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3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三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卷目錄

 漢陽府部彙考四

  漢陽府風俗考

  漢陽府祠廟考寺觀附

  漢陽府驛遞考

  漢陽府兵制考

  漢陽府物產考

  漢陽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卷

漢陽府部彙考四

编辑

漢陽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漢陽縣附郭。

《漢書》:「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而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故啙窳偷生而無積聚。信巫鬼,重淫祀。」

《宋志》:「漢陽,實楚地民性勁直決烈,多存仁義,有歷世不分者。」

《皇輿考》。民淳朴、怯於爭訟。不好奢侈。有禮讓之風

《總志》:「漢陽,古鄖國也。宋游定夫知漢陽時,於視事之暇,召一郡弟子講明道德性命之學,風俗丕變,士知嚮往。」 又:「張昌宗處家以義,八世不分家屬三千餘口,男女分食,尊卑序坐,一錢尺布皆歸家長,不敢私匿。迄今江漢有令聞焉。頃年,士大夫尤學古高蹈,居鄉不事請謁,雖貧乏之家亦急儒業而恥他途,僝弱之」 民,亦力耕漁而薄商販,暴發而鴟張者,群非笑之,可謂善國。獨喜巫崇「佛」 ,負性使氣,乃其故習。而地衝力疲,數罹懷、襄之害。漢川多盜,有煩防禦云。

漢川縣

「山川平易,人民朴野」 ,尚儉嗇而鮮華麗。士漸向問學,頗有淳風。

春夏力農,秋冬業漁,蓋其地雲夢之藪,當春水泛漲,農民遷近原隰耕墾,秋冬涸時,還移居就下近湖泊網罟以自給。

元日 是節,俗最重。戶無大小,貧富男婦早起潔服焚香,祀先畢,以序拜尊長,放爆竹。男行走各廟前後,出謁親族鄉里,交相展慶。門首插松柏枝,貼五色紙錢。官不視事,民間罷市三日。至初三日,各家燒門神紙,始各復業。

上元 ,街衢結竹為門,掛綵張燈,廟宇尤盛。庶民精製各樣五色華燈,間懸謎語,或裝扮故事,導以鼓鑼,沿街上下遊戲,花炮簫鼓,歌唱之聲達旦。自十一日謂之「試燈」 ,至十六日始罷。立春 先日,迎春東郊,各行裝扮故事,導以農器鼛鼓,後載芒神春牛,官府大小齊集,祀神飲酒,迎入城中。街衢士女,喧闐塞路,謂之「看春。」 清明 ,人家插柳掃墓而祭,多邀親友宴集郊外,以恣遊賞。至三月初三日為元帝誕辰,二十八日為東嶽誕辰,至五月十三日為關帝誕辰。城市村鎮,多邀眾設會,務極盛,靡不及者以為恥。蓋江、漢好巫重鬼,自昔已然矣。

端午 是日,門懸蒲艾,飲菖蒲、雄黃,酒包角黍,童子以五色線縷繫臂。各鄉皆造龍舟競渡。相傳屈原以是日沉汨羅,故競舟弔之。先日,姻家以盛禮衣物饋遺,謂之「追節。」

中元 是日,家家具酒饌,祭祖先,邀親友;各寺廟設盂蘭大會,超度無祀諸鬼。

中秋 是夜,供月餅、西瓜,邀朋飲酒,賞月。重陽 。是日《佩茱萸》,邀賓朋攜酒登高。相傳為壺公教費長房避疫故事。

冬至 ,官府士大夫相賀,民庶則否。

臘日 民不知臘,惟於二十四日掃塵潔宇,是夜祀竈飲酒,為之小年除夕 ,先日,姻家以盛禮衣物相饋遺,謂之「追節。」 是日粘春帖,至夜放火爆徹夜不絕。滿室然燈,謂之「歲燈。」 各具殽蔬祀先畢,飲分歲酒,謂之「守歲。」

漢川,四週皆水,湖居小民,以水為家。多結茭草為簰,覆以茅茨,八口悉居其中,謂之「茭簰。」 隨波上下,雖洪水稽天不沒,凡種蒔牲畜、子女婚嫁,靡不於斯,至有延師教子弟者。其同塚一帶,土瘠民貧,西成之餘,即攜妻子,乘漁艇,轉徙於沔之南、江之東,採菱拾蛤以給食。至東作時,仍歸事南畝,逐歲習以為常,嘉沔之人苦之,然亦莫能禁也。

漢陽、漢口一帶,五方雜處,商賈輻輳,俱以貿易為業,不事耕種,又多湖蕩,資漁以生。其土著居民,尚力農務,但地皆下濕,宜麥者少,只插稻苗。春分時平地浸種,春夏之交,分秧插田,《越月一》

「耘再耘。」 秋時收穫。至漢川縣,濱江,多用牛車引水灌田,為別郡所無。其制於江濱結茅屋若曇瓢狀,翼以方棚,上為橫梁,中為大楹,下為樞,中為盤,環以木齒。盤上斜植桄木數十條,貫於柱內,若車輻之輳轂。旁列水車於方棚之下,近地有橫梁一周,梁列齒,縛軛引牛而輪旋之,以梁齒擊盤齒,圓轉周迴,激水逆流而上,達於溝,晝夜不歇。其法甚逸,其利最廣。邑紳葉東生傳其法於川中,至今彼人稱為「葉公車。」

街居婦女,惟事剪繡。鄉農及禮義之家,勤於紡織。雖老嫗處女,寒暑無間。

漢鎮舊事繁華,今僑居仕宦,商賈富家多以服飾炫耀,雖臧獲亦穿紳緞,侈靡極矣。而漢川距鎮稍遠,士民猶有古風。

漢鎮水陸珍奇,舟楫捆載,靡不備至。每一宴會,窮極豐腆,不獨僑宦富商為然。雖中產之家,亦勉強徇俗,然雖務外飾,而內實鮮積藏,至有典春衣以為之者,蓋亦習俗使然也。

按:漢土地稱佳麗,人尚浮華,士大夫家咸知禮義,婚娶盛籹奩,喪事豐,酒筵競裝人物。先期投柬,遍干親友,謂之「請執事。」 屆期並集,列導柩前,及郊而散,祭儀悉從俗節,亦稱華靡矣。惟最健訟,民間每變鬻田產,於正價之外十取其二,名曰「表券。」 年餘其業主黠者或求加益,亦曰「表券。」 訟端往往由此而起。近日復多流寓。棍徒三五為群,或撞太歲,或冒牙行,少不如意,小則脅制,大則呈告。此訟彼證,窮年累月不休。破家蕩產,莫此為甚。至信巫重鬼,雖云楚俗固然,而近時僧尼之盛,尤為地方隱禍。遠來行腳,蹤蹟詭祕,未經部試。恃一二大護法,即自稱大和尚,擅立戒壇,招搖婦女,僧俗莫分,官府不敢禁戢。此皆風俗之惡,而大亂之萌也。

漢陽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漢陽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紀門外,明正德十一年,知府黃俊改建於西門外永安橋西岸,「歲以春秋二仲上戊日致祭。」

府社稷壇 :在西門外永安橋西岸。春秋二仲,與山川同祭。

郡厲壇 在大別山南,元妙觀北,每歲三祭。府城隍廟 在朝宗門內。明萬曆戊申水圮,知府舒體震鼎建。相傳「神乃《漢紀》」 信也。

大禹廟 在大別山禹功磯上。宋紹興間,司農少卿張體仁以此地江漢朝宗之會,乃建廟以祀禹,而以益、稷配焉。明洪武二十年十月,楚昭王躬行祭奠,每歲春秋二仲,於釋奠後二日致祭。崇禎中,張元芳升稷並享,左右列八元、八凱,後又附入召康公、穆公。

關帝廟 一在鳳山門外西南江邊,今存。一在大別山北關羽洞側,名「武安王廟」 ,今廢。一在循禮坊正街,舊名「沈家廟」 ,嘉靖元年建,天啟五年,曾廷芝及其子別駕因火焚,改今廟。一在後湖。

皇清順治九年建。康熙八年正月十三日,亦焚「撫院。」

劉及《西匣》,商人重修。一在平塘渡之岸,刱於知縣雷用龍。萬曆戊申,水沒,郡人李宗魯重建。一在城內,康熙元年,守備董朝祿建。

八蜡廟 在西門外永安橋社稷壇西南。明通判劉汝登建。

息夫人廟 在桃花洞。息侯夫人,即《春秋》息媯也。蔡侯以息媯語楚子,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而不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以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楚子遂伐蔡。楚子卒,令尹子元蠱息媯館於宮側,而《振萬》焉。息媯泣而言之,子元曰:「婦人不忘讎,我反忘之。」 遂伐鄭。

魯肅廟 在魯山,即郡治後山西麓。南傍郡城,久廢。

皇清康熙元年,郡庠吳世調捐貲重建。

龍王廟 ,在南紀門外大江之滸。江有洑流,土人呼為「龍窩。」 相傳昔有龍潛於此,立廟祀之。張王廟 在南紀門外磯上。相傳唐張巡守雎陽,有保障江淮之功,故江漢之人祀之。廟立於唐末,後人不知為誰,皆以「張王」 稱之。宋時建昌羽士遊漢陽,召問神,乃自書為巡作歌一篇。按唐張柬之封漢陽王,後為武三思,流瀧州卒,意廟祀。柬之未知孰是。郡人戴金、李宗魯皆重修。茅、程二司徒廟 在縣治西三里,未詳何代人。

東嶽廟 一在洗馬口,鄉耆黃繪等募修。一在漢口鎮,曾廷芝偕眾修。一在舊十里鋪,村民倡建。一在長樂坂,一在文寺山前,一在柏泉,一在蒲潭,一在崔家鋪,一在九真山前,一在索子河北,皆邑令及里中紳士耆民修建。

馬王廟 在鳳山門外迤南。馬王,黃帝臣。《列仙傳》云:「馬師皇知馬形生死之診,治之立愈。」 天符廟 一在漢口大智坊,明萬曆四十年建。

皇清順治五年重修。一在「《鐵門關》下」,一在「西城外」,即

祖岳廟

吳王廟 在縣治西南

藥王廟 在縣治西南三里。

宗三廟 :在漢口居仁坊。

五顯廟 一在漢口居仁坊,一在蔡店。里人劉文祉倡眾建立。

水府廟 一在漢口由義坊,一在蔡店鎮河街。鄉民劉希智修。

老官廟 在漢口由義坊。明嘉靖六年建,天啟元年修。

皇清康熙二年重修。

仁顯廟 在九真山下。相傳神姓劉,字伯通,不知何代人。梁大同十年,長沙王立祠祀之。元封敷濟仁顯靈祐王,規制卑隘。萬曆初,郡人李宗魯鼎建。山下有仙泉,遇旱,郡守禱之,雨應如響。仙師廟 一在龍霓山,一在大軍山。

府土地祠 在賓館右,南向。

縣土地祠 舊在儀門之東,南向。

縣學土地祠 在明倫堂左。

六先生祠 :在府治後鳳栖山。宋知軍黃榦即山為屋,館四方之士,及立祠以祀周、程、游、朱四先生。明正德四年,知府蔡欽續祀黃榦、楊時二先生,為「六先生祠。」

胡奮祠 。「奮,晉征南大將軍,有忠貞之志,故郡人祀之。」

太白祠 在郎官湖北岸。宋咸淳間,學官蕭鍳因其亭久廢,重建祠,塑太白像。

康穆祠 ,在大別山頂。明巡撫邵陛建,以江、漢被化二公旬宣之力,歲春秋二仲,與大禹廟同祭。今祠毀,附禹廟共享。

馮公祠 「萬曆庚子,稅監陳奉肆虐,平掠商民。公兵巡武昌,極力捍禦,奮不顧身,武漢間賴以無恐。竟為奉所中,被逮以去。士民扳留不及,立祠大別山前,歲時致祀。」 公諱應京,南直泗州,盱眙人。

褒忠祠 在沌口鎮下蒲潭,為宋慶遠節度使李道建,有墓居寺之左。公諡忠毅,封雍王,娶張氏,封秦國夫人,公女為恭王妃,生宋慶宗。五聖祠 在通濟倉左,嘉靖年間建,萬曆間民居侵逼,戊申蕩沒,王瑚重建。

雨師祠 在崔家鋪烏梅山,鄉耆賀廷彬建,漢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明萬曆三十九年,縣令桂生芝因荒塚夾雜,改併厲壇東側。社稷壇 在縣治西北一里。

邑厲壇 在縣治北里許。

城隍廟 在城二鋪,洪武年建。

玉皇廟 在縣治東儒學西偏,今廢。

令尹子文廟 在縣治西二里姚公山。

關王廟 有五:一在廟頭戊子圻;一在縣治分司前,一在劉家隔;一在縣治北七里,一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周陂鄉。

廣威將軍廟 在縣治東四十里,祀晉朱伺。東嶽廟 在縣治西伏龍山,萬曆二十年張志道重修。一在縣治北,隆慶年間建。

皇清康熙四年重修。《一》在「小里潭」,嘉靖間建,崇禎十

五年重修。一在南湖鄉,萬曆年間建。一在一里,亦萬曆年間建。

天符廟 在縣治東一里,一在小里潭。明萬曆年間建。

水府廟 在縣治東一里雲鶴門外。明萬曆間建。

皇清順治八年重修。

五顯廟 一在縣治南街,明嘉靖間建,崇禎十五年重修。一在劉家隔,一在雞鳴寺。

晏公廟 一在縣治東,一在劉家隔。

白龍廟 :在縣治東北五里苦野陂。舊傳,白龍蜿蜒陂內,邑人立廟祀之。

青林廟 在南河渡,明萬曆年間建。今順治十六年重修。

城隍臺廟 在長城鄉。明天啟間建。

仙女廟 在雞鳴鄉小里潭。明永樂間建,萬曆

二十年,歐陽待等重建。

蕭公廟 在劉家隔

東保廟 去城一里。明萬曆間建。今康熙元年重修。

三義廟 在縣治西雞鳴鄉。萬曆間建,李思祖等重修。

仙師廟 去城二里。明嘉靖間建,康熙四年重修。

馬城廟 去縣二里。嘉靖間建。今順治十年重修。

黃岡廟 去縣二里。萬曆間建,順治十八年重修。

三臺廟 在縣治西周陂鄉。明嘉靖間建,順治十五年重修。

奓角廟 在周陂鄉。明永樂間建。天啟七年重修。

老州廟 :在縣治西九十里。業民林大岳建。

寺觀附

编辑

本府。漢陽縣附郭。

太平興國寺 在縣北大別山下。唐時古剎也。宋名文殊院,為心道禪師道場,又名大別寺。以太宗太平興國年敕建,因名。元豐間,蘇軾自黃州詔歸,遊此,見方丈幽閴,一燈長明,作《方丈銘》,寺僧刻於石。元末兵廢。明洪武初,僧惠俊結庵於此,尋有僧明徹至,舉為都綱,修佛殿、廊廡、齋堂。武宗正德六年,敕尚衣監趙榮重修。世宗嘉靖間,梅窗僧《道廣》再葺之,年久大壞。萬曆二十四年,知府喻三伭重建。時慈聖皇太后施金鑄像,長丈有六。漕舟南下,至於漢陽。天啟元年乃成接引大殿,賜「慈濟太平興國禪寺。」 郡人劉體元復於後構大雄殿。崇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初,總督佟養和略為修治。康熙四年重修。

地藏寺 ,在大別山東,臨江。古有薝蔔數十株,開放滿院如雪,香聞數里。元末兵廢。

羅漢寺 在大別山西,舊有羅漢洞,古柏一株臥於溪上,今無考。

鳳栖寺 在城西,古剎也。宋僧法照建。《舊志》云:「疏文題詠,皆韓忠獻公、趙清獻公、蘇文忠公親筆刻於石上。」 元末兵燹後,寺碑皆廢。嘉靖中重修,崇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中,又募建。

歸元寺 在府城西南,舊王章甫《葵園》故址。

皇清康熙六年,內定南王眾商為僧白光主峰造普

同塔建,因奉祠武莊王神主。

迴龍寺 一在漢口大智坊,初名「塞口寺」 ,永樂二年建。明世宗臨幸,敕賜「迴龍禪寺。」

皇清順治中,廣西敕部院重修。一在蔡店近河。

「普照寺 」 ,在漢口大智坊,曹大臣等建。

棲賢寺 在漢口南岸崇信坊,萬曆末年建。柏泉寺 一名「景德寺」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豐樂鄉柏泉山上。殿有石井,世傳大禹植柏於大別,其根盤曲,直至其下,因名。又傳仙人所鑿,今柏根尚存。

奓山寺 在奓山之上,頗多禪侶。

文山寺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文寺山北,亦古剎也。萬曆初,蕭逵重建。蕭氏俱讀書其中,壁上有「蕭參政良譽所題」 詩字。

鎮國寺 在蔡店鎮橫街。隆慶六年,里人胡東建。

寶蓋寺 即古慧光寺。里人陳志顯建。子聖明重修。

嵩陽寺 ,在府城西一百里嵩陽山下,古剎也。其境最為幽勝。

竺臺寺 在縣北三十里,今廢。

白鶴觀 在蒲潭之觀山。相傳為「八大寺」 之一。久廢。

皇清順治庚子,僧潛用結庵山足,得古瓦,乃知之。

九仙觀 在九真山下

「三清觀 」 在蔡店,里人呂泮及龍劍重修。「道德觀 」 在蔡店市。

紫霞觀 舊在縣治南。萬曆間,邑人程鑾捐資重建,改遷於治之西北隅郭師口。

元廟觀 初在縣治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賜名「天慶。」 淳祐間,沖妙宏道真人葉靖庵修。元皇慶元年,始改今名。元末兵燹,觀不存。明洪武初,縣令趙廷蘭始移觀於郡城西,道人常自然重修。十六年,楚昭王有疾,大修,境內名祠,殿廡門、閣,悉皆精麗。尋有羽士王智明行術兼至,舉為副都紀,修葺益壯。正德末漸圮。嘉靖中,朱衣募修,年久頹壞。萬曆間,李宗魯捐資重修。觀右有法堂,左有朝賀更衣廳。崇禎之末,大遭焚燬。

皇清順治己亥,周長年募修。

妙蓮庵 在城北,與雙蓮閣對。後有石壁,仄徑而上,藤樹交蔭。月夜危坐,鐘磬徐來,忘其為城市也。

「水月庵 」 在晴川閣下,明知縣陳堯欽建。「洛伽庵 」 ,在晴川閣禹王廟側。

皇清康熙八年,縣尉李允發刱建。

大士庵 在大別山上。康熙五年,撫院劉建。「香瑞庵 」 在城東臨江,萬曆三十一年建。「鳳凰庵 」 在鳳山門內。

雙眉庵 在府城西南。崇禎甲戌,僧坦然募建。兵燹就圮。今居士錢思玉復葺,又建大悲殿,塑大悲像於內。

《白衣庵 》在漢口南岸。

大乘庵 「在崇信坊。」

《西來庵 》在漢口居仁坊。

皇清順治五年,部院佟鼎建。

《華嚴庵 》,在漢口大智坊,明萬曆四十二年建。《十方庵 》,在漢口循禮坊,順治三年建。

觀音庵 在漢口居仁坊。

龍泉庵 在城西南

雨花庵 在城西南四十里。蕭氏所剏,今圮。「淨土庵 」 在蔡店,里人錢從岳建。

長春庵 在磨旗山下

崇仁院 在上蘭山下

寶峰院 在縣治西五十里。

承天院 在九真山下

藏經閣 ,一在興國寺正殿右,蕭良譽建。一在大別山桂香閣右,王化隆建。

雙蓮閣 在大別寺左,蓮花堤上。

祖師殿 :在楮山後,陳可學建。

玉皇殿 ,一在元帝廟左,一在漢口居仁坊。文昌殿 在大別山。萬曆十年知府王學古等修,植桂殿前,二十五年重修,改「桂香殿。」 崇禎十四年知府王燮元重修,旁有「桂香閣。」

元帝殿 一在大別山,蔡太僕募鄉耆修葺。一在漢口循禮坊,萬曆十一年建,後燬。

皇清順治五年,徽商齊修。康熙三年水圮,褚嶠等重

三官殿 在大別山上。康熙四年,撫院劉建。四官殿 ,一名「火神廟」 ,在漢口大智坊。順治八年,瞿恆岳等建。康熙六年,守道程等重修,又建關帝樓於後。

漢川縣

陽臺寺 舊名「廣福寺」 ,在縣治後五鋪,明洪武年建,萬曆十四年重修。

百祥寺 在縣北一里新開河北。

龍象寺 在縣北二十里。

圓通寺 一在劉家隔,即寶化寺。元末兵燬,明宣德中重建,成化間納僧旦初刱。觀音閣。一在十八壋。皇恩寺 一在縣治南大赤鄉抬頭山,明嘉靖間建,萬曆三十四年縣令陳鼎修,康熙二年又修。一去城一里,明萬曆間建,康熙二年修。觀音泉寺 在縣治西南梅城鄉,明萬曆間建,山腰側有靈泉,面有老松二株,約大數十圍,高聳參天。

妙興寺 在縣治西南梅城鄉。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八年重修。

長春寺 在縣治南梅城鄉蓮子洑。明萬曆間張遐道昆季建。

雞鳴寺 在縣治雞鳴鄉田二河。明成化間建,崇禎七年重修。

明覺寺 在雞鳴鄉

《神靈臺寺 》在雞鳴鄉。

沙臺寺 在縣治西小里潭。明萬曆間建,歐陽待重修。

泰安寺 在縣治南六十里內方山之南。元末廢。明嘉靖間復建。

皇清康熙二年重修。

西峰寺 在縣治西周陂鄉。明成化年建,順治十二年重修。

雲水寺 在縣治南張池口,明萬曆間建。迎龍寺 在縣治南張池口,明嘉靖間建,崇禎十三年重修。

朝天觀 在縣治西周陂鄉。

開天觀 在縣西

集仙觀 在縣東。元末廢為預備倉。明嘉靖間復建。

皇清順治八年重修。內有「元時古鐘」一,在周陂。

千佛庵 在城外三鋪,天啟間建,崇禎五年重。

萬果庵 :在縣西堵波頭,里人林騰華重建。內有銀杏一株,高十餘丈,大數十圍。

觀音堂 在周陂鄉

祖師殿 一在城一里。明萬曆間建,崇禎十五年重修。一在雞鳴鄉。明嘉靖年間,天啟四年重修。

文昌閣 在縣治東北,新開騰池口河下。萬曆十年,縣令詹天倫建。二十九年,縣令范士林「設春秋二祭。」 三十六年,大水,閣壞,監生龍裳等重修。

玉皇閣 在迴流灣,明萬曆間建。

漢陽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漢陽縣

蔡店驛 在縣治西六十里。正德初,知府蔡欽以「蒲潭水驛」 ,奏改馬驛。

驛丞一員 ,每年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書辦一名 ,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

皇清順治九年,裁銀一兩二錢。

皂隸二名 ,每名歲支銀七兩二錢,共銀十四兩四錢。順治九年,各裁銀一兩二錢。

本縣驛站,應支銀二百八十兩,無閏。館夫二名,每名銀四兩,帶閏銀六分六釐零,共銀八兩一錢三分零,在「《均徭》丁糧」 內派。

急遞鋪 十里至

十里鋪 十里至

孟家鋪 十里至

新店鋪 十里至

黃連鋪 十里至

《幺鋪 》,十里至《蔡店鋪 》,十里至

崔家鋪 十里至

六神鋪 以上俱由府西往漢川縣驛路。漢川縣。

劉家驛 在劉家隔臺口。成化十年,自漢陽三汊驛更至本縣。

驛丞一員 ,每年俸薪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書辦一名 ,每年支工食銀七兩二錢。

皇清順治九年,裁銀一兩二錢;康熙元年全裁。

皂隸二名 ,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十四兩四錢。順治九年,各裁銀一兩二錢。本縣驛站,應支銀二百八十兩。無閏館夫二名,每名工食銀四兩,帶閏銀六分零,共銀八兩一錢三分有零。

縣前鋪 十里至

甑山鋪 十里至

養魚鋪 十里至

高觀鋪 十里至漢陽縣界。

小龍湖 十里至

長興鋪 十里至

劉家鋪 二十里至

觀莊鋪 以上俱西北通應城。又

高觀鋪 十里至

馬城 十里至

白馬坂 十里至張家團 。舊通沔陽,今廢。又

漢川縣 十里至

廟頭 十五里至

三汊潭 二十里至

城北亭楊林鋪 以上西路通沔陽。

漢陽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漢陽縣附郭。

順治二年,設參將一員。

經制兵六百名 。十一年,經略洪題裁,止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

「經制」 兵四百名 。其官署在南紀門內之西,舊無額設守備,王嘉賓價置,劉應昌修葺。署東有小教場,為縣學居民舊基。

舊教場 在永安橋西。內有演武廳,南有折衝。

禦侮坊左有「關聖廟」 ,供「軍牙六纛之神。」 每年春秋二祭,操演官軍。

漢川縣

順治初,城守撥兵守城,原無額數。其柘樹口、牛落湖、蔥擔溝、麻濠渡、蓮子腦、蓮臺口、沿江一帶,俱設塘鋪。

漢陽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稻屬

「洗耙早  ,拖犁回  」 ,一坵木  ,七十日秥    ,待時早  。江西早  ,麻秥兒白芒兒  ,雀不知  ,王瓜早  ,秋風早,青秥   火秥   騎牛撒  ,早糯,晚糯   ,鬚糯   ,牙脂白  ,虎皮糯,柳條糯  ,烏節糯  ,油紅秥  ,蘇州晚,香稻   ,香糯   ,接早子  蓋,草秥等,苞齊  ,落地黃。

麥屬

大麥   米麥   烏麥   三月黃,小麥   甜荍   苦荍。

粟屬

黍    ,蜀秫   ,稷    ,玉,高梁,豆屬。

黃豆   、白豆   、青豆   、紅豆摘角菉  蔓草菉  官菉   大菉豆瓜屬。

南瓜   甜瓜   稍瓜   瓠子果屬。

梅子   楊梅   桃子   李子杏子   櫻桃   安石榴  棗子葡萄   菱角   蓮蓬   芡實柑子   枇杷   栗子   橘子荸薺   香櫞   桑椹   橙無花果  落花生  花椒   茱萸樹屬。

松    柏    柳    桑槐    梓    榔    榆構    楓    椿    冬青槵香   黃楊   棕樹   黃楝梧桐。

花屬

叢竹   、筀竹   、鳳尾竹  、紫竹、萹竹   、牡丹   、芍藥   、玉蘭、碧桃   、絳桃   、海棠   、繡毬、辛夷   、瑞香   、蓮花   、薔薇、木香 ,有黃、白二種。

菊    ,山蘭   ,弔蘭   ,芙蓉,月月紅  玫瑰   ,金銀花  ,洛陽錦,金絲桃  ,夾竹桃  ,罌粟   ,鳳仙花,夜落金錢 ,天燭   葵    ,蜀葵,水仙   ,山丹   ,玉簪   ,金盞,吉祥草  ,雞冠   ,虎耳草  ,萱草,秋海棠  ,芭蕉   ,觀音蓮  ,龍爪萍    ,鴈來紅  ,狗尾草  ,蝴蝶花,水桂花  ,迎春花  ,十姊妹

藥屬

「枳殼   、南星   、半夏   、牛蒡子、香附子  、枸杞   、地骨皮  、牛膝、兔絲子  、豨薟   、車前子  、夏枯草、麥門冬  、天門冬  ,薄荷   、瓜蔞、天花粉  、荊芥   ,淡竹葉  、益母草、天茄   、蒲公英  、旱蓮   ,半邊蓮」 ,「小紅花。」

「楚石 」 即墨石,出《東至山》。

鳥屬

天鵝   ,鷺鷥   ,鸕鶿   、野鴨、野雞   ,黃鸝   ,斑鳩   ,鴿,八哥   、翠雀   ,魚,鴨   、布穀、喜鵲   ,鴉    ,鷹    鷂,燕    ,鴈    ,麻雀   、《啄木絲》雀   鸛    ,仙鶴。

《竦斯 》即人面鳥。漢川出,出則旱。

鶡鴠   蝙蝠   麥啄   鶄,榨油郎  苦雀。

紅老鴉 漢川出

鵪鶉   、竹雞   、梟鳥

獸屬

虎    、豹    、獐    、麂

鹿    、水獺   、刺蝟   、黃鼠、野貓   、野驩。

兔 間有白者

魚屬

鰣魚   鰉魚   ,鯉魚   ,鯿魚,鮊魚   ,鯽魚   ,鯰魚   ,鱖魚黃顙魚  蚌蛤   ,河豚   ,魛魚蕉,刺魚  ,鯖魚   ,黑魚   ,銀魚鰻鱺魚  鱔魚   ,蟹    龜,油洞魚  ,蝦    鱉    ,螺,蚶。

虫屬

蠶    蛇    蟬    蛙蜻蜓   蝴蝶   蜂    蜘蛛蠅    蚊    鐵牯牛  蜈蚣蚯蚓   蟋蟀   皂馬   茶婆。螳蜋   蚱蜢   蜣蜋   《梁山伯》,祝英臺  ,馬蝗   牛駝   壁虎蛾    螢火   蝎子。

草屬

蘆    葦    、蒿    、茅。

漢陽府古蹟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漢陽縣附郭。

沌陽廢縣 在郡治西六十里臨嶂山上。《水經》云:「晉永嘉六年,陶侃為荊州刺史,鎮沌陽。」 《元和郡志》云:「沌陽城即臨嶂城也。宋咸寧七年,德安府遷治於此,築城守之,故又以臨嶂為城頭山,尚存城基。」 今按:臨嶂在漢為江夏安陸治所。晉陶侃初鎮沌口,次徙臨嶂。以理推之,臨嶂、沌陽,自是兩地,《水經注》亦未嘗合而為一也。山南曰《陽,漢陽》應在大別之南,水北曰「陽,沌陽」 應在沌水之北,故斷以櫧山之諸葛城為沌陽故城所在也。

漢津廢縣 隋置無考

沙羡廢縣 在漢口後。《水經注》謂黃祖所守,吳遣董襲、凌統攻而禽之,禰衡亦遇害於此。按《漢書》,沙羡屬江夏郡,江南亦有此城,故《水經》又曰: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為名。亦沙羡縣。治灄陽廢縣 ,在縣治北四十里。按《朱伺傳》,「張昌敗走灄上,伺攻滅之,求別立縣,因割安陸東界為灄陽縣。」 今屬黃陂。

江夏古城 在大別山上。《水經注》曰:「翼際山上有吳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夏也。」 舊《志》: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乃徙此。城中有晉征南將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曾事。有劉琦墓及廟。

梁廢城 在大別山下。《方輿記》曰:「梁武帝築城於此。」 按《南史》,「武帝自襄陽趨建業,鄧元起屯大軍於夏口,築漢口城以守魯山。」 今大別山橫頂城是也。

蕭公廢城 在郡城北五里許。《圖經》曰:梁武帝初起兵,嘗築此城於漢口,時未即位,故人以蕭公呼之。

郤月廢城 《趙志》云:在郡城北七里。《水經注》謂沔左有郤月城,亦曰偃月壘。載監軍築故曲陵縣。《寰宇記》曰:「城與梁城相對,其形似月。」 今無考。馬騎廢城 ,《趙志》在郤月城西二里,基周五里,未詳何代所築。長棚岡即其舊基,今無考。漢陰城 ,在漢陰山下,因名。未詳所始,遺址尚存。

諸葛城 在縣西五十里櫧山下,下臨沌水。牧馬廢監 。《趙志》:「在縣治西南十五里。宋乾道四年,鄂州駐劄親軍都統制趙道奏允於漢陽軍擇地修立。元至元初,裁革。」

鐵錢廢監 在大別山下,地名「靜江營。」 宋紹興二年,知軍皇甫煥奉命鼓鑄,歲辦錢十萬貫。元時裁革。

鳳栖廢驛 在縣境,今廢。

獨山廢驛 、義川廢驛 、臨川廢驛 俱在縣治北原。

石榴花塔 在縣治西一里。宋孝婦殺雞奉姑,姑食而死。姑女以婦毒姑,訴於官,誣服論死。臨刑摘榴花一枝,祝曰:「若枉妾命,花當復生。」 其後花果生。時人哀之,立塔於側,以彰其事。今不知。

所在矣

鎖穴 在大別山陰。《通志》曰:「吳孫權征黃祖,祖橫兩艨艟,挾守漢口,以栟櫚大紲繫石為釘。又晉伐吳,吳人於險要處,皆以鐵鎖橫截之。」 今山陰二處石穴俱存。

赤壁 。《荊州記》:「在臨嶂山南峰,謂之烏林峰,亦謂之赤壁,吳周瑜破曹處。」 《漢陽圖經》云:「赤壁又名烏林,在汊川縣西八十里。」 今按《趙志》云:「《水經》述江水源流,江水左逕烏林南。」 酈道元註曰:「左逕赤壁北。」 則赤壁、烏林相距二百里,非一地一名也。況操舟自江陵順下,周瑜自江州逆上,兩軍相遇赤壁,則赤壁當臨大江,臨嶂漢川,皆偏僻,非大戰之地。況巨艦千艘,非一河可容,地多洲渚,騰驤安施,《赤壁》寧足信耶?又以周陂舊稱「烏林鄉」 ,為操走烏林之証,不知操先敗赤壁,後走烏林,則烏林又在赤壁之西矣。今稱為「烏林」 者,在赤壁之東,雖或包赤壁而稱之,然不踰二十里而止,一馳突已過矣,寧俟奔北而後走耶?其非操鏖戰之所,愈較然矣。然自昔江漢間言《赤壁》者三,惟江夏之說,頗合載籍,雖東坡二賦,亦一時江上感懷之作。今《漢川赤壁》,即舊載所云「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 者是也。

梅巖 鳳棲山南石壁上有「梅巖」 二字,相傳元時安南國王陳益稷寓此,號梅巖叟。按:梅巖之名舊矣,《前志》不能詳其蹟,但云在鳳棲山南。萬曆末,蕭方伯於城西北陬買得王太常故宅,始於山間峭壁上洗視宛然,見二字如斗大,旁有題識,不能復考,乃重加修飾,於巖下為池,池上為小閣,複道而上,曰吸江亭。大江洲渚,城郭之盛,一覽而極。亭東南架巖而出,側為曲房,曰「天吹」 ,綺窗凌虛,梅槐遠映,神仙之宅也。巖前有別業,老桂婆娑於道。其南曰覽輝堂,其北曰先春樓,密砌幽篁,與山爭勝。最西夾巷而下,曰九蓮池,池中金鯉,大者八九寸。池上築「退密齋」 ,士大夫遊江漢者,黃鶴、晴川而外,以蕭氏園林為首。王章甫「水明樓」 及《葵園》次之,李大參園亭又次之。及崇禎間,劫火一變,而樓臺花草蕩為餘灰矣。然梅巖之蹟尚如故也。

圯橋 在朝宗門外江深處。天旱水涸則見,見則饑饉。世傳子房進履於此,門額上舊有像,今廢。

滄浪水 ,劉澄之《山水記》云:「在沔口,即屈原逢漁父處。」 或又以在均州,未知孰是。

禹柏 相傳在大別山下,禹手所植,其根達於柏泉,今無考。蘇文忠公有詩,見《藝文》。

「白雲樓 」 即郡治前門樓,遊宦者公餘登眺,每寓思親之意。

鳳棲樓 在郡治後。唐時建,宋知軍劉辟疆「記。」 久廢。

春風樓 在縣治西一百六十步,舊名熙春樓。宋慶元元年,知軍胡介常於樓下設酒,與民同樂。淳祐三年,徐安民來守漢陽,更名「春風樓。」 元陳益稷又改名「拱北。」 元末兵燹無存。

五美樓 在郡治後。明洪武中,句容凌輅為守,建樓郡堂後,題曰「五美。」 郡庠教授胡士安記於石。今廢。

水明樓 在鳳山門內。郡人王同知修建。一曰「望卓樓」 ,所以居李卓吾也。袁公安兄弟至漢陽,即寓焉。兵廢不存。

太白樓 在郡之北十里。相傳太白吟眺處,後人因以為名。元末廢於兵。

仁風臺 舊名寥廓臺,取《天台賦》「太虛寥廓」 之義,在秋興亭東。宋宣和中,知軍事蔡純臣重繕,更其名曰仁風,久廢。

伯牙臺 :在大別山尾。

三峰臺 在漢南山

秋興亭 在鳳棲山巔。唐至德中,刺史賈載建,中書舍人賈至記。瞰江流,對大別,景物獨勝。宋元祐初,知軍吳處厚新之。手書杜甫《秋興》八章,次書唐宋名賢題詠,刻於石。永樂丙申,為雷所碎。景泰中,重修,今廢。

勿喜亭 在理刑署內。明萬曆癸未,推官葉修立。

雙松亭 在秋興亭東。唐李白將遊衡岳,過漢陽,於此留別族弟浮屠法浩。

漢廣亭 在縣治西。宋時郡僚涖事之所,久廢。湧月亭 在城隍廟後,宋黃清老建,巨石上有「湧月」 二字。萬曆中,因修裏城,石碎。

「楚波」 亭 在禹功磯上,大禹廟側。

月樹亭 在大別山上。明萬曆末,中丞秦耀建,推官劉熙改曰「宛在亭。」

煙波亭 在郡治東北三十里煙波灣,今廢。三山閣 在郡治北,遠對三峰,故名。今廢。晴川閣 在郡東北大別山頭。明知府范之箴建。隆慶六年重建。萬曆元年知府程金訖其役。四十年壬子,郡守馬御丙以「漢陽關鎖,非僅遊覽之概」 ,慨議修之。

《竹齋 》唐尚書郎張謂出使夏口,過漢陽,與其弟沔州判官張謹題詠於此。元末兵燹,不存漢川縣。

《鄖城 盟會圖》曰:「鄖子國在安州,楚滅之,以封鬥辛。有鄖水、鄖城、鄖公廟。」

鍾離古城 ,《路史》謂楚地,宜咎之所城,在漢陽軍。《秦志》謂在縣東五里,即今五里墩。《左傳》昭公四年,「楚沈尹射奔命於夏汭箴尹宜咎城鍾離」 ,即此。趙雪航謂「濠州鍾離郡,戰國時為吳楚之邑,恐非此地。」 然此與濠之鍾離,自是兩地。《路史》

《國名記》
甚明成公十五年晉吳所會者濠之鍾

编辑

離也。《昭公四年》:「宜咎所城」 者,漢之鍾離也,趙泥為一處,固矣。

郝城 ,按:《通志》在縣南十五里,《秦志》謂「在縣北五里。」

梁褒城 ,在縣南五里。周宣政中所築,土人「梁褒」 主之,故名。

甑山城 在縣治東南十里。晉朱伺與李橫、杜曾相持於此,築城戍守。或曰:「後周縣治在此。」 和公城 ,在縣治東北十七里,後周所築。隋末賊董道沖叛和操守漢屯兵於此禦之,民賴以保全。

雞鳴城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俗名張家城。相傳曹公敗於烏林,築此城以駐兵。聞外軍將至,雞鳴而出,故名。

梅城 即梅城里。有甑山城。有馬城。

漢川廢縣 在泐山下。唐武德初,析漢陽置。宋避太宗諱,改名「漢川」 ,原在劉家隔,後改今治。舊縣 在縣北三十里,即大赤鄉城。

戊子圻 ,在縣西南十五里。相傳關羽駐兵處,有廟。

繫馬口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相傳關羽繫馬處。

大赤 在縣西北三十里。《通志》云:「曹操烏林之敗,自雞鳴出走,至大赤天曙。」

同塚 ,一名疑塚,在縣西百里周陂鄉。相傳曹操兵敗,烏林詐稱已死,作塚七十有二,使人莫知己所在,故名。按塚七十二,其巨擘群塚者為同塚,餘皆疑似之形,父老相傳,為曹孟德所造,防掘發也。夫許昌距此不啻千里,況此地一望平洋,非有形勢可據,曹之造此何為?且去塚數百武,有曹操廟,中所塑即魏武帝像,豈緣同塚之疑而祀之乎?至相傳有金壺銀盃及兵器之屬,欲貸者,先夜焚楮塚前,稱假某器為用。次早具如所貸,羅列塚前,事畢還之。後有黠者,執不歸,即為祟其室,懼反其物。嗣則塚門閉而絕,不與世通矣。崇禎庚申,本邑遊手之徒及景沔,群不逞者相率聚此,期日發塚取兵器,幾成大患。賴彼地著姓,合眾勦滅,不然,禍且旦夕及郡。豈阿瞞敗《赤壁》時,其奔北者或經此,故後有是說與?抑漢都長安,彼時左家渡未經衝決,其江漢之遊秦者,途或出此。昔為巨鎮,今雖荒野,陰雨之後,土人尚有掘得城釘者,則操之經此,或不可知,而遽信為彼藏骨之處,似未可也。

養馬嘴 在周陂鄉南。東西皆水,北通岡壟,約五六里許,皆以此名。相傳關漢壽曾牧馬於此,想自新野借兵江夏時,嘗經此駐師耳。

草樓 在縣治後

寶花臺 在縣治西南五里。昔道士誦經,感天雨寶花,上有雷史廟。

花臺 ,在縣西北五里,大十餘畝。

紙房臺 在縣南二十里。

畢家臺  、教子臺  、天子臺  、城隍臺。擎香臺 ,在縣西四十里,一名「沉香。」

雙鳳臺 在縣治西北百里周陂鄉鄭公坡之上,去五龍河三里。其一自天馬行空而來,其一自玉階曲折而至,兩兩相對,若和鳴然。故俗傳「前有雙鳳,後有《五龍》」 之謠。

張家臺 在周陂鄉。三面臨淵,惟東一逕。每值江漲,若螺浮水面,舟楫絡繹,歌聲上下。水落則盌屑成砌,陶穴之蹟,宛然。神靈臺 在周陂鄉。高約四、五丈,四周皆田,三臺寺踞其上,數書舍環之,亦平莽中之奇觀也。掘釘臺 俗稱為「三臺。」

楊伯臺 ,在三臺湖側,微高於田數尺,強半為

水所囓,每水落時,土人輒拾得金珥等物,餘若盌屑者甚夥,里餘皆然,相傳為古戰場。萬魁閣 在縣治東南一里。明崇禎中邑侯鄭公鼎建,為餞送秋闈諸子之地,巍然為一邑巨觀。明末兵燹之後,廢為丘墟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