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6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卷目錄

 鞏昌府部彙考四

  鞏昌府學校考

  鞏昌府戶口考

  鞏昌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五百六十卷

鞏昌府部彙考四 编辑

鞏昌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编辑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隴西縣附郭。

鞏昌府儒學 在府治南。舊在城西南隅。明隆慶元年,守道劉伯燮改建城中以古「萬壽寺」 相易為之。萬曆乙巳,守道周懋相改遷在城南街,東向。天啟元年,守道王鳴玉因原址改南向。相沿兩代,日久漸頹。

皇清康熙壬戌,知縣紀元率屬捐俸修葺「啟聖祠。」在

殿左。名宦祠在廟戟門左。鄉賢祠在右。文昌祠在廟右。魁星閣在廟東。

隴西縣儒學 在廟西,與府儒學仝建。

崇義書院 在東郭內

社學 凡二處:一在城隍廟東,一在儒學東外。《州縣》

安定縣儒學 舊在街西,與縣治相對,後改其門於「中城。」 原有倉廟,在縣治西。啟聖祠在

文廟東

會寧縣儒學 舊在縣治南。明洪武初,知縣郭斌所規畫,嗣後劉縉踵成之。弘治十三年,改遷北草場。嘉靖四十年,又遷於城東。四十二年,以形家言弗利,四遷而復舊址。

文廟在西南。啟聖祠在廟東。名宦、鄉賢祠在左右。

通渭縣儒學 在縣治西。東鄰縣,西接民楊氏居,北盡城牆,南向街。明洪武初年,主簿徐復觀創建。成化十九年,知縣趙信重修,年久傾圮。萬曆四十三年,知縣劉世綸整修,補葺一新。

文廟在縣正街。啟聖祠在廟東。「名宦」 、「鄉賢」 二祠在

泮池左右

社學 凡二:一在縣南街,一在縣前倉。

漳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舊址也。明成化間,知縣李之本重修。

文廟在東。啟聖祠在廟東。名宦、鄉賢祠在左右。

寧遠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南向。

文廟在縣治東

伏羌縣儒學 舊在城西南隅,元至正二十七年建。明弘治年間,知縣周書改建。萬曆中,

文廟改建渭北學,仍舊。啟聖祠在廟前。「名宦、《鄉賢》。」

二祠在廟東西

社學 四街各一所

西和縣儒學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七年,知縣楊英建。嘉靖辛卯,署印判官樊安仁大加修葺,堂亭,更新。廟在縣治西北。啟聖祠在廟東。名宦、鄉賢二祠在廟左右。

社學 在縣治北

成縣儒學 在縣東南七十步。明洪武七年,知縣鮑子信改建縣治西三十步。後知縣張瓛等重修。廟在縣治東。啟聖祠在廟左。

社學 在街東

秦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西向。

文廟:在縣治西。康熙二年,知縣喬已千奉。

旨「重修。」

社學 各街俱有

清水縣儒學 舊在西郭,宋紹興間建。明洪武初,知縣劉德遷於縣治北。嘉靖間,遷安國寺基。

文廟在縣治東。啟聖祠在廟左。「名宦」 、「鄉賢」 二祠在

戟門左右

社學 有二:一在東門外,一在西關。

禮縣儒學 在城東鳳凰山下,啟聖祠在

文廟東。名宦、鄉賢二祠俱在北郭內。

階州儒學 在土城西門後。凡三徙不利。明萬曆四十年,邊備張以謙改復其舊,捐俸勸役,士人德之,建祠其左,啟聖祠在。

文廟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泮池左右。

書院 在州前

社學 在州西

文縣儒學 在舊城,元末廢。明正統五年,千戶楊英建。弘治中,千戶高節、知縣李陽改建於縣東。

文廟在縣治東。啟聖祠在廟東。名宦、鄉賢二祠廢。

秦州儒學 在州西南隅。元大德六年建。明洪武四年,知州楊忠重修。

文廟在西南。啟聖祠在東。名宦、鄉賢祠在戟門外。

書院 在州治西

徽州儒學 在東街鐘樓山之麓。知州金堅創建。明成化七年,知州孫蕃成。嘉靖三年知州白松相繼修葺。

文廟在東。啟聖祠在廟東。名宦、鄉賢祠在左右。

徽山書院 在北街鐘樓山麓。明嘉靖十三年,學院劉良鄉、胡守中相繼增修。

社學 四街各一所

兩當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明洪武年間,主簿廖森建。正德十年,知縣高騰改建於縣治西舊驛故址。

文廟在東,啟聖祠在後。名宦、鄉賢二祠在二門外。

社學 創建北街東

岷州衛儒學 舊在西營城,明洪武七年,馬華創建。弘治三年,副使張泰改建城中衛北。

文廟在衛治東。啟聖祠在廟後。「名宦」 、「鄉賢」 二祠在

泮池左右

洮州衛儒學 在衛治西。明永樂十七年,鎮守都司李達創建。成化十三年,鎮守徐昇增修。

文廟在衛治東。啟聖祠在廟殿後。名宦、「鄉賢」 二祠。

在戟門東西

社學 在副府西

靖遠衛儒學 在北街

文廟在衛治東南

社學 在副府西

西固所儒學 所在未詳。

社學 在所治東北。明萬曆元年,守備師範創建。

鞏昌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實在》戶、七千四百七十戶。

原額民丁三十四萬六百六十一丁,并匠價共銀五萬八百五十二兩二錢八分三釐五毫四絲二忽七微。除優免匠價并迯亡外,實活丁一十一萬六千九百七丁,該徵銀二萬二千七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七釐六毫五絲四忽八微七纖九塵八渺。

一、餘水鹽課抵丁銀二百二十兩六錢九分七釐。

原額均徭銀六千八百五十二兩四錢三分二釐七毫二絲六忽。除荒外,

實徵銀四千九百九十三兩二錢三分二釐七毫六絲八忽五微二渺。

外遇閏地丁,內加銀三千六百六十六兩九錢五分七釐四忽六微。除荒外,

實徵銀二千一百五十九兩七錢三釐二毫四絲六忽八微。

原額屯丁二萬二千九百四十六丁,共銀四千七百二十二兩三錢二分八釐四毫八絲四忽八微九塵六渺。

新增、《招徠》審編新增屯丁九十一丁,共銀一十六兩七毫九絲五忽八微五纖六塵七渺。又秦州接收秦州衛,康熙元年審出新丁二百六十五丁。該州因本年編審開除丁多,將應增丁銀按新舊屯丁通融均編,以足額數。除迯絕外,實在屯丁一萬九千二百四十七丁,應徵銀四千六百七十七兩五錢三分七釐六毫七絲八忽八微八纖三塵三渺。

又停免銀三兩六錢七分二釐二毫,遇閏加銀三百八十四兩五錢一分九釐六毫五絲五忽六微三纖六塵六渺。

隴西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二千七百七十三丁。今實在行差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丁,額編銀四千九百一十一兩四錢六分五毫一絲九忽一微。外新增丁一百五十丁,該銀六十一兩七錢六分二釐六毫九絲九忽二微九纖六塵。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三百九十六丁,額編銀一百九十四兩六錢五分八釐七毫六忽四微四纖。

安定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九百五十。

丁,今實在行差丁二千二十六丁,額徵銀三百三十一兩五錢二分三釐一毫七絲九忽五纖五塵。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一百三十丁,額編銀六十三兩九錢四釐八毫五絲九忽六微一纖。

會寧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七千七百一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七千七百四十八丁,額徵銀一千六百三十八兩五錢九釐九毫五絲五纖九塵。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丁一百九十四丁,額徵銀九十五兩三錢六分四釐四毫一絲六忽四微九纖。

通渭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五千六百三十六丁。今實在行差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八丁,額徵銀二千七百五十五兩六錢七分一釐八毫四絲二忽五微七纖一塵五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三百八丁,額徵銀一百五十一兩四錢三釐四毫四忽一微七纖。漳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二千三十二丁。今實在行差丁七百九十三丁,額徵銀三百七十兩六錢五分五釐九毫七忽九微六纖。餘水鹽課抵丁銀二百二十兩六錢九分七釐。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一十丁,額徵銀四兩九錢一分五釐六毫二絲三忽九微。

寧遠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八千八百八十九丁。今實在行差丁七千八百二十六丁,額編銀二千七十二兩五錢三分七釐九毫八絲一忽五微六纖三塵七渺二漠。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二百五十四丁,額編銀一百二十四兩八錢五分九釐四毫七絲二忽七微二纖。

伏羌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九百八十四丁。今實在行差丁一萬一百二十丁,額徵銀二千三十四兩五錢五分三釐九毫四絲五忽六微。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丁一百二十七丁,額徵銀六十二兩四錢三分一釐四毫八絲六忽八微。《西和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三千四百八十九丁。今實在行差丁二千八百四十五丁,額編銀九百四十一兩三錢六分三釐六毫四絲九忽六微。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七十六丁,額徵銀三十七兩三錢六分九毫二絲九忽六微九纖。接收文縣所原額實在屯丁三百四丁,額徵銀五十四兩二錢五分。

成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四千八百四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四千二百六十二丁,額徵銀八百八十兩九錢一分二釐一毫八絲六微。

秦安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二萬三千三百七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一千九百一十五丁,額徵銀二百六十二兩一錢三分六釐九毫七絲六忽二微二纖。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七百五十五丁,額編銀三百七十一兩一錢三分六釐一毫六絲五忽三微。

清水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二萬八千一百八十五丁。今實在行差丁二千七百八十五丁,額徵銀三百五十兩八分四釐八毫六絲六忽四微三塵二渺。

禮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三萬八千七百六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三千三百六十四丁,額徵銀二百八十九兩六錢一分八毫四絲二忽七微三纖四渺。

接收禮店所原額屯丁二千七百四十二丁,今實在行差丁一千六百七十七丁,額徵銀一百四十二兩二錢八分一釐三毫八絲二忽一微二纖三塵七渺。

接收文縣所實在屯丁一百六十九丁,額徵銀二十九兩九錢九分。

階州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一萬八千九百一十五丁。今實在行差丁二千八百六十六丁,額徵銀六百九十三兩二錢七釐六毫六忽。接收階州所原額屯丁一千四百十丁,額編銀一百七十六兩七錢七分。

文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二萬二千八十丁,今實在行差丁二萬五百九十丁,額徵銀二千一百八十七兩六分六釐二毫一忽三微。接收文縣所原額屯丁一千四百九十五丁,今實在行差丁六百六丁,額徵銀九十七兩八錢四分四釐二毫三絲三忽八微七纖二塵。《秦州》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七萬一千三百二十五丁。今實在行差丁四千九百二十二丁,額徵銀三百九十一兩五錢二分三釐四毫五絲一忽一微二纖。

接收秦州衛原額屯丁,上中下三門九則不等,共丁六千四百七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四千八百五十丁,額徵銀五百五十三兩二錢六釐。接收鞏昌衛原額屯丁二百八十六丁,額徵銀一百四十兩五錢九分二釐五毫三絲二忽四微七纖。

徽州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三萬四千二百三十八丁。今實在行差丁一萬五千五百八十八丁,額徵銀一千八百五十兩三分七釐四毫六絲二忽一微六纖一渺。

接收文縣所原額屯丁一千三百八十九丁。今實在行差丁一千四百三十二丁,額徵銀二百六十兩四分。

兩當縣

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六千四百五十三丁。今實在行差丁一千七百二十四丁,額徵銀三百七十兩二錢九釐四毫二絲七忽二微。《岷州衛》

原額屯丁二千二百八十九丁,今實在行差丁一千三百九十一丁,該徵銀二百三十四兩七錢四分六毫九微三纖七塵六渺。

岷州撫民廳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實在行差丁九千二丁,額徵銀一千六百七十三兩九錢八分。

洮州衛

原額屯丁并節年招徠、編審新增實在共丁一千五百八十丁,該銀二百七十三兩五錢二分。《靖遠衛》

原額實在屯丁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三千五百六十九丁,該徵銀一千二百一十六兩一錢四分一釐六毫五絲。

接收鞏昌衛原額實在屯丁三百三十一丁,該徵銀一百六十二兩七錢一分二毫一絲四忽三微六纖。

西固所

原額屯丁四百四十八丁,今實在丁三百六十四丁,額徵銀四十八兩八錢七分。

西固監收官:原額戶口三門九則不等,共丁七百四十一丁,額徵銀二百六十二兩九錢六分。

鞏昌府田賦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原額民地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三頃二十一畝六分三釐七毫二絲,各科糧不等,共額徵本、折糧一十三萬九千六百九十一石七斗二升九合九勺五抄八撮。內本色糧二萬六千九百五十石八升八合三勺二抄一撮二圭。內除拋荒招佃減納糧八千四十五石九斗一升八合一勺一抄八撮九圭五粟,止該折正本色糧一萬八千九百四石一斗七升二勺二撮二圭五粟,折色糧一十一萬二千七百四十一石六斗四升一合六勺三抄六撮八圭。各徵銀不等。共額徵銀一十五萬五千二百二十兩三錢四釐一毫三絲七忽八微八纖四塵一渺。除荒外,實熟地六萬七千五百六頃七十五畝一分五釐三毫六絲八忽六微六纖五塵三渺。應徵折正本折糧九萬五千八百五十六石七斗一升五合六勺五抄七撮五圭五粟。內本色糧四千

「二百一十一石九斗八升二勺四撮八圭三粟二粒。本色官學倉糧八千八百九十石七斗四升七合二勺九抄三撮五圭四粟二粒,該折徵銀六千七百一十九兩二錢一分五釐五毫六絲九忽二微七纖六塵。折色糧八萬二千七百五十三石九斗八升八合一勺五抄九撮一圭七粟六粒,該徵銀一十一萬三」 千三百三十六兩四錢四分四釐九毫八絲三忽九微五塵五渺。

原額屯地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七頃七十六畝四分七釐六毫二絲一忽七微。額徵本色糧七萬九千五百九十石八斗一升一合九勺。本色草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五束四兩七錢八分。地畝草價銀二千八百一十五兩一錢六釐九毫一絲三忽四微。除荒外,

實熟屯地一萬一千六百五十五頃四十七畝六分六釐九毫一絲三忽九微,應徵本色糧六萬一千三百六十九石三斗一升三合五勺二抄九撮九圭一粟一粒。本色草八千五百四十二束二觔七兩八分。地畝草價銀二千一百三十九兩二錢四分三釐四毫八絲五忽七微四纖一塵九渺。

隴西縣

原額「川中山坡」 共地三千六十二頃六十一畝四分八釐五毫。見在實熟地一千三百五十五頃三十八畝六分五釐六毫三絲四忽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折正本折糧九千二百三十九石七斗八升九合七抄七撮二圭九粒。本色存留驛倉糧一百二十石三斗二升二合三勺一抄九粟三粒。

本色官學倉糧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七斗九升六合六勺一抄五撮三圭三粟四粒,折徵銀一千二百七十九兩一錢九分四釐八毫六忽七微三纖二塵七渺。

折色糧七千四百六十六石六斗六升一合九勺六抄七圭八粟二粒,折徵銀九千四百七兩三錢六釐五毫五絲二忽七纖六塵八渺。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九百六十七頃三十畝,見實熟地五百三十一頃四十畝,本色屯糧二千六百五十七石,地畝草價銀六十六兩二錢八分一釐三毫九絲四忽二微一纖一塵二渺安定縣

《原額》《平山》坡地一萬一百三十二頃四十九畝七分三釐。《見在》實熟地九百五頃一十二畝四分二釐一毫一絲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 ,今折正本折糧六千二百三十六石二斗九升六合四勺九抄四撮九圭六粟五粒。

本色存留驛倉糧五百九十三石二斗三升三合九勺四抄八撮八圭四粟五粒。

本色官學倉糧一千二百六十六石一斗七升一合三勺一抄八撮二圭二粟八粒,折徵銀九百四十六兩一錢四分九釐六毫二絲九忽六纖三塵五渺。

折色糧四千三百七十六石八斗七升一合二勺二抄七撮八圭九粟三粒,折徵銀六千八百一兩九錢一分一釐二毫一絲二微六纖。徵均徭銀一千六十二兩三分三釐二毫五絲八忽六塵一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地二百四十頃五十畝。見在實熟地八十六頃二十畝。實徵本色屯糧四百三十一石。地畝草價銀一十兩七錢五分一釐七毫五忽七微七纖八渺

會寧縣

原額、折正一等地、一千二百三十三頃一十五畝五分。見在實熟地、五百六十三頃五十一畝五分

從前徵收夏稅起運今折正本折糧三千六百石五斗四升八合四勺六抄。內:

本色存留驛倉糧二百九十四石九斗二升九合三抄五撮五圭五粟一粒,聽候過往兵馬支用。

秋糧本色米八百九十一石一斗七升八抄四撮四圭四粟九粒。

本色官學倉糧八百二十三石八斗七升一合三勺一抄四撮五圭三粟五粒,折徵銀五百七十六兩七錢九釐九毫二忽四微六纖四塵五渺。

折色糧一千五百九十石五斗七升八合二抄五撮四圭六粟五粒,折徵銀三千五百二十八兩二錢九分二釐三毫四絲五忽四微三纖九。

塵八渺

均徭銀二百八十七兩六錢七分一毫二忽九纖五塵七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四百一十二頃二十畝,見在實熟地一百六十五頃一十畝。實徵本色屯糧八百二十五石五斗。地畝草價銀二十兩五錢九分三釐八毫四絲九忽七微七纖八塵二渺

通渭縣

原額折正一等民地、一千五百八十三頃九畝四分九釐九毫。見在實熟地、三百六十二頃四十畝一分九釐一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本折糧三千四十七石九斗五升八合五勺九撮六圭六粟七粒四顆,起運本色糧二十二石七斗一升二合九勺九抄七圭四粟七粒,照額撥支兵馬

本色官學倉糧一百一十七石八斗三升四合二勺三抄二圭九粟九粒八顆,折徵銀八十五兩六錢八分二釐一毫五絲八忽一微七渺。折色糧二千九百七石四斗一升一合二勺八抄八撮六圭二粟六顆,折徵銀三千一十一兩二錢七毫九絲八忽四微二纖四塵七渺。均徭銀一百一十二兩四錢三分八毫五絲九忽二微八纖三塵五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五百三十八頃八十畝,見在實熟地二百一十六頃八十畝。實徵本色屯糧一千八十四石,地畝草價銀二十七兩四分一釐三毫六絲七忽八微四纖九塵二渺。漳縣

原額折正一等民地、四百二十頃一十六畝九分六釐。現在實熟地一百五十五頃九十九畝七分二釐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本色糧一千四百七十一石二斗八升二合三勺七抄七撮九粟一粒。內

均徭銀九十兩七錢五分六釐四忽八微四纖三渺。

寧遠縣

原額折正一等地、一千一百六十二頃三十四畝七分三釐二毫。見在實熟地、三百六十五頃四十七畝八分五釐九絲八忽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折色糧二千九百六十四石四斗八升九合三勺九撮一圭四粟,折徵銀三千八百一十五兩四錢一分一釐七毫九絲二忽二微五纖七塵。

《徵均徭》銀二百六兩五錢八釐九毫二絲五忽七微。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四百九十一頃四十畝。見在實熟地二百頃。本色屯糧一千石。地畝草價銀二十四兩九錢四分五釐九毫一絲一忽三微五漠

伏羌縣

原額上中下三等地、七千一十九頃九十一畝六分二釐。見在實熟地、二千八百四十一頃八十五畝五分八釐四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本折糧三千七百一石六斗三升四合四勺。內

本色存留驛倉糧四十七石二斗九升七合七勺,聽候過往兵馬支用。

本色官學倉糧一百八十九石六斗一升七合八勺二抄七撮三圭六粟九粒,折徵銀一百三十七兩九錢二分五釐三毫一忽三微九纖四塵四渺。

《折色糧》三千四百六十四石七斗一升八合六勺七抄二撮六圭三粟一粒,折徵銀四千五百四十四兩一錢二分四釐八毫四忽七微九纖二塵七渺。

均徭銀二百三兩一錢二分四釐二忽八微一纖二塵七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二百九十七頃三十七畝,見在實熟地九十四頃八十八畝。實徵本色屯糧四百七十四石四斗。地畝草價銀一十一兩八錢三分四釐三毫四絲三微二纖七渺。西和縣

原額、折正一等地、三千九百九十八頃三十五畝八分九釐五毫。見在實熟地、二千五百五十七頃五十六畝六分九釐五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本折糧三千三十一石七斗八升九合四勺八抄。內:

本色存留驛倉糧一百七十四石二斗八升四合五勺四抄,聽候過往兵馬支用。

本色官學倉糧二百三十六石一斗六升四合四勺二抄,折徵銀一百七十一兩七錢二分二釐九毫二絲四忽。

折色糧二千六百二十一石三斗四升五勺二抄,折徵銀三千五百八兩四分五釐一毫一絲八忽八微九纖三塵。

《徵均徭》銀七百六十六兩八錢四分二釐五毫四絲三忽一微七纖。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四十七頃六十畝。見在實熟地四十四頃。實徵本色屯糧二百二十石。地畝草價銀五兩四錢八分八釐九絲九忽四微八纖六塵。

接收文縣所原額屯地一百九十一頃二十畝,見在實熟地七十五頃三十畝四分,實徵本色糧三百七十六石五斗二升。地畝草價銀一十三兩六錢七分五釐八毫七絲六忽七微五纖五塵四渺。

成縣

《原額》、銀、銅、鐵三等地、一千九十一頃四十九畝四分二釐六毫六絲。《見在》實熟地、七百六十一頃四十一畝一分七釐七絲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色糧二千九十九石六斗八升一合二勺三抄二撮,折徵銀二千六百三十六兩五錢三分一釐五毫四絲八忽八微一渺。

《均徭》銀二百四十八兩二錢九分八釐一毫五絲四忽。

秦安縣

原額折正一等地二千三十八頃一畝五分二釐二毫六絲,見在實熟地四百七頃五十二畝三分四釐三毫一絲四忽四微五塵三渺。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色糧一千四百石五斗五升八合二勺七抄二撮五圭九粟,折徵銀一千五百六十六兩九分六毫五絲二忽四纖九塵七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地一千六百六十一頃七十一畝。見在實熟地四百九十四頃五十六畝。實徵本色屯糧二千四百七十二石八斗。地畝草價銀六十一兩六錢八分六釐二毫四絲九忽四微六纖二塵六渺

清水縣

原額山坡沙土民地一萬一百七十二頃二十八畝五分三釐七毫。見在實熟地、四千六百三十一頃五十畝五釐四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本折糧一千八百三十九石四升一合七勺九抄五撮九圭五粟六粒。內:

本色官學倉糧二百九十三石八斗一升三合二勺九抄三撮六圭七粟八粒,折徵銀二百二十三兩六錢四釐七毫二絲五忽三微五纖九塵七渺。

折色糧一千五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升八合五勺二撮二圭七粟八粒,折徵銀三千五百二兩三錢八分四釐六忽五微四纖。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四十六頃三十二畝,見在實熟地二十六頃五十二畝。應徵本色屯糧一百三十二石六斗。地畝草價銀三兩三錢七釐八毫二絲七忽八微三纖八塵四渺

禮縣

原額川平坡三等民地、一萬二千九百四頃九十一畝七釐七毫。見在實熟地、一萬一千七百七十六頃二十五畝五分七釐七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色糧四千七百五十二石七斗五升一勺七抄,折徵銀六千七百二十六兩六錢二分一釐六毫四絲五忽八纖二渺。

接收禮店所原額屯地九百四十五頃五十二畝,見在實熟地四百二頃一十二畝二分一釐六毫,實徵本色屯糧二千四百一十二石七斗三升三合,地畝草價銀九十二兩二錢三分九釐七毫九絲六忽五微八纖一渺。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八頃六十畝,見在實熟地七頃七十八畝,實徵本色屯糧三十八石九斗。地畝草價銀九錢七分三毫九絲五忽九微六纖九渺

接收文縣所原額屯地一百二十五頃八十畝,見在實熟地六十八頃六十畝,實徵本色屯糧三百四十三石,地畝草價銀一十二兩四錢五分八釐三毫七絲七微一纖一塵五渺。

原額更名地八十八畝,折色糧五石二斗八升,折徵銀四兩二錢四分八釐三絲八忽二微。

階州

原額官民折正一等地一千四十四頃七十三畝八分二釐六絲三忽,見在實熟地六百三十一頃六十三畝八分四釐八毫六絲三忽。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正折色銀四千二百九十八石五斗三升九合二勺二抄六撮九圭九粟四粒,折徵銀五千七百七十九兩七錢五分一釐二毫六絲六忽八微六纖六塵四渺。接收階州所原額屯地九百六十四頃三十九畝八分,見在實熟地七百三頃三十九畝六分四釐一毫三絲三忽三微。實徵本色糧四千二百二十石三斗八升一合二勺七抄九撮九圭八粟。地畝草價銀二百六十兩二錢七分一毫二絲一忽六微三纖六塵八渺。

文縣

原額上中下各等民地、二百五十二頃八十一畝五釐。見在實熟地、二百一十八頃六十六畝八分一釐

從前徵收稻米、粟米,今折色糧一千六百六十一石一斗六升八合二勺八抄五撮,折徵銀二千七十三兩九釐七毫四絲五忽七微五纖七塵一渺。

接收文縣所原額屯地二百五十三頃九十三畝,見在實熟地一百九十六頃五十六畝,應徵本色屯糧九百八十二石八斗,地畝草價銀三十五兩六錢九分七釐一毫四絲五忽四微八纖九塵九渺。

秦州

原額金銀銅鐵四等共地一萬一千八百九十九頃八十七畝五分二釐。今現在實熟地五千四百五十七頃五十九畝九分八釐五毫八絲。從前徵收夏稅秋糧折正本折糧七千四百一十八石一斗五升八勺五抄七撮四圭三粟八粒。內:

本色存留驛倉糧四百九十九石八斗七升八合一勺六抄七撮五圭,聽候過往兵馬支用本色官學倉糧一千二百三十石三斗七升七合五勺一抄一撮一圭六粟二粒,折徵銀九百八十四兩三錢一釐一毫三絲六忽七微六纖九塵六渺。

《折色糧》五千六百八十七石八斗九升五合一勺七抄八撮七圭七粟六粒,折徵銀九千二百九十三兩八錢三分八釐三毫二絲四忽四微二纖九塵。

接收秦州衛原額屯地二千四百九十四頃八十三畝九分二釐六毫二絲一忽七微。見在實熟地一千五百八十八頃八十四畝三釐七毫二絲六微

徵本色糧八千六百七十四石九斗九升三勺一抄一撮四圭四粟二粒七顆。《地畝草價》銀二百八十五兩六錢四釐三毫三絲七忽一微四纖一塵五渺三漠。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二百九十二頃四十畝。見在實熟地二百七頃四畝。徵本色糧一千三十五石二斗。地畝草價銀二十五兩八錢二分四釐一毫一絲六忽五微七纖七塵七渺四漠。一更名原額地三百九十五頃。見在實熟地三十一頃四十八畝。徵本色糧三十一石四斗八升、草一百三十五束

徽州

原額平坡、陡坡二等民地、三萬一百一十四頃二十五畝九分一釐。見在實熟地、一萬七千七百六十頃三十三畝一分九釐二毫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折色糧一千七百八十二石六斗七升三勺四抄,折徵銀二千八百九十三兩八分八釐九毫四絲三忽二纖九鹿七渺。均徭銀二百五十一兩二錢二分五釐二毫一絲七忽九微七纖三渺。

接收文縣所原額屯地四百五十頃六十畝,見在實熟地三百八十七頃二十一畝二分,應徵本色屯糧一千九百二十六石九斗一升六合,地畝草價銀六十九兩九錢八分九釐一絲八忽八微一塵六渺。

兩當縣

原額折正一等地、二百二頃六十七畝三分五釐八毫三絲七忽。見在實熟地、六十五頃八十一畝七分六釐二毫四絲五忽四微

從前徵收夏稅秋糧今折色糧四百三十四石二斗九升五合二勺五抄六撮八圭四粟九粒,折徵銀六百九十四兩二錢八分八釐三毫六絲六微七纖七塵五渺。

均徭銀七十九兩一錢五分三毫一絲八忽一纖八塵九渺。

岷州衛

《原額》、屯地一千七百八十二頃。見在實熟地七百一十一頃八十九畝一分九毫

本色屯糧四千二百七十六石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五撮三圭一粟一粒,地畝草價銀二百六十五兩四錢八分七釐八絲七忽六微六纖八塵三渺。

原額實徵「九釐」 ,銀四百五十兩四錢一釐六毫二忽。內:

撫民廳分徵銀一百五十八兩三錢五分二釐外止分徵銀二百九十二兩四分九釐六毫二忽。

岷州撫民廳、原額實熟地六百八頃三十五畝一分二釐一毫九絲二微

今本折糧三千四十一石七斗五升六合九抄五撮一圭。

本色糧一千四百七十五石六斗四升九合五勺二抄二撮。

《折色糧》九百五十石七斗二升七合六勺五抄一撮二圭。折徵銀四百六十二兩三錢六分二釐。

洮州衛

原額屯地七百四十七頃六十八畝五分。除荒外,見在實熟地五百七十一頃二十七畝七分。本色屯糧三千四百二十七石六斗八升,地畝銀五十七兩二錢二分一釐七毫九絲六忽三微三纖六塵九渺。

本色草五千一百四十束九斤一十五兩五錢,折銀一百五十四兩二錢四分四釐七毫九絲,實徵九釐銀三十一兩一錢七分九釐八絲四忽。

額外下稅地五十頃二十一畝:

本色糧二百石八斗四升。

靖遠衛

原額各等屯地、二千二百八十八頃六十二畝九分。除荒外、見在實熟地、一千五百七十七頃一十一畝七分

本色屯糧五千七百八十二石一斗五升八合,地畝草價銀九十七兩九錢六分四忽九微九纖二塵四渺。

本色草八千六百五十八束七斤七兩三錢九分九毫五絲八忽五微四纖五塵七渺。

一、額外《三角城》等灘、並各營堡及查出「五方寺白草原節年開墾並查出隱漏水旱共地」 九百三十八頃八十四畝三分。

本色糧二千七十一石九升五合四勺一抄九撮六圭一粟五粒六顆。

又收新墾康熙十四年逃亡丁拋遺旱荒地三十二頃,本色糧三十八石三斗九升九合二抄六撮二圭四粟。

又收在於《遵例墾荒事》案內報明開墾起科額外旱地二十頃五十畝,該糧二十四石五斗九升九合三勺七抄六撮一圭八粟五粒。

又額外靖遠衛將官養廉,奉文歸入正項地三頃六十三畝,該本色糧一十四石八斗二升。又額外租課地六頃四十四畝五分,該租課銀三兩八錢六分七釐。

接收鞏昌衛原額屯地一百九十三頃四十畝,除荒外,見實熟地一百七十二頃五十畝,本色屯糧八百六十二石五斗。地畝草價銀二十一兩五錢一分五釐八毫八絲五忽五微八纖五塵二渺。

西固所

原額、屯地四百四十八頃二十九畝七分。除荒外,見實熟地三百四十四頃六十七畝五釐四毫

本色屯糧二千六十八石二升九合八勺四抄,地畝草價銀七十二兩七錢三分九釐九毫六絲八忽五微七纖一塵二渺。

西固所監收官。原額民地九十四頃五十七畝五釐

從前徵收夏稅,今徵本色糧六百四十七石九斗五升一合七勺五抄。

本色草四百六十五束一十斤一十二兩,折色銀一百三十六兩六錢一分六釐一毫三絲,《丁站》銀二兩五錢。

《農桑》銀三兩六錢三分四釐一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