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八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八十九卷目錄
松江府部彙考一
松江府建置沿革考
松江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松江府星野考
松江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八十九卷
松江府部彙考一
编辑松江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吳亡入越,後入楚。秦為會稽郡、婁縣地,漢因之。東漢屬吳郡,孫吳、晉、宋、齊皆因之。梁置信義郡,省婁縣入焉,尋析婁地為崑山縣。信義廢,仍屬吳郡。郡於陳為吳州。隋為蘇州,大業初,復為吳郡,而縣隸如故。梁時置前京、胥浦二縣,至隋皆廢。唐天寶中,析嘉興地置華亭縣,屬蘇州。五代吳越隸中吳府,後置秀州,以華亭屬之。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又改為嘉興府,華亭為屬邑。元先隸嘉興路,至元間,陞華亭縣為華亭府,後改為松江府,以府北有松江故名,轄華亭。後置上海縣,隸江南浙西道。明因之,嘉靖中,置青浦,屬南直隸。領三縣:
皇清因之。順治十三年,析華亭地置婁縣,隸江南省。
江蘇布政司領縣四
華亭縣:〈附郭。〉
秦漢婁東南境,海鹽北境,屬會稽郡。三國孫吳封陸遜為華亭侯,華亭之名始此。南北朝崑山境,隋如故。唐天寶間,析嘉興地置華亭縣,屬蘇州,移崑山縣治於馬鞍山。五代屬秀州。宋屬嘉興府。元陞華亭府,後罷,立都水庸田司,復罷,改松江府,縣屬之如舊。明松江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八百一十一里。後分其地為婁縣。今
止編戶三百三十一里
《婁》縣:〈附郭。〉
秦置婁縣。漢、三國、晉、東晉、南北朝、宋、齊俱因之。梁析為崑山婁廢。陳、隋皆崑山地。唐、五代、宋、元、明皆為華亭地。
皇清順治十三年,析華亭地為婁縣,編戶三百五十。
里
上海縣
秦,海鹽北境,漢、三國、晉俱因之。南北朝梁、陳為前京縣地。唐華亭縣地,居海之上洋,舊曰華亭海。宋商販聚集,名上海市,置上海市舶司。元分華亭東北五鄉,立上海縣,屬松江府。明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四百九里。
青浦縣
秦、漢、三國、晉、東晉、宋、齊俱婁縣境。梁析為崑山境。陳、隋俱因之。唐為華亭地。五代、宋、元以青龍鎮市舶司屬上海。明嘉靖間,立青浦縣,旋罷。萬曆初復立,屬松江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四十六里。
松江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松江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大海一百里
西至蘇州府長洲縣界,六十里。
南至金山衛,濱海,七十二里。
北至蘇州府崑山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青村千戶所,濱海一百一十里。
東北至蘇州府嘉定縣,一百八里。
西南至浙江嘉興府嘉善縣界,二十七里。
西北至蘇州府崑山縣界八十里。
自府至省城八百里至
京師三千八百二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二里。《華亭縣》:
華亭,附邑也。東至語兒涇上海縣界一十八里,西與婁縣分界。
南至金山衛,濱海,七十二里。
北至五里塘婁縣界五里。
東南至青村所,一百一十里。
東北至七寶鎮,上海縣界,五十四里。
西南與婁縣分界
《西北至二里涇》,與婁縣分界。
東西廣七十八里,南北袤八十一里。
婁縣
婁縣,亦附邑也。東與華亭縣分界。
西至泖湖青浦縣界,一十八里。
南至金山衛七十二里
北至塘橋青浦縣一十五里。
東南與華亭縣分界
東北至七寶鎮,上海縣界,五十四里。
西南至「楓涇鎮」 ,「浙江嘉善縣界,四十五里。」 西北至「鍾賈山」 ,青浦縣界二十七里。
上海縣
府東北九十里為上海。東至川沙堡,濱海五十里。
西至七寶鎮青浦縣界,三十六里。
南至閔行鎮華亭縣界,七十二里。
北至柵橋嘉定縣界,一十八里。
東南至南匯所華亭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吳淞所」 嘉定縣界一十八里。
西南至莘莊鎮華亭縣界,三十六里。
西北至蟠龍塘青浦縣界五十四里。
東西廣八十六里,南北袤九十里。
青浦縣
府西北五十四里為「青浦。」 東至七寶鎮、上海縣界五十四里,至上海縣九十里。
西至澱山湖長洲縣界五十二里,至蘇州府一百二十里。
南至鳳凰山東婁縣界二十里,至婁縣五十五里。
北「至《白鶴江》」 嘉定縣界三十五里,至嘉定縣七十里。
東南至泗涇婁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楊林寺」 嘉定縣五十四里,至上海縣界六十里,至嘉定縣南翔鎮七十二里。
西南:至《金澤》鎮吳縣界四十五里,至吳江縣九十里,至「四十一」 保二區嘉善縣界四十里,至嘉善縣七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華亭縣婁縣附郭。〉
《宋史》:「大海環其東南,長泖繞乎西北。」
《地輿記》:「瀕江重地」
宋魏了《翁學記》:「負海枕江,平疇沃野。」
《元史·沙全傳》:「瀕海重地。」
《松江圖經》:「川流繡錯,則壤稱腴。」
《水利考》水國之勝,七郡關鍵。
《通志》:「後扆九峰,前襟黃浦。」
舊《志》:「府稱澤國以九峰勝。」
《府志》:「後扆九峰,前襟黃浦,大海環其東南,長泖繞乎西北,蓋一都會云。」
上海縣 大海環其東南,三江遶乎西北。青浦縣 面峙九峰,背枕吳淞,右襟三泖,左連滬瀆,川澤沃衍,商賈輻輳,山川靈秀,獨冠他邑。科第日盛,文章行誼,代有傳人。
松江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吳楚之疆,候在熒惑。」
《周禮》「保章氏」 註:「斗牛女,屬揚州。」
漢張衡云:「吳越會稽、揚州入牛一度。」
蔡邕云:「斗六度至須女二度為星紀。」
《晉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之分野。」
《宋天文志》:天市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
《石氏星經》:「斗星七,其杓上衡下,為權主,吳分野。」 明桑悅云:「須女、虛、危、元枵也。」 青州分野,自濟達河,其象為天津。絕雲漢之陽,而岱宗為十二諸侯之府,比於星紀,與吳越同占。南斗,牽牛,星紀也。吳、越,揚州分野。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浸遠,自豫章迄會稽、南粵嶺徼,為越分;蘇、松、吳地屬於南斗無疑。
舊志《春秋緯文耀鉤》曰:蒙山以東至於南江,會稽、震澤,徐揚之間之州屬,權吳所直,連跨數州,松實吳地。是知天文之權星,乃吳分野矣。《上海縣志》:松郡屬南斗,於辰為丑,而西學家又以海邑直二十五度。
《青浦縣志》:青浦析壤,在松西北,吳之東南,越之正北,則分星可類推矣。第南斗牽牛,星紀也,直天漢下流,亦當淮海間,為吳分邑。居澤國正中,上應天漢末尾得其斗氣居多,故人文輩出,實雲漢昭回之助。
松江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華亭縣婁縣附郭。〉
金山 在府東南海水中。舊《志》云:去府九十里。周康王嘗於此築城,其北,即古之海鹽縣,後淪於水。山有平坡,可二十人坐,其北有寒穴。周康王東游,築城,南接金山,曰金山城。去城十里許,當潮勢奔猛處,有周公墩,蓋古人所築以防海者。每歲,武臣率兵入山,巡邏海寇,謂之「搜山。」 寧、紹諸州漁人,多棲泊其間。
小金山 疑在海中。楊維楨云:「予嘗北渡揚子,訪金山之勝,而不知淞之南,又有所謂大金、小金,出沒於雲海之中,如壺嶠之在弱水外也。」 城山 ,《舊經》云:「山狀周環如城,因名。」 又云城山高八十丈,與佘山等。或說干山後一支北引曰繩山,俗傳天馬韁也。吳音繩與城同,疑城山或因此而誤。或曰佘山前一支,迴繞若牆,疑是許山 ,一名焦山,在金山東,距衛五十八里。浮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一百里海中。勝山 ,在金山西松郡前志有浮山,而勝山不載,或云一山而異名耳。
竹嶼山 ,距衛東南七十八里,在許山左達岸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一百六十里海中。
查山 在張堰南稍東去秦山十餘里,舊名遮。《集仙外傳》云:「查玉成鍊丹海上小山中。」 今山臨海,上有浴丹井,而鄉名又曰僊山,其當為查無疑也。
崑山 府西北二十三里長谷之東。陸氏之先葬此。後機雲兄弟有辭,學人以為玉出崑岡,因名。山形圓秀而潤,旁無附麗,望之如覆盎然。蘇縣名崑山,義取乎此,因其地有馬鞍山,俗誤為崑松,人遂以小崑自名,其實非也。潘尼《贈陸機詩》云:「崑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 則名已在機雲前矣。從西北攀躋而上,有閣宏敞,可眺泖湖,其半有讀書臺、婉孌草堂、白駒泉,僧供二陸主於佛殿之西軒,其巔為泗州塔院、三聖閣下瞰大泖,在几席間,梵燈漁火隱現於蒼煙杳渺中,茲山兼以水勝也。
機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以陸士衡得名。山下有平原村,亦以機為平原內史故也。前有陂澤,人家散布汀岸,隱然若圖畫。《圖經》云:「崑山之北,又有機雲,兩山以弟兄得名。」
干山 在府城北二十九里。機山東有水紆迴,從橫雲來,經山下北去郡諸山之最高大者,以形如天馬,稱為天馬山。或傳干將曾此鑄劍。又舊圖經云:「有干姓者居此。」 《圓智寺記》亦謂:山後皆干氏所有,故名。山上多琳宮梵宇,春時遊人甚盛,畫船鼓吹,遙從綠野細水中來,纚纚不絕。嶽祠之側有來鶴軒。其西穿堂當小山,石壁若屏障然。右瞰泖湖,一白萬頃。山頂有雙石魚,相傳風雨化去。其脅有泉,遊人掬以沬面,云能明目。有二陸草堂,在圓智寺,為士衡讀書處。山有雙松臺、餐霞館,有浮圖七級,登覽者極江海之觀,故稱「干山」 為九峰之甲云。
秦山 ,在張堰鎮西,俗呼為秦望,謂始皇曾登此望海,故名。按《嘉禾志》《寰宇記》,海鹽、崑山俱有秦望山,亦謂之「秦住。」 又載秦皇馳道,在華亭崑山南。按三邑封境,鄰接諸山,相望不百里,以馳道參之,豈祖龍俱嘗駐蹕而有斯傳乎?山之陽有仙人洞,外僅容趾,內轉深黑。嘗有秉燧入者,行漸寬廣,未及半燧而返。其巔生異草。取藏笥中,久而沐以湯,鮮翠如生,因名「長生草。」
柘山 在府南六十五里柘湖中。山生柘樹,因
名。「旁有石,其狀如牛。」
蘇山 距衛八十八里
洋山 一作「羊山。」 已上七山,皆在海中,見於《府圖》,而羊尤大,海舶時或至焉。
大海 環府之東南二境,淞江與黃浦會而入焉。其會處曰蹌口,其南與紹興、寧波相望。耆老云:「深夜籟寂」 時,越中雞犬之聲相聞。今天日晴明,南岸諸山皆歷歷可指。
松江 《禹貢》三江之一,即笠澤,在府北上海縣界,府因以名,舊名吳淞江,後以水災去水,亦曰松陵江,其源出太湖,東注於海。《水經》云:松江自湖東北逕七十里,分流謂之三江口。一說吳松江口、白鶴江口、青龍江口,謂之三江口,地勢低於震澤三丈,潮水來時,到震澤底定,所以謂之平江。庾仲初《揚都賦注》云:「松江下七十里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 今松江自吳江長橋東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東北流至澱山,北合趙屯浦,又東合大盈浦,又東合顧會浦,又東合淞子浦、盤龍浦,凡五大浦。至宋家橋轉東南流,與黃浦會而入海。自湖至海,凡五匯四十二灣,乃江潮與湖水相會合之地也。古云:「九里為一灣,一灣低一尺」 ,二百四十里到三江口,三百六十里到大海。其將入海處別名滬瀆。其別派自吳江分流,由急水港鍾為大湖,曰薛澱。
三江 :「吳淞江、婁江、東江也。一自太湖從吳縣鯰魚口北入運河,經郡城婁門東流入上下雉瀆,合新洋江,經太倉塘入海者為婁江。一自太湖從吳江縣長橋東北合龐山湖入長洲界,過大姚浦抵崑山界,分為二,南為吳淞江。一自北為勦娘江,復合為一,東流入嘉定界,經上海合黃浦東入海者為吳淞江。一自白」 蜆江過澱山湖,東至華亭,由黃浦經上海宋家港,合吳淞江北入海者為東江。
舊西湖 按舊志:西湖在府西南二里,周圍三里,為晉陸氏養魚池。《方輿勝覽》云:陸瑁池,故一名瑁湖。東有灘曰唳鶴,鶴飲此水,其聲則清。宋為放生池,其北渚有風月堂、湖光亭,中洲有環碧亭、思吳堂、泳波亭。元知府張之翰即泳波故址立西湖書院。縣丞魏雲翼復為亭於唳鶴灘,仍榜曰「環碧。」 方是時,為郡城第一勝處。其後開江造閘,東流勢緩,潮沙日湮,不半載間,遂為平陸。通舟楫者,僅一小溝。及張士誠築郡城,遺跡遂廢。在外者疏為城壕,惟超果寺後有陂澤瀠繞,南出石梁跨之,曰湖橋。其北有谷水道院者,猶髣髴焉。在內者所存惟此。昔之勝概無復可尋矣。《前志》云:「西湖即谷水。」 《祥符圖經》云:「谷水在縣」 南,長一百五十步,中有五色泉。相傳葛稚川煉丹湖上,丹成投水中,後常湧泉,作五色。《續志》云:「湖有漩渦甚急,小舟經者或沉焉,沉而出者,舐所濡,甘如飴,謂其下甚深,寒若冰雪。」
小湖 《前志》云:在西湖北,今谷陽門內德風橋南有陂澤,抱費千戶宅,西南匯於城下,疑小湖遺跡也。東南行入合掌橋,曰田家灣。
日月河 ,相傳在普照寺南。《雲間占讖》云:「日月河通出狀元。」 明成化乙巳、丙午間,知府樊瑩議疏通之,而莫適所指,乃奮曰:「吾遍城中水鑿之,將必有合。」 遂鑿之。未幾而錢福果狀元及第。今鶴城書院西有月河橋。東有水從市河南行,遂西轉而北出橋下,灣環如半月。普照寺東有水,從市河南行,折而東,過周文襄祠,至清河橋北行,復合於市河。一水自文襄祠後歷開禧橋,橫亙之,其形如「日」 字,後河復淤。萬曆庚子,郡守許維新濬之。辛丑,張以誠狀元及第。
倉河 在普照寺後。按《普照古錄》云:「寺址北至居士橋,荒涼草莽,俗呼草路裡。」 吳越武肅王遣司空張瑗鎮華亭,寺僧待以蔬食,張頷之,密啟武肅王,乃於寺後鑿河三,今軍儲北倉在其陽,故名。西南過豐樂橋,東絕通波塘,與丘家灣水合。
通波塘 自府西中亭橋下北流至通波門。秀州塘諸水從西來會之,遂北為顧會浦。
丘家灣 循府後牆東南行,出東亭橋與米市橋、莊老橋二水合流,出東門。
玉帶河 橫貫府學中,當尊經閣後、魁星樓之南,如腰帶然,故名。其源自仙鶴觀西北行轉而東,與集仙門水合。
牛市涇 在玉帶河北。西通徐家橋,東至龍門寺東。城下舊自此出牛市橋,南流與官紹塘合。其後橋為城基,中絕為二。在城外者,別名「朱家浜」 ,拱秀橋跨其上。
施家瀁 《舊志》云:「延慶寺基本施家瀁」 ,又曰「施家匯,乃瀁之回合處。」 則今寺前及左右河渠通東、南二門者,皆瀁之遺跡也。
龍淵 在府南龍門寺東。舊《志》云:龍淵積水,大旱不竭,今為平陸。自舊西湖至此,為城中之水。米市塘 自東泖港口北流,絕瓜涇塘,過蘆涇,歷黃耳祠北,與張涇合,遂別而東北流,出米市塘橋,俗呼小張涇橋。合城河東流入南水門,至望仙橋而東,又北至米市橋,與丘家灣東門水合,泖港之南,為鄉界涇。
新運鹽河 自金山衛城北流,經張堰鎮西為張涇,過前後岡塘、高蔣涇、廟涇、泖港,從詹家匯出瓜涇塘,遂絕而北接駱家浜,為合塘涇,為蘆涇,東北與米市塘接,折而北至張涇橋與城河接,共長六十三里,凡西南諸水皆由之以入於浦。
運鹽河 有二:其一自青村鹽倉北流,納百曲港、蘆溝諸水,為橫涇,為蒲撻涇,西合倪家灣,由岡涇塘出浦,自蒲撻涇北為魯家匯,由閘港出浦,衛家溝、邵宅港並在其東。其一自下沙場東循海塘北行,以通諸團鹽運,其北至青浦止。三泖 ,在府城西南三十六里。《廣韻注》:「泖,華亭水也。」 《吳郡圖經》云:「泖在華亭境,有上中」 下三名,狹者且八十丈。《祥符圖經》:「谷泖縣西三十五里,周一頃三十九畝。古泖在縣西四十里,周四頃三十九畝。」 今泖之界,西北抵山涇,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捍海塘而止。俗傳近山涇者為上泖,近泖橋者為下泖。《縣圖》以近山涇泖益圓,曰團泖,近泖橋泖益闊,曰大泖。自泖橋而上縈繞百餘里,曰長泖。此三泖之異也。或併胥、顧、謝家二泖為三泖。按二泖在縣東南,一陂澤耳,與三泖相望七十里,其說非也。陸機《對晉武》云:「三泖冬溫夏涼,谷水在其北,金澤、章練、小蒸、大蒸、白牛諸塘在其西,葑澳、走馬諸塘在其東。泖橋之外橫絕而東者,秀州塘也。」 五里塘 在顧會浦東,二里涇東流與洞涇合。祥澤塘 在五里塘北。自顧會浦分支東流,北由玉皇閣與崧子浦合,遂為泗涇。
集賢涇 在通波門東。自城壕分支北流經郡厲壇後,東合於洞涇,其北五里塘也。
官紹塘 在府城南水關外,受城河及斜涇諸水。南行過呂巷、普濟二橋,又過南倉、演武場、丘涇,又東過御史涇,合泖涇入浦。明萬曆七年,潮沙淤淀,因加濬深闊。一支分流南行,過打鐵橋入黃浦,為小官紹塘。亦旋開旋塞。
御史涇 在府東南二里。一名「馭駟涇。」 首起南俞塘明星橋下,其北為斜塘。明萬曆七年重濬。泖涇 在東門外御史涇東。其北口斜連華陽港,南流,合官紹塘入黃浦。絕浦而南,經化成寺,古胥顧泖也。涇以是名。引鹽鐵、蟠龍、南北俞塘諸水南行,合官紹塘入黃浦,水勢壯駛。明萬曆五年,壩截泖涇北口,而蟠龍、俞塘諸水,並繇鹽鐵塘行。今北口復開,而鹽鐵等塘漸淤淺矣。南俞塘 自府東門張塔橋南東流,過三里汀,至呂塘廟,南入鹽鐵。自呂塘分流,東南為語兒涇,入於黃浦。華亭、上海於此分界。北通胡婆涇,其南為荷涇,又東為吳會鎮。自荷涇東流為茭門塘,至竹岡東南為陸道浜,入於黃浦。北俞塘 自府東門楊賣柴橋東流,絕洞涇,過張涇、盤龍、駟馬、紫岡塘,貫沙竹岡,橫濼新涇,東入於黃浦。諺云:「雖得珠千斛,不賣俞塘。」 北:鹽鐵塘 在泖涇東南,長三十里,至葉謝,北達太倉、江陰入江。世傳吳越王於此運鐵,故名。自呂塘廟迤南入黃浦,淤壅不通。明萬曆六年,疏濬深闊,截浦而南,抵曹涇之捍海塘而止。從令涇 在橫濼東,其南通上下橫涇,曰柘瀝塘,至捍海塘止,北流入浦,隔浦與鶯竇湖對。洞涇 自張塔橋北行,貫北俞塘入泗涇。北張涇 在洞涇東,其南接俞塘,北入於泗涇,其東即盤龍塘也。
柘湖 在府南六十五里。《吳地記》云:「周圍五千一百十九頃,中有小山,生柘樹」 ,故湖山皆以柘名。《吳越春秋》:秦海鹽縣淪沒為柘湖,移於武原,復陷為當湖。一說:王莽時改名展武,復陷為湖。晉隆安五年,孫恩北出海鹽,宋武帝築城於故海鹽,恩知不可下,進攻滬瀆,則晉嘗築城於此矣。錢氏有國,浚柘湖及新涇塘,由小官浦入海,則五代時湖當通海,後漸湮塞,僅餘積水,若陂澤然。以今觀之,凡查山之西北,張堰之東南,黃茅、白葦之場,皆其地也。
金山港 在柘湖東十二里,上有「金山營。」 又東
十二里為菊花港,一名「胡家港。」 又東北五十里曰蔡廟港。俱護塘外。
徐浦塘 自舊運鹽河分支,東行草蕩間,歷浦東場曹涇市,至漴闕閘止。其南通海,支渠曰「胡家港,曰金山港,曰菊花港,曰曹涇港。」
高家涇 自張堰東護塘下北流為後涇,為黃泥漊,西入於張涇。其東為白茅涇,又東為沈湖涇,又東為洮港。白茅自護塘北流過前岡為潘涇,至橫涇止。白茅涇之西為黃墳涇,東通洮港,西合後涇,北流至後岡止。
沈湖涇 、洮港 俱自護塘北流至前岡止,其水自胥浦塘北來,又西北為楊樹漊、吳塔涇,俱北入吳家溜。東為界涇,北為趙巷港、奉賢涇,東為招賢涇,又東為龍泉港,北通運港,由亭林鎮前東入鹽鐵塘,東北為得勝港,入於黃浦。顧胥塘 自白茅涇東流,絕沈湖,洮港為善涇,至奉賢涇北為上橫涇,其西北為前岡塘。爛涇 西承長泖、張涇諸水,東入米市塘,為宣洩要道。朱涇在其西北,張宅在其東南。
奉賢涇 在洮港東。北流入運港。其西為新港,北入善涇。逶迤西北行,為楊樹漊,為吳塔涇,至亭林與運港合,北入方西塘。善涇之北為何家溜,東為界涇。又北為鹽河,為趙巷港,東為下橫涇。《前志》云:「其闊十丈。」
「招賢涇 」 在奉賢涇東,闊九丈五尺。
龍泉港 一作「龍船港」 ,在招賢涇東,北通運港。「鹽河 」 在界涇北,東流入鹽鐵塘。
上橫涇 在亭林鎮南。自奉賢涇東流,絕鹽鐵塘,而東歷胡家橋,至柘林市,東入柘瀝塘。「下橫涇 」 在上橫涇北。自奉賢涇東流,過法華橋,東南入胡家橋,與柘瀝塘合。其一支承鹽鐵塘,西接洋涇,西北通爛涇入黃浦。
運港 自亭林鎮東流入鹽鐵塘,北折為白龍潭、吳衝涇,東北通葉謝鎮。
方西塘 自亭林西北流為祝家港,東北入鹽鐵塘。西通洋涇,西北通爛涇,北流為泖涇,東北流入瓜涇塘,與大泖涇對,俗呼為「斜涇。」
淺沙塘 在下橫涇北。西通鹽鐵塘,東流為蒨涇,過沙岡為新塘,過漴缺入金匯塘,止。南橋塘 在淺沙塘北,東流過沙竹岡橫濼從令涇。金匯塘東通青村港,自沙岡西北流為蘆涇,為姚涇,遂為巨漕。
巨漕 在南塘橋北。自萬年涇絕黃浦而北,至六磊塘止。其一支從姚涇而西,入千步涇。望湖涇 在南橋北,東入千步涇,北入黃浦。其北為蔣家浜、秋巷涇、洞涇,其南為俞江塘。俞江塘 今名「俞涇塘」 ,自漕涇北流,絕上下橫涇,與鹽鐵塘合,北入望湖涇。
蕭塘港 在蔣家浜北。自葉謝鎮東流入金匯塘,其上有寺曰「崇福」 ,宋狀元衛涇生於此。其支渠北流為新涇、長漊、清水港,東為顧莊塘。百曲港 自金匯塘東流,其南為東溝塘,入郭家塘。北為雪塔港,又北為蘆溝,為庵港,並東入運鹽河港曲折最多,因名。其上有曲水村、和尚塘 ,起捍海塘,西北流,東通陸江塘及青村港西流入金匯塘。自界涇至此為風涇。以南循海而東北流入浦之水。
小清河 在秀野橋之東,循西林寺東垣北入白龍潭。
白龍潭 在府城谷陽門外坊後柵橋西。其南通小清河,北通二里涇,東出與城河合。潭廣可十餘頃,相傳「有龍蟄其下,水深而清,可瀹可釀。歲旱禱之有應。」 今為商民所侵,巳去潭之半矣。然花晨月夕,尚有遊人,簫鼓畫船,歲時不絕。端午,龍舟水嬉,士女猶集於此。
採花涇 南接城壕,北通二里涇,其東北花園也。有「夜遊涇」 ,相傳陸氏自園泛舟,夜遊於此。前岡塘 自張涇接胥浦塘,東流絕黃墳涇,至白茅涇,折北而東,至亭林入方西塘。其西一支斜入張涇,曰「丫叉涇。」 其東自沈湖涇東北流為千步涇,過蕩涇為褚石涇,過廟涇為吳家溜,為小官紹塘,北入瓜涇塘。
後岡塘 西接橫塘,東流至亭林,與前岡塘合橫涇 ,入小官紹塘。南為盛家灣,東北為張蕩,北為鄉界涇。米市塘明萬曆五年浚。
高蔣涇 自張涇東流,過松隱寺,北流為鄉界涇,為米市塘,東北為蓮花朵,與廟涇俱入小官紹塘。蓮花朵之南為南陽涇,北為中洋涇,又北為北洋涇,並東流南入方西塘,北入祝家港,遂入黃浦。舊《圖》有洋湖,在胥顧謝家泖之南,今化成庵在洋涇北,疑涇即湖之遺跡也。
泖港 自張涇東流,過東西積錢港,絕米市塘,為東泖港,斜入小官紹塘,一名「斜涇。」 米市塘西南即盛家灣斜涇盡處,一水通廟涇,為古謝泖,爛涇在其南。
盛家灣 東北為張蕩,厥田最下,遇旱乃收。瓜涇塘 在郡南九里,西承橫潦涇,南承米市塘,北受詹家匯以北諸水,入於黃浦。
西山涇 在葑澳東崑山、橫雲之間。南通古浦塘,過崑山,絕走馬塘,過橫雲,絕秀溪塘,北入曹港。入港處又名竹管涇。
東山涇 其南至與西山涇同,北入橫雲、小橫二山間,至機山南,別為秀溪塘,西入竹管涇,至干山北,別為察樹涇,東流入柘澤塘,合其西亦入竹管涇,合為曹港。
秦皇走馬塘 自圓泖來,東行至橫雲山前,為橫山塘。東絕沈涇塘,為橫浦。經富林市南,連接丘涇、八曲諸水,東行七里涇,入顧會浦。今俗止稱「走馬塘」 ,從簡也。
沈涇塘 府西五里。南接秀州塘,過秀野橋北行,又西為黃泥漕,為浪墩涇,東為沈村涇,又北為褚庵港。至富林西合橫山塘,東合橫浦,北流為神山塘。又東北為百曲港,自富林西北入鍾賈山,北行至永安橋,為柘澤塘,入大盈浦。自嘉興城下水東北流,此塘所以泄上流之水也。歲旱浚之,亦可引松江水以資灌溉。其一支西行循干山南麓而西者,曰橫浦塘,櫻珠灣在焉。過山涇為秀溪塘,西入於葑澳。
秀州塘 在府西南,俗呼為「官塘。」 源出杭州西湖,歷嘉興而東,至風涇鎮入界。由鎮而東,過白牛塘,絕長泖,北流合滕港,又合黃門橋,合斜塘,過李塔,匯石湖塘,過吉陽匯,合古浦塘,東流入市,為沈涇塘。過小清河,至平政橋入西水門,與舊西湖日月河諸水合,出東門,與俞塘諸水合。循西城而南,合張涇、米市塘,入官紹塘,北過採花涇,東北合顧會浦,自萬安橋東流為朱涇,自斜塘東流入潢潦涇,為黃浦,自李塔匯東流為南錢塘,為風涇,為界涇,為橫泖。
黃橋門 水,自大泖來,入秀州塘。舊於此植木為水竇七十餘,以泄泖水,斜入橫潦涇,其勢甚速。今塞西有六百畝蕩。
斜塘 水,自大泖來,水極湍悍,東入橫潦涇,自黃橋門塞水併入此塘,故其勢益悍。
石湖塘 水出泖,合秀州塘北流,其上為「北錢村市。」
古浦塘 水自圓泖來,行二十七里,歷東西山涇,出跨塘橋,與秀州塘合。
尤墩港 陸家浜 並南通古浦塘,北通浪墩涇。
褚庵港 自沈涇分支東流,有丘涇自白龍潭來會之,貫穿陳沈村、周家草諸聚落間。其南連採花涇,東入顧會浦。其入處曰「二里涇」 ,其旁近曰練家浜、黃家浜、沈家浜、大塔浜、金家浜、浦家浜。神山塘 水北流至佘山,西入諸家塘。百曲港自神山塘分支東北行為黃蠻涇。一水出神山塘,循佘山南麓來會之,並入顧會浦。
朱涇 在郡西南二十七里,承嘉善、平湖、長泖諸水,貫市橋東流,水勢湍悍,絕驅塘。至張涇,東為橫涇,又東為蕩涇,其北流者入於橫潦涇。當市橋回折處,曰落照灣,俗呼「赤日灣」 ,唐船子和尚行化處也。
橫潦涇 即「潦涇」 ,黃浦之首也,楚黃歇所開,今東江注焉。西起秀州塘,東入上海界。
小橫潦涇 西引秀州塘水,東南入於黃浦。南錢塘 一作「南錢港」 ,源於秀州塘,自李塔匯分派而東,散行村落間,為呂巷港。出秀南橋為蔣涇,東匯為莊港,入北為斜涇,過超果寺與瑁湖南口合,東入城河,與張涇合,南入於黃浦。黃泥漕 在沈涇塘之西,其北為浪墩港,又北為褚庵港,東為二里涇,南接採花涇。
界涇 在府西南平湖縣之北境,東直胥浦塘,北為大茫塘,為麪丈港,為東西徐涇,為洋涇,為游涇,為北諸港,為梅林涇、蔣巷港、莊公塘,西為野民涇,北通秀州塘,東南「橫泖。」
東橫泖 其源自當湖、長泖來,界平湖、華亭間。其支流為華家涇、丁家漾,為泖港。其東為秋涇、白涇。經秦山塘南,復東北流,由周倉浜入沈涇。一支東北流為惠高涇,為彭港。其東為朱家漊,北為處士涇,又北為謝墳涇,為西帆涇。東帆涇北為胥浦塘,又北為石臼浦,遂北入瀝瀆塘。瀝瀆塘 一名「璜溪」 ,亦自長泖來,東行過惠高。
涇彭巷港處士涇、西帆涇又東過東帆涇,北入於西浦。「謝墳」 東南為丘涇,其南為白涇,又東為山涇,東帆之東為橫涇,東入石臼浦。
胥浦塘 相傳吳子胥所鑿。自長泖接界涇,東盡納惠高、彭巷處士、瀝瀆諸水,絕石臼浦,至張涇東,為前岡塘。其北流絕歸涇,出朱涇鎮,西為徐涇,出鎮東為驅塘,出太平寺東,為掘撻涇。歸涇 在胥浦北,亦自長泖來,西接大茫塘,東流絕徐涇。驅塘東為橫塘,至張涇東為後岡塘。南有水五岐合流貫徐涇,東入掘撻涇,曰「五丫港」 ,入於洙涇。一支承褚涇而東,至於張涇,北逾米涇、西徐涇,與驅塘東會於橫潦涇。
驅塘 自胥浦北流,絕五丫港歸涇,過朱涇鎮,北入潢潦涇。
掘撻涇 亦出自胥浦,北流至潢潦涇止。「白涇 」 其源自平湖、乍浦來,惠高、彭巷、處士諸涇港,皆所自出。東南通山涇。
山涇 在秦山西,其北通石臼浦。由秦山北轉,東為新河,東北為落河潭,北為沈涇,為曹涇,為褚涇,北入於干巷港。
石臼浦 接山涇,北流為曹港,為前鳳涇,為東松浜。西松浜絕胥浦入潢潦涇。東松之北為蔣松涇,東與張涇合。蔣松北絕橫塘入市涇者,曰「小張涇。」 其東南為新運鹽河。
三汊河 在金山營西三里。其源自平湖界新倉、秦望山諸草蕩來,其地涸燥,北引張堰潮水,以資灌溉。明萬曆中重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