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1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十八卷目錄

 廬州府部彙考二

  廬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八百十八卷

廬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廬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舒城縣

春秋山 ,在縣南二十里。宋李公麟讀《春秋》於此,上有洗墨池。

梅山 ,在縣西七十里。梅福棄南昌尉隱於此,上有「梅仙洞。」

馬鞍山 ,在縣南三十里,以形名。

屏風山 ,在縣南三十里。《胡紀》「隱此。」

鹿起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昔有名僧過此,忽一鹿自山躍出,僧即其地以化。上有洗劎池、試心臺。

龍眠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形若臥龍,李公麟隱於此,蘇東坡、黃山谷過訪焉。按《安慶志》,「與桐城接界。」

鳳翥山 在縣南二十里。胡文節讀書處。上有大鳳石、小鳳石。

並坐山 在縣東三十里。兩山並峙,故名。響山 ,在縣東二十里。人過其下,輒有聲。王姥山 ,在縣西九十里。王姥修行於此,白鹿銜花以獻。

陽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因山向陽,故名。盤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上有龍華庵。

高峰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山高聳,上有南嶽廟。

三角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又名多智山,以其水清,飲之多智。

鼓樂山 ,在縣南八十里。梁武無嗣。《寶誌》云:「有高人隱此,伶官作樂可致,後生昭明。」

三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有三巨石,山麓有寺。

磨劎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大石,相傳仙人磨劎石。香爐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以形名。

華蓋山 在縣南四十里。三峰並峙,望如寶蓋。為縣治學宮之案。

雲霧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出雲必雨,相傳鬼谷子隱此。中有水簾洞,洞門有石勒「大元國」 三字。

小金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勝概可比潤州之「金山。」

板山 ,在縣西四十里。崇嶐奇秀,為縣脈。《形家》言「翔鸞舞鳳,鍾岳瀆之靈」 者也。

孟潛山 ,在縣西六十里。相傳孟將軍隱此。崇陛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賈彧隱此。

猶龍山 ,在縣南六十里。

黃雞山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以形名。

法華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栲栳山 ,在縣南三十里。

卓筆峰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望之如筆,卓然而立。

仙女峰 ,在縣西一百里。

禮義峰 在縣西六十里。

望湖峰 在縣西南九十里。登之可望巢湖。《高石壁 》,在縣西南七十里。巨石臨溪,峭壁插天。

小赤壁 ,在縣西十五里。石壁臨河,赤色燦然,可稱奇觀。

七門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下石洞如門者七三,劉治水肇原於此。

天台嶺 在縣西南一百里。幽勝可比天台。揚旂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土人避兵於此,寇至則揚旂拒之。

土木嶺 在縣南二十里。

木瓜嶺 在縣西七十里。

鼓兒嶺 在縣南二十里。

黃土嶺 在縣西九十里。

大歇嶺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

鹿角尖 在縣西南四十里。

白水崖 在縣西南六十里。

千丈崖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

鷂石崖 在縣西南十五里。兩石並峙,崖上有竅,深尺許,俗傳「金鷂抱雛翔去。」

滴水崖 在縣南六十里,瀑如疋練,倒掛石壁。馬蹄岡 ,在縣西南四十里。

鷂子岡 在縣西一百里。

斗岡 在縣東十五里

龍谷沖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友鹿沖 ,在縣西六十里。《秦司徒世家》於此。鳳凰沖 ,在縣南四十里。

石爛沖 在縣南八十里。

桃源洞 ,在縣南九十里。

主簿原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四圍崇山峻嶺,其中平衍四百餘里,唐畢誠讀書於此。

平田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峰巒深秀,田疇平衍,山勢盤紆,連亙西南將二百里,草木葳蕤,鳥獸雜沓,可俯而瞰焉。中有退谷、盃湖,尤堪遊泛。東西二谼 ,在縣南三十里,二谼相對,中多奇峰。

清風陂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

南溪 即南關外大河也,發源於孤井,經七門嶺,環抱縣治,而東入於巢湖,以故人文鼎盛為他屬。是連艟巨艦,直抵城闉,無往來輸輓之苦,民稱便焉。自明知縣陳魁士將《龍王壋》水勢改向七里河,而南溪遂成涸澤,舟楫不通,民日貧窘,科第亦少,形家稱為「不利。」 水之宜復故道久矣。前邑令張若騜疏濬未成,今幸河勢自徙,因勢利導,較前更易濬導也。

桃溪 ,在縣北三十里,即桃城水。源自六安界河達巢河。

山七里河 在縣西九十里,為西山眾水之會。上七里河 ,在縣西七里,自龍王壋分派至兩河口、縣河會

三河 ,在縣東六十里,與合肥廬江合界。桃李河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自霍山界通縣河。

中梅河 在縣西五十里。來自潛山界豬頭尖。沙河 在縣西二十里。

石寨河 在縣西一百里。

石屋河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來自主簿原南。獎河 ,在縣南二十里,通航埠三河。

新店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近梅心驛。

梅林澗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孤井源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俗名孤靜源。上有龍井三:曰風,曰雷,曰雨。水經七門、三堰旋繞通南溪、歸巢湖。旱則取水,致禱多應。

鵲尾渚 在縣西北。舊有鵲亭。《左傳》:「楚人伐吳,吳人敗諸鵲岸。」 杜預注云:「舒城鵲尾渚」 是也。黃石潭 ,在縣西一百里。

龍潭 在縣西十八里。明洪武初,封龍王,至今立廟祀之。

金雞潭 在縣西五里。旁有金雞墩,水深十餘丈,魚鱗不容,俗傳以為金雞啖之,或有龍泳其中。

洗馬灘 在縣東三里,臨河。

九井 在縣西四十里。地有九井,故名。

尚書井 ,在儒學東,教《論》余默。以縣中屢出尚書,故名。

溫泉 在縣西七十里

錫杖泉 :在伏虎寺內。

虎跑泉 在縣西六十里伏虎寺內。世傳伏虎禪師至此,虎跑成泉。

放生池 在縣西七十里,即海會庵前河也。上有「謝家河,下至滿天星。每日昃萬魚游泳水面,而僧眾間以米飯授之,就手而唼,雖奔迅山流,魚亦不去。」 僧之好生、魚之戀食,異矣。

無為州

紫芝山 在城內西南儒學前。宋皇祐間,產紫芝三百五十本,故名。其地相沿,居民所佃,鞠為蔬圃。明萬曆九年,掌州事查《志文》捐俸贖隸儒學。山形寬平如掌,圓秀如環,宜使開擴無遏塞之患,始於學基有益。

鐵山 :在北門內州治後。舊傳蛟龍會聚此地,以鐵鎮之,故名。

孔山 在西門城內景福寺後。舊《志》云:「形如飛鳳。」 則孔山與芝山為治之兩翼,舊卑於城四、五尺,前有挾青鳥。術者云:「此山當興。」 後果不培而長。

泰山 在北門城外東嶽殿後,為「州主山。」

  濡須塢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二圖》。

世傳孫權作塢於此,石上有「濡須塢」 三字。七寶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七圖》與

濡須塢相對,下臨大河,有煙霞亭。山川險阻,最為控阨之雄。吳魏時,濡須為東關,七寶為西關。宋張孝祥詩「二關形勝千年壯」 ,即此。

太平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二圖》。上有龍湫,禱雨多應。

芙蓉嶺山 舊名浮濃嶺,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七圖》,怪石交峙,地勢險阻,南北往來,艱於陟降。明正統二年,知州王仕錫募工開鑿。後知州何邦漸見群峰攢立,若青芙蓉,易名「芙蓉嶺」 ,作亭於其上,詩以紀之。

青檀山 :在城北四十里。坐太平鄉《二圖》。其山多青檀。

峽山 ,在城北四十里,坐太平鄉《七圖》。兩山相夾,故名。

大龍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太平鄉《七圖》。旁有郵亭,道側豐碑,為無巢分界處。

草鞋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坐太平鄉七圖山,形似鞋。

朝喜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坐開城鄉。凡遇天旱,其山朝有雲氣,是日必雨。聞昔有寇至,土人陳氏虛壁旌旂以退之,故又名「謊陳山。」

銀瓶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群山皆伏,是山特起,州之主山也。有石如瓶,每日升,光耀奪目。明成化間,為道流竊去。

白石山 在城西四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上有龍湫,高崖白石,時出清泉,旱亦不竭。中有龍王小廟。其右為黑石嶺,為桃花嶺,為楚歌嶺,即項羽散兵處。

五畝尖山 在城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 山之麓,為祖師岩,為子房庵,為雪峰岩,面臨巢湖,群山背峙,登岩望之,萬頃皆碧,回顧則崇峰疊嶂,隱見爭奇,乃無為極高處也。

陽山 ,在城西四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世傳曹操屯兵此山之陽。

郭巨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坐開城鄉二圖,世傳郭巨埋兒之所。

竹子山 ,在城西五十里,坐《開城鄉》二圖。山多產竹,潘明王故壘及墓,今並存。

曹家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世傳曹操屯兵於此。

白馬衖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與曹家山相連,世傳曹操牧馬之處。

豹兒寨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宋南渡,郡人王太師之道於此結團,保固鄉里。胡避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亦王之道率眾固守。

相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王之道以宋太師、樞密魏國公退居此山,有墓在焉,故之道亦號相山。

軒車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宋參知政事獻肅公、郡人王藺退居別墅。

呂泉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又名龍孔山。其形似龍,上有水泉,相傳呂洞賓憩此,卓劎泉忽湧出石底,纍纍如貫珠,故名。毛公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開城鄉二圖,世傳毛萇讀書此處。又舊志作「廬江毛義山界廬江。」 其說近之。山陽有毛公洞,石壁盡刻《毛詩》,不知何代遺蹟。

飯籮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坐開城鄉一圖,山形似籮。

岩臺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坐開城鄉《四圖》,山有高岩。

獨山 在城西五十里,坐開城鄉三圖山,旁有明王廟。

王磨山 在城南三十里,坐無為鄉二圖。祈雨山 在城西六十里,坐北鄉一圖上有真武廟,下有徐㜑井,祈雨有應。臨壁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坐北鄉二圖下有臨湖圩,即舊志「臨湖縣治。」

天井山 在城西八十里,坐北鄉《三圖》。山頂有二泉,左曰黃龍,右曰白龍,四時不竭。每歲旱,必投符取水物以候雨,信蓋屢驗者。山下有楚雲洞。

霧露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坐北鄉《三圖》,與天井山相連,山巔時有雲霧。

相山 ,又名上箔山,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因通白湖水道,漁人用箔取魚,故名「上箔。下箔」 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與上山相同。

鳳凰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三圖》,形類鳳凰。

考證

團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二圖》,山團獨峙。

雙泉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坐《北鄉二圖》。山麓有雙泉寺,寺後有觀音洞,泉自洞出。

馬鞍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北鄉《二圖》,山勢似馬鞍。

眉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坐北鄉《三圖》,兩山連曲,秀麗如眉。

嶽山 ,在城南一百里,坐南鄉《七圖》。其山有雲必雨,上有南嶽行祠。

黃柏山 ,在城南八十里。坐《南鄉二圖》。

姥山 ,在城南八十里,坐南鄉《四圖》。

臼山 :在城南六十里。坐南鄉《六圖》世傳神仙搗藥之處,有石臼存焉。

磕頭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南鄉五圖,盜每出沒其中。

萬法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坐南鄉五圖山,有祖師殿。

九卿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坐南鄉七圖山,有九峰,上有仙人煉丹臺。

三公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坐南鄉《二圖》,三峰峙立,故名。山勢深峻,與銅羅尖、白雲岩連接。周圍數百里,界連桐廬,山通英、霍。明季為群盜窟穴。

崑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坐南鄉二圖》。有上崑山山有石佛,下有清水潭,祈雨有應。有下崑山,臨江,又臨湖,內為高梁寨,為廬堂寨,世傳皆王鋾、王鉞屯兵處。為三公山、桐城、小嶺諸山之麓。崑山街立有燒礬倡亂禁碑。

石: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坐南鄉《七圖》其山周圍多石,又名石籠山。

蟂磯山 ,在城東一百一十五里,地近周興鄉。《五圖》獨立大江邊,上有靈澤廟。

長山洞 在大龍鋪旁

蕊珠洞 在開城鄉。《舊志》作「崔仙洞。」 州人吳廷翰嘗遊至此,見其石乳融結,遂易以今名,因為之記。

仙人洞 ,在任家衖中有石床,有泉自洞流出,世傳呂洞賓過此,故名「呂仙洞。」

響山洞 ,在李家衖。石壁巉然,隱隱如人焉,呼之則響應。

毛公洞 在毛公山下,南帶廬江,西屬州境。鉛山洞 ,在毛公洞西,深邃險黑,洞外乃宋時礦場遺址。《舊志》載,「開城鄉有王喬洞。」 按王喬洞在巢縣城北十里,去州遠甚,其所載者,疑即鉛山洞也。

黃金墩 即舊黃土墩倉埠門外水口。唐宋以來,墩與對岸連接,其外乃花林大河。今白龍、宴公二廟皆在花林河腹裡,水勢合抱,脈力堅完,故先代財賦稱饒,科甲亦眾。明弘治間,知州趙壁取黃落河,捷於兌運,遂改城壕為巨河,鑿疏墩口以達運舟,而花林之舊河遂塞。後因洪波漸嚙,兼之土人伐為磑具,益就傾圮。隆慶庚午營之。後知州趙範相河中流得吉區,培之,具工費,動餘廩,并捐俸貲。萬曆四十六年,知州陳賢才奉府道檄開新口,塞黃金墩,

皇清康熙二年,仍築文成埧以塞新河,開金墩舊道。

大江 自州城抵江邊蟂磯山一百一十五里,水勢繹絡,凡境中之水皆納於此。

花林河 在東城外。河自大江,上接三溪河,下接黃金閘大河,出裕溪。

一箭河 在州東三十里。

柵港河 在州東四十里。今坍塌,一望江水瀰漫。昔人立柵以守,因名。

奧龍河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東接大江,下通樸樹河,經裕溪河,復出江。

三溪河 在州東南十里入江。

直皂河 在州東南十里入江。

泥汊河 在州東南五十里。源出廬江黃陂湖,流入江。

夾江河 在州東南六十里。自大江入,下通泥汊河,復出江。

運河 在州東北四十里,合馬腸河入江。裕溪河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入江。

馬腸河 在州東北六十里,入江。

黃落河 在州北四十里。源自焦湖,流入江。裏河 在州西一十里,源出青檀山,入江。永安河 在州西四十里,源出白石山,入江。石灰河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水自崑山竹絲湖流出大江。

百萬湖 :在州治明遠樓下。

墨池 在州西北,宋米芾為守時所鑿。初厭蛙聲之煩,取瓦書「押」 字投之,自是無蛙鳴。

嘉蓮池 在州治北,池中多紅蓮。

錦繡溪 在州治內學宮前,郡人多有題詠。舊誤稱「在州西南十五里。」

太守泉 在景福寺。太守米芾飲而甘之,謂能愈疾,因題云:「甘泉如惠山,泉之得名由此。」 笑泉 在軒車山東。往來泉所者,嘿然不言,水亦澄清。若語言喧囂,泉即滾沸如笑,故名。南池 ,在州城南。

仙人井 在州治北三十里,冬夏不竭。相傳洞賓過此,取水飲之。今石上故跡尚存。

墨泉 ,在白鶴觀。泉水本白,每歲下元變而為黑,經旬如故。

雙泉 在雙泉山上。有二穴,左名黃龍,右名「白虎」 ,四時不竭。

巢縣

臥牛山 城依以立,形似臥牛,故以為名。相傳巢父、許由偕隱於此,今紫微觀其故址也。其山自岠嶂而來,西迎長湖。旂山左護龜山,右托東山 ,在縣東一里,相傳即箕山許由棄瓢處。唐為劉知幾書院。明景泰初,立東聖宮蕭公廟。旂山 去縣十里,即亞父山,以山形似旂,故名。鼓山 與旂山相鄰,山形圓似鼓,恰與旂稱,故名「鼓山。」

岠嶂山 在縣東北,去城七里,為巢主山。石牛山 在新安鄉,去縣北十里。山有巨石,名「牯牛石」 ,即以名山。其山後金庭,前岠嶂,統連一山。

金庭山 在新安鄉,去縣東北十里,岠嶂山之分泒處。其山高聳,道書為「十八福地。」 山坳有金庭洞,外有曲水。《廣輿記》云:即杏花泉,王子喬登仙處。

紫薇山 在縣北十里金庭山下有紫薇洞,舊建有紫薇觀,明洪武初移入城內臥牛山王喬山 在縣北十里金庭山分峽之山。世傳王子喬採藥於此,後又呼為「黃山」 ,言其山產黃精也。唐天寶中,改名王喬山,下即王喬洞。萬家山 在縣北二十里,為四會之衝。山南有孔子回車古衖,山北為萬山鋪,其山亂石磊磊,不便人行。明景泰壬申,邑令閻徽修治之。嘉靖庚子,邑令甄偉鳩工開鑿,始有石路可行。山口有巢、許二賢祠。

鳳凰山 在縣西北十里,為縣治後障。其山三峰,中峰雙層。有雲臺宮,供三官聖像。

平頂山 在鳳凰山後,其東峽名「關兒口」 ,為古關寨,下有東嶽行祠。

石㜑山 在平頂山右。上有石峰,里人呼為「石婆婆。」 北臨瓦子圩。

馬鞍山 與石㜑相連,去縣十五里,其路崎嶇,出《紅石板》。僧人宗璹修路,約二百餘丈。龜頭山 去縣十五里,俯瞰焦湖,其形如龜。對湖之南有桃溪,嘴形似長蛇。

青臺山 ,一名「蘇道山」 ,在新安鄉,離縣治二十里。山有雲氣即雨。

峏山 ,在柘皋下鄉。一山四丘壑,去縣四十餘里,其山有龍王廟,下有白龍洞。《一統志》又作「栭山」 ,因山出小栗也。

四馬山 在柘皋下鄉,或云「駟馬。」

西鳳凰山 ,在柘皋下鄉,去縣西六十里,其形如飛鳳,故名。上有龍王廟,祈雨多應。又建有真武殿,下有鳳凰古寺。

方山 在柘皋下鄉,去縣西北七十里,與合肥連界。上有古井龍王廟,《合肥志》亦載之。

尖山 在方山相近處,旁有尖山寺。

塔子山 在西鳳凰山下,又名「塔兒山。」

壺瓶山 :在西鳳凰山西近四頂山處。其山聳峭如瓶。

浮槎東山 山與浮槎山連,為合巢分界處,彌望童山。

東黃山 在柘皋鄉,去縣北六十里。其山有三百六十頂,周圍一百二十里,東接含山界,北接合肥界,東北達全椒界,為東南諸山之少祖。其由南而西,結巢縣,由北而東,結含山、和州、江浦、六合一帶大山,中間各山衖俱有泉,四時不竭。又名「龍泉山。」 昔宋姚觀察結寨山內,出拒金人,各處虛張旂幟,其實不下百人,止二十四騎耳。八公山 在柘皋鄉。《水經注》云:山上有淮南王安廟。《方輿勝覽》云:「非苻堅所望,草木皆兵之山也。」 相傳八公初欲見王,皆鬚眉皓白,門者曰:「子休矣,王方好仙,子無駐衰之術,何以見為八公?」

皆化為童子,白日昇天,在此處也。

耀子山 山谷甚麗,上有滕家塋,在西北鄉,與黃山相鄰。

石鏡山 在包家坊,黃山之巔,有巨石丈許,形圓如境,光可照人,故名。今為牧童燃火燒昏其半。

「南寨山  」 、北寨山 ,亦與黃山相近,意古人結寨處,故名。

「大望湖山 」 在柘皋上鄉。

「小望湖山 」 在柘皋上鄉。

大尖山 二,俱在柘皋上鄉,與前尖山在方山相近者各別。此山近靳氏之居。

小尖山 :此山近李氏之居。

「石馬山 」 ,在黃山之南畔,下有古人庵。以上數山,總不越東黃山一處。山勢盤亙,其稱名當更有不止於此者。

龍山 ,在柘皋上鄉,去縣北六十五里。上有廟宇,與西斗澗相近,山亦幽雅,可恣遊樂。

銅坑山 ,在柘皋鄉,去縣西北七十里。舊有坑出銅,今無。

站山 ,在柘皋鄉,去縣四十餘里。

求雨山 在黃山東,其南頭係巢縣管,其北頭係含山縣管。

青龍山 ,又稱「青龍尖」 ,上有祖師殿,為黃山中龍少祖,或曰亦縣龍分支之祖。

小獨山 在下閣鎮東首,去縣三十五里,通全椒路。青龍山下突起一峰,為大龍護峽,遙與含山界上蔣家小山相對。

峙刀山 去縣二十里,山北為《萬家山》分支處,山南為金庭山分支處。明季為不逞之徒橫踞取煤,於縣基則挖傷祖氣,於民田則銹水流溢,大傷禾苗。

湯山 在新安鄉,縣東北二十里,下有溫泉可浴。明末黃藩鎮作屋覆其上,周繚以磚牆。其旁半里許有冷泉,其寒徹骨。按:《通志》作「半湯山。」 「驢子山」, 湯山之過龍也,小山橫亙兩大山之間。

特留山 在湯山之東,為巢、含兩界之山。其北則含,其南則巢。

「大分山 」 ,俗名「大峰口」 ,在青龍山下,路名「馬站」 ,長十餘里,民人王以仁修。

峽山 ,在峙刀山南畔,與金庭山為過峽處。下即大力寺與大力泉。

姥山 在焦湖中,為巢、合,湖中之界山也。其北為西湖,合肥轄。其南為巢縣。轄山之田乃合肥田。自姥山而西南為南所,自姥山而東南為北所,長河通流者為東口所,其漁課皆在巢、納。以上諸山皆湖北山。

東龜山 在新安鄉東三十里,以形名,上有寺,舊名濡須寺。有石池,四季不竭,古井深十丈,井欄有「濡須寺」 三字。頂上舊有塔山,乃巢邑水口之禽星塔,乃巢邑儒學之巽峰也。今寺之頹者已為僧人恢復,而塔之頹者尚未修復。

七寶山 在新安鄉東龜山後。山有巨石,鐫「煙霞亭」 三字。杜子美詩云:「蘭若山高處,煙霞障幾重。」 相傳此山原有禪寺,今廢。曹魏時,濡須山為東關,七寶山為西關,兩關對峙為險。時河行龜山尾後,今之河尚未開也。後煙霞亭廢,巨石鐫字俱不存。

望湖山 一名「望夫山」 ,一名「貞女山。」 山頂有磚石臺基并竹絲凹針孔。山東有煙霞墩,即七寶山。旂竿夾石高丈許,墩下即煙霞亭基址古井磉石見存。亭下有娘娘廟。明嘉靖三十七年,鄉人掘石修城,得斷碑,有宋乾道年號,鎮遏使知巢縣所作也。餘字模糊不可辨。

割股山 一名「馬鞍」 ,在新安鄉離縣東南三十里,與無為州連界,昔有孝子割股,故名。西有麻姑小山,俱縣水口,《形勝》

伏虎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新安鄉地。此山與大秀山相連,山勢蹲踞如虎,故名。或云即秀山鋪呂婆店伏虎事,因以名山。

白牡山 在新安鄉,因山多產白牡丹,故名。其山高峻盤旋,頂上平坦,寬數十畝,有天池井庵。「南方山 」 在新安鄉,與浮穠白牡相連。山勢頂平旁峭,上有方山庵,久廢。今重修建莊嚴。浮穠山 一名芙蓉山,在眾山內。上有守望軒,今改為芙蓉庵,並列十景之內。

石壁山 在張家山內。石壁峭立,飛流瀑布,下有朝陽庵,張姓民人世居其地,因概名張家山。大秀山 ,在新安鄉,去縣南三十里,為縣治儒學。面山,其峰聳秀,嘗有雲氣往來。宋楊傑詩:《水》

「《入平湖》千里遠,山橫大秀一峰高。」 今並列十景之內。

南龜山 在新安鄉。上造文筆峰,對儒學。覆釜山 在大秀山畔,隔黃谷嶺。山形正圓,如釜之覆,故以為名。

凌家山 :在司家衖內。

牛角山 ,在添保鄉,縣南二十五里。兩峰對峙如牛角,故以為名。其山阿中有小山,俗名「雞心山」 ,前後各一。

黑象山 在添保鄉黑象河上。四山蠢大,前有長阜如巨鼻前垂,故以為名。

銀瓶山 在黑象山內深山之上,托體極高,俯視州境。上有天妃娘娘廟,每春香火四至。一名「淨瓶」 ,又名「銀瓶。」

漢峰山 在散兵鎮,與楚歌嶺近。今為石匠取石,且燒石灰,山麓斷絕,幾成孔道,而高山亦無復面孔矣。

「廣德山 」 ,在大甘泉寺後,內有洞,外有泉。「淨瓶山 」 ,在《土木衖》內,上有巨石,形如淨瓶,故名。

《六步山 》與廣德山相連,亂石崚嶒,前人每於此山搜取玲瓏怪石,以為園林之玩。

踟躕山 又名坻箕山,在添保鄉縣南三十七里。《左傳》:「楚子觀兵於坻箕山。」 又陳旬破郭元建於踟躕山。蓋「坻箕」 、踟躕音相近,今散兵灣即其處也。係舊志山名,傳聞非一,雅俗異辭,音本不近,或隨時改名耳。

白雲山 在添保鄉深山內山為定軍山下之小山,如椅之坐處。其上有子房庵,其下有雪峰庵,對面有香爐峰。自其上隔越眾山,外望焦湖,明光如鏡,亦一奇觀。

姥烏山 在添保鄉縣南五十里,小甘泉寺後。尖峰峭出,外探焦湖,懷挾眾山,如子隨母。高林山 在添保鄉縣南六十里。其山盤亙數里,地有高林,故名。

開門山 :在添保鄉,縣南七十里。山嵎,有龍泉庵。

軒車山 ,在縣南七十里,與呂泉山相對,宋吏部侍郎叡肅王公藺退居別墅。

九峰山 俗名九重山,又名「九華山。」 在添保鄉縣南七十里。其峰有九盤,故名。

南鳳凰山 :在添保鄉蘿白塅地方,縣南七十里。

戕山 在添保鄉石次河上首。

橫竹山 :在添保鄉金城寺之南十五里。離縣一百里。

呂泉山 在添保鄉。以呂洞賓卓劎得泉,故名。俗又名「龍骨山」 ,與軒車山相對。

尹家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

葫蘆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山腰地名葫蘆頸,土人共建茶庵於上以濟渴。

丁劉山 在添保鄉,後有唱歌嶺,與開門山相近。

曹家山 ,在添保鄉,縣南六十五里。鄰無為界,往來通衢。

戴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下為孔姓,世居相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宋太師、樞密魏國公王之道隱居於此,有墓在山嵎,今被發掘,州民葬其處。

居巢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原名「道人山」 ,又名「墨山。」 其溪谷有石,研之如墨。

井峰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山有高峰,峰頂有天井一口,正圓自然結成,其深直下無底,井中水常滿。

歌兒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

毛公山 俗名「毛孔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欄杆山 在添保鄉縣南八十里。

豬頭山 在添保鄉。半屬無為州轄,半屬巢縣轄。

猱頭山 ,在添保鄉,離縣治八十里。以上俱湖南山。

二郎峰 ,在縣南三十五里。有二郎衖。

文筆峰 在南龜山上。崇禎六年重修。

「香爐峰 」 :在南山白雲山對面。

雙鞋峰 在縣西九十里巢湖中,與姥山相近。或曰「焦姥遺鞋」 ,亦里人誕言。

小佛嶺 ,在縣西北十五里,與萬家山相鄰,分路過黃山。

黃谷嶺 在大秀山側。出柴草,合邑薪樵於此。齁子嶺 在南山。出柴草,合邑薪樵。

大嶺 在南山,與無為州連界。

小嶺 在南山,亦與州連界。

天倉嶺 在南山嶺內。山四面如碗形,其水內消。

「仙人嶺 」 在南山,過嶺即見仙人洞。

走馬嶺 在南山,其嶺盤迴曲折,過嶺下即仙洞。

楚歌嶺 在縣南散兵鎮,又云「踟躕山。」

蜈蚣嶺 :在楚歌嶺內。

葡萄嶺 ,在黑象河上,旁即葉士彥遁谷。佛嶺 ,在南山《土木衖》內。

金獅嶺 在「散兵」 南檀灣。

「桃花嶺 」 在湖南姥烏山下,為通無為州路。「唱歌嶺 」 在湖南開門山側。

散兵嶺 在楚歌嶺下通大山凹處。

放王岡 在縣東五里。相傳為湯放桀處,因前此上有范增廟,誤云「范王岡。」 今廟廢。

姚廟岡 在縣東山。相傳此岡在唐為華嚴寺,今八蜡廟,其寺門也。寺不知何代廢,今建宋姚忠烈王廟。

掘斷岡 ,在姚王廟左側,今掘斷之形全在。或云為欲改河計,使水不反去。或云「此山反背縣城,故斷其勢。」 又或云:「華嚴寺牆腳,斷其外以峻藩籬」 ,今仍有牆腳石大磚,屢屢可見,皆不知其孰是。

解渡岡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俗稱解頭岡。望城岡 :在縣南八里。

北塔岡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北塔鋪,今廢。長窯岡 在縣南二十里。

廟兒岡 在縣東北十五里,往半湯路。

鐘樓岡 :在城中南門內。

顏家岡 在城中迎恩門外。

「麻嶺岡 」 ,在雞啼河上。

金庭洞 在金庭山,宋時藏御書「《玉皇經》、金龍玉簡」 於其中,今不存。

王喬洞 ,在縣北十里紫微山下,可容三百餘人,長二十五丈,闊約一丈二三尺,高約一丈五六尺,東戶闊一丈五尺,西戶闊一丈二尺,壁上有大人手跡。王子喬、洪岩先生俱於此得道,後閉穴而去。晉初,會稽道人游先生以杖撥開洞門,亦得仙去。山本名翠微游,先生居時,有紫雲覆其上,遂名紫微。洞口有「朱熹曾游到此」 數字。紫微洞 在金庭山下,有水流出,冬夏不竭,即金庭曲水也。每遊春,士民多於此流觴為樂。玉蘭洞 與金庭洞相連,王子喬種藥之所,多有蘭蕙與紅梅,今俱無之。

白龜洞 在縣西十里平頂山側。昔洞有白龜,故名。

白龍洞 ,在縣西北,峏山所分,名為「龍洞山」 ,嘗見白龍。

龍洞 ,其地方呼為「龍洞門」 ,地甚清幽,由此入《懷秀庵》。

藏虎洞 ,在散兵廣德山內,中為土塞,不可入。觀音岩 ,在湖南山。

捨身岩 :在大秀山頂側。

遁谷 在黑象河葡萄嶺側。山石壁立。邑葉進士作庵岩下,號曰「遁谷」 ,註易其中。今庵廢,地成榛莽。

焦湖 一名巢湖,在縣西十里,即出東口入湖。周圍四百餘里,環三百六十港汊,實為淮西巨澤,以其中姥山為巢界。按《周禮》所載五湖,巢湖居一。

天河 在縣治前。源出焦湖,由東口曲折出裕溪口入大江,商賈舟楫往來,但太逼城腳。當水盛之年,城僅不浸者三版,無論入懷反跳,運值多故,城亦難守,且每年崩圮,大費修築。邑人沈翼燕、楊于芳有《改河議》,俟後之審度者。亦作濡須水,在巢縣南。一名天河水,俗呼為馬尾溝,源出巢湖,東北注於江。漢建安中,曹操與孫權相拒於濡須。

後河 在河南,本名「宋家小圩。」 因三十二家網戶俱住家圩埂屋舍湫溢,共買此圩廢之。填築其半以廣廬舍,仍空其半以藏漁舟。且通馬家斗門,以為官圩蓄洩之處。通天河,更立鎮南橋城河 。舊有河道,年久淤塞。崇禎十四五年,邑令甯承勳大起民夫疏濬之。

鄧埠河 在天河南岸。上源望城岡,下東流為河,以分官圩、三勝二圩。議改河者,欲於慧日庵門首稍廢田畝,移湖口之水以入此河,則水不侵於城腳,而城守便亦不見反跳之勢矣。清溪河 發源於含山之清溪鎮,迤邐而南入於天河。在東方以此為巢、含之界,通舟楫上抵。

清溪鎮

芙蓉河 源自天倉嶺,下及張家山,經芙蓉嶺下,匯眾流為河。水滿可由蘆塘營達天河。《南山柴草》,舟由此路以達縣。

訾家河 源自大秀山,經魏家高、小兩圩,入於天河。

蔣家河 ,源亦自大秀山黃骨嶺下,東入於天河。

柘皋河 在縣西二十里。其源自合肥浮槎山,經柘皋,匯下閣之河水,并入於湖,舟楫通行。雞魚河 在縣西四十里,舟可入過戴家橋。烔煬河 在縣西五十里,舟可入達於鎮。白露河 在縣西六十里,不通舟。

巧溪河 在縣西七十里。

花塘河 在縣西八十里。

金塘河 在縣西九十里,與中廟相近。

王家河 在縣西南七里。

七家河 在縣西南十里。

松毛河 其源淺,由湖入可半里。

連塘河 其源亦淺,由湖入可二三里,有壩,不可舟。

黑象河 源自南大山凹入於湖,不通舟。散兵河 在縣南三十里湖之濱。

姥烏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

鳳舒河 ,在縣南四十五里。

雞啼河 ,在縣南五十里。

圩口河 其源淺,在湖濱,水滿稍可任舟。「高林河 」 ,其源自曹家山口,經高林橋入於湖。十字河 ,一名「石次河」 ,縣南七十里,舟內通三四里。

馬尾河 在縣南八十里。

「皂河 」 ,在馬尾河內,相通可十數里,曹操所開掘。

孫家河 在縣南九十里。

界域河 在縣南一百里,廬江、巢縣兩岸分界。止渴泉 在萬家山,明弘治十一年,邑人吳綸修砌,舉人胡璉有「記。」

大力泉 其泉自石洞出,水極洌,可冠群水。「杏花泉 」 ,在金庭洞下,意即曲水也。

半湯溫泉

「冷泉 」 與「溫泉」 同地相去半里。

笑泉 其源自下而上,人笑語讙譁,則瓊珠上泛,倍覺瀵湧。此山為州之祖山,而泉與山皆巢轄,獨其水灌州田者什九。

「大甘泉 」 ,在散兵廣德山下,石洞中出。

小甘泉 在姥烏山下寺內,泉清洌勝大甘泉。龍泉 ,在東黃山,亦入《合肥。縣志》

「龍波泉 」 在湖南山中,任姓構庵,泉中有石可為硯。

白馬龍潭 在龍洞山下,洞中白龍所潛。汪家灘 在縣西南湖口。

小河灘 在縣西湖內。有大河灘、小河灘。紀家灘 在釣魚臺地方,亦名「紀家饗堂。」 「瑪瑙澗 」 在大西門內,射圃亭巷口。

東斗澗  、西斗澗 俱近東黃山。

《吳家澗 》在俞府下首。

清水澗 在北山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