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2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一卷目錄

 嚴州府部彙考五

  嚴州府兵制考

  嚴州府物產考

  嚴州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十一卷

嚴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

嚴州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城守營 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馬戰兵一百八十名,步戰兵二百一十六名,守兵七百五十五名。

守禦所千總一員。添設領運千總二員

嚴州府物產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稻屬

秈糯 二種,其熟有早、中、晚三時,其粒有紅、白二色。名品最多,不能悉載。

麥屬

大小麥 二種。大麥有紅白色。小麥有光頭蜈蚣諸品。又有蕎麥、𥣬麥為別種。菽屬。

大、小菽 二種,有青、赤、黃、白、黑、菉諸色;又有田豆、佛豆、蠶豆、虎爪、虎斑、貓兒、蜂兒諸豆,名品不一。

麻屬

麻 有黃、白、黑三色。

蔬屬

油菜   、白菜   、莧菜。

芹菜   、芥菜   、菘菜

甜菜   、薺菜   、苦菜。

石衣   ,苦藚   。芫荽。

蔥    、葫蘆    、蕨菜

絲瓜   、萵苣    、茭白

蒜    、韭     冬瓜

黃瓜   ,甜瓜    。茄子。

蘿蔔   、芋     、筍

薤    蒲

蔊 俗名山芥菜

果屬

梅    、李     、杏。

柿    、橘     、銀杏

桃    、《柰     梨》。

栗    、橙     、西瓜

棗    、櫻桃    、《石榴》

楊梅   、菱     、《葡萄》

花紅   枇杷

花屬

芍藥   、荼。請幫助識別此字。    山丹、海棠、   薔薇、    山茶。

山礬   、金蓮   ,紫薇。

《玉簪   百結   》。《剪金》

蘭    、梔子   。《金錢》

紫荊   、百合   、《水仙》

蠟梅   、菊    、《木槿》

瑞香   芭蕉   、《米粞》

郁李   鳳仙   《葵》。

雞冠   萱艸   月月紅,

蕙    ,杜    《石菊》。

躑躅   杜鵑   滴滴金。

草類

鳳尾草  、狗尾草  、馬蹄草

蒿    、艾    、龍鬚草

蓑衣草  、穿心草  、荇

《刺虎 》味甘。葉凌冬不凋。

草龍膽 性苦寒,似膽。

竹類

金竹   、斑竹   、貓竹

早竹   、箭竹   。紫竹。

《水竹   》《筀竹   》《苜竹》

石竹

木類

松    杉    《楓》。

桑    穀    柏。

梓    、《樟    、柘》。

楮    、檜    、桐。

榆    ,柳    、楊。

槐    ,檀    樸。

楝    桕    冬青白櫟   。椿    「黃櫟。」

黃楊

羽類

雞    《鴨    鵲》:

燕    鷴    ,鵝。

鴈    、《雀    鷂》

鷗    ,鸛    鳩。

鷹    《鴉    鶿》。

鶯    、《鴿    雉》

竹雞   、《鴛鴦   》。《姑阿》。

《子規   》畫眉   《啄木》。

《百舌   》鸕鶿   鴝鵒。

鶺,鴒   青。請幫助識別此字。   布穀戴勝,   鷺鷥   伯勞。

練鵲   透,倉   《鴟鴞》。

「告天   。」 《春絲   山谷》

白頭公

毛屬

牛    。驢    。羊。

豕    :犬    貓。

虎    、豹    、豺

獾    :猴    狸。

獺    ,鹿    麞,麂     ,麋    兔。

鼠     :野豬   、松鼠

竹鼠

鱗類

石斑魚   。鯉魚   。鯿魚。鰣魚    。鰱魚   。蒻葉魚。

鯶魚    、鱧魚   鱖魚鯫魚    鱸魚   《鱭魚》。

鯖魚    鯰魚   。鰡魚。

鰍魚    、白魚   、鰻魚。

黑魚    、鯧魚   。潮魚。

河豚

甲類

蜆     ,龜    黿。

蟹     :蝦    鱉。

蚌     螺

蟲類

《蠶     蠅    》螢。

青蛙    、蟋蟀   、《蜻蜓》

《螳螂    燀    》蚊。

蟻     :蜜蜂   ,蝦蟆。

蚯蚓    、地蠶   、蜘蛛。

《蝙蝠    》《蜈蚣   》。《螻蟈》

蜣螂    桑牛

貨類

《絲     布    線》:

蠟     紬    絹:

藤     :蜜    箬。

酒     炭    、《木柴》

苧麻    棉花   末香。

麻油    、菜油   ,葛麻

黃麻    蕨粉   、清油。

桐油    、石蕈   、石灰

桑皮    、墨煤   、靛青

殼皮    草緪

漆紙 出建德淳安

嚴州府古蹟考一  通志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建德縣附郭。

嚴陵釣臺 在府城東五十里七里灘內,嚴子陵先生披羊裘釣澤中處,嚴郡所以得名。遂安毛際可曰:「子陵莊先生,後世避漢明帝諱,易『莊』為嚴,不過史臣難於記載,而姑遷就其文。如唐以諱故,易淵明為泉明,今人未嘗稱泉明也。宋以諱故易桓公為威公,今人未嘗稱威公也。即莊周、莊蹻之屬,漢世亦當易之以」 嚴。今人未嘗稱嚴周、嚴蹻也,而獨於先生之姓,則胡為易之?按《縣志》,上立二碑,亭一刻「高尚其志」 ,一刻「不事王侯。」 在富春山頂各有石,俱可坐十餘人,名為嚴陵釣壇。東西兩臺對峙,高百餘丈,下瞰大江,古木叢林,鬱為藪麓。自漢迄宋,荒蕪不治。宋景祐中,范文正守睦始建祠於臺,繪像以尊之。明正統元年,知縣萬觀各建一亭於臺上,歲久傾圮。弘治元年,知府邵珪重建。四年,知府李德恢復葺之。

釣臺十九泉 在釣臺江心。陸羽與李秀卿評水,分為二十等,而以揚子江中冷水為第一,嚴陵灘水為十九泉。今城北玉泉出烏龍山麓,其水香甘,尤宜茶。殆所謂「乳泉石池漫流」 者也。建安山古鐘 ,鐘上有銘曰:「是鐘改作,權比千鈞。扶世立教,用警晨昏。庶眾省念,由此聲聞根塵,以脫入眾妙門。」

儡石 石在儡石巷,水冒石上。有銘曰:「偉哉儡石,作鎮此州;顯晦以時,災祥實由。制服貔彪,消殄巨蟊;桑麻遍野,榖麥盈坵。千億萬年,世沐洪庥。」

胥村 在府城東四十里。舊傳伍子胥逃難抵此,因名。又有胥水、胥嶺。

黃饒村 在府城西四十里。相傳唐黃巢將寇郡時,異僧陳尊宿織大草履置此村。賊至視之,曰:「彼有人焉。」 遂出境。俗謂黃巢所饒,因名。千峰古榭 在府治東北偏,跨子城上。自唐有之。宋景祐中,知州范仲淹重建。紹興間,潘良貴重修。

賀城 ,此建安開設郡縣舊址。在淳安雉山對處。

三墩 一在通判廳治前,一在建德縣廳治前,一在水南,俗傳為「郭璞窨。」

「凌仙角 」 在子城西。俗傳為唐刺史康希仙飛昇之處,因以名之。事雖不經,姑存其舊。

「大悲古井 ,在兜率寺西北,陶土為欄,蓋開寶三年三月也」 ,且識。是年米斗二十錢。

宋州衙 ,在子城內正北。宣和三年,知州周格重建。

宋州院 ,在州門內街西,知錄參軍廨舍在內。宋通判廳 ,在遂安軍門內西街。

宋添差通判廳 在東山下。

宋觀察支使廨舍 在遂安軍門內東偏。宋節度推官廨舍 在遂安軍門內東偏。宋觀察推官廨舍 ,在遂安軍門內東偏。宋司戶參軍廨舍 ,在遂安軍門內東偏。宋司理院 在州門內街東,司理參軍廨舍在內。

宋司務監官廨舍 在稅務內。

宋新定驛 舊在州南門外,謂之「行衙。」 後改為「路分廨舍。」

宋貢院 舊在兜率寺西。淳熙中,知州陳公亮就州學西鼎建。淳祐中,知州趙孟傳增創西廊八間。今廢。

宋都倉 在子城東門內街西。

宋平糴倉 附於常平倉。寶祐戊午,知州李介叔置,以備凶荒。郡人黃蛻為之記。

宋軍資庫 舊在儀門外街東,後移「回易庫」 廢址為之。

宋甲仗庫 在州衙大廳西廡樓臺上。

宋回易庫 在儀門外街西。

「宋公使庫 」 在州衙大廳東廡內。

宋架閣庫 在州衙大廳東廡樓屋上。

宋「抵當庫 」 在州東隅比較務。

宋「抵質庫 」 在遂安軍門內東。淳祐辛亥,知州趙汝歷以舊醋庫改建。

宋醋庫 在遂安軍門街東。

宋合同場 在州西善利門內坊。通判楊敬之重建。

「宋都酒務 」 在州門外街西。

宋比較務 在州東下市。

宋贍軍務 ,在和平門外西陪郭塢口,後省。宋都商稅務 ,在比較務,後移至定川門外一亭為之。

宋東津稅務 在東津,舊以東館亭為之。宋神泉監 在望雲門外,宋神宗熙寧七年置,舊取婺州宋康縣銅山場以鑄錢,後取信州鉛山縣銅錫為之。監官廨舍在監東。

宋安養院 在朝京門外。淳祐壬子,知州趙汝歷即神泉監廢址為之。

宋行衙 二處一在儀門外東,開寶己未,知州謝奕中以新定驛改建,即軍資庫舊址。一在都稅務西,淳祐丙午,知州章大醇改建,即多慶園舊址。

知州題名記 在大廳:一宋紹興四年灊山牛翌撰,一宋琴川冷世光撰。其碑陰一刻《張魏公釣臺詩》,一刻《重修軍門耬記》。

《進士登科記 》在州學。宋嘉祐三年,殿中侍御史知州事趙抃撰。

東館 在府城東東津,舊有東館樓,錢文肅公更其名曰《分歙後樓》。廢後作亭,為檢稅之所。紹

興八年,知州董弅命增窗戶,榜曰「東館」 ,以待往來艤舟者。

思范亭 在府城西資福寺北偏,即竹閣舊基。明景泰四年,知府劉綱重建。祠塑范文正公仲淹像,而以東萊呂成公祖謙配,扁曰「政教祠。」 士民惟稱為「思范亭。」 郡人胡莊懿拱辰為記。嘉靖己未,文正裔孫范惟一來督學政,按嚴校士,議增南軒張公栻,並祀為二先生。祠前為坊,曰「思范」 ,規模益壯。郡人吳世良記。

竹閣 在府治西,能仁寺南偏。宋景祐中,范仲淹守郡日,嘗登閣賦詩,後人更名「思范。」 紹興九年,整葺復舊。明嘉靖間,提學范惟一改建層樓,仍舊制。至今修理。

石船 在縣東二十五里。長一丈二尺,其狀如船,故名。舊《志》云:「在胥口西半里,瀕江叢石中,長一丈有半,宛然小舟也。春水退,鄉民視舟中沙石多寡,占一歲糴事。」 沙淤糴賤,蓋民食仰汎舟,惟恐糴梗,故嗜讖如此。

「天井 」 在百照前山,宋江公望所居也。絕頂上有石厓,下有石井,若鑿成者。然公望常使僮將絲一輪墜之,絲盡尚未終其底。每天欲雨,則雲霧黑,疑有蛟龍居之。

烏石寺 在烏石關高山之上。岳飛、張循、王俊、劉太尉以勦寇過此,題名。劉不能書,令侍兒意真代書。姜堯章題詩云:「諸老凋零極可哀,尚留名姓壓崔嵬。劉郎可是疏文墨,幾點胭脂點綠苔。」

淳安縣

血湖 在縣西永平鄉堨之東。相傳方儲兄儕、弟儼二人為張相張林讒,以五月五日引刀自刎。兩血相濺,高二丈餘,湖水變赤,故名。今湖已成田。

柵源 在縣東五十里。吳賀齊與山越戰,樹柵於此。

時里石門 在縣西四十里。孫和太子避難至此,逢大雨,平地盡沒,即以白牛白馬祠祭天地神祇。三日雨歇,見有石門儼然,今跡見存。「齊丘讀書石室 」 ,在縣東北三十一里蔗山之旁。五代時,宋齊丘讀書於此。

始新縣故址 ,在縣西六十里永平鄉,本漢歙縣之葉鄉新定里也。賀齊分丹陽之歙縣立《始新縣》,即其地。隋大業初移雉山。

雉山縣故址 ,在縣南二里。隋大業初,遷改雉山縣,仍為州治。唐神功元年,州移建德,而縣治移今治。

太子城 在縣西三十里梓桐鄉普悉山之巔。相傳晉太子避地於此,築城其上。其西有石山、石虎喦、石虎溪,今跡猶存。

綿沙村 在縣西八里。舊《志》云:傍山依壑,素波澄暎,錦石舒紋。官軍吳喜聞而造焉。鼓枻遊泛,彌旬忘返。嘆曰:「名山幽谷,果不虛賞,使人忘朱門之志。」 錦溪、錦坑、綿嶺,皆在此地。

仙壇 在縣西北。岡阜隆起,松竹茂密,真塵外境也。《隋志》雉山縣有仙壇山,蓋謂此有洪氏,即其中架屋數楹,以待方外之士。

廢昌亭 ,在縣東十里。梁天監二年,郡守任昉於此亭送許由。

雙玉里 舊名賚爵,因居人有竹一本二幹之異,故名。瀕溪為樓,名「天邊風露。」 邑人方逢辰「記。」 招賢里 舊名富村,在縣西七十里,宋融堂先生錢時所居也。郡守錢可則以先生應時起之,改今名。

古渠 在縣治南。引西山泉橫貫市中,遇大比年濬之。多預薦者,率以為驗。宋元豐、淳熙間,知縣何友直、陳曄皆嘗浚治。邑人方仲謀、方有開皆有記。唐吳融《翫新安流水》,有「一渠春碧弄潺潺」 之句,即此也。

堨村石堨 ,方仙翁指溪中石脊,可作堰溉田。傍岸一石喉,徑通水道。籍千畝之利,民立廟祀之。

泉亭 一名「冷水亭」 ,又名「仙翁井。」 相傳方仙翁過此,以杖指其地,而泉湧出,故名。泉味甘冷,有時疾者飲之輒愈,乃邵、余二姓世居之地云。宋縣衙 在縣城正北。

宋丞廨舍 在縣衙西

宋尉司 在縣衙西南

宋監稅務官廨舍 在縣衙東南。

宋酒務官廨舍 在縣衙東南。

宋新安驛 在縣城西,舊名「青溪驛。」

宋縣倉 在縣衙內東偏。

宋酒務 在縣衙東

宋稅務 ,在縣衙西南。

《方仙翁碑 》在廟內,唐左臺監察御史張文成撰。

《紹興籍田手詔碑 》宋丞相曾懷立。

北山堂  、敬止堂  、慶光堂  、遠觀堂、融堂 俱在縣七十里。邑人錢時建。慈湖楊簡為書「融堂」 二大字,門人因稱時為「融堂先生。」 知行堂  、顏樂堂 俱在縣北五里石峽書院內。

尊睦堂 在縣西二十五里。邑人洪思騫建。有《累科子孫題名碑》在焉。

萬溪書堂 邑人方有開建,紫陽朱熹為書其扁,今廢。

萬卷樓 在縣東四十里。邑人郎中吳福致仕,建樓貯書,學士王獻書其扁。

褒恩樓 在縣西六十五里。封宮保尚書徐宗顯士威建,尋燬。嗣孫參政徐楚重建。

誥敕樓 在縣西六十里。邑人徐楚建,以貯累朝誥敕,狀元楊慎書扁。

五經樓 在縣西八十里何溪。邑人副使徐廷綬依宋《五經》先生徐陟舊址重建。

經史閣 在縣西七十里。宋錢時歸自史館,築「經史閣」 以貯所著諸書焉。

聯輝閣 在縣西六十里文殊庵內。宋胡一之、南逢誠一讀書於此,聯登進士第,故名。錢時有詩云:「兩賢高躅名千佛,三世傳家共一燈」 之句。冬窩齋  、安素齋  、蜀阜齋 俱在縣西七十里。宋錢時建。

高齋 在邑西五里,邑人洪揚祖所居。錦溪洪夢炎有《高齋記》。

主善軒  、成德軒  、鳴玉軒 俱在縣東龍山下。縣尉顏玗有《記》。

萬壽亭 在縣西瀕溪。宋時建,為祝聖放生之所。

《物外亭 》在縣南南山之上。

皇華亭 在縣東二里。舊名「迎恩樓。」 明成化十二年,知縣汪貴即舊基重建,改今名。

「巋然亭  」 、「歲寒亭  」 、《詠歸亭》。

「止亭   」 、「《山翁》亭  。」 「滄浪亭。」

「亦亭   」 、「可亭   。」 《野翁亭》。

蜀阜新亭

皆喜亭 在縣南七十五里遼嶺之巔。其山峻絕,跋履而憩者,至此皆有喜色,因以名亭。壽星亭 在縣西,邑人尚書胡拱辰建,學士程敏政《記》。

青雲亭 在東湖里。宋進士胡棨建,孫胡坤修,知縣林壆為之記。

錦溪館 在縣東,舊名新安驛。宋淳熙辛丑,知縣陳曄重建,改今名,仍自為記。中有「繡衣堂」 ,孝廉王勉中書扁。

雉山館 在縣西南,五代時建。

古城精舍 在縣治西,邑人應顥建。明萬曆間,裔孫察復之。知縣戴庭槐題其扁曰「臨流仰止」 ,又為之記。

雲林書舍 在邑西七十里梓桐鄉。邑人盧中仲建,徐尊生為之記。

思臺 在邑東二十五里。元姜兼所居,旁有小阜特起,與釣臺相似。兼既終喪,登其上,望墓哀慟,舟人過客往來其下,指為姜孝子哭母之臺。《風詠》臺 在邑西七十五里橫塘。邑人御史王賓建,取「舞雩風詠」 之意。

文昌臺 在邑東湖水口上。明萬曆甲申,知縣蕭《丐砠》創建。

萬花草堂 在邑西七十五里萬花谷中。邑人徐楚建。中有水碓魚池,清泉白石,宛如盤谷輞川之勝。

嘉樂堂 在邑東三十里雲坡,邑人吳希哲致政歸建。貯書訓子孫,以自娛樂。禮部尚書陳盟為題扁。

青溪《勝概》樓 在邑治南。明弘治中,知縣劉篪建。隆慶六年,邑民鄭元桂等十六人建議造樓三間,中通往來,避風雨。其旁餘屋,賃與居民,取其廛值以為修葺費。

「天邊風露」 樓 在邑東三十里。邑人盧玨建,狀元方逢辰為之記。

登雲樓 在邑東,方逢辰讀書所。《蓬萊山人記》:「白雲樓 在邑東五十里。邑人邵炳為富陽簿,秩滿而歸,築樓以隱,人號白雲先生。」

賜書樓 在邑南七十里芝山之麓。邑人商輅建,以貯御賜書籍。子少卿商良輔重修。

浩然樓 在邑西隅,邑人教授汪一淳建。宜興。

進士蔣瑞卿為之題扁

鎮東閣 在邑西八十里。邑人邵猶建。明萬曆五年修。

寶綸閣 貯周宗誥敕,邑令潘雲鳳為題扁。寫易軒 在邑東五里石峽,翰林王禕「記。」 南峰亭 在邑治南,舊名「青溪勝概亭」 ,宋方仲謀有詩。

青溪亭 即南峰亭舊址西。明成化間,知縣汪貴建。隆慶四年,知縣鄭應齡重建。學諭錢貢書扁曰「江天小閣。」 萬曆五年,知縣戴庭槐更其名曰「小星槎」 ,有記。

鶴跡亭 在邑東北二十五里鶴跡石之上。明洪武初,邑人方均甫建。

澗松亭 在邑西六十里,邑人徐楚有詩。「憩勞亭 」 在邑南義合里,順治十年知縣張一魁題扁。

青溪砥柱亭 在邑東,送迎駐節之所。明萬曆癸未,知縣蕭元岡市民地構亭,大學士王錫爵為《記》。

龍亭書舍 在邑東龍山下。宋方蛟峰先生故居遺址。邑人鄭遂卜築於此,以為子孫誦讀之所。

齊城「書舍 」 在邑西隅,元自然「夏先生故居」 遺址。邑人儒官汪一通築室於此,種花蒔藥,為游翫之所。

桐廬縣

古城 在縣治西二十五里。《輿地志》:「吳黃武四年築,隋開皇九年,并縣入錢塘,其城遂廢。」 今孝泉鄉漏港灘有故址存焉。

古縣城 在桐廬鄉,去縣治西北十五里。唐貞觀二十年,廢桐江西岸城,改築今舊縣是也。縣治城 ,唐開元二十六年,廢古縣城,改築於此。

許邁隱居 ,在縣西五里常山。

方干故居 ,在縣西三十里釣臺之東南,地名白雲源。干有詩「吾家釣臺畔」 是也。子孫至宋猶盛。范仲淹詩:「風雅先生舊隱存,子陵臺下白雲村。」 唐朝三百年冠蓋,誰聚詩書到遠孫。

古嚴州城 在桐江西岸,去縣治四十五里。隋仁壽二年,鴻臚寺丞蘇綸築。唐武德四年,王雄誕、李子通,於此置嚴州。八年,復為縣。貞觀二十年,縣移桐廬鄉,城遂廢。

唐寓之城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地名舒灣。相傳晉末時,孫恩寇江表,邑人唐寓之督率鄉閭共築此城以禦之。按《一統志》,寓之南齊時人,嘗據此築城以自保。今遺址尚存焉。

董舉圻 在縣西三十里。五代時,里人董舉居黃山孝子泉側。天旱泉竭,舉齋沐露禱,運石下流以瀦水。既而大水漲,沙石遂成圻,後人稱之客星亭 在縣釣臺,舊為客星閣。宋紹興四年,郡守顏為建。明弘治間,知府李德恢重建,改閣為「客星亭。」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府任風厚捐資重修。

黃巢寨 在縣七都岑山。山頂平曠,至今猶有小石,形如刀箭矢鏃者在焉。

黃巢墩 在縣西道旁。相傳巢兵過,鎗頭挑土而成。

分水縣古額 草書「分」 字,縣令有作聰明者,謂非字體,宜真書二字,刻而立之。是年,邑境惡民有持刀殺人者,蓋分為八刀也。州縣牌額,關於吉凶,以故不敢輕改。

劉元珦宅 在舊縣。元珦,蕭梁時人,仕至中書舍人。時武帝好佛,臣下多化之。天監二年,珦奏捨宅為「寧國寺。」 宋雍熙中,縣令刁衎有碑,今不存。

錢王水穴 在赤州嶺上。相傳,錢武肅王微時,曾憩於此。其當膝處成穴,有泉湧出,因名。宋馬驛 在縣治東市心舊鹽倉基移圓通寺前,三遷至此。

宋酒稅務 舊在西塢,後徙縣治東北。

宋監酒稅官廨舍 在縣衙東。

宋酒庫 在縣治東,慶豐樓之右。

宋醋庫 在桐江驛之左。

宋敕書庫 在縣治之南樓。

宋常平省司錢庫 ,在縣治之西廡。

「桐廬縣」 三大字 ,宋左散騎常侍徐鉉篆。始,秣陵刁衎與鉉共事江南,後歸朝,而衎為桐廬宰,鉉以率更令留禁中。雍熙三年四月,衎乃以板素往京師求於鉉,得之,揭為縣額,以其墨蹟藏敕書庫。皇祐中,縣令劉斁恐其速壞,乃摸其字刻石。吳郡張伯玉為記其事於石。南渡後二刻。

俱在縣衙,而墨蹟經亂不存矣。

招隱堂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祠堂之東。宋紹興八年,郡守董弅建,以待往來瞻禮、登覽者憩息焉。

清風堂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祠堂之西。宋淳祐七年郡守趙汝歷建,乃書院之講堂也。如春堂 在縣東二十步。吏部尚書姚夔建。慶豐樓 在縣治東。宋時酒壚寄焉。

合江樓 在縣東一里合江亭畔。明景泰元年,遞運所大使溫繼建。棟宇翬飛,巍然江表,亦登覽之勝也。

遂高樓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淳祐間,郡守趙汝歷建。元至元中,總管羅廷玉重修。竹樓 在縣西北三十里安樂鄉。按《縣志》,「晉戴顒父子寓桐江,王羲之往訪之,因遊於此,作竹樓。」 今廢。

御書閣 在縣學東南。宋紹定六年,理宗親洒宸翰,頒勸士子,知縣趙汝驤建此閣以貯之。崢嶸穹聳,士習益勵。今文昌樓即其舊址也。聖醮閣 在縣治北城隍廟之側。縣令劉揚祖建,立碑石祝延聖壽,因創此閣。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重修殿宇,仍建醮閣三間。今遺址猶存。

競秀閣 在縣東二里覺度禪院之右。上戴桐君山,下瞰長江,樓觀翬飛,上摩星漢。昔人比之浮玉,又號為小金山。宋時米元章嘗登此閣,愛其清致,名之曰「競秀」 ,並書榜焉。宣和間燬,紹興十一年,僧道林即舊址重建,江陰曹崇題於壁。清芬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白雲源。宋景祐間,范文正守睦州,謁方干故居,有詩。

高風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東。宋紹定元年,郡守陸子遹建。

雲峰煙水閣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淳祐七年,郡守趙汝歷建,後改為「山高水長閣。」 元至元元年,總管羅廷玉重建。

「懷仁齋  」 、「《義輔》齋  」 、「明善齋。」

「希賢齋  」 、「尚志齋  」 、「修己齋  」 :以上俱在「釣臺書院」 內。

羊裘軒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之前。宋紹興四年,郡守顏為建。淳熙五年,郡守蕭燧重修。清風軒  、高節軒 俱在釣臺祠堂。明正統元年,知府萬觀建。

瑞芝軒 在縣北四里禪定院內。宋紹興間,張魏公浚訪分水王司諫縉,道經浮橋,憩於寺中,經宿而芝草挺生,人皆異之。僧為構「瑞芝軒」 ,以表其祥。

觀魚軒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按《縣志》:在質素鄉。俞星叟隱居金谷山麓,鑿池構軒,扁曰「觀魚。」 魏新之往訪,遺詩云:「嚴子臺東老叟居,星翁原是客星餘。青雲有路無心向,鎮日觀魚不釣魚。」 雙清亭 在縣治後山上。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建。登亭一覽,而邑之山川舉在目前,亦勝景也。知縣袁韶嘗有詩,碑刻在焉。

碧空亭

更清亭 在縣治後雙清亭右,宋景定四年,知縣胡太古建。

艤棹亭 在縣治南。其地瀕江揖山,頗為雄勝。宋嘉定間,知縣趙汝憚創以為迎憩之所。今縣埠巡警樓,其故處也。

合江亭 在縣治東桐江口,舊名「濟亭。」 宋治平間燬,知縣曾黯重建,名曰「臨江亭。」 既而元絳以給事中知福州,經是邑,復改為合江亭,以桐、睦二水會於此也。亭壓邑城之東隅,群山列其前,兩江走其下,上接子陵之釣瀨,下揖桐仙之舊隱,最為勝景。邑令鄭琡每送客於亭時天淡秋高,風清月白,前汀別浦,清笛數聲,聽之灑然。砥如亭 在縣西北三十里浪石地方。宋紹興中里人袁昇建。時司諫王縉以論秦檜罷歸汾陽都督張浚往訪之,會於此亭之下。因地勢坦夷,榜曰「砥如。」 自是往來者多留題焉。

許劍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對岸,謝翱墓之右。翱以季札久湮,朋友道喪盡,吳越無掛劍者,思合同志氏名,作《許劍錄》,勒石未就。及翱歿,友人方鳳建亭於墓右,從翱志也。今遺址略存。玉泉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之下。宋淳熙中,郡守陳公亮以釣臺東偏泉色如玉,於是建亭江濱,榜曰「玉泉。」 今廢。

錦峰繡嶺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峽中。元至正元年,總管羅廷玉建,後燬。明正統元年,知府萬觀重建。今廢。

三公不換亭 在縣西三十五里,富春山之前。

元至正元年,總管羅廷玉建。

桐君塔 在桐君山,高七級,不知何時所建。宋景定元年重修。明正德間為雷火燒壞。隆慶元年,知縣董仕禎鼎新之。桐君山,縣之青龍也。昔紹興間,邵武鄧守精於風水,謂宜建二塔,以應龍角之象,且山勢頗走而不守,庸是以壓之也。安樂塔 ,詳載《安樂山下》。

便民倉 在城隍廟東。知縣李堅新建,以預備倉值歲凶,必申請,然後得發,緩不足以濟民急,復鬻所乘馬駒糴穀收貯於此。遇饑,不待請於上,輒發以賑之。明成化間,民居墊於洪水,舟楫通市中即以舟載米,沿門散給,其便類如此,至今德之。正德十年,知縣吉棠因倉朽,以所儲歸於預備倉,而便民倉始廢矣。

聽松軒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俞深構軒,為著書之所,以軒側多松,嘗慕陶弘景之愛松風,自號「聽松道人」 ,而軒以名焉。

「戴顒隱所 」 在縣東二里許,即戴山九田灣也。「章邑里 」 在常樂鄉,唐進士章八元家居於此。公為桐江詩祖,現有子孫各居,其流裔盛於江西之餘干縣。

拱翠亭 在舞象山前。昔有亭,以為送迎憩泊之所,今廢。

皇清康熙六年,柴必科重建於寺前。

汐社亭 :在釣臺南。宋謝翱等建,取「晚而有信」 之義,今廢。

望江亭 在常樂鄉。昔有詩僧立亭其上,以望江流。有詩云:「片帆忽逐飛鴻去,知落誰山第幾重。」 其登高望遠可知矣。久廢。

自在亭 一在縣西十里。明崇禎年,僧圓融建。一在下航埠。嘉靖元年,邑人吳懋昭、吳天釪等,募義鼎建。

回風亭 在遞運所前,瀕江。明正德二年,驛左居民罹火災,知縣丁楷仰天籲拜,火遂息。邑之人士立亭,樹《回風感異》碑於其中。淳安參政邵新記。內有云:「亭以回風名,誌異政也。」

碧泉亭 在縣治西六里。明弘治間,義民俞暉建。亭旁有泉,湛然清冷,往來行人多飲於此。今建小庵於亭東。

履旋亭 在縣西北周田嶺。郭希道、吳德元同建。

永樂亭 在縣西剌子嶺,郭希道建。

一覽亭 在縣西二里圓通寺前。亭下一顧視間,江山風景,盡在目中。僧海德募章應悌建「挹清亭 」 在上航埠,先構木為之,歲久傾廢。明嘉靖二年,總旗邢璽易以石柱。旁設坐石,待往來者可以憩息焉。

步雲亭 在孝泉鄉芝廈。明天啟年間,僧圓融建。

從容亭 在浮橋北岸。明正德二年,鍾山吳叔鋼建。

繼善亭 在至德鄉宅里。姚榜建,以祈善之永繼也。

《月山亭 》在鍾山鄉范家嶺。

且坐亭 在浮橋渡南岸。明正德二年,鍾山吳叔鋼建。

慶協神人亭 在廟山嶺。明嘉靖二十一年,邑人姚僖建。

惠濟亭 在縣治西二十里。邑人俞一中建。其亭柱有《聯句》:「綠渚艤仙舟,湖海漫同憂世夢;瑤亭憩征旅,風波暫息濟川心。」 又造《義渡船》。厚倫亭 在至德鄉,皇甫深募族眾建。

清風亭 在縣治南二十五里。明萬曆二年,里人徐天俊、徐道卿同建。

淳風亭 在至德鄉,姚氏建。

高峰亭 在孝泉鄉。明天啟二年,僧圓融建。「通濟亭 」 在上航埠,為往來憩息之所,夏月僧人施茶。

豐樂亭 在常樂鄉,明萬曆年建。

遂安縣

古靈鐘 ,在遂安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十月二十九日癸卯,洞神宮道士黃智遠募鑄,重三千觔。後遷於縣治東樹聲樓,款制與近代迥別。寶光照人,聲聞十餘里,方蛟峰作銘。羅漢松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惠安寺前樹也。舊《志》云:「寺係唐時建,有羅漢松二株,大數十圍,相傳開山僧所植。自唐迄今,殿宇屢毀,而」 樹獨蓊然對峙於門之兩傍,隆萬間猶存其一古枝木 ,在縣十一都山頭,相傳唐時物,虯枝盤鬱,覆地幾數畝。明初為紅巾賊所焚,祗存其半,猶大數十圍,樹中可容十餘人。

古虯松 在縣西六十里琅琯嶺。根柯斑駁,枝若虯龍,蟠覆數畝。每風雨將至,則翱舞作吼聲。相傳是秦漢間物。

宋縣衙 在縣城內正北。

宋主簿廨舍 即縣西廢驛為之。

宋尉司 在縣衙東

宋新定驛 在縣衙東

宋稅務 在縣衙東

宋縣倉 在縣衙南

宋平糴倉 在縣衙南

迎恩樓 在縣東一里。明永樂十二年,知縣胡子澄建,今廢。

魁星樓 在縣學明倫堂後。明正統三年,縣丞胡海建,今圮。

樹聲樓 遂有巨鐘。舊無鐘樓,權置東城之閣。明萬曆元年,知縣吳撝謙於獅山之左建樓懸鐘,扁曰「樹聲」 ,自為之記。按《縣志》,崇禎八年圮,知縣朱輅重建。鐘聲清越,聞十餘里。

清暉閣 在縣郭內。相傳宋時建,郡人姜師仲為之「記。」 久廢。

潺湲閣 在縣南二十五里。唐會昌六年,縣令李公廉建,久廢。

文昌閣 在縣治東一里。

超然亭 在道登山。按《縣志》,「縣東一里循光霽巖而上,明隆慶間知縣周恪建,今圮址存。」 仰高亭 在獅山書院之後,狀元臺之下。按《縣志》,明萬曆二年知縣吳撝謙建,名仰高亭。三十四年知縣詹爾達重葺。三十八年知縣諱晟重修,改名漱芳。

狀元臺 在憲司。宋狀元詹騤之遺跡也。按《縣志》:「五獅書院後,巨石聳踞,高三仞,二池分列,宋樞密詹大方故宅也。從孫騤,淳熙二年第一人及第,故名。」明嘉靖間,知縣錢籍修治,建亭其上。萬曆間,知縣吳撝謙修。三十八年,知縣韓晟重葺,四圍并。請幫助識別此字。道,護以石欄,額曰「雲梯」興文臺 在縣東二里,知縣吳撝謙建。按《縣志》:在卯方直立水中,遂邑人文之盛自此始。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姚永康建,重建文昌閣於上。

摘星樓 在縣西洞神宮,明洪武間,道士胡至柔建。

遂安廢城 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德四年,遷縣治於今處,故城廢而址存。

宋鳳林巡檢司 在縣南二十里。建炎間置。薰風亭 在縣治內川堂西。元縣尹邊玉律建。明知縣胡子澄重建。今廢。

至善堂 在公廳左。巖姿亭依山為之。按《新定志》,「縣署舊額宏麗,有製錦堂、戴星閣、清心、登雲、飽山、魴橋、貯清諸亭。」 宋紹定己丑皆燬於火。蘿蔓塘 在縣東十里。唐天寶間,有余大康者,由京口遷居於此,四方余姓多宗焉。龍游余子文為陸州兵曹,過此有詩。

宋名儒詹儀之狀元詹騤故里 ,在十六都方塘瀛山書院之東。

王蘭榭 在十都

迎曦臺 在縣東一里五通廟前。

六星亭 在縣東二里許。明萬曆間,知縣韓晟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梁浩然、知縣劉從龍重修。邑

人方象瑛記

易飲亭 在縣東三十里金雞石。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馬呈鼎建,設茶以濟行者。

青雲樓 在儒學左,文昌祠上。明隆慶四年,知縣周恪建。

三井龍王廟 在靈巖。宋宣和間建,縣丞陳彥修《記》。久廢。

文昌祠 在儒學內㦸門左。明正統七年,知縣王傑建,今圮。

魁星祠 在縣治南。宋淳祐辛亥,知縣魏端介建,久圮。

壽昌縣

新昌縣故址 在縣西永平鄉六都。吳分富春立新昌縣,治於此。晉平吳,改為壽昌。唐神龍元年,徙於郭邑里,今地名曰「故城坂。」 縣城 舊在白艾里,《郭邑》里徙於此,相傳即今桂村。東臨小溪,乃七里橋也。舊城隍廟基、鼓樓舊址,寺西湖與城壕跡尚存。

宋縣衙 在縣城內正北。

宋尉司 在縣衙,尉兼領簿事。

宋監酒稅官廨舍 在縣西。

宋壽昌驛 在縣南

白艾驛 在縣西

宋縣倉 在縣衙西

酒稅務 在縣衙西

觀德亭 在縣西

利涉亭 在縣東淤堨

去思亭 在縣東郊。元至正間,縣尉海《魯丁》有善政,既去而民懷之。邑人徐友玉等建。

龍首亭 在縣東青龍山上。宋景定庚申,知縣黎舉德建。

聖水亭 在縣東青龍山上。有東嶽行祠,祠東有水一泓,清明瑩澈。民有兩詞不決者,則禱於神,以紙錢投之,直者沉而曲者浮。元至元乙亥,知縣尹子玉作亭覆其上,名曰「聖水亭。」

茶亭 在縣東青龍山。明景泰間,邑人洪以敬等建。

分水縣

招德縣故址 在縣西北生仙鄉嘉德里。唐寶應中,析分水置招德縣於此。大曆中,省入分水。鳳墓 在縣西十八里。相傳昔有人因開古塚,有鳳飛出,因名。

宋縣衙 在縣城內正北。

宋主簿廨舍 在縣衙東。

宋尉司 在縣衙西。相傳唐時建。宋政和間,簷瓦墮,有「唐會昌四年八月」 字。

宋監稅務官廨舍 在縣衙西。

宋招德驛 在縣衙東,後為主簿廨。

宋柳柏驛 在縣西四十里。

宋招延驛 在縣東五十里。

宋縣倉 在縣衙西

宋稅務 在縣衙南

濯纓亭 在縣北甘泉寺東。

皆山亭 在縣南慶雲寺前。明正統十二年,知縣李觀「重建。」

建恩亭 在縣東北

望江亭 在縣東五里

懋亭 在縣東北天目溪。

濯仙亭 在月溪院外。昔有仙濯足於溪石上,臂跡存焉。明天順六年,知縣樂武建亭以識其處。

白沙亭 在縣東。明正統十二年知縣李觀建。洞橋亭 在縣西。明景泰二年邑人王友諒建。咸若亭 在縣東二里。宋時建以為祝聖放生之所。

窪泉亭 在縣東南五里白沙嶺。

白雲亭 在縣東北十五里。明正統八年,杭人管冥重建,改名「望江亭。」

玉華樓 在縣治東,「宋酒坊」 在焉。

鎮東樓 按《縣志》,在縣之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