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4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六

職方典第四十五卷

順天府部雜錄六南城 编辑

五城坊巷衚《衕集》「正東坊自正陽門外東河沿至崇 文門外西河沿,八牌四十舖。有蕭公堂、崇真觀、天慶 寺、慈源寺、清化寺。西三里河、東三里河、蘆葦園。 天壇周十里,內有圜丘、神樂觀、天師府犧牲所在正 陽門外,永定門內街東。」

《帝京景物略》:「天壇之北藥王廟,武清侯李誠銘立也。 左墀碑文,恭順侯吳惟英書也。」

《燕都遊覽志》:「魚藻池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曰『金魚 池』」,養畜朱魚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結棚列肆, 狂歌轟飲於穢流之上,以為愉快。

《帝京景物略》:金故有魚藻池,舊志云:池上有殿,榜以 「瑤池」,殿之址今不可尋矣。居人界池為塘,植柳覆之, 歲種金魚以為業。池陰一帶,園亭甚多,南抵天壇,一 望空闊,每端午日走馬於此。

《春明夢餘錄》:「天慶寺,原遼之永泰寺,金大安中兵毀, 元世祖至元壬申重建,明宣德中重修。後有高閣,可 望天壇。僧舍有李龍眠畫《羅漢》十六軸。」

《天慶寺碑》至元九年,學士王惲撰并書。

《燕石集》:「天慶寺僧舍有雅致亭。」

《行國錄》:「天慶古剎也,今止存明碑二:其一天順戊寅 尚寶司卿重慶蹇英撰文,禮部員外郎錢唐吳謙書; 其一嘉靖乙丑建極殿,大學士華亭徐階作記。」 《帝京景物略》:「慈源寺,成化二年指揮朱善建。」

《行國錄》:「圓覺寺亦在魏村社,明景泰中所建也。」有嘉 靖四十二年重修碑記,雲「南道御史趙鏜撰文。」 《明一統志》:「金井在府南魏村社。」

《帝京景物略》:姚彬關王廟,俗傳吳將姚彬盜關公馬, 被獲,強不屈,廟塑縳彬像,公戎服作色,左顧彬,彬反 面色不屈。侍將七人怒視彬,縳彬者仰公顏色而受 命,馬回望公,其色歕沫。人曰:「隋時像也。」

《春明夢餘錄》:「三里河,元時名文明河,接通惠河,為漕 儲運道。今鐵閘尚存。」

《病逸漫記》:「大通橋去通州四十里,地形高通州五丈, 置十閘,方可行舟。三里河在天地壇前,去通州五十 里,形高通州一丈九尺,置二閘,便可行舟,但有一道 走沙耳。」

《析津日記》:「《重建三里河橋碑》在橋西。《鐵山寺碑》建於 正德十二年,翰林院修撰江陰周敘撰文。」鐵山寺僧 宗洪號也。

桂文襄公奏議:「正陽門外東偏有古三里河一道,東 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脈,由三里 河繞出慈源寺八里莊、五箕花園一帶,直扺張家灣 煙墩港,地勢窪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脈不竭。見今天 壇北蘆葦園、草場、九條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高者 即舊馬頭,明白易見,不假經畫,稍加修治,即可復也。」 但附近勢家莊園,故成化六年楊茂雖嘗建議,而不 敢盡言,但請置壩而已,後亦竟沮不行。成化十二年 亦踏勘,而勢家賄通欽天監,以為地居京師子午方 位為說,不知三里河乃在都地巽巳,實非子午方也。 今誠按此修濬,則公私大船俱可直抵三里河,不但 便漕船而已。

《帝京景物略》:「三里河之故道,已成陸矣,然時雨則停 潦,泱泱然河也。武清侯李公疏之入園中,園遂以水 勝可汎舟,周廊過亭,其東梅花亭,砌亭為瓣五,鏤為 門,為窗,繪為壁,甃為池,范為器,其形皆以梅。」

《順天府志》:「清化寺在正東坊,有敕建碑。」

《析津日記》:「崇真觀,司禮監太監張政捨宅建。正統十 四年賜額。景泰四年,國子監祭酒胡濙撰碑。」 《五城坊巷衚衕集》:「崇南坊在新城廣渠門左安門東 南角,七牌三十三舖。有地藏寺、法藏寺、妙音寺、寶應 寺、崇教寺、安化寺、吉祥寺。」

《帝京景物略》:「法藏寺舊名彌陀寺,金大定中立。景泰 二年,太監裴善靜修之,更曰法藏。有祭酒胡濙、沙門 道孚二碑。道孚,戒壇第一代戒師,世人稱鵝頭祖師 者也。北地多風,故塔不能空,無可登者。法藏寺彌陀 塔獨空其中,可登。塔崇十丈,窗八面,窗置一佛,凡五 十八佛,佛設一燈。歲上元夜,僧然燈,遶塔奏樂,金光 明空」作樂天上矣。

《順天府志》:「大悲寺在崇南坊,有敕建碑。」

《析津日記》:「夕照寺,其建置年月,無碑記可考。或云:《燕京八景》有金臺夕照,此寺之所由名也。」

《順天府志》:「安化寺在崇南坊,有敕建碑。」

《行國錄》:「海會寺,穆宗受釐之地,萬曆增修,極其閎麗, 今則零落無存矣。」

《五城坊巷衚衕集》:「崇北坊在新城廣渠門東北角。崇 文門外東河沿往東,至都城東南角至便門東北角, 七牌三十七鋪。有天仙廟、崇恩觀、臥雲庵、無量庵、崇 恩寺、臥佛寺、增福廟、白雲寺、積穀寺、萬福寺。」

《帝京景物略》:「隆安寺,天順間廢剎也。萬曆己酉,僧翠 林自蜀來,募金錢,修佛殿後堂三楹,曰淨土社堂,列 龕五十三,結僧徒念佛。歲元旦,設果餌,享佛盤千數, 名曰『千盤會。寺後一閣,崇禎元年,僧大為立』。」

《順天府志》:「普陀寺、金山寺在崇北坊,俱有敕建碑。」 《析津日記》:「臥佛寺入山門,有圓殿,佛立其中。後殿有 臥佛,長丈餘,有十餘佛環立肩背。後寺無碑記,止西 廊一鐵鐘,係正德戊辰年所鑄,稱寺曰妙音寺。」 《五城坊巷衚衕集》:「正南坊在新城中門裏,天地壇西 四牌二十鋪,有般若寺、古佛庵、保安寺、響鼓廟、崇興 寺。」

《行國錄》:靈佑宮在南城山川壇之北,舊為十方道院, 止一楹爾。萬曆壬寅,始拓為三楹,名「真武廟。」越歲癸 丑,司禮監魏學顏闢地數十畝,建閣一,為殿五。請於 朝,賜額曰「護國靈佑宮碑文。」大學士福清葉向高所 撰,湖廣道御史晉陽潘雲翼書。

《析津日記》:仁壽寺,顯德廟遺址也。萬曆元年,伏牛山 行者真玉卓錫於此。內官張朝因宮女陳秋香聞之 仁聖太后,遂捐貲屬司禮監馮保建。寺始於是年四 月。明年正月賜額曰「仁壽。」有李廷機、劉效祖二碑。 黑龍潭歲旱,於此禱雨。

《燕都遊覽志》:「晉陽庵出宣武門二里許,內有古銅觀 世音像,高三尺餘,下有款識云:『大唐貞觀年尉遲敬 德監造』。」黎祕書民表隸書「古佛庵」三字極工。後移置 稽山會館。

《行國錄》:「崇興寺,明天順四年敕建,後比丘尼居之。」 《析津日記》:「都城之南,舊有寺曰靜寧,圮已久矣。有僧 弘瓊棲其地,御用監太監潘瑛為之監寺肇自天順 庚辰,訖於成化丁亥。寺成,請於朝,賜額崇福。寺有二 碑:一兵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淳安商輅撰,中書舍 人直文淵閣錢唐凌暉書;一播陽釋道源撰,禮部郎 中」鄞人章規書。寺今圯矣,而土人尚目之曰「新寺。」 《五城坊巷衚衕集》:正西坊:自正陽門外西河沿至宣 武門響閘橋東,六牌二十四鋪,有延壽寺、雲峰寺、觀 音寺、雲居寺、萬善寺、抬頭庵。

《析津日記》:「京師延壽寺凡五六所,大約皆為祝釐而 建。惟琉璃廠東北延壽寺,乃明正統六年間開渠得 斷碑,上有『遼金延壽』字可辨。太原僧湛然因為重建, 而翰林檢討四明汪奉為之記,此當是遼金舊址也。 寺在遼、金時稱巨剎,遼主嘗臨其地,見《游幸表》。金人 以栖道君,汴京所獲車輦,悉置於寺。」意今之廠地皆 昔寺之基,而今之寺特其一隅焉爾。

《松漠紀聞》:「燕京蘭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 自南僧至,始立四禪寺,曰大覺、招提、竹林、瑞像、延壽。 院主有質坊二十八所,僧職有正副判、錄,或呼司空 者。」

《順天府志》:「明教寺在正西坊,有敕建碑。」

「崇文門外打磨廠」,「金忠潔鉉故居。」

《行國錄》:「安國寺在三里河之南一里,建於天順元年。 其碑禮部尚書胡濙撰文,中書舍人陳翀書。 《慈源寺碑》正統初立,太常少卿括蒼潘辰撰文,中書 舍人張天保書。」

《寄園寄所寄錄》:「慈源寺東數百步有關王廟,相傳即 元崇恩萬壽宮。殿中塑像甚古,作姚彬被縛狀,殆元 時舊塑。元設梵像,提舉司專董繪畫佛像及土木刻 削之工,故其藝特絕,後人不能為也。寺僧云:彬初為 黃巾賊將,貌類關壯繆。其母病,思食良馬肉。彬知壯 繆所騎赤兔最良,因投麾下,竊赤兔以逃。關吏察其」 音不類河東,執以歸。壯繆彬忼慨請死。臨刑,忽大哭, 壯繆問之,則以與母永訣故爾,乃釋之。事不見於《野 史》,世所傳關公事蹟亦無之,荒唐之辭,不知何所本 也。

《行國錄》:「安化寺,正統八年賜額,有光祿卿雲間張天 駿碑記。」

《人海記》:崇文門東南有淨度寺。按元張中丞養浩作 《其子鴈奴壙銘》,有云:「權厝文明門外淨度寺之南原。」 寺蓋元時有之矣。

《五城坊巷衚衕集》:「宣北坊在新城廣寧門裏,宣武門 迤東,響閘迤西至都城西南角便門,西北角,七牌四 十五鋪。有海波寺、永光寺、永興寺、圓通寺、玉虛觀、接 待寺、竹林寺、老君堂、報國寺、紫金寺、昊天寺、善果寺、 歸義寺、弘法寺。」

《析津日記》:「永光寺,元大萬壽寺也。曹洞下青州辨公居之。寺有大萬壽寺開山傳法歷代宗師實跡碑記, 文字磨泐。又明正統十一年一碑,本山住持本恩立 石。昭化寺住持妙清碧潭篆額碑稱辨公居此。」湛然, 屏山居士為其上首。外護湛然,即耶律文正王楚材; 屏山,金李翰林純甫也。

《金臺集》:萬壽寺有許道寧畫屏。按《墨莊漫錄》:「許道寧, 京兆人。畫山水法李成,獨造其妙。」

《篁墩集》:京師賞花人聯住小城南古遼城之麓,其中 最盛曰「梁氏園。園之牡丹、芍藥幾十畝,每花時,雲錦 布地,香冉冉聞里餘。論者疑與古洛中無異。」

《匏翁家藏集》:「小南城梁家園,往時芍藥最盛,人多攜 酒賞之。後其家廢,無一本在者。」

《春明夢餘錄》:「梁園在京城之西南廢城邊,引涼水河 入其中,亭榭花木,極一時之盛。」

《呆齋集》:梁氏園在今京城西南五六里,其外有舊城。 舊城者,唐藩鎮遼金別都之城也。元遷都稍東,於是 舊城東半遂入於朝市,間全無跡可見,而西半猶存, 號為「蕭太后城」,即梁氏園所在也。蕭太后者,遼后皆 以蕭為姓,有子為帝,則太后別居宮城,統部屬。故其 亡也,末帝淳之妻猶得獨存,稱太宮以主其國,踰年 乃滅也。或謂此雖遼、金都城,而非唐藩鎮城。不然也, 唐時此為范陽藩鎮,安史反後,改名盧龍,而所治幽 州薊縣不改,今移薊以名州,移盧龍以名縣,各去此 數百里,其實唐之盧龍與薊在此也,惡得非唐藩鎮 舊城乎?遼、金不因藩鎮以為都,而曷因乎?且稽諸《載 記》,遼、金亦何嘗創建都城乎?今其城僅存土爾,甓皆 為人取去,今取者未已,其土皆真黃,土人取之和煤 炭以燒,亦有即之作墓者,以其高堅也。

《析津日記》:「京師仙露寺,《明一統志》《寰宇通志》俱不載, 順天新舊志亦無之。近菜市西,居民掘地得石匣,乃 遼世宗天祿三年所瘞,中藏舍利無有也。匣如石槨 而短小,傍刻僧志愿記,具書布施金錢姓名,其蓋已 失,始知此地即仙露寺遺址。地名千人邑,故比丘尼 皆曰邑頭尼。」

《古今貞石志》·《釋志愿葬舍利佛牙石匣記略》:「達摩禪 師遠涉流沙,登雪嶺,得釋迦舍利辟支佛牙,授與先 師。先師諱清珦,閩川人。自會同五載仲秋,齎舍利佛 牙到此,於八年季春月蓂凋十一葉,染痾而逝。臨遷 化時,將舍利佛牙付仙露寺講維摩經比丘尼定徽 建窣堵波。尋具表奏聞大遼皇帝降宣頭一道錢三 百貫。以充資助。於天祿三年歲次己酉四月十三日 安葬。」施主名具鐫于後。

《析津日記》記後有「千人邑」三字,具列大遼皇帝、皇后、 東明王夫人、永寧大王、燕主大王、國舅相公、宣徽令 主李可興、洛京留守侍中劉琋、齊國夫人張氏男、三 司使道紀、衙門馬九、故太師、侍中趙思溫男延照、司 徒李引、藥師奴、華喜寺行仙馬知讓、邑頭尼定徽、幼 澄、喜㜑舍利六百三十三粒,欽送到舍利一百一十 粒。

《日下舊聞》:按仙露寺,金人俘宋宗室子女置其中,見 蔡鞗《北狩行錄》、趙子砥《燕雲錄》。顧地志失載,遺跡遂 不可稽。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宣武門西南居民,掘地 得石匣,匣傍有記,自稱「講經律論大德《志愿錄》并書, 乃遼世宗天祿三年瘞舍利佛牙於此。」記後有「千人 邑」三字,蓋社名也。施主姓名,首列帝后諸王大臣,下 及童男小女。考《遼史》,世宗妃甄氏,後唐宮人,帝從太 宗南征得之,寵遇甚厚。及即位,立為皇后。至天祿四 年,方冊立皇后蕭氏。二后同死察割之亂,並葬於醫 巫閭山。記刻於三年。所云「皇后」,蓋指甄也。「東明王」者, 疑是明王安端,即察割之父,以功王東丹國,故曰東 明王也。「燕主大王」者,中臺省右相牒䗶為南京留守, 封燕王,故曰燕主大王也。國舅相公者,靖安蕭太后 族只撒古魯,以天祿元年為國舅帳詳穩,故曰國舅 相公也。獨趙思溫子延照,史作延昭,而《通鑑》亦作照 常,為石晉祁州刺史,後仍歸遼。餘子本末不得其詳 矣。又記有「建窣堵波」之文,疑當時石匣置於塔下,塔 久廢而石匣僅存土中匣已無,蓋其舍利佛牙,又不 知何時散佚也。

《析津日記》:「金有玉虛觀,元有玉虛宮,今之玉虛觀,未 審即其遺址否?觀有正統中禮部尚書胡濙碑,刑部 侍郎周瑄篆葢,中書舍人胡謙書,文稱正統丁已,鍊 師吳元真來游斯地,其址已為錦衣千戶呂儀別墅, 有處士劉泰能言觀之舊蹟,鍊師欲復之,呂因捨其 地。於是總兵石亨捐貲以建。及歲己未夏不雨,惠安」 伯張昇詣觀請師禱雨有應。事聞,賜以綵緞,至天順 二年賜額,御史李錦記其事焉。

天順丁丑,僧慧菴建接待寺於宣武門右,正德丙寅 始訖工,刑部尚書閔珪為作《碑記》。

《順天府志》:「增壽寺在宣北坊,有敕建碑。」

《析津日記》:「廣慧寺,古剎也,在宣武門外一里。嘉靖中, 太監劉成、朱仲修之,有廣西按察司僉事余一鵬碑記。」

長椿寺,慈孝皇后建,以居木齋禪師。其大弟子為神 廟替身,賜「千佛衣」及姑絨衣各八百件,米麥等物動 千石。有二庫,以二中官專貯三宮布施金錢。

《長椿寺木齋傳》,米萬鍾書。

《析津日記》:廣德寺在宣北坊慈仁寺之左。《英宗實錄》 載,「太監王勤為僧德觀請白金千兩,修造廣德寺。」疑 即此也。殿階東有匡山,《釋宗林碑文》稱「寺係古剎,正 德間重修。嘉靖六年,太監金允等塑香花菩薩於殿 中。」今鐘鼓樓皆圯矣。

《燕都游覽志》:大慈仁寺殿前二松,相傳元時舊植,臺 石一株尤奇。寺後毘盧閣甚高,望盧溝行騎歷歷可 數。閣下瓷觀音像,高可尺餘,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 輪,相好美異。僧云:「得之窯變,非人工也。」

《析津日記》:「慈仁寺俗呼報國寺,蓋先有報國寺,在寺 之西北隅也。今僧院中,尚存遼乾統三年尊勝陀羅 尼石幢。」

《百川書志音韻直指》「玉鑰題門法一卷,大慈仁寺沙 門清泉真空編,凡二十門。」

《燕都遊覽志》:「槐樓在報國寺左,武清侯李公別業。置 三層閣於上,層級升之,碧梯赤欄,隱見蒼霞碧霧間, 望之勝於登焉。」

《墨池編》:「遼《大昊天寺碑》,道宗皇帝書。」

《析津日記》:「昊天寺,遼剎也。碑記無一存者。訪之,惟有 萬曆間山陰朱敬循一碑,其建置本末俱不詳。塔址 已為居民所侵。寺門一井,泉清洌,不下天壇夾道水 也。」

《析津日記》:「善果寺在宣武門外西南二里白紙坊,舊 名唐安寺,天順甲申尚膳監陶榮復建。既訖工,賜今 額。內有翰林修撰嚴安理、太常寺卿張天瑞二碑,一 立石於成化丁亥,一立石於弘治十六年。碑俱云寺 乃南梁漢興元府唐安寺也,文義殊不可解。」

《行國錄》:「歸義寺,不知建置歲月,元人混一《方輿勝覽》」 載之,則金元之舊剎也。

《名勝志》:「婆娑亭在彰義門內,馬文友別墅也。」

《春明夢餘錄》:「馬文友又築飲山亭。」

《五城坊巷衚衕集》:「宣南坊在新城右安門裏東,宣武 門大街南,五牌二十七鋪。有碧霞元君廟、新寺、憫忠 寺。」

《析津日記》:「永慶寺在教子衚衕,無碑記可考。」

《春明夢餘錄》:「尉使君寺,北魏元象元年幽州刺史尉 長命造,後改為智泉寺,則天后時改為大雲寺,開元 中改龍興寺,在憫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處。」

《春明夢餘錄》:「舍利塔建於隋仁壽二年正月,幽州節 制竇抗所造木塔五層,扃舍利於其下。至唐文宗太 和八年,塔災。宣宗太和丙寅,得石函於故基,遂移置 於憫忠寺多寶塔下。僖宗中和壬寅,又災,延燒憫忠 寺,樓臺俱燼。昭宗景福壬子,遷舍利於閣內。」

《塞北事實》:燕山京城東壁有大寺一區,名「憫忠。」廊下 有石刻云:唐太宗征遼東、高麗回,念忠臣孝子沒於 王事者,所以建此事而薦福也。東西有兩磚塔,高可 十丈,云是安祿山、史思明所建。

王沂公《上契丹事》:「幽州憫忠寺,本唐太宗為征遼陣 亡將士所造。又有開泰寺,魏王耶律漢寧造。皆遣朝 使游觀。」

《春明夢餘錄》:「憫忠寺建於唐貞觀十九年。太宗憫東 征士卒戰亡,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餘里為哀忠 墓。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中有高閣,諺云:『憫忠高 閣,去天一握』。是也。」

《金石文字記》。蘇靈芝行書《寶塔頌》。今在京師憫忠寺。 碑稱「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聖文武孝 感皇帝敬無垢淨光寶塔頌》。」《春明夢餘錄》曰:「此碑葢 建於思明初歸附之時。按《舊唐書肅宗紀》,至德二載 十二月,賊將偽范陽節度使史思明以其兵眾八萬 與偽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並表送降。三載正月,上皇」 御宣政殿,冊皇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二月大赦天下,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今此碑建 於二載十一月,而已稱尊號,又以「大聖」字移在「文」「武」 之上,與史不合。後至燕締,觀此碑前行《大唐光天大 聖文武孝感皇帝》及中間「唐」字,史思明字類磨去,重 刻者石皆凹,而首行「憫忠寺」上原只「二字,今改,范陽 郡」三字,葢思明復叛之後磨去之。及思明誅,此地歸 唐,後人重刻者也。此碑書丹於石,故以左為前。 《宣和書譜》:蘇靈芝,儒生也,嘗為易州刺史。郭明肅書 《侯臺記》,在幽燕之地,中州患難得故契丹以墨本詣 榷場,易絹十端,方與一本。其行書有二王法,而成就 頓放,當與徐浩鴈行戈腳復類世南體,亦善於臨倣 者。

《金石文字記》:采師倫正書《重藏舍利記》,今在京師《憫 忠寺碑》建於會昌六年九月,此初復佛寺之文也。 《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記》,今在京師憫忠寺《帝京景物略》:寺中一碑,下半斷裂可讀者,其上段字 有「燕京大憫忠寺觀音地宮舍利函記,金大安十年 沙門善製。」

《帝京景物略》:「『憫忠寺經正統七年重修,改額崇福』,有 翰林院待詔陳贄碑。萬曆三十五年又修,有諭德公 鼐碑。」

《析津日記》:「宣南坊白馬寺,隋剎也。殿後尊陀羅尼幢, 上刻『仁壽四年正月上旬造。寺重建於洪熙元年,正 統八年賜額。有翰林學士南昌張元禎、工部尚書直 文淵閣嘉禾張文憲二碑。其東有僧塔,塔前有古碑, 已為侵占者所毀矣』。」

《五城坊巷衚衕集》:「白紙坊在新城廣寧門右安門西 南角,五牌二十一鋪。有小聖安寺、大聖安寺、寶應寺、 禮拜寺、相國寺、崇效寺。」

《燕石集》:「聖安寺,亡金所建。」

《金臺集》: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像。

《湛然居士集》「聖安寺,庭前有怪柏數株。」

《析津日記》:「聖安寺金、元舊碑無一存者。殿前明碑二: 一,慈仁寺沙門德慶撰,通政司參議廣陽趙昂書,成 化二十年九月立石;一,上谷參軍張壽朋撰,江西道 監察御史徐圖書,萬曆十八年四月立石。寺向有金 世宗、章宗、李宸妃像,今皆無之。殿前怪柏已盡,惟有 兩楸樹而已。其地名東湖柳村。匪獨湖堙,柳亦不見」, 蓋此寺圯而復修,於正統十一年,易名「普濟寺。」內官 營建,欲侈己功,輒去故碣。既更新額,井毀舊碑。使考 古者無足徵信,真可憾也。

《析津日記》:「元至正初,以唐貞觀元年所建佛寺舊址 建寺,賜額『崇效』。明天順間重修。嘉靖辛亥,掌丁字庫 內官監太監李朗於寺中央建藏經閣,有都人夏子 開高明區大相二碑。閣東北有臺,臺後有僧塔三,環 植棗樹千株,以地僻,游人罕有至者。」

《行國錄》:「弘仁萬壽宮,萬曆四十三年敕建。中為文昌 殿,額曰『崇真保運』。」左以祀諸葛孔明,封號曰「天樞上 相;右以祀文信國,封號曰『天樞左相,皆目之曰『真君』。 祀雷神於後殿,設禮斗臺。最後建高閣十三楹,曰『太 極』』。」造運寶閣以安昊天上帝。有神宗皇帝御製碑文, 督工者司設監太監林潮也。內官不學,神號無稽,知 禮者當議輟也。

《楮園雜記》:「三忠祠在上斜街,天啟四年春敕建,以祀 沁水張忠烈公銓、襄陵高忠節公邦佐、大同何忠愍 公廷櫆。三公皆山西人,故額曰『山右三忠祠』。」張公巡 按遼東監察御史,高公分巡遼海道、山東布政司參 政,何公分守遼海道、山東按察司副使,皆死王事。張 公初贈大理寺卿,後加贈兵部尚書。高、何二公初贈 光祿寺卿,後加贈大理卿,左右列陪祀諸公張公傍 六人經略標下統兵鎮守奉集等處總兵官都督僉 事朱公萬良,統兵援遼副總兵官王公誥,協守遼東 副總兵管錦州參將事麻公承宗,援遼總兵官都督 僉事楊公宗業,協守開原副總兵官麻公巖,援遼正 參將贈總兵官彭公振雲。高公座右亦六人,誥贈奉 政大夫、光祿寺少卿。原任陝西鳳翔府扶風縣知縣。 王公國訓,敕贈光祿寺寺丞。原任順天府香河縣知 縣任公光裕,《統兵援遼》遊擊將軍滿公龍鱗,誥贈奉 政大夫、光祿寺少卿。原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武公 維周,敕贈光祿寺寺丞。原任直隸順義縣知縣上官 公藎,遼東鎮守標下參將管中軍事梁公汝貴。何公 座側,則有誥贈奉政大夬、光祿寺卿、前分守開原道、 山東按察司僉事潘公宗顏、誥贈光祿寺卿、原任直 隸永平府知府張公鳳奇,皆與何公並列。其左右列 者:鎮守遼東總兵官都督同知馬公林,統兵援遼;遊 擊將軍李公鎮忠、領兵援遼;守備劉公興漢,領兵援 遼;千總劉公起佩,又戚公士榮、楊公其二、神位附 祀共二十人,蓋高、張、何三公為當時敕祀,而後死諸 公,其鄉人以皆山西人,死王事,故附祀之。祠無碑記 可考,列主亦多繁亂。意當時附祀者必列於兩廡後, 始遷入堂中故耳。

《人海記》:「紫金寺在宣武門外迤西,寺門西向,有嘉靖 三十二年尚寶卿河間李圻碑記,謂寺始建於宋云。」 《排悶錄》:慈仁寺本為周太后弟吉祥建,而寺有成化 二年御製碑,止云為太后祝釐,不及吉祥,蓋當時尚 諱言其事。唐應德詩云:「同行更說前朝事,繡蟒銀魚 有故僧。」至歸熙甫作記,始詳言之。寺建於故報國寺 山門之東南,都人至今目為「報國寺」,然實非報國舊 址也。

《寄園寄所寄錄》:「京師二月淘溝,穢氣觸人,南城爛麪 衚衕尤甚,深廣各二丈,開時不通車馬。」此地在憫忠 寺東,《唐碑》稱「寺在燕城東南隅,疑為幽州節度使城 之故濠也。」

《行國錄》:寶應寺,相傳唐剎也。今惟存萬曆壬寅年所 立一碑。

《六研齋筆紀》:「京師報國寺古松二株,在佛殿前,低枝曲幹,偃罩各十餘步,望之如青鳳展翅處,其下如山 間松棚。六月消夏,尤所宜也。」

《書史會要》:「遼道宗喜作字,秦越大長公主捨棠陰坊 第為大昊大寺,帝為書碑及額,今在燕京舊城。」 《行國錄》:「永興寺在宣北坊柳巷之南,寺東向南行約 五十步,折而東有興仁寺,南向。其建置歲月,無碑記 可考矣。」

《隩志》:「南城諸坊,白紙坊最大。元於此設稅副使。北自 善果寺,南至萬壽宮,西極於天寧寺,皆是也。自嘉靖 築新城,以城牆界之,坊劃而為兩矣。」按此上俱南城而五城中尚有 各家記載或在外城或在近郊傳聞不一者皆附後以備參考 《金石錄》:「《舜廟頌》,唐韋稔撰,顏頵正書并篆額,貞元十 二年閏八月。」

《寶刻叢編:唐復舜廟頌》在幽州。

《金石古文》:「幽州有虞舜廟,久湮,至唐貞元間始復。」 《秋澗集》:「廟據金故苑西北隅,兵後廢不治。獨唐貞元 間顏魯公子頵書,幽州節度使韋稔重修」,廟碑尚存。 書畫端莊,殊有父風。

《春明夢餘錄》:「虞帝廟顏書,元時尚在,見《王惲文集》。有 《大都復虞帝廟碑記》,謂此碑人屢欲易去,礱以他用, 主者心惝恍,若有儆動,乃已。後有道士陳志元起長 春別院,復購之,約不犯原刻,止用石背。及來徙,碑趺 坼矣,而身挺植,重不克舉。道士愓息不敢徙,仍安原 處。其著異如此。」

《元混一方輿勝覽》:「鐵牛廟在舊燕城東南,有土埋鐵 牛露脊,不知起於何時。」

《寶刻叢編》:「《唐遊擊將軍薛侯彥碑》在幽州。」

《金石錄碑》「趙含撰并書,開元十八年正月立。」

《金臺集》:大悲閣榜,虞世南所書。

《王沂公上契丹事》,「開泰寺魏王耶律漢寧造。」

《湛然居士集三學寺改名圓明。請予為功德主。因作 疏》。

《日下紀聞》:「延洪、開泰二寺,元《混一方輿勝覽》中猶載 之。至明修《一統志》及《寰宇通志》」無有寺,未必盡廢也。 大約易其名,古跡遂不可考矣。

《金臺集》:龍頭觀懸三牙籤,刻曰「建隆元年。」

《春明夢餘錄》:「元人有修理大都南京石經事狀云:『竊 見大都南京廟學所有《九經》石刻,刊琢極精。近年以 來,舊制既廢,舉皆散亂於荒煙草棘間,日就摧圯,甚 可惋惜。且經之遺制,自漢唐至今,歷代聖王無不尊 崇修理,蓋重夫經世大法故也。今海宇混一,方息馬 論道之時,據上項石經理合修立,以彰國容』。」按《九經》 石刻,舊在汴梁學宮,金人移置於燕,今不復存矣。 《陵川集》:「四賢祠」者,燕賢臣郭隗、樂毅、劇辛、鄒衍也。四 像皆南面列坐,一王者拱其側,則昭王也。國士劉鑾 所塑,技極精巧。

《水經注》:「戾陵,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燕王陵有 伏道,西北出薊城中。景明中,造浮圖建剎,窮泉掘得 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尋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基 址盤固,猶自高壯,竟不知何王陵。

《金史世宗紀》:大定九年二月,詔改葬漢二燕王於城 東。初,兩燕王墓舊在中都東城外,海陵廣京城圍,墓 在東城內,前嘗有盜發其墓,大定九年,詔改葬於城 外。俗傳六國時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啟壙,其東墓 之柩,題其端曰「燕靈王舊。」「舊」,古「柩」字通用,乃西漢高 祖子劉建葬也。其西墓,蓋燕康王劉嘉之葬也。蔡珪 作《兩燕王墓辯》,據葬制名物,款刻甚詳。

《日下紀聞》:「少帝自金天眷五年十月至燕京,居安普 寺,前後三四年。天眷十年,金主令帝出寺,賜宅燕京 之北,其實有人監守之。十二年九月,燕京大火,旬日 不息,焚死者千人。金主勒兵出城北門,避之於寶蓋 寺,去帝居所止數十步。」此《竊憤續錄》所載云然也。又 《南燼紀聞》:「少帝到燕京,居安普寺,後徙居城東玉田」 觀。按《竊憤錄》《南燼紀聞》皆偽書。其紀欽宗留燕事蹟, 與《北狩行錄》《燕雲錄》不同,蓋未足深信者。

《春明夢餘錄》:「披雲樓在京城南,舊有題額,是金章宗 手書,上有遠樹影,雖風雨晦冥皆見。」

《明一統志》:「太極書院,元中書行省楊惟中建。」

《元史·祭祀志》:「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 武、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每歲春秋 仲月上戊,樞密院遣官行三獻禮。」

元混一《方輿勝覽》。「杜康廟在舊城北。」

《元史列傳》:「劉秉忠賜第奉先坊。」

《湛然居士集》:三休道人稅居燕城之市,榜其菴曰「貧 樂。」

《明一統志》:「萬柳堂在府南,元廉希憲別墅。」

《清容居士集》:「廉右丞園名花幾萬本,號為京城第一。」 《輟耕錄》:「京師城外萬柳堂,亦一宴游處也。」野雲:「廉公 一日置酒,招疏齋盧公、松雪趙公同飲,命歌兒解語 花,歌《小聖樂》行酒。」《小聖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 好問所製,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者,即是也。

野雲廉公未老,休致其城南別墅,當時稱為「廉園」,花 園村之名起此。內有「清露堂」扁。至大戊申八月,其甥 疏仙萬戶後更號「酸齋」,與許參政有壬同游,主人命 二人分賦長短句,有壬得「清」字,即席成章,調寄《木蘭 花慢》,主人喜甚,榜之堂上。

《日下舊聞》:「按:元之園亭,多在城西南,尚有清勝園,在 萬柳堂之西,見宋顯夫《南野亭》詩注意。」新城未築時, 或在今城內,地亦有之,不盡在城外也。

《明一統志》:「玩芳亭在府南,元栗院使別墅。」

南野亭在府南,前臨澗水。

遂初堂在府南,元詹事張九思別業。繞堂花竹水石 之勝,甲於「都城。九思常以休沐與公卿賢大夫觴詠 於此,從容論說古今,以達於政理,非直為游樂也。」 《春明夢餘錄》:「垂綸亭,元學士宋本故居,在都城西南。」 《淥水亭雜識》:「元有甄氏訪山亭,在城西。今莫詳其處 矣。」

《石田集》:都城南有道者居名「松鶴堂」,暇日同東平王 繼學為避暑之游,因作聯句。

《元史釋老傳》:「酈希誠居燕城天寶宮。」

《甘水仙源錄》:趙復《燕京玉清觀碑略》:「甘泉坊有東嶽 行祠,燕有隱君子馬天麟,斥地數畝,薙草除穢,售材 陶甓,刱建玉清觀,正殿四楹,立元始像,齋堂寢室,庖 湢蔬井,經理備具,罔有闕遺。」

《湛然居士集》:崇壽禪院者,燕京大聖安寺圓通國師 退老之舊居也。圓通大師祖朗示寂於此,先七日作 頌。萬松老人贊曰:「訥於言而敏於行,璞其貌而玉其 心。寒蟬將蛻,尚嫋餘音。」其弟瘞骨於國師靈塔之左, 去京城之南可二里許。

《燕石集》:安濟橋瀕危,俗呼「舍命橋」是也。

《武經總要》:「柳河館、牛山館、通天館,自燕京至中京北 門徑路。」

《太平寰宇記》:「幽都縣,舊即薊縣地,今邑在薊西界。」 《郡國縣道紀》:「建中二年,於羅城內廢燕州廨置。在府 北一里。」

《太平寰宇記》:「薊州為朱滔所破,尋廢,立幽都縣於故 城。」

元混一《方輿勝覽》:「迴城在大興縣。《名勝志》:『在薊縣東, 唐遷營州於薊,為築此城,近薊丘旁』。」《日下紀聞》按迴 城或以為在薊之北,或謂在薊東,或謂在薊南,或謂 在薊丘旁,或謂在盧溝橋東,未知孰是。

《方輿紀要》:「征北小城,後漢公孫瓚築。瓚與幽州劉虞 不相能,瓚築小城於薊東南居之。虞討瓚,反為所敗, 晉置征北將軍治此,因名征北小城。劉琨自太原奔 段匹磾,匹磾治薊,琨別屯征北小城,是也。」

《東里集》:「文明門東二里,曠地百畝,環以葦樊,樊之內 皆蔬畦麥壟,溝塍秩秩如畫。中置井,作轆轤,引泉灌 注,凡種藝具有條理。鴻臚卿楊君思敬別業也。有亭 覆以茅,幽邃而闓爽。亭之外雜植名卉異果,周垣以 護之。垣外樹桃李杏花,時盛開,翛然有塵外之趣。」 《明一統志》:「東郭草亭在府東南,興濟伯楊善別業也。 每」朝士休暇燕遊及餞迎賓友,咸憩於此。

《西園聞見錄》:「祝參政顥,初為給事中,奉旨查在京寺 觀,無賜額者。有青龍寺,極閎麗,僧言巨璫奉密旨所 建,顥不聽,立請毀之。」

《武宗實錄》:「正德四年二月,以朝陽關外貓竹廠地,給 付大德元明宮。初,劉瑾奏請於朝陽門外作宮,奉北 極元帝,祝延聖壽。上既賜之額,而瑾復請貓竹廠空 地以贍香火。上復許之,命工部為之履畝定界。所謂 貓竹廠者,工部亦無冊籍可考,軍民廬於其內,因而 開種,遂為己業。或從便營葬,無慮千家,皆責令改遷」, 力能遷者無幾,餘皆發毀暴露,冤號之聲,沸於郊外。 劉瑾既誅,工部請以所占貓竹廠地并吞併民間房 屋墳墓,查還給主廠,仍還本部堆放竹木

《道園學古錄》:「國朝之制,凡為元教師者,得在禁近,號 曰『真人,給以印章,得行文書,視官府。而真大道教者, 則制封無憂普濟開徹洞明真君,劉德化之所立也。 以弟子嗣守其業,治大都南城天寶宮』。」

五城坊巷衚衕集鷹房在德勝門外,中鄉。

《實錄》:「景泰元年七月,築德勝門北雙線鋪。」

《昌平山水記》:「土城關北十二里為清河,其水出玉泉 山,分流而北,逕此,又東會於沙河,入於白河。元順帝 至正二十四年,禿堅帖木兒以兵向闕,駐於清河,索 右丞相搠思監、資政院使朴不花二人。帝不得已,執 而畀之,其兵乃退,即此地也。有石橋跨其上,永樂中 建。宣德五年二月,上奉皇太后謁長陵、獻陵,上躬纛」 乘騎導皇太后輦至清河橋,下騎扶輦。既度橋,上復 乘騎,郊甸之民夾道羅拜,呼「萬歲。」

《明一統志》:「清河源自昌平縣西南一畝泉,經燕丹村 東南合榆河。」

廣濟橋跨清河,在府北三十里《日下舊聞》「按元混一《方輿勝覽》尚有崇聖、崇仁、資福、 薦福、濟眾、崇孝、洪法、奉聖、法寶諸寺。」

興濟伯楊善東郭草亭新城未築時,草亭在東郭之 外,楊文貞《記》稱「亭在文明門東二里」,則新城築後,亭 址在城內矣。

「元明宮」,在朝陽關外新城築後,其在城中「城外,父老 無能言之者。」

《東國史略》:「惠肅王燾留京師,構萬卷堂於燕邸 道園。」《學古錄》:「普安禪師至溫,於大都作資聖寺。」 《長安客話》: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 門遺址,亦曰薊丘。舊有樓館並廢,但門存二土阜,旁 多林木,蓊翳蒼翠。《京師八景》有薊門煙樹,即此。 《昌平山水記》:「出德勝門八里為土城」,元之舊也。正統 十四年十月也「先奉上皇車駕登土城」,以通政司左 參議王復為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為太常寺少卿, 出見上皇於土城。即此地也。

《水經注》:「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魯 之曲阜,齊之營丘矣。

《人海記》:元《方輿勝覽》大興府載,佛寺三十八區中有 海雲寺。元時,寺有千葉杏二株,名芙蓉杏。傅巖起在 京師築清宴堂,以此花寘缾中。錢塘張叔夏見之,稱 其「奇麗可觀,江南所無。」巖起索叔夏賦之,叔夏為填 《三姝媚》詞,今失其處,故老蔑有知之者矣。

《春明夢餘錄》:「五軍營即團營。景泰初年建立於安定、 德勝兩關外之中。嘉靖二十九年罷團營,始更於此。 南面建閱武門,閱武門起,至北土城止,寺長一千七百 四十二步。設將臺一座,前設旗臺二座,石榜牌一座, 鼓棚二座,石旗架二座,演武廳一座。」

神樞營即舊五軍營。永樂初年,建立於德勝門外之 西。舊神機營,在新立神機營之西。嘉靖二十九年,罷 團營,將五軍營更「團營」,以神機營更舊五軍營,而舊 神機營竟廢。

《春明夢餘錄》:「方澤壇在安定門外之北。」詳京畿壇廟考 望京館:在城東北五十里孫侯村,遼建,為南北使臣 宿息餞飲之所。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至 望京館」,即此。

《帝京景物略》:「出安定門外,循古壕而東五里,有滿井。 井面五尺無收,有𠏉𠏉石三尺,井高於地,泉高於井。」 《長安客話》:「滿井徑五尺餘,清泉突出,冬夏不竭。好事 者鑿石欄以圍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井旁蒼藤豐 草,掩映小亭,都人詫為奇勝。」

《五城坊巷衚衕集》:「華光寺在東直門外之北。靈惠寺 在東直門外之南。」

《順天府志》:「靈惠寺有敕建碑。」

《帝京景物略》:「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曆 癸巳,府尹謝杰建。」

《大興新志》:「兵部主事金鉉墓在東直門外六里屯。」 《述異記》:「燕昭王為郭隗築臺,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 土人呼為賢士臺,亦謂之招賢臺。」

《金臺集》:「黃金臺在大悲閣東南隗臺坊內。」

《道山清話》:秦少游一日寫太白古風於所居壁間。予 問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史但言築宮而師事,不 聞黃金之名,太白不知何據?少游曰:「『《上谷圖經》言:昭 王築臺,置千金於其上,因以為名』。閱之信然。」

《草堂詩箋》:《春秋後語》:燕昭王曰:「安得賢士以報齊讎?」 郭隗曰:「王能築臺於碣石山前,尊隗為師,天下賢士 必自至也。」王如其言作臺,以金玉崇之,號黃金臺。《述 異記》:「臺在幽州燕王故城中。」《上谷圖經》:「臺在易水東 南十八里。」其說不同。

《齊東野語》:王文公詩云:「功謝蕭規慚漢第,恩從隗使 詫燕臺。」然《史記》止云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初無「臺」 字。而李白詩有「何人為築黃金臺」之語,吳虎臣《漫錄》 以此為據。按《新序》《通鑑》亦皆云築宮,不言臺也。然李 白屢用黃金臺事,如「誰人更埽黃金臺」,燕昭延郭隗 「遂築黃金臺」,「埽灑黃金臺,招邀廣平客」,「如登黃金臺, 遙謁紫霞仙。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杜甫亦有「揚 眉結義黃金臺,黃金臺貯俊賢多。」柳子厚亦云:「燕有 黃金臺,遠致望諸君。」《白氏六帖》有「燕昭王置千金於 臺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金臺。」此語唐人相承用者 甚多,不特本於白也。又按《唐文粹》有皇甫松《登郭隗 臺》詩,又梁任昉《述異記》:燕昭為郭隗築臺,今在幽州 燕王故城中,土人呼賢士臺,亦稱招賢臺。然則必有 所謂臺矣。後漢孔文舉《論盛孝章書》曰:「昭築臺以延 郭隗。」然皆無「黃金」字。宋鮑照《放歌行》云:「豈伊白璧賜, 將起黃金臺。」然則黃金臺之名,始見於此。李善註引 王隱《晉書》:「段匹磾討石勒,屯故燕太子丹黃金臺。」又 引《上谷郡圖經》曰:「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昭王 置千金臺上,以延天下士。」且燕臺世多以為昭王,而 王隱以為燕丹,何也?余後見《水經注》云:「固安縣有黃 金臺。」耆舊言昭王禮賢,廣延方士,故修建下都,館之 南陲。燕昭創於前,子丹踵於後,以此知王隱以為燕丹者,蓋如此也。

《太平御覽》:「燕昭王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士。」 《輿地名勝志》:「黃金臺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 相去一里。」按燕昭王於易水東南築金臺,延天下士, 後人慕其好賢之名,倣築於此。

《戴司成集》:「金臺有三:在易水東南者,曰大金臺,在大 興縣東南曰西金臺,又曰小金臺,即燕昭王築宮師 事郭隗,置千金於上,以延天下士者。金人慕其名,亦 築此臺,在舊城內。游者每極目於斜陽之中,徘徊留 憩。」

《長安客話》:「黃金臺有二,故燕昭王所築者,在定興。今 都城亦有二,是後人所築。」

都城黃金臺,出朝陽門循壕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 土阜是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弔古之士登斯臺者, 輒低徊睠顧,有千秋之思。

《槎菴小乘》:唐人多用黃金臺,以燕昭郭隗得名。然《史 記》止云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初無所謂臺也。《白氏 六帖》有「燕昭王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 金臺。」其事蓋唐人相承用之。按梁任昉《述異記》:燕王 為郭隗築臺,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為賢士 臺,亦謂招賢臺。後漢孔文舉論盛孝章書曰:「昭王築 臺以尊郭隗。」則臺之名已久,但無所謂黃金之說。鮑 昭《放歌行》:「豈伊白璧賜,將起黃金臺」,李善註引王隱 《晉書》「段匹磾討石勒,屯故燕太子丹黃金臺」,又引《上 谷郡圖經》曰:「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昭王置千 金臺上,以延天下士。」此唐人承用所自來也。臺本於 昭王,而王隱以為太子丹,又異《水經注》:固安縣金臺 耆舊言:「昭王禮賢,廣延方士,故修建下都,館之南垂。 燕昭創於前,子丹踵於後。」則王隱之言亦自有據。 《日下紀聞》按:《隋上谷圖經》:「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 里。」酈道元注《水經》言:「昭王禮賓,廣延方士,不欲令諸 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館之南垂。」則燕臺在 易州明矣。京師故跡,傳是後人所築,然自六朝至今, 垂之載記,形之歌詠,所當並存不廢。夫《燕》之臺,匪一 京城,東之「金臺」,安知非「寧臺」、「展臺」之舊也?

《春明夢餘錄》:「元董定宇杏花園在上東門外,植杏千 餘株。至順辛未,王用亨與華陰楊廷鎮、高安張質夫、 莆陽陳眾仲讌集。是日風氣清美,飛英時至,巾袖杯 盤上人皆有詩。虞集為之記,周伯琦、揭徯斯、歐陽原 功和其詩。」

漱芳亭在齊化門外,道士《吳全節》所建。

五城坊巷衚衕集:出朝陽關,沿河往南,有天妃宮。按 《閩書》:天妃林姓,閩王時統軍兵馬使願之女,能乘席 渡海,雲游島嶼,人呼曰「龍女。」宋雍熙四年昇化,湄洲 父老相率祠之,名其墩曰「聖墩。」

《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時閩都巡檢 林願之第六女。生於宋元祐八年,以雍熙四年二月 二十九日昇化。」按雍熙太宗年號在前元祐哲宗年號在後且林願之五代人女必無生 于元祐之理記年必有訛嘗衣朱衣飛翻海上,里人祠之。宣和癸 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遇風,人舟俱溺,獨路 舟神降於檣,無恙。使還,奏於朝,特賜廟號曰「順濟。」紹 興己卯,海寇入江,神駕風一掃而遯,加封「昭應崇福。」 乾道己丑加封「善利。」淳熙間加封「靈惠」慶元、開禧、景 定間,累封「助順、顯衛、英烈、協正、善慶」等號。元以海漕 有功,賜額「靈濟。」

《元史·祭祀志》:「凡名山大川,忠臣義士在祀典者,所在 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 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祝文云: 『年月日,皇帝遣某官致祭於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 著天妃』。」

《閩書》:「洪武初,復有護海運舟之功。五年,封孝順純正 孚濟感應聖妃。」

丘濬《天妃廟碑略》:「京師舊有天妃廟,在都城之巽隅, 大通橋之西。景泰辛未,道士丘然源援南京例,請升 為宮,然規制尚存其舊,弗稱宮之名也。成化庚子,然 源乃募材鳩工,拓大而一新之,祠神之宮,庶幾相稱 矣。」

使。《琉球雜錄》:「天妃,宋徽宗宣和間,路允迪使高麗,八 舟溺其七,見妃朱衣坐桅上,舟藉以安。歸聞於朝,賜 祠額名『順濟』。」高宗朝,封崇福靈惠昭應夫人。孝宗朝 以助勦溫、台寇,封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光宗朝 以救旱封靈惠妃;寧宗朝以救潦加封「助順。」又以淮 甸退敵,屢加顯衛、護國、助順嘉應英烈妃。理宗朝以 濟興泉饑,加封「協正」,又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尋 以錢塘隄成,加封「善慶。」既又以顯靈焚寇,進顯濟妃。 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進「顯佑。」成宗加封「輔聖庇 民」,仁宗加封廣濟;文宗加封「靈感助順福惠徽烈」,賜 額「靈慈。」皆以漕運危險,立見顯應故也。明太祖封昭 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 弘仁普濟天妃」,莊烈帝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 元君」,已,又加「靜賢普化慈應碧霞元君《長安客話》:東嶽廟刱自前元,規制宏麗,累朝歲時敕 修,編廟戶守之。

《詞苑叢譚》:「元東嶽廟有石壇,繞壇皆杏花,道士董宇 定、王用亨先後居之,張留孫弟子三十八人之二也。 虞道園城東觀杏花,有詩。」

《燕都游覽志》:「朝陽門外有東嶽廟,其塑像劉鑾手製。 墀中豐碑三通,其一為《張天師神道碑》,趙文敏孟頫 書;其一為《仁聖宮碑》,虞文靖集隸書;其一為《昭德殿 碑》,趙世延書。」

《帝京景物略》:「廟在朝陽門外二里,元延祐中建,以祀 東嶽天齊仁聖帝。正統中,益拓其宇,兩廡設地獄七 十二司,後設帝妃行宮,宮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或 為妃治膳奉匜,有二浴盆,受水數十石,道士贊目疾 者入洗。帝妃前懸一金錢,道士贊入者,投錢中則得 子,人罄所攜錢以出。三月二十八日,言是帝誕辰,都 人陳鼓樂旌幟,結彩為亭閣,導帝出遊。觀者塞路」,取 醉松林乃歸。

《輟耕錄》:「劉元字秉元,薊之寶坻人。官至昭文館大學 士、正奉大夫、祕書監卿。元嘗為黃冠,師事青州杞道 錄,傳其藝非一,而獨長於塑,天下無與比。所謂摶換 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像也。 昔人嘗為之。至元尤妙摶換,又曰『脫活』。」京師語如此。 《道園學古錄》:「大都南城長春宮,都提點馮道頤始作」 東嶽廟於宮之東,謀於其徒曰:「不得劉正奉名手,無 以稱吾祠,且正奉嘗從吾徒游,將無靳乎?」即詣正奉 言之,正奉以前敕未之許也。是時廟未成,民間以靈 異禍福相恐動,事未甚顯灼。馮去後,正奉果怳惚若 有所感者,病不知人者三日,或為之禱,乃起謂其門 人子孫曰:「速為我御我,且之東嶽廟。」至廟,疾良已。會 立廟事奏御,正奉祝曰:「願親造仁聖帝像。」既而疾大 安,又進秩二品。益喜曰:「是神之賜也。」因又造炳靈公 司命君像,而佐侍諸神,有弗當其意,悉更之。蓋幾有 神助者,仰瞻仁聖帝,巍巍乎帝王之度矣。餘皆稱其 神之所以名者。初,正奉欲造侍臣像,心計久之,未措 手也。適閱《祕書圖畫》,見唐魏徵像,乃矍然曰:「得之矣, 非若此莫稱為相臣者。」遽走廟中為之,即日成正殿。 仁聖帝,兩侍女、兩中侍、四丞相、兩介士,其西炳靈公、 兩侍女、兩儀臣,其東司命君、兩道士、兩仙官、兩武士、 兩將軍,皆正奉之手,善觀者知非他工所可雜其間 也。長春之白雲觀,金人汾王先生十一曜,奇妙,為世 所稱道,今遂配之,略不可優劣。又上都三皇廟像尤 古粹,造意得三聖人之微,亦正奉之所造也。

《析津日記》:京師像設之奇古者曰劉鑾塑,說者疑鑾 與「元」音相近而誤。考郝伯常《陵川集》,燕有四賢祠,其 像塑自劉鑾。則鑾別是一人,著名於正奉之先者也。 正奉塑像,虞文靖特為作記。《元史·方技傳》云:有劉元 者,嘗從阿尼哥學西天梵相,亦稱絕藝。下云:「元字秉 元,薊之寶坻人。」而劉同人紀帝京景物,遂目為藝元, 足資噴飯。

《客燕雜記》:都中多不斷聖教。序本,閩人王衍相摹刻, 一通於嶽廟,頗欲亂真,惟「領袖」「也」「之」「也」字,回筆不從 上出。

《長安客話》:東嶽廟南數百步即朝日壇,壇外古松萬 株,森沉蔽日,都人所謂「黑松林」也。

東嶽廟東五里許。唐太宗東征高麗,嘗屯兵於此,虛 設囷倉以疑敵人,俗因呼其地曰「謊糧臺。」

《春明夢餘錄》:「朝日壇在朝陽門外,繚以垣牆。嘉靖九 年建,西向,為制一成,以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壇方 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壇南用紅琉璃,階九級,俱白石 靈星。門西門外為燎爐、瘞池,西南為具服殿,東北為 神庫、神廚、宰牲亭、燈庫、鐘樓。北為遣官房,外為天門 二座。北天門外為禮神坊,西天門外迤南為陪祀齋」 宿房五十四間。護壇地一百畝。

《嘉靖祀典》:「嘉靖九年,禮臣率欽天監正夏祚等,會看 得朝陽門外三里迤北,錦衣衛指揮蕭韺地,東西闊 八十一丈,南北進深八十一丈,堪建朝日壇。」從之。 《嘉靖祀典》:「春分祭大明於朝日壇,間歲親祀,以甲、丙、 戊、庚、壬年行事。」「大明之神位版,金地朱書,其祝文紅 紙版朱書。」

《順天府志》:「南北通法寺有敕建碑。」

《春明夢餘錄》:「月河梵院,僧道深別院也。池亭幽雅,甲 於都邑。」

《美具錄》:「月河寺有三亭,歲久皆圯,聚景亭更破,蓋在 阜上,高出林杪,風雨莫為障也。破亭下有石琴。」 《順天府志》:「長慶寺、隆壽寺俱有敕建碑,在朝陽門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