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六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七卷目錄
南康府部彙考一
南康府建置沿革考
南康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康府星野考
南康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七卷
南康府部彙考一
编辑南康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 ,即西據敷淺原,東匯澤為彭蠡者也。周職方隸揚州,屬勾吳,始稱豫章。吳滅,屬越。楚威王併越,其地屬楚。逮秦罷侯置守,始隸九江郡。漢屬豫章。吳孫權割據,立鄱陽、柴桑郡,又分海昏、建昌地立西安郡。晉屬豫章、潯陽二郡。南朝宋屬江州。齊梁因之。陳復改置豫寧郡,仍隸江州如故。至隋乃置洪州,併艾入建昌,置當陽府。唐仍洪州,分立孫州,而九江之郡遂改為州矣。南唐楊吳以廬山南星子鎮屬江州。宋興,陞鎮為縣,仍屬江州,置南康軍,隸江東道。元改南康路。明改西寧府,尋復為南康府,屬江西布政司。正德十二年,分建昌五鄉立安義縣,凡領縣四。
皇清因之。統縣四。
星子縣:〈附郭。〉
漢彭澤縣地,屬豫章郡。晉因之。南唐楊吳始置星子鎮,屬德化縣。宋陞為縣,尚屬江州,尋置南康軍,以星子為附郭。元屬南康路。明屬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都昌縣
周為吳楚地。秦屬九江郡。漢為鄡陽縣,屬豫章郡。晉屬潯陽郡。唐武德間,始改為都昌縣,屬江州。大曆間,徙治彭蠡湖之東,屬饒州。宋置南康軍,乃改屬焉。元屬南康路。明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九里。
建昌縣
漢本豫章郡艾及海昏地。艾為吳公子慶忌所居,海昏,昌邑王賀之所封也。東漢分海昏,始置建昌縣,屬豫章郡。後析置新吳即今奉新縣,永修即今靖安縣。二縣又分為四縣,即今武寧縣。晉更西安縣為豫章縣,尋併海昏為建昌,並隸豫章郡。隋改豫章為洪州,併艾、永修、新吳、豫章四縣入建昌,置南陽府。唐改南昌州,又析置龍安、永修、新吳三縣。後併析不一。大曆中,為緊縣。宋太平興國七年,置南康軍,始割屬焉。元陞為建昌州。明仍為建昌縣,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一里。
安義縣
漢、唐、宋、元地屬建昌。明正德十三年,准都御史孫燧奏,以建昌地廣,境接他壤,劇賊嘯聚,乃析建昌安義等五鄉分置,隸南康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
南康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南康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饒州府鄱陽縣界二百里。
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界六十里。
南至南昌府新建縣,一百二十里。
北至九江府德化縣界五十里。
自府至省城二百四十里。至
京師四千七百六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星子縣》:
星子,附邑也。東至都昌縣界三十里。
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界六十里。
南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六十里。
北至九江府德化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都昌縣
府東八十里為「都昌」 ,東至饒州府鄱陽縣界八十里。
西至星子縣界
南至鄱湖三十里
北至九江府湖口縣界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建昌縣》: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建昌。」 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四十里。
西至南昌府武寧縣界八十里。
南至安義縣界,四十里。
北至九江府德安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安義縣
府西二百里為「安義。」 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四十里。
西至南昌府靖安縣界,二十里。
南至南昌府奉新縣界三十里。
北至建昌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星子縣附郭。〉
《棲賢寺記》「控五嶺而壓三吳,匯岷江而瀦彭澤。」 《梁元帝碑》:「廬山南國之德鎮。」
宋徐俯詩:「山擁廬岳,水會宮亭。」
《舊志》:「南國咽喉,西江門戶。」 負廬匡,面彭蠡。都昌縣 地脈來自九華山圍,宛如城郭。建昌縣 修江衡其前,歐山峙其右。
安義縣 東距海昏,西連永修。
南康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後漢書天文志》:「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蔡邕《月令章》:「斗六度至須女二度為星紀,大雪冬至居之,吳越分野。」
皇甫謐《帝王世紀》:「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吳越分。」
費直《周易》說:「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分野。」
《博物志》:丑為星紀,斗十二度。終婺女七度。僧一行云:「初斗九度。終斗二十四度。」
《通典》:「揚州為江南,在吳斗分。」
《分野圖》說:九江入斗一度,豫章入斗十度。南康為江右名郡,星子原隸江州,建昌、安義隸豫章,其地界於豫章、九江之間,則宿在斗分,此分野之正也。
南康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星子縣附郭。〉
廬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脈接衡陽,由武功來,古南障山也。亦謂天子都天子障,又謂靖廬山,又謂輔山。《康山志》傳:周武王時,方輔先生與李老聃跨白驢入山,煉丹得道仙去,惟廬存,故名廬山。又匡裕,一名續,字子孝,屢逃徵聘,廬於此山。又《謝顥碑》:「周威烈王以安車迓匡續仙去,邦人以先生姓呼為匡山。」 宋開寶中,避太祖諱,更名康山,今仍稱廬山。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又云「七千三百六十丈。」 凡有七重,周圍五百里。出風入雨,懷靈抱異。《道書》稱為「第八洞天」 ,是南方巨鎮也。
一字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兩水夾山為一郡。賓山即藍車山。
鳳凰山 在府城西南十里,勢蜿蜓特起,湖漲則山若浮,如鳳凰翔。又名「流星山。」
東古山 在府城西南十里,上有東古寺,麓有
釣魚臺以學士余鼎嘗釣於此。
洪井山 在東古山觀音巖西北隅。相傳葛洪真人煉丹處,其下有丹井。
西古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與東古山相聯。上有西古寺及張三點墓。
雞籠山 在府城西十五里。旁有二石,一赤一青,望之若雞籠,因是名之。下有潮泉,上有柔石,可為礪。
黃龍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相傳廣明中,有黃龍見,故名。讖云:「黃龍三爪踏三溪。」 謂沙溪、瀦溪、龍溪也。《真仙通鑑》云:「黃龍山,仙人文女真跨黃龍昇仙處。」 或曰:女真名慧通,晉人。
「幽邃山 」 在棲賢橋西。宋馮京愛其幽絕,留止讀書,未幾擢第。今幽邃庵古松,京手植。
吳障山 去府城北四十五里,與廬山接,嶺峻峽隘,或謂「吳障山」 ,以其為吳障也。過此即九江界。
李家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五老峰下。因李公擇所居得名。
青山 :在府城北四十里。
錢家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上有宋黃顥墓。龍塘山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峰巒秀拔,環抱湖灣。
象山 在府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
屏風山 在府西北四十里。丹崖紫壁,縈繞磅礡,如屏障然。
玉京山 在府西七里,連廬山。
鞋山 在府北六十里,獨立湖水中,其形如鞋。前山 在治東南一里馮去疾別墅,因以自號。後山 在治西一里,與前山對峙,陳圓隱此,因以自號。
烏石山 :在治西五里。舊謂之「層城」 ,誤。
清潭山 在府西七里。下有古潭。
石照山 在府西十五里。《潯陽記》:「有圓石依崖,明淨如懸鏡然。」
精舍山 在府西南三十里,與藍車山接。下有精舍、書院。
朱家山 在府北十一里。世傳朱弼築室於此,故名。
張家山 在府北四十里。宋張季登居此。又《山疏》云:「張家山在馬英山東北。」
封家山 :在雞籠山北。
觀竿山 :在府西五十里。
面陽山 去府五十里。在清風嶺西南。面陽之陰。有靖節墓、靖節書院。
龍潭山 在府南三十五里,下有龍王祠。土牛山 在六都。亦名「青山。」
主簿山 在黃龍山北麓,胡郎廟南數里,下有溫泉。
丫髻山 在府南四十里。形如三台,時起雲霧,劉仙真人得道處。上有廟,禱雨輒應。
定山 :在府東北十里。
後屏山 、《左翼山 》《卓爾山》。
胣骨山 。《迴流山》。
劉家砦山 :在大麥社北。
石牛山 在治北三十里。《山疏》謂「闢牛山。」 相傳女真蔡尋真、李騰空所憩以弈棋處,上有棋坪石。
香山 在石牛山東北,其上多香草。
石子山 :在香山東南。
固城山 在石子北
麥社山 :在屋脊嶺東北。
大澗山 在大澗北
馬英山 :在恩德嶺東南。
浮橋山 :在劉家砦東北,以「浮橋庵」 名。
破山 在玉巒峰前
塔尖山 :在吳障山北。
洞林山 亦在吳障山北。
尖山 在相辭澗水口,上有廟。
觀山 團山
蕭家山 下有蕭侍郎墓,太守廖文英改名「簫鼓山。」
龍塘山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
桃花峰 一名「桃花尖。」 在府北四十里儒良嶺西。
金輪峰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頂有耶舍鐵塔。凌雲峰 ,在府城北二十里,下有青牛洞,劉軻、劉弇、薛慨三書堂。
太乙峰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蓮花峰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漢陽峰 」 ,廬山最高處,世傳漢武帝至其巔,故
名亦曰漢王峰
五老峰 在府城北三十里,為廬山盡處。「石山骨立,突兀凌霄,如五人駢肩。然懸巖峭壁,人不可登。雲霧卷舒,倏忽變化」 ,乃郡之發脈山也。唐李白、楊衡、元集虛、符載皆隱其麓。
「香爐峰 」 ,在廬山開先文殊寺後,其形圓聳如爐,常出雲煙。
「鶴鳴峰 」 ,在廬山開先寺後,形仰如鶴,故名。南唐鄭元素隱於下。
鐵船峰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世傳許旌陽與吳猛乘鐵船,二龍挾行,戒舟人勿視。至紫霄峰,茂林戞擊有聲,舟人竊視,龍與船墮,故名。下有艑底池。
繡毬峰 在府西北二十里。
雙劍峰 在開先寺右,兩峰峭拔如劍。
紫霄峰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神禹至敷淺源過此,刻石「石室中」 ,十六字,皆不可辨,今石室迷不知處。秦始皇登此,謂其與霄漢相接。又名上霄峰。漢武帝太史公嘗登此。
石鏡峰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金輪峰側。有一圓石,懸巖明淨,照人見影,隱見無時。宋謝靈運詩「攀巖照石鏡」 ,即此。
寨雲峰 在府北十里,天將雨,則雲先出其頂。鷹觜峰 ,在府西北十里,又名「虎爪峰。」
古鼻峰 在鶴鳴峰西
五乳峰 在府西北二十里。其峰如五乳狀,故名。
行龜峰 ,在開先寺後。形如龜,故名。
硃砂峰 在府北二十里,黃雲觀後。
起雲峰 又名「摩雲峰」 ,在縣西二十里。
獅子峰 在開先瀑布泉側,形如獅,故名。「白雲峰 」 ,在府西二十五里,上有白雲洞,中有瀑布泉,下有白雲亭。
兜率峰 在府西二十五里。
直梭峰 在府西三十里白雲峰上,其形如梭。般若峰 ,杏壇庵外,取《浮圖經》二字以名。黎仙峰 ,去府五十里,舊傳黎氏女昇仙之處。金印峰 ,在府北十里,形如印,下有李庭筠書堂址。
幡竿峰 ,在折桂庵後。其形特聳,如幡竿然,下有幡竿源。
玉巒峰 在府西三十里,慧日院側。
「石人峰 」 ,近棲賢寺,有石拳聳如人狀。
佛頭峰 在府北四十里。下有大雄庵。
凌霄峰 在府北四十五里,昭德觀後。上有插雲霄,下有永真洞。唐女貞李騰空、蔡尋真常飛符煉丹於此。
雲錦峰 ,即雲錦屏,去縣十里。
九奇峰 ,東起自含鄱嶺,西放乎上霄峰嵯峨角立,其奇者有九,故名。始皇、漢武皆登其上。《余峰 巖峰》
「犀牛峰 」 ,在開先香爐峰側。
仙姑峰 在七都,去縣六十里。上有仙姑殿。錦岡嶺 在府城東一里。宋建錦岡驛於上,今建山川壇。
迎春嶺 在府城西一里。上有社稷壇。
少府嶺 在府城西二里。上有宋劉西澗墓。師林嶺 在府西南三十里,與西古山相接,有陳準「石室書堂。」
含鄱嶺 在廬山之半,面鄱湖,若有含鄱之象,故名。
相辭嶺 在府西四十五里。其嶺高峻。
卓嶺 、羅漢嶺 、茶山嶺。
九疊谷
《劉成谷 》,在康王谷嶺北。天將雨,輒聞其上有鼓角簫笳聲。
錦繡谷 在府西北四十里。三春花開,紅紫匝地,如錦繡然。
遷鶯谷 在府西十里開先寺側。上有唐侍郎何乾耀墓,下有泉水。
楚王谷 在府北三十五里,景德觀後。昔始皇并六國,楚康王昭為王翦所窘,逃於此,故名。亦名「康王谷。」 漢丁元真移新莽所造銅馬於此。青牛谷 在五老峰下,世傳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處。南唐鄭元素亦隱此。
白鹿洞
白雲洞 ,在府西四十里。洞在山頂,白雲出入其洞,故名。洞口有「白雲庵。」
木瓜洞 ,在觀音崖下。
棲隱洞 在紫霄峰側,道士譚紫霄居之。仙居洞 ,在府西四十五里,兩山相翼,岡嶺重
複「宛如洞府」 ,故名。
谷巖洞 在府北元妙觀,有谷巖閣,今廢。舊傳何、楊二真人昇仙處,中有瑤臺。
谷簾洞 ,在谷簾泉下。
馬祖洞 ,在府北四十里。
糖團石 在府西一里落星湖側,俗呼為「牛屎墩。」
烏龜石 在府西四十里羅漢寺橋下。形如龜,俗傳龜尾能出鹽,僧廣鑿而大之,遂止。
四望石 在府西二十五里行龜峰側。遊人登覽,四顧皆見。
定心石 在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下。遊人攀援至頂,坐久心方定,故名。
燕窠石 在府北二里延慶院東。形似「燕窠漱石。」
蝦蟆石 ,在縣東北一十里,臨湖,形似蝦蟆,上有「令公廟。」
曬衣石 在縣西三十三里簡寂觀後。昔許堅常澣衣於此,故名。
禮斗石 在簡寂觀內
赤壁石 在簡寂觀內,周休休所遊息處。神掌石 在縣東一里陶公行祠前。石方色黑,旁有大指痕,文理隱然,俗稱為「神運石。」
馬神石 在府北四十五里。世傳為馬祖遊坐之處。
德星石 舊云落星,在府南二里湖中,即層城也。舊傳有星墜水,化為石,高五丈許。宋元祐建禪寺於上,賜額「福星龍安院。」 明天順間,重建寺。萬曆間,參議王懋復建浮玉樓,蓋為一郡印星。華蓋石 在城北二十五里尋真觀前。朱文公名以華蓋,仍書《風雩》二字。
醉石 ,在濯纓池下谷中,高三四尺,亦謂之「砥柱石。」 淵明飲酒,醉臥其上。
覆盆石 在府西五里,以形如覆盆,故名。三尖石 在府西四里。
「姊妹石 」 ,在香爐峰西南,娟娟如二女比肩然。「道人石 」 ,在烏龍潭側。
故里坳 在府西三十里,以柳宏名。
銅釘坳 在府南六十里六都。世傳有銅釘數十丈,釘於坳上,故名。
砩子坳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儒良坳 在府西三十里。宋郡守陳淳祖於此置屯戍,以設守禦。
青玉峽 ,在開先寺後右,峽上有龍潭。宋米元章大書「青玉峽」 三字於石上。
古寺崖 在府西十五里。寺後崖如房屋,可居,故名。
虎爪崖 在栗里北。下有濯纓池,以陶淵明得名。
「凌霄崖 」 ,在五老峰旁,有馬祖洞,中可容數十人。石甃亭臺,林木幽邃,亦一勝地。
雨巖 在廬山麓,其巖窈而深,上有流泉,雲出即雨名,取「傅巖為霖」 之義。
黃石巖 在五老峰,舊傳黃石公遊息處。黃巖 在開先右山之巔,上有二巖,其大者可容數十人,小者可容二三人,下有瀑布泉。臥龍岡 在府西北二十里臥龍庵。
觀音巖 :在耶舍塔南。上有風穴,元塑觀音鎮之。
彭蠡湖 在府治南一里。一名揚瀾,一名鄱陽。闊四十里,長三百里,巨浸瀰漫,中有鴈泊小洲,西接南昌,東抵饒州,北流入於江。《禹貢》「東匯澤為彭蠡。」 是也。
德星湖 舊名「落星湖」 ,今改「德星。」 陳王僧辯破侯景落景灣,宋孟太后舟過此,遇風幾覆,宮人溺死者數十,惟太后舟存。
錢家湖 去府西南十里,以宋淳熙間太守錢聞詩入籍於此,有墓在焉,故名。
白漕湖 在府南一十里。
大廣湖 在府北四十里。
宮亭湖 即神林湖,去縣東五里崖有宮亭廟、漫浪閣及曹彥約湖莊、觀蒔園,今廢。
梅岐湖 在府東北十五里。
株林湖 在府北十里
馬頰湖 在府北三十里。
《草堂湖 》即「蓼花池」 ,在縣西三十二里。
接黎湖 青山土目湖 俱在六都。
大塘湖 寺下湖 俱在五都。
西廟湖 、龍溪湖 、湯家湖。
橋浦湖 、走馬湖 、硬灘湖 :俱在府西南五十里。
谷山湖 在府北四十里。
靈溪 在府城西三十里祥符觀。後秦末有十三人棄職學道隱此。一夕,雷雨奄至,所居左右忽成二溪。山磐石上有「玉簡天篆,神化靈溪」 之句,故名。
龍溪 在府西南五十里。發脈黃龍,自髻山直至湖濱,紆繞如龍。世傳古龍溪鎮有「龍溪夫子大殿」 遺跡。
渚溪 在府南六十里。舊有巡司,今改渚溪汛。沙溪 在府南二十里。
鸞溪 在府西二十五里,其源出紫霄峰石。鏡溪 在府西二十六里金輪峰側。
鼉河洲 在郡治南十里。讖云:「鼉河洲圓,南康出狀元。」
芙蓉洲 在府西三里
「聖人洲 」 ,明嘉靖初詔。
文廟祀以木主,因舁原像於江濱,逾年成洲,故名。
火燒洲 去府西七十里,在新建、建昌二縣界。綿條洲 在府西六十里,與大湖相連,以建昌界洲港為界。
玉淵潭 在府北二十里棲賢寺之前。宋狀元張孝祥鐫「玉淵」 二字於石。
臥龍潭 在府北二十五里。五乳峰之下,有上中下三潭,旁有臥龍庵。
睡龍潭 在仙洞側
向龍潭 在府北二十里。俗傳:時有金蛇出,禱雨輒應。
石橋潭 :在府城西十五里,即棲賢橋。下有招隱泉。唐陸羽《茶經》評「此泉為天下第六。」
烈女潭 即雞公潭。甘清秀死節處。
盧子潭 在周師橋西
善政潭 :在府西北十八里。
烏龍潭 在府北四十里,俗傳許旌陽斬蛟之所,上有景德觀、白雲庵。
毒龍潭 :在府西四十里。
歐陽潭 在清泉鄉,去縣東北五里許。
古子潭 在府南鷹嘴口四里許。
簡寂源 ,在府西二十里,陸修靜丹井側。「昭德源 」 ,在延真觀下。
野人源 ,在府西三十五里。
栗里源 治西三十五里。五柳館。
雲臺源 ,在折桂院後。
萬壽源 在府東北五里。
黃熂源 在治西三十五里豐利廟下。
《西殊源 》:一名「殊良源」 ,在仁王廟側。
尋真源 在府北三十五里。
西源 在府西十七里清泉鄉。
煉丹井 在簡寂觀,世傳陸修靜煉丹處。澤泉井 在府西六十里。
甘泉井 在白鹿洞
丹井 在白鶴觀後,世傳劉混成煉丹於此。黃婆井 ,在髻山之麓,世傳有異人投藥於井,化為酒泉,以資黃媼,故名。
洪井 在府城北十八里。世傳晉葛洪煉丹處。明月井 在郡圃內。宋郡守徐回建亭於上,嘗曰:「吾欲守廉,如此泉之清。」
龜眼井 在顏家山前,知府田琯鑿。
八角井 在府治察院內。
奎聚井 元萬戶府鑿,在縣學內。萬曆間,郡守田琯掘龍門池,得井石,識曰「東井」 ,與「奎聚」 若相符云。
《杏林泉 》在杏林側丹桂鄉。
瀑布泉 在開先寺西
溫泉 在府西黃龍山之麓。其泉有二,四時溫暖。
甘泉 在隘口通衢
香泉 在谷簾泉側。東流經杏林,故名香泉。三疊泉 ,一名「三級泉」 ,在縣北二十五里尋真觀後。其泉懸崖而下,有三級,為廬山絕勝,古今奇觀。
聖澤泉 :在白鹿洞之右。
「一滴泉 」 :在《馬尾泉》東。
聰明泉 在開先寺昭明讀書臺下。
悟泉 在府西二十七里。
招隱泉 在棲賢橋。《茶經》「第六水。」
仙人滴水泉 在府南三十里揚瀾側。其滴瀉石壁下有石坎,清冷澄澈,飲之甚甘。
西布水泉 在府西三十里,布水庵後。
靈湯泉 在府西二十五里。有瘡瘍者,浴之即愈。
馬尾泉 :在府西十五里開先寺後。其形如馬。
尾故名
飛錫泉 在府北二十一里棲賢橋後。世傳拭眼禪師開山於此,飛錫卓石出泉,故名。
觀音泉 在府北十里羅漢寺後觀音塔下。「馬祖泉 」 在府北四十五里馬祖巖下。
大士泉 ,在馬英山下。泉有二穴,上水下涸,蓋瀱汋也。
潮泉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雞籠山澗中。其泉一日三潮,朔朢尤大。
雲液泉 在城西三十五里。山多雲母石,泉甘且清。蓋雲母滋液所致,故名。
谷簾泉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康王谷。其水如簾,布巖而下者三十餘派。唐陸羽《茶經》品其水為天下第一。
玉澗 在府北三十里
冰玉澗 在城東北一里,宋劉渙舊居。蘇子由謂凝之父子「廉潔不撓,冰清玉潔」 ,故名。
西澗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宋劉渙嘗乘黃犢往來其地。山僧結茅以待之,因號西澗居士。朱熹守郡時,作亭其上,取黃庭堅詩榜曰「清淨退庵。」
相辭澗 俗呼「相思澗」 ,在石牛山南。女真蔡尋真、李騰空術成別茲,故名。
三峽澗 在府北十五里棲賢寺右,水聲如雷。石子澗 在府北三十五里。
青泉澗 在府西北十五里。
太平澗 在太平寺
愛蓮池 在府治內。宋周茂叔守郡時,鑿池種蓮。明成化八年,知府曹凱重濬,建亭其上。「洗墨池 」 有二,一在開先寺後,南唐李中主讀書處;一在歸宗寺後,王羲之洗墨處。
白龜池 在慧日院,時有白龜出焉,故名。「艑底池 」 ,在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後晉吳猛以二龍挾舟而行,墜於此。
濯纓池 在醉石北崖上。
「鵝池 」 ,在歸宗寺後山澗濱,廣十餘丈。晉王右軍所居,以養鵝處。
故里池 在府西三十里。宋柳宏,建昌人,宰德化,過廬山,卜居於此。以建昌與星子鄰,若在故里,故鑿池以名之。
浴仙池 在青玉峽
「流杯池 」 在白鹿洞。
蒲溪灣 在府城西五里層城山、斜川之間。宋劉中允《茇含》在焉。後子登葺為別墅。
都昌縣
西山 在縣西一里。明弘治十四年,知縣王珀奏立陳經歸先生祠於下。頂有八仙臺、雲住石、空遠石。
南山 在縣南二里。宋蘇東坡、黃山谷、蘇潁濱常遊於此。
團山 在縣南二里
龜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形偃伏如龜。
釣磯山 在縣南。晉陶侃微時,垂釣於此,後得一梭,化龍而去。
石壁山 在縣西,臨大江,有石如壁。謝靈運嘗居此,有「石壁精舍」 四字,今不存。明正德間,提學李夢陽書以補之。
大磯山 在縣西七里。一名望仙山。傳晉許旌陽㧞宅飛昇,蘇耽於此望之。芙蓉山 ,在縣北十里。其山巒大小相對,如芙蓉然。
元辰山 在縣西四十里。《道書》以為「第五十一福地。」 晉蘇耽居此。有丹竈、石杵臼、履跡源、馬蹄洞,下有顯福觀,又名蘇山。
陽儲山 ,在縣東四十里,居眾山之南,謂其陽氣所鍾,故名。
城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昔檀道濟築城於上,有白起廟。
雲泉山 在縣北六十里。有泉出雲,號曰「雲堆。」 明劉存芳居此,引其流為洗墨池。
狂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晉時有仕宦不達者,佯狂於此,故名。
左蠡山 ,在縣西八十里,臨彭蠡湖,上有龍王廟,下有左蠡城,今圮。
黃金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山頂有龍湫,歲旱禱雨多應。
華山 ,在縣東北十九里。以其突然峭㧞,高壓眾山,擬之太華。
赤石山 ,在縣東北十里。上為饒州、下湖口、彭澤之通衢。
小磯山 在縣西南十里。
團鳳山 ,在縣北五十里。下有宋龍圖學士吳中復祠。
唐湖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松門山 在縣南二十里。
石流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檀樹山 在縣北六十里。明大儒劉柏石墓在上。
覺山 ,在縣北三十里。
鳳凰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下有嘉瑞寺。舊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昔蘇耽於此修道,後遷元辰山,故名。
梅洞山 在縣東五十里,下有梅洞寺。
四望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古有巡寨。
蜈蚣山 在縣西六十里,新建界。
小岡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
隆宮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隆宮觀。
島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俗傳晉有神女名島來遊,故名。下有玉宸觀。
馬麒麟山 :在縣北七十里。
紫荊山 ,在縣北七十里。
馬鞍山 在縣北七十里。
土目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臨大湖,巨浪衝激,成孔如目,因名。
屏風山 在縣北九十里。
東遊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
伏牛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上有江古心曾祖太師惠國公暨子同知江鎬墓。
馮家嶺 在縣西白蓮池右,馮厚齋故宅在焉。金家嶺 在縣西一百八十步許。一名「金街。」 有玳瑁閣,俗以為石崇遺跡。
望夫嶺 :在縣治東三十里。古節婦登此望其夫,因名。一名「望湖嶺」 ,以正望湖中。
桃樹嶺 在治西十五里匯澤鄉四十五八都。嶺上多桃,因名。
砂嶺 在治西八里匯澤鄉四十六七都。嶺多砂石,因名。
長嶺 在治西八里匯澤鄉四十五八都,路通本府。
大嶺 在治東八里匯澤鄉一都。
深坑五嶺 在治東十五里,匯澤鄉一都。彈子嶺 在治東二十里,匯澤鄉一都。有龍潭。吉陽嶺 在治東三十里,新城鄉四都,上有庵堂。
分水嶺 有二,一在治東四十里新城四都,一在治北四十里三十都石家山。
樟樹嶺 在治東北七十里十九都。其下臨江,有渡。
黃梅嶺 在治東四十五里十四都。
檀樹嶺 在治西北六十里十九都。
呂公嶺 在治北九十里,清化鄉二十四都。嶺險峻,中有涼亭,左邊清泉冷冽。
竹根嶺 在縣北五里。晉謝康樂登此,望石壁標石 。在治東六十里湖中,瞭望煙墩。
烏石墩 在縣治西大磯山之後湖中。上有羅隱之墓。
聖駕墩 在縣西三里。明太祖征陳友諒時,駐驆於茲。軍士築土為墩,一夕而成,故名。
鄱陽湖 在縣東南彭蠡湖上。跨南昌、饒、徽、信諸郡之水,匯彭蠡而入湖口,夏春浩蕩無涯,謂之「東鄱陽湖」 ,冬則水縮。
郭山湖 亦名「郭家湖」 ,在縣北二十里。
北廟湖 在縣北二十里。
吳江湖 在縣西北三十里四十二都。
舊山湖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石流湖 在縣西北二十里。
左蠡湖 :在治西四十里。
大砂湖 :在治東三十里。
後巷湖 :在治北六十里。
新開河 在縣治西。宋紹聖間,邑宰言:「都昌邊湖風濤不時,請開此河以便舟楫,且避大小磯水之湍急。」
橘井 即蘇耽濟人之井,汲之有紅點。在元辰山上。
五井 俱在縣境內。相傳五代范越鳳過此,喜其地合「五行」 ,故浚之。萬松齡有記。
黃金嘴 :在治東南二十里臨湖。上建瞭望煙墩臺。
黃沙灘 在治西二十五里。
野老泉 在縣治南清隱寺山頂。水出石罅中,清冽甘潔,大旱不涸。宋蘇軾、蘇轍、黃庭堅嘗遊此,故名。
白蓮池 在治西三十步,唐李偁濬。
小寧池 在治東
赤石池 :在治東二十里。
磨劍池 在縣西,即蘇仙淬劍之地。
土塘港
大埠港 :在治東二十里。
甘思港 :在治東北三十五里。
三汊港 :在治東五十里。
白尾港 :在治西北五十里。
樟樹灣 :在治西六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