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9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九十四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二

  太原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二百九十四卷

太原府部彙考二 编辑

太原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

盂縣

黃毛山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與平山、太平等村山勢相接,黃毛祖師修煉於此,又名「黃茅山。」

黃蠶山 ,去黃毛山西三里,又名老蠶山,下有「老蠶谷。」

碓臼山 :山穴有如碓臼,故名。

界首山 ,下有界首村,在紅沙崦西北八里。穽眼山 ,山穴如穽,故名。在界首山西五里,下滹沱河所經。

旱魃山 下有旱魃泉,在穽眼山南五里,其泉遇旱益盛。

石牛山 ,下有一石似牛,故名。在麻胡砦西北十里。

陽大夫山 ,相傳「大夫陽貨至此。」

紅團山 在縣北石牛山西八里,下有泉出焉。宋元之亂,縣人避兵於此,上有平地十餘頃。桃紅山 ,在紅團山西七里,上有牛道嶺,下有牛道峪。

紅塘山 :在牛道峪內。

駱駝山 在桃紅山西五里。有駱駝泉。

椽房山 :在駱駝山西五里。

《硯瓦山 》以其形似硯,故名。

草堆山 在駱駝山西五里。

大惡棧山

小惡棧山 俱與駱駝山西五里草堆山相近。龍鬚山 與大小惡棧山相近。

鳳凰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八眼井山 以其山下無水,上有井八眼,故名。兩嶺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兩山相峙,山勢如畫,當兩縣東西之交,稱要害地。

愨頭山 形似愨頭

重門山 在縣西六里。金大定二年敕建慈氏、清涼二院,又名慈氏山。松柏森蔚,環插梵宮。仇猶山 在縣北七里。《春秋》智伯伐仇猶,國君既滅,後人在此立廟,故名。山尊巍,四望咸俯。北鎮原仇,屹如屏障,土人呼曰「高神山」 ,一名「大安。」 白鹿山 在縣北三十里,嘗有白鹿出此,故名。竦岫山 在縣北七里。其形孤峙,故名。

水神山 在縣東北十里。相傳,昔周世宗女秉性貞烈,不欲適人,潛於是山樹下涕泣,渴而思水,扣地得泉,飲畢,自縊於樹。鄉人立廟祀焉,禱雨輒應。

李賓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昔李長者葬此,有墓存焉,故名。

雙鶴山 ,在縣南十五里。昔李長者居此,著《華嚴合論》,嘗有雙鶴來棲,環山皆松。

牽牛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舊有老人牽牛於此,頃之無跡,故立廟祀之。

藏山 ,在縣北五十里,乃程嬰公孫杵臼謀藏趙氏孤兒於此。其藏處巖疊環堵,石溜灌縈。旁有聖水,禱雨輒應。攀崖北古洞竦然,中有石龍,旱禱輒應。

越霄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高出雲霄,上有巨人跡,伏仙洞。

幸胡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昔元主嘗幸此山。馬宗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隱士馬宗隱此,故名。下有寒道泉,盛暑益寒。

靴蹄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似靴,故名。下有何晏窯,隱士何晏隱此。

龍霧山 在縣北四十里。一名五花山。層巒疊現,若五花然。又名五花砦。

高嶺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三尖剌雲有洞如玉,周匝皆成龍形,風穴噓焉,是曰白龍洞。白馬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圖經》云:「白馬之山,牧馬之水出焉,東曰白馬關。」

馬鞍山 在縣北七十里。銀礦內韞諸石,光燦如星,又名「馬砦。」

牛蘭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隱士牛蘭隱此。

王神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王神谷、羅仙岩、麻仙谷。

玉泉山 在縣西二十里。下有玉泉廟,有泉如玉,故名。

紅面山 在縣南八里許。相傳有紅面長老化於此。

碧巖山 ,在縣北三十四里,儼若碧玉,四壁嶄巉,前列如嶂,垂麓有洞有潭,為六師仙蹟。獨頭山 眾山皆矮,獨此山聳然高出,故名「慌鞍山 」 ,程嬰抱孤至此,慌備鞍馬。

秀水河 出縣治西南,其源澄細不絕,繞出原仇東,與西河北會。原名「細水河」 ,今易為「秀水腥河 」 ,東流入溫池。仇猶妃靖節於此。

溫泉峽 ,在縣東二十里。兩山環束,疊匯為潭,原仇諸水,莫不東來畢會,由峽口出,上有溫泉注焉,紆迴十餘里。

《白鹿泉 》:在白鹿山麓。

龍花河 在縣北五十里。水激成花,北流入滹沱,瀦水為潭,曰「興龍泉。」 隆冬不凍,草色俱春。滹沱河 自繁峙發源,由浮石口入原仇北境。夏秋驟雨,波濤洶湧,東流入平山。

牧馬水 ,出縣東北白馬山。水以山名,見《圖經》。烏河 ,出盂縣西境諸山,環烏川而北,澄光夜映,時如月曉。

溫泉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磐石中,冬熱如沸,浴之以已疾。

靜樂縣

岑山 在城東北隅,跨巔巒之上。南麓在城內,北麓在城外。《郡志》名岑峰山。

天柱山 在縣前碾河外,乃蘆芽東出枝環迴而至止者。元魏都督爾朱榮自為天柱大將軍即此。山半一泉,久而不涸。泉旁有廟,肖榮像,稱「明惠王。」 每歲四月十五日,有司祀之。

黑風山 在縣右五里汾水西,乃蘆芽西出,枝遶迴而至止者,遞度迢遠,形勢穹窿。山側一竅,秋冬出黑氣,翏翏吸嚎,人聞之戰慄不敢近。上有風神祠,歲三月十八日,有司祀之。

蘆芽山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迤延數百里,最上一峰,突入雲漢,五月飛霜,千載凝冰,所生香草甚異,名「蘆芽異香。」 其樹木梵宇,奇泉怪石,與五臺山比肩。高處有瀰蓮池,又一名金蓮池,水深丈餘,廣十丈,其色若金,泛光焜燿,不可名狀。管涔山 ,在縣東北百六十里。唐置管州於此。一名燕涼山。《山海經》云:「管涔之山,汾」 水出焉。此汾河源也。《水經注》曰:劉曜常隱此,有二童子,獻劍一口,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 舊志誤作劉淵,又為文中子教授之地。上有天池,廣五里,水深不可測,天旱不涸,陰淋不溢。池東有小池,清可鑒眉髮,與天池通。按《通志》名祁連伯池,潛通桑乾河。昔人有乘車遇風,飄車於池,後獲輪桑乾。魏孝文以金珠穿七魚放池中,後於桑乾河得之,又以金縷著箭射池,巨鯨亦於桑乾獲所射之箭。

萬華山 ,在縣東北百三十里。汾水之東,管涔右臂枝也。山巖有佛殿,高四丈許,中空無梁,奇巧莫埒,稱「無梁殿。」

馬頭山 ,在縣北五十里汾水東,以狀類名,為「萬華」 ,出枝遶西者,上有北嶽廟。金天會中建,魏孝文帝廟,今廢。

黃菜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高聳突出,諸山上生黃菜,居民利之,因名。

巾字山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絕頂處狀如「巾」 字,因名。山岩布石如雲,滴水若雨,漬而為瀨,清潔如瑩。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禱雨多應。宋宣和中,建祠,封「顯應侯。」 明正統間,別置祠於縣東周家廟。每歲四月初八日,有司祀之。

懸鐘山 縣東七十里。狀類鐘,頂巒圓淨,光麗可人,皆石也。

兩嶺山 ,在縣東七十里。

四稜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有白龍古廟,風雨不摧。

娘娘山 在縣東十五里。其峰尖秀如列筍。山下有溫泉,即碾水也,上有水神廟。

愚山 在縣東門外五里。山小,舊無名,邑人李模倣「古愚溪」 之意名之。

桃子山 在縣東五十里。從兩嶺山來,有泉一泓,旱禱多應。宋宣和初,建祠於上。崇寧間,賜號「靈濟神」 ,加封昭潤公。

閣雷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嘗時聞雷起,上建「老龍青石廟。」

羅漢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從兩嶺山來,高聳。

入雲中有洞,洞中乳石奇怪,上有羅漢廟。鹿徑嶺山 ,在縣西六十里。

石峽山 ,在縣南六十里。《通志》載「晉人取屈產」 ,即此地,謂曾產龍馬於晉時云。

周洪山 距縣七十里。其形巍峨奇特。世傳宇文周巡狩至此,因名。又名周公山。西北十里有渥洼泉。

白刀嶺 距縣百五十里。山上有十郎廟,階下牡丹一株,歷歲久遠,枝柯不朽,名「白嶺仙葩。」 臨春山 ,山高百丈,下有流泉,由鴈門村入汾。石龍山 鴈門道中,距縣一百五十里,有石山,兩石墜地,俱有龍形,鱗爪鬚毫,肖像甚真,活潑有生氣,視者怖不敢近。《府志》名夾龍山。

花果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春後花果滿山。孝文山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魏孝文巡幸至此,上有祠。

鵰狐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上多鵰狐。

龍和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樓煩鎮西五十里。峭壁嵯峨,瑞雲常繞如龍,故名。

石樓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上有黑石如樓,一名「獨泉山。」

紫石山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有石細膩,可為研。

夾龍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又名石龍山。鳳凰山 在縣北四十里,以形似為名。

屹嵯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西通磨官峪。碾河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巾字山下。嵐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汾陽都,接嵐縣界,由古石門中流入汾

監河 ,源出縣南一百四十里獨石河村,流至樓煩南入於汾。

羊兒河 ,源出縣西五十里鹿徑嶺,下流入汾。社干河 ,源在縣西南三十里社干溝。

瀰蓮池 在蘆芽山高處,其色若金,又名「金蓮池。」

天池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管涔山,俗名祁連泊池,潛通桑乾泉。《水經注》曰:「池在山原之上,方里餘,其水澄渟鏡淨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池中常無片草,及其風澤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銜出,若會稽之私鳥也。其水陽旱不耗,陰霖不溢,無能測其淵深也。」 又參朱榮幼,其祖攜至池側,聞池中絲竹之音,祖曰:「吾聞得聞此音者,位至上公。吾老矣,子勉之。」 後榮為天柱大將軍。旁有天池祠,池東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異天池。

馬跑泉 在縣東六十里下馬城。唐大宗練兵於此,兵馬思水,馬蹄跑之,有泉出焉,因名河曲縣。

翠峰山 在縣南八十里。形如覆斗,山頂松柏蒼翠,故名。巍然特秀,群峰拱揖,為邑之鎮。上有閻浮王殿。

火山 在縣西五里黃河岸東。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煙焰上發,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氣砂窟。山高四五丈,黃河過此,如遇覆釜,而河為之曲。山後有大石,有禹廟,巖石俱赤,煙氣灼人,古稱「火軍山。」

尖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峰高銳,故名。

鵰黃崖 在縣東十里許,地名「黃。」舊因鵰鳥巢於半崖間,故名。有宋元遺墨,在石谷間。杜家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

強梁山 ,在縣東三十里。

望羊山 ,在縣東六十里。

葫蘆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

韓家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

黃巍梁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登之可觀數百里外。

赤崖 在縣西北四十里河會村,古名赤崖村。其土赤色,有窯窨數十,險要可避兵,上俱蛤蚌腐甲。蓋龍門未鑿時,河出山頂,固其遺跡。石洞 ,一在縣西五里王翼莊,相傳昔遭兵燹時,有數千人潛避於此。一在縣東吳峪村,去城九十里,高一丈六尺,廣二丈,深三丈有奇。黃河 自縣東北古東勝州境轉而西流,八十里平泉村,復轉西流九十里至天橋子,南流經保德、興臨、永寧、寧鄉、石樓、永和、大寧、吉州鄉、寧河津、榮河、蒲諸州縣,東折經芮城、平陸、垣曲諸縣,入河南沔池、濟源縣界,入孟津而下。其在蒲州城西為瀆。

大澗水 在縣西一百步,西流七里入黃河。有二山,源出朔州山,形如鐘鼓,水出其下,鏗然有聲。一名「大澗河。」

關河 在縣北一百一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經偏關,西北入黃河。

鎮口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居民引以溉田,南流入黃河。

沙泉河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鎮西衛五所境,西流經保德境入黃河。

石佛河 在縣東南九十里,接岢嵐州長流溝水,西流經保德州界入黃河。

得馬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居民引以溉田園,西流入黃河。相傳唐將尉遲恭於此得馬。天橋峽口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黃河西岸。東西闊六十尺,石壁峭立,波浪蕩漾,冬月積冰成橋,民呼為「天橋。」 有宋元題詠在壁間,剝落不可讀。

倒迴溝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保德州界。溝上有橋,即金和尚敗元速不臺處。一名「倒迴峪。」 《曲峪灘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黃河洲中,廣八十九畝。

五門灘 在縣西北三十里黃河洲中,廣二頃八十畝。

棘灘 在縣西北七十里,周圍九十畝,一名。鍼灘。

韭菜灘 在縣西北七十里,周圍一頃二十畝。王鐵灘 在縣西北八十里,周圍一頃三十畝。榆林灘 在縣北八十里,周圍一頃二十畝。白崖灘 在縣西北八十五里,周圍二頃。太子灘 在縣北九十里黃河內。相傳呂后貶薄太后,漢文帝於此居民耕種,鋤得古瓦,有「萬歲富貴」 字樣,可以作硯。夏秋多鳧鴈之屬,周圍五頃。

平泉 縣西北八十里。其泉平地湧出,居民引之溉稻。泉上有石白水,汲之不涸,不汲不溢。白鹿泉 在縣北六十里,水煖,冬月不冰。榆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地有龍王廟,遇禱必應。

石井 在縣東一里許廟溝高崖下,泉由石出,其味寒冽而甘美可食。

甃井 在縣城南水門溝下,又名「梅花水。」 五井。五方相綴,形若梅花,百步之內,味有甘澀,殆地脈之萃。

平定州

鵲山 ,在州北五里。上有扁鵲廟,下有平地泉。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即此。

浮化山 一名浮山,有二:一在平定州西十八里,曰西浮化,一在州東五十里,曰東浮化。南與羅侯、晉盤諸山相雄長,北與青玉峽相盤踞。二山相去百餘里,對峙境內,上各有媧皇廟,相傳為女媧煉石補天處,竈址尚存。鏡山 在州東五十里柏井鎮西北,由小澗崎嶇入三里許,四山環遶,窺天一隙,圓光若鏡。上建龍王三教聖母祠,東西有精舍,遊覽多題詠。臥虎山 在州北十三里,形如臥虎,故名。綿山 在州東九十里娘子關,一名紫金山,介之推避文公處,中有介子廟、妬女祠。承天山 在州東八十五里。山形峭拔,上薄雲霄,中有老君洞、丹竈遺址,即承天軍山,唐裴晉公、韓昌黎題名石壁。洞門左有《大曆元年修承天城碑》。

故關山 ,在州東九十里。兩山險隘,關居其中,蓋晉之咽喉,即古之井陘口。

蒙山 在州東北一十五里。一峰孤秀,高出眾山,土人九日登高於此,上有「晉山神祠。」

白雞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有李王廟。昔李存勗過此,獲白雉,進於朝,以為瑞,故名。有古碑存。石樓山 在州南十里。群峰獻翠,每遇雪霽,如列玉屏,故又名玉屏山。下有聖水凹、龍王祠。藥嶺山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山石嵯峨,下寺有石佛洞、觀音閣巔有清涼院。

晉盤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其山盤錯非一,故名。北與東浮山對峙。

冠山 在州西南八里。盤踞巍峨,其形似冠。元好問詩有「橫山移得近山頭」 之句。下有元呂思誠書院。

嘉山 在州西八里。以草木美暢,故名。上有晉公子祠及豐樂亭。祠下有龍井,井旁有黑水泉。蒲臺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上有古松,松下有巨石,盤踞數丈,上產菖蒲,天水漬之,冬夏不竭,旱禱輒應,故建廟而像之。其形似獅,又名獅子山,亦名「蒲山。」

石甕山 在蒲臺山頂北,亦建蒲臺神廟。四角山 在州北三十里,其形四起,凌雲下出。

三泉

馬鞍山 在州西十里,以形似名。

方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上有福山大王廟。試劍峰 在州東二十里,分裂如劍劈狀。相傳韓信下井陘時,駐兵於此,上有韓信廟。

七里嶺 在州西南四十里。其高七里,故名水簾洞 ,在娘子關妬女祠下半崖間,澤發水懸流,散漫如珠簾。明洪武中,郡人郭罕然得異書於此,常有人掌火入穴中,蛇行而前有石室,正方結頂如張幕,復從穴中入。經數屋,則有蝙蝠大如箕,張翼飛觸,火滅不可入,土人謂「繞滹沱,通真定北城下。」 今彼中有洞。

老君洞 ,在承天山半,舊名「保陽菴。」 相傳老子與麻姑煉藥於此。

張果老洞 ,在州東北七十里,洞有二,一在塔崖上,一在坡底村北,爽豁幽遠,遺像尚存。孔子洞 ,在冠山書院南百餘步。郡入孫傑微時,讀書其中,後以知府致仕歸,重遊冠山,鑿洞內琢

先師及顏、曾二子之像。其洞在山椒,巍然一石,琢

成最為勝處

禪巖 在州治西三十里,風神廟南峰。有僧禪寂岩下,故云。

龍頭巖 在州東北二十里亂柳村,勢如龍頭盤石。六度岩 ,在州東六十里。

仙人礦 ,在州東北五十里,由盤石村而入。桃水 ,在州西九十里,出壽陽縣太平谷。其水色赤若桃花,故名。又曰桃江。或言趙簡子宣汾洮,即此。《水經注》曰:「桃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又名洮水。」

澤發水 在州東九十里娘子關。一名「阜漿」 ,一名綿蔓水,又名「畢發。」 平地突起,下赴絕澗,懸流數尺,號水簾洞,即井陘冶河之源也。

故關水 ,出綿山東麓,平地湧出,高可丈餘,北流入澤發水。

松溪水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樂平松子嶺,繞晉盤山北流入冶河,又名松西水。嘉水 出嘉山靈源公祠下龍井旁有泉曰「黑水」 ,即嘉水源泉流經州城中,出西郊,北合桃水。浮化水 出州西浮化山,合洞渦水入壽陽縣界。

南川水 ,出七里嶺,至亂柳村入洮水。

陽勝水 在州南二十里。出猴神嶺,東流至南郊,與南泉水會。

太谷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發源盂縣界南,東流至承天都合桃水。

郗家泊 在州北五里。郗氏之先,代有縉紳世居榆關之泊,泊以「郗氏」 得名。其水自半崖湧出,懸數丈,崖西南有泉數道,合流入桃水,州人多遊覽焉。

流杯池 在州湧泉亭下,流注為渠,九曲靈應池 ,在鵲山東麓上。

清泉池 在州西三十里門村山谷。水出平地澄渟,池內空朗映月,清絕可人。

翠蛟潭 在州東四十七里柏井鎮西三里青玉峽中有石潭。

鎖黃泉 在州東南十五里。上有昭濟聖母祠。「太清泉 」 ,在三都瑞雲觀下。平地突出,東流與龍泉合。

龍泉 在三都五龍祠南。巖下奔流合太清泉。溫泉 在州西五十里,側石東,由丹石崖流出,泠然有聲。

龍井 在嘉山神祠下。井上有亭,亭中刻雙龍,井中時見飛動之影,亦奇觀也。

樂平縣

皋落山 縣東七十里,即《春秋》皋落氏之地,一名「靈山。」

少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河逢山,又名揭戾山,又名沾嶺。《福地記》云:「山在樂平沾縣,高八百丈,可避兵,恆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 白岩山 ,在縣南八十里,下有楊趙水,北流合沾水。其麓踞馬嶺隘口,接直隸順德府邢臺縣。五代永河東守險之地,故址尚存。在皋落村南十里。俯瞰皋落,嵯峨起伏,左右蜿蜒,一峰挺秀,為諸峰宗。每大旱望雨,以霧罩山頭為徵。舊《志》云:深邃雄偉,獨異諸山,合縣之山,莫有及者。山畔有洞曰桃花,春月花開,爛然如錦,因取號焉。鳳凰山 ,在縣北八里。上建神祠,乃縣之王山也。巨松數十株,儼然北方屏蔽。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禱雨其上,見神祠傾圮,《慨然興》

作苦無水。土人傳言舊曾有泉,今數十年湮沒。

無存。乃相度其處。忽神泉湧出。遂勷厥事。因名曰《靈瑞泉》。

石馬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狀類名。其谷出泉,曰「石馬水。」

白鶴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峰峭拔,故老相傳,「曾見雙鶴飛入石縫,因鑿而得焉」 ,故名。石梯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以山有石磴似梯,故名。

黃岩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岩崖峭峻,勢如破壁。有懸泉流水,石多黃色,故名。

鐵佛尖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東連石馬,高五里,峰巒峻拔。

畫菴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一名「望川樓山。」 峭厲綿亙,若屏若堞。其上坦平寬廣,土脈可耕,每天朗氣清。凡為直隸臨城、贊皇等縣,俯視無遺,仰而窺之,真半壁天矣。泉水一池,冬夏不竭,名「洗頭盆。」 迤北一窟,其深無底,一名「華庵山。」 荊山 在縣東五十里平封村趙壁村西。陡泉山 在縣西四十里。山之西沿洞渦水,西北抵平定州廣陽村故城界。

獅子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牛頭山 在縣東南十里。形類牛首,故名。棲霞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許。一名犀牙。犀牙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以狀類名。

板橋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連蒙山。有古石橋,上建觀音閣。

水答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谷口出水,流經壽陽縣城,合沾水。

橫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長壽山 ,在縣西二十里。

方山 在縣西南十里。山石蒼黃,其形嶙峋若連,直抵縣城之麓,而盤踞二十五里。

老人峰 在縣東六十里,東踞黃沙嶺隘口。「馬嶺 」 ,在縣東南一百里,路通順德府。

松子嶺 在縣南四十里,接和順縣界。

黃砂嶺 在縣東一百里,東有隘口,通贊皇縣。鶴度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南接皋落山。五代末河東守險之地,石城一座為隘口。今屬直隸臨城縣。

橫嶺 在縣西一百里。山勢盤踞十五里,橫截河水。

嶂石岩 在縣東七十里鶴度嶺北。

古柏岩 在縣南八十里白鶴山北。上有殿宇,一名「坐化岩。」 昔有母暨女攜一犬坐化其上,人就其遺骨塑像。

大黽谷 ,在縣西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清漳水 ,在縣西六十里少山之沾嶺。《水經注》曰:「出上黨沾縣北少山。」 大黽谷,《淮南子》曰:「出揭戾山。」 《晉太康地記》曰:「樂平縣,舊名清漳縣,漢之故邑。」

沾水 ,源出縣西少山之沾嶺,北流十八里,復折而南,名為「愬流水。」 又南入和順縣,合梁榆水,經遼州東七十里,又南經黎城縣北,入黃河水。谷水 ,在縣東南七十里,發水谷山,北經石,合龍村、閣子,潛流地中。五十里故壁村東南,山下有泉突出,與沾水合流。

石馬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石馬山谷中。東北合鳴水,又名「橫水。」

小松水 在縣西南四十里松子嶺發源,北流至縣東合沾水。

鳴水 在縣西三十里陡泉山,亦名「陡泉。」 流經縣南三十里入沾水。

石甕潭 在縣東七十里東山峽間。旁建顯聖祠,禱雨即應。其潭廣近畝,水深莫測,巨石覆其上,一竅天鑿,與潭相值,皋落諸水從此流入,滿則溢出。或水勢迅疾,則從巨石徑下。每夏月,水漲濤翻,景尢奇絕,誠一方異觀。

楊趙水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白岩山,北源過皋落山與沾水合脊嶺後下流數里合石甕水。又數里懸崖間一窯名「狀元窯。」 相傳金時楊雲翼與趙秉文肄業於此。雲翼登明昌五年進士,廷試狀元及第,秉文登大定二年進士。至今呼水為「楊趙河」 ,窯為「狀元窯」 ,有石臼存焉。

皋落水 ,在縣北七十里。源出皋落山下。《忻州》。

忻口諸山 ,在州北五十五里。山名甚多,踞滹沱曲。按《舊志》,「漢祖脫平城圍至此,六軍開口笑,故名。」

石蛇山 :在州白村,以形名。

程侯山 在州北四十里,程嬰匿孤處,一名「金山。」 舊有採金穴。石綠洞,在山半西南,其深叵測。

兩截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

鍾乳山 在州北四十里,亦名「雙乳山。」

浮屠山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溫村,與龍池梁、石佛嵎相連。西南有白龍頭兩崖石窯,險阻可避兵。

龍門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南連陀羅山,大如門,故名。又名「白雲山。」

陀羅山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俗傳文殊遊此,有足跡及清涼石、香爐石、滴水岩、青龍池。雲中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與雙尖山連,北界崞縣,產黃芩、茯苓、茱萸之類,下有谷。

大嶺山 ,在雲中山西二十里,一名「蒙寶山。」 產黃芩、茯苓、黃嵬山西界。

石姑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上有廟。相傳石氏室女為尼寂於此。旱禱有應,乃九泉來脈也。落霧山 ,在州西六十里。俗傳此山落霧則有仙,一名「羅霧山。」

五峰山 在州西七十里陀羅山之西。平原五石峰屹立如指,皆絕險,可避兵。

獨擔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產玉芝、雲母石,又名雲母山。《水經》云:「北俗謂雲母為土丹,訛為獨擔。」 理或然也。唐貞觀中,命薛遵度採雲母,封山神為靈顯王,碑存。山頂,半岩皆可遊眺。

前獨擔山,在獨擔山南七里,有泉名「玉泉。」 「陰山 」 ,在州西南四十里牧莊西。舊傳夏月冰凝。

繫舟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上有銅環鐵軸,為禹繫舟處。一名「小五臺。」

白馬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北連大嶺山,南界靜樂,中有香泉。《山海經》云:「山陽產玉,陰產銅鐵。」 鳳凰山 有二:一附繫舟山,其後連山有突兀處,俗名鳳凰臺。一在州北四十里,以形似故名。石嶺關山 在州南四十里,東連繫舟山。石梯山 在州東南二十八里。

廣峪山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內有石岩,祀黃堂神,即尹鐸也。有「廣峪泉」 ,禱雨輒應。

七峰山 在廣峪山東。其峰有七,俗名「筆架山。」 上有龍王寨,絕險可避兵。

玉泉山 在州東南一十八里。

虎頭山 有二:一在遊邀南,一在高村北。沙河 在州治五十里。

雲中水 在州北七十里。一名「四樓川。」

南河 出石佛嵎

《鵠索河 》,出合索村南二里許。

金水 源出九龍岡西山麓。一名金水河。牧馬水 在州西南五十里,一名牧馬河。滹沱水 在州北五十里。

「洛陰水  」 、嵐水  、寒泉  、《綠水》泉、香泉  、忻水   、《海滿》泉 、《前山泉》、「《一滴》泉  」 、《大溝泉 》《廣峪》泉 。「渾水溝泉。」 定襄縣

紅泉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有洞,內石紅,類硃砂,泉源不絕,故名。

叢蒙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自西北環繞,東南,群峰聯絡,至此尢高聳,上舊有「雨霽侯廟。」 居士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王維兄弟嘗讀書於此。明萬曆三十四年,建塔於此。

七巖山 在縣南十五里,以石洞凡七得名,又以其岩七重。山半有洞庭磨笄聖母祠,洞內懸溜珠聯,每冬冰時,宛然山谿人物之狀。

神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山孤峙,牧馬水濱,平地壘石,突兀如盤,似所遺而成。元好問嘗讀書於此,因號「遺山。」 有「一丘一壑真堪老,且具神山煙景休」 之句。上有佛寺,莫考創始之年。霜檐鐵壁,迥絕塵俗。

聖阜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峻聳秀特,下有溫泉、釣魚臺、蓮花池、玉仙洞、仙人足石,蓋勝景也。《水經》云:「滹沱水東流聖人阜」 ,即此。

橫山 在縣北三十里。中曰臥虎,左曰龍山,右曰鳳凰,合而為一。眾山東西,此獨南北,故名。牛臺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里人李牛臺避寇於此,故名。

五石峪 在縣東北二十里。其上雲合成橋,即雨。一名「五石峪山。」

柏樹嶺 在縣北三十里,有洞曰「漆郎涸」 ,洞內粧豫讓像,相傳即其漆身處也。一名「漆郎山。」 三會泉 在叢蒙山麓。三水合一:一龍液泉,一呂布池,一娘娘池,並出合流,四時不涸。

溫泉 在聖阜山下,有三穴長流。唐龍朔中,嘗賜錦幡幢蓋。舊有《李治碑記》,今廢。

惠民泉 在縣西門外

甘井泉 在縣小南門外。世傳趙襄子所穿,味極甘。

代州

句注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陘。上為太和嶺,後為白草溝,即廣武舊站。通雲:中。纍頭山 ,在鴈門廢縣北。山七峰如斗形,一名北斗山,一名牛斗山靈能興雲雨。宋、金俱有封。鴈門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一名鴈塞。雙闕斗絕,鴈度其間。東有過鴈峰,巍然特高,北與應州龍首山相望,山下有水,東南流入滹沱。

夏屋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一名夏臺,一名賈屋。趙簡子誘代王登夏屋,使廚人操銅斗擊殺之,遂有代地。俗名草垛山。《爾雅》云:山中有獸,形如兔,相負共行,俗名為蹶。山之側有西峨谷。《水經注》曰:茹縣故城,王莽之穀武也,世謂之如口城。《魏土地記》:城在雞鳴山十里。《史記》曰:「趙襄子殺代王于夏屋,而平其土,迎其姉」 於代。其姉,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乎?」 遂磨笄於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亦謂之鳴雞山。

覆宿山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為州主山。一名「饅頭」 ,一名「伏牛」 ,形肖貪狼,故名「覆宿。」

陽岐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

鳳凰山 在州南三十里。左右有天柱、玉案、玉女、會仙四峰。相傳隋仁壽二年,鳳見此。又名「嘉瑞山。」 上建來儀觀,有昇仙、棲鳳二柱。西有養龍、玉女二峰。南十里有青龍門。觀兩旁有洗參、飲虎二池,桃花水簾、丹砂、藏劍諸洞。唐孫真人、宋休休子嘗栖於此。

紫金山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形若筆,閣在天際,一名「紫荊山。」

舜山 ,在州南十五里。上有舜井、舜廟、舜子寺。寺曰「舜子,豈重華有支子,嘗封國代歟。」

王通山 ,去代州二十五里,俗傳舜為天子,故名「王通。」 宅幽勢阻,又名「龍谷。」

香爐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四角稜起,儼若商彝。

三臺山 在州東四十四里,三峰矗矗若泰階。圭峰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以其本豐而末撱,象圭,故名。

白仁岩 在州西北三十里。晉慧遠建寺。巨石上有石浮圖,山頭有說法臺、棋枰石、定心石。危崖之上立者熊經。石井五,其三清冷可鑑。滴水崖 在州東南四十里,峭崿十數丈,一水線懸崿下,絡絡不絕。

「明月崖 」 圭峰山上石岩也,圓如月形。

鳳遊峪 在州東一十五里。一名牛心山。東峨峪 ,在州東南五十里,兩山壁立萬仞。西峨峪 ,在州西南十里。亦曰「荊山。」

殺子谷 在州東北二十里。秦太子扶蘇死處。鳳凰石 。在州南口東山之半。石瘦而端立,亭亭然,上有鳳爪痕。

鹿蹄石 在州東四十里,澗石上有雙鹿蹄跡。脫甲石 在胡谷口山中,石痕如甲掛焉。磨笄石 夏屋山石也。代王夫人磨笄於此。虎蹄石 在州北二十里大路旁,虎爪攫然。一名「虎爪石」 ,一名「虎蹄石。」

試刀石 在州北八里大路旁,一石中分,俗傳楊延昭試刀於此,一名「試劍石。」

穿心洞 在圭峰山東澗。半巔有峰,峰前後石竅洞開,初猶俛入,入則朗然高曠,可容數十百人,避兵者常栖之。宋末夏丞相姪吉祥避元兵於此,以後凡栖洞者,俱不及難。一名寄心洞。東關河 去代州東半里許,源出鴈門山,沿城南入於滹水。故老傳異時暴雨,水漲則洶湧澎湃,幾及城睥睨。兵備使張濬潘築隄遏之,患免至今。

三里河 去州西南三里。源出三里村,經西關南入於滹水。

柳村河 在州西七里。源出上田都,入於滹水。又名「七里河。」

羊頭神河 有二,去州西十里。一自茹解都黑龍池發源,名「東河」 ;一自茹解都黃龍池發源,名「西河」 ,俱南入滹水。

峪口河 去州東南五十里,即鳳遊峪口。峪中有異獸焉,狀如羊,一角一目,目生耳後,見則歲為豐,俗呼曰九龍河 去州西北三十五里,南流入於滹水。西峨河, 去州西南十里,源出荊山,入於滹水。恨斯水, 源出殺子谷水聲呼「李斯」,故以為名

馬站河 去州西十里

洗參池 在鳳凰山下,世傳仙人曾於此洗參芝。

飲虎池 ,即陽明堡東南河源有黃黑二龍池。龍躍泉 ,去州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泉湧,以石投之,輒騰趠而出。舊傳通燕京之天池。

「豹突泉 」 ,在鴈門關西門外,平地突出,若猛獸然,故名。北流出塞口,入桑乾河。

西泉 在圭峰山西。澗中有石,正方而崇如翠屏,高百尺許。水自上瀉下,霏如垂珠,石根不見也。行數步,從石竇中湧出。灌溉汲飲,四時不衰。柏谷泉 在關城東門外,南流入滹水。

藍水泉 :在關城東門外,味鹹。

星聚泉 :在學宮前。水清甘,蓋作六孔象南斗星,故名。

澄玉泉 在東門內舊文昌祠下。

益美泉 平糴倉下,古井也。水清甘。

龍霧泉 去州東南十四里。

八角井 :在參將府街北。味甘美,今呼「琉璃井。」 宜釀酒,又呼「金波泉。」

「玉液井 」 在譙樓北,味亦甘而少,遜於金波《五臺縣》。

五臺山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環五百餘里,五峰高出雲表,頂皆積土,因謂之臺,又名清涼山。臺分東西南北中,寺宇壯麗。山中圓光時現。柳宗元曰:「雲代間有靈山,與竺乾、鷲嶺角立相應。」 中臺高四十里,頂平廣六里。頂西北有太華池,取水禱雨輒應。正東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有飯仙山,東南有鷲峰,西側有甘露池,「東臺高三十八里,頂平廣,週二里,頂東畔有那羅延洞,僅容人身,側入洞中風寒,盛夏有冰,五色光彩,嘗從內出。」 又東有樓觀谷,內有習觀岩。西北五里有華嚴嶺、仙人洞,東南二十里有明月池,池臺下有青峰。東谷池、溫湯池、溫泉寺。「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廣,週二里,頂上有魏文帝人馬跡。」 北有祕魔洞,天陰中有聲如風。西嶺畔有薩埵崖、捐身崖。去臺西北有八功德水,東北下有文殊洗缽池。南臺高三十七里,頂平,週廣二里,麓畔有聖僧穴。西岩畔有三賢岩。東三十里交口下有聖鐘山,狀如伏鐘。西北一十五里有清涼嶺,嶺西北有清涼泉,上有羅漢洞。東北有竹嶺。東南十里有金閣嶺。北臺高三十八里,頂平廣,週三里,名「掖斗峰。」 頂南畔有羅㬋臺,頂有黑龍池,即天井。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與天井連,其水逕繁峙,縣峨谷口入滹沱河,其麓有七佛池,南又有餘牛池。東北有寶陀峰,又有寶山,產銀石碌,又產天花菜。東北二臺麓有金剛窟、聖鐘山 與五臺山相連,上有仙寺嶺、二賢岩、聖僧岩、清風、寶陀嶺,勝蹟二十二處。

峰山 在縣西北二里。山如髻,兀然而起,盤旋紆迴,環城三面,有龍蟠之勢焉。

青山 ,在縣西北十里。

蘆虒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其山狀如伏虎,又名「蘆虎山。」

天蓬山 在縣東五里。其峰高峻,上有八蜡廟。黃圍山 ,在縣南十七里。

寶峰山 ,在縣南十里,一名「南神腦。」 有香爐峰、貞潛洞、避雨岩。出碧陽沙,一名「寶髻山。」

抓髻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兩峰尖秀,形如抓髻。

桑泉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桑泉觀。

鳳凰腦山 在縣南一十二里。東西兩山相接,低昂起伏,如鳳凰盤翥之形。

仙人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石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有手跡,山下石有雙腳跡,皆西向立。玉皇崰山 ,在縣北三里,層巒峻秀,上有玉皇廟。

閣嶺山 在縣東十里

紫羅山 在縣西南八里。峰巒高峙,蒼松鬱茂。林泉山 在縣北三里許。

和圍山 在縣南十五里。

脫襜山 ,在縣東四十里。

鐵拐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削壁千仞,中插二拐,世傳為仙人所遺。

柏嶺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飯仙山 在縣東。昔有人餌菊得仙,故名。錦屏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壁立峻秀,儼若錦屏,岩花林樹,五色交輝。

《石鹿山 》以《形類》名。

《月桂山 》,山有孔,玲瓏如月。

煖泉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有煖水泉、福田寺。

天和山 ,在縣東四十里。有龍洞泉,出銅鐵礦及石炭。

筆架山 在縣南二十里。

惡山 巉石陡峻

烏牛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足石棚,高峻峭麗。懸崖有洞,洞有水泉,風致異常。一名「烏牛寨。」 紗帽山 ,重岡屈曲,形如紗帽。

兀突山 在縣南四十里,俗名「孤突店」 ,狀如筆。峰上建老君祠。

脫擔山 ,在縣東,兩崖有二孔。

寨崰山 在縣東。三峰峻秀,儼若筆架。

黑山 在縣東,旋轉百折,林木叢茂。東高四十里為五臺,西高五里為平地。

龍泉山 在縣東。壁立萬仞,陡峻狹隘。

五洞山 在縣南。俗傳出五金,今產煤炭。窯頭山 在縣東,出石炭。

黃石山 在縣南

磨子山 在縣西,石可作燈。

西峨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西峨嶺。」 塔院山 在縣南,有古塔。

鞍架山 ,在縣南。狀似出羊脂石作燈。

仙跡山 在縣南,有一足跡。

簡子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有簡子廟。

日照山 ,在縣北,有日照寺。

石板山 在縣北,二泉湧潔。

九女山 ,在縣北四十里。有九仙岩。

「菜嘴山 」 、「樺林山 」 、《寶山 》《審戶狀山》。

《南陀山 》,《樓斗山 》,《狼蹄山 》,《椵木子山》,《靠壁山 》,紫金山 ,馬頭山 ,鼓子寒山,木老山 、《南香山 》,羅山  、《北香山》。

豬頭山 。石花山 。雞山  。韭山。

「柏橋山 」 、「櫃山  」 、「券山  」 、「彝山。」

以上諸山俱縣南

「大興山 。」 「紅表山 。」 堯治山 。天池山。

「柏林山 。」 《上金山 》。《黃嘴山 》。《月掛山》。

「倒背山 。」 「鐵石山 。」 《谷銓山 》、黑城嶺山。「探頭山 。」 「雕王山 。」 「白馬山 。」 「煉丹山。」

「九峰山 。」 紫玉山 。虎鋪山 。饅頭山。

「野雞山 。」 「兔兒山 。」 「瑤池山 。」 《分頭山》。

三樂山 、錦翅山 、「龍山  」 、「龜山。」

以上諸山俱縣西

北峪山 、正覺山 。竹林山 。《四路山》。

「木瓜山 。」 十王堂 。龍頭山 。虎頭山。

王金山 。《大盈山 》。《禿巒山 》。《白崖山》。

鶻䳓山 。羅鍋山 。水座山 。燕泥山。大峪山 。石嘴山 。《南按山 》。北按山。

紅崖山 、「雷應山 。」 花陰山 、《十八盤山》、楊林山 、看燈山 、苗榆山 、「班老窯山」 、神頭山 、菩薩山 、龍母山 、羊皮山。

三泉山 、七寶山 、銅錢山 、八角山。

以上諸山俱縣北

皮箱崖 在縣東。天生朱書十六字在石上,人莫敢抄。岩中繫皮箱一箇,攀莫能及。《詩》云:「一索懸方笥,人傳中有書。千年容易過,何日發瓊琚。」 東峨嶺 ,在縣東北八十五里。

青崖角 在縣南,險路谽谺。硃砂崖 在縣東,其色如硃砂。

撞頭崖 在縣東,有頭手跡。

思陽嶺 在縣東三十五里。上有古剎。

金閣嶺 、舊路嶺 。大柏嶺 。小柏嶺。

避事碯 紫木峪 石路崖 漢嶺以上俱縣東。

獅子崖 。邊家嶺 。石豬崖 。鷂嶺。

以上俱縣南

龍岡 、東明岡 、西陽嶺 、白草嶺。

以上俱縣西

十王堂 、大石嶺 。芍藥嶺 、八塔嶺。

灰嶺  。插箭嶺 。黃柏坪。

以上俱縣北

虒陽河 在縣東四十里。平地發源,入清水河。泉岩河 在縣北三十里泉岩村。平地發源。清水河 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

東峪河 :發源移城村東南山下。

聖阜水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

建安潭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水稍溫,有魚沙。沛泉 在縣城南門外。其水味甘。

九女泉 在縣西北峰山下,上有黑風洞。魚洞泉 在河口之南。每穀雨日,滿尺魚出數頭,則歲祲。

臥虎泉 ,出盧虒山之頤,或云即崔生遇虎處。「明月泉 」 ,在五臺山中。

林泉 在龍掌峪南

龍灣泉 :在西峽村北。

《馬跑泉 出》,《探頭山下》。

《濟難》泉 不涸不流,一名避事崰。

「龍洞泉 」 ,出天和山。

茹湖 :在閣嶺東,四面山圍內方二十里,坦平無陵谷。

油盆池 ,在黑山下,龍常現形,深不可測。有龍王廟,旱禱即雨。

繁峙縣

靜明山 在縣正南十里。三巒並列於中,西岳張拱於外。內有仙人石洞,雲恆觸出清涼。《傳》曰:「九龍戲龜之勢。」 以其幽靜明爽,故名。誠一邑之屏也。又名端橫嶺。

茹越山 在縣北二十里。有谷,路通大同,越狄畋至此山,元兵獲之,恨奮吞茹馘肉,故名茹越。秦戲山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山海經》曰:「秦戲之上無草,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 又俗名小孤山。

大孤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近法池。平地突峙,不與諸山聯絡,故名。

寶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鑿礦砂淘煉成金,故名。山有南峪谷,路通山東。

鐵腳山 在縣北三十里,一名鐵橛山。有蕭太后梳洗樓。俗傳鑌,鐵之根也,為縣之鎮。

憨山 ,在縣東八十里。勢聳崎嶇,人陟此難辨正方,故名。俗傳昔有梵僧,從魏孝文乞一臥具,帝許之。僧展臥具覆五百餘里,帝駭其神,馳騎而去。見《清涼傳》。

華岩山 ,在縣東九十里。

公主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俗傳拓拔氏之女潛遁修佛行,而追兵繼至,乃投入石峽,縱火焚之,大雨如注。後人遇旱,積薪焚峽輒雨。東北石壁手足跡宛然猶存。

圭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前面峰峙如圭,內有滴水崖、仙人掌,奇峰翠秀,松柏滿山。

岩頭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有龍洞,祕魔祖師修行於此,延袤八百餘里,南與太行山相連。小五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白雲先生隱居於此,自謂「此亦五臺山」 也。

龍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

沒淚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世傳契丹蕭太后至此,哭之無淚,故名。

滹沱河 ,源出本縣秦戲山。

峨河 去縣治二十里。發源黑龍池,經崖頭村。華嚴嶺水 在縣東南一百里,西北入滹沱河。黑龍池 在縣東南九十里半山中,暗然若黑,西流三十里入岩頭河,經海子村等處,流與滹沱合。

太華池 ,在縣東南一百里。深不可測。

龍池 在縣北鐵腳嶺下。明成化間,知縣張壽禱雨,即時如注。後知縣蔣禱雨亦然。《崞縣》。

崞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漢以此山名縣。上有崞山神廟。其山連峰疊嶂,森森翠色。

天涯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俗呼「蓮花峰。」 五峰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五峰高聳,上有文殊堂,下有龍王廟,橫亙二十餘里。

柏枝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其山石紋類柏枝。黃嵬山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跨寧化界北上福壽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即石鼓山。

將軍山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上有廟,廟前石上有馬蹄跡。

正陽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山頂舊有玉皇殿。鳳凰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有石如鳳,毛及松紋形,堪為硯,故名。

龍尾山 :在鳳凰之西三里。有石類硃,有池。遇旱取水,禱之即雨。

堯天山 在龍尾山之西十里,上有堯廟。雙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有寨,可避兵。

迴光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俗傳自五臺山起五色雲,至此嶺止而復,一名「回光嶺。」

憑牛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六盤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

太子崖 ,在縣西南六十里。因扶蘇死於此,故名。

烈女崖 在縣西南五十里。因要氏二女投死於此,故名。

滴水崖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懸崖數十丈,一泓長滴,千古不絕。

南坡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松蘿森蔚如畫。

逆草坡 在縣東南一百里銅川。相傳有鳥子食其母,山為之赤草,生其地者枝葉倒垂,其色紅,至今猶然。

陽武河 ,在縣南六里。

沙河 ,在縣南六十里。東流入滹沱河。

銅河 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福壽山,東流入滹沱河。

南河 在縣南一里。東流入滹沱,一名「南橋河。」 北河 在縣北城外,東流入滹沱,一名北橋河。板橋河 在縣北三十五里,東流入滹沱河。甘露池 在崞山神廟之左。其池常燥,遇旱,民置缾池中禱之,缾上露滴,其味甘。

蟾酥池 ,在縣西北五里。出蟾酥,故名。

三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相傳漢高帝駐師於此,嘗禱天,以鎗搠地者,三泉水湧出以濟軍,故名。

龍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唐魏鄭公行兵駐師於此,以劎插地,泉水湧出,泉左有鄭公祠。溫泉 ,在福壽山下。

瀑布泉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岩有石人,足下出泉。

「神池 ,在憑牛山,其水六畜病者飲之即愈。」 《岢嵐州》。

岢嵐山 ,在州北一百里,高二千餘丈,州以此名。

長城山 在州東三里。下有白龍,流合嵐漪河。蘆芽山 在州東七十里,疊峰翠秀,突出奇觀,若婆蘿帽之狀。前有小山,尖如筍笏,多出蘆芽。東山 從蘆芽山發跡,連接北山,環抱城郭。南山 距城一里許,勢若水浪,迢逓盤踞。西接赤堅嶺,東連嵐縣,有環抱狀。

《管涔山 》峰巒尖聳,宛若筍笏。

雲山 舊《志》:「嵐谷廢縣東北四十里。」

《雪》山 勢極高險,盛暑猶帶雪。

霸王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石灰,可為民利,然屢開未成。

西山 在州西南隅一里。奇峰疊翠,石徑盤迴,茂樹青林,蔭蔽天日,為一方佳麗地。

乏馬嶺山 在州東五十里,接嵐縣界。

巨麓嶺 在州西南五十里。亦名「萬松嶺。」 荷葉坪 在州城北六十里。頂平闊而圓,狀類荷葉,因名。

十里崖 在州東十里,高二丈,形如飛簷。漪水 發源於州東南直道村,流經城南。長流溝水 在州北五十里,一名「沙河。」

煖水 在城二里許。隆冬不冰,名「煖水潬。」 馬跑泉 在州東五十里。泉形類馬蹄,因名。龍王堂水 ,出東郭外北山下,去城二里許。水極甘冽,上建龍王廟。

「蒙泉 」 ,在東山北澗下,與龍王廟水并出嵐縣。

大萬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下有白龍池。黃嶮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又名黃芊山。疊嶂層巒,為邑勝境。

雙松樹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雙松。

乏馬嶺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桃尖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

白龍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二郎山 ,在縣北一十里。

鹿徑嶺 在縣北六十里。今設巡檢司。

赤堅嶺 在縣南九十里。

灰灰嶺 在縣西南一百里。

仙人洞 ,在縣南六十里。

銅洞 在縣北十里銅瀾溝中。前人取石洞中治之成銅,未幾銅盡,止存爐竈。綠水河 在縣東門外四十里。

大賢河 源出縣南四十里柳峪村。

蔚汾水 ,源出尖山,流經興縣六十里,入黃河。馬蹄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聖母祠前。

葫蘆泉 在縣北十里水母祠前。

飲馬池 ,在縣北六十里黑芊山中。

大水灘 在縣北二十里。古王虎牧馬之地,一名「馬澗灘。」

興縣

紫金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有聖母泉,北麓石壁間有穴出風,風能偃苗,常封不啟。禱雨得泥與水即應。

合查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峰巒秀異,上有龍祠,下有龍池。

峨眉山 ,在縣北。丹壁懸崖,和氣所聚,其形似「峨眉」 ,故名。

石樓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一峰峭立,百丈難攀,惟向北一小徑,盤迴可達峰頂,俯視群峰。采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峰高峻。

湫水 ,源出縣東八十里合查山,又名臨川河,通黃河。

南川河 ,源出縣東南八十里合查山,一名「南川水。」

通會泉 在縣東關北岡下古跡砌石丈深三穴湧水,其味甚甘,又名「通惠泉」 ,西流合蔚、汾水。龍王泉 ,在東郭五龍祠後。

介泉 在縣東六十里清輝亭下。

《新泉 》在清輝亭臺上東畔。

朱家川 發源自寧化山,達橋頭村,入於河《保德州》

蓮花山 在州迤南一里。發脈自高地堎五十餘里,下流磧山,一起一伏,至大墕墩山分為三支,一支為東廓山,一支為西廓山,一支至小墕墩,又分為三小支,結為州治,形如蓮房。

赤山 在州東十里。山多楓,霜後盡赤。

伊山 在州南一百里。世傳伊尹曾經寓此。氈帽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上有洞,可避兵。金山 在州城內西,以土色黃,故名。

鐵山 :在州城內東,以「鐵局」 在,故名。

飛龍山 有二,一在州西南十里,一在州東北十里。

石梯山 上聳巉石,下臨洶湧,鑿石以通行。蒼水山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以水色蒼名。翠峰山 在州東八十里,形如覆斗,州之鎮也。堂子洞 在州東南六十里,有洞可避兵。麥子洞 在州東南七十里,又名麥子山。纏尸崖洞 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岩,下通黃河,外小內大,可容百餘人,可避兵。疑即禪師崖。

黑石洞 ,在州西南七十里,深不可測,俗傳人有點松燈,入二三里,聞水鳴流乃止。

四井潭 在州南七十里靜樂都四井山下。內有魚,人不敢取。

龍池 ,在州南五十里靜樂都石磵中。週圍十餘丈,人莫敢近。旁建五龍祠,禱雨輒應。

臥龍池 在州南四十里靜樂都中有石窟,蛟龍潛焉。水色常青,雖有暴雨,不為污泥所汨。臥龍溝 在州東北三十里,龍鱗石出此,號「風溝 」 ,在州西南六十里。內有石竅,涼風勁出,雖盛暑人莫敢近。

老鴉泉 在州東門外東溝。

神池 在州西南八十里靜樂都,旁有神祠。窩弓龍潭 在州東七十里窩弓山。

漕河石渠 ,在天橋河東岸石上,闊三丈餘,清淺不齊,乃古人疏鑿成渠,使通漕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