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4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四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四十九卷目錄

 南陽府部彙考三

  南陽府山川考下

職方典第四百四十九卷

南陽府部彙考三 编辑

 南陽府山川考下陂堰附   府志 编辑

南陽縣

黃池坡 在南陽縣東唐縣界。

玉池坡 在南陽縣東唐縣界,承上石堰、鐵河、白跳河諸水,灌軍民田。

「楊林坡 」 在南陽縣東《北隱山》。

黑土坡 在南陽縣東南。中雷保,承上石柜柳等堰水灌民田。

齋坡 在南陽縣西南。引潦河水,由黑龍堰灌軍民田。明知縣成遜修。

「轉軸坡 」 、「牛角坡 」 、「春陽坡 」 、「竹存坡 」 四坡久廢。

上石堰 在南陽縣東北豐山下,截淯水,注黃池等坡、柜柳等堰,達新唐二縣。惜河深渠高,水不能上。

馬渡堰 在南陽縣東引淯水由栗河下灌小兒等堰。明唐藩修築。宣德七年,知府陳正倫勸民相理,自栗河達新野,自是軍民俱獲水利。小兒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灌民田。杏子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灌民田。羊皮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杏子堰水,灌軍民田。

馬尾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灌民田。薛家堰 、李家堰 、宋家堰 、張公堰、

龍王堰 、竹扒堰 ,俱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灌軍民田。

將軍堰 在南陽縣東南渠河鋪,承栗河水,灌軍民田。

六軸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由將軍堰灌民田。

岳王堰 ,在南陽縣東南,承栗河水,與張公等堰合流,達新野之北。

稗子堰 ,在南陽縣,東,承羊皮堰水,灌軍民田。《小河堰 》,在南陽縣南泉莊寺。

大河堰 在南陽縣南,承小河堰水灌軍民田。波水堰 在南陽縣南,承大河堰水灌民田。以上三堰,明知縣成遜重修。

聚寶堰 在南陽縣南,承潦河水,歷宋、元久廢。明宣德時,知府陳正倫勸集南陽、新野及儀衛丁夫修復。水西南注於王八、畢家等堰,達於新野。

王八堰 在南陽縣南,承潦河水,由冷水河灌軍民田。

喬家堰 在南陽縣南塚頭,承潦河水灌民田。沙河堰 ,在南陽縣南淯陽城,承潦河水灌民田。

畢家堰 在南陽縣西南,承潦河水與聚寶堰合流,灌民田。

小石堰 在南陽縣西南,承栗河水,與畢家堰合流入新野。

陶家口堰 在南陽縣西南。承潦河水,南注畢王等堰,灌民田。

黑龍堰 在南陽縣西南。上通潦河,下注齋坡、爛魚溝,灌軍民田。

西爪堰 、斜河堰 俱南陽縣西南。

泉水堰 在南陽縣西南塚頭,泉出於地,四時不絕。至夏秋,又上接潦河,西通水溝,灌軍民田。明,分守趙公買軍戶陳住地六十七畝,作坡蒿堰 、新河堰 、柜柳堰 、金牛堰 四堰,久廢。

平羊堰 、師婆堰 、小渠堰 三堰無考,鎮平縣。

楝林坡 在鎮平縣西南隅,地名醋桶渠,久廢。前朝屢修無功。後聽民種菽麥,復舊,租額稱便。柳林坡 在鎮平縣西南,地名「木平頭。」

石堰坡 在鎮平縣竹園保,引趙河水。

「唐坡 」 《會鄉坡》。

西河堰 在鎮平縣西南隅,地名「賈宋。」

上石堰 在鎮平縣西南。趙河。

下石堰 在鎮平縣西南中興寺 。以上坡堰。

俱廢

江石渠 ,柳泉鋪渠 ,三里河渠 ,沙埠口渠。方山渠 ,沿嶺河渠 ,杜家河渠 ,四道菩提泉渠。

高丘渠 以上明萬曆間新創渠,頗得水利,今止沙埠口高丘渠存,餘俱廢。

唐縣

高公坡 《一統志》云:「在唐縣,凡四十四處,宋治平初,知州高賦所作。」

姑娘坡 按《唐縣志》:「在縣南湖陽保,週圍五百五十六丈。」

遷坡 按《縣志》在縣南湖陽保,週圍四百七十五丈。

大湖坡 在唐縣南

豆城坡 在唐縣西南

羊坡 在唐縣西南

「白玉坡 」 在唐縣西南。

召堰 ,《一統志》云:「在唐縣。漢召信臣守南陽,障水灌田,民賴其利,因名。唐刺史盧祥委郡從事李引之修其故蹟,歲增良田四萬頃。」

「黑龍堰 」 在唐縣北。

葦坡堰 、青臺堰 俱在唐縣北桐河堡。趙渠 在唐縣。宋趙尚寬為唐州刺史,修召信臣故蹟,溉田萬餘頃,王安石、蘇軾嘗作《新田新渠》詩美之。

泌陽縣

馬仁坡 ,在泌陽縣北象河保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坡中。週圍五十餘里,四面山圍如壁,惟西南隅頗下洩水。漢太守召信臣始築壩蓄水,復作水門,以時啟閉分流碌。等二十四堰,灌溉民田萬餘頃。其間頹壞修復歲月,俱有《記》。石堰坡、 柴湖坡, 俱泌陽縣東北。象河保古坡, 在泌陽縣東北。白失保吳氏塚

「長洋坡 」 在泌陽縣西南昆陽保。

碌。堰, 在泌陽縣北象河堡,仙人渠,粉徐堰, 在泌陽縣北昆陽保坡山店。

第三堰 在泌陽縣北象河保三里寺。

第四堰 在泌陽縣北象河保西古城。

第五堰 在泌陽縣北饒良前保古城。

第六堰 在泌陽縣西饒良前保靈稷廟。第七堰 、第八堰 俱泌陽縣西饒良前堡張花林

第九堰 ,在泌陽縣西饒良前堡。

饒良堰 在泌陽縣西

官堰 泥溝堰 、觀音堰 俱泌陽縣東高邑保。

黑龍堰 在泌陽縣東昆陽保田市河。

東西渠 在泌陽縣北象河保羊冊店。

桐柏縣

萬糧坡 在桐柏縣西,地一頃四十二畝五分,週圍隄高一丈三尺,注水灌田。

鄧州

六門坡 在鄧州。漢召信臣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石碣。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號六門碣,溉穰鄧、新野田。晉杜預復更開廣,有《六門碑》。安陽亭侯鄧達等於太康五年立,後廢。至宋知州謝絳復壅湍水,注鉗盧坡溉田。今坡堰俱廢,謂之「六門隄。」

鉗盧坡 在鄧州東南,今名迪坡,接唐堵堰,引刁河水。《一統志》云:「在鄧州南六十里。」 漢置州之坡堰雖多,惟此為大,灌田萬餘頃。故老相傳「萬頃鉗盧」 ,殆不虛也。

團柳坡 、夏坡 ,俱鄧州東南,接土堰引刁河水。

《婆坡 》,在鄧州東南,引刁河短堰水。

官坡 ,在鄧州東井亭岡,接馬堰水。

竹筲坡 ,在鄧州東白牛坡,接竹筲、馬龍二堰,引嚴陵河上高梁河水。

白牛坡 在鄧州,東接白牛、龍馬二堰,引嚴陵高梁河及岡水。

掘塘坡 在鄧州東,原用趙河鸛雀堰水,後用老河由輝河分水入。

「平陽坡 」 ,在鄧州,東接鸛雀堰水。

上陽坡 、中陽坡 、下陽坡 ,俱鄧州東北接三郎堰水。

毛家坡 ,在鄧州東北,接三郎堰,引嚴陵河水。「蘇池坡 」 ,在鄧州西北堰子里,引靈山楊家堰水。

「墓坡 」 ,在鄧州西北。南古縣,引覆釜山五龍泉水。

萬經坡 ,在鄧州西北,引雷家堰水。

團坡 ,在鄧州西北石欄井引湍河、楚堰二渠水。

桃園坡 ,在鄧州西北林頭,接湍河、楚堰諸水。傅家坡 ,在鄧州西梁家莊,引本莊接岡水。長條坡 ,在鄧州西北朱岡,引本岡水。

大池坡 ,在鄧州西北堰子里,接鹿足泉、本岡、蔣口渠水。

古塘坡 ,在鄧州西,引岡水入。

高塘坡 在鄧州西閻家寨,引剛水入。

苦藜坡 ,在鄧州西龍虎城,接顧宅屯水。蓮花坡 ,在鄧州西南時家林,引苦藜坡水。小團坡 ,在鄧州西南,接東西二岡水。

小瓦坡 、大瓦坡 、洋池坡 ,俱鄧州西南,接小團坡水。

「小陳坡 」 ,在鄧州西南龍亭岡,接大坡水。「杜里坡 」 ,在鄧州龍亭岡,接小陳坡水。

龍坡 在鄧州西南王伯林岡接本岡並洋池坡水。按《縣志》,「地名王伯林,東西長六百八十步,南北闊二百步,其地六頃六十六畝。」

「作坡 」 ,在鄧州西南,接薛家岡水。

馬家坡 在鄧州西南

方池坡 ,在鄧州西南,接馬家坡、王伯林岡水。王坡 ,在鄧州南,接龍亭岡、白龍廟、柳林店諸水。

「南陽坡 」 ,在鄧州東南,引桐子河水。

《經郭坡 》,在鄧州西北魏家寺,引湍河水。「牛氏坡 」 ,在鄧州西茶店,引得子河水。

「破坡 」 ,在鄧州西朱岡接岡水。

陳坡 在鄧州東引祁河堰水。

小坡 在鄧州東

《張坡 》,在鄧州南,引十字堰水。

堰坡 ,在鄧州西南,接龍亭岡水。

「半查坡 」 ,在鄧州南孟渠,引刁河、白落堰水。「陸泉坡 」 ,在鄧州東南土山窪,引湍河、馬龍堰水。

馬達坡 ,在鄧州西南《九重堰》。

楚堰 在鄧州。《水經注》謂「楚堨在冠軍西北。」 元至正間楊彥開修。明永樂間,蕭用謙、夏茂同修。東注桃源坡。

姬家堰 ,在鄧州西,引夫子涯並本堰水入坡。三郎堰 ,在鄧州北,接嚴陵河水,灌毛家、上陽等坡。

短堰 在鄧州東南「厚橋。」

白牛堰 ,在鄧州東北,接嚴陵河水入坡。雙口堰 ,在鄧州西南,承河水入堰。

白落堰 ,在鄧州南引刁河水。

長流堰 ,在鄧州東枯社,承白牛河水。

呂公堰 在鄧州西南甎灘,引本河水入渠。洪武間,鎮撫孔顯修。

白馬堰 ,在鄧州東北,下高梁,接嚴陵河水。劄口堰 ,在鄧州南,接刁河水。

得子堰 ,在鄧州西黃渠寺,引夫子涯姬家堰水。

竹筲堰 在鄧州東北武家橋,接三郎堰水。馬龍堰 在鄧州東北,下高梁,接嚴陵河、三郎堰水。洪武間鎮撫孔顯修。

工堰 ,在鄧州東南厚橋,承刁河水。

洋河堰 在鄧州,東接馬龍堰。

黑龍堰 在鄧州西北,承湍河水。宋乾德間張永德修,洪武間廢。宣德七年,知州寇義、判官黎用顯、千戶蘇能復修,東注陸泉坡,達於新野。曲河堰 在鄧州西北曲河鋪。

黃家堰 一在鄧州西北覆釜山,引墓坡水,洪武間修復。一在州西北黃家川,引刁河水。永寧堰 在鄧州西北閻家寨,引刁河水。青岡堰 在鄧州西北梁家莊,引得子河水。小堰 在鄧州西北雲蹟寺,引刁河水。一在州西新店鋪,引官堰刁河水,行至紫金山,引灌外城河。

祁河堰 在唐府王莊,今歸併鄧州。

塘堵堰 在鄧州南承刁河水,南注鉗盧坡。宋張永德,知州寇義重修。

倪家堰 在鄧州西「半查店,引刁河水。」

雷通堰 ,在鄧州西黃渠寺,引葫蘆山水。柳堰 ,在鄧州西茶店,引葫蘆山水。

鸛鵲堰 ,在鄧州東北,引趙河水。

小堰 ,在鄧州西,引刁河水。

馬家堰 在鄧州西,引刁河水。

「白龍堰 」 在鄧州西南。

「九重堰 」 ,在鄧州西。

牛氏堰 在鄧州西

吳家堰 、《小黑龍堰》。

下默堰 在鄧州西北,承內鄉東默河水,漢召杜修。永樂十三年,知州蕭用謙勸集州民,與內鄉同修。

泉池堰 ,在鄧州西南,承甎灘河水。《新野縣》。

栗坡 在新野縣關廂里。

王坡 、下羊坡 ,俱在新野縣官碾里。

「曲尺坡 」 、新坡 俱在新野縣北。

羅坡 、白家坡 、上羊坡 、墓塋坡 諒坡化坡 、花坡 ,俱新野縣東。

「厚坡 」 ,在新野縣南。

瓦亭坡 ,在新野縣南,樊宏故宅。諺曰:「坡汪汪,下田良,樊氏失業吳氏昌。」 即此。

「杜長坡 」 ,在新野縣南。

周仁坡 、三泉堰 ,俱在新野縣東,截沙河水。苦竹堰 、紙房堰 、駙馬堰 、柳堰 、土堰俱在新野縣東,截栗河水。

桐柏堰 在新野縣東,截土堰及桐柏溝水。長平堰 ,在新野縣東,截澗河水。

槁薦堰 、黑龍堰 俱在新野縣南。江石河於諸堰為大,嘗患壅塞。明隆慶二年,知縣田應鳴修復。六年知縣李登重修。萬曆三年知縣傅來鵬重修。

短堰 在新野縣南黑龍堰,并截達北江、石二河水。

二郎堰 ,在新野縣南,截白河水。

蜣螂堰 、石橋堰 、砂堰 、棠梨堰 、眉兒堰俱在新野縣北,截潦河水。舊《志》謂:「諸堰歲僉堰長,先農事未興,督率居民修築隄防,疏通渠道,旱則障河水入渠。」 其修廢,嘗視人力之作輟。今俱廢。

內鄉縣

長城堰 在內鄉縣屯頭堡,承丹水、七峪二派水。永樂中修,今廢。

三層堰 在內鄉縣三層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老高堰 在內鄉縣田下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揣家堰 在內鄉縣丹水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沭河堰 在內鄉縣上北古堡,承沭河水,洪武中修。

青山河堰 在內鄉縣上北古堡,承青山河水,洪武中修。

木寨堰 在內鄉縣,承木寨河水,成化元年修。西河堰 在內鄉縣夏館堡,承西河井魚道水,正統間修。

北峪堰 在內鄉堡,成化元年修。

塔子灣堰 在內鄉縣橋頭堡,承青泉河水,洪武中修。

珍珠堰 在內鄉縣堡、南堡及淅川縣順陽堡間,承珍珠泉水。洪武中修。

黃水河堰 在內鄉縣長慶堡,承黃水河水,宣德中修。

螺螄河堰 在內鄉縣屯頭堡,又名落水河堰。正統間修。

鬼峪堰 在內鄉縣。鬼峪溝承本溝水。

磨石河堰 在內鄉縣夏館堡,承磨石河水。白蓮堰 在內鄉縣長峪溝,承長峪河水。四渡河堰 在內鄉縣,黃水河西,承沭河水。八迭堰 在內鄉縣八迭川,承本河水。

瓦屋堰 在內鄉縣瓦屋店,承本河水。

宿家堰 在內鄉縣夏館堡,承西河水。

馬山堰 在內鄉縣上北古堡,承默河水。侯公堰 ,在內鄉縣天寧寺西,承默河水。十字堰 ,在內鄉縣橋頭堡,久廢。

東俞公堰 在內鄉縣上北古堡。

西俞公堰 在內鄉縣田下堡。

默河堰 在內鄉縣上北古堡。

淅川縣

五海堰 在縣東岳廟

羅家堰 、何家堰 、秦家堰 俱在縣淤村堡。陀泉堰 在縣洪水谷。

石口堰 在縣塚子坪

朱家堰 在縣小角裏。以上七堰,知縣武文修。玉泉堰 在縣板橋堡。

柳家堰 在縣老虎頭

阮家堰 在縣新興堡。以上三堰,知縣趙廷璋修。

雞鳴泉堰 在縣青泉寺。

老兒泉堰 在縣樵峪口。

揚其堰 在縣荊子堡

白浪堰 在縣白浪河

蒿坪堰 在縣。以上五堰,參政劉璋修。

「全家堰 」 在縣全家灣。

韓家堰 在縣東平頭

周家堰 蕭家堰

黑馬堰 在縣雞祥寺

望苟堰 ,李家堰 、浸坡堰 、鳥峪堰。

湧泉堰 楊母堰

神泉堰 在縣。以上十二堰,知縣張儼修。望泉堰 在縣黃龍泉

洪水堰 在縣黃水峪

胡峪堰 鬧峪堰

清泉堰 在縣清泉,有碑記。

石門渠 、新渠 、鬼溝渠 俱在縣北。

東北渠 黑龍渠 俱在縣東。以上五渠,舊皆淤塞,明知縣劉承範重修,有《碑記》。

裕州

松坡 在州東

龍坡 在州東南

堵陽坡 在州正東

陌坡 在州東南

連環坡 在州西南

梁子堰 在州清河堡

霍坡堰 在州松坡堡

潘河堰 在州中封堡

日皮堰 在州松坡堡 。以上坡堰久廢。董家田渠 在州東南。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潘雲桂修濬池塘,蓄水灌田。

聖井泉渠 在州正東

煖泉渠 在州東北

扳倒井渠 在州東北

涼水渠 在州東

堵陽堤 在州東北 。以上六處,皆知州潘雲桂修築疏濬,引水灌田。

舞陽縣

梁八潭渠 :在縣城西南二十里。上自梁八潭,下入港河。

魏家莊渠 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入罵子河。殷家莊渠 在縣城西南十三里,上自賈家坡,下入港河。

馬村渠 在縣,自邵家店入飲馬湖。

連家溝 在縣城北三十五里。自周家莊入泥河。

梁家寺渠 在縣城西北六里。自楊家坡入邢家河。

東土城外渠 在縣,沿土城經八蜡廟入三里河。

東門外渠 在縣,自張家莊入三里河。

葉縣

東西二坡 在縣據《水經》:「水出方城山,東流蓄以為坡,方二里,流逕葉縣,南注灃水,又東注葉坡。東西十里,南北七里。」 二坡並沈諸渠舊址,今名水城。

昆水三堰 在縣上堰縣西南,中堰、下堰縣東南。前人修築,引昆水以灌田,久廢。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南陽縣志》
编辑

遮山 :在城西二十里。

羅漢山 ,在縣北八十里。

蔓荊山 ,在瓦店西北,高十餘丈,上下皆沙,絕無土石,不生草木,惟產蔓荊。

白廟岡 在縣西四十五里。

長岡 ,在縣北五十里。

十里岡 在縣北七十里。

辜家岡 在縣北五十里。

余家岡 在縣北三十里。

觀發陵 ,在縣北八十里。

長陵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出銀砂。

武陽山 。亂石山 。柘禽山 。李郁垛。

光頂山 在縣南

金藏山 ,在縣西北五里。

溫涼河 在縣東。源出於紫山,東南入淯。清冷水 源出於西鄂山,西南流至豐山,有清冷淵,南去豐山里許入淯水。今淯水西逼,齧豐山趾,清冷淵即屬淯河矣。

洪堰潭 :在城北淯河。

小堰潭 在城北鐵河

三門潭 :在城北淯河。

老龍潭 :在城北鐵河。

《雞河 》發源魯陽山,亦名「魯陽關。」 自西遶南,召南河。

黃洋河 在縣西,源出鑽天嶺。

黃鴉河 源出伏牛山,通背陰坡,入白水。牌樓河 在縣西南。有凈眉泉。

蓮花坡 在縣東隱山坡。

棠梨堰 在縣西南,承栗河水與畢家堰合流入新野。

《鎮平縣志》
编辑

覆釜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雅祖洞、五龍泉。詳《古蹟》。

潦河 在縣東四十里,發源有二:一出南陽馬峙坪,一出南陽曹峰山,至大莊,合其流南七十里至塚頭入淯水,俗呼「三攔河。」 光武被莽兵所追,河三次泛阻,遂得遁。

三潭 ,在縣北九十里。出騎立山上有三龍湫,俗呼為「上中下三潭」 ,勢險,人蹟罕到。歲旱禱雨輒應。

小龍潭 在縣北二十里。出杏花山,亦龍湫,禱雨即應。

小龍坡 在縣西南五里,久廢。

《唐縣志》
编辑

大玉山 :在縣南六十里。昂藏獨上,高拱為縣治之中峰。

《枚馬山 山上間遇石》。擊而碎之。有一子者。有二三子者。紫白相間。如枚碼然。《相傳》仙人賭枚。遺子於山中。

黃池坡 在縣西北桐河堡。

豆池坡 在縣南三十里。

蔡坡 《執坡 》。施坡 《臺坡》。

柳花堰 ,在縣西南,週圍五百五十七丈。坡堰 ,在縣桐河堡。

莽修堰 ,在縣西南六十里。

《泌陽縣志》
编辑

中陽山 ,《水經》曰:上界山,郭璞曰:「箴山在故潕陰城東,瀙水出焉。」

慈丘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今呼為「三山」 ,濼水出焉。

坡山 ,在縣北三十里。

黑石山 ,在縣東五十里。

鳳凰山 :在石碑山之東。

孤山 在鳳凰山之東

蜀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

牡丹山 ,在縣東五十里。上產牡丹。

小銅山 ,在縣東七十五里銅山東產蒼術及黃精。

四封山 ,在縣東八十里,銅山東南。

角子山 在縣東九十里。

杏兒山 ,在縣東五十餘里。

古洞 在縣城南,垣竇二:一在東南,竇向外。《古志》云:「古洞秋風。」 一在西南,竇向內,上有月牙臺,蹟甚古異,亦邑之勝概也。

圈子石 在縣東七十里銅山東南。在水中,內有四柱。明時土寇四人盤踞於此,後為鄉兵擒殺。

官莊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官莊鎮。

白家港 在縣高邑南,西流入於沘。

八里溝 在縣東

朱紅溝 在縣西二十里。

琢城溝 ,在縣東北八十里。

詹家溝 在縣北四十里。

敵家溝 ,在縣東北三十里。

下家潭 :在縣東北七十里。

黃坡 在縣西八十里,饒良前堡黃坡店。黑龍坡 在縣西七十里,饒良前堡高店。石頭堰 ,在縣北七十里象河堡羊冊店。龍王堰 在縣東七十里白失堡石河店。胡伯川堰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白失堡沙河店。

《桐柏縣志》
编辑

天木山 ,桐柏支山,晉祖逖將家屬避難於此。石柱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許,山有石柱,柱有鐵環,莫攷其故,相傳石筍如柱,高數尋,有「大禹繫舟處」 五字。

天封山 在縣西南,一名「大湖。」 沘水出焉。牡丹山 在縣西北,上產牡丹。

高老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名「栲栳山。」 峰巒高峻,特出群山。

水簾洞 在縣西南十餘里。洞口有亭三間,今圯。懸崖瀑布,有若垂簾。縣令李士模詩:「簷前珠幕晴飛雨,洞裏石床暑亦秋。」

桃花洞 ,在縣西三十里,高丈餘,深五丈許,旁有樓房,洞上下兩層。又鑼鼓洞,人在中擊之,如鑼鼓聲。

淮井 在縣西三十里。有池方七尺許。池上舊亭,成化二年火燒,有泉三處湧出於池邊,伏流地中,經六七里成河。知縣高士鐸復建「淮井」 亭一座,牌樓一座。

江河 在縣西

《鄧州志》
编辑

峭山 ,在州西六十里。

土山 ,在州東南十五里。

沙岡 在州西南六里

龍亭岡 在州西南三十里。

伯林岡 在州西南六十里。

望城岡 在州西五十里。

朱岡 在州北五十里

井亭岡 在州東北二十里。

錄子嶺 在外城小西關。

聖母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

江石河 在州北十里。集溝澮眾流達湍河。嚴陵河 在州北四十里。源出鎮平縣五朵山,流百餘里至鄧境,由高梁下至白牛,會趙河達湍河。世傳「嚴子陵曾釣於此,故名。」

文明河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源自內鄉縣西北蕭山,流過州,至新野縣東南新店鋪十八里,合淯水達漢江。俗名「刁河。」 唐吳少誠所開刁溝,即此。

曲河 在州西三十里。源自內鄉順陽堡,流至曲河鋪入湍河。

湯河 在州西北七十里。接夫子涯水,流入刁河。

蔈草湖 在州南十里。水由中渠達刁河「大坡 」 ,在州西南三十里,接西北岡水,舊址南北長九百六十五步,東西闊二百七十步,共地十頃八十九畝八分。今南北長三百四十步,東西闊二百三步,北頭闊二百三十一步。糧地二頃五十二畝,實在坡地八頃三十七畝八分。

《新野縣志》
编辑

湍河 在西三里,亦名「七里河。」 源出盧氏熊耳山,流經內鄉,達鄧州城北,轉東南,會潦河,至縣西入白。

潦河 在西北三十里。源自南陽,西南流至縣境,會湍入「白。」

刁河 在西南二十八里。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吳少誠所開。源自內鄉西北蕭山,流過鄧州,至縣南入白。以水勢迅險,故名。

溧河 在東南十五里。源自南陽東南之馬渡堰,分流經縣東,至南入白。

唐河 在東四十里,即泌水。自唐縣經流至縣境入於「白。」

澗河 ,在東北五十里,源出南陽東南之周仁坡,流過縣東,會唐至,南入白。

沙窩鋪隄 、車兒灣隄。

石樓口隄 地形卑下,河水一漲,輒受渰沒。明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孫明善「修築車兒灣隄及港口隄。隆慶六年,知縣李登重修。萬曆三年,知縣傅來鵬重修。」

古隄 起自土城西南隅,至土丘寺,延袤二十五里,闊二丈,高八尺。萬曆三年,知縣傅來鵬增修,澇不為災。生員徐訪等立石《記》之。

《內鄉縣志》
编辑

覆釜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霧山。」 山南屬鄧州,山北屬內鄉。

永青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橋頭保。山多松竹,四時常青,故名。上建大王廟。《鄧州志》云:「永青山東南屬鄧州,西北屬內鄉。」 今已改正。

龍鳳山 :在永青山尾。

花墓山 在縣西二十里。

餓虎山 ,在縣北六十里。

拜臺岡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丹江之東。上建望岳臺,遇天晴,太和山三峰宛然在目。李蔭有詩碑。

槍竿嶺 在縣北一百里。

月兒巖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懸巖間一白石方丈餘,形如滿月,三十里間望若懸鑑,故名。湍河 在縣東。源出盧氏縣熊耳山槍桿嶺,東南流經內鄉,繞鄧州城北轉東南會黃水、沙溝等河,至新野縣合於淯水,達襄陽入於漢江。水勢湍旋,故名。《水經注》云:湍水出弘農界翼望山,水甚清澈,東南流逕南酈縣故城東,《史記》所謂「下酈」 也。

默河 在縣東北上、下北古二堡間。源出馬山,入湍河,俗名之為「沐河。」 謂漢光武嘗沐於此,誤矣。

三渡河 在西峽口,源出熊耳山,流入淅水。刁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統志》云:「源自內鄉縣西北蕭山,流過鄧州,至新野東南入於淯水。」 丹水 ,一名丹江,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水經注》云:「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東南過淇縣南,又東南過商縣東,又東南逕流南鄉、丹水兩縣之間,所謂商於者也。」 張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此。《呂氏春秋》: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汋水,謂之淅水。又云:丹水南有丹霞山。《抱朴子·金丹篇》云:「南陽丹水,其中有丹魚,常先夏至十日夜伺之,丹魚必浮於水側,赤光上照,赫然如火,網而取之可得,雖多,勿盡取也。割其血塗足,則可步行水上,長居淵中矣。」 按:丹水源出陝西商洛竹山,流經淅川縣,與淅水合。出巡邏口,經順陽川四十五里,係內鄉、淅川錯壤。近年泛溢無常,兩岸居人多受其害。遶玉照巖入均界。李蔭有《遊丹江》詩。

戛玉泉 在縣南靈山麓下。相傳有啞女於此,掘地得泉,因名「啞女。」 里人陳白以傅會不雅,改名「戛玉。」 上有龍祠,遇旱澇輒禱之。灌田十頃七十餘畝。許宸有詩。

舊井五 一在倉門前,一在中街,一在後街,一在北門內,一在關帝廟前。

新井三 俱成化十八年知縣沃頖增鑿。一在縣治公廨內,一在南街,一在新設西關門。鄭渠堰 在屯頭,三層二堡承湍水,漢南陽太守杜詩創,明洪武中重修,今廢。

《淅川縣志》
编辑

玉照山 在縣東八十里。上有石壁,高仞許,截然如削,其色清瑩,下有潭水漣漪。宋順陽尉郭端常遊於此,名為「玉照。」

太白山 ,在縣東八十里。峰巒高峻,下臨丹水。舊指為順陽、淅川二廢縣分界處。

白崖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唐忠國禪師道場。山石瑩白如縞素。范仲淹詩云:「白崖山下古神剎。」 即此。

紫旗洞 在縣東四十里,洞石皆紫。

析隈山 在縣東。《左傳》「秦人過析隈」 ,因記其地而名山,俗訛為斯隈山。

蕭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氣蕭森,登矚曠遠。大魚洞 ,在縣東南七十里。水漲,洞中出大魚,一名「大龍。」

水簾洞 在白崖山北,水自嶺飛下洞口,如垂簾然。

鱄魚洞 ,在縣北八十里淇河邊。清明前後出鱄魚,「河水清,洞水濁,河水濁,洞水清。」

濕峪洞 ,在縣南四十里,與漢江通。世傳漢水漲,洞水濁。

陶仙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有元帝像,知縣劉敬宗有《記》。

清泉 在縣西南三十里。水色若靛。中舊產綠毛龜,今無。上有龍神廟,天旱禱雨輒應。

《裕州志》
编辑

中封山

扳倒井 在州東三十里。漢光武曾駐師於此。水與地平,色澄澈,常流不竭,注下可灌稻田數十頃。井有亭,夏月行人渴飲者憩之,久圯。

皇清順治戊戌夏,分守道楊某「捐資委州守陸求可。」

重修

《舞陽縣志》
编辑

灰河 即葉之昆水,至縣北舞鎮入於沙。《志》曰:「伍員鞭楚平王屍,焚之,投入水,故名。」

灃河 在縣北十八里。由葉縣流入境,東至郾城,入於沙河。

蓮花池 在縣北六十里,有東西二池,多蓮。飲馬湖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長十里,闊百步,水為之瀦。世傳狄青飲馬於此地,故名。

「濂泉 」 在儒學明倫堂東。

西湖 :在縣治內西隅。

《葉縣志》
编辑

李大旺寨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山勢峻絕,人蹟罕至。昔有李大旺者住此山,屋壁磑磨,見在。水洞 在平頂山西側,中有水,淵深清冽,夏月近之,涼氣逼人。察其痕蹟,乃前代所鑿,蓋取礦也。

聖井 在舊縣東門外,敕賜「靈惠侯感應」 之廟。病者飲其水即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