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8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八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三卷目錄

 興化府部彙考五

  興化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興化府驛遞考

  興化府兵制考

  興化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一千八十三卷

興化府部彙考五 编辑

興化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縣志 编辑

本府。莆田縣附郭。

報恩東巖教寺 ,在東廂烏石山上。宋淳化元年建,有石浮屠三級。紹聖間建,元皇慶二年修。萬安永福禪寺 ,在左廂鳳山,有浮屠五級,俗呼「塔寺。」 初,唐開元間改敬善院為萬安水陸院。宋太平興國間置永福院,朱仁贊捨宅為之。二院相鄰。淳熙九年俱火,尋復建。元至正十四年又火,僧霞谷請合為寺,十五年敕賜「祝聖都道場。」 明洪武戊寅,僧慧曇建僧綱司。嘉靖壬戌,寺燬,林兆恩重建。時新設守備,權以寺西經閣、雲臺、鼓樓遺址,建為守備司。後移司於烏石山下,而還地於寺。萬曆己卯,僧慧性等募建木浮屠五層。丁亥,募建鐘鼓樓,甲辰,募建藏經閣。報恩光孝寺 ,在右廂梅峰。

雲門國清寺 在烏石山下後村巷。元至大乙亥,僧石船創建,故俗呼「石船寺。」 大德九年修。乙巳,僧霞外增建後圮。萬曆辛巳,僧明盛募建觀音堂。戊申,僧性溥募建正殿、方丈。

西巖寺 陳宗伯經邦別墅,今建為寺。

水月庵 在北城壕邊,明萬曆間,僧海鏡建。

皇清康熙丁巳年,僧實光重建。

三官堂 在蓧塘。萬曆間,僧明通刱建殿閣堂之後。塘中圓洲有水月庵,即「廣化百二庵」 之一,後廢。

雲巖廣化寺 在南門外鳳凰山下。梁、陳間,邑儒鄭露家焉。俄有神人,鶴髮麻衣,夕見於堂,請為佛剎,露拜諾之。永定二年為金仙院。隋開皇九年改為寺。初有僧無際持《妙法蓮花經》,石湧白泉。唐武宗乙丑寺廢,宣宗時重修。御史黃滔有《靈巖寺碑》。處士周朴題靈巖上方云:「碧峰頂上開禪坐,縱目聊窮宇宙開。白日纔離東海底,清光先照戶窗前。」 又云:「『連雲天塹有山色,極目海門無鴈行』。宋太平興國初,賜額『廣化,有放生池,上為橋,在瞻拜亭前。元至正間火。明洪武、永樂間,僧慧廣、極中、源徹等相繼營建。嘉靖戊午重修,其法堂、方丈、溪聲閣、庫堂、香積等處,俱被寇燬。萬曆庚辰,僧慧廣、智潛等,募建法堂,戊子,募』」 建「溪聲閣。」 修正殿。辛亥。建山門。並金剛二尊。壬子修藏經閣。巢雲樓香積。

皇清康熙甲辰,重建法堂後一座,丙子重建正殿。

東塔院 ,在廣化寺東南隅,宋時建,有石浮屠五級。

西塔院 在廣化寺西南隅。有木浮屠三級,後圮。萬曆間,同知林應采建。

皇清康熙壬申,僧法指重修。

《南山庵 》由廣化寺西廡入,地高爽,憑欄可盡南洋諸景。

普門庵 在廣化寺東南隅。寺舊為大比試進士之所,黃考功度有《觀進士入試詩》題於壁,內有御史黃滔祠。滔嘗與同志十人讀書於此。萬曆戊申,募新佛殿,裝塑佛像,並復寺田。

皇清康熙中,僧真照重修。

月峰院 ,在廣化寺東北隅。唐時建,後廢。明成化初重建,隆慶間重修。東舊有陳珪祠。庚子僧覺曉建觀音堂,又建鐘樓於山門複道上。法海寺 ,在廣化西廡。開寶二年建。天禧四年賜額「御書閣。」 咸平元年,賜御書一百二十卷。祥符七年,賜御製《神筆頌》一卷。八年,賜《傳燈錄》三十卷、芝草十一本。天聖十年,賜《大藏經》名等十一卷。皇祐二年,賜《傳燈玉英集》五卷。三年,賜御書三軸。六年,賜《皇祐新樂圖記》。

崇先文殊院 舊名「大文殊」 ,淳熙四年為「功德院」 ,賜今額。

《天台靈鷲庵 》,蔡襄詩:「幽人去未還,門戶和雲閉。卓午樹陰圓,深冬泉響細。寒生群鳥鳴,晴徹孤鴻唳。寂寞傍山歸,坐望滄溟際。」

屏山堂 大石屏立。紹興三年,太守吳偉明建靈源庵 。龔茂良詩:「遲回不忍去,復作抱衾留。斷續雲間雨,蕭騷木末秋。勞生那有此,漸老欲」

相投最愛千山暮,鐘鳴處處幽。

瑞泉庵 僧無際持《玅法蓮花經》石為湧泉,用以名庵。

中峰庵 ,在靈巖上游,為郡人登眺之所。「天宮庵 」 ,紹興五年,大慧禪師於此駐錫。「報劬庵 」 ,在廣化寺西,舊有林攢祠。

石室巖精舍 在城西三里。僧涅槃舊隱於此。宋紹聖間建。崇寧五年,賜額「玅應寺。」 有石浮屠五級,後圮。明萬曆間,募建三寶殿、元帝祠、大士堂、八仙閣、祖師殿及山門、香積僧寮,復置田以贍之,而為之《記》。

彌陀巖精舍 在石室之上。明洪武初,僧非幻建道場,後廢。郡人方沆復之。

天泉庵 在石室巖西,宋時建。明嘉靖間燬,萬曆三十年,林堯俞捐金重建。

華嚴寺 ,在郡城西三里,本玉澗之北巖。宋大中六年,刺史薛凝題為「華嚴」 ,以寺僧行標能講。

《華嚴大乘經》
也十一年始改為寺浮屠七級有
编辑

泗洲像。《舊經》云:「僧行標於泗洲請大聖真像,會溪流暴漲,得樟木一根於水中,遂刻焉。」 乾寧五年,縣令呂純佑造塔三層。後火,塔盡焚而像如故。時俗異之,隨復建塔。又有妙峰堂、壁立軒、環秀亭、放生池。而環秀亭舊為郡進士題名之所。元至正十六年火,尋復建。至明遂為丘墟。萬曆間,有僧建佛殿一座,尋廢。今移下平地,小構「瑞龍庵 」 ,在西郭外,明萬曆間建。

景祥院 在常泰里,縣北五里。舊號「琉璃院」 ,據陳巖之腹,尋遷於此。唐徐寅有詩。

圓智庵 在城北第三亭,唐洗馬黃咸建。宋淳熙五年重修,後廢。明萬曆壬子,知縣李時榮倡建。

朝宗庵 在延興里蘆浦斗門之側。宋紹興間建,元燬。明洪武八年,里人陳孔有出錢八萬修砌。孔有性至孝,天為雨錢,茲其所雨者也。九年,又捐地拓庵,捨穀助建。後圮。萬曆間,永福寺僧道極募建。

龍壽院 ,在北郭西,宋時建,明嘉靖燬。萬曆間,尼性蓮重建,兼請藏經。旁有龍福院、通仙庵,皆尼庵。

龜山寺 在文賦里,去郡西三十里。唐長慶二年,僧無了結庵於此,號龜洋山。咸通十三年建院。梁貞明中,閩王改額曰「龜山福清禪院。」 明改為寺,景泰五年火,天順三年重建,後圮。萬曆癸卯,尚書陳經邦重建法堂。按宋《紹熙志》:寺西有沈禪塔,即真寂大師無了之塔也。俗姓沈,咸通八年十月,趺坐而逝,真身不腐,遂建塔以奉之,封真寂大師。又蓴菜池西有陳禪塔,即廣濟禪師志忠之塔,俗姓陳,九歲詣真寂大師出家,中和三年示寂,窆於東岡,謂之「東塔。」

西沖院 在文賦里。唐元和間建。明永樂十四年,僧無盡重修。

幽化院 一曰雨化院,在長箕。龔茂良有《幽化院》詩:「晝寢招提最上頭,饑禽無賴故喧啾。嶺雲西去欲成暮,山雨北來渾似秋。婉娩如今真似夢,經從似舊絕堪愁。昔年陳跡雞窗下,日落鐘鳴山更幽。」

苦竹院 在九華山後,有山鬼巖。唐會昌中,沙門千靈辭六祖入閩。祖曰:「逢苦即住。」 靈至此住錫山,魈拒之,靈飲鐵針,魈遁去。遂於山西建院。屢經兵火,地入民間。康熙初,僧吼庵買地重建迎福院 在九華山東北,紫霄巖之巔。宋嘉定間,杜塘方明仲隱居於此。捐資助建海會塔,法堂、鐘樓、禪室俱備。及卒,僧為塑像於院之東。嘉定壬戌燬。丙寅,僧月順重建佛殿,在舊址之右。復設鼓樓以配「鐘樓。」

積翠庵 在尊賢里鳳林。唐僧寶光創。宋僧興國重建。元僧霞谷修。明萬曆丁亥,僧慧性復建。

皇清康熙辛酉,僧海鼎重建。

鳳林寺 在紫霄巖之麓。萬曆戊申建。

忠報堂 在仁德里魏塘。紹興四年郭義重建。吉祥寺 在寧海橋北岸。元元統二年,龜洋寺僧越浦駕海為橋,即建寺護橋。明洪武庚辰,僧湘江重修。

大觀寺 在延壽里。嘉靖間,尚書林俊命僧重修。

國懽院 在延壽里。涅槃舊宅捨為院,其父母雙墓在院東。明萬曆壬子,募建佛殿,兼請藏經。

皇清康熙八年,僧超旻重修。

上生寺 在延壽里。唐大順元年,校書郎黃璞捨地為寺。內原有黃璞祠堂,故寺左有林楓祠。元大德二年,僧道潛重修。明景泰間,僧敬修重。

建「法堂山門。」 弘治間,重修殿宇方丈,及闢寺前大路。嘉靖壬戌燬,萬曆己丑,重建法堂。

囊山慈壽寺 在延壽里。唐中和元年,僧涅槃栖隱於此,名延福院。後唐光啟二年,閩王審知奏改慈壽院。宋景祐後,三經於火。元至正重建。明永樂間,僧永清建選佛場、毗盧閣、輪藏閣、鐘鼓樓。宣德八年,僧連城建殿宇,闢齋房三百餘間。嘉靖丙申,里人姚文達倡言,時有海風為怪,太守吳逵以姚言近誣,命僧修復。甲寅歲,復駕說於福清,福清人乃乘夜燬去。有慧薰塔,妙應圓智大師塔也。祥符改元,一夕,正堂中有聲如雷,黎明塔裂,現十六字。僧徒原其讖,徙塔於堂之西。崇寧三年,加封圓智大師。紹興中,以所傳讖偈奏於朝,賜額「慧薰。」

九峰寺 ,唐本寂祖師開山。明刑部員外郎林遷喬捐地。

皇清康熙辛酉,僧照乘「重建大殿。」

聖壽寺 在永豐里。唐光啟間建,後燬。元至大間,僧無外移建於峰前。明永樂二年重建。萬曆甲辰,僧如明等重修觀音閣,後燬。崇禎辛未,重建於東。

皇清康熙辛亥,重建大殿於舊址。乙丑,建前座寺邊。

有石罅刻詩一首,無年月姓氏「《石罅》題詩紀別年,風塵南北各凄然。簷蒲坐我靈山下,猶借高人半日緣。」 又刻詩二首:「夕籟鳴寒雨,晴峰出翠屏。風塵我獨愧,鴻鵠下滄溟。趺坐叢林下,朗吟白石巔。一丘盤曲處,中有老龍眠。」

永明寺 在望江里。元初,僧孤峰創建,後續建。明萬曆丁酉,僧德中、法亮募建法堂,壬子募建觀音閣。順治庚寅,僧定瑄重建佛殿,己亥建山門。康熙丙辰建法堂兩廊。

雙峰寺 在待賢里。唐大順間建。梁開平圮於水,改建於寺東里許。元至正間火。明弘治甲子,里人陳松等復建法堂、殿廊、寮舍。嘉靖壬子,僧雪槐重闢僧房一座,並伽藍祠一所。

香山巖 唐僧翠濤建。洞壑幽邃,舊多鬼魅。里人往武當,請真武香以鎮之。歸至綿亭,香忽失,而神旗巳卓於妙高峰,滿山皆香,因名「香山。」 有試劍石、旗槍跡、伏魔洞遺址。順治間,僧無一重修。

石梯寺 在靈川里。唐乾符四年建。乾寧三年給額,明正德間廢,萬曆戊子,永福寺僧明嘉復建。唐時石梯和尚住此山。

龍泉院 :在維新里橫山。「忠義」 林沖之墓,在今尼居。

白雲院 《紹熙志》:「慶曆二年置,在壺山之麓。故老相傳,陸秀夫同二帝南邁,嘗宿於此,有詩。明季有石寶禪師居次後院毀,僧禪源重建」 褒忠紀孝禪院 ,即石泉院。宋乾道五年,陳丞相俊卿請為功德院,舊址久廢,今移下小築而已。

中和院 唐中和間建,廢興不一。今又重建。翠峰院 在壺山南,明正德間廢,里人林欲焜率僧重建。

大梁寺 相傳古建府治,取梁木於此。舊《志》:「梁溪」 即此地。舊有寺廢,今重建。按:壺山八面,舊有十八院、三十六巖,今俱廢墜,其間,但存故址而已。

咸淳庵 在城東南力里。宋咸淳間建。嘉靖壬戌毀。萬曆癸卯,里人同知陳承芳、府尹吳獻台、副使盧廷選重建。

重興寺 在黃石鼓樓山。宋乾德四年,僧絕瑕建。元至正間火,僧龍源復建。明正統甲子,僧大憑重修。正德辛巳圮。嘉靖壬午,僧宜福募建。萬曆癸卯,僧道巽募建觀音堂;戊申,僧心鏡募建目連閣。辛亥正殿傾,僧性果募建,復其名曰「古山寺。」

尊山寺 在黃石蘆坑,庠生林衍祚捨地,僧超素募建。

通天寺 在黃石五龍。宋進士余萬建,後毀。明崇禎十三年,世孫知縣余颺重建於西偏,蓋「功德祠」 祀父贈知縣廷機。

寶峰院 在興福里五侯山下。宋皇祐甲午,里人陳宣議捨地,僧慈明募建。明洪武乙卯,僧靜空復修。後圮。萬曆甲午,陳繼初同僧性慧等募建。

隆興寺 在五侯山麓

金山寺 :在五侯山之南,即艾軒先生「蒲弄草堂」 舊址。

上善寺 ,在黃泥鋪。康熙甲辰,大水壞廬舍,柩隨水入海無算。里人林滋謙同僧禪源遍收之。

考證

得八百三十柩,又續收無主者,計骷髏六千有奇。為營廣穴於蘇山潭頭之陽,砌以碑石,名曰「上善墓。」 至戊寅年,建上善寺,買園地八畝,以為香燈之需。

福山堂 :在三社。僧弘序建,以截界廢。康熙癸未,僧懷滿重建。

嵩山院 在醴泉里。宋大觀元年建。三年賜額「嵩山護國院。」 明萬曆甲辰,里人李多見命僧慧性、心芳募建。

福波寺 在醴泉里,宋紹興間建,元季火。明洪武間,僧天中建,狀元林環《記》。

樊林庵 在崇福里礪山,又曰「祖師庵」 ,妙應第二道場也。景定癸亥,築海埭斗門,甲子始蓋前佛殿。至元癸未,僧法秀領眾架行廊三十餘間於其旁,又架大佛殿九間於其後。凡庫院庵亭,三十年,營葺始備。

元妙觀 在郡東廂,俗呼舊觀。宋大中祥符二年奉敕建,名天慶觀。天禧元年降賜金寶牌、《芝草山》及《封禪、祀汾陰》等記。

萬壽宮 在郡城東廂,俗呼「新觀。」 元延祐元年,郡人鹽鐵使方廣翁棄官學道,捐地創建,凡樓閣殿宇、雲房寮舍二百三十餘丈。玉皇殿,嘉靖壬戌寇燬,萬曆癸丑,道士林謙等重建。廣翁原撥田租一千五百餘石,命子孫甲乙住持。弘治後,其租寖沒,所存僅八百餘石。宮今改為「忠惠行祠。」

文峰宮 在城中善俗鋪,原係水陸院山門。元至正十四年,僧霞谷合兩院為寺,因奉府縣捨地建天妃宮,面對鳳凰山文峰,故名文峰宮。新有社 在涵江龍港。文丞相過涵江訪友鄭學士頤吉會里。初建社,公為大書「新有社」 三字,屢經兵火,墨蹟猶新。知縣雷應龍燬淫祠,見公筆跡,委員重修,仍整公所書扁,懸掛社門。《東嶽觀 》在待賢里江口。元至元二年建,後圮,遺址寖沒。萬曆三十七年,知縣何南金查復重建。

名山宮 在壺山南麓。《宋志》即神應廟,進士徐寅作記。

仙遊縣

仙宮 在金石山。明崇禎丁巳年,唐大章、陳濂倡建,塑祀呂真人,為講堂。

萬壽觀 在縣北。宋建炎中,傅謙受建,祝其先人元通公寓,名為「福神道院」 ,後廢。明洪武戊子,邑侯顧思敬建為祝聖道場,改名「福神觀。」 隆慶中,改今名。

皇清順治戊子,邑民林應和倡募重建。

「雲林庵 」 :在大蜚山之麓。

獅山庵 在西城邊

興善院 在後山村。明萬曆間,僧太輝建。今為尼庵。

玉墩庵 在縣南十五里。

「為松」 庵 在縣西,僧海濤建。

觀音堂 :在社稷壇南,原名「寶林庵。」 明萬曆己酉,傅廷忠倡建。

龍華萬壽禪寺 ,隋大業中,僧惟勝者,自潤州甘露寺來,結茆於寶幢山,精修梵行。七佛現形,雙龍銜白蓮花以獻。唐嗣聖三年,鼎建寺宇。大中初,乃錫寺名。宋天聖中,雪徑和尚,仁宗詔闕問道,賜紫衣御扇。後火。紹興己卯重建。

普惠大通瑜伽寺 。昔僧清忠嘗取經西川,得金水寫經以歸,泛海為海神取去。再往,得銀水寫經,復為盜劫又往,川人疑其販經者,欲殺之,自斷右手,以誓血成白乳。川人異之,得墨字經以歸,皆蠟紙楷書。復授以「雕番人二,雕孩兒二、雕鳳二、雕雞二」 ,曰「以此擁護,必能達遠。」 五代蜀天漢二年,敕賜紫衣,歸建道場於法華東。閩真明五年敕補充《律明》洪武癸酉改今名後圮。萬曆中重建。

皇清順治辛卯,復建《山門》。

建興院 明成化二十年,僧雲定重建。

高田院 ,即寧國寺苗裔也。寺不知肇於何代。《舊志》載:唐大中時,有惠岳禪師,從者千人。距寺五里許,孤岡突起,狀如獅雄。宋乾德中,定御禪師獨距其上,心讀《華嚴》。一日,閻羅遣使迎師,師以偈答之:「三年過了又三年,閱遍《華嚴》滿五千,功德完時珍重去何勞。使者上高田。」 六年圓滿,五色雲扶昇而去。此祥雲峰所由名也。明洪武中,火。永樂十四年,僧宜春重建。

朝天書院 在中岳街北。古名「朝天院」 ,久而僧亡,寺廢。明正德中表為「朝天書院」 ,後為義倉。上田院 在雙髻山。元大德間建,明萬曆間重。

南林院 在縣西四十里。唐咸通間建。明泰昌元年,僧寶印重建。

三會寺 在龍山下。唐景雲中置,會昌例廢。至大中敕建,復舊。明正統七年,雲涯禪師重建。嘉靖中,里有欲占奪砌墓者,呈稱僧亡寺廢。一日,郡守李經過大圳,寺中鐘鼓自鳴。李問之里老,曰:「三會寺。」 李便道踏勘,殿宇依然,乃歸僧聖王宮 在邑西鳳山,俗名鍾林。

太平院 ,唐有僧智廣者,留波人。生不茹葷,日月中行十二影,世謂龍樹王化身。常持鐵缽,并一白犬隨行。唐咸通六年,始卜於九座山,創立太平院。乾符中賜額。光啟二年八月十一日示寂,年八十。

無塵塔庵 在院西。唐乾寧二年,敕賜塔額。士夫齋戒,詣塔瞻拜,得香於石縫間,若乳香然。《雙林寺 》藍溪茅知至建。

皇清康熙丁巳冬,僧海寶重建。

楓林庵 在縣南十五里羅山之麓。

新興庵 :在楓林庵前。僧凌雪募建。

紫雲觀 唐弘道三年建,亦謂「道洋觀。」

資福院 在英烈廟西。宋紹興元年僧維矧建,後圮。明萬曆十六年,歐紹存捐金募眾重興。新豐院 ,在天陽山。唐開元間建,宋元祐興。

皇清順治十五年,「朗元和尚重修。」

紫澤庵 曲徑深幽,樹木繁陰,有詩云:「閑雲多留住,明月自往來。」

永豐庵 在里尾。明萬曆十九年,王慎勤建。曇林院 山如獅子,溪遶山麓,古有橋,橫鎖兩山,術家稱「獅子戲毬。」 明萬曆間,鄭于衡倡建。地藏院 在西山。萬曆時,寺旁人林朝英耕田拾得佛銀,作怪不安,依舊址重建。地藏其名也。澗有石橋,被水衝壞。

俞潭庵 宋紹興元年建。

慧源庵 在迴龍院西,僧心眸、心章同建。乘庵 ,在石馬橋西。

皇清康熙丁未年建。

迴龍院 在宜店北。創自唐太和九年,由陽山而來,歷獅子、虎丘,峰回路轉,院構其間。元延祐七年,住眾百餘。後圮。明崇禎壬申,僧了心重建。

皇清順治乙未,僧恆定重修。

中峰院 前建未詳

皇清康熙乙卯,僧清徹買地重建,并蓋藏經樓一座。

雲嶺寺 ,在雲峰山下,有桃花溝在其旁。西明寺 ,在縣南五十里。宋嘉祐二年,學士蔡襄建,久圮。

皇清順治八年,僧性深重建。

天王院 在錦屏山之麓,原名「仁王院。」 後漢乾祐元年,普惠大師契澤建。鄂國公留從效捨田供奉。迨宋帝南渡,駐蹕於此,因名「天王院。」 明天順甲申火,主事陳亨、薛瑞獻倡募建。

皇清康熙二年,薛有伉等重修。

全安寺 ,古名「全安莊」 ,在陡門,元僧祖和建。三峰寺 ,在荷珠。

雙林寺 在上埔。宋承議郎朱泳倡建。

雲林寺 在南山,宋通直郎朱嘗倡建。

朝天庵 在馬嶺。明萬曆間,里人郭一中改建。

興化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莆田縣

莆陽驛 。按宋時城中有東驛、西驛,洪武初建於府治北,即宋監押廳、使院舊址,其南為遞運所,後所省並領於驛。成化四年,知府岳正即遞運所地增建驛樓。嘉靖二十年改為巡海道,而於南郊山川壇後建驛。壬戌燬於寇,後改建為兵營,而使客往來,仍住巡海道中。西偏有驛丞廳舍、驛門樓幾圮。萬曆二年,太守呂一靜重修。二十六年,改北門外宣風公館為「莆陽驛」 ,無何,以夫馬不便,復還原驛。

府前鋪 在郡治門外東二十步。設鋪司二名、鋪兵四名。主走遞公文。

東北路鋪 自拱辰門外至江口橋界。

魏塘鋪 在仁德里。去城一十五里。

涵頭鋪 在延壽里。去城二十五里。

佘埔鋪 在望江里,去城三十五里。內有公館、上司往來中火處。

江口鋪 在待賢里,去城四十五里。以上四鋪,各設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瞻闕亭 在北門外,寇燬,萬曆乙亥重建。後改為「宣風公館」 ,又改為驛。今驛仍舊。

果滿亭 出城北一里許,即第二亭。萬曆間重建,改為《觀稼亭》。

觀稼亭 出城北三里許,即第三亭。萬曆間重建,改為《仁風亭》。

「迎祥亭 」 出城北五里許,即第四亭。隆慶辛未重建。

「涵頭橋亭  」 、「新店亭   」 、《佘埔亭》。

半洋亭

西南路鋪四 「自迎和門至瀨溪,過橋南行至風亭本里庵界。」

雙牌鋪 在文賦里,去城十里。

瀨溪鋪 在文賦里,去城二十里。

猴溪鋪 在新興里,去城三十里。內有公館,為上司往來中火處。由此以抵風亭驛。

俞潭鋪 在新興里,去城四十里。由此以抵仙遊縣。以上四鋪,各設鋪司一名,鋪兵四名,「《從吾》亭 」 ,一名「新亭。」

錦亭    、「松崖亭   。」 「湯亭。」

東路:自鎮海門二十里至黃石塘頭,東行七十里抵沖心、嵌頭、青山三巡司及平海界。

塘頭鋪 在國清里。去城二十里。

朴槔鋪 在興福里,去城四十里。

大杭鋪 在奉國里,去城六十里。

平海衛前鋪 在武盛里,去城九十里。以上四鋪,各設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賣花亭   。」 觀音亭   。迎春亭。

《草鞋墩》亭  。「《厝柄》亭   」 、《塘下亭》。

《東南路》自塘頭東南行七十里,至南日寨、吉了、小嶼、莆禧界。

東林鋪 在合浦里。去城四十里。

鄭欖鋪 在紫福里,去城六十里。

莆禧所前鋪 在新安里。去城三十里。以上三鋪,各設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西路自永清門至林居溪,分為二路,一路過橋陟長嶺,由何巖入故興化縣谷目等處,一路直行白馬嶺,至興化縣上皋嶺,趣平坡鋪,入福州永寧縣,計一百里。舊有楓嶺溪、南山平三鋪,隸興化縣,今縣省而鋪俱廢。

仙遊縣

楓亭驛 在縣南五十里。唐為楓亭館。宋仁宗嘉祐間,增建廳事,名「太平驛。」 元至正二十六年重建,仍唐舊名,曰「楓亭驛。」 明正統間,知縣楊勝重建皇華堂並驛丞廨舍。嘉靖元年,知縣蕭弘魯增建楓溪公館。三十八年燬。四十五年,太守易道談重建。萬曆四十二年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築堡,自驛左至黃石巷。

興化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順治三年丙戌秋

王師入閩,都督張應元領馬步官兵二千餘名於十

月內至莆田進城。駐劄官兵借住東南一帶民房,標下分為四協。是時經制未定,俸餉俱無畫一,汛防亦無界限。四年秋,山寇倡亂圍城。至五年四月內,都督張應元失守去任。七月內

大師克復城池,時督師議設兩協駐守興化,先調副

將滿進忠帶官兵一千名,為左協城守,到興,駐劄教場。繼調副將沈燦帶官兵一千名,為右協城守,到興,駐劄城南。八年春,部議興化右協官兵歸併左協副將滿進忠專轄。

欽頒印信敕書,統轄標屬左右兩營官兵,分布莆仙。

二縣水陸各汛巡防。嗣是山海交訌,而海患尢熾。後因遷界邊海,人民流離失所。康熙六年,以興郡當下游要衝,應設鎮臣彈壓,遂請改協為鎮。

總兵官一員,標下中、左、右三營。

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戰守兵一千名,馬二步八。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戰守兵一千名,馬二步八。

右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戰守兵一千名,馬二步八。

總鎮以守道憲署為衙門,標屬官兵,仍借住民房。又添設城守一員,一應城守事務,聽其調遣。本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防守兵一千名

康熙七年間,調同安水師總兵杜永和移鎮興郡,帶到官兵船隻至興,駐泊涵江港,繼而總兵黃翼代之,入城鎮守。其奉裁興化原協二營,一改撥為城守營、一改撥為鎮標右營,仍係陸師。其同安帶來二營官兵,一為中營,一為左營,每營大小戈船各四十隻。中營遊守二員,隨鎮防城。千、把等官,同左營遊擊、守備,俱駐防涵江,操練船兵,係水師衙門。八年,部議「春秋汛期,興鎮總兵親督船兵出海南北會哨,遇春汛舟師北上,與浙境官兵會哨;遇秋汛舟師南下,與粵界官兵會哨,聯絡巡緝,以保無虞。」 康熙十三年耿變,將船隻調赴省城。十六年,

大師至,克復郡邑,仍前設鎮守總兵官統轄福、興、泉。

「邵等處地方軍務,標下中、左右三營并城守共四營,馬步兵四千名。」 後福建全省設水師提督,近興之海壇設有水師鎮營船兵分汛於莆之三江口;而興鎮所轄者,概係陸師,並無水師責任矣。時議以沿海口岸三里為界,離水三里之內,仍屬陸師官兵專汛巡防。三里之外,沿海堤塍皆屬水師官兵專汛巡防,使遇警不得互相推諉。至二十五年,平定臺灣,「海患」 既寧,裁城守一營,其兵陸續撥赴臺灣鎮守。三十六年,復因汀郡山寇竊發,將興鎮改協、汀協改鎮,彼此對調,即於興屬裁去中營一營,其兵一千名,撥益汀郡興化協。鎮標止設左右兩營,官兵二千名,與順治間規制相同。

協鎮副將一員,標下左右二營。

左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八名  ,步戰兵三百五十八名,守兵五百二十三名 。官馬九十八匹。

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八名  ,步戰兵三百五十八名,守兵五百二十三名 。官馬九十八匹。

三十七年,副將董大功到任,派定興城管轄事宜,「自河以北及西北門外起,至江口一帶墩塘臺寨地方,屬左營遊擊調度巡防;自河以南及東南門外起,至仙遊楓亭止,一帶墩塘臺寨地方,屬右營遊擊調度巡防。每年各輪換千、把帶兵汛守,以專責成。仍兼轄泉州城守營,福清、長樂左右軍二營。」 三十八年。

欽頒敕印、遵照敕內開載、「地方管轄在今平靖之年」

亦屹然一方鉅鎮矣

額設俸餉

總兵員下月支俸薪等銀四十四兩九錢八分四釐三毫。

自備座馬一十六匹,月支草乾銀一十六兩;副將員下,月支俸薪等銀三十一兩四錢五分四釐八毫。

自備座馬一十二匹,月支草乾銀一十二兩;遊擊員下,月支俸薪銀一十九兩二錢七分八釐三毫。

自備座馬六匹,月支草乾銀六兩。

守備員下月支俸薪銀一十兩二錢八分二釐八毫。

自備座馬四匹,月支草乾銀四兩。

千總,每員各支俸銀四兩。各自備座馬二匹。各月支草乾銀二兩。

把總每員各支俸銀三兩。各自備座馬二匹,各月支草乾銀二兩。

左右營各馬戰兵,每名支銀二兩、米三斗。左右營各步戰兵,每名支銀一兩五錢、米三斗。左右營各守兵,每名支銀一兩、米三斗。

鎮營大小衙門跟用各役,止月給兵餉一名,無另設工食。

順治十八年及康熙九年,相道里遠近,隨時別建寨墩。寨設千總,墩有守兵。星羅碁置,守禦甚嚴。

「興化城守左營」 ,管轄地方。

寧海寨 現安把總一員,帶兵八十名,防守東華墩   、五隆墩   、惠洋墩。

海濱墩 以上四墩,俱係寧海寨兼轄。分守百美寨 現安把總一員,帶兵七十五名。岸勝寨 現安百總一員,帶兵四十名。

張井墩   、南埕墩   、白墓墩 以上三墩、俱係百美寨官兵兼轄分守。

江口大寨並橋中水寨 ,現安把總一員,帶兵六十名。

後郭墩 係江口寨,官兵分守。

東蔡寨 安兵五名

五里亭塘  、佘埔塘   、鋪尾塘。

魏塘塘   北門外塘 每塘各安兵五名,俱江口寨把總管轄。

黃石汛 現安千總一員、帶兵五十名。

天馬寨 現安百總一員,帶兵五十名。

美瀾寨 安兵二十名

青山寨 安百總一員,帶兵四十名。近因防海,添兵四十名。以上三寨,俱屬黃石汛千總兼轄分守。

「興化城守右營」 ,管轄地方。

瀨溪寨 現安把總一員,帶兵七十六名。長嶺寨 係瀨溪寨把總兼轄。

南門塘   雙牌塘   「瀨溪塘。」

北乾塘 以上四塘,每塘安兵五名,俱瀨溪寨把總兼轄。

忠門汛 :現安把總一員、帶兵一百一十二名防守。

馬峰汛   、吉蓼汛   、莆禧汛 以上三汛俱忠門汛把總兼轄。

平海城 :現安千總一員,帶兵八十九名。嵌頭寨 ,係平海城守千總兼轄。

興化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穀屬

稻 有大冬稻、早稻、晚稻。大冬稻春種冬熟,歲惟一收;早稻春種夏熟,穫後即插;晚稻歲可兩收。有米粘可釀酒者謂秫,有米白而香者謂白稜。又有占稻,出占城。《湘山野錄》云:「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十石,遺民種之,俗名早占、白占。」 又有畬稻,不用水耕,高山皆可種。

黍 :葉似蘆,高丈餘,穗散垂,粒圓無毛。又有一種,高二三尺,穗如鴨掌,粒稍細,俗名「鴨腳黍」 、番薯 。萬曆中,巡撫金學曾始傳自外國,因名「金薯。」 皮有白、紫二種,可佐五穀之半,亦可為粉。近有一種來自臺灣,形類萊菔,肉鬆而色黃,味同番薯。

貨屬

鹽 天下鹽皆煎成,獨莆鹽用曬法。傳明初有陳姓者居涵江,試取海水曬日中遂成鹽,乃教其鄉人,後人因效之。按:莆係出鹽地,原任民挑販,不經商稅。今商禁及附鄉不得攜負,民甚苦之。

糖 :煮蔗汁為之,有白糖、清糖、烏糖。又有糖油再煮成者,曰冰糖。

果屬

荔枝 蔡端明《荔枝譜》云:「閩中惟四郡有之,而興化尤為奇特。樹高數丈,大至合抱,形團團如帷蓋,四時榮茂不凋。花似木樨,淡黃色,微香。」 實上圓下銳,大可徑寸,殼若羅紋,初青漸紅。夏熟時,香氣清遠,色澤鮮紫,膜如桃花,核如丁香。剖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絳雪,色香與味俱為第一。性畏寒,山谷間皆不能植。唐李贊皇謂「此樹為南方佳人不耐寒。」 《譜》中所載興化產十五品,如皺玉、郎官紅、游丁香、紫璚、百步蘭、壽香、西紫、黃香、大小江綠、瑞堂紅、松紅、麝囊紅、百步香、黃玉已不復有,惟玉堂紅出於蔡宅,狀元紅出於楓亭者,特珍於時。按:狀元紅舊名延壽紅,宋元豐間狀元徐鐸所植也。鐸與楓亭薛奕為婚媾,因授其種於薛。而楓亭之地斥鹵,宜荔,因擅其名。《王梅溪集》云:「烏石荔子,舊傳宋香是也。樹極高大,實如陳紫而小,甘美無異。或云陳紫種出宋氏,世傳其樹已三百年,舊屬王氏。黃巢兵過,欲斧之,王氏媼抱樹號泣,賊憐之,不伐。後結實,其核若有斧痕。」 梅溪嘗謝林虙《奪先紅》詩云:「莆中荔子勝閩中,烏石山前又不同。正向鈴齋想風味,奪先人送奪先紅。」 蓋林居烏石,曾為別院第一人,故王詩及之。又有一種曰火山,夏初先熟味微酸。惟出黃巷名綠紗者佳。黃鞏嘗以《火山饋林俊》,詩云:「側生幽谷半摧殘,煙雨平林五月寒。嘆息不逢高著眼,只緣風味帶微酸。」 柑 實冬熟,紅色,有朱柑、乳柑,又有先柑,以其先諸柑熟,或曰「仙柑。」

橘 似柑而美小,色紅如金,曰「金橘。」 又有一種先後相續而生,名公孫橘。有一種極小,生山谷。

間曰金豆

楊桃 味酸,熟時色黃,五瓣,或謂之「五瓣子。」 楊梅 生山中,初熟色紅,味甜酸,色紫則純甜。白者名「白蜜。」

梨 有六月清消梨,有水梨,以善本接之乃生。棗 、有蜜棗,差小而味甜;有柴棗,稍大而味淡。菩提果 ,花似冠蕤,葉大如掌,實類肥皂,熟則裂開,中鮮紅色,有子如彈,味似栗。其種來自西域,故名。

丹果 實似枇杷而大,味甘香,亦名「香果。」 橄欖 實尖小者,名「丁香」 ,大者名「柴橄欖」 ,味清香,食之先澀後甘,故又名「敢諫子。」

黃彈 ,實如彈丸,味酸。本出越王祭太乙壇之側,又曰「王壇子。」 俗名梅彈。

栗 房攢刺如蝟,及熟房裂,實有殼,赤色,肉黃色。

椎 :生山谷中,似榛而小。曾師建《記》「作錐」 ,以其永銳如錐。

箇摩子 生山谷中,藤附木上。實成作穗,《外皮黃色,中有殼裹肉》如蓮。可煮食。味似白果枇杷 ,一名「盧橘。」 《夏初熟,色黃味酸》。

蔗 :以水田作隴種之,葉如菅茅,其莖有節。春種冬成。有二種,大者漿可解渴;小者搗其汁可煮糖。初成黑糖,以泥蓋之,成白糖。

《新羅》葛 藤似葛,根甚大,俗呼「葛頭。」 味甘。一名「土瓜。」

波羅蜜 :其種傳自海南,實大如瓜,有刺,色金黃,味甘酸。

丹粘子 一名倒粘子。大如棗,熟紫色,味甘。生山谷中。東坡云:「海漆俗呼檔柅。」

《無花果 》,無花結實,狀似枇杷。

花屬

山茶 花深紅色,單葉而大者曰「日丹」 ,百葉攢簇於中者曰「寶珠。」 又有花小如錢,淺紅色,於十二月開曰「臘至」 ,亦名「臘蔕。」

川茶 ,本出蜀中品最貴,花殷紅色,大徑四五寸,亦有白者。

木筆 ,一名「辛夷」 ,蕊如筆,花開似玉蘭,外紫色。雪毬 ,花白攢簇,一蔕聚數十葩,大可三、四寸,狀如毬。

木芙蓉 :一名「拒霜。」 有紅白二色,又有朝白暮紅者,曰「醉芙蓉。」

蕃桂 一名「指甲花」 ,蕊似碎珠,《花開如蜜色濃香襲人,葉可染甲》。

夜合 ,一名「合歡」 ,葉似槐,細而繁密,至暮則合。花淺紅色,瓣上若絲茸然,故又名「馬纓。」

赬桐 :一名貞女花,亦曰《百日紅》。

《蠟梅 》,花類撚蠟所成,香氣如梅。

杜鵑 :一名「映日紅」 ,有深紅、淺紅及紫色。山中開單葉者,俗呼「滿山紅。」

《聚八仙 》又曰:「蝶穿桂,花白,心簇如桂外八花,如蝶環繞之。」

長春 四時常開者曰「月月紅。」 早開者曰「迎春。」 大而鮮紅者曰「麗春」 ,亦曰「勝春。」 小而淺紅者曰「粉孩兒。」

木香 柔條繁英,花有黃、白二色。

素馨 ,本出南海,花白而香,亦有黃色者,無香。七姊妹 每朵聚七花,似長春而小,有紅白及淺紅色,俗呼「布田花。」

《西施》紅 ,蔓生,葉細而嫩,花殷紅色。

交枝蓮 ,蔓生,花似蓮,青白色。

《玉髻 》:葉甚厚,蔓抱石而生,花如雪毬,心紅色,一名「玉印。」

蘭 一榦一花曰「蘭」 ,葉細而柔。一榦數花曰蕙,葉如劍,俗稱「劍蘭。」 花淡黃色,中有紫點,亦有白者曰「玉魫蘭。」 綠花者曰「綠蘭」 ,品尤重。夏秋二季開,人多移植小檻中,或置座右,滿室盡香。有一種生木石上,不用泥,取懸簷前,花亦清馥,曰「弔蘭。」 有花莖俱赤色,歲首開者曰「拜歲蘭。」 又有紫蘭,色深紫,有鶴蘭,葉大如掌,花似豆蔻,無香。《百合 花》白,下覆,一名「玉手爐。」 根可食。

水仙 ,葉如蒜,花白色,中有黃心如盞,味極清香。

紫燕 :葉如列翅,花若萱草,色紫,上有斑點,狀類飛燕。

闍提 ,花白有香,又有《水闍提》,葉似紫燕,亦名「玉燕。」

洛陽錦 有深紅、淡紅、白紫諸色,又有瓣茸茸如剪者,名「剪絨。」

番菊 :色紫,一名「千日紅」 ,亦有白色者。

賽蘭 :圓葉垂條,香勝蘭,一名魚子,俗呼雞爪。

蜜槱 花紅,千葉,似薔薇,亦曰《薇友》。

金蝴蝶 ,花黃色,中多垂絲,似蝶。

午時梅 ,花似梅紅色,日午則開,褪時其英不散,亦名「落地梅。」

御帶 花白,微有紅暈,附枝而開,密如帶,一丈紅 ,榦高丈餘,花大如盞,有紅、白、粉紅諸色。

《虞美人 》花類鶯粟,亦備五色。

金鳳 :一名鳳仙花。有紅、白、紫、粉紅數種,亦有一花兼紅白色者,子如小桃,又名小桃紅。又有番金鳳,花開千葉。

牽牛 花:黑色,一名《玲璫花》。

木屬

《水綿 》類杉而葉細,植水濱。

桐 :有梧桐、油桐二種。

加條 葉可磨器

《臘香 》《葉香》可食。

桄榔 樹:似棕而高。郡人方明之詩:「密葉剪開金鳳尾,柔條綴盡碧龍鬚。」

竹屬

木竹 :質堅中實。一名「靈壽木」 ,俗呼「柴竹。」 慈竹 一名「子母竹。」

《觀音竹 》:竿柔葉細。

《箬葉》竹 葉可編篷。

佛眼竹 一曰「人面竹。」

蔬屬

萊菔 根苗皆可食,根有紅白二色,春種曰「早菜」 ,冬種曰「冬菜。」

倭菜 可生食

茼蒿 :葉如艾,花如小菊,味香。

《莙薘 》俗名《春不老》。

甕菜 :本從番舶,以甕盛歸,故名。

苦蕒 :味苦。有葉闊色白者,曰「龍舌。」 浮藤菜 ,葉圓而厚,藤相糾纏,俗呼蟳菜。落地生 ,花黃色,落地即生,故名。其子可榨油。扁豆 有紫、白二種。

蕈 俗謂之菰,色紅者名「胭脂菰。」 有香菰,味香。有木耳菰,黑色,俱生腐木上。又有松菰,生松林中,如彈丸。

《香椿 》芽赤色,味香。

蕎 葉似蔥根如蒜

紫菜 生海邊石上,色紫故名。潮來浸之,浮散髼髼然,潮退則膠粘於石。冬時嫩者就石上搓取之,謂之冬菜,味香美。春時長者,則摘取之,謂之春菜,味稍遜。《本草》云:「凡海菜皆療癭瘤結氣等疾」 ,故海旁人無此患。

赤菜 :亦生海石上,如樹根赤色。

鹿角菜 出海中

海苔 俗呼苔總

藥屬

菖蒲 生石磧上,根節細者為菖蒲,大者為昌陽。

茯苓 ,松脂淪入地而生,傍根者為「茯神。」 金罌子 ,花白,子如小罌,有刺。

山梔子 花六出,其實七稜。

車前子 俗名「七根草。」

使君子 藤生,花紅,子似橄欖,有稜。

《香薷 》葉細味辛,生於巖石者佳,飲之可清暑。《紫背草 葉,面青背紫》,治蛇毒。

骨碎補 根生大木,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治折傷。

六月霜 ,葉多刺,花有紫白二色,根大如指,搗汁即凝如脂。

草屬

蒲 ,莆地多生蒲,故曰「莆田。」 蒲與莆通。

《零陵香 》俗名《香草》。

鼠麴 生野田間,葉蒼白色黃色,一名「暑菊。」 《燈心草 澤地叢生,莖圓細而直,可織蓆。白蘋 》生於下澤,圓葉白花。

蕢 生海邊,有三稜,可織為蓆,俗呼「鹹草。」 候潮草 。葉間有英,潮至則開,潮退則合。仙草 。夏月煮可成凍,飲以消暑。

蛇麻 :蔓生,葉如青麻。土人採以為麴。

麴草 生野田間,搗汁和米粉,可為麴。

蘆薈 一名火辦

野葛 即斷腸草

禽屬

鵜鶘 亦曰「淘河」 ,一名「提壺。」

《十二紅 》:「十二為群」 ,中有紅者。

「呼潮 」 ,潮至則鳴。

《謝豹 》一名「子規」 ,亦曰「杜鵑。」

《郭公 》一名「戴勝。」

鴞 一名鵂鶹

鱗屬

子魚 :子月肥而甘美,故名。惟迎仙橋東小姑潭所出為最。但通三印,可登俎者絕無。蘇東坡詩:「長魚俎上通三印。」 黃山谷詩:「子魚通印蠔破山。」 通印者,言其大可容印也。王彥輔以為山上有通應廟,其下有通應港,訛為通印耳。黃處權云:興化子魚,以所產之處,土名子魚潭而已。初無通應港之名。

《黃瓜 一名石首」 ,小者曰「黃梅》。

《貼沙 》一名「龍舌」 ,俗呼鞋底。

鱅 一名「松魚。」 一名「河豚。」 俗名鮤魮海燕。 有肉翅,能飛水上,俗呼「金鵲。」

鹿角 皮可磨錯,小者名《鱁鮧》鱸 鹹、淡水皆有之。

墨魚 一名烏賊

章魚 :一名章舉,大者曰「塗婆。」

柔魚 :似烏賊而味美。

泥串 生海泥中

彈瑟 俗名塗虱

𩰚魚 :俗呼花魚,大如指,長二、三寸,身有花紋,紅綠相間,尾純紅,有黃點,善𩰚。兒童多隔盆以養,𩰚則合之。每𩰚兩口相銜,交持不捨。痣魚 ,有斑點如痣。

蘆鰻 :出溪中,能上岸食蘆葉。

《石麟 》一名《坑凍》。

坐魚 即水雞

介屬

牡蠣 按《本草衍義》云:「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一名蠔山。初生海畔,如拳石,四面漸長一房,內有蠔肉一塊,其殼可燒為灰,曰蠣粉。」

蛤蜊 大者曰《郎晃》。

蟶 又有一種名《竹蟶》。

蜆 有赤殼者,曰「桃花蜆。」

江瑤柱 ,形類半扇,雙甲脆薄,內紋彩映日如螺鈿,肉金黃色,中有柱如玉,味極甘美,昔人匹之《楊妃乳》。

花蛤 殼有花紋

淡菜 :《殼外有毛》。

石蜐 一名「仙人掌」 ,黃螺 ,殼軟,有一種白者曰「軟螺。」

《仙螺 》:尾似刀剪。

黃蝦 :有白蝦。赤蝦,小者曰「苗蝦」 ,曰「金鉤子。」 有細若針芒者曰「醬蝦。」 又有生淡水中者曰「溪蝦」 ,小者曰「土蝦。」

西施舌   步倚     空豸。

車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