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3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三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三十七卷目錄

 河南府部彙考十一

  河南府古蹟考二

職方典第四百三十七卷

河南府部彙考十一

编辑

河南府古蹟考二

编辑

《府志》
未載古蹟

编辑

《洛陽縣志上》

编辑

甘城 在縣西南。甘國城,世謂周之監城,在甘水東十里。按《左傳昭公八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田。」 又《昭公二十四年》,「南宮嚚以甘桓公見王子朝。」 觀此,則甘氏世為王卿士,此則其釆邑耳,監城非。

圓璧城 ,在縣舍嘉城西有圓璧門,門西有圓璧城。

金城 在縣,即隋故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武后曰「金城」 ,週二萬五千五十步。見《唐六典》。

曜儀城 ,在縣東都城東。見《唐六典》。

中潬城 在縣。古河南縣,李光弼自將屯兵處。按「中潬」 嘗為河水所壞,當在邙山之北。

避暑城 ,在縣西北翠雲山,唐武后避暑之所。今上清宮之東有地忽起忽伏,即此。

懸瓠城 在縣西。劉義隆置司州時所築。河南縣 ,原在府城唐苑內,秦置,後廢。隋在水南,宋因之。

永昌縣 在縣。垂拱五年,武承嗣偽造瑞石,文云:「聖母臨人,永昌帝業。」 令雍州人唐國泰表稱獲之洛水。則天大悅,號其石為寶圖,改洛陽為永昌縣。開元五年,左補闕盧履冰奏毀其所立碑,復名洛陽縣。

禾廷縣 在縣從善坊。見《朝市圖》。

周萇弘宅 在縣,孔子就而問樂。

漢賈誼宅 在縣

鮑永宅 在縣上店里,更始時賜。

蘇逢吉宅 在縣

董賢宅 ,在縣。漢哀帝建董賢宅,衣以綈錦。梁冀宅 ,在縣。《漢紀》曰:「梁冀洛陽城內起甲第。」 晉石崇宅 ,在縣金谷澗中,冠絕當時。

張華宅 在縣

杜康宅 在縣城西,今名「杜村堡。」

後魏邢巒宅 在縣魏帝遣使謂巒曰:「朝行見卿宅乃住東望德館情有依然」 巒對曰:「陛下移構中原方建無窮之業臣意在於魏不務永年之宅」 帝謂司空穆亮僕射李沖曰:「巒之此言其志不小。」

隋齊王暉宅 、燕王宅 、陳王宅 、代王宅、越王宅 俱在縣太陽門外。

元壽宅 在縣道光坊

永昌公主宅 在縣敦化坊。

長孫熾宅 在縣「賜富坊。」

宇文述宅 「在縣立行坊。」

元文郁宅 在縣修善坊。

馮慈明宅 、王邵宅 俱在縣。

蔡王智積宅 在縣修善坊。

辛公義宅 在縣進德坊。

「李元通宅 。」 「薛道衡宅 。」 「魏文鼎宅。」

楊文思宅 俱在縣宣風坊。

宇文仲宅 、「蜀王秀宅 」 、「周佐尚宅 俱在縣。」 「唐褚亮宅 」 、「賈曾宅 」 、定安公主宅 俱在縣《道化坊》。

魏徵宅 在縣「勸善坊。」

霍王元軌宅 在縣

李懷遠宅 在縣安業坊。

蘇味道宅 在縣

宗楚客宅 在縣。楚客造宅,皆是文柏為梁,沉香和紅粉以泥壁,開門則香氣蓬勃。磨文石為階砌及地,著《吉莫》靴者,行則仰仆。楚客被逮配流,太平公主就其宅看,嘆曰:「觀其行坐處,我等虛生浪死。」 後為節慈太子宅。後升儲,立為崇因尼寺。景雲中改名,以僧居之。

崔日知宅 在縣宣政坊。

崔日用宅 在縣積善坊。日用,則天時為洛陽令。元宗微時,嘗至其宅,日用為設饌,未熟,元宗因寢庭前。藤花初開,日用忽見一巨黃蛇食藤。

花,驚不敢近,逡巡不見。元宗覺曰:「大奇,我飢甚,夢中食藤花,滋味分明記得。己得餘飽,日用乃知後日啟聖之驗也。」

韋安石宅 在縣「道化坊。」

張易之宅 在縣。張易之初造一大堂,甚壯麗,計用數百萬。紅粉泥壁,文柏帖柱,琉璃沉香為飾。夜有鬼書其壁曰:「能得幾時,令削去。」 明日復書,前後六七。易乃題其下曰:「一月即足。」 自是不復更書。經半年,籍沒入官,後為奉國寺。

裴寬宅 在縣。寬兄弟八人擢明經,在臺省。刺史於東都治第八院相對。

裴鄰宅 在縣仁和坊

許欽明宅 。韋承慶宅 。劉子元宅。

盧言宅 俱在縣歸仁坊。言宅本馬周舊宅。寧王憲宅 、安樂公主宅 俱在縣旌善坊。武三思宅 薛王業宅 、太平公主宅

「明皇舊宅 」 、「高士廉宅 」 、「丘神勣宅 」 俱在縣旌善坊。

杜子美宅 在縣,見《京洛朝市圖》。

「張匡贊宅 」 、「高力士宅 」 、崔群宅 俱在縣。王仁皎宅 在縣「博化坊。」

楊弘宅 在縣「淳化坊。」

武嗣宗宅 在縣「淳化坊。」

申王撝宅 在縣後市,為「王廷宅。」

「陸餘慶宅 」 、「劉知柔」 宅 俱在洛陽縣。

張說宅 在縣。浮屠泓與張說市宅,戒無鑿東北隅。他日怪宅氣索然,視隅有三坎丈餘,驚曰:「公富貴一世而已。」 說將平之,泓曰:「客土無氣,與地脈不連,譬如身瘡,補他肉無益也。」

裴休宅 在縣「康俗坊。」

李傑宅 在縣從政坊

姚辯宅 在縣通濟坊

崇國夫人宅 在縣教義坊武后母宅,後立為「太原寺。」

張六安宅 、李多祚宅 俱在洛陽縣尚賢坊。張錫宅 ,在縣尚賢坊。時號「萬石張家。」

武攸宜宅、「武平一宅 」 、《郇王楊慶》宅 俱在縣。

蘇禹珪宅 在縣從善坊。

裴度宅 ,在縣集賢坊。裴治第,東都集賢里作別墅。風亭水榭,燠館涼臺,號「綠野堂。」 出《本傳》。盧均宅 ,在縣集賢坊。

薛元超宅 在縣豐財坊。見《朝市圖》。

徐彥伯宅 、程杭宅 俱在縣。

魏元忠宅 在縣仁風坊。見《朝市圖》。

李師晦宅 在縣「溫柔坊。」

崔祐甫宅 在縣

李景讓宅 在縣樂和坊。

崔融宅 在縣明教坊。融任國子司業,為則天哀策,用思精苦,下直馬過其門,不之覺,文就而卒。

張弘靖宅 在縣思順里,盛麗甲當時。靖,延賞子,在東都聚書畫齊於秘府,時號「三相張家。」 史謂器有所窮,嘉貞窮於俗,延賞窮於忮,弘靖窮於權,惜哉!

宋璟宅 在縣。東《京記》曰:「明教坊龍興觀西南隅,有開府宋璟宅。璟造宅,悉東西相對,不為斜曲,以避惡名。」

長寧公主宅 在縣,下嫁楊謹交,造第東都。第成府,財幾竭。

賈敦頤宅 在縣敦化坊,後為郯王府。

元稹宅 在縣履信坊

楊再思宅 在縣

張仁愿宅 在縣擇善坊。

婁師德宅 在縣擇善坊。

盧從愿宅 在縣,見《京洛朝市圖》。

霍王元祥宅 在縣履信坊。

牛僧孺宅 在縣歸仁里。僧孺治第,窮土木之侈,各置嘉石美木。見《翰墨全書》。

盧杞宅 在縣時泰坊,後為「興福尼院。」

唐高祖舊宅 在縣勸善坊。《通考》曰:「高祖故地有柿,天授中枯死,景龍二年復生。」

李勣宅 在縣擇善坊

白文珂宅 在縣福善坊。

姚崇宅 在縣「慈惠坊。」

張嘉貞宅 在縣

喬處士宅 在縣城南三十里,後李德裕居之。見《平泉記》。

裴矩宅 在縣崇業坊

後梁太祖宅 在縣時泰坊,唐為水北倉。見《洛京朝市圖》。

張策宅 在縣福善坊

後唐李紹威宅 在縣福善坊。

趙延壽宅 在縣修善坊。

《宋歐陽史》:「那恐羅宅 在縣敦化坊。」

李叔宅 在縣「履道坊。」

呂端宅 在縣延福坊

張觀宅 在縣永泰坊。舊本「呂學士宅」 ,觀市居之。真宗兩幸其第。

高行周宅 在縣福善坊,為「護國王院。」

李琪宅 在縣福善坊

安審琦宅 在縣洛水南。

李糓宅 在縣正俗坊。程頤宅 在縣「履道坊」 後,居龍門之南。

范雍宅 在縣安福坊

石守信宅 在縣「惠政坊。」

寇萊公宅 在縣延福坊。

張知白宅 在縣福善坊。

司馬光宅 在縣洛水南新第。城初遷入,步行,見牆外埋竹簽,將以防盜也。公曰:「吾篋中所有幾何?盜亦人也,何可以此為防?」 命亟去之。張士華宅 在縣永泰坊。

「《郭從義宅 》,在縣從義鎮河陽。於洛中造大第,皆以香柏為柱,文梓為樑,花石甃池,引水築山,廐庫亭閣,無不備具。」 第成,約費金五千錠。次年被詔還都,暮抵其第,秉燭周覽。時朝會有期,侵星而出,行至東都而卒。

梁蕭齋 在縣。《杜陽雜編》:梁武帝造寺,蕭子雲飛白大書一「蕭」 字。後李約自江淮竭產買歸東洛,建一小室玩之,號蕭齋,齋之名始於此。宋六有齋 ,在縣尹焞,晚歲手書聖賢所言治心養氣之要,粘之屋壁以自警,名曰「六有齋」 ,取張橫渠「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瞬有養,息有存焉」 之意。

漢鴻德苑 在縣

蓽圭苑 、靈昆苑 俱在縣,光和四年作此二苑。蓽圭有二,東苑周一千五百步,中有魚梁臺;西苑周三千二百步,並在宣平門外。《漢書·靈帝紀》:帝欲作此二苑。楊賜諫曰:「先王之制,左開鴻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約,以合禮中。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宜維夏禹卑宮、太宗露臺之意,以慰下民。」 書奏,帝問左右,「或以文王之囿百里對」 ,卒令築苑。

高望苑 、芳林苑 。長利苑 。陽德苑。

漢平苑 、萬歲苑 、始昌苑 、顯陽苑。

濯龍苑 、平樂苑 俱在縣。

兔苑 ,在縣。「梁冀起兔苑於河南城西,綿亙數十里,有殺苑兔者,迭相尋逐,死者十三人,冀誅散其園囿,以業貧民。」

魏鹿子苑 在縣

隋芳華苑 在縣。隋大業間置。

唐東都苑 在縣皇都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伊、洛支渠會於其間,中有一宮。《兩京記》:「東都苑,隋曰會通苑,改名神都苑,週圍一百十六里,東七里,南三十九里,西五十里,北二十四里。漢逍遙園 在縣,乃後漢時園。」

濯龍園 在縣西北,初名芳林園。東漢時制,明宗幸濯龍,諸才人請呼皇后,帝笑曰:「是家不好樂,雖來遊,無懽娛之事,奚從焉?」 時后蠶於濯龍中。見《馬后傳》。

晉春王園 在縣。《文選》「陸士衡逍遙春王園」 ,即此。晉宮閣名曰「洛陽宮,有春王園。」

元圃園 在縣東宮之北。

苜蓿園 在縣華。請幫助識別此字。既廢,武帝登凌雲臺望見。請幫助識別此字。苜蓿園阡陌甚整,感舊赦之,得襲封。見《晉書》。靈芝園、 瓊圃園、 石祠園 俱在縣,見晉宮闕名。

葡萄園 在縣

後魏西林園 在縣。後魏主朝太后於此,文武俱賜坐,酒酣迭舞。

隋平樂園 在縣,即漢魏平樂觀地。漢魏平樂觀在洛城西,隋既營新都,則平樂園當在都城東。今去城二十里有地名平落,蓋「落」 即「樂」 之誤也。

唐藥園 在縣宜仁坊。唐有「太常藥園。」

榆柳園 在縣,亦名曰「西御園。」

獅子園 在縣,亦名曰「東御園」 ,在修行坊。宋永芳園 、仁浦園 俱在縣,宋景德中曾幸此。

竹園 在縣,唐蘇通建,在崇讓坊,宋司農司丞袁思茂建。「康俗坊。」

「董氏西園 」 在縣,亭臺花木,不為行列,入門有

考證

臺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池間,逾小橋有高臺一。又西一堂,環竹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間湧出,開軒窗,四面甚廠,盛夏燠暑,清風忽來,此山林之景,而城市得之於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雖不宏大,而屈曲甚邃,遊者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迷樓」 類者耶?元祐中,留守喜宴集於此。

董氏東園 在縣北,嚮入門栝可十圍,子小如松實,而甘過之。有堂可居,董氏盛時載歌舞遊之,醉不可歸,則宿此數日。南有流盃、寸碧二亭,後有大池,中為堂,榜曰「含碧。」 水四面瀉池中而陰出之,故朝夕如飛瀑,而池不溢。洛陽人當盛醉,走登其堂輒醒,故俗號池曰「醒酒池。」

環谿園 在縣王開府宅。園潔華亭,南臨池,池左右翼而北,過涼榭,復匯為大池,週圍如環,故云然。榭南有多景樓,南望則嵩高、少室、龍門、太谷,層峰翠巘,畢效奇於前。榭北有風月臺,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岧嶢璀璨,亙千餘里,可瞥目而盡也。其西有錦亭秀野臺,園中松檜花木皆品,別種列植。除其中為島塢,更可張幄,涼榭錦亭,宏大壯麗,洛中無逾者。

劉氏園 在縣劉給事園。涼臺高卑制度適宜,方十許丈地,而樓橫臺列,廊廡迴繞,闌楯周接,水映花承,無不妍秀。洛人目劉氏園為「小景。」 叢春園 在縣門下侍郎安公園。喬木森然,桐梓檜柏皆就行列,北可望洛水。窮冬月夜登是亭,聽洛水聲,覺清洌侵人肌骨。

「天王院花園 」 在縣洛中,花甚多,而牡丹尤佳。此地無他池亭,獨有牡丹數十萬本。凡城中賴花以生者,畢家於此。至花時,張幕幄,列市肆,管絃其中,城中士女,絕煙火遊之。

紫金臺張氏園 在縣。自東園並城而北,亦繞水,富竹木,有亭四。

會隱園 在縣,唐白樂天園也。樂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畝之宅,十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是也。今張氏得其半為會隱園,水竹尚甲洛陽,園中《樂天石刻》,存者尚多。

湖園 在縣洛人云:「園圃之勝,不能相兼者六。」 務宏大者少幽邃,人力勝者乏蒼古,水泉多者艱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園而已。在唐為裴晉公宅園。園中有湖,湖中有堂,曰百花洲;湖北之大堂,曰四并堂。其四達而當東西之蹊者,曰桂堂。截然出於湖之右者,曰迎暉亭。過橫池,披林莽,循曲徑而後得者,曰梅臺、知止庵。自竹徑望之超然者,曰「環翠亭。」 眇眇重邃,尤擅花卉之盛。而前據池亭之勝者,曰「翠樾軒。」 其大略如此。若夫四時不同,景物更新,則又其不可殫記者也。明水南樂處 在縣治洛水之南,即獨樂園故地。明時,郡人中丞畢亨修為別墅,名曰「水南樂處。」

漢上林池 在縣東,漢時開。

御龍池 、躍龍池 俱在縣,皆東漢時開。鴻池 在縣西,漢建初時詔開,至桓帝時欲廣鴻池,趙曲諫曰:「鴻池泛溉,已且百頃,猶復增而深之,非所以從唐虞之約己,遵孝文之愛人也。」 帝納其言而止。

魏靈芝池 在縣。有「鳴鶴舟」 、「指南舟。」 魏黃初元年,鷓鴣集焉。

流盃池 ,在縣。明帝於天淵池南,設流盃池,宴群臣。

石溝池 、陰流池 、鳴鶴池 ,俱在縣。

晉舍利池 、都亭池 、潛靈池 俱在縣,後魏鴻鴈池 、流花池 俱在縣。

流觴池 在縣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觴池,堂東有扶桑海,皆有石竇流於地下。西通穀水,東達陽渠,亦與翟泉相連。若旱魃為害,穀水注之不竭,離畢滂潤,陽渠泄之不盈。至於鱗甲異品,羽毛殊類,濯波浮浪,如自然也。

《咸池 》在縣寶光寺。園中有一海,號「咸池」 ,葭菼被岸,菱荷覆水,翠竹青松,羅生其旁。京邑士子,良辰美日,休沐告歸,徵友命朋,來遊此寺。雷車接軫,羽蓋成陰,或置酒林泉花圃,題詩折藕浮瓜,以為興適。

隋凝碧池 、芳夏池 、九曲池 俱在縣。九州池 在縣仁智坊之南,歸義門之西,其池曲象東海之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魚鳥翔泳,花卉羅植。見《東京記》。

曲水池 在縣

明楊家池 在縣城外東南瀍水之濱,舊有田數十畝,荒蕪不治。明邑人楊郡丞萃市而得之,闢為園圃,築土為堰。今瀍水回顧有情,亦風水。

之一助也

唐鐵獅街 在縣洛水之南。相傳北有銅駝,南有鐵獅街,勢似與銅駝巷相對。或以地考之,似武后天樞,銷鑠不盡者,即為「鐵獅子。」 意「獅子園」 即此,今不可考。

周上商里 在縣。《洛陽記》曰:「上商里在縣東北,殷頑民所居,故名。」

晉退酤里 、治觴里 ,俱在縣城西張方橋即漢之夕陽亭也。市西有退酤、治觴二里,里中之人多醞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能釀酒,季夏時以甖盛酒,暴於日中,經二旬飲之,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遠相餉饋,號曰「鶴觴。」

殿民里 在縣。出建春門一里餘,石橋北殿民里有河間劉宣明宅。神龜年,宣明以直忤時,斬於都市,目不瞑,尸行百步,時人皆以為枉。上高里 在縣上高里。有冠軍將軍郭文遠宅,堂宇園林,匹於邦君。時隴西李元謙樂《雙聲》語,常經文遠宅前,見其門閥華美,乃曰:「是誰第宅?」 遇婢春風,出曰:「郭冠軍家。」 元謙曰:「凡婢雙聲。」 《春風》曰:「獰奴嫚罵。」 元謙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傳之。

步廣里 在縣。《晉書》曰:「董養太始初到洛下,不干祿求榮。」 永嘉中,洛城東北角步廣里中地陷,中有二鵝,蒼者飛去,白者不能飛。養聞嘆曰:「昔周時盟於狄泉,此地也。中有二鵝,蒼者胡象,後當入洛,白者不能飛,此國諱也。可盡言乎?」 元魏歸正里 、歸德里 、慕化里 、慕義里,俱在縣。《伽藍記》:元魏伊洛之間,夾御道作四夷館,道東有上四里。處金陵館者三年,賜宅歸正里,處燕然館者三年,賜宅歸德里,處扶桑及《崦嵫館》者三年,賜宅慕化、慕義里。

奉終里 ,在縣奉終里。多賣送終之具。有崔涵者,死而生,言:作柏棺莫用桑欀,吾地下見發鬼兵。一鬼云:「是柏棺。」 主者曰:「雖是柏棺,乃桑欀也。」 暉文里 ,在縣里。內有太傅李延實宅。《趙逸》曰:「是蜀主劉禪宅。」

貨殖里 在縣。《伽藍記》曰:貨殖里民劉胡兄弟四人,以屠為業。永安中,胡殺豬,豬忽唱乞命,聲及四鄰。鄰人謂胡兄弟相毆,來觀,乃豬也。胡即捨宅為歸覺寺,合家人入道焉。

建陽里 、餒民里 、宗義里 ,俱在縣。《伽藍記》曰:「建陽里東有餒民里,餒民里東有宗義里。」 晉永安里 ,在縣。沛國劉弘少家洛陽,與晉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舊恩起家太子門大夫。

宜年里 在縣,有石生於京師宜年里中,宜秋里 在縣。《文獻通考》:「晉武帝太康十年,洛陽宮西宜秋里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後如傴,人掘之不可動。」

隋宜範里 在縣。《大業雜記》曰:「河南郡在宜範里,西北去宮城七里許。」

政化里 在縣。《大業雜記》曰:「河南縣在政化里,去宮城六里,在天津街西。」

德茂里 在縣。《大業雜記》曰:「洛陽縣在德茂里宣仁門道北,去宮城六里。」

唐集賢里 在縣,即午橋地也,裴晉公「綠野堂」 在其中。

履道里 在縣內。有白太傅楊憑宅。

後周勸學里 ,在縣內,有園,出含消梨。《伽藍記》曰:「開陽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前有石經二十五碑,表裡開寫《春秋》《尚書》二部,作蝌、虯、篆、隸三種字,漢中郎蔡邕筆也。」 復有石碑四十八,亦表裡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部。又魏文帝作《典論》六碑,元魏主題為「勸學里」 ,以此。漢平樂館 在縣,明帝永平五年,於長安迎取飛廉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

裸遊館 在縣。靈帝中平三年,西園起裸遊館十間,采綠苔而被階,引渠水以繞砌,周流澄澈,乘船以遊,使宮人行之。見《拾遺記》。

魏元武館 在縣。魏氏起元武館於芒垂,即元武觀也。張景陽《元武觀賦》所謂「高樓特起,竦峙岧嶢,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飈」 也。見《水經》。渭陽館 在縣,魏明帝為外祖母甄氏築館,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名?」 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恩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 即此。

晉東都館 在縣。東都館者,東武陽侯之館也。俄而遷居,謂潘尼曰:「吾將老焉。」 蓋有終焉之心,而無移易之意。「子且為我賦之。」 見潘尼賦。防秋館 在縣,穿掘,多蔡邕鴻都學所書石經,後洛中人家往往有之,見《書斷》。

後魏四譯館 在縣,元魏伊洛間,夾御道作四夷館,一曰金陵館,凡吳人歸國者處此;二曰燕然館,凡北方來附者處此;三曰扶桑館,凡東方慕化者處此;四曰崦嵫館,凡西方來附者處此。望德館 在縣,見《邢巒宅》。

仙人館 ,在縣,元魏宣武華林園。大海內作「蓬萊山」 ,山上有仙人館。

寒露館 在縣,元魏大海西。有景山殿,山有「寒露館。」

隋四方館 在縣。隋於建國門外置四方館,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國及互市等,隸鴻臚寺。《六典注》:元宗詔姚崇寓四方館,崇以館局華大,不敢居。上曰:「設四方館,為官吏也;使卿居之,為社稷也。」 見本傳。

漢九子坊 在縣。漢宮闕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晉顯昌坊 修成坊 綏福坊 延祿坊俱在縣,見《晉宮闕名》。

休徵坊 、承慶坊 、桂芬坊 、《椒房坊》。

《舒蘭坊 》《藝文》坊 俱在縣。

毓財坊 在縣。李敬彝宅在內。此坊土地最靈,敬彝家人張行周事之有應。未大水前,預告求飲食。至日,率其類遏水頭,並不衝圯。

隋宜人坊 在縣東京宜人坊,其半本齊王暕宅。煬帝愛子欲於坊為宅,問宇文凱曰:「里名謂何?」 凱曰:「里名宜人。」 帝曰:「既號宜人,奈何無人可以半為王宅?」

殖業坊 在縣。《博物志》:「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隋時賣酒家穿其旁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墓』。」

「道光」 坊 在縣治。舊在成周,隋方移入此坊。今洛陽肇端之始也。

唐振德坊 在縣振德坊,皆貧民,賀知章因目為「糠市。」

明教坊 在縣坊內。有開府宋璟宅及司業崔融宅。

碎錦坊 在縣裴晉公午橋莊,有文杏百株,立「碎錦坊。」 《曹林異景》。

宋。尊賢坊 在縣。《邵氏聞見錄》曰:司馬溫公判西京,遂居洛濱,買園於尊賢坊,以獨樂名。始與邵康節先生遊,嘗曰:「光,陝人;生生,衛人,今同居洛,即鄉人也。」 有詩曰:「拜罷歸來祗寺居,解鞍縱馬罷傳呼。紫衣金帶盡脫去,便是林間一野夫。」 履道坊 在縣。程珦之曾祖羽,當太宗尹開封時,以羽判府,賜第東京,卜葬祖考伊川為河南人,子希振,生孫遹,即珦之父也,歷官殿中丞、大中大夫致仕。伊洛二子:曰顥,曰頤,從之居天門街履道坊。

賓陽洞 在縣闕塞山。西岩佛像最高,兩岩佛像固多,更無出其右者。人入其中,笑語之聲與山相應,若鑼鼓之音,一曰「鑼鼓洞。」

石經洞 ,在縣闕塞山東麓。壁間刻佛經,從上及地,無少隙處,不知其何以書,何以刻也。今全經不存,尚有可考。

丁宗洞 ,在縣邙山上。

「大隱洞 」 ,在縣履信坊館陶公主園內。

唐二仙洞 在縣三井洞南。洞居半崖,歷級而登,中有鍾、呂二像。舊傳鍾、呂二仙曾講道於此。宋竹節洞 在縣。《清異錄》云:「洛陽公卿第宅碁布,而郭從義為冠。巧匠蔡奇起竹節洞,通貫明窈,人以為神。然從義不甚以為佳,終從別所。」 風仙姑洞 在縣東北。有上下二洞。風仙姑居上洞,其下者即孫仙姑洞也。

孫仙姑洞 ,在縣東北仙寺。姑孫氏,馬丹陽妻,東海人,遷洛修煉於此,故名。

黃花洞 ,在縣水泉口溝之東崖山名田家嘴洞。深不可測,有石勒曰「大唐溝黃華洞。」

三井洞 在縣東北三里長春觀中。俗傳昔有三仙洞中修煉,用土石塞其門,道成從洞頂穿三井,飛身仙去。時遺一絕云:「志氣騰騰徹碧霄,權居人世受寂寥。時人不識煙霞客,萬兩黃金懶折腰。」 見《本觀碑記》。

宋白鹿莊 在縣城東北三十里。相傳秦王世民攻偽鄭,曾於此射白鹿,故名。

司馬莊 在縣。相傳端明公居洛,嘗置莊於此。康家莊 在縣。有土地祠,像酷似邵康節像,說者謂即邵康節故莊。

晉旅人橋 ,在縣七里。澗有石梁,即旅人橋。昔孫登知楊氏不克終,思欲遁跡,妄死楊駿葬之於此橋之東,駿後尋亡。《水經注》曰:「洛陽宮六七里,悉用大石,下以通人,可受大舫過也,作制奇。」

長分橋 在縣。《伽藍記》曰:「閶闔門外七里,有長分橋。中朝時,以穀水流急,注於城下,多壞民居,立石橋以限之,長則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朝士送迎,多在此處。」

車馬橋 在縣。《洛陽記》曰:「城西車馬橋,去城三十里。」 未悉何代建。

望仙橋 在縣通濟坊

永濟橋 在縣。《文獻通考》:「神龍元年六月,東都水,壞永濟、天津二橋。」

重津橋 ,黃道橋 、穀水橋 ,俱在縣。按《玉海》:「宋政和四年八月十日,宋鼎奏修天津橋,尋又請修重津橋、黃道橋,置分洛堰。」

臨澗橋 在縣。《京洛朝市圖》曰:「在唐洛陽時雍坊。據宋鼎奏西京端門前,考唐洛陽圖籍,有四橋,曰穀水橋,曰黃道橋,在天津橋之北。曰重津橋,在南。又橋之西十里有石堰,曰分洛」 ,自唐以來,引水為渠入伊。

鎮國橋 在縣。《文獻通考》:「端拱二年七月,洛水溢,壞七里、鎮國二橋。」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