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九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九十四卷目录
太原府部汇考二
太原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二百九十四卷
太原府部汇考二
编辑太原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盂县
黄毛山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与平山、太平等村山势相接,黄毛祖师修炼于此,又名“黄茅山。”
黄蚕山 ,去黄毛山西三里,又名老蚕山,下有“老蚕谷。”
碓臼山 :山穴有如碓臼,故名。
界首山 ,下有界首村,在红沙崦西北八里。阱眼山 ,山穴如阱,故名。在界首山西五里,下滹沱河所经。
旱魃山 下有旱魃泉,在阱眼山南五里,其泉遇旱益盛。
石牛山 ,下有一石似牛,故名。在麻胡砦西北十里。
阳大夫山 ,相传“大夫阳货至此。”
红团山 在县北石牛山西八里,下有泉出焉。宋元之乱,县人避兵于此,上有平地十馀顷。桃红山 ,在红团山西七里,上有牛道岭,下有牛道峪。
红塘山 :在牛道峪内。
骆驼山 在桃红山西五里。有骆驼泉。
椽房山 :在骆驼山西五里。
《砚瓦山 》以其形似砚,故名。
草堆山 在骆驼山西五里。
大恶栈山
小恶栈山 俱与骆驼山西五里草堆山相近。龙须山 与大小恶栈山相近。
凤凰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八眼井山 以其山下无水,上有井八眼,故名。两岭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峙,山势如画,当两县东西之交,称要害地。
悫头山 形似悫头
重门山 在县西六里。金大定二年敕建慈氏、清凉二院,又名慈氏山。松柏森蔚,环插梵宫。仇犹山 在县北七里。《春秋》智伯伐仇犹,国君既灭,后人在此立庙,故名。山尊巍,四望咸俯。北镇原仇,屹如屏障,土人呼曰“高神山” ,一名“大安。” 白鹿山 在县北三十里,尝有白鹿出此,故名。竦岫山 在县北七里。其形孤峙,故名。
水神山 在县东北十里。相传,昔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潜于是山树下涕泣,渴而思水,扣地得泉,饮毕,自缢于树。乡人立庙祀焉,祷雨辄应。
李宾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昔李长者葬此,有墓存焉,故名。
双鹤山 ,在县南十五里。昔李长者居此,著《华严合论》,尝有双鹤来栖,环山皆松。
牵牛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旧有老人牵牛于此,顷之无迹,故立庙祀之。
藏山 ,在县北五十里,乃程婴公孙杵臼谋藏赵氏孤儿于此。其藏处岩叠环堵,石溜灌萦。旁有圣水,祷雨辄应。攀崖北古洞竦然,中有石龙,旱祷辄应。
越霄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高出云霄,上有巨人迹,伏仙洞。
幸胡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昔元主尝幸此山。马宗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隐士马宗隐此,故名。下有寒道泉,盛暑益寒。
靴蹄山 在县北四十里。形似靴,故名。下有何晏窑,隐士何晏隐此。
龙雾山 在县北四十里。一名五花山。层峦叠现,若五花然。又名五花砦。
高岭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三尖剌云有洞如玉,周匝皆成龙形,风穴嘘焉,是曰白龙洞。白马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图经》云:“白马之山,牧马之水出焉,东曰白马关。”
马鞍山 在县北七十里。银矿内韫诸石,光灿如星,又名“马砦。”
牛兰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隐士牛兰隐此。
王神山 ,在县北五十里。下有王神谷、罗仙岩、麻仙谷。
玉泉山 在县西二十里。下有玉泉庙,有泉如玉,故名。
红面山 在县南八里许。相传有红面长老化于此。
碧岩山 ,在县北三十四里,俨若碧玉,四壁崭巉,前列如嶂,垂麓有洞有潭,为六师仙迹。独头山 众山皆矮,独此山耸然高出,故名“慌鞍山 ” ,程婴抱孤至此,慌备鞍马。
秀水河 出县治西南,其源澄细不绝,绕出原仇东,与西河北会。原名“细水河” ,今易为“秀水腥河 ” ,东流入温池。仇犹妃靖节于此。
温泉峡 ,在县东二十里。两山环束,叠汇为潭,原仇诸水,莫不东来毕会,由峡口出,上有温泉注焉,纡回十馀里。
《白鹿泉 》:在白鹿山麓。
龙花河 在县北五十里。水激成花,北流入滹沱,潴水为潭,曰“兴龙泉。” 隆冬不冻,草色俱春。滹沱河 自繁峙发源,由浮石口入原仇北境。夏秋骤雨,波涛汹涌,东流入平山。
牧马水 ,出县东北白马山。水以山名,见《图经》。乌河 ,出盂县西境诸山,环乌川而北,澄光夜映,时如月晓。
温泉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磐石中,冬热如沸,浴之以已疾。
静乐县
岑山 在城东北隅,跨巅峦之上。南麓在城内,北麓在城外。《郡志》名岑峰山。
天柱山 在县前碾河外,乃芦芽东出枝环回而至止者。元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山半一泉,久而不涸。泉旁有庙,肖荣像,称“明惠王。” 每岁四月十五日,有司祀之。
黑风山 在县右五里汾水西,乃芦芽西出,枝绕回而至止者,递度迢远,形势穹窿。山侧一窍,秋冬出黑气,翏翏吸嚎,人闻之战栗不敢近。上有风神祠,岁三月十八日,有司祀之。
芦芽山 在县西北百五十里。迤延数百里,最上一峰,突入云汉,五月飞霜,千载凝冰,所生香草甚异,名“芦芽异香。” 其树木梵宇,奇泉怪石,与五台山比肩。高处有弥莲池,又一名金莲池,水深丈馀,广十丈,其色若金,泛光焜燿,不可名状。管涔山 ,在县东北百六十里。唐置管州于此。一名燕凉山。《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 水出焉。此汾河源也。《水经注》曰:刘曜常隐此,有二童子,献剑一口,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 旧志误作刘渊,又为文中子教授之地。上有天池,广五里,水深不可测,天旱不涸,阴淋不溢。池东有小池,清可鉴眉发,与天池通。按《通志》名祁连伯池,潜通桑干河。昔人有乘车遇风,飘车于池,后获轮桑干。魏孝文以金珠穿七鱼放池中,后于桑干河得之,又以金缕著箭射池,巨鲸亦于桑干获所射之箭。
万华山 ,在县东北百三十里。汾水之东,管涔右臂枝也。山岩有佛殿,高四丈许,中空无梁,奇巧莫埒,称“无梁殿。”
马头山 ,在县北五十里汾水东,以状类名,为“万华” ,出枝绕西者,上有北岳庙。金天会中建,魏孝文帝庙,今废。
黄菜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高耸突出,诸山上生黄菜,居民利之,因名。
巾字山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绝顶处状如“巾” 字,因名。山岩布石如云,滴水若雨,渍而为濑,清洁如莹。山下有泉一泓,天旱祷雨多应。宋宣和中,建祠,封“显应侯。” 明正统间,别置祠于县东周家庙。每岁四月初八日,有司祀之。
悬钟山 县东七十里。状类钟,顶峦圆净,光丽可人,皆石也。
两岭山 ,在县东七十里。
四棱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白龙古庙,风雨不摧。
娘娘山 在县东十五里。其峰尖秀如列笋。山下有温泉,即碾水也,上有水神庙。
愚山 在县东门外五里。山小,旧无名,邑人李模仿“古愚溪” 之意名之。
桃子山 在县东五十里。从两岭山来,有泉一泓,旱祷多应。宋宣和初,建祠于上。崇宁间,赐号“灵济神” ,加封昭润公。
阁雷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尝时闻雷起,上建“老龙青石庙。”
罗汉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从两岭山来,高耸。
入云中有洞,洞中乳石奇怪,上有罗汉庙。鹿径岭山 ,在县西六十里。
石峡山 ,在县南六十里。《通志》载“晋人取屈产” ,即此地,谓曾产龙马于晋时云。
周洪山 距县七十里。其形巍峨奇特。世传宇文周巡狩至此,因名。又名周公山。西北十里有渥洼泉。
白刀岭 距县百五十里。山上有十郎庙,阶下牡丹一株,历岁久远,枝柯不朽,名“白岭仙葩。” 临春山 ,山高百丈,下有流泉,由雁门村入汾。石龙山 雁门道中,距县一百五十里,有石山,两石坠地,俱有龙形,鳞爪须毫,肖像甚真,活泼有生气,视者怖不敢近。《府志》名夹龙山。
花果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春后花果满山。孝文山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魏孝文巡幸至此,上有祠。
雕狐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上多雕狐。
龙和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楼烦镇西五十里。峭壁嵯峨,瑞云常绕如龙,故名。
石楼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上有黑石如楼,一名“独泉山。”
紫石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有石细腻,可为研。
夹龙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又名石龙山。凤凰山 在县北四十里,以形似为名。
屹嵯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西通磨官峪。碾河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巾字山下。岚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汾阳都,接岚县界,由古石门中流入汾
监河 ,源出县南一百四十里独石河村,流至楼烦南入于汾。
羊儿河 ,源出县西五十里鹿径岭,下流入汾。社干河 ,源在县西南三十里社干沟。
弥莲池 在芦芽山高处,其色若金,又名“金莲池。”
天池 ,在县北一百四十里管涔山,俗名祁连泊池,潜通桑乾泉。《水经注》曰:“池在山原之上,方里馀,其水澄渟镜净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池中常无片草,及其风泽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私鸟也。其水阳旱不耗,阴霖不溢,无能测其渊深也。” 又参朱荣幼,其祖携至池侧,闻池中丝竹之音,祖曰:“吾闻得闻此音者,位至上公。吾老矣,子勉之。” 后荣为天柱大将军。旁有天池祠,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天池。
马跑泉 在县东六十里下马城。唐大宗练兵于此,兵马思水,马蹄跑之,有泉出焉,因名河曲县。
翠峰山 在县南八十里。形如覆斗,山顶松柏苍翠,故名。巍然特秀,群峰拱揖,为邑之镇。上有阎浮王殿。
火山 在县西五里黄河岸东。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烟焰上发,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气砂窟。山高四五丈,黄河过此,如遇覆釜,而河为之曲。山后有大石,有禹庙,岩石俱赤,烟气灼人,古称“火军山。”
尖山 在县南三十里。其峰高锐,故名。
雕黄崖 在县东十里许,地名“黄。”旧因雕鸟巢于半崖间,故名。有宋元遗墨,在石谷间。杜家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强梁山 ,在县东三十里。
望羊山 ,在县东六十里。
葫芦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
韩家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
黄巍梁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登之可观数百里外。
赤崖 在县西北四十里河会村,古名赤崖村。其土赤色,有窑窨数十,险要可避兵,上俱蛤蚌腐甲。盖龙门未凿时,河出山顶,固其遗迹。石洞 ,一在县西五里王翼庄,相传昔遭兵燹时,有数千人潜避于此。一在县东吴峪村,去城九十里,高一丈六尺,广二丈,深三丈有奇。黄河 自县东北古东胜州境转而西流,八十里平泉村,复转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子,南流经保德、兴临、永宁、宁乡、石楼、永和、大宁、吉州乡、宁河津、荣河、蒲诸州县,东折经芮城、平陆、垣曲诸县,入河南沔池、济源县界,入孟津而下。其在蒲州城西为渎。
大涧水 在县西一百步,西流七里入黄河。有二山,源出朔州山,形如钟鼓,水出其下,铿然有声。一名“大涧河。”
关河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经偏关,西北入黄河。
镇口河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居民引以溉田,南流入黄河。
沙泉河 在县南六十里。源出镇西卫五所境,西流经保德境入黄河。
石佛河 在县东南九十里,接岢岚州长流沟水,西流经保德州界入黄河。
得马水 在县西北四十里。居民引以溉田园,西流入黄河。相传唐将尉迟恭于此得马。天桥峡口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黄河西岸。东西阔六十尺,石壁峭立,波浪荡漾,冬月积冰成桥,民呼为“天桥。” 有宋元题咏在壁间,剥落不可读。
倒回沟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德州界。沟上有桥,即金和尚败元速不台处。一名“倒回峪。” 《曲峪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黄河洲中,广八十九亩。
五门滩 在县西北三十里黄河洲中,广二顷八十亩。
棘滩 在县西北七十里,周围九十亩,一名。鍼滩。
韭菜滩 在县西北七十里,周围一顷二十亩。王铁滩 在县西北八十里,周围一顷三十亩。榆林滩 在县北八十里,周围一顷二十亩。白崖滩 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周围二顷。太子滩 在县北九十里黄河内。相传吕后贬薄太后,汉文帝于此居民耕种,锄得古瓦,有“万岁富贵” 字样,可以作砚。夏秋多凫雁之属,周围五顷。
平泉 县西北八十里。其泉平地涌出,居民引之溉稻。泉上有石白水,汲之不涸,不汲不溢。白鹿泉 在县北六十里,水煖,冬月不冰。榆泉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地有龙王庙,遇祷必应。
石井 在县东一里许庙沟高崖下,泉由石出,其味寒冽而甘美可食。
甃井 在县城南水门沟下,又名“梅花水。” 五井。五方相缀,形若梅花,百步之内,味有甘涩,殆地脉之萃。
平定州
鹊山 ,在州北五里。上有扁鹊庙,下有平地泉。赵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即此。
浮化山 一名浮山,有二:一在平定州西十八里,曰西浮化,一在州东五十里,曰东浮化。南与罗侯、晋盘诸山相雄长,北与青玉峡相盘踞。二山相去百馀里,对峙境内,上各有娲皇庙,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灶址尚存。镜山 在州东五十里柏井镇西北,由小涧崎岖入三里许,四山环绕,窥天一隙,圆光若镜。上建龙王三教圣母祠,东西有精舍,游览多题咏。卧虎山 在州北十三里,形如卧虎,故名。绵山 在州东九十里娘子关,一名紫金山,介之推避文公处,中有介子庙、妒女祠。承天山 在州东八十五里。山形峭拔,上薄云霄,中有老君洞、丹灶遗址,即承天军山,唐裴晋公、韩昌黎题名石壁。洞门左有《大历元年修承天城碑》。
故关山 ,在州东九十里。两山险隘,关居其中,盖晋之咽喉,即古之井陉口。
蒙山 在州东北一十五里。一峰孤秀,高出众山,土人九日登高于此,上有“晋山神祠。”
白鸡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有李王庙。昔李存勗过此,获白雉,进于朝,以为瑞,故名。有古碑存。石楼山 在州南十里。群峰献翠,每遇雪霁,如列玉屏,故又名玉屏山。下有圣水凹、龙王祠。药岭山 在州东南三十五里。山石嵯峨,下寺有石佛洞、观音阁巅有清凉院。
晋盘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其山盘错非一,故名。北与东浮山对峙。
冠山 在州西南八里。盘踞巍峨,其形似冠。元好问诗有“横山移得近山头” 之句。下有元吕思诚书院。
嘉山 在州西八里。以草木美畅,故名。上有晋公子祠及丰乐亭。祠下有龙井,井旁有黑水泉。蒲台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上有古松,松下有巨石,盘踞数丈,上产菖蒲,天水渍之,冬夏不竭,旱祷辄应,故建庙而像之。其形似狮,又名狮子山,亦名“蒲山。”
石瓮山 在蒲台山顶北,亦建蒲台神庙。四角山 在州北三十里,其形四起,凌云下出。
三泉
马鞍山 在州西十里,以形似名。
方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上有福山大王庙。试剑峰 在州东二十里,分裂如剑劈状。相传韩信下井陉时,驻兵于此,上有韩信庙。
七里岭 在州西南四十里。其高七里,故名水帘洞 ,在娘子关妒女祠下半崖间,泽发水悬流,散漫如珠帘。明洪武中,郡人郭罕然得异书于此,常有人掌火入穴中,蛇行而前有石室,正方结顶如张幕,复从穴中入。经数屋,则有蝙蝠大如箕,张翼飞触,火灭不可入,土人谓“绕滹沱,通真定北城下。” 今彼中有洞。
老君洞 ,在承天山半,旧名“保阳庵。” 相传老子与麻姑炼药于此。
张果老洞 ,在州东北七十里,洞有二,一在塔崖上,一在坡底村北,爽豁幽远,遗像尚存。孔子洞 ,在冠山书院南百馀步。郡入孙杰微时,读书其中,后以知府致仕归,重游冠山,凿洞内琢
先师及颜、曾二子之像。其洞在山椒,巍然一石,琢
成最为胜处
禅岩 在州治西三十里,风神庙南峰。有僧禅寂岩下,故云。
龙头岩 在州东北二十里乱柳村,势如龙头盘石。六度岩 ,在州东六十里。
仙人矿 ,在州东北五十里,由盘石村而入。桃水 ,在州西九十里,出寿阳县太平谷。其水色赤若桃花,故名。又曰桃江。或言赵简子宣汾洮,即此。《水经注》曰:“桃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又名洮水。”
泽发水 在州东九十里娘子关。一名“阜浆” ,一名绵蔓水,又名“毕发。” 平地突起,下赴绝涧,悬流数尺,号水帘洞,即井陉冶河之源也。
故关水 ,出绵山东麓,平地涌出,高可丈馀,北流入泽发水。
松溪水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出乐平松子岭,绕晋盘山北流入冶河,又名松西水。嘉水 出嘉山灵源公祠下龙井旁有泉曰“黑水” ,即嘉水源泉流经州城中,出西郊,北合桃水。浮化水 出州西浮化山,合洞涡水入寿阳县界。
南川水 ,出七里岭,至乱柳村入洮水。
阳胜水 在州南二十里。出猴神岭,东流至南郊,与南泉水会。
太谷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发源盂县界南,东流至承天都合桃水。
郗家泊 在州北五里。郗氏之先,代有缙绅世居榆关之泊,泊以“郗氏” 得名。其水自半崖涌出,悬数丈,崖西南有泉数道,合流入桃水,州人多游览焉。
流杯池 在州涌泉亭下,流注为渠,九曲灵应池 ,在鹊山东麓上。
清泉池 在州西三十里门村山谷。水出平地澄渟,池内空朗映月,清绝可人。
翠蛟潭 在州东四十七里柏井镇西三里青玉峡中有石潭。
锁黄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上有昭济圣母祠。“太清泉 ” ,在三都瑞云观下。平地突出,东流与龙泉合。
龙泉 在三都五龙祠南。岩下奔流合太清泉。温泉 在州西五十里,侧石东,由丹石崖流出,泠然有声。
龙井 在嘉山神祠下。井上有亭,亭中刻双龙,井中时见飞动之影,亦奇观也。
乐平县
皋落山 县东七十里,即《春秋》皋落氏之地,一名“灵山。”
少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河逢山,又名揭戾山,又名沾岭。《福地记》云:“山在乐平沾县,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 白岩山 ,在县南八十里,下有杨赵水,北流合沾水。其麓踞马岭隘口,接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五代永河东守险之地,故址尚存。在皋落村南十里。俯瞰皋落,嵯峨起伏,左右蜿蜒,一峰挺秀,为诸峰宗。每大旱望雨,以雾罩山头为征。旧《志》云:深邃雄伟,独异诸山,合县之山,莫有及者。山畔有洞曰桃花,春月花开,烂然如锦,因取号焉。凤凰山 ,在县北八里。上建神祠,乃县之王山也。巨松数十株,俨然北方屏蔽。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祷雨其上,见神祠倾圮,《慨然兴》
作苦无水。土人传言旧曾有泉,今数十年湮没。
无存。乃相度其处。忽神泉涌出。遂勷厥事。因名曰《灵瑞泉》。
石马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以状类名。其谷出泉,曰“石马水。”
白鹤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山峰峭拔,故老相传,“曾见双鹤飞入石缝,因凿而得焉” ,故名。石梯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以山有石磴似梯,故名。
黄岩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岩崖峭峻,势如破壁。有悬泉流水,石多黄色,故名。
铁佛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东连石马,高五里,峰峦峻拔。
画庵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一名“望川楼山。” 峭厉绵亘,若屏若堞。其上坦平宽广,土脉可耕,每天朗气清。凡为直隶临城、赞皇等县,俯视无遗,仰而窥之,真半壁天矣。泉水一池,冬夏不竭,名“洗头盆。” 迤北一窟,其深无底,一名“华庵山。” 荆山 在县东五十里平封村赵壁村西。陡泉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之西沿洞涡水,西北抵平定州广阳村故城界。
狮子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牛头山 在县东南十里。形类牛首,故名。栖霞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许。一名犀牙。犀牙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以状类名。
板桥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连蒙山。有古石桥,上建观音阁。
水答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其谷口出水,流经寿阳县城,合沾水。
横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长寿山 ,在县西二十里。
方山 在县西南十里。山石苍黄,其形嶙峋若连,直抵县城之麓,而盘踞二十五里。
老人峰 在县东六十里,东踞黄沙岭隘口。“马岭 ” ,在县东南一百里,路通顺德府。
松子岭 在县南四十里,接和顺县界。
黄砂岭 在县东一百里,东有隘口,通赞皇县。鹤度岭 在县东南九十里,南接皋落山。五代末河东守险之地,石城一座为隘口。今属直隶临城县。
横岭 在县西一百里。山势盘踞十五里,横截河水。
嶂石岩 在县东七十里鹤度岭北。
古柏岩 在县南八十里白鹤山北。上有殿宇,一名“坐化岩。” 昔有母暨女携一犬坐化其上,人就其遗骨塑像。
大黾谷 ,在县西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清漳水 ,在县西六十里少山之沾岭。《水经注》曰:“出上党沾县北少山。” 大黾谷,《淮南子》曰:“出揭戾山。” 《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清漳县,汉之故邑。”
沾水 ,源出县西少山之沾岭,北流十八里,复折而南,名为“愬流水。” 又南入和顺县,合梁榆水,经辽州东七十里,又南经黎城县北,入黄河水。谷水 ,在县东南七十里,发水谷山,北经石,合龙村、阁子,潜流地中。五十里故壁村东南,山下有泉突出,与沾水合流。
石马水 在县西南三十里石马山谷中。东北合鸣水,又名“横水。”
小松水 在县西南四十里松子岭发源,北流至县东合沾水。
鸣水 在县西三十里陡泉山,亦名“陡泉。” 流经县南三十里入沾水。
石瓮潭 在县东七十里东山峡间。旁建显圣祠,祷雨即应。其潭广近亩,水深莫测,巨石覆其上,一窍天凿,与潭相值,皋落诸水从此流入,满则溢出。或水势迅疾,则从巨石径下。每夏月,水涨涛翻,景尢奇绝,诚一方异观。
杨赵水 在县东七十里。源出白岩山,北源过皋落山与沾水合脊岭后下流数里合石瓮水。又数里悬崖间一窑名“状元窑。” 相传金时杨云翼与赵秉文肄业于此。云翼登明昌五年进士,廷试状元及第,秉文登大定二年进士。至今呼水为“杨赵河” ,窑为“状元窑” ,有石臼存焉。
皋落水 ,在县北七十里。源出皋落山下。《忻州》。
忻口诸山 ,在州北五十五里。山名甚多,踞滹沱曲。按《旧志》,“汉祖脱平城围至此,六军开口笑,故名。”
石蛇山 :在州白村,以形名。
程侯山 在州北四十里,程婴匿孤处,一名“金山。” 旧有采金穴。石绿洞,在山半西南,其深叵测。
两截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
锺乳山 在州北四十里,亦名“双乳山。”
浮屠山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温村,与龙池梁、石佛嵎相连。西南有白龙头两崖石窑,险阻可避兵。
龙门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南连陀罗山,大如门,故名。又名“白云山。”
陀罗山 在州西北五十五里。俗传文殊游此,有足迹及清凉石、香炉石、滴水岩、青龙池。云中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与双尖山连,北界崞县,产黄芩、茯苓、茱萸之类,下有谷。
大岭山 ,在云中山西二十里,一名“蒙宝山。” 产黄芩、茯苓、黄嵬山西界。
石姑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上有庙。相传石氏室女为尼寂于此。旱祷有应,乃九泉来脉也。落雾山 ,在州西六十里。俗传此山落雾则有仙,一名“罗雾山。”
五峰山 在州西七十里陀罗山之西。平原五石峰屹立如指,皆绝险,可避兵。
独担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产玉芝、云母石,又名云母山。《水经》云:“北俗谓云母为土丹,讹为独担。” 理或然也。唐贞观中,命薛遵度采云母,封山神为灵显王,碑存。山顶,半岩皆可游眺。
前独担山,在独担山南七里,有泉名“玉泉。” “阴山 ” ,在州西南四十里牧庄西。旧传夏月冰凝。
系舟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上有铜环铁轴,为禹系舟处。一名“小五台。”
白马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北连大岭山,南界静乐,中有香泉。《山海经》云:“山阳产玉,阴产铜铁。” 凤凰山 有二:一附系舟山,其后连山有突兀处,俗名凤凰台。一在州北四十里,以形似故名。石岭关山 在州南四十里,东连系舟山。石梯山 在州东南二十八里。
广峪山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内有石岩,祀黄堂神,即尹铎也。有“广峪泉” ,祷雨辄应。
七峰山 在广峪山东。其峰有七,俗名“笔架山。” 上有龙王寨,绝险可避兵。
玉泉山 在州东南一十八里。
虎头山 有二:一在游邀南,一在高村北。沙河 在州治五十里。
云中水 在州北七十里。一名“四楼川。”
南河 出石佛嵎
《鹄索河 》,出合索村南二里许。
金水 源出九龙冈西山麓。一名金水河。牧马水 在州西南五十里,一名牧马河。滹沱水 在州北五十里。
“洛阴水 ” 、岚水 、寒泉 、《绿水》泉、香泉 、忻水 、《海满》泉 、《前山泉》、“《一滴》泉 ” 、《大沟泉 》《广峪》泉 。“浑水沟泉。” 定襄县
红泉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洞,内石红,类朱砂,泉源不绝,故名。
丛蒙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自西北环绕,东南,群峰联络,至此尢高耸,上旧有“雨霁侯庙。” 居士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唐王维兄弟尝读书于此。明万历三十四年,建塔于此。
七岩山 在县南十五里,以石洞凡七得名,又以其岩七重。山半有洞庭磨笄圣母祠,洞内悬溜珠联,每冬冰时,宛然山谿人物之状。
神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山孤峙,牧马水滨,平地垒石,突兀如盘,似所遗而成。元好问尝读书于此,因号“遗山。” 有“一丘一壑真堪老,且具神山烟景休” 之句。上有佛寺,莫考创始之年。霜檐铁壁,迥绝尘俗。
圣阜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峻耸秀特,下有温泉、钓鱼台、莲花池、玉仙洞、仙人足石,盖胜景也。《水经》云:“滹沱水东流圣人阜” ,即此。
横山 在县北三十里。中曰卧虎,左曰龙山,右曰凤凰,合而为一。众山东西,此独南北,故名。牛台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里人李牛台避寇于此,故名。
五石峪 在县东北二十里。其上云合成桥,即雨。一名“五石峪山。”
柏树岭 在县北三十里,有洞曰“漆郎涸” ,洞内妆豫让像,相传即其漆身处也。一名“漆郎山。” 三会泉 在丛蒙山麓。三水合一:一龙液泉,一吕布池,一娘娘池,并出合流,四时不涸。
温泉 在圣阜山下,有三穴长流。唐龙朔中,尝赐锦幡幢盖。旧有《李治碑记》,今废。
惠民泉 在县西门外
甘井泉 在县小南门外。世传赵襄子所穿,味极甘。
代州
句注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陉。上为太和岭,后为白草沟,即广武旧站。通云:中。累头山 ,在雁门废县北。山七峰如斗形,一名北斗山,一名牛斗山灵能兴云雨。宋、金俱有封。雁门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一名雁塞。双阙斗绝,雁度其间。东有过雁峰,巍然特高,北与应州龙首山相望,山下有水,东南流入滹沱。
夏屋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一名夏台,一名贾屋。赵简子诱代王登夏屋,使厨人操铜斗击杀之,遂有代地。俗名草垛山。《尔雅》云:山中有兽,形如兔,相负共行,俗名为蹶。山之侧有西峨谷。《水经注》曰:茹县故城,王莽之谷武也,世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城在鸡鸣山十里。《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平其土,迎其姊” 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 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亦谓之鸣鸡山。
覆宿山 ,在州东北三十五里,为州主山。一名“馒头” ,一名“伏牛” ,形肖贪狼,故名“覆宿。”
阳岐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
凤凰山 在州南三十里。左右有天柱、玉案、玉女、会仙四峰。相传隋仁寿二年,凤见此。又名“嘉瑞山。” 上建来仪观,有升仙、栖凤二柱。西有养龙、玉女二峰。南十里有青龙门。观两旁有洗参、饮虎二池,桃花水帘、丹砂、藏剑诸洞。唐孙真人、宋休休子尝栖于此。
紫金山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形若笔,阁在天际,一名“紫荆山。”
舜山 ,在州南十五里。上有舜井、舜庙、舜子寺。寺曰“舜子,岂重华有支子,尝封国代欤。”
王通山 ,去代州二十五里,俗传舜为天子,故名“王通。” 宅幽势阻,又名“龙谷。”
香炉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四角棱起,俨若商彝。
三台山 在州东四十四里,三峰矗矗若泰阶。圭峰山 ,在州东南五十里。以其本丰而末撱,象圭,故名。
白仁岩 在州西北三十里。晋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浮图,山头有说法台、棋枰石、定心石。危崖之上立者熊经。石井五,其三清冷可鉴。滴水崖 在州东南四十里,峭崿十数丈,一水线悬崿下,络络不绝。
“明月崖 ” 圭峰山上石岩也,圆如月形。
凤游峪 在州东一十五里。一名牛心山。东峨峪 ,在州东南五十里,两山壁立万仞。西峨峪 ,在州西南十里。亦曰“荆山。”
杀子谷 在州东北二十里。秦太子扶苏死处。凤凰石 。在州南口东山之半。石瘦而端立,亭亭然,上有凤爪痕。
鹿蹄石 在州东四十里,涧石上有双鹿蹄迹。脱甲石 在胡谷口山中,石痕如甲挂焉。磨笄石 夏屋山石也。代王夫人磨笄于此。虎蹄石 在州北二十里大路旁,虎爪攫然。一名“虎爪石” ,一名“虎蹄石。”
试刀石 在州北八里大路旁,一石中分,俗传杨延昭试刀于此,一名“试剑石。”
穿心洞 在圭峰山东涧。半巅有峰,峰前后石窍洞开,初犹俛入,入则朗然高旷,可容数十百人,避兵者常栖之。宋末夏丞相侄吉祥避元兵于此,以后凡栖洞者,俱不及难。一名寄心洞。东关河 去代州东半里许,源出雁门山,沿城南入于滹水。故老传异时暴雨,水涨则汹涌澎湃,几及城睥睨。兵备使张濬潘筑堤遏之,患免至今。
三里河 去州西南三里。源出三里村,经西关南入于滹水。
柳村河 在州西七里。源出上田都,入于滹水。又名“七里河。”
羊头神河 有二,去州西十里。一自茹解都黑龙池发源,名“东河” ;一自茹解都黄龙池发源,名“西河” ,俱南入滹水。
峪口河 去州东南五十里,即凤游峪口。峪中有异兽焉,状如羊,一角一目,目生耳后,见则岁为丰,俗呼曰九龙河 去州西北三十五里,南流入于滹水。西峨河, 去州西南十里,源出荆山,入于滹水。恨斯水, 源出杀子谷水声呼“李斯”,故以为名
马站河 去州西十里
洗参池 在凤凰山下,世传仙人曾于此洗参芝。
饮虎池 ,即阳明堡东南河源有黄黑二龙池。龙跃泉 ,去州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泉涌,以石投之,辄腾趠而出。旧传通燕京之天池。
“豹突泉 ” ,在雁门关西门外,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北流出塞口,入桑干河。
西泉 在圭峰山西。涧中有石,正方而崇如翠屏,高百尺许。水自上泻下,霏如垂珠,石根不见也。行数步,从石窦中涌出。灌溉汲饮,四时不衰。柏谷泉 在关城东门外,南流入滹水。
蓝水泉 :在关城东门外,味咸。
星聚泉 :在学宫前。水清甘,盖作六孔象南斗星,故名。
澄玉泉 在东门内旧文昌祠下。
益美泉 平籴仓下,古井也。水清甘。
龙雾泉 去州东南十四里。
八角井 :在参将府街北。味甘美,今呼“琉璃井。” 宜酿酒,又呼“金波泉。”
“玉液井 ” 在谯楼北,味亦甘而少,逊于金波《五台县》。
五台山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环五百馀里,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因谓之台,又名清凉山。台分东西南北中,寺宇壮丽。山中圆光时现。柳宗元曰:“云代间有灵山,与竺干、鹫岭角立相应。” 中台高四十里,顶平广六里。顶西北有太华池,取水祷雨辄应。正东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有饭仙山,东南有鹫峰,西侧有甘露池,“东台高三十八里,顶平广,周二里,顶东畔有那罗延洞,仅容人身,侧入洞中风寒,盛夏有冰,五色光彩,尝从内出。” 又东有楼观谷,内有习观岩。西北五里有华严岭、仙人洞,东南二十里有明月池,池台下有青峰。东谷池、温汤池、温泉寺。“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顶上有魏文帝人马迹。” 北有秘魔洞,天阴中有声如风。西岭畔有萨埵崖、捐身崖。去台西北有八功德水,东北下有文殊洗钵池。南台高三十七里,顶平,周广二里,麓畔有圣僧穴。西岩畔有三贤岩。东三十里交口下有圣钟山,状如伏钟。西北一十五里有清凉岭,岭西北有清凉泉,上有罗汉洞。东北有竹岭。东南十里有金阁岭。北台高三十八里,顶平广,周三里,名“掖斗峰。” 顶南畔有罗㬋台,顶有黑龙池,即天井。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与天井连,其水迳繁峙,县峨谷口入滹沱河,其麓有七佛池,南又有馀牛池。东北有宝陀峰,又有宝山,产银石碌,又产天花菜。东北二台麓有金刚窟、圣钟山 与五台山相连,上有仙寺岭、二贤岩、圣僧岩、清风、宝陀岭,胜迹二十二处。
峰山 在县西北二里。山如髻,兀然而起,盘旋纡回,环城三面,有龙蟠之势焉。
青山 ,在县西北十里。
芦虒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其山状如伏虎,又名“芦虎山。”
天蓬山 在县东五里。其峰高峻,上有八蜡庙。黄围山 ,在县南十七里。
宝峰山 ,在县南十里,一名“南神脑。” 有香炉峰、贞潜洞、避雨岩。出碧阳沙,一名“宝髻山。”
抓髻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两峰尖秀,形如抓髻。
桑泉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有桑泉观。
凤凰脑山 在县南一十二里。东西两山相接,低昂起伏,如凤凰盘翥之形。
仙人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石岩上有人坐迹,山腹石有手迹,山下石有双脚迹,皆西向立。玉皇崰山 ,在县北三里,层峦峻秀,上有玉皇庙。
阁岭山 在县东十里
紫罗山 在县西南八里。峰峦高峙,苍松郁茂。林泉山 在县北三里许。
和围山 在县南十五里。
脱襜山 ,在县东四十里。
铁拐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削壁千仞,中插二拐,世传为仙人所遗。
柏岭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饭仙山 在县东。昔有人饵菊得仙,故名。锦屏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壁立峻秀,俨若锦屏,岩花林树,五色交辉。
《石鹿山 》以《形类》名。
《月桂山 》,山有孔,玲珑如月。
煖泉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有煖水泉、福田寺。
天和山 ,在县东四十里。有龙洞泉,出铜铁矿及石炭。
笔架山 在县南二十里。
恶山 巉石陡峻
乌牛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足石棚,高峻峭丽。悬崖有洞,洞有水泉,风致异常。一名“乌牛寨。” 纱帽山 ,重冈屈曲,形如纱帽。
兀突山 在县南四十里,俗名“孤突店” ,状如笔。峰上建老君祠。
脱担山 ,在县东,两崖有二孔。
寨崰山 在县东。三峰峻秀,俨若笔架。
黑山 在县东,旋转百折,林木丛茂。东高四十里为五台,西高五里为平地。
龙泉山 在县东。壁立万仞,陡峻狭隘。
五洞山 在县南。俗传出五金,今产煤炭。窑头山 在县东,出石炭。
黄石山 在县南
磨子山 在县西,石可作灯。
西峨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西峨岭。” 塔院山 在县南,有古塔。
鞍架山 ,在县南。状似出羊脂石作灯。
仙迹山 在县南,有一足迹。
简子山 ,在县南四十里。上有简子庙。
日照山 ,在县北,有日照寺。
石板山 在县北,二泉涌洁。
九女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九仙岩。
“菜嘴山 ” 、“桦林山 ” 、《宝山 》《审户状山》。
《南陀山 》,《楼斗山 》,《狼蹄山 》,《椵木子山》,《靠壁山 》,紫金山 ,马头山 ,鼓子寒山,木老山 、《南香山 》,罗山 、《北香山》。
猪头山 。石花山 。鸡山 。韭山。
“柏桥山 ” 、“柜山 ” 、“券山 ” 、“彝山。”
以上诸山俱县南
“大兴山 。” “红表山 。” 尧治山 。天池山。
“柏林山 。” 《上金山 》。《黄嘴山 》。《月挂山》。
“倒背山 。” “铁石山 。” 《谷铨山 》、黑城岭山。“探头山 。” “雕王山 。” “白马山 。” “炼丹山。”
“九峰山 。” 紫玉山 。虎铺山 。馒头山。
“野鸡山 。” “兔儿山 。” “瑶池山 。” 《分头山》。
三乐山 、锦翅山 、“龙山 ” 、“龟山。”
以上诸山俱县西
北峪山 、正觉山 。竹林山 。《四路山》。
“木瓜山 。” 十王堂 。龙头山 。虎头山。
王金山 。《大盈山 》。《秃峦山 》。《白崖山》。
鹘䳓山 。罗锅山 。水座山 。燕泥山。大峪山 。石嘴山 。《南按山 》。北按山。
红崖山 、“雷应山 。” 花阴山 、《十八盘山》、杨林山 、看灯山 、苗榆山 、“班老窑山” 、神头山 、菩萨山 、龙母山 、羊皮山。
三泉山 、七宝山 、铜钱山 、八角山。
以上诸山俱县北
皮箱崖 在县东。天生朱书十六字在石上,人莫敢抄。岩中系皮箱一个,攀莫能及。《诗》云:“一索悬方笥,人传中有书。千年容易过,何日发琼琚。” 东峨岭 ,在县东北八十五里。
青崖角 在县南,险路谽谺。朱砂崖 在县东,其色如朱砂。
撞头崖 在县东,有头手迹。
思阳岭 在县东三十五里。上有古刹。
金阁岭 、旧路岭 。大柏岭 。小柏岭。
避事碯 紫木峪 石路崖 汉岭以上俱县东。
狮子崖 。边家岭 。石猪崖 。鹞岭。
以上俱县南
龙冈 、东明冈 、西阳岭 、白草岭。
以上俱县西
十王堂 、大石岭 。芍药岭 、八塔岭。
灰岭 。插箭岭 。黄柏坪。
以上俱县北
虒阳河 在县东四十里。平地发源,入清水河。泉岩河 在县北三十里泉岩村。平地发源。清水河 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
东峪河 :发源移城村东南山下。
圣阜水 ,在县西南四十八里。
建安潭 在县西南三十里。其水稍温,有鱼沙。沛泉 在县城南门外。其水味甘。
九女泉 在县西北峰山下,上有黑风洞。鱼洞泉 在河口之南。每谷雨日,满尺鱼出数头,则岁祲。
卧虎泉 ,出卢虒山之颐,或云即崔生遇虎处。“明月泉 ” ,在五台山中。
林泉 在龙掌峪南
龙湾泉 :在西峡村北。
《马跑泉 出》,《探头山下》。
《济难》泉 不涸不流,一名避事崰。
“龙洞泉 ” ,出天和山。
茹湖 :在阁岭东,四面山围内方二十里,坦平无陵谷。
油盆池 ,在黑山下,龙常现形,深不可测。有龙王庙,旱祷即雨。
繁峙县
静明山 在县正南十里。三峦并列于中,西岳张拱于外。内有仙人石洞,云恒触出清凉。《传》曰:“九龙戏龟之势。” 以其幽静明爽,故名。诚一邑之屏也。又名端横岭。
茹越山 在县北二十里。有谷,路通大同,越狄畋至此山,元兵获之,恨奋吞茹馘肉,故名茹越。秦戏山 ,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山海经》曰:“秦戏之上无草,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 又俗名小孤山。
大孤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近法池。平地突峙,不与诸山联络,故名。
宝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凿矿砂淘炼成金,故名。山有南峪谷,路通山东。
铁脚山 在县北三十里,一名铁橛山。有萧太后梳洗楼。俗传镔,铁之根也,为县之镇。
憨山 ,在县东八十里。势耸崎岖,人陟此难辨正方,故名。俗传昔有梵僧,从魏孝文乞一卧具,帝许之。僧展卧具覆五百馀里,帝骇其神,驰骑而去。见《清凉传》。
华岩山 ,在县东九十里。
公主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俗传拓拔氏之女潜遁修佛行,而追兵继至,乃投入石峡,纵火焚之,大雨如注。后人遇旱,积薪焚峡辄雨。东北石壁手足迹宛然犹存。
圭峰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前面峰峙如圭,内有滴水崖、仙人掌,奇峰翠秀,松柏满山。
岩头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有龙洞,秘魔祖师修行于此,延袤八百馀里,南与太行山相连。小五台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白云先生隐居于此,自谓“此亦五台山” 也。
龙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
没泪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世传契丹萧太后至此,哭之无泪,故名。
滹沱河 ,源出本县秦戏山。
峨河 去县治二十里。发源黑龙池,经崖头村。华严岭水 在县东南一百里,西北入滹沱河。黑龙池 在县东南九十里半山中,暗然若黑,西流三十里入岩头河,经海子村等处,流与滹沱合。
太华池 ,在县东南一百里。深不可测。
龙池 在县北铁脚岭下。明成化间,知县张寿祷雨,即时如注。后知县蒋祷雨亦然。《崞县》。
崞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汉以此山名县。上有崞山神庙。其山连峰叠嶂,森森翠色。
天涯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俗呼“莲花峰。” 五峰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上有文殊堂,下有龙王庙,横亘二十馀里。
柏枝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山石纹类柏枝。黄嵬山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跨宁化界北上福寿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即石鼓山。
将军山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上有庙,庙前石上有马蹄迹。
正阳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山顶旧有玉皇殿。凤凰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有石如凤,毛及松纹形,堪为砚,故名。
龙尾山 :在凤凰之西三里。有石类朱,有池。遇旱取水,祷之即雨。
尧天山 在龙尾山之西十里,上有尧庙。双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有寨,可避兵。
回光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俗传自五台山起五色云,至此岭止而复,一名“回光岭。”
凭牛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
六盘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
太子崖 ,在县西南六十里。因扶苏死于此,故名。
烈女崖 在县西南五十里。因要氏二女投死于此,故名。
滴水崖 在县西南四十里。有悬崖数十丈,一泓长滴,千古不绝。
南坡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松萝森蔚如画。
逆草坡 在县东南一百里铜川。相传有鸟子食其母,山为之赤草,生其地者枝叶倒垂,其色红,至今犹然。
阳武河 ,在县南六里。
沙河 ,在县南六十里。东流入滹沱河。
铜河 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福寿山,东流入滹沱河。
南河 在县南一里。东流入滹沱,一名“南桥河。” 北河 在县北城外,东流入滹沱,一名北桥河。板桥河 在县北三十五里,东流入滹沱河。甘露池 在崞山神庙之左。其池常燥,遇旱,民置缾池中祷之,缾上露滴,其味甘。
蟾酥池 ,在县西北五里。出蟾酥,故名。
三泉 在县西南五十里。相传汉高帝驻师于此,尝祷天,以枪搠地者,三泉水涌出以济军,故名。
龙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相传唐魏郑公行兵驻师于此,以剑插地,泉水涌出,泉左有郑公祠。温泉 ,在福寿山下。
瀑布泉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岩有石人,足下出泉。
“神池 ,在凭牛山,其水六畜病者饮之即愈。” 《岢岚州》。
岢岚山 ,在州北一百里,高二千馀丈,州以此名。
长城山 在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流合岚漪河。芦芽山 在州东七十里,叠峰翠秀,突出奇观,若婆萝帽之状。前有小山,尖如笋笏,多出芦芽。东山 从芦芽山发迹,连接北山,环抱城郭。南山 距城一里许,势若水浪,迢逓盘踞。西接赤坚岭,东连岚县,有环抱状。
《管涔山 》峰峦尖耸,宛若笋笏。
云山 旧《志》:“岚谷废县东北四十里。”
《雪》山 势极高险,盛暑犹带雪。
霸王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上有石灰,可为民利,然屡开未成。
西山 在州西南隅一里。奇峰叠翠,石径盘回,茂树青林,荫蔽天日,为一方佳丽地。
乏马岭山 在州东五十里,接岚县界。
巨麓岭 在州西南五十里。亦名“万松岭。” 荷叶坪 在州城北六十里。顶平阔而圆,状类荷叶,因名。
十里崖 在州东十里,高二丈,形如飞檐。漪水 发源于州东南直道村,流经城南。长流沟水 在州北五十里,一名“沙河。”
煖水 在城二里许。隆冬不冰,名“煖水潬。” 马跑泉 在州东五十里。泉形类马蹄,因名。龙王堂水 ,出东郭外北山下,去城二里许。水极甘冽,上建龙王庙。
“蒙泉 ” ,在东山北涧下,与龙王庙水并出岚县。
大万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山下有白龙池。黄崄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名黄芊山。叠嶂层峦,为邑胜境。
双松树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双松。
乏马岭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桃尖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白龙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二郎山 ,在县北一十里。
鹿径岭 在县北六十里。今设巡检司。
赤坚岭 在县南九十里。
灰灰岭 在县西南一百里。
仙人洞 ,在县南六十里。
铜洞 在县北十里铜澜沟中。前人取石洞中治之成铜,未几铜尽,止存炉灶。绿水河 在县东门外四十里。
大贤河 源出县南四十里柳峪村。
蔚汾水 ,源出尖山,流经兴县六十里,入黄河。马蹄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圣母祠前。
葫芦泉 在县北十里水母祠前。
饮马池 ,在县北六十里黑芊山中。
大水滩 在县北二十里。古王虎牧马之地,一名“马涧滩。”
兴县
紫金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有圣母泉,北麓石壁间有穴出风,风能偃苗,常封不启。祷雨得泥与水即应。
合查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峰峦秀异,上有龙祠,下有龙池。
峨眉山 ,在县北。丹壁悬崖,和气所聚,其形似“峨眉” ,故名。
石楼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一峰峭立,百丈难攀,惟向北一小径,盘回可达峰顶,俯视群峰。采林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其峰高峻。
湫水 ,源出县东八十里合查山,又名临川河,通黄河。
南川河 ,源出县东南八十里合查山,一名“南川水。”
通会泉 在县东关北冈下古迹砌石丈深三穴涌水,其味甚甘,又名“通惠泉” ,西流合蔚、汾水。龙王泉 ,在东郭五龙祠后。
介泉 在县东六十里清辉亭下。
《新泉 》在清辉亭台上东畔。
朱家川 发源自宁化山,达桥头村,入于河《保德州》
莲花山 在州迤南一里。发脉自高地堎五十馀里,下流碛山,一起一伏,至大墕墩山分为三支,一支为东廓山,一支为西廓山,一支至小墕墩,又分为三小支,结为州治,形如莲房。
赤山 在州东十里。山多枫,霜后尽赤。
伊山 在州南一百里。世传伊尹曾经寓此。毡帽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上有洞,可避兵。金山 在州城内西,以土色黄,故名。
铁山 :在州城内东,以“铁局” 在,故名。
飞龙山 有二,一在州西南十里,一在州东北十里。
石梯山 上耸巉石,下临汹涌,凿石以通行。苍水山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以水色苍名。翠峰山 在州东八十里,形如覆斗,州之镇也。堂子洞 在州东南六十里,有洞可避兵。麦子洞 在州东南七十里,又名麦子山。缠尸崖洞 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石岩,下通黄河,外小内大,可容百馀人,可避兵。疑即禅师崖。
黑石洞 ,在州西南七十里,深不可测,俗传人有点松灯,入二三里,闻水鸣流乃止。
四井潭 在州南七十里静乐都四井山下。内有鱼,人不敢取。
龙池 ,在州南五十里静乐都石磵中。周围十馀丈,人莫敢近。旁建五龙祠,祷雨辄应。
卧龙池 在州南四十里静乐都中有石窟,蛟龙潜焉。水色常青,虽有暴雨,不为污泥所汨。卧龙沟 在州东北三十里,龙鳞石出此,号“风沟 ” ,在州西南六十里。内有石窍,凉风劲出,虽盛暑人莫敢近。
老鸦泉 在州东门外东沟。
神池 在州西南八十里静乐都,旁有神祠。窝弓龙潭 在州东七十里窝弓山。
漕河石渠 ,在天桥河东岸石上,阔三丈馀,清浅不齐,乃古人疏凿成渠,使通漕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