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六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六十二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十
揚州府驛遞考
揚州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七百六十二卷
揚州府部彙考十
编辑揚州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江都縣
邵伯驛 在縣北四十五里。本鎮官河東岸,一等極衝。原設馬九十匹,今添馬十匹,共馬一百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二千八百八十兩,歲需買馬價銀一千五百兩,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藥材、鞦鐙、鞍屉、皮條、修理棚廠等項銀一百八十兩。
原設馬夫九十名,今添設馬夫十名,共一百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四百四十兩。
原設水夫一百名,今添水夫六十名,共設水夫一百六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二千三百四兩。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支應」等銀。
一萬一千二百九兩。今於康熙十年十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二千四十一兩,共銀一萬三千二百。
五十兩
原設旱夫七十名,今添旱夫二十名,共九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
原設廣陵驛。支應廩糧銀七百兩。今添銀一百兩、共銀八百兩
原設邵伯驛,支應廩糧銀三百兩。今添銀一百五十兩,共銀四百五十兩。
以上歲共需銀一萬三千二百五十兩。
邵伯腰站
「一等極衝」 ,原設馬四十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歲需買馬銀六百兩。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藥材、獸醫、鞦鐙皮條、修理棚廠等項,每匹歲需銀一兩八錢,共銀七十二兩。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等銀二千
三百八十八兩。今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十二兩,共銀二千四百兩。
原設馬夫四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五百七十六兩。
以上歲共需銀二千四百兩,即在江都縣「遞馬」 項下支給。
儀真縣
水驛 舊為迎鑾驛,在縣南一里,即建安故驛,儀真衛舊址也。明洪武元年春,驛丞張中肇建,後病其非通衢,十三年秋,驛丞張讓始請移城外。永樂十三年秋,驛丞胡清鑑重修。後罷省「迎鑾」 ,遂以其地為「山川壇」 ,後改置儀真水驛。原額站船十七隻,船頭三十人,馬頭十六人,水夫一百七十人。驛站馬十二匹,上馬二,中馬六,下馬四,上、中下鋪陳八十副。今驛圮官居民房水夫一百二十名
二等次衝原設馬二十五匹,今添馬五匹;又原調馬二十匹,在站外止歸回馬二十匹。共馬五十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千四百四十兩,歲需買馬價銀五百兩,年半方准報倒。鞍轡、槽鐁、鍋桶、燈油、藥材并修理棚廠等項,每匹需銀一兩八錢,共銀九十兩。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支應」等銀。
二千二百八十七兩五錢。又「歸回原撥界首站馬二十匹」 工料等銀一千四十二兩四錢,共額銀三千三百二十九兩九錢,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今酌復銀一千五百四十八兩一錢。共額銀
四千八百七十八兩
原設馬夫二十名,今添馬夫四名,又歸回原調界首。「腰站」 馬夫十六名,共馬夫四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五百七十六兩。原設水夫四十名,今添水夫四十名,共八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一百五
十二兩
原設旱夫二十名,今添三十名,共五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七百二十兩。原設儀真水驛,支應廩糧銀二百兩,今加銀二百兩,共銀四百兩。
以上通共歲需銀四千八百七十八兩。
接官廳 在東關河濱。明末圮廢。
皇清康熙七年,邢有亮出貲重建運石築砌河岸官
民舟楫往來稱便
總鋪 在縣門鼓樓西
汊河鋪 在縣東十里
德明鋪 在縣東二十里。
朴樹灣鋪 在縣東三十里。
曹村鋪 在縣西十里
陡山鋪 在縣西二十里。
岳家山鋪 在縣西三十里。
褚家堡鋪 在縣西四十里。
以上諸鋪,各有司吏、司兵。宋時鋪曰「南門鋪」 、東門鋪、北門鋪、汊河鋪、臘山鋪、橫驛鋪、曹村鋪、太子港鋪、張家店鋪、彭家店鋪、帳幔鋪、西團窩鋪,凡十二。
泰興縣:〈無驛。〉
高郵州
盂城驛 ,在南門外。正廳五間,後廳五間,庫房二間,廊房十四間,馬房十二間,前鼓樓三間。驛北驛丞宅一所,房十二間,夫廠一所六間,今廢。「一等極衝」 ,原設馬七十匹,今添馬五匹,共馬七十五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二千一百六十兩,歲需買馬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藥材、鞦鐙皮條、修理棚廠等項,共銀一百三十五兩。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支應」等銀。
六千九百九十五兩,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共額銀八千七
百一十八兩
原設馬夫七十名,今添馬夫五名,共七十五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八十兩。原設水夫一百名,今添水夫五十名,共一百五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二千一百六十兩。
原設旱夫四十名,今添旱夫三十名,共七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八兩。原設盂城驛,支應廩糧銀五百兩,今添銀一百兩,共銀六百兩。
原設界首驛,支應廩糧銀三百兩。今添銀一百五十兩,共銀四百五十兩。
以上歲共需銀八千七百一十八兩。
界首驛 在城北六十里。正廳五間,穿堂三間、庫房三間,鼓樓二間、廊房十四間。驛丞宅一所,房十二間。
界首遞運所 在城北六十里官河之西,今廢。一等極衝,原設馬四十匹,今歸回儀真,原馬二十匹。該站止留馬二十匹,議加馬二十匹,共馬四十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歲需買馬銀六百兩。鞍轡、棚廠、藥材等項,每匹需銀一兩八錢,共銀七十二兩。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儀真縣夫馬工料等。
銀二千三百八十八兩。今於題明事案內,「歸回《儀真》」 馬二十匹工料等銀一千四十二兩四錢,該站止留額銀一千三百四十五兩六錢,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千五十四兩四錢,共銀二千四百。
兩
原設馬夫四十名,除歸回《儀真》馬夫一十六名,止留馬夫二十四名,今加夫一十六名,共四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五百七十六兩。
以上歲共需銀二千四百兩。查此站原係儀真縣遞馬調撥,在站接遞,因奉部文一應調協,應自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一日起撤回,已經歸回儀真縣馬二十匹,仍撥在站馬二十匹,再加馬二十匹,共足四十匹之數。其所需工料,應分歸高、寶二州縣各半喂養。但該州縣本屬錢糧,每年災蠲實徵無幾,致資撥補周折。今議將所需工料錢糧、每年在於「揚屬解司裁站」 銀內撥給造入奏銷。理合登明。
興化縣:〈無驛。〉
寶應縣
安平驛 在縣治北門外街西。明洪武元年,驛丞程子溥建。永樂十三年,主簿牛順奉文重建。正廳五間、後廳五間、過堂三間、東廂房七間、庫房三間、鼓樓三間、馬房三間、水亭一間。知縣聞人詮重修。
「一等極衝」 ,原設馬七十匹,今加馬五匹,共馬七十五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二千一百六十兩,歲需買馬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藥材、鞦鐙皮條、修理棚廠等項,共銀一百三十五兩,於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支應」等銀。
六千六百九十五兩,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千五百七十三兩。共額銀八千二
百六十八兩
原設馬夫七十名,今添馬夫五名,共七十五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一千八十兩。原設水夫一百名,今添設水夫五十名,共一百五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需銀二千一百六十兩。
原設旱夫四十名,今添旱夫三十名,共七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歲需銀一千八兩。原設安平驛,支應廩糧銀五百兩,今添銀一百兩,共銀六百兩。
以上歲共需銀八千二百六十八兩。
接官廳三間 原在西門外「皇華鋪」 ,今移建「南湖鋪。」
鋪舍 凡九座。明洪武八年,知縣戚順建。二十一年,知縣康紹定重修。每鋪正房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郵亭一間,惟總鋪尚存,餘俱廢。總鋪 在縣治前。
白馬鋪 在縣北十里
黃浦鋪 在縣北二十里。
白田鋪 在縣南十里
槐樓鋪 在縣南二十里。
瓦甸鋪 在縣南三十里。
汜水鋪 在縣南四十里。
扛橋鋪 在縣南五十里。
子嬰鋪 在縣南六十里。
泰州
吳陵驛 明洪武元年,太守張遇林建于州治之西,後驛革。正統十二年,同知王思旻移建于州治前稍東,置為府館。
南門館驛 在州治南迎恩門外。宋名「海春館。」 紹熙元年,守陳垓創建于南門外橋西。元末兵燹無存。明洪武元年,守張遇林復建于南門河側。永樂九年,守劉景文修又「圮。」 成化年間,守左輔重建。二十一年,守彭福以往來舟次不便,移建濟川橋西。
「三等稍衝」 ,原設馬二匹,今添馬三匹,共馬五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百四十四兩,歲需買馬銀二十五兩。三年方准報「倒槽鐁、鍋桶、柴薪、修理棚廠、燈油、藥材、鞍屜、鞦鐙皮條等項」 銀七兩五錢。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等項歲需。
銀七十八兩四錢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今酌加銀一百三十兩五錢、共銀二百八兩。
九錢
原設馬夫一名,今添二名,共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三分,歲共需銀三十二兩四錢。
以上通共歲需銀二百八兩九錢。
急遞鋪一十五處 ,每鋪官廳三間,郵亭一座,左右房三間,外門一間,惟總鋪存,餘俱廢。《如皋縣》:
皇華亭 :在北門外,知縣盧綖重修。
「三等稍衝」 ,原設馬二匹,今添馬三匹,共馬五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百四十四兩,歲需買馬價銀二十五兩。三年方准報倒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等項,共銀七兩五錢。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等銀七十」
八兩四錢。今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百三十兩五錢,共銀二百八兩九。
錢
原設馬夫一名,今添二名,共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三分,歲共需銀三十二兩四錢。
以上通共歲需銀二百八兩九錢。
急遞鋪十一所 ,各設官廳、郵亭、廂屋、門垣、歲編鋪司各三名,共三十三名。
「縣前總鋪 」 ,丘家莊鋪 ,「孫公店鋪。」
葛家溪鋪 以上北遞泰州。
邗溝鋪 ,東陳鋪 ,蔣婆鋪。
丁堰鋪 ,劉師鋪 ,林梓鋪。
白蒲鋪 以上東南遞通州。
通州
「三等稍衝」 ,原設馬二匹,今添馬三匹,共馬五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八分,歲共需銀一百四十四兩,歲需馬價銀二十五兩。三年方准報倒鞍轡、槽鐁、鍋桶、柴薪、燈油等項,共銀七兩五錢。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奉。
旨裁定。於「《敬陳減差》案內、實留夫馬工料等項銀七」
十八兩四錢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詔》內酌復銀一百三十兩五錢,共銀二百八兩九。
錢
原設馬夫一名,今添二名,共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三分,歲共需銀三十二兩四錢。
以上通共歲需銀二百八兩九錢。
通州總鋪 在州治譙樓前。
界溝鋪 在州東十里
王竈港鋪 在州東二十里。丘竈港鋪 在州東三十里。瞿竈港鋪 在州東四十里。利河鎮鋪 在州東五十里。
歐家坊鋪 在州西十里。
筦家堡鋪 在州西二十里。
馬塘鋪 在州西三十里。
王家莊鋪 在州西四十里。
李家港鋪 在州西五十里。
以上鋪俱明洪武七年知州熊春建。永樂以後,知州黃宜、鄭重、傅錦、蔣孔暘相繼修鋪,各有廳、有廂、有門、有垣,司兵守之。
巡警民鋪十一所 東南隅二,東北隅二,南隅二,西北隅五。
海門總鋪 在縣治東
新寨鋪 在縣西十里
三遷鋪 在縣東三十里。
新橋鋪 在縣東五十里。
沈家鋪 在縣東七十里。
舊縣鋪 在縣東九十里。
巡警鋪四 :東廂一,西廂一,南廂一,北廂一。
揚州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安慶營 ,順治初年,設立總兵鎮守。四年,改設副將。七年,副將改移潛山,操江巡撫駐鎮安慶。康熙元年,操江歸併總督,將本營改設遊擊。五年,復今制,統轄沿江遊奇。瓜洲等營,副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右營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三十六名,步戰兵四百四十四名,守兵四百八十名,戰馬三十六匹,唬船二十七隻。
奇兵營 ,順治初年,額設隨操撫赴皖駐防,改為「太平右營。」 十六年,調赴瓜洲,因寇警潰散,總督委官招徠復設。康熙元年,歸併總督。今循其制: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一十七名,步戰兵一百四十二名,守兵六百九名,戰馬一十七匹;官自備馬一十匹,唬船三十三隻。
瓜洲營 ,順治二年經制,專防江北一帶水汛,屬操撫標下。康熙元年,改設參將,歸併總督。十一年裁去,留左軍守備為瓜洲城守。今循其制,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六名,步戰兵七十四名,守兵二百七十二名,戰馬三十六匹。官自備馬一十匹,唬船八隻。
狼山總兵府 ,順治初年,原設副將。十八年改今制,統轄通州、如皋併海門,歸併地方,鎮守江北狼山。總兵官一員,中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六員,把總十二員。馬戰兵五百六十九名,步戰兵三百五十三名,守兵一千六百七十二名,戰馬五百六十九匹。官自備馬六十六匹,沙唬船一十六隻。
揚州營 ,駐劄江都縣。順治三年經制。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九十四名,守兵三百二十一名,戰馬四十九匹;官自備馬二十匹。
泰州營 駐劄泰州,兼轄泰興、掘港二營。前明有海防兵備道,駐劄本城。舊設標、忠二營守備。
皇清順治二年奉裁,止留道標中軍守備一員,《十三》年,海氛告警,移撫院駐鎮。有左右二營遊擊守備二員。康熙元年,奉撤撫標,並裁道標,改留專城守備。十一年,改設今制。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十七名,步戰兵七十八名,守兵二百四十八名,戰馬二十七匹;官自備馬一十六匹。
泰興營 汛防:泰興兼管轄如皋一帶地方。順治初年,經制周橋、永生二營各設守備一員。十八年,將二營歸併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十三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名,戰馬一十三匹;官自備馬八匹。
掘港營 ,順治三年,設立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十三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名,戰馬一十三匹,官自備馬八匹。
《江防》《海防 》揚州居江北,最為衝險要口,商船漕艘往來之路。南對鎮江之金山,古稱「長江之門戶,南北之要津。揚屬上自儀真縣所轄東溝墩馬路,沿江起至何家港止,共墩臺十六座,木樓二座,汛地八十里,俱係奇兵營,撥兵防守。下接江都縣所轄沿江汛地。」
江都縣所轄花園港墩、馬路沿江起,至朱團窩墩止,共墩臺二十座,木樓三座,汛地九十里,俱係京口右路左營,撥兵防守。下接泰興縣所轄沿江汛地萬壽司地方。
黃墩港 長命港 沙河港。
小太史港 、大太史港 、八港。
梁家港 梁孟港 孫家港。
徐家壩 、繆家嘴 、三江營。
《唐家港 》。「嘶馬 朱團窩。」
徐墩 ,係泰興接界,俱設有橋墩、煙籠營房。泰興營 舊係周家橋、永生洲二營,合兵四百名,歸併守備統領。因江洲汛險兵單,移駐泰興縣城內,設泰興營署,防守城池。沿江各汛,於康熙十一年俱歸鎮江水師營撥守。其馬橋,亦鎮江水師撥兵防守。所轄復原洲墩、馬路,沿江起,至界河墩止,共墩臺十六座,木樓一座,汛地七十五里。「俱係京口右路左營撥兵防守,下接常州府所屬靖江縣,下接如皋縣沿江汛地。」 如皋縣所轄百姓圩墩,馬路沿江起,至宋家圩墩止,共墩臺十四座,木樓五座,沿江地四十八里。俱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下接通州沿江沿海汛地。
通州當江海之交,為第一門戶。其間洲渚港汊叢雜,又當魚鹽。諸奸挾興販為厚利,伺隙劫掠,出沒不常,故狼山尤屬要害。「明制,本守禦千戶所。自嘉靖初倭寇分掠通海,沿海增置營戍,而通州設參將,未幾改副總兵。」
皇清順治間,仍設副總兵一員。順治十六年,海波不
靖,大艦數百突至狼山,直逼省會。於是狼山改設正總兵,立三大營。其中營、左營分防通州新舊二城,自任家港起至大演墩港止,係江汛。其右營官兵移駐海門縣,分守迤東一帶墩汛并大河營所遺汛地。康熙十二年,海門城垣衝破,形勢迥別,將右營遊守撤回通州千把總官,仍防海門東汛一帶。其大河營調防贛榆,即于右營派撥防護。所轄「阮家圩墩馬路,沿江沿海起,至宣家壩墩止,共墩臺五十九座,木樓三座,汛地三百二十二里。自阮家圩墩起,至任蘆港墩止,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自任家港墩起,至大演港墩止,係狼山左營撥兵防守。下接如皋縣沿海汛。」
泰州營 ,原設守禦千戶所,屬徐州兵備道管轄。後因倭警,添設海防兵備道,駐劄本州。有忠義、忠勇二營。中軍。
皇清初,改設守備,屬海防道。康熙年間,改屬通州狼。
山總鎮,十一年添設遊擊一員,仍屬狼山營。所轄頭總墩馬路。沿海起至茅花墩止,共墩臺二十三座,汛地一百五十一里。自頭總墩起,至丁美舍墩止,係掘港營撥兵防守,下接淮安海防汛地。
以上自儀真縣東港墩起,至泰州茅花墩止,沿江沿海,共計馬路八百七十一里,下接淮安海防汛地。
江防海防附
維揚古稱澤國,南面江,東濱海。浩渺之區,鯨鯢是宅;形勝之地,蛇豕所窺。自晉南渡,謝元鎮廣陵,統北府兵,以揚州為江左外郛,稱重鎮。其後吳、南唐竊㨿,皆恃江為險。宋南渡後,以揚為邊鎮。明高祖都金陵,揚又為畿輔近郡,置「淮海翼元帥府。」 時張士誠餘黨,悉航海附倭,數引倭寇。
入內地,騷擾郡縣,始由山東、淮北轉掠浙、閩諸郡,遣使詔諭不止。于是築海上備倭城,置戍兵,而如皋掘港始設備倭軍,營堡斥堠與通、泰諸所並列矣。揚子江上自九江,下至通州,海門數千里,江「南北遠者數十里,近亦十餘里,中隔洲渚,港汊叢雜。諸奸宄亡命竄伏其中,伺間為劫,商旅船多被劫掠,甚則賊殺公」 吏不顧。在揚州境者,黃天蕩、孟瀆河,其要害也。海濱故饒魚鹽,群不逞之徒規私販,利厚,輒張高桅巨舶,出沒怒濤駭浪中,什伯相聚,恣往來而誰何。永樂中,以根本重地,于近海設水操軍以萬計,都御史督之,自九江抵蘇、松、通、泰,凡地方緩急寇盜鹽徒為患,聽其調兵擒捕。蓋督臣兼綜江海諸務,事權為至重也。正德中,薊盜劉六、劉七寇齊、魯間,轉掠河南襄陽,遂率眾東下,泊狼山,欲自通、泰登岸。時通州城危急甚,夜半海颶大作,賊舟覆溺多死者,遂乘勢盡殲之。其後倭貢使相挺起變,而大猾汪直、毛海峰等橫行海上為亂,犯如皋、通州,猝薄揚州,被殺及溺死者數千人,盡燒燬鹽堆而去。五六年間,海濱焚蕩,千里蕭然。自是沿海益增置營戍,設將總領。通州掘港、大河周橋、揚州、儀真及三江口、瓜洲諸兵將自江達海,分汛地、列戰艦,而倭始寂然不復窺伺矣。
皇清定鼎以來,海上餘孽屢入重地。己亥歲六月,乘
潮,突犯內江,南掠京口,北破瓜洲、儀真,未幾,大創而去。更為善後計。是年冬,
特命少保楊捷以總兵鎮揚州。尋移捷山東、又 命塞《白理》代之。一時壁壘精嚴、江南北倚為長城。繼
以京口設重鎮,裁撤揚州軍,而沿江一帶墩堡錯置,與南軍互為犄角,綢繆具無遺策。自是「海不揚波」 焉。
通州狼山大鎮 ,明設四寨,曰「大河口,曰斜角嘴,曰徐稍港」 ,曰「石港。」 分十營:曰「壯捷,曰壯武,曰鎮遠,曰旌忠,曰《濟武》」 ,曰《登庸》,曰「平定」 ,曰「忠節」 ,曰「興義」 ,曰「威武。」 散在城之各隅,以副總兵提督狼山等處,與海防道相策應,統轄狼山掘港、周橋、大河守把等官。舊設水陸兵丁八千餘人。
《皇清戡亂》底定,酌用舊制:額設副總兵一員、守備一
員、把總六員,兵一千二百名。烽堠無警,兵民相調。越數歲海氛不靖,大艦數百突至狼山,溯江而上,直逼省下。于是狼山復改為總鎮,增立三營,添兵三千人。其大河營調防贛榆,而于右營派撥防護。由是瀕江相望,南北上下千百里,奠安如磐石,永固如金湯。而前此守禦之官軍,僅充旗甲,供起運,領以千總官土弁,皆置不用。大河營 在海門縣境內,初無城堡。明倭難後,巡鹽御史崔棟題築正場及蘆便倉二堡,東西相望。嘉靖間,設大河把總一員,領兵一千名。萬曆裁汰。
《皇清》設守備一員、兵二百名防守。
「通州所轄阮家圩墩馬路。沿江沿海起,至宣家壩墩止,共墩臺五十九座,木樓三座,汛地三百二十二里。自阮家圩墩起,至任蘆港墩止,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上接如皋縣沿海汛地。」 如皋掘江營 ,在掘港場東,迄海洋五十里,為倭寇登陸首要。明初,設指揮千戶防禦。嘉靖間,倭大入,巡撫鄭曉改設把總。末年,巡撫李遂復奏改守備,統東西二營。
皇清仍設守備兵三百名防守,與狼山接應。
如皋縣所轄百姓圩墩,馬路沿江起,至宋家圩墩止,共墩臺十四座,木樓五座,汛地四十八里。俱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下接通州沿海汛地。
泰興營 舊設周橋、永生洲二把總。周橋,明時,歲撥泰州兵快一百名,與本鎮民兵一百名防守。後因倭警,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領兵四百名,移駐王家港。以衙署江坍,復駐馬橋。崇禎間,改為守備府。
《皇清》仍設守備一員、經制把總二員,節裁存兵二百。
名永生洲。明萬曆間,因江海寇盜出沒不時,知府郭光復議以永生洲置遊兵把總一員,統水軍千名,南北策應。既合,江南北各兵五百名,裁鎮江參將,併為永生洲參將。今分為永生南北兩營,營設守備一員,經制把總二員,節裁存兵二百名。嗣併周橋永生為泰興營,守備官一員,把總二員,轄兵四百名,移駐泰興城內。康熙五年裁汰,實存兵二百五十九名。各汛增置煙墩砲臺,以資守禦焉。
泰興縣所轄「復原洲墩」 、馬路,沿江起至界河墩止,共墩臺十六座,木樓一座,汛地七十五里,俱係京口右路左營,撥兵防守。下接常州府所屬。
靖江縣馬路無從開列。內設煙墩十六座。下接如皋縣沿江汛地。
揚州營 明初,設守城坐營指揮一員,操習馬步軍,其教場在小東門外。嘉靖間倭警,增築新城,遂隸城內,于教場西南置署。後改設遊擊一員,守備一員。
皇清順治十五年,改建於教場之東,領營兵六百名。
屬狼山總兵管轄。康熙十一年,又改建署於教場西,仍舊址也。
瓜洲營 舊設水營官兵四百八十六名,巡江軍舍八十名,陸營官兵一百九十五名,戰巡船三十一隻,墩臺六座,晝夜瞭望。西接儀真,東接三江口,四面險要,隨地防守。
《皇清》設參將一員、守備二員,領兵二千名。海警之後
隸「京口分鎮。」 戰艦烽墩,修葺益整,領探尤密,為扼江要鎮焉。
江都所轄瓜洲司地方,自儀真交界坍江起,至沙港、茅家港、花園港、蔣八港、倒流港、朱銘港、草龍港、楊家港,萬壽司地方,黃墩港長命港、沙河港、小史家港、大史家港、梁孟港、孫基港,內設煙墩五十八座,木樓二座,下接泰興縣沿江汛地。儀真衛 ,「明初,以地當水陸要衝,建統帥以臨轄軍衛,或以都督,或以都指揮。」 宣德間裁去,弘治間改設守備。舊額兵六百六十八名,隸《操江》。
皇清初、屬操撫委署。其指揮、千百戶等官、尚沿舊制
後以江防要害,守汛宜嚴,乃于江口創操江公署,設射哨樓。四年,定儀真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哨官二員,戰兵四百名,戰船四十隻,營房九處,墩臺十座。始罷指揮、千百戶等官,以部推守備統之。己亥《海寇》之後,分隸奇兵營,設遊擊坐鎮。其屯衛則守備一,千總二,專領舊丁事漕運焉。
儀真縣所轄揚子江北岸,自六合交界起,至東溝、上江口、紅草灘、一戧港、王家溝、青山墩、涼山嘴、白茅墩、東清、下江口、舊江西墩、舊江東墩、馬港、何家港,內設煙墩十三座,入江都縣汛地。「泰州營 ,原設忠孝、忠義兩營。中軍二員,統兵八百九十四名。明嘉靖間,因倭寇告警,設海防兵備道駐防泰州,二營屬焉。」
皇清改設守備一員、兵一百名,仍歸「海防」道。既以文
武分,職不相轄,改守備為泰州營,屬狼山總兵。十一年,添設遊擊一員、兵千名,仍屬狼山營。故明舊有指揮僉事、千百戶,鎮撫之屬悉除,不復設矣。
泰州所轄頭總墩馬路,沿海起至茅花墩止,共墩臺二十三座,汛地一百五十一里。自頭總墩起,至丁美舍墩止,係掘港營撥兵防守。自太平墩起至茅花墩止,係鹽城營撥兵防守。內設煙墩二十一座,木樓一座,下接淮安海防汛地。以上自儀真縣東溝墩起,至泰州茅花墩止,沿江沿海馬路八百七十一里,下接淮安海防汛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