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6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六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三卷目錄

 廣信府部彙考三

  廣信府城池考

  廣信府關梁考

  廣信府封建考

  廣信府公署考

  廣信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廣信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三卷

廣信府部彙考三 编辑

廣信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廣信府城池 :宋皇祐二年郡守張實築。淳熙間郡守林枅、寶祐間郡守陳昌世相繼修治。城周七里五十步,建四門:南曰廣信,北曰靈山,西曰闤闠,東曰玉溪。南壕因溪水北西東濬,壕深丈許,廣三丈餘。明洪武初,修築羅城,圍九里二十步,崇二丈二尺,廣丈有五尺,門各有樓,外為月城。正德辛未,知府陸徵、朱嘉會,萬曆乙卯,知府錢拱辰相繼修繕。

皇清順治十六年,守道胡昇猷知府,欒斯美知縣,程

汝璞相繼增修。是秋,東城樓被狂風折去左角,通判許京亮重修葺之。

外縣

玉山縣城池 ,明嘉靖辛酉,署篆推官姚篚始築,周七里,高二仞,女牆四尺,廣丈有一,為門四。隆慶乙丑,知縣陳所聞闢為六門,有樓。

皇清康熙己酉,知縣唐世徵大修之。

弋陽縣城池 ,明正德五年,知縣胡偉始築,周九百四十二丈,崇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有四門。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陶燿復加修葺,創警舍如舊制。

貴溪縣城池 ,明正德六年,知縣謝寶始築城,砌以石。嘉靖四十年,巡撫胡松檄同知「王時拱大加修築,周一千五十丈,崇二丈,西南帶水,東北礪山。」

鉛山縣城池 ,明洪武元年,千戶蔣奎築,周「四里七十二步,崇二丈有奇,南、西、東環城為壕,廣四丈,深一丈,北一面阻河。」 嘉靖甲申,知縣朱鴻漸建。敵樓五,警舍四十有五。

永豐縣城 ,明「嘉靖壬戌,巡撫胡松檄知縣建,周五里,崇十六尺,雉堞六尺,廣一丈八尺,門有六,壕池廣十餘尺,深倍之。隆慶六年,知縣傅寵增修,置警舍三十六所。」

興安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年初置縣,知縣陳慶「雲始築城,延袤八百六十四丈,崇一丈五尺,厚八丈,為門有四,門有樓。」

廣信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岑陽關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東通吳越,南控閩饒,為一方要害之地。

橑竹關 ,在縣南一百里。乃東甌捷徑。

平政橋 在郡城門外,即浮橋。康熙壬寅,郡守蔡廷輔以舊橋高闊,風急水駛,改就今制,易名「廣安。」 至庚戌間,橋復壞,郡守高夢說捐資重建。諸溪橋 在縣西十里。宋紹興間郡守林建。善濟橋 在進賢鄉。

三港橋 在進賢鄉

五馬橋 在進賢鄉

天津橋 在進賢鄉

高橋 在縣南十里

渡坎橋 在縣東四十里。

大石橋 在石橋鄉二十里。

小澗橋 在開化鄉,又名「楊家石橋。」

峙溪橋 在進賢鄉

虞路橋 在開化鄉西南七里。

濟川橋 在來蘇鄉,縣南十里。

靈溪橋 在崇孝鄉,縣南二十里。

上宜橋 在乾元鄉縣南三十里。

概溪橋 在靈山鄉,縣北四十里。

通濟橋 在太平鄉,縣東五十里。

龍溪橋 在石人鄉,縣北九十里。

城南渡 即平政橋,水或暴漲,橋輒解。舊用小舟以渡,甚危。成化五年,郡守王翰置大舟二隻。

《渡夫》四人專守以渡人,便之。

後陽橋 在縣南十里

三港渡 在縣南一里

靈溪渡 在縣東二十里。

香林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峙港渡 在縣南二十五里。

硤源渡 在縣東七十里。

玉山縣

十里關 在縣西三里。乃柳都巡檢司把截之處。

玉虹橋 在縣治水南。程民則詩:「玉水涵秋漾碧空,波心影落似長虹。停車題柱星河上,接棟侵雲霄漢中。遼海千年歸白鶴,葛陂一日化蒼龍。南山梵剎鍾聲近,疑是天台有路通。」

周溪橋 《黎近記略》曰:「縣東五里為周溪,水出衢處山間,勢甚湍悍,舊渡以舟,遠近之民多罹汨溺。里人詹成通欲作橋濟之,未果而卒。至天順辛已冬,其子伯仁伯佳成父之志,亟白縣宰方侯大本。侯嘉之,為捐俸為倡,寬里民丁役,以助工作。累石為墩,架石為梁,并甃其兩涯,以殺水勢。越二年癸未秋,橋成。」

三思橋 在縣東,舊名「康定橋。」

寶慶橋 在縣南,舊名「廣愛橋。」

西湖橋 在縣西北

東津橋 在縣東二里。舊跨浮梁,因大水輒壞。明成化丙申,知縣汪瑩始建以石,至今賴之。歲久復圮。

皇清順治丁酉,僧雲樹募緣重建,大司馬李元鼎《記》。

連城橋 在縣西二里

月橋 在信豐鄉縣南十里。

杏花村橋 在縣學後。弘治三年知縣車份修。沙池橋 在招善鄉縣南十五里。

胡村橋 在招善鄉,縣南二十五里。

瀆口橋 在惠安鄉,為三省要津。

郭祖橋 在招善鄉,縣南二十里。

鎮川橋 在招善鄉,縣東南四十里。

寒泉橋 在惠安鄉,縣東南三十里。

清川橋 在惠安鄉,縣東南二十五里。

雙溪橋 在務林鄉,縣東二十五里。

太平橋 在務林鄉,縣東三十里。

後村橋 在安平鄉,縣北五里。

石田橋 在玉山鄉,縣北五里。

小葉橋 在玉山鄉,縣北五十里。

古塘橋 在玉山鄉,縣北二十里。

錦溪橋 在錦衣鄉,縣西北七十里。

集慶橋 在錦衣鄉,縣西北七十里。

香山橋 在懷德鄉,縣西六十里。

百丈橋 在順成鄉,縣西十五里。

崙溪橋 在順成鄉,縣西十里,鋪下最為要津。東津渡 在縣東二里。

崙溪渡 在縣西一十里。

三橋渡 在縣南新安坊。

畢姥渡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橫槎渡 在縣北三十里。

蘇家渡 在縣西北四十里。

白芒渡 在縣西七十里。

石陣渡 在縣西七十里。

戈陽縣

惠安橋 在縣東二十里。

雙柱橋 在縣北八十里。

永濟橋 在縣治東四十步。

葛仙橋 在萬全鄉,去縣一里。

石塘橋 在萬全鄉,去縣四十五里。

晚港橋 :在縣治東十五里。

小石橋 ,在萬全鄉縣西七十里,通貴溪。萬安橋 ,在太平鄉縣東三十里。

黃沙橋 在招賢鄉,縣東一里。

赤石橋 ,在孝誠鄉,縣東四十里,通上饒縣界。丁田橋 ,在玉亭鄉,去縣治五十五里,通貴溪。蓮湖橋 ,在縣西十五里。

西洋橋 在招善鄉,縣北五十里。

峽山橋 在招善鄉,縣東北五十里。

祥符橋 在永平鄉,縣西北六十里。

長慶橋 在招賢鄉,縣東七十里。

角子橋 在永平鄉,縣西七十里。

江村渡橋 在誠孝鄉,去縣治十里,通徽、饒。長田橋 在招賢鄉縣東南十里。

松子橋 在萬全鄉,縣西北三十里。

沙埠橋 在萬全鄉,去縣三十里。

待賓橋 在太平鄉縣東二十里,通鉛山。「大坵橋 」 在歸仁鄉縣西北八十里。

獨田橋 在太平鄉,縣東南七十里。

大石橋 在萬全鄉,縣西北九里,通貴溪。西溪橋 ,在縣西一里。

行者橋 在永平鄉,縣東北八十里。

篠箬橋 在萬全鄉,縣西北五十里。

朱姑橋 在太平鄉,縣東北八十里。

芙蓉橋 在歸仁鄉,縣西北九十里。

南港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西港渡 在縣西二里

後港渡 去縣五里,最為扼要。舊有橋,今廢。蓮湖渡 在縣西十里。

晚港渡 在縣東十里

碔石渡 在縣東二十里。

華元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芙蓉渡 在縣西北九十五里。

貴溪縣

黃。寨 南。唐保大間,璩瑗領兵戍此,址尚存。雄石鎮 在縣八十里。唐武德八年設,今廢。鷹潭渡 新設塘汛,去縣西五十里接安仁界。饒橋 新設塘汛,以上水陸要地俱撥兵防守。翰林橋 在縣治東一里。

上方橋 在縣東市一百步。橋近白衣寺,故名。成安橋 ,在縣市北一百五十步。古老相傳云:「橋成則人民安」 ,故名。

倉橋 在縣市北一百五十步。橋北有倉嶺,上有「常義倉」 ,建于此,故名。

楊林橋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橋創于楊氏,成于林氏,故名。

何郎橋 在縣南三十里。昔有何和尚造此,橋成,和尚遺蛻,故名。

戴星橋 在縣北五里。元至治間造。橋成之日,其夜鄉人見有星墜其間,故名。

北亭橋 在縣北一里。元時有接官亭在旁,故名。

饒家橋 在縣南仁福鄉。饒家女媼所造。雲隱橋 在縣南七十里,地名連霞港。里人凃氏勸道士高文輝捐金穀一千五鼎建。上有屋宇彩畫。既成,道士遺蛻四十三代。天師扁其名曰「雲隱。」

昇仙橋 在縣南九十里。進士王良弼有《詩》。龍津橋 在縣南七十里龍虎山,乃聖井龍神出入之所。明洪武年間,鄉人胡子亮建。

雙清橋 在縣南七十里。張仲舉有詩。

赤石橋 在縣北五十里。

石榴橋 在縣北三十里。

泗瀝橋 在孝思鄉縣北三十里。

湖陵橋 在孝思鄉,縣北二十五里。

村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章家橋 在縣西二十里。

斜田橋 在縣西三十里。

白塔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中航橋 在縣前

上航渡 在縣前東

浮橋渡 在縣西一里。朱晦菴記。

流口渡 在縣東十里

上溪渡 在縣南二十里。

英渾渡 在縣西二十里。

羊角渡 在縣東三十里。

金沙渡 在縣西三十里。

魯家渡 在縣西四十里。

倪王渡 在縣南七十里。

鉛山縣

分水關 在縣南八十里,為閩越要關。其水一派南流入崇安溪,直抵于海,一派北流入鉛山溪,直扺于江,故名。舊有巡檢司,今隸閩省。按《永平志》:「宣和二年冬,郡盜方臘寇浙東,聲入閩粵。明年春,吾州治疆場之守,復修分水寨。寨成,寇遂不犯。」 五年秋,白水翁挺過之,銘其辭曰:「切雲摩天,截嶪巑岏。閩嶺之山,雷轟電」 逝,涵潏譎詭。閩溪之水,江閩之陬,此為襟喉。水東西流,顛岸轉石。鳥道絕壁,僅可容蹠。浙兇跳梁,迫邇我疆。始作此障,机牙設張。一夫所將,萬夫莫當。其險可將,而民好義,難以力制。勉哉撫字,勿使自宄。繫我良吏,

溫林關 在縣東南七十里,為閩楚銜要。明正統間,閩寇作亂,于此設備,尋罷。弘治間,盜起,復委軍官一員,領軍五十名守之。今裁革。

桐木關 在縣西南八十里。自石佛寨分路,扺福建光澤縣界,興革與溫林關同。

通濟橋 在縣東關外,舊名「永平橋。」 宋淳熙十三年,陳映為縣時,眾立文華閣,待制趙不适書。

扁。明景泰癸酉,千戶孫勝重建。

期思橋 在縣東三十里,因渡為之。

紫溪橋 在縣南四十里紫溪驛前。舊名「太平橋。」

義安橋 在縣南四十里,紫溪水南。

祝公橋 在縣南六十里。

大義橋 在縣北一百五十步。按《永平志》:「舊名政思。宋乾道八年,水壞,峽州通判趙不适新之,更名萬安。」 淳熙十一年,復壞。康、費二家始基,後募緣乃備。紹熙三年成,亙四百尺,屋四十楹,明季燬于兵。

皇清順治丙申年,知縣王應泰重建橋成,致政歸題。

一聯云:「洛橋花砌人他適,流水琴彈音別嘐。」 至今遺愛,民懷不忘。

黃蘗橋 在崇義鄉,縣南三十五里。

唐伯橋 在鵝湖鄉縣南一百步。

鵝湖橋 在鵝湖鄉,縣北十里。一名荷湖橋。周欽道詩:「光透雲根分半鏡,影涵波底結連環。千年鰲背老愈健,百尺龍門夜不關。」

宅田橋 在鵝湖鄉,縣南一里。

歷源橋 在布政鄉,縣北三十五里。

西洋橋 在縣西二百步。

通仙橋 在縣西一里,又名「花橋。」

石溪橋 在布政鄉,縣北三十五里。

高橋 在招善鄉,縣西二十五里。

鄭家橋 在招善鄉,縣西北五里。

桐木源橋 在旌孝鄉,縣南六十里。

斬馬橋 在崇義鄉,縣治三十里。

寶林橋 在布政鄉,縣北十里。

聞家橋 在鵝湖鄉,縣南十里。

歸榮橋 在布政鄉縣西八十里。郡守金銑詩有「寄語歸榮橋下水,好傳清興到滄浪」 之句。橋亭橋 在縣西四十里。宋進士黃鴻舉建。土地橋 在布政鄉縣西七十里。

虎頭門橋 在鵝湖鄉,縣東二十里。

梅家渡 在縣西十里

豐家渡 在縣西十里

汭口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

程村渡 在縣西四十里。

石溪渡 在縣治十九都,通驛路。

大杭渡 在縣西二十三都。

婁家渡 在縣西三十五里。

汪二渡 在縣北三十五里。

期思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

傍羅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界石渡 在縣北三十五里。

燕望渡 在縣西五十里。

西鄉渡 在縣西四十里。

楊航渡 在縣東一十五里。

永豐縣

三思橋 在縣治前

惠眾橋 :在長慶橋坊,距縣五十里。

西橋 在縣治西一里許。舊架木為梁,結亭其上。明成化初圮于水,知縣陳裕重建,以石易之。杉溪橋 在永平鄉縣東三十里。

漸湖橋 在永平鄉,縣西二十里。附橋有鋪道達平洋坑。

攀龍橋 在縣北四十里。初架以木,隨葺隨圮。明弘治庚申,知縣沈譚命工以石易之。

高嶺橋 在周安鄉縣東三十里。

松溪橋 在周安鄉縣東二十五里天桂山下。宋周夢舉疊石為之,以便行者。後為洪濤所衝。明正德間,周氏子孫修復之。

新豐橋 在永平鄉縣東三十里桂林山下。元呂興甫建。

祝公橋 在十一都四十里。鄉耆祝時榮建,知縣吳伯朋扁其名「春坊」 ,呂懷《記》。

水南上下渡 在縣治南一里。

靜安渡 在縣東五十里。

塘墀渡 在縣東南三里。

興安縣

龍潭橋 新設塘汛

通儒橋 在城北街學前。

石橋 在城東街

鮮魚橋 在城南街

太平橋 在城西街

新橋 在城西街

永興橋 在城外二里

丫巖橋 在縣東七里

黃藤橋 在縣東十里,當孔道。

岑港橋 在縣北五里。僧慧庵建。

通濟橋 在南門外

周家橋 在五都

峽水橋 在五都

棗林橋 在三十一都

五百板橋 :李則裕建。

花橋 在十七都

泰和橋 在十七都

檀木橋 在十七都

白公橋

杏林橋 在十七都裡灣。里人徐海興、海珠建。家世業醫,故名。

橫杭橋 在縣南三里。壬子四月圮于水,知縣劉儀寵重建。

送客橋 在下八都

金家橋 在五十八都

馬家橋 在五十九都

龍浮橋 在五十九都

楓林橋 在葛源二十都。

虹橋 在二十四都

金村橋 在三十一都

廣信府封建考        通志 编辑

弋陽王 寧,惠王子,名《奠壏》。景泰二年封。

廣信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府治 在廣信門內,明洪武初年建。

經歷廳  照磨所  知事廳 在府治內。司獄司 在府門西南,今圮。

稅課局 在廣信門外,今廢。

遞運所 在闤闠門外,今廢。

陰陽學 「在湖東道南」 ,今廢。

醫學 在城隍廟東,今廢。

上饒縣治 在府治東,明洪武三年建。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程汝璞修。

鄭家坊巡檢司 在靈山鄉,久廢。

八坊場巡檢司 在來蘇鄉,久廢。

預備倉 在府治西北。順治初廢,知府朱治泰改建常平倉于府治東大橫街,址存常平倉,亦廢。

東倉 在六十八都。地名「溪口。」 久廢。

西倉 舊在二十四都,後遷府城西關,今廢。南倉 舊在楊村,後遷南城上墎,今廢址存。北倉 舊在十一都,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

義塚 :在府治西二里,舊名「漏澤園。」 一在府治東五里,地名「郭門。」

外縣

玉山縣治 。明洪武初年建。

皇清康熙二年,推官黎士弘重建。

稅課局 在縣治東,今廢。

柳都寨巡檢司 在惠安鄉,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東倉 在十都,地名陳家山。

西倉 在三十五都,地名「乾板頭。」

南倉 在四都,地名「月橋。」

北倉 在二十一都,地名「苦塘橋。」

惠民藥局 在縣治東。明嘉靖乙酉,知縣周崑重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知縣潘文明重建。

義塚

弋陽縣治 。明洪武三年建,嘉靖三十年重修。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陶耀重建。

丫巖寨巡檢司 在太平鄉,久廢。

稅課局 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今廢。

醫學 在縣治南,今廢。治東有「惠民藥局。」

東倉 在太平鄉

西倉 在孝誠鄉

南倉 在玉亭鄉

北倉 在歸仁鄉

義倉 在縣治北

養濟院 在縣治北

義塚

貴溪縣治 。明洪武初年建,永樂甲申年重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畢士俊重建。

管界寨巡檢司 在仁福鄉,久廢。

神前街巡檢司 在自鳴山。久廢。

稅課局 在縣治西,今廢。

陰陽學

醫學 在縣治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儀門外兩旁。

社倉 :在縣治東山嶺。知縣盧格建。

南社倉 在南鄉英潭。知縣盧格建,今廢。北社倉 在北鄉陳家坊。知縣盧格建,今廢。養濟院 在縣治東。

義塚 在後河洲

鉛山縣治 。明洪武三年重建。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吳士恆重建。

石佛寨巡檢司 在善政鄉。久廢。

稅課局 在嘉會門西,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

醫學 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西

東倉 在四都

西倉 在二十三都

南倉 在二十三都

北倉

開光院倉 在十一都

上塢倉

竹巖倉 在三十九都

北溪倉 在三十五都

羅村倉 在三十都

道師庵倉 在四十七都。

養濟院 在縣治南

義塚

永豐縣治。無考。

柘陽寨巡檢司 久廢

稅課局 在長慶坊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西

興安縣治 。明嘉靖庚申年建。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葉承祧、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儀。

寵重建

陰陽學 在縣治東,今廢。

醫學 在縣治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南街。知縣孟倣建。

社倉

便民倉 在南門內。知縣孟倣建。

廣信府學校考書院附   通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廣信府儒學 「舊在郡西北隅。宋景德四年,州守楊舉正遷于郡城之東。元祐間,徙建東南。元甲申,總管盧天祥復修,後燬。明洪武三年,知府蔣麟閣重建。成化、弘治間,知府邢正、王塘、正德間,提學邵銳相繼修葺,後頹。」

皇清康熙六年,本府通判趙權。十一年,知府高夢說。

相繼修葺

疊山書院 宋謝枋得講學所。

帶湖書院 在府城北門外。宋辛稼軒讀書所,上饒縣「儒學 縣治西北。宋淳熙間,創于天津橋,元末燬。明洪武初知縣林芳遷今所。正德間知縣黃希英、萬曆間同知廖文光偕知縣王炳璿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八年,大雨雹,大成殿圮,今方議經始云。

白石書院 在縣西鄉葛源。宋劉養浩讀書之所。

外縣

玉山縣儒學 舊在縣治之東,元遷建於縣治之南,後燬。明洪武間,知縣雷起龍修復。嘉靖萬曆間,推「官尹大本、知縣錢應斗相繼修葺。」 明末燬。

皇清順治五年,守備羅洪署縣事,創「聖殿」,順治十二

年,推官黎士弘大加增修。

端明書院 在縣治東

草堂書院 在縣北,「《文公講道》處。」

弋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間,始建于縣治西。元因之。明洪武三年,知縣劉琢徙今所。嘉靖戊子火,知縣李本新之。崇禎丁卯年間,教諭葉景光、知縣王萬祚相繼修葺。明末圮。

皇清,知縣陶耀重建。

貴溪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慶曆間建。元末燬。洪武二年,知縣馮子木重建。永樂間圮于水,徙置縣治西。宣德間,仍遷于故址,後頹。景泰間,巡撫韓雍、副使韓暘檄修,後燬。

皇清順治間,同知葉承祧、康熙四年知縣郭一鳳以

次增修

鉛山縣儒學 舊在縣東南。宋皇慶間建,以面勢非宜,徙東山下。元至正間,復遷于州治西北隅。明復州為縣,學址仍之。景泰間,副使韓暘、都御史韓雍檄修。萬曆、崇禎間,知縣唐應紹、任懷德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吳士恆重修。

鵝湖書院 在縣北。宋朱、呂二陸講道所。永豐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熙寧間建,元拓之。明景泰間知府姚堂重修。崇禎間知縣朱朝熙繼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曹淑重修。

龍山書院 黃德申創

興安縣儒學 在縣治後。明嘉靖間,知府江珍、知縣陳慶雲建。天啟間,知縣張國經繼修。

皇清順治間,知縣宋元衡康熙五年,知縣王舟瑤《相》。

繼增修

荷峰書院 :琯山氏張深建。

廣信俯戶口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順治三年,原額人丁一十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六丁,婦女七萬一千二口。內除逃亡人丁、婦女共八萬八百二十一丁口,實存人丁婦女共一十萬八千八百七十七丁口。

順治六年,人丁六萬九千三百三十九丁,婦女三萬九千五百三十八口。實在人丁婦女共一十萬八千八百七十七丁口。

順治十一年奉文編審,至康熙十一年逐屆編審,增人丁婦女并招撫安插流移人丁婦女共一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丁口。

康熙十一年,現在人丁九萬五千七百一十六丁,內流移婦女人丁三千四百七十四丁;婦女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內流移四千一百一十五口,優免丁一千四百八十八丁。

康熙十二年,原額人丁九萬六千七百二丁。二十年編審實在人丁八萬六千八百一十八丁,優免丁在內婦女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口。二十年編審實在女口五萬九百五口,優免人丁九百七十七丁。

上饒縣

人丁二萬四千五百五十八丁、婦女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九口。

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五丁,婦女八千五百七十一口。

舊存人丁七千三百一十三丁、婦女三千三百八十八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一萬四百七十七丁,婦女五千一百五口。

二十年,審增人丁三千九百六十六丁,婦女二千九十七口。

《審除》人丁二千九百九十二丁、婦女一千三百六十九口。

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 二萬一千七百五十六丁,婦女一萬五百九十口,優免丁一百九十丁。

玉山縣

《人丁》八千五百六十二丁、婦女五千七百九十七口。

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四千二百四十三丁,婦女二千一百六十二口。

舊存人丁四千四百一十二丁、婦女三千六百三十五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二千五百三十七,丁婦

女、一千一百五十二口。

二十年,審增人丁八百三十九丁,婦女四百一十七口。

審除人丁八百六十七丁,婦女五百九十三口。奉文於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寔在人丁七千七百八十八丁,婦女五千二百四口,優免丁九十三丁。

弋陽縣

《人丁》一萬三千二十七丁、婦女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六口。

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六千五百二十一丁,婦女五千一百七口。

舊存人丁六千六百二十六丁,婦女六年二百十九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四千五百八十一丁,婦女三千二百七十口。

《審除》人丁一千九百四十丁,婦女一千八百三十七口。

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 一萬一千二百七丁,婦女九千四百八十九口,優免丁一百二十丁。

貴溪縣

《人丁》二萬一千九百六十四丁、婦女一萬三千八百七口。

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五丁,婦女七千九百四十三口。

舊存人丁一萬八百二十一丁、婦女五千八百六十四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六千八百一十九丁,婦女四千七百六十一口。

二十年,審增人丁四千二百二十三丁,婦女二千八百七十四口。

審除人丁三百二十三丁,婦女三百八口。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二萬一千八百六十三丁,婦女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九口,優免丁二百二十二丁。

鉛山縣

人丁一萬一百八十五丁,婦女六千四百三口。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五千二百二十三丁,婦女三千九口

舊存人丁五千一百一十一丁、婦女三千三百九十四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二千六百一十二丁,婦女一千五百五口。

二十年,審增人丁一千六百九十九丁,審除人丁九百一十二丁,婦女一千五百四口。

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 九千四百二十二丁,婦女四千八百九十九口,優免丁一百四十九丁。

永豐縣

《人丁》一萬二千五百五十二丁、婦女六千一百九十九口。

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七千一百九十三丁,婦女三千四百五十六口。

舊存人丁五千五百丁、婦女二千七百四十三口。

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三千五百九十七丁,婦女一千七百二十八口。

二十年增審人丁一千五十六丁,婦女六百七十一口。

《審除》人丁二千五百四十丁,婦女一千五十七口。

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 一萬一百五十三丁,婦女五千一百四十二口,優免丁一百四十一丁。

興安縣

人丁五千八百五十四丁,婦女三千二百二口。十三四等年死亡人丁五千三百二十四丁,婦女二千八百八十二口。

舊存人丁五百九十二丁,婦女三百二十口。十、八、九等年,招回人丁三千二百九十六丁,婦女一千三百八十八口。

二十年,審增人丁七百四十一丁,婦女三百七十四口。

《審除》人丁一千二百八十七丁,婦女一千一百二十口。

奉文于二十二年減除「現今實在人丁」 四千六百二十九丁,婦女二千八十二口,優免丁六十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