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9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九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五卷目錄

 歸德府部彙考五

  歸德府風俗考

  歸德府祠廟考

  歸德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三百九十五卷

歸德府部彙考五

编辑

歸德府風俗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商丘縣附郭。

《管子》:「宋之水輕勁而清,故其民簡易而好正。」 《漢·地理志》:「睢陽古郡,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服,以致蓄藏。」

《隋·地理志》「重禮文,其風丕變於古。」

《異聞志》「人皆有忠義之風」 ,其本於張巡、許遠之表倡與?

《杜氏通典》:「人情朴厚,俗有儒學。」

《山堂考索》:「商政尚猛,故其俗激昂而奮厲。」宋王仲旉《南都賦》:「觀其英豪之域,冠蓋相望。元勳雋老,五姓實昌。」杜正獻、趙康靖、王文忠、蔡敏肅、張文正,寓睢陽者,凡五族。又云:「其原野則田疇彌望,不可計數,浸以曜漁之源,被以沃壤之土,舉趾即雲,荷鋤乃雨。」又云:「美哉,邈乎,土地之沃,人物之夥也。」

《元·地理志》:「習俗淳厚,喜勤尚質。」

《舊郡志》:「重本而輕末,賤釋而貴儒。」

《舊州志》:「士有忠義之風,民有仁厚之俗。」

《續修州志》:「奢靡漸熾,游惰間出。重名節,敦道義,君子所長。健訟𩰚,乖禮教,細民之短。」 寧陵縣

《明一統志》:「古稱忠義之風,仁厚之俗。」

《志略》:「士尚禮讓,農勤稼穡,尊敬高年,樂輸貢賦,嫁娶輕財,送終從厚。」

《縣志》士重氣節,恥勢利,畏名分,使濟之以同裳之義,庶幾東京遺俗,婚不論財,則通乎貧賤。然而納幣卻金,既廢六禮之一,而奩篋盛侈,務得壻氏之心,無乃矯枉之過乎?居喪尚禮,士大夫之家,往往不作佛事,而棺槨衣衾,不計傾貲,似近厚矣。但從葬之具,極意彌文,而召燕鄉鄰,謂之「家禮」 ,抑弊習哉!

鹿邑縣

《周禮註》:「人稟中和之氣。」

《班孟堅》志厚重,多君子。

《風俗傳》:「土人敦惷,易以統馭。」

元歸德教授張守敬云:「土厚民淳,崇德尚義,知禮之家,遣子入學,貧乏之人,鄰里助濟。」

明邑令張穟云:「土性膏腴,民多淳朴。」

邑人王堯日云:「人多質朴弗華,忠義弗狡,狷介費貪,戅直弗屈。務農業故恥商賈,重犯法故急賦稅;尚儒術故貴士人,輕刀筆故賤胥吏。」 《夏邑縣》

《地記》「人得中和之氣。」

《異聞錄》:「俗有忠義之風。」

《宋志》:「重禮義,勤耕織。」

《寰宇記》:「俗尊年齒,學尚經術。」

《總志》:「民俗醇厚,勤而好禮,處家節儉,盡力耕桑。」 《縣志》:「人尚齒序,禮先官長,婚姻略財,喪祭如制。」 重本輕末,賤釋貴儒,士絕市肆之飲,民樂賦役之輸。但習漸奢靡,家鮮積藏云。

永城縣

《古記》:「人有孝友之風,俗有忠厚之化。」

《漢·地理志》:「人多俊髦,好儒雅,雜以遊戲,有魏公子之風,難動以非,易感以義。」

《府志》云:「孤縣譙芒之間,人性獷悍。」

虞城縣

《周禮註》:虞城,豫州之域。豫之為言舒也,言其稟中和之氣,性理寬舒也。

《漢書地理志》云:「承堯湯之後,有先王遺風舊志。自明以來,人文丕變,士敦禮義,民尚廉恥,有朴厚之風。冠禮久廢,士大夫子弟間有行之者。惟婚禮則問名、納采及親迎,一如家禮所定,即貧弗能妻者,親友亦相助焉。但富者嘗過於厚,角奢競侈,不足以為俗。又有因喪而納婦者,名曰扶婦。此中州之通弊,所宜革者」 也。至於《喪禮》復斂,殯葬如儀,但舊習所緣作佛事以蠹典禮,此亦習俗之不可解者也。若夫祭禮,祖先隨時隨事祭告,其鄉村鎮店,各有神祠,春秋祈報,亦各有常期焉。

睢州

《府志》:「人習工技,自贍士,勤誦讀,取科第。」

《州志》大禮與他縣同,但殯葬時禮近,尤惑於風水之說,惟以求取地勢為急耳。

考城縣

《寰宇記》:「重禮義,勤耕織,尊年齒,尚經術。」

《總志》:稟中和之氣,尚勤儉之俗,多篤寔,少佻薄。《府志》:「居睢之北,通曹濮路。民性巧偽,喜𩰚訐。」 《縣志》。按今風俗與前大更舉,尚奢侈,民間庾積視弘正時百不如一,歲稍荒歉,而民即告匱矣。柘城縣

《開封府志》:「柘城比屋農桑,俗為近古。」

《府志》:為邑最小,規制未備。地率鹼瘠少收,多煮鹽自活。非其土著,雜居境內,易起訟生盜。士醇朴,守禮義,絕無浮靡之習。

《縣志》「冠禮」 廢缺既久,雖士大夫亦不知講。庶民各隨鄉俗卜吉,請賓加冠,拜天地、祖先、尊長,雖儀文不足,然而尊長亦知諭令改易。幼志以學成人,猶有古意存焉。至喪禮則多尚陰陽,供飯僧道,殊不可解。

歸德府祠廟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商丘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外西北一里。嘉靖二十九年,知府南逢吉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外東南一里。嘉靖四十二年,知府羅復,四十四年,推官羅青霄相繼修建。

郡厲壇 在府城北一里。南逢吉重修。

八蜡廟 在垤澤門外。嘉靖二十二年,李應奎創建。

城隍廟 :在府治西。李應奎重修。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火星廟 在府城內東北。宋為大辰之墟,上應房星。陶唐以來,閼伯相土相繼為火正,主火祀。帝嚳廟 在府城南高辛里。宋開寶六年建,元天曆間修。明正統七年,知州顧琳重修。

閼伯廟 在商丘之巔。金元間,建王母祠於上。大德間,提舉范廷璧改建今廟。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王有為重修。

伊尹廟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伊尹墓前。元巡檢李士良率鄉耆卞溫等創建。明弘治間修,萬曆十年增修。

微子廟 在府城內西北隅。舊在城東,一名「象賢祠。」 宋行新法,鬻祠廟。是廟與閼伯祠皆在鬻中,張方平奏止之。後徙建城內西南三仁街。明景泰中,席貴遷於學東。天順中,蔣魁移於學內東南。嘉靖六年,提學副使王應鵬以前提學蕭鳴鳳所毀尼寺,改建今廟。

莊子廟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小蒙城內。祀周漆園吏莊周。今廢。

孝烈將軍廟 在府城東南營廓鎮北。孝烈,隋人,姓魏氏,名木蘭,本處子。世傳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耋羸,弟妹皆幼穉,慨然代行。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釋戎服,衣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赴闕,欲納之宮中。孝烈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拒之。」 帝驚憫,贈將軍,諡「孝烈。」 鄉人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孝烈生辰云。協忠廟 在府治西,祀唐張巡、許遠,以南霽雲、雷萬春、姚誾、賈賁配。宋大觀表其廟曰「協忠」 ,世稱雙廟。金季兵燬,元至元間,柴叔武徙南城上。明永樂間改舊城州治東。宣德元年,知府李志奏入祀典。弘治中淪於水。正德初,徙祠今地。嘉靖八年,巡按御史胡效才檄知州王侑新之。三十八年,巡撫都御史章煥檄知府陳弘範大加增修焉。崇禎壬午,燬於寇。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府丘正策重修。

旗纛廟 在歸德府衛治內。

南府君睢陽廟 在府治西,祀唐南霽雲。顏魯公祠 在府城南門外一里。唐開元間,寺址有魯公顏真卿書《田神功報德記》,石幢存焉。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按御史王楠為之立祠。明季燬於兵。

皇清大學士宋權重修

五老祠 舊在府城西二里。明正德辛巳,少保、工部尚書俞琳檄知州袁經建。嘉靖丁酉,圮於水,知州王文林移建護城堤內。

褒忠祠 在協忠廟後。祀明死節贈府同知董綸、陳聞詩。

真武廟 在北門月城內。

武安王廟 一在東門月城內,一在西門月城內。

河伯廟 :在邢家口。順治十五年,知府丘正策建。

商丘縣城隍廟 舊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回河路,兵燹後湮沒。今移建府城隍廟右。

寧陵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街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關路東南。

邑厲壇 在縣北門之西堤外南。

城隍廟 在縣南門內,洪武十年建。明末寇毀,鄉紳李若星等重修。

八蜡祠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里,明初設,今廢。沙隨先生祠 在城內東南,祀宋程迥,知縣陳熪重修。

旌忠祠 在縣治東。祀唐劉昌。

雙烈祠 在縣西門內。祀黃嘉猷妻李氏、喬文光妻解氏。

呂司寇祠 舊在北關,今移於北門內,即司寇舊居。

梓潼廟 在縣東關街北。

東嶽廟 在縣東關街北。

關王廟 一在城內觀音寺前。一在西門街北;一在東街驛東。一在西關街北;一在東關頭路北。一在後街神蜂觀一在南關頭路西、一在北關後街路北。一在南小集東頭路北。其餘散於集鎮鄉村者甚多,俱紳衿商民建。

火星廟 一在城內西街,一在東街,一在南街,境內不一。

元帝廟 一在北關街東,一在北門內,一在西關北。

聖水廟 在縣北二里許。唐時敕賜封額,民沿其地而修之。內有井二眼,旱禱輒應。

崇義廟 明初鄉社之所,後廢。今其居民修之,以祀土穀之神。

三官廟 在境內

泰山廟 在縣正西二十里。

「文昌閣 」 在城內東大街,邑紳李若星建。《張仙閣 》在縣東關街北。

鹿邑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洪武三年知縣韓瓛建。嘉靖十七年知縣藍瑞「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洪武三年韓瓛修。

邑厲壇 在縣北,韓瓛修。

城隍廟 在縣治東。洪武間,知縣楊仲徵修。正德間,知縣王翰重修。

八蜡廟 缺,今附祭社稷壇。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精忠祠 在城西關北隅。為唐真源令張巡建,今廢。

軒公祠 在縣治東,為刑部尚書軒輗建。火星廟 在桂香樓之北,世傳為閼伯祠。《左傳》:「遷閼伯於商丘,主辰。」 辰蓋火星也。

元帝廟 在城內西北隅。

三官廟 一在城內西南隅,一在西關堤外。「四大王廟 在縣西堤外。」

關帝廟 一在城內東北隅,一在西關堤外。「二郎廟 」 在城內水橋巷。

天仙廟 在縣北門內街西。

三皇廟 在縣東街北

東嶽廟 在城東關內

衡山廟 一在《王皮溜集》,一在《桑園集》,一在《陽胡口集》。

聖水廟 在縣西北十二里。相傳宋時枯樹中有水,人取療疾輒應,遠近傳為「聖水。」 一尼媼修廟守之,取水者扶攜老幼,不遠千里。歐陽修治亳時,令人毀樹逐尼媼,遂止。

夏邑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知縣鄭相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鄭相重修「邑厲壇 」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洪武初,知縣石原吉建。成化間,知縣楊春重修。

八蜡廟 在縣東門外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栗王祠 在縣北門外。弘治間,知縣王志修。祀漢耿夔,以功封栗邑侯,追封「栗王。」

雷侯祠 在縣西門外,祀知縣雷時成。

都御史章煥生祠

老子祠 ,在縣東郭外。

淡節婦祠 在縣南會亭驛西。

玉帝廟 一在縣西郭外迤北,一在縣東郭外迤南。

元帝廟 一在縣北門內迤西,一在縣東郭外,一在會亭集北。

東嶽廟 在縣東關

關帝廟 一在縣東郭外,一在縣南郭外,一在縣西郭外,一在縣北郭外。

火星廟 一在縣東關,一在西郭外,一在南郭外,一在北郭外。

二郎廟 在縣南門外,為水所沒,基址猶存。三官廟 一在縣東郭外,一在縣西郭外大石橋西。

河神廟 在縣東郭外

華陀廟 在縣東郭外

張仙廟 一在東郭外迤南,一在東郭外迤北。三皇廟 在縣南郭外。

龍王廟 在縣北郭外。知縣張所《志》「為防水建。」 文昌閣 在縣東郭外。

地藏王廟 在縣東郭外。

相山廟 一在縣南關,一在《太平集》。

三報神祠 在縣會亭集東迤北。

呂公祠 ,在縣東南十五里。

永城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東南。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

八蜡廟 在縣城東南

漢高帝廟 在芒碭山中。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文昌祠 在縣儒學東

關帝廟 一在縣南門內,一在東關,一在崇法寺西,一在北關,一在演武場。

玉帝廟 一在縣南門外,一在東關,一在東南堤內。

東嶽廟 在城北隄內

元帝廟 一在縣北門外,一在東關。

三聖廟 一在縣大隅首東,一在侯家園,一在西關。

火神廟 一在縣東關,一在北關,一在城西北演武街,一在崇法寺東南。

灌口二郎廟 :在縣北門外,寇燬。

三官廟 在縣西關街北。

碧霞元君廟 在縣北關外。

地藏王廟 在縣南門外。

金龍四大王廟 在縣北堤口。

馬神廟 在縣舊驛東街。

土地廟 在縣城西北堤外。

老子廟 在縣東關

華陀廟 在縣崇法寺西。

四真祠 ,在縣治西南。內有火神祠、白衣祠、呂張二真人祠,故名。

嶽山廟 在縣北關

陳寔祠 一在縣西關,一在《太丘集》。寔字仲弓,後漢高士,穎川許人也。

韓魏公祠 舊在縣街門內,知縣劉瑤改建於縣治西,祀宋宰相韓琦也。

邑令王鼎祠 原在縣城內,後移西關,今燬。張慶臻祠 在縣隅首東。慶臻,明太傅。流寇破城,闔門死節。

興朝賜卹,諡曰「忠武。」

王三善祠 在縣治南。「三善」 ,明貴州巡撫,殉難,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奉旨建祠塑像以祀之。「儒士練國體祠 」 ,在縣𣵡道口東。《虞城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八蜡廟

漢高祖廟 在舊縣西二里。

宋仁宗廟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馬先生祠 在漢高帝廟側,唐泰和九年乙卯十二月十一日,縣令盧中規撰先生《廟錄》曰:「漢祖發跡豐沛,西向滅秦,歷至郡邑,多建祠宇。斯縣西偏,亦有一存,其左銘志磨滅,觀者莫審。中規偶領茲邑,歷詢好事,得邑客李從殷者曰:『嘗游太康縣,漢高祖廟側亦有是祠。按《太康圖經》,漢祖之師,其姓馬,其名童。當劉氏』」 起草澤間,奄踐海內,先生導達之力,是其濫觴,故得丹青,儀形血食後裔。惜其為《班史》之所缺也。

東嶽廟 在縣治東北

武安王廟 一在縣東關,一在縣西北。

龍王廟 在縣西北

元帝廟 在縣北關

三官廟 在縣西關,嘉靖九年,知縣黃鏞建。關帝廟 一在縣南關,一在縣西關外。

火星廟 在縣南關

三官廟 在縣城東北六里。

三皇廟 在縣治西北

玉皇廟 在縣東關

張仙廟 在縣東北

泰山行宮 在縣城東北海濠外。

「地藏王廟 在縣城西北海濠外,萬曆間建。」 「金龍四大王廟 」 在縣城西關,萬曆間建。三官廟 在縣城南關外,萬曆間建。

華陀廟 :在縣城西關外。順治十四年,邑人僉憲楊春育創建。

宋范文正公祠 在縣治西南,察院西。

睢州

社稷壇 在州北門外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南門外二里許。郡厲壇 在州北門外半里許。

城隍廟 在州北門內西。

八蜡廟 在州北關外。正統五年,知州仲廣創建,今在新城小南門內。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旗纛廟 在睢陽衛治後。

大禹廟 在州北吳公臺,巡按御史吳悌建。「襄王廟 在州後臺岡。」

火神廟 在州新城大南門街隅頭北。

回龍廟 在州護城堤上。

三皇廟 在州新城東門內。

「二程夫子祠 」 在州「錦襄書院」 ,今敝壞。

老子廟 舊在襄邑縣南瀨鄉,中有九井,汲一井,而八井俱動。能潔齋,入祠者水溫清,隨人意念。見《幽明錄》。

真武廟 在州北門內。元至正間,主簿袁英建。「東嶽行祠 」 在州北門外。嘉靖二十六年知州王佐修。

關帝廟 一在州新城東門內,一在新城西門外。

金龍四大王廟 在新城大街北。

三官廟 ,在州新城西門內,今改為「章公祠。」 二郎廟 ,在老君堂西,今移南門月城內。岳忠武廟 ,在州東門內大街北。

元帝廟

宣公祠 見舊志圖

考城縣

社稷壇 舊在縣西小堤內,知縣沈澄因水患移建西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小隄內,沈澄移建南郭。

邑厲壇 在縣北小堤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八蜡廟 缺。附祭社稷壇內。

里社、鄉厲二壇 舊在各鄉,今廢。

馬神廟 在府館東

高陽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

大河神祠 在縣北堤上。知縣杜志晦題其扁曰「功成永賴。」

真武廟 一在縣治東北隅,一在北門外,一在縣南二里許,一在西重門內,一在東南八里許。天齊廟 一在縣南三里許,一在縣西十里許。張仙廟 一在縣北門內,一在南堤,一在縣南二里許。

二郎廟 在縣治西北。明正德八年,知縣黃雄重建,以關、張二將並之。當流賊王鎕攻城急,人心惶懼,忽見二郎衣黃衣,牽白犬在城上往來,賊遂解去。人感其靈應,至今香火不絕。後被寇焚。今移於關聖廟內,並漢車騎將軍同祀。娘娘廟 一在縣東門外,順治八年重修。一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城西,一在《葛堽集》內。

關帝廟 一在縣治正西街北,一在南堤,一在北堤,一在縣西南,一在西堤,一在《葛堽集》內。三官廟 一在縣東重門內。一在縣南二里許。衛國公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祀唐李靖,歲旱禱雨輒應。

龍王廟 在縣東堤外。順治八年,郡邑大旱,知縣劉愈奇步禱,未及三日,天降大雨。

柘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八蜡廟 在風雲壇東

里社、鄉厲二壇 ,今久廢。

朱襄廟 :在縣舊城內。順治十三年,知縣張繹創建。

伏羲廟 在縣內

玉皇廟 在縣城西南關,起臺、「慈聖」 等集凡八處。

天齊廟 在縣東關北街。

元帝廟 一在縣城東關,一在西關,一在城內。火帝廟 在縣東集賢街北。古祠其來最久,餘城內外街隅巷口共十餘祠,但規模窄小耳。三皇廟 原在縣城內,今移在南關東首。三官廟 在縣西關。

關王廟 在縣南門裏迤東街北,一舊城中,一伯岡、遠襄、磚橋、「慈聖」 、「起臺」 各一。

蠶姑廟 在縣《磚橋集》北。

旗竿廟 在縣周家店正東。

濟瀆廟 在縣濟瀆池傍,禱雨屢有應。城西北十五里。年久頹壞,今重修未完。

關岳廟 在縣西集賢街西首。

河神大王廟 在縣西關。

梁令祠 令號含于,陜西人。萬曆三十八年治柘城,行《條鞭法》,且善政多端,士民德之,故為立祠。

義惠祠 在察院東街,為邑紳杜齊芳立。齊芳,明萬曆己未科進士,歷仕刑科都給事中。里居後,流寇猖狂,齊芳倡義修城,保全多命。邑人感之,故為立祠。

陳令祠 原在察院左,後遷建於通宋大道。令名湖,山東人,隆慶五年任柘城令。值均丈地糧時,盡心為民,竟以被誣去。民為立祠,以識不忘云。

英烈祠 在縣通正街東,祀邑舉人陳聞詩也。聞詩素有儒名,當土賊師尚詔反,破歸德,過柘城,脅聞詩從之。聞詩再三辭,賊曰:「爾弗從,一邑將無遺類矣!」 聞詩不得已,陽許之,而志益堅,遂不食,至鹿邑,得間,乃自經死。遺詩曰:「鹿鳴燕後十餘年,親老心安效舞斑;不幸時衰遭命蹇,只將一死繼疊山。」

寺觀附

本府。商丘縣附郭。

開元寺 在府治城南二里。唐名「開元」 ,宋名「寶融」 ,又名隆興寺。舊有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後改為顏魯公祠。

靈臺寺 在府城東靈臺上。隋開皇二年建。靈古寺 ,在府馬牧集。肇自漢唐,宋賜額曰「靈古。」

洪恩寺 ,在穀熟北流臘,舊名「燃燈禪院。」 肇於宋,金明昌二年重修。

廣福院 ,在烏牆,金明昌四年建。

興國院 在穀熟東十三里,俗稱「馬廟。」

慈氏院 在濟陽鎮

十方院 在府城南五里。舊有「白雲廬」 ,止茅殿三楹。崇禎中,僧湛源募建。

隆興寺 在府南門外,俗名「大寺。」

寧陵縣

壽峰寺 在治南四十里。

通華寺 在治南三十里。

黃岡寺 在治西南二十里。

鐵佛寺 :在治東南二十里。

趙玉寺 在治東南二十里。

莊嚴寺 在治南四十里。

排墓寺 在治東北八里。

萬壽寺 :在治東北十八里。

趙村寺 在治東北二十里。

桃堌寺 在治東北十里。

繼古寺 在治東北二十里。

葛資寺 在治正北二十里。

桃園寺 在治正北三十里。

柳河寺 在治正北三十里。

三丈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

寧靜寺 在治正北十五里。

榆岡寺 在治正北十八里。

焦堌寺 在治正北八里。

金相寺 在治西北十五里。

開元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邏岡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小谷岡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鞋城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柿岡寺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土樓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鹿邑縣

萬壽寺 在治東南。舊為僧會司,名「觀音寺。」 明萬曆中重修,改今名。

福壽寺 在馬丘鋪西南,寺有碑,北齊武平中建,明弘治中重修。

南泉寺 在治南二十里。

彌陀寺 在《檀村集》北四里。

興福寺 在張家集西南十里。

栗林寺 在丁村西南五里。

馬村寺 在《任興集》東三里。

南豐寺 在《元武集》東北五里。

高明寺

張莊寺 在張莊

趙村寺 在《趙村集》。

三教寺 一在《鄲城集》,一在《李原寨集》。

崇興寺 ,一在賈家灘,一在縣南二十里。羅漢寺 ,在《南豐集》北八里。

永安寺 在《護廂集》。

吳臺寺 在《吳臺廟集》。

黃仁寺 在吳臺廟西五里。

興福寺 在治西南十五里。

尖塚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金光寺 在《王皮溜集》東四里。

華嚴寺 ,一在「《王皮溜集》南」 ,一在「唐岡店。」 溫堂寺 ,在武平城。

陳家堂寺 在計水集東四里。

吉祥寺 在城《量集》。

洪福寺 在《桑園集》。

慈聖寺 在計水集東四里。

草莊寺 在《試量集》東五里。

洪福寺 在李牌口西南二里。

靈山寺 在黃堆店

天涼寺 在張家集東三里。

草橋寺 在安家溜集西南八里。

建福寺 在《汲塚集》東四里。

楊德寺 在臨兵城東南五里。

顯都寺 在《趙村集》東五里。

靈山寺 在靈堌堆臺

永興寺 在魏家橋東北二里。

興安寺 在胡岡店南五里。

「雙陸寺 」 在雙陸店。

大利寺 在虎頭岡北五里。

梁村寺 在《吳臺廟集》西七里。

鶴陽寺 在《吳臺廟集》北六里。

鳳凰寺 在竹愷店北四里。

龍泉寺 在竹愷店北一里。

興善寺 在《王皮溜集》東南四里。

迴龍寺 在《小廠集》西北「五集。」

和藥寺 在《李原寨集》東五里。

王家堂寺 在長林

清河寺 在四大王廟北四里。

茅庵寺 在舊鹿邑城

朱花寺 在《李原寨集》東南六里。

白衣大士庵

廣靈觀 在城東三里許。元時建,正統中重修。安靜觀 在計水集西南五里。元時建,明正統中重修。

夏邑縣

慈聖寺 在治南門內迤東。洪武九年,僧祖慧重修。明末燬於火,邑人關守箴「捐貲重建。」 水陸供佛寺 「一在治東郭外迤南,一在縣南會亭集迤東。」

平臺寺 在治西二十里。

大勝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福勝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牛正堌。

大聖寺 :在治東二十五里。

將軍寺 :在治東北三十里。

白雲寺

清涼寺 俱在治東五十里,「韓家道口集」 迤南。

謝呂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倉堌寺 在治南八里

興龍寺 ,在治北二十里,司家道口集迤東。《姜仁堌寺 》,在治東南二十里。

福勝寺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會里村。

青銅寺 在治東南十五里。

觀音寺 在治西二十里,《桑堌集》迤南。

洪福寺 在治東北四十里。

道中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石佛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白塔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營盤集東南。沙堌堆寺 在治東十二里。

草寺 在治南郭迤西

迎春寺 在治東郭外南。

法雲寺 在治北二十里夏家道口北古塔。廣慈庵 在治西北,《永興集》迤東。

大寺閣 ,在治南門內迤東,己卯燬於火。「觀音堂 」 在東郭之南。

永城縣

崇法寺 在治東北城外,創建無考,有石塔存,宣德三年修,正德四年繼修。

太平寺 在縣西北三里。

均慶寺 在芒碭山。唐初創建。大曆元年賜額曰「靜林。」 宋祥符中,真宗幸亳,賜名曰「均慶。」 嘉祐六年,主僧繼誠始請知藏大德志溫住持,為第一代祖。新其舊基,恢弘壯麗,為亳境之名。藍金大定間尤盛。元末兵燬。明景泰四年,僧了達與徒悟進重修。

興國寺 在治北三十里。

萬壽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延壽寺 在治西北五十里。

廣教寺 在治北六十里。

酇陽寺 在治西三十里。

魚山寺 :在治北八十里魚山。

圓通寺 在治北九十里。

寶當寺 在治東三十里。

鐵佛寺 :在治東四十里。

聖壽寺 :在治東北三十里。

大聖寺 :在治東北四十里。

馬頭寺 :在治西南七十里。

開寂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大覺寺 在治南五十里。

龍岡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新興寺 在治南四十里。

石佛寺 在治南三十里。

白塔寺 在治西六十里。

太平寺 在治北四十里。

興龍寺 在治北四十里。

普明寺 在治北二十里。

屈報寺 在治南四十里。

天宮寺 在治西十八里。

興佛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

雲巖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望雲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龍興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珂孜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湖塚寺 在治西南二十里。

清涼寺 在治南六十里。

林橋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竹林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崑崙寺 在治南三十里。

白廟寺 在治南七十里。

古城寺 在治西南五十五里。

四果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三合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柏山寺 :在治東南二十五里。

棫村寺 在治東南三十里。

回頭寺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

圓明寺 :在治北二十里。

興福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樓景寺 在治南四十里。

華嚴寺 在治西四十三里。

承天院 在治西門外

白衣禪寺 在治西關三里道口。

寶蓮庵 在芒碭西南

《白衣庵》四 一在北關,一在西關,一在南門外,一在南堤內。

虞城縣

開元寺 在治北,創自宋紹聖二年,後燹於兵,今建縣治西南。

元村寺 在治南十里,創自元至正元年,後燹。

於「兵」 明成化中重修。

棘固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創自元至正元年。後燹於兵,明正統中重修。

陽固寺 在治東三十里。創自元至正元年。後燹於兵,明景泰中重修。

知禮寺 在治東三十里。創自元延祐元年,後燹於兵,明景泰中重修。

住堽寺 在治東五十里。創自宋元豐五年。後燹於兵,明景泰中重修。

彌陀寺 在治西三十里,創自元至元元年,後燹於兵,明景泰中重修。

迎河寺 在治東二十里。

安樂寺 在治東三十里。

菩薩固寺 :在治東三十五里。

梭塚寺 :在治東三十五里。

鎮里固寺 :在治東四十里。

觀音寺 :在治東四十五里。

龍嘯堌寺 在治東三十里。

小塚寺 在治東二十里。

慈仁寺 在治東十五里。

白馬堌寺 在治東十里。

光明寺 在治東二十里。

歡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馬郎堌寺 在治西三十里。

里丘寺 在治西三十里。

西陽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黑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義原寺 在治西二十里。

雙金寺 :在治東二十五里。

祝塚寺 在治南二十里。

慶恩寺 :在治南二十五里。

趙封寺 在治南二十里。

閆孟堌寺 在治南十五里。

白皂堌寺 在治南十里。

待林寺 在治北十五里。

待賓寺 在治北十里

黃里寺 在治北六里

姬塚寺 在治北十五里。

習村寺 在治北二十里。

臨便寺 在治北十里

三清觀 ,在治東,元至元中建,後燬於兵。洞元觀 ,在治東,元泰定中建。

雎州

興國寺 ,在治西門內,太平興國中建立「乾明寺 」 ,在治城外西北隅。元至正間建,明天順元年重建。

恆山寺 在治恆山上

無憂寺 ,在治南四十里,平岡集之西,中有巨塔,可以中行而上,傳為唐人所造,巍然可觀。「白雲寺 」 ,在老堤嶺北,石柱。

百祥寺 在老堤嶺北五里許。

蛟龍寺 在治北六十里。見有唐《碑文》。

洪福寺 ,在《杜桐集》北,傳係古剎基。

考城縣

葛堽寺 在治東北。洪武初,置僧會司於內。正統中重修。

觀音寺 一在西門內,一在西南。

清涼寺 在治西南。天順年建,在治西北八里許。

三教寺 在治西北十里許。

千佛寺 在治東南三里許。

武勝寺 在治東南二十里。

梁村寺 在治東南三十里。

壽廣寺 在治東南三十里。

江公寺 在治西南十二里。

聖壽寺 在治北十里

青蓮寺 在治東二十五里。

圓通寺 :在治東北十八里。

洪慶寺 在治東北,流通集東。

付村寺 在治西八里,大定三年建。

草寺 :在治東南五十里。

盟臺寺 在治東南二十五里。

林黃寺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

盤馬寺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

玉皇寺 在治南二里,景泰年建。

龍門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鐵佛寺 :在治東南五十里。

張陽寺 在治南二十里。

孔梁寺 在治東南四十里。

黃堌寺 在治西南八里。

高陽寺 在治東南十五里。

柘城縣

唐白塔寺 昔在舊城東,宋大觀五年建。元末兵燬,明季重修。

心悶寺 在心悶城。唐節度使張鎬命名,一名昭慶寺。

元大覺寺 在治西北大覺漥。元大德二年建,兵燬,明正統中重修。

華嚴寺 ,在周家店西南,係古剎。嘉靖中圮於水。

曲岡寺 在《遠襄集》東。

山臺寺 在《雙廟集》西南。

明臺寺 ,在《柿黃集》南。

朱堌寺 ,在城東十里,上有「朱襄陵。」

起臺寺 在本集北

買臣寺 在《起臺集》南。

遠襄寺 在本集西

東曹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黑里寺 :在治西三十里,霸岡集南。

雲蓋寺 在《磚橋集》東南。

明淨寺 在《胡襄集》南。

普照寺 在磚橋東南

李本寺 在城南九里

王秀寺 在城南七里,近河。

芍藥寺 在城西南十五里。

李堌寺 ,在《胡襄集》北。

清岡寺 在城北三十里。

玉皇寺 在尚家寨

褚岡寺 在《小吳家集》西。

回龍寺 在尚家寨東北。

慈聖寺 在本集東北

涿城寺 ,在《起臺集》東北。

黃臺寺 ,在《件家集》東三里。

觀音寺 在件《家集》。

三清觀 昔在舊城城隍廟西,置道會司於內水圮,今附城隍廟內迤西。

《吳家觀音堂 》在城東南三十里,近鹿邑界。

歸德府驛遞考    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商丘縣附郭。

商丘縣驛 在府西門外。昔係極衝,議設馬八十匹,扛夫八十名、中長夫三十名。

皇清順治十五年九月,巡撫賈《題請分路之後留馬》

四十匹,留扛夫七十名。

急遞鋪十一處

總鋪 在府治西

萬戶林鋪 抵虞城縣

十里鋪 、水池鋪 、大林鋪 ,俱抵寧陵縣。徐村鋪 、高辛鋪 ,俱抵鹿邑縣。

金果鋪 ,《歡堌》鋪 ,李二鋪。

穀熟鋪 俱抵永城、夏邑二縣。

寧陵縣

甯城驛 在縣治北。《舊志》: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七匹,驢六頭。浙江市戶。

皇清順治十五年,撫院賈題請「驛遞馬四十匹急遞。」

鋪四處

總鋪 在縣治前

東十里鋪 抵商丘縣

西十里鋪 今廢

陽驛鋪 在縣西二十里,抵雎州。

鹿邑縣

驛所無

急遞鋪十六處

總鋪 在縣治西

尚家鋪 在城北十里

草橋鋪 在尚家鋪北十里。

王俊鋪 在草橋鋪北十里。

馬丘鋪 在王俊鋪北十里。

朱村鋪 在馬丘鋪,北接商丘縣,達山東,北直隸。

牛村鋪 在城西北十二里。

楊明口鋪 在牛村西北十八里,接柘城縣甎橋界,達河南開封府。

譚村鋪 在城西十里

趙村鋪 在譚村鋪西十里。

丁家鋪 在趙村鋪西十里。

試量鋪 在丁家鋪西十里。

思陵鋪 在試量鋪西十里。

任興鋪 在思陵鋪西接陳州界,達汝寧、南陽、湖廣。

魏家鋪 在城東十里

東華鋪 在魏鋪東十里,接亳州清澗鋪,達淮陽。

夏邑縣

會亭驛 在縣南三十里。驛丞王懋芳重修。《舊志》:「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七匹,驢六頭。」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撫賈題請驛遞馬四十匹, 按:

濟陽西抵商丘,東抵永城,各九十里,道里適均。明知府羅復議欲移驛於此,省會亭、「石榴堌二驛之費,節商丘、永城二縣之勞」 ,事未果行,聞者便之。

總鋪 舊在縣治南,今改在縣前。

白河鋪 在縣西南八里。

靈壁鋪 在縣西南十里。

濟陽鋪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公館。

水池鋪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量力鋪 在縣南三十五里。

董家林鋪 在縣西南四十里。

大柳林鋪 在縣北十里。

司家道口鋪 在縣北二十里。

大岡鋪 在縣東三十里。

大黃鋪 在縣東北五十里。

會里鋪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永城縣

太丘驛 在縣治東。《舊志》: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四匹,驢六頭。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撫賈題請「驛遞四十匹。」

急遞鋪十三處俱順治間知縣程孔思修築。「總鋪 」 在縣治前。

東安鋪

永安鋪

新安鋪 俱在城東,路通宿州。

西十八里鋪 :黃練鋪 ,酇陽鋪。

馬牧鋪 ,柏林鋪 ,會亭鋪 ,俱在城西,路通夏邑縣。

邵白鋪 ,魚山鋪 ,新興鋪 ,俱在城北,路通碭山縣。

虞城縣

石榴堌驛 在石榴堌集。《舊志》:「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七匹,驢六頭。」

皇清順治十六年,巡撫賈題請「遞馬四十匹。」

急遞鋪六處

總鋪 在縣治南

義原鋪 在治西南二十里。

柳林鋪 在縣西南四十里。

石榴堌鋪 在縣之西

楊家鋪 在石榴堌驛西十里。

王家鋪 在石榴堌驛東十里。

雎州

葵丘驛 在新城西門內。嘉靖十六年,知州吳江自舊城改建。舊《志》:「上馬一匹,中馬一匹,下馬七匹,驢六頭。」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撫賈題請「驛遞馬四十匹。」

總鋪 在州治前

王政鋪 ,回示鋪 ,榆廂鋪 ,伯當鋪 ,河隄鋪 ,十里鋪 ,下十八鋪。

考城縣

驛所無

急遞鋪六處

總鋪 在縣治西

鄰家林鋪 ,史村鋪 ,小店鋪 ,石橋鋪,《柘城縣》。

驛所無

急遞鋪八處

總鋪 昔在舊城白塔寺前,久廢。今在縣治前。楚臺鋪 在《慈聖集》北首。

褚岡鋪 在《吳家集》東首。

磚橋鋪 在集北首

仵陽鋪 在集北首

遠襄鋪 在集中

雙廟鋪 在集中

城內鋪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