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1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十一卷目錄

 衛輝府部彙考五

  衛輝府風俗考

  衛輝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四百十一卷

衛輝府部彙考五

编辑

衛輝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汲縣附郭。

《左傳》:季札聞衛歌,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史記》衛多君子

《漢書·地理志》:「周永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尚氣力。」

《漢貨殖》,傳其俗纖儉習事。

《詩衛風》註:「地濱大河,其地土薄,故其人氣輕浮;其地平下,故其人質柔弱;其地磽薄,不費耕耨,故其人心怠惰。」

《漢·地理志》:「康叔之風雖善,而殷之化猶存。剛強,多豪傑,薄恩禮,好生分。」

《輿地志》:「重誼疏財,有先王遺風。」

宋《詹文學碑記》:「土地磽瘠,物產稀少。」

《舊志》:「人知向學,彬彬有文。」

《元·地理志》:「民貧不習商賈,地瘠俗淳,勤於播種,孝弟之行,有聞於時。」

《文獻通考》:「性緩尚儒,仗氣任俠。」

《元記》:「睿聖武公之遺澤」 存焉。

《舊志》:「剛武尚氣力。」

胙城縣

《王惲學記》:「人知敬養,俗興禮讓。」

《舊志》:「民頗尚義,朴質少文。」

《縣志》:「士矜名節,民急公賦。」

新鄉縣

《舊志》:「貧富相賑,耕桑是務。」

《縣志》:「人多貧窮,錢糧逋負。」

《宋志》:「頗雜斥鹵氣,宜於芻牧。」

獲嘉縣

《舊志》:「俗尚儉朴,不事浮靡。」

《縣志》:「士知節義,人多向學。」

淇縣

《舊志》:「民風敦朴,澆漓率移。」

《縣志》:「士樂禮義,民務稼圃。」

輝縣

《通志》:「男尚節介,女多勁烈,有共姜之風。」

舊《縣志》:君子崇尚禮文,小人好飲而直。婚姻喪葬有相周之義。

《元碑》:「其土沃腴,其氣溫燠,其草木研秀,其生物蕃滋。」

《郡志》:「民性多梗。」

《續志》:「風氣淳厚,人性戇直。君子守正不阿,細民倔強難悟。」

《續志》:「詩書絃誦,漸濡浹洽,文物彬彬,視昔稱盛。」 古冠禮,士大夫家間行之,今廢。

婚禮,媒妁相通。初行納采錢帛稱家豐儉,謂之「定親。」 繼行納徵,首飾幣帛加於納采,謂之「完親。」 至親迎,以禮繁費重,久格不行。

《喪禮》成服後,鄰戚族黨相弔,踰三日行旌禮。有德位者,炰羊烹鮮,誄文致祭。士大夫家遵文公禮,不作佛事。

《祭禮》:「鄉人祭於墓,士大夫家起祠堂,而墓祭亦不廢。」

歲時

正月,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官屬迎春於東郊,「士女塞閭巷而觀之。扮雜劇以慶年,覘土牛以占歲次。早祀芒神,鞭牛如儀。」 以蘿葡為細菜,麪為春餅嘗春。

元旦,夙興,整肅衣冠,禮祖先,暨尊長、親屬、鄰居交賀,往來互拜,數日始定。其飲食備自臘月,是日不汲。

元宵,通衢張燈鼓樂酺飲,門戶井竈各有燈。士女登高,上望京樓、上塔,登窯渡橋,謂之「遣百病。」 前後各一日,放花炮起火。

二月二日,引「龍社日,祭鄉社先農之神。」

三月清明,墓祭,添土,焚紙錢,插柳於門。初三日,城外東南隅近城隍廟會。十八日,西關濟瀆廟會。二十八日,東關東嶽廟、城內城隍廟。

四月十八日,「北關天仙廟會。」

五月端陽,貼符懸艾,飲雄黃菖蒲酒,以綵線繫小兒手足,姻家送角黍,採百草合藥。

《六月六日曝衣物,合醬造麴》。

七月七日正午,婦女以針浮水碗,觀其影以乞巧。陳酒脯瓜果於庭,見天河中有白雲,便拜得福中元,放河燈,攜脯醴楮錢,登丘壟祭奠。持麻穀數莖,樹之隴上,謂之「送麻穀。」

八月中秋,《瓜餅拜月》

九月重陽,蒸麪棗糕餽送看菊,出郭野飲,謂之《登高》。

十月朔,剪綵紙為衣裳,焚之墓前,謂之「送寒衣。」 各村祀神報賽。

十一月冬至,祀先祖,以《餛飩》。

十二月初八日,雜米菽諸果為粥。二十四日,供糖餅祀竈,掃梁棟間塵。除夕,易春聯桃符,門神爆竹守歲。

衛輝府祠廟考       府縣志

编辑

本府

社稷壇 :在府城西關街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二壇舊祀於封、汝府,嘉靖三十八年,知府陳慶俱於舊址重建。城隍廟 舊在府治東,弘治十一年因建。明汝府改建於府城東北太乙觀,後燬於火。萬曆十一年,鄉耆老祝壽、趙經等重修。

郡厲壇 在府城北。洪武初建,萬曆間修。八蜡廟 在府城外南關。嘉靖一十三年,知府呂顓改建。萬曆十四年,知府周思宸檄知縣趙世德重修。

濟瀆廟 在府城西北二里許。弘治、嘉靖年重建。隆慶二年繼修。

蒼峪龍王廟 在府城西北蒼峪山西有龍潭,禱雨即應,立「廣施王廟。」 元至元中重建,沿至明萬曆十四年,知府周思宸、知縣趙世德、崔璵重修。

黑麓廟 在府城西順城關南。禱雨有應,郡人布政馬汝彰有《記》。萬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修。

旗纛廟 在府演武場內。

馬神廟 在府城隍廟東。

土地祠 在府治內儀門東,各縣祠同。

三仁祠

共姜祠 二祠俱在府學東。以上俱萬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同知竇文、推官龍得孚同修。殷比干廟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魏文帝因墓立廟,唐貞觀中修葺,沿至明洪武四年重建。成化元年,知縣盧信奏入《祀典》。年來屢經修葺,歲久傾圯。萬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撤而新之。周圍牆垣,易土以石。翰林蕭良有為記。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內,巡撫閻因道經衛源,謁比干廟墓,見墓後牆垣傾頹,隨捐銀十兩,發府修理。知府胡蔚先隨時亦捐銀十兩,將東西前後周圍牆垣及大殿內外俱修補完固。」

姜太公廟 一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太公泉上,因墓而建,有漢《崔瑗碑》、晉《盧無忌碑》。「一在西門月城內,嘉靖中,知府郭乾督民許懋等建。」 衛康叔祠 在府治南鎮衛門內,武公祠左,萬曆十三年,知府周思宸建。

衛武公祠 在康叔祠右。嘉靖四十年,知府陳慶建。隆慶六年,知府王天爵、萬曆十三年,知府周思宸重修。

蘧伯玉祠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君子村,因墓而建。

小龍王廟 :在府西關。康熙三十一年改建,郡守胡蔚先有《碑記》。

汲縣

里社鄉厲壇 :在汲縣,各鄉堡,各縣同。其餘祀典,並統祀於府。

城隍廟 :在汲縣治東。汲縣舊無城隍廟,順治四年,知縣張利賓建。

胙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路南,舊在西北隅。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西南隅,舊在城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城中。洪武三年,縣丞殷鑑建。天順五年,姚貴重修。正德十年,知縣錢富增建。萬曆七年省祭官秦有國等繼修。

邑厲壇 在縣城外東北隅。舊在縣西北一里。八蜡廟 在縣西門路北。

馬神廟 在縣南門外

河瀆神祠 在縣治東南十五里南宋渡口。正統十四年,本府通判張榮創建,今廢。

文昌祠 在縣文廟東南。

濟瀆廟 在縣蔣村,始建未詳。弘治、嘉靖間重建。

湯王廟 在關家屯西北。

比干廟 在小店

關王廟 一在南門內,一在棘津鋪,一在華嚴寺東。

慕容德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龐固社。

黑麓廟 在縣晉村

龍王廟 在縣東八里

土地祠 在城隍廟樂樓外西。

三官廟 在東關路北,明萬曆年建。

新鄉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路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城隍廟 在縣絃歌街前南小街。洪武四年,主簿王讓建。景泰乙亥,知縣楊清、萬曆三年知縣于應昌繼修。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八蜡廟 在縣治東北

馬神廟 在縣城隍廟東。

文昌祠 在縣儒學尊經閣下。

湯王廟 在縣南門內街東。元至元元年建。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方承恩修。

越王廟 在縣西。洪武二十七年,邑民張忠等建。

姜太公廟 在縣北二里茹家岡,近衛河。宋紹聖元年建,元元貞二年重修,宋邢澤民有《記略》。黑麓廟 在縣北二十里張門村。

濟瀆廟 在縣西,洪武十六年建,舊有絡絲潭。關王廟 在縣崇化街。元至元元年建,萬曆五年重修。

崔府君廟 在縣城內,祀唐衛縣令崔玨。《獲嘉縣》。

社稷壇 在縣城外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城隍廟 在縣南門內。成化四年建。二十一年,知縣吳裕重修。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八蜡廟 在縣南在城社,永樂十年建。

湯王廟 在縣南小城社,天順五年建。

文王廟 在縣東大士社,元末兵燬,遺址尚存。武王廟 在縣東大王社,元末燬於兵,至明景泰七年重建。

關王廟 在縣東門內,永樂十三年建,成化二十一年重修。

黑麓廟 在縣東北「大王社」 ,即二仙廟,永樂年建。

龍王廟 在縣南門外,永樂十一年,知縣趙恭建。成化二十年,義官郭聰等重修。

淇縣

社稷壇 :在縣城北關。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關路西。

城隍廟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邑民程一等建。正統八年,知縣董英修。弘治七年,邑民竇中等重修。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八蜡廟 一在縣北二里北關廂社。正統二年邑民張鑑重修。一在縣北三十里浮山社。宣德十年,邑民賈景升建。弘治十六年邑民陳通等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張宣重修。

龍王廟 一在縣治西北靈山,元至正二年建。一在縣南五里斮脛河北。一在縣治西南蒼峪河北,俱禱雨有應。

馬神廟 在縣治西

三仁祠 在縣南門內。正德十六年,義民李深建。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張宜、四十五年知縣余永年重修。

箕子廟 在縣治南,舊建,今廢。唐柳宗元有《碑記》。

武公祠 一在縣城東隅,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李尚實建。一在縣西北三十里,弘治七年知縣顏頤壽修。正德十六年知縣劉金、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張宜、四十五年知縣徐永年繼修。關王廟 凡四:「一在縣城內,明初建,嘉靖三年知縣劉金重建。一在北關,宣德年建,嘉靖間重修。」 一在南關,一在縣西南陽社。

周府君祠 。在縣城內西北。周公名惠,字德甫,隰州人。任江淮都轉運使,時元兵南下,惠撫安

百姓轉輜,重給餽餉,軍不乏食,民不告勞。上書請立淇州,淇人立祠祀之。

輝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街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關街東。

城隍廟 「在縣治右。洪武三年知縣張廉建。弘治八年知縣李琮、正德元年參政車璽、萬曆年知縣聶良杞重修。」

邑厲壇 在縣城北

八蜡廟 「在縣東關。成化三年,知縣張錦修。弘治十四年,知縣劉玉、嘉靖七年知縣張天真重修。」

馬神廟 在縣太僕寺前。

衛源廟 在縣蘇門山麓,北門泉上。廟創於隋,殿名「清輝」 ,以祀衛源之神。宋宣和七年,封威惠王。元至元二十一年,加封弘濟威惠王。沿至明洪武十一年,改稱衛源之神。每歲以四月八日,本府致祭。其廟宋慶曆間重建。金明昌間,元至治、至正間重修,及明嘉靖巡按御史霍冀撤而新之。有五龍廟,在清輝殿左。宣澤侯廟在清輝殿右。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府胡蔚先重修,有《碑記》。

風伯廟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黃水口。崖旁有穴,風自內出,廟在穴內。

黑麓廟 在縣東北五十里黑麓山下。廟下有潭,禱雨有應。元至正元年重修。

晉祠 ,在縣西南五里。祠前有泉,自汾、晉潛流至此,即蓮花泉。金明昌三年,鄉人建祠塑像祀之。

共姜祠 在縣治內「共姜臺」 上。

安武王廟 有六:一在縣東門月城內,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呂光化建。一在縣城內西北隅,一在城南,一在西關,一在南關,一在百泉廟東。孫登祠 在縣蘇門山巔,正德十一年,御史許完建。

邵子祠 在縣蘇門山上。成化六年,知縣張錦建。

耶律丞相祠 舊在縣安樂窩內,祀元丞相耶律楚材。

姚文獻公祠 在縣西關北內。祀元太師、魯國公雪齋姚樞。嘉靖三十三年,河南參議徐文溥建。

晉僕射祠 在縣西南十五里姚固村。昔唐僕射李靖等行師過此。時盜賊充斥,為一方害,靖遣別將分兵護守,民賴以安。土人德之,建廟祀焉。

蒿里相公祠 在縣西南二十里雲門社。蒿里葢公所居號也。未詳何代人。相傳云:「公登第之初,直諫不從,觸階而殞。」 唐延和間,封直烈侯。元至元二十一年,鄉人建廟祀之。

崔府君廟 在縣西關內,祀唐衛縣令崔玨。嘉靖二十四年重建。

包公廟 在縣西十五里史村。祀宋包孝肅公拯。又「卓水南」 亦有廟。

岳武穆王廟 在縣西門月城內,萬曆四年建,寺觀附。

本府

寧境寺 在府治西南隅。舊為院,五代晉開運二年建。元末兵燬,沿至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改為寺,置「僧綱司於內。正德七年、嘉靖二十五年重建。」

靈感觀音寺 在府城北一里。嘉靖年間建。觀音寺 在府南關。元延祐二年重建,嘉靖三十年重修。

熙寧寺 在府城內東北隅。東晉時建,沿至明弘治、嘉靖年間重修。

廣福寺 在府城北三里,宋天聖七年建,沿至明永樂十一年重修。

香泉寺 在府城西北霖落山,寺近香泉,因名。元延祐間重建。

六度寺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壇山之麓。唐開元初建,宋聖曆間修,沿至明正德十六年重修。白池寺 在蒼峪山北。宋建炎三年建,元至正五年修,沿至明永樂間重建。弘治十四年、嘉靖二年繼修。

大悲寺 在府西二十里頓坊店西,元至治三年建。

觀音寺 在府城西二十里司馬村,唐龍朔二年建,明成化八年重修。

佛會寺 在府南十里。成化癸巳年建,正德壬申年重修。

考證

莊嚴寺 在府東北三十里。魏武定三年建,明嘉靖二十年重修。

鎮國寺 在府西汲城村,魏興和三年建。供佛寺 在府西十里呂續屯,唐乾封年建,明嘉靖十年重建。

護國寺 在府西三十里關村,唐咸通十年建,明隆慶五年重修。

復山寺 在府西北四門村,景泰年建,嘉靖三十五年重修。

福慶寺 在府城東王志屯,唐天祐元年建,明萬曆十二年重修。

海清寺 在府城東北趙村,宋時建。

太常寺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天平村,永樂初年建,成化年間重修。

魚泉寺 在府城北四十里。

龍華寺 在汲縣屈里村。

絨華寺 在汲縣杏村

道光寺 :在府城北三十里道光店東。

石佛堂 在府城西北三里。嘉靖年建,萬曆十四年重修。

普陀庵 在府城北,嘉靖年建。

清涼庵 在汲城

萬壽宮 在府治東。金天眷間建,名三清院。皇統間,敕賜「太乙廣福萬壽宮」 額。明洪武初,置道紀司於內。隆慶六年重修。

紫極宮 在汲縣崇道里,元至元間建。

玉皇閣 在府城北黃土岡上,嘉靖間建。正陽觀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元時建,明洪武間重建。

玉清觀 在蒼峪山龍王廟東,元時建。

道德堂 在府城東北三里北馬頭,宋明道間建,明正德間重修。

玉皇廟 在府城北

元帝廟 凡七一在府城外東南,萬曆十五年鄉耆祝壽等募修,并建護國塔於其右。一在府城西順城關,元至正二年建。一在通汴門裏。一在西關橋南,一在城北觀音寺西,一在東門裏,一在北門月城內。

東嶽廟 在府城北,衛河南。

北嶽廟 在雙上村

三官廟 《舊志》名「禱雨靈祠」 ,在府城北三里許。正德中建,萬曆十三年,鄉耆老祝壽重修。一在南關西街。

老子祠 在府城東北。魏鎮西將軍廉侯建,鐫石為《老子像》而祀之。一在東門月城內,萬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建。

九聖廟 在府城東北,嘉靖年間建。

二郎廟 在府城南關八蜡廟東。

廣澤王廟 俗呼羅大王廟,在戴村,去城二十里。王名仕信,唐之將軍,宋宣和年敕修。廟下有古潭。

蕭公廟 在德勝關橋北。嘉靖中,知府陳慶重修。

近隍廟 在胙城門裏,萬曆年間修。

天仙行宮 凡三,一在府城北,一在府城西北,一在衛河濱。

張仙廟 在汲縣,萬曆十五年建。

朝陽寺 在城西南,明潞藩建。

千佛寺 在府城東門外。

東嶽廟 在東關

「北十方院 」 在德勝關北。

南三里堡「十方院 」 在府通汴門外。

北三里堡「十方院 」 在府德勝關外。

青龍庵 在府德勝關東北。

大王廟 在府西鹽店,明季鹽商建。

龍王廟 在府城北

三皇廟 在府城東北隅。

濟瀆廟 在府德勝關衛河岸。

胙城縣

華嚴寺 在縣東。元至元十三年建。明洪武十八年、正統二年、萬曆二年重修,設僧會司於內。同和寺 ,在縣西吳萬屯。唐開元間建,宋寧宗五年重修。

清源寺 在縣東青中村。肇建於明成化十七年。

區法寺 在東龐固社,魏孝昌三年建,明成化十六年重修。

悟真寺 在縣西吳安屯。元中統二年建。明萬曆七年重修。

觀音寺 在縣東南,天順、成化間重修。

清涼寺 在縣東龐固社,元至正間建。明嘉靖

六年重修。《一》在縣西胡家莊。

清隆寺 在縣東舊城

崇福寺 在縣西吳安屯。

廣濟寺 ,在縣東班勝固。嘉靖三十八年重修。普濟寺 ,在縣西王端鋪。

玉陽觀 在縣西劉景屯。元時建,今改為寺。佑德觀 在縣東蔣村。成化十七年重修。玉皇廟 在縣東。

元帝府 ,在縣西門內路北。

東嶽廟 一在縣東關,一在南宋社。

三皇廟 在縣東關

天仙行宮 一在縣閻家屯,一在張有祀屯。「增福廟 」 一在縣牛市屯,一在班勝固。

洪山王廟 在縣蔣村,成化二十三年建。張相公祠 在縣東杏塚村,正德九年建。新鄉縣

華藏寺 在縣城內歸德街西巷,洪武十五年建,設僧會司於內。

天寧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西莊巖。金承安五年建,明洪武二十一年修。

興國寺 在縣西二十里唐馬村。宋太平興國間建,明洪武年重修。

弘慈寺 在縣西三十里永康村。元至正二十一年建。明永樂十三年重修。

定教寺 在縣西十里翟泊村。

聖壽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小冀鎮。

崇慶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介三社。

定國寺 在縣東十里

千佛寺 在縣南二十里永興堤。

龍泉寺 在縣南二十里。

大雲寺 在縣南二十里楊翟村。

法海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大里村。

佛臺寺 在縣北二十里尚保村。

西明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送佛村。

延壽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弘農村。

崇德寺 在縣北十里馬坊村。

定慧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兆耕營。

定覺寺 在縣西十里水東村。

八於寺 在縣北二十里小陳堡。

百官寺 在縣北十五里魯保村。

吉祥寺 在縣南二十里李台村。

福興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張鞏村。

白馬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白馬村。

大安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丁家屯。

清涼寺 在縣南二十里土門村。

觀音寺 在縣南四十里八柳渡。

大素觀 舊在縣治西南隅。元至元四年建。明永樂元年重修,今廢。

白鶴觀 在縣治東,宋時建。明弘治十六年、嘉靖二十二年重修。內有仙蹟,邑人副使路珠有《記略》。

上清壇 在縣治西南

老君庵 在縣西五里高村。

玉皇廟 在縣西翟泊村,宋時敕建。

玉帝廟 在縣北三里王村。

元帝廟 一在縣北門內,永樂十二年建。一在縣東關外,嘉靖二十五年建。

東嶽廟 在縣東關。「後唐清泰二年建,宋乾德間重修,明永樂九年重建,成化五年典史龔順重修。」

三官廟 在縣東門外,明弘治十六年建。聖母廟 俗呼「娘娘廟。」 一在縣北關東,一在縣南門外。

三仙廟 在縣西南翟泊村,後有逍遙樓,下有「黑龍池。」 宋時建。

蕭公廟 在縣北衛河橋東。弘治九年,邑人郭應等建。

馮石廟 在縣西故城村。

獲嘉縣

崇興寺 在縣治西北。洪武二十四年重建,設僧會司於內。天順八年重修。

寂照寺 在縣治西南羊家莊社,元至元九年建,明成化八年重修。

洪福寺 在縣治西南南務社。洪武三年建,永樂三年、成化十八年重修。

等覺寺 在縣北三位社。金大定三年建,明洪武二十二年重修。

彌陀寺 在縣西南羊家莊社。元至元九年建,明成化九年重修。

崇寧寺 在縣東南大山社。洪武二年建,宣德九年修。

考證

崇興寺 一名「高妙寺」 ,在縣南羊家莊社,大德九年建,明成化二十年重修。

法雲寺 在縣東南務社。洪武二十年建,天順三年重修。

觀音寺 在縣南豐樂社,永樂十八年建,成化五年重修。

崇福寺 在縣南張朴屯。元至元二年建。明成化五年重修。

景德院 在縣西南大林社。宋景德四年建造,天聖三年修。

寂照院 在縣西北三位社。元至元五年建,明洪武二十年重修。

觀音院 在縣西南忠安社。宣德元年建,正統十三年重修。

隆慶觀 在縣西太山社,元末燬,遺址存焉。道真觀 ,在縣西城社。金真祐三年建。

三橋寺 在縣西北十里。舊有寺,久廢。明嘉靖間,僧常月更創山門一座,真武三教、水陸殿各三間,左右房相屬。萬曆辛卯,崇興寺僧興亮、龍淵增造經堂六間。

來雲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碑記》云:「唐時重修。」

真武廟 :在城內,縣治西路南。

天仙廟 一在東門外路北,一在縣南三十五里亢村鎮,失其創建年月,查係元貞二年重修,殿凡四進。

丹陽庵 在縣南南務社,永樂三年建。

東嶽廟 在縣東門外。元至元二十年建。明成化十年重修。

七賢祠 在縣北十里三橋村。祀晉竹林七賢。今廢。

淇縣

崇勝寺 在縣東南。永樂二年、正德十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

靈山寺 在縣西靈山社,唐開元間建,明嘉靖元年重修,有副使裴騫《遊靈山寺記》。

浮山寺 在縣西北浮山下。洪武年間建。興教寺 在縣東南閻村社。元至順四年建,明嘉靖元年重修。

崇興寺 在縣東南留店社。洪武間創建,正德間重修。

興隆寺 在縣南十三里。元至正元年建,明成化十二年重修。

九龍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唐開元九年建。天寧寺 ,在縣東南十三里,元至正二十年建。馱骨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天順六年重修。封崇寺 ,在縣北三十里,魏永熙二年建,元至正元年重修。

喬明寺 在縣東北八里。宋明道二年建,景福三年重修。

魚泉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順元年建,明天順四年重修。

清雲寺 在縣西南十里,元至正二年建。大覺寺 在縣東北十七里。金太和二年建,明成化十六年重修。

覺惠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正統八年重修。崇慶寺 在縣西北三里。元至大元年建。古佛庵 在縣東十里。「金泰和三年建,明成化十六年重修。」

景龍觀 在縣西南三十里青巖山。元至元間建。

長春觀 在縣東南,元大德二年建。

天真觀 在縣西北二十里。

玉女觀 在縣西南二十里。

東嶽廟 在北關廂社,嘉靖九年重修。

三官廟 在縣治西,嘉靖初年重修。

輝縣

天王寺 在縣北後街,元至元四年建,中有「善濟塔」 ,明洪武間修。

觀音寺 一名「同聖寺」 ,在縣西關街北。魏永安三年建,宋祥符二年修,明洪武二十二年重修,內設僧會司。

通元寺 在縣東南五里。天順甲申建,成化壬寅重修。

崇興寺 在縣東南十里。宋興國元年建,永樂、天順間重修。

九山寺 在縣北十里九山之巔。

興國寺 在縣南八里。宋興國元年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

丁家堂寺 在縣西南四里。

興福寺 在縣東南十五里。宋興國元年建。

祝家寺 在縣南二十里。元至正元年建。雲門寺 在縣西南十五里。唐垂拱三年建,元至元間修,明洪武三年重建。

北陽寺 在縣西二十里。唐總章五年建。方圓寺 在縣西二十里。唐天寶年間建,明成化壬寅重修。

金掌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元祐七年建。愍報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宋邑人杜大忠因其祖貴與賊戰歿,請於塚旁建寺,圖報其功,因名《愍報》。

柏尖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唐武德五年建,明嘉靖七年修。

翟村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唐總章二年建。胡村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左有青龍窩,右有玉米池,永熙二年建,正統十一年重修,原名「興國寺。」

白塔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至正二十二年建。柳泉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九峰山。景泰元年建,弘治甲子重修。舊名「崇福寺。」

雙泉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元至正二年建。裴村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魏永安間建。原名「觀音寺。」

白佛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白佛山。寺有白石佛,故名。

解般寺 在縣北五十里。

賴塔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黃水口。

王展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宋雍熙三年建。孟村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

張澤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宋雍熙三年建。龍峪寺 ,在縣西七十里太行山中。宋元祐元年建。

寶泉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太行山麓,景泰元年建。

竹林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舊為七賢觀,後改「尚賢寺」 ,又改今名。即晉七賢所遊之地。

白雲寺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白茅寺」 ,肇建於唐,元至元二十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改今名。

白鹿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白鹿山,內有傑閣,貯藏經數函。

元極寺 在縣白鹿寺西。一徑梯升,院分左右,左則危棧石室,右則古洞深窈。最西有珍珠懸泉,亂落如雨,殊絕可愛。創自石趙之世。「有天竺名僧佛圖澄者,遍歷名山,至此頓步,遂因峰搆宇。齊河清四年,益造石經諸佛像,勒石洞口,以識其事。」

法主寺 ,在縣白鹿寺東。

顯陽寺 ,在縣法主寺東。

南湖寺 在縣西北七十里。元至正元年建。中湖寺 ,在縣南湖寺北三里許。唐中和三年建。

北湖寺 在縣中湖寺北三里許。元至元二年建,至正十三年重修。

普照寺 在縣北七十里侯趙川。東平羅勝福寺 在侯趙川西平羅。東有華池,南有華嚴,西有三湖,北有紫金,宋熙寧五年建,明成化間修。

悟空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侯趙川西鴈翅坡,洪熙元年建。

落茄寺 在縣西八十里駝峰嶺上。宋紹聖四年建,一名「駝峰寺。」

天真觀 在縣西關街北,成化丙寅重修。「頤真宮 」 在縣西六里善門村。元至元十八年建。

玉虛觀 在縣西關北,雪齋先生嘗徜徉其間,秋澗王惲有記,今廢。

玉清觀 在縣東關,元至元間建。

資福宮 在縣百泉書院左侍郎蔡相園故址。後為丘、劉、譚三真人修道之所,改為「集仙資福宮。」 元時建。

三清觀 在縣蘇門山上,即無梁殿。嘉靖四十三年建。

長春觀 在縣西三里,元大德三年建。

丹霞觀 ,在縣西十五里。

靈陽觀 在縣西南十五里。元至元中建,太原白棟有《記》。

樓溪觀 在縣西南十五里。永樂二年重修。紫微觀 在縣西八里卓水泉上。元時建,明成化間修。西偏舊有「筠谿軒。」

子房宮 ,在縣白麓山「重崖懸崿之下,其上絕壁孤聳,東崖有怪石倒懸,陰泉久漬,上生綠苔。」

石尖水溜,響滴為池。巖前古木,樛枝櫛比,自成籬落。下臨峭壑,深窈不可計。有時白雲生磵,縹緲逼人,衣袖霑濕,亦太行之異境也。世傳即張子房從赤松子辟穀之所。

石門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石門山中。元至元間重修,塑三仙女像。一在西關外。嘉靖間分守參議王遴建。

九聖廟 在縣西南十里。昔邑人藺公生九女,並不適人。齋素焚修,孝養父母。親歿,出其家貲,造石橋於村旁,卓水河上以利涉。橋成,皆投於水,或尸解也。邑人立廟肖像祀之。詳見「藺橋。」 七賢祠 在縣西南六十里山陽鎮。晉嵇康、阮咸、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七人,為竹林之遊,當時號稱「竹林七賢。」

《府志》
未載祠廟

编辑

《汲縣志》

编辑

風臺 :在本府城北三里衛水之北。歲多風,於此致祭。

崔令祠 在西城北社,祀唐衛縣令崔玨。皇慶元年,邑人孟天祥建。

王太守祠 在城西北

王文定祠 在縣治後

烈女祠 在城西

宮女祠 在城北三里衛津堡西。明嘉靖十八年春,肅皇南巡,經衛行在,火。宮人夏氏、李氏竭力救護,竟死於火。憫其勞,墓於茲,立祠諭祭,有碑存。

河南巡撫《賈漢復》祠 在武公祠北。

汲縣知縣張利賓生祠 在城隍廟內。

北極廟 有八

白公廟 在府東。宋紹定六年,金主次於河北,遣其臣白撒攻衛州,不能克而還。蒙古將史天澤追敗之於白公廟。

呂公堂 有二:一在小河坡,一在潭岡。康熙二十三年,守道田公建。

關帝廟 玉虹橋北一處載在《祀典》,餘廟眾多難悉數。

「火神廟 」 ,有二:一在正陽門三橋南,一在城北倉上。

湯王廟 在城東十里臺上。

岳武穆廟 在西門月城內。

蠶姑廟 在天平東官莊。

藥王廟 在城西北隅。康熙間,通判湯維新建。晉僕射廟 有二,一在城南張村,一在城東申家莊。

延壽宮 在西關北街

「淨聖庵 」 在北關倉上。

《無量庵 》在西鹽店。

《海潮庵 》「在鹽鍋巷。」

《地藏庵 》「在小河坡。」

「紫竹庵 」 在城西北隅。

三元庵 在城東南隅

「琉璃堂 」 在西關馬市街。

《魚籃堂 》在西鹽店。

「三教堂 」 「在西園。」

《胙城縣志》

编辑

土地祠 在城隍廟樂樓外之西。

三官廟 在東關路北,明萬曆間建。

《新鄉縣志》

编辑

何太守祠 諱廷魁,在東郭三里。

于令祠 ,諱應昌,在合河鎮。

余令祠 諱相,在東郭外。其孫煌狀元及第,過新鄉,設牲醴祭之。

米令祠 「諱壽圖」 ,在西門內。

方令祠 ,諱承恩,在湯王廟內,有碑記事蹟。「王令祠 」 ,諱克儉,在靈冶庵內。

雲勝寺 《大素觀》改建,今廢。

圓覺寺 在王岳營

大林寺

三教庵 在邑北。明潞王趙姬墓改建。

圓通庵 在南門外,萬曆癸亥建。

法雲庵 在縣西十五里。崇禎年間建。

彌勒庵 :在小冀。天啟間,僧普弘募建。

普濟庵 在縣東五里駱駝灣。

靈冶庵 在縣北二里。順治間,僧輝光募建鑄佛。冶中現「鍾離」 、「純陽」 二像,因名。

如是庵 在河北岸,依水園改建。東壁有王鐸《畫竹》,西壁有郭世元《松鶴》。

九蓮庵 在西門外,天啟年間建。

《獲嘉縣志》

编辑

三橋寺 在縣西北十里。

來雲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

真武廟 :「在城內。」

天僊廟 一在東門外路北,一在縣南三十五里亢村鎮,失其創年月,查係元元貞二年重修。殿凡四進,周迴廊房別計四十餘間。

大悲院 ,一名「東禪林」 ,在承恩門外。康熙二十五年,禪僧隆機募建。大佛殿五間,韋馱殿五間,禪堂五間,東西方丈六間,戒堂三間,客堂五間,齋堂五間,香積廚六間,庫房二間,沐堂二間,山門五間。周圍植樹木。不數月,殿宇輝煌,林木陰森,為邑之壯觀也。香火地二頃十六畝二分三釐零。無糧差。

劉伶祠 在劉固堤,鄉人並呼曰「劉伶寺」 ,蓋因祠廢,遂屬浮屠,今法雲寺是也,特正之。

三令祠 在縣治東南府廳右。明成化十五年,邑人岳仲仁、郭愷等為前令薛良、邢表、鄭福建三公有善政,故立祠。今故址混入城隍廟,致閑曠矣。

張公祠 諱一心,在承恩門外路南。明萬曆年間,邑進士賀盛瑞為公有善政,兼重學校,立會,課諸生登科第者甚盛,故立祠祀焉。即今棠閣處也。

韓公祠 諱鴻坤。在承恩門外天僊廟西。士民為公自備驛馬,借銀納稅,興學重農,惠澤及人;故祀焉。

陳公祠 公諱生吉,愛民如子,清廉仁厚,邑人不忘,故祀之。舊在城內城隍廟側,今移承恩門外泰山廟東。又因趙公諱國鳳,清正廉明,功德在民;顧公諱岸登,亦有仁愛,因移祠,故同祀焉。「忠臣祠 」 在巨柏村,即明末甲申改革時,文貞公賀景瞻先生仲軾偕妻王氏、妾李氏、王氏、張氏從容就義,一門五節處。

《淇縣志》

编辑

裏峪寺 在縣西四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創。正德元年重修。

朝陽寺 在縣西十五里朝陽山下。隋開皇間創建,歷代重修。

石佛寺 在縣東北十八里吳里社。魏永熙二年創,明洪武三年重修。

白楊寺 在縣北關西,明天啟六年建。

白佛寺 在縣東三里張近村。唐貞觀十年創建,明崇禎四年重修。

白衣庵 在縣城內作新街南。明萬曆三十年創建。

石佛堂 在縣西土城口。元至大元年創建。明崇禎元年重修。

觀音堂 一在南關外,元至正元年創建,明萬曆十年重修。一在學巷南頭,明洪武初建,崇禎間修。

上聖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青巖山。

玉皇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口。

玉皇閣 在縣東十二里青龍鎮。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柴望創建,未就而廢。知縣張啟

《泰》唐際盛,王謙吉續成之。

天僊廟 在縣城外東北隅。明弘治間,汝安王創建。隆慶三年,知縣李尚實改為「武公祠。」 萬曆三十二年,知縣蔣行義移建武公祠於太和泉南,復為天僊廟。

皇清順治十五年,巡按廣西監察御史李公秀發銀。

重修,知縣唐際盛承其事,未就報,代知縣王謙吉繼成之,令邑民董光復監修。

元帝廟 四一在北關,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劉學言創建。一在城內作新街,明萬曆三十二年,邑民余恩德等拓基改建。一在思德鋪北頭,其創建無考,明崇禎四年,知縣崔庚重修。一在縣東十二里四流口社,創建無考,明崇禎年間重修。

火神廟 在北關迤西,創建無考。明崇禎八年,邑民余變龍、關一聰等重修。各捐貲不同,置地八畝,以供香火。地在東嶽廟前。

牛王廟 二:一在縣治西遞運所內,明弘治間創建。一在縣東南二十里閆村社,永樂初建。三教堂 三:一在高村東門內,明崇禎間邑庠生張必達創建。一在縣北七里堡,創建無考,明崇禎間邑庠生王國奇等重修。一在縣城內西北隅,創建無考,久已傾圮,故址尚存。

皇清順治十七年,紳衿重修。

增福廟 在縣東門內崇勝寺西,創建無考。留侯祠 在縣南十三里「良相社」 ,祀漢留侯張子房。年久傾圮,明崇禎間重建。

包公祠 在縣南八里西岡村。祀宋包孝肅公。

拯明崇禎間鄉人重修

公輸廟 在作新街,關帝廟西。

土地廟 在作新街,關帝廟東。一在承宣街北頭。城外各村俱有,不悉載。

虞府君祠 祀漢朝歌令詡,舊址無考。今止於名宦祠,春秋祭祀。

崔君府祠 在縣東南西岡村。祀唐衛縣令玨。廟貌雖存,止於名宦祠,春秋祭祀。

顏公祠 在三仁祠右,祀明淇縣知縣顏公頤壽。明嘉靖元年,李深創建,侍郎張衍慶有「記。」 四十四年,知縣徐永年重修。今舊祠不存,止於名宦祠,春秋祭祀。

《輝縣志》

编辑

先賢祠 :在百泉書院大門內,萬曆七年,知縣聶良杞改建。內祀邵子雍、周子敦頤、程子顥、張子載、司馬公光、朱子熹、呂子祖謙、張子栻、許公衡,配以姚公樞、竇公默,凡十有二賢。歲以春秋二仲上辛日,本縣知縣致祭。

劉公祠 在縣治右,祀前縣令劉公玉,博學邃養,全才厚德,惠政任輝,未易殫述。

張公祠 在衛源廟左。張公以清嚴治衛,六邑懷服。惟時戶部某主政,肆虐於輝,羅織平民,有水田者數百餘人,盡誣以法。公極力拯之,白撫按奏其事。會兵部尚書前守衛輝郭公乾適至,民乃獲釋。公既擢憲副去,民懷其德,祠而祀之。公名昇,山西陽城人。

霍、敖二公祠 在書院前路左,內祀巡按御史霍公冀、分守參議敖公宗慶、霍公鼎。新《衛源神祠》敖公建三石閘,教民開稻田數百頃,民思之不忘,並肖像祀之。久廢。

皇清順治十三年,儒學教諭朱頒祿募化重修。

泰山廟 在東關北,始建未詳。

皇清順治五年,道人劉崇珍募化重修。

呂公祠 在百泉東北隅蘇門山足。崇禎十六年癸未,邑舉人冀應熊建坊扁,題「鶴嶺仙蹟」 四字。又南關東並石門山內俱有。

皇清順治十一年,巡撫亢得時重修。

小水頭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天順六年建。如來禪院 在城石河東。崇禎十一年知縣李原立建。

張騫廟 在府城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