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1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十二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二

  西安府古蹟考三

職方典第五百十二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二 编辑

西安府古蹟考三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三原縣

永安故城 在今縣治東北四十里。亦名鴻賓柵,即北雍州城也。後魏孝武永熙元年,徙北雍州於宜州,仍於城中置永安鎮。今在富平縣界內。

五龍泉 :在今縣治東北五龍村地方一里許。五泉合流,民引溉田,混混不竭。

文峰水塔 :離城十五里,在東南巽地。溫恭毅於明萬曆年間捐俸倡義創建。

缽盂臺 ,巀嶭東峰也。其巔有雲輒雨,人以為候。

黃白城 在城北,西接今城,東北臨清河。後漢李傕亂,獻帝幸長安,三輔饑歉,欲徙池陽黃白城,即此。

浪井 縣有浪井,開元十六年,京兆三原浪井出。《宋志》曰:「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應。」 崇仁橋 ,縣南北城對跨深谿,清水貫其中,往來直下數十丈。夏水暴漲,艱於罌綆。明少保溫純規建,採北山青石,作白虹屬天之勢,自是南北相通,平如砥矢。丙辰,洪水氾濫,北面坊樓拆去。溫季子自知,鳩眾重修之。

曲梁宮 ,在縣南二十里黃白城中,秦離宮也。捨車宮 ,在鄭渠南。

李靖宅 有古碑斷缺。又云:「自清涼原折而西,乃唐李靖故居,其地屬涇陽。」 今從本傳。韋端符《觀李衛公故物記》云:二年冬,端符於三原令坐中揖其群官,有客曰:「李彥芳,是衛公之冑也。家傳賜書與他服器十餘物,俱無恙。」

妝樓 在縣北二十里樓底鎮長孫里,即唐文德皇后母家故宅,有妝樓遺址。村南有美人渠,后濯髮處。

王氏西園 在縣西北二里。有草亭、後樂亭、三愛圃、涵碧池。明王端毅恕所營。

盩厔縣

甘野 ,有扈氏國之南郊,今邑境。南山有甘谷,水曰甘河,即其地。昔夏啟立,有扈不服,大戰于甘野,召六卿作《甘誓》。

「《唐皇道 》高祖武德八年,獵於甘谷」 ,後人因以名其地。

尹喜廟 在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碑略云:「真人姓尹名喜,字公文,天水人。少好墳索,素《易》之書,善天文祕緯。其後涉覽山水,於盩厔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不求聞達,而逸響遐宣。後迎老君,請著書以惠後世。老君述《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屏絕人事,三年之內,心凝形釋,體入自然,窮數達變之微,形一神萬」 之旨,悉臻其玅。乃著書九篇,號《關尹子》。老君錫號為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

望仙宮 在縣東四十里。

仙遊宮 在縣南三十五里。隋文帝避暑於此,後廢為寺。

「宜壽宮 」 在宜壽城中,隋離宮。

射熊館 長楊宮門曰「射熊館。」 漢武帝好自擊熊羆,命武士搏射禽獸。元帝永光五年,幸長楊射熊館。

芒竹 在縣南界芒水之曲,多竹林。《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元池,奏廣樂三日,是曰樂池,乃植之竹。」 今之司竹園,是其處也。

說經臺 ,樓觀南有臺,老子於此說《道德經》,授尹喜。又曰:「昇天臺上有再生柏,世傳老子說經於此,見二柏枯,以針灸之復生,今尚鬱茂,人以為靈異。」

玉女洞 縣東南四十里為太微峰,又十里為玉女洞,或傳即秦弄玉洞。門高四尺,傍有飛泉甚甘,飲之愈疾。《水經注》云:芒《水經》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謂之玉女房。宋蘇子瞻至其處,愛此水,既自致兩瓶,恐後復取,為使者紿,因破竹為契,使主僧藏之,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

終南故城 ,在縣東三十里。舊縣谷。《郡國記》曰:「即漢盩厔城。」

讀書臺 在縣東北三十七里。按《縣志》云:「縣東南有芒谷,芒水出焉。谷中有漢馬融石室,乃其讀書處。」

望仙澤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十里,澤中有石盤龍鱗甲,常生雲氣,聲若鳴鐘。又五里即長楊宮。再南為仙遊潭,闊二丈,其水深黑,號「五龍潭。」 唐時,每歲降中使,投金龍於此。

董龍社 ,在仙遊潭西。舊《圖經》曰:「董龍,盩厔人,家貧村社,眾人祭社,逐出之,龍乃以泥造飯,祭樹下,有鼠銜其文入地,穿地得金,因大富,遂名董龍社。」

宜壽城 在縣南三十里,即隋宜壽宮城。司竹監 ,在縣東三十里。漢謂秦地,有鄠社、竹林。《晉地道記》:「司竹都尉治鄠縣,其竹周圍百里,以供國用。」 唐治竹司監,監丞掌之。隋義寧元年,唐高祖起兵,其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宋嘉祐中,蘇軾至盩厔,適冬月,司竹監燒葦園,都巡檢柴貽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明時設「司竹局」 ,有大使典之。

五郡城 ,在縣東三十里,與古樓觀相近。舊說有義兄弟五人共居此城。

宜壽廢縣 在縣治西。唐天寶初,改《盩厔》曰「宜壽縣」 ,後復舊。

遇仙橋 在縣東六十五里甘河鎮。重陽王祖師為是鎮酒監。有披裘二人來索飲,日以為常。一日,二人邀祖師飲甘河,以瓢酌水,則良醞也,飲醉得道,為建「遇仙宮。」

崆峒山寨 ,在縣南九十五里。

長楊宮 ,在縣東南三十里。本秦離宮,漢因之。近宮有長楊數畝,故名。成帝元延二年冬,行幸長楊校獵,揚雄上賦以諷。

五柞宮 ,去長楊宮八里,宮門有柞樹五,皆連三抱,上枝覆蔭數畝,故名。武帝後元二年幸長楊,崩於五柞宮。

青梧觀 在五柞宮南。《西京雜記》:「觀前有三梧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頭高一丈三尺。」

蓮花池 館,在縣東南二十里。漢武帝在五柞宮時,修此池館,以備遊賞,遺址尚存。

新食堂 在縣右。遺址不存,有柳子厚撰記。避世堂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南溪上,今廢。宋蘇軾《自序》曰:「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構一茅堂。予愛其所處最為深邃,故名避世堂。」

姚氏山亭 宋嘉祐中,蘇軾自仙遊潭回,至黑水,見居民姚氏山亭絕高可愛,復憩其上,賦詩。「觀空堂 」 ,在中興寺,宋樞密趙瞻記。今廢。筠溪亭 、遇仙宮西北隅有茂林修竹,清泉白石,元李和甫構亭其間。

通明閣 在縣東六十里重陽觀前。高百尺餘,元建,明洪武初重修。

斑竹園 在縣東二十里,周數頃,明時隸秦府。內植斑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簀。

吾老洞 ,在就谷西。洞中有孔,深邃莫測,聽有風聲,相傳中有玉匣,乃老子墓。洞。頂有殿,奉老子石像。康熙辛酉,知縣章泰重修,榜曰:「猶龍上院」 ,有碑記。

十老洞 ,在田谷南十里,有石像十

羅漢洞 ,在玉女泉側,危石懸崖,洞前《尹伸記碑》,今為土人碎沈潭底。

「石室 」 在「玉女洞」 東。漢馬融讀書之處。

仙遊潭 即墨水潭,歲旱禱之,雨澤神應。宋每歲降中使投金龍以祀。

曬丹石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臥牛池 ,在城東南三十里。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曾臥於此池。

化女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老子植杖化一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故名。「仰天池 」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南山頂。池廣二畝餘,水深數尺,冬夏不乾。凡遇亢旱,鄉人祈禱有應。朝霽,遠見長安。

《元池 》,周穆王奏《廣樂》處。

「石筍 」 ,在團標谷,端立如塔,百十餘丈,高頂二柏,青蔥之色,雖驕陽不改。

《繫牛柏 》,元朱象先《記略》云:「自白鹿升虛之後,得其所遺,皆石蹟耳。獨是為舊家青氈,故世世寶之,以為神物。至元戊寅春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降令旨,遣提舉段德玉刻石為牛,安寘其下,以彷像當時之意。」

逼水塔 ,宋蘇軾《記》云:「嘉祐元年正月十三日。」

軾與前商洛令章惇子厚同遊仙遊潭。始軾再至潭上,畏其嶮不渡,心甚恨之。後循潭水而西,至稍淺可涉處,亂流而始濟。得唐人之遺塔,上有石刻天王、鬼神、飛仙十有六方,為二級。雖摹刻之蹟,而其顧瞻俯仰、睢盱哆冶之狀,非吳道子不能至。軾既嘆其神妙,而悲其不為世人之所觀採,於是以墨本歸而記其上。按:塔在潭之東岸,高可八尺許,周砌以石,磨刻甚工。東坡僉判鳳翔時嘗遊此,題記其上。歷元至明,越數百載,完好如故。後好事者求長公遺筆,摹搨無已。土人寺僧苦於供應,一乘寇變,遂揭沉潭底,以致古蹟墟落,所謂「奇文遇劫」 矣。

蘇章石壁 在仙遊潭上。宋宰相章惇與學士蘇軾同遊南山,抵仙遊潭上,絕壁峭甚,子厚推子瞻書壁,子瞻不能子厚履險而下,以漆墨濡書石壁上曰:「蘇軾、章惇來遊。」 子瞻拊子厚背曰:「子必能殺人。」 子厚曰:「何也?」 子瞻曰:「能自𢬵命者能殺人。」 子厚大笑。

樓子山 ,去闕峪三十里,唐大慧禪師父為武功令,武三思欲交之,因隱于此。山高而水長,上有所隱之洞。

「上善池 」 在經臺之麓。池上碑有「元翰林趙孟頫」 隸書。

石鏡 ,在五泉嶺,光瑩如鏡,遠照長安。土人鎚碎,色暗,今復明。

莫底泉 ,在縣北半里許,流三里入渭。此泉及夕照之,則日見水中,謂之「夕陽晚照。」 縣有十景,此其一也。

靈軹渠 漢武帝封禪明年,穿靈軹及成國等渠,引諸水灌田。今俱湮塞。

漆渠 秦二世修阿房宮,開此渠以運漆。永女泉 ,一為「湧女」 ,在縣西七里,久塞後浚為小泉,類井。

呂公洞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唐呂喦隱居之洞。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遭寇荒墟。

迎陽洞 ,在赤谷南五里,相傳鍾離權修煉處。「陰陽洞 」 ,在縣東高廟兒三十五里。竭則知旱,盈則知澇,故名。

鹹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今淤塞不知處。

御井二 ,一在東,一在西,在縣南三十里馬洮村,相傳隋文帝常飲其水,故名。

《丹井 》,老子煉丹取此水。

仙遊澤 ,在縣東南十五里。周十二里,今淤不知處。

《甘泉宮 》秦有三甘泉宮,此其一。

萯陽宮 ,漢武帝常微行萯陽宮,宣帝甘露二年,幸萯陽宮,成帝元延二年,幸長楊校獵,還宿萯陽宮,遍賜從官。後廢。

鳳皇宮 在司竹園,今廢。

竹林宮 在司竹園東北。唐高祖武德元年,義兵入關,太宗行兵趨司竹,居竹林宮。馬三寶來謁。今為寺存焉。

「長楊榭 」 ,在長楊宮,秋冬校獵其下,天子登此以觀。

通仙宮 在千戶村。唐貞觀二年建,基周數十畝,內有玉皇閣、寥陽等殿。天寶六載,明皇避暑遊幸於此,李白侍從有詩。元至元十四年重修,至今稱盛。

重陽宮 在縣東六十里。舊為劉蔣村,後為雙溪,今為祖庵鎮。

太華宮 唐高祖建

會靈觀 在設經臺東,明末遭寇焚廢。《碑記》略云:張九齡等奏,「臣等親承德音,陛下謂臣等曰:『昨十數日,夢見一真容,云『吾是汝遠祖。吾之形像可三尺餘,今在京城西南一百餘里。汝但遣人尋求,吾自應見,汝當慶流萬葉,享祚無窮』』。」 朕因即命使于京城西南求訪,果于盩厔縣樓觀東南山阜間迺遇真容,遂迎于興慶宮大同殿安置,瞻睹與夢中無異。開元二十九年閏四月二十一日,敕中書門下奏「請宣示中外,勒于貞石。」 今省會迎祥觀,即其像也。

葦園 在竹園西南二十餘頃,歷代與「司竹」 同典之。正統間廢。

「望仙臺 」 在望仙宮,長安亦有此臺。

「南溪書齋 」 在南溪上,劉長卿常遊歷於此。「岑氏別業 」 在南溪上,岑參之別墅也。

許氏別業 許渾與兄常隱于南溪,為別墅溪上。

「南溪亭 」 在樓觀東南,久廢。《二月十六日,蘇軾與張、李二君遊溪,醉後相與解衣濯足,因詠》。韓

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為樂,而忘其在數百里之外也。

渭南縣

密畤 ,在縣西南三里。秦宣公四年,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漢武帝太初中,以渭南為密畤縣。鴻門亭 ,《長安志》云:「即漢高帝見項羽處」 ,坡口名半日村。《寰宇記》曰:「村以山高蔽虧,陽影常照其半,故曰半日。」 今攷鴻門亭,乃臨潼東北地,有鴻門坡,故以名亭。《兩京道里記》曰:「新豐,漢高會項羽處,東去渭南境二十里。」 至所謂「半日村」 者,亦無可攷。而《長安志》載之渭南,不知何據?薄太后花園 在浮山之陰,漢引文昌渠水灌之,歷數十年,水不民利。知縣劉兌始疏之,灌方井以北諸田。

萬壽渦 在《下邽》廢縣南。世傳「此渦每雲霧起,則有牛馬豬羊變形出遊,還入其渦。」

下邽城 ,《水經注》云:「渭水又過下邽故城南,秦武公伐邽國得其地,置二邽」 ,此為下邽,在秦州。漢初於渭水之北,分置下邽。又按:《元和志》云:「唐之下邽,即漢之蓮勺」 ,是下邽之城,凡三易矣。渭北下邽城,在今縣北五十里,元時始省。

灰堆 ,在縣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俗傳秦始皇焚書處。

物定倉城 在廢下邽縣南渭河岸上。《西京雜記》:「物定倉收貯五穀,各先定其性,物則不浥壞。」 故秦、漢、隋唐皆於此置倉,俗訛為武底倉。金氏陂 ,在廢下邽城東南二十里。漢車騎將軍金日磾有功,賜此陂。唐武德初,引白渠灌之,以置監也。

蓮勺城 在縣北七十里。漢初於渭北下邽城去二十里置蓮勺城。闞駰云:「草名也。」 《漢·宣帝紀》:「帝數上下諸陵,嘗困於蓮勺」 ,今猶謂之蓮花池。南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為鹵中。去蓮勺東南七里有光武城。

休屠王城 ,縣南十里。《舊傳》休屠王領眾來降,漢築此城以居。

渭南故城 在縣城北。《括地志》云:「渭南故城在縣治東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築。」 按:縣故城疑苻堅所置。《括地志》所引,疑是南新豐文石人 。《長安志》云:「縣東南有六石人,趙石勒所造。西魏入關,移石人於府門外,經宿仍歸本處。」 今縣東十五里有二枚,東北一里二枚,東南七里二枚。

甘泉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俗傳赫連勃勃所築。

靈源廢縣 龍泉西南有泉曰「靈源」 ,即西魏所置靈源縣故址。

東暘谷 ,在縣東十三里。晉王子年隱居處。弟子受業百餘人,鑿穴而居。後因石季龍兵亂,遷石象山。

風門 ,當湭川口。《三秦記》曰:「在新豐縣東南,兩阜相對,其所多風。」

蜯蛤堆 ,去縣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三百步。七星塔 ,在縣東南靈臺山上,有塔七座,取象於北斗,故曰「七星塔。」

仰天池 縣南月圓山巔。上有田,可耕者千數百畝,池當其中,四面俱懸厓千尺,中通一徑。半日村 ,在縣東五里新豐原。《太平寰宇記》:「此村以山高蔽虧,陽光僅及其半。唐郎士元為渭南尉,置別業於此村。」

「樂天故里 」 ,在唐下邽縣東紫蘭村,有異花亭。今考樂天《渭村題詠》最多。

姜泉 在縣城內,距梁泉東南二百步。唐陸贄為尉,有《詩》曰:「環渠流渺渺,夾砌樹陰陰。」 自註云:「縣郭多引流泉,蔭以雜樹,盛夏無暑。」 明副使南逢吉築姜泉書舍。瑯琊王世懋督學關中,嘗憩此賦詩。

御花園 在縣南花園村。舊《志》謂宋太后所置。嘗觀周廟碑陰云:「曹皇后莊在郭許里。」

步高宮 ,在縣西南。一曰《市丘城》,秦建。

步壽宮 秦建。《水經注湭水北注》:「經秦步高宮東,又歷新豐原北,經步壽宮,即是度之。」 則步壽宮當在風門之東。

甘泉宮 在城東南川原北麓。《史記》:「始皇迎太后於雍,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雍錄》以為秦渭南之甘泉,即隋甘泉之在鄠者。今按:唐主客員外郎盧象《駕幸甘泉》詩云:「傳聞聖主幸新豐。」 又云:「千官扈從驪山北,萬國來朝渭水東。」 蓋渭南本漢新豐地,後魏析治於明光原上,稱南新豐。以象詩及今地考之,則渭南自有甘泉宮,隋特襲其名,非襲其地也。與漢雲陽之「甘泉」 ,名地兩襲。

秦者不同

崇業宮 在縣東十五里,隋煬帝大業二年建。遊龍宮 ,在縣西十里,唐開元二十五年建,取黑龍飲渭,名之,白樂天有賦。

湭西草堂 在湭水西岸。明知府南大吉敷教舊址。

瀑園 明司空南居益建。亭臺池榭,竹木花卉,盡泉園之勝。

異花亭 《舊志》云:在下邽白樂天故里,縣東紫蘭村是也。有墓有碑,碑則殘裂久矣。當時此地屬下邽,其里曰「臨津」 ,去渭水甚近。

栗園 舊《志》:在縣南五十里,唐天寶中置。今詢此地,乃在花園川南煙村,地名梨園,俗曰梨園裡。顧無所謂栗園者,訛傳耳。況明皇原有梨園哉!

王公別業 無可考,獨唐蔡希寂與兄希周有《題渭南王公別業》詩,亦不書名。今考希寂嘗為渭南尉詩,必是時題者。及考《郎士元集》,有《春王燕王補闕起城東別業》詩,亦士元尉渭南時事。白氏《長慶集》亦載有王起賜勳制,則希寂所謂王公者,蓋起也。其別業在渭城東,故錢起亦有《仲春燕王補闕城東小池》詩。

賢相宅 ,在下邽城內。宋相寇萊公宅,今「普照寺」 ,相傳即其遺址。

「姜泉書舍 」 在甘泉左東關街,泉藏息處。好學,垂老不倦。其地化誨亦多,聞人繼往開來,非徒怡情山水者。

富平縣

富平故城 ,所謂舊縣城也,在縣東北十里。大禹鑄鼎荊山 ,《地志》曰:「荊山在馮翊懷德縣。」 《蔡氏傳》曰:「荊山,即北條之荊。」 今耀州富平掘陵原,是鑄鼎地也。

《賀蘭仙蹟 》在五女塚西十五里。《賀蘭觀古教場 》在縣西南三里,練兵之地。

胡馬臺 ,在賀蘭觀西二十里,即縣東東嶽廟基。昔人洗馬于此。

美原故城 ,在田村東。

箭頭谷 在雨金堡北五里,賀師範諸將古戰場地,父老登臨,多泣下者。即龍泉溝。

王翦故宅 ,在縣頻陽故城西里餘,地曰「千口」 ,以王翦千口家耳。

王翦別業 ,在縣南二十里莊子鎮。

杜宰相宅 在縣東北達家坡南橋子溝。胡尚書宅 與杜宰相宅南北相向,門石宛然。神芝坊 在縣東南。漢時其地曾產神芝。公冶長故里 在縣東北二十里。

靡迤 即「迤山。」 周東遷,賜秦襄公地八百里。東至迤山,去縣西南二十五里。

穆公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南面各崇一丈五尺,東北面無牆。

直市 ,在縣南東北六十里,秦文公所創,物無二價,故名「直市」 ,四面牆崇一丈五尺。

雨金堡 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八百步,有一泊,每天雨水流入,似金色。按《史記》「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櫟陽。」 今地即古櫟陽界。

頻陽故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秦厲公於頻山之南築城,曰「頻陽。」

王侯堡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即翦屯兵之所。又莊子鎮,有王翦別業地。

華陽 ,在縣東南三十里。始皇二十三年,李信伐楚,敗歸。時王翦謝病家居,始皇疾駕入頻陽,手以上將印佩翦身,授兵六十萬。始皇回鑾後三日,翦發頻陽。始皇降華陽公主,簡宮中麗色百人為媵,北迎翦於途。兵期孔棘,詔即遇處成婚,翦行五十里遇焉。列兵為城中,堅設錦幄,行合巹禮。信宿,公主隨翦入都,詔頻陽別開主第,今名「相遇處」 為「華陽。」

懷德故城 在縣西南五里。周三里。漢高帝於頻陽置懷德縣,諺曰:「懷陽城。」 明隆慶中,漁子見河橋下樁似柏者數十,水北二門,石自崩岸中出,蓋懷德橋門故址。西抵浮山之陰,為薄太后花園。漢引文昌渠水灌之,利不及民,今始疏以灌田。晉即懷德故城改為富平縣。

圖書塚 ,在縣東四十里,王翦墓左。侍六塚,傳為六國圖書。歲二八月初,人望其墓若海市狀,城郭車馬,交錯其上。

樂視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漢武帝遊樂其上,今廢。

土門城 在縣東北六十里。苻秦於頻陽置土門軍。又西五里為馬圈,即土門馬廐所。後魏於此置土門縣。唐咸亨中,改為美原縣。

中華郡城 ,在縣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陽。後周閔帝置。有二石人卓立,即郡門所在,人稱為「石婆娑原。」

義亭城 唐開元間,徙富平於義亭城,即今舊縣地,蓋古之鄉亭也。里曰「義鄰」 ,在縣東北十里。魏徵故里 在縣境。宗支碑石,尚可誦讀。左有鵝鴨池。

八公堆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堆兩畔各有小谷,象「公」 字,中心有堆,故曰八公堆,即宋賀師範結營以戰處,壘壁至今尚存。

古蜂洞 在月窟山東,洞在懸崖,蜜流如瀑布。田家營 在縣東,元張思道屯兵處,城址猶存。軍寨 ,在浮山南面東十里,宋張魏公浚立寨處。

蘇尚書宅 在弘化坊。宅門獅腹,鐫云:「明昌元年蘇仲蘇千明。」 隆慶初,耕者獲銀觴於宅隅,銘如獅腹。

唐田真人故里 ,在縣北十里田村,真人頤養于美原東之永仙觀,即登仙處。今流曲堡董村兩田姓皆真人裔。

掘陵原 在縣治南,亦名「強梁原。」 又北二十里為曠野原,世傳周宣王田獵之所。

《五烈女遺蹟 》在箭頭谷西五里。五女遇紅巾賊,不屈而死,遂為塚旌之。

盤龍書院 在縣西南二十里盤龍寺。明劉士龍讀書處。

醴泉縣

塞門 在縣東北七十里。《水經注》云:「涇水出山之處,在九嵕山東,仲山之西,謂之谷口」 ,即塞門也。《漢·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昇仙於塞門」 ,疑在冶谷水出山之口。

谷口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去舊縣北四十里。漢太初元年,改池陽為谷口縣。王莽曰「谷喙。」 今故址尚存。

古縣城 ,在縣北十里。

溫宿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漢溫宿國人內附,牧飲於此。西魏武帝於谷口置溫秀護軍。唐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

舊城縣 ,在縣東南三十里餘,寬一百步。有《六駿》《昭陵》二圖碑,至今存。

唐醴泉城 ,在縣東北十里,即古仲橋城。貞觀十一年置。今為汧北鎮。

醴泉宮 在縣東南三十里。漢宣帝聞泉味如酒,因以建宮。唐貞觀間重修,縣因以名。

昭陵下宮 唐太宗陵寢宮也。在九嵕山陵之右腋,後經野火,宮燬。貞元十四年欲復置,廷臣集議,「移置瑤臺寺側,去陵一十八里,周圍一百二十步。」 今併寺廢。

建陵下宮 「唐肅宗陵寢宮,在縣北三十里,今廢。」

玉仙觀 ,在醴陵,相傳古仙王子喬所居,有玉像一軀。

敬德洞 ,在縣北五十里。

煙霞洞 ,在縣東北五十里。鄭子真「嘯傲煙霞」 故蹟。

商州

商塞 《史記》「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

雍商 晉武帝泰始五年置,以屬雍州部,故名。商洛縣 ,以境有商山、洛水,故名。今商洛鎮。菟和山 ,在州東。《左傳哀公四年》,「楚司馬軍于菟和。」 今資峪嶺。

三戶城 ,丹水縣北,有三戶亭。《竹書紀年》:「壬寅,縣河入三戶郭。楚人三戶亡秦」 ,即此。

順陽 即南雍。漢建業中,割南鄉、石壤為南鄉郡,晉改順陽郡。

南鄉故城 ,瀕丹水之陰,係晉興寧末,上洛太守王靡之改築。城北,半據水中,左右夾溪,春夏水漲,望若孤洲。

丹水城 丹水在城南一里。《呂氏春秋》云:「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 疑即丹朱所封者。《史記》:漢高入秦,王陵起丹水以應之,故水側有王陵城。《水經注》云:「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出郛側,赤光上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步行水上。」 丹水縣以此名。

《商封 世紀》云:「堯女女罃,舜次妃也。封於商,生九子。」 《路史》云:「商洛有堯女墓,今城東有九子墓是矣。」 又云:「女罃生義均及季釐,義均封於商,曰商君。」

商密 。《周禮職方氏》「分九州為商、密之地。」 杜預曰:「丹水縣西南有密鄉,楚申、息之師所戍也。」 白羽城 ,在州南,即修陽故城。《左傳昭十八年》

楚使王勝遷許於析,出師以臨上洛。析即白羽也。在修水北,故曰修城。《史記》:「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有眾五萬,取析一十二城。」

蒼野聚 在州南百四十里。《左傳》「哀四年,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蒼野。」 《史記》: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曰嶢關,曰武關,曰白羽城,曰蒼野聚,皆稱險要。

商於 今有商於驛,在州西五里。秦孝公封衛鞅於商於,號曰「商君。」丹崖山東南有南鄉郡,割南鄉石。以為城。晉宣帝孫暢封順陽王,因立順陽郡。城南門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忻為郡,伐之,有大蛇從樹腹墜下,長三丈,群小蛇數十隨入南山,聲如風雨。伐之次日忻死。興寧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水中,左右夾溪,溪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兩懸之澗,歷於中北,所謂「商於」者也。

高車嶺 在州北二里。相傳漢高后使張良詣迎四皓之處。

商顏 ,漢武帝時臨晉,民引洛水在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不相通。宋邵雍詩云:「十舍到商顏,雖遙不甚艱。東西愬洛水,表裡看秦山。」 《文獻通考》有《商顏雜錄》二十卷。

劉嶺 在州南三十四里。嶺甚危峻,萬木森羅。唐高太素結廬於此。有報時猿,值子午二時,猿即鳴啼。其餘為凝碧池、清心亭諸勝。溫庭筠有詩。

石佛灣 在州東五里。其洞曰「石巖」 ,泉曰「東溪。」 李太白有《題東溪幽居》詩。

紅崖冶 在州東十五里。其地產銅,舊有錢官,與洛源監同為採鑄之所,監去冶三十五里。仙娥驛 ,去州十五里,對仙娥峰而名也。峰西巖洞壑幽邃,李太白嘗遊焉,曰:「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 白居易《過驛》詩云:「谿上郵亭氣早秋,樹邊溪色遶床流。」 有崇明禪院,唐敕建,下臨丹水,石洞相接。宋知州事王禹偁作《西巖、冷溪會》,集五縣令登舟賦詩於此

迎翠樓 在州治舊城上。取李白「雲窗拂青靄,石壁橫翠色」 語也。

盧氏縣 ,舊屬上洛,隋割屬河南,今仍之。武關 秦之南關,昭王伏兵于此,誘楚懷入,執之不歸。

「少習 」 ,即武關。《左傳哀公四年》:「將適於少習。」 按:杜預注曰:「少習,商縣東之武關。」

上洛縣 。《竹書紀年》:「周威烈九年,楚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是也。」

《上洛郡 》晉置,今商州。

荊州 秦苻融遣苻菁掠上洛,於豐陽縣立荊州,今山陽豐陽關。

朱陽縣 屬上洛,唐割屬河南朱陽川。

陽亭縣 州南。有「陽亭聚。」

丹水縣 西。漢名。《漢紀》:「王陵起兵丹水應漢」 ,即此。今山陽竹林關。

南陽縣 ,隋開皇初入豐陽縣,地。今山陽。安業縣 ,唐析豐陽地為安業縣,後改乾元,今鎮安。

乾祐縣 東漢名,今鎮安新豬坪。

曼川縣 隋併入上津。今山陽曼川關、豐陽關地。

上津縣 ,隋置,屬上洛郡。明時割屬湖廣,今仍之。

酇城 ,永嘉中,丹水浸沒,永和中,徙至南鄉故城。

鎮安縣

蠻王砦 ,即曼川,古蠻子之國。《左傳》哀四年,單浮餘圍蠻氏,蠻潰,子赤奔晉陰地。

古洵陽 。漢洵陽地,唐之安業縣也。萬歲通天元年,析豐陽置安業。唐府兵之制。商州有二,曰洵水。王京

乾祐舊縣 ,在縣北八十里。宋知永興軍寇準得天書於乾祐山,即此。元至元丙子,縣廢。聖燈崖 在縣南百五十里雲蓋寺側。清夜有聖燈自崖畔出。

建安廢縣 ,在縣北五十里。即野豬坪。

雒南縣

上洛故城 ,漢上洛縣地,晉之拒陽縣也。隋開皇間改今名,治在清池川。《郡國志》云:「南齊有上洛郡,領陽渠。」 今按:上洛舊廢為鎮,今即陽渠,復設雒南縣。

《元扈 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於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

考證

之。《黃帝錄》云:「帝在元扈山,左右百二十人,有鳳銜圖以至帝前,再拜受圖。」 今按:元扈距縣西北一百里。

《墨洞 》,卻川北有墨山,繪綵奮發,其黝若墨,俗謂之「墨洞。」

「王家菴 」 ,相傳為王景略避亂之處,今亡。五仙窯 在盧陵關西石室。弘啟樵者見五老奕其中,饑取甘松啖之,酌澗水嗽齒。薄暮,招鶴乘之而去。

藏修洞 ,在縣東郊外,陳圖南藏修於此,後乃之華山。

書堂 在縣北二十里,謂之「書堂山。」 世傳張良辭漢,讀書其中。

香山 ,傳為仙人王子喬隱處,下有太子坪、玉虛洞 在羅家溝之後山。明萬曆十三年,僧耕田山下,見白兔匿其間。發土洞闢,深五里許,高二丈餘,廣可容千數百人,燃炬而入。行五十餘步,陟一山下,見瑩潔光燦,如瑤室玉府。石乳垂而凝者,長至丈餘,小有如翎孔者,薄有如蟬翼者,散有如霜飛而著林木者,而壁之兩旁,酷似妝塑,所謂普陀山,而真境自然,非妝塑能及。乳脂積其下,或如獅而踞,或如象而服繡,或如異獸而奔馳,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級,或如欄杆而玲瓏,或如山而蒙初雪,或如僧伽瞑坐,而三五相對。中有水積為池,水與石平,而石瓣皆成蓮花形,浸於其中。頂有一穴,不可探。旁有二岔,幽深不可入,非神力無能為之。《洪令》名曰《玉虛》。

希夷洞 宋陳希夷藏修於此,後徙華山,有石床、石枕、古蹟。

《銀洞溝 》,每天爽氣。清溝吐白氣如練,長幾竟天,殊為奇絕。

茶臼山 山巔石齶齒,齒有臼二、三,可受水數升。口圓底剡,受杵處光潔澤滑。相傳仙人搗茶其上。

老君峪 在東紅崖中。老子避周亂入函谷,嘗過此。今石土猶有青牛足跡,土人為廟祀之靈。峪口 《洛水》經其山下,大禹時,神龜負圖授禹於此。

王喬山 在冢嶺南,仙人王子喬曾隱其上。秦王川 ,唐太宗遊獵至此,今有秦王廟。大渠川 ,即洗馬河也,以樊噲洗馬得名。靈泉 ,靈峪口有石泉,如缶如甖,泉水上湧,噴濺珠璣,故云「靈泉瀑布。」 其水從峪口入洛。文峰塔 ,明知縣李燦於萬曆戊午年築塔於東山龍首之上。其年薛敦倫中鄉試,陳令應顯建三塔於南阜,其年,孫弘祚、陶蔭嚳、李果珍俱中鄉試。其南阜東西二塔頹圮,今楊令復築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