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2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三十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廣平府部彙考九

  廣平府風俗考

  廣平府祠廟考

  廣平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廣平府部彙考九 编辑

廣平府風俗考 编辑

九縣總論

《史記》
古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编辑

民俗儇急,仰機利而食。

《漢書》:「土廣俗雜性,急高氣勢輕為奸。」

《隋·地理志》:「人性質直,尚儉約,勤稼穡織紝。」 《宋地理志》:「地雖斥鹵,人多牧畜。」

舊《志》:「信巫鬼,尚淫祀。」

《善政樓記》:「風俗循美。」

男子務學力農,淳龐勤儉,間有重氣俠尚奢澆者。女子事紡績,操井臼,出則輿騎障面,至高髻跕躧之習,則從風而靡者亦浸浸矣。冠禮久廢,其近於古者三:曰婚初,男請媒妁謁女家。媒二人,曰「紅葉。」 得允,互投啟飲宴,男先女後,曰「會親。」 四時餽花幣脯果,曰「追節。」 男家行聘,升堂拜媒妁,次祭家廟,乃交拜。酒數行,壻簪花揖客,主人侑以幣,曰「迎開口。」 詰旦,女家具冠服脯果,鼓吹往謝,曰「回禮。」 瀕娶,復行納采禮如前,女家不復酬。婚之前一日,壻具醴果往,曰「通道路。」 詰辰親迎。是日,女家行過粧禮,亦有先期行者,曰「鋪床」 合巹之。次日,壻復具醴果往謝。三日,婦謁廟,拜公姑,上女工。女家復具衣飾,鼓吹導送男家,曰「追三」 ;姻戚餽脯果曰「餪飯。」 女及壻乃歸寧,民間必有所攜持而歸曰「偷。」 富貴士夫家則餽以儀幣。九日亦如之。壻必擇吉。女有大利月、小利月之說。唯除夕者不忌,曰「亂歲。」 其弊也,因弔喪而留娶者曰「扶家」 ,乳臭畜之者曰「童養」 ,則悖禮矣。

曰「喪」 ,有喪者以布帛訃,姻戚成服乃受弔,親戚不拘散。《孝經》三日,姻戚餽食曰「倒頭飯」 ,立告布於門,書死者名銜、時日。柩前樹旌,門外懸幡,男女在柩左右,髧髽苫跣,日三奠,七、七、百日奠有加。將葬,先書期於門,親友具賻奠,送銘旌。柩出,楮幡,鼓吹前導,經親友門,必迎奠,曰「邀祭。」 至塋,行題主祀土禮,必請顯者,民間不行。姻家餽婦女以布帛曰「收頭」 ,葬畢,納主魂亭,鼓吹徒步導歸。虞祭詰朝,孝子謝客,遍拜弔奠者之門,遠者則否。葬多在祖塋,慎遷葬。其弊也,民間始喪未殮,喪屬號泣於衢,術詣神廟焚楮,曰「押紙」 ,多作佛事。瀕葬,有用俳優歌舞者曰「煖扮」 ,屬縣尤多,則悖禮矣。

曰「祭。」 四時祭其先於寢室無家廟。士作木主,民供神軸。清明、中元、孟冬朔則祭於墓;士入鄉校與顯達者亦祭於墓及母妻家墓曰祭祖。至如生忌、死週亦必祭,祭則必以詣墓為重。春秋有報賽,尚歌舞,賽畢則父老餕。其餘曰廣筵,曰破盤。民間令節皆祀天地神祇,設案焚楮再拜。其弊也,假妖巫曰「馬子」 ,若神馮者然,而簇旗鼓曰「進駕」 ,狂奔於淫祀,則悖禮矣。

日用交際之常,其習而不察者四。有燕會之節,相揖行坐皆尚左。凡燕飲,舊時一觴累再拜,今漸就簡略。惟公筵嘉會,則有酬酒、執爵、跪拜、迎送之儀,其餘歲時伏臘,揖讓酬酢而已。

有服飾之制,綺羅縞紵,富貴家乃有之。唯晉紬齊繭褐、葛絁絹之類,則通貴賤而皆為常服。士女無金玉之飾,簪珥取充數而已。近則僭越奢靡者,多出倡優下流輩。

有時令之尚。元旦釀黍酒,炊麥食米糕。昧爽起祀,神交相賀。五日送窮。五更掃地,送土門外。穀日祀本命星。立春前,有司設讌呈雜伎,士女縱觀,小兒競從土牛腹下轉遞,曰:「能稀痘咬。」 春啖春餅及白蘿蔔。上元張燈,府城隍廟最盛,士女遊觀,曰「走百病。」 仲春二日,俗呼龍抬頭,煎餅薰蝎。清明掃墓,插柳於門,兒童皆帶於首,為鞦韆之戲。浴佛日有飯僧者。端陽有艾虎長命,縷雄黃、菖蒲酒,餽角黍、白團,采艾以備薰炙。六月六日曝書衣。七夕穿針乞巧,中元掛墓錢,有以麪羊餽女者。中秋餽瓜餅。賞月九日登高,餽菊糕。孟冬朔祭掃,焚楮衣於墓間,曰「送寒衣。」 《長至儀》。亞元旦,老農囊糓瘞地。中元日出以占歲臘日。

啜豆粥。有飯貧者。二十四日祀竈用飴糖。以划豆祀神馬。除日爆竹驅祟,守歲貼門符。

有稱謂之習。士大夫家多準於禮,而民則安樸陋。雖顯貴鄉黨無尊稱,率以其官名獨至。父伯、母姐之稱,土俗猶謬。閩俗呼「父郎擺」 ,《魏史》稱「母家家」 ,其音相近,意者染於南北耶?或曰:有元遺俗也。

若夫巨奸大慝,所在多有,而《廣平》則寂焉無聞。有機伏禍,隱而甚足為害者,得數端焉。

一、邪教男女茹素,十室而九,焚香聚眾,煽惑愚氓。有「聞香」 、「無為」 等教,星星不禁,將至燎原。韓山童、唐賽兒皆河北也,是宜有防微杜漸之法。一、刁訟含沙射人,投匭告密,米鹽瑣屑,上瀆九閽。其微者則為背黃,為匿揭,雖數邑中間一人,數年中間一事,尢而效之,漸不可長。是宜有小懲大創之法。

一,結黨輕薄,流污,尚主擊斷;狙豪歃血,勢且萌奸東北五達之衢,不逞者伏莽焉。戍柝不戒,所以屢窺於垣也。是宜有消弭解散之法。

一、輕生誶語之嫌,遂拚《雉經》;千金之產,立至破家。姻黨焚掠於前,有司刑罰於後,究之,百不得一償焉,而已斃者數命矣。是宜有輕減、量情之法。

諸凡浮誇澆競之俗,俱非積重難返之勢。夫風者,風也,風行則草偃。鄭伯好勇而國人暴虎,陳夫人好巫而民皆淫祀。然則教化之行,端自守令始。《語》曰:「下之應上也捷於令。」 南國化行鼠雀,至誠可格豚魚。況其在輦轂之下,為陶唐氏之遺民歟?

廣平府祠廟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社稷壇府在北門外,永年統府。曲周在城西北。肥鄉在北關外。雞澤廣平在城北。邯鄲在北門外。成安威清河在城西北。按《清河縣志》,在城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府在南門外,永年統府、各縣,俱在城南。

厲壇府在北門外。永年統府。曲周、肥鄉、雞澤、威俱在城北。邯鄲成安在城東,清河在城西。按《清河縣志》,在城東北。

「鄉厲壇」 永年二十二所在各社,今廢。肥鄉二十八所,雞澤十一所在各屯社。

城隍廟在府治西,永年舊統府,知縣宋祖乙始建,在縣治西,曲周、肥鄉、成安、威在縣治西,雞澤、廣平、清河在縣治東,邯鄲在縣治西南,附臨洺,在鎮西北隅。舊清漳縣在肥鄉大寨村。八蜡廟府在治北,永年統府。曲周在西關,肥鄉在東門外,雞澤在縣西,邯鄲在北關,成安在預備倉東,威在城東北隅,清河在城南。

玉皇廟在府城北。《曲周》,在縣西南隅。《雞澤》,在承宣街。

「三皇廟」 ,在邯鄲叢臺西。

成湯廟在曲周安兒寨。按《曲周縣志》:「因禱雨有應,遂迎於此。」

東嶽廟一在府東甕城,一在城南八里,一在辛寨村,一在西蘇村,曲周在東關外,肥鄉,一在治東北,一在倉坊堡,雞澤在城南,廣平在孟固鎮,邯鄲在叢臺下,成安在城東,威在南門外。按《肥鄉縣志》:「倉坊堡東嶽廟,唐尉遲敬德督修。」 《廣平縣志》:「東嶽廟一在東關外。」

真武廟一在府治西,一在北甕城,曲周在北門外,肥鄉在北甕城,雞澤在通和街,成安在縣治北。按雞澤《縣志》,一在城北郭。

關帝廟在府南甕城。春秋祀。曲周在東城上。肥鄉在縣治西南。雞澤在迎恩街。廣平在縣治東,有春秋樓、譚經別館。邯鄲在南門內。成安在譙樓上。威在縣治南。清河在縣治東。按《雞澤縣志》,一在承宣街。按《清河縣志》,一在縣西南。天王廟在府北城上。

碧霞元君廟一在府東關,一在北關。曲周在東關。肥鄉在西關。西韓村、屯莊營各一。雞澤在北門外。成安在城西北及西魏村、呂彪村各一。廣平在西關。

「九天聖母廟」 在肥鄉鄭家堡。

藥王廟在府北關外,曲周在西關,邯鄲在西。

甕城

火神廟「在府南甕城。」 《曲周》在府館。

三官廟在府西甕城。曲周在城東,肥鄉在東甕城。成安在城東南。

龍王廟在府黑龍潭,肥鄉在龍潭,雞澤在東門外。威在縣治西北,廣平在東關外。按《廣平縣志》,九龍廟、昭澤龍王廟,俱在東關外。

河神廟在府南橋。《曲周》在東橋。

馬神廟在府預備倉前。永年統府。曲周在城隍廟西。肥鄉在儀門內。按《縣志》,在西門內。雞澤在縣治西。廣平舊在城南,今廢。邯鄲在叢臺驛內。成安在儀門東。威在城隍廟西。清河在馬廠。聰明山神廟在聰明山。

三崚廟,在曲周曹莊村。昭公廟,在成安東北一里。

趙王廟在邯鄲東二十里。

魯班廟在府南關

「平原君廟」 在肥鄉南堡村八里塚。

成信侯廟在肥鄉南堡村,祀程嬰。

成安君廟在成安縣治西北,祀陳餘。知縣劉永脈《記略》曰:「成安君祠不知創自何時,歷世因之,士人歲時致祀,蓋以成安古趙地,君為趙將,而此實其封爵云。」 君之由封不可詳,嘗披《史遷列傳》,君始與張耳為布衣交,常受笞。耳與樹下數語,而悟其規模識趣,卓然宏遠矣。迨與淮陰對壘井陘,廢左車計,輒自稱義兵,不用詐謀,竟以殞身,儒者頗為惜之。方暴秦毒虐天下,是時謀臣武士,亦第塗戮生靈,以邀成功。又趙將李良弒其君,諸侯環視而不討,臣民反面而事讎,向微君倡義討之,趙不頓亡哉?後即以膠柱害成,迺其好生之仁,尊主之義,終有不可泯滅者。況淮陰出奇,猶為高帝所忌,原非君匹也,惡得以成敗論英雄哉?趙地古稱慷慨悲歌之俗,曩時豪俠如武靈、平原,望諸藺相,如諸君子。今人每一念至,輒有扼腕興慕者,況生君之爵邑,聞君之梗概,有不懷仰者乎?則其立祠奉祀,永永無斁也,固其所矣。

扁鵲廟:在雞澤三陵村。

白馬將軍廟在肥鄉白落堡,祀唐將羅士信。李靖廟在邯鄲西耒馬臺,相傳李靖統軍過此。

廉頗廟「一在府南東家堡,一在清河西南八里。」

土地祠府縣俱在治內

增福寺在府治內,曲周在縣治東,肥鄉在縣治南,雞澤在西關。曲周王一鶚《記略》曰:「增福廟,崇祀舊邑侯李公也。謹按《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時,殛狐妖,塞橫水,心切民隱,貽福孔多。既逝之後,民作廟祀之。蓋能禦大災,捍大患,固祀典之所宜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則廟之所由建也」 遠矣。明興,普祀名宦,廟仍唐封,以便民之伏臘薦享、災祥祈禳者。公多靈異,每禱輒應。嘉靖初年間,按使毀淫祠,議及公廟,稽功德獨存之。而公墳墓在庵上村。朱邑所謂「子孫愛我,不如桐鄉之民」 也,則公之尸祝於茲土也固宜。

曾子祠在威縣南關

冉子祠在府西瓜井村。春秋有祭。通判茅坤有《記》。

狐突祠在曲周縣東南安兒寨,今廢,像存。三忠祠在邯鄲縣西東明觀右,祀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知縣盧龍雲建。《記略》曰:「余每於政暇時,登古叢臺,眺趙氏遺墟,憶趙之先,自烈侯而下雄於戰國者百六十年,亦曾思趙之所以始乎?當屠岸賈之矯君命而將不利於趙也。韓厥、公孫杵臼、程嬰三子者,或死於前,或死」 於後,或不死而維持於其中。總之趙氏忠臣未易以輕重焉者也。其信義明於秋霜,忠誠炳如烈日,千載而下,凜然猶若有生氣。視末世偷生免死,朝君臣而暮讎敵者,可同日語哉!余因講求祀典,而嘆潛德之未彰也,為建「三忠祠」 於叢臺之下,使後之登叢臺者,覽趙國餘勝,而因以頌三子之功不「衰焉。」

三賢祠在邯鄲縣舊馬神廟內,祀藺相如、廉頗、李牧。知縣盧龍雲建《記略》曰:「嘗讀《趙都賦》,知趙亦天下之雄也。豈其君藉累世之餘烈,皆克自振奮哉?蓋常賴多賢之助焉。如相如、頗、牧三氏,皆趙之所稱人傑,而列國讓焉者也。邯鄲舊設三賢祠,久而傾廢,故址尚存。質諸父老,謂業已附之鄉賢,故不復葺。余入趙以」 來,雅慕三氏,即舊無祠,余固且創為之,安可以既嘗附祀而

遂沒其專祠乎?乃捐貲鳩材,而始事重修焉。韓昌黎祠在曲周馬蘭村,

李文靖祠:在肥鄉縣,春秋祀知府秦民悅建。邑人郭郛《記》略曰:「吾肥宋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贈太尉、中書令、諡文靖李公,薨於景德元年。舊墓在邑城西三十步許,距今幾五百年,經元金兵燹之餘,碑碣儀物,蕩然無存。樵牧踐穢,行道傷嗟。正統己巳之變,大理卿王偉奉命撫巡,駐境上,廣城池,為防禦計。忽夜夢」 一士夫以居宅被侵來訴。物色之,城基所指,適當公墓道,遂展於城內,然亦未遑封植修復。歷景泰、天順至成化丙申,得賢太守舒城秦公民悅,興滯補敝,始建祠致祭。未幾,漳、滏二水泛濫,祠宇傾仆,終弘治、正德,祀事不舉者三十餘年。嘉靖庚寅,侍御樂安蔣公賜按肥鄉,知其事,謀諸郡太守太原高公汝行,聿弘周垣,高其堂宇,復其祀典,仍大揭坊匾於「墓道」 以崇重之,五年於茲矣。修復歲月,迄未紀述。今大尹陝右趙君廷瑞,好古崇又,恐成缺典,擇工選石,懇余紀其實,以昭示後來云。

仰功祠在成安縣城隍廟左,祀宋成安尹寇萊公。

李忠愍祠一在曲周學西,一在威縣治南。宋太學生祭公文曰:「皇穹將傾,天柱必折;大地欲仆,泰岳必蹶。公人中龍,肯臣犬豖。賊據床上,天子在下。公抱帝躬,嚼齒大罵。公于是時,眥裂髮立,乾坤盡昏,鬼神夜泣,欲贖清卿,人萬其身。萬人何多,一世猶輕。吾將提長劍而登泰華,抉浮雲而問蒼天,雖泣盡而繼之以血,安得吾清卿之復然」 知縣胡容《記略》曰:「『讀《宋史》至李忠愍公若水死節,金人稱之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未嘗不嘆其殺身成仁于顛沛流離間也』。及視篆洺水,初謁先師廟,次鄉賢祠,見首祀公。竊計以公之忠,當為專祠。乃即縣治西隙地為堂三楹以祀之。以公大節,一祠奚足為公輕重。顧表忠貞」 ,以盡守土之責,景先哲以得後學之師,則斯舉也,亦不無萬一之助云。

郭守敬祠在雞澤南八里。

五公祠在清河新集,祀少師夏言,御史錢如京,刑部尚書樊繼祖,知府華津張希尹,明尚書趙廷瑞《記》略曰:「清河地斥鹵汗下,民恆苦水患,極窶且艱。東南新集鄉曰蓮花池者,國初有沮洳田七百餘頃,令民開墾,蠲其稅。後德藩以為閒田,請之,田遂入。德藩歲徵銀一千七百兩,民始告病。正德初,逆豎擅權,奸人乘」 機投獻戚畹。慶陽伯夏儒,因請為莊田,賂逆瑾,差中使來按,括地三千二百餘頃,嚴刑迫民,歲課十倍於昔。民至鬻產易子不能輸,愁苦無聊,迯亡相屬。而豪勢僕隸,多市井罔賴,橫行鄉邑。有司相顧恣睢,莫敢誰何。民罹其毒,屢叫閽陳訴,不報。正德八年,桐溪錢公時為侍御,按歷茲土,閱積歲奏牘,知其情,力為陳請。命廣平知府華君查理,始得減課如德府之數,畝徵銀五釐二毫五絲。然瘠土之民,財力俱困,加之水患相仍,相視待斃,又群往申訴於朝。恭際皇上御極,洗滌弊政,敕科道部屬才望德器為朝宁所推者往勘,於是少師桂洲夏公奉命行焉。同事則雙巖樊公以御史行,張君以戶部主事行。比至,夏公矢心徇國,得其奸狀,具疏清河被害之實,乞以地歸諸小民,止輸常賦。天子可之,詔奪以還民,俾世惟正之供。母變貴戚,斂手屏息,而蒸黎始知有生之樂矣。邑人懼無以圖報,遂相率立祠,肖公而俎豆之。祠堂五楹,中設五龕,中為少師夏公像,錢公、樊公翼其後,太守華君、張君侍其左。後寢五楹,前後東西各有廡廡各三楹,碑亭二座,大門、儀門各三楹。前立綽楔,後闢園圃,繞以崇垣,甃以文石,匾曰「崇功慕德」 生祠。擇主者守視扃鑰,司祠祀惟慎。置田五十三畝,為主祠者衣食之供,凡所以裨於祠者,靡不周盡。歲乙巳,蜀唐君來守廣平,乃礱石以紀之。少師名言,字桂洲,江西貴溪人。錢公,名如京,桐溪人。樊公,名繼祖,鄆城人。華君名津,無錫人。張君,名希尹,臨清人。唐君名曜,富順籍南昌人。

申端愍公旌忠祠:在府治正南,春秋祀。

順治十三年

《諭祭文》曰:「烈士成仁,齋志而沒;忠臣報國,捐軀以從。」

爾申佳引居心忠孝,秉性端良。值逆寇之憑陵,能舍生而取義。朕追維往蹟,宜表忠魂,特崇祀易名,用垂不朽。靈其不昧,尚克欽承。侍讀馬世俊《祭田記》曰:「古卿大夫之賢者,則祀於鄉社,而後世祀於學宮。」 其牢醴之費,皆出自朝廷有司。

奉行之,而歸其胙於子孫,典至重也。若夫祭於墓,祭於家廟,皆其子孫之事。然古者士無田不祭,而卿大夫有圭田之授。《祭法》云:「以死勤事則祀之。」 其祭之在公私者可勿論,而隆恩異數,必出於朝廷而始重,蓋所謂激勸之大者也。余嘗考前朝死事之臣凡千餘人,錄成一書,分十卷,顏曰《日新》,錄其死於京師者為第一卷《申端愍公之死》,灼然在天地間革代之後。

朝廷既遣官致祭、且錫以祭田、使其子孫世世奉

祀。公嗣涵光、涵煜、涵昐,皆為余文章交,而涵昐又與余同為史官,凡朝廷典故有關於激勸之大者,史官當書之。於是以《祭田之記》屬余。余惟古來褒卹忠烈,未有如今日之盛者,苟非其事有深足感動,豈能荷此榮典乎?天下謂明以科名取士,而卒不得其報。由今觀之,科名未嘗誤國也。西漢之亡,上符命者日數千人,其時文臣莫如揚雄、劉歆,皆為喪節之事。東漢之亡,人夸舜、禹之事,不知節為何物。唐自僖宗而後,死事無可言者,惟宋理學最盛,而以身殉國者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明以經義取士,而甲申之變,諸文臣從容而蹈君亡與亡之節。

世祖章皇帝特行旌忠之典、敕禮臣核其真偽輕重、得

死京師者,烈烈二十餘人,多出於科名中,而勳冑皆不與焉。嗚呼!何其盛也!端愍公奉命而出,聞難而旋。有勸公者,公慨然曰:「普天同讎,豈可越境乃免乎?」 公以文章起家,以節義報國,公於是乎不朽矣!余嘗論古來勳伐,如蕭、曹、寇、鄧,當時賜田宅無算,至於國除澌滅,無有郭汾陽有再造之功。當唐之世,已有歌舊「宅今為寺」 者,何論易世也。至於忠臣義士,雖千百世之後,而瞻其廟宇,問其墓田,猶有勃然而起敬者,則祭田之錫,豈非激勸之大者乎?記錫田之始,為順治某年某月日,祭田凡若干畝。至於此田之守於某,傳於某,皆可不記。

路公祠在曲周東關。公諱振飛,字見白,本縣人,天啟五年進士。

呂仙祠,在邯鄲北二十里。明世宗賜額「風雷隆一仙宮」 ,遣真人陶仲文行禮,禮部尚書顧可學撰記。唐沈既濟《枕中記》: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得神仙術,行邯鄲道中,息邸舍,攝帽弛帶,隱囊而坐。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於田,亦止旅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久之,盧生顧其衣裝敝褻,乃長嘆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困如是也。」 翁曰:「觀子形體,無苦無恙,詼諧方適,而嘆其困者,何也?」 生曰:「吾苟此生耳,何適之謂?」 翁曰:「此不謂適而何謂適?」 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吾嘗志於學,富於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過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 言訖而目昏思寐。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當令子榮適如志。」 其枕青瓷而竅其兩端。生俛首就之,見其竅漸大明朗,乃舉身而入,遂至其家。數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麗,生資愈厚,生大悅,由是衣裝服御日益鮮盛。明年舉進士登第,釋褐祕校。應制,轉渭南尉。俄遷監察御史,轉起居舍人、知制誥。三載,出典同州,遷陜牧。性好土功,自陝西鑿河八十里,以濟不通,邦人利之,刻石記德。移節汴州,領河南採訪使,徵為京兆尹。是歲,神武皇帝方事戎功,恢弘土宇,會河湟震動,帝思將帥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道節度使。大破敵兵,斬首七千級,開地九百里,築三大城,以遮要害,邊人立石於《居延山》以頌之。歸朝冊勳,恩禮極盛。轉吏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時望清重,群情翕習,大為時宰所忌,以蜚言中之,貶為瑞州刺史。三年,徵為常侍。未幾,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蕭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執大政十餘年,嘉謨密命,一日三接,獻替啟沃,號為賢相。同列害之,復誣與邊將交結,所圖不軌,下制獄。府吏引徒至其門而急收之。生惶駭不測,謂妻子曰:「吾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禦寒餒,何苦求祿,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駒,行邯鄲道中,不可得也。」 引刀自刎。其妻救之,獲免。其罹者皆死,獨生為中官保之,減死罪投驩州。數年,帝知冤,復進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恩旨殊異。生五子,曰儉,曰僔,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儉進士登第,為考功員外;僔為侍御史,位為太常丞;倜為萬年尉。倚最賢,年二十八為右袞。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孫十餘人,兩竄荒徼,再登臺鉉,出入中外,徊翔臺閣,五十餘年,崇盛赫奕,性頗奢蕩,甚好佚樂,後庭聲色皆第一。

綺麗,前後賜良田、甲第、佳人、名馬,不可勝數。後年漸衰邁,屢乞骸骨,不許。病中人候問相踵於道,名醫上藥,無不至焉。將沒,上疏曰:「臣本山東諸生,以田園為娛。偶逢聖運,得列官敘。過蒙殊獎,特被鴻秩。出擁節鉞,入升臺輔。周旋中外,綿歷歲時。有沗天恩,無裨聖化。負乘貽寇,履薄增憂。日懼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極三事,鐘漏並歇,筋骸俱耄,彌留沉頓,待時以盡。顧無誠效,上答休明,空負深恩,永辭聖代,無任感戀之至,謹奉表陳謝。」 詔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輔,出擁藩翰,入贊雍熙,昇平二紀,實卿所賴。比嬰病疹,日謂痊平,豈期沉痼,良用憫惻,今令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鍼石,為予自愛,猶冀無妄期於有瘳。」 是夕薨。盧生欠身而寤,見其身方偃於邸舍,呂翁坐其旁,主人蒸黍未熟,觸類如故。生蹶然而興曰:「豈期夢寐也。」 翁謂生曰:「人世之適,亦如是矣。」 生憮然良久,謝曰:「夫寵辱之道,窮通之運,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敢不受教,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稽首再拜而去。金元好問詩:「死去生來不一身,定知誰妄復誰真邯鄲今日題詩者猶是黃粱夢裡人。」 明李東陽詩:「舉世空中夢一場,功名無地不黃粱。憑君莫向癡人說,說與癡人夢轉長。」

《小黃粱府》一在南橋,一在北河莊。

按:「關帝、大士」 二神,處處有之。志一二以概其餘寺觀附。

三清觀「在府西甕城。」

清都觀在府西蘇村

通都觀在曲周東安上村。

上清觀在肥鄉西相公莊。

玉寶觀,在邯鄲紫山下。

《雙泉觀》在邯鄲西姬家莊。

長春觀在邯鄲西齊村

「東明觀」 ,在邯鄲西門外。

通真觀,在邯鄲東胡家莊。

修真觀,在邯鄲東西留莊。

崇真觀在邯鄲東南北堡村。

迎祥觀在成安縣治西南。

無極觀在威縣東北隅

保慶寺在府治東南。唐郡人司空曙《經廢保慶寺》詩:「黃葉前朝寺,無僧寒殿開。池晴龜出曝,松瞑鶴飛回。古砌碑橫草,陰廊畫雜苔。禪宮亦銷歇,塵世轉堪哀。」

泉亭寺在臨洺鎮西五里,相傳為趙王香火井尚存。按《永年縣志》:「寺地掘二尺即有水,內有蓮池,水泉常盈溢。」

清流寺在府北鄭里村

大名寺一在府西北二十八里,一在曲周王目村,按《永年縣志》,「潭水環注」

清涼寺:一在府南三十里。一在清河東北。天寧寺:一在府西孔村。一在曲周河南畽堡。千佛寺,在臨洺北洺河岸上。

古巖寺在府西十五里太辛莊。

普會寺在府東北下堡村。

北河寺在府北四十里

鐵佛寺一在府南關,一在曲周倪兒莊。按《永年縣志》,「相傳鐵像是大水浮來者。」

趙目連寺在府西北。按《永年縣志》,「在城西北,相傳有目連僧墓。」

大慈寺在府西大慈村

大定寺在府東陳兒寨

蓮臺寺在府南韓兒寨

開元寺,一在府西南田兒寨,一在北榆柳村。福聖寺,在府西北瓜井村。

保全寺在府西北尹固村。

紅榮寺在府西北劉營村。

河北寺在府北朱家莊

順國寺在府北七方村

清佛寺在府西北鄭西村。

普應寺在府北曲陌村

龍泉寺在府龍泉村。《廣平》,在縣西四十里。唐末龍湫泛溢邯鄲,在東上宋村。

寶寧寺在曲周西北隅

聖安寺在曲周聖福堂村。

龍堂寺在曲周焦兒莊

石佛寺在府牛家堡村。曲周,一在五塔村,一在五間房。肥鄉,在小寺村。《雞澤》在駙馬寨東。鴈池村、東安上村各一。《清河》在縣東南十里。興福寺一在曲周水德堡,一在肥鄉東大靳村。

觀音寺,在府劉固村。曲周在安兒寨。肥鄉,《一》

在重名。寨,一在北高村。《雞澤》,在程官營。《成安》,在霍村。清河,在城東。

張綽寺在曲周張綽村

淤灘寺在曲周淤灘村

延祥寺在曲周新寨村

圓祥寺在曲周《馬逯店》。

寶豐寺在曲周水下畽村。

興國寺一在府高固村,一在井兒寨。《曲周》在高胡寨。《邯鄲》在河沙鎮。《廣平》在油房村。《威縣》在城西。

北戈寺在曲周。《滏陽集》

《白灘店》寺在曲周白灘店。

段竹寺在曲周塚上

「彌陀寺在曲周十里」 畽。

釋迦寺,一在曲周東陽固,一在肥鄉西韓村。《普恩寺》,在曲周侯村。

臨河寺在曲周寺頭村

崇教寺在曲周孝固村

文殊寺一在肥鄉西南隅,一在成安北河畽,一在威縣東南隅。

清平寺在肥鄉西馬固

永安寺在肥鄉西南杜齊村。

崇福寺一在肥鄉東清漳村,一在廣平東平固店,唐時建。

「三教寺」 一在肥鄉東,倪兒莊。一在雞澤東,吳官營。

通惠寺:在《雞澤縣》治東北隅。

延慶寺在雞澤南十里

華嚴寺,一在府圈子村,一在雞澤西黃溝村。《廣濟寺》,在雞澤西柳下村。

大成寺在雞澤南蓁底村。按《雞澤縣志》,是大乘。

崇建寺在雞澤西莊村。按《雞澤縣志》:崇建寺在縣東韓村,崇慶寺在西莊。

淨安寺:在雞澤西焦佐村。

開明寺,在雞澤西浮圖店。

千佛寺在廣平縣東隅

景明寺在廣平北張村

竹林寺在紫山上

佛光寺在紫山下

大乘寺在邯鄲西關

龍興寺在邯鄲西北姜家村。

天臺寺在肥鄉西天臺山。

「馬鳴寺」 在肥鄉西大寺村。

「古瑟寺」 在肥鄉西孟家莊。

永興寺一在肥鄉西任家堡,一在成安南鄭家莊。

井堂寺在肥鄉北常兒寨。

大覺寺在肥鄉北李文屯。

慧明寺在肥鄉北張兒寨。

南山寺在肥鄉北長橋村。

福興寺在肥鄉北趙兒寨。

崇興寺在肥鄉東西高村,雞澤在西柏枝寺村,威縣在七級集,清河在油房集。按《清河縣志》:寺基弘敞,林木叢茂,後有臺,上為玉皇閣。邑中登覽,此其勝概也。

白馬寺在肥鄉東翟固村。

崇喜寺在肥鄉東原固村。

明喜寺在肥鄉東南屯莊。

古佛寺在肥鄉東五吉村。

青佛寺在肥鄉東集善村。

禪房寺,在邯鄲西閻家河。

龜臺寺在邯鄲西蕭家河。

爆臺寺,在邯鄲東北二十里。

興隆寺在邯鄲東里堡

緣慶寺,在邯鄲東代召村。

「賈國寺」 在邯鄲西百家村。

青塔寺在邯鄲西霍北村。

興教寺,在邯鄲杜家村東。

月愛寺在邯鄲東北上壁村。

龍行寺,一在邯鄲東賈村,一在清河《謝爐集》。雲蓋寺在邯鄲東北鴨池村。

隆慶寺在邯鄲東北趙壘村。

「重華寺」 在邯鄲南張莊。

西塔寺,在邯鄲叢臺下。

古塔寺在邯鄲西北三陵村。

慧雲寺在邯鄲南崔曲村。

靈芝寺在邯鄲北大路東。

洪福寺在邯鄲東南南堡村。

圓照寺一在成安縣治西北,一在成安東南《郭方堡》。

圓覺寺在成安路固村

圓銘寺在成安郎堡村

廣福寺在成安夏陽村

匡教寺在成安南二里

霧睹寺在成安東北閻村店。

福勝寺在成安東南三家村。

洪覺寺在成安西南徐村。

法興寺在威縣城北

青龍寺在威縣張臺村

延壽寺在威縣城北

法雲寺在威縣,《經鎮集》。

隆興寺在清河西南。寺東有古塔故址,相傳定光佛葬其下。按《清河縣志》:「寺相傳隋時所建,宋太祖微時,常醉臥塔下,塔影週迴蔭之。老僧意其非常人,因追至城西為獻茶,遂號茶店。及登極後,重修梵宇。今前殿背負壁,尚有白石佛一尊,高九尺,鏤刻精工,背鐫唐大曆十年造。又東有定光佛墓,佛藏舍利於此。」

靜樂寺在清河。《連塚集》

十方院,在府保慶寺內曲周,在河東。

天花院在廣平,宋元豐間建。

「三教堂」 ,在府西關曲周,在何家莊。

觀音堂在府治後,曲周,在南門外肥鄉。一在南關,一在西關。雞澤,在孫家堡營。廣平。一在軍營村,一在南關外。按《廣平縣志》:「觀音堂一在城內小街,曰紅廟。」

石佛堂在曲周東橋

「杏林堂」 在曲周《香城固》。

準提庵在府南關

永錫庵在府治東

甘露庵在府東關,有放生池。

「廣濟」 庵在曲周魏家灣。

「修竹庵」 在肥鄉西馬固村。

《解脫庵》在肥鄉張兒莊。

波流庵在廣平縣

靜樂庵在清河城內。按《清河縣志》:「久廢,後建茶庵。」

《府志》
未載祠廟
编辑

《永年縣志》
编辑

九天仙母廟在馬神廟前。

關帝廟一見前《府志》。一在南關閣上。

火神廟一見前。《府志》。一在西城下。

泰山娘娘廟一在城東關,一在城北關外「玉皇閣」 ,在北隄內。

夏保寺在城東北新莊堡。

準提庵一見前《府志》。一在馬神廟前。

「白衣庵」 一在城東南隅,一在北城下。餘鄉村修建甚多,不能悉紀。

《曲周縣志》
编辑

關帝廟在西關

「龍天都土地廟」 在河南畽堡。

通真觀在東安上村

「趙兒寨堂」 在趙兒寨村。

《肥鄉縣志》
编辑

舊清漳縣城隍廟:在大寨村。

靖堡廟在縣西隄外勒馬臺村。相傳唐李靖行雨之地,土人感其德,故祀之。

三皇廟在西甕城

呂仙祠在申家營村

《雞澤縣志》
编辑

五道廟在通和街西

《廣平縣志》
编辑

元帝廟在西關外

玉皇閣在東關外,岳廟後。

婆留庵相傳石佛自水流下,有齋婆拜而留之,遂曰婆留庵。後有回回過,斷首取寶而去。萬曆十七年,有老仙至其地,見石佛雖毀,玉色尚存。請於縣建寺塑像,題曰「婆留寺。」 《府志》:「波流庵」 ,未知即此否?

《成安縣志》
编辑

漳神廟在東門外隄上

遺愛祠在城郭東南。嘉靖十九年建,祀九華張公。

《威縣志》
编辑

北極閣在城隍廟西

玉帝閣,在城北關三官廟後。

關王廟一見前《府志》。一在東關外,一在縣治東北。

《清河縣志》
编辑

法雲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藥王閣在縣治東

廣平府驛遞考 编辑

《府志》
驛站錢糧總數
编辑

府臨洺、叢臺四驛所驛站銀兩,在存留款項動支,共銀二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兩六錢一分六釐;遇閏加銀一千四百四十三兩八錢一分二釐。

永年臨洺驛所共銀一萬三千三百八兩五分五釐,遇閏加銀七百七十兩九分五釐;邯鄲叢臺驛所共銀一萬二千一百五十一兩五錢六分一釐,遇閏加銀六百七十三兩七錢一分六釐。即將本縣閏月起運並腳價留兌,如尚不敷,再於起運正項內動支銀七兩七錢三分四釐。

《府志》
遞馬總數
编辑

《永年》馬五十匹,臨洺驛五十匹。

曲周馬四十匹

肥鄉馬三十六匹

雞澤馬三十五匹

廣平馬四十匹

《邯鄲》馬五十匹,《叢臺驛》馬五十匹,

成安馬四十匹

威馬三十匹

清河馬三十二匹

按:軍興以來事例不一,如存留則裁減大半,額馬則縣驛協濟。然既奉有,事平乃復之。

旨。謹據《全書經制》具載原額。

《永年縣志》
编辑

臨洺驛額設驛馬五十匹,內本縣出馬二十一匹,每匹原額銀一百四十兩,驢四十頭,每頭額設工料銀十八兩四錢,共銀七百三十六兩。《背包》軍馬三十匹,每名行糧草糧銀十七兩二錢八分,後每名添銀一兩五錢。又每名於戶部糧儲衙門領坐糧花、布等銀五兩九錢九分一釐六毫,今裁,每名止領銀十八兩七錢八分,共銀五百六十三兩四錢,俱照銀七錢三支給。遞運所房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騾一百六十頭。每頭工料銀三十四兩。

《曲周縣志》
编辑

本縣走遞馬騾四十匹頭,共銀一千二百兩,遇閏加銀一百兩。

接遞皂隸二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三十二兩,遇閏加銀十一兩。

各鋪司兵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遇閏加銀六兩。

接遞扛轎夫六十二名,共銀七百四十四兩,遇閏加銀六十二兩。

其臨、叢二驛所驛站工料,臨洺驛存草、雇覓夫皂旗手協濟鄰驛各項銀數,俱詳《田賦考》《曲周縣志》。

《肥鄉縣志》
编辑

走遞馬三十六匹,每年草料銀一千九十二兩,遇閏加銀九十一兩。

接遞皂隸二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五十六兩,遇閏加銀十三兩。

各鋪司兵二十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四十四兩,遇閏加銀十二兩。

扛轎夫五十名,每名工食銀十二兩,共銀六百兩,遇閏加銀五十兩。

其驛站工料,臨洺驛雇覓夫皂,臨洺驛倉存米,叢臺驛存草各項銀數併舊額,俱詳《田賦考》《肥鄉縣志》內。

《雞澤縣志》
编辑

走遞馬三十五匹,草料銀八百四十兩。康熙元年,裁銀三百八十七兩四錢七分四釐七毫四絲七忽,實支銀四百五十二兩五錢二分五釐。閏月銀七十兩,裁銀三十二兩二錢八分九釐五毫六絲二忽,實支銀三十七兩七錢一分四毫三絲七忽七微。

按遞皂隸三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九十二兩。康熙元年,裁銀八十八兩五錢六分五釐,實支銀一百三兩四錢三分四釐三毫。閏月銀十六兩,裁銀七兩三錢八分四毫七絲,實支銀八兩六錢一分九釐五毫二絲八忽。接遞扛轎夫五十名,工食銀五百兩。康熙元年,裁銀二百三十兩六錢三分九釐七毫零,實支銀二百六十九兩三錢六分二毫零。閏月銀四十一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裁銀十九兩二錢一分九釐九毫,實支銀二十二兩四錢四分六釐六毫零。

鋪司兵工食銀六十兩,閏月銀五兩。

其臨、叢二驛所《工料》,協濟河間府鄚城新橋二

驛:改抵臨叢二驛臨洺驛雇覓夫皂各項銀數俱詳《田賦考》《雞澤縣志》內。

《廣平縣志》
编辑

走遞馬騾四十六匹頭,草料銀一千四百七十二兩。順治十三年裁解部銀八百一十五兩八錢三分三釐五毫零,實支銀六百五十六兩一錢六分六釐四毫。遇閏加銀一百二十二兩六錢六分六釐六毫,裁銀六十七兩九錢八分六釐。

遞運所房夫二名,每名工食銀十二兩,共銀二十四兩。

皂隸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順治十三年,裁解部銀九十九兩七錢六分二釐,實支銀八十兩二錢三分七釐;遇閏加銀十五兩,裁銀八兩三錢一分,實支閏月銀六兩六錢八分。

各鋪司兵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遇閏加銀四兩。

接遞扛轎夫七十名,每名工食銀十二兩,共銀八百四十兩。順治十三年,裁解部銀四百六十五兩五錢五分七釐二毫,實支銀三百七十四兩四錢四分二釐;遇閏加銀七十兩,裁銀三十八兩七錢九分零,實支閏月銀三十一兩二錢三釐。

其臨、叢二驛所馬騾工料、勘合火牌,臨洺驛雇覓夫皂存草、存小麥,協濟鄰驛。舊額、新裁各項銀數,俱詳《田賦考》《廣平縣志》內。

《邯鄲縣志》
编辑

走遞馬騾四十匹頭,工料銀一千六兩。遇閏加銀十三兩八錢三分三釐三毫。

接遞皂隸八十名,工食共銀四百八十兩,遇閏加銀四十兩。

接遞扛轎夫七十名,工食共銀七百兩,遇閏加銀五十八兩三錢三分三釐四毫。

各鋪司兵三十名,工食共銀一百八十兩,遇閏加銀十五兩。

其驛傳工料叢臺驛存草各項銀數,俱詳《田賦考》《邯鄲縣志》內。

《成安縣志》
載未詳
编辑

《威縣志》
编辑

驛傳正項銀八百一十二兩五錢二分。其節年裁減,見《田賦考》《威縣志》內。

《清河縣志》
编辑

走遞馬騾三十二匹頭,共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順治十三年,裁改解部銀六百八十兩一錢九分零。實支銀四百七十一兩八錢八釐。康熙十四年,奉文半裁銀二百三十五兩九錢四釐。康熙十六年,奉文量裁遞馬十四匹,裁工料銀四十五兩九錢九分。存馬十八匹,實支銀一百八十九兩九錢一分四釐。

接遞皂隸三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百八十兩。順治三年裁改解部銀一百六兩二錢七分九釐九毫零,實支銀七十三兩七錢二分一毫零。康熙十四年全裁。

接遞扛轎夫五十八名,每名工食銀十四兩,共銀八百一十二兩。順治十三年裁改解部銀四百七十九兩四錢四分二毫零,實支銀三百三十二兩五錢五分零。康熙十六年全裁。

各鋪司兵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六十兩。其驛站工料、勘合火牌、臨洺驛雇覓夫皂協濟鄰驛各項銀數,俱詳《田賦考》《清河縣志》內。。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