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8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八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八十五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一

  成都府建置沿革考

  成都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成都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五百八十五卷

成都府部彙考一

编辑

成都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编辑

本府

古為蜀國。《爾雅》:「蜀者,獨也。言不與他地相連屬也。」 周武王伐紂,蜀與焉。秦惠王置蜀郡。漢分置廣漢郡。武帝於郡置益州,領郡八。東漢為廣漢郡,於益州置牧,蜀郡置守。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尋復蜀郡。宋、齊蜀郡皆隸益州。梁置始康郡。西魏復為益州。後周置益州及蜀郡,於郡置益州總管。隋初罷郡,大業初,復罷州為蜀郡。唐改為益州,後置大都督府及劍南節度。天寶初,改為蜀郡。至德初,改成都府。明皇幸蜀,陞為南京,尋罷。後復置劍南西川節度。五代時,王氏、孟氏相繼有其地。宋為益州路。端拱初,改為成都。元為成都路。明改為都成府。領州六,縣二十五。

皇清因之。

成都縣

周蜀侯所理。秦始置成都縣。漢置益州,南北朝因之。隋屬益州。唐、宋、元為成都府路。明為縣編戶一十四里,為成都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溫江縣

漢蜀郡郫縣地。西魏置蜀郡。隋省郡入郫縣,尋置萬春縣,後廢。唐改溫江縣。宋、元、明俱因之,編戶六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新繁縣

漢繁江晉為繁縣。後周改新繁縣。隋省入成都縣。唐復置。宋、元、明俱因之,編戶四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金堂縣

漢雒與新都地屬廣漢。唐咸亨分置金堂縣。宋屬懷安軍。元陞軍為州,縣屬如故。後省州入縣。明因之,編戶八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仁壽縣

漢犍為郡武陽之東。晉置西域戍。梁置懷仁郡。西魏置普寧郡。隋改「仁壽」 為隋山郡。唐改州。宋改僊井監。元併入仁壽縣。明因之編戶一十三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新都縣

漢舊縣。晉徙新都郡。梁置始康郡。隋改興樂縣。唐復置新都縣。宋、元、明俱因之,編戶九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甲。

井研縣

漢武陽地。東晉置西陽郡。西魏置蒲亭縣。隋改屬凌州。唐因之。宋省建始,入井研為州。元併州入仁壽縣。明因之編戶三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甲。

郫縣

周杜宇所都。秦置郫縣,隸蜀郡。漢、隋、唐俱因之。垂拱初,置犀浦縣。宋省犀浦入郫縣。明因之,編戶八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資縣

漢為資中縣。後周改盤石縣。隋廢郡為州。唐改資州。宋屬潼川府。元入簡州。明改州為縣編戶十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灌縣

漢郫縣、虒江原三縣地,後置都安縣。晉徙都安於灌口,宋、齊俱因之。後周徙都安入郫縣。唐置盤龍縣,蜀孟置灌州。宋改永安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復置灌州,以導江、青城二縣省入。明改州為縣,編戶六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安縣

漢汶江屬蜀郡。晉為汶山郡地。後周屬汶州。隋屬會州。唐屬茂州。宋置石泉軍。元陞為安州,以

龍安、石泉二縣省入。明改州為縣,編戶七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內江縣

漢資中地。後周置漢安戍,尋改中江。隋改「內江。」 唐屬資州。宋、元俱因之。明編戶一十六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資陽縣

漢資中地。唐置資陽縣,屬資郡。宋隸潼川。元入簡州。明編戶七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簡州

漢犍為郡之牛鞞縣。晉、宋、齊俱因之。西魏改陽安縣,置資州。後周徙資州治資中。隋置簡州。唐乾元為簡州,後置清化軍。宋為州。元、明俱因之。正德中,改州為縣,尋陞為州編戶十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崇慶州

漢為江原縣地。晉改晉原郡。南齊改晉康郡。西魏改入犍為郡。隋置晉原縣。唐置蜀州。宋陞崇慶府。元改州。明為州,省晉原、永康二縣入焉編戶十二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新津縣

漢武陽縣地。後周置新津縣。隋屬益州。唐屬蜀州。宋屬崇慶府。元屬崇慶州。明因之,編戶七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漢州

漢雒縣屬廣漢郡。東漢為益州刺史治所。晉新都國。宋、齊、梁為廣漢郡。隋併入蜀郡。唐置漢州。天寶改德陽郡。乾元初,復為州。宋、元俱因之,以雒縣省入。明因之,編戶九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什邡縣

漢屬廣漢郡。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晉屬新都郡。後周改方亭縣,後廢入雒縣。唐復置什邡縣。垂拱中,改屬漢州。宋、元俱因之。明因之,編戶四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綿竹縣

漢屬廣漢。劉焉徙益州治此。晉屬新都郡,又置晉熙郡。後周改孝水縣,復為綿竹。唐屬漢州,宋、元俱因之。明因之,編戶七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綿州

漢廣漢之涪縣。蜀漢屬梓潼郡。晉屬梓潼、巴西二郡。西魏改縣為巴西,置潼州。隋改金山郡。唐復為綿州。宋、元俱因之,屬成都路。明改綿州編戶六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德陽縣

漢屬廣漢,後分為縣。後周徙入雒縣。唐屬益州。垂拱初,屬漢州。宋因之。元陞德州,尋復為德陽縣。明因之編戶七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甲。

茂州

周,冉䮾國地。漢開置汶山郡。梁置繩州。後周改汶州汶山縣。隋改屬蜀州,尋改會州。唐因之。乾元初,復為茂州。宋、元俱因之。明以汶山縣地省入編戶四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汶川縣

漢綿虒縣,屬蜀郡。晉置汶川州。梁改縣。後周置郡。隋改縣屬汶州。唐屬茂州,置威戎軍。元為縣,屬茂州。明因之,編戶五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威州

周冉䮾國。晉屬汶山郡。隋屬會州,後沒於羌。唐置維州。宋改「威州。」 元因之。明因之編戶九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保縣

周冉䮾地。隋置薛城戍。唐置薜城縣,《蜀孟》改保寧縣。宋因之。元併入茂州。明改保縣編戶四里,隸成都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甲
考證

成都府疆域考    總志縣志合載

编辑

成都府疆域圖

成都府疆域圖

本府。成都縣附郭。

東至潼川州安岳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雜谷安撫司界六百三十里。

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潼川州中江縣界二百五十里。自府至

京師一萬七百一十里

東西廣八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五里。溫江縣。

東至成都縣界三十里

西至崇慶州界十五里

南至雙流縣界二十里

北至郫縣界十五里

西北至石虎壩,抵灌縣界四十里。

自縣至本府五十里《至》

京師、水路一萬七百六十里。陸路六千二百九十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三十五里。

新繁縣

東至河西寺,交新都縣界,十五里。

西至回龍寺,交郫縣界十五里。

南至觀音橋,交成都縣界十里。

北至界牌交彭縣界,十五里。

自縣至本府五十六里

金堂縣

東至中江縣界

西至新都縣界

南至華陽縣界

北至漢州界

東南至簡州界

西南至新都縣界

東北至中江縣界

西北至漢州界

自縣西南至本府七十里。

仁壽縣

西至彭山縣,一百三十里。

南至井研縣八十里

北至簡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華陽縣界一百三十里。

自縣至本府一百五十里。北至

京師一萬一千七十里

新都縣

東至金堂縣界,十八里。

西至新繁縣界十五里

南至成都縣界十里

北至漢州界二十五里

自縣南至本府五十里

東西廣三十三里,南北袤三十五里。

井研縣

東至榮縣界四十里

西至嘉定州界三十里

南至犍為縣界二十里

北至仁壽縣界三十里

自縣至本府三百五里

郫縣

東至犀浦黃土鎮二十七里,交成都縣界。西至安德鋪二十里,交崇寧縣界。

南至五顯廟十五里,交溫江縣界。

北至陳家場徐堰河十五里,交新繁縣界。自縣至本府四十五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資縣

東至內江縣界,四十里。

西至穿山洞仁壽縣界,九十里。

南至仁壽縣界,九十里。

北至石銅鎮安岳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鐵山威遠縣界,六十里。

西南至仁壽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內江縣界,四十八里。

西北至資陽縣界四十五里。

自縣至本府三百里。《至》

京師,水路一萬四百里。陸路六千四百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灌縣:

東至竹瓦鋪,交崇寧縣界,四十里。

西至梓坪鋪,交汶川縣界十五里。

南至「柳街子」 ,交崇慶州界,五十里。

北至孟家溝,交彭縣界三十里。

東南至毘羅寺,交溫江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環山子,交崇寧縣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大白石,交瓦寺安撫司界,八十里。西北至中沙坪,交彭縣界,四十六里。

自縣至本府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安縣

東至綿州界臺子山,四十里。

西至綿竹縣界龔家場五十里。

南至羅江縣界「高岩子」 ,六十里。

北至石泉縣界大水灣四十里。

東南至羅江縣界河村場五十里。

西南至綿竹縣界石碑鎮五十里。

東北:至彰明縣界大悲寺四十里。

西北至茂州界高川六十里。

自縣至本府二百七十里。

內江縣

東至隆昌縣界六十里雙粉鋪,有西南孔道石坊,今圮。

西至資縣界四十里銀山鎮,有「文明首邑石坊」 ,今圮。

南至冨順縣界六十里「楊家鋪」 ,北至安岳縣界八十里「蔡家坪。」

東南至隆昌縣界,六十里。

西南至威遠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榮昌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資縣界四十里

自縣至本府四百一十里。「至」

京師一萬一千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資陽縣》:

東抵資縣金帶鋪界,八十五里。

西抵簡州石甕鋪界四十五里。

南抵仁壽縣雙河鋪界八十五里。

北抵樂至縣三尖山界,七十五里。

自縣至本府一百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簡州》。

東至樂至縣界五十里

西至仁壽縣界,六十里。

南至資陽縣臨江鋪界,五十里。

北至界牌鋪交華陽縣界八十四里。

自州至本府一百一十里。《至》

京師一萬七百二十里

崇慶州

東二十五里至「石魚河」 ,交溫江縣「古佛庵界。」 西二十里至「乾溪鎮」 ,交大邑縣界。

南三十五里至「舒家庵」 ,交新津縣張家場界;北二十五里至「一窩柳」 ,交灌縣柳街子界;東南三十里至燕落壩、新雙二縣交界。

《西南》三十里至《一把傘》,交大邑縣界。

東北二十五里至「張家庵」 ,交溫江縣界。

西北一百里:至大坪山外,係瓦司土司地方。自州至本府一百三十里,至

京師一萬八百二十里

新津縣

東至雙流縣界三十里

西至邛州界三十里

南至彭山縣界,二十里。

北至崇慶州界二十里

東南至彭山縣界十五里。

西北至崇慶州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邛州界三十里

東北至雙流縣界三十里。

自縣至本府四十里《至》

京師一萬七百餘里

漢州

東至金堂縣界,二十里。

西至什邡縣界馬腳井,三十五里。

南至新都縣寇家街界,三十五里。

北至德陽縣界石界牌三十里。

東南至新都縣界楊家場二十里。

西南至彭縣界「興古庵」 二十六里。

東北至中江縣界皁角鋪五十里。

西北至綿竹縣界石亭江四十里。

自州至本府九十里

什邡縣

東至德陽縣界十里

西至彭縣界二十里

南至漢州界十里

北至綿竹縣界三十里

自縣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綿竹縣

東至石碑鎮,三十里,交安縣界。

西至金花寺三十里,交什邡縣界。

南至新市鋪三十里,交什邡縣界。

北「至黃土坎」 ,三十里,交安縣界。

西南至什邡縣界

東北至安縣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綿州》。

東抵魏城,交梓潼縣界石牛鋪七十里。

西抵界牌子交安縣界,雙廟鎮三十里。

南抵風鈴鋪,交潼川州界南門鎮三十里,北抵伏田壩,交彰明縣界五里匾五十里。自州至本府三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德陽縣》:

東至中江縣九十里

西至綿竹縣六十里

南至漢州六十里

北至羅江縣六十里

自縣至本府一百四十里。

茂州

東八十里至石泉縣界

南:七十里至汶川縣界。

西七十里,由河西至威州界,其外即黑虎諸蠻地。

北八十里至疊溪界外,即巴豬等寨番地。自州至

京師陸路八十八馬跕

汶川縣

北至鴈門,茂州界,五十里。

南至豬腦壩,灌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至綿竹界

西與東同

東南至荒山,與彭縣界。

西南:至瓦寺,屬地草坡冉䮾,界《威州》。

東至茂州八十里

西至白魚落,三十里,與汶川縣交界,至汶川共四十里。

南抵高山一里,與汶川牛老寨交界。

北臨大江,過水一里,與生番龍山寨交界。東南至高碉山二十里,與汶川青土坪、羅卜等寨交界。

東北:「過江」 一里,與生番龍山寨交界。

西南上山一里,與汶川縣范村交界。

西北:「過索橋六十里至新安堡,與保縣交界,至縣共七十里。又過橋三十里至木蘭,與瓦寺土司交界。又過橋二十里至舊州東門外,與打喇土司交界。又過橋四十里至通化,與水田生番交界。」

保縣

東十里,接威州界,羊腸一線,

西十五里,接雜谷界,亦羊腸一線。

北臨溪

南枕荒山

東西廣二十五里,南北袤二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成都縣附郭。

揚雄《益州箴》云:「華陽西極,黑水南流。」

《諸葛亮傳》云:「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左思《蜀都賦》云:「帶二江之雙流,抗峨嵋之重阻。」 唐《元和志》云:「西抗吐蕃,南撫蠻獠。」

薛田《成都百詠詩序》云:「金躔奧壤,玉壘名區。」 范謨《砌街記》云:「坤維大都會。」

蘇洵《與吳職方書》云:「地大且要。」

《古涪志序》:「左綿據涪上流,水陸四衝,為蜀重地。」 《華陽志》云:「岷嶓鎮其域,五嶽華山表其陽,四瀆,汶江出其徼。」

《廣漢圖經》云:「咽喉於蜀,而臂視諸郡。」

吳師孟《西樓記》云:「天下藩鎮之冠。」

溫江縣

《總志》:面錦城而負玉壘,枕岷江而跨金馬。《縣志》:「地勢平坦,有水無山。金馬纏其右,新河遶其左,皁江帶其南,雙流迴顧,湔水環流,此形勝之概也。」

新繁縣

《總志》:「原野衍沃,溪水夾流。」

金堂縣

《總志》:「龍山盤繞,峽水瀠洄。」

《縣志》:形勢連續於天府,山水纏繞於東北,三江會合,九峰齊峙,古稱舊金堂,為蜀西之勝。仁壽縣

《縣志》:「山自平頂逶迤南來,金鳳左環,翳嘶右拱,枕接隆山,襟帶蟠水,連岡疊嶂,峙列層層。其外勢則西有中巖之險絕,北有牛砦之崇高,踞天池之絕頂,望官渡之清流,為成都屬邑之雄。歷代更置州郡,良有以也。」

新都縣

《總志》:「前望龍門,後崇石鏡。」

井研縣

《總志》:「鳳山巖秀,龍門灘高。」

《縣志》:「東抵榮縣,西連嘉定,南至犍為,北接仁壽。治居鳳穴之中,環合有自然之勢,前對龜鸞,後枕井鑊,石峙翠瓶,左來鳳嶺。山勢秀麗,溪流清澈。」

郫縣

《縣志》:「地壤膏腴,江流清白,此形勝之概也。」 《資縣》

《縣志》:「長江帶其南,大溪繚其北,醮壇據其右,靈崖盤其左,山水之秀不敢與資中抗。」

秀山層出四圍,資水環流百里,此形勝之概也。灌縣

《縣志》:「重疊險阻,外控西彝,昔人以為井陘之地。」 安縣

《縣志》:「高山環圍,巨河瀠遶。蜀省之北門,松龍之孔道。山圍水合,內制外蕃。」

內江縣

《總志》:「山勢碁布四圍,江流環包一邑。」

《縣志》:「岷山發脈,數百里至內江,層巒疊嶂,高者峻拔,卑者圓秀,盡邑之山,不知凡幾,竟無一傾欹狀。水亦自岷山發源,由金堂峽口過牛、鞞兩資,東至邑後,環包數十重,始南折而下。里人陸行數里許,舟行竟日,其迴繞如此。且兩岸奇山夾擁,秀麗異常。抵金川界,則大葛高峰,鎮塞去流,所以人文宦業,甲乎全蜀也。」

「由珠江而下,文瀾之氣象萬千。自縣治以南,仙峰之勢吞八九。東西林夾江而峙,朝暉夕陰。大小洲塞水成區,汀蘭渚沚。三堆雄立,若負海之鰲;一石阻流,真浮江之印。」 雖非都會,美矣。江城,《資陽縣》。

《總志》:「水秀山明,形勝壯觀。」

《縣志》:「天臺山聳於前,蓮花山枕於後,寶臺山峙於左,鳳臺山翔於右,鴈江環帶於東北,資溪旋繞於西南。」

《資中形勝》,據乎上游,俯瞰奧區,一大都會也。五臺表金碧之奇,二水帶煙藍之色,形勝之美,無踰於茲。

簡州

《總志》:「忠山奇絕」 ,「絳水迴環。」

《州志》:「簡陽多山水之奇,岷峰發脈數百里至州北,山泉層巒疊嶂,晴則峭壁參天,雨則煙雲匝地,盡蜀之山,不知幾許。水亦自岷山發源,由沱江而來,過金堂峽口至簡,繞城之東,折流數十里,南交資界。且兩岸奇山夾輔,華麗天成,所以人才迭興,不亞玉壘、錦江之勝也。」

翠峰北峙,綠渚東流。西川孔道,過山《泉關》索之。

考證

雄岡高聳,東渝周路。歷臨堡、覺林之禪院。巍峨連岡,有淳風之仙窟;曲包有絳水之層波。孝子左環,忠國右拱。龍蟠、虎跳,為東南之洪瀦。赤水、海漯,乃西北之畔岸。宋人題曰「天府雄州」 ,良有以也。

崇慶州

《總志》:天國豳風亭聳於左,龍華讀書臺峙於右。《州志》《崇慶形勢》:右有白塔山,綿亙數十里,豎州治之半壁。左有羊馬河,分派環繞,作州治之前驅。山不傾攲,但無奇峰疊嶂,水多漂急,亦乏止水澄潭。遙望青城雪嶺,恍如玉屏展誥,橫列天際,紫霞青靄,若在州治左右間,所以人文宦業亦嘗稱盛。

西控吐蕃,南通邛筰。枕青城之雄峙,半壁綿延。握沬水之上游,三江環抱。脈絡平洋,渾如蛛絲馬跡;高低岡阜,儼若蛟舞龍奔。折桂苑之枝,文章璀璨;樹杏林之幟,冠蓋頻仍。雖非名勝,亦屬「才藪。」

新津縣

地連邛、雅,山接蔡、蒙,瀦水瀠前,湔水環右,龍騰鳳舞,下流嘉州,一瀉千里,有「襟山帶河」 之致,洋洋乎偉觀也。

漢州

連山疊峙而崔嵬,沱水澎湃而環繞。蜀省之北門,通京之孔道。

什邡縣

蓬山高峙天,剛水清濯纓。

綿竹縣

「武都」 《紫巖》之遺跡,「石洞《神泉》」 之靈驗。

綿邑誠不減于蓬瀛閬苑。故武都一山,君平化騰,紫巖坦麓,張氏鍾靈。若庚除石洞霽雲,徒見金臺射水神河,蜀王,發矢泉湧凡斯,皆遺跡之足徵,殊非形勝。惟綿堰一口,扼天池大壩,為綿邑之咽喉。石亭諸江,歷德陽、漢州,實省城之屏翰。壤雖蕞爾,司涪水安邑之要。

綿州

山形如斗襟帶三川

岷山發脈數百里抵綿州,層巒疊嶂,蓊翠異常。水自龍州下流,亦幾歷曲折,環抱州治數重。入潼川,出廣漢,其形勝迴繞如此。明時人文宦業,相繼不衰。

德陽縣

有沃饒之利,無崖壑之險。

「西望益州之野,東瞻馬鹿之關」 ,乃陸海之中阿,潼綿之界域也。「諸泉匯水,遠堞環山」 ,雖非寥廓之模,亦據一隅之勢。

茂州

《岷山》為江瀆之源,桃關來西域之路。

茂雖僻處蜀西,實省會、松、疊之咽喉,全川之屏障也。

汶川縣

「氐羌」 極地,全蜀巨屏。山路七盤,石巖多險。威州

雪山九峰,臨江三面,為灌口之障蔽,控吐蕃之要衝。

保縣

花崖赤水之高深,番境邊隅之控扼。

成都府星野考        總志

编辑

府總

「井鬼」 之分,入參一度,為鶉首之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