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1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十八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十二

  常州府祠廟考三寺觀附

職方典第七百十八卷

常州府部彙考十二 编辑

常州府祠廟考三寺觀附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江陰縣

乾明、光福禪寺 初,本二院。一唐乾貞時邑人周奉思捨宅建,名「崇聖。」 宋太平興國間,賜額「乾明。」 《一》、至和中,邑人孫諫捨產建,名「華藏」 ,為乾明院。治平中,賜名「壽聖。」 紹興中,避高宗號,改名「廣福。」 乾道九年,知軍嚴煥請於朝,始併為一寺,殿閣崇嚴,為諸山領袖。置僧會司其中,領寺七,歸併庵院四十一。右有觀音殿,其像於宋天聖元年泛海,至傳為水沉香所刻。明成化間,中旨取之,驗非是,乃已。弘治七年,知縣黃傅以設會聚眾,有害於民,火之。殿後有萬佛閣,天順中建。弘治中,柱中火起焚燒,併延旁翼院宇數百楹。嘉靖十五年,正殿輪藏殿俱火。至萬曆十年,重建輪藏殿。十一年重建正殿山門。三十四年重建水「陸堂。」 萬曆甲寅,創學使署,始削去寺之西翼。

皇清順治中,「城守」、水師兩營兵丁《占居康熙辛酉總》。

兵,劉驅之,僧出金置房,以便其遷徙。先是,康熙癸丑,學使虞二球,捐修正殿、法堂,主僧智潤受洞宗付囑。卒塔於華山松陰庵之右。

報恩光孝禪寺 在君山麓。唐天祐時知縣張可琮建,名「永壽。」 宋淳化改「壽寧。」 紹興間,為高宗追福之地,賜今額。元至正壬辰毀,明洪武元年再建,尋廢。宣德十年重建。明末僧寮悉毀。

皇清康熙十一年,割其地為水師之營房。

香山觀音禪寺 在顧山麓。宋建炎初建為顧山庵。元季廢。明洪武三年重建。景泰中,僧玉珂改建,請額于朝。天順三年賜今額。相傳梁昭明太子讀書處。

迎福講寺 在南街,初名「報恩。」 唐天祐中,邑人陶靜捨宅建,殿梁中斷,俗名曰「破寺。」 其牆方勝,相傳魯班遺蹟。中有池,復法師擲筆生蓮花。明萬曆中,因建冰蓮堂于其上。

太平興國教寺 ,在南街。宋太平興國中建,遂名之。大觀初,燼于火,惟存浮圖。當升縣為軍時,即其地為縣。宋末縣廢,元復為寺。至正庚申兵廢。明洪武十七年又建。其浮圖屢有增修。

皇清順治六年七月,放五彩光,凡一十六次。康熙乙

卯寺僧照行等重建大殿禪堂修塔。

禪鄉教寺 在利城。五代宋黃門侍郎蕭惠開建。歷代因葺,元季毀,明洪武元年重建。

皇清增建大悲閣。

太清教寺 在砂山麓,本太清觀舊址。唐天祐中,民人陸頓、戴思逵共建。宋景德間,賜額「景德院。」 元至正間,改太清寺。後兵火廢。明洪武元年重建,邑人卞榮記。成化及崇禎中,屢修。

祥符寺 在縣治東北隅。本古永安院,晉庾、米宅也。宋大中祥符中,改今名。元末廢。明洪武中修建,尋圮。萬曆中,又經重建。後殿宇再遭毀廢,惟僧寮僅存。

皇清康熙十一年,割其址建「水師營房。」

悟空寺 在金鳳鄉。隋林王氏捨宅建。丁弘道《記》云:「隋文帝時,林王捐其舍宅,檀信樹爾藍牆,額懸招隱之名,位壓澄江之上。」 南唐保大間,建鐘樓。宋太平興國中,改悟空。元末火廢,浮圖僅存,名華藏塔。明洪武年間修。隆慶中,副使薛甲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報恩寺 在後梅鎮,宋淳熙四年建,有塔名「報恩。」 元季毀,明洪武中修,崇禎中重修。

永安寺 在夏港寺西。宋咸淳年間,徐統制捨地建。元季毀,明洪武六年重修。

永壽寺 在楊舍。宋靖康元年建,元末廢,明洪武元年重建,萬曆年間修。

禮敬寺 在寶塔池鄉。宋乾道間建,元季廢,明洪武元年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元妙觀 在縣治南。宋大中祥符二年詔建,額曰「天慶。」 先是元年正月,天書降,詔為天慶節。比年十月,令天下建天慶觀。元元貞元年,改元妙。

季世兵廢,明洪武、永樂間,再建道會司,置其中。萬曆丁酉,盡廢。崇禎中,復修玉皇閣、龍虎殿。大壽觀 在南街南,宋末翰林陳錡故宅。錡不仕,元捨宅改建,四世孫昌言提點觀事,其後累加修葺。

皇清康熙十一年,復即其故處建「水師營房。」

能仁院 唐為重光院,在杜橋東。唐天祐中,縣令張蘊捨宅建。宋咸平六年,敕為承天院。政和六年,改今額。元末廢。或云「即杜康宅。」 又毘山南麓,亦名能仁院,宋元豐中,勝法師建。元季廢。明洪武元年重建,萬曆、崇禎間修。

皇清康熙初年復修。

繖湖精舍院 即宋「放生道院」 ,後廢。元僧改建佛院,旋廢。明洪武三年重建。崇禎間修。

皇清順治年間廢。康熙三年,僧雲岩重建。

演教禪院 唐名「感化院」 ,在軍城新津門東北,唐天祐十二年,鎮遏使秦誠建。元季廢。明江陰侯吳良改建城隍廟。

華藏院 在蕭橋之南,本名「歸雲菴」 ,後敕今名。明弘治間廢。

功德院 即「勸忠寺」 ,在由里山。宋淳熙間建,元末廢,明洪武三年重建。

君山禪院 在君山西麓。明萬曆中,僧永明募建。

君山塔院 在君山之巔。宋知軍顏耆仲請改為「感化院。」 元季被兵廢圮。

君山竹院 在君山北,明萬曆孝廉郁庭芝《江左艸堂》故址。

正宗禪院 在觀山,俗名「龍登菴。」 宋宣和三年建。元季兵廢,今重建。

普濟院 在前周鎮,宋咸淳六年建,元季廢,明洪武八年重建。

最勝塔院 在香山西南。慧轂禪師葬此,其徒通昧建,邑大司農張有譽撰《記銘》。

福源院 在前周鎮。宋淳祐二年建,元季廢,明洪武六年重建。

圓通院 在。市西。宋理宗朝建,元末廢。明洪武初重建,永樂初年,增大之。

仁壽院 在青暘市東南,宋葛清孝公建。元末廢,明洪武間復建。

皇清順治八年,改建。

兜率院 舊為白龍寺,在白龍山上有龍洞,唐乾符四年建。宋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詔賜御書,建閣。元末廢,明洪武初重建,有塔,名「兜率。」 光嚴院 在長壽鄉。陳天嘉二年于光捨宅建。元季廢,明洪武十年重建。

萬佛林 在春暉門內,本黃氏《園林》,諸生黃大澳捨建。

十方庵 在朝宗門外,本祠山廟。明萬曆間,僧廣寂拓地建立,為十方雲水暫憩之地。數十年來,踵事增華,蔚為名藍。

皇清康熙壬戌,建庵禪師居此,改法席貢鴻施田一。

百畝

《普濟庵 》「明萬曆二十三年,孝廉馮時熙捨家園建。池水四週,殿堂中峙,為畜放羽毛鱗介之所。」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龔之怡捐建「藥師殿。」

寶倉庵 在敔山,明萬曆中建。

皇清順治中,玉林國師命徒超敬建屋拓基,近庵十。

里內港悉為放生所,大嚴網罟之禁。東有不退禪師塔,法嗣僧健守此。

九蓮庵 :明講師印藏建。

皇清順治五年,別溪通振禪師拓地建屋,規制一新。

庵之上有泉,諸生夏維炎等建亭其上,兵使者原毓宗額之曰:「冷光亭。」

紫金庵 明諸生董去華室建,尼僧優曇居之。

皇清順治間,改「僧庵」,後又改「火神廟」,仍僧守之。

《指柏庵 》,在香山。僧行裕,即諸生吳俊彥,于此勒碑放生。

甘露庵 明天啟元年,楊僎同子諸生楊蕃捨宅建。僎即大覺國師《玉林》之祖。

綠蘿庵 在黃田閘西。明崇禎中,莆田令曹天錫捨基建。

澤枯庵 :在築塘萬骨塋側。塋既成僧,即創庵設接引像,以度六萬七千徇難之靈。

飛錫庵 在定山。唐貞觀中建,法響禪師駐錫處,虎跑泉在焉。宋為壽寧寺下院。紹興中賜額定山寺。又唐代宗時,有僧為武后族孫,號大悲禪師,賈餗撰其銘曰:「制毒龍于金山,馴猛虎于定山。」 在江陰則神龜靈蛇之感現;在江都,則山鬼城隍之懼伏。其塔名普照,明洪武間,僧眾犯。

科。朝廷籍沒之,寺廢今庵。崇禎末年建。

時思庵 在五堡。宋末翰林陳琦建。陳氏先塋在庵旁,故俗稱「陳庵。」 元季燬,明洪武中,八世孫按察使璇重修。其一在良信鄉。洪武二年建,永樂中重建,萬曆中重修。

顧邨庵 在鳳弋鄉。宋嘉泰二年建,元季廢,明洪武四年重建。

集慶庵 在西順鄉。宋端平三年建,元季廢,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奉先庵 二一在西順鄉,一在清化鄉,俱宋建,元末廢,明洪武間重建。

棲真庵 在白龍山。宋紹興三年建,元末燬,明洪武元年重建。

寧神庵 在東順鄉,宋嘉泰元年建。又云「建炎二年建,元末火,明洪武六年重建。」

妙嚴庵 在顧山西,宋咸淳元年建。一云「唐大曆法照禪師建」 ,元末毀,明洪武元年重建。

皇清康熙丁未,建「大士閣。」

三教庵 在華墅鎮

趙庵 在砂山北麓,宋狀元趙良發墓上。「法鎧庵 」 在周莊鎮。

彌陀庵 在夏城鎮

法雲庵 :在五堡。順治八年,改建。

青山庵 在青山,宋端平年間建,元季火,明洪武中重建。

兜率庵 在夏港。宋淳祐元年建,元季火,明洪武間重建。

長壽庵 在五堡。古破廟址。明崇禎中建,置田勒石。

敬親庵 在慶山。明洪武初建於茅莊,永樂初徙此。

雙林庵 在女山。吳元年建。明永樂元年,增建「涌塔庵 。」 明僧買民居,建,有《碑記》。

華嚴庵 明學使毛一鷺生祠,六郡諸生公建。一鷺黨閹,陞蘇松巡撫。後閹敗,眾惡之,毀其像,改為「文昌祠」 ,又改今名。又東關外亦有「華嚴庵」 ,崇禎間指南僧建。

琪林庵 本河南「五聖祠」 ,明萬曆間移建。崇禎初,擴後基為僧庵及東平王廟。

覺海庵 在君山麓,明崇禎間建。

十信庵 明萬曆初,大中丞袁一驥暨子汝思建。

潮音庵 在黃田港口。明崇禎年建。

迎秀庵 在南閘迎秀墩,明崇禎年建。

凝秀庵 在青暘市北,明萬曆間建。

長樂庵 在天慶門外,明萬曆中建。

法憩庵 在春暉門外,即三里廟址。明萬曆間建。

善慶庵 在春暉門外,即七里廟址。明崇禎間建。

青龍庵 在長涇,順治間建,有放生河,東自南角起,西至跨塘橋。有碑記。

興濟庵 在東順鄉,古港庵故址也。有放生池。順治十六年,蘗菴禪師居此。

崇聖庵 「在鋪路橋。」

光嚴庵 在長涇。順治間,里人夏洵甫建。「青蓮庵 」 在朝宗門外,制本湫隘,僧募買張氏園基拓建。

法雲庵 ,在朝宗門外,順治十一年,王逸明建。《山居庵 》,在華山南,前代已有之。明崇禎中,僧人弘慈即故地重建。

皇清初,又建樓三間,基係里民謝姓者,林木苦為戕。

賊李介立出貲買之,力為護持。

蓮花庵 在九蓮庵之上,右有「普同塔。」

慧寧庵 在石頭港東南,康熙年間建。

長生庵 在黃崎,明崇禎年建。

「莖草庵 」 ,在長壽蕩霧墩,任奉江雲祥建。「大悲庵 」 ,在峭岐嚴家壩,康熙年間建。

勝福庵 又名「石墩庵」 ,在馬涇橋南。

圓通庵 一名「悟石」 ,在南門石子街東。鳳弋鄉亦有圓通庵,又名「後虞。」 宋皇慶二年建,元火,明洪武五年重建。

永定庵 ,在永定壩。康熙三年,知縣何爾彬建。「瑞光庵 」 ,在興國寺東,僧永悟建。

「大慈庵 」 在毘山南夏門。繆氏建。

乘願庵 在春暉門外一里,明萬曆末年建。「太平庵 」 在中街。先為中社學,中為查盤廳,後為土地祠,今改為庵。又金童橋亦有太平庵,順治八年建。

《普照庵 》,在下莊壩,後改為《叢席》。

玉池庵 在九蓮庵東

「松隱庵 」 在華山南。

德水庵 在馬涇橋南,明季黃門別業,門臨大池。

皇清曾孫振曾建庵。

虞門庵 庵有塔,名「瑞祥」 ,宋天聖二年建,元季火。明洪武元年重建,又名「天福庵。」

祈福庵 在申港渡口。宋大觀元年建。元季火,明洪武八年重建。

蘆崎庵 在秦望山西北。宋淳祐間,民人杜賢捨地建,元季燬,明洪武元年重建,有放生池。報恩庵 在由里山北。宋嘉定四年建,元末毀,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資福庵 在崇仁鄉。宋建炎三年建,明洪武三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建法堂。

章鄉寺 即資福庵

圓覺庵 順治八年,里人李仲常建。

文昌閣 :在砂山。貢修齡建。

《普門庵 》在華墅。里人吳子輔創建,後削髮為僧。

「元通庵 」 :「在華墅」 ,貢鴻建。

涌蓮庵 貢煒建

烈帝廟庵 在蔡涇鎮。呂宇熙等募建。

「香梵」 庵 :貢廷椿等建。

「元帝庵 」 ,貢廷椿建。

護龍庵 貢修齡建

柏林庵 在香山東,里人陳從堯建。明天啟中,僧人海印增拓募修之。今杭僧定生主守。雖濱大江,幾為郵驛。

《祇樹庵 》在陸家園,康熙二年僧子緣建,宜興縣。

法藏寺 原額基址六十畝,今廢去四十八畝,現存一十二畝,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一百零五間,田七十畝。

通真觀 原額基址四十一畝三分八釐八毫,前廢去一十八畝八分,見存基址、池塘二十二畝五分八釐八毫,有殿宇及道會司等房,共計八十間,田一百三十九畝,山四十二畝二分。西法華寺 原額基址六畝四分七釐,今見存五畝有零,餘廢去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五十間,田六十畝零三分,山八十畝。

會真庵 原額基址一十畝,有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五十六間。田一十六畝,山八畝。

中隱禪院 今名「奇塘庵」 ,原額基址一十四畝八分,有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七十一間,田六十二畝,山一十三畝。

施水庵 原額基址五畝,有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二十一間,塘五分,山四畝五分。

「顯親寺 」 原額基址九畝。有山門殿宇等房,及蔣氏祠堂,共計四十九間,園地五畝。

祠山宮 側有「張仙殿」 ,原額基址三畝六分二釐。有山門殿宇等房,共計五十三間,田二十四畝。

法藏禪寺 在縣西南隅。舊在縣西談村,齊時建,名「重居。」 唐上元二年,移建於縣南二里,會昌間廢,咸通中復。宋大中祥符間賜額。紹定初,令趙與悊倡邑人重建大雄殿。元末火燬。明洪武初移建今地。萬曆間,敕賜《藏經》全部。

皇清康熙二十年,大殿前半傾,佛像露,邑令姚景崇

延僧募修,紳士信形家言殿不宜高,將舊柱截去數尺,五年乃成。圖張兵道像於藏中。先是,兵道張奉諭屠宜城,張不忍,夜縊于東察院,城得免,屠宜民德之。

善權禪寺 宋名廣教禪院,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齊建元二年,以祝英臺故宅創建。唐會昌中廢,其址為海陵鍾離簡之所得。唐「咸通中,李司空蠙嘗肄業於此,奏以私財贖之,復建僧舍,刻疏於石。宋崇寧中,傅待制楫以徽宗潛邸恩,請為墳剎。宣和中,改為崇道觀。建炎元年,詔復為院。明改為善權寺。」 正統十年重建。前有古松柏百餘株。正德中,僧負官租,將鬻以償,邑人陳裒捐百金以留之。松柏地基五畝四分,至今陳氏收戶辦糧。寺中有雷書偃柏,古蹟也。有三生堂,乃唐司空李蠙、宋宰相李綱、學士李曾伯祠柱聯云:「一姓轉身三宰相;三生造寺一因緣。」 有六祠:一祀宋撫幹陳宗道,一祀宋待制丁貴方,「一祀明巡撫周忱,一祀明邑令劉永基,一祀明邑令饒京,一祀明副使邵賢。」 以上皆護法者。

皇清順治間,僧掘《偃柏》而廢之,毀「《三生》神座」為禪堂。

又撤兩廡諸佛,改為僧房。康熙十三年,因所留僧眾多南北拳勇之徒,欲毀陳撫幹宗道祠屋。

以為方丈不容陳氏子孫祭祀,挺刃擊刺,詬誶百端。陳氏舉火爇寺,白松焚死。巡撫馬聞於朝,陳氏罹大獄,族長文彩曰:「吾死,禍乃息耳。吾何愛一死,不以完吾宗族?」 向公庭獨伏厥辜,族人俱得釋。文彩臨刑,族人哭祭者數百人,行道無不感泣。其明年,僧亦以抱怏圓寂。

大蘆禪寺 在縣西南橫山山亭區。唐咸通二年,里人張氏捨宅建,名「大蘆靈峰院。」 宋太平興國中改禪林舊在山麓,至和間徙今地。有華嚴閣。明復大蘆禪寺。

李山禪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洞山鄉。梁普通二年建。唐元和中名「隱靜」 ,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禪寂」 ,明改李山禪寺。

南嶽講寺 在縣西南十里南嶽山。齊永明二年建。唐天寶中稠錫禪師道場。有洗腸池、卓錫泉、天然井。有《吳越全書》《法華經》二帙藏於寺。宋改勝果禪院。鄒道鄉歸自嶺表,卜居未遂。李綱有「乞取西庵踵道鄉」 之句。紹定初重建法堂。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今額。宣德六年重建。寺前有大杉四株,相傳明宣德間寺僧稠「隱手植數百年,常有神烏棲於其上。殿前有《娑羅樹》一株,種自西域。」 其實可療心痛。

福聖教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開寶區。梁大同元年,交州刺史楊師利捨宅建。陳永定元年易名「安國。」 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為福聖禪寺。明改今名。

利益教寺 俗名鍾離寺,在縣西五十里神安區。梁天監十年建。宋熙寧中加「壽聖」 ,隆興中改「廣德利益禪寺。」 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十五年復建,改今名。宣德三年重建。

復隆教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永豐區。齊永明二年建,名會善。唐光化三年號龍溪彌勒上生道場。宋熙寧三年賜號壽聖。隆興間改伏龍禪院。明改今名。

皇清順治二年,火。八年,僧顯忠募建。

慧光教寺 在縣西五十里從善區。本臨津縣濟明寺。唐武德八年,縣廢,寺亦燬。上元元年,移建今地。天寶中,更名圓照。南唐保大三年,敕封「慧光禪寺。」 宋太平興國五年,改慧光寺。明洪武二十四年,改今名。正統六年重修。

金明教寺 在縣北三十里。隋開皇中建,名「西域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元末兵毀,明洪武初復建。

芙蓉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亭區芙蓉山。唐乾元初建,名乾元寺。宋熙寧三年,改聖壽寺。有三到亭。昔大毓禪師駐錫於此,與龐居士問答。紹興八年,了禪師為《記》,有「龐居士三到斯山」 之語。隆興初,改廣福禪院。元至正丙申兵燬,明洪武二十年重建,改教寺。永樂正統間重修,尋毀。嘉靖元年重修。萬曆九年正殿燬,長洲徐顯卿另建「採芝亭」 三間,建正殿。三十六年,史孟麟建講堂,今燬。

皇清順治初年。山寇起。僧散寺頹。僧自閒率法嗣岳。

慧經營興復,岳慧歸雲,峰自閒適圓寂,寺又頹廢,岳慧再來主席,墾荒建殿,功勝於創。邑人徐喈鳳《碑記》。

金沙禪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均山區。陸希聲讀書山房即此。宋熙寧三年,賜名「壽聖金沙。」 隆興初,改「廣福金沙禪寺。」 明嘉靖年間,僧貧寺鬻,中丞杭雙溪捐資贖之。後厥嗣頤泉孫子宣從唐荊川萬履菴往遊,諭使拓成先志。復給田山屋宇,延善覺僧人員珂居守之。縣令方金湖為之肖像,立扁於內。隆慶六年,寺僧真驥,延寶山庵僧德份,協力募助,重建殿宇。

普門禪寺 ,在縣西百里清西區洮湖中大伾山上。唐元和五年建。後修建不一。

慧明禪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臨洮湖。唐上元二年建,名「淨土」 ,後改「善覺。」 會昌中廢。南唐保大八年重建,復號「淨土。」 宋改今額。元未燬,明洪武中重建。正統九年修。

保安禪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開保區保安山南麓。陳永建二年建,名「永安。」 一云唐天祐二年,周承祜捨宅建,名保安。宋熙寧三年更名壽聖保安。隆興初又名廣福。乾道間,周參政葵請為墳剎,改「崇恩彰孝寺。」 明初,復今名。正統間建千佛閣,大殿前有垂柏一株,連數抱而中若剖裂,四圍皆透,見枝葉甚繁,亦木之奇者也。相傳為唐、宋時所植。殿後有汪藻撰《周參政碑》,

顯德禪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唐上元二年建,名永業。一云南唐保大中崔顥捨宅建,名善慶。宋太平興國五年更名保寧,為禪院。宣和四年

復禪寺建炎三年,王樞密淵死,其子琦請為墳剎,改「報國」 、「顯德。」 元末廢,明洪武十九年重建。

皇清順治八年,丁祠等重建觀音大殿。

崇慶禪寺 在縣北五十五里。梁普通二年建,名「養安。」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明洪武四年重建。正統九年重修。

法性寺 在縣北五十里。梁普通二年建,名「白塔。」 一云唐乾元初建,名「聖像。」 光啟二年改今額,後廢,明洪武二年重建。

開勝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從二區胥堂村。唐上元二年建。宋熙寧中改「壽聖」 ;隆興中改「廣福、開勝。」 元末兵毀,明洪武十四年重建。崇禎三年重建正殿。

圓寂禪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荊溪尊者道場。宋太平興國二年賜額,元廢。

承福禪寺 在縣西北七十里。梁天監中建,後廢圮。宋熙寧中重建,元末燬。

崇報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宋嘉泰中,袁參政說友請為墳剎,賜額。元末廢。明永樂中,重建。大潮福源禪寺 ,在縣東南五十餘里,均山區。明永樂初年,修撰吳成學不肯降附,迯至宜興縣,沈暉之祖榮留匿於家,後削髮為僧,號「雪庵。」 榮為築室於山,名「大潮庵。」 正統十二年,僧道性重建,奏請以廢寺「福源」 舊名移入本庵,為「大潮福源禪寺。」 可其請。景泰四年。敕賜《藏經》一部。建閣藏之。

皇清順治七年,僧行楫重修,增置寺田一百二十畝。

顯親追孝禪寺 舊在法藏寺東,為寺別院。宋建中靖國元年,蔣樞密之奇請為墳剎,賜今額。元至正元年,僧方厓建聽秋軒於萬竹間。丙申年,兵毀。明洪武初,僧成大移建今地。二十五年,僧智明等募貲重建。萬曆二十八年,邑人吳正志重建聽秋軒。崇禎九年,周大沂捐金濬放生池。

崇興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大德十年僧玠寧建。明洪武十七年重建,正統十三年再建。靜樂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銅官山側。唐乾元初建,明洪武間重建,宣德七年再建。

碧雲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金泉區煙山。宋嘉泰十四年建。元末廢。明正統七年重建。今名「報恩光孝禪寺。」 天啟元年僧大緣建石佛殿,再建鐵佛殿。

棲雲寺 在縣西南六十餘里永豐區煙山。宋紹興間,樞密王淵與僧了寧共建。明洪武十七年毀,後僧德昇重建。隆慶間廢。萬曆三十六年,眾力重建。

海會寺 初名「庵」 ,在縣南四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永樂六年重建。天順二年改寺,嘉靖癸丑年重修。

衍慶寺 舊名邵塢庵,在縣西南三十里,宋乾道二年建,明洪武十年重建,天順二年賜寺額。福源寺 俗名為「新寺」 ,在縣治東南七里許瑞雲山。宋景定間創建,明初頹廢。景泰間誥封太子太傅徐琳營壙此山,增修為墳剎。

廣福寺 距縣九里。宋紹興中建,今毀。

西法華寺 在縣西北隅。宋咸淳二年建。明洪武中,僧處元重修。嘉靖三十年,僧文旵「重建正殿。隆慶五年、萬曆二年,山門廊廡,僧法明鼎新。」

皇清初年兵毀,順治四年重整。

烏墅寺 在邑東南十五里,明天啟五年建。毘盧寺 ,在邑東南四十里湖㳇鎮,順治七年建。通判熊坊「記。」 邑人徐喈鳳書碑。

楓隱禪寺 ,在南岳寺北,孝廉吳洪裕別業,順治七年捨建。

彰善寺 俗名「陽山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孝侯故居旁。宋樞密郭三益捨宅建。

虞山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虞山,與保安寺相近,並稱「古剎。」 建造年月未詳。

潮音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陽山寺西。明萬曆年間,柳道人於孝感墩前洲上築基創建。普覺庵 在縣南六十里大乘山。宋乾道四年僧人建。明宣德三年僧淨覺再建。

無相庵 在縣西北七里。元至治四年建。清隱庵 在縣東南七十里。元至正五年建。明正統五年重建,萬曆四十六年再建。

正覺庵 在縣西南一百里太平山,元至元三年建,明洪武中重建,有石塔。

寂照庵 在縣南七十里均山區。元至正二年,僧無極建。其僧有善行,累創梵剎。學士承旨危素為撰《塔銘》。明景泰元年,邑人吳煥重其文,刻於中隱禪院。

壽昌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均山區。荊溪尊者建。宋咸淳間,僧副蘭重建。元至正間,僧弘辨修。明永樂間,僧善達重建。又一在伍賢區。未詳創建歲月。

西畬庵 在縣西南四十里,從一區。元大德元年,邑人蔣榮五建。明萬曆丁亥,裔孫芸重修。蔣庵 在縣西南六十里。宋咸淳間建。

潘山庵 在縣西六十里。元至正中僧募建。普明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永豐區。宋咸淳二年僧人建。明正統元年重建。

福泉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鳳飛嶺。晉義興守劉超建,為墳剎。元至正中,僧人重建。明正統間,僧法桂等修。嘉靖間,僧真燿再修。邑人周大賚捐貲相助。

普濟庵 在縣西南九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洪武間重建。又一所在縣西五十里艾墅村。創建年月無考。

萬善庵 在縣東北四十餘里洞山區。元大德八年,僧靜信建。明僧志圓重建。

衍慶庵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成任區。元至治元年建。明洪武十五年,僧德智重建。

慧日庵 俗名「上塘庵」 ,在縣東十五里聞寶區。元大德八年,僧無極建。明洪武初,僧可明重修。永樂間重建。成化十一年,僧覺澄重整殿宇。嘉靖中,僧海潤重修。

觀音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坡陀岡。元至正三年建。

東隱庵 在縣東十八里開寶區。宋咸淳二年,僧無極建。明洪武中僧自源重建。崇禎九年僧通秀重建大殿。

皇清順治丁酉,增建禪堂。

般若庵 在縣西二十里。吳赤烏年間建。明時火燬,邑人陳于廷捐貲移建本村東南。

古城庵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元大曆二年建,後兵燬。明宣德二年,里人陸友仁建。

普覺庵 在縣西七十里神安區。元元統二年僧智仁建。明正統二年重建。

古竹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開寶區。宋乾道中建。明嘉靖十一年毀,十四年重建。

一心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秦山側。元至正間,僧寧一源建。明正統十年,僧海裕重建。

大乘庵 在縣西南四十里蒲墅村。元至正二年鄉民募建。明洪武中守禦官湯旺重修。《廣果庵 》去縣三十里,元至正十年僧智明建。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僧普淳重建。

公文庵 在縣西北十五里公文村官河之內。宋咸淳二年建,後再建。明嘉靖中重修。武進唐翰林與門人王升輩講學於此,因改「公」 為「工。」 西域庵 一名高城庵,在縣西北三十里。宋熙寧十年僧有田建。明永樂二年僧智澄重建。崇先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下邾村。明洪武中僧繼源建。宣德五年僧文飾重建。

皇清康熙二年重建。

廣濟庵 在縣東北五十里。元至元間,僧性虛建。明宣德三年,邑人陳剛重建。

報恩庵 在縣東北七十里。元至元中,僧益堂創建。明洪武十五年,僧惠暹重建。又一所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僧真公建,後兵燬。明洪武二年,邵德修建。

施水庵 今名「寶興院」 ,在縣南門外一里。宋紹興二年建,明宣德元年重建,嘉靖四年重修。

皇清康熙十年,重建大殿并茶亭。

鹿峰庵 在縣南三十里,宋咸淳間建。

順慶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貞觀六年建。大聖庵 在縣東南五十里清泉區。宋嘉定七年僧應「闍黎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僧古航重建。宣德七年僧宗堅重修。嘉靖中僧廣義增置石柱、佛殿、山門。」

昌福庵 在縣東南三十里清泉區。元至正間建。明洪武十五年,僧廣「《太虛》重建。」

慈照庵 在縣東南六十里均山區。元至正四年,僧竹房建。明洪武中,僧永寧重建。

龍華庵 在縣東二十里清泉區。宋咸淳間建。明洪武十八年移建於邵萬八園西圩。

敬親庵 在縣西南五十里途山。舊傳為陸希賢「功德院。」 宋熙寧三年,移建於侍郎橋西。元至正間重建。

福慶庵 在縣東九里滄浦灣。唐乾元中建。明正統六年,僧與里人陳剛共建。

普福庵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清泉區。元至元中,開禪師建。明正統三年,僧洪勗重建。

興福庵 在縣西四十里五賢區。元至正二年僧茂山建。明正統十二年重建。

郵堂庵 在縣西六十里從善區。唐上元二年僧大寧建。明永樂中僧玉琳再建。

胡墅庵 在縣西北七十里。宋淳祐間,僧大乘建。明正統十年,僧淨覺重建。

善慶庵 在縣西六十里萬畝圩。宋嘉定間,僧玅法建。明正統九年,僧可力重建。

餘慶庵 俗名「楊舍庵」 ,在縣西四十五里五賢區。宋紹興十五年,僧了悟建。明洪武十三年,僧永興再建。正統三年,僧永安再建。嘉靖十八年,僧德曦重建大殿。

圓通庵 在縣西四十五里周聰圩。元至正二年建。

妙泉庵 今名「妙泉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琅玕山。宋咸淳二年僧原祥建。明建文四年僧价旻重建。宣德七年僧文琳再建。前有龍潭,周廣三丈,深不可測。

黃石庵 在縣西南九十五里西山厓上,有天生石橋一座,丹竈一穴。世稱黃石公嘗煉丹於此。齊建元三年,僧明玉建。明正統七年僧智亨重建。

報德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城坎村。宋治平三年,僧道興建。明洪武中,僧本正重建。

勝壽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金泉區俞山。元至正三年建。明正統六年再建。

敬享庵 在縣西南二十里山亭區。宋紹興十一年建,明永樂二年重建。天啟二年,僧貧將毀,邑人萬象新《捐貲》留之。

皇清順治四年重建。

福源庵 今名寺在縣西南五十里,從三區紫雲山。元至正二年建,有石井可丈餘,泉泛如沸,大旱不竭,因以名庵。元末兵燬,明正統四年重建,明末正殿毀。

皇清順治八年,丁祠捐銀三百兩與僧圓融重建。邑

人顧一讓、平陵馬世俊撰《碑記》。

寂慶庵 在縣西七十里埠頭村,元大德間建。敬先庵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亳村。宋宣和中,里人尹凱之與僧建。明正統間裔孫尹弼重修。後桂庵 今名「淨明」 ,在縣西北十五里成任區。元至正二年建,明永樂元年重建。

永福庵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宋咸淳二年創建。明永樂二年,僧善成重建。

顯祖庵 在縣東北四十里唐門村。宋淳祐間建,後兵毀。明洪武中,僧永嵩重建。

福善庵 在縣北七里。宋咸淳二年,僧燈庵建。明正統元年,僧宗展募貲重建。

潘山庵 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湖㳇鎮。明嘉靖間,邑人王玭鼎新萬倉捨田五畝四分,以供香火。

大士庵 在縣東南三十六里清泉區。明弘治中徐元相建,萬曆十三年道人吳普明重修。茅庵 在君山絕頂,明嘉靖中僧道澄建,萬哲助山一百畝。

慶福庵 在縣西南五十里。宋紹興八年,李綱建。明萬曆十四年,里人李《金儉》重建。

新莊庵 在清西區新莊橋。

終隱庵 在縣西北五十里談村。明初許茂卻聘,隱居於此,故名。今為禪院。

任勝庵 在縣西南五十里。元至正元年,里人董楠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董昌重修。

泗州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張渚鎮。奉祀袁府君像。明永樂中創建。後晉陵唐鶴徵捨地拓基,里人陳允迪捐貲重建。

香雲庵 在縣西北十八里高遙橋北。明成化十五年建,萬曆二年重修。崇禎丙子年僧人募建正殿。

白雲庵 在縣西六十里大樹村。元至正元年,里人丁達善建。

白雲庵 在縣西六十里壅村。明景泰三年,里人丁貞捨基,道人黃福募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慈照募建正殿。

五雲庵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龍溪渡。康熙元年募建茶亭。

靜壽庵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蔣灣山。宋咸淳二年建。明洪武四年重建,崇禎間重修。

松村庵 舊名顯教庵,在縣東北五十里三洞橋北。唐貞觀間建。明初有道者大書「松村」 二字於壁,遂名松村。

崇善庵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崇真道院之西。

明萬曆年間,僧心閒創建。

皇清康熙十八年,重建山門。

高隱庵 在縣北七里。明萬曆年間,邑人湯兆京《記》。

皇清康熙八年,僧隱初重建。

高士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明萬曆年間,繆希雍、湯兆京建。吳興朱國楨題額。

東庵 在從善區芳莊。明萬曆二十八年,吳承裕捐貲建。

廣福庵 在從善區蔣墅,明萬曆中建。

覺斯庵 在縣東北二十里,邑人蔣龍光「記。」 準提庵 在縣西門外,康熙六年,邑人曹恂倡建。史可程《記》。十八年修。

憩雲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麻山𡵚。順治九年建。

淨土庵 在縣西關南。順治中建,康熙中修。覺逸庵 舊名「東山草堂」 ,在畫溪之濱。明周延儒山莊子庶常奕封捨莊為庵,延龍池僧超隱居之。面山而臨水,竹樹蔭翳,足增畫溪之勝。禮庵 在縣西南五十里善權洞口。於康熙十四年曹洞第三十世前住持善權寺僧寒松特建,守百愚和尚塔。邑人徐喈鳳書額。

氿龍庵 在東關外水浮地。明洪武初年建,嘉靖年間修,鎮東流之水故也。

皇清康熙九年,邑人路序、新安汪懋煃倡舉《放生會》。

以東關潭為放生河,周啟巂作《記》,勒碑於庵門。禹門興化禪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龍池山上。宋咸淳中建。有龍湫、雞冠石、捨身石、白雲岩。山峰特峻,眺望可數百里,景色陰晴,旦暮各異。元重建。

聖感禪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𠙶亭區。蕭齊永明元年建,名「香勝。」 唐廣明中更名護國禪林。宋太平興國五年改今額。明萬曆年間,僧清瑾重建大殿。

中隱禪院 俗名「奇塘庵」 ,在縣東北一里開寶區。元大德中建,邑人蔣贇等捐助。明正統十三年重修。

慈雲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浯橋村。宋咸淳元年建,後兵燬,明永樂中重建,明末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修。

普明庵 在縣西北六十里𠙶亭鄉。元建。明洪武末重建。嘉靖隆慶間道人談惠鼎新之。大聖院 在縣北三里開寶區。唐顯慶三年僧大方建。宋咸淳二年僧妙智修。明永樂中僧宗瑜重建。正德十年僧道全修。景泰四年里人蔣冕修,萬曆十四年僧照所重建大殿。俞霑《記》。又一所,在縣西北七十里神安區。唐元和六年鐵牛和尚建。明永樂二年僧茹芝、宣德二年僧如𤣱等先後重建。福田院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亳村。宋淳祐二年建,明洪武十八年重建。正統九年修。

普照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天祐二年建。明永樂十六年重建。正統五年里人重建。

大覺院 在縣西南九十里白塔山。宋咸淳元年建。明宣德中修,萬曆中重修,天啟間再修。南隱禪院 在縣南三十里象山麓。元至正三年建。明正統五年僧法雲再修。

慧林禪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百瀆。明嘉靖五年杭奎捐貲建,為杭中丞香火。崇禎十四年修。靜山堂 在縣北二里許開寶區。唐開元間建,僧休心重建。唐時囤碑尚存。

皇清順治年間,僧超祖建禪堂,重修大殿。康熙二十

一年重修

白蓮堂 在成任區城塘。元大德二年建。明洪武十八年重建。正統十一年復建。

大聖堂 在縣西北七十里清東區。元泰定元年創建。明洪熙元年僧法仁修。

泗州堂 在縣西南八十里。明洪武十四年,里人吳得建。

樂善堂 :在南門大街。邑人曹亮武倡募,施棺有年,因捐樓房三進、基地三分五釐。協捐者周世傑、萬袞侍、萬廷詔,而助資修葺,則蔣庠復也。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又募周氏空基二分,建屋「育嬰。」

飯僧

磬山禪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明天啟中建。接待禪院 在縣北二十里。元延祐四年建。永興禪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鳳川山中。有山一百畝,田二十畝。前朝舊剎,兵火燬壞,里人張四維捐貲重建,殿宇煥然。

仁澤禪院 :在縣北三里。順治十一年,邑人吳友忠捐貲建。

安樂淨院 :在縣北一里弔橋東,順治十三年建。

香潔禪院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泉區。順治十四年,邑人吳益同僧自証建。

天相院 在縣西四十里安樂橋。明洪武初,建真武廟。

皇清康熙丙午,霞溪陸氏捨基重建,改今名。

觀音堂 在縣西南五十餘里從善區下莊。明嘉靖中,里人丁七捨宅建。

通真觀 在縣東南隅。陳太建二年建,名「宏道。」 唐神龍中改「興道。」 宋大中祥符二年賜額「元通」 ,避國諱改今名。有北極閣,南唐保大中,道士馮道京建。閣前有井,井西有手植雙柏,色極蒼翠,今不存。蜀人盧縕文提刑過此,題曰:「雙樹婆娑三十年,江南秀色上參天。」 宋大觀二年,侍郎鄒忠公浩宿道士周希信房,題其軒曰「一覺所。」 蓋以夢覺等其身,則慨然論事,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明洪武二年,道士王秋碧復建。正統中,道會談景真等再建,敕賜《道藏經》一部,安奉玉皇閣。嘉靖三十年,經閣並燬,惟敕見存,而觀宇圮甚。隆慶六年,道會王元志、閔似默以觀乃祝聖習儀之所,募歙商朱永,首捐金三百兩,倡率鼎新。萬曆十二年,道士談圓慧募建文昌閣於大殿之南,邑人萬士和《記》。萬曆十六年,陳令移建鑾駕庫於殿東北隅。

皇清順治十五年,邑人周奕封捨樓木三間道《會王》

尚賢捐貲,鼎建「文昌閣」 四間於殿後東側。康熙九年,以大殿將傾,往洞庭山席氏家募化金五百兩。至十六年,以貲不繼,復往他處募之。道士張一諫竟卒於外,蔡尚質等踵成其事。

沖寂觀 在縣西五十里神安區官村。唐弘道元年,周選捨宅為觀,名「凌霞。」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元寂》。八年,避國諱,改今名。初,南唐時有道士許堅來遊,題詩云云。俗傳選因宅并有白兔升天,遂捨宅為觀。明正統二年重建。

洞靈觀 今名天申宮,在縣南四十里均山區張公洞前。單氏《風土志》云:吳赤烏年間建,初為佛寺。唐開元元年,萬惠昭天師投龍至此,奏復為觀。元宗御賜題額,後兵毀。許用晦《丁卯集》有《詠洞靈觀冬青樹》詩。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微繪圖奏請,遂賜營建。韓熙載《碑》云:「奮御筆以題額賜洞靈之美名。」 宋大中祥符四年賜金帛一新棟宇。乾道六年賜額「天申萬壽宮。」 明洪武二年道士陳清源復建,後廢。宣德二年道會談惟一構屋數楹,僅存其址。觀前石柱六,如華表,插天上刻時。泰定三年住山李勳募建,今仆其一。

會真庵 在縣西門外社稷壇前。「唐混康劉真人插蘆於地,枯蘆成葦,遂創此庵。宋建炎二年重建,後兵毀。明洪武二年,道士范道真等重修。永樂初,尚書蔣守約以樂舞生由此發軔。宣德間,道土屠景芳重修。正德中,道士徐元祚再修。嘉靖中,道士吳應仁重建正殿。萬曆二年,道士盧德膺重建大殿。」 萬士和《記》。

太平衍慶觀 在縣西五十里五牧村,今廢。迎真道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東亳陽。元泰定三年,道士鄭師正建,有《岳聖堂》猶存。

華陽道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東霞埠。宋建炎二年,茅山宗師劉混棲真於此。明洪武中重建,永樂中再建。

崇真道院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洞山區。唐開元二年建,後兵毀,明正統年重建。

玉潭仙院 在縣東南玉女潭之上。明嘉靖中,溧陽史際建,敕賜今額。今廢。

龍王殿 在琅玕山,離城八十里。其建置年月無考,明萬曆中重修。

真武堂 一在周孝侯廟後,南向。明萬曆初建。一在縣西南七十里張渚鎮,道士陸永德建。一在縣西北四十里板清圩,元皇慶二年邑人吳仲名建,嗣孫吳彥德重修。一在縣西澗橋南。一在清泉區徐禧蕩,明萬曆中道人郭定元募建,邑人徐封捨地勒碣,俞霑等並撰碑記。餘各村坊多有建置不一。

三官堂 在縣北三十三里和橋鎮,元泰定四年建。明成化乙酉,邑人邵珪撰《記》。萬曆元年盜毀,道士陳自鋼重建。一在縣東南四十里蠡墅村,明萬曆中建。

皇清康熙九年,里人袁文茂重修。

地藏殿 「在縣西南八十里太華山。明天啟四年建。」

靖江縣

崇聖寺 舊在今縣城西南十七里衙前港。「宋淳熙二年建。明成化八年建縣。十年,令張汝華遂遷寺於縣城東門內,為習儀祝釐之所。有大雄殿,有山門,有法堂。嘉靖二十一年,建天王殿於大雄殿前。三十二年,令汪玉毀法堂而四。十四年,令柴喬復修之。隆慶中,令張秉鐸建鐘樓於山門內,立碑記焉。」 萬曆六年,僧會思復捐貲重新。三十四年令朱勳移法堂稍東,以其址建藏經閣,又買西畔地構樓。而寺前臨街之「萬壽坊」 ,則四十二年令趙應璵所建。崇禎十年僧會了凡捨己貲二百金,及募紳衿士民貲重建大雄寶殿、大金蓮座、法身三尊。了凡又同本師祖齡將本房田二百餘畝變價五百餘金。奉令陳函煇命,改建鐘樓於天王殿前東偏,併新山門、天王殿萬壽坊,濬四眼義井,而舊設贍寺香火田二十畝,蓋貲出僧會復置。

皇清康熙十二年,鄭重復建。二十年,令胡必蕃重建。

大殿鐘樓

東塔寺 在東門外巽河北。明萬曆二十三年,令朱邦憲從形家言,以此地當巽,宜建「文峰。」 邑光祿朱正約乃建塔方至三層,未竣而卒。後四十六年,令劉志斌捐俸首倡,合通縣力成之。原香火田一十六畝,皆出自光祿。今田為後人攘去矣。

孤山寺 在邑東北十里。當靖未置縣,隸泰興時自漢唐以來,嘗著靈異,殿宇之設,從來久矣。循山南路而上,路半有坊,曰躡雲。」 舊路頗峻嶄,今改折而西,登層臺,右梵宇,稍南為土神祠。更西折達北,為山門。門東盤石,上有三茅真君祠。門西南高址為仙人臺,古柏數百株,青蔥多蔭。觀音庵在其下。山門左右列俱僧寮,直北向有室,為山之重門。更進,登大崇臺,為山之中址,有殿曰「東嶽行宮。」 明正德十年,王令棨霄建。臺下廡東西向,即殿之翼衛也。殿後高數丈,有廳以恣客遊。廳後突起,復五六丈高止矣,是曰孤山。之巔有樓焉,額曰「環玉」 ,以山在江中故也。令趙應旟書「《定水恒沙表》其上。時董太史元宰適至,趙令之座師也。因乞題額,董為書曰:「海柱峰」 後樓圮扁盡毀,山僧智函更募建之。其柏竹雜樹,皆令易幹所植。

皇清順治六年,邑人陸璿復修葺之。

「護國寺 」 ,在馬洲書院,令陳函煇建。以連年災祲不時,蝗蝻繼起,特建,故名。

釣臺寺 在縣西八里和尚港東。建於明弘治前。後為風潮漂沒,無存。

証聖寺 一名「正聖寺」 ,在縣西二十里范家港。明萬曆年間坍去,續移建於孫祠鎮西,即名東岳殿。寺鐘、鐵爐至今猶存。

古崇聖寺 :在陳公港。宋、元時即有之。《舊志》云:「其遺址旁有僧塔,今亦不存。嗣僧覆茅,以繼香火。」 今住持慧澤稍崇,飾之如制。

鎮海寺 在西沙,去縣四十里。始創於明萬曆戊午,至崇禎年,僧會了凡、同祖師齡奉邑令陳函煇命,捐貲建。

永慶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弘治年建。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修山門殿,凡四重。

長安寺 在縣西南隅,今廢。

東嶽行宮 一在東新港,柴令喬因故址重建。明萬曆間,坍,乃遷於焦山團,紫微宮之前。邑人陸本魯助田三畝,捐金二百餘。一在隱山團,孫祠堂之西。萬曆年間,因証聖寺臨坍,移建於此。邑人張卿重修,其殿基係本僧自置。

「三元行宮 」 一在祠山殿東北,地一畝六分。一在永慶團,址五畝,田五畝有奇。里民鞠舜建。「天妃宮 」 在瀾港,明崇禎中里人褚氏建,未幾坍毀。

皇清康熙五年,邑令鄭重重建。

楞嚴庵 在北門外,址十三畝,梵宇門廡皆備。明萬曆末,邑人沈其旋為戒衲海門倡建,其墓塔在焉。董思白題其額。

放生庵 在城內東北隅。舊有小池半畝許,乃朱氏廢地。令陳函煇見之,曰:「此中可放生。」 於是邑人朱大楨捐地太學,朱維炯募建庵,請九華僧修琮居之。

一了庵 又名「一廖庵」 ,在巡檢司港西,已坍。今在王都港。基地七畝,皆僧自置。

太平庵 去縣西十五里。明弘治間建,鄭令翹廢。隆慶間,里人復建。前殿、鐘樓五間,後禪室左右有廂。萬曆中重修。

大慈庵 ,在長安團。太學孫培純捐貲建,有香火田二十畝。

考證

白雲庵 在邑西南長安團界,明萬曆末建。有香火田一十二畝。

萬壽庵 在邑東南二十五里耿公團,明萬曆二十八年,邑民孫祥倡建。有香火田八畝九分。藥師庵 原係「張公殿」 ,明萬曆初,邑諸生朱肇穆建,後朱侯勳增修,易今名。址二畝六分,在東閘東六里永慶團。

海會庵 在永慶團新港里。民劉鈿建。

淨業庵 ,在孤山團,香火田併基地共九畝。普度庵 ,在孤山團。明天啟末,太學鄭維翰建。文殊庵 ,在新港,逸民張可建。

淨土庵 在孤山南流水港,僧福募邑人秦元超建。

靈雲庵 即「火神廟」 ,在北門外通濟橋畔,明崇禎中建。

永寧庵 在西洪沙浹往港西「崇聖寺,僧恭信、福如建。」

湧蓮庵 在小沙團大港東。

永鎮庵 在西寧鎮西北里許。邑人葉之蓁建。「集福庵 」 在廟樹港。

淨土庵 在天王港楊末橋東。明天啟中,邑人蔡元超建。

如來庵 在東門外三官殿北,基二畝。明崇禎中建。

善慶庵 在東門外秦家橋。

白衣庵 在百家港

大覺庵 在邑東北三十里卜家港東。明崇禎末建。

潮音庵 在江陰黃田港口。明萬曆末年,邑令趙應旟以為渡江而南,無停憩之所,因於港口買地一畝,構小庵,使靖僧居之。靖縣中納其稅,其中香火,皆靖士民供之,有令勿募。江陰今舊址已坍沒,庵移於百步之內,然靖士民之供猶然也。

如來庵 在瀾港新橋西。明嘉靖三年,邑民朱文達建。

萬壽庵 在北門外

真武殿 在北門外二里。明萬曆末邑民楊汝文修。後重建禪堂,請邑令改題為「法藏庵。」 朝陽殿 在西門外直街盡處。明成化十年建,中祀嶽神。崇禎十一年邑人朱家栻重新之。祠山殿 在東門外直街盡處。舊基地二分二釐,門一殿一而已。明末邑人夏起潛謀於眾,於殿後拓地一畝餘,建禪堂,前後五楹,左右廂各三楹。

玉皇殿 凡二,一在邑西南寒山閘旁,基地十畝,山門二間,殿堂、禪堂各五間。明嘉靖中有僧募建。萬曆末重修,題曰「華嚴庵。」 又邑東五里有小庵,亦名玉皇殿,規制差小。

張公殿 在蘇家港。公水神也。邑東坍甚,丞孫京令民迎神於浙之蕭山縣,歸祀之。數月後,民見神燈數百蔽江而來,布滿於祠前。江口自此漸漲,年餘,得平沙十餘里。邑西之民謀曰:「神之靈如是哉!」 因夜往迎神像而祀之於西。未幾,西亦漸漲,於是南北江口皆有張公殿。

總觀音殿 ,不知創自何時。舊《志》:吳赤烏間牛郎建,然無可考,去縣西十里。故老云:明洪武初有四殿,其東、南二殿,壞於潮,邑人乃遷二殿神像同祀於此,故有「總觀音」 之稱。今改名法在庵。地藏殿 凡二:一在東門外三官殿東,基一畝二分,殿門各五間,左右廂各三間。明萬曆四十三年,僧直彩募建,有香火田七畝,僧自置,一在縣西四十里許,民黃晚成同高凌漢倡建香火田二十一畝。

三官殿 「在縣東門外稍北,基一畝六分,明萬曆四十二年建」 ,舊制甚備,後毀。今惟殿三間,兩廂各三間。

烈帝殿 即「鵝雲庵」 ,在北關外。順治五年,邑令高攀龍同眾鄉紳建。

三茅觀 在南門外,胡公祠西基二畝五分。前門三楹,中觀三楹,後道舍二十楹。明隆慶四年建。

元真觀 即紫微宮。舊《志》云:「三國吳赤烏元年建。」 不知何據。明景泰三年,易今額,然邑人猶仍故稱。在縣西南十七里衙前港。正德十年重修,旋坍沒。萬曆初年,遷於草觀音庵之南。

延禧觀 一名「三官殿」 ,在邑西二十五里隱山團。明天啟中,邑簿楊鳴鳳捐俸建復施田二十餘畝,贍香火。

觀音堂 在縣西五里許大河邊,原係陳姓其人者建。

皇清康熙五年,邑紳朱鳳台於廟前造房三間。《遇夏》

施茶,遇冬施姜湯,并施田十畝,命僧主之。「三義廟 」 在斜橋鎮。明天啟三年,倪大立建。如來庵 ,在斜橋鎮下。順治十三年,倪允陞建,並施香火田三十畝,僧住持。

福聚庵 在南門外。順治十年,韓宏奎捐貲建。「引善庵 」 在東閘永慶團。邑人徐大就建,并助香火田二十畝,命僧主之。

「太靈宮 」 在東關外。康熙十九年,邑民高玉林捐屋五間,朱一鷺修建山門左右兩廂七間。「悟真觀 」 在東關外。康熙九年,周演道建基九分八釐。

龍王廟 :在元山團大河邊。康熙十四年,邑民劉國建。有香火田四畝。

寶善庵 在元山團。順治十六年,邑民俞芝建。有香火田一畝八分。

大悲庵 在縣後。順治年間,邑人建。

普光殿 ,在元山團。順治二年,邑紳葉輝建,捐香火田五畝。

繼善觀 在永慶團,康熙十三年邑民孫耀建。紫極宮 在永慶團倪家流漕,康熙二年邑民戴皇恩建。捐香火田五十畝。

永甸庵 在焦山團濟陽港邊。明崇禎年間,里人江呈文秀建。

文武殿 在邑西四十里西寧鎮。明天啟年間建造。

法喜庵 在邑西四十里焦山團朱束港邊。明末,里人王民信建。有香火田四十畝。

皇清康熙中重修,增置田十七畝。

天龍庵 在邑西四十餘里隱山團,毘盧市南,舊名「玉皇殿」 ,順治年間建,康熙年間重修。石相三官殿 在邑西二十里隱山團生祠鎮,明末崇禎初年建。

大慈宮 一名「永興觀」 ,在邑西三十餘里隱山團。康熙年間,邑民江陸、丁常高倡建,各置香火田五畝。

育嬰堂 :邑紳朱鳳台捐房屋一所,平沙課田二百畝。范公理、孫君望各捐銀十兩。

惜字庵 :邑紳朱鳳台捐屋九間,課田十六畝。朱五其、劉質先、鮑懷瑾、懷琮各捐課田一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