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2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二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二卷目錄

 潼川州部彙考二

  潼川州公署考

  潼川州學校考

  潼川州賦役考

  潼川州風俗考

  潼川州祠廟考寺觀附

  潼川州驛遞考

  潼川州兵制考

  潼川州物產考

職方典第六百二十二卷

潼川州部彙考二 编辑

潼川州公署考        總志 编辑

本州

潼川州治 明洪武初建。成化、萬曆間,相繼重修。今僅存堂廨。

皇清康熙初,知州汪有朋暫修茅舍。

華池鹽課司 在治西

皇華馬驛 在州治內

秋林馬驛 在州治北

建寧馬驛 在州治西。今毀。

僧正司 在治西

道正司 在治南

屬縣

射洪縣治 ,明洪武中建,至末年毀,今未修復。洪濟倉 在縣治西。

養濟院 在治東。成化間建,今廢。

鹽亭縣治 。明洪武中,知縣李時美建。萬曆中,知縣周世科改修。

布政分司 在治東。明洪武時,知縣李時美修,今毀。

按察分司 在治北。明洪武時,知縣李時美建,今毀。

察院 在治西南。順治間,知縣江崑淶增修。雲溪馬驛 在治北,今毀。

富村馬驛 併入南部

僧會司 、道會司 俱在治西,今毀。

盈濟倉 在治內

常平倉 ,在縣堂側。康熙三年,署職知縣劉鑣立。

養濟院 :在治南。舊有房舍,逆變焚毀,暫結茅房,養濟孤貧。

中江縣治 前代創建無考。明洪武間,知縣高通建。天順元年丁丑,知縣胡叔寶修葺治事廳。廳後為堂,廳前左右為案牘房,又前為譙樓。崇禎間,知縣任之望重建鼓樓。明末盡為流賊焚毀。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知縣孟時雍「始於治《西正》。」

教街創建大堂,堂左為倉房,右為書辦房;堂右為二堂,後為內衙;衙右葺舊房,為廚房;書房前為大門、儀門。四十二年癸未,知縣徐湘建內書房、西書房。四十七年,知縣李維翰建東、西廂房。次年,又建堂前左、右辦事房。五十年,於儀門左右建倉房。五十二年,知縣李來儀改東廂房為二堂。

主簿廳 在舊署左,今毀。

典史廳 :在舊署東。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冬新建。

布政司 、按察司 二司行署俱在東街,今毀。察院 在治東,今毀。

「分司 」 在治內,今毀。

防守廳 在西街

公館 在縣署後街,今毀。

五城驛 在治北

古店馬驛 在治西,今立站。

公廨 在城西街,知縣李延春新葺。

演武場 在東門外一里。

濟留倉 在治內

養濟院 今毀

遂寧縣治 明知縣錢恕建,知縣蕭禹臣重修,今圮,未修。

廣福鹽課司 在治西

提舉司 明時裁併歸縣,久廢。

廣積倉 在治西毀

蓬溪縣治 ,明時創建大門、儀門、申明亭、大堂、二堂、三堂、住宅、後樓、監庫、土地祠,明末盡為賊毀。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徐纘功,因修學宮所餘木

石重修大門、儀門、申明亭、大堂、二堂、三堂,住宅後樓以及廚廐書舍,次第修葺,規制仍舊。樂至縣治 ,明成化初修建,今毀。

潼川州學校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

潼川州儒學 在州治東南。宋大觀初建。明「宣德、成化、崇禎間,屢加增修。兵火後,僅存大成殿。」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春、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匾額,懸掛正殿。

社學 在州治右

屬縣

射洪縣儒學 在治西,宋元符間建。明末毀,知縣孟《憲孔》重修。

金華書院 在縣北。元至正間設,有陳子昂像祀之。

鹽亭縣儒學 在治南。唐貞觀間建。明洪武九年重修。後遷城西北,知縣江崑淶重葺。

東臺書院 在縣西南。宋任伯傳讀書處,今圮。「太元書院 」 去治東四十里,文同讀書處,今名「太元觀。」

青蓮書院 去治東六十里,相傳李白讀書處。學田 、中田二分一釐二毫二絲四忽,見徵京斗租穀一斗六升九合七勺九抄二撮。

中江縣儒學 在治南。始創無考。明洪武中知縣高通重建。正統四年典史胡仲賓,天順二年知縣胡叔寶,正德十六年知縣余祺,萬曆十五年知縣安正孝,崇禎九年知縣任之望,十一年知縣王國棟以及。

皇清康熙初年,知縣李延春,三十四年知縣謝旻禧。

四十七年,知縣李維翰各相繼補葺。中為大成殿,左右兩廡各十間,戟門五間。門前為泮池,池上橋三;池前為櫺星門,門左右為「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二坊。又前為萬仞牆。大成殿後為明倫堂三間,堂左右齋房各三間,尊經閣三間,堂東為敬一亭。

斗山書院 在城內。明嘉靖初年,知縣余祺創建。

社學 明嘉靖初年,知縣余祺創建四所:曰崇正、曰「崇禮」 ,曰「炳文」 ,曰臨泮。

學田 四處:一在治西一里許譚家街,田地二十五塊,糧三升九勺。一在治東十五里朝京橋,地五塊,糧一升四合。一在治東南二里官河,耗地半段。一在治南三里曹家河口,地八塊,糧七合。「俱明萬曆間知縣傅遇高、尹郊民人楊曾置。每年分租共十九石三斗,貯備賙濟貧生。」 遂寧縣儒學 ,在治西南,唐貞元間建,明洪武七年重修。明末圮。康熙六年,知縣劉學瀚暫修草殿三間。

張九宗書院 唐貞元間建,今圮。

武信書院 在治內,今廢。

學田 、下田四分二釐五毫,見徵京斗租穀二斗五升五合。

蓬溪縣儒學 在治北。唐開元中建。元至元甲午,邑令蒲如璋刱修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後毀於兵。明宣德丁未,邑令凌崇貴重新之。成化辛丑,邑令李芳重建櫺星門。嘉靖四十五年,邑令張希范重修,又建尊經閣。萬曆中,邑令胡璉鼎新之。三十二年,邑令趙瑞益新建學坊。四十二年,邑令馮思問重修學宮。後為流賊焚燬。

皇清知縣梁太來「草創正殿。」康熙初,知縣潘之彪鼎。

新,尚未完備。二十年,知縣周甲徵修復明倫堂兩廡,煥然一新。

學田 有二:一邑令王良謨置;一邑令趙瑞益置。

樂至縣儒學 在治東南。明正德中,建於城內。崇禎中,知縣朱統鎮遷此,即以樂至池為泮池,文物甚振。今圮。

名世書院 明崇禎時,知縣田舜年作《養士類》,即於治西南舊學遺址,建此講授,并買置院田,給生儒,以資四時篝火之費。科第疊興,今久已荒廢。

潼川州賦役考        州志 编辑

州總

原額稅糧、二萬六千三十二石一升三勺五抄七撮七圭五粒

人丁五萬二千七百三丁,《原編》銀共一萬二千八百六十二兩四錢三分二毫一絲九忽九微五塵。歷遭兵燹,俱缺額無徵。

皇清定鼎,經順治十年清丈以來,查照《全書》,《州屬》實

在墾熟田地,共一百六十五頃五十七畝七分五釐四毫一絲七忽二微九纖八沙六塵,見載稅糧共一百三石四斗九升八勺六圭六粒;見載人丁共二百七丁八分一釐六毫四絲七忽四纖六沙四渺,實徵大糧丁銀共四百八十兩四錢一分六釐七毫五絲八忽四微五塵七渺。遇閏加增在外。

本州

原額稅糧、二千一百五十四石八斗七升一勺六抄一撮

人丁四千八百六十九丁,原編銀一千八百六十三兩三錢七分七釐,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順治十年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中、下田地共一十九頃七畝五分六釐七絲三忽七微四纖六塵。見載稅糧二十石七斗一升五合二勺八抄三圭一粒四粟。

見載人丁四十七丁六分一毫二忽八微一纖。見徵大糧丁條銀共一百五兩七錢九分一釐三毫六絲三忽一微五纖六塵。遇閏加增在外雜稅課程:

見徵鹽課銀二十兩五錢。

見徵鹽稅銀九十五兩三錢四分。

射洪縣

原額稅糧一千一百七十五石三斗九升三勺。人丁二千四百五十四丁,《原編》銀一千二百六十九兩三錢九分四釐五毫。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順治十年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中田中地二十六頃二十七畝九分五釐五毫二絲一微四纖五塵,見載稅糧十三石八斗七升九合八勺二抄六撮八圭一粒六粟。

見載人丁二十九丁四分四釐三毫七絲一忽九微一纖七沙八塵四渺。見徵《大糧丁條》銀共六十三兩八錢九分八釐七絲八忽九微七沙九塵六渺。遇閏加增在外。

雜稅課程

見徵鹽課銀九十一兩八錢。

見徵《鹽稅》銀一千五百三十五兩六錢五分五釐。

見徵《牙行》銀三兩六錢。

鹽亭縣

原額稅糧一千七十五石四斗五升六抄。人丁五千四百八丁,《原編》銀一千三百八兩九錢二分一釐七毫。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順治十年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中田地共九十九頃四十畝四分五釐一絲九忽六微六纖六塵。見載稅糧五十一石四斗一合二勺九抄一撮八圭九粒七粟。

見載人丁一百九丁三釐九毫六絲三忽三微八纖四塵,見徵《大糧丁條》銀共二百三十八兩三錢八釐五毫五絲八忽九微九塵。遇閏加增在外。

雜稅課程

見徵鹽課銀一十八兩三錢五分。

見徵鹽稅銀二十一兩七錢九分二釐。

每年買備

上供白蠟五十一斤

中江縣

原額稅糧二千四十七石二斗六升六合六勺三抄三撮

人丁五千一百九十丁,原編銀一千五百八十二兩六錢七分六釐六毫,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康熙三年設官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中、下田地三頃四畝六分八釐一絲三忽五微,見載稅糧一石二斗四升四合三勺七抄二圭三粒四粟。

見載人丁二丁三分九釐七毫八絲三忽五纖一塵。見徵《大糧丁條》銀六兩一錢四分九釐四毫一絲九忽五微三纖五塵。遇閏加增在外雜稅課程

見徵鹽課銀三兩四錢

見徵鹽稅銀七兩八錢九分九釐六毫。

遂寧縣

原額稅糧七千二百五十七石六斗六合三勺

七抄一撮

人丁八千八百七十七丁,原編銀二千一十六兩六錢四分三釐一毫五絲一忽八微五塵。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順治十年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上、中、下田地一頃三十六畝九分六釐六毫五絲一忽三微,見載稅糧二石九斗一升一合三勺九抄八圭二粒七粟。

見載人丁二丁九斗一升一合三勺九抄九撮八圭二粒七粟。見徵《大糧丁條》銀六兩二錢五分六釐四毫六絲六忽六微九纖七沙九塵六渺。遇閏加增在外。

蓬溪縣

原額稅糧二千二百九十二石一斗二升。人丁二千七百四十二丁,《原編》銀一千三百三十兩三錢八分七釐。兵劫之後,缺額無徵。自順治十年清丈以來,實在墾熟上、中、下田地一十二頃七十一畝二分七釐四絲五忽五微三纖五塵。見載稅糧一十一石七斗五升七勺六抄三撮九圭二粒。

見載人丁一十三丁,七斗七升五合六勺一抄八撮四圭。見徵大糧丁條銀,共五十二兩八錢七釐七毫九絲三忽七纖七塵。遇閏加增在外雜稅課程。

見徵鹽課銀二十三兩一錢四分四釐二毫六絲。

見徵《鹽稅》銀一百三十九兩三錢三分二釐六毫。

樂至縣

原額稅糧、二千二百八十石五斗六升七合二勺三抄七圭五粒

人丁五千一百三十五丁,原編銀一千九十四兩一分四釐八毫六絲八忽一微。自甲申劫戮之後,無民停官。於康熙十九年恢復,以舊有縣制,具題設官,奉

旨俞允,「將《安岳縣康熙三年清丈載糧》數戶殘黎歸」

併今實在墾熟中下田地,共五十六畝二分一釐八毫七絲六忽九微八纖五塵,見載稅糧三斗九升四合三勺一抄四撮四圭三粟。

見載人丁四斗七升五合九抄三圭。見徵《大糧丁條》銀一兩七錢七分三釐一毫二絲六忽七微八纖五沙三塵六渺。

安岳縣。今歸併樂至縣。

原額稅糧八千六百四十八石七斗四升六勺二抄九撮

人丁一萬七千九百九十八丁,《原編》銀二千三百九十一兩一分五釐四毫。自遭甲申獻賊,屠戮人民殆盡,今歸併樂至縣。

潼川州風俗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

常璩論「土地沃美,人士俊乂。」

《舊經》「好勝尚,氣不恥貧賤。」

士通經學古,罕為異習。

《宋史地理志》:「性輕揚,喜虛聲,尚奢靡。」

士尚氣節民務農桑

射洪縣

風習淳樸,農務耕織,士勤《詩》《書》。

鹽亭縣

地瘠,俗固,不尚爭訟,男女力穡。

中江縣

《總志》「俗樸務耕,好學尚義。」

俗尚樸素,士佩《詩》《書》,民勤農桑,稱易治焉。今則士佩《詩》《書》猶是也,而食力處貧,半耕半讀,民勤農桑猶是也,而近井營鹽,為商為賈,略禮讓,喜交遊,戶鮮蓋藏,家惟節儉。邇來招徠最眾,流寓難馴,非復前此之易治矣。

婚姻惟求門面,不拘富貧;媒妁既訂,即往來交拜,不行問名、納幣、奠鴈之禮。

喪葬惟從儉約,弔慰者寡。卜擇安厝,必營修石槨,不具明器、靈車、功布之儀。

婦女惟持家道,閨壼勤女工,內外有分別。孀寡多守志撫孤之節。

遂寧縣

《馬咸記》:「人物富繁,江山灑落。」

蓬溪縣

民勤耕織士敦禮讓

土瘠民貧,皆務耕鑿。士崇禮讓,愛惜名節。其俗儉樸,不尚華靡。民間戚族里黨,頗相親睦,蓋亦有「醇謹之風焉。」

樂至縣

《方輿勝覽》。「土瘠民貧,俗為近古。」

潼川州祠廟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州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在治南

文昌宮 在治內

關聖廟 在治北

東嶽廟 在治南鳳凰山。

張諫議祠 在治西,祀宋諫議張雍。

靈護廟 在治東,祀東川節度顧彥暉。

藍池廟 在治東北四十里。

梓潼廟 在治東北五十里萬峰山上,今廢。射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在治北

文昌宮 在學右

陸使君祠 在治南玉屏山,祀梁陸弼,旱禱有應。

英顯廟 在治東南,祀五顯神。

金華祠 在治北,元至正建,肖陳子昂像祀之。射洪祠 在北門外驛旁。傳云蜀獻王初之國,夢有神冠冕來謁者,王問為誰,對曰:「陳子昂也,今為射洪土神。王駕過,護送至此。」 王因問其地,立祠祀之,世因謂子昂為蜀土神。

鹽亭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在治內

文昌祠 在學左

土主祠 :「在治內。」

普惠行祠 在治東八十里。祠下有小潭,旱不涸,雨不溢。祀李冰。

東臺祠 在治東南。宋任伯傳讀書處。

中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在治西

文昌祠 在學左

關帝廟 三:一在東橋,一在寧國寺、一在治西古店驛。

土主廟 在治內,即「勾豁廟。」 祀凱州刺史李直之,今廢。

馬王廟 在東街

「五顯廟 」 二,一在城東北隅,一在小南門外。川主廟 在東門外。

伯公廟 在治南十五里。

東嶽廟 三:一交蓬溪縣界,一在治西高橋,一治西二十五里。

靈感廟 在治南四十五里,土主李直之顯靈處。

水神廟 在大西門外

藥王廟 、「戴家廟 」 、白馬廟 俱在治西。三君子祠 祀宋蘇易簡、蘇舜欽、蘇伯起。楊公祠 在東街,祀知縣楊廷幹。

謝公祠 在寧國寺右,祀邑令謝旻禧。

遂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東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文昌祠 在學左

張九宗祠 在治西書臺山,唐貞元間建。旌忠廟 在治北,祀東川節度使夏魯奇。二郎廟 在治東郭,祀蜀守李冰之子。

蓬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文昌祠 在學左

豐澤廟 在東城外。宋時敕建,以祀李洪。賈島祠 在長江埧,有昔人題詠碑尚存。高洞廟 在治西三十里,祀李洪。上有高洞,下有環灘,相傳為洪拔宅處。竹木參差,溪山縈抱,景致幽然。

槐花廟 :在治西二十里。祀張桓侯。

樂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邑厲壇 在治北

普應廟 在舊安岳縣治北。宋時天彭人多岳,授徒於普。及卒,門人牟袞率諸生葬之,為立廟。文昌祠 在舊安岳縣學左。

鐵山祠 。在舊安岳縣治後。隋時彝寇普、瀘、昌三州,文帝令姚萇討平之。普人立祠祀之。

寺觀附 编辑

本州

兜率寺 在治南二里。中有唐劉蛻文塚,杜甫有詩,今廢。

永興寺 在治西,舊名牛頭寺。杜甫有詩,見《藝文》。

草舞寺 湮沒無考

靈峰寺 今廢

琴泉寺 在治北

馬祖寺 在治內

洞門寺 在治西牛頭山下。

草堂寺 在治內。杜甫客梓州,嘗居此,因以名寺。後人有聯云:「草堂得號因工部;鹿苑重開屬鳳僧。」

永豐寺 在治東五十里,宋時建。

護聖寺 ,在治內。有王勃《庾信碑》、顧彥暉《鐘銘》,今剝落無字。

慈雲寺 在治東五十里,鹽亭相界,古稱「南峰佛頂」 ,建自宋時。

《皇清知州張雲重修,留句》:「幾片慈雲飛,佛頂一溪流。」

水遶南峰

廣福寺 在治東秋林驛。

保和觀 在治前,即真人王杞飛昇處。

天度觀 在治北一里,宋建,有「甘露亭」 ,今廢。祐聖觀 在治南百里,明敕建趙真人修真處。靈臺觀 在治東,今廢。

桂香宮 :在治東五十里南峰山上。郡士人讀書於此。

射洪縣

兜率寺 在治內,舊有古石塔,景泰間修。上方寺 在縣北,天順間修。相傳杜甫謁文翁於此,今廢。

石鏡寺 在縣北二里,今廢。

玉京觀 在金華山,晉陳勛學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監中建。觀唐鑄老君像,宋治平二年,賜號「玉京」 ,今廢。

白鶴觀 相傳有二鶴止此,因名。

全真觀 ,在治南二十五里。山有古柏一株,形如龍掛,後人稱為「木龍觀」 ,今已頹毀。

鹽亭縣

定光寺 在治西,宋建,康熙五年重修。

龍臺寺 在治北,宋紹興中建。

超果寺 在治東,元至正間建。康熙六年,知縣江昆淶重修。

章邦寺 在治北十五里。天順間建。明末,僧月現脫化於此。詳見《仙釋》。

上乘寺 在治內,宋慶元間建。

定光寺 在治北十五里,天曆間建。

鵝溪寺 在治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高院寺 在治東五十里。

海門寺 在治北三十里。

涪山寺 在治北七十里。

曇雲庵 在治西,負戴山麓。

天祿觀 在治東百里,宋紹興中,進士張朝建。真常觀 ,在治北五十里。

青霞觀 在治南十五里。唐開元初,道士陳大有見青霞覆山,因建觀以名。今石塔尚在。大士閣 在治南郊。

中江縣

寧國寺 在治內,相傳為魯班建。

東山寺 :在治東五里,建以祀東嶽。

蓮花寺 在治西五里

藥師寺 在治南一百里。

馬祖寺 ,在治南一百里。舊傳馬祖曾說法於此。

花巖寺 在治北六十里。異石巉巖,蒼翠欲滴。靜隱寺 在治北四十里。即明覺托缽處也。多寶寺 在治北二十里。

青洲寺 在治北五十里。水出山澗,其水獨清,因以名寺。

會清寺 在治南九十里。

法安寺 :在治南六十里,乃古剎。

大雄寺 在元武山。唐乾元二年,建乾昌寺。杜甫《題元武禪師屋壁》詩即此。宋治平二年,改今名。寺久廢。

下皇寺 在治東十二里,俗呼「六佛寺。」

聖壽寺 ,在治東北十五里。相近有龍池寺。華藏寺 ,在治東二十里。

中皇寺 :在治東二十五里。

廣福寺 在治東三十里。

靜寧寺 在治東三十里。

碧池寺 在治東南三十里。

南山寺 與聯「雲塔相連。」

僧官寺 在治南五里

冠頂寺 在治南二十里。

金龍寺 :在治南四十里。僧實弘創建。

石缽寺 在治南四十里。

金魚寺 在治南四十里孤峰山。

羅漢寺 在治南四十里。

高山寺 在治南四十五里。

東禪寺 在治南五十里。

法安寺 在治南六十里。

惠清寺 在治南一百里。

堯興寺 在治南一百四十里唐店埡。

寶藏寺 在治南二百里。

兩頭寺 ,並交潼川州界。

觀音寺 交潼川蓬溪界。

海會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井奇寺 在治南三十里。

銅官寺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

金雞寺 在治南五十里。

眉山寺 在治西六十里。

涌泉寺 在治西北五里。

龍居寺 在治西北四十五里。

柳羅漢寺 :在治北門外。

悟空寺 在治北一里,宋建。

覺會寺 在治北一里

袁家寺 在治北二十里。

赤覺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土門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三教寺 在治北三十里。

地藏寺 在治北三十五里。

鼓樓寺 在治北五十里。

解空寺   、《龍尾寺   》《西方寺》。

楠木寺   、總聖寺 ,俱在治南一百六十里。

東禪寺   、西禪寺   、涌泉寺 ,俱與廢《飛烏縣》相近。

聖燈寺   、羅漢寺   、万廣寺 ,並交樂至縣界。

元壽寺   、千佛寺   、三會寺。

寶慶寺   。《羊角寺   》。《楊道寺》。

七泉寺   。《天星寺   》。《道寶寺》。

順水寺   、竹篙寺 俱在下村。

法忍院 在治南三十里,舊名「龍泉宮。」 宋治平間,敕賜今名。

廣福院 在銅山

藥師院 在銅山東南八里。

龍華院 在治西南三里,舊名「石榻院」 ,宋治平間,敕賜今名。

白衣庵 在東門外

費家庵 交金堂縣界

通明庵 在治南一百六十里。

白雲庵 在治南一百六十里。

文殊庵 在下村

《梧桐庵 》交潼川州界。

清虛觀 在治北五十里,黃龍真人飛昇處。真靈觀 今已頹廢。

梓潼觀 ,宋何侍郎建。

祥符觀 飛烏縣相近

仙女觀 在治西南三十里。相傳羅仙女脫化處。

集虛觀 ,在棲妙山田,大神飛昇處。

炳靈宮 在城西北隅

遂寧縣

廣德寺 ,在治西臥龍山,唐克幽禪師修行處。

宋時敕建

龍居寺 ,在治西六十里,與安岳交界。宋侍郎劉儀鳳曾題詠於壁間。

明月寺 在治西北

靈泉寺 在治東

開善寺 在治南梵雲山,元至正時建。

蕨山寺 在治南四十里。

普光寺 在治南五里

百福寺 :在治內,古剎。

雲遊觀 :在治東三十里。相傳呂仙嘗到此,今已頹毀。

蓬溪縣

古南寺 在城中

鷲峰寺 ,即今白塔寺。山門內有跨虹橋,方塔峙其左。

定香寺 在縣北三十里,乃古剎,兵火之後,止存大雄殿一所。初造殿時,四壁求善繪者不得。忽一日,有二小童至,笑令施主將顏料色色研就,待天明不見其人,而畫已就。留句云:「神仙妙術塗於壁,萬古丹青巧不來。」

覺苑寺 在廢長江縣。唐元和十二年,刺史張九宗撰《鑄鐘記》并書。今不可考。

古井寺 今廢

明真寺 ,在治南三十里,南北朝誌公禪師招提也。

長樂寺 在治西三十里。

寂光寺 在治西龍歸山下。

高峰寺 ,在治北四十里。相傳唐時有汕井米泉。羅衣秀才於石洞鎮讀書,每聞鐘聲吃飯。其後高峰僧人有「先飯後鐘」 之說,生至無飯,因受記去,遂不出。油米遺跡尚存。

佛子寺 在治北三十里。

龍多寺 在治東南七十里。唐天寶間,奉旨醮祭。晉時馮蓋羅於此拔宅仙去。詳見《藝文》。白塔寺 ,在治東一里。

八關院 在治南三十里。

樂至縣

崇教寺 在治北二里。昔鑄洪鐘,曉而自鳴,百鳥皆驚,萬戶皆聞。今寺廢,鐘亦不存。

西巖寺 在治內

報國寺 在治西二里

孔雀寺 :在治東二十里。

金山寺 在治北四十里。

金馬寺 在治北二十里。

仙鶴觀 去治二里

清泉觀 在治西十里,今廢。

陳林寺 ,在舊安岳縣治西,有古塔,今廢。萬壽寺 ,在舊安岳縣治北一里。

真相寺 ,在舊安岳縣治東南十里,宋建。有葛仙、圓覺二洞。山上有井,即葛仙井,今寺廢。棲巖寺 ,在舊安岳縣治北五里,巖壁間有石像千餘。

道林寺 在舊安岳縣治北三十里。

天臺寺 ,在舊安岳縣治北五十里,今廢。木門寺 ,在舊安岳縣治北三十里,古名「佛勝」 ,明永樂建。蠶骨真身,有塔在此。

古龕寺 在舊安岳縣治南六十里。古崇龕縣。有「買臣墓。」

隆興觀 在舊安岳縣,今俱廢。

潼川州驛遞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秋林馬驛 、建寧馬驛 ,俱隸本境。

皇華馬驛 額設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又分領秋林、建寧兩驛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扛夫三十名。夫馬工料、近遵「留六」 之例,按數支領。射洪縣

「九井馬驛 」 ,今燬。

鹽亭縣

雲溪馬驛 額設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又分領秋林驛站馬十匹,馬夫五名,扛夫三十名。夫馬工料,近遵「留六」 之例,按數支領。

富村馬驛 今併入「南部。」

中江縣

五城馬驛 額設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扛夫三十名。

古店馬驛 ,額設站馬二十匹,馬夫十名,扛夫三十名。

縣門鋪 在城內

牟谷鋪 在縣東九里

迴木鋪 在縣東二十里。

朝宗鋪 在縣東三十里。以上三鋪達潼川州。余嶺鋪 ,在縣西十里。

平易鋪 在縣西二十里。

便民鋪 在縣西三十里。

走馬鋪 在縣西四十里。

西城鋪 在縣西五十里。

皂角鋪 在縣西七十里。以上六鋪達綿州遂寧縣。《驛逓》無考。蓬溪縣

朝天馬驛 在縣南

樂至縣驛逓無考

潼川州兵制考        總志 编辑

州總

潼綿營守備一員 ,隸「成都城守營」 ,駐劄潼川州。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分防綿州魏城中江

中江駐防把總一員、兵丁一十五名。

古店驛防守兵三名

龔家口防守兵五名

潼川州物產考     州縣志合載 编辑

州總

桃竹 :江心蟠石上生,可為杖竹。《譜》云:「竹性中皆空,此竹獨實如木。」 杜甫詩:「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斬根削皮如紫玉。」 遂寧亦出。曾青 、《空青 》,相傳出於涪江。唐時奉旨尋之不得。此亦不常有之物,未可以土產定之也。鹽 ,射洪、鹽亭、中江、蓬溪皆出。

蒟蒻 灰汁磨煮

《荳萁》菰 七月野生,味甚香美。

《氣生菌 》,春日平地突出,過時化灰。

松 有油者可代燭

《扁柏 》《古店》二株,甚大,千年物也。

楠 葉小者佳

榿 「三年,《成林》。」

黃楊 堅嫩不凋

麻柳 為箱櫃貯衣,無虫根。年久者可焚,曰「宦香。」

櫟橡 實可飼豬

紅豆 :甚堅重,有文理。

魶魚 :四足無鱗,尾細而長,音如小兒,每至雷鳴則升樹,狀與蝦蟆相似,俗呼「哇哇魚」 ,出石靴子灘中。

鱖魚 :味最美,背有鬐刺,十二應十二月,俗呼「魚虎。」

雪梨 二種,相傳希夷崇龕里所出,今荒廢。舊《安岳縣》出。

紫藕 、天門冬 俱舊安岳縣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