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8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八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二卷目錄

 興化府部彙考四

  興化府戶口考

  興化府田賦考

  興化府風俗考

  興化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八十二卷

興化府部彙考四 编辑

興化府戶口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實在人戶》、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九戶

原額民戶男子成丁三萬五千八百三十四丁,鹽戶男子成丁七丁,竈戶男子成丁七千七百二十五丁,食鹽課并不成丁六萬八千一百二十六丁口。

新收民戶男子成丁四千六百六十一丁,竈戶男子成丁五百四十九丁,食鹽課八千二百二十五口。

開除民戶男子成丁四千三百四十丁,竈戶男子成丁六百三十七丁,食鹽課七千六百七十五口。

實在民戶男子成丁三萬六千一百五十五丁,比照原額溢出男子成丁三百二十一丁,每丁徵銀不等,計溢銀八十八兩三錢九分九毫六絲二忽九微一纖八沙,共徵銀九千五百六十三兩六錢一釐五毫一忽一微一纖一沙。鹽戶男子成丁七丁,每丁徵銀不等,共徵銀九錢八分五釐六毫八忽七微二纖九沙。竈戶男子成丁七千六百三十七丁,因變亂逃亡,比照原額尚缺男子成丁八十八丁,每丁徵銀不等,計缺銀一十三兩二錢五分九釐三毫六絲二忽六微,實徵銀一千一百二十八兩六分八釐一毫一絲四忽五微五纖。食鹽課併不成丁六萬八千六百七十六丁口,比照原額溢出食鹽課併不成丁五百五十丁口,每丁口徵銀不等,計溢銀九兩五錢三釐七毫四絲八忽一微二纖,共徵銀一千一百九十一兩六錢六分四釐九毫五忽七微六纖。丁口溢缺相抵外,尚溢銀八十四兩六錢三分五釐三毫四絲八忽四微三纖八沙。

以上丁口,共徵銀一萬一千八百八十四兩三錢二分二毫九絲一微五纖。

原額屯丁一千九百五十九戶。內:

除故絕屯丁一百九十五戶。

「新收人丁」 六百九十丁。

實在人丁二千四百五十四丁,共徵銀五百九十兩九錢八分二釐一毫九絲二忽四微六纖八沙。

興化府田賦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原額官民寺、學田、園池、地塘、湖洲、山溪、港潭、蕩河、堆坡、圳渡、江坂、渙埕、樹林一萬三千七百九十八頃二十二畝八分一釐六毫九絲七忽。糧餉銀六萬八千二百四十三兩八錢五分九釐二毫三絲四忽八微九纖三沙五塵。本色米一萬一千三百九石三斗四升。內遷荒田四千九百六十二頃八十七畝六分七釐九毫一絲五忽。豁免銀二萬三千六百九十三兩三錢七分七毫三絲八忽九微九纖八沙。豁免米四千二百四十石八斗一升九合七勺一抄。

新增丈溢田一百八十頃三畝四分五釐六毫五絲。糧餉一千二十二兩一錢七分六釐八毫二絲六忽六微四纖二沙九塵六埃。

墾復田五百一十三頃八十七畝一分七釐八毫,糧餉銀二千八百一十九兩五錢三分五釐四毫。本色米四百七十四石五斗五升七合七勺。

實在官民寺學田、園、池、塘、湖洲、山、溪、港等九千五百二十九頃二十五畝七分七釐二毫三絲二忽,糧餉銀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二兩二錢七毫二絲二忽五微三纖八沙四塵六埃。本色米七千五百四十三石七升七合九勺九抄,學租銀二百二十五兩八分。

寺租銀一千一百六十四兩二錢七釐八毫六絲外附徵漁稅。莆田縣遷移有徵銀一千一百

二十兩三錢一分九釐六毫九絲,新增銀三百一十九兩六錢八分四毫;仙遊縣原額三十一兩五分六釐七毫九絲五忽。

應徵各屬縣牙雜等稅銀七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八釐二毫。

原額屯田地六百八十二頃一十九畝七分九釐八毫一絲四忽,糧餉銀三千三百三十三兩四錢九分六釐七毫四絲六忽四微七纖九沙。本色米二千四百八十三石四斗九升七合。內遷荒田七十一頃八十三畝六毫二絲四忽,豁免銀四百七十二兩二錢四分六釐四毫八絲九忽七微,豁免米一百四十五石三斗七升五勺八抄五撮。

新增丈溢田四頃四十畝六釐二毫四絲九忽,糧餉銀三十一兩一錢三分八釐二毫四絲三忽,本色米四石九斗五升三合八抄六撮。墾復田九頃四十畝六分四釐七毫,糧餉銀七十五兩七錢二分六釐九毫一忽一微六纖七沙六塵一埃,本色米一石八斗一升五合五勺四抄二撮。

實在田六百一十四頃七十六畝八分五釐四毫三絲九忽,糧餉二千八百九十二兩三錢八分八釐四毫九絲九忽七微七纖九沙。本色米二千三百四十三石七升九合五勺一抄。

興化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黃公度《學志》:「莆田,文物之邦。自常袞入閩之後,延禮英俊,儒風大振。僻在南隅,而習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

李俊,莆陽比事。莆為文物之地舊矣,梁陳間已有南湖先生鄭露書堂,唐林藻弟蘊肄業其地,歐陽詹自泉山詣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袞入閩之後也。國家涵養日久,迄今有「三家兩書堂」 之諺云。

比屋業儒俊造如林

《一統志》:詩、書為八閩之甲。

連山亙其西北,大海浸其東南。地勢爽闓,陽明用事。其為氣候,熱多寒少,有霰無雪,草木長青,田多二熟。冬月寒暑,衣服互著,或把扇。四月後,梅雨鬱蒸,磚地及石礎皆潤。五六月有雨,號「三風」,時起自西北,其來甚驟,其止亦易,或既止復作,最利田禾。其雨只下莆田洋,不及下里,或田隔丘段,亦不得雨。又盛暑時,月虹與日相交映。有一種小雨,映日而下,最害禾,俗呼「下蟲。」「此時禾正熟,微雨入其中。」 濕熱相蒸遂生虫,禾盡《白厭》又時作風癡。俗呼癡作胎古謂颶風謂四面風至也其來則風雨俱作,飛瓦拔木。食頃,有風自東來,其勢益猛,瓦溝水皆倒流,名曰「報風。」又有乾報不兼雨者,報定乃下微雨。每月二十八九多此風。或云除夜有此風,來歲無風癡。此風每歲或一二作或三四作人最畏之往往覆船有草俗呼苦蘆草其莖長其葉光若今歲葉上結一節則來歲作一風癡試之頗驗閩中之俗,大較相同。元日 先夕掃室五鼓而興,設香燭,陳果酒,以祀其先。男子則出拜親戚鄰里,謂之賀歲元宵。 自十三日夜,城中四門通衢,各設松棚,懸燈其上,里社皆盛張燈為祈年之舉。坊鄉之民,輪年為福。首醵金祀里祠,設醮誦經祈福,境內火樹簫鼓,達旦不輟。考上元張燈,《太平御覽》載《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乙,以昏時祀到明。」今人正月朢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十六日 有過橋摸釘之俗。人多出遊,遇橋則相率以過,謂一年無病,又暗摸城門釘,謂之「吉兆。」

二月二日 ,自城中及鄉村有踏青之遊,長少皆衣冠出遊。園林山寺,詞人墨客多挈榼展席,擇勝處吟賞,抵暮乃歸。兒童競採桃李菜花持歸,為新年之瑞,名曰「踏草青。」 按《歲時記》:「都人以三月三日曲江踏青。」 《壺中記》:閩中以二月二日踏青,又蜀中以正月八日踏青。俗名不同。清明 ,各家以鼠麯和米粉為粿,具醴展謁丘墓。門皆插柳,亦插於首。清明前後,鄉學生相與醵錢為酒食,邀先生及先生之友於形勝處飲燕,以餘錢奉師,謂之「光齋」 ,亦謂之「浴沂會。」 端午 ,取菖蒲及艾插門戶,飲菖蒲雄黃酒,以辟邪禳毒,為角黍以祀其先,親戚相餽送,各處龍舟競渡。

《七夕 乞巧》,稚子爭擊,瓦缶於庭。

中元 ,各家以牲醴祀先。是月十三日,人家設几懸像,謂之「迎先」 ;至十六日撤去,謂之「送先出。」

嫁女子行禮於父母之家,謂之「送紙。」

中秋 ,士人家置酒酣燕,翫月為樂,每至夜分乃止。

重陽 。士人登高燕賞,亦展謁墳墓如清明。冬至 ,各家薦角子米丸,仍貼丸於門扉間。臘月二十四日 ,各家拂塵。是夕言百神有事,上帝具蔬食米粿,畫幢幡輿馬儀從於楮上,焚而送之。至正月四日,乃迎而復之,於祀竈尤謹。按宣帝時,有陰子方臘日以黃羊祀竈致冨。《雜五行書》云:「竈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 竈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惡。

歲除 前數日,各以牲羞果餌饋送親友,謂之「饋歲」 ;除夕各具牲祀神,謂之「送歲。」 明燭焚香,張燈熾炭,坐以待曙,謂之「守歲」 ;換桃符,寫春帖,易門神,謂之「從新。」

興化府祠廟考一       縣志 编辑

本府。莆田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郡城南門外里許,洪武三年建。

社稷壇 在郡城西門外里許。洪武三年,知府蓋天麟建於北門外。嘉靖初年,知府馮馴徙建今所。

郡厲壇 在郡城北門外里許。洪武三年建在西門外。嘉靖初年徙建今所。

各里鄉厲壇 :洪武間,奉例建置不一,今俱廢。里社壇 ,祀土榖之神。

郡城隍廟 在橄欖巷。洪武三年,蓋天麟建。宣德五年,縣丞葉叔文重修。弘治二年,同知朱海建正殿、兩廡、大門。嘉靖八年,建寢殿。四十三年,重修正殿。隆慶六年,建東西兩廊。

皇清康熙三十年,道士姚于尊募建殿,廡《新神像》。

平海衛城隍廟 在衛西,洪武二十年指揮呂謙建。

興化衛旗纛廟 在衛署地,洪武元年建。嘉靖壬戌,倭燬衛署,此廟獨存。

莆禧所旗纛廟 在城東,今廢。

關王廟 在東廂教場東北。明隆慶戊辰,知縣徐執策重修教場時建。

皇清總兵王萬祥重修。

天后廟 :在湄洲嶼。神林姓;唐閩王時都巡檢愿女。宋屢有封號。明永樂初,封「弘仁普濟天妃」 ,立廟致祭。凡使海外,率皆祭禱。

皇清康熙二十年,總督姚啟聖捐俸起蓋「三門及鐘。」

鼓二樓,煥然壯觀。城中有行祠,在文峰宮。吳長官廟 ,在城北五里。祀唐吳公興。宋大觀三年,郡守詹丕遠奏賜額「孚應。」 紹興十九年封義勇侯。明永樂甲午重修,嘉靖戊戌又修。李長者廟 ,在木蘭陂下。長者宏築木蘭陂,功甚鉅,陂成而卒。民思其功,立廟於陂之南岸。宋淳祐間,更建前後二堂。前祀長者,而以林進士、黎主簿配。後祀錢妃。妃與林有創始功,故並祀。景定三年,封長者惠濟侯,錢妃惠烈協順夫人。元延祐間,於陂下更作新廟,專祀長者,而以南岸舊廟祀妃。明景泰元年,重修新廟,塑長者衣冠像,以其弟金紫大夫李容配。

錢妃廟 在木蘭陂上向障林,即宋時舊協應廟也。廟之後有祠,名「崇功祠」 ,祀十四家。十四家者:司法參軍余子復,文林郎朱伯震,武顯郎余彬,承信郎余騶,承奉郎林國鈞,承信郎顧筠,武翼郎朱公廙,承信郎縣尉朱珪,校尉朱貴,推官朱拱,作院使吳諏,將仕郎陳汝翼,推官朱賡,運使朱枚。當長者築陂時,嘗捐金佐費,捐田開溝者也。明正德六年,生員李熊利舊廟風水,謀蓋私房,徙錢妃於長者新廟之西,致十四家子孫競訟。至十六年,官判依舊廟地段,令十四家鳩工建復。萬曆癸巳,十四家重修。又維新里陂下二里許,有香山錢妃廟。妃投水時,屍流至此,香聞,鄉人祀之,號「香山宮。」 每風雨夕,隱隱見雙燈自山過木蘭,故老傳為四娘巡陂云。明鄭善夫詩:「滄海未銷錢女恨,路人惟誦李侯碑。秋深極浦生寒水,神至靈風滿素旗。」 蓋謂此也。

馮大師廟 在陂北岸。師名智日,嘗貰酒長者家,三年不責酬。一日謂長者曰:「當與子遇於木蘭山前。」 及長者應詔至莆,智日已先在。日與步水涯,以求地脈所宜。方齋禱之夕,智日於今址截溪插竹,朝成竹樊。先是唐末人問黃涅槃:「溪陂幾時可築?」 答云:「逢竹即築。」 於是長者嘆曰:「逢者馮也。百年懸讖,應在今日。」 智日又圖蒼龍。以

貽長者投二榼於江,一以上覆,一以下承而去。長者依竹為堤,功成不爽。人擬智日為「圮上老人」 云。萬曆三十六年,郡守王嘉忠委經歷方大成重修木蘭陂。大成因究開陂源流,智日實神授於長者,申請建廟於北坪古棠陰大樹下。郡守從之,遂成是役。扁曰「馮大師廟」 後廟圮附李長者祠內。康熙四十年重建。

太和廟 在興教里吳塘。「唐何玉置太和塘,溉田五十頃,嘗被侵沒,宋蔡襄特奏請復。嘉祐中,知軍劉諤始築太平陂,溉田七百頃,廢太和塘及東塘、屯前塘三所為田。熙寧中,官令撥太和田以償諤之陂作。紹興二年,里人張應六等念諤功,立廟祀之。紹定中,陂壞,知軍曾用虎重修,遂籍前田屬囊山寺僧收租,永為」 修陂之用。元至正十五年,張安節重修其廟。明嘉靖中,田沒於僧,里人訴之臬司,查復田租一百四十四石,令貯縣庫,豫修陂葺祠。壬戌祠燬。隆慶壬申,分守熊琦重建,並祀何、蔡、曾、章四公,扁曰「太平陂世惠祠。」

裴觀察廟 按《宋史》:「唐元和八年,觀察使裴次元於莆田縣界紅泉築堰瀦水,墾開荒地,為田三百二十二頃,歲收數萬斛,以贍軍儲。」 莆人因立宮祀之。正德壬申,火焚,諸生請即其地建為水南書院。其儀門東偏,仍為裴蔡祠。嘉靖壬午,里人方夢雲率眾復即舊石磐堂改建新祠,專祀裴公。後圮。萬曆甲辰復建,有記。

陳侯靈顯廟 在涵江鹽倉之西,為陳應功建。通應廟 在烏石山之陽。淳熙十六年賜額「顯應。」 廟 在北門內,舊龍埔祠也。宋乾德二年創,元豐二年更新。建炎元年,郡倅謀不軌,求助於神,屢卜屢卻。兇徒攘臂而出,若狂醉,俄就擒戮。四年賜額「靈顯」 ,尋改今額。紹興、乾道、淳熙間,累封助順威惠昭德孚應侯。

英惠廟 在前埭,舊延福祠也。宋大觀初,里社鼓自鳴,而神童黃泳賜《五經》及第。紹興間,郡人王晞亮請於朝,賜今額。乾道六年,封善應侯,後進封孚惠迪德王。

興泰廟 在後塘。神姓何,名儼,嘉州人。宋元符間,郡人方慎從守嘉州,繪其像以歸,立祠祀之。後慎從家有《鬱攸》之變,神顯其靈。嘉定三年,封嘉惠侯。

靈祐廟 原在寧真門外,舊尉廨之後。神姓詹,名持紅,有道術,能伏虎療病。及卒,人祠之。宋紹興二十七年,賜今額。「隆興」 、淳熙、嘉定、淳祐間,累封「至忠利孚惠顯烈助王。」

長壽靈應廟 在左廂衙後。神姓陳名寅,唐觀察使陳巖姪侍。巖仕閩,遂家於莆,好善施藥。里人歌之曰:「陳公食吾兮饑有餐,陳公衣我兮冬不寒,願得陳公兮壽如山。」 年九十餘卒。先一日歷言五紀,事後皆驗,民尸祝之。

惠應廟 在府治北,即今太平社也。亦名仙水行宮。按《通志》:「宋咸熙間,郡守竇彤秩滿,寓舊行衙,夜夢神人請廣其祠。翼旦詢訪至廟中,其神儼然。夜中見者,因轉囑新守許長卿,為大其祠。」 乾道二年賜額,淳熙十年封永利侯。一云:「漢時只一古廟,曰龍津,其中井泉靈異,胡道人修真於此,何氏九真人往謁之,因飲是」 水,仙眼盡開,今井入民間。梁太平元年,拓地鼎建,因以「太平」 名廟,遂寢「龍津」 之名。元至正七年,陳祖保募建。明正統間,郎中顧孟喬捐地拓建。萬曆四十年重修。

昭靈廟 在南廂之東峬。按莆陽比事真人姓趙名昇,師事張道陵,隱居鳴鶴山,嘗乘鐵舸至莆田江口,又嘗遊仙溪,鑿井以溉民田,民受其利,因號曰「聖泉。」 江口巖潯、仙邑皆有廟。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紹興八年賜今額。三十年加封「妙應。」 乾道二年加封。普祐三年莆不雨,郡守鍾離松禱祠輒應,尋增修。紹興元年加封靈濟顯應侯。廟 在壺山圳尾山。昔有陳、胡二仙隱跡茲山,後羽化,鄉人尊而廟之。宋大觀元年,郡人禱雨數應,賜額「神應。」 建炎二年,詔修天下廟宇,郡守張宗臣始拓斯廟。縣令傅丑上其靈應事跡,遂封神為顯應廟,丑為之記。

龍王廟 在壺山極頂。俱用石砌,蟹井在內。此泉通潮汐盈縮,故祀龍神於此,禱雨必應。有碑。興化府壺山蟹井歲旱,每禱輒雨。洪武十五年春不雨,太守相公邢敬躬禱焉,一雨三日,翼日復大雨,民喜霑足,乃立神祠。又介真凈巖比丘永瑞,鳩工作石屋,深廣各一丈二尺,塑龍王像,費俸米三十餘石。

玉皇廟 在壺山靈雲巖之左。

顯濟廟 在黃石琳井。神姓朱名默,黃石人,唐古田令。生有靈異。年十七,喟然語同舍曰:「丈夫當大立功名,終身講空言,何益?今兩陲用兵,朝廷開幕府,使吾得千人將之,可以鞭笞遠彝。」 屢造糓城古廟,祈立功名。廟門下有泥塑神馬,遂乘以登山。許伸等道遇之,見其騶從,意謂達官謁廟,避於道左。近視,則紫衫馬上者默也。馬廟中神馬也。恐怖走至其家,默方酣寢,覺則頰帶酒容,伸等說道遇狀,笑而不答。是後人多見默早晚騎神馬,勒部兵往來村落間,里中神之。年三十二不疾而卒。建炎四年,高宗渡江,中流風濤大作,忽見默擁朱氏旗至,風遂息。詔封默為「靈應嘉祐侯」 ,額曰「顯濟。」 紹興初,吳山火,兵卒不能救。塵焰中,默忽擁旗至,火遂息。又助收大奚山寇,後加封「福順彰烈侯。」 默弟黓、諗,女弟六十娘,亦皆生而神靈,並祀祔食

朱醫廟 在黃石新街。朱醫,不知何許人,並亡其名,以醫顯,尤神於眼科。端平間,上病翳,嘗召入禁中,詔無得用金針。醫藏針筆端,一撥瞭然,賜冠帶鏹鈔。寓黃石錦園之東,莆藉是多既盲之視。卒於錦園,異香七夕不散,葬於埔西道左。而錦園地忽產一樟,不久成抱,用雕像以祀,稱為朱醫先生。今病眼者請香火供奉,無不立愈。龍宮顯應廟 在連江里東亭。神姓龍名琯,原為天神。莆大旱,神憫下民,籲呼痛切,為灑硯水。時黑雨三日,水浸半壁,即今灰壁半黑遺跡也。以此謫為下界神,鄉人崇祀之。今東亭俗呼「龍宮」 ,不忍忘神姓名也。

光濟王廟 在奉國里大蚶山之南,去崎頭二里許。《泉南錄》云:昔嘗海溢,有物如瓦屋,乘潮而來。崎頭故老云:「宋初海中漂數百根大木,盡刻『羅』字號。鄉民獲之,斧砍羅字,愈砍愈現,相顧驚異。數日,見一人峨冠黃袍,屹立山下,呼眾告之曰:『我羅仙子也,卜居此地』。言畢不見。於是眾為建廟,商舟往來必禱焉。晉開運二」 年建,南唐始封「廣濟王。」

東嶽廟 在吉了城。刱,建於宋。災祲病癘,有禱輒應。後燬,址沒於閭右。萬曆癸卯,同知汪懋功因耆老之請,清址鼎建,仍置產以供香火。民德之,為立生祠。

唐林孝子祠 在城中烏石山下,舊在義門。按孝子當太夫人之終,每一痛哭,至水漿不入口,或三日,或五日。癸酉,將與先府君修合葬之禮。於是躬行坎室,自埏甎甓,與兄弟手攻肩負,以鑿以築。春三月二日,忽異氣自天,氤氳下蒙,非雲非煙,羃羃綿綿,彩耀光鮮,馨香馥然。朝起及暝,徘徊不散。先是繞壟已栽松柏,此日枝葉間遍懸露滴,大如梧桐子。公奇之,與兄弟及鄉人來相慰者而嘗之,其味甘,異於人間之所甘者。日漸高不晞,轉堅轉明,瑩然珠相,鏗然玉聲,如是者三日,睹者爭取,或食或翫。宋嘉祐間,祠几五修,陳俊卿、王十朋、真德秀各有記。

郭孝子祠 在仁德里魏塘。宋郭義游太學時,奔母喪,廬墓,感甘露、白烏之祥。紹興十三年,詔於所居門前立綽楔,左右建立土臺,高一丈二尺,飾以白,間以赤,仍值所宜木。三十年,蠲其家徭役,撥田十石為子孫祭祀之費。

岳公祠 在小西湖左,祠岳太守正報濬湖功也。岳精形家書,諸所興作,皆造福邦人。小西湖尢其著者。

奚公祠 在西門內。奚名世亮,湖廣人,任延平府同知。嘉靖壬戌,來攝郡掾。甫閱月,倭寇圍城,城陷,分守縋城走,奚與葉縣丞時蘭死亂賊中,當道憫而祀之。

忠勇祠 有三:一在南門內兵馬司舊地,為千戶白仁建;一在驛前街,為千戶魯師亮建;一在平海衛,為本衛千戶丘珍、葉巨卿建。

戚公祠 在水南龍塘,為參將戚繼光建。龐、商二公祠 在拱辰門外。萬曆初建,祀巡撫龐尚鵬、巡按商為正。以《編定條鞭》一則利愛在人故也。

功德祠 在涵江,原祀參將戚繼光。至萬曆乙亥,知縣孫繼有,改祀撫按龐商二人,及郡邑守令之有惠政者。後增建一堂,專祀戚繼光。「惠德祠 」 在江口。隆慶間建,祀巡撫譚綸、參將戚繼光。知府易道談、知縣莫天賦、鄉御史林潤感其平寇賑恤之功云。

崇勳祠 在東角。嘉靖間建,祀知府黃一道、同知譚鎧,以改築石堤功。萬曆間續祀知縣孫繼有,與鄉御史林潤,皆有功於海堤者也。又遮浪有功德祠,亦祀黃一道、譚鎧,與林潤鄉人取埭。

考證

田十畝,以供香燈之需。

忠孝祠 在倉後街左,與「孝子祠」 相對。

四賢祠 在城隍廟左。成化間,巡按尹仁建,祀陳俊卿、蔡襄二公,名二賢祠。後增入艾軒、林光朝,改扁「三賢。」 嘉靖庚申又增參知政事龔良茂,改曰「四賢祠。」 萬曆間重修。

二忠祠 在城隍廟左。正德壬申,郡人徐元稔具奏「陳文龍、陳瓚叔姪死節,合立祠致祭。」 詔令知縣周任建祠。今所專祀二公。嘉靖壬戌,前堂燬,萬曆癸未重建。

二烈祠 舊在大有倉後。正德丙子,巡按胡文靜創建,祀靖難死事戶科給事中陳繼之、徽州府知府陳彥回。

世忠祠 :在倉後,巡撫張肯堂建。祀尚書王家彥、宋侍郎晞亮、明御史王榮。

世忠祠 在梅峰寺。正德庚辰,巡按沈灼特建,祀宋方信孺。

忠惠祠 在南廂蔡宅,為蔡襄建。成化六年,巡按都御史滕昭重建。弘治七年,知府王弼拓建堂廡,又贖田地六畝餘,水池二口,以供祀事。嘉靖壬戌寇燬,隆慶六年重修。

彭韶祠 在東門內,正德間建。嘉靖壬戌燬,地侵於民間。萬曆初查復,知府呂一靜捐俸助建。

皇清康熙癸未重修。

林俊祠 在大有倉東。嘉靖間建,壬戌燬,萬曆乙亥重建。甲申巡撫趙參魯修。

陳茂烈祠 在右廂朝天街。正德丙子,巡撫王應鵬就其所居建祠祀之。

黃鞏祠 在延壽里,上生寺西。巡按聶豹改公「立誠書院」 為「後峰祠」 ,有司春秋致祭。

「理學」 明臣黃仲昭祠 在察院西偏。嘉靖間,巡按何維柏建於元妙觀,壬戌燬,萬曆甲午建今所。

林雲同祠 在大有倉內。萬曆戊戌,巡撫徐兆魁建。

郭應聘祠 在右廂龍門下。萬曆己丑,巡撫周寀建。

通判吳紳祠 在南門外,有司春秋致祭。王家彥祠 在府學西偏。

梁陳鄭南湖三先生祠堂 在廣化寺中。梁陳間,邑儒鄭露偕弟二人曰莊、曰淑,家於此。後感異夢,以其地歸釋氏,今廣化寺是也。寺東北隅有三先生祠像。

唐林九牧祠堂 在澄渚,祀唐九刺史。曰葦,曰藻,曰著,曰薦,曰蓽,曰蘊,曰「蒙」 ,曰邁,曰蔇。

端州刺史林葦祠堂 在東廂前埭,唐僧涅槃所指地也。嘉靖壬戌,倭亂燬,裔孫雲同重建。江陵刺史林藻祠堂 ,在烏石山下,原在澄渚。壬戌燬,裔孫澄移建於今所。

御史黃滔祠堂 在東廂。滔嘗疑業廣化寺,今中藏庵皆有祠。

校書郎黃璞祠堂 在延壽里黃巷祠前,即璞故居。

邵州刺史林蘊祠堂 在元妙觀內。初在左廂聯桂坊,正德間,裔孫俊建於此。

都官郎中朱祠堂 在連江里。石阜。《莆陽比事》云。字從要本中原人。唐天祐乙丑進士,授浙右監司都官郎中。因白馬驛變,遂掛冠,提舉石阜倉,種梅以居。

古田令朱璣祠堂 在連江里琳井。《彭志》云:「璣字仲齊。」弟,唐咸通進士,調臨安尉。閩帥鄭鎰辟為團練使。黃巢寇福州,璣招集智勇,分屯要害,寇莫敢近,郡賴以安。遷古田令,徙居莆田。校書郎余鎬祠堂 一在黃石上,一在翠峰東埔。

福唐刺史林蔇祠堂 在烏石山下。

主客員外郎宋駢祠堂 在東廂後埭。

諫議翁承贊祠堂 在待賢里雙峰顯祖院內。屯田郎戴洽祠堂 在水南東井。

「金紫長官方廷範祠堂 」 在東廂陳巷內。「宋御史鄭伯玉祠堂 」 在東廂北門內。

通議大夫陳大卞祠堂 在澄塘。

「福平長者方天貺祠」 堂 在東廂後埭。

林沖祠堂 在方巷。又祔,祀唐侍御史讜祠內在烏石山下。

「直祕閣林孝澤祠」 堂 在蒲坂,曾孫江都令友聞祔祀。

殿前「制幹李冨祠堂 」 在梅峰寺內。寺其所捨地也。

承信郎顧筠祠堂 在府治後。孫儒俊等祔祀,稱「世大夫祠。」

「安撫使林枅祠」 堂 在陽城原建祠在龍應堂,今移建熙春橋西。

河南少尹阮駿祠堂 原在阮巷,今遷莆田里,後度。

經略安撫使方大琮祠堂 在東廂陳巷內。鄭樵祠堂 在廣業里,西向。

「拱衛大夫陳淬祠堂 」 在涵江橫山之麓。「狀元吳叔告祠堂 」 在澄塘「狀元」 坊內。萬曆辛丑重建。

黃府祠堂 在連江里塘下。

承事郎柯昱祠堂 在柯山。狀元潛始祖郭邦文祠堂 在崇福里大礪東郭。

明御史陳道潛祠堂 在延興里《東洋》。

「探花學士」 祠堂 在東廂白塔兜。

「尚書翁世資祠堂 」 在莆田里青浦。

尚書陳俊祠堂 在東廂雙池居第之北。「狀元柯潛祠堂 」 在元妙觀東,今燬。

「學士吳希賢祠堂 」 在黃石東井,萬曆丙午建。「御史林誠祠堂 」 在縣學萬仞宮牆內。

知府林堪祠堂 在教場中軍廳西。

「尚書方良永」 祠堂 在畫屏巷。

「學士黃瀾」 祠堂 在橫溝。

「兩廣總制林冨」 祠堂 在赤柱巷,「長者林柯」 祠堂 在教場邊。

光祿馬思聰祠堂 在右廂龍門下。

「都御史林大輅祠堂 在明宗書院西偏。」 「太僕卿余瓚祠堂 」 在國清里鳳岡山下。「運使林汝永祠堂 」 在黃巷。

布政使林應標祠堂 在烏石山下。

尚書林應彩祠堂 在倉裡。原應彩別墅,名「遲日堂。」

「尚書康大和祠堂 」 在右廂西川。

布政使方攸績祠堂 在「畫屏巷。」

都御史林潤祠堂 在和美巷口。

布衣林兆恩祠堂 在東巖寺西偏。原為教堂,因總制別墅拓建,後有「東山樵舍」 舊扁。

尚書陳經邦祠堂 在城隍廟右。

僉事林焲章祠堂 在烏石山下。

仙遊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時合於社稷。元遷於縣東朝京門外。明洪武十六年,遷於南門外,距城里許。正統十一年修。成化十六年、萬曆四十二年,先後重修。

社稷壇 舊在縣西南。宋乾道六年,知縣趙公綢重修。明洪武十六年因舊址重建。正德七年乃遷於西門外,距城里許。萬曆四十二年重修。邑厲壇 舊在縣北功建里雞足山下。明洪武十三年創建。宣德九年遷於西北。景泰七年遷東北隅保福院故址,即今壇也。

里社壇 :凡鄉村,每里立壇一所。

城隍廟 「在治西。宋淳祐間建。明永樂十年重修。景泰元年、弘治五年相繼重修。」 萬曆五年廟圮,縣令游瑚重建。崇禎十五年再修。

皇清康熙二年重建。

仙水廟 在舊橋上,祀九仙暨翁媼媼姓張氏。「上官廟 」 坐連江里楓亭南街,福州府同知鄭添祥建。

靈惠袁侯廟 在上余村。宋紹興間,有寇犯境,武翼郎袁章會張都統力戰守之。邑人為之立廟,請賜「靈惠」 之額。明正德間,陳璿重修。

東嶽廟 :在大濟街北。康熙九年重建。

興福廟 在縣西二里。神姓林,名義,縣下頓人。生為巫醫,歿而有靈。南宋高宗紹興間,汀寇猖獗,侯發陰兵拒賊,現身人皆見之,兇徒遂潰。孝宗乾道間,賜廟額。寧宗嘉泰辛酉,封威祐侯。唐金紫光祿大夫鄭公積祠 在北溪湖峰。狀元鄭公僑祠 在北溪。

聘君陳公易祠 在萊溪。

朱文公祠 在縣北養正書院內。

壯烈祠 在東街北

恤勞祠 在城西城隍廟後。明嘉靖癸亥冬,倭寇數萬眾攻城,無有禦者。劉君芳奮力砍墜數倭,城賴以全。君芳隨中倭銃死。縣人德之,為建祠以祀。

宋忠惠蔡公襄祠 在牛山之麓,昔在縣學「尊道堂。」

正簡葉公祠 昔在縣學「尊道堂」 ,俱知縣葉文炳立。

少師傅楫祠 在城北,原名「福神道院。」

御史王回祠 原在保福院西,知縣陳致一立,今在崑崙巖。

考證

夾漈鄭公樵祠 在南街後。

知府陳可大祠 在飛錢巷。

諫議大夫陳堯道祠 。在西街上巷。

國子監助教茅知至祠 在南街。

長樂令陳昭度祠 原在谷目,今在蜚山之後亭。

宋大理寺寺丞林瑛祠 在高坂。明清介鄭照祠 ,在翁都。

崇勳祠 在南街下鄭前,一在東郊報恩堂。《林萍齋祠 》,在龍華寺前,萍齋讀書處也。鄭三公祠 ,在普惠寺東,一開學,別駕淑公;一御史中丞良士公;一尚書太保元弼公。

知府吳廷表祠 在坑頭拱筆亭之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