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3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三十六卷目錄

 杭州府部彙考二

  杭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三十六卷

杭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杭州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吳山 ,杭之鎮山也,在城西南。春秋時為吳南界,故曰吳山。或曰:以伍子胥故曰伍山。訛伍為吳,故亦稱胥山,又曰越沼。吳時即此山以祀太伯、伍員,因謂之「吳山」 云。蓋天目為杭州諸山之宗,翔舞而東,結脈于鳳凰山。其支山左折,遂為吳山。西北為寶月、為峨眉諸山。稍南為石佛、為七寶諸山,而總之曰吳山也。峭崿奇峰,澄波靚浦,周回環拱,扶輿清淑之氣鍾焉。立而環眺,則官司廨署,衛鎮營堠,九陌三條,紅霧塕起,隱隱振振,漏盡猶喧,道院僧廬,朱樓畫閣,參差掩映,仙靈宅之。昇其巔,則恍惚凌虛,碧天倒匝,山川包絡,界脈縷分,脊腋首尾歷歷可數。山之頂背西面東,為城隍之廟,蓋通浙城隍之大神也。先是,永樂中錦衣衛指揮紀綱有寵,使千戶往浙,縱橫不法,按察司使周新捕而治之。千戶訴于綱,綱誣新以他惡。帝怒,逮新至陛前,抗聲陳其罪,且曰:「按察按事,與都察院同,陛下之明詔也。臣奉詔行法,奈何罪臣?」 帝命戮之,大呼曰:「臣生為直臣,死為直鬼。」 帝尋悟,深為悼惜。後數日,朝退,見一人直立不去,曰:「臣周新也。上帝憐臣,命總司浙江城隍事。」 帝即以此封之。威靈赫然,奇跡不可勝紀。故凡浙官之初蒞任也,必先赴廟中齋宿,次日晨禮神讀誓,以洗其心。而舊例,每月朔縣供香燭。至期,三臺而下,皆入廟謁神,拈香而拜。道士百餘人,皆習于虛靜之教。孤清淡穆,事神惟虔。玉磬琅璈,笙歌迭奏。步虛之聲,縹緲出於雲霄之上,州人仰之,若天際然。曉望初日,透海而出,萬頃搖赤,層霞弄影,久之乃升,則草樹烘,臺殿朗矣。入夜,家家燈火,繁若墮星,遙與隔城漁照遞相輝現,則又無夕,非上元也。至若匹練橫空,堆銀擁雪,排空鼓怒,勢若雷奔。天下之奇,惟浙有之。而吳峰一望,尤勝他處。斯又枚叟之所扼腕而談,元虛之所腐毫而賦者也。杭州為全浙之都會,而吳山又為一州之鉅觀,豈虛也哉!按《錢塘縣志》:「杭城西枕湖,南北二山,遶湖三面。南山嶐峙,女牆垣其上,入城蜿蜒二里許,曰吳山。」 則知吳山即南山之闌入城者,不隸南山,專名吳山。以此山跨據城中,一尊吳也。緣山西上有寶月、「峨眉,淺山金地七寶。」

寶月山 地蟠中軸,對峙藩司。東北為峨眉山,又東為淺山,正東為金地山。按《錢塘縣志》,「一名天井。」

寶山 ,在吳山之西南,下為寶奎寺。按《錢塘縣志》,「為淺山之支。」

峨眉山 在布政司南

淺山 在峨眉山東。其支為寶山,有青霞洞,奇石錯峙如青霞池。曰蕉井,曰子午井,子午二時則水溢齊井口。今並在真聖觀。觀中有碑,曰「蜥蜴碑」 ,古文剝落,皆舊跡也。按《錢塘縣志》,上有惠應廟、承天觀、金龍泉、水神廟、八眼井、漾沙坑、竹園山 在吳山西,相接一脈獨趨而北,陰陰隆起。宋臨安尹趙與𥲅建閣其上,平瞰西湖,扁曰「竹閣」 ,理宗御書。景定三年,魏安撫克愚徙其閣,而山亦漸弛為地矣。按《錢塘縣志》,為金地之支山。

七寶山 在三茅觀之趾,稍東為寶蓮山,又東為清平山,與城外鳳凰山相接,西為鐵冶嶺。按《錢塘縣志》:「上有通元觀、七寶庵、三茅寧壽觀、汪王觀。」

石佛山 舊為寶成講寺,今寺廢而石佛尚在。上為重陽庵,其西為青衣洞,有青衣泉。按《錢塘縣志》,「為七寶之支山。」

金地山 ,在七寶山南。按《錢塘縣志》,「上有城隍廟」 、梓潼帝君廟、火德星君廟。

寶蓮山 在吳山西。按《錢塘縣志》:「山下有壽春庵。宋慶元間,韓𠈁冑賜地寶蓮山下建閱古堂,砌瑪瑙石為池,遙引青衣泉注之,名閱古泉,陸游為之記。」

清平山 在吳山南,鳳凰山北。

瑞石山 一名紫陽山,在寶山南,中有三茅觀、鍾翠亭、紫陽庵、紫陽洞、瑞石泉。此山秀石玲瓏,岩竇䆗窱,寒泉涓瀝,匯為澄泓。清幽徹骨,空翠撲肌,湖山奧區,罕與倫者。橐馱峰峭削凌空,雪風洞谽。請幫助識別此字。「曲徑,履舄所涉,栩栩欲仙。」按《錢塘縣志》:元至正間,徐洞陽建庵于此。宋太平興國時,天台悟真紫陽真人張用成,字年叔,獲丹術于劉海蟾,以元豐五年三月十五日蛻去洞陽,感紫陽幻形授大道,遂名紫陽庵。其徒丁野鶴慕之,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付偈云:「嬾散六十年,妙用無人識。順逆已俱忘,虛空鎮長寂。」抱膝而逝。守素漆其身,端坐如生。守素亦束髮為女冠,不下山者二十年。

狗兒山 :按《舊志》:在清波門內之北,舊豐樂橋之南。考今山在清波門北約半里,頹而猶存,高止丈許。

武林山 在武林門內一里而近,有小土阜,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宋太乙宮、元青蓮寺皆在其下。山之陽,舊有長壽寺,今改為聖壽寺,寺有大井,山上有銀杏樹,皆宋故物。宋時又為雜造局,今廢不存。《仁和縣志》謂「武林名城,因其近此山也。」 乃知此山實名武林,非虎林。《夢梁錄》謂此山為杭城之主山,今稱聖壽寺為「祖山寺」 ,信知為主山也。

狗兒山 在僊林寺後,高大倍清波門內者。舊志失載。按《仁和縣志》:「今諸僧環山築室,亦堙廢之漸也。一名僊林山。」

雲居山 在杭州城西南,上有雲居寺,又名聖水寺。面聖湖,倚楓林,頗稱佳境。而中峰和尚之履、趙子昂之碑,尤為勝跡。寺額題「雲居」 二字,亦子昂書。

螺螄山 ,一名「螺子峰」 ,亦稱「螺峰」 ,在吳山背,逕必盤旋曲折而上,故名之。當吳山腰半,高不迕風,低不障景,拾級望湖,猶倚翠屏而臨明鏡也。橐馱峰 ,在紫陽山側。

十二峰 在火德廟。平地崒起,如筍如槌。高者近丈、矮者三、四尺,殆天工也。有額曰「坎離既濟。」 董其昌書。

鐵冶嶺 在杭州城西。由北而登,雲居山之逕也。嶺脊西有土阜焉,為元楊鐵崖讀書處。按《錢塘縣志》:七寶之支,有嶺,曰駱駝,曰紫坊,曰鐵冶。有雲居聖水寺、三佛泉。上方院有井,曰郭璞,又曰郭婆泉,味清冽,大旱不枯。下有正學祠、火神廟。

紫坊嶺 在豐寧坊瀁沙坑側,弛為民居,不存。駱駝嶺 在馨如坊三茅觀之麓。其下舊有市,俗呼「小壩頭。」

《灌肺嶺 》在清河坊北大街。舊有埠,今弛為路。《狗兒嶺 》在富樂坊內。今弛為路。

大觀臺 ,在雲山東南,其實山也,以其方而四削,故名。上有亭,今廢。登之江、湖海俱在,一矚紫陽山,石纍纍然,如數髡僂於頷下。

「青衣洞 在吳山重陽庵後。故老相傳,昔人至洞口,有青衣童子明麗如玉,問之不應,良久入洞,不復見,尋形追逐,但聞風雨之聲,毛髮悚慄而出,有青衣泉。」 按《錢塘縣志》:「明洪武中常德丁啟東至杭,夢羽衣攜一童子示之。翼旦追憶往訪,見童子塑像,儼然昨夢。踰年生子潤山,啟東為建亭麗泉上。宣德中,潤山以賢」 良為閩縣主簿,道杭州,乃建殿宇。

紫陽洞 ,在橐駝峰之側,前有「紫陽庵。」

巨石山 ,一名寶石山,在錢塘門西北,磊磈巑岏,負郭挺立,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山形蒼翠,影落湖中,出郭騁望,春皋靚然。上有石甑,山北有落星二石,一在山北址,一在山後岩上。吳越王號壽星寶石山,後改為巨石山。羅隱《封石記》云:「或聳秀而層排巨石,或岧嶢而朝挹眾山者」 是也。山之勝曰石屏風、獅子峰、屯霞石,「下有寶稷山。」

石甑山 在巨石山之上,巍石如甑,浮圖七層,高出雲表者,曰「保叔塔」 ,以僧保叔所建也。一名「寶所塔。」

寶稷山 ,在巨石山之下。山下有乳泉、佛足,泉絕頂為寶峰。

霍山 在寶石山之北,有慶忌塔,相傳為王子慶忌所瘞也。霍山於湖北諸山最小,山形多骨,石筍鱗起,與巨石山類。瀕湖諸山,至此為斷壤矣。

石佛山 ,在寶稷之南,相傳祖龍纜船石也。石旁則「沁雪泉」 在焉。西為錦塢,為「初陽臺。」 葛仙翁

井紫陽書院

寶雲山 在石佛山之西,勢甚峻巀,其木多松檜,其卉多藤蘿。僕夫泉在其下。稍西為葛嶺。履泰山 ,在寶雲山之西。又西為栖霞嶺,外為虎頭岩。

孤山 在裏外湖之間。山形綿邈巋然,湖中綠波迴環,頗為幽勝。以其不與諸山屬也,名曰「孤山。」 以其浮於水,若島嶼然,亦名孤嶼。以其四面皆水,若海上神山,故又名「瀛嶼山。」 多梅,為林處士所植,今梅徑尚存。其古蹟則六一泉、放鶴亭、三賢閣。泉者,東坡官杭州,因泉懷六一翁,遂名之,後為茅少宰瓚別業,後陳榷使調元擬建祠祀六忠於湖上。時茅氏莊院已圮,瓚孫鼒即捐其地,調元為建祠,今六一泉寺是也。祀鄴侯、香山、東坡。其中林逋墓為和靖先生葬處。又有蘇小小墓,在孤山陰。小青者,明怨女也,有詩云:「西陵芳草騎轔轔,內使傳來喚踏春。盃酒自澆蘇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後沒,葬此,曰「小青墓。」 今二墓俱荒沒。菊香塚在文昌閣側,小石嶐起,鐫字宛然。

仙姑山 在履泰山之西。平廣迤邐,為西北諸山之界。其木多杉檜楓榆,陰森茂密。稍西為玉泉。自玉泉折而西北,曰青芝塢,其西曰「靈峰。」 秦亭山 在青芝塢之北。又西曰法華山。山多茶筍,水竹秀媚。

石壁山  、龍駒山 俱在秦亭之西,方井嶽廟在焉。諸山以法華山為宗,以其去孤山稍遠,故敘首仙姑多名墓。毘陵鄒祇謨嘗作《靈峰墓記》。

集慶山 在仙姑山之西南,其植多松梓銀杏,亦饒橡栗。下臨孔道,為三竺入路。仙姑山稍南有行春橋,過橋由大道經普福,迤邐集慶山前。路折而南,曰飛來峰,曰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面阻山中,路直闢,若函谷然。由行春至天竺,皆長松夾道,名曰「九里松。」 松蓋唐宋時物。集慶山之西,曰靈隱寺。

靈隱山 ,去城西十二里,高九十二丈,亦曰「靈苑」 ,曰「僊居」 ,亦稱「西山。」 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餘杭,蜿蜒數百里,結于錢塘,如引兩臂。南垂臙脂嶺,北垂馱巘嶺。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高峰之東曰屏風嶺,又東曰馱巘嶺。高峰之西曰烏峰,又西曰石筍,又西曰楊梅、石門。又西曰西源,亦曰西庵。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其南起而望之藹然者,曰白猿。左出白猿之前者,曰香爐。益前而垂澗者曰興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林木森然者,曰月桂。《白猿》之東曰臙脂嶺。白猿之西曰獅子峰,又西曰五峰,又西曰白雲。白雲又西曰中印。中印之前曰無礙,又前曰善住。並善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稱「雞籠」 者訛也。稽留之西曰蓮花,有岩曰玉女。蓮花之東曰飛來,上有石梁西跨,下有岩洞,曰龍泓,曰香林,曰射旭,曰理公。其水南流者謂之南澗,北流者謂之北澗。南澗自合澗橋愬流至白雲峰之下,凡八逾橋,其七石也,其一木也。北澗自龍脊橋愬流至西源峰之山,凡七逾橋,其四石也,其三木也。南澗之源,出自白雲峰而東注,會他支澗,逾第八橋之西,會溪家澗,入新移澗,出閘口,曲流北經合澗橋。北澗之源,出自西源峰而東注,過騰雲塢,逼風樹塢,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峰趾,會于西塢漾,停于洗耳潭,瀦于渦渚東嶼亦曰暖泉瀲灩干冷泉亭下經呼猿石門澗,潛激于龍脊橋,東經合澗橋,又東二里過行春橋,出靈隱浦入西湖,謂之「泉源。」 泉之南出者七: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聰明,曰倚錫。月桂在天竺寺之右,伏犀在飛來峰之巔,其餘皆出支塢。泉之北出者九:曰冷泉,曰韶光,曰白沙,曰石筍,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曰永安,曰彌陀,曰騰雲,惟冷泉在澗壖,其餘皆出支塢。其西為栗山靈隱。山有靈隱寺,慧理為祖。近弘禮數年,方丈法席一新。山巔頂有韜光庵,蓋寺之別院。磴道盤空,極望寥邈。駱賓王詩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即此境也。按《錢塘縣志》:其下為景福靈隱禪寺,有峰曰西源,有塢曰大桐巢居。北有泉曰銀沙、金沙福泉、蕭公、白公茶井。池曰金蓮醮筆、茯苓。

栗山 在縣治西十七里。高六十二丈,周圍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人嶺,峭拔凝立,形如人狀,雙髻聳然。下有洞府,名玉女岩,一名新婦石。西北有珍珠塢、東墓嶺,飛泉二道,吳大帝時所刻石杵在焉。按《縣志》,粟山一作栗山。《隋地理志》錢塘有粟山,而無栗山,舊志恐誤。西為黃山,有大

嶺在山左,平坦如掌,長二十里,范村通西溪道也。其最峻者曰「焦山。」

南屏山 在慧日峰後。怪石聳秀,若神斧鬼工。中穿一洞,陰岈巉巖。上有石壁,若屏障然,刻司馬溫公所書《家人卦》《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中庸》「道不遠人」 各一章。下有小南屏山。其西為九曜山。按縣志,南山之奇秀者曰南屏山,在仙姥墩西南。蓋九曜之支,東行長亙,峰巒聳立,怪石蹲竢,峻壁蒼深,宛如屏障。凌空而中峙者則慧日峰,下即淨慈禪寺。寺之西隅有甘泉,名圓照。寺外有池曰「萬工」 ,上有岩曰「歡喜。」 淨慈後有蓮花洞,前愬湖濱。西上曰雷峰,建有雷峰塔。麓為藕花居。

九曜山 ,去城五里,一名安家堂,上有九曜星君殿。九曜與赤山接趾,西南即太子灣,北即南高峰。

育王山 在南屏山東。嵯峨與南屏埒,樹尤深秀蒼蔚。按《縣志》,舊名鍋子山,去城十里。山形孤挺,不與群峰齒。山下有玉皇殿,稍下有天真寺,有臺曰登雲洞、曰靈化湯明池、曰洗馬鴻鴈。前有天花山。

玉岑山 在石屋嶺左。一峰聳出,眾山繚繞,中有古木倒垂,森翠可愛。其北則花家山。

赤山 在麥嶺南,厥土赤,因名「赤山。」 左右舊有廣果寺、開化尼寺、法興寺、保福院、永慶院、真如院、淨梵院、寶林院、廣福院、修吉寺、正濟寺、法雨寺、安福尼寺、極樂寺、凝禪庵。

雞籠山 在龍井風篁嶺側。遠樹亭亭,望如車蓋。四山閴寂,虎豹窟藏以是,遊者特罕。山多梅花,亦名「梅花嶺。」

靈石山 一名積慶山,又名靈石塢,在西山放馬場,山石常有光怪,故名。又《古蹟事實》云:「靈石山在南山栖真院之上,有演福寺,宋賈妃墓、吳越太尉薛公墓、元句曲外史張伯雨墓在山左。」 按一山而所紀西南異壤,姑兩存之。

大慈山 在城西南十里龍山之西。武林諸山,自九曜而南,山勢翔舞,石筍鱗見。在大慈山前,則松杉棋布,圓岡對立,如覆釜然。山色蒼蔚,中峰隆起,旁舒兩翼,虎跑泉在其上。按《縣志》,九曜之支西行曰丁婆嶺、婁家山、大慈山石有龜龍旗鼓之狀,郭璞《記》所謂地勢之奇也。

包山 在城南候潮門外,近宋郊壇,有冷泉峪,當時多桃花,為春日遊覽之勝。地名桃花關。關上書「蒸霞」 二字。按《縣志》名包家山,在龍山之南,俗名邊家山。

秦望山 《宋兩朝國史志》:「錢塘有秦望山,去縣舊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週迴一百步。」 《輿地志》:「秦始皇東遊,登此山,瞻望欲度會稽,故名。後唐同光中,錢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宮,有巨木二十餘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門。」 晏元獻公云:「近東南有羅剎石,橫截江濤,商船海船經此,多為風浪傾覆,因呼為『羅剎』。」 每歲仲秋既望,必迎潮設祭,樂工鼓舞其上,後改名「鎮山石。」 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

五雲山 在縣治西南二十里。岡阜秀絕,林巒蔚起,高千丈,週迴十五里。沿江自徐村進路,遶山盤曲而上,凡六里七十二灣,石磴千餘級。山半有伏虎亭,梯以石墄,以便往來。至巔平岡,名「月輪山。」 上有天井二,大旱不竭。東為大灣山,稍北為馬鞍山。西一里為雲棲塢,有雲棲寺。南為高麗山,稍東為排山,南北兩峰皆環拱焉。諸山連絡,勢若降伏,長江如練,圍繞其下,真奇觀也。產松竹楊梅,獸有鹿兔,鳥有山雞鴉鵲。按《縣志》,天門山之支南行者曰五雲,霞蔚雲蒸,卷舒天半。江水三折當其前,東北為白沙塢,西北為雲棲塢。雲棲之後為迴耀峰,高峻插天,掩蔽日月。東岡為寶刀壟,石勢巉巖,浮筠青潤。最東為璧睹峰,古木蒼深,藤蘿垂映。金液泉、青龍泉、聖義泉,在樹之左右,筧引涓涓,甘芳潔冽,汲灌不竭。西南為黃泥瀛、柏子尖、蕭家塢,馮具區所稱「雲山窈窕,竹樹蒙密」 ,今猶近之。宋南渡時,有余知閣宅,後捨為寺,名「棲真」 ,俗稱雲棲。明萬曆間,高僧襪宏道場。溪水扺朱橋入于江。

大灣山 :在五雲山東五里。

高麗山 在馬鞍山南二里。

排山 在高麗山之東一里。

白岩山 在郡城西南將二十里。盤邃森鬱,與雲棲略同。中有尊聖禪寺。宋釋投子嘗結茅于茲,後位中和尚,復為剪莽建寺,穿石鑿池,極為奇勝。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五十丈,週迴六里,岝崿險峻,磊落多石。按:白岩嶺,蜂房岩、天

池、寶鑑池、自來泉、炊香泉、珠峰石、蓮花峰、歸龍橋、思君子徑為《白岩十景》。藤村至歸龍橋數里,夾道修竹,盛夏使人忘暑。

廟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高十五丈,週迴六里。其山多石,間植松檜。按《縣志》,觀山東為青山,又東為廟山,去城五十里,突出江心,潮勢至此稍殺。西為桐子山,又西為西塢山。

焦山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高一千二百丈,週迴二十里。境中諸山,惟茲山為最高。按《縣志》,山巔舊有元武廟,甚靈。境中多虎,廟廢。

小和山 在焦山南二里。

龍門山 在小和山南三里。

大斗山 :在龍門山南一里。

丫頭山 ,南去斗山一里。巔起雙峰如髻,故名。植茂松竹,獸多兔鹿貍,鳥則山雞、鳩鵲。

觀山 ,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高八十丈。按《錢塘縣志》,名觀中山,高十六丈,周六里。

青山 在觀山東二里。按《縣志》,俗呼密家灣,高十丈,周一里。

石蜂山 在觀山西一里。山多石,形如蜂攢,故名。

石板山 在觀山北五里。

龜山 在石板之北一里。觀山以下諸山,「栽惟松,獸惟兔,鳥惟山雞鳩鶯。」

黃梅山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高八百丈,週迴十里。山麓綿邈,而東週二十里,溪水環集,皆植松竹。竹多于松,里人取竹作紙,充徭役也。按《縣志》,「黃梅近祖龍門山。」

瓜藤山 在白岩山東,迤𨓦而下,群峰起伏,勢若瓜藤,高四十五丈。

筆山 在瓜藤之東

解頭山 :在筆山之東。按《縣志》,高三十丈。鯉魚山 ,在解頭山東半里,高八丈。自瓜藤而東,週迴十八里。

西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七百丈,週迴二十里,西與富陽廟山為界。按《縣志》《成化志》有報山,無西山,疑報山即西山也。

罈山 在西山東二里。按《縣志》作曇山。四圍皆石,玲瓏秀巧,有仙人洞,洞門石闕,一石空駕其上。洞內空明,有石鼓。旁有小窟,奇石谽谺。靈山 在西山西一里三山。產松竹楊梅,獸多虎兔,鳥多山雞。按《縣志》,高十丈,周二里。

九里暗山 :在縣治西六十里。崔嵬深窅,又多茂竹高松。地多虎,人不敢獨往。

萬羅山 在九里暗山西二里。此山居諸山中,週迴如羅,故名。按《縣志》,高八十丈,週四里。獅象山 在九里暗山之北二里。廣福寺護山也。按《縣志》,高八丈,週二里。

西塢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二百丈,週迴二十里。

洞子山 在西塢之東二里。又東二里為廟山。按《縣志》作桐子山,高五十丈,週二里。

神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四百丈。昔有五神,時現其上,故名。

道士山 在神山北一里。

萬丈山 ,在道士山北二里。山形險阻,至者罔不卻步。

麻車山 在萬丈山北里許。

塘山 在神山南一里

筆架山 在塘山南三里。按《縣志》,由清波門南行,為筆架山、方家峪,西南華津洞、梯雲嶺,又南為慈雲嶺,下為觀音洞。

長嶺山 ,在神山西三里。西富陽界,北餘杭山界。

石和尚山 :在縣治西南六十五里,高六百丈,週迴一里。山巔巨石如僧伽狀,故名。按《縣志》,「周十里。」

燕子山 :在石和尚山稍東,高十丈。

前山 ,在石和尚山北三里,高八百丈。按前山有七洞,僧祖予曾以竹茅爇火而入,三洞內微明辨色。一洞有石,擊之如鼓聲,山罅流泉,濺濺滴下,病目者洗之多愈。許元祐《風水洞》詩云:「聊將洞中水,試拂眼前花。」

石灰山 ,在石和尚山東六里,高九百丈,山惟石,里人燒石為灰,間有松竹楊梅、獸虎鹿兔鳥雉雀畫眉。

魚頭山 :在石灰山東一里,高三十丈。

羅帶山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高百丈,週迴二十里,左右群峰迤𨓦環繞,若羅帶然。翠屏山 :在羅帶山之北三里。

印山 :在羅帶山之東二里。山水環圍,其形若

印去南五里為富陽界

定山 一名獅子山,去縣治東南四十里。《太平寰宇記》:「定山突出浙江數百丈。」 又《郡國志》:江濤至是輒抑,故云定山,舟人賴之。按縣志:高七十丈,週迴七里一百二步。

浮山 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蘇文忠守杭日,《疏河奏》云:「潮水自海門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百倍,沙磧轉移,狀若神鬼。雖舟師漁人,不能前知其淺深。坐視舟船覆溺,無如之何。」 至今號為險處。

湖下山 在浮山南二里。

泉井山 :在湖下山之南二里。浮山以下諸山。山無巨林,惟薪篠耳。

秦亭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高百丈,週迴三里,山茂松竹、楊梅薪篠。按《縣志》,即堰橋山,秦始皇登此望海。

法華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北為龍駒山、東為應婆山、廟山、童山、蔣家山、馬山、淺山。按《縣志》有法華僧靈蹟,因以名山。

《龍駒山 》在仙姑山之西,法華山之北二里。《應婆山 》在龍駒山之東一里,高八百丈。《童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蔣家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馬山 在蔣家山之東,與諸山參差高下。在應婆山半,週迴十里。

筆峰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象鼻山 又在筆峰之東。

鄭公尖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本靈鷲支山,為鄭姓者所得,故名。山無巨材,惟薪。

荊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二百丈,週迴五里。東二里為神山,又東三里為南屏山,又一里為安樂山,「諸山惟松竹、薪篠、楊梅、鳥獸、虎兔、山雞、鳩鵲。」

安樂山 去荊山東六里,有永興禪寺、安樂軒。方山 今名「金印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高五十丈,週迴四里,盤曲而上,凡七灣,石磴百級,至岡乃方,故名。山多怪石,如墮星、如筆尖,如旗鼓、龜象、狻猊,高皆數仞,突起平陽諸山環列四面若羅城,然皆植松竹。

大雄山 :在縣治北五十里。高千丈,週迴八里,有大雄寺,「白龍潭在焉。」 西為觀山、太婆山、茅山。北為鳥山、蒿山、沈母山。東為馬山、舟家山、響山、楊梅山、筍山。近山植多松竹、楊梅。鳥多山雞、鶯隼。獸有兔、獾。

太婆山 :在大雄之西三里,高三百丈。

茅山 在太婆山之西,高一百丈。

鳥山 :在大雄之北五里。

蒿山 :在《鳥山》之北三里。

沈母山 :在蒿山之北三里。

馬山 :在大雄山之東二里。自鳥山以下諸山,高在十丈之下。

舟家山 在馬山之東一里。

響山 :在舟家山之東。

楊梅山 :在響山之東三里。

筍山 在大雄之東十里。按《縣志》,名荀山,相傳《荀子》讀書處。其側有石蕩,凡三、四處。相傳明初沈萬三買山採石千此,以竣公役。雨積為池,蠶成浴絲者競取水焉。

近山 在筍山東南十里。

全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六丈,週迴二里。西為苧山、唐墓山、洋山諸山列其南,茗水環其北,產松柏,西達餘杭界。

苧山 在全山之西一里。

唐墓山 ,在苧山之西五里,唐孝女墓在焉。「洋山 」 ,在唐墓之西半里。

窯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七十丈,週迴四里,形如覆掌,窯屋遶山,重疊盤曲,與山上下,勢若盤龍。」 去西半里即餘杭界。

萬松山 又名「界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西為鳳泉山、金龍山、大遮山、烏尖山、中和山、東明山、村山、長慶山、西里山、界山迤𨓦而西北二十五里,東北接武康,西連餘杭界前有安溪、苕溪遶其南,東有陡門關。其側山多松竹薪篠,獸有虎兔麂鹿,鳥有山雞鳩鵲。

鳳泉山 :在萬松山之西一里,今更名「唐山」 ,高二百丈。

金龍山 在鳳泉之西二里。高二百二十丈,其巔名「白雲。」 昔有望雲亭,乃謝公築之,以居隱者。今廢址尚存。

大遮山 :在金龍之西三里,高三百丈。

烏尖山 :在大遮山稍前,高百丈。

中和山 ,在大遮山之西三里,高二百五十丈。東明山 ,在中和之西一里,高二百五十丈。舊有東明寺。

村山 去東明西三里,高九十丈。

長慶山 在村山西一里,高一百丈,有長慶寺。西里山 在長慶西二里,高八十丈。

烏石峰 ,在瑪瑙山後,下有石洞,高二丈餘,即紫雲洞也。

飛來峰 界乎靈隱、天竺兩山之間,蓋支龍之秀演者。高不踰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若駭豹蹲獅,筆卓劍立,橫縱偃仰,益玩益奇。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矯若龍蛇,鬱鬱然丹葩翠蕤,蒙羃聯絡,冬夏長青。其下岩扃窈窕,屈曲通明,壁間布鐫佛像,皆元髡楊璉真伽所為也。晉咸和元年,西僧慧理登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小嶺,不知何以飛來,仙靈隱窟,今復爾否?」 因樹錫結庵,名曰靈隱,命其峰曰飛來。支分而回拱者,曰靈鷲,曰稽留,曰月桂蓮花,盤礡照耀,爭奇競秀,飛瀑乳灑泠冷,大旱不絕。卓筆峰 一名石筍峰,在靈隱無垢院。按《縣志》,又名塢石峰,高數十丈,岑勢圓峭,嵯峨雲際有石魚、石筍,并有如筆卓者,故名。舊有「普圓院」 、「超然臺。」

靈鷲峰 在下天竺寺後。按《縣志》,靈鷲之麓,即下天竺寺,晉僧慧理建,一名南天竺。靈隱天竺,皆彗理道場,而靈鷲即飛來之陰。山川之勝,兩寺共之,實一山耳。三竺峰嶺周匝數十里,峰巒峻峭,石級千層,飛泉百道,嗚咽流注。兩山為門,中吐平原,細若絲髮,高柯參天,竹柏合影,巖壑美麗,迴聚茲區。飛來峰遙插寺後,高朗清瑩,如伏虯飛鳳,層花累萼,皺縠疊浪,妍態殊形,不易罄寫。其材皆拔于岩骨,不土而茂,鬱蔥蒼翠,大者十圍。昔人云:「此山產玉,故曰靈鷲。」

稽留峰 在下天竺寺西。按《縣志》,堯時許由隱居此山,遂名許由峰,訛為稽留。或曰:晉時許遠遊,非許由也。酈道元《水經注》:昔有道人入此不返,因為山號。則稽留之名,漢魏己然,非遠遊遺蹟矣。稽留之北,為中天竺寺;天門之下,為上天竺。

石竇峰 在包山北。竇出細泉,名「石竇泉」 ,味甘而冽。井上有常壽庵,晉天福初,吳越王為志道法師建。

月桂峰 ,在下天竺寺前。天聖中,天降靈實于此山,狀如珠璣。識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宋之問詩:「桂子月中落。」 白居易詩:「宿因月桂落。」

皇清康熙五年八月十三夜,屋上歷落有聲,視之,則

桂子也

蓮花峰 ,在下天竺寺西。峰頂有孤石,可四十圍,頂上四開,狀如千葉蓮花。

「北高峰 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浮圖七層。唐天寶中建,會昌中燬,錢王修復之,宋咸淳七年復燬。」 群山屏列,湖水鏡浮,雲光倒垂,萬象在下,漁舟歌舫,若鷗鳧出沒。煙波遠而益微,僅覿其影。西望羅剎江,若匹練新濯,遙接海色,茫茫無際。郡城正界江湖之間,委蛇曲折,左右映帶,屋宇鱗次,草木雲蓊,鬱鬱蔥蔥,悉歸眉睫。山頂舊有望海閣,今廢。

「慧日峰 」 ,在淨慈寺後,有慧日閣。

雷峰 在淨慈寺前。郡人雷氏築庵居之,故名。今謂之中峰。按《錢塘縣志》:宋道士徐立居此,徐號回峰,因又名回峰。上建塔,曰雷峰塔。

「南高峰 」 在南北諸峰之界,羊腸詰屈,松篁蔥蒨。塔居峰頂,後晉天福間建,宋崇寧、乾道兩度重修。元季燬。舊七級,今存五級。塔中四望,則東瞰平蕪,煙消日出,盡湖山之景。南頫大江,波濤洄洑,舟楫隱見杳靄間。西接岩竇,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其側有瑞應像,巧若鬼工。北矚陵阜,陂陁曼衍,箭櫪叢出,麰麥連雲。山椒巨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壇」 ,相傳道者鎮魔之所。峰頂有缽盂潭、潁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側有白龍洞、龍王祠,今廢。

虎頭巖 在錢塘門外,界于寶嚴定業寺後山岩石突出如虎頭,故名。吳越王納土後,望氣者云:「杭州西湖有虎頭山,形勝,命鑿之。」 按《縣志》:其中潛竇複戶,低壓人背,入則高豁天宇。屈曲通明,穿穴無盡。空巖出泉,下潛于地。垂乳凝膏,涓滴不絕。石壁幽邃,內蓄風門。朔吹來時,侵人肌骨。

青林巖 ,顧彝吾《山川記》云:「靈隱山有青林巖、龍洞,其上皆櫧桂,凌冬不凋,故其林常青。」

理公巖 ,在天竺山靈鷲峰之左,飛來峰之陰。昔慧理冥息于此。慈雲法師所謂「訪慧理之禪巖,弔客魂之山館」 是也。元時,西僧楊璉真伽于巖上遍鐫菩薩羅漢之像。

玉女巖 ,在靈隱山南,俗名女兒山。顧野王《地志》云:「靈隱山南有玉女巖。」

佛手巖 在煙霞洞上,奇石玲瓏下垂,其尤異者有石筍五支如手下指,故名。旁多宋人留題。「落石巖 」 在佛手巖右,狀如星隕,故名。其下兩石壁立,夾峙,如含珠然。

葛嶺 在西湖北,棲霞嶺東。葛洪煉丹之所。宋賈似道賜第于此,有別墅名「養樂園」 ,久廢。棲霞嶺 在葛嶺西,桃開時,爛燦如霞,有水一道,名「桃溪。」

石人嶺 在西山,一名馮公嶺。湖山至此,幽邃極矣。過嶺為西溪,按《縣志》一名觀潮。

大、小二麥嶺 :在西山,界乎南北二山之間,舊多種麥,因以名。

駝巘嶺 ,在九里松之東,《乾道志》作「駝苑嶺。」 胭脂嶺 ,在九里松麯院路之西,土色獨紅,因以名之。

郎當嶺 在大青嶺南。按《縣志》,上有天門,兩峰並峙,相對如門。天門西北即栗山。

風篁嶺 在南山飲馬橋西,龍井在其下。嶺之西可達江滸。按《縣志》上多請幫助識別此字。《筤篠簜》宋元豐中,僧辨才駐錫于此。蘇公軾嘗訪辨才,辨才送踰此嶺。左右驚曰:「遠公乃過虎溪耶?」辨才笑曰:「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溪旁有亭,因名二老亭。八蟠嶺 在大麥嶺後。按《縣志》,有周真人墓。真人,仁和人,精五雷法,預測休咎,歷事五朝,贈真人,敕葬于此。按《舊志》,湖山有兩,八蟠嶺,一在西湖定香橋,一在萬松嶺右。

慈雲嶺 在方家峪旁,為宋郊壇。有後唐石刻,書云:「梁單閼之歲,興建龍山。至涒灘之歲,開慈雲嶺。」 按《縣志》,慈雲,龍山之支脈也。雖石級參差,由湖抵江千,最為捷徑。支筇而上,首膝相接,而樵父飛行,如履平地。其巔有臺,曰江湖偉觀,下有觀音洞。

梯雲嶺 在慈雲嶺西。按《縣志》,「石磴險阻,高不可階。嶺下有水月池、靈固石。」

徐村嶺  、礌馬嶺  、牛坊嶺 并在定山下。

姜敘嶺 ,在縣西南二十里,長一百二十丈,高八丈,路登五雲山,按《通志》名姜釵嶺。

長嶺 在五雲山東北三里。高十五丈,長二百丈,通九溪十八澗。

鷺鷥嶺 在白岩山北,高二十丈,長五里。龍門嶺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高百丈,長五里,西達餘杭縣界。

黃山大嶺 在黃山左,平坦如掌,長二十里,北達西溪,南通長江。按《縣志》切逼大青會城溪鎮所由分脈。

鮑家嶺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長一里,坦如掌背,東達官路至富陽。

小嶺 在罈山北。高十丈,長三里。

滕村嶺 :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高十丈,長二里。南達楊村路。

石灰大嶺 在石灰山半,高五百丈,長二里。分金嶺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坦如平路,長十五里。南通富陽,北達餘杭。按《縣志》:「水分二派,一派東南行,至桑柳阪出大江;一派西北行,至閑林埠出西溪。」

胡家嶺 ,在縣治西六十五里,高十丈,長三里,北達餘杭。

荊山嶺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高三十丈,長二里,西達餘杭界。

石嶺 ,在神山東,高一百五十丈,長一里,峻極,人不易登,北達餘杭界,南通上埠。

軍嶺 ,在神山西,高百丈,長三里。

銀子嶺 ,在縣治北六十里,高百丈,長三里,西北達餘杭界。

石嶺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十丈,長一里,北達武康界。

九度嶺 ,在石嶺東三里,高二百五十丈,長十里,北達武康界。

峨墅嶺 在大遮山東,高二百五十丈,長三里。太平嶺 在白雲嶺西,高二百丈,長三里。金龍嶺 在金龍山西,高二百丈,長三里。皆石磴,北達武康。

石門嶺 在唐山西。高一百五十丈,長二里,南有唐家陡門閘,蓄安溪、苕溪山水,雖亢旱可灌。

田數千頃,東達仁和界,北達武康界。

界山嶺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一百丈,長三里。北達武康界,東達仁和界。

瑪瑙坡 在寶勝寺,以碎石如瑪瑙,故名。圓法師《陶器墓》在焉。舊有「瑪瑙禪院。」

棲霞洞 ,一名「紫雲洞」 ,在嶺巔妙智寺側。其地多岩石,蔽翳蓁莽中。宋賈似道望而異之,命施畚臿,倏見奇狀,遂抉藏剔幽,為亭二:曰「暢亭」 ,曰「瀹浴。」 其中穹然如夏屋,雙巨石相倚為閈閎,每風從南來,谽谺而出,悽神寒骨,不可久立,故暑遊最勝。其石甓小方臺,突然坡窞中衡,從二石級下達于坻厥上剛燥,益南仰視「左竇四五,豁然通明,大者圓徑可丈許,嘉木當前,如月中桂;小者星列,自相附屬。」 出洞略西北行百餘步,有水洞,循而下,可十餘丈。泉一泓,深不可測,極甘冽。

龍泓洞 ,在天竺山靈鷲院理公巖之北。赤烏二年,葛仙翁于此得道,有石洞,「世傳底通浙江,過蕭山,有采石乳者,入洞聞波浪聲。舊有人就洞兩傍鑿《羅漢》十六。」

呼猿洞 ,宋僧智一善嘯,有哀松之韻。嘗養猿于山間,臨澗長嘯,眾猿畢集,人謂之猿父。有飯猿臺。又遵式《白猿峰詩序》云:「西天僧慧理蓄白猿于靈澗,側有飯猿臺,寺僧于此施食。」

華津洞 在方家峪。岩戶靚深,石色秀異,如翠螺蒼玉,清氣沁人,雖夏月登臨,寒砭肌骨。水樂洞 ,在南山煙霞嶺下,舊為錢氏西關淨心院。宋淳熙六年,以其地賜李隸,仍建佛宇。慈明太后賜楊郡王,後歸賈似道。岩石蟠峙,有洞虛窈,泉味清甘,聲如金石。熙寧二年,守鄭獬名之曰「水樂洞。」

石屋洞 ,在南高峰下。洞高廠如屋,周圍鐫《羅漢》及諸佛像,其色蒼翠。其洞深窈若螺形,極底有泉。

蝙蝠洞 ,在煙霞石屋洞後,內多蝙蝠,因名。鉅者如鴉,亦多皜白者,其糞即夜明砂。故老相傳云:「極深廣無泉。」 建炎兵火,里人避難于中,數百獲免。

霞煙洞 《祥符志》云:「在縣舊治之西一十六里,其洞極大,旁有巖,曰佛手巖、象鼻巖。」

天池洞 ,在南高峰之南。山半石筍躍起,架虛壁立。上有穴蓄水,旱潦不加盈涸。下即洞,深邃莫測。

千人洞 在天池洞右。山竇僅六尺許,漸進漸廣,可容千人。相傳昔有寇難,里人多避于此。今甑竈陶器尚存,時有漁人取石投下,不聞其聲。無門,洞 在千人洞上百步,峭石巉巖,壁立數仞,可視不可登。洞深丈餘,左右鐫羅漢十六,平坡石凳,可坐十餘人,視下如在浮雲中。

鐵窗櫺洞 在赤山殿司左軍寨內尼庵之側。洞口高數尺,舊有蛟龍出入,乃鑄鐵窗櫺,嵌于石槽以拒之,水自窗櫺中出,六月如冰。過慧因寺前,入西湖。秦淮海《題名記》:「濯足于慧因澗。」 是也。

靈化洞 ,在郊臺天真院。山頂深百餘步,直下闊千餘丈。有和靖、東坡題名刻于石。按《縣志》,武肅勒壁存焉。

登雲洞 在郊臺天真院山內。按《錢塘志》:「錢武肅王嘗置登雲臺,又名拜郊臺,錢氏僭郊天地之所。」

葛塢 在靈隱山,吳方士葛孝仙所居也。晉葛洪亦曾居此。

石人塢 在石人嶺下。按《縣志》,「塢口曰九沙,沿山之路,南宋車駕入禹航洞霄宮輦道也。」 水竹塢 在九里松行春橋南。舊有水竹之勝,為步司前軍寨。

青芝塢 在九里松石板巷玉泉後。南渡駐蹕,繞湖皆巷市,故有「石板巷」之名也。其側郡人高榮初偶穿土得古穴,有磚方尺餘,首行鐫唐于府君《墓誌銘》并序。次行曰:「府君諱昌嶠,字光宇,本安樂郡人。」缺。第于文公之後。近祖昭理,蘇州刺史六從之孫。府君立性溫和,為人敦厚。權利判官,知其禮節,委以小鋪之惕。虔虔夕惕,若厲無咎。嗚呼!直心奉公,不保餘慶。享年冊有七,貞元十一年二月六日終于家堂,至七月八日,葬于新亭山之大墓,禮也。長子叔海,次子叔政,兄弟五人,弱冠小猶丱角。祖母孫氏。與「蘄。」慈親李氏撫孤殞。銘曰:「大墓高岡,新亭之陽,于子世代,千古流芳。」穴內復有磁盆一,磁瓶一,錢百餘文,翠色如漢五銖錢磚,字畫拙,有古意。按墓誌銘有剝蝕故其文錯簡不能成章

鳳凰山 在城南十里。有金星洞,郭公泉出焉。西岡石筍羅立,名排衙石。此山左瞰大江,直望海門,山下故為吳越國治。錢氏內附,改為杭州州治。舊有鳳凰門,趙清獻公抃詩云「老來重守鳳凰城」 是也。排衙石者,錢鏐所名。刻詩石上。第二峰有白塔,塔西有小逕,青石崔巍,夾道峭壁,中有衕人可往來,名曰石衕。宋名公多題名其間。熙寧中,郡守祖無擇對排衙石作介亭,天風泠然,有縹緲憑虛之意。高宗南渡駐蹕,因州治建行宮,山遂環入禁苑。元取宋以僧楊璉真伽言,即故宮建報國等五寺。又取宋諸帝攢宮骨殖築為塔,名曰「鎮南。」 無何,雷火自北高峰飛至,焚燼無遺。旁有勝果、梵天二寺。按《錢塘縣志》:「越城里許,雙峰圓秀,兩翼軒翥,左薄湖滸,右掠江濱,小峰十餘,回環拜舞。錢氏建國築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至江干,薄錢塘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南北展而東西縮,築鳳凰山為宮。」

龍珠山 又名巧山,在縣治北四十里,高十五丈,俗傳錢王七夕登山乞巧,故名。其形圓如珠,又名龍珠嶺,有一井出自天然,去東南一里為古城山。按《縣志》,「龍珠山在皋亭山西北。」

古城山 在龍珠山東南一里。高十餘丈,上有錢王寨,城基猶存。按《縣志》:在巧山東北,石姥峰西南,宋韓蘄王立將臺于山上,今其基尚存。山下周圍皆馳馬角藝之區也。俗名磨盤山。獨山 又名金鰲山,在縣治北四十五里,高二十餘丈,週迴二里。每出雲,晴則雨,雨則晴。里人占之屢驗。下瞰橫溪,迴環皆水。夏則下者菱芡荷蓮,高者桑麻禾黍,縈迴錯間,若雲錦然。山北有巨石,形若踞虎,名大石巖。山產松竹,鳥多鴉鵲。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高數十丈,聳出一方,旁無別山,故名。」

三峰山 鄉人呼為西南山,在縣治北六十里,形如品字,相去半里。在南為南峰山,高十二丈;東為東峰山,高十五丈;西為西峰山,高十八丈。三峰之廣並里許,去東峰北半里為石青山,突出坂中,形如覆掌,上有巨石如屏。按《縣志》,「山有留茨庵,井泉極甘冽。有大理卿夏公祠,在東峰之陽。」

洛山 在縣北六十里。高百餘丈,周十八里。四面皆平原,惟此山突起,溪流環繞,一奇觀也。昔有高士自洛陽來隱于此,時登嶺望洛,故又名「望洛山。」 前麓有倪文僖、文毅宗祠,古松凌霄,遠望若蒼蓋然。里人相傳以為宋木石壁,倪乾鐫銘于上。迤𨓦而南為陡山,高四十丈。東一里為蛾眉山,高二十丈,崇聖寺在焉。去陡山東一里為獐山,又東為俞山,又一里接大溪。

爪山 :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其高幾一仞,週迴三百步。上有土神廟,曰「靈石大王。」 故老相傳,昔水泛出香爐一座,三足皆龍爪,須四人始舉之,故即封為爪山土神焉。

皋亭山 去縣治東北三十里。高四百丈,雲出則雨。宋有崇善靈惠王祠,名「半山廟。」 旁有水甃,及桃花塢、新墳塢、倪家塢、青草塢、蒲墳塢、花桐塢,塔塢在焉。其下有亞父塚。世傳陳重生有神,壽百餘而終,葬于此。元伯顏駐兵皋亭待宋降,即此處也。山之後有三塔,一為了青禪師塔。元兵發之,見二缸相合,其屍端坐不化,遂掩之半山,為伏虎禪師塔。山下有柳翠塔。按《縣志》,山之麓有古亭曰皋亭,人謂山之所以得名,實由于此。

青龍山 ,在皋亭山之東,高五十餘丈,山脊蒼翠,偃曲如龍。

水尖山 :在青龍山之東,高二百餘丈。按《縣志》:「在烏頭東,黃鶴山南。」

莫山 按《縣志》「在青龍之東。」

阿媽山 :高百丈。二山自皋亭而西,蜿蜒盤曲,盡于橫山。下有太平寺。

於山 :在阿媽山西北二里,高十丈。按《錢塘縣志》:高三十丈,週一里。

《南鮑山 》,在皋亭之北,高二十丈。

泰山 在南鮑山之北。高二十五丈。上有聚秀庵,下有泰村。

南山 ,在太旗山北,高約十餘丈,東南與佛山、日山夾境,有杜牧塢,云唐杜牧之墓也。

《太旗山 》,「在泰山之南,峰巒頗多,高約有五十餘丈,下有青草塢。」

日暉山 在太旗山之北。按《縣志》,「高二十丈,週二里。」

管山 在日暉之北。按《縣志》,「高十丈,週二里。」 小橫山 在管山之北,高十丈,週二里,有喬松。

茂竹,「其麓則櫻桃梅李雜植焉。初夏時,萬顆圓明,晶潤可愛,獸多獐兔,鳥多山雞山鵲。」

桐扣山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晉武帝時岸崩,出石鼓,擊之無聲。問張華,華對曰:「取蜀中桐木,刻作魚形,扣之則鳴。」 如其言,聲聞數里,故名。其西為母山,詳本山下。又西為黃鶴山。北為佛日山,為茶山。西北為魏化山。按《仁和縣志》,山塘畔有亭,山下有石鼓湖。西北為蔡姑山。

母山 在桐扣山之西,本名鳳凰山,視群山為最高,約五百丈,綿亙十五里,張翼左右,如母之顧子,因改今名。按《縣志》,與黃鶴山東北接壤,亦名母顧山。按《成化志》己云「母山」 ,則其名亦久矣。然土人至今稱鳳凰山。

黃鶴山 在母山之西,高三百丈。《寰宇記》:舊有黃鶴樓。巔有龍池,一名渥洼。北塢有龍洞,石裂為路,深險不可窺。山腰有黃鶴洞,外甚狹,中可容數人,深窈而黑,時有樵牧爇松。明入,愈行愈遠,疑有龍焉。池出雲必雨,而又有潭在山之東。故老相傳:「但看黃鶴山頂雲,化作白龍潭上雨。」 蓋僧道潛句也。按《縣志》,在皋亭山東北,與皋亭接壤而生。有黃鶴公名權者,修道于此,以人得名。黃鶴公有女,人謂之仙姑,構一小樓于山北,近巔而居之。今基址猶存。相傳宋時皋亭、黃鶴諸山極盛。南渡兵興,設置戎壘,而古蹟漸亡。佛日山 在母山東北,高百丈。按《縣志》有石佛禪寺,左有渥洼池,泉水清冽。東坡詩云:「不堪土肉藏山骨,未放蒼龍洗渥洼」 是也。其下為茶山,茶山 高三十丈,在佛日之下。

魏化山 :在佛日之西北,高四十丈。桐、扣已下諸產,多松竹桃薪。獸多獐兔,鳥則鶯、隼、山雞、鳩鵲。按《縣志》名魏花,高二十七丈,周五百十五丈。產楊梅甚佳。

黃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五十丈。按《縣志》:「在桐扣北,周五里。」

橫山 在黃山之北一里,名東西二橫山,皆相連絡,高三十丈。按《縣志》,在皋亭山之西。舊《志》云:自皋亭而西,蜿蜒盤曲,盡于橫山。橫山之高,不下百丈。

雞籠山 :在黃山之西。高六丈,周里許。

贊山 ,在「連河」 之南。

蔡姑山 在黃山之西北。

臨平山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平曠逶迤,無崇岡修阜。其巔曰「丘山」 ,高六十丈,週迴十八里。上有龍洞、天井,旱未嘗涸,禱雨最應。又有黃犢嶺、曲竹塢、細礪洞、劍池、錦屏石諸勝。下有東嶽廟、景靈觀、龍王祠。又下為臨平湖,一名鼎湖。宋徽宗崩於五國城,梓宮還行在,高宗至臨平奉迎,寓於龍德別宮,即此地也。今湖去山東南五里。按《縣志》:在桐扣山東十里,高五十三丈,週十八里,一名丘山,以唐丘丹居此,故名。又名駝山,以其形似駝也。

安山 臨平西北之支塢。

茅山 ,去臨平西北八里,在小林村。山無巨材毒獸,稍植松薪,鳥多山雞鴉鵲。

落山 :去城西北四十里。

橫峰山 去城西北五十里,高十五丈,週五里。「超山 」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高五十丈,週迴十五里,以其超然于皋亭、黃鶴之外,故名。山有石魚、石筍,他石多異,形如人獸狀,上有水、旱二龍洞,因建黑龍王祠。宋趙清獻公刺杭州,禱雨輒應,遂題石崖曰「海雲洞」 ,公墨跡也。繼有趙忠獻為勸農使,禱雨亦應。後丁方伯養浩仰二趙之高風,為二公建祠。後子之喬併奉方伯于中,扁曰「三先祠」 ,即葬方伯于祠側,因疏河一帶,名新開河,以便祀事,往來并通農艇。西南二里為丁山。

丁山 在超山西南二里。高二十丈,週迴二里,下有丁山湖。按《縣志》,「漢丁蘭葬母處。」

龜山 在丁山之北半里,高二十丈,週里許。馬鞍山 在龜山之北,高四十丈,週四里。覆釜山 在超山西北二里,高七丈,週迴一里。「蓬蓋山」

赭山 按縣志在縣冶東六十里,濱海產鹽,有鹽場。互見海寧。按《錢塘縣志》,為赫山

白栗山

「土山 」 ,俱在覆釜山之北,參差高下皆十丈,週里許。山栽松竹,獸惟兔鳥,鳩雉,山鵲。

石膏山 在城西北五十七里。出石膏如雪,一名「稽留山。」 無毒,惡蟲。

鶴山 ,去縣北五十里,高祇尋丈。

蛾眉山 ,去縣北七十里大雲鄉。高十八丈,週

六里城內,亦有蛾眉山。

烏頭山 在肇元鄉青龍山之東,高八十餘丈。按《仁和縣志》《成化志》有此山。《萬曆志》載阿媽山于皋亭之後。注曰:「舊志無。而又別載烏頭如舊文。」 沈蘭先嘗親至其地,青龍之東有莫山,莫山而東,有阿媽山,又東為水尖山,而無所謂烏頭者。問之土人,皆不知。按《成化志》,則烏頭當居青龍石姥之中,今歷數其峰巒,杳不可得。《成化志》又無阿媽山,疑阿媽山即烏頭之俗名。俗名既著而原名反晦矣。《萬曆志》豈重複耶?存之以待博考。

石姥山 在烏頭山之東,與山北石姥峰異,有石高五十餘丈。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岸嶺之西有珍珠塢,劉正夫墓在焉。按《縣志》,「山之前麓即雞籠山。河南有黃陵山,又名贊山。」

東山 :去城西北五十一里。高二十六丈五尺,週迴七百九十三丈六尺。

馬嗥山 ,《郡國志》:「吳伐越,至此,遇大風雨,軍敗騎兵,有馬嗥呼,求其主,遂名。」

亭市山 在餘石鄉亭市村,居人善陶甕,謂之「浙甕。」

艮山 在杭城東北隅,一小土阜耳,而山名之,蓋亦地脈近海之所蟠結也。按《縣志》,「宋時公卿往來迎餞于此。」 元沈德章有《艮山碑記》。

萬松嶺 在于鳳山門外西路。舊夾道巨松,根株盤結,唐時所植。白居易《夜歸》詩有:「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按《通志》:古有八蟠嶺,過北而南達月巖。月巖之削壁有宋人題名見存。左為中峰,右為宋殿前司營。

石姥嶺 在肇元鄉,高五十餘丈。

黃犢嶺 去城東北六十里,安隱寺後。按《縣志》以「丘丹偶乘黃犢出」 句得名。

黃鶴嶺 去城東北五十里,始由黃鶴東麓而升,轉出黃鶴山脊,在黃鶴之西,皋亭之東,人謂之「大嶺。」 南通運河,北達塘棲。

石目嶺 ,在桐扣進。路長半里,南通運河,北達佛日寺。按《縣志》「由石鼓亭至佛日者,必過此嶺。」 藝花塢在佛日北。

金星洞 ,在城南半里鳳凰山,介亭下生金星草。又宋太廟後有金星洞。

龍洞 ,在臨平山。自洞門至水際五丈,闊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其水深不可測,下有龍王祠,祈禱多應。丁養浩曰:吾鄉南有超山,東南有臨平丘山,每山有水旱二龍洞。超山二洞俱在山陽。臨平旱洞在山之巔,水洞在山陰。水洞特圓,遂深沉,大勝超山之洞。超山石壁有鐫刻「海雲」 二大字,宋時俱載祀典,今廢不舉,不知始自何年。「超山」 乃黑龍神,「臨平」 乃白龍神也。

細礪洞 在臨平山。出礪石,深十餘丈。按《縣志》,陶弘景《名醫錄》云:「越砥,今細礪石也,出臨平即此。」 俗名旱洞。深十餘丈,闊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洞有宋翼拱之題名刻石。明萬曆間,太學生郭紹孔刻「祈年」 二字于其上。蓋為里人每四月八日于此占歲之豐歉也。

大河 舊為鹽橋運河,南自錦雲橋而北至通江橋,與保安水門橋之河合。又北過新宮橋稍西與鍾公橋小河合。又北至梅家橋,合西河。小河出武林水門。又西一派葛家橋,由天水院橋出武林水門。

小河 舊為「市河」 ,東自鍾公橋西轉北由灌肺橋直至仁和倉橋之北,東轉與梅家橋合,出武林水門。又一派自觀橋而西,合清湖河,北出武林水門。

西河 舊清湖河西南自府前宣化橋,東至戒子橋閘兒頭,轉北至轉運橋,與湧金門河合,東流與西斷河合,北合曲阜橋河,至結縛橋,東出眾安橋,與小河合,出武林水門。又一派自八字橋西清湖橋下,分派西行,轉北至紀家橋車橋,達便橋,出武林水門。

東運河 舊為「菜市河」 ,自東斷河頭至章家橋,北抵壩子橋,艮山水門,與城外河合。

珍珠河 在錢塘門內,菩提寺後。水口在錢塘門外。《成化志》云:「淺流。」 《萬曆志》稱:「細流若溝渠」 ,今不可復識矣。按杭城水道,惟東運河頗為深廣,鹽橋、運河水淺易涸,其各支河久經淤塞,居民率傾塵土于中。更多跨水建屋其上,不惟舟航阻絕,久之漸成平陸。明成化間偶一疏濬,迄無成功。

皇清初屢議修復,以費鉅中止。及康熙二十三年雲。

南趙士麟來撫浙省,首倡「捐濬」 ,分官經理,七閱月而底績悉復當時故道,遠近無不稱便。學士

邵遠平為之記

褚家塘 在忠清里,乃茅山河所經也。今河湮久,而塘名尚存。唐褚遂良世有顯宦,咸居于此,因以名塘。塘側有空翠池,李絅文別業也。絅文少有至行,父母病,能兩刲其股,人稱「純孝」 云。湧金池 在今湧金門裏。吳越錢氏時,守將曹杲引西湖水為池,吳越王元瓘書三大字刻石識其旁。

聖母池 在吳山中興觀側,圍以石欄,今廢。仁和倉池 在倉之南。《故老》云:「仁和倉舊為縣基,乃吳公子慶忌故居,古有此池。」

白洋池 在梅家橋東,周三里。宋淳祐丁未夏旱,湖水涸,人爭汲此水,至有以舟載賣者,人賴之。寺為宋張鎡捨宅為寺,故人亦呼「張家寺。」 有碑,《集》米芾書。

「清明池 」 ,在錢塘門內,大理寺議事廳畔,景靈宮園「水池 」 ,在武林山北。

環翠池 在臬司經歷廳署中,其地清敞,東有方池,環池皆柳,參差蔭綠,春夏尤佳。古樹四五株,大根輪囷,蒼皮剝蝕,蓋數百年物,鄂王故宅所遺也。華州羅賢為幕官,建亭其上,名曰「環翠亭。」

金龍池 在吳山三官廟後。廟為古承天觀。梁龍德三年改為玉虛觀。建炎初,廢於兵火。紹定四年,元虛真人復新之。天順七年,始改稱三官廟。中奉天地水府三官之神。有梓潼行祠、清暉亭、天開圖畫閣及金龍水神。殿成,廟後忽澄泉迸發,遂濬為池,即所云「金龍池」 也。大旱不涸,清洌亞於郭井。

三佛泉 ,在城內吳山雲居「聖水寺。」

瑞石泉 在瑞石山下。舊有亭,久廢。

青衣泉 在重陽庵後。青衣洞口,泉出石罅,清鑒毛髮。崖壁鐫有「唐開成五年南嶽道士邢令聞、錢塘令錢華、又道士諸葛鑑」 八分書題名,傍鐫佛像及大字《心經》。山頂巨石墜下,有石承之,若餖飣然。前有石門,上橫石梁,壁間皆細字水波文,不知何年浲水至此。錢塘江 在郡城東南二十八里,總名浙江,其源發自徽州之黟縣,廣信之玉山。徽州之水既入嚴州桐江,而衢州有水自蘭溪來,金華之水亦至蘭溪,與衢州水合,而俱會于桐江。乃入杭州之富陽,曰富春江;至錢塘曰錢塘江。凡經過者徽、嚴、紹、杭四府,曲折而東,以入於海。按《舊志》曰:「《史記》云:『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虞喜云:「潮水投浙山下,折而曲。」 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名浙江。盧肇云:『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一名浙河。《山海經》云:「禹治水,至于浙河。」 莊周云:「浙河之水,濤山浪屋,雷擊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勢。」 是也。又名曲江。枚乘《七發》云:「將以八月之朢,觀濤于廣陵之曲江。」 蓋廣陵為揚州,杭屬揚,故亦名廣陵。曲者即浙之謂,一名羅剎江,取風濤險惡之意。潮水晝夜再至,奔騰衝激,諸家之論,言人人殊。郡人以八月十八日為潮誕辰,傾城往觀,善泅者泝濤出沒,謂之「弄潮」 ,往往沒溺。宋設厲禁不能遏,今則無之矣。其沿江之塘,自唐宋來代有修築,興圮遞變事宜,亟圖西湖 。西湖故明聖湖也,周繞三十里,三面環山,谿谷縷注,下有水道,瀦而為湖。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聖」 之瑞,遂稱明聖湖,以其介于錢塘也。又稱錢塘湖,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稱西湖。西湖諸山之脈,皆宗天目。天目西去府治一百七十里,蜿蜒東來,凌深拔峭,舒岡布麓,若翔若舞,萃于錢塘而崷萃于天竺。從此而南而東,則為龍井,為大慈,為玉岑,為積慶,為南屏,為龍為鳳,為吳,皆謂之「南山。」 從此而北而東,則為靈隱,為仙姑,為履泰,為寶雲,為巨石,皆謂之「北山。」 南山之脈分為數道,貫于城中,則巡臺、藩垣、帥閫、府治、運司、黌舍諸署,清河、文錦、壽安、弼教、東園、鹽橋、褚塘諸市,在宋則為大內,德壽、宗陽、佑聖諸宮,隱隱震震,皆王氣所鍾。而其外邏,則自龍山沿江而東,環沙河而包括露骨于茅山、艮山,皆其護沙也。北山之脈,分為數道,貫于城中,則臬臺、分司諸署,觀橋、純禮諸市。在宋則為「開元」 、《景靈》、「太乙」 、「龍翔」 諸宮,王氣所鍾。而其外邏,則自霍山繞湖市,半道橫衝武林門,露骨于武林山,皆其護沙也。聯絡周匝,鉤綿秀絕,鬱蔥扶輿之氣,盤結鞏厚,體魄閎矣。潮擊海門而上者,晝夜再至。夫以奔水而逆以海潮,則氣脈不解。故東南雄藩,形勢浩偉,生聚繁茂,未有若錢塘者也。南北諸山,崢嶸圍繞,匯為西湖,洩惡停深,皎潔圓瑩,若雙龍交。

度,而頷下之珠,懸抱不釋。若蓮萼層敷,而馥郁花心,含釀甘露。是以天然妙境,無事雕飾,覿之者心曠神怡,遊之者畢竟留戀,信宇內所稀覯者也。六朝以前,史籍莫攷。雖《水經》有「明聖」 之號,天竺有靈運之亭,飛來有慧理之塔,孤山有天嘉之檜,然華豔之蹟,題詠之篇,寥落莫睹。逮于中唐,而經理漸著。代宗時,李泌刺史杭州,憫市民苦江水之鹵惡也,開六井,鑿陰竇,引湖水以灌之,民賴其利。長慶初,白居易重修六井,甃函筧,以蓄洩湖水,溉沿河之田。吳越王時,湖葑蔓合,乃置撩兵千人,以芟草濬泉,又引湖水為湧金池,以入運河。宋初,湖漸淤壅。景德四年,郡守王濟增置斗門,以防潰溢,而僧民規占者已去其半。天禧中,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祝延聖壽,禁民採捕,自是湖葑益塞。慶曆初,郡守鄭戩復開濬之。嘉祐間,沈文通守郡,作南井于美俗坊,亦湖水之餘派也。元祐五年,蘇軾守郡,上言「西湖有不可廢者五。」 朝議從之。乃取葑泥積湖中,南北徑十餘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募人種菱取息,以備修「湖之費。」 自是西湖大展,至紹興建都,生齒日富。湖山表裏,點飾漫繁,離宮別墅,梵宇仙居,舞榭歌樓,彤碧輝列,豐媚極矣。嗣後郡守湯鵬、安撫周淙、京尹趙與𥲅潛說友,遞加濬理。而與𥲅復因湖水旱竭,乃引天目山之水,自餘杭塘達溜水橋,凡歷數堰,桔槔運之,仰注西湖,以灌城市。其時君相淫佚怠荒,竟忘恢復之謀。論者皆以西湖為尤物破國,比之西施云。元懲宋轍,廢而不治,兼政無綱紀,任民規竊明初籍之,遂起額稅。蘇堤以西,高者為田,低者為蕩,鱗次作乂,曾不容間。蘇堤以東,縈流若帶。宣德、正統間,治化隆洽,長民者稍稍搜剔古蹟,或倡濬湖之議,憚更版籍,竟致閣寢。嗣是都御史劉敷、御史吳文元等咸有題請,而浮議蜂起,有力者百計阻之。成化十年,郡守胡濬稍闢外湖。十七年,御史謝秉中、布政劉璋、按察使楊繼宗等清理續占。弘治十二年,御史吳一貫修築石閘,漸有端緒矣。正德三年,郡守楊孟瑛銳情恢拓,力排群議,言於御史車梁、僉事高江上疏請之,以為西湖當開者五。部議報可,乃以是年二月興工。先是,郡人通政何琮嘗繪《西湖》二圖,并著其說,故孟瑛得以其概上請。蓋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七兩。斥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除豁額糧九百三十餘石,以廢寺及新墾田糧補之。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蓋自居「易之後二百歲而得蘇軾,蘇軾之後四百歲而得孟瑛。邇來官司禁約浸弛,豪民頗有侵圍為業者。嘉靖十八年,巡按御史傅鳳翔行縣,清理占據。四十四年,巡按御史龐尚鵬刻碑於清波、湧金、錢塘三門,嚴為禁防。即今又有請佃網利者,官司不知,多從其請。」 夫陂隄川澤,易廢難興。與其浩費於已隳,孰若旋修於將壞。況西湖者,形勝關乎郡城,餘波潤於下邑,豈直為魚鳥之藪,遊覽之娛,若蘇子眉目之喻哉?按《郡志》,西湖故與江通。引酈道元《水經》及駱賓王、楊巨源二詩為證。竊謂不然。《水經》云:「漸江北過餘杭,東入于海。」 註云:「漸江一名浙江,出丹陽黟縣南蠻中,東北流至浙江錢塘縣,又東經」 靈隱山,山下有錢塘故縣。浙江經其南,縣側有明聖湖,又東合臨平湖,經槎瀆注于海。《水經註》又云:「始皇將遊會稽,至錢塘,臨浙江,不能渡,乃道餘杭之西津。」 後人因此遂指大佛頭為始皇纜船石,以徵西湖通江之說。殊不知西津未必指西湖也。至于駱賓王《靈隱寺》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楊巨源詩有云:「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 與《水經》所稱「浙江東經靈隱山」 相合,而西湖通江之說,泥而不解。夫巨源與樂天同時,使江必經靈隱山以通西湖,則樂天經理西湖時,未聞有江潮浸囓之患。況自靈隱而南,重岡複嶺,隔截江漘者一十餘里,何緣越渡以入西湖哉?要之,漢、唐之交,杭州城市未廣,東北西隅皆為江水所經,故今街坊之號,猶有「洋壩頭、前洋、後洋」 之稱,所謂合臨平湖經槎瀆以入于海者,理或有之。若西湖,則自古不與江通也。乃今江既不經臨平,繞趙州而東注,而靈隱山之南,吳山之北,斥鹵之地,皆成民居,而古蹟益不可考矣。

餘杭塘河 在武林門外,自江漲橋西四十五里至餘杭縣,北通新開運河。

龍山河 ,自鳳山水門至龍山閘,舊有河計一十二里,長一千一百五十一丈,置閘以限潮水,歲久壅塞。元至大元年,江浙令史裴堅言其改。

修之,便。延祐三年,行省丞相脫脫命民間浚河,長九里三百六十二步,造石橋八,立上下二閘,僅四十日而畢工。至正六年,其子達識帖睦邇來為平章,復疏之。洪武七年,浙江行省參政徐本、李質,都指揮使徐司馬,以河道窄狹,軍艦高大,難于出江,拓廣一十丈,浚深二丈,仍置閘以限潮水。至是舟楫始便。

舊運河 ,一名裏河。自候潮水門至跨浦閘,舊有河計七里,長七百三十一丈。由候潮門南過欏木營、普濟、眾惠三橋,置清水閘。又南過蕭公橋,置渾水閘。又南至跨浦橋,置閘頗狹。元延祐三年,丞相脫脫浚治之。洪武五年,參政徐本、李質,都指揮使徐司馬,以軍艦難于達江,始議開河增閘。河橫闊十丈,閘亦高廣于舊。父老云:「候潮門內諸家橋轉西,又有保安閘,至保安水門入城。」 保安水門舊通候潮水門,此閘久廢。下湖河 在溜水橋沿,東西馬塍、羊角埂、上泥橋,至賣魚橋西合餘杭塘河。一派自舊打水樓南入江漲橋河。一派自八字橋至古塘橋下折入餘杭塘河,一派自西堰橋西至飲馬山,亦折入餘杭塘河。

西溪 在武林山西北。宋建炎三年,升杭州為臨安府,築行宮于鳳凰山,仍錢氏之舊也。初欲都西溪,帝覽圖曰:「且留下。」 故今亦稱留下。俗訛樓下。谿。路皆輦道,石平如砥。西堰橋山可以望海,今自松木場水口沿山十八里到留下,多梅花竹樹,其中龍歸塢、蒹葭里,皆勝境也。有蘆菴,《咸淳志》云:「宋侍衛馬軍司所立,庵」 中,有《白寶珠茶》、「千葉《杜鵑花》」 ,皆稱「奇種。」

安溪 ,去縣北五十里。溪上大遮山,有龍王祠,舟人相傳風雨之夕,龍吐珠有光。按縣志,《爾雅》云:「水注川曰溪。」 較之湖僅一勺。紀西湖者曰《溪谷縷注》,此其一也。西溪以湖在治,西溪又在湖西,故名西溪、安溪、苕溪一溪,接壤而殊名者耳。溪曲十八里,夾岸皆古梅修竹,花時人行香雪中,小舟如鳧鴈,穿林渡澗,處處幽「清。初夏新篁拂渚,蒼翠滴衣,故多幽人。」 苕水發源天目,經兩郡六邑以入具區。錢塘諸溪為其咽喉,以為灌輸,其為要害也大矣。當天目萬山之暴漲也,天目之麓,山隘地高,水經三邑,處其下流,水力奔放,不可即禦。餘杭縣其間襟帶山川,地形卑下,適為苕水所衝,是則苕水者諸溪之所祖歟?東漢熹平時,餘杭令陳渾始築兩湖以瀦水,並溪者為「南下湖,並山者為南上湖,兩湖相接以殺其勢,三吳均受其利,而我錢塘實允受之。」 自豪家專利上腴,壑視鄰國,此地無陵陸,無磴級,千頃龜圻,桔槔無施,上流之壩堰漸壞,下流之田廬漂沒,力穡之人疾焉。

鳳口溪 :在安溪之北十八里。

學士港 :在清波門外。相傳:宋有學士家此,故名。港屈曲深隱,低篷沿洄,方出湖口。古木鱗皴,斜連茅屋,最為幽勝處。港上有學士橋。

柳浪港 ,在清波門外學士港西。古多垂柳,風擺成浪,故名。即《十景》所謂「柳浪聞鶯」 也。

碧沼 ,在湖墅西左八郎祠前,廣三畝,水極清,俗稱「清水潭。」

如意池 ,在上天竺,甃以青石方丈,面鏤如意文,曲折四達,可流觴焉。

金沙池  、銀沙池 並在呼猿洞對處。萬工池 在靜慈寺門外。宋建炎已前,寺累遭火,鞠為荊墟。崇熙間,有善青烏之術者,云「須鑿池以禳之。」 寺僧宗文乃募化開池,與力者萬人,故名。

太子灣 在九曜山之西。宋時莊文、景獻二太子攢園。

枯樹灣 東通得勝橋

梅花泉 在西溪。泉底旋漾雪漚,作梅花瓣,出溉頃畝,味甘美。品泉者擬之惠山第二。

《寒泉 》在錢塘門外。

一勾泉 ,在寶石山之陽,石厓下,舊未有名,太僕寺丞張瑛棄官歸,日遊山之保叔寺,醉則坐此泉上,因名。西有乳泉,味甘色白。

沁雪泉 在大佛寺右壁。棠陵方思道《題僕夫泉  」 後》:「僕夫泉 ,元僧芳洲所鑿也。先是智圓居孤山,有僕夫藝竹得泉,遂號僕夫泉。後徙寺寶雲山,藉葛井以汲,寺僧艱之,芳洲鑿地得此泉,遂名「後僕夫泉。」

「參寥泉 」 ,在智果寺。

君子泉 ,在鳳林寺後。先為鳥巢禪師定業院,院廢久矣。泉寒冽而深,會為方沼,可冰鮮焉。「六一泉 」 ,在孤山後巖,東坡守杭時所名也。《久》

廢。明成化丙申,南京大理寺卿夏時正得之蓁穢中,薙而濬之,泓然故物也。

閑泉 在瑪瑙院,院遷而泉存。圓法師詩「閑泉澄極頂」 是也。

玉泉 在九里松北淨空院。齊建。元末,靈悟大師曇超說法,龍君來聽,為撫掌出泉。今龍祠前小方池,深不尋丈,清澈可鑒,異魚數百泳游其中。旱潦不盈竭,流出山外,溉田三千餘頃。先是,宋淳祐八年,趙與𥲅甃治龍潭,增築為二池。元末兵燹,寺燬而泉如舊。至明嘉靖間,郡守陳仕賢為亭其上。寺後有細雨泉。

武林泉 ,《西漢及晉地理志》云:「錢塘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於海。」 按:《通志》晏元獻《輿地志》云:「武林山,錢塘泉所出。」 顧夷吾《山川記》:「自南徂東,臨浙江,一脈謂之靈隱浦。」

令泉 在靈隱寺外。面飛來峰,即石門澗水浦。先時深廣可通舟。紹興間,有善堪輿之術者,言「靈隱,火山也,得水可以禳災。」 乃建石閘以蓄水。明弘治中,山水橫發,閘崩而浦澀。舊有臥龍石,慈雲法師種松其上。今松既不存,而石亦埋沒。有亭曰「冷泉亭。」 白居易《談易》,蘇文公嘗讀書於此。

煖泉 一名渦渚。《臨安志》云:「在東嶼。」 臥犀泉、醴泉,俱在煖泉側。

茯苓泉 在靈隱西,下有甘泉。《博物志》:「松脂入地,千年為茯苓,因以名之,飲者多壽。」

白沙泉 在靈隱寺西。有泉自沙中流出,沙水俱白。按《縣志》,一名銀沙。

「月桂泉 」 ,在天竺寺之右。

伏犀泉 :在飛來峰之嶺。

「永清泉  」 、「聰明泉  」 、《偃松泉》。

「倚錫泉 」 :以上四泉俱在天竺。

「韜光泉  。」 「石筍泉  。」 《白公茶》。井泉。

「無著泉  。」 「永安泉  。」 「彌陀泉。」

「白砂泉  」 、騰雲泉 ,皆出天竺北山。清流激湍,飛石噴壑間,為人所滓穢,以是不得入品。「玉液泉 」 ,在永清塢心庵後,白雲巖下,甘涼可愛。

定光泉 舊名「錫杖泉」 ,在南山長耳相院西定光庵側。相傳,定光在庵修行,因歲旱無水,以杖引泉,故名。今山腰有泉,盤迴飛流,濺沫可愛。宋淳祐丁未亢旱,此泉不竭,寺僧用筧引泉供庖焉。

法華泉 :在南山舊滿覺院。

真珠泉 在集慶寺內。後周景德間,泉自地迸出,寺僧因甃為方池,聞剝啄聲則泉益湧,纍纍若貫珠。宋景祐中,官家取以釀酒,遂以為酒名。雷峰路口張園亦有真珠泉。

噴月泉 在南山暗竹園舊廣福院。

筲箕泉 ,在赤山之陰,合於惠因澗。元時黃子久居泉上。子久善畫,有《山水訣》傳世。

劉公泉 ,在南高峰下,出石竇間,清澈可玩。宋常平劉常甃池,因篆「劉公泉」 三字於石。左有延雲亭,久廢。

水樂洞泉 在煙霞嶺西。石洞若大廈,水冷囓肌骨。

「觀音泉 」 ,在麥嶺北。坎口正方,深踰尋丈,彌漫畎畝,清冽可啜。世無鑒者,惜哉!

蓮花泉 在飛來峰頂。石岩無土,清而可啜,甚宜茶。

虎跑泉 去城西南十里。泉清冽而甘寒,與龍井、玉泉伯仲。郡城則郭婆井、吳山泉為最。茲五泉者,杭之聖水也。

涌泉 在霍山張真君廟西。宋高宗日遣人取之,寺僧護以朱欄泉,從石罅中流出廟前,折入黃山橋小河。

「蓬萊泉 」 ,在雷峰下,亞於虎跑。售水者贗之,品者謂微重耳。

惠泉 在大老山。泉自地湧出,有寺以泉為名。金沙灘 在耿家埠之南,稍西為麴院,宋時取荷花製麴釀酒,遂號酒局,今所謂麴院荷風也。九溪十八澗 在水樂洞西,有楊梅嶺。嶺西為十八澗,澗連九溪,故俗稱九溪十八澗。有石佛庵。東為滿覺衖,多桂花。按《通志》:在龍井山之西,路通六和塔。

金沙澗 在靈隱寺側。自合澗橋繞靈隱寺山一帶,「唐家衕」 右橋過行春橋,由麴院流入湖。「惠因澗 」 在赤山惠因寺側。

《浙江渡 》:在浙江西。請幫助識別此字。蕭山縣西興關魚山渡 在六和塔下,與西興對岸,相望不遠,潮勢至此殺大半矣

葛翁井 在葛嶺北壽星石南,去智果寺西南可數十步,上方下圓,人飲井中水者,不染時疾。相傳為葛稚川投丹之所。今在馬氏園。明宣德間,大旱,馬氏甃而涸之,得石匣一,石瓶四。匣固不可啟,瓶中有丸藥若芡實者,啗之絕無臭味,乃棄之。施漁翁獨食一枚。後百有餘歲,井遂淤惡不可食,以匣投之,甘冽如故。

葛塢葛井 ,稚川遺蹤也。相傳吳赤烏三年,葛稚川得道於此。唐時有方士葛孝先亦隱茲塢,故郭祥正詩云「二葛既成仙,猶存煉丹處」 是也。龍井 本名龍泓,吳赤烏中,葛洪煉丹於此。道西湖南山,登風篁嶺。澗泉泱泱,與幽花野草延緣山磴,更上嶺背,崖壑林樾皆老蒼,而西湖已蔽掩不可見矣。氣象愈清古,岩骨稜瘦,泉流渟涵,一泓清澈,即之凄然。相傳有龍在焉,觸石為雲,禱者輒應,因建龍祠,曰惠濟廟。井有秦少遊記,米芾書。咸淳五年,安撫潛說友重建。門右篆「龍井」 二大字為扁。龍井旁有缽池庵,乃辨才養靜之所也。

老龍井 ,有水一泓,寒碧異常,泯泯叢薄間,幽僻清奧。其地產茶,為西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乃在靈竺、葛嶺之間,未若龍井之清馥嶲永也。再上為天門,可通靈竺。按縣志,後水漏,移龍井,既而龍井亦漏,而兩龍井之水皆枯。至產茶之地,宿莽敗幹,竟為廢址。按《聶志》,「老龍井有沖泉,甚冽,宜茶。」 今考其處,井沖泉無之,而近日所謂缽泉者,上有缽泉庵,《舊志》所無也。不知沖泉移入缽泉,抑泉有興廢耶?

龜兒井 ,在西溪,覆以石,龜穴其背以汲。西「四眼井 」 ,在淨慈寺北。

「金沙井 」 在廣化寺,白居易愛酌之,井底沙燦如金,出之即黑。

方井 在桃源嶺下。徑六尺,深一仞許。井上有亭,米元章書扁,久廢。明正德十年,里人王槐重建,鄧鑾為《記》。

上塘上沙河 自永昌門北繞城東,過永昌壩螺螄橋,至蔡湖橋,北達慶春門外河。沿城轉西至無星橋,復繞東下清涼閘、柳林閘、清波漊,西入泛洋湖,轉北至德勝橋,與上塘運河水合。前沙河 在菜市門東,太平橋外沙河北,水陸寺前入港,可通湯鎮、赭山、仁和鹽場,東南接外沙河,北達後沙河。蘇軾嘗於此地開湯村運鹽河,有《雨中督役》詩。

後沙河 在艮山門外壩子橋北。其南接城內運河,北達蔡官人塘河。

蔡官人塘河 在艮山門九里松塘。東由姚陡門通湯鎮、赭山止,其西南接後沙河,東北達赤岸河。

赤岸河 去城東北三十五里。赤岸之南,自運河入港,通高塘、橫塘,西接蔡官人河,東北達施河村河。

施河村河 去城東北四十五里桐扣山,下通裏外沙河,北達方興河。

方興河 去城東北六十里臨平鎮,東通海寧縣長安壩。

下塘河 自武林水門接城內大河、西河,過吳山水驛,達清湖上、中、下三閘,至德勝橋與城東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水合,分為兩派:一派由東北上塘至舊東倉新橋入運河,至長安閘壩,曰「上塘河」 ;一派由西北過德勝橋至江漲橋與子塘河合流,至北新橋西北入湖州界,曰「下塘河」 ,北接新開運河。

新開運河 在武林門外北新橋之北,通蘇、湖、常、秀、潤等河,凡諸路綱運及商販客舟皆由此達於城。

子塘河 在今江漲稅司落陡門橋陡門閘,經望佛橋,進范婆橋,南至新河壩,夾河北流入清水潭,東出左家橋,西達餘杭塘河。

塘棲市河 去城北五十里。河之干在福王莊,宋福王之苑也。其旁有紅粉溝、臥龍橋,莊側有六妃子墓,相傳宋有六妃子葬此。至今土人呼其處為「六墓村。」

官塘河 去城西三十五里。宋淳祐七年旱,安撫趙與𥲅開浚。南接北新江漲橋河,北達奉口河。

奉口河 去城西四十五里,西南接錢塘奉口大溪,西北扺德清縣界。

臨平湖 在縣東北五十四里長樂鄉。周圍十里,湖中有白龍潭,赤烏二年寶鼎見,因呼為鼎湖。晉武帝咸寧中,彗星孛於角。占者云:「吳臨平湖開,自漢末壅塞,至是復開。」 父老相傳此湖塞。

「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 又《吳郡志》言:臨平湖邊得一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一寸,刻其上作皇帝字。孫皓於是改元為天璽。晉安帝元興二年,臨平湖水赤,或以為瑞,不知乃兆桓靈之亂。至陳後主時,此湖又開,今湖益淤,多變為田畝魚池。按《仁和縣志》:唐舒國公褚無量家於其側,湖中有龍鬥,傾里往觀,而無量讀書如故。至今有讀書臺基,號讀書堆云。湖有四閘,周十餘里。唐白居易嘗議儲洩為灌田之用。中又有白龍潭,屬海寧。參寥所謂「但看黃鶴山頂雲,化作白龍潭上雨」 是也。舊稱湖大三千餘畝,蓋唐、宋時湖水直至山下,南宋遂為運道。而中有白龍潭之險,風湍日夕鼓蕩,不獨糧艘至此,無異。瞿塘灩澦,而數百頃膏腴,一有意外,頃刻可以就沒。理宗紹定三年冬,築永和塘以捍之,水勢稍定。今久塞,人皆占為桑田魚池,潭不通湖,無復風濤之險,而湖亦不通運河矣。按《水經註》稱:「浙江水至錢塘縣,東經靈隱山下,有錢塘舊縣。」 浙江經其南,側有明聖湖,又東合臨平湖,又東經禦兒鄉,又東經槎瀆,而乃注於海,與今水道不合。竊意槎瀆近皋亭山,而海在其東南,相去不遠,從茲人海,理固有之,且為江水下流,當由靈隱山南,經今清波湧金門內,過羊壩、官港諸地,入運河東流以合於湖也。田叔和稱西湖自古不與江通,而酈道元亦云「明聖湖在其側」 ,則湖當稍狹。今白公堤下盡往日江水耳。道元雖為北人。注必有所自。當非誣罔也。

御息湖 ,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故老相傳,「秦始皇東遊,暫憩於此。」

泛洋湖 在城北武林門外豬圈壩下,受城中諸河水,通上塘運河。

像光湖 在長樂鄉。唐神龍元年,湖有光明,時掘得彌勒石像,乃建寺,以「像光」 為額,且名其湖,今為像坂湖。石鼓湖 ,在桐扣山下,晉時石鼓出於岸,故名之。

海門 去縣東北六十里,有山曰赭山,與龕山對峙,潮水由是門入浙江。郭璞《地記》云:「海門一點巽山小」 ,又曰「海門筆架峰巒起。」

洗馬池 去城南二里鳳山右翼下。宋有馬廄在此。按《縣志》,在育王山下。

渥洼池 ,去城東北五十里,桐扣山下,佛日凈惠寺之左。泉甚清冽。

龍池 ,去城東北四十里黃鶴山下。池出雲必雨。

浴龍池 在皋亭崇先寺。宋高宗嘗洗手此池,故名。

磨劍池 在臨平山下。有片石,俗傳錢王磨劍於此。

鐵幢浦 在候潮門外。吳越王射潮築塘,箭所止處,立幢識之,因名。淳祐戊申,趙與𥲅置亭其上。

柳浦 在鳳山下。隋置郡處,晉吳喜進軍此地。白石浦 、鮮船渡浦 、湯村浦 ,俱在臨江鄉,今已陷於海。沙浦無蹟矣。

游龍潭 在肇元鄉皋亭山。時有龍蜿蜒出沒,鄉人稱為「水甕」 ,旱禱必雨。

浣紗潭 在慶春門外,附城臨江鄉。

金剛潭 :在塘西,近跨塘橋,有古塔基,今建「三神閣」 ,為一鎮鎖鑰。

金沙泉 在永和鄉。蘇軾詩:「細泉幽咽走金沙。」 按《縣志》,一在南高峰,一在靈隱寺西上永福寺亦有金沙泉,同名異地。泉與龍井會,從飲馬橋入於江。

周公惠泉 一名「北閘井」 ,在湖市下閘。宋乾道三年,周安撫淙重修,邦人德之,遂名。

志書泉 在武林門北妙行寺。宋徽宗時,喻彌陀思凈棄俗出家,捨宅為寺,以接待雲木,俗呼接待寺。方臘亂,思淨詣賊,乞以身代一城之命,賊為之戢,寺亦不毀。金入寇,燬之。嗣僧小彌陀重建。元末又毀。明宣德二年,僧遠即荒址建佛殿、鐘樓、三門。寺有雙井,名「志書泉。」 泉甚甘冽,乃成化十一年纂修《杭州府志》,開局「此寺,適與泉名冥會,亦奇。」

安平泉 在安仁西鄉安隱寺,舊有亭。

蓮花井 在小林蓮花院。

五里塘 在艮山門外。延袤五里,尉司衙側。蔡官人塘 在艮山門外,東有木娘墓。按《縣志》,相傳宋朝奉大夫蔡汝揆生母沈氏卒,父霖火之。揆後廕人仕,每憾無松楸之地,言輒涕泣,刻木為形,具衣衫束笄而葬焉。土人呼「木孃墓。」

走馬塘 :在艮山菜市門外,地平坦可走馬,故名。舊栽花柳,號「城東新路。」

月塘 在艮山門外。宋熙寧間,潮水衝決不存,後漲沙就築為塘。

沈家塘 縣東北二十五里,吳越右僕射沈崧之故居。

永和塘 在永和鄉

宦河塘 在北新橋,北接運河大塘,長三十六里。塘西又有一塘,曰西塘,袤十八里,抵安浮四安驛路。按《仁和縣志》:「宋知州趙與𥲅捐資倡義以築此塘,人因稱為宦塘。」

土塘 在慶春門外十二里,宋殿司右軍教場之側。

運河下塘 自北新橋北東岸直抵崇德縣界,橫亙九十餘里。

橫溪 去城北二十五里,獨山之北,傍皆藕蕩菱灘,榆柳陰森,夏水瀰漫,蓮荷菱芡,紅白相間,人家隱約於「迴洲合浦之間,桑畦禾畝,遠近相映,舟船出沒,煙波浩渺,儼如圖畫,真絕勝也。」 其流達於西新開運河。

裏沙河堰 在武林門外。

時家渡 在城北八里,得勝橋南。

藕花洲 :在城東北六十里,臨平山安隱寺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