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49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四十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五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九卷目录

 南阳府部汇考三

  南阳府山川考下

职方典第四百四十九卷

南阳府部汇考三

编辑

 南阳府山川考下陂堰附   府志

编辑

南阳县

黄池坡 在南阳县东唐县界。

玉池坡 在南阳县东唐县界,承上石堰、铁河、白跳河诸水,灌军民田。

“杨林坡 ” 在南阳县东《北隐山》。

黑土坡 在南阳县东南。中雷保,承上石柜柳等堰水灌民田。

斋坡 在南阳县西南。引潦河水,由黑龙堰灌军民田。明知县成逊修。

“转轴坡 ” 、“牛角坡 ” 、“春阳坡 ” 、“竹存坡 ” 四坡久废。

上石堰 在南阳县东北丰山下,截淯水,注黄池等坡、柜柳等堰,达新唐二县。惜河深渠高,水不能上。

马渡堰 在南阳县东引淯水由栗河下灌小儿等堰。明唐藩修筑。宣德七年,知府陈正伦劝民相理,自栗河达新野,自是军民俱获水利。小儿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灌民田。杏子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灌民田。羊皮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杏子堰水,灌军民田。

马尾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灌民田。薛家堰 、李家堰 、宋家堰 、张公堰、

龙王堰 、竹扒堰 ,俱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灌军民田。

将军堰 在南阳县东南渠河铺,承栗河水,灌军民田。

六轴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由将军堰灌民田。

岳王堰 ,在南阳县东南,承栗河水,与张公等堰合流,达新野之北。

稗子堰 ,在南阳县,东,承羊皮堰水,灌军民田。《小河堰 》,在南阳县南泉庄寺。

大河堰 在南阳县南,承小河堰水灌军民田。波水堰 在南阳县南,承大河堰水灌民田。以上三堰,明知县成逊重修。

聚宝堰 在南阳县南,承潦河水,历宋、元久废。明宣德时,知府陈正伦劝集南阳、新野及仪卫丁夫修复。水西南注于王八、毕家等堰,达于新野。

王八堰 在南阳县南,承潦河水,由冷水河灌军民田。

乔家堰 在南阳县南冢头,承潦河水灌民田。沙河堰 ,在南阳县南淯阳城,承潦河水灌民田。

毕家堰 在南阳县西南,承潦河水与聚宝堰合流,灌民田。

小石堰 在南阳县西南,承栗河水,与毕家堰合流入新野。

陶家口堰 在南阳县西南。承潦河水,南注毕王等堰,灌民田。

黑龙堰 在南阳县西南。上通潦河,下注斋坡、烂鱼沟,灌军民田。

西爪堰 、斜河堰 俱南阳县西南。

泉水堰 在南阳县西南冢头,泉出于地,四时不绝。至夏秋,又上接潦河,西通水沟,灌军民田。明,分守赵公买军户陈住地六十七亩,作坡蒿堰 、新河堰 、柜柳堰 、金牛堰 四堰,久废。

平羊堰 、师婆堰 、小渠堰 三堰无考,镇平县。

楝林坡 在镇平县西南隅,地名醋桶渠,久废。前朝屡修无功。后听民种菽麦,复旧,租额称便。柳林坡 在镇平县西南,地名“木平头。”

石堰坡 在镇平县竹园保,引赵河水。

“唐坡 ” 《会乡坡》。

西河堰 在镇平县西南隅,地名“贾宋。”

上石堰 在镇平县西南。赵河。

下石堰 在镇平县西南中兴寺 。以上坡堰。

俱废

江石渠 ,柳泉铺渠 ,三里河渠 ,沙埠口渠。方山渠 ,沿岭河渠 ,杜家河渠 ,四道菩提泉渠。

高丘渠 以上明万历间新创渠,颇得水利,今止沙埠口高丘渠存,馀俱废。

唐县

高公坡 《一统志》云:“在唐县,凡四十四处,宋治平初,知州高赋所作。”

姑娘坡 按《唐县志》:“在县南湖阳保,周围五百五十六丈。”

迁坡 按《县志》在县南湖阳保,周围四百七十五丈。

大湖坡 在唐县南

豆城坡 在唐县西南

羊坡 在唐县西南

“白玉坡 ” 在唐县西南。

召堰 ,《一统志》云:“在唐县。汉召信臣守南阳,障水灌田,民赖其利,因名。唐刺史卢祥委郡从事李引之修其故迹,岁增良田四万顷。”

“黑龙堰 ” 在唐县北。

苇坡堰 、青台堰 俱在唐县北桐河堡。赵渠 在唐县。宋赵尚宽为唐州刺史,修召信臣故迹,溉田万馀顷,王安石、苏轼尝作《新田新渠》诗美之。

泌阳县

马仁坡 ,在泌阳县北象河保上有九十二岔水,悉注坡中。周围五十馀里,四面山围如壁,惟西南隅颇下泄水。汉太守召信臣始筑坝蓄水,复作水门,以时启闭分流碌。请帮助识别此字。等二十四堰,灌溉民田万馀顷。其间颓坏修复岁月,俱有《记》。石堰坡、 柴湖坡, 俱泌阳县东北。象河保古坡, 在泌阳县东北。白失保吴氏冢

“长洋坡 ” 在泌阳县西南昆阳保。

碌。请帮助识别此字。堰, 在泌阳县北象河堡,仙人渠,粉徐堰, 在泌阳县北昆阳保坡山店。

第三堰 在泌阳县北象河保三里寺。

第四堰 在泌阳县北象河保西古城。

第五堰 在泌阳县北饶良前保古城。

第六堰 在泌阳县西饶良前保灵稷庙。第七堰 、第八堰 俱泌阳县西饶良前堡张花林

第九堰 ,在泌阳县西饶良前堡。

饶良堰 在泌阳县西

官堰 泥沟堰 、观音堰 俱泌阳县东高邑保。

黑龙堰 在泌阳县东昆阳保田市河。

东西渠 在泌阳县北象河保羊册店。

桐柏县

万粮坡 在桐柏县西,地一顷四十二亩五分,周围堤高一丈三尺,注水灌田。

邓州

六门坡 在邓州。汉召信臣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碣。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号六门碣,溉穰邓、新野田。晋杜预复更开广,有《六门碑》。安阳亭侯邓达等于太康五年立,后废。至宋知州谢绛复壅湍水,注钳卢坡溉田。今坡堰俱废,谓之“六门堤。”

钳卢坡 在邓州东南,今名迪坡,接唐堵堰,引刁河水。《一统志》云:“在邓州南六十里。” 汉置州之坡堰虽多,惟此为大,灌田万馀顷。故老相传“万顷钳卢” ,殆不虚也。

团柳坡 、夏坡 ,俱邓州东南,接土堰引刁河水。

《婆坡 》,在邓州东南,引刁河短堰水。

官坡 ,在邓州东井亭冈,接马堰水。

竹筲坡 ,在邓州东白牛坡,接竹筲、马龙二堰,引严陵河上高梁河水。

白牛坡 在邓州,东接白牛、龙马二堰,引严陵高梁河及冈水。

掘塘坡 在邓州东,原用赵河鹳雀堰水,后用老河由辉河分水入。

“平阳坡 ” ,在邓州,东接鹳雀堰水。

上阳坡 、中阳坡 、下阳坡 ,俱邓州东北接三郎堰水。

毛家坡 ,在邓州东北,接三郎堰,引严陵河水。“苏池坡 ” ,在邓州西北堰子里,引灵山杨家堰水。

“墓坡 ” ,在邓州西北。南古县,引覆釜山五龙泉水。

万经坡 ,在邓州西北,引雷家堰水。

团坡 ,在邓州西北石栏井引湍河、楚堰二渠水。

桃园坡 ,在邓州西北林头,接湍河、楚堰诸水。傅家坡 ,在邓州西梁家庄,引本庄接冈水。长条坡 ,在邓州西北朱冈,引本冈水。

大池坡 ,在邓州西北堰子里,接鹿足泉、本冈、蒋口渠水。

古塘坡 ,在邓州西,引冈水入。

高塘坡 在邓州西阎家寨,引刚水入。

苦藜坡 ,在邓州西龙虎城,接顾宅屯水。莲花坡 ,在邓州西南时家林,引苦藜坡水。小团坡 ,在邓州西南,接东西二冈水。

小瓦坡 、大瓦坡 、洋池坡 ,俱邓州西南,接小团坡水。

“小陈坡 ” ,在邓州西南龙亭冈,接大坡水。“杜里坡 ” ,在邓州龙亭冈,接小陈坡水。

龙坡 在邓州西南王伯林冈接本冈并洋池坡水。按《县志》,“地名王伯林,东西长六百八十步,南北阔二百步,其地六顷六十六亩。”

“作坡 ” ,在邓州西南,接薛家冈水。

马家坡 在邓州西南

方池坡 ,在邓州西南,接马家坡、王伯林冈水。王坡 ,在邓州南,接龙亭冈、白龙庙、柳林店诸水。

“南阳坡 ” ,在邓州东南,引桐子河水。

《经郭坡 》,在邓州西北魏家寺,引湍河水。“牛氏坡 ” ,在邓州西茶店,引得子河水。

“破坡 ” ,在邓州西朱冈接冈水。

陈坡 在邓州东引祁河堰水。

小坡 在邓州东

《张坡 》,在邓州南,引十字堰水。

堰坡 ,在邓州西南,接龙亭冈水。

“半查坡 ” ,在邓州南孟渠,引刁河、白落堰水。“陆泉坡 ” ,在邓州东南土山洼,引湍河、马龙堰水。

马达坡 ,在邓州西南《九重堰》。

楚堰 在邓州。《水经注》谓“楚堨在冠军西北。” 元至正间杨彦开修。明永乐间,萧用谦、夏茂同修。东注桃源坡。

姬家堰 ,在邓州西,引夫子涯并本堰水入坡。三郎堰 ,在邓州北,接严陵河水,灌毛家、上阳等坡。

短堰 在邓州东南“厚桥。”

白牛堰 ,在邓州东北,接严陵河水入坡。双口堰 ,在邓州西南,承河水入堰。

白落堰 ,在邓州南引刁河水。

长流堰 ,在邓州东枯社,承白牛河水。

吕公堰 在邓州西南砖滩,引本河水入渠。洪武间,镇抚孔显修。

白马堰 ,在邓州东北,下高梁,接严陵河水。札口堰 ,在邓州南,接刁河水。

得子堰 ,在邓州西黄渠寺,引夫子涯姬家堰水。

竹筲堰 在邓州东北武家桥,接三郎堰水。马龙堰 在邓州东北,下高梁,接严陵河、三郎堰水。洪武间镇抚孔显修。

工堰 ,在邓州东南厚桥,承刁河水。

洋河堰 在邓州,东接马龙堰。

黑龙堰 在邓州西北,承湍河水。宋乾德间张永德修,洪武间废。宣德七年,知州寇义、判官黎用显、千户苏能复修,东注陆泉坡,达于新野。曲河堰 在邓州西北曲河铺。

黄家堰 一在邓州西北覆釜山,引墓坡水,洪武间修复。一在州西北黄家川,引刁河水。永宁堰 在邓州西北阎家寨,引刁河水。青冈堰 在邓州西北梁家庄,引得子河水。小堰 在邓州西北云迹寺,引刁河水。一在州西新店铺,引官堰刁河水,行至紫金山,引灌外城河。

祁河堰 在唐府王庄,今归并邓州。

塘堵堰 在邓州南承刁河水,南注钳卢坡。宋张永德,知州寇义重修。

倪家堰 在邓州西“半查店,引刁河水。”

雷通堰 ,在邓州西黄渠寺,引葫芦山水。柳堰 ,在邓州西茶店,引葫芦山水。

鹳鹊堰 ,在邓州东北,引赵河水。

小堰 ,在邓州西,引刁河水。

马家堰 在邓州西,引刁河水。

“白龙堰 ” 在邓州西南。

“九重堰 ” ,在邓州西。

牛氏堰 在邓州西

吴家堰 、《小黑龙堰》。

下默堰 在邓州西北,承内乡东默河水,汉召杜修。永乐十三年,知州萧用谦劝集州民,与内乡同修。

泉池堰 ,在邓州西南,承砖滩河水。《新野县》。

栗坡 在新野县关厢里。

王坡 、下羊坡 ,俱在新野县官碾里。

“曲尺坡 ” 、新坡 俱在新野县北。

罗坡 、白家坡 、上羊坡 、墓茔坡 谅坡化坡 、花坡 ,俱新野县东。

“厚坡 ” ,在新野县南。

瓦亭坡 ,在新野县南,樊宏故宅。谚曰:“坡汪汪,下田良,樊氏失业吴氏昌。” 即此。

“杜长坡 ” ,在新野县南。

周仁坡 、三泉堰 ,俱在新野县东,截沙河水。苦竹堰 、纸房堰 、驸马堰 、柳堰 、土堰俱在新野县东,截栗河水。

桐柏堰 在新野县东,截土堰及桐柏沟水。长平堰 ,在新野县东,截涧河水。

槁荐堰 、黑龙堰 俱在新野县南。江石河于诸堰为大,尝患壅塞。明隆庆二年,知县田应鸣修复。六年知县李登重修。万历三年知县傅来鹏重修。

短堰 在新野县南黑龙堰,并截达北江、石二河水。

二郎堰 ,在新野县南,截白河水。

蜣螂堰 、石桥堰 、砂堰 、棠梨堰 、眉儿堰俱在新野县北,截潦河水。旧《志》谓:“诸堰岁佥堰长,先农事未兴,督率居民修筑堤防,疏通渠道,旱则障河水入渠。” 其修废,尝视人力之作辍。今俱废。

内乡县

长城堰 在内乡县屯头堡,承丹水、七峪二派水。永乐中修,今废。

三层堰 在内乡县三层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老高堰 在内乡县田下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揣家堰 在内乡县丹水堡,承湍河水,洪武中修。

沭河堰 在内乡县上北古堡,承沭河水,洪武中修。

青山河堰 在内乡县上北古堡,承青山河水,洪武中修。

木寨堰 在内乡县,承木寨河水,成化元年修。西河堰 在内乡县夏馆堡,承西河井鱼道水,正统间修。

北峪堰 在内乡堡,成化元年修。

塔子湾堰 在内乡县桥头堡,承青泉河水,洪武中修。

珍珠堰 在内乡县堡、南堡及淅川县顺阳堡间,承珍珠泉水。洪武中修。

黄水河堰 在内乡县长庆堡,承黄水河水,宣德中修。

螺蛳河堰 在内乡县屯头堡,又名落水河堰。正统间修。

鬼峪堰 在内乡县。鬼峪沟承本沟水。

磨石河堰 在内乡县夏馆堡,承磨石河水。白莲堰 在内乡县长峪沟,承长峪河水。四渡河堰 在内乡县,黄水河西,承沭河水。八迭堰 在内乡县八迭川,承本河水。

瓦屋堰 在内乡县瓦屋店,承本河水。

宿家堰 在内乡县夏馆堡,承西河水。

马山堰 在内乡县上北古堡,承默河水。侯公堰 ,在内乡县天宁寺西,承默河水。十字堰 ,在内乡县桥头堡,久废。

东俞公堰 在内乡县上北古堡。

西俞公堰 在内乡县田下堡。

默河堰 在内乡县上北古堡。

淅川县

五海堰 在县东岳庙

罗家堰 、何家堰 、秦家堰 俱在县淤村堡。陀泉堰 在县洪水谷。

石口堰 在县冢子坪

朱家堰 在县小角里。以上七堰,知县武文修。玉泉堰 在县板桥堡。

柳家堰 在县老虎头

阮家堰 在县新兴堡。以上三堰,知县赵廷璋修。

鸡鸣泉堰 在县青泉寺。

老儿泉堰 在县樵峪口。

扬其堰 在县荆子堡

白浪堰 在县白浪河

蒿坪堰 在县。以上五堰,参政刘璋修。

“全家堰 ” 在县全家湾。

韩家堰 在县东平头

周家堰 萧家堰

黑马堰 在县鸡祥寺

望苟堰 ,李家堰 、浸坡堰 、鸟峪堰。

涌泉堰 杨母堰

神泉堰 在县。以上十二堰,知县张俨修。望泉堰 在县黄龙泉

洪水堰 在县黄水峪

胡峪堰 闹峪堰

清泉堰 在县清泉,有碑记。

石门渠 、新渠 、鬼沟渠 俱在县北。

东北渠 黑龙渠 俱在县东。以上五渠,旧皆淤塞,明知县刘承范重修,有《碑记》。

裕州

松坡 在州东

龙坡 在州东南

堵阳坡 在州正东

陌坡 在州东南

连环坡 在州西南

梁子堰 在州清河堡

霍坡堰 在州松坡堡

潘河堰 在州中封堡

日皮堰 在州松坡堡 。以上坡堰久废。董家田渠 在州东南。康熙二十八年,知州潘云桂修濬池塘,蓄水灌田。

圣井泉渠 在州正东

煖泉渠 在州东北

扳倒井渠 在州东北

凉水渠 在州东

堵阳堤 在州东北 。以上六处,皆知州潘云桂修筑疏濬,引水灌田。

舞阳县

梁八潭渠 :在县城西南二十里。上自梁八潭,下入港河。

魏家庄渠 在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入骂子河。殷家庄渠 在县城西南十三里,上自贾家坡,下入港河。

马村渠 在县,自邵家店入饮马湖。

连家沟 在县城北三十五里。自周家庄入泥河。

梁家寺渠 在县城西北六里。自杨家坡入邢家河。

东土城外渠 在县,沿土城经八蜡庙入三里河。

东门外渠 在县,自张家庄入三里河。

叶县

东西二坡 在县据《水经》:“水出方城山,东流蓄以为坡,方二里,流迳叶县,南注沣水,又东注叶坡。东西十里,南北七里。” 二坡并沈诸渠旧址,今名水城。

昆水三堰 在县上堰县西南,中堰、下堰县东南。前人修筑,引昆水以灌田,久废。

《府志》
未载山川

编辑

《南阳县志》

编辑

遮山 :在城西二十里。

罗汉山 ,在县北八十里。

蔓荆山 ,在瓦店西北,高十馀丈,上下皆沙,绝无土石,不生草木,惟产蔓荆。

白庙冈 在县西四十五里。

长冈 ,在县北五十里。

十里冈 在县北七十里。

辜家冈 在县北五十里。

余家冈 在县北三十里。

观发陵 ,在县北八十里。

长陵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出银砂。

武阳山 。乱石山 。柘禽山 。李郁垛。

光顶山 在县南

金藏山 ,在县西北五里。

温凉河 在县东。源出于紫山,东南入淯。清冷水 源出于西鄂山,西南流至丰山,有清冷渊,南去丰山里许入淯水。今淯水西逼,啮丰山趾,清冷渊即属淯河矣。

洪堰潭 :在城北淯河。

小堰潭 在城北铁河

三门潭 :在城北淯河。

老龙潭 :在城北铁河。

《鸡河 》发源鲁阳山,亦名“鲁阳关。” 自西绕南,召南河。

黄洋河 在县西,源出钻天岭。

黄鸦河 源出伏牛山,通背阴坡,入白水。牌楼河 在县西南。有净眉泉。

莲花坡 在县东隐山坡。

棠梨堰 在县西南,承栗河水与毕家堰合流入新野。

《镇平县志》

编辑

覆釜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上有雅祖洞、五龙泉。详《古迹》。

潦河 在县东四十里,发源有二:一出南阳马峙坪,一出南阳曹峰山,至大庄,合其流南七十里至冢头入淯水,俗呼“三拦河。” 光武被莽兵所追,河三次泛阻,遂得遁。

三潭 ,在县北九十里。出骑立山上有三龙湫,俗呼为“上中下三潭” ,势险,人迹罕到。岁旱祷雨辄应。

小龙潭 在县北二十里。出杏花山,亦龙湫,祷雨即应。

小龙坡 在县西南五里,久废。

《唐县志》

编辑

大玉山 :在县南六十里。昂藏独上,高拱为县治之中峰。

《枚马山 山上间遇石》。请帮助识别此字。击而碎之。有一子者。有二三子者。紫白相间。如枚码然。《相传》仙人赌枚。遗子于山中。

黄池坡 在县西北桐河堡。

豆池坡 在县南三十里。

蔡坡 《执坡 》。施坡 《台坡》。

柳花堰 ,在县西南,周围五百五十七丈。坡堰 ,在县桐河堡。

莽修堰 ,在县西南六十里。

《泌阳县志》

编辑

中阳山 ,《水经》曰:上界山,郭璞曰:“箴山在故𣲘阴城东,瀙水出焉。”

慈丘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今呼为“三山” ,泺水出焉。

坡山 ,在县北三十里。

黑石山 ,在县东五十里。

凤凰山 :在石碑山之东。

孤山 在凤凰山之东

蜀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

牡丹山 ,在县东五十里。上产牡丹。

小铜山 ,在县东七十五里铜山东产苍术及黄精。

四封山 ,在县东八十里,铜山东南。

角子山 在县东九十里。

杏儿山 ,在县东五十馀里。

古洞 在县城南,垣窦二:一在东南,窦向外。《古志》云:“古洞秋风。” 一在西南,窦向内,上有月牙台,迹甚古异,亦邑之胜概也。

圈子石 在县东七十里铜山东南。在水中,内有四柱。明时土寇四人盘踞于此,后为乡兵擒杀。

官庄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官庄镇。

白家港 在县高邑南,西流入于沘。

八里沟 在县东

朱红沟 在县西二十里。

琢城沟 ,在县东北八十里。

詹家沟 在县北四十里。

敌家沟 ,在县东北三十里。

下家潭 :在县东北七十里。

黄坡 在县西八十里,饶良前堡黄坡店。黑龙坡 在县西七十里,饶良前堡高店。石头堰 ,在县北七十里象河堡羊册店。龙王堰 在县东七十里白失堡石河店。胡伯川堰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白失堡沙河店。

《桐柏县志》

编辑

天木山 ,桐柏支山,晋祖逖将家属避难于此。石柱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许,山有石柱,柱有铁环,莫考其故,相传石笋如柱,高数寻,有“大禹系舟处” 五字。

天封山 在县西南,一名“大湖。” 沘水出焉。牡丹山 在县西北,上产牡丹。

高老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一名“栲栳山。” 峰峦高峻,特出群山。

水帘洞 在县西南十馀里。洞口有亭三间,今圯。悬崖瀑布,有若垂帘。县令李士模诗:“檐前珠幕晴飞雨,洞里石床暑亦秋。”

桃花洞 ,在县西三十里,高丈馀,深五丈许,旁有楼房,洞上下两层。又锣鼓洞,人在中击之,如锣鼓声。

淮井 在县西三十里。有池方七尺许。池上旧亭,成化二年火烧,有泉三处涌出于池边,伏流地中,经六七里成河。知县高士铎复建“淮井” 亭一座,牌楼一座。

江河 在县西

《邓州志》

编辑

峭山 ,在州西六十里。

土山 ,在州东南十五里。

沙冈 在州西南六里

龙亭冈 在州西南三十里。

伯林冈 在州西南六十里。

望城冈 在州西五十里。

朱冈 在州北五十里

井亭冈 在州东北二十里。

录子岭 在外城小西关。

圣母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

江石河 在州北十里。集沟浍众流达湍河。严陵河 在州北四十里。源出镇平县五朵山,流百馀里至邓境,由高梁下至白牛,会赵河达湍河。世传“严子陵曾钓于此,故名。”

文明河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源自内乡县西北萧山,流过州,至新野县东南新店铺十八里,合淯水达汉江。俗名“刁河。” 唐吴少诚所开刁沟,即此。

曲河 在州西三十里。源自内乡顺阳堡,流至曲河铺入湍河。

汤河 在州西北七十里。接夫子涯水,流入刁河。

蔈草湖 在州南十里。水由中渠达刁河“大坡 ” ,在州西南三十里,接西北冈水,旧址南北长九百六十五步,东西阔二百七十步,共地十顷八十九亩八分。今南北长三百四十步,东西阔二百三步,北头阔二百三十一步。粮地二顷五十二亩,实在坡地八顷三十七亩八分。

《新野县志》

编辑

湍河 在西三里,亦名“七里河。” 源出卢氏熊耳山,流经内乡,达邓州城北,转东南,会潦河,至县西入白。

潦河 在西北三十里。源自南阳,西南流至县境,会湍入“白。”

刁河 在西南二十八里。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吴少诚所开。源自内乡西北萧山,流过邓州,至县南入白。以水势迅险,故名。

溧河 在东南十五里。源自南阳东南之马渡堰,分流经县东,至南入白。

唐河 在东四十里,即泌水。自唐县经流至县境入于“白。”

涧河 ,在东北五十里,源出南阳东南之周仁坡,流过县东,会唐至,南入白。

沙窝铺堤 、车儿湾堤。

石楼口堤 地形卑下,河水一涨,辄受渰没。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孙明善“修筑车儿湾堤及港口堤。隆庆六年,知县李登重修。万历三年,知县傅来鹏重修。”

古堤 起自土城西南隅,至土丘寺,延袤二十五里,阔二丈,高八尺。万历三年,知县傅来鹏增修,涝不为灾。生员徐访等立石《记》之。

《内乡县志》

编辑

覆釜山 ,在城东南三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雾山。” 山南属邓州,山北属内乡。

永青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桥头保。山多松竹,四时常青,故名。上建大王庙。《邓州志》云:“永青山东南属邓州,西北属内乡。” 今已改正。

龙凤山 :在永青山尾。

花墓山 在县西二十里。

饿虎山 ,在县北六十里。

拜台冈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丹江之东。上建望岳台,遇天晴,太和山三峰宛然在目。李荫有诗碑。

枪竿岭 在县北一百里。

月儿岩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悬岩间一白石方丈馀,形如满月,三十里间望若悬鉴,故名。湍河 在县东。源出卢氏县熊耳山枪杆岭,东南流经内乡,绕邓州城北转东南会黄水、沙沟等河,至新野县合于淯水,达襄阳入于汉江。水势湍旋,故名。《水经注》云: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澈,东南流迳南郦县故城东,《史记》所谓“下郦” 也。

默河 在县东北上、下北古二堡间。源出马山,入湍河,俗名之为“沐河。” 谓汉光武尝沐于此,误矣。

三渡河 在西峡口,源出熊耳山,流入淅水。刁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一统志》云:“源自内乡县西北萧山,流过邓州,至新野东南入于淯水。” 丹水 ,一名丹江,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水经注》云:“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东南过淇县南,又东南过商县东,又东南迳流南乡、丹水两县之间,所谓商于者也。” 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谓此。《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即此水也。又南合汋水,谓之淅水。又云:丹水南有丹霞山。《抱朴子·金丹篇》云:“南阳丹水,其中有丹鱼,常先夏至十日夜伺之,丹鱼必浮于水侧,赤光上照,赫然如火,网而取之可得,虽多,勿尽取也。割其血涂足,则可步行水上,长居渊中矣。” 按:丹水源出陕西商洛竹山,流经淅川县,与淅水合。出巡逻口,经顺阳川四十五里,系内乡、淅川错壤。近年泛溢无常,两岸居人多受其害。绕玉照岩入均界。李荫有《游丹江》诗。

戛玉泉 在县南灵山麓下。相传有哑女于此,掘地得泉,因名“哑女。” 里人陈白以傅会不雅,改名“戛玉。” 上有龙祠,遇旱涝辄祷之。灌田十顷七十馀亩。许宸有诗。

旧井五 一在仓门前,一在中街,一在后街,一在北门内,一在关帝庙前。

新井三 俱成化十八年知县沃頖增凿。一在县治公廨内,一在南街,一在新设西关门。郑渠堰 在屯头,三层二堡承湍水,汉南阳太守杜诗创,明洪武中重修,今废。

《淅川县志》

编辑

玉照山 在县东八十里。上有石壁,高仞许,截然如削,其色清莹,下有潭水涟漪。宋顺阳尉郭端常游于此,名为“玉照。”

太白山 ,在县东八十里。峰峦高峻,下临丹水。旧指为顺阳、淅川二废县分界处。

白崖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唐忠国禅师道场。山石莹白如缟素。范仲淹诗云:“白崖山下古神刹。” 即此。

紫旗洞 在县东四十里,洞石皆紫。

析隈山 在县东。《左传》“秦人过析隈” ,因记其地而名山,俗讹为斯隈山。

萧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山气萧森,登瞩旷远。大鱼洞 ,在县东南七十里。水涨,洞中出大鱼,一名“大龙。”

水帘洞 在白崖山北,水自岭飞下洞口,如垂帘然。

鱄鱼洞 ,在县北八十里淇河边。清明前后出鱄鱼,“河水清,洞水浊,河水浊,洞水清。”

湿峪洞 ,在县南四十里,与汉江通。世传汉水涨,洞水浊。

陶仙洞 ,在县西北九十里。有元帝像,知县刘敬宗有《记》。

清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水色若靛。中旧产绿毛龟,今无。上有龙神庙,天旱祷雨辄应。

《裕州志》

编辑

中封山

扳倒井 在州东三十里。汉光武曾驻师于此。水与地平,色澄澈,常流不竭,注下可灌稻田数十顷。井有亭,夏月行人渴饮者憩之,久圯。

皇清顺治戊戌夏,分守道杨某“捐资委州守陆求可。”

重修

《舞阳县志》

编辑

灰河 即叶之昆水,至县北舞镇入于沙。《志》曰:“伍员鞭楚平王尸,焚之,投入水,故名。”

沣河 在县北十八里。由叶县流入境,东至郾城,入于沙河。

莲花池 在县北六十里,有东西二池,多莲。饮马湖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长十里,阔百步,水为之潴。世传狄青饮马于此地,故名。

“濂泉 ” 在儒学明伦堂东。

西湖 :在县治内西隅。

《叶县志》

编辑

李大旺寨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山势峻绝,人迹罕至。昔有李大旺者住此山,屋壁硙磨,见在。水洞 在平顶山西侧,中有水,渊深清冽,夏月近之,凉气逼人。察其痕迹,乃前代所凿,盖取矿也。

圣井 在旧县东门外,敕赐“灵惠侯感应” 之庙。病者饮其水即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