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3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九卷目錄

 興安州部彙考三

  興安州祠廟考二寺觀附

  興安州驛遞考

  興安州兵制考

  興安州物產考

  興安州古蹟考

職方典第五百三十九卷

興安州部彙考三 编辑

興安州祠廟考二寺觀附 编辑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萬春寺 在漢水北白雲山下。先名萬頃寺,在今寺東南高岡之上,後移於山阿,更名「萬春。」 創於唐南嶽懷讓祖師開山,規制狹小。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叢鬱,昔有大竹千竿,干霄可愛。入山門,東折為天王殿,中有平地,上築露臺,建古殿五楹,中塑諸佛像,皆古甚。迴廊四周,僧寮環之。殿後轉東有白蓮池,其上斗壁不可登,寺前有萬春洞,洞內外皆唐、宋、明人題名。中《觀音大士像》,乃唐咸通十二年辛卯八月塑,宋宣和五年七月知金州軍事李縡睹其歲久,特為設色。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修寺宇。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李

翔鳳於洞門刻「白雲深處」 四字,洞下有南嶽禪師白雲泉,一名卓錫泉,一州之名勝也。

「天聖寺 」 在西津渡之南,建於宋,明洪武十七年重修,成化中又修,明末燬於寇,惟鐘樓僅存。中有古柏二株,不知何年物,明末枯而復生。

皇清順治十六年,右營遊擊屈復泰重建。前為「山門。」

後為天王殿,最後為大雄殿。東偏為伽藍殿,西偏為地藏殿,最後為藏經樓,中貯《大藏經》一部。極北漢江之濱為彌勒殿,規模頗壯麗可觀。星羅寺 在西津渡北,背山面水,俯瞰州城。州人謝御史毀寺葬祖,有鐵鐘一,重萬斤。宋嘉定七年鑄,後移置州城純陽宮至今存焉。

尊勝寺 在牛山行祠東,今廢。

金堂寺 ,在南山下,久廢,新建禪院。

雙溪寺 :在城南,久廢,土人重建。

報國寺 ,在城南四十里五峰山下,久廢。六峰寺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鎖龍溝。月池寺 ,在城西北一百里,逼近漢水,有碧池灘。

廣濟寺 在州西長槍鋪,今建庵施茶以飲行人。

景陽寺 在傅家河

牛山寺 在牛山下

顯越寺 在五堰河

永寧寺 在黃洋河,今廢。

嵐宮觀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今廢。

泰寧寺 ,在州城南門內,有《萬金佛像》一軀。延壽寺 ,在城隍廟東。

四聖殿 在長春堤北

玉皇閣 在長春堤南,今廢。

萬壽寺 在城西

準提庵 在長春堤西

靜寧寺 凡三,一在城東門內,其二俱在東關,即清真寺也。

《真武殿 》,凡二:一在藥王溝西,一在鯉魚山麓。三官殿 在城隍廟東。

柴扉道院 即純陽宮也。在城隍廟東,相傳呂仙遺跡。昔呂仙降乩,有詩云:「朔風吹動六花飛,丹竈寒生火力微。來往八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松扉。」 至今傳誦。明正德中,呂涇野避劉瑾,嘗隱此。萬曆中重修,進士劉卿為記。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王章重修。康熙八年燬於火,知

州牟文龍重建

寶壽庵 在新城西北隅,俗呼為「老庵。」

迎仙庵 在新城西北五十步。

迴龍觀 ,在城西北隅漢水之濱,竹樹叢雜,紺窗掩映,儘堪遊目。中營遊擊胡愷建。

峰巒寺 ,「在嵐河。」 以下諸寺,俱經久廢。

磚坪寺 在嵐河

興聖寺 在秦郊鎮

雙泉寺 「在大道河。」

石佛寺 與雙泉寺近

天池寺 在挖斷岡

琉璃寺 在五堰河

龍泉寺 在恆口鞍子溝。

圓覺寺 在大毛溪

觀音寺 在藺河

行覺寺 在二里坡

廣平寺 在松樹壩。按:以上諸寺,僅存其名,基址不可考。從《舊志》採入。平利縣。

普濟寺 在縣西北

華嚴寺 在縣西

洵陽縣

靈巖寺 在縣西

西寺 在縣西

白河縣

長春寺 在縣東北

紫陽縣

大名寺 ,在舊縣址,向為護記僧住持之處。有東西僧房及觀音閣,為習儀講《鄉約》之所。今僅存佛殿五楹,東西草房各三間。

西寺 在縣西郊外,今廢。

芭蕉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為邑之古剎。「雙龍寺 」 ,在縣南八十里,有鐵佛像。

大吉寺 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漢時建,久廢,有遺碑。

目連寺 在洞河內華洞南山巔,今廢。

朝天觀 在香罏山巔,有神鼎焉。

龍泉觀 在縣南六十里京山嶺中峰之巔。迴龍觀 在縣南二十里汝河中太子坡。盤龍觀 在縣西三十里小石河紅椿壩山巔。三官殿 在縣北煙墩嶺。典史李開大倡修。觀音殿 在巽橋石岡上。

東明庵 在縣西八十里。明成化間建。東明禪師脫化於此。棟宇壯麗,甲於漢南。

紫竹庵 在縣東南

拙牛庵 在縣西七十里。拙牛係東明禪師弟子。結庵焚修,後改「光明寺。」 今廢。

天池庵 在縣西八十里。山頂有池,冬夏不涸。茂林修竹,清遠幽勝,高僧多居焉。今廢。

石泉縣

龍化寺 在縣東門內

漢陰縣

青山寺 在縣西十五里,今廢。

重雲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

迴龍寺 在縣東南六里。

棲雲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勝水寺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吉祥寺 在縣東六十里。

離塵寺 在鳳凰山頂

鳳凰寺 在縣南一里

靈寶寺 在縣南一里

休心寺 在縣南五十里,今廢。

龍興寺 在城內東北隅,僧綱司真護建,官員習儀之所。舊在東北龍岡下,漢高王漢中時建。鑄鐘一,重萬斤,每擊聲聞六十里。有柏一株,高百餘尺,大四十圍。邑庠生蔡鳳題云:「誰云材大難為用,隆棟終教佐廟廊。」 後果為明世宗採用。靈山寺 在縣南六十里,今廢。

金華寺 在縣南七十里。

蓮花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石馬寺 在縣北四里

石佛寺 在縣北六里

三清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

乘鶴觀 在縣東南三十里。

老君觀 ,即三聖觀,在縣南六十里,今廢。酆都殿 ,在縣東北一十里。

真武宮 在龍首岡

觀音堂 在西關,今廢。

白衣庵 在月河南岸,今廢。

三官殿 在西關外,今廢。

觀音殿 在南城外,今廢。

藥王殿 在縣東五里,今廢。

聖母殿 在縣西五里

興安州驛遞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

總鋪 在州治前

長槍鋪 在州西十五里。

傅家河五里鋪 在州西二十里。

秦郊鋪 在州西四十里。

三渡鋪 在州西五十里。

新建鋪 在州西六十五里。

𢘆口鋪 在州西八十里。

越嶺鋪 在州西九十里。

梅子鋪 在州西一百五里,為漢陰界。

桑園鋪 在州東十五里。

石梯鋪 在州東三十里。

神灘鋪 在州東四十五里。

二郎鋪 在州東五十里,為洵陽界。

牛蹄鋪 在州南十五里。

黃洋鋪 在州南三十里,為平利界。

神灘河鋪 在州北五十里。

麻坪河鋪 在州北一百里,為洵陽界。

柴廟鋪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

鳳凰鋪 在州西南六十里。

流水鋪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為紫陽界。額設走遞馬五十疋,馬夫二十名,本州額設及外縣協濟。兌留兵餉,共銀一千九百四十七兩二錢九分。

額設扛轎夫四十名,額工食銀四百三十二兩。以上實夫馬工料共銀二千三百七十九兩二錢九分。內除澄城縣協濟銀內「秦屬」 蠲免銀七兩三錢五分零,除逓年裁革外,止該銀一千九十九兩二錢。內:

留扛夫二十四名,額留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外遇閏加銀五兩九錢六分一釐。

留遞馬三十疋,額留草料銀六百四十八兩。外備修補號鞍屉、劄刀、藥油等項銀三十兩。外遇閏加銀一十八兩六錢九分六釐。

留馬夫一十五名,額留工食銀一百六十二兩,《平利縣》:無考。

洵陽縣

額設馬二十疋,馬夫一十三名,歲支銀七百八十九兩七錢一分六釐。

額設扛轎夫一十四名,歲支銀一百四十七兩一錢。

白河縣:無考。

紫陽縣

在城鋪 在堡內

鳳嶺鋪 在縣治東北十五里。

茶園鋪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蒿坪鋪 在縣治北五十里。

石泉縣

額設馬三十疋,馬夫一十八名。歲支銀一千一百六十八兩三錢七分四釐。

額設扛轎夫三十四名,歲支銀三百六十七兩二錢。

漢陰縣

雲門鋪 在縣東二十里。

澗池鋪 在縣東三十里。

蒲溪鋪 在縣東四十里。

雙乳鋪 在縣東六十里。

平梁鋪 在縣西十五里。

高梁鋪 在縣西二十五里。

石峪鋪 在縣西四十里。

梨園鋪 在縣西四十五里。

岅峪鋪 在縣南二十里。堰坪 在縣南七十里。

漢陽坪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豬頭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觀音河 在縣北四十里。

青泥河 ,在縣北五十里。

橋路溝 在縣北六十里。

原額驛馬四十疋,每年共支銀一千三十八兩九錢七分零。內二次裁馬十六疋。

現存馬二十四疋,草料銀三百六十六兩外,又修補等銀六兩二錢零。

原馬夫二十四名,每年支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內二次裁馬夫十名。

現留馬夫十四名,工食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原額扛轎夫三十四名,每年支銀三百六十兩。二次裁夫十三名。

現留夫二十一名,工食銀七十九兩六錢七分零。

按《通志》:康熙三年,兵部題覆陝西總督巡撫議定,本省驛傳事務,奉

旨「照各巡撫分轄地方、歸併西延、鳳漢四府」、興安一

州。令陝西巡撫所轄同城督糧道兼攝

興安州兵制考        通志 编辑

本州

「鎮守漢羌興安等處地方」 總兵官一員

「鎮標中軍」 、管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協守興安城守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按《州志》:「順治四年,設興鎮總兵官一員,旗鼓守備一員。總兵總統中、左、右、前、後五營,每營各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一千名。五營共五千名,裁所千戶等官,另設守備一員。尋屯田歸州,守備亦裁。七年,裁前、後營,止存中、左、右三營。興安為東協,設城守營副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一千名。設兩協八路官兵:白土路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把總二員,馬步兵五百四十名。

漁渡路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馬步兵五百三十名。紫陽營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馬步兵四百四十三名。

舊縣關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馬步兵三百四十名。八年,裁旗鼓守備、守禦所守備并所軍屯田入興安州。

康熙元年,因房縣山賊負固,設「七里關」 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兵二百二十一名。

五年,裁城守營兵三百名。十年,鎮標每營裁兵二百名,止存八百名;城守營裁兵三百名,止存四百名。

十四年,仍復五營,各補足兵八百名。十八年,另設新兵。營伍制度、官兵數目,仍依舊制。

二十二年,仍裁前後兩營官兵。三十三年,裁兩協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俱增入各路。

興安鎮標兵丁,除節年奉裁外,鎮標三營現存馬步兵丁三千名。東協城守營現存馬步兵丁三百三十名。

舊設守禦千戶所,中分州城,東為州地,西為所地。指揮李琛、千戶張麟始建所於鼓樓巷之西,今廢。

正、副千戶六員  ,鎮撫一員。

百戶十員,旗軍一千一百二十名。

演武廳 ,在西門外。東西二百二十步,南北二百一十三步。熟地一百三十三畝。康熙元年,建武成王廟於廳後。

《紫陽縣志按其餘縣志
{{{3}}}{{{4}}}
编辑

「紫陽路」 遊擊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一員提兵分防漢陰,一員駐紫陽縣「任河。」

原設馬步兵丁八百名,康熙三十二年,議裁三百名,止存五百餘名。

演武廳 在縣東門外

興安州物產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穀屬

黍   、稷   、稻   、糯。

粟   、麥   、麰   ,玉黍

蕎麥  、燕麥  、豌豆  、黃豆

菉豆  、胡豆  、扁豆  、稔子。

芝麻

小荳 :有赤、白、黃、麻四種。

蔬屬

芥   白菜  、芹   、菠菜

油菜  、萵苣  、芫荽  、筍。

芋頭  、蕨   、藕   、菱

蔥   、蒜   、韭   、《山藥》

絲瓜  、西瓜  、甜瓜  、北瓜

東瓜  瓠子  。葫蘆  《茄子》。

蘿蔔 :有紅、白二種。

王瓜 :有夏、秋二種。

稍瓜 即菜瓜

莧 有紅白二種

果屬

柑   、梅   、梨   、枇杷。

銀杏  、軟棗  、葡萄  棗。

栗   、桃   杏   《核桃》

石榴  、林檎  。柿   ,《蘋果》。

拐棗 一名《珊瑚棗》。

花屬

蕙   蓮   、桂   《瑞香》

薔薇  、紫荊  、《刺梅  》、梅

「石榴  杜鵑  」 ,玉簪  雞冠。

菊   、鳳仙  、梔子  、《繡毬》

「芙蓉  葵   」 、玫瑰  凌霄

石竹  芍藥  ,木槿  《剪絨》。

甖粟

牡丹 多單葉

海棠 有春秋二種

《臘梅 俱九英梅》少圓瓣者。

桃 有絳、緋、碧三種。

木屬

松   柏   ,檜   、榆。

楸   、椿   、槐   、銀杏。

桑   、竹   、楮   、桐

桼   ,楓   、梨   、棗。

栗   ,槲   ,柳   ,㯶,烏桑

藥屬

百合  、防己  、丹皮  、車前子。

杜仲  、厚朴  。黃蘗  。王不留行。何首烏 。木通  。石菖蒲 、天門冬。

麥門冬 、紫蘇  、薄荷  、牛膝。

天南星 、金銀花 、益母草 、茯苓。

細辛  、柴胡  、牛旁子 、蓖麻子。

地骨皮 、芍藥  、白芨  、半夏。

香附子 、豨薟草 、五味子 、茱萸。

蒼朮  、茵陳  、瞿麥。

貨屬

漆   紙   、蠟   茶。

麝   棉花  、棉布  、《五倍子》

禽屬

雞   ,鴨   ,鵝   ,雉。

《烏   鶯   雀   鷺:鷥》。

《百舌  鳩   》,鸛   鴿。

鶉,  鴛鴦,  鸕鶿,  子規。鴻,   鴞。   鵲,   天鵝。

獸屬

虎   、豹   ,熊   、鹿。

麞   麂   豬   山羊,野豬  兔   狐   狸。

《猴   狨   》《飛鼠》。

鱗屬

鯉   鯽   鱔   鰱。

鯿   鯰   ,花魚介屬。

龜   、鱉   、蝦   、蚌、蛤

螺螄  石蟹

興安州古蹟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媯墟 在漢北,過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 昔有廟,今廢。

西城故縣 ,在州西南二里。

安康故郡 ,劉宋分置安康郡。有安康石,在漢水中,故名。其石常隱而不見,見則其國大饑。爛柴關 ,在州北八十里。夾岸崇山峻谷,虧蔽雲日。多喬木,六月行人不知有暑。

擂鼓臺 在州西六十五里。孔道之南,土阜巋然如息壤者,古戰場也。

赤崩灣 在州西四十里。宋開國侯楊從義子大勳盡節於此。昔人有「試看赤崩灣下土,年年烈日照忠肝」 之句。有朝陽洞,年久崩圮,僅存其跡。

姜女石 在石泉壩東,屹立漢濱,若西望焉。石泉壩即古石泉縣治,有元至正間《儒學碑記》,年久字畫剝落,不能成句。

廣城故縣 ,東晉時置。舊西城、廣城二縣,指魚浦溪,而分廣城縣治,以「廣」 「廉」 字相狀,後人因置楊廉縣。

吉挹城 ,在州西南九里。即魏山。

舊土城 在州城東關,不知築自何代,其遺跡猶存。

古郡城 在漢江北,元初廢。《志》云:「州治初在漢水北,去水不過百步,復移水南。」 舊《志》所云「南臨漢水,北阻方山」 者是也。

歸安鎮 在州城北。五代周顯德五年,李玉自長安襲蜀歸安鎮,蜀兵據險邀之,敗沒。今名「香獐壩。」

水寨 在州城南。後唐置水寨以備蜀。清泰初,蜀將全師郁寇金州,拔水寨防禦馬全節拒卻之。按:州城昔在漢水北,故《水寨》曰「在城南。」 月谷川, 《水經注》云:「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大坂,月川在中,黃壤沃衍,桑麻列植,多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

青碌局 在州治西。「碧鈿」 、《青碌》諸洞,皆不知其處。唐、宋以來,每歲辦採,至明始停閉。

香溪洞 在州南七里。澗水芬馨可漱。相傳呂仙度《郭尚竈》於此。明成化丁酉,知州郭福聞洞中有胡濙題詠,訪之,見山盡處,二人對奕,忽化白雲飛去。今石枰尚在。

翠光亭 在州治西北,即郭尚竈賣酒處,今廢。「綺川亭 」 在州北牛山。春時花開,錦繡可觀。今廢。

《星羅鐘 》,宋嘉定年鑄,重萬斤。款制甚古,今在城南純陽宮。

仙丹水 在龍窩。相傳呂仙度郭尚竈,置丹於龍窩,故今人取水為麯,乃其遺事也。望紅樓 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今廢。勸忠堂 在州治後,宋時建,久廢。

瞻闕亭 在城東北三十步,今廢。

望雲亭 在瞻闕亭之左,今廢。

忘歸亭 在州治西南五里,今廢。宋陳師道有記。其略曰:「廢丘故宮,頹垣敗塚,達於四境,猿鳴鳥啼,日夜間作。」

遇仙橋 在州城南,相傳知州郭福遇仙處。「卓錫泉 」 即萬春寺。白雲泉,南嶽禪師卓錫之地,有泉湧出,故名。

《平利縣志》
编辑

《洵陽縣志》
编辑

《白河縣志》
编辑

紫陽縣

紫陽洞 在縣南岸。宋元豐間,真人張平叔諱伯端,山西洪洞縣人,秦王封為紫陽真人,師事青城仙翁,默授真詮。直抵漢水,至甕兒山石洞靜定保元,面壁數年,白日沖舉,留《悟真篇》行世,洞以是得名。永樂間,有田夫關繼開者,入其中,遇大蛇當道而止,自是洞門遂塞。明守道王文翰遇真人於京邸,語王云:「茅庵在紫陽甕兒山,公行當鎮守金州。」 命下,果然。及抵紫陽甕兒山謁祭,洞口有白雲矗天,此隆慶戊辰歲也。至萬曆癸巳,有河南羽士鍾太鸞,追覓真人故蹟至紫陽,募工鑿洞,僅丈餘,獲銅鼎古硯,皆非人間物。

陳公巖 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鐵縴灘。」 南岸石壁數丈,陡絕壁立,人不能行。昔有鐵繩懸於崖上,溯流者挽之以行,年久繩壞,舟人苦之。

皇清順治十六年,江西督糧道陳安國漢中沔縣人。

也。捐貲募工,鑿石開路,故以此得名。後數年,陳復遊紫陽,蟬蛻於此。

沖天洞 ,在縣東三十五里,汝河對岸,懸崖中有石洞,洞前有泉,清澈可掬,時有雲霧繞其樹。亦紫陽真人煉丹處。

滴水崖 在縣北十里。恠石嶙峋,古樹參差,藤蘿鬱結,苔蘚蒼茫。崖上有洞,洞有石龍,伸首吐水。又有太白池,深不可測,禱雨輒應。

白崖洞 在縣南,進汝河三十里,懸崖峭壁,竹木叢茂,上下二洞,距五丈許,洞中垂石乳滴水,石筍承之,形若雌雄相顧,四旁石紋如鱗甲,莫可名狀。相傳宋時有全真修煉仙去。

觀音碥洞 在縣西南,進任河一百二十五里,懸崖高覆如八卦森列,天成石龍,俯首滴水,下生石瓶盛之,不竭不溢。中有大洞,可容數十人,亦奇觀也。

仙女洞 ,在縣南一百里,洞門常有五色霞光,相傳洞中水溢,時有胡麻飯流出。

目連洞 ,在縣東南洞河內八十里。昔有人聞洞中音樂縹緲,風生香馥,百卉森然。今山半崩裂,人跡不至。

鴛鴦石 在縣西三里漢水之濱。兩石宛如並鳥,有順流浮遊之勢。傳為洋縣鴛鴦壩順流浮來,有漁人識之。

漢王城 ,在縣西八十里,水路一百里。漢高祖屯兵於此,城址尚存。

馬家營 在縣西九十里,水路一百二十里。亦漢高祖屯兵處。舊有鎮店,今廢。

===
《石泉縣志》
===

漢陰縣

漢王城 ,在鳳凰山南,漢水北岸,周圍三里許。漢高駐師於此,命軍士兜土所成,今遺址尚存。城牆嶺 在漢江南五十里,城基猶存。

擂鼓臺 在縣南八十里。

「煉丹崖 」 在擂鼓臺旁,離縣八十里,即「黃龍坐靜處。」

灌臺 ,在城東北隅。周丈人抱甕灌田,子貢停車之處。

大懸崖 ,在城東南十三里,高人韻士多遊於此,常留題焉。

《州縣志》未詳古蹟       。《通志》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長春亭 在州城東北長春堤上。

平利縣

長利故城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長利谷,漢縣也。《南北朝》曰「吉陽上廉」 ,以在楊廉之上,吉河之陽。

錫義城 ,在縣西六十里。錫義山,漢錫縣以此名。山形如城,方圓百里,四面有門,上有方石如壇,長十丈餘,世傳列仙所居。

連線寨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奇巒千疊,碩材萬種,途盤十五里,至頂三面壁立,下有連線洞,高八尺,闊一丈。

金雞寨 在縣東二百里。平地突起一山,高百丈,周環有水。明正德間,屯兵於此。

九龍寨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山連八里岡,俗傳古蠻王寨舊址,以後有九龍洞,故名。

洵陽縣

禹穴 在縣東二百三十里。穴高八尺,深九尺。旁鐫「禹穴」 二字。唐貞元間,詩人鐫詩崖壁,今剝落矣。

伎陵城 ,在縣西五十里,即木蘭寨。周迥數里,左峰累石數十行,重累數十里,蜀兵救孟達處。聖公館 ,《漢水記》云:「黃土縣雞鳴山北五十里,有聖公館,乃光武屯兵處。」

星辰寨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俗傳漢將張飛屯兵於此。

黃土舊縣 。晉於縣置洵陽郡,後魏又於郡西分置黃土縣。

淯陽故城 ,在縣東三十里。晉於此置淯口戍。後魏大統元年,始置淯陽縣。唐大曆中,併入洵陽。

大夫營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明初,御史大夫鄧愈屯兵於此。

白河縣

仙人履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仙人履,石跡,指痕如鑿,名曰「仙人腳。」

紫陽縣

望夫石 在縣西南八里。舊傳有婦人,其夫從戍,朝夕登望,後化為石。李素《詩》云:「望夫化石立山根,何事人間處處存。漢廣汝墳風化遠,乾坤留此媿鶉奔。」

顯鐘溝 在縣南四十五里。昔溝中洪水湧出二鐘,一入均州,一入興安。今天聖寺鐘是也。目連庵 在縣東十里目連山。俗傳目連和尚構庵於此,遺址尚存。

石泉縣

長樂舊縣 。本漢西城縣城。晉分置長樂縣,西魏改今名。唐大曆中,省入漢陰。永貞元年,復之。蓮花石 在縣東五十里遲水入漢之處,有巨石如蓮花。明景泰中,設巡檢司於此。

漢陰縣

安陽舊城 ,在縣西二十四里。漢置。晉太康中,更名安康縣,屬魏興郡。

仙人藥園 ,在縣南二十五里。《周地圖》云:「龍子山疊嶂,凡十二層,上有仙人藥園。」

方山舊關 ,在縣西三十二里。唐貞觀二年置。北阻方山,南臨漢水,驛路之衝也。

墳墓附      《通志》《州縣志》合載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古太子墳 」 ,在城南三里歡喜嶺下。昔有牧童誤入,見庭殿儼然,懼而出,遂失。

明李御史善墓 ,在州南。

謝參政文墓 ,在州南。

屠知府安民墓 ,在州西。

劉郎中宇墓 ,在州北。

屠知縣濟墓 ,在州東。

侯知縣大化墓 ,在州東。

洵陽縣。按餘縣不詳。

明張郎中翔鳳墓 ,在縣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