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4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二

  兗州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職方典第二百四十卷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二 编辑

兗州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府志 编辑

曲阜縣

少昊陵 在縣東北八里。陵前有石壇、石像,有石碑四,高廣各二十餘尺,龜趺亦長二十尺,其上無字,蓋宋時所造。碑成未鐫,金兵至,遂寢。亦奇蹤也。按《史記》「少昊葬雲陽。」 顏師古註云:「雲陽,山名,在曲阜。」 今陵在平地,無山形也。陵前又有大石,方廣丈許,舊為土壅。明嘉靖末,水汜始出。其文云:「奉敕修仙源縣景靈宮、太」 極觀,于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一日奉安聖祖,遂為大帝,立石聖像。蓋宋真宗時所建老氏之宮也。

至聖先師墓 ,在縣北三里。《史記》:「孔子葬魯城北。」

泗上,弟子心喪三年,相訣而去,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弟子及魯人從而家者百餘室。王充《論衡》曰:「孔子當泗水而葬,泗水為之卻流。」 《春秋演孔圖》曰:「烏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銜書,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 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北。譙周曰:「孔子死,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家,命曰孔里。」 《孔叢子》曰:「孔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二所,獸碣具存。」 《皇覽》曰:「孔子冢去魯城一里,冢塋百畝,塋中不生荊棘,刺人草樹以百數,皆遠方弟子,各持鄉土,異種所植,魯人世世無能名云。啟聖公墓 在城東二十八里防山。」 《水經註》曰:「沂水,出魯城東北尼丘山西北山南數里,孔子父葬處,所謂葬於防者是也。」

復聖公墓 在城東二十里。

魯諸公墓 :在舊縣東八里。修隴蔓延不絕。西葬伯禽,南葬文公。惟昭公墓在道南,孔子為魯司寇時,溝而合諸墓。按《左傳》「季孫使役如闞,公氏將溝焉。」 闞城,即闞鄉澤,在今汶上之西,非此地也。

漢魯諸王墓 ,在縣東南七里許。大冢二十餘,漢魯恭王子孫葬處。石人三,胸臆間篆刻有曰「漢樂安太守麃君槁塚」 者,有曰「府門之卒者。」 餘剝落不可遍識。

顏侍郎墓 在魯東故城內,有高冢數區,前列翁仲,其一稱「太常卿文罎」 ,其一稱「戶部尚書衍。」 顏氏之族,今附葬焉。相傳之推,真卿、杲卿皆葬於此,蓋附會之說。

白公墓 在縣城北。《皇覽》曰:「奄里白公冢在魯城內。」

褚遂良墓 ,在縣北八里。按遂良以諫立武后,貶為愛州刺史,卒於謫所。此地有「墓」 ,誤也。孔道輔墓 ,在先師墓西南,張宗益為銘。明刑部侍郎魏紳墓 ,在縣西十五里。

刑部尚書孟鳳墓 在縣西二十里。嘉靖六年奉敕營造。

滋陽縣

五代僕射房溫墓 ,在縣北五里。元齡八代孫也。

元祭酒王思誠墓 在府城東南十里。

明距野王墓 在城東南八里。

鄒縣

亞聖公墓 在縣東三十里四基山之西麓。歲久榛莽。宋景祐四年,龍圖學士孔道輔知兗州,訪而得之,因于其旁建廟。政和四年,奉詔重修,賜祭田百畝,以給守者。其後徙廟于城。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章時鸞置祠于墓所,宗子博士以春秋奉祀。

孟母墓 在縣北二十里馬鞍山下。墓前有祠,宋孔道輔所建,元人張䇓有銘。紀子墓 ,在縣南二十五里嶧山之巔。俗謂其城曰「紀王城。」 考《春秋》,鄅子為邾所破,從孥于邾,鄅、紀聲相近,殆鄅子也。

漢「丞相韋禹」 墓 ,在縣西三十里。

唐僕射杜如晦墓 在縣北五十里。按:如晦,杜陵人,卒于長安,此地不宜有墓也。

明魯荒王園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九龍山。

魯靖王園 在縣東北雲山。

魯諸郡王墓 ,安丘靖恭王墓在縣境望塋山。莊簡王墓,在韞玉山。榮順王墓,在烏龍山。榮恪王墓,在財山。樂陵恭惠王墓,在縣東陽山。《陽信》安僖王墓,在縣北岡山。高密康穆王墓,在縣境呈瑞岡。新蔡昭和王墓在縣東大陽山。館陶寧思王墓,在縣東北盤龍山。滋陽王墓,在盤龍山、《寧陽縣》。

韓鐸墓 南。宋太子申舍墓,在縣二里,稍南有《子純墓碑》,多殘毀,今華表存焉。

梁尚書王筠墓 在城西南隅。

明文淵閣大學士許彬墓 在城東二里杏岡。成化中敕造,大學士劉翊「為銘。」

府尹王賢墓 在縣北十八里戴村。成化間敕造,尚書姚夔為銘。

泗水縣

明魯惠王園 在縣南三十五里九奇山,「魯恭王園 」 在九奇山。萬曆二十二年,葬魯諸郡王墓 、距野僖順王墓、距野端肅王墓、東甌端肅王墓、俱在縣東南五十里鳳凰山之麓。東阿王墓在城東北五十里龜山。

滕縣

奚仲墓 在縣南三十里奚公山上。《水經註》曰:「漷水又西南,逕薛縣故城北,夏車正奚仲之國也。城南山上有奚仲冢。」

滕昭公墓 ,在西南十五里。

冉子墓 ,在奚仲墓傍。魯有三冉仲、弓、伯牛之墓,已有定處,惟冉求無考,或此其地也。

公孫丑墓 《齊乘》云:「在滕州北公村。」 《通志》云:「在鄒縣西北十里」 ,今祀于鄒。

萬章墓 《齊乘》云:在滕州南萬村。《通志》云:「在鄒縣西南十里。」 今祀于鄒。

靖郭君墓 ,《皇覽》曰:「在魯國薛城中。」 東南陬孟嘗君墓 ,《皇覽》曰:「在魯國薛城中。」 向門。東向門者,出北邊門也。《水經註》云:「冢結石為郭,作制嚴固,塋麗可尋。今墓已開發,內如宮室,以銅鐵鑄壁,扣之有聲,堅不可動。」

毛遂墓 ,在薛城北門外。遂,薛人也,葬此。有石留侯墓 ,在微山。《徐州志》:「在留城南。」 《括地志》云:「在徐州沛縣東六十里,正近微山」 ,微山亦近留也。謂在壽張者誤。

李英公墓 在縣東南六十里趙家莊。按:金明昌《徐大材墓碑》云:「世勣陪葬昭陵。武后時,子敬業舉兵覆宗,掘公塚而暴其骨。業敗,攜家奔潤州,將入海,阻風,遺山江中,有散于東海昌慮者,即其地而家焉。是時本與敬業者乃復徐氏。中宗反正,詔復勣官,葺完塋塚。至是,子孫移葬于昌慮之石樓」 ,與《唐書》合。《通志》謂「在曹州者,其先塚也。」

張圭墓 在縣東北九十里鳳凰嶺前。今居人掘土得碑,字剝蝕不可辯,僅識「唐宰相張圭」 六七字。考《唐書宰相表》無之。

駙馬陳燕墓 在縣東北八十里祝溝西南。碑但云「唐駙馬陳燕」 ,不知尚何主,土人云是唐太宗駙馬。《唐書公主列傳》亦無陳燕名里。

張丞相墓 宋人名義。墓在城東。

墨丞相墓 ,在城西南四十里。原,青州人。高宗南遷,子孫負骨葬于此,因家焉。

余尚書墓 宋人,名珪。皇慶贈兵部尚書、臨淄郡侯。

李文正公墓 元人,名稷,封齊國公,墓在城西北一里。

任中丞墓 ,元人名擇。墓在縣南四十里。劉尚書墓 ,元人名某,墓在城西北二里。李文穆公墓 ,「元人名元,封東平縣公,墓在城西北五里。子塔剌海為集賢學士,附葬。」

明魯莊王園 在縣東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謂「壺山」 是也。

嶧縣

先賢高子墓 :孔門弟子名柴,字子羔,齊人,敬仲傒十代孫也。墓在縣東五十里,故蘭陵城北。《陽穀縣》亦有。

左丘明墓 楚左史倚相之後也,墓在縣東北七十里。

匡丞相墓 漢人名衡墓,在縣西南十三里,左有祠,宋宣和間建。

疏太傅墓 ,在縣南四十里二疏城南。詳見《祠祀》。

王光祿墓 ,晉人名肅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肅善經學,累官光祿勳,嗣父朗為蘭陵侯,葬此。劉伶墓 ,在縣東北二十里,《齊乘》云「伶墓所」 ,今

名劉曜村。旁半里許有劉伶臺,其下為劉伶河,水混白類酒,土人相傳為伶釃酒處。按:伶,沛人,去嶧未百里,此其置鍤處也。有前人《弔伶墓》詩,寧陽亦有伶墓,誤也。

梁王墓 在縣西二十里院山之麓。舊傳為梁王葬地,無碑誌可考。按蘭陵為蕭梁故里,此湯沐邑,必其封王子弟者沒葬此,明正德間為盜所發。

脫烈公墓 「元人,名哥,故守嶧州,愛其山川風土,遂家于嶧。」 此墓在東郊壇山之下,蓋公生時自營者,亦達人也。太守梁宜有記。

蔡尚書墓 元人,名受益,累官度支監丞,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工部尚書。墓在城南,元祕書少監,翰林學士虞集有誌。

周將軍墓 ,在縣西四十里建陵城東。元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并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瑞昌俱葬此地。

石榮墓 ,在縣南五十里庫山之東。本徐州節度使石榮葬此。土人訛為「石崇墓」 ,非也。

明樂陵王墓 在縣北四十里花盤山。

安丘王墓 在邑境

金鄉縣

米鮪墓 《水經》:「濟水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逕漢將軍扶溝侯淮陽米鮪冢是也。」 今在縣西三里,前有石堂,壁上鐫人物、衣冠、罌缶、罐灶之類,或負攜掬摳之狀。《夢溪筆談》云:「今之衣服非古,惟米鮪石堂所刻衣冠,真漢制也。」

秦王陵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冢,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行七十步,得埏門,門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 埏門內二丈得外堂,堂後又得內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鏤,然治石甚精。或云漢昌邑哀王冢,所未詳也。

單縣

青塚 ,在縣南八里,俗傳為「昭君墓」 ,非也。周回三百步,高數仞,常以八月上旬白雲擁出,風雖四轉,竟落西南,不知所解。

陳子春墓 ,在城西北八里,其旁有廟。俗傳單父人三官之父,不知居何代。美姿容,有學行。東遊海岱,三龍女悅而適之,後各生一子,為三官。故鄉人立廟祀之,禱雨輒應。

李尚書墓 宋人,名廷實,兵部尚書,封隴西郡侯。墓在城東南五十五里。

蔡尚書墓 宋人,名衍,兵部尚書、濟陽郡侯。墓在城東八里。

焦將軍墓 ,元人名「雲從」 ,在舊城南三里。學士楊師文撰碑,趙孟頫書。

劉平章墓 ,元人名「肯搆。」 墓在城東南二十里。邵侍郎墓 ,明人名旻墓在城北二十里。宣德間敕造。

秦府尹墓 明人名崇。墓在城東四十里。弘治間敕造,祭酒鄭紀為「銘。」

秦襄毅公墓 明人名絃,兵部尚書。墓在城東四十里。正德間敕造,學士張元楨為銘。

陳侍郎墓 明人名勖,墓在城東門外。正德中敕造,大學士費宏為《銘》。

吳侍郎墓 明人名泰,墓在城西三里。正德中敕造。

張光祿墓 明人名實墓在城東五里。嘉靖五年敕造,祭酒崔銑為銘。

魚臺縣

伏羲陵 在縣東北七十里鳧山,其前有廟。按《九域志》,兗、單皆有伏羲陵。《路史》又云:「陵在山陽。」 今曲阜鄒、滕嘉祥境內皆有伏羲廟,以此故也。城武縣。

張左丞墓 名燾,漢尚書左丞,封竹邑侯,墓在縣北一里。

祝尚書墓 宋人,名維嶽,戶部尚書墓,在城東北二十里。

苗中書墓 元人,名好謙,參知政事,墓在城北二十里。

濟寧州

女媧陵 在州東南三十九里。《太昊紀》曰:「女皇氏,女媧雲姓,太昊之女弟也,出于承匡。少佐太昊,禱于神,祈而為女婦。正姓氏,職婚姻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命,是曰神禖。」 註曰:「承匡,山名,在任城縣東南七十里,女媧生處也。」 考史,陵在華州,灌嬰墓 在州東三十里。

王仲宣墓 ,在州南五十二里。

何休墓 ,在州北二十里。

靳少宰學顏墓 ,在城北里許。隆慶中奉敕修造。

任城王墓 名「道宗」 ,唐宗室功臣,封于任城,墓在城南二十里。

李狀元墓 金人名演,官翰林,死節。墓在州西二里。

趙將軍墓 明人,名卿,子汝璧,俱至總兵都督。墓在城北二里。萬曆間奉敕修造,同郡于慎行為銘。

王廷尉墓 明人名湘,大理寺卿。墓在城西北十二里。萬曆二十二年奉敕修造。

鄆城縣

晁尚書墓 元人,名顯。兵部尚書墓在城北二十里。參政王士熙為銘。

史集賢墓 元人,名惟良,集賢大學士。墓在城南三里。學士黃潛為《記》。

樊侍郎墓 明人名敬,兵部侍郎墓在縣南五里。正統間敕造,少師楊士奇為「碑。」

工部侍郎孫名時墓 在城南二十里。少師楊士奇為碑。

戶部尚書侶鍾墓 在縣南八里。正德間敕造,少師李東陽為碑。

兵部尚書樊繼祖墓 在侍郎墓側,尚書蘇祐為銘。

鉅野縣

比干墓 ,在縣西南二十里。未詳所據。

彭越墓 ,在縣城東南五十里。

魯恭墓 ,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山,漢司隸校尉魯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 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鮮明,叩之聲聞遠近。

胡狀元墓 金人名勵,墓在城西三里。

宋中丞墓 明人名「滄都御史」 墓,在城東北十八里。

蚩尤冢 ,在城東北八里。《皇覽》曰:「山陽鉅澤縣有肩髀冢,傳言蚩尢與黃帝戰,黃帝克之于涿鹿之野,身體異處,故別葬焉。」

嘉祥縣

宗聖公墓 在縣南四十里南武山西。墓前有祠。

范巨卿墓 ,在縣南二十五里大鼎山。前有廬江太守范府君碑文,今移濟寧州學。《水經注》曰:「秦王陵東南范巨卿冢,石柱猶存。」 即今地也。晁錯墓 ,在縣南十五里釣魚山下,有翁仲石馬羊虎坊門在焉。考錯不應葬此,殆宋鉅野晁氏葬地,俗誤傳也。

晉太尉郗鑒墓 ,在城南七里,有郗城,城旁為墓,墓前有二石臺,相去丈許,其高二丈,悉鏤花卉狀,絕頂則斗拱工細,鱗瓦參差。乃砌石成闕,以通出入。自遠望之,如燈檠也。土人名其山為「燈檠山。」

翟師軻墓 在縣東南璺山之下。師軻,金人鄉貢進士,有文章行於世。

段廷珪墓 在縣西二十五里麟塚東北。廷珪,元人,仕至鎮江路總管,父子兄弟俱為名臣。墓方八十畝,翁仲、石、馬、羊、虎俱在。

張總管墓 元人治水有功,陞濟寧總管,後致仕而終。墓在縣東南花林山下,元時敕造,有《翁仲石馬》《羊虎》《華表》《穹碑》在焉。總管無子,有女嫁衍聖公孔氏,至今祀之。

滿尚書墓 元人,名讓,禮部尚書,立身清謹,墓在縣南二十里。

魯秋胡墓 ,在縣南五十五里平山之下。居民有邵氏者,稱「秋胡妻,卲氏之後」 ,為立廟山巔云。費縣亦有秋胡墓,于理為近。

曹州

堯陵 在州東北五十里,舊雷澤城西。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陵上有廟,俗謂之堯王寺是也。《皇覽》云:「堯塚在濟陰城陽。」 《呂氏春秋》云:「堯葬穀林。」 皇甫謐云:「穀林即成陽也。」 《水經注》曰: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採捕。前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檟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有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長櫟聯蔭,扶疏里餘。自漢迄晉,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敘》云:宋神宗熙寧元年七月,知濮州韓鐸言,「堯陵在本州雷澤縣東穀。」

林山,陵南有堯母慶都靈臺廟,請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戶,免其租稅,俾奉洒掃,給守陵五戶。明弘治七年,禮部尚書耿公移文命州學正濮琰上狀,將改正祀典,已而不果。《歐陽修集》載濟陰《堯祠碑》云:「帝堯者,蓋昔世之聖主也。」 又曰:「聖漢龍興,纂堯之緒,祠以上犧。至于王莽絕漢之業,而壇場彝替,屏懾無位。大」 扺文字磨滅,字雖可見,而不復成文。其後有云:「李樹連理,生于堯塚。太守河南張寵到官,始初出錢二千致敬禮祠,其餘不能讀。」 碑後有年月,蓋熹平四年建也。又載《堯祠祈雨碑》云云。

唐昭宣帝陵 在州境內。帝為朱溫所篡,封濟陰王,既而鴆殺之,瘞于曹州。同光三年,後唐莊宗因其故壟,稍廣其封,上諡「昭宣。」 天成四年,明宗遣使奉冊,立廟曹州。

仲山甫墓 ,《水經注》云:「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廟,石羊虎傾低破碎略盡。」 今不可考。

甯武子墓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舊嘗有祠,為水所沒。

子夏墓 ,在州西三十里,有高阜,地名卜《堌曹縣》。

湯陵 在縣南十八里土山之巔。陵前有廟,中祀成湯,以伊尹萊朱配。明成化間,知縣韓懋修、尚書李秉為記。《皇覽》云:「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是也。」 今偃師亦有湯陵,每三歲遣使祭享。蓋本之《括地志》所紀恐誤。

漢恭皇陵 在漢西北五十里左山之陽。恭王崩,子哀帝置陵廟,周丘而城,以為陵邑。《水經》:「濟水又東北,逕定陶共王陵南也。」 金以前曹州治在其地。

丁太后陵 ,在恭皇陵側。漢哀帝即位,尊為太后,建平二年崩,起山陵于共王之園,送葬定陶。王莽秉政,貶號丁姬,掘平其冢,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裔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及丁姬冢,二旬皆平。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下于丁姬竁中。今其墳塚巍然,外郭數周,面開重門,夾道二碑,世謂之「長隧陵。」 莘仲君墓 ,在縣北十八里。《莘仲集》,古之有莘國君,湯妃母冢也。

伊尹墓 在縣東南境。《史記》:「帝沃丁葬伊尹于亳。」 《皇覽》曰:「伊尹冢在濟陰已氏平利鄉。」 亳近已氏,正此地也。《帝王世記》:「伊尹百年卒,天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括地》云:「伊尹墓在偃師縣」 ,誤也。

萊朱墓 ,在縣南十里,俗名「宋天堌。」 舊有萊朱廟。

子臧墓 在《安陵集》《舊曹州》境。

左公墓 在縣西北左山之巔。相傳魯太師左丘明之父也。宋盛琳撰碑其下,又為慎到墓。冉仲弓墓 在縣東北五十里冉堌村,前有祠。弘治中,知縣鄒魯建。萬曆間,知縣錢達道重修魏冉墓 。冉為秦相,益封于陶,富于王室。范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國,故葬於此,世謂之安平陵。《水經》:「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冢」 ,是也。「冉堌」 之名,蓋因此墓而世以為冉子耳。

魏諸王墓 在左山

錢柱國墓 在峒胡村,名揆,吳越王後,故為楚丘令,後至司農少卿,歸老楚丘,因葬焉。侍御史杜純撰《誌》。

宋李平原緯墓 ,在楚丘。《子師中誌》

元馮侍御翼墓 在縣境,虞集為《銘》。

元徐將軍仁墓 ,在縣北四十里,地名「商村。」 明吏部尚書李秉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成化間敕造。

中丞王珣墓 在縣南五里水堌原。正德間賜葬,子崇文、崇獻皆祔于側。

中丞朱綱墓 在城北十五里,萬曆間敕造。《定陶縣》。

曹叔振鐸墓 ,在城西北十里,即髣山之巔。十五公咸葬于此,積墳如山,故曰「髣山。」

伯樂冢 ,《皇覽》曰:「在定陶東南二里,高四五尺。」 今無可考。

陶朱公墓 在縣治東北。肥城陶山亦有朱公墓,皆不可考。而《水經》所指「朱公之陶」 ,則此地也。項梁墓 在城北五里。

明戶部尚書曹邦輔墓 在縣東柳林村,萬曆中敕造,同郡于慎行為銘。

東平州

堯陵 在城東北十三里蘆泉山陽。詳見《祠祀》。及考堯陵所在,當以曹州為是,此殆誤也。

冉伯牛墓 初在汶上西門外感化橋側。相傳定公召孔子為司空,以伯牛攝宰,卒因葬焉。宋時改墓東平西北十五里舊有祠宇,歲久傾圮。明正統間,知州潘洪復新之。祠旁有祭田三十畝,有司常以春秋祭享。大學士許彬、知州劉元凱俱有碑記。

漢東平思王墓 在州東故無鹽城東北二里。宣帝第四子也。

東平憲王墓 在州北五里,山前凡九塚。《水經注》曰:「漆溝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阜山下,西逕無鹽縣故城北,水側有東平憲王蒼冢,碑闕存焉。」 即此地也。墓前為佛寺。明嘉靖庚子,改建王祠,有司春秋祭享,以宋殿中侍御史馬伸配。劉府君墓 在城東北堯陵前。府君名曜,漢光祿勳,有古碑殘折。

宋狀元梁灝墓 在州北二十五里望山之陽,及子固祔葬。

梁莊肅公墓 ,在狀元墓西北。名適,宋宰相亦灝子也。梁氏宋時多顯貴,列冢十餘,皆有翁仲碑石。

殿中侍御史馬伸墓 在憲王陵北五里。孫明復墓 在州北蘆泉鄉。先生,平陽人,隱于泰山之陽,官至殿中丞,卒葬于此。歐陽修銘其墓。

龍圖閣學士孫宣公奭墓 ,在州東十五里。元狀元霍希賢墓 ,在州東二十里。

韓總管煦墓 在州北王陵臺前。有元學士李之紹撰《神道碑銘》。

左丞相忙兀臺公墓 在州北王陵臺西。丞相名光照,有至元二十三年《碑文》。

明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王憲墓 在城北二十里荊山之南。嘉靖十七年奉敕修建,大學士李時撰《神道碑》。

尚書劉源清墓 在州北七里。隆慶初,奉敕建修,郡人趙元夫為銘。

吏部尚書吳墓嶽 在州北十里。

汶上縣

蚩尤冢 在南旺湖中,故壽張境也。《皇覽》曰:「蚩尢冢在東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冢高七尺,常以十月祠之,有赤氣出如絳,民名為蚩尢旗是也。」 漢衡衛尉方墓 ,在縣西南十三里,古碑一道,建寧間立。又浚儀令衡立亦有一碑。

王彥章墓 在縣西門外,即彥章死節處也。墓前有祠。明文皇靖難,駐蹕汶上,親祭其墓。初令有司以四月十五日致祭。按歐陽修《畫像》,謂「其葬鄭州管城」 ,此或後人傷之,掩其衣冠耳。金翰林學士完顏致墓 ,在縣南二十里。元兵部尚書張昉墓 ,追封東平郡公,諡莊憲。翰林學士曹元用墓 ,在縣西南七十里。學士國祥墓 ,在縣南二里。

都水少監馬之貞墓 ,在縣東南十里。

平章王柏弘墓 ,在縣東十里。

明兵部尚書路迎墓 在縣南七里。嘉靖中奉敕修造,邑人吳維嶽為《銘》。

戶部尚書王果墓 在城東南二里。邑人郭朝賓為傳。

工部尚書郭朝賓墓 在縣東十里。萬曆十一年奉敕修建,有同郡于慎行為《銘》。

東阿縣

項王墓 在縣城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羽守,乃持項羽頭示魯,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于穀城。《皇覽》曰:「穀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塚。」 《水經注》曰:「穀城西三里有項王羽之塚在焉,石碣具存。」 《皇覽》所云非也。《述征紀》云:「在穀城西北三里」 ,蓋本之《水經》。至《漢書註》,宋白以宋州穀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陳思王墓 在城西八里魚山西麓。《水經注》曰:漁水即吾山也。漢武《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山上有柳舒城。魏東阿王曹子建每登魚山,有終焉之志。後徙王陳,薨,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為墳。元時以王為東阿城隍,後令宮欽改正其訛,別祠王于邑城。其後城遷祠廢。明隆慶間,縣令田樂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設廟貌。程盧公墓 在縣西南白臘山之陽,唐程知節葬所也。知節陪葬昭陵,子孫以衣冠葬此。邑人蘇則魯有《辯》

吳文肅公墓 在城東南二十里陶家峪,宋參知政事吳奎葬所也。奎,益都人,知鄆州,徙其先世于此。其後奎亦祔焉。

侯丞相林 在城東三里冠山下。金丞相摯大父義也。義仕金為宣武將軍,葬此。後摯為右丞。

考證

死,汴土人以故號其林曰「丞相。」

「金平章政事張文簡公萬」 墓 在青台鋪北三里,其故宅在青台鋪。

東平桓肅公墓 ,在城北十五里香山下,所謂「札剌王」 也。其前數里為王家廟,故址,碑石具存。元翰林司允德墓 ,在城北二里。

明兵部尚書張本墓 在城北四十里王村鋪,宣德中,奉敕修造,少師楊士奇為銘。

戶部尚書師逵墓 在城北一里許。

中丞劉隅墓 在城西二十五里苦山。後父參政約、兄員外郎田,俱葬其地。

中丞李仁墓 在苦山之前。明嘉靖間葬。兵部侍郎殷學墓 在城北十里清河西岸。明嘉靖間葬。

中丞侯越墓 在丞相林北。明嘉靖間,葬郡丞于玭墓 ,在城南十二里。

陽穀縣

田真墓 ,在縣東北十五里。舊有碑石。

達德台墓 ,在城東北六十里。元參知政事,封東平郡公。

王丞相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人名居仁,中書平章事,封薊國公。大父諛,元初從軍,封東平郡侯;父教,贈東平郡公。並葬其地。

壽張縣

張公藝墓 在縣南十里。明正德六年,參政史學立石志之。

明給事殷雲霄墓 在城北半里,以能詩名平陰縣。

金二王先生去非去執墓 在縣西南十八里石峽村,左為「醇德先生」 ,右為「榆山先生」 ,党懷英為表。

元翰林學士李之紹墓 在「石峽村。」

沂州

鯀墓 ,《路史》:「在羽山之下,在州東南百里。」 季文子墓 ,在州治西南魯卿山上。其前有祠。元人王良弼撰記。

荀卿墓 ,在州西南二十里許。舊蘭陵城,與嶧縣接境。

蕭太傅墓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

瑯琊王墓 ,在州東南一百里。晉宣帝子,名佃。王祥墓 在州北二十五里朱潘村,有河曰「孝感」 ,即沂水支流躍鯉處也。在岸二里大塚,有七翁仲石,羊、虎俱存,碑石斷裂,不可盡識。河西為脽陵公祠,天曆三年建。

元尚書管仲祿墓 在州北一里馬湖莊。都御史陳玉墓 ,在州西北三里。明時敕建。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王璟墓 ,在州東南三里,嘉靖間敕造。

郯城縣

郯子墓 ,在縣南十五里,謂之「寨子社。」 邑人廟祀之。

于公墓 ,在縣城西偏,俗呼《青塾》。

于定國墓 在縣南《舊東海縣》。

孝婦墓 在縣東十里,即于公所,謂《辨冤明》。副使彭公立石表其事。

何遜墓 在縣境長城社。遜,梁江州記室。費縣

曾晳墓 ,在縣西南八十里南成山。王符《論衡》所謂「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 是也。《史記》:「曾子,南武城人。」 南武城者,漢泰山郡南城,即今之費也。

《縣志》
記曾晳墓在磨山故縣之墟于理為近今
编辑

祀于嘉祥誤矣

澹臺滅明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

原憲墓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其旁有《原憲城》。

司馬牛墓 在縣西南南成山。按杜預《註》,「漢南成縣也。哀公十四年,司馬牛葬此。」

顏魯公墓 相傳在縣東北四十里。其旁有隱真觀,魯公所居也。按米芾《仙真記》:「魯公死于賊中,賊平,家啟瘞之,歸葬于偃師縣北。」 先塋以此證之,魯公冢不在費也,以為曲阜者,尢誣。明魯懷王園 在縣西南八十里。毓秀山即南成山也,亦曰曾子山。

「魯悼王」 園 在毓秀山。

魯端王園 在縣西南洙灣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