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4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四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卷目錄

 和州部彙考二

  和州風俗考

  和州祠廟考寺觀附

  和州驛遞考

  和州兵制考

  和州物產考

  和州古蹟考墳墓附

 和州部藝文一

  天門山銘         唐李白

  湯泉賦         宋秦少游

  夜渡兩關記       明程敏政

 和州部藝文二

  望天門山         唐李白

  烏江道中         劉長卿

  宿華陽洞寄元稹       李端

  送羅少府歸牛渚       賈島

  開聖寺          溫庭筠

  題橫江館          杜牧

  濡須鄔          宋賀鑄

  雞籠山           前人

  當利港           前人

  桃花鄔           前人

  鎮淮樓          明太祖

  雨中過雞籠山        高啟

  天門山           于謙

  和州部紀事

  和州部雜錄

職方典第八百四十卷

和州部彙考二 编辑

和州風俗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史記》:「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聚積而多貧。」 《隋書·地理志》:「歷陽人性躁勁,風氣果決。自平陳之後,俗頗尚淳質,好儉約。」

劉禹錫《廳壁記》:「女工尚堅全,男工尚墾闢,市無侈眩,工無雕彩,無遊人異物,以遷其志。」

《舊志》:「明初為畿內首善之地,大化所被,四民各安其業,而儒雅之風尤甚,非復曩時比。」

《黃志》云:「文德武功,後先相望;忠材節義,世亦有人。士夫敦禮教,畏清議,庸庶安居樂業,不侈宮室,鞍馬不惑風水,婚嫁不論財」

婚禮 :男家遣媒妁通言,然後納禮,名曰「定禮」 ;及期納禮,名曰「娶禮。」 親迎之日,以兄弟送女歸,間或以伯叔代之,猶有「六禮」 遺意。

《喪禮 》殯斂多用布服,不尚金銀器飾。棺尚杉木,不用槨。葬則墳而不墓。取實築為堅,亦多以礦灰築者,歲久灰結,堅如石。崇佛修齋,儒者之家多不用,今亦往往有之。

祭禮 多祭於堂寢,而無家廟。四時以二至及中元、除夕、生忌日祭之,餘或因事以祭,不可類舉。清明及十月墓祭,並祀后土。食物必薦新,或稀異珍貴者,初得一薦之,親友以盛品相饋者亦薦。

《閨風 》:「婦女非至親不輕見,亦不晝出。出必以轎徒行,必在昏暮,以弟姪嫗婢擁送。男女相遇必異道。女子戒習字文。」

正月 立春前一日,迎春東郊。各門採傳奇已事,肖人肖像,齊集關聖廟前,名曰「演春。」 遠近童叟競觀為樂,散春花春枝,田家擊長秧鼓。各官宴畢,導入縣治前,詰朝鞭春如制。元旦,男婦夙興,盛服祀家神畢,視歲吉所向,提火拜廟,親友更相賀歲。十三、四夜為試燈,十五夜為正燈,家製元宵相餉。十六夜婦女出遊,曰「走百病。」 然亦尋常有之。紳士家及稍有體者皆禁。

二月 三日為「文昌帝君誕辰」 ,城中紳士斂貲以祝,或祝於學,或祝於宮。八日,喫凍食。

三月 三日,簪薺菜花。清明,插柳葉於門。寢竈陘簪柳葉。前後數日,展墓家之子姓俱至。族繁者合族人先祭於墓、後祭於祠。祭畢,飲福,酒散,兒童多放紙鳶。二十三日,天妃誕辰。二十八日,東嶽誕辰。城市及邨廟咸修禊以壽。

四月 朔日簪皂角葉。八日供浮屠烏飯,十六日晚以月占年。

五月 午日,姻親餽禮。是日,啖角黍,供蒲艾,貼道符,飲雄黃酒。小兒繫綵絲香絡於背,塗雄黃於額耳,以避時氛。運漕水鄉亦往往有鬥龍舟者。十三日,城鄉俱祝「關聖誕辰」 ,演劇誦經,各聽所便。月內多斂貲為醮。

六月 六日曬衣,入伏日,多製「六一散」 ,香薷飲以卻暑。

七月 七夕,婦女穿針、乞巧。中元以冥資羹酒祀祖先。有喪之家,親友各相餽送,甥婿輩必親到,《盂蘭會》亦間行之。

八月 中秋,羅樽賞月,用月餅、菱角、毛豆,親友餽遺,如《天中節》。

九月 重九,炊糍餅薦先有逸興者登高,是日造酒。

十一月 冬至,祀祖先前後數日,展墓如清明節。

十二月 二十三日,以飴餅、生茗祀竈神。更具細草數莖,豆少許,曰「為竈神芻馬不及舉者,俟之。」 次日除日,貼門神春聯封門紙,夕則具牲醴庶羞。祀祖先,用白魚接竈,家人置酒守歲,簫鼓爆竹聲達旦。先數日餽節。

和州祠廟考寺觀附    州志 编辑

本州

社稷壇 在印山門外半里許。

山川壇 在梁山門外半里許。

郡厲壇 在香泉門外半里許。

賢母祠 在周侯廟左,祀周侯虎母何氏也。「三賢祠 」 祀唐太學生何蕃、國子司業張籍、宋狀元張孝祥。其祠舊在儒學東廡之側,久廢。知州康誥請祀于古和書院。未幾,復改建于學門之南,即今菩提橋巷左也。

三老堂 在州治後,祀宋知州傅堯俞、范純仁、劉摯也。按舊《志》,元祐間,孫真建,規制久廢。明正德丙子,知州黃公標重建。

土地祠 在州治儀門外。歲以除夕致祭。烈女祠 在城南隅。舊在城西,明嘉靖二年,同知薛祖學改建。祀宋烈女徐氏、元孝婦劉氏、明節婦張氏、董氏、尹氏、張氏、包氏、清氏、耿氏、汪氏、陳氏、王氏、楊氏、張氏、崔氏、周氏、王氏、湯氏、劉氏,春秋致祭。

香烈祠 在州治之西北。明崇禎乙亥,流寇陷城,知州黎弘基及同知陳得、姚、學正康正諫、教諭趙世選,慷慨殉難。紳士庶民婦女死者十餘萬,或憤勇罵賊,或焚溺自盡捐軀,雖異其節,則無異也。賊退,巡按梁雲搆親臨和城,仰刺史之忠,痛郡人之禍,設壇而哭者三日。復為祠以祀之,額之曰:「香烈」 ,取其節烈足以馨香千古也。春秋二仲月致祭。

浣紗女祠 在馬神廟之右,即古漁丘渡也。今居人名為「土地廟」 ,而移其像于土地神之側。《焦澹園祠 》,在州治西北隅,今香烈祠旁內有立雪堂。

「陸秀夫祠 」 在豐山地方。

鄭艮嶽祠 在張家山。學者過守耕、羅應選等共建。迎江浦鄭艮嶽講學于此,因祠祀焉。城隍廟 在州治東南。創始未詳。明洪武元年,封「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

周侯廟 即忠烈廟,在姬家巷東,舊在橫江門內。宋開禧三年秋,和州軍民感郡侯周虎全城之功,為立生祠。淳祐七年,賜廟額「忠烈。」

關帝廟 在元妙觀東,祀漢壽亭侯關公。舊雖朔日行香,而祀典不與。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楊繼芳乃定制「春秋二仲月。」

繼丁後一日致祭

霸王廟 在城東北四十里烏江,祀項羽。《輿地要覽》云:「宋紹興辛巳,金主亮渝盟,來乞筊神,不從,欲焚廟。俄大蛇出屋梁,又聞林木中鼓噪,若數千兵至,亮大驚散去。」 元至元壬午,縣令不蘭奚重請於朝,為本州祀典,春秋致祭。

馬神廟 在百福寺後。明嘉靖元年,知州楊天茂改淫祠為之。祀司馬之神,歲用有司致祭。姥廟 在州西三十里麻湖之陽,祀歷陽之神母也。

灌將軍廟 在印山門內城下。漢時,灌嬰修和州城有功,故廟祀。守城無功,故不從祀也。

九娘子廟 舊在州治內,祀歷陽侯范增女也。宋慶曆初,東寇王倫圍歷陽于堞南角,恍若有見,已而潰散,遂就勦滅。追封威顯夫人。紹興元年,詔「歷陽威顯夫人」 增「昭廟」 金字,今廢。

余闕廟 舊在城西隅,今失其處。

秦姬廟 在州西三十里麻湖之陰。昔秦始皇為東南遊,浮于湖,徵民婦女牽舟,舟大不可動,誅者甚眾。有姬泣諫不聽,投湖中死。始皇憐姬之死,罷其役。民感其德,立廟祀之。

插花廟 在州東北七十里陰陵山之陽。廟祀魯妃,即項王之虞姬也,禱輒有應。方春,男女奔走于廟,或報或祈,皆插花以識之,故土人以名其廟。

高廟 在州南四十里。舊傳為公輸子手造。其廟高聳,規制亦異。昔紅巾賊欲焚之,大蛇出,賊懼止。今重修。

龍王宮 在州南六十里梁山鎮。

東嶽廟 :在州治東南隅。順治丙申年,郡人馬如融建。

關王廟 在大南門外山川壇之東。郡人大理寺左評事葉積學建。

含山縣

社稷壇 在縣西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郊。

邑厲壇 在縣北郊

功臣祠 在縣東街。祀明華高、仇成、李彬、楊文紀。《清》。

烈女祠 在縣南街。祀張子文妻尹氏、唐恕妻楊氏、胡崇仁妻周氏、吳自高妻申氏、王慰妻胡氏、張階妻王氏、王自謙妻慶氏。

游定夫祠 在縣登科橋,祀廣平游先生酢也。初,知縣胡漢建祠于學宮北,明嘉靖元年,鄭慶遷于縣東二里和含舊大路之側。後改路河濱,知縣陳一善復遷于登科橋。

馬神祠 在縣治儀門東外。

土地祠 在縣幕廳東

三烈祠 :在運漕鎮西岡,康熙二十三年建,祀烈婦佘氏,夫死以餓殉夫者也。鮑孀姑、許烈婦附,故名。佘氏夫婦墓即在祠後。

城隍廟 在崇儒坊

旌忠廟 為宋統制姚興立。舊立廟戰所,賜額「旌忠。」 土人禍福,有禱輒應。今立廟在縣東九都。五顯廟 :一在南街,一在銅城閘鎮。

關帝廟 舊在寶臺觀後,明萬曆丁未年,移置東門外登科橋鎮合邑水口。

都司廟 一在南二都石門山外,一在祁首岡南,一在關門鎮。

二郎廟 一在南二都二郎衖,一在魯橋西南。晏公廟 在縣東門外一里岡上。有靈于江湖,明封平浪侯。

東嶽廟 一在縣南門外,一在龍角橋,一在運漕鎮,一在十一都。

龍王廟 一在蒼山,一在銅城閘,一在縣河南,廢久,今重建。

大聖廟 在東九都。遠近祈子者禱之多應。三官廟 一在學宮西,一在銅城閘鎮。

袁三廟 在大朴樹鎮

八角廟 在五都

崔府君廟 在銅城閘。按神乃唐朝崔玨。

寺觀附 编辑

本州

百福寺 在州城中。唐貞觀二年建。初有五寺,因名以五華寺:一曰「文殊」 ,二曰「泗州」 ,三曰「淨土」 ,四曰「彌勒」 ,五曰「百福。」 元末俱燬于兵。吳元年,僧法珪重建為百福寺。明嘉靖甲午改遷,以學為寺。後萬曆二十九年,復遷寺于故址,即今處。原有僧正司在殿東,乙亥燬于寇。

延慶寺 去城西九里,在長壽鄉十一都。宋熙寧三年建,用以守彭中丞墳祠。元末廢。明永樂間僧智敏復修。

乾明寺 在州東南二里乘駟橋東。其西即宋學舊址也。東有《廣惠宮碑》,漶漫不可讀。

觀音寺 在城外三十里姥下鎮旁,燬於元。明永樂六年,僧善稠重修。

梵行寺 在州南五十里。唐貞觀五年,鐵腳僧恩建,有古塔。

清福寺 ,在州南二十里,後晉開運四年建。極樂寺 ,在州南四十里,唐元和年建。

開化寺 ,在州南六十里,宋元祐三年建。香延寺 ,在州南七十里白望市之東,唐貞觀三年建。

黃山寺 在州南七十里。

妙嚴寺 在州南九十里裕溪之北,唐元和年建。

普明寺 在州東南六十里天門山後。元至正二年建。

石佛寺 在州南十五里。

泉水寺 在州東北七十里。寺有泉甚奇,唐貞觀五年建。

莊嚴寺 在州西二十五里。舊名「臨佛寺。」 宋太平興國中,徙苦竹村,故又名「苦竹寺。」 久傾圮,僧慧鎬重修。有海棠洞、罩春亭。

知果寺 在州西四十里。

甘露寺 在州東北二十里,元至正三年建。華嚴寺 ,在州東北三十里,宋咸淳二年建。左右山麓蜿蜒。

廣勝寺 在州東北四十里烏江鎮旁。唐貞觀三年,志靜僧建。

赭樂寺 在州北五十里,以「土少赤」 ,故名。宋嘉定十年建。

香社寺 在州北四十里,以寺旁香泉,故名。宋建隆三年建,有塔,有「昭明書院。」 寺後有二松,極奇,後忽枯,惜哉!

大乘寺 在州北三十里。

六墳寺 在州北六十里如方山下。相傳有僧六世修道此山,有六墳在焉,故名。明洪武三年重修,二十四年歸併。

孔夫寺 在州北六十里許孔夫山下。明洪武十五年重修,二十四年歸併,成化間改建。馬鞍普明寺 ,在州北五十里馬鞍山中。「元至正五年建,明洪武六年重修,二十四年歸併。寺原」 有松最大。

石漸寺 在西北六十里。

三塔庵 在州西五里,以圖阜三尖如塔,故名。陁宮庵 在州西北四十里,山上有泉盤曲,下流可灌二三里。

智果庵 即其寺之分派居也。州西三十里孔雀庵 ,在州北五十里,其山曾出一禽,鄉人先擬鳳凰,名「鳳凰庵。」 又擬孔雀,更擬山形似孔雀,故名。

《生生庵 》:在鍼魚嘴會中,士民建以居僧,專主「拯溺」 等事。

觀勝庵 在州北四十里。

海會庵 在烏江香泉之間。法師妙有始建。「虎堂庵 」 在州西三十里麻湖旁。明洪武二年建。

陸家庵 ,為宋大學士文忠公秀夫立。後改僧舍以奉香火。

《廣生生庵 》在梁山鎮,每值風雨晦冥,恐有行舟覆溺,令主僧召集水手,飛舸往救。

淨樂庵 在州西桃花塢,萬曆丙辰年建。「興隆庵 」 在州西四十里嵐龍山之麓。

白雲庵 :在香泉西,舊為「支龍庵」 ,久廢。鐵山禪師重建。

深隱庵 在州西四十里。古剎久廢。明崇禎丙子,諸生張燮父、張應舉重建。

宿雲庵 ,在嵐龍山頂,明崇禎年,僧慈水始建。「圓通庵 」 ,在脈天山前,僧九會建。

石淨庵 在州西五里。古為水府廟,後改今名。「法華庵 」 ,在州北四十里。明天啟元年,僧宗和浚井得銅伽藍像,係宋徽宗四年造,因募資重建。

仁和庵 在福臨廟左,明萬曆四十六年建。竹林庵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郡人葉敬中建。元妙觀 在州治西南關廟之右。宋熙寧六年沖素道人建,舊名「天慶觀」 ,元至元中改今名。「元真宮 」 在州治南譙樓正北。奉祀真武,建於宋。

皇清康熙十四年,於拱辰門東南隅卜地一區,改建

焉。規模弘敞,兩殿俱崇,遂為後之勝蹟。

淳熙觀 在州南四十里。葛仙翁嘗煉丹于此,有八卦池。迨宋太祖駕幸此,誕生太子,又名為「壽寧宮。」

紫極觀 ,在州南五十里,舊在桃花塢旁,元兵火廢,道人李濬川遷於高廟西南塔山下。龍興觀 ,在州北五十里,如方山麓。

棲雲觀 在州西南三十里,即棗林觀。

含山縣

安國寺 舊在城外西南隅。唐貞觀僧澄禪師建。元末廢于兵。明洪武十五年,僧會興進重建,遷南門內。僧會司在馬。嘉靖間,知縣葉繼善遷東門,後仍其舊。

褒山寺 。山以唐貞觀惠褒禪師得名。宋元豐後,黃魯直、王介甫、王深甫皆有文字。塔上「寶塔」 二字,猶傳張安國書,年號特誤。明初,寺建自永樂中鄭和使西域還也。殿堂制度甚工,絕無蛛絲鼠竁,云有辟塵珠所致,然不知所在。《藏經》楮小而古蠹不敢蝕,云有異香所塗。先住持世守,更有玉杵、鐵杖、金磬、錦帨、玻璃盤、旃檀座等物,或侵或毀,無復遺者。

雲閣寺 ,在縣北三十里,唐貞觀三年鐵船祖師建。

正覺寺 ,在運漕鎮,唐貞觀二年,金禪師建。普明寺 ,宋元豐二年,僧無用建。

淨戒寺 在縣南七十里。唐貞觀二年,僧密禪師建。有彭祖煉丹井并仙室在焉。

大善寺 ,在縣南,唐貞觀三年鐵船祖師建。佛慧寺 ,在縣西三十五里。元至正二年,僧德遜建。

興教寺 在東關之嶺,唐貞觀二年鐵船祖師建。有《關公飲馬池》、卓刀泉。

永興寺 在十四都。有陳村湯泉。

齊林寺 在十五都

城山寺 在昭關

三塔寺 在十四都

圓通寺 在南二都

華陽寺 在十四都,洞在寺前後。

佛會寺 在十五都

邑堂寺 在十五都

圓照寺 在北二都

明山寺 在六都明山

觀音庵 在縣南二十里。元至正五年,僧慈德建。

雲霧庵 ,在八分山。古柏新篁,極其幽勝。時有白雲往來禪室,故名。

蒼山庵

清涼庵、接引庵 二庵俱與《雲霧蒼山》相鄰,其庵雲影翳翳,松林鬱鬱,地甚幽僻,為太湖山一帶勝景。

白衣庵 在安國寺後,市民徐世靖倡建。觀音閣 在銅城閘右街。明萬曆三十年,鎮民程應明等倡建。

法輪庵 邑令周創

寶峰庵 在十五都

金斗庵 在十五都

梅山庵 在北二都梅山。

土山庵 在太湖山下。明萬曆年,僧玉庵募建。華嚴庵 在東七都。僧悟心募建。

水浮庵 在運漕東河下。

準提庵 一在學宮東,一在運漕正覺寺後,一在運漕鎮東,一在大聖寺後。

龍華庵 在八角廟後

寶臺觀 在東街,宋張知觀建。

長真觀 ,在白石山,即彭祖仙屋,一名「白石觀」 ,今廢。

麟川觀 ,在縣南六十里,久廢。相傳其地出麟,故名。

天妃宮 :在縣治東隅。康熙四年重建。

「三元宮 」 ,在運漕鎮。

和州驛遞考         通志 编辑

本州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工食銀四十三兩二錢,差夫十名,工食銀一百八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歲支銀共四百三十八兩六分。

含山縣

設馬七匹,草料銀二百一兩六錢。馬夫四名,工食銀四十三兩二錢,差夫十名,工食銀一百八兩。買馬鞍轡等銀七十三兩五錢,扣存帶閏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歲支銀共四百三十八兩六分。

和州兵制考         通志 编辑

本州

梁山營 州有八鎮,梁山其一也。負山面江,民居不下二千餘家。舊設江防,州同分駐,地形險要,扼金陵上遊。康熙二年,造營壘,分遊兵營遊擊、千把總官率兵汛守其地,即以操江舊署拓而新之,為將領駐居,建造營房,安插兵眾。東門新設營房 ,梁鎮既造營房,設兵防守。督院兼諭分兵,州城各派城守,以千總一員督率,擇東門小教場,并造公署營房,安插官兵。康熙十年間,奉文更調守備一員,添兵汛防,將千總撤回。知州夏瑋復為建署造房,坐落東門城東隅,轅門柵欄。儀門三間,大堂三間,內宅二層。演武場在州城東南二里,方六百步,中有廳,周圍有埂有木,前有坊表,匾曰「養威蓄銳。」 萬曆年重修至

皇清康熙十二年,州守夏瑋捐資復修。

牛屯河巡檢司 江面五十里。上至張家溝,下至新河口,煙墩五座。舊每座墩夫三名,巡掠弓兵四十五名。明隆慶六年,議增八名,巡船一隻,哨船二隻。萬曆二年,置鳥銃四管,至

皇清議裁「牛屯巡司」弓兵,止留十二名。

裕溪河鎮巡檢司 江面三十里。上至新溝口,下至張家灣。煙墩一座,墩夫三名。巡掠弓兵原額并議增共三十六名,巡船一隻,哨船一隻。萬曆二年,置鳥銃四管至

《皇清》議:裁「裕溪弓兵,止存九名。」

浮沙口巡檢司 江面四十里。上至新河口,下至至馬河,煙墩五座。舊每座墩夫三名,巡掠弓兵四十五名。明隆慶六年,議增八名,巡船一隻,哨船一隻。萬曆二年,置鳥銃四管,至

皇清裁浮沙巡檢併「牛屯」兼管,其弓兵止存九名。

梁山防駐官兵,「康熙二年,總督部院郎查照和州西梁山,乃沿江北岸險要之地,雖有遊兵營派防,而寥寥數人,無官駐守,應將省會之遊兵營遊擊并帶千把總官,移駐梁山,防守沿江一帶地方,而本營原議有馬兵,則和州一州陸路并所屬含山縣地方,自應責令管轄」 ,等因具題奉

旨:「依議。」續經總督郎廬州道孫《檄州》該知州楊繼芳。

詳「請于康熙二年撥兵派守。六門城內建造營署兵房,令千總督率到州安插,又撥千總帶兵駐防含山。至康熙十年間,奉文將千總撤回梁山,更調守備一員赴州汛防。其遊擊帶領官兵駐劄西梁山,以司地方,以衛城池,弭盜安民,事關至鉅。遇銀鞘則謹巡護送,遇警急則偵探防守。」

含山縣

僻處山隅,舊無兵守。近經總督部院議分梁山鎮百總四員,一督兵派守四門,一駐運漕鎮,一駐銅城閘,一駐再安鎮,各處起蓋營房安插。康熙二十二年,改設把總一員鎮守縣城,三鎮官兵悉如舊。

演武場 在縣西三里,方四百步,中有廳,周圍有垣,前有《坊表》。萬曆年重建。

和州物產考         通志 编辑

雜屬

麻枲 州通產,有白麻、黃麻、苧麻諸種。

半夏 州通產,一名「守田」 ,生於夏半前後。牡丹 含山產其種。有水紅千葉,重臺開列如錦。

天鵝 州產洲渚間,大者至十餘斤。

鹿 州通產

麋 州通產。陶弘景云:「海陵間最多,千百為群,多牝少牡。」

狐 州通產

煤炭 州通產

和州古蹟考墳墓附 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州

三老堂 堂為宋元祐中孫賁所建,以祀宋太守傅獻簡克俞、范忠宣純仁、劉忠肅摯也。三老皆左遷,相繼出守和陽,德政在人,至今能頌之。堂西有古梅,舊有楹曰「梅堂」 ,堂前即古水心亭。文昌詩所謂「看花多上水心亭」 是也。

陋室 在州治後,遺址尚存。劉禹錫有《銘舫齋 》,在州廳後,今廢。

鎮淮樓 在郡治前東阜。高臺層構,於製最古,登之四望,足納江山之勝。明太祖初駐蹕和陽,嘗與諸將飲酒賦詩其上郡中古蹟,惟此第一。州西街井 在科甲真才坊下。相傳有一童子常遊於市,人莫知誰。一日見從井中出入,人異之。他日復來,乃問之,對曰:「我本華陽洞中人,此井乃洞後門也。自此不復見。」 因立表曰「華陽門」 也。

清風樓 在州治西南城隈峨嵋墩下。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明正德中,改建峨嵋書院。嘉靖中,復建清風樓,以存古蹟。」 今廢。

犀照亭 在州東南十里,當利口北岸。晉溫嶠聞水底有音樂,燃犀照之,因以此名。

石跋河 ,古為石跋城,旁有塔。傳聞張果老曾騎驢過此,有腳跡可驗。

落驢橋 在小西門外土街頭。世傳張果老騎驢至此,故名。

沸井 在小西門外土街頭關廟內。舊志《古圖經》曰:「晉元帝渡江,命郭景純筮之曰:『西南郡縣以陽名者,井當沸,其中興之應』。」 未幾,歷陽井沸者三,故曰沸井。至唐劉賓客為郡時,作詩曰:「沸井今無湧。」 似亦埋沒久矣。

老子丹臺 在大西門外五顯廟後。岡隴漫延,相傳晉王導築,以防石虎者也。

桃花塢 ,去城西五里,即唐張籍讀書處,在桃花橋東,遺址無存,碑碣莫考,然長老猶能言之。「漁丘渡 」 ,伍子胥奔吳渡處。

八卦池 去城二十五里,界河鋪西北壽寧宮內,乃葛仙翁煉丹處,遺蹟尚存。

洗耳池 ,去州三十五里,有池,傳云「巢父曾洗耳于此。」

無糧墩 在烏江南半里。昔項王乏糧,以蓆蓋土堆,作為糧米,即虞詡增竈意也。其堆見存。雍家城 ,即今裕溪河泊所地。舊《志》:「漢封雍齒,此地後廢。」 明初置驛于此,後廢。

碗兒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古傳云乃褒山後羅漢洞口,有羅漢出,坐鰲魚嶺上飲食,後置碗石上并坐臥皆有石蹟,故名。

項亭 ,距廢烏江縣治東南三里許,乃羽藏衣冠之所。林木森栗,廟貌偉然。昔有唐李少監陽冰所篆碑額曰「西楚霸王靈祠」 六大字,筆法遒異。又有《羽像碣》,圓袍短帽,戟髯重瞳。明崇禎乙亥,流賊陷和州,掠至烏江,忽風霾晝晦,四野如列障,摵摵有聲,賊不敢進。其英𤕤類若此。明初,廢邑為鎮,而廟制巋然獨存。宋歷陽杜默下第,夜歸,就廟宿,以其文質,于神前痛哭大呼曰:「千古如霸王,而不能得天下;有才如杜默,而見放于有司,豈非命哉!」 神像淚出,泥界于面。

亞父城 ,按:《明一統志》在州境。劉禹錫《記》:「城高而堅,亞父,范增所營也。」

古羅城 ,按《明一統志》「在州境,俗傳漢灌嬰所築。」

烏江廢縣 按《明一統志》:在州北。本秦烏江亭,漢為東城縣地。晉始置烏江縣。梁于縣置江都郡。北齊改齊江郡,陳改臨江郡,後周又改烏江郡。隋復為縣。宋紹興中,廢為鎮,尋復置。明省入和州。

歷陽廢縣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內,本秦縣,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即此。新莽改曰明義。東漢以來,仍為歷陽縣,明併入和州。

袁天綱宅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南三十里,地名南羲。」

張籍宅 按《明一統志》「在州城通淮門內舊光孝寺。又州西桃花塢,有籍讀書處。」

鎮西樓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前,明洪武初參軍郭景祥建,正統二年重修。」

三覺堂 按《明一統志》:「在梁山廣教院。三覺,謂賈易、龔原及圓智師沖。會賈與龔以危言正論謫居和州,嘗造會所,蕭然晏坐終日。」

含山縣

晉王城 ,在縣界。苻堅侵晉,以姚萇為先鋒,晉築城于此以禦之。

偃月城 ,一名濡須塢,在東關南岸,屬無為界。吳魏相持,孫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塢為?」 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權曰:「善。」 遂夾水立塢如偃月,故名。

龍亢縣城 在縣南四十里。東晉僑置此縣。周大象初,併入歷陽。唐分置含山縣,此地屬焉。彭祖石室 ,《列仙傳》:「歷陽有彭祖仙室,相傳彭祖自此白日飛昇,履蹟猶存。」 下有洞,淺深莫測,在縣南八十里,有真觀。

飛錫泉 在縣南六十里,有太湖寺。昔無用禪師當山腋鑿一孔出水,日取千瓢不竭,一瓢不溢,至今僧受其庇,禪師真身坐塔上。

馬跑泉 去縣十五里,即昭關泉。

斗米逕 在縣西八十里。杜伏威將李子建穿渠入歷湖通運,率部下帶斗米就役,未盡成功,故名。

陳摶丹城 ,在蒼山西尖凹處,原名「無風城」 ,相傳希夷煉丹處。

梅嶺 在縣東南北二都。曹操行師至此,軍士多渴,因指山上「梅林」 ,其渴遂止。

東興堤 在東關口。吳大帝築,以遏巢湖。後攻魏淮南,毀以納船,遂廢不治。諸葛恪更作大堤,左右練山,夾築兩城,各留兵千餘守之。魏作浮橋以渡,陣於堤上,分兵攻擊,城高峻不可拔。黃墩 ,在縣南七十里。明太祖收巢湖,俞廖、桑華諸將,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太祖屯黃墩,即此。

墳墓附 编辑

本州

梁王僧辯墓 在州南六十里梁山之西廣教院,今廢。

宋彭中丞思永墓 在州城西南延慶寺之西,封樹如初。思永為宋名臣。

張狀元孝祥墓 ,在州東北一百里黃岩嶺。特建寺,有碑尚存。其地今割屬江浦矣。

元韓總管墓 在小西門外大岡之上。韓擒虎為元時總管,與明太祖相抗不降,嘉其忠義,卒以禮葬。

明班同書用吉墓 在州小西門外社稷壇之東北,有碑。

襄城伯李濬墓 在州小西門外土街,有《石坊碑文》可考。

寧陽侯陳亨墓 在州鳳凰山孔雀庵後。皖國公仇成墓 在五都。

馬侍郎諒墓 在州城西北三里許。坊表「翁仲」 ,見存。

御史高德新墓 ,在州北門外北郭亭,有碑碣。盧皇親德常墓 ,在小西門外社稷壇之西北,有碑文。

都運王璽墓 在州北郭亭之東北半里,父主事王鎬亦葬于此。

中順大夫宋錦墓 在小西門外胡侍郎廟旁。有石坊、《碑文》《墓表》《神道碑》。

知府萬慶墓 在小西門外《襄城伯》墓旁石坊。現存。

贈中翰成其德墓 在大西門外桃花橋,建有《坊表》。

御史馬成大墓 在北門殷塘北。

御史葉觀墓 在城西扁擔河右。

含山縣

漢桓榮墓 舊志在含山東一里。《明一統志》:在縣二十里,既相牴牾。及按《桓榮傳》,「卒葬首山之陽。」 此必江左諸桓之墓,後人以姓同附會之也。宋游定夫墓 ,在北十三都,俗呼其山為察院嶺,有龜山。《楊時墓誌》。明正統三年,知州朱沅修其墓,御史彭勗復封之,為立石以表焉。

明危學士素墓 在縣之新東門外。明洪武五年,卒于和州。「太史宋景濂立,有碑銘可考。」 豐城侯李彬墓 在縣南一都。

廣德侯華高墓 在縣東七都。宋太史景濂有《神道碑》。

駙馬都尉王富墓 在縣西城外。

都督紀清墓 在縣東七都。

都督楊文墓 在縣東七都。

中議大夫張佑墓 在東城外。

考證

和州部藝文一 编辑

《天門山銘》
唐·李白
编辑

梁山博望,關扃楚濱。夾據洪流,實為吳津。兩山錯落, 如鯨張鱗。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圍車輪。 光射島嶼,氣凌星辰。卷沙揚濤,溺馬殺人。「國泰呈瑞, 時訛返珍。開則九江納錫,閉則五嶽飛塵。天險之地, 無德匪親。」

《湯泉賦》
宋·秦少游
编辑

大江之濱,東城之野,有泉出焉。直回峰,負深谷。分埒 引源,迤邐相屬。晨夜有聲,涵雲注玉。薄為虎鬚,洑為 魚目。鱗介莫潛,遇者斯浴。此何水也哉?野老告余曰: 「泓泓涓涓,莫虞歲年,不火而燠,其名湯泉。」嗚呼!豈非 熒惑蒞于上耶?燭龍影於中耶?旁通咸池,日御之所 經耶?幽精沉魄,陰償其負耶?丹砂硫黃,金石之氣,酷 悍之所激耶?德有常仁,惠公而浹,寒凝海兮不冰,旱 焦山兮不竭。其或燥濕外干,精氣散越,膚革瘡瘍,憊 筋淫血,欣節汨之蹔游,怳幽憂之永脫。以沐則髮澤, 以沬則膚悅。其羡流冗浸捐,棄於溝壑者,猶能灌蔬 稻之畦,已牛馬之暍。此又何其廣耶?吾聞天下之水, 厥類實繁。至於弱水儲陰,投羽必沉,火井萃陽,爛石 灼金,祥標醴泉,病飲而瘳異紀,滋穴神瀵以流。焦溪 乏𦊰蔓之飾,沸潭謝《聱取》之游。其餘酒墨所發,膠醢 是滋,啜懷千金,飲狂一國。裒玉乳以中涵,橫金絲而 徑度。詭品謬名,紛莫為數。咸受命於元精,亦各私其 所遇。若夫匡廬汝水之旁,尉氏驪山之下,煙菲掩縟, 王孫鳥隼之所娛;全「穴椒房,專寵靡曼之所占,則湯 泉之中又有顯晦者焉。」野老听然而笑曰:「善乎齊給 之士」曳杖而去,行歌于途曰:「滭沸滂沱,奮此泉兮,被 彼山阿,吾惟灌沐兮,不知其他。」

《夜渡兩關記》
明·程敏政
编辑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鎗嶺, 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詒言: 「雖晚尚可及滁州也。」馬上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 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抵關已昏黑,退無 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釭束燎以行。山口兩 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岒,悉下馬累肩 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譟為應。適有大星,光煜 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漸滅,四山草木蕭颯有 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譟不已。銅鉦鬨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 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余默記此 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玆遊,雖險而奇,當 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 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後河,見面 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淋院。已而日 冉冉過峰後,馬入山嘴,巒岫迴合,桑田秩秩,凡數村, 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 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 何山?曰:「古昭關也,去香淋尚三十餘里,宜急行。」前山 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時銅釭束燎,皆不及備。 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辟易。眾以為伏虎,卻顧 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譟,不能也。良久 乃起,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 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貟昔嘗 厄於此間,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淋,燈下恍 然自失,如更生者。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 夜行,渡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倖免焉,其亦可謂不 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後戒。

和州部藝文二 编辑

《望天門山》
唐·李白
编辑

迥出江山上,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落日舟去遙,迴首沈青靄。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迴。兩岸青山相對 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烏江道中》
劉長卿
编辑

滄洲不復戀漁竿,白髮那堪戴銕冠。客路向暝何處 是,蘆花千里雪漫漫。

《宿華陽洞寄元稹》
李端
编辑

花洞晚陰陰,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搗藥夜窗深。 石上開山酒,松間對玉琴。戴家谿北住,雪後去相尋。

《送羅少府歸牛渚》
賈島
编辑

「作尉長安始三日,忽思牛渚夢天台。」楚山遠色獨歸 去,灞水空流相送回。霜覆雀身松子落,月分螢影石 房開。白雲多處頻顛倒,寒澗泠泠漱古苔。

===
《開聖寺》
溫庭筠
===路分蹊石夾煙叢,十里蕭蕭古樹風。出寺馬嘶秋色

裡,向陵鴉亂夕陽中。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殿 影空。猶有兩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

《題橫江館》
杜牧
编辑

孫家兄弟盡龍驤,馳騁功名業帝王。畢竟江山誰是 主?苔磯空屬「釣魚郎。」

《濡須鄔》
宋·賀鑄
编辑

縣西南百里。按《縣譜》,「孫仲謀築偃月城,以拒曹孟德處也。」

孫郎昔鷹揚,曹瞞方虎視。敢忘版築勤,遠挫兵鋒銳。 俄聞《青蓋》謠,無復《金陵》氣。六代迭傾亡,長江亦平地。

《雞籠山》
前人
编辑

歷陽縣西四十里。按《縣譜》,「昔城邑將淪沒,神獨告一姥使西走,即攜雞籠登是山,籠化為石,其形猶然。湖之東南有姥廟。」

楚姥昔奔迸,餘生脫沈淪。家禽不忍置,信謂婦人仁。 空籠欻變化,千載高嶙峋。可待麻湖水,復生《桑下》塵。

《當利港》
前人
编辑

縣東二里,下通大江。按《縣譜》,晉王濬征吳,乘風趨石頭,王渾招之不顧,即此地也。

龍驤乘上游,銳氣吞敵境。風便趨吳京,收功在俄頃。 平生負雄圖,晚歲方獲騁。何必傳鼎彝,江山與之永。

《桃花鄔》
前人
编辑

縣西二里麻谿上。按《縣譜》,唐張司業之別墅也。司業與孟東野載酒屢游焉。今茂林深竹,尤占近郭之勝。

「種樹臨谿流,開亭望城郭。當年孟張輩,載酒此行樂。」 斯人久埃滅,節物今猶昨。看取「不言花,春風自相約。」

《鎮淮樓》
明·太祖
编辑

中原殺氣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鎮淮樓一 望,滿天明月大江流。

《雨中過雞籠山》
高啟
编辑

春雲晻靄磵奔渾,風雨行人過一村。得似山家深竹 裡,乳鳩啼乳未開門。

《天門山》
于謙
编辑

天門山峙近西偏,屹立芙蓉翠插天。六月岡巒飛雨 雪,四時林木吐雲煙。鳥飛不過巖頭石,人渴難尋磵 底泉。安得六丁施斧斲,滔滔車馬信平川。

和州部紀事 编辑

《州志》:伍子胥與公子勝奔吳,抵昭關,幾不得脫,至江, 有一漁父以舟渡之,胥解劍直百金與父,父曰:「楚國 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吾何愛百金劍 耶?」竟不受。胥以是過江得至矣。

《漢書項羽傳》:羽敗,欲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羽 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願大王 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亡以渡』。羽笑曰:『迺天亡我, 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而西,今亡一人 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哉?縱彼不 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也。吾騎 此馬五歲,所當亡敵,嘗一日千里。吾不忍殺以賜公』。」 迺令騎皆去馬,步,持短兵接戰。羽獨所殺漢軍數百 人,羽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 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羽迺曰:「吾聞 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公得。」迺自剄。

《宋史金安節傳》:「安節歷禮部侍郎,楊存中議省江淮 州縣,安節言:廬之合肥,和之濡須,皆昔人控扼孔道。 魏明帝云:『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析山,賊來 輒破于三坡之下。孫權築濡須塢,魏軍屢次不克。守 將如甘寧等常以寡制眾。蓋形勢之地,攻守百倍,豈 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棄之耶?且濡須、巢 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擇將經理』。」 《存中議》遂格。

《州志》:宋陳摶聞陳橋兵變,宋太祖即位於汴,摶跨一 小驢歸華山,大笑曰:「天下從此皆無事,我向山中睡 得牢。」今蒼山相傳有丹室遺址。又云:有希夷手植茶 樹數株,色味異於凡品。然今之所得者,皆山僧自植, 有無真贗,莫得而辨之也。

《宋·凌沖傳》:「沖字子和,蘇州吳縣人。由進士熙寧六年 任。夙負才名,受知王安石,嘗著《鄉黨傳說》二論,安石 大奇之,知含山,號為循吏。律己甚嚴,毫不妄取。秩滿, 解其歸裝,老獲有蓄一砧者,沖視之曰:『非吾來時物』。 命還之。薦章交上,改宣德郎。年五十五卒京師 元危,大樸放居和州,未幾,自經死,葬含山東門外。後 二百」年已失所在。會縣治河,乃見夢於令曰:「『我危素也,明日將壞我宅,惟公其仁之』。令識其衣冠,儼然諾 焉。明日果掘及墓,衣骨俱朽,惟棺之前和赤漆如新, 旁有志銘,不記姓名。令乃具衣冠改葬之,識其處。」 《楊敦厚傳》:敦厚,福建晉江人,明嘉靖三十五年任含 山。舊例,春王元日,幕廳桃符皆正堂頒給。公任時,一 歲偶缺,因自題其門云:「但願民間無菜色,何須官舍 有桃符。」迄今傳之。

《沈元昌傳》:「元昌字泰來,吳名下士也。工文詞,兼書畫。 萬曆年間,客舍嘗居山寺,有《秋風》詞云:『雲閣山頭雲 滿山,梧桐還落客思還。秋風又到梧桐葉,吳客依然 客楚關。今訛為雲霧山非。與邑諸生王圖南輩相友 善,嘗醉指桓榮墓曰:『十年後願與公結稽古社於地 下。時以為狂。後病篤,求邑侯鄒公附葬於此,因如所』』」 請,葬於東門外斗岡。其墓猶有故老能識之者,而畫 亦往往偶見云。

王志旻,即王斆弟。永樂間居寶臺觀。善符咒,驅召神 鬼,人無有知者。會天旱,設壇祈禱,密雲不雨者再四。 黃冠曰:「此必東南有破吾法者。」訪之,得志旻於觀內 竹林中,方仰天以篲掃黃冠所布雲。邑令因命分壇 祈求。志旻須臾致雨如注,彼則霡霂溟濛而已。

和州部雜錄 编辑

《述異記》:「今烏江長亭,亭下有駐馬塘,即當時烏江亭 長艤舟待項羽處。」今陰陵故城九曲澤,澤中有項王 村,即項籍迷失路處。項王失路于澤中,周回九曲,後 人因以為澤名。

西浮籍橫江渡與當塗牛渚磯相望,此處風浪迅猛, 商帆多從夾中行,故李白《登昇元閣》詩有「人言橫江 好,我道橫江惡」之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