難,與執中戰於東華門 外。」

《長安客話》:寺當元末兵火蕩盡,文皇在潛邸,命所司 重修,姚廣孝退自慶壽,曾居焉。宣德間敕更今名。 《石河小說》:嘉靖壬寅五月,天寧寺塔頂發煙三日。 《國朝典彙》:嘉靖二十五年,給事中李文進言:「邇年宣 武門外天寧寺中,廣聚僧徒,輒建壇場,受戒說法。擁 以蓋輿,動以鼓吹,四方緇衣,集至萬人,瞻拜伏聽,晝 聚夜散,男女混淆。甚有逋罪黥徒,髡髮隱匿,因緣為 奸。故四月以來,京師內外盜賊竊發,輦轂之下,豈應 有此?乞捕為首者按治其罪。」詔下錦衣衛捕繫鞫問。 《太岳集》京師天寧寺塔殿門闔處觀之,其影倒懸,人 以為異。然沈存中《筆談》謂凡影入窗隙皆倒懸,乃其 常理,如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紙鳶飛空中, 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 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 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

《艮齋筆記》:「天寧寺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

《析津日記》:「寺在元魏為光林,在隋為弘業,在唐為天 王,在金為大萬安,宣德中修之曰天寧,正統中修之 曰萬壽,戒壇名凡數易。」訪其碑記,開皇石幢已失所 在,即金、元舊碣亦無片石矣。蓋此寺本名弘業,而王 元美謂幽州無弘業寺,劉同人謂天寧之先不為弘 業,皆考之不審也。

《帝京景物略》:「白雲觀,元太極宮故墟,出西便門一里, 觀中塑丘真人像,白晳無鬚眉,都人正月十九日致 酹祠下,謂之燕九節。西十餘里為唐太宗哀忠墓,西 南五六里為蕭太后運糧河,泯滅無可問矣。」

《輟耕錄》:太宗師長春真人,姓丘氏,名處機,字通密,號 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里人。金皇統戊辰正月十 九日生,有日者相之曰:「當為神仙宗伯。」大定丙戌,年 十九,辭親居崑崙山。丁亥,謁重陽全真開化王真君哲於寧海,請為弟子。戊申,召見闕下,隨還終南山。貞 祐乙亥,金主召不起。己卯,宋遣使來召,亦不起。是年 五月,太祖自乃蠻國遣近侍劉仲祿持手詔致聘,文 曰:「朕踐祚已來,訪聞先生博物洽聞,探賾窮理。干戈 而後,伏知猶隱山東,朕心仰懷。豈不聞渭水同車,茅 廬三顧之事?奈山川懸闊,有失躬迎。選差近侍官劉 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千里,敬邀先生,不以沙漠悠 遠為念。」五月初一日筆。庚辰正月北行,二月至燕,欲 候駕回朝謁,仲祿令從官曷刺馳奏真人,進表陳情。 表曰:「登州棲霞縣志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 自念學道無成,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 眾人。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伏聞皇帝天賜勇 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便欲投山竄海,不 忍相違,且當冒雪衝霜,以圖一見。蓋聞車駕只在桓 撫之北,及到燕京,聽聞遙遠,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 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暫住,先令人前去 奏知,而仲祿不從,故自納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寬大 之詔,詳其可否。」龍兒年三月日奏。十月,曷刺回,復奉 敕旨曰:「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師省所奏,應召而來, 具悉。惟師道踰三子,德重多方,兩朝屢召而弗行,單 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 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重念雲軒 既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顧川途之雖闊,瞻几 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十四日辛巳,十一月 至邪迷思干城。壬午三月過鐵門關。四月達行在所。 時上在雪山之陽,舍館定,入見,上勞曰:「他國徵聘皆 不應,今遠踰萬里而來,朕甚嘉焉。」賜坐就食,設二帳 於御幄之東以居之,約日問道。以回紇叛,親征不果。 至。九月,設庭燎,虛前席,延問至道真人,答以「節慾保 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尚無為,清淨之理。」上悅,命左史 書諸策。癸未,乞東還,賜號神仙,爵大宗師,掌管天下 道教。甲申三月至燕,八月奉旨居太極宮。丁亥五月, 特改太極為「長春。」七月九日留頌而逝,年八十。至元 己巳正月,詔贈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已上見《蟠溪 鳴道集》《西游記》《風雲慶會錄》《七真年譜》等書。

《元史》:「丘處機,登州棲霞人,自號長春子。年十九為全 真,學於寧海之崑崙山,與馬鈺、譚處端、劉處元、王處 一、郝大通、孫不二同師王哲,金、宋二季,俱遣使來召, 不赴。歲己卯,太祖自乃蠻命近臣札八兒、劉仲祿特 詔求之。處機一日忽語其徒使促裝曰:『天使來召我, 我當往』。翌日,二人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 明年,宿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勸。又明年, 趣使再至,乃發撫州,經數十國地萬餘里,始達雪山。 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 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 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 契其言,錫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歲 癸未,太祖畋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陞 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時國兵踐蹂中 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 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 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

《遼史百官志》:「南京栗園司,典南京栗園。」

《遼史》本傳:蕭韓家奴為右通造,典南京栗園。帝嘗從 容問曰:「卿居外有異聞乎?」對曰:「臣知炒栗小者熟則 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 美,不知其他。」帝大笑。

《析津日記》:「真空寺在廣寧門外,明景泰中建。正德年 圯,世宗入繼大統,群臣迎於郊外,帳殿駐於寺之西。 太監李某捐金修之,大學士張治撰碑。寺後有古松 二,其一已枯。」

《神宗實錄》,「萬曆六年六月,大學士張居正抵京,上賜 宴於真空寺。」

《析津日記》:「十里村,見元人何太虛詩,當在彰義門外, 今莫知其處矣。」

《明一統志》:「哀忠墓在府西南,相傳唐太宗見隋煬帝 征遼所亡士卒骸骨,惻然憫之,令悉收葬,為一大冢, 因名。」

《長安客話》:「義井菴在天寧寺西十里,復十里至盧溝 橋。義井或曰密井。相傳文皇駐蹕,甘其泉,故名。菴為 中涓所修,初刱寶閣高入雲漢,中笵丈六金身稱之。 元太保劉秉忠墓在盧溝橋北,墓前石獸尚在。或云: 太保與其弟秉恕墓俱在邢臺縣。嘉靖中,為盜李淮 等所發,壙石盡勒諸盜名,官驗得之,按名捕盜,無得」 脫者。

《寰宇通志》:「宋本墓在城西三十里撅山村,元翰林待 制謝端撰銘。」

《方輿紀要》:「玉河廢縣,在府西四十里,本薊縣地,五代 時劉仁恭置。」

《遼史》:「玉河縣,本泉山地。劉仁恭於大安山創宮觀,師 鍊丹羽化之術於方士王若訥,因割薊縣分置以供給之。」

《國門近游錄》,盧溝河南過長店岡,而西有縣村,疑即 古玉河縣故址。然唐時幽州管內,尚有廣平縣,亦分 薊州置者。所謂「縣村」,究未定為何縣也。

《春明夢餘錄》:「夕月壇在阜成門外,繚以垣牆。嘉靖九 年建,東向,為制一成,祭用牲玉,獻舞如朝日儀,惟樂 六奏,從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壇 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階六級,俱白石。內 靈星門四:東門外為瘞池,東北為具服殿,南門外為 神庫,西南為宰牲亭、神廚、祭器庫,北門外為鐘樓、遣」 官房,外天門二座。東天門外北為禮神坊,護壇地三 十六畝,祭之日以寅,祭之時以亥。

《嘉靖祀典》,「夕月壇每三歲一親祭,以丑、辰、未、戌年行 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職。」

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夜明之神東向,二十八宿之 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星之神南向。」夜明之 神位版黃地素書。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俱 綠地金字。

《順天府志》:「衍法寺有敕建碑。」

《淥水亭雜識》:「資福寺,明正統間僧圓昇建。至嘉靖初, 尚膳監太監馬潮修之。中有山西按察司僉事督理 宣府邊儲四明錢俊民碑。書之者禮部左侍郎任丘 李時也。殿前梵塔,上勒片石,有『壬寅三月三日』字,未 知何時所建。」

《長安客話》:「慈慧寺去平則門僅二里,萬曆間蜀僧愚 菴所創。寺中栴檀金像,乃黃太史輝手自撥蠟,精工 特甚。寺碑陶太史望齡撰文,黃太史書丹,外有蜘蛛 碑」、「甘井碑」、「金剛塔碑,並稱能品。」

《帝京景物略》:「慈慧寺成於萬曆壬寅,周匝列大樹牆 百堵,砌以亂石,隨其稜角,曰虎皮牆。」寺後有閣,供栴 檀佛,黃南充輝手定坯笵。寺有蜘蛛塔碑、甘井碑、金 剛塔碑,皆南充書。蜘蛛塔者,南充誦《金剛經》次,一蜘 蛛緣案上,正中立,向佛而伏。驅之,盤跚復來就前位。 南充曰:「聽經來耶?」誦經終卷,蜘蛛寂然,舉而視之,遺 蛻耳。以《沙門法》龕而塔之。

《長安客話》:慈慧寺後不二里,有靜樂堂,其牆陰皆宮 人葬處,所謂「宮人斜」也。

《菊隱紀聞》:古葬宮人之所,謂之「宮人斜。」京城阜成門 外五里許,有靜樂堂磚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門, 謹閉之。井前結石為洞,四方通風。宮人有病,非有名 稱者,例不賜墓則出之。禁城後順貞門傍右門,承以 殮具。舁出元武門,經北上門、北中門,達安樂堂,授其 守者。召本堂土工移北安門外,易以朱棺,禮送之。靜 樂堂,火葬塔井中。凡宮人故,必請旨。凡出,必以銅符 合符乃遣。嘉靖末,有貴嬪,捐貲易民地數畝。其焚燼 不願井者,悉內地中。

《燕都游覽志》:「齊園在西直門稍右,園盡則高梁橋矣。 園中海棠甚多,西鑿一曲磵,引橋下水灌之,上作板 橋,亭邊有叢竹。」

《水部備考》:「高梁閘在西直門外迤北一里,至元二十 九年建各西城閘。」

《長安客話》:「高梁河離西直門僅半里,橋跨河上,茲水 源發西山,匯為西河,東為小渠,由此入大內,稱玉河。 水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橋北精藍碁置, 歲四月八日為浴佛會,四方來觀,肩摩轂擊,浹旬乃 已。」

《寓林集》:「高梁橋疏柳沿溪夾岸,依依有江南之色。」 《珂雪齋集》:「過高梁橋,楊柳夾道,帶以清流,洞見沙石。 佛舍傍水,結搆精密,朱戶粉垣,隱見林中者,不可悉 數。」

《帝京景物略》:「水從玉泉來,三十里至橋下,夾岸高,柳 絲垂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 歲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浴 佛日重午,游亦如之。」

《魏氏土地記》:「薊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

《水經注》:濕水又東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 平地泉,東注,經燕王陵北,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 入濕水。俗諺云:「高梁無上源,清泉無下尾。」蓋以高梁 微涓淺薄,裁足津通,憑藉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 所在枝分,更為微津,散漫難尋故也。

鮑丘水入潞,高梁水注之,受濕水於戾陵堰。水北有 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 分,東北逕《劉靖碑》北。碑云:宋本作其詞云魏使持節都督河 北道諸軍事、征北將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 登梁山以觀源流,相原隰以度形勢,嘉武安之通渠, 美秦民之殷富,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 二年立遏於水道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其《遏 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黃河之別源。時長岸峻 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 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 遏,長十丈。」山水暴戾,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至景元三 年辛酉,詔書以民食轉廣,陸發不贍,遣謁者樊晨更 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 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 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合四五百里,所灌 田萬有餘頃。高下孔濟,源隰底平,疏之斯溉,決之斯 散,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施加於當時, 敷被於後世。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驍騎將軍平鄉侯 弘受命使持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寧朔 將軍,遏立積三十六載。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 損四分之三,乘北岸四十餘丈,上渠車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命司馬關內 侯逄惲內外將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立遏,治 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 遵舊制,凡用工四萬有餘焉。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 繈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 其勞」,斯之謂乎。於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 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 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記勳烈,并記遏制度, 永為後式焉。

《北齊書》本傳:「斛律羨轉使持節、都督幽、平、營、東燕六 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導高梁水,北合易京,東會於潞, 因以灌田。邊儲歲積,轉漕用省,公私獲利焉。」

《遼史景宗本紀》:「遼乾亨元年七月,耶律沙等及宋兵 戰於高梁河,小郤,耶律休哥、斜軫橫擊,大敗之。」 《金史》承安三年,命勿毀高梁河閘,從民灌溉。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三年三月,以帝師泛舟於高梁 河,調衛士三百挽舟。」

《世祖本紀》:「至元七年,建大護國仁王寺於高梁河。十 一年三月,寺成。十六年八月,置大護國仁王寺總管 府。二十二年正月,發諸衛軍六千八百人,給護國寺 修造。」

《成宗本紀》。「大德五年正月。奉安昭睿順聖皇后御容 於護國仁王寺。」

《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十一月,敕會福院奉北安王 那木罕像於高梁河寺。」

《燕都游覽志》:「巡河廠在高梁橋稍西門外臨流,內環 以渚水,東西兩軒,東可待月,西則諸山濃黛涵浴水 光中,中貴多於此游觀。」

廣通寺,在巡河廠北。崇基若一,岡阜累級而升。寺門 前繚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樓,可以眺望,亦春遊一勝 地。

《淥水亭雜識》:「『廣通寺,元之法王寺也。內有二碑,皆嘉 靖中大學士華亭徐階所撰,餘姚李本書,成國公朱 希忠篆額。碑稱寺係至元間本剎住持貴吉祥建,至 明更額廣通』。內官監太監田用、御馬監太監梁經修 之。《燕都游覽志》謂崇基若岡阜,累級而升,今去周行 止二三尺耳。」

《燕都游覽志》:「極樂寺門外有二柳,高拂天,長條委地, 可掃馬蹄。寺中有松,亦佳。」

《瀟碧堂集》:「極樂寺去高梁橋三里,馬行濃綠中若張 蓋。殿前有松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可 七八圍。」

《燕都游覽志》:「寺臨水有垂楊,婀娜甚,殿前四松遮蔭, 不見一人。寺左國花堂,花已凋殘,惟存故畦耳。堂左 有三層樓,望西山惜樹封之。」

《春明夢餘錄》:「寺成化中建,中有牡丹園,春日游屐恆 滿。園有高樓,萬曆壬辰進士曠鳴鸞欲登之,寺僧辭 以久扃不便開,曠不聽。甫登樓,火發,曠與樓俱燼。」 《寓林集》:「大真覺寺,在極樂寺西,內有金剛座,上置五 小座,藏如來金身。永樂間,西域中印土僧所獻,規製 前此未有也。」

《緱山集》:「真覺寺浮圖,高五六丈許,而上為塔,五方陟 其頂,山林城市之勝收焉。」

《燕都游覽志》:「真覺寺原名正覺寺」,乃蒙古人所建。寺 後一塔甚高,名「金剛寶座」,從暗竇中左右入蝸,旋以 躋於顛,為平臺,臺上湧小塔五座,內藏如來金身金 剛。座之左偏又一浮屠,傳是憲宗皇帝生葬衣冠處。 前臨橋,橋臨大道,夾道長楊,綠陰如幕,清流映帶,尢 可取也。

《帝京景物略》:「成祖文皇帝時,西番板的達來貢金佛 五軀、金剛寶座規式,詔封大國師,賜金印,建寺居之, 寺賜名真覺。成化九年,詔寺準中印度式建寶座,累 石臺五丈,藏級於壁,左右蝸旋而上,頂平為臺,列塔 五,各二丈。塔刻梵字:『梵寶、梵華。塔前有成化御製碑』。」 《析津日記》:「真覺寺塔規制特奇。寺有姚夔碑記,稱永 樂中,國師五明板的達召見於武英殿,帝與語,悅之, 為造寺石臺」,則成化九年所建也。

《燕都游覽志》:「嘉興觀在阜成門稍北而西逕路,兩旁 多樹。自此至雙峰寺,北通白石橋。觀有小閣絕高,西 即利瑪竇墳《水部備考》:「白石閘西至青龍閘二十里,至元二十九 年建。」

《順天府志》:「鎮國寺在白石橋。」

《元史泰定帝紀》:「致和元年三月,命僧千人,修佛事於 鎮國寺。」

《燕都游覽志》:「駙馬都尉萬公白石莊在白石橋稍北, 臺榭數重,古木多合抱,竹色蔥蒨,盛夏不知有暑,附 郭園亭當為第一。」

《帝京景物略》:「萬駙馬白石莊有爽閣、鬱岡軒、翳月池。」 《燕都游覽志》:「延壽菴在白石橋西二里,殿宇精嚴。其 後高樓九楹,左右翼樓各五楹,一啟西窗,嘉木纖蘿, 紛敷翳薈,西山隱映,若以翠屏圍之。」

《帝京景物略》:「萬曆四年,西竺南印土僧左吉古魯東 入中國,初息天寧寺,後過阜成門外二里溝,見一松 盤覆,趺坐其下,默持陀羅尼咒,匝月不食。僧耳環手 缽紅罽衣蒼紫面,而髯鬈,肖古達摩相。畢長侍奏之, 賜織金禪衣,為建寺曰西域雙林寺,殿供三大士,西 番變相也。寺後一土山,山前一塔,旁多朱櫻。」

《穀城山房集》:萬曆初,大璫馮保營葬地,造寺,曰「雙林。」 雙林,馮之別字也。

《帝京景物略》:「興教寺在雙林寺東,成化二十一年建, 以居大興法王結幹領占者。」

《元史世祖紀》,「至元七年二月,築昭應宮於高梁河。」 《成宗紀》:「大德五年二月,賜昭應宮地百頃。」

《帝京景物略》:「昭應宮在雙林寺西,元至元中建,龜蛇 兆焉。正德八年修,蛇復馴出,赤質黑章,金文爛然,大 學士費宏碑文記之。」

雙林寺西二里,有神虎橋。橋四石虎。萬曆中,一虎夜 逸,遂名「三虎橋。」

《燕都游覽志》:「大佛寺在西直門北三里,寺後有高阜, 積土甃石為之,廣袤幾二里。山上有真武祠,踏青士 女,正月必先至其地。」

《淥水亭雜識》:明正德癸酉,司禮監太監張雄建寺於 宛平縣香山鄉魏吳村,賜額曰「大慧」,并護敕勒於碑。 寺有大悲殿,重簷架之,中範銅為佛像,高五丈,土人 遂呼為大佛寺。嘉靖中,太監麥提督東廠,於其左增 蓋祐聖觀。於是合寺觀計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 拓地四百二十一畝。蓋是時世宗方信道士而厭緇 流內官,惟恐寺剎之毀,故建道觀於其傍。而寺後之 山,又有真武祠,藉此以存寺也。寺之始建,大學士茶 陵李東陽為《碑》,工部尚書湯陰李鐩書之,新寧伯譚 祐篆額。其增置祐聖觀也,大學士餘姚李本撰文,禮 部尚書高安吳山書之,成國公朱希忠篆額。其後萬 曆壬辰重修,則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太倉王錫爵撰 記。

《順天府志》:「李東陽墓在城西魏吳村。」

《瓦釜漫記》:「西涯墓在北京城外,其家族姓漸微,至以 墓前白石碑搗碎,與販鹽者插和以賣。吁!可慨也。」 《長安客話》:出真覺寺,循河五里,玉虹偃臥,界以朱欄, 為廣源閘,俗稱「豆腐閘」,即此。閘引西河水東注,深不 盈尺,宸游則陼水滿河可行龍舟,緣溪雜植,槐柳合 抱,交柯雲覆,溪上為龍舟駐處,每通惠河水涸,糧運 不前,則遣官於此祭禱請水焉。

《水部備考》:「廣源閘在西直門西七里,至元二十六年 建。」

《燕石集》:「英廟,文宗兩朝御舟,藏廣源閘上別港。」 《長安客話》:「萬壽寺在廣源閘西數十武,殿宇極其閎 麗。寺左鐘樓,前臨大道鐘,鑄自文皇,徑長丈二,內外 刻佛號彌陀、法華諸品經,蒲牢刻《楞嚴咒》,銅質精好, 字畫整雋。相傳為沈度筆,少師姚恭靖公監造。近年 自宮中移此,擊之,聲聞數十里。有山亭,在佛閣後,可 結趺」坐。

《野獲編》:「萬曆五年三月,建萬壽寺於西直門外七里。 先是京師有番經、漢經二廠,年久頹圮。穆皇帝重修 未竟,上移貯《漢經》於此中。其正殿曰『大延壽,閣曰寧 安,重樓複榭,隱映蔽虧。寺後壘石為三山,以奉西方 三大士,蓋像普陀、清涼、峨嵋。凡占地四頃有奇,浹歲 即成。時司禮監大璫馮保領其事,先助萬金。潞邸及』」 諸公主妃嬪以至各中貴,無不捐貲。其藻繪丹雘,視 《金陵三大剎》不啻倍蓰。

《燕都游覽志》:萬壽寺在真覺寺西二里,神宗朝敕建, 丹樓紺宇,幾與大內等葢。上幸山陵,嘗為駐蹕地也。 方丈築山,上有廣榭,下峙小亭。寺僧云:「先帝曾於此 尚食。」後有圃數頃,賜出萬石大鐘,乃太宗時製,昔懸 於樓,邇年有訛言「帝里白虎分不宜鳴鐘者,遂臥鐘 於地。」

《帝京景物略》:「萬壽寺在廣源閘之西,萬曆五年,太監 馮保奉命作。中大延壽殿五楹,旁羅漢殿各九楹,後 藏經閣,高廣如中殿。左右韋馱達摩殿各三楹。方丈 後輦石為山,所取土處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 三池共一亭。山後圃百畝寺碑,大學士張居正奉敕撰。先是,文皇帝鑄大銅鐘,內外書《華嚴》八十一卷,銑」 於間書《金剛般若》三十二分,向藏漢經廠。於是有敕 懸諸寺,日俾六僧擊之。天啟中,置不復擊,臥地上。 《燕都游覽志》:鄭公莊在萬壽寺左,度橋而南,有亭在 平疇。亭外俱稻田,緣堤蓮芡葢,鄭戚畹園也。 《山中白雲詞》:「大都長春宮。」即舊太極宮也。

《六研齋筆記》:「梵僧鎖喃嚷結,能為漢音,詰其西來踐 歷蹤由,云『其國名主活,近高昌出家。法藏寺,本周天 元時甘露梵王剎,東行九萬餘里,始達五臺山。逢御 馬監太監劉潤,引至北京雙林寺住。萬曆三十年,明 肅皇太后命住萬壽菴。又三年,番經廠太監張貴引 奏,命住雙林寺,賜紫衣寶冠,命西經廠掌壇教授。中』」 貴,又賜織金禪衣、金段、膳盒等物。

《行國錄》:「白雲觀西六里羊坊店市西有崇壽寺,創於 明正德癸酉司設監監正劉允乘所建。寺臨官道山 門內,正殿三楹,東西廊各三楹。殿前碑二:一為吏部 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國史副總裁西蜀溫仁和撰 文,武定侯郭勛篆額,南京兵部尚書喬宇書;一為柱 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鉛山 費宏撰文,惠安伯張偉篆額,戶部尚書無錫秦金書。」 《詠歸錄》:「普會寺,遼之駐蹕寺也。在阜成門外玉河鄉 池水村。嘉靖甲寅,御馬監太監蔡秀恭重建,土人呼 其地為蔡公店。殿前石幢一,書『大佛頂尊勝陀羅尼』, 後題:『大朝歲次己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宣差濱棣大 使張缽信順建。王府下斷公事官普』」元奴立,未詳時 代。又嘉靖三十六年一碑,濮陽李廷相文,昌黎王槐 書。鐵鐘一,隆慶二年四月造。殿後松一本,極蒼古,意 遼時所植也。松下石幢一,上鐫「沙門奉船塔記。」 《道園學古錄》:「延祐二年,禮部尚書元明善代丞相禱 雨長春宮,孫真人德彧曰:『明日雨微至,須丞相上章, 自言愛民報國之意。小得』」雨,尚書即為章往白丞相。 丞相病在臥內,使人取章入,署名付還。真人一見告 尚書曰:「章觸婦人手,且得罪,寧敢望雨乎?」使人問丞 相門下,果然。乃拜復請罪。久之,退齋宮俟命。夜半,真 人曰:「上帝念民無辜,賜之雨三日。」果雨三日。

《查浦輯聞》:「元宮人王金蓮,晚為道士,提點昭應宮,卒 贈淵靜元素真人,袁桷草其制。」

《明水軒日記》:「萬曆己未夏,予與崑山顧錫疇九疇、華 亭董象恆臣棐過極樂寺,柳陰結軌,命酒賦詩。予詩 有『連空碧草皆游幕,到處垂楊作酒籌』之句,九疇極 為賞擊。詩不足傳,俊游則不易得也。」

《隩志》:天王寺之更名天寧也,宣德十年事也。今塔下 有碑,勒更名敕,碑陰則正統十年刊行藏經敕也。碑 後有尊勝陀羅尼石幢,遼重熙十七年五月立。 《冷然志》:「京師天寧寺塔,建於隋開皇末,規制特異,實 其中無階級可上葢,專以安佛舍利,非登覽之地也。 其趾為方臺,廣袤各十二丈,高可六尺,繚以周垣,南 北有門鐍之臺,上為八觚壇,高可四尺,象如黃琮,塔 建其上,觚如壇之數。塔之趾略如佛座,雕刻錦文,華 葩鬼物之形。上為扶闌,闌四周架鐵燈三層,凡三百 六十盞,每月八日,注油然之。闌之內起八柱,纏以交 龍,牆連於柱。四正琢為門,夾立天王像,四隅琢為牖, 夾立菩薩像,皆陶甓為之,仰望者疑為燕山奪玉石 也。」自塔趾至柱楣為第一層,其高約全塔三分之一。 自是以上,飛檐疊栱。又十二層,每椽之首,綴一鈴八 觚,交角之處,又綴一大鈴,通計大小鈴三千四百有 奇。風作時,鈴齊鳴,若編鐘編磬之相和焉。最上一層, 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時寺僧有搨本,索之 不可得也。又上露盤相輪,鎏金火珠以鎮其頂。塔下 壇八面各安一鐵鼎,高丈餘,腹按八方,畫八卦,明萬 曆年所鑄。塔前一石幢,上刻尊勝陀羅尼,遼重熙十 七年立。《帝京景物略》謂是隋開皇年物,誤矣。幢前有 碑,覆以亭,蓋寺舊名「天王」,宣德十年始改今名,碑即 勒,改題寺名「敕」也。塔後第二殿扁曰「大覺」,再後為廣 善戒壇。亭午日射右扉,倒影落石上,雙椽燭形。蓋扉 下偶有二隙光,緣此而分也。

《行國錄》:弘化寺在天寧寺東南,惟餘一殿存,并寺額、 佛像俱亡之矣。殿後百餘步有塔,不甚高,然亦重檐 七層。其第一層有石陷,壁間刻曰:「僧錄司左善世大 慈仁寺開山第一代住持傳曹洞宗師大機老人塔。」 寺西北隅林木中冢纍纍,遺碑尚存,大璫徐澄、王朝 等所瘞也。

《隩志》:「廣寧門外御菜園觀音寺,一稱海會禪林,亦白 紙坊地也。成化中,上林苑監覃盈建。以北有玉河鄉 觀音寺,土人目為南觀音寺。」殿右一碑,直文淵閣中 書舍人永嘉姜立綱所書也。碑建於成化五年正月。 《人海記》:「白雲觀在天寧寺西北,前為玉曆、長春之殿, 庭樹四碑,一為禮部尚書胡濙所撰,一為翰林修撰」 許彬撰,一為天順中東吳邵以正立,一為小直沽天 妃宮住持李得晟立。殿右有儒仙之殿,中有塑像,赭 面黑髯,襆頭團花袍,玉帶袞補。李道謙《甘水仙源錄有觀津張本者,正大九年以翰林學士使北,見留,遂 隱為黃冠,居燕長春宮,疑即其人也。再入為「七真翕 光之殿。」左碑一,明兵科給事中石首趙士賢撰文。右 碑一,戶部員外郎維揚張瓚撰文。堂中列七真像,旁 繪十八弟子,拂拭塵土,隱約可辨者:北壁則抱元宗 師趙道堅、太元宗師宋道安、清和宗師尹志平、太素 宗師孫志堅、守一宗師夏志誠、明真宗師何志清;東 壁則沖和宗師張志素、崇真宗師李志常、洞明宗師 綦志清。闕號宗師潘得沖,西壁則;「《敷化宗》師孟志穩, 《光教宗》師鄭志修,《抱朴宗》師鞠志圓,《光範》宗師于志 可。」闕號宗師王志明。按:《得晟碑記》尚有宋得方、張志 遠、楊志靜三人,已漫烕不可復識矣。又北為貞寂堂, 即處順堂故址。左碑為陝西按察副使都人劉效祖 撰文,右碑為刑部尚書湖南顏頤壽撰文。堂中塑丘 真人像二,其大者雙瞳點漆,精采如生,非阿尼哥、劉 鑾輩不能為也。「沖和宗師」本潘得沖號,而畫壁作張 志素,又「孟志源」乃作「志穩」,皆與《仙源錄》異。惟十八人 姓名,則《仙源錄》碑所未備也。

《倚晴閣雜抄》:白雲觀西土阜高丈餘,週圍百步,疑即 潘尊師琴臺故址。觀於每年正月十九日,觀者填塞, 號「燕九節。」而劉仲修《碑記》云:「是日為長春真人誕辰, 都人士攜榼於此,謂之讌丘。」其義不同,當並存以資 旅話者也。

《青來閣集》:「極樂寺東有兩花亭,石閣擁之眺遠,大饒 爽致。」折而西為通靈觀,庭中老柏四株,兩人抱之不 能合也。

《薊丘雜抄》:弘治九年,官買阜成門外果園一區,計地 一頃三十畝,內建道觀,賜額曰「元應。」

《燕邸紀聞》:「西郭外萬壽寺,今上所建。大內出一鐘,成 祖時少師姚廣孝監鑄,重八萬七千斤,徑丈有四尺, 長丈五尺,銅質甚古,內外刻《華嚴經》一部,華亭沈度 所書。鑄時年月日時皆丁未」,今徙置之日為六月十 六日,亦四「丁未」相符,事亦奇矣。

耳。新北京天寧寺有一磬,傳是漢明帝時物。每誦一 經,書其經名帖於上,則磬自鳴,經完乃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