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6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六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八卷目錄

 江寧府部雜錄

 江寧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八卷

江寧府部雜錄 编辑

《丹陽記》:「江寧烈洲,吳舊津所也。內有小水堪泊船,商 客多停以避烈風,故以名焉。王濬伐吳宿於此,簡文 為相時,會桓元之所也。亦曰溧洲。洲上有山,山形似 栗,伏滔北征,謂之烈洲。」

岡山有穴,通大句曲山有石腦,在方山下。石腦如石, 但小斑色而軟,形狀圓小,色似鍾乳。李整昔有風疾, 先多房事,服此乃愈。

石頭城,吳時悉土塢。義熙初,始加磚累甓,因山以為 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尢有奇勢,亦謂之「石首城」 也。

「蔣陵」因山以為名,吳大帝陵也。

「大長安道西張侯橋」者,本張子布宅處也。

《續博物志·真誥》:金陵,古名之為伏龍之地。句曲山,秦 時為句金之所,又以積金山得名,山生黃金,漢靈帝 詔採句曲之金以充武庫。孫權遣宿衛人採金,屯伏 龍之地,因改名金陵。陶洪景云:「大茅山尚有數坑,名 金井,山之近東諸處碎石,往往皆有金沙。」《真誥》又云: 「水色白,雖不學道,飲此水亦令人壽。」亦金津液之所 溉耶。

《建康宮殿簿》:太初宮中有神龍殿,去縣三里。左太沖 《吳都賦》云:「抗龍神之華殿,施榮楯而捷獵。」是也。 赤烏殿,在縣東北五里,吳昭明宮內制度,上應星宿。 《吳都賦》云:「崇臨海之崔嵬,飾赤烏之暐曄。」是也。 通天觀,在舊臺城內,宋元嘉中築,二十三年更修廣 之,造景陽樓、大壯觀,又立鳳光殿、醴泉堂。建業宮有 迎風觀。

商飆觀在東北十三里籬門亭後亭墩上,齊武帝築, 九日登以宴群臣。

張敦頤《六朝事跡》:「白下,本江城之白石壘也。齊武帝 以其地帶江山,移瑯琊居之。唐武德元年,罷金陵縣, 築城於此,因其舊名曰白下。」

朱雀門,晉咸康二年,作朱雀門,新立朱雀浮航,南渡 淮水,亦名朱雀橋,對吳都城。相去六里為御道,夾御 溝,植柳其上。

宋孝武即位於新亭城南十五里,俯近江渚。

白下亭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別》詩云:「驛亭三楊樹,正 當白下門。」

孝武帝作馳道,自閶闔北出承明,抵元武湖十餘里, 為調馬之所也。

大江西接江寧界,東接句容界,北接真州六合縣界, 沿流一百二十里。周世宗問孫忌江南虛實,忌曰:「長 江千里,險過湯池,可敵十萬之師。」

《秦淮》乃秦始皇東巡會稽,經秣陵,因鑿鍾山,斷金陵 長隴以疏淮。

霹靂溝,王荊公詩云:「霹靂溝西路,柴荊四五家。憶曾 騎款段,隨意入桃花。」在城東五里。

今縣東有渠,北接覆舟山,近後湖里。俗相傳,此青溪 也。其水迤邐西出。《京都記》云:「京師鼎族多在青溪,溪 北有江總宅。」

邀笛步在城東南青溪橋之右,今上水閘是也。《晉書》 云:「桓伊善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 笛,常自吹之。」

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自 伶倫采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 而俗呼「鼓吹山。」今慈湖戍常禁采之,王褒《洞簫》,即稱 此也。其竹圓緻,異於眾處。

錢希言西浮籍、石帆、瓜步群峰,與幕府盧龍相犄角, 大江流金陵者二百餘里,稱「天險焉。」

《燕子磯》北頫大江,與弘濟相望。磯之得名,非王、謝美 談,徒以其形如燕子耳。景亦孤絕,僅僅一卷。

石頭城,吳時悉土阜,後乃墉山為城,塹江為險耳。張 九齡有《候使石頭驛》詩:「念君石頭驛,寄書黃鶴樓。」談 者以玆山當楚之九嶷云。

新林浦一名新林港,在今西善橋。謝朓之宣城,出新 林白板橋,賦詩紀事,故李白有「明發新林浦,空吟謝 朓詩」之句也。

《三山》即晉王濬《伐吳地》。三峰排列,若几案間物,雖無 取秀拔駢羅,而澄江如練,風景依然,千載驚人佳句, 故當擊節。

秦淮與外江夾二洲曰白鷺。宋曹彬大破江南兵,駐於此。李白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摹 寫曲盡。

《太平清話》,人知「溧陽投金瀨」為「子胥浣紗女」,而不知 孟郊為溧陽縣尉,亦有「投金瀨。」

《客坐贅語》:「金陵之山,形家言為南龍盡處,精華之氣, 發露無餘,故其山多妍媚而鬱紆,煙容嵐起,沓翠霏 青,望之如古佛頂上之螺,美人眉間之黛,而特未有 奇峰峭壁,拔地刺天,如瑤篸玉劍,突起雲霄之上者。 江水一瀉千里,沙騰浪涌,天日為昏,最為怪偉。至靜 夜無風,江聲隱起,余嘗夜臥弘濟燕磯,聽之洶洶如」 欲崩四壁也。後湖泓渟坦沲,堤楊洲菼,綽約媚人,山 色四圍,如靚籹窺鏡,湖山之美,何減虎林,所少者瀑 布寒泉耳。鍾山之一人泉,牛首之虎跑泉,攝山之白 鹿泉,祈澤寺之龍王泉,衡陽寺之龍女泉,雖一泓未 足稱奇,然淪茗濯纓,固可褰裳提罌而臨試也。 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絕。袁崧為郡, 嘗登之,矚望焉。其《記》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嶺,嶺容十 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俯臨大江,如縈帶焉,視 舟如鳧鴈矣。」

袁崧嘗言:「江北多連山,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十百里 莫識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霽,不 辨見此遠山矣。余嘗往返十許過,正可再見遠峰耳。」 劉禹錫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按:朱 雀橋即朱雀桁也,地在今聚寶門內,鎮淮橋稍東,烏 衣巷當剪子巷至武定橋一帶是。蓋桃葉渡在武定 橋之東,而大令有《渡江迎接之歌》,知其家於此也。今 周子隱讀書臺下,舊為光宅寺,乃梁武帝故居。六朝 士大夫故多家此,其地又名南岡。武帝評《書語》曰:「南 岡士夫徒尚風軌,不免寒乞。」正指是耳。有謂烏衣巷 在今報恩寺右,西天寺前,傍重譯橋者,是不知西天 寺門所臨之河,乃楊吳所鑿之城壕,六代時未有此 也。晉人多阻淮水南北而居,故郭璞為始興公卜宅, 有「淮水竭,王氏滅」之讖。陳末淮涸,而王氏之衣冠文 物始盡。據此諸書,王謝故巷,故不應遠淮而嚮長干 也。

貞白先生,秣陵人。今秣陵鎮西有陶吳鎮,云先生所 生之地。又有吳姓與陶氏世居於此,故以名其鄉。葛 仙公亦生於此,今鎮之東北鄉名「葛仙塘」,是其證也。 葛仙公與陶先生俱棲真句曲,而方山又別有葛公 煉丹池,自晉宋而後,仙蹟彰顯,惟二公為最,乃俱產 自秣陵。金陵地肺,仙靈窟宅,豈獨茅山也。

《金陵新志》:「長干是秣陵縣東里巷名。江東,謂山隴之 間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岡,其間平坦,庶民雜居,有 大長干、小長干、東長干,並是地名。小長干在瓦官寺 之南,巷西頭出大江,梁初起長干寺。」按是時瓦官寺 在淮水南城外不與長干隔,而今塞洪橋西即是江 水流處,其後洲渚漸生,江去長干遠,而楊吳築城圍 淮水於內,《瓦官》遂在城中,城之外別開今壕,而《長干》 隔遠不相屬矣。

「南都城中道院,若朝天宮則枕冶城山,靈應觀則俯 烏龍潭,盧龍觀則倚獅子山。佛寺若雞鳴寺則坐雞 籠山,永慶寺則傍謝公墩,吉祥寺則負鳳凰山,清涼 寺則屏四望山,金陵寺則扆馬鞍山,上瓦官寺則峙 鳳凰臺,皆備登臨之美。下瓦官寺在杏花村內,林木 幽深,人其門令人生塵外想。」鷲峰寺地僻而無可眺, 然差與市遠。封崇寺雜閭閻中,荒涼頹廢,致無足言。 惟《承恩寺》踞舊內之右,最為城南囂譁之地。游客販 賈,蜂屯螘聚於其中,而佛教之木叉剎竿,其蕩然盡 矣。

南唐跨有江淮,鳩集墳典,特置學宮。濱秦淮,開國子 監。舊《志》:在鎮淮橋北御街東,里人呼「國子監巷」,擬其 地,即今縣學也。

南省大市,人貨所集,不過數處,而最夥為行口。自三 山街西至斗門橋而已,其名曰「果子行。」他若大中橋、 北門橋、三牌樓等處,亦稱大市集,然不過魚肉蔬菜 之類,如銅鐵器則在鐵作坊。皮市則在笪橋南,鼓鋪 則在水西門內。履鞋則在轎夫營,簾箔則在武定橋 之東。傘則在府街之西。弓箭則在弓箭坊。木器舊時 南則鈔庫街,北則木匠營,近多在笪橋口。蓋明初建 立街巷,百工貨物買賣,各有區肆。今沿舊名而居者, 僅此數處,其他名在而實亡,如織錦坊、顏料坊、氈匠 坊等,皆空名,無復有居肆與貿易者矣。城外惟上新 河、龍江關二處為商帆賈舶所鱗湊,上河尤號繁衍。 近年以人貧物滯,客多止於鳩茲,上河,遂頗凋零。人 有不聊生者。時之盛衰,亦可歎也。

《露書》。天下學宮皆書「明倫堂」,獨應天府學書「明德堂」 云。文天祥手書,存其蹟。

几案所供盆景,舊惟虎刺一二品而已。近來花園子 自吳中運至,品目益多,有天目松、瓔珞松、海棠、黃楊、 石竹、瀟湘竹、水冬青、水仙、小芭蕉、枸杞、梅花之屬。務 取其根榦老而枝葉有畫意者,更以古瓷佳石安置之,一盆至數千錢。

《上元縣志張乖崖集》:「吳宮有石四,一醉石,一曬藥石, 一翫月臺,一朝天壇。」《宋慶元志》云:「已不存矣。」

初立西州城,時未有籬門,立烏榜,後名其地為《烏榜 村》。

唐許渾《題孫處士居》云:「高歌懷地肺,遠賦憶天台。」極 為的對。《真誥》云:「金陵者,洞虛之膏腴,句曲之地肺。」注 云:「其地肥,故曰膏腴。水至則浮,故曰地肺。」

鑾駕庫迤東有銅井庵,庵前并舊以銅為底,蓋下通 大江,井中水如鼎沸魚。隨水上下焉。 「雞冠石」,本馬光祖《園中石》。與客賞雞冠花,刻於上。字 畫深入。在洞神宮西。乃舊宅也。

「自建康至姑孰一百八十里,其險可守者有六:曰江 寧鎮,曰岡沙夾,曰采石,曰大信口,曰蕪湖,曰繁昌,又 曰采石渡。江闊而險,馬家渡,江狹而平,相去六十里, 皆與和州對岸。」又曰:「和州烏江縣界可自江北車家 渡徑衝建康府之馬家渡。滁州全椒縣可自江北宣 化渡徑衝建康府之靖安鎮。又泗州盱眙有徑小路」, 由張店上《下瓦梁》盤城,亦徑至宣化渡,不滿三百里, 又自上《瓦梁》下船,直至滁河口,可以入江。

《江寧縣志古蹟儷名》:「白石、青谿、龍廣山、雞鳴埭、蟹浦、 龍山、桐樹灣、竹格渡、直瀆、橫塘、西州東府、謝公墩、杜 母宅、三山、二水、烏榜村、青林苑、烏衣巷、紅蘿亭、一人 泉、五馬渡、商飆館、甘露亭、蘼蕪澗、茱萸鄔、入漢樓、橫 江館、南磵北山、三品石、八卦泉、赤烏殿、朱雀航、珍珠 河、臙脂卉、鼓吹山、幕府寺、花林村、竹篠港、夏侯山、朱」 年隴、覆舟山、投書渚、蒼龍堰、白鷺洲,皂莢橋、白楊路、 赤闌橋。籬門五十六所,秦淮二十四航:「落星樓、清暑 殿,梁五明殿、唐百尺樓、伏龜樓、躍馬磵,宋玉燭殿、梁 金華樓、玉樹後庭、金蓮帖地,鳳凰里,燕雀湖、疑城辱 井,覆桮池,麾扇渡,莫愁湖,桃葉渡,慈姥山,道士鄔,穿 鍼樓、邀笛步,謝元,走馬路,盧絳,翔鸞坊。」「棲霞寺」、「落星 岡。」

江寧府部外編 编辑

《府志》:宋紹興辛巳,金兵南侵,有何兼資者,奉主將命, 將小隊遊弈,至六合縣,見大軍自西北來,不類官兵, 又不類金人。須臾號令下寨,召兼資入,凡五門,始至 中軍,一人中坐,官服如天神;一人面貌英毅,鬚髯皆 指天;一人向東,貌亦俊爽。兼資再拜,問其姓名,面貌 英毅者曰:「吾張巡也。指東向者,此許遠也。」兼資少聞 張許事,因再拜頂禮曰:「某曾讀《唐書》,見二大王忠義 大節,今日迺得瞻丰采。然信史所載,豈皆實乎?」巡曰: 「史有何疑?」兼資因舉食三萬人事,巡曰:「有之,而實不 然也。所食者皆已死之人耳。」兼資又舉殺愛妾事,巡 曰:「亦非殺也。吾妾見孤城危迫,欲自殺以殉,許奴亦 以憂悸暴死。」遂烹以享士。蓋用術以堅軍士之心耳。 又見雷萬春面止一瘢,謂止中一箭云。

相傳明初填燕雀湖為宮殿,中有大穴,愈填愈深。劉 青田啟上親填之,忽有一婦人抱子從穴中出,至太 平門外乃隱。

六合縣一民家子,九歲不能言,人以啞目之。值同縣 一童子,年十四歲,過其門,啞童忽嗔怒,取大石擊死。 里保聞之官,訊其故,童即能言曰:「我與彼前世俱某 縣民,我貧他富,為彼毆死。彼賂脫罪,我冤莫伸。今偕 生此地,且與彼遇,是以報之。九年不語者,含冤隱忍 也。」官異之,牒取二家前生父母妻子併原問卷證,一 一皆合。童見前生眷屬相聚而哭。旦拜今生父母養 育恩,曰:「我冤報矣,事畢矣!」一笑仆地而卒。

《高淳縣志》:「安興鄉李溪有虞媼者,因驟雨以杯承簷 間水,水中浮紅絲縷,飲之遂孕。及期產一蛇,身具五 色,媼怖裹而投之溪。每至溪浣洗,蛇輒來就乳,乳亦 湧射,蛇以咽承之。既而厭惡之,砍以刀,正斷其尾,蛇 忽變頭角,巨軀絳章。風雨大作,壅土成墩,而媼已葬 其中矣。龍出溪去,行輒回首顧,凡回者二十有四,一」 回則成一灣,俗稱為「望娘灣。」由湖以達蕪湖江口,不 知所往。每歲寒食及十月節前後,必有風雨昏黑,數 十里遶葬處,雨雹交下,皆云龍祭掃。至則河魚上壅, 居民持網以俟,有一人而獲魚數石者。漁家每覘龍 之出入,以卜魚利。如南入而北出,則南湖獲倍于北。 北入南出,利如之。至今猶然。

縣南五十里新化寺,唐時所建。明萬曆十七年,忽有 二僧載紫霄碧霞佛像至寺,眾方聚觀,僧隨滅跡。鄉 人因建行宮祀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