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十七卷目錄
嚴州府部彙考一
嚴州府建置沿革考
嚴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嚴州府星野考
嚴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十七卷
嚴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嚴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地本揚州南境。春秋間屬吳越。戰國屬楚。秦滅楚,置會稽郡,於桐江置富春縣富春,別見「杭州。」 漢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為吳郡。建安十三年,孫權遣賀齊擊定山越,破之,置新都郡,置始新、新定二縣以屬之。吳黃武四年,析富春置建德、桐廬、新昌三縣,屬吳郡。晉太康元年,分天下為十九州,揚州統郡十八,吳、新都二郡隸焉,改新都郡曰新安郡,改吳郡之新昌為壽昌縣,改新安郡之新定為遂安縣。宋元嘉三十年,分揚州為會州,統新安郡。孝建初,改會州為東揚州,後省入揚州,改揚川刺史曰牧吳,新安二郡隸焉。梁普通二年,分吳郡之壽昌縣屬新安郡,六年,復立東揚州,十年,分吳郡之建德縣屬東陽郡東陽別見金華,而吳郡止領桐廬一縣;新安郡領始新、遂安、壽昌三縣。陳永定三年,省東揚州,并屬揚州。天嘉三年,復立東揚州。隋開皇九年,省東揚州,廢東陽、新安二郡,桐廬、建德亦廢,而吳郡自後別見。改始新為新安縣,併遂安、壽昌置婺州以領之。仁壽二年,以新安故城置睦州,領縣三,曰新安、遂安、桐廬。蓋遂安、桐廬二縣於是年復置。大業三年,改睦州為遂安郡,改新安縣為雉山。唐武德四年,復以遂安郡為睦州,領縣二,曰雉山、遂安。以桐廬為嚴州,復置建德縣,又析桐廬七鄉置分水縣。而嚴州領縣二,曰建德、分水。七年,廢嚴州,併建德、分水入桐廬,屬睦州。睦之領縣加一,曰桐廬。尋以睦州為東睦州。八年,仍為睦州。貞觀元年,睦州隸江南道。永淳二年,復置建德縣。文明元年,以雉山為新安縣,又置武盛縣,俱屬睦州。睦州領縣五,曰新安、遂安、桐廬、建德、武盛。永昌元年,分新安置壽昌縣,載初元年廢。神龍元年,復置壽昌縣,改武盛為分水縣。開元二十年,改新安為還淳縣。二十一年,以睦州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領縣六,曰建德、桐廬、壽昌、還淳、分水、遂安。至德二載,分江南為浙東西道,新定郡,隸浙西道。乾元元年,新定郡仍為睦州。寶應元年,析分水置昭德縣。大曆十四年,仍併入分水,合浙東西為兩浙道。建中初復分,二年合。貞元三年復分。分時睦隸於西。永貞元年,改還淳為青溪縣。光化中,割桐廬屬杭州。梁開平初,封錢鏐為吳越王,睦屬吳越國。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國除,睦州隸兩浙路,桐廬仍屬睦州,而睦州之領縣仍六。熙寧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分時睦州屬西路。政和七年,升睦州為建德軍節度使。宣和元年,改青溪為淳化縣。三年,改睦州為嚴州,軍為遂安軍。紹興元年,改淳化為淳安縣。二年,分浙為東西二路,西路治臨安府,嚴州屬焉。咸淳元年,廾嚴州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建德府為安撫司。後改為建德路,屬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建德路屬之。明克元,改建德路為建安府。「洪武元年,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建安府隸焉。」 二十五年,改建安府為嚴州府,領縣六,曰建德,淳安,遂安,桐廬,壽昌,分水。
皇清因之。
建德縣:〈附郭。〉
三國吳析富春置建德縣,屬吳郡。晉、宋、齊因之。梁建德縣割屬東陽郡。陳因之。隋廢建德縣。唐復置建德縣,屬睦州。後五代,建德縣屬吳越國。宋建德縣屬嚴州,後屬建德府。元,建德縣屬建德路。明,建德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淳安縣
漢始新縣屬新都郡。三國吳因之。晉始新縣屬新安郡。宋、齊、梁、陳因之。隋改名新安縣,屬睦州,尋又改名雉山縣,屬遂安郡。唐復名新安,屬睦州,既又改名「還淳」 ,避憲宗諱,又改名青溪縣。後
五代青溪縣屬吳越國。宋改名淳化縣,屬嚴州,後改名淳安縣,屬建德府。元,淳安縣屬建德路。明,淳安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桐廬縣
三國吳析富春置桐廬縣,屬吳郡。晉、宋、齊、梁、陳因之。隋廢桐廬縣,尋復置,屬睦州。唐因之。後五代桐廬縣,錢氏割屬杭州。宋,桐廬縣屬嚴州,又屬建德府。元,桐廬縣屬建德路。明,桐廬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遂安縣
漢,新定縣,屬新都郡。三國吳因之。晉改名遂安縣,屬新安郡。宋、齊、梁、陳因之。隋併入新安縣,尋復置遂安縣,屬睦州,後屬遂安郡。唐遂安縣屬睦州。後五代,遂安縣屬吳越國。宋遂安縣屬嚴州,尋屬建德府。元遂安縣屬建德路。明,遂安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壽昌縣
三國吳析富春置新昌縣,屬吳郡。晉改名壽昌縣,屬吳郡。宋、齊因之。梁壽昌縣屬新安郡。陳因之。隋省壽昌縣。唐復置壽昌縣,尋省,又復屬睦州。後五代壽昌縣屬吳越國。宋,壽昌縣屬嚴州,後屬建德府。元,壽昌縣屬建德路。明,壽昌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分水縣
唐析桐廬置分水縣,尋省,尋復改名武盛縣,後仍名分水,屬睦州。後五代分水縣屬吳越國。宋分水縣屬嚴州,後屬建德府。元,分水縣屬建德路。明,分水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皇清因之。
嚴州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嚴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二百里。
西至徽州府歙縣界二百三十里。
南至金華府蘭谿縣界六十里。
北至杭州府於潛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金華府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杭州府界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衢州府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徽州府界三百一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二十八里。
東西廣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建德縣》:
建德,附邑也。東至桐廬縣界六十五里。
西至壽昌縣界,六十里。
南至蘭谿縣界六十里
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浦江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桐廬縣界,六十五里。
西南至蘭谿縣界,四十里。
西北至分水縣界,四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淳安縣》:
府西一百六十里為「淳安。」 東至建德縣界八十里。
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里。
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里。
北至昌化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壽昌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分水縣界,八十六里。
西南至遂安縣界二十里。
西北至歙縣界九十七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桐廬縣》:
府東一百里為「桐廬。」 東至富陽縣界三十里,西至建德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浦江縣界,七十里。
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浦江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新城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建德縣界三十五里。
西北至分水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九十七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二里。《遂安縣》:
府西一百八十里為「遂安。」 東至淳安縣界四十三里。
西至休寧縣界八十里
南至西安縣界,七十九里。
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五一》。
東南至淳安縣界三十七里。
東北至淳安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開化縣界八十里。
西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二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四里。《壽昌縣》:
府西南九十里為「壽昌。」 東至建德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五里。
南至龍游縣界,四十里。
北至淳安縣界五十里
東南至蘭谿縣界三十五里。
東北至建德縣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西安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淳安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分水縣
府東北一百五十里為「分水。」 東至新城縣界八十里。
西至淳安縣界六十里
南至建德縣界,六十三里。
北至於潛縣界,一十二里。
東南至桐廬縣界,二十里。
東北至臨安縣界六十三里。
西南至建德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淳安縣界七十八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一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建德縣附郭。〉
宋田錫《孔子廟記》:「建邦於山谷之間。」
宋范仲淹《記》:「衢、歙二水,合於城隅。」
宋蘇軾《順靈香閣記》:「群峰回環,一水縈帶。」
《郡志》四達皆巇險之道
编辑
建德縣 「面受重江,背負峻嶺,高峰聳秀於其東,建蒼環繞於其西。」
淳安縣 青溪環其前,蛟峰鎮其後,不郭而山呈雉堞,不鑿而水捍池隍。吳越封疆,從茲交會。桐廬縣 「桐君拱左,牛山居右,襟大江而趨吳會,帶兩浙而赴錢塘。」 瀨水清深,帆檣上下,東南之要津也。
《遂安縣 》婺峰崒嵂,當牛女之墟;義山嵯峨,據武強之勝。南呈織宿,西拱石英。介萬山以析封,一郡之良邑。
壽昌縣 「巖岡後鎮,艾水前臨。湖光上徹彭頭,松翠近連屋角。群峰回合,永奠山城。」
分水縣 ,「紫邏東連,玉華北拱,崒慶雲之五色,應列宿之雙峰,分桐水而環天目之流,鎮肴山而據地形之際。」
嚴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舊志,嚴郡即揚州南境。《周官》保章氏注,以斗、牛、女屬揚州。《春秋元命苞》以牛、女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漢志》以吳地為斗分野,為丹、揚諸郡。《隋志》以南斗十一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之分。《宋志》以兩浙路當南斗、須女之分,迄今未有定論。然考《明清類分野書》,吳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而《一統志》亦為「天文。」
牛、女分野近七閩。戴令廷槐志淳安,謂淳安去會稽六百餘里,而范蠡、鬼谷諸人以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牛四度,廣陵入斗八度,則淳安尚未入牛,當如《宋史》所云「南斗須女之分」 ,似為有據。蓋嚴雖吳越舊疆,而僻在一隅,分野度數難以吳越廣地律之,且《漢紀》《隋書》《唐志》《宋史》推測悉經數手,斗女之說近之,不然,淳在隋唐屬新安,今徽曰「斗女分野」 ,淳何迥異耶?
嚴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建德縣附郭。〉
烏龍山 ,在城北三里,一郡之鎮山也。高六百丈,周迴一百六十里。
東山 在城北一里。《志》云:「烏龍山支脈下走平陸,繞入郡城,各有其名」 ,此其一也。
建安山 :在城北一里,「秀山」 之東。
樊家山 在城北一里,山下有蟹黃泉。此與建安山,皆烏龍山支脈。
建昌山 在府城西二里,又名建蒼山。下瞰江水,左有西湖,諸水皆出于橋下。
高峰山 :在城東五里。即北高峰,烏龍山之支也。
南山 ,即南高峰,與城對峙,馬目山之支也,上有天寧寺。
九峰山 :在城西五里。有九峰寺。
方門山 :在城東七里。烏龍山之支也。
西山 :在府治西北一里。舊有孤高亭,今廢。錦沙岡 在城北一里,烏龍山之支。
赤山 在城西北一里。山無木,惟土石殷然。屯軍山 在城西北一里。
青山 在城西十里九都,南岸瀕河,馬目山之支也。
平壁山 :在城西十五里。亦烏龍支山。
橘山 在城南十五里,頂有羅浮橘一株,遇熟,風吹墜地,得者詫為「仙人橘」 云。
碁枰山 :在城南一十五里。
萬歲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
馬目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龍門山 ,在城東二十七里,山頂有浮圖,臨江渚,石壁上有瀑布泉,下連胥水,接嚴陵。
鼠山 :在城東南三十八里。其形如鼠。
幽徑山 在城西四十里,朱池之西。
義湖山 在城西四十里,山有池,大旱不竭。吳氏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下多吳姓。「湫山 」 在城北四十五里許。高六百丈,周迴一百餘里,與烏龍、清泠二山相埒。
焦山 在城西五十里,臨新安江滸。
蓮花山 在城西五十里,與楊溪峰相連。安仁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
芝山 在城東六十里,桐廬縣清泠山之支也。秀山 在府治東。宋時山巔有秀亭,麓有秀泉。紫蓋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淳安界。
靈岩山 在城西八十里,與淳安縣紫蓋峰相連。
銅官山 :在城西八十里。
五寶山 :在城西八十里。
明山 、岩山 俱在城東南二十里。雲岫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
南高峰 :在城南十里,馬目山之支。
楊溪峰 :在城西四十五里,峰如卓筆。
筆架峰 :在城西七十五里。五峰削列,有如筆架。
烏龍嶺 在烏龍廟後山頂,僧真悟建「聖水亭。」 罾潭嶺 在城西二十三里。
馬鞍嶺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有石如馬鞍。楓樹嶺 一在城西四十三里,一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嶺多楓樹,故名。
井硎嶺 在城東南五十里,通浦江界。
蛇嶺 在城西五十里,通淳安縣界。
午方嶺 :在城東北六十里。
銅官嶺 在城西八十五里,路通淳安縣。烏隴 ,在城西五十餘里。漢太守朱買臣有廟在焉。
蕙巖 在城西十五里,翊忠潘侯墓在其麓。將軍巖 在城東南四十里,與蘭谿相界。羊亭巖 在城西南八十里,有晉太傅羊祜祠。石樓洞 在城西北四十里,眾石攢聚如樓。項山洞 在城西四十五里,石泉湧出,可溉田。烏石 在城東十五里烏龍山。落脈石,黑色。香爐石 在城東南一百里馬嶺山巔。
新安江 ,在城南,一名「歙江」 ,經淳安縣一帶。又
名青溪,至城東二里合婺港,又東入浙江。東陽江 在城東南二里,一名婺港。
胥口江 一名建德江,在縣東二十五里。東溪 在府治後射圃之南,有亭曰「銀潢左界。」 西溪 在城西一里,自烏龍山發源。
桐溪 :在城南十里,自南高峰發源。
苔溪 在城東十二里,新亭兩源之水出焉。黛潭溪 在城西十二里,自仁行鄉泝流而來。洋㵒溪 在城南十七里,自浦江縣界發源。緒塘溪 在城西十五里,自慈順鄉發源。馬目溪 在城西十五里,自馬目山發源。小洋溪 在城南二十二里,自南高峰發源。大洋溪 在城南二十五里,自馬目山發源。胥口溪 在城東二十五里,自胥嶺發源坌柏溪 ,在城東三十里。
下涯溪 在城西三十里,自招賢橋發源。吳家溪 在城南三十五里。自浦江縣界發源。楊溪 在城西四十里。自蛇嶺發源。
杜息溪 :在城東北五十五里。自雲岫山發源。東湖 :在城東門內。
西湖 在城西南和義門外。廣袤五百四十二丈,上有寶華洲,唐刺史侯溫開置。
桐溪潭 :在城東南十里。
黛潭 在城西十二里,潭深水碧如黛,故名。罾潭 在城西十七里。
大洋潭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三河潭 :在城東南四十五里。潭水匯中則逆而上,兩旁則順流而下,故曰「三河。」
吳坑潭 :在城東北六十一里。
小里灘 在城東
大郎灘 在城東十里。《圖經》作「大浪灘」 ,非也。方門灘 ,在城東。
烏石灘 在城東十五里。以上四灘,並在東陽、新安二江之下,沿入桐廬縣界。
「唐浦灘 。」 「平壁灘 。」 「王家灘。」
馬目灘 。《海瀨》灘 。《石關灘》。
《楊溪灘 》。《山河灘 》。《倉厚灘》。
棟森灘 以上十灘並在新安江之上,泝入淳安縣界。
石壁灘 。《顏犀》灘 。《魚梁灘》。
黃沙灘 三河灘 石塘谼灘 以上六灘並在東陽江之上,泝入蘭谿。
九井 在府城內。《新定續志》云:「郡城岸江枕山,泉味甘洌,舊為井者九:曰桂泉,在雙桂坊;曰清泉,在子城外西北;曰華泉,在兜率寺西百步;曰甘泉」 ,在遂安軍門內西;曰釀泉,在郡圃;曰秀泉,在添差通判衙東;曰海底泉,在和平門西;曰白龍泉,在安泰門外;曰碧波泉,在嘉貺門外。龍泉 ,在城北一里錦沙岡西。
蟹黃泉 在城北一里
玉泉 在城東北七里烏龍山東麓。
卓錫泉 在縣東十八里靈石寺後。
靈惠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其泉四時不竭。福泉 在縣西五十里。泉水寒洌,味極清甘。石井泉 在縣西八十里,泉湧石井中。
古池 在城西北二里,一在百順門外。
《瀟灑園池 》在府治後。
荷池 在府治後松關之北。
靈池 ,在城東七里。相傳唐僧善道鑿。
聖水池 在城北十五里。
朱池 ,在縣西三十五里,為朱買臣讀書處。南溝 在城內,有二源,一自百順門外池來,一自烏龍山東西源來。
《城南堤 》在城南澄清門外。
余浦 :在城東三里。烏龍山發源。
淳安縣
龍山 ,一名「靈岩」 ,在縣北六里,發脈金紫,百里而來,宛若游龍。而新安一江,逶迤環抱南山,鳳雉蹲立前屏赤岸小金左右映帶。
南山 在縣南,即南高峰,與城對峙,馬目山之支也,一名「青山。」
雉山 ,《新安記》云:「郡西南渡水一里,周迴七里四十步,山如鳳立雉蹲。」 隋改郡為縣,而以雉山名。
邁山 在縣西北六里
金鉤山 在縣東八里,形如金鉤。
小金山 在縣西十里,屹立江中。
響山 在縣西十八里。石壁如削,後有山,窈窕幽靚,下有深潭,𣻳洞澄清。舟人呼之,其響相應。聖姥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雲濛山 ,在縣南三十里。
三鶴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燕山 在縣東三十二里。宋氏世居其巔。羨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山勢峭拔,數洞相聯,水從龍口下注石盆常滿不溢。
蔗山 ,在縣東北四十一里。
東山 在縣西五十五里。圓整雄秀。
龜鶴山 在縣東五十里茶坡溪南。
蜜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岩石瞰江,人跡罕至。並桃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
樂安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
馬巖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有巨石崛起,如馬首昂然,旁有銀屏石。
蜀阜山 ,在縣之西六十五里。
「照山 」 在蜀阜之前。
《桃屏山 與照山》相連,如一桃實。
都督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為新都郡新安縣。芝山 在縣南七十里,桐廬、清冷,山之支也。尹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梓桐源山上有庵。兩峰南峙,跨一石橋,倚一石人。旁有石室,中列石碁,天然奇怪,不可名狀。
岐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石門徑內,山勢矗拔。吳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上有仙姑洞、子胥祠。擔鹽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
東泉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名覆船鳳山 。一在縣東北安樂鄉,一在縣西北永平鄉。
南來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重坑山 在縣東八十里。
靈巖山 ,在縣東北六里。周迴十三里。
蛟峰 即龍山靈岩是也。
「狀元峰 」 名「魚口峰」 ,正對儒學櫺星門。
蒼虯峰 在縣西,與東山相對,照山之子峰也。烏石峰 在縣西六十五里。山頂一石,形如烏立。
百桂峰 在縣西七十里。綿亙雄峙,香桂叢生。虎峰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渡市東西兩岩蹲踞如虎。
梅花峰 在縣西南三十里,秀峰五出,若梅花。紫蓋峰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腰微瘦,上旁拓形如擁蓋,紫雲常繞其上,因名。
金紫峰 在縣東北八十里,高二千餘丈。雙柏、真塢二嶺 ,在縣東二十里,遞舖必由之路。
赤石嶺 一名「和尚嶺」 ,在縣西六十二里。方壺嶺 在縣西七十里。
登雲嶺 在縣西六十五里永平鄉。舊名「黃泥嶺。」
佛嶺 在縣西八十五里。相傳有大佛現嶺首,鄉民因塑像立庵。其前峰一名「道士尖。」
白鶴嶺 ,在縣東北一百里。
銅嶺 在縣東七十里清平鄉。
燕石巖 ,在縣西十五里,石室可坐十餘人。靈巖 ,在縣西九十里何村口。
保安巖 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玉筍峰。」 小溪巖 ,在縣東六十里。怪石巉巖,水陸行者皆畏其險。
清風洞 在縣東十五里牌嶺路旁,舊名「風穴。」 仙居洞 ,在縣東三十五里,連十數洞,皆有一竅相通。
靈巖洞 在縣東五十里青溪鄉。
仙女洞 ,在縣東北六十里,洞口有仙女祠。乳洞 ,在縣西六十里。洞源莫測,泉淄凝結似乳。
鶴跡石 在縣東二十里。石高五丈許,上有鶴跡,長徑尺有餘。
碁石 在縣西龜石下,布列溪中,宛如碁局。虎石 在縣西三十里。山有二石,一如虎踞,一如鷹揚。
筊杯石 在縣西七十里,黃江潭界上。
魁星石 在縣東北五十里。世傳星隕所化。「龍眼石 」 在縣西七十里梓桐鄉。石壁上對裂二眼如點漆,微泉滲出。
金雞石 在縣東四十里,如金雞狀。
新安江 一名青溪,在縣西,接石港。按《縣志》,「源自浙嶺,從歙而合流蜀溪。」
東溪 在縣東二里,合《巽齊》水而會于青溪軒。駐溪 ,在縣東五十里。相傳漢方儲乘鶴軒至此登舟,鶴軒常駐此,後人立廟溪上。
小溪 ,在縣東六十里。青溪之委流。
東源水 ,在縣東北二里。
遂安港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合洋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
雲溪 在縣西北四十里梓桐常樂鄉之界。清平源 在縣東六十里。
蜀阜水 ,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蜀溪。」
雙桂源 在縣西三十里,舊名「梓桐源。」
鳩坑源 在縣西七十里。其地產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加倍。
柵源 ,在縣東北四十里。
桃花源 在縣東五里,一名「赤洲。」
文源 在縣東三十五里,舊名「遼源。」
南山潭 在縣南門,即青溪古渡。
雉山潭 :在縣南一里。
風潭 在縣東一里
塔山潭 在縣西六十里,因雲「塔山」 而名。並山潭 在縣東北八十里,二潭相並如甕。三潭 在縣西一百里。崇岡僻嶠極深處。響山潭 在響山之下。
九里灣潭 :在虎石潭下。
三望潭 ,在縣東二十里,以其三迴曲折,故名。「長潭 」 ,在黃江潭下黃花谷口。
黃江潭 在縣西七十里。
石柱潭 在縣西九十里。三潭相連,中有石柱,卓立兩崖之間,非仙莫能陟也。
茶園潭 、鰲山潭 、合山潭。
曹潭 、山潭 、虎石潭。
雲頭潭 、威平潭 。東溪灘。
「接溪灘 」 、「團寺灘 」 、「固市灘。」
橫灘 有嶕石
齎爵灘 有嶕石
「《藻河》灘 。」 「《泥傾》灘 。」 《衙步灘》。
「《浪渴》灘 。」 「《塔航》灘 。」 《盧灣灘》。
孫家灘 。迎翠灘 。羅項灘。
木樨灘 。《渡瀆灘 》。《楊樹灘》。
「龍亭灘 。」 「《小溪》灘 。」 《漏港灘》。
「合洋灘 。」 「棗和灘 。」 「蘭谷灘。」
古詩灘 以李白有詩,故名。以上諸灘,俱在縣東南新安江之下,青溪之左,沿入建德縣界。葩蘇灘 划船灘 龜灘
牛欄灘 。《養材灘 》、慈灘。
《上息灘 》《下息灘 》,《元亭灘》。
雲「灘 《上陽城灘 》,《下陽城灘》。」
「富資灘 。」 「幇源灘 。」 「羊鬚灘。」 「《一滾》灘 。」 「和尚灘 。查灘。」
鳩灘 《王家後門灘》。
「懸藤灘 崖」 有二石臨灘上。以上諸灘,俱在縣西新安江之上,青溪之右,泝入歙縣界。
桐廬縣
安樂山 在縣北一里。此縣治之坐山,差低于四山,嫌于壓。宋時邑人羅彥昇建塔其上,名曰「安樂塔。」
桐君山 在縣東二里。突然一峰,下瞰兩江。山側舊有桐樹,枝柯偃蓋,蔭蔽數畝。
鳳凰山 在縣東二里。下臨橫港,如鳳展翅。戴山 ,在縣東二里。南宋時徵士戴顒與其兄弟自會稽來隱于此,因號「戴山。」
舞象山 ,在縣西三里,因形得名。
常山 ,在縣西五里。晉許邁隱處。
梓芳山 在縣東六里。一名「紙坊。」
新婦山 在縣西北八里。前臨桐溪。
龍潭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龍潭及龍王祠。牛山 ,在縣西五里。山當驛道,為閩、廣、杭、越通逵。內逼山,外瞰江,崎嶇屈曲,十有五里。
金雞山 ,在縣西十里。前臨大江。
寨基山 在縣南十四里。昔人避亂立寨之處。金牛山 在縣南十四里。相傳昔人失牛,尋見于此,變為金色入穴,故名。
歌舞山 在縣南十五里。山下有泉,流入剪溪。尖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一峰秀銳,敻出江上。香泉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下出泉,味甘美,上有「華林寺。」
大龍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勢蜿蜒如盤龍。
法華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時高僧曇翼挂錫松下,日誦《法華經》,群鳥聚聽。後人名其山云。環翠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晉時郭文嘗隱于此山。有仙碁石。
虎鎮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侍郎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上有「胡寅侍郎廟。」
摩旗山 ,在縣西北二十三里。上有臨溪龍王廟,里人濮灌置亭于上。
香罏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形似香罏,嘗有雲氣,若紫煙罩之。下有「報恩」 、「保壽」 二寺。
龍角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高聳如龍角,山巔有大石,解縫,方直如板,號「解石」 ,旁有泉。清泠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鐘山。高五十餘丈,周迴七十里,有洞,四面出泉,溉田五十頃,禱雨輒應。宋時嘗遣使醮祭,今村名「謝田」 是也。又有周禪師道場,山有大鐘,因名鐘山。唐天寶中,改今名。
朝使山 在縣西三十里。山有巨石,高一丈,廣八尺,下有座,遠望如印臺,又名「印峰。」
龍洞山 ,在縣北三十里。其山巉巀,行羊腸半舍許,有石浹洞門,越此空曠,中有龍門池,灌田二百餘畝。有廣法寺。
富春山 ,一名嚴陵山,在縣西三十里,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臺,嚴子陵釣處清麗奇絕,號「錦峰繡嶺。」 《西征記》云:「自桐君山而西,有山蜿蜒如兩蛇,對走于平野之上,二江之水並流于兩間,驚波鬥馳,秀壁雙峙。上有東漢故人嚴子陵釣臺,孤峰特拔,聳立千仞,奔走利名,汨沒塵埃之客,一過其下,清風襲人,毛髮豎立」 ,使人有芥視功名之意。按《通志》,在縣西四十里。
藍田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洋田山」 ,絕頂寬平可居。宋時里人姚勢傑創精舍,今廢。羅峰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群峰羅列,因名。風穴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山下有穴出風,因名。
五婆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因有妖婦石五娑居其上得名。
烏石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白鶴峰。」 漢孫鍾種瓜于此,上有孫鍾祖墓,下有賢聖廟。石柱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巨石高十餘丈,闊一丈,如柱得名。下有獅子石。
雞籠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俯瞰溪水,下有石洞,小舟可通。又名靈雞洞。對岸有金雞石,相傳有金雞鳴于石上。元何驥子詩云:「鸞鳳高翔短翅低,孤飛深入此山棲。危機恐墮模金手,風雨凄凄不復啼。」
獅子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取其形似,頂有泉,可備旱。
白石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崖壁瞰溪,山多白石。
鐘山 按《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其形如鐘,鄉以是名。晉周顒隱金陵之鐘山,後出為海鹽令。會稽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因為所誚,乃卜居于此,以談佛書。顒死,人塑其像于清冷山。」
獨高峰 在縣西北二十里,聳峙江表。宋嘉定間,有徑山僧妙機建塔并佛殿,郡人楊纘書扁。明宣德中,塔震殿毀。正德以後,復修殿宇,延僧主之。
「白鶴峰 」 在烏石山下。
雞頭峰 ,在縣東南四十里,下有雞足庵。《瑤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
桐硯嶺 在縣北一里。路入桐廬鄉。
白峰嶺 在縣東三十里,嶺西有舖,到新城縣。赤洲嶺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曲折凡三里,中有錢王水穴。
周顒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極高峻,上有田園,足以耕耨。鍾山相對,昔周禪師顒隱此嶺,通分水縣。
桃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東至浦江縣界。金紫巖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時有異光。白霧巖 在縣西北十五里,欲雨則白霧罩之。按《縣志》,今稱白鳳巖,下有萬壽庵。
仙姑巖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上有何仙姑祠。老鷹巖 在縣西四十里。巖際有路,沿江險峻,纜舟之人多有顛躓。明成化間,同知張昇命工琢岩砌石,而其險猶存。
焦山巖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下瞰溪流,險甚,舟人過此必乞山靈。
泉石洞 ,在白霧岩下。泉可溉田。
閬仙洞 ,在高山,去縣東北十五里。昔有仙人居其中,有石關,入關十步許,曲折而東,忽曠然空明,藤蘿交加,蔥蒨可愛。其北乃洞也,回環平坦,可坐百餘人。二岩間石乳,滴溜不竭,中有天池、石鼓、禪床,跨空有橋,真為仙境。宋時黃裳遊此,作詩十絕以記之。
洪石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一泉,上接瑤林洞,下達天目溪。
冷塢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地名「杏源洞」 ,有石臺,泉分二派,夏涼而冬燠,與新城肴山相通。
吳楚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昔有吳、楚二王遊此。
通天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穴通天,故名。鸛山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石闊十餘丈,橫入二十餘丈,山形如鸛。
瑤林洞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天境殊絕,唐宋以來,題墨尚存。元末鄉人徐舫避居于此,有《瑤林雜詠》一卷。又有詩云:「洞傳緱嶺似,彷彿玉笙清。石或藏魚鼓,雲猶隔犬聲。」 按《縣志》,「洞口闊二丈許,梯級而下五丈餘,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綵,狀若雲霞錦綺;泉有八音,聲若金鼓笙琴。犬吠人語,可驚可怪,蓋神仙遊」 集之所也。垂雲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舊名石佛嶺。初入洞口,藤蘿交加,怪石垂下。行數步有石門,上瞰晴空。又有石堂,可坐百餘人。旁有石稜萬片,狀如晴雲亂墜。夏月極冷,陰氣襲人,冬則如湯可浴。唐縣令劉文會因改為「垂雲洞。」
赤洲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自洞門梯級而下三丈餘,有石壁。自壁側入十餘步,洞屋高廠,乳竇涓滴,有石柱、石塔、人馬龍鱗之象,縈紆曲折而下,莫知所窮。相傳內有蟾蜍翠鵲,壁間多名人題詠。侍御史李士舉來遊,改名「仙館。」
象鼻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即象鼻山下。山係古蹟,疊禁槌鑿取石。
仙碁石 在環翠山。周圍三丈許,方正如碁局。相傳,郭文常與群仙奕于此。宋進士濮柱發詩:「環翠山間一丈石,天然局路分橫直。晉時道士煉丹餘,曾作碁秤共仙奕。」
硯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方二丈許,上有池如硯,宋喻樗點書處。邑人姚建和有「何用銅臺琢硯磚,雲根削出自天然」 之句。
倉石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東梓港中。潮湧則有聲,水平則無。其石雖突出,不礙舟楫,遠望如一倉庚然。
馬跡石 在蔣君廟前。石方一丈,有人馬二跡,相傳蔣君為神之時,于此駐馬。
一指石 在縣西北四十里藍田山後。元楊維楨詩:「一指力可動,萬夫莫能移。」 按《縣志》:「其石長一丈,高五尺,突然綴于岩谷間,以一指撼之,即動。」
金雞石 :與雞籠山相對。相傳有金雞晝出鳴石上。
箬帽石 在縣北十里。石圍三丈許,宛如箬帽。老鼠石 在縣西北四十里。石近義倉,遠望如鼠。
虎嬉石 ,在盤龍山頂,方五丈,上有虎跡。相傳郭仙翁引虎採藥,因留此跡。登石,可見錢塘城郭,并聞本縣鐘鼓聲。
打鼓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十丈,方五丈許,天雨聞有擊鼓聲。
雙門石 在縣西北五十里。兩石對峙如門,高闊五丈許,中有路通建德。
石墩 在縣東柴埠江中,狀如橫岫。
擔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三石重疊,上橫下豎,方正中繩墨。相傳錢鏐微時,擔鹽拋石于此。楊維楨詩云:「擔石在江邊,千年尚姓錢。徒勞神武力,不及祖龍鞭。」
桐江 在縣南六十步。一出徽州,一出衢州,一出金華,三水合而東北遠注九十里至縣南,曰桐江。東流歷富陽、浙江,以入于海。兩岸山高水深如黛。宋柳耆卿詞云:「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遶嚴陵灘畔,鷺飛魚躍。」
桐溪 在縣北三里。源出杭之天目山,經於潛、分水二縣,東流六十里,遶郭而東南,出桐君山下,入于桐江。一名「學溪」 ,一名「潢港」 ,一名分水港。時以此為「桐江」 ,而以縣南者為「浙江」 ,誤矣。梅林溪 在縣八里,源自石井出,北流二三里,過山芝浦入于江。
剪溪 在縣南十三里。一名「穰溪。」 源出歌舞山下,東南流入于江。
雙溪 在縣東北十里。一自白峰嶺出,西流。一自仙洞山出,北流,至石欄合而西流,歷質素、桐廬,會二鄉之水十餘里為雙溪,南入于桐溪。甘溪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有大小二源,小源自西坑嶺出,介于白雲源之東,東流六十餘里至雷塢木杓堰;大源自桃嶺出,西北流數十里合小源,歷晦岡,復東北流十餘里為窄溪,入于江。以其源甘美,故曰「甘溪。」
窄溪 在縣東南三十里,乃甘溪之下流。由前村眾善院北分派,東北流十三里入于江,名「窄溪埠」 ,與新城港口相對。
鵝溪 在縣西北三十里。發源戴家山,東北流二十里至黃村舖入桐溪。
蘆茨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大小二源,兩旁山皆壁立。大源出自荊州,小源出自西坑嶺,至端平橋合流半里許,入于江。一名「白雲溪。」 桃源溪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發源斜口山,西流五里至豎石,折而南,歷十餘里,合雲溪入于桐溪。
應家溪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源出屏風山下,北流十數里為荻溪,又北流數里入于江。塢墡溪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自靈山南流十餘里,過大浦橋,合雲溪入于桐溪。
荊芥溪 在縣西北五十里。發源分水,直至清渚港入于江。
侯渚港 在縣東十里。以洋洲為限,分而復合,隨江山消長。港口名「侯渚港。」
清渚港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建德之雲岫山,其上流名杜息溪,東南流遶嚴陵山之北,又東流二十里入于大江。
雪水港 在縣南六十里,乃龍湫也。崖壑飛流,如雪霰交下,因名「雪水。」 遇旱祈禱輒應。
白雲源 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蘆茨源。重山插天,林麓茂盛,鄉民採薪為炭,供數州烝爨之用。源口對釣臺,宋景祐中,范仲淹登臺,望東岩絕壁白雲,徐生問之,乃唐處士方干隱處也。石井源 ,在縣南十里。
屏風源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上有龍潭,其泉自石罅中出,下有遮風碑。外有山對峙,鈴鎖如葫蘆喉,其中闊五里許。識者謂築其喉以積水,則深澳可濟,一方水利。
縣埠洲 在縣南七十步大江中,袤一里,廣半里,皆沙石。相傳與縣治同高。其上舊有江心寺,今沖而卑下,遇潮則沒矣。
洋洲 在縣東十五里。居民耕種其上。方干《題郝氏園林》詩:「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鄉時。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 即此地。九里洲 在縣東二十五里。江分燕尾,綠蔭桑麻。北有小港,其袤九里,居民擅魚薪之利,號「小杭州。」
桐洲 在縣東四十五里,袤二十里,南臨大江,北有後港,以富陽趙家灘為界。相傳桐君種瓜于此,故名。上有居民四十餘家。棲霞、吉祥二寺。石下潭 ,在縣東桐君山下。相傳潭有巨鍾,漁者見之。舊有漁租納縣學時,徐舫《送張師文赴桐廬縣學》詩有「雨落春江俸有魚」 之句。
牛頭潭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大旱不竭,灌田二百餘畝。
龍潭 在縣南十五里。有龍王祠武牛山上。宋淳熙間,邑命邵普祈雨有應,作《送龍山》之詞。「山回環兮古龍湫,木蔭翳兮枝相樛。雷掣電兮躍雲虯,膏澤沛兮歲有秋。」
天井潭 在荊芥溪中,巨石間天然一竅如人鑿,徑二丈許,深不可測。
鉛潭 ,在翠屏山下,縣西北三十五里。
丘家灘 在縣南桐江之下。昔人有詩云:「野航無事倚江橫,風靜潮回浪自平」 之句。
洋灘 在縣東洋洲之北。
柴埠灘 在洋灘之下
舒灣灘 在柴埠之下
上漏港灘 在清渚灘之下。
下漏港灘 在河灣之上。
七里灘 在縣西四十五里。《輿地志》:距嚴陵瀨四十餘里,又下數里乃至釣臺。兩山夾峙,水駛如箭。諺云:「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 蓋舟行艱于牽挽,惟視風以為遲速。謝靈運詩所謂「一瞬即七里,箭馳猶是難」 是也。以上諸灘,俱在桐江之上,泝入建德縣界。
「飯蘿灘 。」 「《舊縣》灘 。」 《牛厄灘》。
「《臨源》灘 。」 「《茆渚》灘 。」 《馬浦灘》。
《盛渚灘 》。《浪石灘 》。《虎跑灘》。
《潮逆》灘 。《袁闡》灘 。《洪石灘》。
「四公灘 。」 「派溪灘 。」 「椒山灘。」
《金潭灘 》。《柿葉灘 》。《郭渚灘》。
《葉家灘 》《凍灘》。
「姚家灘 」 以上諸灘並在桐溪之上,泝入分水縣界。
義井 在縣東永泰寺側。其水甘美,日汲甚眾,民均得濟,故曰「義井。」 而地因號「甘泉坊」 ,一號「甘水坊」 ,皆指此井而言也。又質素鄉亦有義井,以濟行旅,相傳為孫盤峰之祖所鑿云。
柯井 在縣西北三十里。深不過三尺許而大。
旱,汲之不竭,往來掬飲者甚眾。鄉人立小亭其上,地名「柯洲」 ,故曰「柯井。」
稱心泉 在縣西二里圓通寺後。味極甘美,飲者喜之,故名「稱心。」
神泉 在縣北十五里桐溪之東。泉側三山相映,高峰獨秀。其泉自巖下涌出,泓澄皎瑩,冬溫夏涼,病者飲之或瘥。農商祈禱,亦多有應。乳泉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珠山之側。淵澄深碧,冬夏不竭。泉出石竇間,潺然有聲,上「乳泉亭」 ,旁有乳泉龍王廟。
孝子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晉夏孝先誠孝所感也。縣令李師旦以泉因孝先而出,遂名曰「孝子泉。」 其水自黃山入于江,大旱不竭,灌田數百畝。後泉或涸,里人董舉齋沐露禱,以身殉之。泉復湧,味轉甘冽。邑令鄭寶嘗表而旌之。
十九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下。泉甚甘美。《茶經》品第天下水味,以此泉居第十九,故名。唐張又新云:「客有熟識兩浙者,自言搜訪未盡,嘗志之。及刺永嘉,過桐廬江嚴子陵灘,其溪至清,水色深翠。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于楊子江南泠遠矣。」
浴翠池 在縣學東北,學前一名「荷花塘」 ,《遂安縣》
五獅山 在縣後。五山聯屬,如獅子狀。童季榮詩:「古樹重重擁翠微,五山排峙勢如獅。綠沙風動髯疑奮,修竹煙籠毳欲垂。」
婺山 在縣南二里。邑界金華,乃婺女之分。徽之婺源與此山相連,故名。或云「霧山」 者,非也。仁山 在縣北五里,巔有池水,崖落為瀑布。義山 在縣西五里,縣龍障角,雙峰並峙如插戟。
許由山 在縣東十里,又名牛頭山。朱晦翁《訪詹儀之過》此,詩云:「許由山下過,川水映明珠。流耳懷高潔,拋筇墩上娛。」
朱墩山 在縣東十里。墩上有佛庵。昔朱子訪詹儀之憩此,因名。狀元羅洪先有「式瞻朱子像,高仰許由蹤,文石呈龍馬,雲天擁筆峰」 之詠。十八塢山 在縣東十里。邑人吳世良詩:「曉登十八塢,日破萬重關。溜滴珠淵水,屏開婺宿山。」 白石英山 在縣西七里,出白英石。
岩山 在縣北十里。其巔有庵井,大旱不竭。織女山 在縣西南十里。相傳有織女墓,故名。純和山 在縣西十里。高可百丈許,上有仙人橋。
公山 ,在縣西四十里。《圖經》云:「山出水,水有橘自泛來,行人噉之。」
花果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有僧化身于此,因建庵焉。居民不種蔬,焚其地而鋤之,蔓菁之類自出。
龍耳山 在縣西六十里,舊名兔耳。《新安記》:兩峰直上如兔耳,有神號天姥夫人。若地方有寇,則神鼓先鳴以示兆。唐天寶間改今名。按《通志》,又名雲濛山。
武強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多巨石。唐末破黃巢于此山下,名「黃巢坪。」 明萬曆間,知縣吳撝謙修城之,後更名「靖武。」
洪銅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唐天寶中,置場採銅,民苦輸賠,遂廢。
靈巖山 在縣北十五里。層崖飛瀑,過從雲際,深潭百丈,中有神魚出沒,故名「靈巖。」
瀛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朱晦庵訪詹儀之講學處。明隆慶間,知縣周恪建書院于上。雲濛山 在縣北五十里,與梓樹塢相屬。金紫山 在縣北二十里,為縣鎮山。
七峰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嵷嶐奇秀,為諸山魁。
蕩碭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聳秀特起,為休、歙、遂安諸山分脈之祖。
高喬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開化縣界。層峰峻削,旁谷迂迴。明正德癸酉,流賊至開化馬金,去界不遠,因築寨遏其衝。是年,縣令亦築寨禦賊於此。
長垓山 在縣西五里。兩山牆立,道狹多阻。元末,高指揮遏《紅巾》于此。
積雪嶺 在縣西八十里。冬春積雪不消,故名。馬金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即開化縣界。馬、金二姓世為婚姻,以名其地。
黃連嶺 ,在縣南七十九里。崖石嶮峻,行人過之口苦,因名。
青塞嶺 ,在縣北二十里。
安硎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猥嶺 在縣南五十里
佛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
楊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連嶺 在縣西七十里。相傳明太祖過此,有「嘯天龍」 、「躲風石」 遺跡。
霞嶺 在縣東北三十里。教諭蕭彥立《詩》云:「極目霞山最上頭,晴嵐一帶未曾收。谷口重陰迷杖履,林間空翠撲衣裘。」
靈岩洞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半有岩,可容數百人,懸處有蹟若人臍泉滴瀝而下,號「龍臍泉。」 岩上有泉,自山嶺石罅中流出為小澗,澗中有自然井,三泉注于井,滿溢石壁,為瀑布二百丈許。井旁有龍祠。宋宣和元年歲旱,縣令邵洪致禱焉,龍見而雨,建祠以奉之。
雙龍洞 在縣西五十里。洞門高五、六丈,仰視碧石如覆釜,中有兩石龍附壁而起。洞泉極旱不竭,祈禱輒應。
乳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門廣三丈許,中有異石如橋梁仙掌、龍鳥、僧佛之狀。又有石龜在懸崖中,上有泉滴瀝。歲旱,緣梯取水,禱之則雨。獅子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門一丈許,中有白石蹲踞如獅,故名。
香罏石 在縣東六十里。昔有仙人于此煉丹,此石乃其跨鶴之處。
愨頭石 在縣南八十里。臨水屹立,高十丈,廣八丈,形類愨頭。
石船 在縣南八十里。屹然中流,如船,長四丈,尾懸一石若柁。
石柱 ,在縣南八十里。聳立山足,高數丈,圍丈餘。俞峴《詩》云:「雲門銅柱呈天表,露濕金莖望漢宮。」
武強溪 在縣西十三都。源出白漈嶺,至中洲過武強山下,故名。東南流至三渡,與雙溪會注八十餘里,達于縣遶郭之南。復東注四十里,入淳安縣境,又二十餘里入新安江。
雙溪 在縣西,有二,皆自歙山發源,石嶺合流,復東注十里至三渡入武強溪。
龍溪 在縣東北。發源淳安出燕源,南流至縣東一里,入武強溪。
躍龍泉 在縣南二十步。相傳有雙鯉從地躍出。
渼井泉 在縣南八十里。大旱,可以濟田。放生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龜石山下。
二石池 在霞源山。臨崖瀉為瀑布,聲傳岩谷。罟網溪 在縣南。自衢境發源,東北經鳳林溪至萬年鄉,名曰「罟網。」 復西北流至岩下入武強溪。
靈岩溪 在縣西北。源出靈岩山下,東流南十五里入武強溪。
石下潭 :在縣東二里。
百丈漈 在縣西五十里霞源山。頂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震岩谷。《後村岸 》,在縣南四十五里。
洪橋岸 在縣西五十里。
姜村岸 在縣西十五里。
皁角灘岸 在縣西五十五里。
放生池 在縣東,今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