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7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七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七十一卷目錄

 慶陽府部彙考一

  慶陽府建置沿革考

  慶陽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慶陽府星野考

  慶陽府山川考府志未詳山川水利附

  慶陽府城池考

  慶陽府關梁考

  慶陽府封建考

  慶陽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五百七十一卷

慶陽府部彙考一

编辑

慶陽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

周之先,后稷子不窋所居,號北豳。春秋時為義渠。秦析其地為北郡,兩漢因之。北朝魏置朔州,後周復廢。隋開皇初,置合州鎮,未幾廢,尋置慶州。大業間,改置弘化郡。唐武德初,復為慶州。天寶初,改置安化郡。至德間,改置順化郡。乾元初,復為慶州陞安定軍。五代梁改置武靜軍。後唐降為州。宋乾德初,復為慶州,治平間,改置環慶路。政和間,陞慶陽軍,尋改為慶陽府。金初置安國軍,改安定軍,又改置慶原路。元初,復為慶陽府。後為張良臣所據。明復為慶陽府。

皇清因之,領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真寧四縣。

安化縣:附郭。

漢置郁郅縣,屬北地郡。東漢、晉俱廢。南北朝、後魏、後周皆為鎮。隋開皇十六年,置合水縣,屬慶州。唐初,改為合州縣。貞觀初,改為弘化縣。天寶初,改置安化縣。至德初,又改置順化縣。宋復為安化縣。元省。明復置為慶陽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合水縣

漢為北地郡歸德縣地。晉省。南北朝後魏改置蔚州及華池縣。後周廢。隋初,復為華池縣。唐武德元年,析合水置蟠交縣。天寶元年,改蟠交曰「合水。」 五代周省合水入樂蟠縣。宋復為合水縣,省華池、樂蟠入焉。金、元仍舊。明因之,屬慶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環縣

古朔方鳴沙之境。秦屬北地郡。漢因之。南北朝、後魏為鎮,屬靈州。後周置會州。隋初,改置環州。大業初,州廢,屬靈武郡。唐初,復為會州。貞觀初,復改為環州。咸亨三年,置安樂州。大中三年,復置威州。五代梁廢。晉復為威州治靈州之方渠縣。周復為環州,尋改置通遠軍。宋復為環州,又置通遠縣。元省州,仍為縣,屬鞏昌府路。明洪武初,改為環縣,隸慶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真寧縣

漢為陽周縣地,屬上郡。南北朝後魏於此置泥陽、惠涉二護軍,後置陽周郡。隋改為羅川縣,屬北地郡。唐天寶元年,於縣南二十里山洞中獲白玉真人像二十七,遂改為真寧縣,屬寧州。宋、金、元俱仍舊,明因之,隸慶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寧州

周初為公劉邑。春秋為義渠國。秦漢屬北地郡。東漢為泥陽縣,屬安定郡。南北朝後魏獻文置華州,孝文改為邠州。西魏始為寧州,合之曰邠寧。後周分置趙興郡。隋改為北地郡。唐復為寧州。天寶初,改為彭原郡,屬關內道。宋復為寧州彭原郡。宣和七年,昇寧興軍節度。金屬慶原路。元屬鞏昌路。明改隸慶陽府,以《安化縣》省入。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慶陽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慶陽府疆域圖

慶陽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鄜州界二百二十里,至鄜州四百二十里。西至鎮原縣界一百三十里,至鎮原縣二百八十里。

南至邠州界二百二十里,至邠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寧夏九百一十里。

東南至淳化縣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保安縣,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由吳堡路二千五百里。由《大慶》關路三千七」

十里

西南到涇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到開城縣,三百五十里。

東西廣五百五十里,南北袤四百九十里。《安化縣》:

安化,附邑也。東至合水縣界十五里,至合水縣七十里。

西至與府同

南至合水縣界二十里,至寧州一百五十里。北至環縣界七十里,至環縣二百一十里。東南至與府同。

東北至與府同

西南至與府同

西北至與府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合水縣。

府東七十餘里為「合水。」 東至鄜州界一百五十里,至鄜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寧州界六十里,至寧州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縣界五十里,至安化縣七十里;北至保安縣界一百里,至保安縣三百五十餘里。

東南至中部縣,一百里。

東北至延安府四百三十里。

西南至鎮原縣,三百里。

西北至環縣,三百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環縣

府北二百里為「環縣。」 東至安化縣界九十里,至延安府七百里。

西至開城縣界八十里,至平涼府五百里。南至安北縣界一百五十里,至安化縣二百餘里。

北至邊境二百里,至寧夏衛七百里。

東南至保安縣,四百里。

東北至察罕腦兒五百里。

西南至鎮原縣,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開城縣三百里

東西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真寧縣》:

府東二百四十里為「真寧。」 東至宜君縣界一百一十里,至宜君縣二百五十里。

西至寧州界二十里,至宜祿驛八十里。

南至淳化縣界二十里,至淳化縣一百八十里。

北至寧州界三十五里,至合水縣二百三十里。東南至同官縣三百里。

東北至中部縣,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邠州八十里

西北至寧州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寧州》。

府南一百五十里為《寧州》。東至中部縣界一百五十里,至中部縣三百里。

西至涇州界六十里,至涇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邠州界一百里,至邠州一百四十里。北至合水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真寧縣,九十里。

東北至合水縣,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宜祿驛九十里

西北至鎮原縣,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漢張良云:「披山帶河,沃野千里,金城天府之圖,百萬雄兵,可立具也。」

唐陸贄云:「憑山河之形勝,宅田里之上腴,為昭德蓄威之地。」

宋張載《大順城記》:「城高如山,池深如泉。」

《宋慶州志》:「原阜列峙,溝澗輻輳。」

《舊志》:「二水洄流,群峰環峙。龍蟠鳳翥,金城湯池。襟帶綏延,屏藩關輔。」

「北控沙漠」 山川,高深險固,易守難攻,為四輔之保障。

安化縣 地接遐荒,原隰險阻。

合水縣 「泰山如礪,黃河如帶,東連子午之高嶺,西疏珊瑚之長川。」

環縣 倚岡為城,控制邊疆。

真寧縣 龍從橫嶺而來,河自分水而下,山無層巒,水乏灌溉,惟勢踞上游,險阻可恃,亦北地之屏藩,三輔之保障也。

寧州 北控沙漠,南藩關陝,以成百二之險。負橫嶺,扼九巘,涇、蒲帶其西,邠、乾引其南,岡阜環列,川谷高深,為三輔保障之勝地也。

慶陽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漢·地理志》:「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為秦分野。」

《唐·天文志》:「東井、輿鬼為鶉首。」

舊《志》,後周割涇州鶉觚縣地置三龍縣。觀此則鶉觚之為秦分,豈不益可信乎?慶陽即古弧矢星之部明矣。

慶陽所屬古雍州,秦地也。分野在二十八宿則東、井、鬼、柳;在五星則辰星,在北斗則魁,在天市則西垣第六星。

慶陽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景山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產獐鹿猿猱之屬。

第二將山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峰巒高聳,林木茂盛。其地居民多富庶。

太白山 :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黑水河發源於此。

鐵邊山 :在府城北三百二十里。頂平麓險,川流遶護。

橫嶺 在府城北十八里,產鐵,形如蠐螬,製為小刀,針極利。

秦霸嶺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舊名安化原。即秦穆公會西戎、北戎之地。

走馬嶺 在府城北二百里。其山聳拔,其麓平衍。世傳李衛公大捷於此,走馬赴朝,故名。青沙嶺 在府城北二百二十里,出青沙、青石。白城子嶺 在府城北二百三十里,東西綿亙。

二三里,上有「白城。」

黃羊嶺 在府城北四百里,產黃羊。

東原 在府城東,其脈自合水來,凡溝澗皆西流。

西原 在府城西,其脈自景山來,凡溝澗皆東流。

八珠原 在府城東北二百八十里,環縣接境。二谷原 ,在府城北五里,發脈自白馬川,逶迤二百里,位居府城元武之地。

花村原 在府城西二十里。

彭原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其原廣袤約六百里。舊為彭原縣。

嘉樂峪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西峪 在府城西三里

黑泉峪 在府城北十里東川之東。

葉胡峪 在府城西北一十里。

藥地峪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葫蘆峪 :在府城北一百里。

花坡 在府城東十里。土宜牡丹、芍藥、荼蘼諸花,奇葩奪目,香風襲人,賞心樂事者資焉。世傳《不窋遺園》。

教子川 在府城西四十里。峰巒蟠峙,諸山環如駐馬。其水東注。

同川 在府城西八十里,即同川廢縣地。白馬川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世傳有乘白馬者至此,馬跑源出,涓流不竭。里人神之,乃立祠於此。

柔遠川 ,源出府城北一百八十里。

槐安川 源出府城北二百里,南流入東河。荔原川 源出府城北二百里,東流匯為華池水,入鄜州境。

西羊川 ,源出環縣,過府二百里流入保安縣洛河。

白豹川 源出府城北三百里,南流入保安縣洛河,《宋史》謂「築白豹城」 ,即此地。

橫水川 源出環縣,過府北二百里,入保安縣洛河。

東河 源出沙漠,循府東城下南流入合水縣馬蓮河。

西河 ,源出環縣,至府西城下與東流合。「蒲川河 」 ,源出環縣,過府西一百二十里,南流入黑水河,涯生蒲草,故名。

黑水河 源出太白山,過府西一百二十里,南流入寧州界,因其土黑,故名。

西姬河 在府城南十里,舊為公劉子姓之居。津水溝 在府城北二十里。

萊園溝 在府城東南一十里。

石板溝 :在府城北九十里。

蘆草溝 :在府城北七十里。

北岔子溝 源出白豹寨,過府東七十里,流入合水縣,與河水合流,復流入板橋川。

太樂澗 源出府城南五十里,流入寧州界。靈溝水 在府城北五十里,流入東河。有祠,旱禱有應。

三合水 在府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東流至合水縣入馬蓮河。

白塔水 在府城東北二百里,南流入合水縣界。

洛水 ,源出府城南樂蟠廢縣,北經上郡雕陰秦望山,南過襄樂郡。

下馬汀 在府城北三十里。水濱地平,經行者常憩於此,故名。

鵝池 在府治東。宋慶曆中,經略安撫使施昌言浚。

鹽池 在府城北五百里。池有二,大池周八十里,小池周二十七里。

花馬池 在府城北五百里,周圍四十三里。紅柳池 在府城北五百里,周圍二十六里。蓮花池在其東。

楊集澗 源出府城北八十里,南流五十里入東河。

仰船池 在府城北三百五里。

青水泉 在府城西。水澄澈,冬溫夏涼,甚佳美。麻家煖泉 在府城北五里。其水清甘,冬不凍涸。

一碗泉 在府城西十五里。

龍泉 在府城西三十里。其水甘列,今鋪名以此。

水谷 源出府城北七十里,南流二十里入西河。

聖水堂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水甚清冽,上有

龍堂禱雨輒應

澇池 凡十二。府治西南一,小什字街;西南一;東南一,馬苑東一,城東北隅一,城北東壕一,城北西壕一。城關東水門一,遞運所東北一,遞運所南榜古城一,北關西北一,北關迤北一,俱宋知州孫長卿所鑿,以備寇患。下有石灰底,今漸廢。

合水縣

南山 在縣南一里。其山巍然,林木茂盛。子午山 ,在縣東五十里,一名「橋山。」 南連耀州,北抵葭州,東接延安。松木槎牙,綿亙八百餘里,延至真寧縣,黃帝曾葬衣冠於此。

錦屏山 在縣西五十里,狀如圍屏。

長厚原 ,在縣西七十里。

漢城原 在縣西九十里。

北川 ,在縣東一里,與建水合,南流六十里入馬蓮河。

小川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子午山,西流三十里入《合水》。

故城川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子午山,南流入寧州界。有葦荻、烏藥諸產。

玉梅川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

鳳川 在縣東七十里

廝坡川 ,在縣東八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

豹子川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安化縣界,西入華池水。

平戎川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源出保平縣界,南入華池水。

清水溝 ,在縣西南一百里。源出田家里,南流入《合水》。

慕源溝 在縣西十里

錫蠟溝 ,在縣東六十里。

神靈溝 在縣東六十里冉家鋪西。溝中央有山特起,矗峻雄峙,上平坦寬宏。至正間,居民避亂於此。兵至溝口,忽風電大作,若有人馬擁護之聲,兵恐乃退,故名。

苗村溝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廝坡水。

馬蓮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縣,流入寧州界,會九龍川。

冉家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縣界,南流入馬蓮河。

建水 在縣東一里。源出子午山,西入北川。麻峪水 ,在縣東南七十里。

聖公泉 在縣南五十步,旱禱每應。

煖泉 在縣南。泉源性煖,邑人修禊之地。寶泉 在縣北二十里寶泉寺,泉出如貫珠。「玉泉 」 在縣西南七十里石崖上有唐人詩,墨跡透石。

柳池 ,在縣西五十里,崖有石塔。

華池 ,在縣東北一百里。源出保安縣,流入鄜州界。

漢城九井 ,在縣西南九十里。

合水三井 在縣內。民賴利濟之功。

環縣

烏崙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甚高峻,敵難於登陟。宋於此置烏崙寨,置兵防守,今無。

牛家山 在縣西一百里。牛訛奴族類所居。尖山 在縣東一百里。山形聳拔。

大方山 、小方山 ,俱在縣西南,其形方馬嶺 ,一名「箭括」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相傳唐之馬嶺。縣西北有岩洞,幽遠莫窮所止。

環江 在縣西十里

甜泉溝 在縣西三里。源出開城縣界,流入環河,水味甚甘美。

七里溝 在縣東七里,流入環河。

鴛鴦溝 ,在縣西一十八里。東流入環河。西溝 ,在縣西一十里。

馬嶺溝 ,在縣東一百里。

趙大夫溝 ,在縣西一十里。

肅遠城溝 ,在縣北四十里。

木缽溝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安化縣界,流入環河。

三岔溝 在縣南一百里。東流入環河,旁分三岔。

葫蘆泉 :在縣治之西。

石泉 在縣南五里,流入環河。

合道泉 在縣西八十里。源出開城縣,流入環河,二水合,故名。

佛堂谷水 ,在縣西一百里,東流入環河,上有佛堂。

天池 在縣南九十里。池形如盤,水溢不出。黑水河 ,在縣南一百里。源出牛家山,流入環河,其色黑。

蒼葺川 ,在縣西九十里。

安寨川 ,在縣東四十里。

真寧縣

撫琴山 在縣南一里。即唐明皇夢群仙處。山畔有洞,風來彷彿若琴音,故名。

羅山 在縣東二十里。縣舊名「羅川。」 唐天寶初,於此地見一老人隨兔入穴,啟之,獲真人像二十七,因易今名。

橋山 ,在縣東七十里。黃帝葬衣冠處。

雕嶺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秦築馳道,今有巡司。

龍門川 ,在縣西北四十里。

真寧河 在縣南一十里。源出橫嶺,西流入寧州界。

馬槽溝 在縣西北四十里。

子莊溝 在縣城東二十里許,南流入淳化縣界。

《要冊》湫 在縣東六十里許。《方輿勝覽》云:「橋山之尾有水曰龍湫」 ,此地是也。廣九畝,深數丈,無禽魚苹草,茂林古樹,陰翳蒙蔽,縱值旱澇,不涸不溢。旁設龍祠,禱祈立應。祠宇唐開元中建,歷代皆加封號,碑刻甚多。後經兵燹之餘,存毀半之。

石門川 在縣東南八十里許。東流入三水縣界。

聖水泉 在靈湫殿後

聖人道 ,在縣東九十里。秦始皇開運糧道。「小河水 」 在縣城東樂興里,南流入於真寧河內。

南溝 在縣南二里,流入淳化縣。

蓮花池 在縣東二十里觀音寺。

溫泉 在縣西二里。泉池有三,冬煖夏涼。羅水 經縣南城下,源出橫嶺,西流入涇寧州。

畫石山 在州南一里。山上有石,其文燦然如戰馬狀,無異繪畫。

安定巖 在州西一十五里。岩如潑黛石,宜鐫硯。

橫嶺 ,在州東一百里。山勢高聳,樹木茂盛。鳳凰山 ,即橫嶺之別阜,距州六十里,山形如鳳。

珊瑚川 在州西二十里。源出安化縣,流入馬蓮河。旁有湫池,旱禱有應。石可作硯。

大延川 ,在州東一百里。自橫嶺循州,與九龍川合。

九龍川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故老相傳,「有九龍順水而下。」 今州側有四龍廟。

瀘水 在州東五十里。《方輿勝覽》云:「晉時,李驤寇寧州,刺史王遜遣將破之,追至此水。」

奢延川 在州東

走馬水 在州東三十里。源出橋山,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川。

金沙泉 在州城南隅一里。其汀有沙,映日若金。

白羊水 在州東一百里。一名「白谷川。」 流經橫嶺,西北入奢延川。

鵝毛泉 在州西二十里。

馬蓮河 在州西二里許。自安化來,與九龍川合。

水波湫 在州南五十里。其汀有神廟,禱雨多驗。

寧江 在州東一百里,東流入真寧縣界。芹谷水 出羅山東子午山。

《府志》
未詳山川

编辑

《合水縣志》山無

编辑

豐峙川 在固城川上多林木。

安暖河 在固城,一名《鴛鴦河》。

八稜川 ,在固城川北。

《環縣志》水無

编辑

五子山 在縣西鴛鴦溝。五峰尖聳,溝水環流。

《真寧縣志》水無

编辑

泰山 ,在縣西南一里。高阜巍然,柏林蒼翠,有青帝廟,故名。一邑之勝景也。

五掌山 ,在縣東北二里。有五峰,其形若掌,故名。

黎陽山 ,在縣西南二里。

雲寂山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梵宮二座,蒼松干霄,南原雄觀也。

橫嶺 在縣東,即子午嶺。橫峙鄜、寧之間,本縣來脈也。

《寧州志》

编辑

高山 發自橫嶺,迤邐州東,「豐隆特峙,為州來脈。」 東為安定縣故址。

南山 拱護州南,前列如屏,上有元將李思齊故城。

北山 即達府之坡,亦發自橫嶺,由合水來,其下即公劉舊邑。

「西山 」 :在馬蓮河之岸,侍列城西一帶。

小延川 自橫嶺盧保兒鎮發源,西流至襄樂,合大延川。

石溝泉 :在府城東北百步許。味甘冽。

夾石泉 在東南城下夾石溝。

暖泉 在州東南五里。其泉冬溫。

順利泉 在州西十五里珊瑚川口。一名「珊瑚湫。」 禱雨輒應。

水磨溝水 在州西一里,東流入馬蓮河。濫泥溝水 ,在州西二十五里。源出太安源下,西南流至谷堆城。

柳葉溝水 ,在州北二十里。源自牛頭巘,西南流入谷城川。

古谷溝水 :發源早社原下,西南流入馬蓮河。

水利附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東河 在府城東

西河 在府城西,與東流合,南流入合水縣馬蓮河。

黑水河 :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

下馬汀 在府城北三十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以上俱并見《山川考》。

北岔河 在府城東

合水縣

華池水 ,在縣東北一百里。

建水 在縣東

玉梅川 ,在縣東七十里。

鳳川 在縣東

北川 在縣東一里,與建水合。以上諸水,可資灌溉。以上俱并見《山川考》。

環縣

環江 在縣西一里

黑水河 ,在縣南一百里。

安塞川 ,在縣東四十里。

合道川 ,在縣西十八里。

甜水溝 在縣西三里

七里溝 在縣東七里

鴛鴦溝 在縣西十八里。

佛堂溝 在縣西一百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以上俱并見《山川考》。

真寧縣

真寧河 在縣南十里

小河 在縣東

馬槽溝 在縣北十五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以上俱并見《山川考》。

寧州

馬蓮河 在州西二里。并見《山川考》。

九龍川 在州東。以上二水,可資灌溉。

大鹽池 周八十里

小鹽池 周二十里

花馬池 ,周四十三里。

馬槽池 ,周一十七里一百六步。

索羅池 周二里

濫泥池 ,周九里二百四十步。

鍋底池 ,周一十七里一百八十步。

紅柳池 ,周二十六里。

石溝池 在紅柳池西

蓮花池 ,周十里二百九十步,形如蓮花。東小池 ,周三十一里三百一十步。

狗池 ,周二百八十里,一百二十步。以上諸池,俱產鹽硝。

慶陽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慶陽府城池 城因原阜之勢而成,其形似鳳,故曰「鳳凰城。」 東高一十三丈,西高一十一丈,北高九丈,南高九丈。周廣七里十三步。其隍東西二水,自北抱城而流,合於城南,折流於東,深淺廣狹不等。城四門:東曰安遠,南曰永春,西曰平定,北曰德勝,各築月城。城上建垛樓、角樓八座,巡鋪二十四座并敵臺。南關甕城,周三里許,明

成化初,參政朱英建,尋壞於水,副使曹洪復築之。嘉靖二十七年,參政汪尚寧增築合關城,約有六里許。明年七月初三日,為大水淹沒。三十五年春二月,知府梁明翰尋復築之。北關城周七里許,城開三門:北曰「安遠」 ,東曰「宣化」 ,西曰「便門」 ,久閉塞不用。永春門原在巽方,萬曆庚申年改建,正南日見衰頹。明末屢遭寇亂,樓櫓雉堞,焚毀崩塌,大半無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守道張元璘、知府楊藻鳳修建,仍

改「永春門」 於《巽地》,從此始有起色,㨿阻山帶河之勢,負金城湯池之固,復成一方險要云外州縣。

合水縣城池 土城,宋熙寧間築,北倚山,高五丈,東、西、南皆在平陸,高三丈。東西二百三十步,南北一百九十步,周三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三尺。隍周七里三分,東西二門:東曰綏安,西曰「慶寧。」 明崇禎年間,賊陷三次,城池傾頹數十餘丈,民舍僅存遺址。縣治、學廟、察院等處,湮沒無存。

皇清知府楊《藻鳳》、知縣劉源澄重行修復。

環縣城池 ,「城之始建無所考。元季李思齊部將楊黑哥重修,南北一里二百七十一步,東西一里九十三步。周五里三百五十步,高五丈五尺,池深二丈。城三門:南曰崇義,北曰朝天,西曰安定。」 大角樓四座,巡鋪八十九座,西關城附焉。明嘉靖二年,知縣王鑑、千戶曹銓重修。二十八年,推官藍雲重修。三十五年,知縣劉宗舜重修。明末賊亂,蕩為丘墟,縣官住南門城樓。

皇清鼎興,漸次修復。

真寧縣城池 土城,始築無考。元至正間,守禦樞密院副使張添福修築。高四丈一尺,東西一百八十步,南北一百四十五步,周二里二十六步,池深一丈五尺。城二門,東曰「朝陽」 ,西曰「永春」 ,西關小城附焉。明崇禎七年,知縣安如嵩創關南門曰「安慶。」

寧州城池 土城,舊傳自公劉始。梁刺史牛知業修築。東倚山,北臨溝,西南距河,高低不等。東西二百八十步,南北二百八十步,周三里四十步。南關城周二里,城開三門,東曰「賓暘,南曰朝天」 ,西曰「保寧。」 明成化初,參政朱英重修。成化間,知州閻定之重修南關城。嘉靖二十七年,參政汪尚寧築修。萬曆初年,知州馬彥卿易土垛為甎垛,更築關廂,四面高城一道,堅厚寬闊,自此州城內外兩匝,較前倚山據河之勢更為加險矣。明末,賊黨賀弘器等,率眾數萬,圍攻四十餘日,士民堅守,外城卒保無虞。其門有四:東曰「永寧」 ,東南曰「迎恩」 ,西曰「臨匯」 ,北曰「仰慶。」

皇清順治三年十二月,賊郭君岐攻陷州城,後知州

程維新於東山築一堡城。順治五年,知州趙鳴喬修葺堡門,額曰「人和。」 順治十二年,知州韓魏招集士民棲止。前此散處各鄉者,漸歸城市矣。

慶陽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驛馬關 在城西南九十里。周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許。內置巡檢司。

東河橋 在府城東南

西河橋 在府城西

通寧橋 在府城南十五里。

北澗橋 在府城北五里。義民楊順捐資創修。帶橋 在府城北六十里。

桐川橋 在府城西八十里。其石生成,不假人為,下通乾流水。

涇河橋 在府城北五里。

清溪橋 在府城南五里。

三溪橋 在府城南十里。

合水縣

合水橋 在縣城東十里。

清水橋 在縣城西一里。

華嚴橋 :在縣城西十里。

圈洞橋 在縣城西二十五里。

邢家橋 在縣城東一十五里。

板橋 :在城西四十里。

環縣

清平關 在城東二十里,宋築。

蕭關 在城西北二里。即靈武池。

環江橋 在城北二里

陡溝橋 在縣城南八十里。

曲子橋 :在縣城南九十里。

真寧縣

龍門川橋 :在縣城西十里。

寧州

寧江橋 在州城北一里。

馬蓮河橋 在城西南一里。

九龍橋 在九龍河

城北橋 在城河北

政平橋 在涇河

亞店橋 在寧江

慶陽府封建考        通志

编辑

慶靖王 ,名梅,明,太祖第十六子,母余妃。洪武二十四年封慶陽。二十六年徙韋州。建文三年徙寧夏。成祖令歲一至韋州度夏。正統十三年薨。

《慶陽莊懿王 》,定王第四子。薨子恭恪王嗣。

慶陽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安化縣附郭。

府治 在城中偏東南,即宋、元舊治。明洪武間,知府陳林重建。天順間,知府張翔增修。弘治間,郝鎰增修。時得宋熙寧丙辰范純仁重修儀門,過木仰文,今仍置於門楣譙樓臺基,中藏鐵柱,以厭風水,世傳宋范仲淹所築。弘治間,知府郝鎰廢譙樓為府坊。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後宅盡覆,知府梁明翰改創公廨,有碑記。

清軍廳 撫民廳 在儀門外東西,今久廢。管糧廳 今為軍糧廳。

理刑廳 俱在正廳東。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梁明翰創修。

皇清推官閻允轂創建二堂三楹。

經歷司 在正廳東

照磨所 在正廳西

都察院 廳三重,俱有耳房、廂房。門二重,在府治西北,即今「分守河西道。」

布政分司 廳三重,俱有耳房、廂房。門二重,在府治北,久廢。

按察分司 廳二重,俱有耳房、廂房。門二重。「舊為河西道,在府治東。明洪武間,知府陳林建。成化間,副使曹宏、知府杜學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知府梁明翰重修,即今察院。」

皇清順治十年,守道李嘉彥重修,有《碑記》。

協守廳 廳二重,俱有廂房、耳房。門二重,即昔兵備道,在按察分司東,久廢。

稅課司 「舊在府治南關。明嘉靖二十八年秋七月,為大水漂沒,知府汪來改置府治北」 批驗鹽引所 舊名靈州批驗鹽引所,後改至萌城,與靈州鹽課司俱屬慶陽府轄。明成化二十三年,奏准「慶陽府每歲委佐貳官一員監支商民等鹽,改移萌城批驗所於清平堡,合黑城、乾溝二路鹽車,俱抵慶陽城市卸載。店主」 執引赴府驗過,付行鹽地方貨賣,引目付店主銷繳。公廨在北關西,今遺址尚存。

醫學  、陰陽學 舊俱在府治西,後改置府治東。以上俱久廢。

道紀司 在府治北祐德觀。

僧綱司 在府治北關興教寺。

靈州巡檢司 在府城北五百里。

靈州鹽課司 在府城北五百里。明洪武間建永盈倉 ,在府治西北。

預備倉 在府治北

新倉 在府治南

舊安邊營舊便利倉

新安邊營新便利倉

定邊營倉  ,三山堡倉  ,永濟堡倉,饒陽堡倉  ,新興堡倉  ,把都河堡倉,石澇池堡倉。

安化縣治 在府治北。明洪武初,知縣陳淵建。成化間,知縣張綱重修。

皇清知縣張星、杜霽遠相繼重修,知縣及丞、簿、尉住

宅四所三在正廳後,一在儀門外東南,丞簿裁,宅廢。

驛馬關巡司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明弘治間設,以斷下馬汀溝、蕭家溝、關泉頭、龍泉鋪,各通私鹽道路。正德十年,因裁革兵備道批驗所,移置甜水鋪。巡司裁廢,舊址猶存。

槐安巡司 在城北一百里。明洪武初建,裁廢。定邊巡司 在府北一百里。明洪武初建,裁廢。預備倉 在縣治北。

義門倉 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六曹倉 在府南一百里。

太咸倉 在府東北六十里。

赤城倉 在府南五十里。以上四倉,俱明洪武間建,久廢。

養濟院 舊在城南,明嘉靖間改置北關西北隅,與社稷壇並。

漏澤園 在府南七里

外州縣

合水縣治 在城中央。元末,達魯花赤拜延修。明洪武初,知縣劉紳、馮懋相繼增修。樹《合水六事》及《馴鶴頌序》二碑於自公堂,為西銘。明末崇禎間,縣屢殘破,城垣頹圮,公署民舍,盡成灰燼。官居砦堡,民散山谷。十四年,楊知府毅然修舉,堂宇聿新。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以上規制與在府治者同。

府館 在府治西,規制亦如二司。明成化間,推官李榮改建。

華池巡司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裁廢。醫學 在縣治西,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南,久廢。

道會司 在縣治西,久廢。

僧會司 在縣東關福延寺,久廢。

官倉 在縣治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西,久廢。

建水倉 在縣東四十里。

暖泉倉 在城西三十里。

達福倉 在城南四十里。

華池倉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俱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關

漏澤園 在城西三里。俱廢。

環縣治 在城東南。明洪武間,知縣李健建。正德間重修。北正廳、後廳二重,南儀門、大門二重。住宅在正廳後。

典史廳 在正廳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西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道會司 在縣治西

僧會司 在縣治西

環慶倉 在縣治東

山城倉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清平倉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韋州倉 在縣北三百三十里。以上三倉,設置於各堡,統轄於縣。

養濟院 在縣治南

漏澤園 在城北一里

真寧縣治 在城中央。明洪武間,縣丞黃翌之重修。弘治間,知縣劉旻增修。北正廳、後廳二重,南大門、儀門二重。

典史廳 在正廳西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 在縣治南

府館 在縣治西

雕嶺巡檢司 在城東一百里。

醫學 在縣治西

陰陽學 ,在縣治西南。

道會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縣治東

永豐倉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四所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西二十里,一在縣南五里,一在縣北十里。

養濟院 在縣治西

漏澤園 在城外一里

寧州治 在城中央。後唐隆德,刺史牛知業建。元至正同知朱卜花重修。明洪武初,知州李仕銘增修。北正廳、後廳二重,附有耳房、譙樓。儀門在南。

吏目廳 在正廳後,今改「贊政亭。」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

按察分司 在州治東

府館 在州治南

襄樂巡檢司 在州東六十里。明洪武間,創建醫學 。在州治西,今廢。

陰陽學 在州治西,今廢。

「道正司 」 在州治西關保和院。

僧正司 在州治西南佛山寺,今易名「龍興寺。」 廣會倉 在州治西南。今廢。

預備倉 在州治西南,知州趙鳴喬重修。南合二倉 俱在國儲新巷。明嘉靖間,知州劉寓春修,久廢。

舊倉 四所東倉在州東六十里,西倉在州西十五里,南倉在州南三十里,北倉在州北七十里。俱明洪武間建。今俱廢。

養濟院 「在州治西。」

漏澤園 在北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