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8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卷目錄

 荊州府部彙考二

  荊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卷

荊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荊州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監利縣

獅子山 ,即白磊磯,在縣東一百一十里,上有軒轅井,相傳黃帝張樂洞庭曾憩此。

楊林山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與臨湘山對峙。白螺山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細石磷磷,突起平地,上接洞庭,下俯小沙洪湖,為荊江關鎮,往來商旅,帆船鱗集。

夏水 在縣西者三:曰江口,曰新沖,曰曾師。在縣東者二:曰赤剝,曰柳港。皆子夏水也。中夏口,龐公渡是。

涌水 《晉地理志》:「涌水在監利縣。」 《水經》曰:「江東之水,涌水注焉。」

漢水 在縣北,即沔水也。由武都歷襄陽,自夜汊口澔溔交流,遶縣西北,俗稱「襄水。」

《柘水 》今柘港垸,過柴林河與沔水合。

楊水 注縣西東環抱三百餘里,納巾吐柘,與中夏水合,亦謂之「夏楊水」 ,受府西三湖諸流入離湖,在縣東六十里。

大馬長川河 ,在縣東一里。夏水入漢,周環縣之西北,東會于沔,二百餘里。

林長河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西岸林木,最稱蓊蔚。

三乂河 :在縣治東六十里。

臙脂河 :在縣治北七十里。偽漢陳友諒侍妾脂粉之需,以此河魚利充之。

分鹽河 在縣北七十里。荊水分流處也。龍潭河 在縣北九十里。有龍嘗起于潭。盛洪堰河 在縣北八十里。

東江湖   、白灔湖   、藤纏湖、大叱湖   、小叱湖   、蔣師湖 皆在縣東。

江南湖   、沙里湖   。家綠湖。

蓮頭湖 皆在縣西

朱義湖 在縣南

太馬湖   古江湖   、石頭湖 三湖近縣西北,環江,入夏之旁。

化丘湖 「諸湖,惟此特奇。洲浮如砥,水遶若玦,有八角井,汲之不盡,有化錢爐,不火而然。」 爛泥湖   。周三湖   。小沙湖。

周黎湖 皆在縣北

蓮花湖   、臙脂湖   、分鹽湖。

乾港湖   、《家錦湖   》《甜水湖》。

水頭湖 在縣北七十里。梁震隱處。

龍淵 在縣東三里。外障古堤,泉旱不竭,相傳嘗有蛟龍出沒。

上龍淵 在縣東三里

蒲家淵 在縣西二十里。

劉家淵   鄧家淵   、兔兒淵 以上俱在縣西三十五里。

金牛洲   。殷家洲   。唐家洲。

蔡家洲 皆邊江岸,淤徙無常。

過乾溪 靈港,亦名乾溪,今名乾港。注子胥瀆。西有漕河,靈王築章華臺,漕運所由也。漕河有二,《水經注》謂「靈王名當在茲邑。」 又《晉志》杜預所開,以通零桂之漕者。

曹鞭港 在縣東三里。魏曹操行軍至此擲鞭處。

東水灣   。瓦子灣   。槎子灣。

馬家套

錦水口 西北四十五里,即「八景錦水晴嵐」 處。浴水口 ,臙脂河下二里有橫河,北通分鹽。小沙口 東一百里,夏水、楊水會地。

新穴口 接分鹽河

毛家口 東北二十二里,夏水經流處。

黃蓬口 北四十里有橫河,南通半頭港。黃穴口 ,春申君故居也。

流水口   舊江口   ,上洪口。

柳港口   、黎湖口   、直步口。

尺八口

瑞蓮池 在學宮後。永樂庚子,產並蔕蓮。明年春,裴公綸及第。

白水池 在縣治前左右。

小山池 在縣治後

孟家池 :在縣治東一里。產千葉蓮。

大城池 ,在縣東南百里。

許家池 在縣東南百里,其廣如湖,民漁其中縣市,池 深丈餘,味極甘美。

軒轅井 在獅子山上,相傳黃帝煉丹於此。八角井   。「衙內井   。」 縣廳前井。十字街井  。侍郎井。

松滋縣

九岡山 :去縣治九十里。秀色如黛,蜿蜒虯曲。山舊有亭,為一邑勝覽。

起龍山 ,高矗霄漢,晴霽登臨望數百里,峰頂舊有起龍道場,南宗禪師所栖故址。西有峰對峙,山腰一石,四面如削,高可三五丈,頂復覆垂如蓋,飛簷四出,狀類肩輿,故土人呼為「轎兒巖。」 上有仙人足跡。自巖而上有棲雲寺,寺傍即滾鐘坡,草木盡皆下垂。寺前有田宜稻,天旱引池水灌之,而池以黑龍名。天霽則澄泓一碧,鬚眉可鑑;將雨則黝然如墨若縷。雲出巖隙,不崇朝而雨遍百里。遠近居人,望雲物起滅,以驗陰晴云。

虎頭山 去縣治南五十里。高昂如虎頭,因名。程子山 去縣治百二十里,嶙峋崛起,河流遶其東南。昔明道先生經遊于此,遂以程子傳。鶴山 在縣治南八十里,似縮頸睡鶴,故名。文公山 廉隅整飭,環抱眾山,河流匯於其麓。朱晦菴守潭州時,曾講學于此,遂以名山。後復立廟此山之隈,額曰「文公講學處。」 其山亦從起龍山紆迴而東,眾山皆止此,獨搖曳南向,昂出里許

雲抬山 ,俗名「抬山」 ,去縣治一百三十里。孤峰秀出,每雨前,即有雲氣出其中。山腰四面有四隙,大如甕口。俗傳二郎神自斷山口抬至此,上有土神廟,歪斜而不傾圮,云係抬山時為二郎神所推。

高峰山 上有二池,唐慧禪師棲此。

金羊山 ,去縣九十里。俗傳有人掘土得石羊,其色如金。

鳳凰山 在縣南九十里。其形如鳳。

鳴鳳山 :係本邑「面山。」

竺園山 ,在縣東三十里。隋開皇間,西域僧過此,指此山曰:「似吾舍利國竺園山也。」

劍峰山 有呂真人煉丹池跡。

龜山 ,去縣東三十里。

麻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走馬嶺 漢昭烈入蜀,走馬於此。

《秀峰 》四時常蔥鬱。

「雙劍峰 」 上有丹臺,呂真人之所憩也。

「射垛巖 」 巖近江水而立,直豎若侯。昭烈入蜀,道經於此,隔江戲射,矢至沒石,故名。

阿彌巖 ,相傳有僧於此禮佛,遂化去。

仙女洞 ,去縣一百四十里,有山高出,怪石森立。而洞出其下,有門九重,一竅深遠,燃炬可達者四、五重。中有流水渠,其空嵌處約高八九丈許。頂旁有懸石,遊人以物擊之,在左者若鐘聲,在右者若鼓聲。舊傳八九重內有仙女石床、碁局,近為流水擁沙所阻,遂不能入。然自明末兵戈時,居民咸避其中,全活甚眾。

靈龜洞 在龜山下。深不可測,旱禱即應。星辰洞 ,去縣四十里,洞門屹立,中有龍潭,深不可測,歲旱禱雨即應。《舊志》作「新勝洞。」

顏將軍洞 洞門壁立千仞,緣木而上,俯視不寒而慄。從門入,可五六里,約十五六里,中容千人。舊傳顏將軍兵敗居此。明末兵變,居人避兵於中者,猶拾得盔甲器械,及向明處視之,則隨風而灰。

紅巖子洞 去縣治九十里。山勢巀嶪處,是為洞門。門距流水,攀巖而上,有石若屏,高可數尋。從石屏旁入,門扃空闊,堪容車馬。進至數丈許,復有重門石室空嵌,可容數百人。洞長四十里,能通日光。明末,避賊者圍急無水,忽居人失鵝,覓洞窮處,得鵝聲便有清流。土人皆向汲取,賴以全活。

鹿頸坡 :在縣治東三十里。兩山巖如削壁,西平塞 ,昔人屯兵之所也。

《三渡水 》。「南北河」 、黃甲山河合流處近驛道。「竺園寺河 」 近驛道。

水天河 出白羊壋

北河 ,源出起龍山之左。

南河 ,源出起龍山之右。

黑淘河 :在縣治南三十里。俗傳黃山谷「洗筆處。」

梅溪河 流自官渡遶起龍山,南北曲折而東,與石牌合。

石牌河 相傳許真君捕孽龍至此,堆聚細石為牌,隱現河中者數十處,潦水大至不能沒。去。上流數百步有龍潭,復距數里餘有龍洞。傳云:「孽龍為石牌所阻,不能下,遂自此遁去,遊於澧陽。」 至今河上有真君廟。

「裴家河 」 ,近驛道,河水流澌,無舟不可渡。「吳仁河 」 自赤岸潭遶劍峰山麓而來。

「界溪河 」 松、澧之交,近驛道。

西湖 闊可十餘里,中有菱芡,南接山麓,東環河流。

三岡湖 ,水環四十餘里,懷襄三岡、鐵嘴岡、湖中岡、王家岡,東連巨紀二湖,流達洞庭。

豆花湖 北近大堤,東接張泊河,南鄰沙河,西通馬溪。

《馬溪湖 》南北長堤通沙河湖西近蓮花壋。萬紅競秀,香滿衣裾。

王家湖 近三岡湖畔

蝦子湖 近《三岡湖》。

唐林湖 在三岡白塌之東。

元壇湖 :在公安赤腳湖之西。

張伯湖 ,涴市南行十五里,接江陵界,闊二十里餘。

丘家湖 在縣東三十里。

大口湖 :去塌莊北三里。

大耳湖 :金羊山東行十五里。

學前溪 自城南流入學宮,東入大江。

潘家溪 :去縣治五里。

清幽溪 自添平麻寮來,一分至孫黃渡入江,一分至虎渡口入江。

「羊子溪 」 ,近《耆闍寺》。

龍潭 ,在縣東十里。有龍潛於此。

余家潭 在縣東二十里。

天鵝池 ,湘獻王養天鵝於此,今沒於《大江郡》,亦有「天鵝池。」

蓮花池 在城隍廟後

沱老坑 :在縣治東六里。即《禹貢》所謂「沱潛既導」 也。

石泉 在縣東街仁威觀前。

竹泉 在縣東九十里苦竹寺旁。宋至和初,有僧浚井得筆。黃庭堅謫黔過之,視筆曰:「此吾蝦蟆碚所墜也。」

麻山井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旁有漢景帝祠。義井 在縣西南五十里實教寺旁。

枝江縣

紫山 在縣治南三里。昭烈入蜀,載景帝木主于此息馬,著紫衣,後人因以名山。杜甫詩:「雲隨白水落,風振紫山悲。」

福傅山 原名「覆船」 ,在縣西城內,形若覆船,故名。後諱之,更曰《福傅》。

金雞山 在縣北城內大通寺後。相傳有金雞彩雲之異。

金紫山 在縣東五里鴉湖之側。曉日光映山如金紫。

掛榜山 在縣西十里

官木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高峻處若有官木。說者謂「仙蹟。」

金盆山 ,隆慶間,有妖言神降此地,邑民有請輒應,遂累土成山,在董市後。

石鼓山 在縣東南十里。峙立江濱,其形如鼓,高八九尺。

石馬山 ,在縣南一十里。

馬鞍山 ,在縣南三十里。俱以形名。

石龍口山 :在縣南二十里。

「文筆峰 」 在紫山之前。

陽和嶺 ,在紫山西北,即宋元儒學基。耕者曾獲銅籩二,一歸於唐鑑,一歸於僧少誠。

烏陽岡 在縣演武亭側。

樓子崖 在縣南三十里,相向如樓。

穿孔崖 在縣對江十五里,水出孔通渃溪。羅老洞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約深二里。昔有羅姓者隱於中,自號「青城山人。」

石龍洞 ,在縣南三十里。水可灌田。

響水洞 在縣西四十里。

石簰 在縣東南三里。江邊有石如簰,冬時水涸,浮於水面。

龍山坪 在縣西二十五里。

滄灘湖 在縣北一百六十里。

孫家湖 在縣北七十里。

老鴉湖 在縣西一里。半屬民田,半屬官民牧地。

官柴湖 在下百里洲

洗心湖 在舊學前

百里洲 在縣東北六十里,延袤百里餘,《梁史》「陸法和隱此。」 今為上百里、下百里。軍七民三,縣衛分屬。

漷洲 在利洲下

《關洲 》:約寬三十里,民居其上。

灞洲 ,在縣東六十里。

南渚洲 在縣東南六十里,更名羊角洲。苦草洲 ,在縣東六十里。

蘆洲 在縣東南七十里。

澌洲 ,今合并洋洲為一洲,名「澌洋洲」 ,約五十餘里。

偏洲 :在蘆洲下,俱有隄防。

三郎溪 在縣東一里石牌之左。

渃溪 在縣對江東岸

洗腳溪 在縣南三里

花溪 在縣西南五里。水通大江。

滄茫溪 :在縣東四十里。

港溪 在縣西南三里。水通大江。

洋溪 在縣治南

灌子溪 ,在百里洲南岸,去縣六十里。

金沙灘 :在《百里洲》之北岸。

堆烏灘 在縣對江東岸,響聲如雷,入蜀第一灘也。

龍王潭 在縣西一里

蓮花池 在縣治前。相傳周茂叔於此觀蓮。飲馬池 在縣南一里。相傳昭烈關張飲馬於此。

射垛堰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相傳雲「長公射於此。」

天生堰 在縣南三十里官木山之巔。雲霧佈天必雨。諺云:「雲掩天生堰,有雨即日見。」

石筍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石如筍,旁有井泉。

沱泉 源自岷山,即《禹貢》所謂「沱潛既道」 也。鐵索井 在城西隅。昔有女曉汲水,見有鐵索盤繞井欄,女懼回,家人求之弗得。

「大通井 」 在大通寺內。

儒井 在縣學內

神井 在著紫山下

彝陵州

東山 在州治東五里。山勢接連,為一州之鎮。上有寺,曰「東山寺」 ,唐建。

對馬山 漢關聖與呂蒙對馬於此,因名。黃牛山 ,在州西九十里,即黃牛峽南岸有重嶺疊起,如人牽牛狀,江湍紆迴,行途經宿,猶望見之,故《行路歌》曰:「朝發黃牛,暮發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馬鞍山 在州北九十里。漢昭烈為陸遜所敗,升馬鞍山,陳兵自遶,即此。

西陵山 在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方輿勝覽》:「吳陸遜守峽備蜀,即此。」

葛道山 在州境。相傳葛稚川煉丹於此。上有尖峰秀峙,當文廟前。一名「文筆峰」 ,一曰「孤山。」 外邊大江,正當州治學宮之前,南方之望山也。石鼻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餘仞,下臨江流,中有巨石如簰筏,因名。亦名「石鼻。」 後周嘗移州治於此。

虎牙山 ,在州東南五十餘里,與荊門相對。江北岸有黃赤文,似虎牙,在石壁間。

天臺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一名四面山。山頂有觀,曰「天臺觀」 ,鐘聲聞十里之外。先是西山賊出沒為害,土人避亂,結寨其上。有警鳴鐘,須臾達州。州兵輒渡江擊賊,一方賴以保全。

執笏山 在州南二十里,邊江高百餘丈,山旁立一小山,大小相湊,如人執笏之狀。又石壁一白蹟,儼若老人峨冠執笏,危坐蒲團之上,因名。俗訛為「媳婦兒山」 ,此野人語也。

「將軍帽」 山 ,肖山形也,峙江右渚,十二碚之險,此山居其一。

鎮境山 :在州治北五里。上有鎮境庵。

荊門山 在江南岸,與虎牙山袤迤相對,上合下空,有若門像。一名「仙人橋。」 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復避荊門而北,凡兩岸橫流,乘風奮楫而上,相傳即公孫述作浮橋處。按:十二碚之險。

莫險於荊門。而虎牙之險,則磯石大小,蹲踞隱現,正若虎牙戟列,舟人望而辟易。「虎牙」 之名始此。

方山 ,在州東北,陸行百二十里,四方素崖如壁,天晴朗時,有黃影似人像。按袁崧《宜都記》載:「山有神祠場,特生一竹,其標垂。場中有塵埃,則風動此竹,塵去如掃。」

天柱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

五龍山 去州十五里。五峰連峙,蜿蜒如龍。高筐山 ,一名雞籠山,在州南四十里,與葛道山相望。按《荊南圖副》云:「古老相傳,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篚然,因以為名。」 今稱雞籠,蓋俗名也。

峽口山 州西二十里

「斷江山   。」 「千福山   。」 「女几山。」

《珠寶山   》、彝山    、《豐寶山》。

雲霧山   。金剛山   。《鳳凰山》。

五興山   、雞子山   、狀元峰。

孝子巖   。《大王巖》。

白起洞 在州北十五里。秦將白起曾駐兵於此。

三遊洞 在州治西北二十里。唐白居易與弟行簡及元稹三人遊此,作記刻石,因名為「三遊洞。」

石門洞 ,在州治南五十里。洞穴深邃,潭深莫測。仙人張三丰以黃土書字「月峽張仙到此」 ,至今猶存。

龍王洞 在州北五十里。洞出絕壁間,離地二丈餘。土人避亂,躡梯而上,再經盤旋,方達於洞。洞中平敞約二畝餘,及石穴,空隙可容萬餘人。水滲洞下,石罅流出,有警則藏梯洞中,壅石罅之水,令流洞口,障蔽原入之處。又山石更懸出洞外十餘丈,若罩護然。

老龍洞 ,在州北二百里許,係彝遠、興南四處交界之所。旱請其水即雨。順治四年,土人持火入洞,見石崖空敞如室,穹窿光平,上有唐、宋賜進士字跡,方識為名洞云。其水流出為柳樹溪,溪旁有鐵剛樹,大六丈餘,圍此樹頗難長,莫計其歷年。

鍾家洞 ,在州南五十里。內有平闊處,土人稱為「龍床、龍枕」 ,可容萬餘人。山背為後龍洞,或云相通焉。

赤硃洞 在州東八十里,土人避亂於此,深邃莫測,扣石鏗然。

白鹿洞   、鷹窩洞   、《後龍洞》。

元暘洞   。楊家洞   。朝陽洞。

長嶺砦   ,連山砦   ,《神機砦》。

「佛頂砦   。」 當陽頭砦。

大江 源發蜀之岷山,前此波濤澎湃,至此乃易矣。歐陽永叔為《至喜亭記》之。

浣紗河 在州西。冬月水涸,色如繒紗,故名。桃源湖   、東湖    、南湖。

范家湖

西陵峽 ,在州西北二十里,《三峽》之一。

明月峽 在州西二十里。懸巖間白石狀如月。李白詩:「春水月峽來。」 歐公詩:「江上掛帆明月峽」 ,三峽百餘里,山水紆折,林木蓊鬱,哀猿夜啼,山谷響應。羈客旅人,無不潸然淚下,動懷土之思也。

黃牛峽 在州西九十里。相傳神嘗助禹治水有功,漢諸葛武侯祠之。今黃陵廟,其遺搆也。十二碚 石山連峙江濱,與虎牙關相對,挽舟甚難。宋王十朋詩:「楚國江山六千里,荊門巖岫十二碚。」 即荊門山也。

蝦蟆碚 在州西二十里,江之右,有石如蝦蟆,陸遜以蝦蟆石堪為硯,上出泉。陸羽品其水味天下第四。陸游詩:「巴東峽裏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

赤磯 在州西北五里。步闡築城之所,其水東合大江。「赤磯釣艇」 ,《西陵八景》之一也。

西塞洲 在州西北五里許。一云「西塞壩。」 「西塞晚霞」 ,《州景》之一。

青草灘 在州南十五里。州人雷思霈檢討詩:「東嶺直趨青草渡,南湖橫遶綠蘿溪。」 吳俞彥《光祿寺少卿出守彝陵》詩:「青草灘長雲滿渡,紅花套遠水如煙。」

三流灘 在州西十里

查波灘 在州西八十一里。昔宋寇準赴巴東,見有人裸體挽舟,準詰之,答曰:「我灘神,公異日當大用,故來擁護,但裸體不敢出見。」 公以錦袱授之,其神即以袱披體而去。

獺洞灘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使君灘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大江中。《水經》云:「昔楊亮為益州刺史,曾經此灘,故名。」

三硃灘 在州西九十里。

「人灘 」 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作人形,鬚髮皆具,故名。

「狼尾灘 」 三峽中惟此數灘最險。

「黃牛灘 」 在黃牛山下。

「鹿角灘 」 一石支水噴怒如雪。

《虎頭灘 》嶙峋峙立,石文斑斕。所謂「晴斑同豹變,夜吼忽生風」 也。

《姜詩灘 》姜公寓處。

《浣紗溪 》,夏月水泛其中,有紋如浣紗然。所謂浣紗女事,非也。蓋子胥出昭關,脫漁父之難,乞食江上,見浣紗女在今溧陽,何得至彝陵?即始也奔宋,亦不得從郢中上至彝陵也。

下牢溪 在三遊洞下,即步騭築城處,今上有舊城,或曰「劉封城。」

臨江溪   、長橋溪   、捲橋溪。

姜詩溪   、《綠蘿溪   》《龐家溪》。

紫陽溪   、赤溪    、九溪、

白馬穴 ,在州北三十里。嘗有白馬出穴食人,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漢中人失馬,亦嘗出此穴,相去數千里。

煙收壩 在州東南二十里,濱江南岸,有林阜村墟之景。

郭洲壩   、平善壩。

南津口 在州西北十五里,即三峽口。漢昭烈據此津之南,故名。

洗硯池 在州治東。郭璞註《爾雅》,「嘗於此洗硯」 ,故名。《通志》作「洗墨池。」 東坡亦嘗於此學書。三公宮池 在州東,可溉千畝。

長陽縣

龍角山 。彝水東逕難留,是山獨立峻絕,因名。風井山 ,在縣東北,迴曲有異勢,穴口大如盆。袁崧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靜。」 重源濬發,北流注於彝水。此水清涼,甚於他溪,縱暑伏之辰,不敢澡濯。

將軍山 ,隔江,山勢雄峻,崖石如帶鎧甲狀,上有《藺將軍廟》。

雞公山 ,在縣北四里。

七丘山 在境內

青相山 ,在縣北五十里。

金子山 在縣南二里

紗帽山 儒學案山

香花山 在縣南三十里。

馬鞍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漢昭烈曾安營於此。

石橋山 在縣東三里

蓮子山 在縣西四里

鯉魚山 :天色晴明,隱若鯉魚,因名。

方山 ,在縣南三十里。「四面俱方,口大如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風靜。」

白雲山 其山產蘭,四季皆香。

鳳凰山 在縣西三里

桃山 在安寧鄉

綺黃山 ,在縣西三十里。

石筍山 在縣西四十里。

《望州山 》山勢高聳,望見彝陵。

「石柱山 」 、《雲遶山 》,俱在西北。

「苦葉山 。」 《巫靈山 》。《寶尖山 》。《桑木山》。

黃連山 俱北五十五里。

馬鬃嶺 在縣南八十里。

東峰嶺 在縣東一里

青岡嶺 在縣西

蒲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老鴉嶺 在縣西八十里。

《天柱峰 》《文筆九峰》。

「掛榜巖 」 ,峰屹懸河石,色青白相間,如懸榜狀,因名。

咬草巖 徑通州城,行者扳岸援草而上,因名「白馬巖 。」 其石狀如馬而色純白,因名。去縣東五里。

隔虎巖 在北十里。下有深潭,虎莫能渡,因名。麂子巖 ,在縣北十里。

雙柱巖 在縣南三十里。

掛鐘巖 在縣南九十里。

觀音巖 在縣東二里

龍頭巖 在縣西十里

獅子巖 在磨市

赤馬巖

仙人巖 ,二八月天晴,有形出現。

象鼻巖   。赤馬巖   。《果酒巖》。

赤巖

陰陽巖 ,在龍角山西面。上有石穴,把火行百步許,得二大石磧,相去一丈,陰石常潤,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往入山中。旱則鞭陰石,雨應時而至,雨多則鞭陽石,其應亦然。

龍門洞 ,兩岸劍立,崖穴幽邃,泉瀑飛注,旱禱最應。

藏書洞 ,在縣西三十里。宋郭雍藏書處。仙女洞 ,在清江南,旱禱即雨。

仙人洞 ,在縣西二十里。

裂雲洞 三際和尚曾飛昇於此,有歌。

麻巖洞

永和坪   。白石坪   。磨石坪。

栗子坪   、金坪    、東山坪。

「當水堊   。」 《漏峰堊》。

百里荒 ,深林茂菁,熊虎之藪,橫僅百里,縱不知幾千里,蠻獠盤據。每至荒口,必聚眾乃可入。清江 在縣治南,一名彝水,源出舊施州開蠻界,逕建始縣境,流入本縣,至宜都縣入大江。以其流獨清不混,因名。

馬達溪   、鵝溪    、磨石溪。

株水溪   。後山溪   。柳金溪。

津洋溪   。菖蒲溪   。釣魚溪。

車溪    、平樂溪   、《煙市溪》。

固昌溪   。《險門》溪   。肆響溪。

紙方溪   、蘆溪    、拖溪。

杌木溪   。珍珠溪   。副纜溪。

肆灘    會灘    。《三節灘》。

《惡灘    》。《大王灘   》。《副金灘》。

《鱉浪灘   》。《秋浪灘   》。《西寺灘》。

魚灘。   「《洲涯》灘。」   「《石洋》灘。」「《靖安》灘。」   「飛魚灘。」   《龍吟灘》。

《虎嘯灘   》《資水灘》。

宜都縣

三台山 ,在縣西十五里。

宋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崒嵂巀》㠔,上有雲氣。女觀山 在縣治北。

鼎足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三峰鼎峙,舊名「架鍋。」

大梁山 ,在縣西五十里。高峰霞舉,可以遠矚望。州山 ,在縣西北。山形竦峻,峰岫甚高,望見一州之境,故名。

石羊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一百八十餘丈,山畔白石伏地如羊狀,因名。

羊腸山 在縣西北

雞頭山 ,在清江南岸,去縣十五里。

勾將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通靈山 ,在縣西南百里全福鄉。尖秀如削,從下望之,渺如雲際。

鯉魚山 有石,遠望若魚,霧騰則雨。

龍鞏山 ,在縣南十五里。

奇峰山 ,在縣南七十里。銛然獨聳,尖秀異常。山之陽即松滋界。

丹山 ,袁崧《記》云:「郡之西北,陸行四十餘里,山間時有赤氣,籠蓋林嶺,如丹色,因以名山。」 又云:「丹山,天晴時,忽有霧起,迴轉如煙,則不再朝,雨必降。」

荊門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大江南,與虎牙山相對,兩峰並起,狀如門,俗名十二背,其上為女觀山。《荊州圖志》:「宜都彝道縣有女觀山,昔有思婦,因夫宦遊蜀,登山絕望,憂感而死,山木鞠為童,鄉人哀之,因名山為女觀。」 今荊門山上有望夫石,或即女觀山也。

虎牙山 ,與荊門對,一曰獸牙,其下有灘。袁崧《記》:「獸牙有石壁,其文黃赤色,有齒牙形。」

大堰山 在全福界。絕頂三池,瀦水不竭。走馬嶺 在縣東五里。昔吳陸遜窺蜀習馬處。明星嶺 在縣治南三里。相傳曾有明星墜此。馬鬃嶺 與奇峰山並南通石門、慈利大路。界嶺 在縣北六十里,山勢綿亙,為本縣彝陵、當陽界。

高峰 橫亙二十餘里,峭壁屹如金城,抵長陽、石門兩縣界。

三十里岡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與枝江為界。石門洞 :在縣西四十里。洞門深邃,潭深莫測,旱禱輒應。

桃子洞 ,在縣西四十餘里拖溪山畔,石竅出水,洞口曾有桃數株,因名。

仙女洞 ,一在石羊山,見勝蹟。一在馬鬃嶺下。

龍洞 在朝里寺前。出龍水,可灌田。

「雙壑洞 」 ,在紫溪邊。左右兩門中有水曲折,可以流觴。

潮音洞 ,原名「洶泉。」 其下大水湧出,故名。攀崖而上,當水洞之項,深一里許,石柱後進數十武,有水幽邃莫測。里人避寇於此,保全甚眾。因建觀音庵於洞中,更名「潮音。」

風渡洞 ,在高峰之腰,縣西六十里,亦可避寇。大江 ,《水經注》云:「江水南歷峽,逕宜昌之插竈,又東逕宜昌縣北雲池,插竈俗名鍋竈口。」 清江 ,即彝水也,源出舊施州開蠻界,逕建始縣,流入長陽,至本縣入大江。兩水相合,清濁畫然。酈道元謂:「此水所逕皆石山,略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春夏激素飛清。旁多茂木,靜夜聽之,恆有清響,宿鳥翔禽,哀鳴相和,遊者忘歸。」 其水與江合流,流獨清,因名。

丹水 ,《水經注》云:「望州山根東有湧泉成溪,即丹水所發也。又逕亭下有石穴,其穴有泉,冬溫夏清。又逕下積而為淵,淵有神龍。」 又東北流注於彝水,兩岸石上虎跡甚多,或深或淺,悉成自然,自是而北注於彝水。

漢洋河 發源天山,逕漁陽關,百折至彝下,會清江入大江。

白水河 流自縣西南洪溪等河折而東,會大江,為縣襟帶云。

里湖淵 ,淵上柚木蔽野,桑麻闇日。西望狼山諸嶺,重峰疊秀,青翠相臨,丹霞白雲,遊曳其上。梔子溪 ,在縣北五十五里,水可灌田。

橫溪 ,在縣北六十五里。

洪溪 ,在縣北三十五里,又以河名。

紫溪 ,在縣南六十里。《西域》曲折出漢津河,東入清江。

雅石溪 :在縣北六十五里。

機木溪 在縣西北三十里。逆流溪北,遶機木洲入江而南。

善溪 ,在縣東北十五里。

樟溪

滄茫溪 ,在縣東北三十里。水可引,灌田百餘頃。餘見《邑里》。

白巖溪 在縣西北四十里,先時盛竹木。《富金》溪 在縣西三十里。產竹木煤炭,民多利。龍窩 在大江之右。泓深莫測,龍潛其中,因名。「馬鬃磧 」 在縣治北三里大江之右,夏沒冬見,行舟畏之。

「雲池 」 ,在大江中,水涸則見。

陶坡泉 :水極清冷,大旱不涸。

赤魚泉 在縣西二十里。昔人常見其中有赤魚游,故名。

五眼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橋。頭有五竅湧水。以上二泉,旱禱輒應。

石板泉 見勝蹟

無盡井 在白洋張商英墓前,其水不竭。按商英別號「無盡居士」 ,井因以名。已載江陵佛華寺仙女井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山之下。

鹹井 在縣南明星嶺之東,三穴湧出,味稍鹹,旱久,人無遠近汲之。

遠安縣

亭子山 :在縣治北五里。

鳴鳳山 峰巒特異,秀麗甲諸。山上有石泉,清冽可愛。山半有石,狀若龜形。相傳:宋寶祐間,有「鳳鳴鼎新」 之讖,故名。又云:邑令侯鳴鳳於此避亂,因以名山。先年,邑多火災,成化間立真武祠,災始息。城側溪水中有石三層,邑侯鑿池其上栽蓮,名曰「濂溪小島。」 山勢高峻,天晴日朗,登陟其上,可以俯視一切。崇禎末,建縣治於上,居民蟻附。然癸未流寇重圍,奸民為之前導,官民俱罹其害。

雲夢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崔嵬高拔,上有演武峽、召將臺諸古蹟,與清溪鬼谷洞相連。百井山 又名「太平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山高廣,多井,有鐵瓦殿、聖水井、結庵諸蹟。山迤西有深壑茂林。

鳳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唐韋皋為令,有美政,鳳集此山,故名。

白馬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有白石,狀如馬,故名。山阿有漢高帝廟,旱久,雲出則雨。山高嶺峻,逼近西北,昔年賊每出沒其間。

鹿溪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皆鹿畽,又名雲門山。梁荊山居士陸法和過此,云:「著腳名山多矣,未有如此幽邃者。」 遂棲隱於此焉,其中有鹿。

苑寺

青山 在縣西

招仙巖 在縣北十五里鹿苑寺旁。多仙跡。仙女洞 ,在縣東十里。泉出九子溪,歲旱祈雨最應。

老龍洞 ,在縣十五里龍洞庵口。山高洞深,有石巖、三門、龍床之異。

呼兒洞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張果老呼兒處,甚高峻,深不可量。明季土人避亂其中,賊圍十餘日,無水,土人執火深入,見石壁上有詩,又有《井記》,土人照記掘之,水湧出,可飲百餘人。法琳洞 在清溪寺側,法琳誦經處也。後臥雲居之,又名臥雲洞。

鬼谷洞 ,在清溪寺迤西十里。洞門高闊,進數步有石龕,相傳鬼谷子講《易》之所。內有層池如蓮洞 。《李白傳》云:「余聞乳窟近清溪,諸山仙洞,往往窟中玉泉交流,有白蝙蝠如鴉,千年之後,身如白玉,謂由飲乳水而長生也。」 今鬼谷亦有玉泉、蝙蝠。

通天樓洞 :距縣西三十里。洞最高,圓如鏡,內有潭,靈異,禱雨輒應。

玉虛洞 在境內

觀音洞 在縣西十五里。石壁聳峙,奇拔可愛。甘霖洞 ,在縣西二十里,有泉東流過新城北,又東流為石洋河,又東入沮水。

雲飛洞 ,在縣北五十里。

磨臍洞 ,在縣北五十里。

壽隆寺後,洞 深一里,歲旱取水輒應。

洪巖洞 ,在縣西五十里洪巖寺後。洞中有泉,灌田千餘畝。

撞兒峪 在縣西北五十里。俗云「張果老尋兒於此」 ,故名。

羅漢峪 在縣西北五十里。巖上有石如羅漢。峪內有溪,源出石孔,土人因以灌田。半峪中有洞,極奇險,旁多蘭蕙,間產芝,又名曰「芝蘭洞。」 明末人多避亂於此。洞西有瀑布,高百丈,有魚泉,相傳源本峨岷。

回馬坡 在芝蘭洞西。相傳關夫子回馬處,石上有跡若馬蹄。

沮水 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東南過臨沮縣界,又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高峰霞舉,峻竦層雲。《山海經》謂「金玉是出」 ,亦沮水之所導,故《淮南子》謂「沮出荊山。」 又南經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青溪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谿之源也。口闊數丈,其深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陰雨時,「以穢物投之,輒能暴雨。」 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谿名。盛弘之云:「稠木旁生,凌空交合,危樓傾岳,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下,崖猿流聲於白雲之上,故林徒棲託,雲客宅心,多結道士精廬焉。」 青溪又東入於沮水,沮水又東南經當陽縣北,又南經楚昭王墓,又南與漳水合焉。石洋河 源出甘霖洞。東經新城西,又經城北,環城曲折二里許,東入於沮

香橋湖 在縣西六十里,源出百井山。

官湖 在舊縣一里,深不可測。

清溪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青山,故名。

泥水溪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石孔中。

靈水溪 :在舊城西北十里,源出洞中,有深潭,以石投之,似鑼鼓聲,東與沮水合。

白龍溪 ,在縣東十五里。水出石穴中。

龍潭 在縣西南十餘里桃李溪山下。禱雨有應。

將軍灘 在縣西十里

仰天灘 在真淨寺

筧水口 ,在縣北八十里。源出雞頭山石穴中,土人作筧,引水灌田,南流入於沮。

義井 在舊城縣前

劉公井 在舊縣衙內

葉公井 在舊縣治大門內。

「西市井 」 在縣大街。

「滌心井 」 、「聖泉井 」 皆在學內。

「東市井 」 在縣大街。

聖水井 在太平山,俗名「石井。」

歸州

楚臺山 在州城內,楚襄王遇神女處。即長陵千戶所治。

臥牛山 在州治北五里,形如臥牛。上有翰林亭。唐翰林李矗為刺史時,嘗遊宴於此,建此亭。《八》學士山 在州治之東,山上有石八疊,皆朝州治。唐李矗建學樓以對此山。

破石山 在州東十五里。有大石破為「十」 字,人登陟者咸經其間。

牛角山 在州西一里

野豬山 在八學士山旁,去州北十里。其山多野豬。

「丹山 」 ,即丹陽也。

雞籠山 :在東二十里。

香爐山 在州南二十五里,其形如爐。

龍王山 在州南六十里,土人禱雨有驗。兩面山 在州南八十里,因兩山相對而名。五枝山 在州北一百里。其山有五峰,中峰建有元帝廟。

玉虛洞 在州城東北。唐天寶中,有人遇白鹿於此,薄而窺之,有洞可容千人,石壁異文成「龍虎花木之狀,有石乳結成物象,皆溫潤如玉,故名。」

雷鳴洞 ,在叱灘之中。駭浪激石,聲若雷鳴。龍湫洞 ,在山崖之巔。

七里峽 ,在州北六十里,言其遠有七里。「都里峽 」 ,去州五十里。

棺木峽 ,在州南九灣溪東望坡,離聖天觀五里許,懸崖絕壁,人所難到。昔人詩云:「棺木如何懸此崖,秋風凄雨動人懷。雪飛千里山披孝,風動松聲樹舉哀。春到百花陳奠禮,夜來星宿照靈臺。可憐爾是誰家子,尸到於今尚未埋。」 兵書峽 ,漢武侯藏書處。

白狗峽 在州東十五里。兩岸如削,白石如狗,因名。

馬肝峽 在州東二十里。峭壁間懸石如馬肝,因名。

鐵官峽 ,在白狗峽東。唐王果為雅州刺史,舟經三峽,仰見一棺,臨空有石,《誌》曰:「欲墮不墮,遇王果,五百年後重收我。」 果視之,愴然曰:「數百年後知我名,不忍舍去。」 因為收窆而祭焉。

空舲峽 在州東三十里。峽甚高峻,即古宜都建立二郡界也。其間遠望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勢少傾東云。

《鬼見愁 》,在州南一百六十里。言山之險,雖鬼見之亦愁。

《蛇倒蛻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言山之險,即蛇亦難行也。

野桑坪 在州北三十里。中有三角寨、將軍嶺、擂鼓臺、天王墳。

獅子坪 在州北四十里,形如獅子狀。

蒼坪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高谷坪 ,在州北二十里。

周坪 在州南六十里

太坪 ,在州南八十里。

龍坪 ,在州南七十里。

林頭荒 在州東二十里。

麻衣荒 ,在州南六十里。

清涼荒 ,在州南一百六十里。

薜蘿荒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

雨水荒 ,在州南九十里。

木耳荒 在州南十里

騰里荒 在州南二十里。

高谷荒 ,在州南五十里。

鄧家荒 在州西六十里。

香溪 在州東十里。源出興山。相傳昭君滌籹於此,故名。

下牢溪 :在香溪之側。

蘇溪 在下牢溪南二里。

沙鎮谿 在州西十里。平地突出一小峰,上建流來觀,江水泛漲,不能淹沒。有石羊一對,出則人民饑饉流離。觀下有一真武劍石,長十餘丈。新灘未崩時,橫截江心,水極淺狹。立鐵柱旗杆,使往來客商至此停舟起貨,方可上下。今無有。五象谿 在州南十里,有《屈原碑記》,於嘉靖年間被大水所衝,遂不見。

羅《五相》溪   、沙成溪。

叱灘 在州治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噴叱聲,因名。

楊公灘 在州西北一里。

九龍灘 在州前,怪石錯出,如九龍之狀,峽水騰沸有聲。

蓮花灘 在州西北二里。水湧沸,似蓮花。洩灘 在州西二十里。水勢洶急,灘下湧石,長二十餘丈,水落石出,水泛石隱若現,行舟者無不恐懼。土人云:「有洩無新,有新無洩。」

新崩灘 在州東二十五里。始而平坦,無灘於

嘉靖年間,陰雨月餘,山忽崩壞居民百餘家。兩岸壁立大石橫填江心,怒濤沸騰,其聲如雷。舟人不能徑涉,商賈停舟,倩人負運。

滑石灘 在州西北七里。

插竈灘 ,其水峻激奔暴,魚鱉所不能遊,行者常苦之。袁崧云:「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其上水則百日也。」

洗馬灘 在州治得勝門外一里。相傳楚襄王時洗馬處。

麻家灘   。和尚灘   。《石門灘》。

番灘    。《烏石灘》。

清冷泉 在州東五里。水極清冷。

濯纓泉 在州東南十里。

《獨清泉 》,其泉冬夏不竭,甘味稱最焉。

楚王井 在楚臺山之北。

《張公井 》,水出無貯,人皆爭取於源,有相告訐者。正德間,張僉憲伐石,甃大池貯之,民咸稱其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