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四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一卷目錄
汾州府部彙考五
汾州府古蹟考
汾州府部藝文一
狄武襄公碑銘 宋王珪
潤濟侯廟記 周煒
創建元都清虛觀記 元秦志安
重修上鳳山希夷廟記 前人
介女祠辨 陳斐
南山靈泉寺始末記 高崇熙
遊筆山記 趙國相
新建汾州府記 馮琦
增修城池記 張珩
廣惠樓記 劉有誠
汾州府部藝文二〈詩〉
遊巖至迴鑾寺作 唐太宗
送汾城王主簿 韋應物
過介廟 宋張商英
鶴鳴古洞 趙瞻
文湖漁唱 前人
郭林宗故宅 前人
馬跑神泉 盧象
謁狄武襄公祠 金王璹
過孝義有感 明于謙
題郭林宗墓 薛瑄
過汾 李夢陽
題冷泉寺 呂柟
次平遙夜望 韓邦奇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一卷
汾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汾州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汾陽縣附郭。〉
祝融城 在縣治之西。相傳祝融所築,今廢。茲氏縣 ,在城南十五里鞏村,有遺址。縣自秦置,漢高帝更封沂陽侯嬰為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茲氏」 ,是也。
西河縣 在城東十五里。《水經》載魏黃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碑》文云:「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邦邑。」 其郡帶山側塞矣,似即故茲氏地,然又謂文湖處所,世謂西河在縣直東,有瀦城焉,則廢縣在此者,或是。
八門城 ,在城北十五里,一名「羅城。」 相傳為前趙劉淵遣喬嵩攻西河所築。城八門。
禁火臺 在城南一里。土人寒食祭介之推於此。
郭林宗舊宅 ,在東郭,相傳今天寧寺是遺址。文潞公舊宅 ,在孫治之南,相傳「淨心寺」 ,是其遺址。明嘉靖三年,改建察院。
偏城 ,在城西南五十里廣城村。後趙離石侯重築,以防西北諸侵軼者。其城占山阜,南臨古澗,有欹側狀,故名。
黃華亭 在府學二門外泮池西。貯《黃華老人行書詩石》。黃華老人姓王名庭筠,字子瑞,金大定十六年進士,官至翰林修撰。嘗買田林慮,讀書黃華山寺,因自號焉。其父王遵古為汾州觀察判官,以省覲至而書此石云。「史稱書法學米元章,端雅過之。」 按:老人生未期視書,識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尢。善山水墨竹鶴鳴古洞 在長春觀,初名西岩洞。處丘壑之間,穹窿窈窕,空而正中,相傳張真人羽化之所。每拍手洞中,則鶴聲應手而至,天清月明,更復嘹唳可聽,故名。
汾水行宮 在城東十五里。隋煬帝大業四年建以避暑。蓋據文湖之勝而為之,故名。
煙籠賢閣 在東郭之人美廂。昔魏文侯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後人欽之,為建此閣,名「式賢。」 望之若煙雲繚繞其上,故又名煙籠賢閣。明嘉靖庚子,罹回祿災,州人景仰未已,至今猶稱遺址為三賢街。
孝義縣
比干臺 在縣東二十里。世傳紂遣比干騶虞山築基避暑,即此。
虞城 ,在縣北十里。晉滅虞,遷其人於此,築城居之。
吳城 ,在縣西南七十八里。《史記》「魏吳起為西河太守,時築以拒秦。」
團城 ,在田屯村。後魏孝昌三年築,置軍以防禦。隋開皇九年罷。
六壁府 ,在縣西八里勝水南原上。元魏太平真君討寇於此。唐為府兵所居云。
溫泉縣 ,在縣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廢。
《魏文侯宅 》在縣治東,世傳今察院。是院之堂東有八角琉璃井,掩閉不敢啟。
溫公鎮 ,即司馬村。相傳溫公嘗宿於此。故各虢城 ,在縣北八里。晉滅虢,遷其人於此。魚城 ,在縣北十九里。
「魏文侯城 」 《遺跡》無考。
務城 ,在縣西八十里。
安生原 在縣西南。《舊志》稱其水土沃饒,有西河之美者。
介休坂 在縣西四里勝水南原。觀此,則縣之舊同「介休」 可知。
平遙縣
尹吉甫將臺 在東城上,宣王命吉甫北伐所築,今遺跡如故。元建高真廟於上。
「金井」 樓 高百尺,在縣中央,下有金井,水色如金,故名。
羌城 ,在縣西四十里。漢建安中築此以居羌人。
來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按《舊經》云:「漢來歙築之以禦寇,故名。」
中都城 在縣西北十二里。按《晉陽志》,漢高祖十一年,韓信遣太尉周勃平定其地,遂取山陽太原之區以屬代,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後都中都。魏時廢為縣,屬平陶。按《水經注》云:「《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漢文帝為代王,都此。」 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宮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下。又按《漢書》,今在文水縣南,本縣北。考顧徵君《寧人先生日知錄》云:「《高祖紀》,十年陳豨反,十一月破豨,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 則今之太原縣矣。《孝文紀》則云,「都中都。」 《陳豨傳》同。而文帝過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又立子武為代王,都中都,則今之平遙縣矣。如淳以先都晉陽,後遷中都。《正義》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汾州平」 遙縣西南十二里。
京陵城 在縣東七里。《城塚記》:「周宣王命君吉甫為將,北伐所築。」 漢為縣,屬太原郡。唐於縣治南治京陵府。《水經注》曰:「京陵縣,王莽更名曰致城」 ,於春秋為九原之地,即趙文子與叔譽遊處,故其京尚存。漢興,增陵於其下,故曰京陵焉。思歸城 ,在縣東二十里。前趙劉淵攻劉琨於太原,築壘拒戰,因思歸而夜遁。
蔚州城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北蔚州民居此,置蔚州。後周廢。
屈頓城 在縣西北二十里。《城塚記》:「晉武帝於堤側屈曲為頓,後因汾水泛溢,漫壞不存。」 青城 ,在縣東二十里。唐開元十年,舊都有五色龍見,從西南入省城上昇。
亭岡城 在縣南二十八里。不知所自始。鳳凰臺 在縣治西北隅。舊有鳳凰棲於其上,一丘巋然。
鳳凰亭 在城西北隅鳳凰臺上。明萬曆四十七年建亭,名曰「鳳凰。」 植梧桐數十,以為一方之勝。今荒草寒榛而已。
介休縣
鄔城 在縣東三十里,今鄔城店。按《左傳》,「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縣,以司馬彌牟為鄔城大夫。」 漢置太原郡,有鄔城。
郭林宗故宅 ,在北關郭家村,今廢。華嚴寺即其地。先生時館於汾,故《郡志》亦稱「故宅。」
秦王塔 在縣西南西靳屯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兵不得進,遂登南原與之戰,大敗武周於此,後人因建塔以記之。假糧堆 在縣南四里。唐太宗圍尉遲恭於此,糧餉不繼,故負土而以粟覆之。
金果園 在南門外。諺傳唐太宗收尉遲恭,屯兵於此。
武城 ,在縣東四十五里。秦武安君白起駐兵於此。
忌板坡 在縣西南十二里。其板壁立,世傳介之推避晉文公於此,後人忌之。
板橋城 ,在縣北韓板村。劉淵擊劉琨於此。
六壁城 在縣東洪山村,後魏時建城於此。開遠府 ,在縣東北東段同村,唐置,以居府兵。華夏府 ,在縣東北駱駝村,唐置,以居府兵。《石樓縣》。
長壽廢縣 ,在縣東五里。後魏孝文置長壽縣,隋廢。唐初復置,尋省。
臨河廢縣 在縣東六十里。後周置臨河郡及縣。隋廢。唐初復置縣,後省。
義門莊 在縣西五十里,因居民晉賢六世同居。元大德間,旌其坊曰「義門。」 今廢。
夷吾館 在縣東六里,晉公子夷吾建,今不存。《通志》云:「在縣東二十五里。」
臨縣
石崖佛字 在城南十里,路東懸崖百尺,上有一佛字,縱橫三尺許,體甚端楷,其色稍白,因名曰佛字崖。按舊說「佛」 音弼為佛肸之「佛」 ,謂未有佛之先,此字已生於崖,所以至今人稱為白弼崖,不稱「白佛崖」 云。
《普化鐘 》在縣內普化寺。金大安三年造,重千觔,聲聞百里。
永寧州
離石城 在州治東關北隅,有縣街道遺址。孟門廢縣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孟門南。都盧城 ,在州治北六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築,以攻劉曜。基址尚存。
方山城 在州治北一百四十里。明萬曆二十五年,巡撫魏題請為方山乃三晉要害之地,五縣不接之所,復築城池,因掘太和八年縣印一顆,解赴布政使寄庫。內建察院一、府署一、鎮守衙一、倉庫一。
安國城 :在州治西二十里,遺址尚存。
寧鄉縣
龐涓寨 在縣北十里龐家澮山巔。城基尚存,周圍里餘,世傳龐涓駐兵於此。
吳王城 ,在縣治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上有遺址,世傳為「吳起寨」 云。
《府志》未載古蹟
编辑
孝義縣
東多城 無考
誤兒城 ,在縣西七十里。
林桑園 王家里有枯桑村。庾信《枯樹賦》云:「西河有枯桑之社。」
吐京 在縣西二十里。有村。舊《志》:西河有土軍縣,後魏真君九年,改為吐京郡。
賈願谷 ,一名《驛馬王才里》。魏於此置馬驛,後因兵擾亂,命賈願者於此鎮守,故名。
田真宅 在縣西上吐京村北山,今為寺。「仙童原 」 在縣南五十里王才里。
《于仙石》,跡 在超山路旁石上,縱橫不一,或曰「皆仙人之手書也」 ,然多漫漶,不可認識。
「凝碧樓 」 在縣東南岳壁村寺中。
蘚碧堂 在慈相寺。金趙大端題詩處,以其多竹也。
太平興國觀 ,古柏共十六株,殿前十,閣下三,閣後三,皆雄古蒼秀。而閣下三株尢奇絕,唐時物也。
晚香堂 元杜文定公思敬所築,有詩,今不存。華林園 在縣衙側。
喜雨亭 在署中。金大定十二年,因禱雨超山有應,建亭署中,名曰「喜雨。」
劉王古溝 。劉淵引兵過此,有德於民,土人祀之,今廟尚存。
故縣古城 ,城北四十里。東山一城,西河滸一城,基址尚存。舊《志》以為晉南渡後,中原淪沒,并州大都督劉琨奉晉正朔,築此以攻劉淵。舊《志》以西北四十里為古臨泉城,未知孰是。
古烏突郡 ,在城南三十里,北魏所建,領六縣。隋文帝開皇三年改為善訓府,有古城遺址。唐高祖併小就大,廢為五社:東大岳,南窣都,西玉溪,北古壇。中善慶,今東關豐市街。《碑記》古蹟猶存。
孝文遺跡 ,在城南五十里三交南山,相傳以為後魏孝文過此,見有異氣,遂鑿斷來脈,建立一廟以厭之。因荊棘掛袍,怒折其刺,至今此地棘刺獨無勾云。
墳墓附
本府。〈汾陽縣附郭。〉
魏司馬斌墓 在城西七里許,一名陳王墓。《水經注》:魏黃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碑》載,咸寧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喪國臣大農閻崇、離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刻石立碑,以
《述勳德碑》北,廟基尚存。考之史冊,斌字子正,豈「盛」 、「正」 音相近而誤耶?改命者即封陳也,故名陳王墓焉。
趙離石侯墓 在萬戶山之西。趙封石嵩為離石侯,卒葬於是。
宋狄武襄公墓 在城北十里郝洪里之劉村。宋詔學士王珪撰《神道碑文》,為建「顯慶寺」 守塚奉祀。
王狀元墓 ,在城西南十里尉陵里之張家莊。元呂簡肅公墓 ,在城西南三里。元學士虞集撰《神道碑》。
張狀元墓 在城西北三里中千里之馮家莊。明慶成恭僖王墓。
安穆王墓 俱在城西二十里宋家里。
端順王墓 、「恭裕王墓。」
悼懷王墓 俱在孝臣里。
「永和昭定王墓 」 、「安簡王墓。」
莊定王墓 俱在城北十五里太平里。
永和王墓 在洪西里
順僖王墓 在小相里
榮懷王墓 在地定里
靖惠王墓 :在羅城里。
恭懿王墓 在三泉里
孝義縣
周文侯墓 ,在縣西五里。
三子墓 在縣西北。俗傳為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墓。
段干木墓 ,在縣東六里。
漢郭巨墓 ,在縣東北。
「宋尚書趙景肅公」 墓 在趙家莊北。
文氏先塋 在董屯村,介休人。潞公曾祖周國公,夫人郭氏、霍氏、武氏墓在焉。
宣皇聖母陵 在王才里。
「劉宣王陵 」 在下。馬寬「宣王」 無考。
明晉恭王劉妃墓 在縣西南偏石南山。明太祖第三子封晉妃劉氏,因子「永和昭定王分封汾州」 ,遂就養焉。薨葬於此。
慶成莊惠王墓 在縣西南崇原頭。
慶成莊惠王唐妃墓 ,在縣西吐京村。來龍紓迴二百餘里,南北兩川水夾行,至此合流。世傳「百子」 ,即此地之力也。
平遙縣
周卿士尹吉甫墓 ,在縣東門外路北。
北齊王妃墓 ,在縣西北。北齊乾明元年,卒於晉陽之宅,葬於此。
晉太子耶律妃墓 ,在南門外二里干坑村。唐吏部冢宰裴誨墓 ,在金莊村。
上柱國梁思墓 在下西門外。
趙氏三孝女墓 在縣東七里梁村。此孝女母梁氏無子,三女俱不適人,朝夕奉養。親終,三女躬胼𦙆,築墳丘高三十尺,周圍二畝許,女各植柏一株。至明正德年夜,有盜樹者將斷斧,聲徹村墟二十里人咸聞之,以為孝感之異。
竇建德墓 在縣東南三十里羅家莊。俗稱為「竇王墓。」
宋禮部侍郎裴定墓 在下西門外。
元評事杜遇墓
河東南北路「奧魯」 萬戶侯杜玨墓 俱在范洛村。
龍虎衛上將軍、河東南北路兵馬大元帥杜豐墓。
明威將軍、吉州路達魯花赤杜思明墓。
中書參知政事、四川行省左丞、諡「文定公杜思敬墓。」
通奉大夫、河東山西道宣慰使、《贈康靖公杜肯構墓》:
資善大夫陝西省左丞杜肯穫墓。
光祿大夫、集賢學士、贈晉國公杜宣墓 俱范洛村。
《上都雲路》州判官《梁舉墓》:
工部侍郎梁日新墓 俱在桃村。
明誠齋先生李震墓
評事梁秉鈞墓
平遙縣令梁瑜墓
征行都元帥、五路萬戶梁瑛墓:
縣令劉琮墓
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使梁天翔墓。朝列大夫信州路總管府治中梁時中墓。承事郎大名路清河縣尹兼管本縣諸事奧魯勸農事梁時正墓。
「忠顯校尉、僉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事」 梁時仁。
墓
孝子舉人梁殿邦墓 俱在梁官村。
孝子張榮墓
孝子監生趙澄墓
孝子溫州府同知李頤墓 在梁趙村。
孝子山東布政司正《理問李憲墓》。
孝子生員趙宗堯墓
孝子兗州府通判陞陝州知州王尚龍墓 在金莊村。
《孝子》高郵州知州任良才墓 在北門外。《孝子》華陰縣縣丞梁棟隆墓 在南門外介休縣
漢郭有道墓 ,在縣東五里官路南。塚高二丈許,周圍繚以垣牆,右有祠堂、饗堂。明嘉靖十年,知縣王正宗闢地植樹。
李陵墓 在縣東四十里。陵卒,塞外單于遣遞陵屍於長安,至介休東四十里下梁李侯村南,路蹇難行,遂葬焉。宋天禧二年,鄉民因墓建祠。晉賈侯墓 在城南三里許。西晉時死節葬此。後魏車騎大將軍穆奏墓 在縣南七里許。北齊宋子俊墓 在縣南西靳村原上。按《古志》,「後魏左僕射太師宣都王第二子,天統十三」 年,拜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賜邑。
唐劉武周墓 ,在城東南隅,其首也,身棄塞外。御史馬周墓 ,在縣東四里許官路北。
鈕宣尉墓 ,在縣西北三里許。其父《文墓》亦在焉。
宋文潞公祖母墓 ,在縣西一里許。明正德八年,築垣牆,建享堂,立墓碑。
石樓縣
五代薛鐵山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麻鄉村。碑文剝落。
宋呼延瓚墓 在縣西南九十里忠孝村,為黃河水所嚙,流於河。
元韓子忠墓 ,在縣西北四十里。
鄭允中墓 ,在城南原五里。《碑銘》現存。
永寧州
後趙石勒墓 ,在城北三十里。
北魏孝文墓 ,在城東北七十里拓拔嶺。唐鄔王墓 ,在城東北七十里煖泉澮山南,俗名「吳道溝。」
吳武烈墓 在城東北石村。
宋務光墓 在城南五十里,碑文剝落。
宋陳希夷墓 ,在城北三陽山半。相傳葬後有華陰人來取骸骨,啟棺視之,頭大如斗,骨赤如丹,異香馥郁,經日不散。負至城西南,重不能載,復葬此山。按太華山有希夷硤,即脫骨處。其上類穴,舊有垂鎖,道士嘗攀以上,見其骨盛石圅內,色微紅,香甚。後有人竊其趾骨以去,道士憤之,斷其鎖,此處復有仙殼。
寇丞相墓 在城東北八十里康家嶺。相傳寇準卒葬此。按陝西西安府渭南縣亦有寇萊公墓。
王女墓 ,在城西南十里,俗呼為「王女匯墓」 ,高丈餘。
將軍郭進墓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方山城內。臨縣、寧鄉縣俱未載。
汾州府部藝文一
编辑《狄武襄公碑銘 》宋王珪
銘曰:「汾晉之氣,蒙於崆峒。有如其人,武襄之雄。始來 京師,感慨從軍,以節自發,孰莫不聞?元昊蓄姦,歸節 塞下,西邊用兵,露甲在野。公出大里,至於杏林,奇謀 縱橫,以讋戎心。上顧將帥,威名無如。來汝陪予,秉國 之樞。盜起南荒,乘邊弛防,陷邕圍廣,妖氛以猖。公於 上前,憤然請討。賊失崑崙,膏血原草。還服在廷,越茲」 累年,夙夜迺事,匪圖弗宣。將相出藩,年甫五十,公不 復還,天子為泣。生莫與榮,沒莫與哀。旂常之載,其績 有來,有勤其初,有大其後,著德於《詩》,以質不朽。
《潤濟侯廟記》周煒
编辑
宣和元年夏五月,今提舉祕閣開封李公始領河東 水事。會天久旱,川流涸竭,而修楠巨梓積於汾之境 內者,不啻數萬計。是時朝廷有大營造,詔令絡繹,公 夙夜敦促,懼不時進。而煒領郡纔踰月,承命靡安,殫 思極慮,殆非人力可及。乃詢父老,求神之有功於民 者,將禱之,咸言距州三十里有祠曰「討魯將軍」,在後魏嘗屯兵山下,水遠士渴,馬跑地出泉,今疏其流,溉 田數千頃,歲時亢旱,有請必驗。煒乃涓日詣祠,默與 神約,且曰:「惟神廟食茲土,有赫厥靈,能於此時回枯 借潤,激三尺之波,寬萬夫之力。吏得逭責,敢忘神休。」 史奉祝讀未訖,有雲蔽空,來庭廡變夕。翌日大雨,綿 延浹旬。一川澎湃,洶洶若擁,千兵萬馬如昔時。於是 圓若楹者,方若梠者,曹雜而相依;若橑者喬,傑而特 出;若棟與梁者,結桴聯筏,首尾相銜。屬邑晏然,不勞 而辦。郡以狀言,公異其事,抗章請封,以為神寵。有旨 進五等爵,是為潤濟。潤濟之命,實自公啟。初祠無額, 崇寧間,郡將許侯上神之功,朝廷始以「永澤」榜其廟。 時有紀其事曰:「微名之建,煒煒煌煌,當有來者。繼今 以請,後十年乃有是封」,是豈無待而然耶?郡人素德 神,平時祭賽,唯恐後聞。公為請樂之遠近,出金帛以 佐完繕者日相踵,由是廟宇加新,威靈益熾,汾再歲 大稔,神有力焉。煒嘗謂神依人而行,而人亦賴神以 濟,二者常相須,亦各從其類也。是以聰明鯁亮之神, 必忠孝端莊之是聽。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 聽之,式穀以女。」又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 介爾景福。公以靖共飭身以正直,將使事乘軺攬轡, 不憚寒暑,而藹然忠孝端莊,譽孚於上下。是宜神之 聽之,其效如此。故一歲之間,華資沓進。乃知天子式 穀,而神介之福,公有以取之也。煒以守臣,備詳靈貺, 且慶公能發揚隱德以聞於朝,迺為序其本末,刊寘 廟左。
《創建元都清虛觀記》元·秦志安
编辑
植松檜柏栝者,必於崎嶇高寒之峰;建精廬福地者, 必於瀟洒無塵之境。物各有宜,理不可易也。今茲靈 宇,在本縣之左方,臥龍岡之半腹,去市稍遠,寂寥幽 迥,真上士棲神之所也。山雖不高,蒼回翠轉,足以供 杖屨之吟眺也。水雖不深,雲奔霧瀉,足以供綸竿之 嘯傲也。里人高氏之子,法名志輔,號曰「洞真子。」幼不 「利名,長不婚媾,遠涉外方,妙窺寰中。月臥雲眠,風餐 露宿。累遇真仙,頗明祕旨。」復還故鄉,乃奇跡於此巉 岩之下,穿穴而跧,乞餘而食。人見其狀貌高古,舉止 清憺,知其不凡。乃相與議築垣起舍,尸而祝之,俎而 豆之。長官王伯昌,副貳官陳資壽聞其風而悅之,各 捐賄起三清之邃宇,建五祖之華堂,「香廚密甃於瑤 瑯,雲室馨含於芝朮。藥竈隱靜廬之脅,丹爐連方丈 之陰。竹隱軒風,松篩徑月,煥丹青於列聖之像,燦金 碧於群仙之容。雖陶隱居之華陽洞天,潘師正之逍 遙道院,何以加此。」工既畢矣,師乃蟬蛻。諸門弟子曰: 「吾師之功,其可掩乎?」遂不遠千里,乞文於予,將以刻 諸翠琰。予責之曰:「神仙之事,貴在隱密。《老子》曰:『自伐 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莊子》曰:『全其形,生藏身也,不厭 深渺而已矣』。子之利名,無乃背遠莊老之教乎?」弟子 曰:「不然。前人之軌轍,後人之模範。若上世聖不遺軌 轍,則後學有瞽,而安聽模範乎?如茲宮觀,而無銘碣, 百年之後,時更代變,湮沒無聞,將為豪強者奪而居 之。」予聞其說,遂不敢拒,乃齋戒沐浴而為之銘。其辭 曰:「清如之何,冰生玉壺。虛如之何,空懸寶珠。」清虛主 人,憺然自居。叩而不應,凝神太初。大蒙古國丁未歲 八月己酉中秋日記。
《重修上鳳山希夷廟記》前人
编辑
石州三陽山在州北二里而近,迺宋希夷先生蟬蛻 之所也。山有土穴二,世傳希夷嘗居於此。按《史》,希夷 姓陳氏,名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五季末,宋初亳州 人,方四歲,戲渦水側,遇青衣嫗抱置懷中,乳之,聰慧 日益,性好睡,明易數之學,有圖天下之志。嘗曰:「大丈 夫不為一世之主,必為百世之仙。」因過宋,值太祖於 酒肆中,詫曰:「此方面大耳者,異日必貴。」作《歸隱》詩曰: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 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見笙歌聒 醉人。收拾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入武當山, 辟穀鍊氣二十餘年,徙居華山雲臺觀。周世宗召至 禁內,以其好睡,令淨掃一室以居之。閉戶月餘不出, 人或以為死。及啟戶視之,其鼾息如雷,賜號曰白雲 先生。久之,乘白驢入汴,至洛陽,聞太祖登極,大笑墮 驢,曰:「天下自是定矣。」宋太祖雍熙元年十月召至,以 野服見,戴華陽巾,草屨黑絛,不類凡俗。因問曆數,則 答曰:「且睡且睡,直待五更三點至時。」問之,則曰「已言 之矣。」問建都,則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尋請還華山, 詩曰:「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虛跨曉風。臺殿不將 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賜號希夷先生,日與蜀之 季真八百游,八百自稱神仙,年八百歲,曰:「吾動則日 八百里。」故楊誠齋譏之,有「步行猶是地行仙」之句。再 召,則辭曰:「九重仙詔,休教丹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 白雲留住。」終不起。其相法尢精弟子种放初往見之, 作樵夫,拜於庭下。希夷挽之而上曰:「君豈樵者耶?二 十年後當為顯官。」放曰:「某為道義而來,官祿非所願 也。」希夷笑曰:「君骨相當爾。」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上聞召見放以母老辭,賜予甚厚。詔曰:「使天下知朕厚逸 民,旌孝子,而相勸為善也。」仍命長吏旌其事。真宗朝, 張齊賢言:「放隱居,求志孝友之行,可礪薄俗。」召為左 司諫。表求歸山,因改右諫議大夫,授給事中。作七言 詩二章,餞於龍圖閣。隨手引登,如明皇之優李白焉。 隱居終南之豹林谷東明峰,結草廬,以講習為務,後 進從之甚眾。傳《易道》於穆伯長,伯長傳李挺之,挺之 傳邵雍,雍傳其子伯溫,至其孫溥,始不得其傳焉。張 忠定公詠,少時謁見,欲分華山一半同隱,希夷曰:「公 有官爵,未可議此天子望君,如失火,家待君救,豈可 不赴也?」以筆墨蜀箋遺之。公後帥蜀,作詩贈之曰:「性 愚不肯住山林,剛要清流擬致君。今日星馳劍南檄, 回頭慚愧華山雲。」故兩鎮杭、益皆有善政。錢宣靖公 若水十歲能屬文,希夷一見,以為有仙風道骨,請麻 衣道者共相之,擁爐以火箸書「做不得」三字,徐曰:「急 流中勇退人也。」真宗朝任樞副,年四十致仕,皆如其 言。端拱初,先生命弟子張超鑿石為室,化形蓮花峰 下。此見諸史傳者也。洪武戊午秋,僕典教玉亭,其故 老則傳希夷居室之草場街,嘗攜禿帚乞食於市,面 垢不洗,洗輒雨,人以為雨讖。後居三陽之嶺,有女奴 日饋飯食。忽陝右人過,見而拜之,作詩曰:「古洞巖前 碧水流,白雲繚繞鳳山頭。幾年不見先生面,今見先 生在石州。」遂蟬蛻於穴。鄉人瘞其骨於山右二百步。 元季有州達魯花赤濁龍者,聞其異,發視之,見其骸, 仍趺坐於座,令人舁出整之,既「而首忽墮地而解,髑 髏大如斗而色赤,土人以紙裹香於傍,經宿盡赤。將 帥荊子倫亦欲往視,土人辭以不知而瘞之。華山道 士累欲盜其骨以還陝,至隰吉而不能進,復送瘞於 茲。」此聞諸土人之說也,豈希夷羽化之後,而復神遊 於石乎?嗚呼!僕聞道家者流,欲其精神專一,動合無 形,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能究萬物之情,而不為 萬物先後,此神仙之要道也。又豈若吾儒之踐履篤 實,而可以傳名於萬古哉?」然世之人每喜聞而樂道 者,得非以其若曾點之狂,而其名猶彰於宋乎?且希 夷一隱士也,或以為居於亳,或以為居於石,至於九 江陳氏,家世業儒,往往亦冒其名以眩流俗,豈吾儒 之事業,果不如仙道之可傳於久哉?是可傷也已,是 可嘆也已!山有舊廟,元季燬於兵。洪武甲子,天真觀 道人王混然與道者張仲謙重建祠以祀之,因礱石 走其徒王敏道請記。僕因摭《宋史》之文著於前,復紀 其土人之說著於後。俾刊諸石,以俟後之博雅君子 操大手筆者有所采擇,亦以祛後人之惑云。
《介女祠辨》陳棐
编辑
《唐史》載,「則天后幸汾陽宮,道出妒女祠下,欲別築道 以避之。謂神於衣飾靚麗者,每有雷電風雨之阻。今 平定州東娘子廟,古承天軍之地,有唐《妒女祠碑》。大 都謂妒女為介。子推妹兄寒食,女則溫食,與兄違戾, 故名妒女。」予曰:「志之載,或亦有由,但名為妒則誣也。 女誠為子推之妹,亦必狷潔貞亮,憤世疾俗,儉素幽」 閑,不好華靡,故沒為神明。尢能致雷電風雨,以警衣 飾侈麗。妖蠱之女,實惡之也,非忌之也,介而直也,非 妒也,惟取義名曰「介女」可矣,豈宜沿俗以「妒女」名哉? 昔者伯夷、叔齊於鄉人之冠不正者,望望去之。武王 伐商,叩馬而諫,不食周粟。是豈妬鄉人與周王哉?因 巳所不屑者,亦心所不容也。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 及,隱於綿山,非妬人之享祿,乃恥人之貪天功而獵 君祿也。」子推之不言晉祿,與夷、齊之不食周粟,其心 一也。夷、齊、子推,不可名曰妒夫,則此女亦女中之夷 齊、子推也。清風迥識,超然物表,豈可名曰妒女哉?狷 與妒,迹似而實不同,愧己所無,嫉人所有曰妒;己所 不為,亦欲人不為,其名曰《狷》。孔子曰:「狷者,有所不為」 是己。狷、介義同,故茲女之神,宜名曰「介女」,斯稱情焉。
《南山靈泉寺始末記》高崇熙
编辑
嘉靖初間,予以都憲致政,嘗書舍於茲寺焉。因別墅 時或憇息。有客修譔郎華亭錢公者,以天使故,路過 扣曰:「嘉哉地乎,願聞其實。」予弗獲辭,以殘珉蝕篆應 之曰:「此山在太原西北四百里許,春秋晉地,戰國時 為趙之離石邑,即今之石州是也。州西一百二十里, 後周置定湖郡,隋改置孟門縣,形極險峻,而山峙城」 南,故名南山。峰巒插天,黃河下臨,魏吳起所云「左有 孟門」者,是其地也。先是唐貞觀間,太宗駕幸於斯,敕 賜尉遲公監造此山,樓臺殿宇數百處,而寺址肇焉。 非設險據勝以為一方之巨觀者乎?且是山之來也, 以恆山為脈,呂梁為骨。其原自天,其高若壁,其出若 湧若連,其宛委回環,或盤或躍。若踞「而候也,若攬而 有也。儼若萬乘之尊,而群山俱出其下也。視彼大鷲 嶺者,曷以異乎?」故以寺名居。有泉一道,飛瀑山椒,縈 洄殿宇,導流齋廚。每旱取水,禱之輒應,故以靈名。至 金大定間,有僧號喜賡禪師者,說法於茲。灌水入田, 遂有嘉禾合穎之瑞。有司以聞,迺以「靈泉寺」賜其額。 嗣是遞傳,而禪居者曰勝默圓光禪師、曰大愚洪智禪師、曰南峰德淺禪師、曰毒果廣誾禪師,皆名震京 都,咸以印心證果而脫化者也。若友雲志亨者,尢有 仁宗皇帝敕賜「佛乘圓契大禪師」之寶號焉,可不謂 地靈人傑者乎?然地因人而益勝也。洪惟我聖祖龍 飛五位,孔教是崇,而釋道亦所不廢。則茲山茲寺之 相繼緝理也,金碧輝煌而殿宇翬飛,雨露栽培而松 「益茂,所謂西晉第一叢林者,豈有欺乎?」言未竟,客 乃笑而起曰:「美哉,山河之固,主人之言慤矣。」或者梵 剎之建,猶有說乎?以予觀之,其蒼松蔚柏,籠蔥鬱翠, 奇葩異卉,可嗅可襲也,非即佛之優曇發華,娑羅變 葉者乎?其閒雲出岫,晴旭流輝,法雨搖風,甘露滑苔 也,非即佛之日映金雲,露浥瑤草者乎?與夫孟津洪 濤,「天潢接派而來,輈去帆之如續也,非即佛之慧海 慈航,分流智津者乎?及睹涅槃之臺,顯示聖級;瞻彼 大乘之門,洞開慈室。其他化塔蓮座,掛錫懸珠,何莫 而非佛之真詮妙諦也?主人知之乎?」予曰:「嘉哉遇也!」 大哉言乎!遂搦《管紀》盛,以示後之君子一遊覽云。
《遊筆山記》趙國相
编辑
石城之朔,右出二十里許,有山名「筆架」者,肖形也。三 峰排矗,中昂旁下,餘若波浪漸削,恍如琢磨所成者。 企之則載。自呂梁,遵川而南,放於屏山,無異觀間出 沒無常者,近山之危夷以之。且雲時出岫,而雨即沛 空,或淋潦,既久則霧生雲散,鄉人訛傳為仙人呼吸 使然,乃別以神仙證焉。夫天下豈有仙人?蓋筆峰之 精氣所鍾,蒸而蔥鬱有如此,故是名不易,而小號因 之者產諸麓也。概其景有八:曰飛雲布雨,曰宿霧流 虹,曰碧露凝霄,曰丹霞餞日,曰岡頭聳翠,曰洞口桃 榮,曰聲撼寒空,曰濤懸古峽。其他啼鶯蔚獸,怪石奇 花,不可勝紀。嘉靖己亥四月八日,村翁結社會時,戶 部進士辛丈震莊庠子省鄴歸,偕諸友往遊。時見雉 堞團清,龍津流細,紅日低煙,蒼山連海,共擬為羲皇 上人。山僧燃藿烹茶,穿罍漉酒,以供雅興。尋幽陟層 巒,窮深谷,掃石坐蒲,大開觴政。始而主令則前進士, 佐令則白子恆谷、楊子南田,監令則張子呂梁、郭子 蘆橋,而守令則楊子孔峪、張子龍麓,筆架山主人也。 迭為倡和,徘徊盡歡,酒至詩成,各錄於左:「繼而頹然 就醉,相枕而臥,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蒼然暮 色,自遠而至,乃攜手信步,偃仰而歸,其心猶戀戀然。」 夫「我山之有情如此,《我山之有光》如此,安得不為之 記?」
《新建汾州府記》馮琦
编辑
歲乙未,山西撫臣上言:「汾稱州所從來久,然於地實 不便。州有兩藩邸,子孫以千百,或乘勢齧小民,持吏 短長。州吏權輕,不足示彈壓,不便一。其地商賈走集, 民物浩穰,俗用奢靡相高,訟獄滋煩。凡大獄經道府 始決,往返論報數百里疲於奔命,不便二邑於州名 為屬實,有輕州吏心,州亦不能自持其體,撫按有所 咨問,皆署其考上上晉中直隸州凡四。諸錢穀,法當 互稽覈,而參佐瑣尾不足稱,任使不便。三、汾與永寧 近當路塞,石州之變,岌岌震於鄰,故汾設守備,有警 移住永寧。永寧隸冀寧道、汾州隸冀南道,兩地故多 盜,事發相諉,不便。四。臣竊視其山川形勢與人物畜 產,名雖州,其實郡也。臣請遂建為郡,設附郭邑,而割 太原之永寧、寧鄉、臨平陽之靈石,沁州、沁源、武鄉皆 隸之。臣謹與督臣按臣議以為便,昧死以聞。」制下部 議,戶部尚書臣俊民議曰:「汾州在先朝數議改郡,迄 無肯任之者。撫臣允貞擔荷甚力。汾隔水寧,踰黃河, 接延安、榆林,屹然為扞蔽於西陲。臣俊民晉人,信其 議必可行也。遂請改」汾州為郡,設附郭邑,及割諸州 邑屬之,皆如撫臣章。制曰:「可名。」府曰汾州,縣曰汾陽。 乃設官郡守及貳倅理各一人,縣令、丞、簿、尉各一人。 乃建學宮,設博士,廣集弟子員;乃建長盈倉,乃建府 治,自堂序及廨舍凡百四十楹。改故州治為汾陽縣 治。乃擇良二千石視事,與百姓更始。擇良監司檢察 非法「董治之。於是藩邸約束,諸王孫凜凜奉法,諸州 邑政令皆稟於郡,民有訟獄,皆就其郡取衷。上下相 維,民是以和,內拱偏關,外聯絡塞,上稱重鎮焉。」是役 也,後先費金八千二百有奇,金取諸榷稅,力取諸薪 粲,一錢一役,勿以煩民。凡八閱月而竣,始終皆中丞 魏公為政云。既告成事,魏公請歸養,疏三上,上不許。 而會廷中見推擇為廷尉,為少司寇,疏入,久不報。上 若曰:「今天下撫臣為國計,久遠謀,事見本末,不以險 易易慮,無如魏中丞。中丞經畫塞上,拊循吏民,方有 緒若始之若終之,事事具有成績,若建茲郡也。」嗚呼! 上意深遠矣。是役也,始與中丞合詞以請者,制府尚 書蕭公、御史劉公、時公、黃公也。咨議則布政使萬公、 房公、參政甯公、薛公,經理則參政麻公、汾州守盧公, 而太原同知武君、汾州同知白君、通判于君、推官劉 君皆與有勞焉。法得并書。史臣琦既記其事,為之詞 曰:「惟晉之雄,被山帶河。厥河惟汾,㳌渫揚波。古有名 城,控其上游。或郡或州,亦有建侯。建侯惟藩,鬱彼椒聊。或饑而」枵,或盈且驕。惟汾之民,士女如雲。輷輷殷 殷,訟滋而棼,《白石》之戕。烽火相望,民用震驚。乃飭乃 兵,乃治乃城,崇墉巖巖。乃增其郛,百雉連連。中丞來 宣,原隰膴膴。疏請於朝,易州而府,於藩於臬。爾謀既 同,荒度爾工。乃室乃堂,乃庾乃倉。乃立泮宮,多士思 皇。乃劃疆土,錯壤而理。如臂於指,則惟所使言。察其 屬,以莫不肅。如車有輻,皆共一轂。匪劬匪勞,有此安 宅。總總下民,靡不手額。在昔彊宗,恣其武健。今且斂 手,奉天之憲。在昔質成,千里而赴。其在於今,不離跬 步。昔議為郡,屢議屢格。豈期今日,乃言底績。嗟彼宦 遊,再歲而遷。誰以歲月,計千百年。誰其尸之?惟魏中 丞。永利是營,大猷是經。經之營之,中丞之謀。匪中丞 之謀,天子之休。群山北走,大河西來。於萬斯年,惟保 障哉。
《增修城池記》張珩
编辑
嘉靖癸丑,束鹿賈子迪受簡命宰寧鄉,下車即屬士 大夫而告之曰:「某自都城聞庚子歲流寇由神池入 嵐石及寧,蹂躪甚慘,今欲休養疲敝之民,預為保障 之計,何如?」僉曰:「明公念及於此,誠禦寇保民之急務 也,吾屬無慮矣。」越二載乙卯,會欽差整飭石隰兵備, 雙石葛公面縛寇諜,譯知酋長俺答,欲伺秋深再舉, 檄郡邑長吏,務深溝高壘,為民捍患。令曰:「此有司所 當日夕皇皇者也。」遂銳志荒度,群黎感奮,百工胥勸。 甫六月而厥功告成焉。僉議太學生王子棟、庠生王 子希道輩執進士劉子有誠狀,逾石丐文。時余習靜 山中,久疏鉛槧,但重茲舉之關於安危甚大,乃揖王 子輩於雲巖精舍,按狀以質之曰:「『今天下之憂在寇 患,安攘之策在戰守。《詩》美干城,《易》利弧矢』。不知令經 畫城垣也,果如狀。東西倚山為險,因河為池,環匝雉 堞,雲樓崇闍曲闉,為足拒寇乎?」王子曰:「此形勝之故, 今增修如制矣。」又不知令登陴誓眾也,果如狀。彉弩 負「足伐寇謀,鞮《鍪枹》鼓,堪褫寇魄乎?」王子曰:「此土 俗所未諧,今下令徵集矣。」余曰:「古謂善守善戰者,雖 有金城湯池,帶甲百萬,若無食與信,兵家謂之虛。不 知令果如狀,義積之食,足共晝夜更番之眾,恩信之 孚,可收緩急效死之心乎?」王子曰:「城守者,闔邑之軀 命也;信義者,人心之固有也。今令一鼓而民罔有不 勃然」興者。余復訊之曰:「城守固善矣,四境之內,皆赤 子也。不知令亦巡歷郊原,相地據險,教民為堡寨,除 戎器,在在堅利,可保無虞乎?」王子曰:「此皆憲司所頒 條格也,令嘗出舍而經畫之,斯亦足恃如城守然。」余 聞之而嘆曰:「寧隸於石,惟輔車相倚。往歲寇薄石城, 危如累卵。既退,未聞有為善後之計。不得已倡義鼓 眾,仕者、居者各輸貲有差,大加修葺之勞,屹成難犯 之勢,至今恃以無恐者,吾儕所自為也。」今令遵憲度 寇,才略務切庇民,其績誠可尚已。斯舉勒石紀之,亦 足覘上之。凡利於下者必不能忘,使冀北一路郡邑 咸若時地方不有裨益哉!昔余按畿課士,識令有折 衝之材,尋薦京闈,筮仕疲邑。今觀作用若是,則其素 養豈不益徵矣。夫稽束有王忠毅者,在明初守正不 撓,以靖寇保民,特進勳階,士林推重。令若德劭前修 追襲芳軌,所詣胡可量耶?近建議者因倭寇踏梁,欲 慎擇守令,復古寓兵於農之意。令非其人與,敢以是 復王子若夫城之沿革,里丈高闊,及財用之需,區畫 之善,董役效勤之人,備載《舉人陳子謨碑》,故得略。
《廣惠樓記》劉有誠
编辑
「吾邑距邊疆不數百里,素罹寇毒,闔境恐甚。嘉靖癸 丑夏,束鹿賈公迪來宰是邑。越乙卯,刑政修明,大舉 役理,葺我城池,濬渠增堵,傾堊,繕完樓臺亭直,戎器 備除,壯觀且固,堪為一方保障。」戶部尚書南川公、丙 午鄉進士陽山陳公紀事甚詳,嘉乃績也。巳而兵憲 葛公縉文,移所屬郡縣,各於城北門,駕樓閣,像元武 神,以為怯寇計,守令罔不惟命。丁已歲,余以伻運餉 歸里,樓適落成,桿橑飛雲,琉璃爛日,圖塑森嚴,絢綵 渥浮,美矣哉!敦役楊大訓、張宗顯、郭鉉、楊士廉、衛君 愛、王憑數過予,懇請為之記。予惟天地間無處無神, 《元武》之實,漫無所稽,指為非神者褻,必如世人所傳 者幻葢!北方之正神,不假形像而自「存者,以正驅邪, 退寇奚疑。」爰諾其請。既賈公集賓於樓,予亦與宴。時 炎暑煽威,鑠金煉石,憑虛倚空,浩蕩無涯,觴流三五 而止。爾乃兀然危坐,送目四極諸峰岝。千章蓊鬱。 翔飛而鳴者禽鳥也,倏然而變者風雲也,悠然而逝 者流水也。余默然若與道契,有魚鳶飛躍之趣。公循 欄容與,遠眺近睎,凝眸者久之,惻惻如有傷也。指掌 而示余曰:「偃然而鋤禾者耕夫,躩然而採桑者蠶婦, 皆吾赤子也。吾與汝肉其食,綺其衣,消清暑於危樓, 挹薰風於紈扇。其烜蒸尚爾,此夫此婦誰為之庇廕 哉?」因酌余而歌曰:「瞻彼南畝,藝黍稷兮。炎炎夏日,田 工即兮。嗟我盤餐,農夫之力兮。瞻彼田疆,冉冉柔桑, 有女來只,採葉盛筐,載絲載錦,為我身章。」余亦為公 壽而歌曰:「嗟彼耕兮,嗟彼織兮,胡缺乃衣,胡乏乃食民之父母,其心孔衋,其心孔衋,民惠我德。」於是眾客 次第稱觴,且歌且飲。歌既闋,瓶亦罄,日杳杳其西匿, 而賓主歸矣。公遂益加振勵,慨然以仁民為志,卜築 後舍之東圃,題曰「後樂」,識先憂也。公餘輒退處靜思, 庸究實惠,省刑薄斂,春補秋助之政且行矣。予欣然 遂記曰:神人理一,政善則人和,人和則神悅,神人胥 悅,寇奚足畏。公之成斯樓,正將廣仁民之政也。豈曰 盡聽於神哉。因以《廣惠》名樓。是為記。
汾州府部藝文二〈詩〉
编辑《遊巖至迴鑾寺作》唐·太宗
编辑
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 梵鐘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
《送汾城王主簿》韋應物
编辑
少年初帶印,汾上又經過。芳草歸時遍,情人故郡多。 禁鐘春雨細,宮柳野煙和。相望東橋別,微風起夕波。
《過介廟》宋·張商英
编辑
《十九年從晉重耳》,艱棘憂危同踐履。田中丐食桑下 謀,蹇足周旋垂萬里。一心奉事不自欺,逆知天意開 公子。及河忽聞舅犯言,如以朝衣蹈泥滓。鄙夫豈可 與同行,攜母入山甘隱藏。公子歸國霸業強,築壇踐 土尊天王。大夫卿士環佩鏘,斬袪寺人分頡頏。念子 昔者偕奔亡,舍我長逝情怛傷。大蒐縱火焚山岡,烈 燄不肯回剛腸。嗟乎義士烏可量,何人謬作「《龍蛇》章。」
《鶴鳴古洞》趙瞻
编辑
山勢嵯峨接遠峰,九皋鶴唳徹長空。清音彷彿蒼松 外,疏影依稀皓月中。石洞雲封仙去後,桑田世換水 流同。登臨厭聽黃鸝語,弄巧綿蠻噪碧叢。
《文湖漁唱》前人
编辑
湖光瀲灩泛蓮荷,款乃漁郎慣此過。笛韻吹殘紅蓼 岸,櫓聲搖出錦鱗窩。狂歌明月閑愁少,放浪扁舟適 興多。蓴菜鱸魚供一醉,掉頭歸去臥煙蓑。
《郭林宗故宅》前人
编辑
「悲哉漢末之人士,虛名譁眾世皆靡。姦雄憤怒相角 觭,潰然天下黨錮起。黨禁根剔密如此,何乃網漏郭 夫子。」意在大儒照物理,逆鑒禍福以行己?才不蓋人, 行不詭謙損。涵納海之水,又豈高臥安閭里。鴻飛鳳 舉不可企,前視亂國如覆軌。明哲《大雅》之所美,有道 進退能猶是。故宅莫問但遺址,然誰敢謂李元禮,其 徒器識不能爾。
《馬跑神泉》盧象
编辑
「將軍稱賀魯,遺廟俯靈淵。」漦噴蛟龍穴,波跳赤鯉泉。 路迴芹澗水,村近石林煙。野馬含暄氣,農夫出故廛。 土膏興耒耜,尸祝傍山巔。閱世無銘石,茲遊匪幕天。 頃來規下宇,必葺慕先賢。悅使成能事,掄材出俸錢。 伉香推幹蠱,班匠擇精專。黝堊何其麗,欒櫨本自然。 松青離石道,雲白介山田。適嘆飛翬速,仍憂黃雀穿。 梨花寒食後,桂籍酒樽前。饑麝尋香柏,流鶯助晚絃。 吳歈催玉斝,趙舞落金鈿。上巳無過酒,春衣欲試湔。 故園思鞏洛,禊飲客汾川。寄語西河老,鄉心朝暮懸。
《謁狄武襄公祠》金·王璹
编辑
傑士西河秀,英雄挺偉姿。奮身甘衛國,彌節願匡時。 妙略風雲會,威名草木知。功高懾南服,計重破西陲。 定亂勞三箭,平戎在一麾。勢傾銅柱遠,聲振玉關奇。 頗牧才何濟,孫吳譽並馳。朝廷分重寄,將相賴兼資。 豹略多全勝,鷹揚屢捷師。雍容敦禮樂,談笑屈鴻儒。 褒錫酬車服,勳勞著鼎彝。雲臺儼冠劎,麟閣繪形儀。 『錦里家仍在,蘭陵塚不隳。風號墳上木,苔漬廟前碑。 過客煩詩句,鄉人奉酒巵。汾陽遺美蹟,千古話芳規』。
《過孝義有感》明·于謙
编辑
茫茫煙樹遶孤城,千古猶傳孝義名。郭巨墓荒春草 合,比干臺古野煙生。落花飛絮迷征旆,剩水殘山惱 客情。鞭馬匆匆無限意,不堪回首暮雲平。
《題郭林宗墓》薛瑄
编辑
幾經滄海變桑田,高塚常留古道邊。瑞鳳有時鳴曉 日,冥鴻終古沒秋煙。關河迢遞仙舟隔,江漢空茫雅 信傳。千載有碑應不愧,路人猶自識高賢。
《過汾》李夢陽
编辑
太行西半濁汾流,蘆荻蕭蕭八月秋。漢武樓船今不 見,《雄思》歌罷使人愁。
《題冷泉寺》呂柟
编辑
靈石北來過冷泉,綿山日午散輕煙。風塵奔走無停 息,蘭若雲深僧正眠。
《次平遙夜望》韓邦奇
编辑
「漠漠荒城暑,飄飄旅笛哀。坐看寒燭盡,愁絕夜更催。 冀北花爭發,塞西鴈不來。歲華容易改,春盡且塵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