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8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八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六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二

 成都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八十六卷

成都府部彙考二 编辑

成都府山川考一       總志 编辑

本府。成都縣附郭。

武擔山 在郡西。《蜀記》:「武都山精化為女子,蜀王開明納為妃,不習水土而死。王遣五丁於武都山擔土為塚,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厚五寸,徑五丈,瑩潔,號曰石鏡,用表其門。」 又傳成都內及毘橋側有一拆石,長二丈,云是五丁擔也。漢昭烈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即此。

宋興山 :去治北三十里。

昇仙山 在府城北,入都江水。

威鳳山 去治北一十八里,一名石斛山。蜀後主禪嘗習射於此。又名「學射山。」

天回山 ,去治北三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及聞長安平,車駕乃回,因名之。

龍華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濱江山。有段文昌「讀書臺」 故址。

大面山 :去治東二十八里。

西山 在治西,一名雪嶺。杜甫詩:「雪嶺界天白。」 又云:「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

六對山 去冶南六十里,相傳蜀後主自新津修覺山回至廣都,見十二峰有山峰相對之語。鐵爐山 去治南六十里,五代時有日者占此山當出異人,乃掘羅氏之墓,見松根纏棺,狀若雙龍,取刀斷之,血流不止。

都江 去府城西四里。水宜造粉,故又名粉江。二江 一名汶江,一名流江。李冰穿二江通成都,皆可行舟,溉田萬頃。《宋郡縣志》:「初,李冰既鑿離堆,又開二渠,一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謂之外江,俗名走馬河。一由永康過郫入成都,謂之內江。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故又名錦江。」 杜甫詩:「錦江春色來天地。」 又曰:「二江聲怒號。」

金水河 在蜀府南門前。白敏中開渠環街,舊名「禁河。」 王明叟度大光、范成大相繼修之。三臺井 在府治舊天慶觀內。隋文帝夢三臺星隕於西南,化為井,遣人潛訪未獲。有道士馮善英者,修池,忽得三井,每汲一井,則二井皆動。拳扠井 在府治西北。相傳五丁嘗於此為《角觝》戲,渴甚,以拳擊地,泉水湧出。今已廢。

菊井 在蜀府蕭牆內,八景之一,名「菊井。」 秋香諸葛井 在治東,相傳武侯欲通井絡王氣,故於此為井。

龍淵井 在府治西聖壽寺大殿內。

墨池 在縣前。漢揚雄草《太元經》處,有宋人米芾「洗墨池」 三字,知府耿定力勒之石。萬曆二十六年,左布政程正誼濬廣池基,甃石為岸,建大廳五楹,南向。今俱廢。康熙二年,知府冀應熊建草亭一,木橋一,書「洗墨池」 三字,勒石紀其跡。萬歲池 去府治北十里,張儀築城,取土於此,因以成池。廣袤數十里,溉三鄉田,歲久淤塞。宋制置使王剛中疏之,累土為防,植榆柳,表以石柱,人以為「王公甘棠。」

躍龍池 去府城東南二十里。隋開皇中,欲伐陳,鑿大池以教水戰。《郡志》云:蜀王秀取土築城,因為池。後有胡僧見之,曰「摩訶毘羅。華言摩訶為廣大,毘羅為龍。」 蓋謂此池廣大有龍也。千秋池 ,在縣治東五里,秦張儀所鑿。

江瀆池 在江瀆廟南,廣二十五畝。昔有二亭,今廢。

象耳池 在江瀆廟西

浣花溪 在治西南五里,名百花潭。按吳中《復冀國夫人任氏碑記》:夫人微時,見一僧墜污渠,為濯其衣,百花滿潭,因造為十色箋。唐李義山詩:「浣花箋紙桃花色。」 宋韓浦詩:「十樣鸞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溪頭。」

皇清康熙七年秋,成都知府冀應熊大書《浣花溪》三。

字鐫石

解玉溪 在縣治大慈寺南。唐韋皋所鑿,用其沙解玉,則易為功,因名。今廢。

溫江縣

大墓山 :去治二十五里。土人云「是魚鳧王墓。」

大皂江 在治西南。泉出岷山,東流入府界新繁縣。

白鹿山 ,去舊彭縣治西北二十里。上有金覺禪寺,相傳晉佛圖澄建。

彭門山 :去舊彭縣治北三十里。兩峰對立如闕,名天彭門。

丹景山 ,去舊彭縣治西北三十里,宋韓絳《記》云:「群山之間,風氣流爽,一日之間備四時焉。」 至德山 ,去舊彭縣治西三十里,蜀王衍嘗遊是山,患其高險,別開一徑以登。

大隋山 去舊彭縣三十五里。山有泉,流為瀑布。宋張商英《記》:「西山之勝,在彭門者,大隋為甲。」 中隋山在大隋山後,峰巒特秀,其上積雪,三四月始消,下視白鹿、葛仙諸山,真培塿耳。九隴山 去舊彭縣治北四十里,一伏隴,二豆隴,三秋隴,四龍奔隴,五走馬隴,六駱駝隴,七千秋隴,八較車隴,九橫檐隴。

葛璝山 :去舊彭縣治北四十里。昔葛永璝得道於此,山有葛仙祠。

漓元山 ,去舊彭縣治北六十里。李膺《記》云:「范蠡學道昇仙於此。」 又按:《明一統志》作「漓沅山」 ,今有石龕,名范蠡洞。

慈坪峰 在舊彭縣治西北定峰山右。有慈照精藍,僧通陸習靜之所。

清白江 在治北十里。宋趙抃過此,嘗曰:「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其中,不少濁也。」 按:《漢州志》亦載此江,並錄於後。

沱江 一在新繁治西北十五里,源出岷江。《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即此。一在灌縣南。九井河 在治南,李冰所鑿,象九宮以壓水怪。玉村河 在縣北三十里堋口鎮,源出五峰山,流至竹溪河,合白水、黑水、中隋乾溪、大隋、白鹿七河會而為一,嘗有戍兵哨守,以防茂、綿之寇。鹿耳溪 去舊彭縣治北四十五里,源出曲尺山,東流會清白江。

白石溝泉 :去舊彭縣治北七十里,源出小峽腳山,流入漢州,注《金堂》。

金堂縣

三學山 去治東北十里,上有法海、普濟、廣濟三寺。又有佛跡石,文理溫潤,非世間追琢所能。昌利山 去治東北十三里,山有石室三門,人呼為「三龍門。」

萬安山 :去治北十五里。昔洪水氾濫,萬人棲其上。山有三脊,雷霆所分。

蟠龍山 去治南五十里。山勢盤旋,起伏如龍。宋馮當時詩:「一別蟠龍又十年,水光山色兩依然。功名未立羞重到,撫劎長歌夜不眠。」 九頭山 去治東南五十里。山有九峰,因名。金臺山 去治東南五十里,山高聳如臺。雲頂山 去治南五十里,有神泉方丈許,澄清如鏡,雲霞常覆其上。

金堂峽 去治東二十里。源出岷江,經此地,兩山錯峙,相傳鱉靈所鑿。宋轉運使韓璹復修之,流入內江富順,至瀘州合大江。

三江 在治前。大江、中江、北江,謂之「三江。」 金堂河 去治東二十里,即金堂峽河。

仙人井 ,去治東北十五里。唐仙人李八百女妙應元君於此取水煉丹,因名。

龍飲池 去治東六十里。古有龍飲此池,水為之涸,忽一時雷雨大作,龍自池中騰躍而出。柳溪 去治東七十里,峽口西一溪自洞中流出,水光澄碧,常有柳葉泛其中,故以名溪。《仁壽縣》。

鼎鼻山 在治西南,以地形隆起,又名「隆山。」 印山 在治東北。宋喻汝礪故居。

三嵎山 在治東南。《益州記》:「東西南隅三山相對,總號三嵎,而山之名曰飛泉、翳嘶、跨鰲。」 縣治居三嵎之中,環合有自然之勢。

金華山 去治北一百一十里,山下有池,廣數十畝,左有臥龍,右有仙牛二山。

麗甘山 在治東。昔有十二玉女於此服鹹泉,玉女美麗,鹽亦甘好,因名。今井竈猶存。唱車山 ,去治東北六十里。漢宋扆守蜀郡,有惠於時,吏民遂立廟於此。

玉屏山 在治西。四山環聚,玉屏為之冠。瑞雲山 去治東四十里。宋丞相何栗始生之,夜山有瑞氣。

跨鼇山 在治東三嵎山中。綿亙數里。其狀似鼇,登望無際。明崇禎中,邑令張鳳翥遊此,有「平眺何如嵋岳,登來即是太山」 之句。山上有石姥,歲旱,人轉徙之,輒雨。有古剎,名跨鼇寺。自宋以

來縉紳先生俱讀書於此,置有跨鼇書院。佛巖山 去治東二十五里,山岩有石佛像。甘棠山 去治東三十五里,上有東嶽祠。石矩山 在治東北,山有石壁如城,又名石城,絕頂望見峨嵋。

香雲山 去治東北五十里。山上有碑,載唐伏虎禪師事。

覺山 去治南三十里,有異光,晴霽則見。處士黃覺明建有寺。

蟠溪水 在飛泉山下。宋相何栗家其側,號「蟠溪先生。」

綠水 ,去治北八十里,水多魚蝦。

蘭溪水 去治北一百里,唐隱士張鴻居此。「聖泉 」 去治南七里,患瘡病者飲之輒愈,投銀即成黃色。

玉淵池 去治東南十五里。池旁有亭,宋虞祺嘗讀書於此。

新都縣

麗元山 去治北八里,平地特起,高三丈,有雙石鏡,廣五尺。

龍門山 :去治南十里。山有龍洞,因名。

繁陽山 ,去治南十五里。相傳張道陵嘗修煉於此,上有浴丹池、通仙井、麻姑洞。

赤岸山 去治南十七里,其色赤,岸邊常有光。毘橋河 去治南八里,源出灌縣,下流入金堂。清泉 在龍門山,絕頂有泉一池,清澈如鑑,四時不涸,涸則歲旱。

白螺泉 去治北五里。相傳有白螺在此化泉。居民春作設祭,泉即湧出,至今民賴其利。桂湖 在學前,廣三十畝。

月波池 在治西。池水清潔,四時不涸。弘治初年堙塞,作稻田。今痕尚存。教諭方芾詩:「西郊池館訝天開,勺勺清泉絕點埃。春早魚龍爭變化,夜深星斗見昭回。淵澄自昔通銀漢,潮落於今長綠苔。淑景莫嗟興廢事,波靈容易去還來。」 井研縣。

鳳山 :在治東,與學宮相對。山有一峰極秀,土人號為「秀岩。」

井鑊山 ,去治北二里。唐僖宗幸蜀,此山有神,見,乃立廟。

執笏山 去治南五里,一峰突出,青陽氏世居其下,屢登科。

磨玉山 去治南三十里,據嘉、眉、榮、隆四境。茆香山 在治東南,山岩有佛像,上多茆香。鐵山 在治東北,產鐵剛利,武侯嘗取為兵器。「嘉宴池 在治北,池分兩支,邑人多遊宴其上。」 《郫縣》。

鐵砧山 去舊崇寧縣治西六里。武侯鑄鐵砧於此,以造軍器。

金馬山 去縣北二十里,上有金馬、碧雞祠。「三面山 」 去舊崇寧縣治北六十里,上有龍湫,徑不及四寸而水不絕。

文明洞 :去舊崇寧縣治北五里。

郫江 源出岷江,流入府河,俗呼「沱江。」

九曲江 去治西十里。源出灌縣,流入府河,俗又呼「清白江。」

雙清河 去治西十里。源出灌縣,流至合江浦,分為二,至縣東北後,合入府江。

酸棗河 去治南五里。源出溫江,流入府河,俗呼「馬壩河。」

鬧市河 去治南一里,源出鹿角堰。

油子河 去治北六里,源出灌縣。

涼水井 去治東五里,有亭覆其上。

感應泉 在縣東。其泉泛湧,禱雨輒應。

資縣

重龍山 在治北。崷崒盤屈,隱若龍轉,乃資中之勝地。上有一天池,大旱不竭。山側有北岩,中有水泉滴瀝,名「君子泉。」

盤石山 在治西北。後周改資中縣為「盤石縣」 ,以此山名。

四明山 在治西北,其上有光景之異,故名。玉京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峭嶮壁立,插天連雲,上有觀曰「太霄。」

書巖 ,去治北三里。宋狀元趙逵讀書處。珠江 ,昔江中有光夜現,人以為珠,因名。資江 ,在治東,水深百丈,為群川總會之所。灌縣。

灌口山 在治西北。漢文翁穿湔江灌溉,故名。青城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唐杜光庭《記》:「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前號青城峰,後名大面山。山有七十二,小洞應七十二。」

考證

候有《八大洞,應八節道書》,以此山為第五洞天,乃神仙都會之所。

「成都山 」 ,乃青城山之「案山」 也,前臨麻姑洞,深不可測,與諸洞相連。

高臺山 在治西南,上有晉時所立上清宮,夜間有燈火飛行,或謂「草木之精所為」 云。

天倉山 去治西南八十里,連岩隱軫,分為三十六倉。宋呂大防詩:「天倉三十六,褰擁翠微間。」 天國山 ,去治西南九十里,上有融照寺。《青城山記》:山有八大洞,此第五洞也。

趙公山 在治南。隋嘉州太守趙昱居此。有道術,斬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將軍,明皇時,進封赤城王。宋張詠平蜀亂得神助,奏聞,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其上每有雲起山頂輒雨。汶山 ,去治北三十里。李冰謂汶山為天彭門,李膺謂天彭關,蓋兩山對峙似關。

離堆山 在治西。李冰鑿離堆以避沬水之害。丈人山 ,在治西南。王弼云:「此山為五嶽之長。」 大安寺山 ,去治西南四十里,產茶。

靈岩山 :去治西北五里。岩常出雲,旁有泉出石穴。又有風洞,歲常祭之。

聖母山 去治西南五十里,馮大量遇仙於此,便傍山 去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此山乃天界華彝,山外即番境也。

定廉山 在治東南四十餘里。有鹽溪。昔有採漉之利,今無。

唐帽山 去治南十里,形似唐帽。按《威州志》亦載此山,並錄於後。

雪山 去治西南一百里,與乳州白狗嶺相連。山有九峰,峰多積雪,春夏不消。按《威州志》亦載此山,並錄於後。

登高山 在學左

金龜山 在學右

新都谷 《西漢書》「雒縣有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今未詳所在。

文筆峰 在治北。一峰如筆。景泰間,遷學於此。沫江 去治西南七十里,發自雪山,為岷江之源。江中石高數丈者名「大坎」 ,次者名「小坎」 ,水甚甘美,流入崇慶,會白馬、文井江而入嘉眉。石。定江 去治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白沙江 去治西十一里,源出茂州山。

滋茂池 在治西,亦曰龍池。山谷迴環,周四十里許。凡歲旱取水,祈雨即應。有祠在龍溪洞。聖水池 ,在崇德廟內。嘉靖中修廟,掘地出水石,蓋書「聖水池」 ,識者以為蘇東坡隸書。

《龍溪 》世傳禹導江,牛出此溪化為龍。

白雲溪 在青城山下,張俞隱處。其詩曰:「欲作外臣誰是友,白雲孤鶴在岩扉。」

花洲 去治南百步

安縣

龍安山 去治北十里,有林泉之勝。隋開皇間,蜀王秀立亭館於此以避暑。

浮山 在治南。有十二峰,峭拔如屏,突出平野。西昌山 ,去治南二十五里,唐以名縣。

九頂山 :去治北十二里。

瓜菜山 ,在廢神泉縣北,婁真人上昇於此。藥湖洞 去西南三十里,可容萬人。

黑水 去治南七十里,流入羅江。

神泉 去治南五里,其泉湧出平地,冬溫夏涼,氣如附子,飲之可愈疾,今無驗。

內江縣

華萼山 去治西二十里。唐范崇凱於此讀書,賦《華萼樓》詩得名。山及泉俱名「華萼。」

華影山 去治西三十里。山有二泉,更流迭止,與晦朔相為盈縮。又按:《明一統志》作「鏵影山。」 將軍山 去治北八十里。唐初土獠擾掠,將軍薛萬澈平之,屯兵於此,故名。

翔龍山 :去治南二里,為學宮。案山。

降福山 :去治東二里。

應龍崖 在治東二里降福山下,禱雨有應。聖水崖 去治西七里,有水自石龍口吐出,成大池,旱禱輒應。

中江 去治西五里,源出舊盤石縣。《郡志》云:「中江源出汶山,自洛口分支,經漢州及新都縣,東流入簡州資縣界。」

《義方》井 在治西。泉脈通江,甘冽異常。

長堰池 去治南三十里,灌溉椑木里田。玉帶溪 在治西,環抱儒學,由通江而合大江。《資陽縣》

書臺山 一在資陽治南,漢王褒讀書處,有滌硯池,石刻尚存。一在內江西,宋賡讀書處。

威峰山 在治東北。高出雲表,一方之鎮。資溪 去治西二里,東合鴈江,流入瀘州。宋張方有詩:「資水右旋會江合天臺西直卦文明。」 孔子溪 ,去治南二十里,舊立鄉校於溪旁,有廟以祀孔子。石刻記,今存。

簡州

石鼓山 去治東北十里。昔蜀將許都軍平定羌戎,回登山擊鼓犒士。

穰山 在貴平鎮東北五里,穰源出焉。

玉女山 :在治東北二十里,仙人李八百修煉於此。山東北有泉,西北有懸崖,崖復有石乳房十七眼,土人呼為「玉華池。」

分棟山 ,去治西七十里。李膺《益州記》云:「蜀人謂嶺為棟,與大塔山相連。」

逍遙山 ,宋景德間,有楊用晦者隱居此山。山上有層崖,有東西二室,西室後有丹竈,又有石窟,壁上有《漢安元年四月十八日會仙友字》。「雙牙。」 山 去治東五十里,上有井,山半有石箱。昔有兩金鵝晝浴於岸,夜棲於箱,人欲捕之,遂飛上南山,化為雙石對峙若牙齒然。

盤龍山 ,去治北七十里。先主經此立寨,上刻「盤龍山」 三大字猶存。下有普濟泉。

天臺山 去治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三臺然。柏茂山 在治東,其山卓立,為眾山之首。忠國山 在治西南。宋孝宗刻「忠國山」 三字。賴山 去治東北五十里,下有池。

東崖 去治東五里,崖後有石洞,洞有龍泉,左石刻《八卦圖》,隸書,《西銘》俱存。

龍門洞 ,在南絳水之旁,正與西崖相對。狀元許奕書「龍門」 二字,石刻猶存。

「朝陽洞 」 ,去治西北四里,有趙大洲手蹟,知府冀應熊有詩刻石。

赤水 一名絳水,源出隆州,歷平泉縣與鴈水合。一在威州西北,源出赤水寨,以合大江。鴈水 在治東。宋曹榮澧詩:「城下江流金鴈水,亭中人弄玉弦琴。」

小桃源 去治北三十里,以桃花最多,因名。天水相接,放目無際,為西州絕景。

牛鞞井 在治內州即古牛鞞縣,因名。

節婦井 ,去治西北三里,刻「節婦井」 三字。平泉井 ,去治西南五十里,廢平泉縣巿。民日汲於此者五百家。

鯤化井 在治內

東溪 去治東三里。姚孳《碧坡亭》詩:「賴簡池臺西蜀誇,東溪別是一仙家。令人卻憶康王谷,坐看珠簾濺雨花。」

賴簡池 ,去治東北五十里。隋立州名取此。《崇慶州》。

多融山 在治西南。《博物志》:「山有物,似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猳。」一名《馮化》,伺行道婦人美者盜之。

化城山 在治西。上有太歲寺。隋大業間賜額為「化城」 ,因名。

白塔山 :去治西二十里。塔下一池,龍蟠其中,禱雨有應。

蟆頤山 ,去治西南五十六里,山心如蟆頤,故名。上有平地百步,諸山之鹿每日聚其中,號「鹿市。」

龍華山 去治西七十里,有段文昌讀書臺。鶴鳴山 去治西八十里,絕壁千尋,張道陵常居此,有白鶴止其上。

白馬江 去治東北十里,源自晉源廢縣,東入新津界。

鄩江 去治西北五十里。源出舊青城縣,南流至溫江界入豬母水。

味江 去治北三十里,源出雪山。昔蜀主征西番,適有野人以壺酒獻王,投之江,使三軍飲之皆醉,因名。

文井江 在治北。源出文井,經此入味江,下流合鐵溪河。

雙天井 去治西北一百一十里。

東湖 在治西,旁有亭館,為州景勝處。

第一泉 :去治西北一百里。

畫池 在治內。趙抃詩:「占勝芳菲地,標名畫池。水光菱在鑑,山色錦舒帷。」

新津縣

天社山 ,去治南三里,枕大江,蜀土有難,人多依焉。上有天社神祠。

修覺山 去治東南五里,山有修覺寺,絕勝亭。平岡山 :去治南五里,昔李真人羽化於此。稠梗山 :去治南八里,相傳山有草,名「稠梗服。」

之可以長生

平蓋山 ,去治北三十里,崔孝通於此得道。應天山 ,去舊雙流縣治南八里,唐僖宗幸蜀時賜名。

宜城山 去舊雙流縣治南十里,山出紫芝。聖燈山 ,去舊雙流縣治東南四十里,一名普賢山。世傳昔有聖燈現。《蜀太后》詩:「所恨風光看未足,卻驅金翠入龜城。」

大塔山 :去舊雙流縣治東四里。《方輿勝覽》云:「有阿育王塔,因名。」

鐵溪河 去治南十三里。源自霄山,經此流入北米江。相傳武侯於此烹鐵。

龍池 去治北五里

夜郎溪 去治東南二里,水自夜郎壩而來。靈泉 去治東南一里,二井相通,水味各異。簇橋河 去舊雙流縣治東北十里。康熙年間併入此。

漢州

銅官山 去治東二十里,或云鄧通鑄錢之地。東覺山 去治東三十里,上有古井,深數十尺。「連山 」 去治東二十五里。

鴈江 ,去治北半里,以水嘗出金雁,故名。綿水 ,去治東十里,源出綿竹紫岩山,東至新都,北入洛。《蜀都賦》云:「浸以綿洛」 ,謂此。

石亭水 ,去治東北二十餘里,源出什邡,在洛通山。

雒水 ,去治東二里。水性剛,可淬刀。

彌牟河 去治南二十五里金雁鄉,周圍三百餘丈。

洗馬河 在廣漢驛西北,廣一百一十八丈。七星井 去治北五里,相傳嚴君平所鑿。房公湖 在治南。唐房琯為刺史日所鑿。凡數百畝,洲島回環,亭堂臺榭甚多。同時高適、杜甫皆嘗賦詠。宋蘇轍詩:「酒壓郫筒憶舊沽,花磚五老出新圖,此行直勝成都尹,真為房公百里湖。」 湧泉 在治東三十五里金雁鄉,周三百餘丈。什邡縣。

龍居山 去治西五十二里。有飛瀑虛亭、飛橋、古柏。又有寶連山,在龍居、章山間。

大蓬山 :在治西。高崖矗天,瀑布飛瀉。

章山 ,去治西六十里。山有風洞、火洞,又名「落通山」 ,洛水出於此。

雍齒山 在治南。雍齒封侯於此。

石亭河 :去治北三十五里。

八角井 有二,一在灌縣西十里,相傳龐真人浴丹於此。一在什邡治西六里。

濯纓泉 去治北三十里。宋程珣詩:「濯纓泉潔存遺跡,促軫亭空想舊風。公暇未應無客會,春遊更許與人同。」

綿竹縣

武都山 :在治北,嚴君平飛昇之所。

《秦中山 》去治北十里,下有「崇慶院」 ,即宋張浚功德院也。

龍角山 :去治北二十里,以形似名。

紫岩山 去治北三十里,綿水出焉。

鹿堂山 :在治西北,蜀妃所生之地。

庚除山 在治東。上有石洞三。宋初,霽雲子入洞中,見樓臺金碧,守門者阿止之曰:「子凡骨,可急去,不然禍及其人。」 回後再尋石洞,遂迷故道。小蓬山 在治北。大小蓬山皆以類蓬島名。射水河 在治南,下會馬尾。相傳隋蜀王秀射三矢入三溪山,水隨矢漏下,泉湧成河,故名月波井 ,去治東一里。亦君平所鑿。

武侯池 ,在武都山上。出白蓴菜,甚美,武侯所鑿。

王妃溪 :在治東,源出武都山。

綿州

富樂山 劉璋延昭烈此山飲酒宴樂,因名。猿門山 在治東,上多猿,一峰豎立如門。延賢山 去治南三里,郭玉嘗讀書於此。聖水山 去治北六十里,山有龍湫,禱雨輒應。綿山 去治北二里。

天池山 ,有二,一在綿州北五里,一在州東三十里,其山頂有捫參閣,極高可望。

走馬嶺 去治北一里,端直平坦,約長七里。其隘處僅容一車,為州之主山。

靈臺山 :去舊彰明縣治北二十里。一名「天柱。」 張道陵昇仙之所。康熙中,併入綿州。

獸目山 ,在舊彰明縣北。有百匯龍潭,上下凡三潭長流。有茶,品格亦高,土人謂之獸目茶。大匡山 ,一名康山。杜甫《寄李白》詩:「匡山讀書。」

處,頭白好歸來。又名《戴天》。

太華山 ,在舊彰明縣西北。上有三洞。黃奉先移家入此山。山有牡丹花,開時望之如錦。石磬山 去舊彰明縣治西三十里,與大匡山接。山有虛岩如磬;擊之聲聞數里。

竇圌山 在舊彰明縣北。李白《送竇主簿》詩:「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子明,名圌,隱居於此。附子山 ,在舊彰明縣東北,其山出附子。涪水 ,在治東南,源自龍州,下流入潼川界。應劭云:「涪水出廣漢,南入漢水。」

安昌水 去治西五里。一名「龍安水。」 自石泉縣流至州,與涪水合。

潺水 去治東五里。源出潺山,下流入涪水,合羅江。水源有金銀礦,民皆採以為業。

芙蓉溪 其源自治北迤𨓦百里,經城東,夾岸多芙蓉,秋時甚艷。唐子西有「芙蓉溪上春酣酣」 之句。州人當花開時,每乘舟遊宴於此。

史公泉 去治南十里,宋眉州史祈所鑿,旁有「史公泉」 三字石刻。

冷水斗泉 在治東一里芙蓉溪旁,其味極冷。廉水 在舊彰明縣北平地,泉出。宋明帝因言貪泉,問梓潼人范柏年曰:「卿鄉土有此泉否?」 柏年對曰:「梁益間惟有廉泉與讓水,不聞有貪泉。」 帝善之,即拜梁州刺史。今漢中府有此三水。讓水 去舊彰明縣治西五里。

甘泉井 :去舊彰明縣治西南五里。

博濟井 :在舊彰明縣治內。

德陽縣

浮中山 ,去治北三十里。《益州記》:「南陰平鄉東有浮中山,每芳春遊人登賞,謂之迎春。」

鹿頭山 ,去治北三十餘里。山有鹿頭關,即唐高崇文破劉闢處。

龜勝山 去治北二十里,高崇文駐兵於此,有龜見於牙旗。是日大勝,命投於澗中,明日復至,人以為蜀降之兆。蓋蜀有龜城云。

龍池山 去舊羅江縣治西南三里。池中有石如龍蟠狀,故名。

潺山 :去舊羅江縣治北三里。

大霍山 去舊羅江縣西南十五里,有龍洞。綿陽河 去治東一里,自紫岩山綿陽口,下流會石亭江,注金堂峽。

羅江 在舊羅江縣治東北。一水自綿州來,一水自江安來,兩水相蹴如羅文,合流入中江。馬池井 去舊羅江縣治北三十里,禱雨有應。旌陽丹井 有地穴通洪都。鐵樹宮井,相傳許真君官此,每欲省家,輒暮從井中隱去。詰朝又自井出,視事如故,人不覺出入,以手按銀床,遺掌痕,其上石甃,今亡存。水堪久貯,色味不敗。龍井 ,井之有龍者多,而孝泉、八角井有三龍護塔。因聖寺聖水泉,有龍與寶月師往來。老君觀有龍湫。《舊志》惟載此龍井在東十里,禱雨有應,而孝泉、因聖諸龍井并不著,故及之。

孝泉 去治西北四十里。漢姜詩「孝感躍鯉」 ,即此泉也。至今獲灌溉之利。

享泉 去治北一里。宋知縣趙圻夫開鑿湧泉 。「一居高原,形如仰釜,周千餘丈,水如沸,土人常見有物如牛,浮戲水上,見人即隱。」 一居平田,略小,湧出玉田砂,可洗治金銀首飾,味皆清甘,可已病。泉水灌溉王莊,民不得有之。《茂州》。

岷山 在茂羌之列鵝村,一名「鴻濛」 ,即隴山之南首,故稱「隴蜀」 ,又名沃焦山,其村曰羊膞,江水所出也。山嶺最高,遇大雪,開渙望見成都。茂濕山 去治北十二里,林木茂密,常有嵐氣。鷹門山 去治北二十里,山多棲鷹。

巨人山 去治南二十里。《寰宇記》:「山頂有石如人立,山下有九龍池。」

雞宗山 去治南四十二里。宋熙寧九年,於此置「雞宗關。」

相公嶺 去治北十五里。

白狗嶺 與雪山相連,白狗羌居之。

龍溪水 ,去治南十里。

雪花井 在治西。脈通汶江,泉湧噴如雪花。馬公井 ,茂州無井,仰汲於江,賊斷汲路,城中窘迫。正德中,巡撫馬昊鑿地得水,民賴之。五福泉 ,去治南五里。《圖經》云:「自三溪口引水入城,至州治,貯以兩井,號五福泉,民多汲飲。」 汶川縣。

七盤山 去治北三十里,上有七盤坎路。龍泉山 去治南四十八里,下有龍池,旱禱有應,若放牝馬於其側,多生駿駒。

慈母山 ,去治南一百五十里。昔有婦人於此山採樵,其子為虎食,母乃逐虎而死。

岷江 一名汶江,四瀆之一也。源出岷山,經茂州城下,西南至威州,又過汶川,轉而東南,沿灌縣,過金馬口,至新津,與皂江水合。江有神,《山海經》云:「神生汶川,馬首龍身。禹導江,神實佐之。」 玉輪江 ,去治西三里,源出玉壘山,流入灌口。溫涼泉 ,在治東。其泉平地湧出,冬溫夏涼。威州

高碉山 ,去治北二十里,二面懸崖,上有姜維故城。唐維州治此。山

玉壘山 ,一在灌縣西北二十九里,湔水出此。一在威州後山,有石刻「玉壘」 二大字。左思賦:「包玉壘以為宇。」 郭璞《江賦》「玉壘作東別之標。」 杜甫有「玉壘浮雲變古今」 之句。

峨眉山 去治西五里

平谷水 在治北,與谷水溪谷水皆流合大江。蒲溪 ,去治東五里。

桃溪 在治西北,源出龍溪寨,流與赤江合。磨刀溪 去治西十五里,其石宜於砥礪。按《汶川縣志》亦載此溪,並錄於後。

保縣

筆架山 :去治北三里。一名「九子龍窩。」

沱水 在治西。自花岩山發源,流入威州。

《總志》
未載山川
编辑

《溫江縣志》
编辑

三渡水 ,在縣西十里。

金烏池 在縣西一里。傳言「金烏沐浴於此」 ,故名。今廢。

《新繁縣志》
编辑

牛心山 與彭門山隔江對峙,狀如牛心。漓元河 溪水合流成河,出三郎鎮,入什邡慈母山界。

馬木河 南流十里許,轉向東流二十五里,合沱江。

錦水河 :在縣治正南三里。

龍橋河 :在縣治正南十里。

《仁壽縣志》
编辑

飛泉山 在鰲巔左,與翳嘶對峙,泉味清香。每月望日,夜窺井中,半月澄瑩。明弘治十年,瀛洲仙子手書《飛泉快活紀勝》。又手書一絕云:「自離霄漢勞公署,日月奔波染俗慮。仁壽風煙清且奇,世間也有快活處。」

翳嘶山 與鳳凰山相連,後漢嚴顏隱處於此。「雷月峰 」 ,在翳嘶山之麓,建有文昌祠。

將軍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山頂皆石,其形如將。旁山有秀峰曲水。明布政劉元葬此。前列榜山。右有大石如虎,左有長石如龍,人呼為「石龍、石虎、石將軍。」

筮山 :在縣治西南五里。其山曾產筮草,有慶雲覆庇。

天池山 :在縣治西十五里。有何栗墓。昔譚子得道於此。又名池曰「譚子池。」

仙人山 :在縣治東南九十里。山形峭絕,頂有石鼓,鼓上有巨人足跡。

金鵝山 在縣治北一百里。其狀如鵝,故名。鳳凰山 在縣治南二里,以形似鳳,故名。金鳳山 在縣治北一里。有石鳳其色如金,故名。

五龍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有樹二本,相去丈餘,兩幹合為一,枝葉扶疏,人以為和氣所蒸。昔賢榜其亭曰:「連理雙林。」

馬落巖 在縣治北五里。相傳:宋李順為寇,後漢嚴顏為邑土主神,鎮翳嘶山。捕勦日陰為助戰,順於此落馬成擒,因名。

飛來石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昔有道人登此,嘆曰:「此是崑崙小石,何自飛來?」 因書其上曰「飛來石」 ,旁記有「舜田耕夫」 四字。

雷泉溪 :在縣治西南二里。相傳,宋時大旱,有老人致禱,大雷雨,泉湧出,故名。

龍洞溪 :在縣治西二十里。中有龍洞,歲旱禱之即雨。

深溪 :在縣治東十里。有黃石數丈在深湍中夭矯如龍。

涇池 :在縣治東三十里。其水湛然清澈可鑒物。

蓮花池 :在縣治東四十里。左畔有何栗讀書亭。每遇花時,居人遊玩。

鴨子池 :在縣治東五十里。

鴛鴦池 :在縣治北五十里。

槳池 :在縣治南三十里。有二郎廟。

官渡河 :在縣治東南七十里。

《新都縣志》
编辑

錦水河 在縣治西南八里。源出彭縣三郎鎮,入新都縣白雲庵,分流合毘橋河。

水利河 :在縣治西南一里。

清白江 :在縣治北三十里。

督橋河 :在縣治東北十里。自清白江分流。

《井研縣志》
编辑

竹溪水 ,源發九龍山,南流二十里,遶縣西南,合東林寧橋溪水,共流十五里,入犍為縣三江河。

《資縣志》
编辑

鳳凰山 在縣北。下有石洞。宋狀元趙逵讀書於此。後人於洞所掘土得「棲雲石硯」 ,刻逵詩。三臺山 在縣城河南岸。其山橫列如案,中突起三峰,為學宮。案山舊名三元山。

丹神山 ,在縣北五里。天旱,禱雨輒應。

醮壇山 在縣西三里。世傳張道陵、李阿真修煉於此。宋大中祥符間,敕修延恩殿,遣使建醮,故名醮壇。有石磴七十二級,常有雲霧罩之,號曰「雲梯。」

資山 ,在縣西一百里。

西巖 在縣西五里

南巖 在縣南四十里

高巖 在縣東十里

月峽 ,在縣北二十里。

飛仙洞 ,在縣北一里。

歸真洞 ,在縣北一里重龍山下。

仙人洞 ,在縣北一里北巖寺後。

五龍洞 ,在縣西八十里五龍廟下。

炳靈洞 在縣南一里火峰頂。

鳳凰洞 在縣西一里鳳凰山下。

天牙石 在縣北一里。兩石並列如牙,因名「天牙石。」

倒弔和尚石 在縣西九十里。形如和尚倒懸,因名。

紅蓮池 在縣西二十里,係谷田生夢靈芝日,忽開紅蓮一朵,因名。

白馬灘 在縣東,抵內江縣界水路四十八里。老馬灘 在縣西北,抵資陽縣界水路八十里。

《灌縣志》
编辑

玉壘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九里,湔江出此。一在威州治,後有漢後主書「玉壘山」 三字。又按《威州志》云:「玉壘山三字,相傳漢昭烈帝書。」

湔江 :在縣治東二十里導江鋪。一在石泉治東。源俱出玉壘山。

八角井 在縣治西,相傳龐真人浴丹於此。一在什邡治西六里。

《安縣志》
编辑

蘇包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絕頂靈湫,旱禱有應。

曲山 在縣治北。有關,有軍民,有堡長。

聖燈山 :在縣治西一里。良宵有燈明於疾風中。

天台山 :在縣治西五里。月堂庵。

三華山 在縣治西,三山鼎峙,壁立尊嚴。觀斗山 在縣治東,西昌廢縣。

南河城 在縣南。茶坪、蘇、包二水會此入涪江。金谿 山深突屼,一水縈迴,人稱「避世桃源。」

《內江縣志》
编辑

翠屏山 在縣治東二里。其山森列如屏,林木青翠,晚霞映射,山景如畫。

金紫山 :在縣治東二十里。昔蘇東坡曾佩金魚於此,故名。建有「東坡庵。」

蓬瀛山 在縣治西,渡江三十里。危巒孤峭,石壁千仞,遠見峨眉,時有聖燈往來,上建「蓬瀛寺。」 明家溪 在縣治東十五里,玉溪流入,其泉清香異常。上有玉溪庵,祀仙人張三丰。

《資陽縣志》
编辑

寶臺山 :在縣治東江岸,離城二里。其形圓淨如寶,故名。

天臺山 :在縣治南,離城四里。其形高聳,秀拔群山,故名。

鳳臺山 :在縣治西,離城二里。其形如飛鳳翔舞,故名。

蓮臺山 :在縣治北,離城三里。世傳唐智詵禪師鑿池,植白蓮於上,至今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而蓮獨存,故名。

雙峰山 :在縣治西,離城八里。二峰並峙,秀麗排空,宛然文筆,拱對城門。

大佛山 :在縣治南,離城四十里,石巖上刻有。

大佛長四丈餘故名

老虎山 :在縣治東北,離城六十里。其形類虎,故名。

雞鳴山 在縣治北,離城三十里。世傳土主神自射洪來,資空中車馬聲音,過此雞鳴,故名。崑崙山 在縣治北向南,離城十五里。巍然磅薄,有類崑崙,故名。

老君山 :在縣治北向南,離城三十里。

叮。巖: 在縣治北二十里。有三泉自岸谷中出,鏗然叮之韻,觀覽之餘,令人忘倦。鳳奔谷 在縣治西北五里,宋張方及孺人墓在焉。

鴈江 在縣治東一里。其水出漢州金鴈江,經懷簡歷縣至瀘而合岷江。宋曹榮詩有「城下江流金鴈水」 之句。

《簡州志》
编辑

龍泉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發脈懷州,綿亙數百里,達於仁井。今山泉之巔,有關索寨遺址。長松山 在關索寨之右,有馬祖禪師道場。五臺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唐開元中建東嶽殿。至明天啟中,恢弘其制,名「丹景山。」 後被火。至康熙壬戌年重修,殿宇樓臺,煥然一新。

望湖山 在州治西北五里許。上建望湖樓,俯看金、絳二水,飛艇下流,有瀟湘、苕霅之景。李八百山 在州治東五里許。夏時真人李和號「八百歲翁」 ,初居治北五龍岡,繼煉丹於此山,故名。

孝子山 即鄧宗古故里。宗古父死,負土成墳,廬其側,晨夕臥慟,甘露降於墓木。里中號為「鄧孝子」 ,故名其居為「孝子山。」

脈堅山 在州治東南二十里。大江直流,一山橫截,堪輿家以為州治之關鎖,故名。其上林木茂美,可以怡觀。

乾封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山形三連疊,下有如《乾卦》三連之形。下有李淳風墓,與石室丹竈存焉。

五龍岡 在州治北一里。金、絳二水合流於下,下有五龍廟,今廢。

印山  、鰲山 在州治江之東岸。二山並峙,一如印,一如鰲。登臨其上,見州治城方一璧,二山朝拱,故云「印鰲拱璧。」

忠國岐山 在州治西門外,李大全死難處。大全,宋時人,任簡州死難,封忠國榮祿大夫。今有祠祀,祠名「赫神。」

藏真喦 在州治西三里。宋狀元許奕匾,題「藏真喦」 三字。今廢。

夔石 在州治長松山下,石狀如夔。

青雲峰 在州北金水東岸。數峰凌雲。宋紹興中,山下建有白雲寺、青雲樓。今寺與樓俱廢。逍遙洞 在州治東五十七里逍遙山之下,石室丹竈猶存。淳風洞 在治西南忠國山下。洞中有煉丹竈,上書「淳風臥榻」 四字,滿壁留題,今磨滅難辨。夜月洞 在州治西北二里。洞內刻石如月,當月明時,月光與之相映,因名。

楚山洞 ,在州治北石經寺後山之半。楚山和尚入滅於此,肉身未壞,今現存。

大江 蜀之三江為外水,岷江為中水,涪江為內水。治東古導江、別沱,自岷江發源,為中水,由懷州接金堂之流,經新、舊二城,至臨江鋪,為資水,故簡為「古資州」 ,以水名也。

絳溪河 來自仁壽牛角寨萬山溪內發源。至老君殿,合月峰山發源之赤水,經新舊二城下入大江。

海螺河 在治西,地名「孫家店。」 發源東流至老君殿,合絳、赤二河,歷州城北入大江。

赤水河 :在治北七十里,月峰寺發源。西流至老君殿,合絳溪河。

《新津縣志》
编辑

天彭山 ,在縣西,出《升庵外集》。

《什邡縣志》
编辑

鎣華山 :在縣治西北一百里。四時積雪不消。上有鎣華寺,係明本禪師古剎。

印月井 在縣治東郭外,朔望井中常有月。

《綿竹縣志》
编辑

九龍山 ,自茂州歷縣西北十五里。此山左右八條環繞如龍,中條一脈起伏東南行,結縣治,為縣之祖山。

三台山 :在縣治南二十里。起平地列三岡如星,為學之案山。

無為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

綿江河 發源茂州岷山,歷山澗二百里,過土司大壩寨,復山澗行三十里,出山口,抵縣北三十里綿堰口。又東南九十里扺羅江縣東界、德陽縣西界。又東南三十里抵德陽縣東關。又東南六十里扺漢州連山。

馬尾河 出土司「天池山。」 東南十五里抵縣西北馬尾口。又東南二十五里過縣東關,又東南三十里入射水河。又東南五里入石亭江,扺德陽縣南界,歷漢州抵金堂縣。

白水河 出土司漆寨坪,以水色「白」 得名。南十里出山口,又南二十里過縣北九龍山,又東南三十里,歷縣南射箭臺,入射水河。順而東,抵德陽縣南界,歷漢州,扺金堂縣。

石亭江 出茂州文政堡,東南行抵什邡縣北高境關南六里分流,一南入什邡縣,一東南入縣西南火燒堰。火燒堰,舊以火集石,開堰導江流者也。東南三十里扺縣石亭鋪,又東二十里抵德陽縣南界,歷漢州抵金堂縣。

《綿州志》
编辑

涪江 源發龍州,自江油縣羅漢院入縣王家鋪東界。

《茂州志》
编辑

《馬蹄山 》上有馬蹄跡。

東《鏵瓣》山 鏵瓣,農器也,山形似之。

五味山 《寰宇記》曰:「山產五味。」

牛心山 ,頂圓似牛心,今改名曰「天台山。」 馬鞍山 ,形似馬鞍,峰巒甚奇。

襄陽山 ,《汶山記》:昔人有毛牧,嘗走荊蜀訪無盡居士,九日遊此山,謂眾曰:「大類襄陽之峴首。」 後人遂名襄陽。

冉駹山 舊有六彝、七羌、九蠻居之。

筆架山 群峰挺秀,列若筆架,與州儒學對。盤臺山 ,頂平衍,如盤如臺,又名銀錠山。汶江 源出於岷山湔氐道西徼外。又曰「江」,發源於陝西臨洮之木塔山,水至山頂,分東南流,南流者即岷江也。由草地甘松嶺八百里至松之臘,其水漸大,復由鐮刀灣達於松潘,以至於下水關,入紅花屯,達於疊溪,合穆肅堡黑水,經茂州城西,由南流至威州合保縣水,至汶川合草坡水,至蠶崖達灌口。分道而下,由威州玉壘山為玉輪江,至汶川為皂江,至灌口為泳水,過新繁入成都為外江,由灌過郫縣入成都為內江。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為錦江,由溫江東流入府界,又為皂江,自灌口分經漢州至新都,東流入簡州資陽,為中江。

馬蹄溪 :源出馬蹄山,東流於石泉。

都流溪 源出都流口寨,合馬蹄溪水。

北松溪 ,源出黑虎寨,東流入於江,溪多杉松。南龍溪 ,源出巨人山黑龍湫。《方輿勝覽》云:「舊引城內至光孝寺,瀦為兩池,居民汲飲。今改流城外,西入於江。」

白水 ,源出龍泉山,居民引之,灌溉甚利,西注於江。

麻窩溝 水,源出大葉山,至遷橋墩入於江。《宗渠》水 ,源出九頂山,至宗渠西入於江。

《汶川縣志》
编辑

《岷山 》自松、茂以至灌,峰連岡接,千里不絕,皆為岷山。惟汶在岷之中,更為巍峻。

玉壘山 在汶川古治,上有石刻「玉壘」 二大字,係劉後主親筆。

河屏山 :在縣治西二里許。山腰有大坪,縣治望其中,恍如屏風。

須彌山 :去縣治北二里許。相傳有高科,則聖燈時見,為《汶八景》之一。

塗禹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峰巒聳秀,為瓦寺,安撫司砦。

掛榜山 在縣治西峙學宮之右,如掛榜。娘子嶺 在縣治南一百里,山高逶迤,夏秋多雨,春冬積雪,為縣治門戶。相傳楊貴妃幼時過此,故名。

龍洞 ,在縣治南一百里。兩山石壁高懸,行人至此,疑於無路。石壁上書「龍洞」 二字,又書「關塞極天」 四字。冬則水不入河,徑入洞裏,且不知所從出。宇宙奇觀,為汶景之一。

桃川 在縣治南四十里。山溪有桃千餘樹,盛開不減武陵。層岩古木,更為奇秀。

磨刀溪 :在縣治北二十里。其石可以砥礪。

《威州志》
编辑

雪山 在威治東南三十里。按《圖經》云:「雪山在維州保寧縣,西南連乳州白狗嶺。」 《九域志》云:「山有九峰,上有積雪,冬夏不消。」 又《圖經》云:維州南

界江城,「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高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井底。」 一面臨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衝。

七盤山 :在州治西十里。上有武侯祠。

唐帽山 :在州治南十里。形若唐帽。

岷江 。源出臘徼外,由松潘古松橋流出,東自茂州至威州為湔水,西北自保縣至威州為「沱水」,由雙索橋合流入汶川縣。東下,湔水每觔輕二兩,沱水每觔重二兩。

赤水 在州西北四十里。源出赤水寨,流合大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