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6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六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六十七卷目錄

 臨洮府部彙考一

  臨洮府建置沿革考

  臨洮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臨洮府星野考

  臨洮府山川考府志未詳山川 水利附

  臨洮府城池考

  臨洮府關梁考

  臨洮府封建考

  臨洮府公署考

  臨洮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職方典第五百六十七卷

臨洮府部彙考一 编辑

臨洮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春秋、戰國皆為西羌地。秦置隴西郡。漢因之。晉析置狄道郡。劉宋置武始郡。後魏置臨洮郡。隋復置武始郡,屬蘭州,後改金城郡。唐天寶初,置臨州,又置臨洮軍。宋改為鎮洮軍,尋改熙州,置熙河路。金改熙州為臨洮府。元仍為熙洮府。明因之。嶺州二,縣三。

皇清因之。

狄道縣。附郭。

漢置狄道縣,為隴西郡治。晉前涼張軌分屬涼州。南北朝後魏屬武始郡。隋開皇初,郡廢,以縣屬金城郡。唐屬臨州狄道郡。寶應初,陷於吐蕃。宋熙寧五年,始置狄道縣,尋省。元豐初,復置為熙州臨洮郡治。金、元仍舊。明因之,為臨洮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渭原縣

漢置首陽縣,屬隴西郡。南北朝後魏始改渭源縣。唐高宗上元二年,復名首陽,別置渭源縣。儀鳳三年,省首陽入渭源,屬渭州。寶應後,陷於吐蕃。宋熙寧收復,置渭源、慶平、通谷三堡,屬熙州。元至元十三年,升堡為縣,屬臨洮府。明因之,隸臨洮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蘭州

周為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置金城郡。東漢省入隴西郡。三國魏復置金城郡。晉前涼張騣置廣武郡。南北朝、後魏、後周並屬武始郡。隋開皇初,置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改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復置蘭州。天寶元年,改金城郡。乾元初,復為蘭州。廣德元年,陷於吐蕃。宋元豐四年,收復,仍為蘭州屬秦鳳路。金為蘭州刺史。元屬鞏昌路。明洪武二年,改為蘭縣。成化七年,復為蘭州,隸臨洮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金縣

宋為蘭州龕谷寨。金大定間,升寨為縣,屬會州。正大間,置金州,領龕谷、定遠二縣。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改為金縣,隸臨洮府。成化七年,又改隸蘭州。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河州

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郡,為大夏縣。東漢屬隴西郡。晉屬晉興郡。苻堅始置河州。隋大業初,州廢,置抱罕郡。唐復為河州。天寶初,改為安鄉郡,後陷於吐蕃。宋熙寧六年收復,置抱罕縣。九年,省為寧河寨。崇寧四年,升寨為縣,屬秦鳳路。元為河州路,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五年,置河州府,十三年省。成化七年始置河州,隸臨洮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

臨洮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臨洮府疆域圖

臨洮府疆域圖

臨洮府圖(南)

臨洮府圖(南)

本府

東至隴西

西至西番

南至洮州

北至北塞松山

東西廣一千二百餘里。南北袤九百三十里。東北至

京師四千餘里

狄道縣

《狄道》,附邑也。按:《志略》,四至無考。

渭原縣

府東一百二十里為「渭原。」 東至隴西第八鋪界二十里。

西至狄道縣南峪鋪界五十里,至府城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由山西路三千九百四十里,由河南路三千」

七百一十里

南至洮州衛露骨山界,七十里。

北至安定縣磨石嶺界八十里。

蘭州

府北二百七十里為「蘭州。」 東至金縣界五十里,西至河州界七十里。

南至狄道縣界九十里

「北至松山界,二百里。」 「至」

京師四千一百八十里至西安;一千五百里至鞏。

昌四百里

西北至莊浪界,四十里。

金縣

州東一百八十里為金縣。東至車道嶺安定界六十里。

西至豬嘴嶺蘭州界,四十里。

南至新營衛,臨洮衛界四十里。

北至老廟堡靖遠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

河州

府西北一百九十里,為河州,東至狄道縣三渡水界一百八十里,至府城一百九十里,至鞏昌四百里,至

京師、「由河南路四千三百里,由山西路三千九百」

九十里

西至守禦歸德千戶所生番界,七百里。

南至洮州衛界二百八十里,至洮州衛四百里。北至西寧衛界一百七十里,至西寧衛七百里。東南至岷州六百三十里。

東北至蘭州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洮州衛番族二百二十里。

西北至西寧衛老鴉山,二百二十里。

東西廣八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宋張舜民《收復熙河頌》:「境接巴嶲。」

《蘭州學記》:「地控邊陲。」

《方輿勝覽》。「南得鍾存,北阻大河。」

《舊志》:「地勢平坦,有長城之險。」

長城枕藉於東北,洮流環繞於西南,雲嶺插大,筆峰摩漢。偉哉山河壯麗,邊陲之保障也。所轄郡邑,若鳥鼠、皋蘭、黃河、積石,皆足雄峙巖疆,控制隘塞。昔人云:「秦得百二,而洮實百二。」 上游也。狄道縣 據隴首,撩西傾,襟帶關河。長城之險,雄峙一郡,抗衡三邊,古形勝之地。

渭原縣 南接西傾,東連朱圉,西迤鳥鼠,北枕馬銜。諸山環峙,兩水合流,東西二原,延袤數里。蘭州 地勢蜿蜒,有長城之險。馬銜阻其東,榆谷抵其西,皋蘭峙其南,黃河經其北,為束帶之形,要衝之地。皋蘭雄鎮峙乎前,九州之臺障乎後,巒嶠阜陵環左右。

《金縣 》「北據天塹,西枕馬寒。」

河州 :「洮河遶於東,積石峙於西,南盤雪嶺,北居黃河,山水環抱,宛若城池四塞之地也。」

臨洮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禹貢》雍州之域,秦隴之地,天文井鬼分野,入東壁三度。

《文獻通考》:「《禹貢》雍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入東璧四度。」

《一統志》在天文井鬼之次。

臨洮,在《禹貢》為雍州域,其分星則東井、輿鬼二宿,而洮入東壁四度。粵稽《漢史》,高祖入關,而五星聚東井。夫洮去關中甚邇,分井、鬼斷無疑矣。再閱呂不韋《月令註》,謂井星在未,鶉首之次。夫鶉首居西南,坤位為未,而雍在西北。又曰:井星度多體廣,昏中旦中,莫可的指。常見洮西山勢巉險,水流迅急,生人多質,實罕「譎嫵」 ,則「度多體廣」 之應也。

臨洮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西強山 ,在城西一百五十里。按《舊志》,謂此即

《禹貢》
之西傾山隆冬雪霽碧玉參差巍然一勝
编辑

景也

翠微山 :在城北六十里。

黑石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

龜兒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煤山 :在城南八十里。楊繼盛始開,軍民胥利賴焉。

蒸餅山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

青重山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玉峰山 :在城東南一十里。

翠屏山 在城南六十里。林木森鬱,儼然一翠屏也。

愨頭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

廟兒山 :在城南三十里。

西傾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亦名。臺山與西強、馬寒總一山綿亙,而各有峰巒十八。盤山, 在府城東南一百里,其路崎嶇,古有驛遞通岷州。

抹邦山 在府城南五十里。宋神宗時,羌人入寇,帥臣王韶征之,屯兵於此。

碧丹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蓮花山 在府城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高聳,數峰形如蓮花,故名。

珠翠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俗名「花架山。」 常家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有龍湫,深廣衍為九曲十八灣。

西平山 在府城西五里。唐西平王李晟所封,其地為西平之蘭家灣,故名。

寶鼎山 在府城西十里。其山峰彷彿香爐,故名。一名「煙鼎山。」

臥龍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山勢如龍之臥,每天旱祈雨輒應。

黎紫山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

夏牟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下產牟,麥特盛,故名。

嶽麓山 在府城東一里。以上有東嶽廟,故名。崆峒山 ,在府界內。

玉井峰 在府城東三十里。峰頭有井,其色如玉,故名。

胭脂嶺 在府城西三十里。俗傳漢末呂布所騎胭脂馬出於此,故名。

胡麻嶺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路通安定。「伏冰巖 」 在城東五里,谷中滴水味甚甘,即盛夏尚伏冰焉。

東巖 在城東,其山如兩屏然,中建蘭若,層樓飛閣,登覽可窮一郡之勝。

滴水巖 在城西一十里,水自石竇中出。通峪 ,在府城西六十里。東入西出,中容千百人,上有大竅,可見天日。宋熙寧間,置堡在谷口。「龍峪 」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內有贍學田百頃。

東峪 :在城東八十里。

木婆峪 :在城東三十里。

南峪 :在城東南八十里。

贊嘉峪 ,在城南七十里,內有古廟湫池。巴麻峪 ,在城西南三十里。

紅道峪 ,在城西南三十里,其土色赤,因名。卜公峪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

打壁峪 :在城北三十里。

固關原 在城北三十里。

鬧耳原 在城北三十里。上有臺渠遺址。新道坪 在城南。或謂「新」 為「莘」 ,因莘氏多居於此。元人建三聖廟。

墓塚坪 在城北三里。上多古墓。

西坪 ,在城西三里,地計百頃,有古寺。

董家坪 在城北四十里。

嵐關坪 在城南二十里,一名「南關。」 山水雄勝,可甲一郡。

鎖林峽 在府城南六十里,洮水所經。諸峰聳峭,兩崖懸絕,中林木鬱森,四封固蔽,而無所通。石井峽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有泉,四時不竭。

水簾洞 在城西三十里。

棲雲洞 一名「懸空」 ,在玉泉峰後。

高峰坡 :在城東北十五里。

太平原 在府城北三十里。上有平原百頃,故名。

麝香坡 在府城西南,與夏牟山相近,其坡產麝香。

結水 在府城北六十里,三帶水交結,故名。源出馬銜山,經北往西流入洮河。

恆水 在府城西南吐谷渾界。一名「洮水。」 源出西傾山,東流經府界。

打壁水 在府城北三十里。源出石井峽,西流入洮水。

三岔水 在府城西北下川十里。源出三結水,東流入洮水。

東峪水 在府城東二里。源出渭原界分水嶺,經東北往西入洮河。

南川 在城南九十里。山水雄秀,林木森鬱。胭脂川 ,在府城西三十里。

邦金川 在府城南六十里。宋神宗時,种誼等擊鬼章,夜濟邦金川,即此。

西湖 在府城西南二里。五月五日引洮水於中,郡人遊樂。明御史趙春以其地為「贍學田。」 玉潤泉 在府城東三里。清冽澄湛,自石峽中湧出。

唐古泉 :在城南二十五里。

石井泉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自石峽中湧出。

洮河 在城西三里,源出吐谷渾地西傾山,盤旋山峽中數百里,始入府界。東流至抱罕縣,合眾流入於河。又攷《松潘志》云:「洮河源出松潘大分嶺,西經臨洮。」

抹邦河 在城南三十里。源出岷山,會大小南川松樹溝水成河,入於洮。

雪溝 在城東五里

佛溝 在城南十里

曹家溝 在城南十五里。

柳林溝 :在城北四十里。

小河溝 :在城北五里。

好水溝 :在城北七十里。

結河溝 :在城北五十里。

馬家灘 在城西八十里。

渭原縣

鳥鼠同穴山 ,距縣二十里,一名青雀山,渭水出焉。《禹貢》「導渭自鳥鼠」 是也。按縣志本《禹貢》鳥鼠同穴之山,在縣西迤北而東,支隴甚多,即《山海經》云:其陽多金,其陰多玉,其土多丹雘者。相傳鳥名鵌,鼠名鼷而短尾,鳥似鵽而小青,二物共穴,入地四尺,鼠深而鳥淺,各自生育,不相侵害,自隴以西諸山率有之。酈道元謂「鳥鼠共為雌雄」 ,皆誤也。

露骨山 在縣南五十里。其山高峻,炎夏積雪不消,與平頂山連。宋王韶開熙河,穿此山為逕通奇兵,今故道存焉。

五竹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山多產細竹,峰巒奇秀,有岩曰「秀峰」 ,岩下為銀溝谷。

南谷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與鳥鼠同穴相聯,渭水之源出此。

七峰山 在縣東北五里。山腰舊有七聖廟,又名「七聖山。」

青雀山 在城西十五里,與鳥鼠山相聯。平頂山 在城南七十里。其山高且平,昔人曾避兵於此。

廟坡山 :在城南二里。為縣屏障。

鳳凰山 :在城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蒸餅山 :在城北五十里。

木耳山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

分水嶺 ,在縣西十五里。其山水東流入渭,西流入洮。冬月冰,則水自樹杪出。

白樺嶺 在縣南,路通岷州,嶺上多生樺樹,故名。

白土坡 在縣境

鍬峪 在城南五里

渭水 在縣西北一里。源出南谷,合鳥鼠山泉,下流漸大。按《縣志》,「流入北延,至灃、涇、漆、沮、滻、灞諸水,悉入同州,達諸河。」

清源水 ,在縣南十步。源出五竹山,東流入於渭。

鍬峪河 :在城南七里。

南川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

渭泉 ,在縣西二十里,即渭水源。

息家泉 :在城西五里,旱亦不涸。

通濟泉 :在城南一十五里鍬峪川。

蘭州

第一原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脈連瓦埠山,宜藝五穀。

尖山 :在城南六十里。

皋蘭山 在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高峻渾厚,左右蜿蜒,如張兩掖,東西環拱州城,延袤二十五里。隋置州,取此為名。山下地勢寬平,可耕可守。山之東麓,色赤為紅。山西支形如龍尾,名龍尾山。

馬寒山 在州境,綿亙數百里,勢極高峻,雖夏冰雪不消。一名「馬銜山。」 昔元昊舉兵攻蘭州諸羌至此。

白石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昔周將梁暉至此,為羌所圍,迫於無水。暉以青羊禱於山神,飛泉湧出,兵士取給。今呼「梁泉」 水,北流注於河。天都山 ,在州南三十里。宋神宗時,苗綬伐夏,嘗經此山。

樺林山 在州南三十里,與馬寒、皋蘭二山并峙。

瓦埠山 在州南十里,東麓為古峰山。林泉之勝,為蘭奇觀。

九州臺山 ,在州南河北五里,其形峭拔,直上如臺,登之可以遠望。

石門山 在州西南。《水經注》云:「灕水東北經石門口,山高峻險絕,對岸如門。」

嵻崀山 ,在州南百七十里。一名「可狼」 ,俗呼「熱薄汗山。」 西秦乞伏乾歸太子熾磐築城於此。琵琶山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以形似名。龍尾山 ,在城南,即皋蘭山西支形如龍尾,落黃河之壖。

黃峪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柳溝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州西南三十里有山,亦名「柳溝。」

古峰山 在州三里,瓦埠山之東麓。林泉秀麗,為《蘭奇》觀。

白塔寺山 ,《圖經》無考。黃河北拱統金城三關,如屏障然。

米哈山 在城北二百餘里,即大小松山、扒里、扒沙山之北。番人謂「肉」 為「米哈」 ,言此山多禽獸,可資肉食也。北羌犯鎮番、涼州、莊浪、中衛、靖遠。

蘭等衛地方、必由此而後視各鎮虛實、以為抄掠之趨避也。

狗牙山 在城西南,以形似名。

閻王溝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形勢峻拔,實州之東壁也。上樹烽堠,以接東路烽火。

樺林峰 :在城西,一名「古峰。」

白嶺 :在城西一百里。

摩雲嶺 在城南六十里,雄峻參天,馬寒支山也,高峻如在雲中,故名。

夜雨岩 在州西南十里,有泉自巔而下,夜深露氣重,而泉溜愈多,聽之如雨聲。

石嶮口峽 ,在州東二十五里,兩岸懸立,黃河東流入金縣,亂山始瀉為巨川。

女遮谷 在州東三十五里。宋李憲與苗綬城蘭州,遇賊數萬,大破於此谷。

榆谷 在州西一百里。有大小二榆谷。漢西羌居此。緣山濱水,以廣田畜。

李麻谷 在州西,踰河四十里,通甘肅路。平頂峰 ,在州城東北。

黃峪 在城西南

阿干峪 ,在城南,羌人謂兄為「阿干」 ,故名。其土宜陶器,故多冶。

岡砂洞 在阿干里

煤洞 :在城西四十里,人甚賴之。

亂塚坪 在城西十里,古墓甚多。

鏊子坪 在州黃河西北二十里,以形似名。「蕭家坪 」 ,在城西南三里,平衍土厚,歷為蘭人斥土。

柳溝坪 在城東二十五里。

東岡坡 在城東二十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獲褚亮於此。

《皇坡 》在城南柳溝山下,有磁窯。

東川 在城東,延袤二十里,其平如掌。

西川 ,在城西,延袤百餘里,古金城地也。黃河 在州城北。

大通河 :在城西二百里。

筍籮河 在城西南六里,東流入黃河。

洮水 ,在城西二百里。《水經》云:「北經安固城西」 ,是也。

阿干水 ,在州西三里。源出馬寒山。

浩亹水 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一名「閣門水。」 源出馬寒山峽中流經州東南入黃河。

灕水 ,在州東南十五里。源出塞外,經皋蘭山,與皋蘭水合。

皋蘭水 ,在州西南三里。自皋蘭山左右翼出,即稠泥溝。

湟水 ,在州城西一百八十里許。一名金城河,一名「河水」 ,源出大小榆谷之北,與洮水、浩亹水合。

潤水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西北塞外,抵故允吾縣,與鄭津合。

逆水 ,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源出故允吾縣之參街谷,東南流入湟水。一名龍泉水,文作蛟龍狀。

五泉 在皋蘭山麓。泉有五眼,瀑布飛瀉,潺潺湲湲,匯流成溪,灌溉甚溥。相傳「霍去病至此,以鞭卓地,泉遂湧出。」

萬眼泉 在州東北三十里。濱河諸山岩澗泉湧甚多,可資灌溉。冬則冰澌懸掛,大是奇觀。獅跑泉 在州西七里,一名「神泉。」 水深莫測,遇旱禱雨多應。

甘泉 在州南三里。味甘冽,可烹茶。

曲柳泉 在州東三十里,東流入河。

紅泥泉 :在城東南十五里。出皋蘭山麓,入於河。

馬黃泉 :在城西南十里,四季不竭。

梁泉 在城東南八十里,出金縣之南山,即白石山下泉也。按《一統志》即梁暉禱於山神所出之泉。

蓮蕩池 ,在城西七里,周圍數十里。明肅府令瀦神泉水為池,花木暢茂,魚鱉充牣,人多遊賞焉。

金溝 有二,去城不遠,謂之「大金溝、小金溝。」 柳溝 有二,東西去城各三十里。

蛾眉灣 在城東南三十里皋蘭山後。

馬蓮灘 :在城西南九十里。

夾河灘 有二,一在城西北十里河中,草木叢雜;一在城東十里河中,可藝五穀。

柯家灘 在城東北七里河中。

蘇家灘 在城東北,踰河四十里。

積積灘 :在城西南七十里。

金縣

尖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其山聳然,與馬銜山相近。

龕山 在縣南二十里。宋元豐四年,置塞於此。豬嘴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以形得名。金於此置鎮。

馬銜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綿亙數百里,勢極高峻,炎夏冰雪不消。按《縣志》,「昔有野馬數群,土人圍獵於其上,馬皆化為石,即名為大石馬、小石馬。」

亂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山相連數百里,參差亂如列戟。

駝項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其形起伏如駝。《萬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

興隆山 :在城西十里。卿人創修寺廟,四方供奉,可稱勝景。

平頂峰 在城西北

車道嶺 在城東南

小龕峽 在城南二十里,兩山相對,形勢巉巖。自南抵北約三十里。

大峽 ,在城西一十里。浩亹、神濟二河統宗於斯而流布焉。

「姚谷 」,大舜降生於臨洮金縣之姚谷,地名姚家坪,上有牛耳皇帝廟,疑是。詳《古蹟考》。

黃石坪 在城西南四十里。

白草原 在縣南二十里。草地廣闊,牧畜蕃盛。仙人洞 ,在城南二十五里。相傳秦、李二仙嘗居此。

黃猴洞 在城南三十里,昔有黃猴居於此。按《縣志》:「昔有黃猴在內,能施藥救人。有瘟疾者服之即愈,因名黃猴洞。」 今無物。洞口石壁朱書尚存。

千佛洞 ,在城南四十里。其洞繪塑金佛千餘,四方供奉者不絕。

煤洞 :在城西北四十里。其洞深十餘丈,人甚賴之。

清水河 :距城三十五里。

黃河 ,在縣北六十里。

浩亹水 在縣南門外,源出馬銜山,一名「閣門水。」

清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

小龕水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馬銜,東流與浩亹水合。

好麥川 ,在縣東南六十里許。其地麥勝於他處。

臥龍川 ,在縣西三十里。中有土岡,其形盤旋,因以名焉。

縣川 ,在城東西約七十里,南北約二十里,即縣境。

連達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兩溝相接。

溫泉 有二,一在縣東十五里,一在縣西十里,隆冬不冰。

暖水泉 :在城西南十里,與溫泉相近。

董家灣 :在城東北三十里。

河州

積石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禹貢》「導河積石至龍門」 ,即此。兩山如削。

黃河中流 ,西臨番界,險如金城,實係要地。隋立河源郡,命刺史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蕃,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武改為關,易馬番族路必經此,上有禹神廟。

雪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接洮州界,四時有雪,一名「露骨山。」 熙寧六年,木征據河州,王韶克之,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山徑陡峻險隘,釋馬徒行。

鳳凰山 在州東十二里。形如鳳凰。古號河州為「鳳林郡」 者,因此。

雞窩山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高淩霄漢。石門山 ,在舊鳳林縣。

牛脊山 :在城南二十里,以形似名。

喬家山 :在城南六十里。

梨子山 :在城東五十里。多生酸梨。

分水嶺 在城北二百里。黃河外接西寧界,羌人出沒。

驚驄嶺 在州南六十里。

黑茨嶺 :在城北九十里。

焦紅嶺 在城西一百里,路通西寧。

鄧林谷 按:「《方輿勝覽》在積石山右。」

松明巖 :距州一百里。遇旱,禱雨于此。

安遠坡 在州南四十里。

當川坡 在城南一百六十里,臨洮路經此。

他剌坪 ,在城北百里。

萬頃原 在州北三百里,四望寬平,居民稠密,東西四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名「廣大原。」 重臺原 ,在萬頃原上,周圍百里,其地肥饒,五穀暢茂。

撒剌川 ,在城西積石關外二百里。番回五族土官所居。

把撒川 在歸德守禦千戶所,去州六百里。此地番人出沒。

銀川 在城西六十里。按《續通鑑綱目》:「宋英宗治平元年,瞎氈二子,長曰木征,居河州,少曰瞎吳叱,居銀川,率眾數萬內附。」

俺哥川 ,在城北五十里黃河南。土脈膏腴,五穀茂盛,果木異常。

剌麻川 :在城東北五十里。

胖哥川 :在城東北八十里黃河外。

禪家川 ,在城東南百六十里,貂蟬故里。「河州川 ,東西一百里,南北十五里。」

牛脊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牛脊山下。

樣卑河 :在城西北百里。

槐樹關河 :在城西南六十里。

黃河 ,在州北八十里。

老鴉關河 :在城西北八十里。

九眼泉 在州東十里,一泉九竅。

駝岡泉 :在城南七里。

大夏水 在州南三里。一名白水。按《通鑑綱目》,「張騫通西域,使大夏國。」 此水經流大夏,後趙麻秋攻枹罕,退保大夏。

廣通水 ,在州東南六十里寧河城東。

洪水 在州南二里

顯神池 在積石關西八十里。周圍三十里,松柏森然,葉落輒自堆岸。誠求之,即有彩光照映。「龍湫 」 ,在州西北六十里,有蓋國大王廟,不審何代遇旱禱有應。

囤子溝 在城東北二十里。其溝甚隘,深數十丈,長二十里,路通蘭州。

《府志》
未詳山川
编辑

《渭原縣志》
编辑

慶坪山 :在城西三十里。

「白馬龍池 」 在鳳凰山,岩上有異蹟。

忠惠池 :在城西二十里。

《蘭州志》
编辑

巖望溝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形勢峻拔,實州之東壁也。上樹烽堠,以接東路煙火。

元昊臺山 :在城西十五里,有級十數重。故老相傳,李元昊攻河干,駐兵于此。

水岔 :在城東南六十里。山水清麗,竹木蓊鬰,且宜耕牧,亦有窯冶。

《金縣志》
编辑

棲雲山 對峙隆山。高峰聳麗,山徑崎嶇,上有臺閣。昔秦之通、李之亨二仙人修煉於此,題詩云:「倚天危閣貼重岡,細路瀠洄石磴長。曲澗碧流疏宿雨,夾山紅葉映斜陽。」 石壁朱書,字跡尚存。

白虎山 :在城西北十里。

廟坡山 :在城南五里。

白巒山 即列戟山,俗呼「百葉山。」

《河州志》
编辑

太峙山 :在城南一百里,接洮州番界。

大山 :在城東八十里。入蘭州路。

倒埋穴山 :在城西四十里,五峰翠繞,前有香爐臺,旁有二峰似燭,亦名「蠟燭山。」

白馬廟原 在城東北六十里。

把什哥原 在城東北七十里。

鎖還都原 在城東北九十里。

棲真洞 在城西原上

仙人洞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積石山中,鑿石為之,昔有仙人游憩處。洞門刊「至正元年」 「滴水崖 」 在城南寧河關東門外,有古碑記。

水利附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清泉 」 在永壽觀,居民資汲。

洮河水 由深溝兒至郡城西,灌田園百餘頃,年久淤塞。

三岔河水 至野田口,灌田地十餘頃。

柳林溝水 至康家崖,灌田地一頃五十畝。新店子溝水 至稅家灣,灌田地一百頃。牛頭溝水 至朱家溝,灌田地三十頃。

安家河灣水 至李家灣,灌田地五十畝。大石鋪溝水 由古城至洮河,灌田地八十餘畝。

中鋪溝水 ,由蔣家山根至溝口,灌田地二十頃。

渭原縣

渭水泉 :在城西二十里。

蘭州

阿干水 源出馬銜,自分水嶺分為二,南流金縣龕谷,相傳為浩亹河。北流蘭州,經阿干,為阿干河。由龍尾山麓分一渠,灌州東南北田園,並入城內。由古峰山麓分一渠,灌州西田園,共九十九頃十一畝。

大、小金溝水 :在城西二十里。

黃河水 在城北,橫流自西注東東西兩灘為翻車,導引灌溉。倡造水車,自鄉人段續始。按:崔家崖壩、教場後壩,皆東西二川所資利於黃河者,灌田二百餘頃。以上二水,并見《山川考》。溥惠渠, 在城西五里,引阿干河水,灌畦田九十餘頃。

金縣

馬家溝水 灌田一十餘頃。

浩亹河 在城南門外。并見《山川考》。

清水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以上三水,可資灌溉。

小龕峪水 灌田九十餘畝。并見《山川考》。大峽河 發源馬寒山,自大峽口出,西往東流,至馬家溝分流,夾城南曰浩亹,北曰神濟,二河澆灌軍民田地五頃餘畝。明羅侍郎定制水利,分軍七,民五,護衛二日輪派,自三月十一日起,至六月初二日止。

官溝 、分馬家河水十分之三,長川入城,澆灌兩旁田地。城內園圃一頃餘畝。

新添溝 ,分馬家溝水十分之一,澆灌峽口田地六十餘畝。

河州

老鴉山口水 至九眼泉,有「古蹟渠。」 明成化間,守備康永開壩五十里,灌田一千頃,年久堙塞。隆慶間,參將張翼同州牧聶守中仍自老鴉關口開渠疏通,農民遇旱,灌溉賴之。兩岸植樹二千株,以蔭行人。

大夏河 在城南。見資灌溉。

洪水河 在城南,頗資灌溉,時亦被患。

臨洮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臨洮府城池 ,自宋熙寧五年王韶大破羌戎,遂城五勝軍。金、元因之,以增修洮河之右,故曰洮城。明洪武三年,指揮孫德增築,高四丈一尺,池深三丈五尺,周圍九里三分,俱土築建門四:東曰大通,西曰永寧,南曰建安,北曰鎮遠,俱甃以磚。上各建層樓、戍樓并戍鋪。正德十三年,指揮陸厚重修。城有郭,一曰「北關」 ,宋臨洮堡舊基也。洪武三年,增築郡城,因附城北。東、西、北三門,上各有樓。

外州縣

渭原縣城池 ,創築於宋,元陞為縣,即渭源堡舊城也。土築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周圍三里三分,建門二,南曰「渭川」 ,北曰「清源」 ,上各有樓鋪,敵臺十六。明嘉靖十八年,縣令楊侯璉增築郭一,在縣北,循迤西原,亦王韶故堡。高一丈五尺,徑三里,周圍五里,東西二門,迄今如舊。

蘭州城池 ,自漢昭帝時建於西古城。隋開皇初移置皋蘭山北。宋苗綬復為修之。明洪武十年,指揮同知王得增築,高三丈,東西長一里二百八步,南北長一里八十二步,池深一丈五尺,周圍六里二百步,三面土築,北面磚甃。下臨黃河,建門四:東曰「承恩,南曰崇文」 ,西曰「永寧,北曰廣源」 ,上各建層樓戍鋪。宣德間,僉「事卜謙、指揮戴旺自城西北至東,增築外郭,凡一十四里二百三十步有奇。」 正統十二年,都指揮僉事李進「自東至北,增築郭城七百九十七丈有奇。郭門九:東曰迎恩,東北曰天塹,又東北曰廣武,南曰拱蘭,東南曰通遠,西南曰永康,又西南曰靖安,西曰神川,北曰天水。門上各有樓。」 按《州志》,「弘治十年,都指揮梁瑄築東郭外牆三百六十丈有奇,為遊兵營居戍守。萬曆四年,副使李堯德興工增繕。八年,議以北城瀕河,甃以磚石,三十年再一修之。」

皇清康熙六年,劉斗補修頹缺,重建城樓至二十四

年,都御史葉,會同藩臬司道,率有司等官大加修葺,煥然一新,允稱「鞏固。」

金縣城池 ,土築高三丈三尺,厚二丈,池深二丈一尺,闊三丈。周圍三里三分,門二:南曰阜安,北曰清安,各建層樓。城隅大鋪四,周圍小鋪二十。外郭當龕谷山口,即宋之舊寨郭。門二:南曰永綏,北曰咸寧,各建層樓三間,迄今相繼修築。按《縣志》,「郭門外昔有甕城。萬曆間,知縣劉文炳與邑人有隙,去之。識者以為風氣」 衰微,由於此也。按:城創自元至元間,歷時增修,堅緻牢實,當時稱為「鐵甕。」 萬曆三年,知縣劉去僻重修,上增女牆一周,甃以磚石,較昔壯麗。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頒示郡縣《修理城池》。知縣魏煜

如「捐俸補葺層樓,垣牆改觀。」

河州城池 ,元時逼近北㟲。明洪武十二年,指揮徐景截修元城之半,如舊勢三分之一,拓建於南。今北城後臺址猶存。弘治庚申,指揮蔣昂重修樓櫓,分布,更鋪翼然。城高五丈,上闊三丈,池深二丈,闊三丈。「周圍九里三分,俱土築。南北長二里有半,東西長二里有百步。門四:東曰平秩,南曰安遠,西曰定羌,北曰鎮邊。」 嘉靖時,知州聶守中因防邊警,創建南郭,周圍三里有奇。郭門一,仍建層樓戍鋪,至今相沿。按《州志》:「四門城樓相對,門內各置銅將軍砲,兵衛旗鼓。建官廳三間,左右營房二十間,官軍居住,以嚴警備。」 南門大樓一座,計五間三層,高五丈。北城無門,大樓五間,制度同南樓。東門四層,所置軍器房屋同南門。「城門樓五間,二層,高四丈。西城門建樓,設備一如東門之制。沿城樓櫓十有六座,每座三間,二層高三丈。更鋪二十八處,每處三間,城垛計一千八百二十八。南關長五里,護以重城,高三丈,闊二丈五尺。南門建樓,東西二便門,以通輿人出入,更鋪八座,垛口五百。西關長二里,東關長百步。城屬」 衛,《關》屬州。

臨洮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摩雲關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今置巡檢司。南關 ,在府城南。

北關 在府城北。二關,宋嘗於此置堡。

三岔關 在府城西三十里。

結河關 在府城北六十里。宋熙寧七年,於此置堡。

打壁峪關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

下襯關 :在府城南一百里。

八角關 :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

十八盤關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永寧橋 舊在城西北,宋熙寧中建,賜名「永通。」 明洪武時,移建於城西三里,更名「永寧。」 造船十二,兩岸置木柱十二,維以鐵纜、草纜各二。

皇清康熙十三年,靖逆侯張勇因用兵輓運糧芻,仍

移建郡城西北五里。是後船料裁充兵餉,船艘損爛,無項修補。每逢河漲,津梁阻塞,民甚苦之。知府高錫爵捐俸續造船八艘,架構堅固,橋始通利。

弘濟橋 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洞子溝,自明季久廢。

渭原縣

分水嶺關 按《一統志》在縣城西一十里;渭橋 ,在城西一里。

蘭州

鳳林關 在黃河側,通紅永路,外有王保保城。京玉關 ,在鎮遠橋北,通河西路。宋元符中,賜名。金因之,元廢。

金城關 在城北二里黃河北岸。宋紹興四年置。據河山之險,為甘肅咽喉,築城以為固。明景泰間,守備李進鑿石重建。萬曆二十五年,副使張棟易土為磚。今於河南置巡檢司。

阿干鎮關 ,在蘭州城南四十五里,本宋阿干堡,元改為縣,今置關,衛卒防守。

東堡關 距蘭州城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置。本名「鞏哥關」 ,後改曰「東關。」 明景泰初重築。

鎮遠橋 「『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建於城西七里。越四年,衛國公劉愈移建於州西一十里,名古浮橋』。洪武十八年,指揮楊廉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關,用巨舟二十四艘,橫亙黃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板,圍以欄楯。兩岸西北為鐵柱四,各長二丈,一落河底,鐵盤尚存。木柱四十五維。鐵纜二,各長一百二十丈。麻纜」 四,長亦如之。遇冬河將凍,則折而修艌之。來春冰泮復建,仍

考證

至今

惠遠橋 在城西南三里,徒輿兼濟。

先登橋 在五泉千佛閣懸崖間。

南秀橋 在城南稍門外,今廢。

《石橋兒 》在城東郭外,今廢。

西津橋 在城西二里。明永樂間建,以木架空,俗名「握橋。」

月崖橋 在蘭州城東一十二里。

金縣

浩亹橋 在南城外。順治五年,知縣楊先春重建。上有穿廊欄干,今無,僅存其橋。

清水鎮橋 在城東二十五里。

閣門河橋 在城南

連接水橋 :在城北十五里。

神濟橋 一名「虹橋。」 在城北郭外。

河州

積石關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下有積石渡。藏關, 在城西七十里。老鴉關, 在城西九十里。

土門關 :在城西九十里。

槐樹關 在城南七十里。

沙馬關 在城南八十里。

陡石關 在城南八十里。

崔家峽關 在城西一百里。

樊家峽關 在城西一百里。

五臺關 :在城西九十里。

紅崖子關 :在城西九十里。

西山小路關 :在城西九十里。

莫泥關 在城西七十里。

石嘴兒關 :在城西九十里。

朵只巴關 :在城西七十里。

船板嶺關 :在城南六十里。

西兒關 在城西九十里。

喬家岔關 在城南八十里。

雅唐關 :在城南七十里。

思巴思關 :在城南八十里。

大馬家灘關 :在城南一百七十里。

小馬家灘關 :在城南一百四十里。

麻山關 :在城南九十里。

安龍關 :在城南二百里。

右丞橋 在城東二十里。

銀川橋 在城西三十里。

古城橋 在城東二十里。

永濟橋 在城西一里

大夏橋 在城南三里

摺橋 在城東十里,兩岸有禹鑿石蹟,尚存。洩湖橋 ,在城東三十里。禹未疏鑿時,河州即湖也。既鑿,導水入黃河,故名。

南門橋 在城南

寧河橋 在寧河城外

黃河上渡 在積石山下,路通西寧。

黃河下渡 在城北六十里剌麻川,通莊浪路。洮河渡 在梨子山下,外通蘭州路。

臨洮府封建考   通志蘭州志合載 编辑

「洮陽侯 劉狩,《長沙王》」 第十四子。武帝封,無後,今臨洮府。

「定遠侯 班超,平陵人。以使西域為都護、安集諸國納質內屬功封邑一千戶。」 今蘭州。

南宋

「金城侯 劉緬」 ,彭城人。孝武時,以《討竟陵王》功封。今蘭州。

後魏

金城公 周觀,代人。太武時,以軍功封。今蘭州。明

肅莊王 楧,高帝第十三子。洪武十一年封漢王。二十四年改封肅王。二十八年之國。三十二年移駐蘭縣,後改州王。善射,能詩文,謀勇兼資,太祖嘗呼為「秀才。」 受封傳十世。

康王 瞻焰,莊王第五子。

《簡王 祿埤》康王子。

恭王 《貢錝》簡王子。

靖王 《真淤恭王子》博學能文。

定王 《弼桄》靖王子。

昭王 縉炯,定王子,尊師重道善楷書。

懷王 紳,《堵昭王》第二子。無嗣。

懿王 縉𤏳,靖王第四子,鎮國將軍《弼柿》之子,懷王之叔。隆慶五年入繼封王。

憲王 紳,堯,懿王子。孝母尊師,禮士愛民。神宗建坊,褒曰「忠孝仁賢。」

肅王 識鋐,憲王子。好詩文,精書畫,鐫《淳化閣帖》以繼先志。有《自製序》,海內珍之。天啟元年襲封。崇禎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寇入城,王出奔。致仕總兵官郡人楊麒窺之,令其子僕輩緝捕獲王,執獻於賊。賊悟其非忠,遂誅麒父子三人,王亦沒於營。

淳化郡王 真泓,恭王第二子。傳四世。

鉛山郡王 《真淨,恭王》第三子。傳四世。

金壇郡王 《真洵》,恭王第四子,傳三世。

會寧郡王 《真潤》,恭王第五子。傳四世。

延昌郡王 真滰,恭王第六子。好學禮賢。壽七十八。御書存問。諡《莊懿》,傳五世。

開化郡王 弼,枳,靖王第五子。傳五世。

會昌郡王 弼棟,靖王第六子。博古尚賢,修身攝養。壽九十三。御書存問,諡「莊僖」 ,傳四世。《延安》郡王 縉,定王子一世。

臨洮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府治 在城中。元至正二年,知府祁哥朵只建。明洪武三年,同知趙琦重修,置鼓樓於大門上。廣實庫在府堂左右。「申明亭」 、旌善亭俱在府治前。

經歷司 在儀門西。趙琦建,今仍之。

照磨所

司獄司 俱在府治內

道署 :在府治西南二里。

察院 在府治東北

城守遊擊署 在府治後,即狄道舊治。

洮臨衛 在府治東,今廢。

稅課司 在府北

僧綱司 在府治東北寶塔寺。

道紀司 在府治南萬壽觀。

摩雲嶺巡檢司 在府北一百六十里。

陰陽學 ,「在府治南。」

醫學 「在府治南十步。」

廣儲倉 在府治東北。明洪武七年,知府陸纁建。今貯臨洮衛屯糧。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掌印守備錢世昌重修,置「督收。」

亭三楹

漏澤園 在城東教場路南。明萬曆乙巳,推官高偉捐俸易地。

狄道縣治 在府治後三百五十步。明弘治八年,知縣葉貴中建。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胡鼎文詳請移建總鎮署為「縣。」

治舊治改為「城守遊擊署。」 「申明亭」 、「旌善亭」 俱在縣治前。

預備倉 在縣治內

養濟院 在縣治西二里。

漏澤園 在城東二里

外州縣

渭原縣治 在城中。明洪武四年,知縣李保童、正德六年知縣段威武相繼重修,今仍之。譙樓在縣大門。旌善亭在大門右。官庫在縣堂左。察院 在縣治東北。

僧會司 在萬壽寺

道會司 在清貞觀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官倉 在縣治內

養濟院 在縣治西一百步。

漏澤園 在城西二里

蘭州治 舊為縣治,在城中稍北。元末廢壞。明洪武三年,知縣袁斌重建。三十三年改為「肅藩府。」 本年五月,知縣崔楫移建城西南一里五十步,即今之州治也。阜民庫在州堂西側。申明亭在大門左。旌善亭在大門右。

糧廳

捕廳 俱在州治內

都察院 在州洽北,即「明肅藩舊府址。」

皇清康熙二年,巡撫劉斗移建於此。

布政司 在州治西,即舊察院行署。

按察司 :在州治東南,即臨洮道廨。康熙十三年,本道移駐臨洮,遂為按察司署。

監收同知府 舊為蘭州衛局庫。明成化六年,臨洮府同知郭璡請於撫按,刱建為廨。萬曆三十年,同知馮恂移舊察院。今因之。

城守遊擊署 在州治西。

稅課局 在州治西

蘭州衛 在州治東

察院 在州治東

臨鞏道署 今為「察院。」

本府行署 在《普照寺》左側。

行都司 在東城巷

撫標左營署 在州治東,舊戶部。

撫標右營署 「在州治東」 ,舊衛署。

衛捕廳 與行都司近

茶司 在南門、西門、甕城二處。

僧正司 在莊嚴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陰陽學 ,「在州治東。」

醫學 在州治北

廣積倉 在州治東

濟軍倉 在「廣積倉」 右。

養濟院 有二:一舊設鎮遠門內,一新建東郭內。

漏澤園 在城東郭外二里。

金縣治 在縣城中,即金州舊治。元末廢壞,明洪武三年,主簿張巒建。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劉登相改建。東南照壁一座,掩門坊三間,頭門樓三間,即鐘鼓樓。土地祠即寅賓亭,在頭門內。左禁監在頭門內。右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儀門內甬道東西書吏房各七間,保赤堂五間,贊政亭三間,在大堂左。廣積庫三間,在大堂右;「思補堂」 五間,在大堂後;「內衙」 ,在二堂右。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王之鯨重修衙宇,築《五尺臺》,以

高其制

縣丞衙舍 在河西

巡捕廳衙 在儀門內左。

察院 「在縣治東。明萬曆三年,知縣劉去僻建。天啟四年,知縣趙炯重修。」 今塌損。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今廢。

僧會司 在興國寺

道會司 在清虛觀

陰陽學 在縣治西

學醫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在縣治東。康熙九年,知縣王之鯨改建縣治二堂後。

把石溝倉 在縣北四十里。

一條城倉 ,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什字川倉 在縣北八十九里。

養濟院 在縣治北一百五十步。

漏澤園 在城北一里

河州治 在衛東。舊為都督劉昭宅。明成化十三年,知州周寧建,嘉靖王寅年,知州吉陳修《東西衙公廨碑記》。「今仍舊治。」 大門三間,門屏一座,儀門三間,左右角門各一間,左右房科二十六間,吏廨二十四間,碑亭一座,大堂五間,後堂三間,寢室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捲廈東西各三間。庫二間,在大堂左右。土地祠:寅賓館,三間監獄,在儀門外。申明亭,在大門外左。旌善亭,在大門外右。

同知宅 在左

州判宅 在右

「吏目宅 」 與「同知宅」 近。

「管糧廳 」 三間,在堂左肩。

首領廳 三間,在堂右肩。

譙樓 在城正中,五間轉角飛簷三層,高五丈。臺高五丈,即舊南門。

監督府 舊駐臨洮府行署。明嘉靖乙未,通判王珣以指揮陳淳沒入官宅,改修府治。萬曆二十二年,改設同知。

皇清戊子,毀於兵。庚寅,監督府劉世祚重修大堂三。

間,後堂三間,東西書房,右左庫房,土地祠、寅賓館,大門、儀門,各還舊制。後拓地建樓五間,扁曰「雲還。」 府前左右二坊,東曰三軍司命,西曰諸羌具瞻。統轄三十六族番人,管理二十四處土司,覈州糾衛,招商中馬指揮千百戶,俱聽節制。協鎮府 舊在城西南,即守備府。明洪武初,以河州為西陲重地,令帥臣鎮守,控制番族,建帥府,凡一應軍馬、城堡、關隘番族俱聽節制。嘉靖乙未,改設參將。

皇清初改為遊擊。順治十六年,調蘭州副將為之。因

為協鎮府

布政分司 在城南振武坊東,舊北倉址。按察分司 ,在城西。明嘉靖甲午,知州韓鼎以指揮丁珍沒入官宅建。

察院 在州治南澄清街,明洪武十二年建。城守副鎮署 在州治西南。

僧正司 在萬壽觀

番僧綱司 ,在報恩寺。番廠在城西一里,周圍。

一百三十八丈,長四十三丈,闊二十六丈。道正司 在《文昌觀》。

陰陽學 「在城右」 ,今廢。

醫學 在城左今廢

茶馬司 在城南百步,明洪武七年建,設大使、副使二員。茶庫,在城南四百步,貯茶。招商、中馬稅課局 ,在南關。明洪武初建,嘉靖辛卯裁革。州倉 ,在城南五百步。廳五間,東西廒房二十四間。草倉,在倉廳後。

歸德倉 在歸德堡

大通倉 在大通河堡,今俱併州倉。

弘化寺堡倉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養濟院 在城西關,明成化乙亥建,今廢。漏澤園 在城北一里。

衛治 舊治在城西,明洪武十二年,指揮徐景奉勘合建安王府後,改為衛。內設歷經司六所,監獄、車駕、預備倉各一所。

鎮撫司 今廢

雜造局 在衛東二百五十步,今廢。

馬廠 在衛西三百步

臨洮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府志 编辑

本府。狄道縣附郭。

臨洮府儒學 在府治東一百七十步。元泰定二年,同知都總帥府事祁安建。明洪武三十五年,教授前太常寺少卿劉杰建。歷年修繕。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府高錫爵重修。

文廟在學東。啟聖祠在廟東。名宦祠在戟門左。鄉

賢祠在戟門右

超然書院 明萬曆三十一年,知府王曰然建社學 ,在府治後,久廢。康熙十九年,知府高錫爵設立二處,俱在府儒學內。

學租 :府儲倉原額租糧一百四十石五斗。內除荒糧三十九石七斗二升五合,實徵糧一百石七斗七升五合。

狄道縣儒學 在縣治西十步。

文廟後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嗣宗建,萬曆間移建。

府學左,尋撤之。崇禎十四年,知縣褚泰珍重建社學 在縣治西。

渭原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建。嘉靖十年,知縣楊璉重葺,後傾圮。

皇清知縣張弘斌率闔邑紳士重修,規模倍增。

文廟,在學前差左。知縣張從重修明倫堂五楹,《博》

「文齋」 ,在堂左,「《約禮》齋」 ,在堂右。

社學 在關外

學租 :原額租糧一十三石四斗八升。內除荒糧九石五斗,實徵糧三石九斗八升;租銀二兩八錢;內除荒銀九錢,實徵銀一兩九錢。

蘭州儒學 在州治東南一百二十步。元至元五年,知州姚諒建。明洪武八年,知州黃鎮重修。嘉靖三十八年,兵備副使彭燦重修。萬曆二十七年,左布政荊州俊復修。後傾圮。

皇清康熙五年,巡撫劉斗重修,倍增壯麗。正殿在學

左兩廡:戟門、櫺星門。坊泮池,壁立。門在泮池前。啟聖祠在廟東。敬一亭在祠後。文昌閣在祠西。名宦祠在戟門左。鄉賢祠在戟門右。尊經閣在學後。明倫堂在正殿後。興詩齋在堂東。立禮齋在堂西。學正署在明倫堂東。訓導二署舊設明倫堂西。

社學 有二:東社在儒學後街,西社在撫署迤西,皆巡撫劉斗所創。

學租 :原額租糧三十三石八斗五升。每石折銀四錢,共折銀一十三兩五錢四分。內除荒糧三石七斗五升折銀一兩五錢,實徵糧三十石一斗,折銀一十二兩四分。

金縣儒學 在縣治西。元至治二年,判官傅夢臣建。明成化十二年,知縣李士傑重修。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師兆吉重修。天啟六年,知縣趙炯重修。大成殿五間,兩廡各九間,戟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櫺星門坊三間,神廚二間在櫺星門內左,今廢。宰牲亭一間在櫺星門內右,今廢。泮池在櫺星門前。照壁一堵在泮池前;啟聖祠三間,在廟左;門樓一間;名宦祠三間,在戟門外;鄉賢祠三間,在戟門外;明倫堂五間,今塌損;博文齋七間,今無約;禮齋七間;敬一亭三間,在明。

倫堂後。教諭署,在明倫堂左。訓導署,在明倫堂右。尊經閣三間,今無。

書院 在縣東郭外。明崇禎七年,知縣張星創建課士。今廢,僅存舊址。

社學 正廳五間,東西書房各十間:頭門一間,二門一間。明洪武八年,知州創建在縣治東,久廢無址。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王之鯨捐俸復建,在縣治西,因

逆變拆損,今存木支牆壁。

學田 中地一頃七十四畝。

「學租 」 :原額租糧一十石四斗四升,貯積學倉,修理學宮,賑濟貧士。康熙十四年,裁充兵餉。二十四年奉

旨、「半給廩生、半給貧士」

學倉 在縣治東。明萬曆三十三年,左布政荊州俊檄知縣劉文炳創建。今廢。

河州儒學 在州治西南。舊為元儒張德載家塾。延祐六年,改為儒學。萬曆三十年,知州陳文焯建尊經閣,新鑿泮池,繕修至今。大成殿五間,兩廡共三十間,戟門五間,櫺星門坊三間,神庫三間,宰牲房三間,俱成化戊戍知州周文增廓。萬曆三十二年,知州陳文焯重修。門外東西二房,扁曰「禮門、義路。」 年久傾圮。

皇清康熙八年,監收廳黃綬「重修啟聖祠」在明倫堂。

東,知州韓鼎建,敬一亭在祠前,碑七道。名宦祠在戟門左,鄉賢祠在戟門右。

社學 在州治前。久廢。

衛社學 在衛東,今廢。

學租 原額租糧九十石八合七勺。

學倉 在儒學內。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