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十四卷目錄
河間府部彙考二
河間府城池考
河間府關梁考
河間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八十四卷
河間府部彙考二
编辑河間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河間縣附郭。〉
河間府城池 「土城,周迴十六里。宋熙寧中,安撫使李肅之築。明萬曆六年,知府朱裳始磚其敵臺。十年,知府燕好爵奏請甃砌,二載始完。共長二千三百六十二丈,高三丈二尺,門四,角樓四,臺、鋪各四十一。池闊五丈,深二丈。」
外州縣
「獻縣城池 土城。金天會八年,知州高揆建修四門。明成化丙戌,知縣盧淵重築,周迥六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正德辛未值寇亂,知縣張大威、縣丞史華增修。萬曆十六年知縣趙完璧,三十一年知縣石維屏,三十九年知縣劉重慶,各重修。崇禎六年知縣王調鼎修磚垛口一千餘。十四年知縣王奇才建」 砲臺十六座。阜城縣城池 「土城,周迴五里。明成化己丑,知縣林恭奏廣其址,築之。正德丙子,知縣梁愷重修,高深於舊城。嘉靖庚戌,知縣姜密鼓舞義民改修。隆慶元年,知縣王臣易磚碑。」
皇清順治乙酉,知縣蕭應聘,戊子知縣張昌祚葺治。
康熙九年,知縣曹邦重修。
肅寧縣城池 :土城,本河間縣地。宋景德二年,始改為肅寧城,尋廢為鎮。元復置縣。中統間,知縣李義,至元十六年李稷,大德六年焦德用,俱以「才令,相繼修築。明天順庚辰,知縣劉百川重修,周迴六里,高二丈八尺,池闊四丈,深一丈。正德丙子,知縣黃霆增築之,而池益深。」 天啟間,魏閹係本邑人,用帑金重修,為磚城,堅緻勝於他邑。
任丘縣城池 ,舊傳漢平帝時任丘築。元至正二十二年沒於水,規制失攷。明洪武七年,知縣雲霄建。永樂元年知縣謝魯重修。弘治庚申,知縣畢璽隨居民以展像形曰「愨頭城。」 正德間,知縣李獻、丞劉明重築土城,拓而方之,周五里。萬曆三十三年,傾頹不堪,議修甎城,估計約費銀一萬九千餘兩,因歲歉暫止。三十九年,知縣侯提封修西北城門二座,垣牆四十餘丈,知縣賈繼春倡助修完五百三十餘丈,省原估三分之一。
交河縣城池 土城,「在漢中水城東南五十里。金始置縣。明洪武中,知縣周以仁創建城池,周迴六里。正德丙子,知縣李天敘增修,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二尺。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崔雲鶴增修四城門樓。」 隆慶三年,知縣龐沱重修垛口,易土以磚。
皇清康熙辛亥,北門圯壞,知縣常鼎重修。
青縣城池 ,宋析永安縣置。土城,周迴五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明成化丙戌,知縣唐振重修。正德辛未,知縣「張大鳴值寇亂,增葺城堞,民賴以安。甲戌,知縣劉繹復加修飾,城厚二丈,高深俱增於舊,足為一方之藉」 云。
靜海縣城池 土城,周迴六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
寧津縣城池 本宋保安鎮。金置寧津縣。明洪武初,知縣朱逢吉重修。〈按《縣志》,「景泰三年知縣謝聰始建。」 未知孰是。〉弘治十五年,知縣孔公華重修。正德五年,知縣劉秉鑑濬城河。嘉靖二年,知縣熊爵修門樓。十六年,知縣葉紹先添敵臺。隆慶二年,寇靖「重修景州城池, 本蓨縣舊城。元蓨尹呂思誠加築土城,周迴五里。元末移東光景州治此,遂為景州城。」明天順七年,知州楊瓊增修。弘治十一年,知州馬馭增高五尺。正德九年,知州徐政、判官裴傑重建門樓、「角樓。」嘉靖十四年,知州謝思道、二十九年,知州胡擇重修。萬曆十九年,知州賈朝宦重修,復增南甕城。崇禎十年,知州董碩儒築渾磚四角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州張一魁復加修濬。
吳橋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二年,知縣張鐸創建。弘治十三年,知縣李欽重修。正德元年,知縣劉鉞益加築鑿,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建。」
立樓櫓,鐵裹四門,池闊三丈,深二丈。萬曆二年知縣龔勉,四十一年知縣惲玆,四十五年毛焯,崇禎八年知縣陳燝,俱重修。十一年知縣余尚春改建磚城。〈大學士范景文譔。記詳《春志》。〉東光縣城池 「土城,周迴六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三丈。明崇禎十三年,增修磚城,四門,四隅各建重樓,雉堞一千,腰鋪八座。」
故城「縣城池 土城,周迴五里。明成化二年,郡守賈忠、知縣唐高築,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明萬曆戊子,知縣李承露重修。崇禎十三年,知縣苟永興稍易以磚。」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吳友聞加修。
滄州城池 :自舊滄州遷今治。明「天順五年,知州賈忠築磚城,周迴八里,廣二丈五尺,闊二丈二尺,置樓堞其上,池闊四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嘉靖四十年知州賈希周、萬曆二十四年知州盧廷選,崇禎年間知州吳襄,俱重修。」
「南皮縣城池 ,周迴三里,高二丈一尺,池闊二丈,深一丈。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李筳重修。萬曆四十二年,霖雨傾圮,知縣徐殷繕築城垣二千三百丈,磚甃東門,建東南城樓二座,逾年工訖。崇禎九年,知縣簡仁瑞增修甕城,創立磚垛。」 鹽山縣城池 「舊城原在大留里。明洪武九年,知縣吳文靖移於本縣香魚館,即今」 治。成化「二年,知縣武震始築土城,周迴八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弘治六年,知縣喻嶽、張暘相繼重修。萬曆三十九年,大水城圮,知縣劉子誠復葺。」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朱鸞鷟重修。
慶雲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二年,知縣張彪築,周迴七里,高二丈五尺,池闊三丈,深一丈。正德二年,典史商玫重修。四年,知縣孫輔復拓而新之,又增陴浚隍,城上設警鋪若干楹。萬曆三十一年,知縣馬任仁修磚女牆。」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居一補葺樓堞,修濬城濠。
天津衛城池 ,「明永樂二年,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築城浚池,城垣九里,高三丈五尺,都指揮陳逵用磚包砌。弘治辛亥年,副使劉福甓完。萬曆十四年寖壞,本道副使王來賢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總兵甘應祥、副使梁應元重修。康熙
十三年,總兵趙良棟濬闊城濠。
河間府關梁考 畿輔通志
编辑本府。〈河間縣附郭。〉
瀛東橋在縣東
瀛西橋在縣西。明李錦創建。
獻縣
五節橋在縣,即單家木橋。明正德六年,五女遭寇,死此橋下,故改名「五節。」 崇禎間,知縣李粹白改建石橋。
大慈橋在縣東五十里。明隆慶五年,知縣陳大賓建。
阜城縣
劉麟橋在縣北八里
皇清康熙元年重修。
肅寧縣
中堡橋在縣東三十里
龍泉橋在縣東三十里
任丘縣
東莊橋在縣東三十里
劉公橋在縣趙北口
皇清,知縣劉日光建。
交河縣
東濟橋在縣東南
淮鎮橋在縣東南
青縣
登瀛橋在縣南七十里
吳召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范橋渡在縣
景州
向化橋在州北
廣川橋在州北郭惠民渠上。濬渠則免水患。《東光縣》。
系虹橋在縣西三里
滄州
騎鯨橋在金大定中建
駕虹橋在舊城東關。明萬曆中,知州盧廷選建。
望海橋在東四十里
南皮縣
登雲橋在縣學前。明知縣李正華建。
會川橋在縣南門西
砥柱橋在縣砥柱鎮
萬花橋在縣半壁店
靜海縣
雙塘渡在縣南十五里
楊柳青渡在縣南四十五里。
慶雲縣
迥瀾橋在縣東北五里。劉岳建。
天津衛
鴻溝橋在衛城西北,明景泰三年建。
安西橋在衛西門外,明弘治八年建。
河間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河間縣附郭。〉
府治在府城中正北,然屢經兵燹,僅蔽風雨耳。明永樂初,知府崔衍、宣德間知府李濬,相繼修葺。景泰間,知府王儉增飾之。成化庚寅,知府賈忠重建。弘治初,知府謝文始大其規模,號為完美。蓋自宋李肅之後,僅見此焉。正德辛未,知府張羽履任七月,府治災後,因修復之。嘉靖癸未,知府牛大麟益增修飾。丁酉,知府袁軒冕,甲辰知府丁以忠,萬曆己卯知府張問明,乙酉知府錢楷,俱增修。詹事府長洲吳寬撰「記。」
廣成庫,堂西東庫,堂東幕廳,堂東儀仗庫,堂西軍器庫,堂西戒坊,廳事前。西碑亭,守佐題名在內。束吏公廨二十七間,西吏公廨二十七間,東吏私舍共六十間,西吏私舍共六十間。迎賓館大門內申明亭在治大門東,明洪武六年建。凡有作奸犯科者,書其名罪揭於亭中,以懲惡警俗。耆民里長會斷民間戶婚,爭𩰚者咸集於此。旌善亭在府治大門西,明洪武八年建。凡民間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則揭其行實於亭,以勸善道俗焉。今二亭設有《四隅老人》。
清軍廳在府治東
巡捕廳在府治西
管糧廳,在府治西。馬廳,省入內。
管河廳、理刑廳、經歷衙、知事衙俱在。
府治東
照磨衙、檢校衙,司獄司俱在府治西。
稅課司在福井巷西
醫學在府治前
陰陽學在府前
總逓鋪在府治東。《巨盈倉》在府治西南。
預備倉在巨盈倉後
養濟院「在府治西南。」
馬廠在府治西南,內有馬神廟,四時有祭。春祭房星馬祖,尊祖也。夏祭先牧,尚養也。秋祭馬社,敬乘也。冬祭馬步,存神也。
僧綱司在府治東資勝寺內。
道紀司在城隍廟內
都察院行寓在府治前
太僕分寺,在府治西南。
兵道行臺二,一在察院西,一在察院南。
守備司在府治西南
河間衛在府治東南,明永樂中建。
瀋陽中屯衛,在府治東南。明永樂元年建。大同中屯衛,在府治西南。明永樂元年建。大教場,在城外西北。
武備堂在城內東南隅,即舊草廠官地。知府劉敏寬建堂四楹,名曰「武備。」 明萬曆乙卯,知府杜應芳、推官簡麟重修。
都轉鹽運使司,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滄州西南。
協鎮署,在府治前東大街。規模弘大。明崇禎年間,河間道駐劄。
順治十年改撫院衙門。康熙元年改總督,四年改提督,七年改總鎮,八年改協鎮。堂廨約共八十餘間。內有馬神廟三間,射箭廳一所,為內健兒習射之地。
河間縣治舊在府治前街之東。明洪武三年,本縣縣丞趙希賢遷於府治之南。
戒石亭在廳事前
景和鎮巡檢司在府東七十里。
養濟院在縣治西。宋謂之「居養濟院」 ,元謂之。
孤老院明洪武八年,置「養濟院。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所依者,給之屋舍。每名口月給米三斗,柴薪銀五分,歲給綿一斤,冬夏布各一疋。死給棺木銀三錢。」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外州、縣》
獻縣治在城之東南。明洪武間,改州為縣。永樂間,知縣王得威、典史王勵重建。弘治癸丑俱增修。
戒石亭在廳事前
醫學。陰陽學。申明亭。旌善亭。養濟院。
俱在縣治西
永豐倉在縣治東南
單橋巡檢司在縣城南十二里。明洪武四年設。十年裁。二十年復設。永樂元年,巡檢王弼建。弘治十四年,巡檢楊璩重修,今革。
僧會司在縣治西北,福泉寺內。
察院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建。
太僕寺「在馬廠內,明弘治十四年,管馬縣丞王約建。」
府館在縣治西
馬廠
都察院在府館南。明洪武三年建。永樂三年知縣王德威、萬曆十五年知縣趙完璧俱重修。演武場在南門外。明萬曆九年知縣周班爵建。
阜城縣治在城內。明洪武間,知縣嚴叔靖創建。成化庚寅,知縣林恭增修。正德辛未,燔於寇亂,知縣梁愷重修。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旌善亭俱在縣前。
醫學、陰陽學俱在縣前。
養濟院在縣治西北
預備倉在縣治南
馬廠在縣治西南
僧會司在縣治西南勝業寺內。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察院在縣治東北
太僕寺在縣治西南
府館在縣治西南
教場在北門外
肅寧縣治金始置,在城中西南。明洪武二年,知縣李名善建,永樂三年知縣劉賢重修。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 、旌善亭在縣治東北。
醫學陰陽學
養濟院俱「在縣治東北。」
預備倉在縣治東
僧會司在能仁寺
察院在縣治東
公館在縣治東,明天順四年,典史章文建。太僕寺在府館東。
演武場在縣城北
任丘縣治在城西隅。明洪武、永樂時,雲霄謝魯繼修。明新堂,知縣劉守臣重修。大門、儀門、角門,俱王齊重建。
旌善亭在預備倉西
「申明亭」 在旌善亭右。
預備倉在縣之東。前後各七楹,左右凡四十有六楹。中為糧廳,前為門。明正德二年,知縣孫檠重修,教諭范邦彥《記》載諸石。
陰陽學在預備倉東
醫學在陰陽學左
僧會司在度釋寺內
撫按察院行臺在縣治東。明永樂初,謝魯建。弘治間,孫鏞、王齊重修。
新察院「原在縣治東,謝魯建。萬曆間顧問改於縣治後,知縣翟鳳沖、侯提封賈繼春俱重修。」 大察院「原在治北,明萬曆顧問改於縣治東,知縣翟鳳沖、賈繼春俱重修。」
太僕行臺在縣治北,制如察院。王齊《重修》河間行府在太僕寺右,制如太僕寺。
交河縣治在城東南隅。明洪武間,知縣周以仁建。景泰間,知縣楊貴重建。宣德間,知縣林俊「田賦相繼修葺。正德戊辰,知縣李鏜增修。己卯,知縣武聰整飾完備,號為宏麗。」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 、旌善亭在縣治東北。
醫學「惠民」 藥局在內。
陰陽學俱在縣治西北
養濟院在縣治東北
預備倉在縣治東北
馬廠在縣治西
僧會司在縣治西北興化寺。
泊頭鎮管河廳在縣城東五十里,御河西岸泊頭鎮。
泊頭鎮巡檢司
察院在縣治東
青縣治在舊土城東衛河西岸,去城一里。明洪武間,知州李敬創建,改「州」 為「縣。」 永樂間,知縣曹繼重建。正統間,知縣韓預、成化乙未知縣蘇俊俱重修。隆慶戊辰,知縣李鎬移建城內。申明亭、旌善亭、醫學、陰陽學俱在縣西。
養濟院在縣治東
預備倉在縣東。明成化二年,知縣劉素移建城內,建倉廒六十餘間,積穀五萬餘石。既去,歲屢凶,民賴以濟,為之立碑。邑人知府李佐撰「記。」 馬廠在縣治東。
僧會司在縣治西觀音寺內。
察院在縣治南
「太僕分寺」 在縣東馬廠內。
靜海縣治在城西北隅。明永樂元年,知縣崔衍創建。宣德九年,知縣劉弁重修。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
旌善亭
醫學在縣治南
陰陽學在縣治西南
養濟院在縣治東
預備倉在縣治南
僧會司在縣治北觀音寺內。
稅課司在縣治南
察院在天津城外
「太僕分寺」 ,在縣治南馬廠內。
天津衛,在縣北小直沽。詳見後《公署》下。
寧津縣治在城內西北隅,明洪武初,知縣朱逢吉建。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在縣傍
旌善亭在縣傍
醫學在縣治東北
陰陽學在縣治東
養濟院俱在縣西南
預備倉在縣西南三十里。
馬廠在縣西門外,今廢。
僧會司在龍泉寺
察院在縣治東北
「太僕分寺」 在縣西馬廠內。
公館在縣治東
府館在察院西
景州治。明洪武三年,同知蔡景豐創建。永樂二年,知州惠若思、田華相繼重修。天順七年,知州楊瓊改建廳事,增置後堂,東西翼以廨宇,南闢儀門,起譙樓,而東北為庫,西南為獄,號為偉觀。成化癸巳知州張本、正德癸酉知州徐政、戊寅知州謝思道,俱相繼修葺。嘉靖二十年,州堂災,延及廳庫,室宇悉為火燼。知州李廷寶重修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 、「旌善亭」 在州治東北。
醫學在州治南
陰陽學在州治前
養濟院在州治東北,知州馬馭置。
廣積倉在州治東北,知州劉深、馬馭重建修。僧正司在州治西北開福寺內。
安陵巡檢司在州城東十里衛河西岸。明永樂三年,知州惠若思、田華重修。
察院「在州治之東。明洪武四年同知蔡景豐建。永樂十八年知州劉深、天順七年知州楊瓊、弘治、正德間知州馬馭、徐政、謝思道俱重建。」 公館「在州治東。明天順二年知州楊瓊建。弘治、正德間知州馬馭、徐政、謝思道俱重修。」 太僕寺在州西。
吳橋縣治在城東南。明洪武二年,縣丞黃原創建。正統八年典史趙忠、景泰七年知縣葉茂、弘治十三年知縣李欽俱重修。正德元年知縣劉鉞重建,煥然一新。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治西。
醫學在縣治前
陰陽學在縣治西南
養濟院在縣治西
預備倉
僧會司俱在縣治西南
連窩遞運所今革
都察院在縣治西
太僕寺在縣西馬廠內
府館在縣治西,察院東。
東光縣治在城內東北隅。唐為景州治此,歷五代、宋、元、金,建置不一。至元景州始移置蓨縣,東光巋然猶存。明洪武二年,以縣治燬於兵燹,典史李從道創建。七年,「東光併入阜城。十四年復置,知縣祝仲英修復之。永樂三年知縣王麟,正統七年知縣錢鐸,成化十八年知縣吳毓,弘治三年知縣崔騰,五年知縣張瑛」 ,俱相繼修葺,而瑛為尢力。十七年知縣師禮承前政繕完之。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治南。
陰陽學在縣治西南
醫學在縣治西
僧會司在城內西南隅鐵佛寺中。
預備倉在縣治南
養濟院在縣治西
馬廠在城內西南隅
「太僕行寺」 ,在馬廠內。
察院在縣治東
公館在馬頭鎮河神廟後。
府館在察院西,今名「南察院。」
演武場在北門外迤西
故城縣治在城南御河岸北。明洪武三年,知縣薛鏞創建。永樂二年知縣王善、宣德三年知縣戴恕、正統元年知縣金鎮,俱重修。弘治初,知縣楊凱鼎新。隆慶元年,知縣李紹先以前令失印,移縣治於城中。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治北。
醫學、陰陽學俱在城內。
預備倉在治北
養濟院在絃歌巷北
僧會司在城西門外
察院在舊縣治東
府館在舊縣署西
「太僕分寺」 ,在縣治西。
滄州治原在舊滄州,相距今治四十里。明洪武元年,遷州於長蘆衛河之東。天順六年,知州賈忠於城東北隅創建廳事及吏舍倉庾,煥然一新。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 、「旌善亭」 在州治東。
醫學、陰陽學俱在州治南。
養濟院在州治東
長蘆官倉明天順七年,知州賈忠建於治西。萬曆十一年,知州張與行以治遠不便關防,移近治東。
長蘆稅課局在州治西,今移居遞運所,在城西。
僧正司,在州治北,水月寺內。
察院在州治東南隅
太僕分寺,在州治西馬廠內,今改為「按察使行臺。」
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在州治西南。
鹽廠在水月寺西,逼臨河滸,宏敞寬闊,運司鹽積於此,望如雲堆,每遇掣鹽,人如蟻聚。長蘆批驗引所在州治南。
利民場鹽課司在州治東。
嚴鎮場鹽課司在利民場東。
豐財場鹽課司在嚴鎮場東。
滄州千戶所在州城南
通濟草廠在州城西北河滸,蓄修河樁草。南皮縣治,在城西北隅。永樂元年知縣高喦修,二十二年知縣張麟重修。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治東。
醫學在縣治南
陰陽學在縣治東。明宣德二年,知縣任牧重修。
養濟院在縣治東
惠民藥局在醫學內
僧會司在興化寺內
察院在縣東北隅。明宣德元年,知縣張麟建。正德元年知縣張偉重修。
太僕分寺在縣治東北隅。明宣德元年,知縣張麟建。正統九年,知縣陳毅重修。
府館在縣治東北隅。明弘治十二年,通判何俊創建。
演武場在東門外
鹽山縣治舊以縣治僻在一隅,乃自《大留里》移治於香魚館,即今縣治。
戒石亭在廳事前
申明亭在門臺外
旌善亭在縣治西北
醫學、陰陽學俱在縣治東。明隆慶四年,知縣李萼并為一處。
養濟院在縣治西北
河泊所原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海岸徐家鋪,今駐楊兒莊。
預備倉原在縣治東南。明萬曆四十年,知縣劉子誠移於府館,建「廒。」
官草廠在縣治東北,今廢。
僧會司在福泉寺內
察院在縣東南。明弘治十年,知縣劉銘重建。「太僕分寺」 ,在縣治東南。久廢。
府館在縣治東,知縣杜學易建。
演武場原在阜物門偏南。明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劉子誠改建於社稷壇下。
煙墩在海上。明萬曆二十年,知縣李賦秀為防倭建。
慶雲縣治。明洪武六年,知縣楊思義始徙置今治。正統元年,知縣王恭重修。弘治十二年,知縣杜鈗撤舊更新。正德三年,知縣孫輔益加修葺,改觀。
戒石亭廢
《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治西。
醫學陰陽學俱廢
養濟院在縣治西。明成化十二年,知縣唐瓚修。
預備倉在儀門東
廣儲倉在儀門西。明正德三年,俱知縣孫輔重修。
僧會司在天宮寺內
察院「在縣治南。正統初,知縣王恭修。成化十二年,知縣唐瓚重修。」
「太僕分寺」 今改《東察院》。
公館在縣治東。明成化二十三年,知縣唐瓚創建。
演武場在拱辰門外街北。
天津兵備道在靜海縣北九十里,小直沽天津衛城內西北隅,兵道施槃創建。
戶部管倉分司在《三倉》後。
天津衛大運倉
天津左衛大運倉
天津右衛廣備倉三倉俱在天津衛東,左衛西,每年收受山東、河南改兌漕糧粟米六萬石。清軍廳明嘉靖四十四年,屯田御史秦嘉楫題奏,添設河間府管馬廳通判,駐劄本衛,問理兵司詞訟,後改清軍同知。
天津衛在城內兵道司東南。明永樂三年,指揮倪興建。成化二十年,指揮倪雄、鎮撫蕭勇俱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千戶所
預備倉、「本衛西廂房」
天津左衛在天津衛東。明永樂三年,指揮袁得建,今改為「春防游擊衙門。」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千戶所
預備倉本廂房
天津右衛在天津衛西。明永樂四年,指揮楊運建。成化二十年,指揮呂昂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千戶所
預備倉本衛後
都察院明萬曆十八年倭儆,巡撫汪應蛟視師海上,創建,規模宏壯。
察院在天津西
武學
海防營在葛沽,離城六十里。明萬曆間,因倭儆建。
天津左營
天津右營
演武場二所舊建在城外東南隅,新建在城外西北隅。
旗纛廟原在城東南教場,今移西北教場內。。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