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6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六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三卷目錄

 鞏昌府部彙考七

  鞏昌府兵制考

  鞏昌府物產考

  鞏昌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六十三卷

鞏昌府部彙考七

编辑

鞏昌府兵制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

《協鎮》鞏昌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皇清初,設鎮守總兵官,開府本郡。順治十六年,總鎮

移駐西寧,改設副將,協鎮鞏郡;十八年,改設城守營遊擊。康熙十四年,吳逆侵犯隴右,復改設副將,協鎮鞏郡。二十二年,仍改設城守遊擊。馬戰兵二百名,步戰兵一百名,馬共二百一十匹。

歲需俸餉乾銀七千五百八兩五錢零,糧三千石。

料豆、一千一百四十四石八斗。草七萬六千三百二十束

隴西縣防汛

東路 韓家街

南路 藥鋪山  淺河子  ,接官亭茨店兒。

《西路 熟》,《羊城  》,鍬家鋪  。《雙轉磨》,白樺嶺。

西南路 :鵓鴿峴  、汪家衙。

北路 錦布峪

西北路 ,大灣  紅堡子。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安定縣防汛

《東路 :清涼山  》、倒迥溝  ,西鞏驛、夏家寨。

「南路 雙橋兒  、好地掌  、雙峪嶺。」 西路 「通安驛  、賈家山  、肖家坪、瓦窯溝。」

《北路 》:「綻口  」 、《秤鉤》,《驛  車》《道嶺》。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會寧縣防汛

東路 :張家堡  、翟家所  、鬧店子、大山  、青家驛  、楊關岔  、蘆草溝、礶子硤  、界首鋪  ,梁家河,南路 毛牛、張家莊  、新添鋪。

《澗灘鋪  》,《邀食峴》。

西路 雞兒嘴

北路 :乾溝驛  、郭城驛  、韓家山、斷峴  、木瓜岔  、高廟堡  、瓷窯兒,小水堡  、黃家凹。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通渭縣防汛

「東路 任馬墩  、高山寺  、陽崖鎮。」 南路 :「箭杆嶺  、十八盤山。」

西路 什川鎮  、深溝。鎮  四峴山、北路 鋪路川  、侯家山  、義岡川、野狼溝  、寺子川。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漳縣防汛

東路 空兒頭

北路 藥鋪山

西路 三岔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寧遠縣防汛

「南路 」 楊家河  、捌石溝  、鷺鷥觀,「西路 山丹河  、天衢鎮。」

以上「鞏營」 撥兵防汛。

協鎮階洮右協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舊設守備,後改設參將,後又改設守備。

皇清初,改設協鎮副將。

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二百名,步守兵三百名,馬共一百一十二匹。

歲需俸餉乾銀七千一百一十五兩五錢七分零,糧三千二百石。

料豆六百四石八斗,草四萬三百二十束。階州守禦所防汛。所裁地方併階州。

中路 九原寨  、鐵爐寨  、茨落寨。

松平寨  ,陰平寨  ,樓舍堡。

馬兒寨  鎮羌寨

南路 :「哈南寨  、塞堡寨  、陽湯寨、梨樹寨  、大黑寨。」

以上階營撥兵防汛

成縣防汛

南路 潭家河

《北路 》「黃渚關。」

以上階營撥兵防汛

階州防汛

東路 橫川  拋,沙河  小川驛。

以上階營撥兵防汛

西固所防汛

水礶峪寨  ,「《殺賊橋》寨  」 ,棗川寨,「黃鹿壩寨  ,南峪寨  ,新興寨。」

河兩口寨  ,安家陵寨  、鹿川寨。

沙壩寨  ,鹿壩寨  ,白鶴橋寨。

枸林平寨  ,陳家壩寨  ,煙同堡寨,清紅壩寨  ,朱家山寨  ,小山平寨,龍王山寨  ,馬兒崖寨  ,天池平寨,湫池平寨  ,磚窯平寨  ,徐家莊寨,楊家川堡  ,仙人山堡  ,太平堡。

汝水堡  曹家堡

以上階營撥兵防汛

文縣營守備一員

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一百五十名,步守兵二百名,馬共六十匹。

歲需俸餉乾銀四千六百二十三兩三錢九分零。

料豆三百二十四石、草二萬一千六百束文。縣防汛。

東路 玉壘關

南路 石磨河

以上文營撥兵防汛

秦州遊擊一員

康熙十三年,改設副將。三十三年,仍改設城守遊擊。

馬戰兵一百五十名,步戰兵五十名,步守兵二百一十名,馬共一百二十六匹。

歲需俸餉乾銀六千三兩五錢,糧二千三百四十石。

料豆、八百七十四石八斗。草五萬八千三百二十束

秦州防汛

東路 社樹坪  ,草川鋪  ,街子鎮,南路 店,通廟  、白家石嘴  大門,牡丹園  ,白家山  、楊家寺。

西路 六十里鋪  :關子鎮  、槐樹里。北路 石佛鎮  、八里灣。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伏羌縣防汛

東路 槐樹嶺

南路 艾家川

西路 雞兒嘴  永寧鎮。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西和縣防汛

南路 青羊硤

《北路 》石堡城  、鹽官鎮。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秦安縣防汛

南路 王千戶嶺

西北路 隴城鎮  ,蓮花鎮。

北路 好地掌

以上「秦營」 撥兵汛防。

清水縣防汛

東路 盤嶺關

秦營撥兵防汛

禮縣防汛

東路 羅家堡  、長道鎮。

《南路 》孟家林  、白水河  、紙坊鎮。《北路 》大樹關  、崖城鎮  、尖茶關。以上秦營撥兵防汛。

徽州防汛

「東路 關王廟  」 、汝泥河  、「簸箕灣。」 「西路 泥陽鋪  ,郭家稜  」 ,《疆刺壩》。「南路 大石碑  、姚家坪。」

北路 大小山  、麻沿河。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兩當縣防汛

「東路 董家庵  」 ,銀甕峽  ,《青扛坡》。西路 「簸箕灣。」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協鎮》洮岷副將一員。

馬戰兵三百名,步戰兵四百名,步守兵三百名,馬共三百二十八匹。

歲需俸餉乾銀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二兩一錢九分零。糧六千石。

料豆、一千七百七十一石二斗。草一十一萬八千八十束

舊洮州營守備一員

步守兵二百名,馬四匹。

歲需俸餉乾銀一千七百三十五兩三錢九分零,糧八百石。

料豆二十一石六斗,草一百四十四束。

岷州營守備一員

步守兵一百五十名,馬四匹。

歲需俸餉乾銀一千三百三十五兩三錢九分零,糧六百石。

料豆二十一石六斗,草一千四百四十束。岷州衛防汛。

東路 :申都堡、木攔寨  、羅嶺山寨。

各路山寨

以上「秦營」 撥兵防汛。

東南路 :「氆氌嶺、大攔寨  、石關兒寨,南路 栗林寨  、占藏竜寨  、角力鋪、顛角寨  、宕昌寨  、白水寨。」

老鼠川寨  。西固口寨。

西南路 :柏木赤寨  、章哈溝寨。

鹿兒壩  鎮羌寨

以上《岷營》撥兵防汛。

西路 「十里鋪寨  、野狐橋寨。」

深溝兒寨  、永寧堡寨。

北路 鎮平堡塞

以上「洮岷營」 撥兵防汛。

洮州衛防汛

東路 :高樓堡  、劉旗堡  、濟洮堡、瞭高樓  、三岔寨  、上店子。

黑松嶺寨

南路 :石旗堡  、下川塞  、上川寨、溫旗寨  、鄭旗堡  、納郎堡。

資福堡

西路  :土門寨  、驢房堡  、汪懷堡、古爾占寨  、黃鬍子寨  、徐百戶寨、馬旗寨。

北路  劉家堡寨  、甘溝寨。

茄兒羊寨  、八角堡  、石關堡。

大嶺堡  、石廟兒寨  、雙堠寨。

小嶺堡  、羊撒寨  、石關兒寨。

白松嶺寨

以上「洮岷營」 撥兵防汛。

協鎮靖遠衛副將一員

馬戰兵三百三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步守兵一百名,馬共三百五十匹。

歲需俸餉乾銀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三兩八錢六分四絲糧四千石。

蘆塘營遊擊一員

馬戰兵一百二十六名,步戰兵三十八名,步守兵六十二名,馬共一百三十四匹。

歲需俸餉乾銀四千七百五十一兩一分零,糧一千四百八十四石。

鞏昌府物產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穀屬

稷 :俗呼為「糜」 ,有三種。

《稻 惟》秦伏。清水與南境,有西北無。

穀 有二色

荍 有二種

麻子 有二種,無子者曰枲。

黍   、粱   、大麥  、小麥

胡豆  、豌豆  、扁豆  、「黃豆。」

回回豆 、青稞  、胡麻  、燕麥。

蔬屬

白菜 :有二種:蓮花、箭桿。

蘿蔔 :有黃、白二種。

《莙薘 》俗名「甜菜」 ,亦曰「赤根。」

蕨 有牛羊二種

芥 :有大葉、細葉二種。

蔓菁  、萵苣  、茄蓮  、軟根

蔥   、蒜   、韭   、薤

芹   、馬齒莧 、蒲、筍  、芫荽。

茼蒿  :圓根  烏龍頭 、苦苣。

菠薐  西瓜  。王瓜  。茄子。

瓠子

果屬

桃 有大小二種

櫻桃 :有紅、白二種。

冬果 梨屬

春果 梨屬

砂梨  、酸梨  、棠梨  、梨。

杏   李   棗   御黃。

楸子  金瓶《梨 》,蘋果  ,桑椹。

榛子  葡萄  ,砂棗  林檎。

藥屬

甘草  、羌活  、牡丹皮 、甘菘。

半夏  、菖蒲  、黃芪  、枸杞、甘菊  、茴香  、紫蘇  、薄荷。

「連翹  」 、石膏  。鳳眼草 。「槁本。」

益母草 、黃芩  、黃連  、烏頭。

細辛  、木賊  、寒水石 、木瓜

當歸  、麥糵  地椒  硼砂南星  紅花  稀薟草 商陸。

地榆  、升麻  、車前子 、茅香。

麻黃  荊芥  柴胡  王。不留行。硇砂  秦椒  兩頭尖 。蜜陀僧。地骨皮 。茵陳  甖粟  土茜。

蒔蘿  、白歛  、蒼術  、狼毒。

防風  、川芎  、百合  、管仲。

黃精  、大黃  、山藥  、遠志。

天仙子 、雲母石 、自然銅 、蓖麻子。

草屬

蒲   葦   、《馬蘭  蘆》

藍   茜   、《艾   蒿》

蓼   莎   三角草 。水蔥

「蓆萁  苜蓿  。秋胡子 」 ,三稜,水蔥,《兔葵  》,《芪葉  》,垂盆  《蘆茇》。《佛指甲》。

木屬

松 有馬尾、黃針三種。

柏 有羅漢油,枝、棯、線四種。

檜 有綿刺二種

垂楊  檉   楸   《椿》。

槐   ,柳   ,榆   ,白楊。

樺   、砂,柳  ,桐   ,桑。

椵   椒   ,青楊  ,青棡。

紅柳  :木竹  、《苦竹》。

花屬

菊 有十餘種

葵 有數種

牡丹  、芍藥  、海棠  、石榴

《薔薇  》《茨梅  》《黃梅  》,《迎春》。

石竹  山丹  。金銀花 。《米殼》。

麗春  萱草  。金盞  、《十樣錦》。

「西菊  、《粉團  》」 、《水金蓮 》《繡毬》

鳳仙  龍爪  ,玉簪  雞冠。

鳳尾  珍珠  打碗  亂,蜂采珠剪紅羅 ,《旱金蓮 》《瑞鶴仙 荷葉盤》。

《蜂兒》柳 《地棠  》《玉靈芝》。

禽屬

鵝   鴨   雞   《鴉》。

鴈   ,燕   ,鵲   ,鴿。

鷗   鷺   ,鸛   鸇。

鷹   鴞   鳶   ,《雀》。

雉   鶻   烏   ,《班鳩》

沙雞  沙燕  ,半翅  鵪鶉

鸕鶿  布穀  ,《骨乂  》《倉庚》。

鴛鴦  啄木

獸屬

馬   、牛   、羊   、麛。

鹿   、獐   、虎   、狼。

豹   貉   《兔   狸》。

麝   狐   、熊   、獺。

豬   猴   騾   驢。

獾,豬  黃羊  ,野豬  ,黃鼠。

沙狐  土豹  ,不花  舍利孫。

《艾葉》豹 臊狐  。鼷鼠  鼠狼。

鱗屬

鯉   鯽   ,鰷   魴。

螺   重口

蟲屬

蠶   蛇   蚓   蛾

蝶   蜂   蠆   蝱,螘   螢   蜩   蝸。

請幫助識別此字。   「蝸牛」  蝤蠐  蚰蜒。蟋蟀。  蜣螂。  蠨蛸  蜾蠃。

《蝌蚪  》蜘蛛  ,蛇師  蠅虎。

蜈蚣

隴西縣特產

鑪冶 各色鐵器

羢褐  、毛褐  、毛毯  、弓箭

靴   、刀豆  、雞腿、梨 、《蘭花》

菜瓜  對節花 、《合葉花 》《石柱花》。

林柏花 鵝   。《練雀》。

會寧縣特產

皮硝  、《燄硝  》《五色土 》《狐皮》

羊毧

通渭縣特產

靈柏  無名異  ,穀草  燕麥草堅雞。

漳縣特產

寧遠縣特產

玉麥  、綠豆  ,苦蕖  ,知母。

馬雞

西和縣特產

「仇池石 」 ,出仇池山,宋蘇軾所藏,以為希代之寶。有詩。

成縣特產

「紙   蠟   漆   。」 《螃蟹》。

禮縣特產

月季花 花毯  、麂皮

階州特產

雲石硯 ,出「《萬象洞》,雲花滿面。」

木棉  、紫泥  、雄黃  、水黃楊。

文縣特產

山羊皮 、桂花  、麻布

秦州特產

石膽 :其石青色,多白文,易破,煉餌食之不老,徽州特產。

《鉛   鐵   錦雞  》《吐綬雞》。

楮   、銀、杏  、柿   、栗。

兩當縣特產

柑   ,枇杷  ,芭蕉  ,橙。

綿   芝麻  絲

洮州衛特產

酥油  、芥油  、硯石

西固所特產

楩   ,楠   ,杞   ,梓。

拐棗  瑪瑙漆

鞏昌府古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隴西縣附郭。

首陽城 在府西五十里鳥鼠山。舊《志》載郡西七十里為首陽山,夷齊避周採薇處。舊有夷齊廟、二賢塚。明萬曆中,復建廟立碑,置田崇祀。長城 在郡北境一百里烏龍溝北山有遺跡,驀山越澗,其土獨黑,若烏龍蜿蜒,俗名長城嶺。西起臨洮,經郡北迤東,延袤萬餘里。

襄武城 在府東南五里。漢縣。王莽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行部,為隗囂將荀宇所拘,銜鬚自刎於此。《魏志》:咸熙二年,襄武城上有大人見,身長三丈餘,足長三尺一寸,白髮著黃單衣巾。魏晉隴西郡治此。唐為渭州治所。宋廢。獂道故城 ,在府東二十五里。漢置縣,屬天水郡。《水經注》云:「昔秦孝公斬西徼獂王於此」 ,靈帝立南安郡,治獂道縣。後魏曰南安陽郡,至隋始廢。

雲下田 ,《輿地紀勝》云:「郡有耕天村,其田曰雲下田。」 又古諺云:「郎樞女樞,十馬九駒;安陽大角,十牛九犢。」 謂其地宜於畜牧也。

赤亭 ,在城西三十里,姚弋仲所居處也。弋仲之先,世居其地。晉永嘉中,東徙榆眉,部內從之者數萬。劉曜平隴,以弋仲為平西將軍。

六泉 在府東南五里。乞伏國仁率騎兵襲鮮卑三部於六泉,即此。

五谿 《隴西記》云:「楊盛分羌為部,錯居谿旁,每谿為五聚,於是有五谿」 之號。

玉漿泉 在府西四十里。有鳥鼠山,俗呼為高武隴。其山絕壁千尋,由來乏水。周武帝時,豆盧勣為渭州刺史,有惠政,馬跡所踐,忽飛泉湧出。又有白鳥翔止廳前,乳子而後去。民為之謠曰:「我有丹陽,山出玉漿。濟我人民,神鳥來翔。」 因呼其泉為玉漿泉。

三岔堡 在府北二十五里。宋熙寧中置。隴西故城 ,在府西北五里。宋章楶所築。武城故城 ,在府西六十里武城川。宋章楶築。讀書堂 在府治東。宋建。

威遠樓 按《方輿勝覽》:「在府東一里東北方,宋建,今已廢。」

安西城 ,金大定時築為堡,在府北一百一十里。

熟羊城 ,在府西北四十里。金貞祐中,築為寨,安定縣。

新興廢縣 《水經注》云:「渭水又東,與新興水合。」 《志》云:「古新興縣也,今廢。」 有興原山,在城東二里許。

通西城 ,在縣南四十里。宋為西市貿馬之所。金時為寨。

安西故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紹聖二年,宣撫使章楶所築。

內官營 在城西六十里甸子川。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產最勝。明肅王置內官營於此,內有烏龍關故址。

會寧縣

古會州 在縣北境黃河上,今改為靖遠衛。迎曦樓 在縣治東。萬曆中,知縣高拱辰創建。烏蘭關 在縣北五十里烏蘭山上。古為重鎮。祖厲故城 ,一名「郭斌城」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漢縣,屬安定郡,因祖厲水而名。

黑城 ,在縣北一百六十里。

通安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

水泉堡 ,在縣北二百四十里。

懷威堂 在縣北四百二十里。宋騎尉張安泰建,以延使節。今廢。

利威堂 亦張安泰建,以為習射之所。

寶積堂 在縣北四百二十里。張安泰建,因寶積山而名。堂中有「鎮靜齋」 ,今廢。

七星石 在縣南五里。出石虎山坡越十數步若北斗之狀,因名「七星石。」 傳昔人因礙農耕,移石於河,來日復在故處。

烏蘭故城 ,去《祖厲城》數十里。縣北二十里有烏蘭山,城設山下,今俗訛為「烏龍城。」

西寧三連城 在縣東三十里。其城有三,俗謂之「連城。」 宋靖康元年,經略使章楶築,名曰「甘泉堡。」 元復置西寧縣以會州徙治於此。

烏雞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

古城 ,在縣南二十里古城川。

陡城 ,在縣北三百三十里。

通渭城

秦嘉村 《郡志》載,嘉渭城人,即通渭之渭城里也。俗呼為「秦嘉村。」 嘉為郡士,掾其妻徐淑歸寧於家,有相贈答詩及兩書,辭極雋美。

雞川故城 ,在縣東七十五里。唐屬秦州。宋屬天水郡。元併入秦安。

安遠故城 ,在縣北六十里。俗傳宋女將楊滿堂所築。今為安遠鎮。

甘谷故城 在縣境。元時並雞川省入。

汪世顯行臺遺址 ,元總帥義武,隴右王也,俗謂之「汪家衙」 ,在縣南五十里。

安定苑 ,在縣西八十里。地名「華川。」 四圍平坦,草茂水。清明時,置安定苑於此寄牧,圉長治之,屬苑馬卿。

漳縣

落門聚 在縣境。漢馮異攻落門,未拔而卒。建武十年,來歙又攻之,擒隗囂子純,隴右遂平。《渭水》自落門東至黑水峽,左右六水夾注。

漳縣故城 ,在縣西南五里。即宋之鹽川寨,後改為鎮。本屬故道侯尉治,後漢縣之。永元元年,封耿秉為侯國。唐天授年,改曰「武陽」 ,以武陽川而名也。神龍中,復舊。

箭筈山寨 在縣西三十里。

衣錦鄉 在縣東二里。隴西王汪世顯上世汪古族所處。

寧遠縣

廣吳故城 ,在縣西二十五里。《廣吳》水遶其下,宋建。

納泥故城 ,在縣西四十里。

來遠寨 ,在縣東一百九十九里。

永寧寨故城 ,在縣東三十里。宋建隆中築,西北控龕谷路,至蘭州五百五十里。舊號「尚書砦」 ,至道中,改今名,置稻田以為險固。

伏羌縣

冀城 ,在縣南五十步。本春秋冀人地,為秦武公所服,因置冀縣。東漢於此置漢陽郡,即隗囂稱西伯所居者。後周改名冀城。

平襄故縣 ,故襄人邑也。王莽改平襄縣。阿陽故縣 ,在縣境。漢靈帝中平元年,北地羌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史蓋勳屯河陽以拒之,即此城也。

石鼓崖 ,在縣南七十里朱圉山梧中聚其石,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於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雞盡鳴。石長一丈三尺,廣厚略等,在崖脅,去地百餘丈。

歇涼臺 在縣西南五里大像山石崖上有佛像一軀,自頂至趾,凡一千二百三十尺。緣閣道以登,上有「隗囂歇涼臺。」

《彝賓》故縣 。唐貞觀中置,地有賓溪,故縣以是名。

鹽泉故縣 唐廢伏州,析置鹽泉縣,屬秦州。天寶後,沒於吐蕃。宋曹瑋復之,即今縣城也。永寧故縣 ,在縣西四十里,即羌之大落門谷。宋雍熙中,知州溫仲舒發兵取之,遂置永寧砦,後為縣,至元時省。

安遠砦 宋天禧中築

舊土城 與今城相連。宋時築。明景泰初,知縣王恂重修。

威遠砦 宋祥符中築,舊名「梟篦」 ,改今名。達龍谷堡 ,宋慶曆中築。

西和縣

大潭廢縣 在縣東南三百里。西魏置潭水郡。隋為潭水縣。宋初,改大潭縣。熙寧中,屬岷州。後兵廢。

諸葛堡 在縣西北七十里之長道鎮。漢水遶其下,中突起一小山若臺,武侯伐魏時出兵處。石營 ,漢姜維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即此。白石故城 ,在縣北三里。漢惠帝時,星隕於城,成白石,狀如龜。鎮城,唐宣宗所築。漢水經其下。宋郭思《詩》云:「落星一石幾千年,門外行人扣漢川。」

仇池故城 在縣南一百里。戰國時為白馬氐羌國。晉楊難當因山築城,三世據此。後魏於此置仇池郡。按仇池城四面陡絕,壁立千仞,石角外向,自然有樓櫓雉堞形,唯有一門可通絕頂平地方二十餘里,有田百頃,泉十九眼,自下而上,羊腸盤道三十六迴。唐杜甫《仇池》詩云:「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近接西南境」 ,長懷十九泉。祁山寨 ,在縣東十里祁山上,漢時所築,極嚴固。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諸軍攻祁山,製木牛流馬以餽運。《亮表》云:「祁山去沮五百里,有八萬戶,瞻其丘墟,信為殷矣。」 漢水遶其南,有諸葛壘,壘旁左右嘗有豐草,蓋亮手植也。

南北岈 在縣境,即祁山萬戶出租五百者。《古語》云:「南岈北岈,萬有餘家,上有高樓,武涉之神」 ,每歲郡邑祠之。

鹽官城 在縣東三十里。《隴西記》云:「去嶓冢西四十里,有鹽井,水與岸齊,味極甘美,食之破氣。」 《漢地理志》:「隴西鹽官鎮有鹽官水。」

長道廢縣 ,本漢上祿縣地。後魏分上祿置長道縣。唐天寶未廢,後復置。宋屬岷州,後為西和州。附郭。

建安城 去仇池一百二十里,故西縣之歷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歷城,即此。後改為建安城。蘭坑城 ,《水經注》云:「蘭坑水出西南近溪,東北逕蘭坑城西,東北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逕蘭坑城北,建安城南。」 則二城蓋相近矣。

《塞峽 》,宋元嘉十九年,文帝遣龍驤將軍裴方明征楊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參將魯尚追獲於塞峽,即是處。

石堡城 ,《城塚記》云:「在縣南十八里,高八丈,依山為城,城中有石井,深一丈,水色湛然,故名。」 堡云:「昔人避難於此,開水以飲,敵人欲漏其水,左右穿穴,不見水脈。」

酇公營 ,在縣西南三里。唐行軍元帥、酇國公竇軌討薛舉餘黨,嘗駐師於此。

鐵城堡 ,在縣東十八里。宋熙寧中建。

穀藏堡 ,在縣西十里。宋熙寧中建。

柏關寨 在縣境

永寧舊鎮故址 ,在縣西四十里。元奧魯千戶。

所築

成縣

下辨 同。《谷志》云:成州介秦隴間,古為用武之國。漢高祖以曹參攻下辨,即今地也。宋郭執中詩云:「下辨風俗殊不惡,我生薄賦自多屯。」 鳳凰臺 在縣東南十里鳳凰山。漢時嘗有鳳棲於此,因名。唐天寶間,哥舒翰有題,「宛然半岩間。」 杜甫詩云:「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 指此。栗亭廢縣 ,在縣北七十里之栗亭川,本後魏蘭蒼縣地。後唐時,置栗亭縣,屬成州。元以縣置金洋州,後並廢。

漢源廢縣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以近嶓冢,故曰漢源。杜甫《詩》云:「漢源十月交,天地如涼秋。」 上祿廢縣 ,在縣西一百里。漢屬武都郡。東晉屬仇池郡。隋初為蒼泉縣,後改上祿。

仙人龕 ,在縣南三十里,相連石洞五,各去百步。昔傳有公孫氏五子學仙於此,亦名「五仙山。」 山後有洞,時流出小石如碁子。

泥功城 ,在縣西二十里泥功山上。唐貞觀五年,權置行州於此,舊城基猶存,有泥功廟,石像天成,古怪。請幫助識別此字。《甚同》谷廢縣,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唐天寶初,置同谷郡。咸通中,仍置成州,徙治同谷縣。元以同谷省入。

裴翁湖 在縣西南隅。唐刺史裴守真所開。種荷數十畝,花柳夾岸,為一郡之勝。湖隄曰「雲錦隄」 ,張行成為之記。李師中詩云:「對面好峰橫翠幕,繞城垂柳拂清漣。」

湖山堂 在縣裴翁湖雲錦隄上,唐建。

杜甫故居 ,在縣飛龍峽之東。唐天寶末,關輔饑亂,甫以華州司功棄官之秦州,寓居同谷,躬拾橡栗以自給,有《同谷七歌》。

龍門鎮 在縣東。唐杜甫詩:「石門雲雷隘,古鎮峰巒集。」 後改府城鎮。

虎穴 在城西。唐杜甫詩有云:「停騎龍潭雲,回首虎崖石。」 即此。

西安鎮 在縣境。唐杜甫詩「驅車石龕下」 ,即此。修經閣 在縣鳳凰山。後唐天復中,天雄軍指揮使、知成州李彥琛修。

八景樓 在縣裴翁湖側。八景取仇池、杜祠、鳳凰臺、醉仙岩、仙人龕、塵玉山、泥功山、裴翁湖也。宋張舜民詩云:「八景更從何處覓,一湖唯有此樓高。」

清風軒 在舊成州治,今廢。宋晁說之《記略》云:「守居東隅有軒,曰清風疊嶂,前後為之屏几,有漢《武都太守李翕德政碑》,其辭曰:『民歌德惠,穆如清風』。昔人或本此而名軒與?」 按:耿勳《磨崖碑頌》在魚竅峽,距城西二十里。

雙梧堂 在成州舊郡廨,張行成為之記。唐長慶初,遷郡於寶井,即今治也。按:寶井,山名。宋元豐間,李宜《記》云:「岩巒聳秀,林壑邃深,下瞰數州,歷歷可辨。」

白環堡 ,在縣北二百一十里。宋紹興間置,後廢。

邀月閣 在縣舊州治。又有《招仙》《發興》二閣,皆宋時建。

德惠堂 在縣舊州治

絳帳臺 ,在縣東北二百七十里。

洛谷城 ,在縣西八十里。一作「駱。」 唐太和初,詔于駱谷築城,廢上祿縣。

秦安縣

隴城廢縣 在縣東北九十里。西漢為略陽道。東漢為略陽。晉為略陽郡。泰始中更名,統臨渭、平襄、略陽、清水。隋開皇二年,郡廢,縣改曰河陽。六年,改曰隴城。唐武德二年,以縣置文州。八年,州廢。貞觀三年,置長川縣。六年,省入宋、金仍為隴城。元至元七年,併隴城入秦安。明改為隴城鎮。

漢、趙戰跡 ,一在隴城,一在上邽,一在仇池。晉咸寧中,劉淵、劉聰相繼而起,國號漢。至劉曜改漢為趙,西圖隴右,收陽氐於仇池,滅南陽於上邽,斬陳安於隴城,三處俱有戰場,唯隴城有壯士川,餘皆失考。至敗張騣,收河南地,則其跡又在洮西矣。

勇士故城 ,在縣境,苻秦時所置。

僵尸穴 ,《水經注》云:「瓦亭川水西南流,歷江入峽,釋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迤,略通單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 訪彼川居之士,云其父老作兒童時。巳聞耆舊傳此,當是數百年物矣。今在縣西南。

玉鐘峽 ,在縣東北四十里。其峽有石,如玉如

考證

鐘,相傳玉為人竊去,遺鐘形猶嵌於峽,鐘蠡注水,四時泠然。

納甲城 ,即今縣城也。宋曰「納甲城」 、秦隴城、雞川三岩地。金正隆中,改為秦安。元以隴城、雞川省入。

靖邊砦 宋祥符中,詔築於南市城西南。乾磑廢縣 ,在縣東十里。元末兵燹,廢。

定西砦 ,宋太平興國中築,領六堡。

靖武砦 宋太平興國中築,在長山嶺下《清水縣》。

附庸,秦邑 。《史記》:非子「畜馬蕃息,周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括地志》云:「秦州清水縣,本名秦邑。」 今考其邑,有水出小隴山,曰秦水,其谷曰秦谷,且其州曰秦州,縣曰秦安,亭曰秦亭,皆本之此。至襄公勤王有功,封西陲大夫。武穆而後,秦漸以大,西周遺地八百里,並號秦州。終南山之險要者,亦名大小秦嶺。究其始封之基,則唯此而已。或以為隴州南三里有秦城,非子所居,是因主馬汧渭之文而及之。按《史記》,秦文公東獵汧、渭之會,卜居營邑。《括地志》云:在岐州郿縣東北十五里。寧公二年,徙居平陽。《括地志》云:「在岐山縣西四十六里。」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括地志》云:「在岐州雍縣南七里。」 《帝王世紀》:「秦襄公二年,徙都汧。」 《括地志》云:「在隴州舊汧源縣東南三里。」 可見所徙之城,皆非始封之地。

秦亭 在縣東三十里亭樂山。周厲王末年,西邊攻陷秦亭及大駱、犬丘之地,殺秦仲。宣王元年,命莊公伐西邊,破之,復秦亭。今為白沙鋪、上邽故城 。秦武公伐邽茸,置上邽。漢置縣,屬隴西郡。晉天水郡治此。隋因之,唐廢。按上邽古城在集翅山下,趙壯侯墓在焉。

弓門古城 在縣北七十里。秦昭王時,築弓門城於上邽,命白起鎮之。宋紹聖中,兵馬都監魏誠建。祀豎碑。

營平故里 ,在縣東二十里。古上邽城內。後漢建安中建為寺。營平為將,務以全取勝,不阿時,以「苟就功名」 ,為漢名將第一。

西城故址 在縣境。隗囂敗,將妻子奔西城,吳漢引兵圍之,即此。

清水故城 ,《周地圖記》:「漢和平中,分略陽置清水,王莽改曰識睦,後公孫述為清水長,稱能吏。」 唐初置邽州於清水城,後唐移之上邽鎮。今為理所。

岳公讓宅 在岳坪山。故老傳云:「昔有姓岳者居此,其土肥饒有水。一宵,夢讓其宅于姓雷者,果有神陰建一宅于鄰以換之。」 舊宅即沉水為池,今靈潭廟墨池是也。

「神峰槐」 酒 坪山南嶺廟前有合抱槐數株,內一株有一小孔,人有疾禱祈,以竹筒插入孔中,引注于瓶,飲之即愈。

雷神丹竈 在雷王山。昔雷王保煉丹于此,其竈見存。白塘故城 ,在縣西四十里。

𢇲穰砦 在縣西七十里。宋開寶中築,控𢇲穰川一帶,管小堡十一。金皇統二年重立。

「治坊。」 砦 ,在縣西五十里。宋太平興國中築。趙充國宅 在縣北二里,東漢建安中建為寺。牛頭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姜維聞司馬懿誅曹爽,乘空欲圖長安,依麴山築二城,使苟安、李欽守之,率羌人逼三郡。郭淮使天水刺史陳泰斷其運道,將士窘困,分糧併日,維引軍救之,出上邽,相持牛頭山,淮絕其歸路,進軍「洮陽。」 維還,安等降魏。即此也。

段谷 ,在縣東南山下,鄧艾敗姜維處也。維自狄道引還,駐軍鍾提,魏人以其力竭,不能再舉。安西將軍鄧艾曰:「維必來。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名,一也;彼上下相習,我將易兵新,二也;彼以船行,我以陸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置戍,彼聚我分,四也;因糧於羌,不煩轉輸,五也;其來必矣。」 維果復出祁山。艾既有備,戰於段谷,大破之。即此地。

軒轅谷 ,姚睦云:「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帝生處也。」 皇甫氏以為帝生廢丘。及攷《水經》酈道元注,以為帝生於天水軒轅谷。郭璞《山海經註》亦以為帝居軒轅之丘。又云帝居軒轅之國,在宿山北,實天水地。軒谷,洵水所出,與黑水鄰。《史記》云:「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 按《水經》又有軒轅溪,在今秦州南安。

西垂舊基 ,《史記》:「伯益之裔中潏在西方,保西垂,後仲子莊公破西徼,宣王予大駱犬丘之地。」

「使為西陲大夫」 ,《注》云:「西陲在上邽縣西南九十里。」

西垂宮 在西垂。《史記》:「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禮縣。

天嘉古郡 ,在縣東四十里。相傳秦武公所置。大潭廢縣 ,在縣南八十里。西魏置潭水郡。隋為潭水縣。宋初,改大潭縣。熙寧中,屬岷州。明為大潭鎮。

禮店 元置禮店。明初為千戶所。成化九年,從守臣請,設禮縣于所城之西,岷江遶其下。元帥府 ,在縣南十里。漢為漢陽郡。元為元帥府,有故址存焉。

羊馬城 在縣東二百里。山崖高聳,上寬下窄,地平千頃,水湧泉出,止有小徑,一人可當萬夫。昔吳璘屯兵其上。

階州

階州舊基 在州西北三里。戰國時白馬氐居之。漢元鼎六年,以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西魏改武階郡。唐景福中,始名階州。元移治柳樹城,為今州治。按《漢地理志》云:「武都郡,天地大澤俱在其西。以有大澤,故謂之都。」 又武都紫水有泥,赤紫而粘,朝貢用之,以封璽書。漢以來謂之紫泥。去州東八十里。

盤隄舊縣 ,在州南一百三十五里。本魏鄧艾與姜維相持所築葭蘆戍。後魏置五部縣,後改為盤隄。唐廢。

福津廢縣 在縣東七十里。後魏名「覆津。」 唐改為福津縣。有青閣、牛圈閣、赤閣、鵝鼻閣。唐末陷于吐蕃。元併將利省入州。

將利廢縣 ,在州北三百一十里,近犀牛江。後魏名石門,唐改為將利。五代漢階州刺史王弘贄之任,添戶三千餘,請復置將利、福津二邑,詔褒之。

家計寨 在州北百里之楊家崖,乃楊氏苗裔保據為寨,謂之「家計寨。」 臨控白江,山路僅容一線,最為險阨。宋紹興間,吳玠兄弟相繼為將,犄角此城,以保蜀口。又數有積貯水泉之類,兵至常不能攻。

米尖城 ,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米尖山頂,俗謂之「米倉城」 ,最為險要。

石鼓閣 按《一統志》在州境。

犀牛社 在城北二百六十里。有犀牛江廟在焉。

家慶樓 在州東三里臥龍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