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7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黃州府部彙考四

  黃州府關梁考

  黃州府封建考

  黃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卷

黃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

黃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黃岡縣附郭。

陽邏關 在該鎮,為麻城、黃陂、黃安上下通衢。先年設指揮一員守關,今廢。

一字橋 在一字門外。又上中馬頭二橋,在清源門外。

清風橋 在赤壁山麓

鼉龍橋 《古志》云:「在縣前。昔有一鼉出沒水中,狀類龍,因以名橋。」 今無考。

清濟橋 在縣南二里濱江。明景泰四年,知府余清建。成化間,義民陶晏修。

清平橋 在縣南三里,俗名「雙橋。」 明成化間,義民陶晏修。

水口新橋 在堵城北

步瀛橋 在團風鎮街北,邑人張應柳建。上有文昌祠。

赤壁橋 在團風鎮東三里。

琳山河橋 在縣北八十里。

孔子河橋 即問津處,一名「孔嘆橋。」 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茅瑞徵募修。

三里橋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元隱士吳應澍建。

閬苑橋 在陽邏鎮蓬萊寺前。明天順七年,僧祖真重建。

「望龍橋 」 在蓬萊寺前,近龍口,故名。

玉壺橋 在陽邏華山西大江岸。

泥溝橋 在縣北百三十里。曹良輔建。

中和橋 在《古邾城》內,今廢。

王相橋 在縣東三十里。

毛家橋 在縣北百二十里,義民郭葵陽建。觀風橋 在清遠門外。明洪武中知府石磷等建,景泰間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縣令楊日昇復修。

來遠橋 在一字門外,關王廟左。

清淮橋 在清淮門外

赤山橋 在團風鎮東三里。

相隱橋 在安國寺前,韓魏公讀書堂之傍,俗名「和尚橋。」

太平橋 一在安國寺前塔下,一在縣西百八十里,元隱士吳應澍建,址存。

新橋 一名榆木橋。形家謂郡城環帶水,不宜引去,舊為木板,今易石橋。

長清橋 在楓香渡,舊名「楓香橋。」 明正統七年,知府余清修,更今名。

史壩橋 在團風鎮西北里許。明嘉靖中陶仲文建。

永清橋 即盤石渡,在團風鎮北五里。明正統中,知府余清建,土民暗毀,設渡射利。正德中,知府余貴修。嘉靖中,陶仲文重建。崇禎中,知府楊通宇合黃、麻兩邑官紳重修,分地築堤,勒石表《志》。今橋存而石堤漸毀,夏秋水漲,行者苦之。惠民橋 在陽邏驛前。上有孝弟坊,今名馬驛橋。

《覓兒橋 》:《近魚博》。

賀婆橋 在縣北五重鄉青坵山溪間。相傳前代賀婆建。

行祠橋 一作「行獅」 ,在中和上鄉。

望仙橋 在縣西百六十里。相傳麻姑仙女過此。

三台河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中,陶仲文造,一名「通濟橋。」

道人湖橋 在縣東三十里。

魚博橋 在縣東七里

團風橫河口官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嘉靖中,陶仲文建浮橋,尋壞。

馬橋官渡 在縣西二十里。

倒河口官渡 在縣西六十里。

鵝公頸官渡 在團風鎮,原設史壩官渡。明萬曆三十三年,本處江水洗崩,議改「史壩。」 大路創設塘夫一名。將原編「史壩」 、「赤山」 二處橋渡夫工。

「《食改編湊》給」 ,今仍舊。

陽邏官渡 對江,與江夏為界。

方溢官渡 在團風鎮西北二十里。

赤山官渡 :在赤山橋。

白塔河官渡 在縣西十八里。

滸子灘 在縣西十里,濱江。

大江渡 在縣南五里

三江口渡 在縣西三十里。

松湖壩渡 :在松樟湖併七湖口二處。

柴埠湖口渡 在陽邏鎮,新開口五里。

街埠渡 近陽邏鎮十里。

窯埠潭渡 在縣西北百三十里。

張家店渡 在庶安上鄉。

雙溪渡 在縣北百三十里。

舊洲渡 在慕義鄉舊洲長河。

赤腳山河渡 :在五重鄉。

姚二渡 在縣北百里慕義鄉。

巴河渡 在縣東四十里。

楓香渡 :在堵城。有知府何晚齡祀田。

感化河渡 在縣北百六十里。

橋潭渡 在五重鄉

黃安縣

銀錠橋 在縣南,達會城路五十里。

五里橋 ,去縣六十里。

太平橋 :距縣八十里。吳應澍建。

通濟橋 在縣西南達會城路二十里。王二尹國任刱。

行祠橋 :距縣八十里。

老實橋 ,在縣東南,達黃州路三十五里。火石橋 ,在縣西北,達光羅路四十里。

高柳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柳塘,周思久名。「陽真橋 」 ,在縣西南,達黃陂三十里。

遇仙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蘄水橋

巴河鎮 人煙輻輳,水陸衝會,一邑之雄峙在是。

蘭溪鎮 :距縣西南四十里。濱江帶湖,近新洲阻隔,舟行不便矣。

綠楊橋 距縣東一里許,舊為一溪橋。因東坡醉臥橋上作詞,有「解鞍攲枕綠楊橋」 之句,遂更名焉。

城角橋 在縣三十里

三望橋 、周家橋 皆在治東。

蔣家橋 在縣六十里

巴水橋 在縣西四十里。

浮橋 :在縣治南河,知縣潘玨建。

昭化橋 在昭化寺前

畢氏橋 在縣東五里,程同志妻畢氏建。潘家橋 在縣東十里。明宣德初鄰女潘氏建。馬坡沖橋 在縣二十五里。鄉民朱玉成建。大馬橋 在縣東四十里。

盡街橋 在縣西五里。縣令潘玨建。

鳳皇橋 在縣西五里。邑人丘養中妻楊氏建。麻橋 在縣西十五里。居民湯民碧建,宋龐安常居此。

苦竹港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邑民湯仲華建。萬花橋 在縣北十五里。

新橋 在縣北二十里。成化乙巳,蔡時建。六神港橋 在縣南二十里。節婦李黃妻程氏建。

「青蒿港橋 居民。」 程福建。

倒流河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居民郭民楚修建。

南門河渡 :在縣治南。

巴河渡 在縣西七十里。

羅田縣

石門關 在縣東北一百里,抵英山界,由北去甕門關五十里。

青苔關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抵六安界。栗子關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抵六安界。銅鑼關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抵商城界。松子關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抵商城界。甕門關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即古岐廟關。抵六安界,乃陸遜追曹之處。

鳳凰關 ,在縣東三十里。自此去石門關一百里。

平湖關 在縣西北四十里,抵麻城界。

周家寨 在縣北六十里,最險。從來賊不敢窺。郡守盧有《詩》云:「野水清流細,春山曉氣濃。一犁人頌雨,到處馬嘶風。日色開林口,桃花映柳衝。兒童還愛我,匍匐望高峰。」

石壟寨 在縣東南四十里。

鼓羊寨 ,在縣西北四十里。

熊崖寨 ,在縣東北十里。

猴豬寨 在縣東四十里。

觀音寨 在縣東南六十里。

望英寨 ,在縣東北三十里。

斑竹寨 ,在縣東六十里。

鴈門寨 ,在縣西八十里。上有仙人騎牛跡,山甚險峻。方應尊《歌》云:「松奧茂兮雲斷連,石嵬嵬兮戶懸懸。驚飛鳥兮聽啼猿,居此之人兮俟平年。」

天堂寨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多雲鎮之內,極險。元季徐壽輝奮跡于斯,內有屯糧所、逍遙宮、《無敵碑》,高丈餘。

通濟橋 在縣東。成化初,知縣徐泰建,今廢。霸城橋 在縣南河街口,今廢。

將軍橋 在縣西門外。石刻「將軍形」 ,竟已成神。邑太守汪之浹重修,今廢而復修之。

板橋灣橋 有三:一在縣西厲古橋旁;一義官程信達建;一居民汪朝陽建。

剪刀山橋 在縣西七里。醫官張善建。

覓兒橋 在縣西三十里,義民胡明哲建。玉紅橋 在縣東四十里,今廢。何錫汝《玉紅泉》詩即其地也。

祝家橋 在縣東八里,判官胡祥建。

觀音橋 在縣北七十里。

石柱山橋 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花石橋 在縣西四里

關口橋 在縣南二里

源清橋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

河口橋 在縣北十里

李莽崖橋 在縣北二十里。

石山橋 在縣北二十里。

普西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普應橋 在縣西六十里。

《官渡河渡 》。《油河嘴渡》。

麻城縣

虎頭關 在縣北七十里商城縣界。今立巡檢司。元定宗元年冬,權萬戶耀兵淮南,攻此關寨,進圍黃州。張柔從世祖攻鄂,亦乘此關。世祖乘大勝關,與宋兵遇於沙窩,柔子弘彥擊破之,進與守關兵戰,大克之。

黃土關 在縣北九十里光山縣界。金興定五年,僕散安真本名「阿海,出息州,軍於七里鎮。宋兵據淨居山,遣兵擊破之。守兵保山寺,縱火焚寺,乘勢追至洪門山。宋兵方浚濠立柵,安真軍亟戰,奪其柵。宋黃統制團兵五千,保此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真分左右軍,登巔瞷之,守關者氣奪不能戰,攻之潰,遂奪」 此關。入梅林關,拔麻城縣,抵大江,至黃州,克之。進攻蘄州,殺掠無筭,獲宋宗室男子七十餘口。

白沙關 在縣北九十里光山縣界,與黃土關相近。敵人往來,俱由此關。山路峭壁,委折而上。梁武帝置沙州,治白沙城。後魏因之,又置建寧郡,領建寧縣。

大城關 在縣北九十里羅山縣界。元世祖己未二月入此關,宋戍軍皆遁。尋遣廉希憲招諸軍,破之,悉縱淮民之被掠者。

長嶺關 在縣東北一百里商城縣界。嘉靖中,盜起九龍灣,兵備僉事沈龍議建守備府於此。修善關 在五關之旁。

木陵關 在縣北一百里。齊、陳分界處。齊置,北齊廢。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綽鎮鄂,討吳元濟。道古自將出木陵關,士卒驕不能制,戰不力,敵易之。梁天監二年,夏侯夔為征遠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守,遣將攻平津、木陵、陰山三關,克之。陳因定州刺史田龍升之叛,令刺史周炅討之。龍升使高景安軍木陵、陰山為聲援,而龍升引軍別營山谷拒戰,炅乃分兵擊之,龍升敗。鐵壁關 在縣西四十里,土名「鵝籠山。」 嘉靖中,西山盜起,分巡僉事林遂建議設鵝籠山巡檢司。今其址存。

陰山關 在縣北六十里。不甚高峻,而橫斜盤繞,據高臨下,北望二十里,皆在目下。敵初破「黃土、白沙,亦由小徑以犯大城。騎兵數千,先至關內,適射雉者六七人,與之遇,遂用弩連斃兩騎。敵疑其有伏,因退走不敢犯。」 後魏任城高澄督淮南,遣其長風戍主奇道顯攻梁陰山戍,破之,斬其戍主龍驤將軍、都蠻侯梅雨祖。

梅林關 ,金僕散阿海南侵,軍次梅林關,用畢資倫計,出宋軍不意,取之。阿海軍將南行,留兵:

守關不數日,宋兵奪關守之。阿海復用資倫再奪「梅林關」 ,遂破蘄、黃,按軍而還。

黑石寨 亦光山縣界。舊有連康寨,下有鮑家莊。西有大石牌,俗傳關索西征經此。

臺山寨 在縣西一百里。元世祖伐宋,至淮西臺山寨,命董文炳往取之。文炳馳至寨下,諭以禍福,不應,文炳免胄大呼,宋人懼,遂降。鄭鼎從世祖南伐,初破大勝關,繼破臺山寨,擒守者胡知縣。即今天臺山屬黃安縣地。

岐亭鎮 在縣西七十里。按隋楊素居永安,造大艦,大舉伐陳。陳南康內史呂仲肅屯岐亭,素乃登陸先攻其寨,仲肅軍卒夜潰。

桃林橋 ,在縣東十五里。至元初,鄉人蔣俊建。紅石橋 ,在縣東十五里。

南門橋 在縣南

相公橋 在縣西門,一名「太平橋。」 宣德癸丑,邑令孫仕忠重建,置亭於上。

望仙橋 在縣北五里。《縣志》:「在縣西二里。舊傳為麻姑昇仙處。」

祖公橋 在縣北三十里。

樊家橋 在縣西十里

花橋 在縣東十五里,至元初建。

岐亭橋 在岐亭東門外,去縣七十里。宋陳慥與蘇軾會此。

聚賢橋 在縣東十五里。俗傳為元學士虞集故里。

望魯橋 在縣東六十里,在龜峰之麓。

塔兒橋 在南門外二里許。有小浮屠,級鏤佛相,上有「宋咸平二年」 識。

廣仁橋 在縣西一里。嘉靖間毛鳳韶建。橙林橋 在縣西二里。

三里橋 、五里橋 、七里橋。

檀谷橋 在縣北十里

觀音橋 在縣北九十里。邑人吳宗建。

李沭官人橋 在縣西二十里官田畈,里人李沭建。沭初為掾吏,行票取堂上鼓,中有云:「務要緊綳密釘,輕擊遠聞,旦晚同聲,陰晴一韻。」 主者賞之,勉令就學。後中順天鄉試,至今土人呼此橋為此名。

獅子橋 在縣西四十里。

縣河渡 ,高岸河渡 。宋家埠河渡。

黃陂縣

金竹關 ,在縣北一百九十里。

團潭河鎮 在西南二里。

灄口鎮 ,在縣西南四十里。

沙口鎮 ,在縣東南五十里。

兩河口鎮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駱駝橋 在縣東二十里。

小板橋 在西郭外

平易橋 :在縣治前三十武。邑令石巨川建,欲平易近民,故名。

大板橋 去小板橋五十武,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橋下石將軍四,石上有仙人足蹟,即《十景》之一。

黃。橋 在縣西數百武。世傳宋太祖微時過此求水于黃。以酒進,且曰:「酒禁嚴,勿洩。」後即位,蠲合邑榷酤。

沙港橋 在縣北半里

丁公橋 在縣西二里

程夫子橋 在縣西五里。

洋漫湖橋 在縣南四里。

石港橋 在縣北十五里。

甘棠橋 在縣東四十里。

花石橋 在縣西三十里。

和尚橋 在縣西四十里。

烏泥港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石子湖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魯臺河渡 在縣郭外百武。舊設浮橋,每歲取木蘭山香錢四十兩修之。今廢。

許家河渡 在縣東四十里。

灄口渡 在縣南四十里。設官渡船隻,以通往來。

牛河渡 :在縣西五十里。設官渡船隻。

舊鎮河渡 在縣西六十里。

蘄州

符乾關 ,在東關外瓦屑壩,雨湖,沿市湖相通。煙光樓關 ,在南關外前江、後湖,路最險要。第一關 ,在北關外象馬廠,前江、後湖。

龍磯門 :在水西門城外。

鳳山門 :在乾明磯前。

襟江門 在南門外

帶湖門 在東南二關廂間,臨濠以上,乃關險最要。明末流寇猖獗,知州唐世昭從士民議,掘地築險,稍賴以安。厥後人心日玩,內變潛生。毛、楊交爭,鎮筸通寇,雖有天塹,棄而不守,室廬灰燼,民命傷殘。至今念之,猶為餘恨。《古》云:「地利不如人和。」 亶其然矣。

滑石橋 在州南。宋景定五年,安撫使王益造。吳公橋 ,在州大西門外。

大明橋 在赤東湖口。嘉靖丁酉歲,眾鄉人捐貲鼎建,下甃以石串三十口,屹然百世之利。《新興》橋 在州北四里。

排埠橋 在赤東湖中,嘉靖丁酉新造。

轉篷橋 在州北七十里。明景泰五年造。駱駝橋 在崇居鄉,去州百里。明弘治元年衛舍唐仁造。

橫車橋 在州北西河驛。官路以木為之。史謂金人犯境,知州李誠之迎擊,遇下橫車,大破之。芭茅橋 在州北芭茅山側。官路以木為之。中心橋 在鴻宿洲。明嘉靖十五年,壽官鍾惠造。

西河渡

掛口渡 ,近議于此水次交兌軍儲。

乾明渡 在州西一里

黃顙渡 在州西十里,通興國州。

白馬渡 在州東,今瓦屑壩即是。

歐家渡 在青山鄉,渡邊有石,鐫「雲路」 二大字,清勁可愛。

廣濟縣

仁壽橋 在縣治,跨大河,為西市要津。

滄浪橋 在西關外四高樓下。萬曆甲寅,知縣劉引昌建。

凝秀橋 嘉靖戊午知縣楊阜建。橋圮,碑存。

皇清順治九年碑石改刻他處。

熊家橋 、「清流橋 」 、春風橋 ,俱在治東。柯家橋 在治西,通蘄州大道。

搭水橋 在縣治西

松陽橋 在縣西十五里。蘄水大道,久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黃玉鉉重建。

周源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荊竹橋 在縣西三十里,邑人胡介甫募修。黃花橋 ,在縣西六十里。

連城橋 ,僧自猛募修。

雙城橋 耆民袁琪變產修造。

陶家塘橋  、「倉頭埠橋  」 、「官橋。」

何家橋   、鳳港橋   。花關橋。

大金橋  。「城塘橋  。」 「伊家橋。」

車坊橋  。「栗木橋  。」 「五里橋。」

七里橋  :楊橋   、北川橋。

松陽渡 在縣治西

史家渡  、《北港口渡  》。伊家渡。

《童師排渡  》。《鄧家渡》。

黃梅縣

「北隘 」北通蘄州後山、楊子、九山門。山東北隘 東北通宿松、太湖亭前驛。

《東隘 》東通宿松、佛坐嶺。

西隘 西通廣濟雙城驛。

西南隘 :「西南通廣濟。」 龍坪保賽廟。

南隘 南通潯陽江。清江鎮。

東南隘 「東南涉湖口江。」

平政橋 在縣治南

明月橋 在城隍廟前

亭前驛橋 在縣北三十里。

鳳凰橋 :在縣治東北,今淤成街。

辭母橋 在利道門外,俗呼「射彈橋。」 相傳五祖于此辭母。

卜家橋 在教場側,今圮。舉人蔣文修。

文昌橋 跨縣河,通關帝廟,今廢。

太平橋 在西關外通會倉左。

蘆花橋 在東關外,因寇過,遂廢。順治十年,鄉民龔德甫重修。

馬頭橋 在小南門外一里許。

上谷塘橋 在西南五里。

上山橋 在正西五里

下山橋 在正西六里

沙河橋 在縣東五里,知縣楊本俊建。石梁仁壽橋 在縣東八里。鄉民項世金建。

縣前河渡 在縣治南

濯港渡 在縣東二十里。

白湖渡 在縣南三十里。

清江渡 在縣南九十里。

黃州府封建考   通志蘄州志合載 编辑

上古

黃 ,嬴姓,子爵。顓頊之後,受封於黃,以國為氏。魯僖公十二年,黃人不修楚貢,楚遂滅黃,徙邾君,故又謂邾城。今即黃州。古黃都於河南光州,此蓋其域云。

邾 ,曹姓,子爵,亦祝融之後。有陸終者,生子六人,其五曰安,為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其苗裔曹挾於邾,為附庸國。至楚宣王伐邾,俘其民,徙其君於黃州。按杜預云:邾在魯國鄒縣,此始封地也。若黃州,則邾君所徙居,亦稱邾子國。今黃州西北百二十里新州地有邾城,蓋邾君所居也。

東漢

蘄春侯陳浮 ,光武二十三年,祝阿侯陳俊卒,子浮嗣,徙封蘄春。卒,子專諸嗣。專諸卒,子篤嗣。隋

蘄春郡公《達奚長孺 》,高祖受禪封。

蘄王緝 ,懿宗叔祖。咸通三年十一月封,八年七月薨。

後周

蘄王柴熙誨 後梁世宗子周顯德六年追封蘄王。

蘄王韓世忠 ,延安人。孝宗隆興四年四月己酉,追封世忠為蘄王。按「世忠蘄王」 之封,在其沒後,則非以地受封可知。乃得襲「蘄王」 之號者,或亦不忘其平定荊湖、蘄、黃之功歟。

荊王瞻堈 ,仁宗第六子。母張順妃。永樂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二十三年封荊王。宣宗宣德四年之國江西建昌。英宗正統八年遷蘄州,建宮麒麟山之陽。景泰元年表請朝上皇,詔止之。王天資穎秀,勤學好古。每遇朝廷大慶,必祗慎恭肅,禮成無倦。樂延文學,吟詠品藻,至今國人思之。景泰四年薨,年五十八。諡「憲王。」

荊靖王祁,鎬 ,憲王長子。景泰四年嗣位。天順五年薨,諡《靖王》。

《荊和》《王祐》。 父見溥,靖王第二子。成化二年封都梁王,十年薨。天順五年,靖王薨。長子《見潚》嗣。弘治四年坐不法,并其長子祐柄廢為庶人,武昌府安置。七年卒。王以都梁王嗣荊王。十七年薨,諡《和王》。

荊端王厚烇 ,和王子。弘治十八年嗣位。謙和溫粹,耽情經史,尤工篆隸。禮賢下士,卹困賑災。忠君愛親,出於天性。以內隙地為田,歲耘植以觀旱澇。旱則躬自齋祓,為民禱祈,因號「東莊」 ,顏其齋曰「白雲深處。」 常力辭常祿,以紓民急,咸被溫旨。正德十年,王以疾辭爵,不允,令富順王暫代行禮儀,俟病痊仍舊。嘉靖二年,王復具疏辭祿。敕曰:「諭荊王,邇者王因舊病未痊,要將本等祿米住支,請給食米養膳。該部奏稱王高潔之行,謹恭之心,足以表率宗室。朕念王既舊疾未痊,宜善加調理,常祿不必辭,其一應禮儀仍著富順王代行。」 嘉靖十四年,王又辭祿。敕曰:「諭荊王,先年王奏稱因患眩暈,不能躬行禮儀,要將祿米住支已有敕旨不允。邇復得奏舊病年久,調理未痊再辭常祿具見王志存謙抑行篤清脩良可嘉尚。但宗藩常祿,日用所需況疾病未痊宜資醫藥不必辭茲特差官齎敕往諭王宜安心調攝,以光藩輔。其一應禮儀,仍著富順王代。」 後以疾喪明。尋薨。諡端王。

《荊恭》王《翊鉅 》《永定》王載。之子以世孫襲封。嘉靖末,嗣荊王。隆慶中薨。諡《恭王》。

荊康王常。 先是,恭王薨,世子《常泠》坐不法,廢為庶人,以王嗣,盛著賢聲。萬曆二十六年薨,諡《康王》。

荊定王由懋 ,字文伯,號鳳岐,康王長子。萬曆中嗣封王。丰神嶽嶽,望若天人。淹雅博綜,謙光儉約,敬禮士大夫,周悉民間疾苦,人甚敬愛之。兼通文翰繪事。天啟二年薨,諡《定王》。

荊王慈煙 ,號維庭,定王第五子,以嫡出,天啟初嗣位。聰敏多材藝,嬉戲無度。疏元妃桂氏,寵嬖佞,習巫術,常有志遠遊,宮室衣服,喜從民間稱號,亡國之兆,於茲見矣。王於崇禎十五年冬薨,次年春,流寇破蘄,宮眷悉被擄。元妃桂氏、世子和至,次妃劉氏所生,獲免,移寓九江府。次年甲申

皇清受命荊藩國除。桂氏逮至京,荷

恩赦還為尼

荊永定郡王載墭 ,荊王子。嘉靖初,立「永定王。」 尋薨,諡「端穆。」 子嗣荊王,是為「荊恭王。」 永定無嗣。荊都梁郡王見海 ,靖王第二子。成化二年,封都梁王。十年薨,諡「悼惠。」 子嗣荊王,是為「荊和王。」 《都梁》未嗣,封支子奉祀祖廟。

樊山郡王見澋 ,荊靖王子。成化中,封樊山王。正德初薨,諡「溫懿。」 子祐構嗣,嘉靖中薨,諡「莊和。」 子厚焌嗣,嘉靖末薨,諡「恭裕。」 子載坅嗣。薨子翊𨥌嗣,別號「正岳」 ,博學工文章。天啟六年薨,未請諡。子常滄嗣。

富順郡王厚焜 ,蘄王子。成化三年封富順王。善詩文,工畫,常作花卉,有生意,蜂蝶紛集。薨,子載。嗣永新郡王厚熿, 和王子。嘉靖初,封永新王。薨,諡「安莊。」子載壕嗣。薨,子翊鍵嗣。

都昌郡王祁鑑 ,憲王子。封都昌王。成化中薨,諡「惠靖。」子見潭嗣。薨,諡「懷順。」子祐。嗣,弘治中薨,諡《悼僖》。

桐城郡王祐,樿 ,王子。弘治初薨,諡「懷僖。」無嗣。岷青郡王祐,欘 ,王子。成化中薨,諡「悼懷。」無嗣。德安郡王翊 嘉靖三十六年封德安王。薨,子常煜嗣。薨,子由煜嗣。

蘄水郡王貴熡 ,遼簡王庶子。永樂元年封蘄水王。成化中薨,諡「靖和。」 子豪坑嗣,弘治中薨,諡「安穆。」 子恩鉅嗣,嘉靖中薨,諡「康順。」 子寵澍嗣,嘉靖中薨,諡「僖簡。」 按蘄水王乃遼藩宗支也。遼改封荊州府,或封荊而國於蘄,或封蘄而國於荊,國制也,故得並志。

《廣濟》王定。㸁 康王第八子。嘉靖三十六年封蘄國公。康茂才, 洪武四年征蜀,歿於銕索橋下,追封蘄國公,諡《武毅》。

蘄國公康鐸 ,茂才子。年十四封蘄春侯。後征雲南,克普定、華山有功。尋卒,時年二十二。贈蘄國公,諡「忠愍。」 子淵二歲實授公祿,未襲封。正德間,封其孫南京錦衣衛正千戶。

蘄國公薛祿 ,宣德初爵陽武侯。漢王高煦反,密命祿為前鋒,晝夜兼程進,不數日抵城下。高煦出不意,群丁潰散,遂得械煦歸京師。尋命祿佩鎮朔將軍印。宣德五年追贈蘄國公,諡「忠武。」

黃州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

黃州府治 在清源門內。明洪武戊申,知府李仁建。正德十六年,知府余貴重修。中為正堂,東西司各十三楹,堂後為後堂,堂東為知府宅,內有文酒樓,堂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東西角門,西為鑾駕庫,東為土地祠,為雪堂。嘉靖間,知府郭鳳儀增修為賓館,正南為譙樓,樓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亭南為吏廨,正南為大門。崇禎癸未,賊張獻忠屠城,盡燬官借居民房。

皇清順治丙申,知府徐士儀建大堂三楹。康熙丙辰

知府于成龍次第修建。康熙戊午,知府郭廷弼補葺,惟譙樓址存。

同知署 在府堂西,今燬,分駐岐亭。

通判署 在府堂西,今燬,移駐府學街右。推官署 在府堂西;燬,今裁。

經歷司 ,在府堂左,燬,今賃住民居。

照磨所 「在府堂右。」

司獄司 在譙樓南

布政分司 在府城隍廟左。萬曆三十年,知縣茅瑞徵重修。創建後廳三楹,後沒入民居。按察分司 ,在府城隍廟右,後沒入民居。岐亭兵備廳 ,明嘉靖丙戌,撫按奏設,建城,添駐捕盜通判。

皇清通判裁。「同知。」分鎮

守備司 在縣南三里,即臨皋驛舊址。明弘治己未,改為赤壁巡司。嘉靖癸亥罷。萬曆二年,因盜警,於三江口增置守備司,今廢。

黃州衛 在縣治北,明衛指揮黃榮建。洪武庚戌,改為千戶所,己未復立衛。

皇清初,僅存基址,後王清遠鳩工興復。

清軍廠 在府城隍廟右,今稱府廠。又《府舊志》載:有縣清軍所,在治東南城隍廟前,今廢。或云即小學址。

學署 在縣東,即宋河東書院舊址。元燬。明洪武初,知府李仁改建。今議重修。

陰陽學 在府大門前東。今燬。

醫學 在府大門前西,今燬。

僧綱司 在報恩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府館 一即「七賢祠」 ,一在南察院右,今廢。夫馬廠 在城南門外沙街,赤壁巡司舊址,明弘治己未改設。

演武場 ,在城東南三里,周圍三百七十餘丈,大廳三楹,榜曰:「足兵」 堂;後軒面江,榜曰:「江漢雄鎮。」

軍儲倉 在府學後。明弘治丁巳,同知吳景增建。《形家》謂為府縣來脈。

預備倉 距府南半里。今廢。

惠民藥局 在府醫學

養濟院 「在山川壇北。」

黃岡縣治 在郡治東。明洪武戊申,知縣萬士安建大堂三楹。成化二十一年,知縣程奎重建。大堂後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宅,堂前東西六曹以次列。左為幕廳。嘉靖中,知縣孟津於月臺增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為大門。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茅瑞徵增置屏門。縣庫在正堂側。冊房在後堂右。儀門前左為有嘉館,旁一楹為「土地祠」 ,吏廨在其左。崇禎癸未,賊張獻忠屠城,盡燬。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汪士蘅始草創大堂。十年,知縣

劉國寧建後堂,併東、西六曹房。康熙三年,知縣徐籀「建內宅。」 康熙九年,知縣董元俊建「戒石亭」 監獄在頭門內。

縣丞宅 在堂右

典史宅 在堂左

北察院 在縣學左,係陶仲文入官宅。明萬曆元年,知府潘允哲改建。今燬,基沒為民居。南察院 ,在縣學左,亦係仲文壻入官宅。舊為兵備道署,今燬,基沒為民居。

憲司 在府學左。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茅瑞徵重修。今廢,沒為民居。

團風巡檢司 在縣北五十里。

陽邏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稅課司 :在團風鎮,今裁。

後湖河泊所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預備倉 在縣南,與東坡書院相鄰向圮。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茅瑞徵重修,增置倉廒五楹。

《舊志》
載積穀二萬石斂散不常今不可得矣
编辑

便民倉 在城外倉巷,知府余貴建,今圮。東坡乳母墓在其前。

社倉 一在預備倉側,一在陽邏,一在團風。明萬曆二十七年,僉事馮應京建。

外州縣

黃安縣治 ,明嘉靖四十四年建,在城北。中為理事廳三楹,右為盈濟庫,左右翼為吏廊各七楹,前為儀門三楹。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又前為大門三楹。理事廳後為燕堂,堂後為令廨,內堂五楹,後堂五楹,左樓三楹,右廚三楹。隆慶四年作「御箴亭。」 理事廳左為幕廳,左右為吏廨。大門內左為寅賓館,又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 ,門南百武為譙樓。

主簿宅 在理事廳左,內堂五楹,外堂五楹。今裁。

典史宅 在理事廳西。內堂五楹,外堂五楹。憲司 在治東之南。中堂三楹,東西有序。後堂五楹,東有廂。前儀門三楹。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蕭恆安重建。

分司 在治東今廢

雙城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

中和巡檢司 在縣南六十里。

陰陽學 ,在大門外左。

預備倉 在大門內左

演武廳 三楹,在南郭,萬曆三年作。

養濟院 在東門外,萬曆三年作,邑令蕭恆安重修。

漏澤園 在東岡。萬曆三年置,知縣應存初買民地為之。

蘄水縣治 ,明洪武甲寅知縣趙季光建。正統中,知縣胡奎、正德壬午知縣謝爵各增修。萬曆己卯,知縣閻士選修大堂,堂下為儀門,為譙樓,為榜房。

皇清順治甲午,知縣李蓀修大堂及兩廊、右「贊政亭。」

儀仗庫戒石亭儀門外左為倉禁,為大禁,為土地祠,為寅賓館。譙樓外左為申明亭,右架閣庫,儀門外右為吏舍,譙樓外右為旌善亭。大堂後思政堂,堂後為知縣宅,有樓先題曰「雪樓」 ,順治丙申知縣劉佑修之,題曰「練光樓。」

縣丞衙 在大堂左,燬,縣丞張禎復建,湯楫如增修。

典史衙 在大堂右。舊燬,典史楊文建,復建,王如德增修。

布政分司 在治南,知縣胡奎建,王伯重修。首儀門,次廊房,次振肅堂,次左右耳房,次正廳三,左廚房,右浴房二,門外官房三。今廢。

按察分司 在治西。知縣趙季光建,胡奎等重修。

皇清順治乙未,知縣李蓀又修「首儀」門,次廊房,次《鑑》

衡堂,次左右耳房,次正廳三,左廚房,右浴房二,門外官房三。

府館 ,在治西,知縣王伯建。前儀門,次廊房,次正堂,次左右耳房,次後堂三:左廚房,右浴房二。門外列官房三。

蘭溪巡司 :在治西南四十里。知縣趙季光建廳屋、住房、廚房、耳房、監房、鼓樓共大小十一間。設巡檢一人、司吏一人、弓兵一百人,永充五十四人,徭編四十六人。

巴河巡司 在治西七十里。知縣趙季光建。中廳、廂房、榜房、獄房、巡檢廨、教場共大小十二間,設巡檢一人、司吏一人,弓兵一百人,永充五十四人,徭編四十六人。

楊歷湖河泊所 在治西南四十里。知縣陳得義建。正廳、耳房、司房、公廨,共大小十一間,設官一人,司吏一人。萬曆八年,奉文裁革河泊所官,湖課附蘭溪巡檢司帶辦。

蘄湖河泊所 在治西南六十里,知縣郭德謙建正廳、耳房、司房大小十一間,設湖官一人、司吏一人。

陰陽學 在治東。知縣陳得義建。正廳三,後屋二,設典術一人。

醫學 在治南

僧會司 在昭化寺

道會司 在真武觀

聚民倉 在治北,知縣潘玨建,共大小二十六間,今燬。

預備倉 一在華家凹,曰「東倉」 ;一在分流,曰「南倉」 ;一在巴河,曰「西倉」 ;一在團陂保,曰「北倉。」 俱知縣尹起畊建。巴河官倉 在巴河鎮。

蘭溪官倉 在蘭溪鎮。知縣陳興建。

永豐倉 在治西,知縣張惟孚建。崇禎末,因流寇屢焚城外,知縣龔鼎孳改入府館。

教場 在治西永豐倉側。設民壯三百人。

皇清順治初,裁革。

養濟院 在聚民倉側。額「養孤老男婦六十四名口。」 今燬。

漏澤園 有二,一在治西北,舊建;一在上馬石,順治甲午知縣李蓀建。

羅田縣治 舊在魁山下。元末,知縣周廣遷今官,渡河創建廳堂幕廨。明成化乙酉,知縣徐泰重修。弘治辛亥,知縣羅勳建儀門。正德丁卯,知縣夏雷建後堂,壬申燬,知縣張佐、張愉相繼建立。嘉靖甲子,知縣沈越、林宗貴相繼重修。辛丑,知縣祝珝重修東廳,增廣吏舍。崇禎乙亥,流寇破縣焚燬,止存大堂、後堂、譙樓,知縣白乃忠修,正衙復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李雨霑建前廳併儀門。知縣王

《政資》建正堂衙舍併圍牆。戒石坊衙舍在大堂左。譙樓在儀門外。康熙間,知縣王光鼎重建。縣獄在頭門外。

縣丞宅 原在正堂前,久廢,今裁。

主簿宅 在大堂之右,久廢,今裁。

典史宅 在大堂西

憲司署 在縣東;寇燬。

府館 在縣東

多雲鎮巡檢司 在縣東北百二十五里。醫學 在縣西。久廢。

僧會司 在縣東萬壽寺。

道會司 在縣南元玅觀。

預備倉 在儀門內。今燬,復置未全。

兌糧倉 一在巴河,一在蘄州,一在漢口。糧儲倉 原在縣東憲司之左,崇禎八年寇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李雨霑買「宦」地,建倉二十五。

間:官廳三間,「土地祠」 一間。

「惠民」 藥局 久廢無考。

養濟院 :在下新街社學之後。

麻城縣治 大堂三楹。明洪武間,知縣張谷維、趙乾建。成化中,知縣劉規、胡琮重建。正德中寇燬,知縣王世祿等重建。明末賊燬。

皇清順治乙酉,知縣李衡重建後堂三楹,又後「大觀。」

樓為知縣宅。宅東甎樓。康熙六年知縣弘甡建。架閣庫三間,東西幕廳各一,今廢。寅賓館在頭門內左。順治十三年知縣王潞修。監禁房在儀門右。倉禁房在儀門左。頭門三間。申明亭在頭門左。旌善亭在頭門右。鐘鼓樓在縣治前。康熙乙酉,知縣屈振奇增築舊基,建二層樓,置鐘鼓於其上。

縣丞宅 「在大堂左。」

主簿宅 在大堂右,久廢,今裁。

典史宅 在儀門右

北察院 在縣治右。明萬曆五年,知縣連三元建,後焚燬。

皇清順治丁亥年,重建。

分司 在東城隅。今廢,沒為民居。

三老堂 在縣前街右。明成化中,知縣朱則川為邑致仕觀察周孔明、方伯李彥碩、僉憲董宗南建,燬。

皇清康熙乙酉,知縣屈振奇查出重修。

虎頭關巡檢司 今廢,借居民房。

鵝籠司巡檢司 今廢,借居岐亭民舍。

陰陽學 在治右,今廢。

醫學 在治左,即「惠民局。」

僧會司 在萬壽寺

道會司 在東嶽廟

接官亭 在縣東三里店,今廢。

觀稼亭 「在縣西」 ,今廢。

王福店公館 在縣北四十里。

「界河公館 」 在黃土關外,營房二十四間。林遂設立。

縣倉 在儀門東

積穀倉 「在大堂右。」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王潞建。

便民倉 舊在團風鎮,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王潞移置宋埠。

演武廳 在南關外

養濟院 在後街,今廢。

黃陂縣治 大堂三間,燬。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楊廷蘊重造「川堂」,即大堂後直。

廳宅門在川堂後。三堂在宅門內。自公堂在三堂後。內舍在自公堂右。積儲庫在川堂左。儀仗庫在大堂左。古賢堂在大堂右。班房在大堂前,左右各六間。戒石坊在大堂甬道中。儀門在戒石坊前。傍為土地祠。譙樓在儀門前。寅賓館在譙樓內左。獄在譙樓內右。「申明」 、「旌善」 二亭俱在譙樓外左。俱久廢。

縣丞廳 在縣堂左,久傾。

皇清康熙四年,縣丞李成紀重建。

主簿廳 在縣堂左,久廢。

典史廳 在縣堂右

東公館 在縣治東百武。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楊廷蘊重建。

西公館 在縣治西二百武。

府館 在《東公館》前,今廢。

灄口公館 在灄口鎮

巡檢司 在縣北二十里大城潭。

僧會司 在城北一里。久燬。

道會司 久廢

永豐倉 在縣大西門外,官廳五間,倉屋三十六間,積穀倉四間。

漢陽倉 共三十六間

預備倉 在「寅賓館」 後,今廢。

義倉 今廢

便民倉 在魯臺山下,今廢。教場 在治西三里。

養濟院 在西郭外,今廢。

《漏澤園 》計三處:一在縣西五里,明邑,今謝廷蒞立;一在縣東三里,邑令洪其道立;一在縣東一里,典史熊廷蘭立。今俱廢。

蘄州治 在「麒麟山前。宋嘉定辛巳,金人犯境,城陷。景定四年,元兵壓境,安撫使王益遷建今治。」 元末復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府左安善因舊基建府。九年,改為州。正統二年,知州王坦、景泰十年,知州陳範、成化六年,知州莊轍代相修建。成化十二年,知州王宜重建,後復拆毀。弘治十一年,判官張弘宜復建正廳、堂、「幕各三間,東西二司房各五間,承發司一間,架閣庫十間,儀門五間,譙樓五間,土地堂一間,官衙各一所,吏舍二十間,獄二連,左申明亭,右旌善亭,治後大觀亭三間。」 嘉靖壬子,知州崔一濂重建。崇禎十六年,賊張獻忠破城焚燬,未及修復,歷任皆借。

居民房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州王宗堯仍於舊基重建廳堂。

衙舍規模以次復舊

州同宅 燬今裁

衛治 原在州麒麟山之陽,始於元末癸卯。明正統八年,衛基遷為府基,移建本衛於「軍儲倉,基」 ,即今治也。成化七年,指揮李廣、胡宣修。成化二十三年,指揮李泰、田禎重建。久罹回祿,僅存荒基。嘉靖壬子,兵備翁學淵議建。崇禎癸未燬。

《皇清》仍存「衛制」,而官改守千,類居外署舊址雖存,未

云興復

防道憲署 ,明嘉靖丙申戊戌間,刱建。屏牆一座,大門三間、儀門三間,左右廂房六間;正廳三間、吏書房三間、過廳一間、後廳五間、廚房六間、後衙五間、左書房三間、茶房二間、觀射亭一間,土地祠三間、抄案房三間。門外廊房東西共九間。《題名記》:石碑一座,測晷報臺二座。按道署自初建以來,未之有改。崇禎癸未,燬於《獻逆》,比即草刱興復。至

皇清歷任增修,而規模益廓。今「道且議裁」,而署未廢。

因備志之以存刱始興復之功。

布政司公署 在州之西南。正統十三年,遷於治之東南。知州姜浩建正廳、後堂、儀門、外門、廚廊各三間。歲久頹圮。嘉靖間,兵備翁學淵重修,今廢。

按察司公署 原在州西舊蘄春縣治。正統八年,遷於舊城城隍廟左長史司前。十四年遷於州之東南。廳事如前。知州姜浩建,翁學淵修,今廢。

清軍廠 在朝陽門外,東嶽廟之右,養濟院左。洪武間,判官張弘宜建立,遺址尚存。

府館 在分司右。成化十三年,知州王宜建,今廢。

茅山巡司 ,去州六十里。明洪武二年,知府左《安善》刱建。

大同巡司 在州治北二百里。正統五年,知州王坦立。

河泊所 在赤東湖。明洪武元年,知府左安善刱建。九年屬州,額設大使一員,後屬荊府。弘治六年,仍隸本府。廳事三間,門房一間,衙屋一所。逓運所 在法勝寺右。洪武五年,知府徐麟建。廳三間,門三間,左右廊二連,衙屋一所。嘉靖間,知州張洗重修。

稅課局 在州治西門外。洪武二年,知府左安善建。九年屬州,後屬荊府。弘治六年,仍隸本州。廳屋三間,廊房三間,門一間,衙屋一所。後議罷,止存遺址。

陰陽學 舊在州西。洪武十年,知州孔思森建。正德十一年,知州李純重建於府館西南內,學舍在焉。

醫學 其址連「陰陽學。」 有「窮民藥局。」

僧正司 在四祖寺

道正司 在元妙觀

便民倉 在北門外壇左。內倉廳三間,大門一間,廒六座。

廣儲倉 在州治中,今在兵備道後。洪武二年,知府左安善建。成化七年,知州莊轍等修倉廳三間,門三間,神堂三間,廒九座五十四間,後廢。嘉靖間復建。

預備倉 明洪武二十三年,知州楊珙建後圮。嘉靖六年,知州李材割廣儲倉隙地建。

大教場 ,其址見在瓦屑垻潘家團村。深長一百三十二丈,橫闊七十二丈,周圍三百一十二丈。東至陽林湖為界,南至馬家田塹為界,西至馮家塹為界,北至官街為界,久頹。明嘉靖辛亥,增建將臺、「廳事」 等事。

小教場 在南關廂外江岸上,石鼓寺前,設有廳事三間。

養濟院 舊在文明門外,明洪武二年,知府左安善立。成化間,知州莊轍遷建於東嶽廟右。「廣濟縣治 ,近西門中為正堂,西為幕廳,東為庫,堂後有廳,左右亦有庫,廳後知縣廨。堂左為鑾駕庫,下為東廊,次為生春堂,右為西廊,中道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外東為五顯祠,前為獄,獄左為譙樓,樓前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俱洪武初知縣胡昇建。成化十一年知縣江震重修。正德辛巳,後堂圮,知縣汪倬重建。前堂將傾,嘉靖、萬曆間先後修之。崇禎八年寇至,盡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毛華鵬建正堂、川堂、後樓及前。

儀門

縣丞宅 在庫左,今裁。

主簿宅 「在幕廳右」 ,今裁。

典史宅 在縣堂右

行察院 在縣治東北。有正門、儀門,有堂,有翼廂,有中堂、燕堂、左右房。原為「馬驛基」 ,嘉靖丙申,知縣侯嘉祥改刱,今燬。

布按分司 在縣治河東,制視察院少殺。洪武初,知縣陳景昌始建縣之左。成化間,知縣江震重建。弘治間,易以為學,遂遷河東。

馬口驛巡檢司 在縣西南七十里。

武家穴巡檢司 在縣南七十里。

醫學 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南新養濟院右,今廢。

道會司 原無

便民倉 在龍坪鎮大江北。嘉靖戊戌,主簿劉佩重建。

預備倉 有五,在縣治右者一。嘉靖癸未,知縣汪倬重建。「泰東」 、「靈東」 、「永東」 、「安樂」 四倉,知縣陳奎刱基存。

皇清順治十二年,署縣事王開之於「縣前右側建倉。」

積貯

演武場 在縣東一里

惠民藥局 成化中建

養濟院 在治南。洪武初建。嘉靖丙申,知縣侯嘉祥徙治東南。

漏澤園 宋崇寧三年置。明初,知縣陳景昌治東南地為之。無園,多為牛馬踐牧之所。

皇清順治九年,置「漏澤園」於邑西。

「黃梅縣治 坐城西南隅,相傳為前宋鮑參軍故址。元仁宗皇慶元年,縣令樊懋侁開建縣治,明洪武九年,知縣唐輔開設治廳、署廨。洪武十四年,知縣黃子政建譙樓,成化六年知縣戴中建儀門」 至頭門,正廳三間,中堂曰琴堂,堂左架閣,庫左前有幕廳,右有庫,琴堂後曰圓堂,堂後內廳五間,中有自公堂,西有西樓。琴堂下左右兩廊,中道有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外西為獄,東為土地祠、寅賓館前有鼓樓,東有申明亭,西有旌善亭。又前數丈為頭門。崇禎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賊張獻忠屠城,官民房盡燬,知縣張聯芳遁後還治,構草舍,建治廳卑小,今仍之。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鄧源灋始建圓堂三間、坐樓。

三間於後,以為「廨署。」

縣丞宅 在縣署東,今廢。

主簿宅 在縣署東。明末裁,今廢。

典史宅 在儀門內東,今廢,借居民房。

察院 在西關外,嘉靖知縣劉伯源建。

分憲二司 在鳳凰池南。二司地基相連。明知縣戴中建,今廢。

兵備道衙門 在西門內。今廢。

孔壟公館 萬曆間知縣張維翰建,今廢。新開口巡檢司 在縣西七十里,今廢。

清江鎮巡檢司 在縣南九十里。今廢。

稅課局 ,在治東丁字街,今五顯廟基。

鐵冶局 在縣南十五里,礦山之前。

醫學 ,在急逓鋪右,今廢。陰陽學 ,在急逓鋪左,今廢。僧會司 ,在東禪寺。

道會司 在泰源觀

通會倉 在縣署右。今廢。

清江鎮便民倉 成化間,知縣戴中建。

演武廳 在城西南

養濟院 在西關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