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五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三

  太原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五卷

太原府部彙考三 编辑

太原府山川考三 编辑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陽曲縣志》
编辑

潛丘 《爾雅》曰:「晉有潛丘。」 郭璞注云:「在太原晉陽。」 今無考。

「試斧石 」 在天門關凌井溝內,有巨石一塊,其中一大縫,如斧劈狀。

真金佛洞 ,在天門溝內峭壁上,高數仞。俗傳曾有《真金佛》一尊,後被人以塑像易之。

尚家海子 在縣西南

長海子 在貢院右

《圓海子 》在貢院後,又名「文瀛湖」 ,士子多遊覽其上。

九間橋河 在府營街南。有尼庵,後為橋九楹,橋下水名「小兒河。」

《西湖景 》在南關內西隅,周圍俱水,中建關聖廟。東北有觀音堂,東南悉蘆荻,養魚蒔荷園亭相望,又名「水晶宮」 ,通西城門,因名其門為「西湖景門。」

八角井 在參將府街北,味甘美,呼「琉璃井。」 丹井 在廢晉府東城門內,上有樓,味極清冽。府有藥名金棗丹,治疾甚驗,惟用此水。

龍王廟井 在文廟西北隅大新街。龍王廟前架木為蓋,有數孔,味甚甘美,為晉省第一泉。「古漆井 」 在小彌陀寺西。相傳未有寺先有井,內無磚痕,故名。

《太原縣志》
编辑

胡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

汾水 ,源出靜樂縣,流入清源縣界,夏多泛漲。

《榆次縣志》
编辑

洞渦水 ,在縣南三里。見《樂平》。

《太谷縣志》
编辑

馬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路通順德府。

《祁縣志》
编辑

海眼 在縣三十里馬射村灣有泉出其下。上建水母廟、長嘯樓中鑿方池建亭,跨兩池上,水至冬不涸。土人呼為「海眼。」

《徐溝縣志》
编辑

金水河 :在縣集義村,漫流。

《清源縣志》
编辑

汾河 在縣東五里。《水經》云:「南經梗陽故城。」 涂水 ,在縣東南三十里,見榆次。

東湖 在縣城中,東南北三面臨城,廣居邑城之半。

芹馥泉 :在儒學前,經縣治前,東注東湖。

《交城縣志》
编辑

采屏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懸崖如削,五色繽紛,土人不知其名。後得「采屏」 二字於澗中斷碑,因名。

汾河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渾谷水 ,在縣西北,源出孝文山後。

卻月湖 在縣城中東南隅,周圍二里許。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趙吉士乃沿湖築堤,植桃柳數

百中,置畫航備遊觀,有《西湖》風景。

瓷窯河 在縣東北五里許。每年官率夫役,運石築堰,以障塔莎水,防衝城患。

瓦窯河 在縣西北五里。明永樂間,步渾水與塔莎水泛漲。河決,衝壞城垣。

皇清康熙二年瓷瓦「二水交流」,北門圮裂。七年趙吉。

士壘石築堤,障水南流。二十五年,堤壞水漲,城垣復圮。知縣俞卿修築,水復南流。久之,堤壞無存。嗣是屢修屢壞,居民田舍無數。四十五年,知縣洪璟同典史曹文權相度地形,興工重築,越三月告成。計長八十餘丈,高二丈餘,中實灰石,建河神廟于上。

漿水泉 在萬卦山之南石崖下。

龍池泉 在萬卦山西方丈右石坎下。

「靈泉 」 ,在萬卦之巔,石佛堂西岩下,冬夏不涸。「龍潭 」 ,在石壁山西北巖下。古有龍潭,禪師演法於此地,因名。

《文水縣志》
编辑

柏茆山 在縣北十三里。山隈有三皇后土,并十代名醫子孫聖母等廟。正月十六日,士女競往祈禱。明萬曆間,知縣文養浩增建「孫真人廟。」 其山蔥鬱巃嵸,古柏森列。陶山 在縣西二十里。或云唐帝憩息于此。石峽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上有石峽洞,舊藏陶淵明《白蓮社文》《金剛科儀》等書,今不存。西十餘里有黃龍洞,旱禱即應。

白石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西南入於汾。迴馬河 ,在縣東五十里。南入於汾。

《文水 》,源出永寧州方山界,歷方城縣、榆次縣南,入於汾。

《壽陽縣志》
编辑

金剛泉 在本縣方山雲松岩下。味甘而冽,為山中諸泉第一。

冷泉 ,在縣南五十里,西南流入洞渦水。

《盂縣志》
编辑

白馬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圖經》:「白馬之山,牧馬之水出焉。」

方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周折成方,故名。千佛山 ,在縣西五十里。下有玉泉廟,有泉如玉,故名。

長崖鉤山 在駱駝山西五里。

紅沙崦 在碓臼山西三里。

獨子峪

「滴冷嶺 」 俱與《天揀》砦近。

《太湖石 》:在牧民街。

腥河 在南管峪,東流入縣。相傳仇猶妃死節,至今水猶有腥氣。

《樂平縣志》
编辑

蒙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勢聳秀,土人九日登高於上,上有龍神祠。按《通鑑》,「代公猗盧子陸修與劉曜戰於汾東,曜兵敗墜馬,夜踰蒙山而東,即此。」

奇峰山 在皋落村東二里。不與群山連,平拖若畝,宛然場圃中所揚粟穀堆形傳為萬糧堆。臥佛岩 在縣東一百里孔子岩之東,岩下鑿石為像。

洞渦水 ,在縣西四十里。

《忻州志》
编辑

屠岸賈洞 在劉家溝,相傳通定襄古城。莫良川 ,在州西五里。相傳唐太宗與秦瓊戰尉遲恭於此,馳逐跳澗者三,又名「三跳澗。」

《定襄縣志》
编辑

鳳凰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龍頭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虎頭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紅沙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沙盡紅。

武峪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藏狐臺。

熊兒水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從未有水,一日熊入山中,人往視之,水湧出,遂名。

暖窯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以「氣」 名,士多結屋讀書於此。

武子谷山 ,在縣東二十里。峰巒高峻,散客多遊賞。

十八盤山 在縣東三十里,盤旋而上十八轉。五公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五仙煉丹于此,故名。

窯頭山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穿窯取炭,故名。上有羊腸石。

團城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趙盾避難遇晚,令軍士包土築城止宿,猶存遺跡。

八峰尖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山八峰。琵琶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段木山

青石山 俱在縣東北四十里。

紫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石山 ,在縣北三十里。其石重黑,能吸鐵,大小龍山。

臥虎山

趙老懷山 俱在縣北三十里。

開門峪 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山中分,相對如門。或曰:趙氏避下宮之難所開。考《韓非子》曰:「智伯將伐仇猶,而道難不通,乃鑄大鐘遺仇猶之君,除道將納之,赤章曼枝諫,不聽,遂內之。赤章曼枝因斷轂而驅,至於齊,七月而仇猶亡。」 按仇猶,即今盂縣故城。

龍血石 在開門峪內。趙氏避難出此,見前途有龍持弓射之,血染於石,至今猶紅,類血。石佛洞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開一石洞石

《佛一堂》,「相傳天造,不由人工。」

滹沱河水 ,發源繁峙縣東秦戲山。

《雲中水 》,由安義藍臺經西營羊房村,東北入滹沱河,俗呼「天草河。」

牧馬河水 ,發源忻州西南白馬山,合諸水,出州南,環本縣如帶,東北入滹沱河。

暖泉 在本縣龍頭山麓。夏涼冬暖。

《代州志》
编辑

代谷 。梅福曰:「代谷者,恆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東,代郡在西,是其地也。」

滹沱河 在州南二里

《五臺縣志》
编辑

東明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腰一孔,與縣西月桂山相望。

段畝山 ,在縣南四十里。出紫綠文石,堪為硯,一曰「文山。」

獨龍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腰有泉細流,其水清冷甘潔。山崦茅舍數家,為龍池莊。

二仙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小竇村之南山也。峰巒殊秀,長松數株。岩間二石,遠望如人,一坐一立如人焉。山左半里一岩壁立,石色蒼紫,為紅崖。迤東為太師瑙,下則龍灣。

「蓮花山 」 古竹林寺之後山。

象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梵剎,名「蘭若。」 圍瑙山 在城西南二里。天將雨,上有雲生焉。滹沱河 由河邊村入臺境,與縣三河合。射虎川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神武泉 在射虎川

龍泉 在縣北五里

「孤嶼溝 」 兩山對峙,寬僅數武,澗深五六丈,鑿山開道,以通往來。

《石蓮池 》:池石皆蓮花形。

繁峙縣。闕。

崞縣:闕。

《岢嵐州志》
编辑

天馬山 :在城一里許。

十里崖 在州東十里。形如飛簷,高二丈,往來者於此避雨。

汾水 舊《志》:汾水出岢嵐山,今蘆茅山下有汾水,其源也。

水池 「舊一于南門內甃一池,引河水注其中;一于城西內開大池,導河水瀦之。明嘉靖四十年,修故道,引水入城。開渠三,鑿池十,水勢汪洋,民便之。」

皇清康熙七年,復濬渠導水入城,然故池多湮塞矣。

《興縣志》
编辑

蔚汾水 ,在縣東一百里黃芊山。發源經流縣南,西入于黃河。

黃河 ,在縣西五十里。

《保德州志》
编辑

野人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俗傳野人在此居,有骸骨長大,故名。

石門山 :在州東六十里大塔鋪。

逍遙山 在州東北二十里。一名「腰莊。」 出鐵器。潘家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桑林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銀爐山 在州南十里井兒窊村。

寨山 ,在州南三十里。

羊頭山 在州南四十里。

黃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

神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

馬頭山 在州東二十里。

窩弓山 :在州東六十里。

鷹窩山 :在州東六十里。

獅子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

孤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

劉家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

黃龍山

倒座山 俱在州東南六十里。

袁家山 在州東南七十里。

土門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

賀家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

柏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

郝家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

楊家嶺 在州南九十里。

王家嶺 在州南一百里。

峰子嶺 在州南五里。即小煙墩。

党家嶺

韓家嶺 俱在州西南九十里。

木瓜崖 在州西包城,後不生。

花花崖 在州西南八十里。

天橋峽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冬月積冰成橋,民呼為「天橋。」

鴨頭川 在州南九十里。水由東南入黃河。朱家川 在州東六十里,由花園村入黃河。石堂水 在州南四十里,由韓家川入河。腰莊水 在州東二十五里,由郭家灘入河。張家灘水 在州東十里,今河沒無存。

馬家灘 在州西二里

王家灘 在州西三里

楊家灘 在州東北二十里石梯山下,亦名「石梯灘。」 明萬曆二十六年,大水衝沒成河。

康家灘 在州東五里

郭家灘 在州東十里

東溝水 在州東城下,由岔道村背後流入河。土門溝水 ,在州南六十里,由林遮谷入河。蘆子溝水 ,在州東三十里,由張家灘入河。寺河塔溝 ,在州南九十里。

西莊溝

狄家溝 俱在州北三十里。

峽查溝 在州東南三十里。

濟道溝 在州東南二十里。

孫家溝 在州城內金山下。

草場溝 在州城內鐵山下東角。

苦水溝 在州城西北角。

深溝 在州南三十里興縣。往來通路,最崎嶇。扒樓溝 ,在州南八十里。石燕出此。

熱窯河溝 在州東十五里。出炭。

煤灰溝 在州西王家灘。

鴉前塔溝 在州南五十里。

赤泥溝 ,在州東南五十里。

石坂溝 在州東五里。楊家泉 在州東坡下,從平地噴湧出,煮豆粥,不用鹽。

雙井 在州東六十里

寧武關

黃花嶺 ,在城北十五里。北係神池汛,南係寧武汛。

水利附 编辑

本府。陽曲縣附郭。

汾水十四渠 俱在府城北,引汾河水灌東蘭村、西村、澤村、上輦村、土棠村、劉村、呼延村、楊家村、柴村、芮村、鑠落、彭村、南寇莊等村,以灌田園。太原縣

汾水十一渠 俱引汾水分灌北莊等五十餘村。

小河三渠 郜村、辛村、張花營。

晉水四渠 在縣西晉祠,分四大渠溉田。洞渦河四渠 ,自永康鎮等村引河水灌劉家堡等十五村。

榆次縣

萬春渠 在縣西南三里。元至正二十二年,從白家厓引洞渦水西流灌田。王村渠 ,在縣南八里。元至正二年開,引涂水灌本村及張超村地三十餘頃。

楊村渠 在縣南十里。明萬曆元年開,引涂水灌本村及南谷村、甯家營地五十餘頃。

張慶渠 ,在縣西南二十里。元至正二年開,引涂水灌本村及張義村地五十餘頃。

偃武渠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中統元年開,引涂水灌田二十餘頃。

懷仁渠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中統元年開,引涂水灌本村及長壽地十頃。

永康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元中統四年開,引涂水灌田二十餘頃。

王郝渠 ,在縣西南二十里。金皇統元年開,引涂水灌田二十頃。

陳胡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元中統四年開,引涂水灌本村述巴村地七十頃。

中郝渠 ,在縣東南七里。明萬曆四十年開,引涂水灌田二頃。

使趙渠 在縣西北八里。元至正二年開引澗河水,自聶村西流,與聶村分為二渠,溉田數頃。聶店渠 ,在縣北十五里。明宣德七年開,引澗河水,灌田二頃。

聶村渠 引趙渠口澗河水,溉田三十餘頃。楊盤渠 ,在縣西二十里,明洪武二年開,引澗河水,灌田二頃。

鳴李渠 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洪武三年開,引澗河水灌田六頃。

西榮渠 在縣西二十里。明萬曆二十五年開,引灌本村及溫莊地一十五頃。

永春渠 在縣東三十里長寧村。元至正二年開,引大涂水灌田十六頃。

南要渠 在縣南八里。明萬曆十年,開牛坑水,灌北要及郭村地五頃。

長壽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東長壽村。萬曆十四年,知縣李光祖開,溉田十餘頃。

要村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四十年開,引金河水,灌本村及王都褚村地十餘頃。德音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萬曆二十六年開,引金河水灌地一十五頃。

沙渠 在城西北二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開,引灌地三頃。

西河堡渠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明嘉靖四十年開,引灌本堡地三十餘頃。

胡喬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萬曆二十年開,引小涂水灌本村及陳胡地十餘頃。

小東關渠 在縣南一里許。明萬曆二十七年開,引灌田一十五頃。

洪水上渠 在縣北十里。明萬曆二十八年開,引澗河水灌聶村、田村、趙村地三十頃。

洪水下渠 在縣北十二里。明萬曆二十八年開,引灌地四十頃。

雙村渠 在縣南十八里。築堰高三丈五尺,闊十丈。萬曆三十一年開。

《南要》新渠 ,在縣南十里。通東郝渠,引小河水,灌本都郭村地五十頃,遠近十里。

土戈渠 在縣東十八里。明萬曆三十二年開,引灌地四十餘頃。

沙河渠 在縣北三十里,引山水灌地五十畝。磚井渠 ,在縣西北三十里,萬曆三十三年開。小峪口渠 ,在縣北三十五里,明萬曆三十二年開。

使張渠 在縣西北十里,引澗河水灌地五頃。明萬曆三十二年開。

沙溝村渠 在縣北三十五里。引沙河內水,灌地八頃,萬曆三十二年開。

秋村渠 在縣西北二十里,萬曆三十二年開。王都渠 在縣西南三十里,引小河水灌地一百餘頃,遠近二十餘里,明萬曆三十二年開。西河堡新渠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明萬曆三十五年開,引小河水灌地三十餘頃。

撜槽渠 在王村。明天啟年開。

擇水堤 有三:一在懷仁村,萬曆九年建;一在西長壽村東,萬曆二十五年建;一在王郝村東,萬曆十五年建。以上皆涂水漲發,漂溺田舍,故糾眾積工以防水患。

太谷縣

酎泉渠 二道,澆灌侯城地一十餘頃。東南三坊白斗等地一頃。此活水也。

祁縣

《子洪渠 》有上、中、下三渠。

魯村渠 自子洪引灌本村田。

龍濟渠 自澗壑村北,引灌大韓、小韓諸村田。《官渠 》自河灣村北,引灌諸村田。

斜渠 亦自河灣引,灌西六支等村田。

沙渠 自西六支引,灌劉家堡高村田。

小沙渠 自劉家堡北,引灌四村田。

《大東渠 》自東六支引灌五村田。

胡帳渠 ,自東六支引灌三村田。

范公渠 自東六支引灌三村田。

北左渠 自東六支引灌左東、左西等三村田。《賈令》渠 自沙堡村,引灌本鎮諸村田。

南梁渠 有上、下渠,引灌二村田。

徐溝縣

嘉平渠 引小河水由榆次縣胡喬村至本縣,上下灌田。

禿尾渠

常平渠

沙河渠 以上三渠俱引洞渦水灌本縣民田。峪渠 有二:一自李青村接引城南,一自李青村史家社接引城東七里灌田。

清源縣

永濟渠 ,在縣東十二里。

交城縣

甘泉渠

石堠渠 二渠俱分派於文谷河內,舊《志》所謂「澄潭決水利民」 者,即此。

《新渠 》明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周璧開,引水灌田二十餘頃。

文水縣

常稔渠 在縣徐北都

廣濟渠 有三

甘泉渠 在縣開東、開西二都。

洪橋渠 在縣徐南、南仁二都。

清水渠 在縣昇泉、北榆、宜韓三都。

崇通渠 在縣崇武都

清龍渠 在縣文武都。以上各渠俱文谷河水。永濟渠 在縣南賢東、南賢西二、三都。

永會渠 在縣清安都

《原開渠 》在縣原東都。

烏麻渠 在縣原西都。以上各渠俱引汾河水。永賴渠 在縣西北二十里,今廢。

忻州

南關渠   ,王家莊渠  ,曲家莊二渠,楊泗渠   ,故郡二渠  ,樊家野場渠,真禮渠   ,習村二渠  ,石家莊二渠,郝村渠   ,義井二渠  ,東樓村二渠,韓嚴渠   ,楊家莊渠  ,西樓村二渠,雙堡渠   ,令歸二渠  ,盧家野場渠,安義渠   ,北湖四渠  ,南湖二渠,南蕭村渠  ,北蕭村渠。

以上諸渠,俱在州東南,引牧馬河水。

郭村渠   。頓村二渠  ,部落二渠。泡池渠   。「西播明渠  ,北太平渠。」 河管渠   。北新莊渠  。吳家莊渠,大儀渠   ,曹張渠   ,白村渠。

「呂令渠   。」 「解原渠   。」 「奇莊渠。」

楊村渠   。大郡渠   。高池渠。

淤泥渠   。平張渠   。治村渠。

「解村渠   。」 「尹村渠   。」 「北趙渠。」

「逯莊渠   。」 「六石渠   。」 「檀村渠。」

以上諸渠,俱在州西北,引雲中滹沱河水。東十里堠渠 ,牧馬雲中水俱可引。

定襄縣

滹水渠 在湯頭村。東遶橫山村,經建安合河。久廢。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復開。起自忻口蝦蟆石,十五里。

入縣境

通利渠 在縣北,過砂村至芳蘭村,宋時開,深闊各一丈,年久湮塞。元至元五年,復開,今廢。北受羅渠 在忻州白村,經上下湯頭,北受羅、于家莊,至迴鳳西沙坡。

馬房營渠 在下湯頭,入馬房營。

南受羅渠 在下湯頭,入南受羅村。

北莊渠 在馬房營,入北莊。

南莊渠 在馬房營南。經南受羅、北莊、南左各村,抵東西作兩村。

黃嘴村渠 在代郡,經南莊黃嘴抵高村。「林木村渠 」 在高村西南。

丘村渠 在高村西南入丘村灣。

藍臺渠 在本村,經西營村入藍臺。

南關渠 在代郡,北,經西營各村,入南關。《西關渠 》在代郡,南,經羊房村,入南關。

北關南渠 在羊房村西,經古城傍入北關。神山村渠 在莊頭村,即利源之故源也。王進村渠 在縣北,抵師家屯,地多賴焉。崔家村渠 在莊頭,久廢,萬曆間復濬。

趙家營渠 在崔家莊北入本村。

衛村南渠 在崔家莊南,合牧馬河。

衛村北渠 與南渠並行,歷衛村抵管家營。許村渠   「南作村渠  。」 「牧水渠。」

張村渠   ,智村南渠  。智村西渠。鐔村渠   ,西邢村渠  ,智村新渠,南邢村渠  ,中霍渠   ,神湯渠。

《地二》王渠  。北關北渠。

崞縣

「大蒲灣渠  。」 「白家灣渠  。」 「陽武渠。」

大牛渠   。三吉渠   。賈陀渠。

大林渠   。「龍泉渠   」 、石寺渠。

申村渠   。滹沱渠。

以上十一渠,俱資灌田。

保德州

馬蹄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石上大小馬蹄跡。傳聞始皇巡狩駐此,馬所踐。

龜石 ,在州東一里許娘娘廟山下,似龜,足踞山腰,首飲河畔,俗傳「龜兒吃著水,一錢一斗米。」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