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7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七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五

  九江府古蹟考墳墓附

 九江府部藝文一

  佛影銘并序     宋謝靈運

  江州刺史廳壁記     唐獨孤及

  盧郎中潯陽竹亭記      前人

  弔九江驛碑材文并序  歐陽詹

  江州南湖堤銘并序    李翱

  江州司馬廳記       白居易

  香爐峰草堂記        前人

  石鐘山記         宋蘇軾

  記遊廬山          前人

  遊石鐘山錄        周必大

  遊小孤山記         陸游

  游文山觀大水記      文天祥

  游石門序        明李曰鋮

  修九江城記        余文獻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七卷

九江府部彙考五 编辑

九江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巢湖城 在府治東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一在廬江六縣,其南巢桀所放處蓋在此。

柴桑城 在府治南九十里。漢置柴桑縣,屬豫章郡。隋改曰湓城。唐武德五年,改楚城。今為楚城鄉。

潯陽城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本漢潯陽縣,晉孟懷玉築城。隋開皇間,因水患移今城。鶴問寨,其故地。

半州城 :在府治西九十里。

九江廢縣 在府境。晉元帝置,後省。

宋都統司 在府城東,元改為萬戶府。壬辰兵燬。

尉司 在府城西一里許。宋乾道間創,元因之。後燬于兵。

茶運司 在縣東一里。宋乾道間創,元末兵燬。錄事司 在縣治南。元大德間置,後廢。今以其基為儒學射圃。

古潯陽驛 在郡治右,宋淳熙間置,兵廢。今為稅課司基。

監務 在縣治東一里。宋淳熙間創,元因之。後兵燬。

酒務局 在縣治東一里。宋紹興間創。元末廢于兵。

陶公壘 ,在府城東北。晉將郭默叛,陶侃討默于此。亦名「郭默城。」

檀道濟壘 在城境

陶潛宅 在縣治西南九十里柴桑里。

謝氏山居 在匡山上宵峰下。宋謝景先遊此,知為董奉仙處,因卜居焉。

北林院 在庾樓下。有水亭月榭,涼廳燠室,山澗石池,謂可分東西二林之勝,故名「北林」 云。白樂天故宅 ,在府城中,有畫像。祥符二年,令江州修之。

懷玉城 ,在府西十五里。晉義熙八年,孟懷玉所築。

飛魚逕 在府城西二里。晉義熙中,吳棣為魚塞于雲湖,有人語棣曰:「晚當有大魚攻塞,切勿殺。」 棣許之。有頃,大魚至,群魚從之。棣同侶不知,誤殺之。是夕風雨晦冥,魚悉飛上木間,因以為號焉。

海船窩 在府城西五里。元海運造船于此,今海天堤基。

藏劍匣 郡治正對雙劍峰,乾道中,蜀文立方為守,謂「昔曹翰屠江州,後李成亦入郛,皆雙劍之害。」 乃闢譙樓前地,築為二城,夾樓而矗其上,謂之劍匣云。

「八角石 」 ,元李忠文公黼死節處。徐壽輝陷江州,黼與巷戰,賊刺墮馬死,遂葬于此處。周圍石欄,至今尚存。

「箭室 」 ,明太祖戰鄱湖時,造箭于此處,《穴山》為

考證

《室纍》甓環之,甓口皆內向,厚覆以土。其鏃皆銅鏃,長二寸許,人時有得之者。其甓皆為麋碎,惟一二存焉。

湓浦 昔有人於此洗盆,忽水瀑漲,墜浦中,遂投取之,見一龍銜盆而去。

浪井 在庾樓側。相傳灌嬰築郡城所鑿,年久湮塞。後孫權至此,遂立標,令人掘之,正得故處。有石函銘云:「穎陰侯所開,三百年當塞。」 塞不百年,又為應運者所開。權甚喜。井與江通,每江風起,井輒有浪。

杏林 在城南二十里,今太乙祥符觀是沼中有游魚,尤為蕃狎。又新橋有煉丹井。

匡山精舍 在府治南二十里,太平宮後。元學士姚燧讀書處,今廢。

白鹿昇天臺 在天池寺。世傳嘗有白鹿於此昇仙。明太祖製《周顛仙傳》,建碑亭於臺上。離垢園 ,去府三十里,劉慧斐築。

「甲秀堂 」 在匡山麓,陳氏所築。

《甓山園 》在府治南,明少司馬趙光抃別墅,今廢。

具美堂 在落柁山,明通政蔡文魁山莊「庾樓 」 在府治後,濱大江。晉庾亮鎮江州時所建。唐刺史崔某起新樓於庾樓故址。

九疊樓 在府治後。唐長慶間,李渤為刺史時建,今廢。

清輝樓 「在府治後」 ,今廢。

齊雲樓 在府治城東北一里許,臨江。漢建武中宋均所建,今廢。

紫煙樓 在府治後。宋太守余崇龜建,今廢。「山水之間」 樓 在府城西海天堤。主事鄒輗建,明拆燬。

青雲樓 在府學前。明萬曆間,巡道葛寅亮所建。

大魁樓 在德化縣學前。明萬曆四十七年,知縣周世盛建。

江天鎖鑰樓 在郡治後城上,面臨大江。鎖江樓 在府治三里,樓三層塔一座。明萬曆十三年,知府吳秀重建。迴龍磯地乃府城蔽障,有鐵牛四二入水中。郡人傅弘祖建,有「看魚軒」 ,今廢。

醉白樓 在郡東城上。明萬曆間,兵備蕭遍建,今廢。

八角樓 在郡東北城上。明萬曆間,同知宋純建。崇禎間重修。

通天樓 在萬壽觀後,明萬曆間建。

清風閣 「在府治東,建祀宋均,後燬。明洪武間重建。正德間,同知汪淵塑像供奉。」

「遺愛」 亭 在能仁寺,為通判杜建立。

洗心亭 明嘉靖十二年,主事岑萬建。

倚天閣 在府治東,對雙劍峰。宋張孝祥建,今廢。

光霽亭 在濂溪書院之後,舊刻《陽明詩碑》於其後。兵備道顧雲程又重建廳堂於亭之左右以課士。今廢。

憩白亭 在能仁寺後。扁曰「白雲」 ,初地基存。曠然亭 在陽明書院右。兵道葛寅亮建,今廢。長春館 在府城東迎春樓。明天啟間知縣蕭上達所建,今廢。

鐘樓 在府治東北預備倉左。明洪武二年,知府龔琬建。嘉靖間,遷於能仁寺,以洲地一分給寺僧,令司晨昏。崇禎間,遷於演武場山上。今燬基存。

「憩旅」 亭 在海天堤上,今廢。

稽亭 在舊邑旁,士客經過於此,歷覽江山勝概,為之淹留時月,故名。

祖亭 顏魯公建

生意堂 :「在府治後。」 周惇頤建,今廢。

「三賢堂 」 在府治後。祀陶潛、狄仁傑、白居易。今廢。

清燕堂 在府治後。宋守錢公稔建,今廢。漪嵐堂 在府治西。宋政和間,知縣吳怡建。愛蓮軒 在府學右。舊為「文昌祠。」 明成化間僉事陳騏改今名,置茂叔像於中,今廢。

竹亭 唐司丞盧某建。亭外山圍湓浦峰望香爐歸雲,輪菌片片可數。獨孤及有記。

鸚鳴館 在城南。明徵君文三瀑講學處,基存。百花亭 在府治東。梁刺史邵陵王綸建,今廢。虎渡亭 在北門外,為宋均立,今廢。

快睹亭 在縣治東。唐李渤建,今廢。

高遠亭 在府治東。李渤建,今廢。

琵琶亭 在城西江濱。唐司馬白居易《送客聞》

商婦彈琵琶,作《琵琶行》,立亭於此。明萬曆間,兵道葛寅亮別創潯陽驛西,今廢。

浸月亭 在府治西甘棠湖中。墩圓如月,白居易作亭其上。後人因其「別時江浸月」 之句,故名。今廢。

煙水亭 在甘棠湖中,後廢。明萬曆間,主事黃騰春築臺立亭,四面皆水,為宴遊佳勝。

皇清順治十七年,員外郎崔掄奇重修。

墓道亭 在府治南石塘鋪之右,覆《濂溪先生碑》。

「三笑亭 」 在東林寺側。

白蓮亭 在廬山之麓。謝靈運為慧遠鑿池,植白蓮。

冰壺亭 在東林寺後,因「冰壺泉」 名。

夜話亭 在圓通寺。宋居訥禪師與歐陽修夜話于此,因建亭其上,後圯。崇禎間,布政朱之臣命同知楊學孔復建。

疊翠亭 在府城南五十里。岳飛建。

攬秀亭 在府治南。元總管李黻建,今廢。「錦秀亭 」 在錦澗橋之上。

《半雲亭 》在《錦秀亭》之上。

甘露亭 「去《半雲亭》」 五里,明洪武間建。

披霞亭 舊名「著衣亭」 ,王陽明過此,更名曰《披霞亭》。

《醫俗亭 》在《披霞亭》之左。

御碑亭 在天池寺東。明太祖製《周顛仙碑》,建亭覆之。

聚仙亭 在天池之西,明洪武二十六年建。因周顛仙、「天眼尊者」 、徐道人、赤腳僧,故名。

「草堂 」 ,在香爐峰下,《白居易建》。

鹿池 在松光嶺西谷。昔有人獲一孕鹿,遠公見而憐之,放養此池,因名焉。

煙墩 明正德間,江山多遊寇,兵備副使馮顯「十里設墩,效邊郵之制。濱江十餘所,白石磯一,回風磯一,柘磯一,菱石磯、香爐墩、時家路口各一,官湖、鳳凰山、高廟、赤湖港各一。江南地形蛇曲,林木密蔽,水氣昏暗,不便偵瞭。寇之來也,以舟乘風之便,待舉烽火,緩不及事,墩無所用。」 今廢。

《李北海碑 》在東林,宋元祐七年,寺火,碑壞。住山古智禪師既新其寺,復取李碑重摹刻之,立於虎溪橋上,後坊毀碑損,移墄神運殿左。《虞集碑 》在東林寺虎溪橋上,今移神運殿右。《趙子昂碑 》在東林寺神運殿前,今僅存數字而已。

《柳公權碑 》,唐崔黯撰文在東林寺岡上,有百餘字清朗,今亦移神運殿壁。

王文成陽明詩字 ,書於東林寺三笑堂壁。明萬曆間,榷使張圖紳改遷三笑堂於五佛殿外,舊壁拆毀,猶存其半堵,以木架之,今移入影堂。其刻「三笑堂」 者,係雙鉤。又天池寺有大書四幅,其二幅為督府幕客奪去,餘二幅寺僧珍重藏之,非其人不與見矣。

《李玭碑 》在太平宮,今燬無存。

《阿育王文殊瑞像 》,在東林寺。即陶侃都督武昌時,漁人網得於江中者,遠公迎來東林,後失明。萬曆末年,遠法師塔堂中供四菩薩像,文殊耳有蜂窠大梆,和尚用指去之,鏗然有聲,洗之,乃阿育王故像。今建有瑞像閣。

趙子昂,石刻。《大士像 》,在煙水亭壁,耕者得於東門外土中,關使者溫良璞購迎於亭壁。淵明《醉石 》,在濯纓池下。

劉仙石 在太平宮內。《南遷錄》云:「殿階有石一株,劉越僊人居之。嘗邀康先生過其處,云『山陰有石高三丈者,吾宅也』。」 後作小亭其上。今皆不知所在。

德安縣

尉司 在縣治西一百二十步。宋乾道間,縣令李方中創,今廢。

監務 在縣治西一百餘步。宋淳熙間,縣令劉允迪創,今廢。

酒稅務 在縣治西一百二十步。宋紹興間,縣令吳廣問建。兵燬,故址存。

苗倉 在縣南三百四十步。元至正間,縣尹達魯花赤保義目忽難建。壬辰兵燬,址存。

蒲塘驛 唐武德八年置。貞元中改為蒲塘場。咸通五年,刺史李章復置。後改為德安縣,移場於縣之東北一里許。宋仍為驛。淳熙七年,縣令趙有《蒲塘驛碑》。義門遺跡。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

《百犬牢 》,陳氏所謂「一犬不至,百犬不食」 者也。

考證

其牢長數丈,至今猶存。

「吳公柳 」 在迎恩門外,約數百株,縣令吳貢所植,暑月綠陰掩覆,行者稱快,有甘棠之思。「洗心亭 」 在縣衙後,陳善道建。

「思艱」 亭 :在縣衙後山。劉鍾建。

《義豐亭 》邑人好義,聚居如陳、王、梅、鄭,多至千戶,以為此山之應。

蒲塘院 「蒲塘」 ,邑舊址也。

義門書院 在東佳山下。

《石泉碑 》:「葛仙翁見田蛭害人,為書符籙於石,置田畔,蛭害遂止。」 石刻見存。

瑞昌縣

瑞昌古城 ,在桂林橋安泰街。

廢赤烏鎮 在縣治西安泰鄉桂林橋,址存。監務 在縣治東,宋淳熙間創。

酒稅務 在縣治西,宋紹興間創。

尉司 在縣治東,宋乾道間建。

瀼溪驛 在縣治東南。宋紹興間創,今廢。萃秀亭 在縣東十字街。推官范永宇建。王子喬書堂 在清湓鄉。去縣七十里有石房石室。

《呂井 》,相傳道士乞化,老嫗擲一錢與之,不受,踐於泥,騰空而去。人知其異,就錢處取土,治病輒愈。積久成洿,清泉迸發,每日泡起,必大小聚浮,劃開復合,始知為呂逸人遺蹟云。

梅谷 在歸義鄉秦山下。夾溪古梅不下千株。中有石巖古屋,恍類桃源。

湖口縣

古彭澤縣 ,去縣東三十里。漢置。晉、隋因之。唐武德五年,改彭澤為浩州,遷於浩山下,今彭澤鄉。

古儒學 在縣治北成德嶺下,故址見存。監務 在縣治北一里。宋淳熙間創。

尉司 在縣治西六十步。宋乾道間建,兵燬。酒稅務 在縣治東一百步。宋紹興間建,兵燬。今為民居。

批驗茶引所 ,在明倫坊,去縣一里。縣令董仁建,後革。

五柳鄉 晉陶元亮為縣令時,植五柳於其地。「九曲池 」 在彭澤鄉三學堂前,晉陶潛為縣令時所濬,暇日與陸修靜、周續之流觴而飲,今成小港。

洗墨池 在彭澤鄉。晉陶元亮為令時滌筆墨。大嶺路亭 在縣治東一里許。嶺險絕,艱於行者。景泰間建,主事彭綱有《記》。

三學堂 在五柳鄉。世傳陶淵明、周續之、陸修靜聚講之所。今為「三學寺。」

《望月臺 》去三學寺近。

彭澤縣

浩州故城 在五柳鄉,去縣治南三十里。遺址猶存。

太原郡城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梁置,領彭澤等縣。陳末廢。

上甲廢縣 ,在湖口縣南百里許。晉永嘉元年建。義熙八年,省入彭澤。後析彭澤縣地創《湖口縣》。

樂城廢縣 去縣治東五十里。唐武德五年,立浩州,置樂城、都昌二縣。八年,州廢,省入彭澤。天水廢縣 ,在縣治東五十里。梁置,屬太原郡。隋省入彭澤。

龍城廢縣 在縣治西一里。隋初置,後改名「彭澤。」

尉司 在縣治西,與讀書巖峙。宋紹興間,縣尉石振立。元末兵廢。今遷儒學於此。

監務 在縣治南一百步。宋紹興間,縣尉建,今廢。

楊梓馬站 在縣北四十里。元至正元年建,兵廢。

高塘馬鋪 在縣南十五里。今廢。

瓦店 在新興鄉,古為樂城縣官道,今廢。小孤鐵柱 ,元何本深有《記》曰:「小孤濤流衝激,號為海門第一關。」

《兩巖石刻 》:一黃山谷書「讀書巖」 三字,一有「萬里江天」 暨「高山大川」 八字。

石浪山房 在縣東巔。明水部喻以恕所構。石如浪湧,因名。今址尚存。

五柳堂 在縣治西三十步。元主簿馮克敏構。今為民居。

六必堂 去縣治半里許。宋尉汪同叔以「善政」 「六事自必」 ,因名。今廢。

春風堂 在儒學後。明洪武間,主簿孔希有建。

今廢

「白雲亭 」 在五柳鄉梁公廟。

六角亭 在縣治西讀書巖前。元縣尉和裕建。「稽古亭 」 在讀書崖下。宋縣尉石振建,後尉焦良輔重建。今廢。

魯望亭 在馬當山之麓。陸魯望寓此,故名。魯望名龜蒙,時謂「江湖散人。」 元至正間,邑令王國輔重修,今廢。

萬里江天亭 元縣尉曹靖國建,今廢。

「馬跡亭  」 、「半山亭 」 俱在馬當山麓,唐太和中立,今廢。

觀瀾亭 在普明寺之左,今廢。

勝覽亭 在鳳凰山,今廢。

觀德亭 在射圃內,今廢。

一嘯亭  、綺練亭 、翫月臺 ,俱在彭澤鄉,世傳晉陶淵明宰縣時築。

五柳館 在宣化鄉,即「陶潛宇。」 今廢。

墳墓附           通志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晉陶侃母墓 在府治西白鶴鄉大和壟。侃擇地葬母,遇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 言畢,化鶴而去。侃行一里餘,果見眠牛於此,遂葬之。

陶靖節墓 在府楚城鄉鹿子坂面陽山之麓。五代柳萇墓 。梁承聖初,司徒主簿柳萇卒,子褒葬於九江者三年,因大雨壞塚,褒移葬易棺,見父目開,心有煖氣。良久謂褒曰:「九江神知我橫死,遣地神以土乳飼我,故不死。」 扶出更生,三十年方卒。

宋周濂溪墓 在府城南一十三里清泉社栗樹嶺下。

岳武穆母姚太夫人墓 ,在白鶴鄉株嶺之麓,去府治南五十里,層峰疊翠,如堆螺狀。飛鎮九江時,高宗賜葬於此。後夫人李氏,孝宗賜葬大陽山下,去株嶺一十五里云。

元月琴塚 在石耳峰猴溪橋側。偽漢陳友諒愛姬苕華夫人葬此。夫人善月琴,塚前樹《石月琴》以表之。

陶母墓 ,在芳湖上,去德化城五十里。徐壽輝將「陶九之太母葬此。」

朱浩墓 在九都浩山之麓。官至丞相。

劉洪範墓 在九都黃土嶺。官至尚書。

司徒童湖墓 ,在二十五都童家山。

明文安節公墓 在僊居鄉大石山下。

德安縣

五代鄭善果墓 在葛洪山自然衝,去縣治北四十里。

鄭良墓 ,在敷淺源之下,去縣十里,地名「萬家坂。」 良,善果之孫。宋王韶墓 ,在縣西望夫山之下。有盜其翁仲石為磨磢者,火自石起,焚其屋。

明鄭思賢墓 在縣後山,直隸東安縣人。洪武間為縣令,卒於官,故葬此。向為民居侵毀。嘉靖二十六年,掘地出碑,復之。

鄢丞相墓 ,在縣北十里烏石山。今《翁仲碑碣》猶存。

瑞昌縣

周匡俗墓 按《府志》,「在歸義鄉,一名匡裕。裕兄弟七人,同修煉道術於廬山。」

三國程普墓 按《府志》,在安泰鄉桂林橋西南。五代陳伯宣墓 在金城鄉。

宋謝元暉墓 在金城鄉。

「黃竹坪公墓 」 ,在赤湖石沃山。

元花墓 在清湓鄉西壟大坂。元知縣達魯花赤慕清湓山水之勝,子死,葬於此。林間磚石,至今無敢竊取者,墳前有眢井。

湖口縣

五代檀道濟墓 在九都小鳳凰山嶺。

宋馬狀元墓 在馬家灣愨頭山,名適。

元方叔高墓 按《府志》,在九都馬鞍山。

明給事鄒逢吉墓 按《府志》,在松壽山之北,《彭澤縣》

宋姚興墓 在鮑家嶺。興,山西人,守和州。宋欽宗時,與金人合戰畏子橋,陣亡,其麾下舉屍以遁,葬此。

宋歐陽敷墓 在五柳鄉筠塘之原。

進士喻臣墓 在太平坂丫髻山麓。明僊人王奎墓 在縣南張家港。

高竹澗墓 按《府志》,「在武山,著竹澗高」 ,名天錫,明正德間。墓毀,棺見,殉葬簡袞皆蝌斗篆文。《墓誌》攲倚棺側,廬山李嘉龍所撰。

考證

九江府部藝文一 编辑

《佛影銘》
并序     宋謝靈運
编辑

「夫大慈弘物,因感而接,接物之緣,端緒不一,難以形檢,易以理測,故已備載經傳,具著記論矣。雖舟壑緬謝,像法猶在,感運欽風,日月彌深。法顯道人,至自祗洹,具說佛影,偏為靈奇,幽巖嵌壁,若有存形,容儀端莊,相好具足,莫知始終,常自湛然。」 廬山法師聞風而悅,於是隨喜幽室,即考空巖,北枕峻嶺,南映滮澗,摹擬遺量,寄託青彩,豈唯像形也篤,故亦傳心者極矣。道秉道人遠宣意旨,命余製銘,以充刊刻。石銘所始,實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豈淺思膚學,所能宣述?事經徂謝,永眷罔已。輒罄竭劣薄,以諾心許,徽猷祕奧,萬不寫一,庶推誠心,頗感群物,飛鴞有革音之期,闡提獲自拔之路。當相尋於淨土。解顏於道場。聖不我欺。致果必報。援筆興言。情迫其慨。

「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迭用,九居屢遷。劇哉!五陰 卷矣!」四緣遍使,轉輪,苦根迍邅,迍邅未已,轉輪在己, 四緣雲薄,五陰火起。亹亹正覺,是極是理,動不傷寂, 行不乖止。曉爾長夢,貞爾沈詖,以我神明,成爾靈智。 「我無自我,實承其義;爾無自爾,必祛其偽。」偽既殊途, 義故多端,因聲成韻,即色開顏,望影知易,尋響非難。 「形聲之外,復有可觀。觀遠表相,就近曖景,匪質匪空, 莫測莫領。倚巖煇林,傍潭鑒井,借空傳翠,激光,發冏 金好。冥漠白豪幽曖,日月居諸,胡寧斯慨。」曾是望僧, 擁誠俟對,承風遺則,曠若有概,敬圖遺縱,疏鑿峻峰, 周流步欄,窈窕房櫳,激波映墀,引月入窗,雲往拂山, 風來過松,地勢既美,像形亦篤。彩淡浮色。群視沈覺, 若滅若無。在摹在學由其潔精,能感靈獨。誠之云孚, 惠亦孔續。嗟爾懷道,慎勿中惕。弱喪之推,闡提之役。 反路今睹,發蒙玆覿。式勵厥心,時逝流易。敢銘靈宇, 敬告震錫。

《江州刺史廳壁記》
唐·獨孤及
编辑

古者國有史氏,君舉必書「倚相」,董狐、史鰌、史嚚即其 人也。秦以來,國化為郡,史官廢職,策牘之制寢滅,記 事者但用名氏歲月書於公堂,而《春秋》檮杌存乎屋 壁,其來舊矣。是州也,在荊之域,於潯之陽,西從岷山, 東注渤澥,洪濤至是,派分為九,而廬山、湓水周乎雉 堞,洞庭、彭蠡為之襟帶。故自晉元康訖於梁、陳,出入 五代,四百餘載,世稱雄鎮。且曰「天府,匪親匪賢,莫荷 其寄。」唐有天下,六合一軌,設險斯廢,惟民是恤,則命 官擇任,與列郡等矣。至德已來,戎馬生而楚氛惡,猶 以是邦咽喉秦、吳,跨躡荊、徐,而提封萬井,岐路五裂。 每使臣計郡縣之財入,調軍府之儲峙,璽節旁午,羽 書絡驛,走閩禺而馳於越,必出此路。而防虞供億,功 倍他郡,故亦大其任而難其人。今年春,渤海封公,繼 踐厥位。夫為政,猶丁之攻木也,得於手,應於心,則盤 曲擁腫,迎刃而解,況美材乎!故公以發硎之利,導勝 殘之俗,布政三月,而人從乂。每嘆曰:「茫茫舊壤,千載 在目。觀乎改築,則灌嬰之業,朗而存焉;披乎國諜,則 溫太真、庾元規之車」塵,若可窺焉。「義寧以來,百四十 有九載,纂斯位者,風聲相聆,軌躅相躡,前賢後賢,累 累如貫珠。善惡成敗,我之元龜,酌而行之,吾師存焉。」 於是徵諸故老,鳩其名氏之存者凡若干人,躅而書 之,以為《九江郡國志》。

《盧郎中潯陽竹亭記》
前人
编辑

「古者半夏生,木槿榮,君子居高明,處臺榭。」後代作者, 或用山林水澤、魚鳥草木,以深其趣。而家景有大小, 道機有廣狹,必以寓目放神為性情。筌蹄則不俟滄 洲而閑,不出戶庭而適。前尚書右司郎中盧公,地甚 貴,心甚遠,欲卑其製而高其行,故因數仞之丘,伐竹 為亭,其高出於林表,可用遠望,工不過鑿戶牖,費不 「過剪茅茨。以儉為飾,以靜為師。辰之良,景之美,必作 於是。」憑南軒以瞰原隰,沖然不知錦帳粉闈之貴,於 此亭適也。前有香草怪石,杉松羅生,密篠翠竿,臘月 碧鮮,風動雨下,聲比簫籟。亭外有山,圍湓城,峰名香 爐,歸雲輪菌,片片可數。天香天鼓,若在耳邊,是其所 以誇逋客而傲漢貂者。百里奚爵祿「不入,故飯牛而 牛肥。」廬公恬智相養,於是《竹亭》構而天機暢。嘗試論 亭之趣,夫物不感則性不動,故景對而心馳也;欲不 足則患不至,故意愜而神完也。耳目之用繁於物,得 喪之源牽於事,哀樂之柄成乎心。心和於內而事物 應於外,則登臨殊途,其適一也。何必嬉東山,禊蘭亭, 爽志蕩目,然後稱賞。公欲其跡之可久,故命余為志。

《弔九江驛碑材文》并序
歐陽詹
编辑

「弔,傷而有辭者也。噫!九江之《驛碑》」,其何興辭而弔,歟 斯碑之材,昔太師魯國顏忠肅公所建祖亭之碑也。 公素負辭華,代之銘志,多公之辭,乂好採異留名之 致。頃為湖州牧,州產碑材石,每使工琢之,與辭兼行, 磨礱而成,常心使用者,不可勝數。斯碑也,終山之窮 僻,得之於自然,趺本有龜,護頂有螭,雖不甚成,而拏躩僨興,如神如靈。公神而珍之。精選所處,湖州無稱 立。罷守歸朝,載而途卜,出蘇臺,入毗陵,亦無稱立。轉 丹陽,遊建業,亦無稱立。次江州,州南有湖,湖東有山, 蛟奔螭引,直到湖心。頓址之處,則茂林峭石,勢瓌氣 勝,非往時所睇,而神祠曰「祖將軍廟在焉。」公覿其詭 秀,與碑材葉,即日以酒脯奠其祖神,出錢五萬造亭 曰「祖亭」,南香爐峰,北潯陽城。九江為亭,千艘歷階。亭 既就,公製亭之文,手勒斯碑而立之。公文為天下最, 書為天下最,斯亭之地亦天下最,庶資三善,加以斯 碑之奇,相持萬古,而採異留名之致一得也。後典州 吏,於州之九江驛有修壞之勞,狀其末績,乃取斯碑 而划公之述,寘己之述,今為《九江驛碑》焉。予旅遊江 州,稅於茲驛,祠部員外郎鄭恕同之,鄭與州將嚴士 良共為予說,而俱以相示。嗚呼!先賤後貴,世之常也; 先貴後賤,人之傷也。以祖亭方九江驛,則蘭室鮑肆 矣;以魯公之文,方今之文,則牢醴槽糠矣;以魯公之 札翰,方今之札翰,則錦繡枲麻矣;以魯公之用,方今 之用,則蠻貃州里矣。痛哉斯碑!出祖亭,入九江驛,失 魯公之文,得人之文。削魯公之札翰,題人之札翰,亡 魯公之用,就人之用。是去蘭室而居鮑肆,舍牢醴而 食糟糠,脫錦繡而服枲麻,黜州里而即蠻貃,可悲之 甚者。況我質天成,必將可名。魯公所以卜擇敬慎如 彼,而常人無良黷辱如此,與夫有道而黥,「無罪而刖, 投四裔,御魑魅,何以別也?石不能言,豈其無冤,故弔 之情,違乃傷,理怫乃冤。人實有之,物亦應然。」嗚呼子 碑,冤可予知。陰騭子材,豈曰無意?必有以殊,方頒以 異。與顏表勝,以殊則明。從吏居卑,以異奚旌?子產既 授,子不終致。悠悠彼蒼,何嗟及矣。美玉抵禽,高冠藉 足。有類子碑,先榮後辱。繼「世生哲,詎無賢兮?將覿於 斯,將悼於斯,庶滌所黷,而後攸宜。」屹屹子碑,如神如 祗。人得以專,天造何為?其不然矣,其不然矣!

《江州南湖堤銘》并序
李翱
编辑

「長慶二年十二月,江州刺史李君濬之,截南陂,築堤三千五百尺,高若干尺,廣若干尺,以通四鄉之路,畜水為湖,人得其利。正月既畢事,舒州刺史李翱歌以記之。」 辭曰:

天地作物,功或不周。賢人相之,智與神侔。漭漭南陂, 冬乾夏淲。九江漲潮,潛潛逆流。東南百民,城市所由。 水積既深,大波其亦有舟航覆溺之憂。擔擁疊路, 車軔其輈。童嬰涕墮,老媍號愁。歷古建茲,孰為氓籌。 濬之之來,養民如身。乃築長堤,拒江之瀕。厚其錢傭, 以飽飢人。南北東西,百里鬥臻。莫不用力,金鎚響振。 虓讙相勵,不督而勤。堤既成止,岡聯突起,堅若石城。 璋為瀦水,蒲莞茭芡,鴻鶬鱧鯉。惟其所取,或食或祀。 長堤坦坦,植之楊槐。架豁飛圮,以便去來。除險作利, 非賢不能。歌示江人,式悅汝懷。

《江州司馬廳記》
白居易
编辑

自武德以來,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攝小,重馭輕。郡守 之職總於諸侯帥;郡佐之職移於部從事。故事,五大 都督府至於上、中、下郡,司馬之事盡去,惟員與俸在。 凡內外文武官左遷右移者,遞居之。凡執役事,上與 給事於省寺軍府者,遙署之。凡「仕久資高、耄昏懦弱、 不任事而時不忍棄者實蒞之。蒞之者,進不課其能, 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若有人畜器貯用,急於 兼濟者,居之雖一日不樂;若有人養志忘名,安於獨 善者,處之雖終身無悶。官不官繫乎時也,適不適在 乎人也。」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刺 史守土臣,不可遠觀遊,群吏執事官,不敢自暇佚,惟 司馬綽綽可從容於山水詩酒間。由是郡南樓山、北 樓水,湓浦百花亭、風篁石巖瀑布廬、宮源潭洞,東西 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馬盡有之矣。苟有志於吏隱者, 捨此官何求焉?按《唐六典》:「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 百石,月俸六七萬。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給家。州民康, 非司馬功;郡政壞,非司馬罪。無言責,無事憂噫?為國 謀,則尸素之尤蠹者;為身謀,則祿仕之優隱者。予佐 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識時知 命而已,又安知後之司馬,不有與吾同志者乎?」因書 所得,以告來者。時元和十六年七月八日記。

《香爐峰草堂記》
前人
编辑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 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 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 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 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 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牆; 圬而已,不加白磩。階用石羃,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 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 三兩卷。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雲 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 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廣」輪十丈,中有平
考證
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池多山竹野卉,池

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 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雲,低枝拂潭,如幢豎 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樷蘿蔦,葉蔓駢織,承翳 日月,光不到地。盛暑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 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 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 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永日。堂東 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 如環珮琴筑聲。堂西倚北崖右址,以剖竹架空,引崖 上泉脈分線懸,自檐注砌,纍纍如貫珠,霏微如雨露, 滴瀝飄灑,隨風遠去。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 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 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化,不可殫紀。覼縷而言, 故云「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簣,而起居其間, 尚不免有驕矜之態。今我為是物主,而物各以其類 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 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必以 是哉!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 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 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 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 獲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 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 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 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時 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 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寺長老朗滿晦 堅等凡二十有二人,具齋設茶果以落之,因為《草堂 記》。

《石鐘山記》
宋·蘇軾
编辑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道元以為下臨深 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是說也,人嘗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 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 函胡,北聲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 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 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 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夜月明,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 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 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 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 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 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迴至兩山間,將 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 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鎝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 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 射》也;窾坎鏜鎝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道元之所 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 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 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道元之簡,而笑 李渤之陋也。

《記遊廬山》
前人
编辑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 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 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游。可怪深山 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 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 云:「自昔憶清賞,初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 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 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 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沬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 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 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與總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絕 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 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余《廬山》詩盡於此矣。

《遊石鐘山錄》
周必大
编辑

乾道丁亥十月十七日,予泛舟至湖口縣。縣港僅能 容舟,水稍落則不可泊岸。過上石鐘之崇壽院,有澄 軒,下臨鐘石,而為張巽縣尉所占。約寺僧訪之,山久 榛蕪,張自云:「近稍芟治,巖洞間多熙、豐、崇、觀以來士 大夫題字。」其中一石高四尺,扣之硿硿然,東坡所笑 者此也。江水西來而濁,湖水南來而清,合流五十里 「方混。」楊次公一聯云:「濁浪自分清浪影,真山從作假 山看。」語殊中的。蓋山前數石,絕奇巧而不宏壯,全類假山耳。張生餉刮剁酒,不能飲,命車登嶽廟,巋然。山 之上前列五老峰,殿宇數層,殆百間,高處可望淮南 五祖、二祖山。次至下鐘石廣福院,山路梗塞,扳緣而 上,亦有一石,闊丈餘,可扣擊他石否?然則李渤所謂 南聲北音,亦未為無根。向者齊山眾石中,獨一石聲 如磬,不知其理果何如?僧答云:「相傳水中有鐘,與此 磬石相應。」東坡辯之詳矣。聞水涯尚有一響石,而線 路臨深潭,蔓草蔽之,予步往幾墜不測,當鐫銘以為 戒山。排地稍平處,前臨江湖,而對廬阜,左映屏邑,右 帶淘河洲,若創一亭,當為湖口絕景。江行望上下鐘 石,皆截嵲數十丈,及游其間,則有巖穴,亦有幽邃處, 上石尤巧。林俊《辨》云:「石鐘山者,先正辨之詳矣,而 各偏局。弘治丙辰,予舍舟步山,極指少室,所謂下石 鐘者,扣之果清越;入指所謂上石鐘者,扣之果涵胡。 要之俱類鐘,旁他石無是也。歸宿觀瀾亭,達曙不交 一睫,則坡老所謂大石空中多竅,風水吞吐,有窾坎 鏜鎝之聲者。要之,與鐘亦類不遠。豈蘇廣酈之意命 名者,初不若」是之崛也。

《遊小孤山記》
陸游
编辑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過其下, 嵌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又有 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 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 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過澎 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 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數十里外望之,碧峰 巉然孤起,上千雲霄,已非他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 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苦於荒殘,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 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 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 別祠,在彭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 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湧,蓋以此得名 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 句,傳者因為小姑廟有彭郎像,彭郎廟有小姑像,實 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遊廟 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 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迅鶻搏水禽,掠江 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曰:「山有棲鶻甚多。」

《遊文山觀大水記》
文天祥
编辑

自文山門而入,道萬松下,至天圖畫,一江橫其前,行 數百步,盡一嶺,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盡處為障 東橋,橋外數十步為道體堂。自堂之右,循嶺而登為 銀灣,臨江最高處也。銀灣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岩」,曰 「六月雪」,有橋曰「兩峰之間」而止焉。天圖畫居其西,兩 峰之間居其東,東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濱江一直 之大概也。戊辰歲,余自禁廬罷歸,日往來徜徉其間, 蓋開山至是兩年餘矣。五月十四日大水,報者至,時 館中有杜伯揚、蕭敬夫,輒呼馬戒車,與二客疾馳觀 焉。未至,天圖畫其聲如疾風暴雷,轟豗震蕩而不可 禦,臨岸側目不得注視,而隔江之秧畦菜隴,悉為洪 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對為洲,洲故垤然隆起,至是僅 有洲頂,而首尾俱失老松數十本,及水者爭相跛曳, 有偃蹇不伏之狀。至障東橋,坐而面上,游水從六月 雪而下,建瓴千萬丈,洶湧澎湃,直送乎吾前。異哉!至 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負 去酒數行,使人𠋫六月雪可進與否,圍棋以待之,復 命曰:「水斷。」道遂止。如銀灣,山勢回曲,水至此而旋。前 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里,而 水之情狀無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則銀灣遂為觀 瀾之絕奇矣。坐亭上相諧謔賦詩,縱其體狀,期盡其 氣力,以庶幾其萬一。予曰:「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 伯揚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敬夫曰: 「八風捲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騣。」倚闌踰時,詭異 卓絕之觀,不可終極,而漸告晚矣。

《遊石門序》
明·李曰鋮
编辑

介在江湖之交;挺生廬嶽,依然雲霧之窟。「突起石門, 鐵削天空;嶔崎雙闕,煙沈壁冷,曲折層巖。百尺金輪, 梵響如聞天外;一泓明月,古秋常寄,山間野夢相尋, 虛積十年之憾;群情共赴,偕趨數日之遊。《白太傅》擬 挾琴書,尚慚夙願;《遠道人》欣同緇白,已續舊因。趺坐 空軒,支頤而看爽氣;振衣絕壁,搔首以問青天。八月」 新秋,遙憶凄凄之鴈度;孤峰沈暝,共聞唧唧之猿啼。 蕉影空翻,疑是一溪風雨;佛燈浮現,驚看半夜星辰。 住深山而閒想都忘,愛老僧之清興不淺;相接劇談, 得楚狂遇之方外;問我卜築,笑匡俗原在山中。撥火 連床,空寄三生之夢;清泉白石,賴假一宿之緣。茲別 難忘,游方未厭,他年訂約,秋以為期。

===
《修九江城記》
余文獻
===大江之西,表裏江、湖、饒、廣,東引吳、越、袁、吉,西距湖、湘,

惟九江綰轂其口,左顧則扼湖以東制之,右顧則扼 江以西制之,形勢為江西重。我高皇帝為百姓請命 時用謀臣計,曰:「江州屬上游。」乃先取偽漢郡縣之。洪 武中,始出京卒置衛,亦以輔翼京師,不獨為江西樹 扞蔽也。暨武廟朝耑,設憲臣駐其地,意在先事經略。 人重斯形勢,無不重云。嘉靖癸丑歲,仁和抑亭陳公 來鎮茲土,乃首周覽險要,深念曰:「此要害不繫一隅 者。」即具議謀諸當道,大略謂:「倭螫浙東時,微眇耳,率 易之,不深備,後毒螫海瀆諸郡殆遍。頃殘孽奔徽寧, 突出蕪湖口,深入之端見矣。賊窺長江則與我共險, 窺湖口則全省動搖,九江安得高枕哉?宜增修城守, 以固民志。」時南直隸操江都御史史公、江西都御史 蔡公、巡按御史高公,皆是公議。公乃檄前守張君情 指揮于孟陽,復熟計所費。推官范永宇身督章程,城 周十二里,舊五門無月,城單露不可待敵,乃令各築 之。九江衛築文明門,德安縣築磐石門,德化縣築湓 浦門,湖口縣築望京門,彭澤縣築福星門,始回互有 重險。城西南崇二丈五尺,長六百三丈,有堞嶄然,人 不蟻附。上工既乃濬各壕。城東址因山下有老鸛塘, 濬之。北阻大江,江嚙庾樓磯,浸城趾,乃伐石以實其 嚙。西南帶以甘棠湖,湖水直洩易涸。城既失險矣,而 風氣虧疏,民稀鮮積貯。公令守戰船卒築老馬渡隄 障之,隄堅水瀦成巨浸,可省千人守。居民多負江,城 中莽曠,且苦江汲。公令曰:「民比相鑿井飲,他有願徙 莽曠者,官為頓舍之。民稍稱城守矣。」公先事《經略》皆 此類。工始于乙卯歲八月,兩閱歲而工就,稽其費,一 千七百金有奇,軍民役者以三七役。工甫興,時公以 內艱去浙,新城方公繼成之。是後城高池深,形勢威 暢,風氣完固,四民和輯。民思公慮始之勞,不釋。己未 歲,公復蒞江,鄙,江父老遮道迎公,告曰:「今我民賴公 幸而有城矣,願公終始生我。」公曰:「城必得精銳乘障 之謂城;公私積貯之謂城;四鄰必救之謂城。吾為若 屬,終圖之。」父老頓首曰:「幸甚!」是年,倭掠閩而城多陷, 民益德公云。今守朱君曰藩、同知汪佐、通判邵元、推 官楊徵,屬獻代父老言,勒石以示來者。獻曰:「愚睹于 近事,有扼腕者焉。九江、安慶,比肩郡也。往寧賊首難 時,安慶則堅守挫敵,九江顧以全郡生靈付之賊手, 豈形勢異哉?典封疆者,先事與弗先事爾,形勢得人 重明甚。暨賊平,以封疆之義繩九江與安慶以能守, 此論已見」者。假令九江不即破,賊恐扼其喉吭,決不 敢出南昌,敢踰九江而東乎?此要害何等者?當時賊 踰九江,鴟張肆矣,南都雖有泰山之安,如遺一矢于 城下,亦為策勝者羞。乃一旦狼顧而竄,不敢越安慶 尺寸地,豈非恐堅城制其後,而奇邪之計遂沮乎?是 守也,效高皇帝重上游,意當在戰功右顧,人未見爾, 未見者功反大。何也?不暴甲而解散之也。故善經時 者,惟先事伐謀,使內憂不出,外憂不入耳,豈論暴甲 與不暴甲哉?語曰:「虎豹託幽,𤜶兔辟易。」言勝于無形 也。公未見之功類此,皆宜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