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1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十四卷目錄

 夔州府部彙考二

  夔州府山川考二

  夔州府城池考

  夔州府關梁考

  夔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六百十四卷

夔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夔州府山川考二 编辑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奉節縣志

白帝山 在府城東十三里峽中,視之孤特甚峭。北緣馬嶺,接赤甲山。公孫述據蜀,殿前井中嘗有白龍出,因稱「白帝,山」 ,亦以名。

南鄉峽 在府治西五十里。《荊州記》云:「峽中八十里有巴鄉村,善釀酒。村旁有溪曰龍洞,溪中有靈壽木。」

二仙洞 ,在縣治東北一十七里,鹽泉側峭壁上有石紋如人相對起伏,洞中有仙骨長丈餘,洞前有池不竭。

羅漢洞 ,在寶源山。上有石窗,下有石門,中有石羅漢,因名。

高峰洞 :在縣治北二十里。洞在嶺上,高闊丈餘,兩面通透。

劉封井 在府城西,蜀先主子劉封所鑿,因名。按《總志》,太平縣亦有此井。

義泉 在臥龍山。宋王十朋詩:「夔州苦無井,俗癭殊可憐。竹筒喉不乾,可浣不可煎。日汲臥龍水,屢赬擔夫肩。官費接筒竹,民蠲沽水錢。丁寧後來者,莫負義名泉。」

七泉井 在縣治東江心,《八陣圖》下水可煮鹽。上溫井 、下溫井 ,俱在龍脊潭南。

東井 在縣治甕山下,井六,曰南井、西井、北井、石渠井、浣沙井、上窩井。

張公井 在府治後。知府張廷柏引水入城,以資灌汲。

巫山縣志

鳳凰山 在縣治北三十里。一名「百丈坡。」 向南山 在縣治南大江邊,舊名南陵山。象鼻山 在縣治東里許。形若象鼻,故名。一名江東嘴。

月明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大江邊。每月上而是山先得月,故名。

大面山 :在縣治月明山後。

面頭山 :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七頭山 :在縣治西南九十里。

五鳳山 在縣治東北二里。有秀峰寺基。雲步山 在縣治南一百二十里。崔巍聳秀,陰雨時常有雲封。行者穿雲而登,因以得名。暴風山 在縣治西南一百三十里。其山多風,故名。

馬鞍山 在縣治西南八十里,以形似得名。整甲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俗傳漢桓侯整甲之所,下有桓侯廟基。

米紅山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龜山 :在縣治東二里。以形似得名。

黃金山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其地出蕨。「上寶山 」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其地出蕨。「石化山 」 在縣治西南十里,山石如卵,其色黝黑,朝夕若轉丸,略無止息。卒之山形無少虧,下亦無積石。

石神山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

梓潼山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上有梓潼洞。豹子山 在縣治東十里,近大江。

摹旗山 :在縣治東一百里。

焦石巖 在縣治東門外寧河邊。

洛門巖 在縣治東北五里。峭壁對峙若門,大寧河水出其中,故名。

鷂子巖 :在縣治東十里。

過渡巖 :在縣治西三十里。大江兩岸。

野豬巖 :在縣治西五十里大江之北。峭壁之下有石似豬,遂名。

薛家巖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千丈巖 :在縣治西南二百里。

黎子坪 在縣治東五里。

何家坪 在縣治東二十里。居民皆何姓。馮家坪 在縣治東四十里。居民皆馮姓。趙家坪 在縣治東二里。

拜佛坪 :在縣治東八十里。其地出蕨。

楊柳坪 在縣治南三十里。

安坪 在縣治南十里

龍洞坪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峭壁之下,擁一石臺,約高五十餘丈,闊亦如之,狀若倒懸之蓮,蕊瓣分明。下俯溪流,上有小洞,出泉甘冽,冬溫夏寒。恆以水之清濁卜天之晴雨。

瑜昌坪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昔有村鎮,今廢。沙羅坪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栗子坪 :在縣治南六十里。

三腳坪 :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尋鑼坪 :在縣治東八十里。

燕子嵌 在縣治北二十餘里。多蟄燕,故名。龍公嵌 在縣治東三十里。

龍母嵌 :在縣治北三十里。寧河兩岸,二嵌相對。

虎坐嵌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火龍嵌 :在縣治北四十里。

羊子嵌 :在縣治南四十里。

驅熊洞 :在縣治東北三里五鳳山後。

五里洞 :在縣治東五里,遂名。

響水洞 :在縣治東十里。

七尺洞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石倉洞 :在縣治北二十里,深進數丈。

蓮花洞 :在縣治東一百里。

赤溪洞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俗傳明正統土木之變,此龍保駕。至天順初年,賜「金」 字扁額,封為「赤溪開府護國龍王。」 凡遇天旱,禱雨屢應。朝陽洞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深廣三、四丈,以其門朝東,故名。萬曆年間,高僧如意修作梵剎。今佛像雖存,殿宇盡廢。

寶曇洞 在縣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洞深廣數十丈,內有池水及龍盤異跡,其水冬燠夏寒。石柱寨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即石柱山。琵琶寨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豆子寨 :在縣治東北一百里。

牛心寨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留石 在縣治西南城外江邊屹然二石相連,水淹其頂,則瞿峽難行,與灔澦相彷彿,舟人以驗水候,形家謂即縣治之印星云。

聚寶石 在縣治東南城外江邊,舊名「餓鬼石。」 邑令楊公易以今名,鐫於是石。

跳石 :在縣治東南十里大江邊。

刀背石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大江邊。

橫石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大江邊。

青石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大江邊。

培石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大江邊。

羊耳山 :在縣治南三十里。雙峰屹立,狀如羊耳。

天馬山 在縣治北。形如奔馬,故名。

玉屏山 :在縣治南五十里。

石柱山 :在縣治南七里。有石筍約高百丈,闊三十丈。上有池水,不盈不竭。

東高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頂有雲,則闔邑得雨;無雲,即雨亦不遍。及夏秋時,覘之屢驗。刀子山 :在縣治南四十里,因形得名。

栗子山 :在縣治西五十里。其山產栗,故名。飛鳳山 :即縣治地基如飛鳳,故名。

滴水巖 :在縣治北五里許。

梯子巖 :在縣治東二十里。峭壁層疊,形似梯子,故名。

寨子巖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層巖深穴,民以為寨。

觀音巖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九水坪 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即九湖坪,通湖廣、房縣界。

黃嵌 在縣治東十五里。寧河由下經過,石色如金,遂名。

砂嵌 :在縣治東二十里寧河邊。高闊幽深,內有泉水。

白龍洞 在縣治東二十里。高闊幽深,水自洞出,色白如銀。俗傳有白龍潛於洞中,遂名鎖龍洞 。在縣治西二十里。

獅子石 在縣治南門外河邊,又名「餓鬼石。」 磨刀石 在縣治西五十里。其石方正,上有磨痕,俗傳漢壽亭侯磨刀之所。

蓮花石 :在縣治東南二十里。江干有石如蓮花,遂名。

四珠石 在縣治東三十里寧河邊。石高丈餘,俗傳上有寶珠,為人竊去,尚存四孔,故名。「瀑龍河 」 在縣治南一百二十里。

丙穴 瀑龍河十二洞下一丙穴,進十五里許,大溪河復有一丙穴,穴前有磯,名「跳牌」 ,夏月魚必由此入潭,躍過者遊入深潭,躍不過者咸伏牌下。

指陽河 :在縣治南三十里。

三岔河 :在縣治東北八十里。小河中分三岔,故名。

杇石灘 在縣治南里許。

跳石灘 :在縣治東南十里。

蓮花灘 :在縣治東南二十里。

小磨灘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大磨灘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香爐灘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鏡架灘 在縣治西北里許。

烏溪灘 在縣治西北里許。

下馬灘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

三纜子灘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

磨閣灘 :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

虎扒灘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乾焦灘 :在縣治西北四十五里。

龍寶灘 :在縣治西四十八里。

繫坊灘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

李拐灘 :在縣治西北五十五里。

虎鬚子灘 在縣治西北五十五里餘。《杜詩》云:「瞿塘漫天虎鬚愁。」

「金沙灘 」 在縣治西五十五里餘,今大溪灘是。《鐵灘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黑石灘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餘與奉節交界,灘水夏秋甚險。

龍王沱 :在縣治西南五里。

安坪沱 :在縣治西南十里。

麥沱 在縣治西北里許。

皮沸沱 :在縣治西南三十五里。

指背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匡家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

空望沱 在縣治東里許。

鍋籠沱 在縣治東里許。

南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

作《漁沱 》,在縣治東三十里。

沙烏瀼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暴龍河由此匯於大江。

泗瀼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昔有村鎮,今廢。茹溪 在縣治城東半里許,源出近谷,澄冽流芳,四時不竭。明邑令張維任題云:「源潔流芳。」 舊《志》云:「間有患暑病飲之而愈者,蔡靈侯曾飲此。」 瓦窯溪 在縣治城東里許。

石漕溪 :在縣治城東里許。

白洋路溪 :在縣治城東三里。

白小湖 在白洋路溪旁。杜詩云:「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霑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 清溪 在縣治東南里許。

橫石溪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柏子溪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東坪溪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小子溪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木瓜溪 :在縣治東北八十里。

鯁魚溪 :在縣治東八十里。巴、東交界。

香溪 :在縣治南四十里。

堰頭溪 :在縣治南四十里。

古水溪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

柴煙溪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

彈子溪 :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三岔溪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

千丈溪 :在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

雨晹溪 :在縣治北二十里。

大溪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古名金沙灘。明取蜀,屯兵於此。

官家溪 :在縣治北二十里。

煖水 在縣治南城外大江邊聚寶石之傍。「三分水 」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大江邊,自山根出,分為三派。其水俗傳以派之多寡驗年之豐歉。上派驗滇南,中派驗本省,下派驗荊楚,水盛則豐,水枯則歉云。

鴉鵲水 :在縣治北三十里百丈坡之嶺。俗傳古有神鴉引識,此水即城內西井之源。

石漕溪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茨竹凹之中。孝感泉 在縣治西門外王文義母墓側。四時不竭。

楚王池 在縣治東北里許。其水甘美,相傳襄王於此納涼。

鴛鴦池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二池相並,其水交流,故名。

婆婆泉 :在縣治南十里南陵山後。

清缸河 在縣治東三十里。河邊有石如缸,以水泛時,觀缸中沙石多寡,驗年歲豐歉。自此至「仙女池」 ,俱併《巫山縣》。

馬渡河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其水難濟。明洪武年間,進取明昇馬騎兩路,由此而渡,遂名。崇禎年間,設上馬、中馬、下馬三隘。

後溪河 :在縣治東五十里。

祝家灘   。《新崩灘   》。《老鴉灘》。

《麻柳灘   》。《紅石灘   》。《長灘》。

李家灘   。《鉤鏈》灘   。《苦草灘》。

《上摘耳灘  》,《下摘耳》灘  ,青灘。

《龍珠灘   》。《巫山界灘  》。《龍王灘》。

磨閣灘   。筲箕灘   。周家灘。

恆灘    。鱘魚灘   。《洗米灘》。

洛灘    粗石,灘   上烏沱。

「塔沱   」 、寶盆沱 ,以上「灘沱」 ,各屬寧河。內遶巫城,東匯大江。

小子溪 :在縣治東二十五里。有寨。

楊溪 :在縣治東十五里。水通寧河。

百渡溪 :在縣治東二十里,與楊溪相連。橋頭溪 :在縣治東二十里。

龍溪 :在縣治西四十里,接大寧河。

魚鱗溪 :在縣治北八十里。

蝦蟆溪 在縣治西五里。俗傳有蝦蟆,其大如升,故名。

磨刀溪 :在縣治西八里。

楊柳井 在縣治西十五里。明萬曆間,京師梓潼宮火變,忽然大雨撲滅。朝中異之,令《天師占照》,云:「係大昌縣楊柳井龍王。」 遂遣官建廟,敕賜金字匾曰「萬化龍王。」

涼水井 在縣治西十五里。又名「隱泉。」

白水池 在縣治西四十五里。俗傳常見一白鶴浴其中,水色便白,故名。

黑龍池 在縣治南三十里半山中。俗傳天驟風雨,忽然龍吟。土人視之,見一黑龍乘雲而下,山遂崩裂,積成一池,故名。

仙女池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俗傳有人見女子澣衣於此,須臾不見,故名。

雲陽縣志

天師泉 :在縣治西二里。五月江水暴漲,泉水自巖竇間溢出,甘潔清冽,一邑用之不竭,盡九月而止。

白玉池 池內產「太乙元精石。」

萬縣志

湖灘 在縣西六十里。其水甚險,春夏水泛,江面如湖。

岑公泉 在岑公巖之左。源自巖,涓涓而下,如雜珮聲。泓渟甘冽,旱禱輒應。

惠泉 在縣治西二里

龍池 :在縣治東二十五里。

流盃池 在魯池南。太守魯有開鑿巨石,引泉為之。

開縣志

溫井 在縣治南,其水冬夏常溫。

溫湯井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井有三水:杉木、柏木、龍馬,開煎輸課。

梁山縣志

噴霧巖 在龍蟠山,范成大以為天下瀑布第一。上有亭,都憲林俊題。按《明一統志》:「巖高數十丈,飛瀑傾注,噴薄如霧。」 宋張商英嘗遊此,題云:「水味甘腴,偏宜煮茗。」 非陸羽莫能辨之。

書院峽 在縣治東五十里,峽石市之北。每風雨晦冥,如聞讀書聲,其中有夫子巖、子貢壩。寒泉洞 在縣治西十里,勝概不減蟠龍。龍清洞 在縣治西一百里。

蟠龍洞 在蟠龍山頂

三寶洞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門外峰列若寶珠,中有石龍,鱗爪宛然。

御史灘 在縣北五里。宋御史張商英與親朋酣飲於此,因名。

化龍淵 在縣北七十里。舊名「落狗洞」 ,郡守陳季習更今名。

「雄雌泉 」 ,《梁山多喜山》上有雄雌二泉,名「浴丹井。」 春夏則左盈右竭,秋冬則右盈左竭。

芹香井 在縣儒學後

流芳井 在縣治左衛

建始縣志

州基山 :去縣治東三十里。業州舊基。

猿啼山 :去縣治西十里。林多啼猿。

達州志

五花山 :在州治東六十里。石色五花,上有觀音巖。

白雲山 在州治東南七十里,東峙高峰、赤巖,西連白林、金匱,有白雲寺,李太白常寓此。蓮花山 在州治西八十里,三石卓立,形肖蓮花。

小尖山 :在州治西四十里。

龍盤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上有華藏寺。九臺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上有寶光寺。石臺山 在州治西六十里,有拱龍砦。

石門山 在州治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門寺。仙女山 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有崇安庵、仙女池。

捍城山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石巖環繞如城。石筍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上有三石離插如筍。

臥龍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

麒麟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有麒麟寨。三台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有涼水寺、寶子石。

龍尾山 :在州治西七十里。上有龍洞,禱雨多應。

石巖門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石峽如門,有金山寺。

佛城山 :在州治北三十里。

仙女峽 巖下有石如毬,其光可鑑,絲髮左。峽 舊有鐵索橋,今廢。

明月洞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

=芝洞 ,在鳳凰山頂。有泉自洞出,衝沙激石,散而為乳,與土相雜,積成山峰,自然天巧,山民得以植菖蒲。

石虎坪 在五峰寺中。石色斕斑,其形似虎。「中立石 」 在州治南金華江中,距崖二丈許,挺然秀立。水漲逾石,定發「鄉薦。」

漳灘河 在州治東。源自大竹人涼風崖,過左峽,入於通川江。

小江河 在州治北。發源巴州,自風灘入達州境,依山曲折,向西而流,至清河九十里入渠。河七井 、大井、天香井、鄭家井、孫家井、龍家井、涼家井、黃橘井。

《黑潭 泉》:自懸崖噴出,狀如水簾。

東鄉縣志

流盃港 :在治東。水曲可流觴。

夔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奉節縣附郭。

夔州府城 ,周圍九百七十五丈,即宋州城故址也。舊與瞿唐衛共居一城,成化十年,郡守呂晟砌以磚石,東四百八十七丈五尺,瞿唐衛修治,西四百八十七丈五尺,奉節縣修治。為門五:東門郡守張廷柏扁曰「瞿唐天險」 ,西門巡撫王大用扁曰「全蜀噤喉」 ,南門副使王喬齡扁曰「縱目」 ,小南門張世宜扁曰「觀瀾」 ,北門郡守吳潛扁曰「肅威」 ,後枕高山,前臨大江,蓋全蜀重鎮也。其西北一帶,眾山峭屼,下窺通城,勢難守禦。萬曆二年,知府郭棐議建敵樓二座,詳允創建,至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本府同知王知人奉文查勘城

垣一座,高一丈八尺,周圍五里四分,計九百七十五丈。開設五門,曰賓陽、薰德、時、阜、來、威、肅成、下關城 。郡東十里即白帝城也,明初割瞿唐衛右所鎮之。周圍數里,包結完固。東南邇赤甲、白鹽,西抵瞿唐、灔澦,蓋巴、夔要區也。外州縣:

巫山縣城 舊為土城。正德二年,知縣唐書修以石城。嘉靖二十九年大水,城塌。萬曆元年,知縣趙時鳳重修。周圍三里二分,計五百七十五丈,高一丈四尺。開設四門,曰叢秀、巫山、會仙、陽臺。按《縣志》,「縣城自趙時鳳修後,知縣張惟任因縣多火災,更四門之名以鎮之。東曰永清,南曰臨江,西曰廣濟,北曰正源。今崩頹。」

雲陽縣城 舊係土築。正德六年,知縣梅寧始創磚城。萬曆二年,大水城塌,知縣文簡如法修理,用石甃砌。周圍八里三分,計一千五百丈,高一丈四尺。為門三:東曰「朝宗」 ,西曰《大壯》,南曰「南薰。」

萬縣城 ,成化二十三年,知縣龍濟始修,高一丈二尺。正德六年,知縣孫讓增高三尺。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成《敏貫》重修。萬曆二年大水,臨江一帶崩塌,署印主簿朱幟重修,用石甃砌。周圍五里,計九百丈,高一丈五尺。為門三:曰「會江」 ,曰

會府曰會省

開縣城 舊為土城,成化二十三年始砌磚石。正德六年,訓導楊文署縣,始葺樓浚池,周圍二里,計三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為門三:東曰「望仙」 ,南曰「雲石」 ,西曰「留陽。」

梁山縣城 舊無城,成化中,知縣吳玨始砌石城。正德初,參政曹詳重修。周圍五里二分,計九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為門四:曰「樂善」 ,曰「豐勝」 ,曰「永樂」 ,曰「永安。」

建始縣城 舊無城,弘治三年,副使董齡始築土城。正德七年,知府吳潛行縣,始砌磚石。隆慶六年,知縣姚服璜重修。周圍三里,計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為門四:東曰「聳基」 ,西曰「崇碧」 ,南曰「添祿」 ,北曰「望陽。」

達州城 。舊土城,成化二十一年,增築四百餘丈。弘治中,副使董齡砌石加堞,闢門建樓。正德六年,分守參政胡宗道浚壕架梁。嘉靖二十一年,知州郭寶易以石。四十六年,知州胡玉璣加腰牆三尺。隆慶六年,通判張九思重修串樓,周圍三里五分,計六百二十九丈,高一丈五尺。為門五,曰「進賢、錦川,正南夕陽、鳳山。」 今錦川門閉塞,止開四門。

東鄉縣城 成化十九年,知縣吳信始為石城。二十一年,參政謝士元增修。二十三年,知縣倪洪加以樓櫓。正德五年,都憲林俊又拓前規重修。周圍三里,計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為門五:曰「東定、西勝、南寧、北固。」 東南曰「迎薰。」

太平縣城 舊無城,明正德十年,新設知縣董璧始砌石築土為城,今多圯。知縣程溥遵奉憲檄,丈量估計,冊報候示。周圍一里八分,計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二尺。為門四:東曰「迎恩」 ,西曰「回照」 ,今閉。南曰「來薰」 ,北曰「鎮邊。」

夔州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奉節縣附郭。

瞿唐關 ,去治東八里,有「鎖水」 二鐵柱。

百牢關 按《總志》,魏辛毗云,「夔州百牢關,兵馬不可越。」

鬼門關 ,去治東北三十里。《詩》云:「赤甲下映人鮓甕,黃牛高抗鬼門關。」 其險如此。

石門關 :去治東北六十里。

鳳凰關 :去縣治十五里。

石龍關 在縣治西

龍溪橋 去縣治東七里。萬曆四年,奉節縣知縣羅繡藻建。

和豐橋 在縣治西

相公橋 去治西二里。嘉靖中,知府張廷柏建。萬曆三年,知府郭棐重修,上加石闌。

通錦橋 在治西六里有餘,歲久圮廢。萬曆二年,知府郭棐修建,上加石闌。

趙家渡 去治西二里

龍吼渡 在治南。今設渡船。

四十八渡 :去治西七里。

巫山縣

得勝關 :在縣治東三十里。

大石嶺關 在縣治南建始縣界。

會仙橋 在縣治西

張公橋 在縣治西六里。

竹溪橋 在縣治西八里。

永安橋 在縣治東

仙女橋 在縣治東。兩山中斷,一線相通。俗傳為仙女所造,故名。

長春橋 在縣治西南九十里大溪上。土人冉姓造。

寧河渡 去治東七里

南寧渡 在治南

西溪渡 :在西門外。知縣吳大章設。

雲陽縣

東門關 ,去縣北一百里。

東瀼渡 在治東

萬縣

天生橋 在治西。按《明一統志》:「在縣西苧溪之上,乃一巨石,自然成橋,其長即與溪等,而平闊則如履平地然,溪流滾滾出其下。」

開縣

𩰚山關 去治西四十里。馬嘶橋 去治西三十五里。

天池橋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南。」

官渡口 去治西半里

枇杷渡 去治南三里

馬轉渡 去治東半里

梁山縣

碧潭橋 在縣西九十五里。

文昌橋 在治南

福德橋 :去治西十里。

觀音橋 :去治西十五里。

惠民橋 在治北門外

登瀛橋 :去治西四十里。

張生橋 去治北十里

建始縣

野廂關 ,去治東南一百三十里。

建陽關 去治南五里

石乳關 ,去治西一百五十里。

石城關 去治西二十五里。

達州

鐵山關 去治西二十里。

鳴鳳關 去治東北五里。

鳳凰關 在州西三里

呂公關 在州東三里

西關 以上三關俱知州邢元亨建。築石臺,上立戍屋設防。

石龍關 在州東十里

深溪關 按《總志》,在州治東北。

中孚橋 在翠屏山麓。撫治張道儉檄知州吳昇建。

高花橋 在州東三里

雙鶴橋 在亭子鋪左

江陽橋 在江陽鋪前

雙虹橋 在亭子壩。知州趙鳴鳳重修。

左峽橋 在左峽渡

迴龍橋 在迴龍溪

麻柳橋 在麻柳場東

趙公橋 「知州趙鳴鳳建。」

閣溪橋 宋嘉定間建,知州陳南金、趙鳴鳳重建。

鐵柱橋 在州西五里

砥柱橋 在州西七里。二橋俱吏目吳勝任修。東鄉縣。

石門關 :去治東二十里。

高橋關 去治東三百里,交開縣界。

馬渡關 ,去治西北二百里巴州界。

太平縣

難津關 去治東南三十里。四山環阻,中通鳥道。

夔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夔州府治 ,正堂五間,二堂三間,儀門五間,大門三間,吏、戶、禮、兵、刑、工房科共一十二間。知府衙,住宅五間,耳房四間,知府吳美秀「捐造。」 同知衙 正堂三間,耳房四間,儀門三間,大門一間,住宅三間,俱同知王知人捐造,後遭回祿。俱同知黃鵬「復行捐造。」

通判衙 :正堂三間,耳房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一間,住宅三間:俱通判王來賓「捐造。」

經歷司 ,正廳三間,儀門一間,住宅三間,經歷司陳顯修造。

照磨所 今廢未設

太平倉 在治南

社倉 在太平倉東。萬曆元年知府郭棐建。養濟院 在西門外。

漏澤園 「在治西。」 今俱廢。

奉節縣治 :正廳三間,住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知縣栗生蘭建。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典史謝廷炎捐造常平倉 在治西。

社倉 在冶內

義倉 在治內。三倉俱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栗生蘭奉文建。

外州縣

巫山縣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以上俱知縣向。

登元捐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係典史別鴻嘉修造。按《縣志》,「在縣治東。」

社倉 按《縣志》,在大昌縣舊治。

義倉 二倉俱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向登元奉文建。

《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向登元奉文建雲陽縣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以上知縣楊天行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典史汪振洙造。常平倉 在治內,知縣楊天行建。

社倉 在治內

義倉 :在治內。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陳俊奉文建。

《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天行奉府廳文捐貲置。

萬縣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吏書公廨八間:以上俱知縣張永輝捐造。

典史宅 :正廳三間,儀門一間,住宅三間。典史黃有琦捐造。

集賢驛 去治東五里

遞運所 去治西二十里。

瀼途驛 :去治東六十里。

鹽廠 去治東一里

武寧巡檢司 去治西北二十里。

分水驛 去治西八十里。

新設防守參將署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住宅左右共三十二間,左右轅門共二間,儀門一間,左右鼓廳二間。

守備署 :正廳三間,住宅三間,儀門一間。義倉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永輝奉文建。俱在治內。每歲捐輸穀石,以備荒饑。

《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內,知縣張永輝奉文捐俸,并奉府廳捐俸,設立於縣城西門外地名官井坡,建立義塚一塊。又於三真里地名鞍子壩,建立義塚一塊。又於市郭里地名蝦蟆石,建立義塚一塊。各收埋無主暴骨。

「開縣治 」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耳房四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靈官堂:以上俱知縣王景舜捐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住房三間。以上俱典史游廷試捐造。

義倉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景舜奉文建。《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景舜奉文建。「梁山縣治 」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以上俱知縣黃建中捐俸修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以上俱典史孫天祥修造。

義倉 :在治內。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黃建中奉文建。

《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黃建中建立。建始縣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以上俱知縣吳李芳捐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住房三間。典史俱缺。義倉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吳李芳奉文建。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吳李芳奉文建達州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州宅三間,耳房四間,儀門三間。譙樓大門三間,六房六間。以上俱知州董守儀捐造。按《州志》:「內省堂在正廳北,靈官堂在幕廳東,俱洪武四年建。正德、嘉靖」 間俱重修。

吏目署 ,廳三間,住宅三間,儀門一間。係吏目王良佐捐造。按《州志》:「在州堂西。」

司道行署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廳三間、後廳五間、耳房四間。以上今俱存。

防守遊擊公署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廳三間;大堂三間、小廳三間;住宅三間,左右書房三間,箭廳三間。以上俱遊擊俞益謨造。

守備公署 大門三間;大廳三間、小廳三間;住宅三間,書房三間,箭廳三間;以上俱守備造。「義倉 」 ,康熙二十二年,知州董守儀奉文建《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州董守儀奉文建。東鄉縣治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耳房二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六房四間;以上俱知縣李大濩捐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住房三間。以上俱典史高陞捐造。

考證

義倉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大濩奉文建。《義塚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李大濩奉文建。「太平縣治 。」 正廳三間、二廳三間,知縣宅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門、六房四間。以上俱知縣程溥捐造。

典史宅 三間,儀門一間,住房三間,俱典史白繼文「捐造。」

通明井巡檢宅 ,廳三間,住房三間,儀門一間。巡檢司武廷俊「捐造。」

瞿唐衛 今改「協鎮衙門。」

常平倉 在治內

社倉 在治北城口

義倉 在治南鐵廣鋪。以上三倉俱於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程溥奉文創建,收貯捐穀備賑。漏澤園 舊設三處,一在東關外,明知縣夏時化建。一在南門外陶家灣。又一處在北門外,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吳美秀捐貲,檄令該縣知縣程溥置立義塚,隨增置地二畝,在東關外長嶺,與舊地相鄰。又本府同知王知人、通判王來賓各捐貲置立「義塚」 共二畝,在東關外,與新地相鄰。知縣程溥亦捐貲增置地二畝,在東關外石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