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一卷目錄

 徐州部彙考三

  徐州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徐州戶口考

  徐州田賦考

  徐州漕運考

  徐州風俗考

  徐州祠廟考寺觀附

  徐州驛遞考

徐州祠廟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社稷壇 當祭設木主二左州社之神右州稷

  之神俱南向祭畢藏之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

  致祭凡祭用羊二豕二帛二爵三登一鉶二籩

  四豆四簋二無樂

  風雲雷雨山川壇 當祭設木主三中曰風雲

  雷雨之神左曰徐州境內山川之神右曰徐州

  城隍之神俱南向歲以春秋仲月上丁第三日

  致祭凡祭用帛七牲視社稷加其一餘並如之

  州厲壇 歲以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先期導

  迎城隍神位於壇旁合無祀鬼神而祭之凡祭

  用羊三豕三果四羹飯冥衣凡數百具

  里社壇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社一祀土

  穀二神里中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豕酒果

  致祭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壇一里中

  耆老主之用羊豕果酒如州期祭本鄉無祀鬼

  神

  田祖神廟 舊稱螟蜫或稱司稼祭日祭品與

  壇同

  城隍廟 春秋移位祭於壇餘聽官民祈禱而

  祭

  徐州洪神廟 或稱金龍四大王洪淤廟遷

  徐州洪關尉神廟 久廢

  呂梁洪神廟

  呂梁洪關尉神廟 以上四廟並明宣德七年

  登祀典歲以春秋上丁三日致祭凡祭用羊一

  豕一帛一餘與諸壇同

  金龍廟 三一在城北門外南岸面水運艘初

  過及過盡致祭一在河東岸一在房村

  文昌祠 二一在南門外久廢一在戲馬臺明

  嘉靖二十六年建

  留侯廟 二一在留城一在子房山明宣德初

  平江伯陳瑄因旱禱雨有應建祠祀焉

  恭襄侯祠 平江恭襄侯陳瑄有功漕運

  費公祠 明成化間工部主事費瑄督理洪事

  嘉靖丁未都御史詹瀚主事曹英重修

  潘公祠 明嘉靖間工部侍郎總理河道潘希

  曾

  丁塘拔劍泉廟

  昭靈神祠 徐州管洪主事司祭久廢以上八

  祠廟先後續登祀典祀日品與上廟同後昭靈

  拔劍費潘二祠祭廢以下祠廟不在祀典者

  玉皇廟 二一在黃鍾集一近茶城

  東嶽廟 在城西南隅今移雲龍山南麓

  元帝廟 三一在城北門闉一在城外小河口

  一在黃鍾集河濱

  火神廟 八一在南門城闉一在城北小河東

  岸一在城西南隅二在南關一近山一濱洪一

  北關一西關一夾河

  三官廟 二一在城北門闉一在城南隅

  禹王廟 在呂梁上洪東岸

  關王廟 六一在城南門闉一在雙溝一在城

  西門內一在城南二里一在城北二里一在東

  門內

  五顯廟 明宣德末左衛千戶劉顯創建

  顯濟大王廟 在泰山上明嘉靖末里人義建

  每歲三月十八日各出祭賽為勝會焉

  彭祖廟 在城東北隅今徒北門城闉彭祖故

  井邊

  漢高祖廟 在城南五里廣運倉東三鄉彭城

  廢縣亦有之  黃石公廟 在城東北二十里漢書圮上老人

  授張良素書謂良曰濟北穀城山黃石即我也

  後十三年良從高帝過穀城山下果求得之今

  祠移子房山

  三義廟 即臺頭寺址在戲馬臺上中為正廟

  東為壽亭侯特廟西為聚奎堂今改戶部官署

  旗纛廟 舊在徐州衛公署後每秋霜降節徐

  州衛徐州左衛合祭明正德中為水圮迄今無

  建焉

  忠烈廟 祀宋死節知州王復

  東坡祠 在城南臺頭山三義廟東南隅萬曆

  三年知州劉順之創建

  劉郡守順之祠 二一在城正中久廢;一在臺

  頭山

  蕭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以上各壇祭同州所在未詳

  城隍廟 祭同州

  大魁樓 祀魁星祭期與文昌同

  八蜡廟 在縣東里許

  文昌祠 在華嚴寺東

  禹王廟 在白茅山陰歲時致祭

  關王廟 二一白茅山一縣南一里

  三賢堂 在白茅山陰祀閔子子張唐封蕭伯

  顏辛

  東嶽廟 二一在白茅山一在縣西南明山之

  陰

  火神廟 在縣治西

  大王廟 在縣西北二里冀門右

  留侯廟 在縣西二十里

  司馬神廟 在縣治西明宣德間建祀天駟房

  星神今廢

  亞聖廟 孟子後名端者寓此建

  閔子廟 在縣南閔子村祀孔門弟子閔子騫

  今廢

  歐陽公祠 在桃山公裔安訓蕭後寓此建

  唐公祠 明隆慶三年文華為蕭令遷德州守

  蕭人祀之

  岳武穆王廟 未詳所在

  張公生祠 在東門外名鏡心河南磁州人

  史公生祠 在東門內祀兵部史可法明崇禎

  十四年大饑逃亡日甚史為淮撫以南糧撥賑

  之

  碭山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以上各壇祭同州所在未詳

  城隍廟 祭同州

  東嶽廟  元帝廟  岳神廟

  三靈侯廟 火神廟  龍王廟

  司馬神廟 漢高祖廟 關莊繆侯廟

  先農祠

  見思祠 祀賢令季木劉陽

  豐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以上諸壇祭同州所在未詳

  城隍廟 祭同州

  田祖神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

  八蜡廟 在縣治西北

  金龍廟 舊在縣南門外今復徙建於南門外

  堤上

  唐李文靖廟 在縣西三十里

  漢高祖廟 舊在縣城中陽坊以上祠廟俱登

  祀典

  三清廟 在城南門外

  元帝廟 在縣北門外北堤裏

  三皇廟 在縣治西今廢

  周太尉廟 在西門外演武廳左

  關王廟 在縣治東

  司馬神廟 在中陽坊

  司馬溫公廟 在縣西北三十里今廢

  東漢光武廟 在縣西北八里今名東王廟

  東嶽行祠 在縣東門外

  吳邑令文光祠 在縣治北門東

  沛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以上諸壇祭同州所在未詳

  城隍廟 祭同州  文昌祠 在儒學東

  昭惠祠 舊為子胥廟

  洪濟神祠 在夏鎮明隆慶四年總河都御史

  翁大立題請創建夏鎮主事春秋主其祭

  三河口龍神廟

  漢高原廟 在沛宮故地漢孝惠五年帝思高

  祖樂沛以沛宮為原廟

  漢高祖廟 在泗水亭中以上祠廟俱登祀典

  東嶽廟  真武廟  玉皇廟

  水母廟  三官廟  火神廟

  三義廟  關王廟  司馬神廟

  昭惠靈顯真君廟

寺觀附

编辑

  本州

  臥佛寺  開化寺  興化寺

  臺頭寺  洪福寺  開元寺

  興隆寺  景福寺  屯頭寺

  五級寺  三洞山寺 清泉寺

  興臺寺  七佛寺  禪正寺

  興明寺  大雲教寺 洞山寺

  龍泉寺  英會寺  香亭院

  彌陀院  洪福禪院 龍興禪院

  功德禪院 真武觀

  蕭縣

  華嚴寺  天門寺  白雲寺

  開皇寺  壽聖寺  顯慶寺

  石佛寺  福壽寺  朝陽寺

  新興寺  龍泉禪寺 皇藏寺

  龍駒嘴寺 成陽寺  尟溝寺

  五眼泉寺 靈光寺  普照寺

  騰雲寺  白土寺  龍壽寺

  九聖寺  積善寺  孝義寺

  龍泉寺  延壽寺  寶峰寺

  涼棲寺  瑞雲寺  棲真觀

  乾明觀  玉虛觀  太虛觀

  建鳳法輪禪寺    大道元元觀

  碭山縣

  永慶寺  立頭寺  大明寺

  白塔寺  白雲寺  定國寺

  興國寺  南大覺寺 壽聖寺

  雲臺寺  觀音寺  資聖寺

  銅鐘寺  吳莊寺  迴罡寺

  釋迦院  崇壽院  大覺院

  崇慶庵  聚仙宮  青華觀

  全真觀

  豐縣

  永寧寺  登雲寺  重福寺

  華嚴寺  福勝寺  清涼寺

  大聖寺  楊莊寺  許家寺

  劉莊寺  春臺寺  呂堌寺

  賀堌寺  丁蘭寺  馬莊寺

  觀音寺  清堌寺  褚莊寺

  洪方寺  明教寺  甾羨寺

  胡莊寺  應封寺  苗城寺

  韓村寺  銅鐘寺  曲房寺

  石甕寺  鄭家寺  臥佛寺

  夾河灘寺 萬陳寺  安國寺

  聖泉庵  望彭庵  洞真觀

  南華觀  長春觀  和光觀

  沛縣

  龍泉寺  興國寺  揚名寺

  賀堌寺  盤龍寺  祥國寺

  龍岡寺  七山寺  汲塚寺

  夏鎮寺  高房寺  新興寺

  馬村寺  臥佛寺  昭陽寺

  上閘寺  石羊寺  栗子寺

  大安寺  廟道口寺 蝗蟲寺

  歡城寺

徐州驛遞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彭城驛 在城外東關舊在城南二里許明正

  德中圮於水嘉靖二十二年知州熊林徙今地

  設有州縣站船一十七隻水夫一百七十名上

  中鋪陳各一十七副什物同俱編銀見賦役外

  河南光羅二縣協濟插站共站船一隻水夫各

  五名上鋪陳一副什物同

  房村驛 在城東南五十里州縣站船水夫鋪  陳什物同外河南密縣協濟插站水夫十名通

  許縣五名西平縣二十名共站船三隻五分上

  鋪陳三副五分什物數同

  夾溝驛 在城北九十里州縣站船一十五隻

  水夫一百五十名上中鋪陳各一十五副什物

  同外山東膠州協濟插站上馬一匹馬夫一名

  驢一頭驢夫一名平度州中馬一匹馬夫一名

  即墨縣中馬一匹馬夫一名上中鋪陳四副什

  物同

  東岸驛 在城外河東岸明成化十三年知州

  陳廷璉重修州縣上馬二十四匹中馬十九匹

  下馬十七匹馬夫六十名騾六十六頭騾夫數

  同什物一百二十六副外江浙二省協濟糧簽

  上馬一十七匹中馬八匹下馬十匹馬夫三十

  五名上中下鋪陳三十五副什物同

  桃山驛 在城南五十里州縣上馬十二匹中

  馬七匹馬夫二十六名騾六十五頭騾夫數同

  什物九十一副外江浙二省協濟糧簽上馬十

  三匹中馬九匹下馬十一匹馬夫三十五名上

  中下鋪陳三十五副什物同

  利國監驛 在城北九十里州縣上馬一十一

  匹中馬七匹下馬五匹馬夫二十三名騾五十

  二頭騾夫數同什物七十五副外江浙二省協

  濟糧簽上馬二十一匹中馬六匹下馬八匹馬

  夫三十五名上中下鋪陳三十五副什物同

  石山驛 在城東北四十里明嘉靖四十二年

  兵備副使徐節請裁馬匹鋪陳什物各分付別

  驛

  以上諸驛俱明永樂十三年設東岸桃山利國

  三陸驛原有江浙糧簽馬解價來濟馬有上中

  下之分銀有馬價鋪陳之別時久弊生馬虛銀

  實解價一至代養馬者夤緣為奸極下馬亦冒

  領上價間以上下交征凡告鋪陳者亦濫准給

  發驛之所以日敝也萬曆元年知州劉順之議

  將三驛馬匹驗照分別照馬給價其扣減銀貯

  庫以備驛使盛行為賠差費至鋪陳價查各驛

  果缺方發置造不允別項那移支銷土民馬亦

  准此遂為定規今經費減設除兵部符節外一

  切遣牌禁革不行驛得不擾

  本州總鋪 在州治大門內右

  九里溝鋪 陡溝鋪  爾家莊鋪

  孤栗樹鋪 東珊鋪  胡辛莊鋪 以上俱

  在州治南達宿州界

  三山鋪  黎林鋪  黃鍾鋪

  卻鮑鋪  呂梁鋪  房村鋪

  龍堂鋪  雙溝鋪 以上俱在州治東南達

  邳州界

  曹家莊鋪 王堌朔鋪 夏家莊鋪

  扢搭鋪  單莊鋪  高村鋪

  利國驛鋪 以上俱在州治東北達山東嶧縣

  界

  馬蘭鋪  垞城鋪  清水溝鋪

  張村鋪  沈家莊鋪 以上俱在州治北達

  沛縣界

  劉家莊鋪 魚張鋪  義安鋪 以上俱在

  州治西達蕭縣界

  蕭縣

  總鋪 在縣前

  朱珊鋪  曲里鋪  楊鋪

  司鋪   東鎮鋪  趙家圈鋪 以上達

  碭山縣界

  爛石鋪 達本州界

  東珊鋪  胡新莊鋪 以上達宿州界

  碭山縣

  總鋪 在縣前

  七里鋪  趙九鋪  毛城鋪

  陳村鋪  西鎮鋪 以上達蕭縣界

  十里鋪  濁河鋪  張清鋪 以上達豐

  縣界

  豐縣

  總鋪 在縣前

  留村鋪  周村鋪  新村鋪 俱達沛縣

  界

  沛縣

  泗亭驛 驛在縣治東南明永樂十三年知縣

  李舉賢建嘉靖四十五年隨新河改遷夏鎮四

  縣站船一十五隻水夫一百五名上中鋪陳各

  一十五副什物同外河南密縣鹿邑縣協濟插

  站共站船一隻九分水夫密縣十人鹿邑縣九

  人上鋪陳什物各一副九分又山東膠州協濟

  插站驢一頭驢夫一名即墨縣中馬一匹馬夫  一名共中下鋪陳二副什物二副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一卷

徐州部彙考三

编辑

徐州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州志

编辑

本州

徐州儒學 ,「故在城東南隅。元至正辛卯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州文景宗移東北隅,學士宋景濂為碑銘。宣德間,知州楊祕、景泰間,知州宋誠相繼增修。天順六年,知州王敘拓大之。成化六年,知州陳廷璉續成,重建堂齋樓閣。正德壬申,督學御史黃如金、兵備副使柳尚義、知州張行甫、學正楊和增建齋宅。」 工未竣,尋並遷去。明年,學正胡崇易白于繼任,御史張璿、副使羅循申飭之,乃就緒。嘉靖丁亥,副使趙春命知州郭天鍚拓學前基,洎廟廡,堂齋加飭。癸已,副使何鰲命學正李憲屬修。甲午,知州魏頌卒役。乙未,知州陸時望建敬一箴亭。乙亥,清戎御史楊瞻建應璧樓。甲午,兵備副使宋圭改讀書樓,以固安楊維傑、維聰從其父學正和讀書於此,相繼及第。庚子,戶部主事吳嶽築土建「躡雲亭。」 壬寅,知州王重賢建「啟聖祠。」 丁未,副使王梃益修葺之。歷廿稔,黃河頻決,浸入城中,基窪成沼。隆慶三年,知州章世禎請以戶部所轄「永福倉」 址相易改建,時惟草創。五年,知州劉順之相繼大作。兵備副使馮敏功協力助工,不踰年既完且美。中為

先師廟:東西兩廡,前為戟門。戟門外為泮池,跨以

石橋,橋旁為東西兩門,東門旁為啟聖祠,西門旁為名宦祠、鄉賢祠、五賢祠、五公祠。又前為櫺星門。櫺星門左為學大門,由大門而儀門旋西即廟後,又為東西兩門入,中為明倫堂,東西為齋房,堂後為「敬一」 、箴亭,亭後為尊經閣,閣西為學正宅,閣東為訓導宅。櫺星門之外前為文明坊,坊前為石欄及屏牆。興賢坊左,育才坊右。迤南舊有應璧樓,歷四十餘年漸就圮壞。副使袁應泰於萬曆丙辰移左衛舊址。廟堂並建,堂居右,稍後於廟,其後為尊經閣,堂前左右為齋房,又前為學儀門、大門。大門對向為屏牆,今之大察院。其改為之者,廟東為啟聖祠,廟前左右為兩廡,又前為戟門。戟門外為泮池,跨以石梁。池前為櫺星門,至名宦、鄉賢二祠,則戟門並列者:「文明坊。」 櫺星門之對向學正署學內,訓導二署學外,其址視舊學稍狹,故視前有未備者。天啟甲子,河決奎山,洶湧迅疾,夜半城破,唯此址為城之垞。又堂廟基高,未沒於水,俎豆屑越者久之。丙子廟以火。崇禎癸未,兵備道何騰蛟移東大察院為廟。

皇清癸巳,兵備道胡廷佐飭知州余志明、學正譚學。

準司訓蔡尚廉改學之「大門向東,收二水一山」 之秀。櫺星門仍向南。

河清書院 在東門。明隆慶三年,知州章世禎創建。萬曆二年,劉順之增置寢室。今廢。

呂梁書院 在本洪。明嘉靖主事郭持平建。「境山書院 」 ,明隆慶四年,呂梁洪主事吳自新濬河於此建之。今廢。

外縣

蕭縣儒學 故在舊城西北隅。宋紹聖間,縣令孫文、邑人竇沔捐資徙今城東南,後為水齧。元至元丁丑,縣令耶律廷瑞重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主簿劉瑜創建。二十九年,知縣喬峻、縣丞齊福東增修。永樂十六年,知縣郝𤣱重修。正統十二年,知縣柳新因民人朱剛掘地,得錢十餘萬緡,重建大成殿、戟門。景泰間,教諭王隆、成化間知縣馬綸,相繼重修。正德中,巡按御史甯欽撤華嚴寺、「東嶽觀二所,移建其地。」 嘉靖辛卯,知縣尋孔樂、壬辰,知縣朱同芳相繼修葺,年久又圮。知縣宋煒、教諭姚應龍重整聿新。萬曆五年,黃流橫決,城沉廟毀,知縣伍維翰遷邑,創建廟學於縣治之東。四十六年,知縣蕭學儼復遷於縣治之西南,《中為》。

先師廟東西二廡,前為廟門,門外東《名宦》,西《鄉賢》。

二祠前為泮池,跨以石橋。又前為櫺星門,門前為屏牆。櫺星門西為儒學大門,直北東向為儀

門廟後為明倫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東北為啟聖祠,西北為「敬一箴亭」 ,近三十年,風雨剝蝕。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祖永勳率屬捐鍰重修坊二:「東。」

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易安書院 」 :郝𤣱建。「東璧書院 」 祖永勳建。

社學 四在南門外,尚存其一。

學田 在舊城學基

碭山縣儒學 。唐貞觀「間在城西北隅。宋元祐間遷東北隅。金大定間,水浸縣令杜之美、進士邵師古新之。元元貞、大德、天曆、至元間,令蔣毖、楊參、孟直、崔旭前後修建。明永樂、宣德、正統間,知縣郝𤣱、劉伯吉、杜釗、張夢輔相繼增修。嘉靖五年,知縣季木鑿泮池,重修櫺星門。二十一年,知縣劉陽重建廟洎,門廡益拓大」 之。四十一年,河決,城學宮盡壞。隆慶初,知縣戴偉修葺。五年,知縣王廷卿益大修葺。以青龍方偏隘,易民基二畝有奇,移建儒林門。又依城為卓筆臺,中為

「先師廟」 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神堂、神庫、牲房並東。

西列戟門,前為泮橋,左前為啟聖祠,後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又前為櫺星門,門東為學大門。入儀門,旋西廟後為明倫堂,東西二齋,堂後為振文堂,又後為敬一、箴亭,亭後為射圃,西為教諭、訓導宅二,附饌堂、學倉、號舍。萬曆二十六年,知縣熊應祥改遷新城,學宮悉依舊治,日久又圮。天啟七年,知縣李春鯨查本邑各項公田變值,共修新學,一依舊制。崇禎五年,知縣姚來琯學前建筆架山以接巽氣,學後建三台山,以振乾脈。其未備者,東西兩廡,名宦、鄉賢二祠,併兩齋房,環宮牆也。九年,知縣宋坤悉補之。十一年,知縣劉芳素諳地理,上任謁廟,輒命匠更泮池橋制,議修議遷,竟未果。

龍峰書院 明萬曆元年,知縣王廷卿創建。「龍峰」 其別號也。為諸士居業地,歲貢公田租三百石。中又建天語亭、瑞麥亭,一時盛事。

社學 闊三丈,城隍廟前,小公館後。

豐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金末燬於火。元至正間,縣尹郭瑄重建,尋燬於兵。明洪武六年,縣令曾本創建。宣德「間令闕膺、天順間令張昇、成化間令鄺賾、正德間令裴爵,相繼建修。」 嘉靖五年,水沒縣治,令高祿徙學於華山。二十一年,令李崇信創建。三十一年,令徐蓂復還舊縣,創建於縣治西北。三十九年,令胡乂心改遷縣治東南,規模始宏闊焉。中

先師廟東西兩廡。東廡北為神庫。西廡北為神廚。

前戟門。戟門外為泮橋,橋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又前為櫺星門,門東為學大門。大門內文昌祠,入,為儀門,入旋西,左右為義路、禮門。二門入即廟。後為明倫堂,左右兩齋。堂東啟聖祠,西敬一、箴亭。亭南為宰牲所,堂後為教諭、訓導宅二華山書院 明嘉靖丙午,知縣葉烓以縣治遷華山,創建三十一年,知縣徐蓂還舊縣,尋廢。社學 久廢。

沛縣儒學 舊在河東泗亭坊。宋靖康中兵燬。金大定初,徙建河西靖化坊。十一年辛卯,知縣劉勳新葺。元至正間,重修,復燬。明洪武三年,知縣費忠信、訓導華革重建。永樂間,知縣常瓘、李舉賢,正統間知縣王清,景泰間知縣古信,相繼修葺。嘉靖八年,圮於水。十一年,知縣王治用舊學廟及地,易「泗水龍泉寺」 址,改建教官署,仍在舊學。二十五年,知縣周涇增置門廡祠宇,鑿泮池,易民地,拓大之,始備規制。四十四年,洪水衝決,半就圮壞。萬曆二年,知州劉順之捐俸鼎新。

先師廟,餘皆知縣倪民望重修。東西兩廡前為廟

門外為泮池,跨石橋。又前為櫺星門廟,東為啟聖祠,後為敬一、箴亭廟,西為名宦祠、鄉賢祠。櫺星門東為學大門,入為儀門,中為明倫堂,東西列兩齋。大門外為興賢、育才二坊。射圃在學西。泗濱書院 在縣治河東岸,即漢高書院故地。鎮山書院 「鎮山」 者,工部尚書朱衡別號。明嘉靖乙丑,衡奉命創新河,民感戴,欲祠之,衡不許,乃以「書院」 名。禮部尚書董份《記》。

《社學 》聖水社、天津社俱明嘉靖間知縣楊政建。

徐州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州總

原額人丁一十七萬九千四百九十五丁半,除逃亡人丁九萬二千八百六十七丁半,於順治十一、十二十四年審增人丁二萬一千五百六十丁。

順治十四年,實在人丁一十萬八千一百八十八丁。於順治十五年審,增人丁六千四百八十七丁。又康熙元年審,增人丁八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元年,實在人丁一十二萬二千八百一十一丁。於康熙三年審,增人丁二千一百二十丁。康熙六年,實在人丁一十二萬四千九百三十一丁。

康熙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一十三萬五千七百八十三丁。

康熙十五年,審增人丁四千九百六十六丁。康熙十六年,實在人丁一十四萬七百四十九丁。

康熙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一十四萬二千九十三丁,除原優免本身人丁四千四百九十五丁,又續審出優免本身丁三千一百八十五丁,實在當差人丁一十三萬四千四百一十三丁。

本州

人丁四萬七千四十八丁內,每丁上上則科銀一兩一錢七分,上中則科銀一兩四分,上下則科銀九錢一分,中上則科銀七錢八分,中中則科銀六錢五分,中下則科銀五錢二分,下上則科銀三錢九分,下中則科銀二錢六分,下下則科銀一錢三分。

蕭縣

人丁九千九百五十四丁內上上則上、中則上下則、中、上則中、中則中、下則下上則下中則下、下則各丁俱照本州科則徵銀。

碭山縣

人丁二萬一千二百四十八丁。內上上則、上中則、上下則、中上則、中中則、中下則、下上則、下中則、下下則各丁俱照豐縣科則徵銀。

豐縣

人丁二萬四千七百七十九丁內每丁上上則科銀九錢,上中則科銀八錢,上下則科銀七錢,中上則科銀六錢,中中則科銀五錢,中下則科銀四錢,下上則科銀三錢,下中則科銀二錢,下下則科銀一錢。

沛縣

人丁三萬一千三百八十四丁。內上上則、上、中則、上下則、中上則、中中則、中下則、下上則、下中則、下、下則各丁俱照豐縣科則徵銀。

徐州田賦考         州志

编辑

州總

原額田地一十萬九千三百七十六頃七十二畝三釐九毫三絲六忽七微,內除久不起科徵山河沉湖挑堤占義塚等地四千四百五十六頃五十二畝六分,又於順治十年除無主荒地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七頃六十二畝五分一釐,順治十四年,實在成熟田地八萬一千七百二十二頃五十六畝九分二釐九毫三絲六忽七微。內於康熙十一年奉豁版荒田地四千七百二十五頃一十七畝八分,又於順治十五年起至康熙十七年,共陞科開墾清出田地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二頃七十九畝三分六釐八毫九絲六忽五微四纖八沙。仍存原荒地一萬五百一十四頃八十三畝一分四釐一毫三絲四微五纖二沙。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田地八萬九千六百八十頃一十八畝四分九釐八毫三絲三忽二微四纖八沙。又於康熙十八、二十年、二十二年,共陞科墾荒清出田地五百七十八頃二十四畝六分六釐四毫六絲一忽,仍存原荒并版荒地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一頃七十六畝二分七釐六毫四絲二忽四微五纖二沙。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田地九萬二百五十八頃四十三畝一分六釐二毫九絲四忽二微四纖八沙。

共該徵折色「起存連閏」 銀一十一萬一百六兩。

四錢八分五絲八忽七微七纖六沙三塵四渺九漠六埃六逡五巡。本色米五萬二千五百八十三石二升三合二勺四抄二撮二圭五粟一顆五粒四稷七、禾二、糠三秕;麥七千五百三十石八斗八升四合七勺八抄一撮三圭二粟三顆三粒一黍一稷二、禾五、糠三秕。

外,不在《丁田》徵解草場租匠班積穀、軍餉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七分七釐。

本州

原額田地四萬一千九百七十三頃一十九畝六分三釐六毫八絲五忽。除久不起科徵山湖沉河挑堤古荒地外,今實在成熟并開墾清出田地二萬八千九百二十一頃三十三畝二分五釐一毫四絲六忽。每畝科銀一分二釐二毫零五銀三毫二絲零,粟米六合九勺一抄零,麥一合二勺零。外不在丁田,徵解馬場租銀一十一兩七錢五分,匠班銀一百四十八兩五分。蕭縣

原額田地二萬二千一百四十二頃四畝四分二釐,除荒外,今實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萬八千五百六十四頃七十五畝二分四釐九毫五絲。每畝科銀一分二釐五毫零,五銀三毫三絲零,粟米七合六抄零,麥八勺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積穀軍餉銀一百二十兩,馬場租銀九兩九錢七分五釐,匠班銀六十七兩五錢。

碭山縣

原額田地一萬三千七百七頃五十三畝五分二毫五絲一忽七微,除荒外,今實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萬三千五十四頃一十二畝四分七釐四毫七絲一忽七微,每畝科銀九釐六毫零,五銀二毫五絲零,粟米五合三勺零,麥三勺八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積穀軍餉銀二百一十兩,草場租銀一十七兩四錢四分二釐,匠班銀六十二兩一錢。

豐縣

原額田地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三頃九十七畝九釐八毫,今實在田地同。每畝科銀一分六釐零,五銀一毫三絲零,粟米二合八勺零,麥三勺三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積穀軍餉銀二百一十兩,馬場租銀六兩一錢五分,匠班銀六十一兩六錢五分。

沛縣

原額田地一萬六千三百六十九頃九十七畝三分八釐二毫。除荒外,今實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萬四千五百三十四頃二十五畝八釐九毫二絲六忽五微四纖八沙。每畝科銀一分四釐四毫零五銀二毫六絲零,粟米五合六勺零,麥一合五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積穀軍餉銀一百二十兩,馬場租銀一十三兩八錢六分,匠班銀六十七兩五錢。

徐州漕運考         通志

编辑

州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額徵漕糧正、改兌正耗粟米五萬九千四百六十石。除荒外,實徵正、改兌正耗粟米五萬七十九石六升九合九勺七圭二顆一粒五黍六稷二糠四粞。

內正兌粟米二萬五千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三升六合七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粟一顆七粒五黍一稷三糠三秕四粞。

耗米六千三百一十六石七斗三升四合一勺九抄八撮九圭二粟四粒三黍七稷八糠三秕四粞

改兌粟米一萬五千一百六十石一斗六升三合三抄七撮七圭八粟六顆八粒五黍八稷二糠二秕七粞

耗米三千三百三十五石二斗三升五合八勺六抄八撮三圭一粟三顆一粒八稷八糠九粞贈米二千九百七十二石,除荒外賣徵贈米二千五百三石九斗五升三合四勺九抄五撮三粟五顆一粒七稷八、糠一秕。

贈銀二千九百七十二兩,除荒外,實徵贈銀二千五百三兩九錢五分三釐四毫九絲五忽三纖五沙一塵七渺八漠一逡。

輕賫船料銀八百八十二兩五錢。除荒外,實徵《輕賫》船料銀七百三十五兩六錢九分四釐九毫「一絲二忽五纖六沙五塵九埃三渺九漠。」 蘆蓆三分本色七千二百領,除荒外,實徵三分。

本色蓆六千六十四領六釐四毫九絲七忽五微二沙二埃九渺一漠四逡三巡。

裁扣書辦工食銀七百四十七兩六錢四分九釐一毫五忽七微五纖一沙九塵九埃四漠。人役工食銀二百四十九兩一錢四分二釐。

徐州風俗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隋書》:「人頗鷙悍,輕剽。其士子挾任節氣,好尚賓遊,蓋楚風焉。」

《杜氏通典》:「徐方鄒魯舊國,漢興猶有儒風。」 蘇軾云:「民淳詞簡。」

陳師道《學記》:「按《通志》:霸者之餘,以武為俗。」 《宋史地理志》:「俗多楚音,樸直舒徐。」

元《大成殿記》:「碭邑之學,絃歌方盛。」

《蕭縣志》:蕭地背汴面淮,介乎徐宋鄒魯之交。人多剛勁,務稼穡,尚禮義。其俗信鬼及巫覡,崇奉神祠尤甚,一切婚嫁死喪,競為侈靡,此則霸國之餘習也。三十年前,猶見後生小子,途遇長老,逡巡揖讓無惰容,坐席莊嚴,尊卑有序,近則稍稍陵彝矣。猶幸二三秉禮者,斤斤自好,不越矩度,波流中一砥,庶幾足挽頹風。

士任節氣,尚交遊,先輩勤學刻苦,不務華麗。今則風氣漸開,人知通經博古矣。然往往游學三吳,結知名士,文成一家。言恨未逢年鵲起,而詩古文詞之屬,亦稍闢蠶叢,建鼓登壇,正須磨礪。蕭濱黃河,地多沙瘠,農不專勤苦,至蝗蝝水澇相尋,富者無積貯,貧者不謀朝夕,率仰天而嘆。加以役繁賦重,差徭悉累中人,三農倍苦也。遭流寇後,逃徙四方,俯仰無資。近賴賢令百計招徠,漸修農事,間有托足公門、委身行伍,以冀苟免溝壑。而榛莽久塞,一時未能遽墾,依「破壁驚風鶴」 ,四野維艱云。

耕耘之外,無他淫巧。間有雜藝,不過拙工。且素昧蠶桑,懶織紝,男惟株守,習以成風。凡百工技藝之徒,悉非土著。

民無餘貲,不慣生涯。間有借本為營,憒於緡筭,然尤粗莽好嗜,不較錙銖。一切布帛鹽鐵等利,悉歸外商,近以飄泊從事舟車,然末不忘本,風氣使然。

婚禮,古有納采、問名、「奠雁」 等儀,士紳家倣行之。至於聘儀豐嗇、粧奩薄厚,亦多量力。鄉城嫁娶必親迎。嫁女之後,父母暨親屬三日內各具飯以餉之。三日,蚤迎女,午陳妝奩之屬,花幣鼓樂送婿歸。

喪三日出訃布,近用木屏,俗有以紙錢挂門者。遇七延僧道修經以薦,亡者親知弔賻,讌亦用鼓樂演劇。棺槨桱多杉少。殯之日,丹旌綵罩,粉翣冥器,無不窮工極巧,照人眉宇,導以緇眾及優人扮演,觀者填路。既葬,抔土封墓三日,詣墓前伏聽,謂之「復三。」 數年來,邑亂民貧,喪有不能舉者,即舉亦不能盡禮矣。

《碭山縣志》:「地僻民豪,躬稼食力,好勇而尚義,不強而易使,庶幾古椎樸之風。」

豐縣舊《志》:「豐熟可抵三州,民事農桑,樂輸賦役,而其俗亦淳。」

《舊志》「沛地鄰鄒魯,務稼穡,尚禮義。」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