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9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卷目錄

 荊州府部彙考九

  荊州府驛遞考

  荊州府兵制考

  荊州府物產考

  荊州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卷

荊州府部彙考九      各州縣志

编辑

荊州府驛遞考

编辑

江陵縣

江陵荊南驛 ,在公安門外,置驛丞一員,站船二隻,孱陵驛一隻,每隻夫五名,馬四十二匹,驢十頭,孱陵驛十二匹,驢十頭。

江陵縣驛馬一百二十匹。排夫一百三十名。荊州所設扛夫除裁外,存夫三十名。

急遞鋪   ,棗岡鋪   ,白水鋪。

諸倪鋪   ,漿港鋪   ,馬岡鋪。

以上諸鋪路通潛江

虎渡鋪   ,古牆鋪 ,二鋪路通松滋。沙市鋪   ,安市鋪   ,小江鋪。

下寨鋪   ,夾州鋪   ,三元鋪。

以上諸鋪路通公安

龍坡鋪 路通荊門

公安縣

孱陵驛 在縣北三里

民安驛 在縣東北六十里。

孫黃驛 在縣西六十里。明計三驛,每驛該丞一員,共馬一百四十匹,每馬工料銀三十兩,驛夫每名每年工食銀七兩二錢。後驛廢弛。

皇清順治八年,始奉院檄,動支正供買馬十匹募夫。

「二十名,每馬一匹料銀十兩八錢,每夫一名工食七兩二錢。」 於是孫黃驛復興。又於順治十一年,復興孱陵驛,買馬募夫如例。至於民安驛,官徒虛設,執掌全無。今孫黃、孱陵馬雖不及從前之多,然上臺諭令荊門州、潛江、監利等處協濟。今暫議兵馬往來,凡春冬屬公安之驛站,秋夏屬松滋之驛站,以松滋山而公安澤也。至民安驛,或俟糧額新增,另行起復。

孱陵鋪   ,窯頭鋪   ,上灌羊鋪,下灌羊鋪 ,自孱陵起,歷窯頭諸鋪,至江陵界鋪止,上通荊、郢。

「申伏鋪   」 ,「井子鋪   ,積善鋪。」

芭芒鋪   ,梁家鋪   ,民安鋪。

沙隄鋪 ,自孱陵起,歷申伏諸鋪,至石首界鋪止,東通岳陽。

板橋鋪   ,桑潭鋪   ,三穴鋪。

范林鋪   ,灌子鋪   ,孫黃鋪。

塌岡鋪   ,郝鄔鋪   ,張莊鋪。

黃仲鋪 自孱陵起,歷板橋諸鋪,至澧州界止,西通滇黔。

石首縣

石首驛 在縣西門外。驛丞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書辦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皇清順治九年,裁銀一兩二錢;康熙元年全裁。

皂隸二名,工食銀十四兩四錢。順治九年,裁銀二兩四錢,存銀十二兩。

馬二十四匹,每匹二十七兩帶閏銀七錢五分,共該銀六百三兩九錢。

站船水夫七名,每名六兩帶閏銀一兩,共該銀四十二兩七錢。

支應額銀一百六十八兩。無閏。

館夫二名,每名工食銀五兩,閏銀八分三釐三毫,共銀十一兩一錢六分有奇。

調絃驛 在縣東江邊六十里。

站船水夫四名,每名六兩帶閏銀一錢,共額銀二十四兩四錢。

支應額銀一百二十二兩。無閏。

館夫二名,《工食》連閏共額銀十六兩六錢六分有奇。

柳子驛 在縣西江邊六十里。

通化驛 在縣東,華容大路三十里。

《建平驛 馬價》:除改扺外,該額銀一百一十四兩六錢九分二釐。

《鳳棲驛 》站船、水手工食,共額銀一兩八錢八分七釐。

原額排夫一百六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共銀一千一百七十一兩二錢。內:

除本縣應役六名,該銀四十三兩九錢二分,實走差一百五十四名。正閏共銀一千一百二十七兩八分,徵銀給領。

腳馬二十二匹,每匹正銀二十七兩,帶閏銀四錢五分,共額銀六百三兩九錢。

縣前鋪 十里至白洋鋪。

白洋鋪 十里至沙湖鋪。

沙湖鋪 十里至黃岡鋪。

黃岡鋪 十里至龍潭鋪。

龍潭鋪 十里至新開鋪。

新開鋪 十里至軍民界,接「公安。」

靖忠鋪 十里至華容界。

宋穴鋪 三十里至調絃驛。

調絃驛 九十里,至監利界。

皇清順治三年,內知縣王佐招設黃岡龍潭,新開三

鋪,以郵公安一路,招設靖忠一鋪,以郵華容一路。每鋪設鋪司一名,鋪兵四名,共計五人。十年,知縣王大年修縣前鋪屋三間,招設鋪兵五名。又以南路荒蕪,難郵監利一路,詳允渡江而北,招設瑪瑙、淵口、清港、徐橋四鋪。每鋪司一名,鋪兵一名,請給工食,凡近鋪居民輪年承役。又將東門、驛前二鋪歸併縣前鋪,今「縣前鋪南十里到靖忠鋪,北十里到瑪瑙鋪,西十里到黃岡鋪。其新設瑪瑙鋪十二里到淵口鋪,淵口鋪十二里到清港鋪,清港鋪十二里到徐橋鋪,徐橋鋪十二里到監利縣界。」

原額設腳馬二十二匹。《石首縣》驛額設驛馬二十二匹。兵燹之後,馬不復存。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陶奉驛鹽道議復站詳照《錢糧》

「成熟」 分數,止應設馬三匹走遞。十七年奉文裁馬協濟衝途,其驛站銀兩,解驛道接濟。

各鋪司兵《徭編》三十一名,每名工食銀五兩,帶閏銀八分三釐三毫。

《永充》十一名,每名銀一兩八錢,帶閏銀三分;共額銀一百七十七兩七錢一分二釐三毫。調絃、徭編弓兵二十四名,每名銀五兩,帶閏銀八分三釐三毫。

《永充》四名,每名銀五兩,帶閏銀一分八釐,共銀一百二十六兩三錢九分五釐。

皇清順治十四年半,裁存銀六十三兩一錢九分五。

釐零

巡江哨船水手十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共銀七十三兩二錢。

監利縣

塔市驛 在江南岸,宋名「塔子口。」 明吳元年間,開設塔市站。洪武戊申改為驛。正統間,知縣鄭崇重建。

急遞鋪   、章華鋪 俱在縣前,久燬。萬曆甲戌年,知縣李純朴重建。

窯圻鋪   ,新添鋪   ,新沖鋪。

車湖鋪   ,三岡鋪 以上諸鋪,西抵石首。雞鳴鋪   。白洋鋪。

沙洪鋪 以上三鋪,北抵潛江。

松滋縣

浣市三縣驛 西上枝江、宜都、則於三縣驛起,由本縣潘家驛至枝江、宜都、換

城西潘家驛 東下江陵、公安、則於潘家驛起。由三縣驛至江陵公安換

皇清王師南征,忽紆迴三百里,取道於松新設二驛。

共馬一百匹,排夫一百一十五名,鋪夫四名,馬夫五十名。

新建驛 地名「大橋」 ,設馬五十匹,排夫六十五名,館夫二名,馬夫二十五名。南行,自江陵至本驛一百二十里。

新起驛 地名「果盒州」 ,設馬五十匹,排夫五十名,館夫二名,馬夫二十五名。自新建驛七十里,由本驛至澧州一百四十里。

「北行」 自新起驛起,至新建驛換。新建驛起,至江陵縣換。

枝江縣

流店水驛 在縣東南

彝陵州

黃牛驛 距州西九十里。

鳳棲驛 在州南門

辰溪水驛 距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白沙驛 在州治內

州前鋪   ,「東門鋪   ,石板鋪。」

峰溪鋪   ,龍泉鋪   ,天峰鋪。

以上六鋪東往當陽

青草鋪   ,臨江鋪   ,烏石鋪。

以上三鋪南往宜都

捲橋鋪   、《小溪鋪   》《桃花鋪》。

泥水鋪   望州鋪 以上五鋪,西往歸州長陽縣,驛遞無考。

宜都縣

白洋驛 距縣東北十里。嘉靖丁巳,縣令劉伯源移置縣東北厲壇所,以實儒學之左,改厲壇於縣南。

急遞鋪 原在縣治西,其基割湊分司餘地,建官店。萬曆壬辰,知縣經世文重建於臨川門外官莊鋪 ,距縣南十里。

石板鋪 距官莊十里

三溪鋪 距縣北十里

高莊鋪 距縣北二十里。

木樨鋪 距縣北三十里;為中火駐宿之所。北巖鋪 距縣北四十里。

遠安縣

縣前鋪 在縣治前

歇馬鋪 距縣南十五里。

木瓜鋪 距縣南二十里。成化庚子設。

青谿鋪 :距縣南五十里。通西陵要道。

各鋪司兵《徭編》九名工食共銀二十七兩四錢五分。

原額排夫十六名,每名銀五兩,帶閏銀八分三釐三毫,共銀八十一兩三錢三分三釐。內扣六名入縣經制外,實存銀五十兩八錢三分三釐。腳馬六匹,共銀六十一兩。

歸州

建平驛 在州南八十里,新建。驛丞一員、館夫二名,每名銀五兩,帶閏銀八分三釐三毫,共銀十兩一錢六分六釐六毫。

馬六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八兩、帶閏銀一錢三分三釐三毫,共銀一百九十一兩一錢三分三釐三毫。

扛夫三十二名,每名六兩帶閏銀一錢又零,銀四兩,帶閏銀六分六釐七毫,共銀一百九十九兩二錢六分六釐七毫。

萬流驛 在州西北一百里。

州前鋪 二十里至茅坪鋪。

茅坪鋪 二十里至荒口鋪。

荒口鋪 二十里至周坪鋪。

周坪鋪 二十里至九灣鋪。

九灣鋪 二十里,至花橋鋪,接彝陵州界。譚家鋪 距州前鋪十里,至興山縣鋪二十里,「夏邏」 鋪 距州前鋪二十里。

石門鋪 距夏邏鋪二十里,至巴東縣鋪三十里。

各鋪司兵《徭編》二十七名,銀一百一十七兩,帶閏銀一兩九錢五分,共銀一百一十八兩九錢五分。內「州前」 、茅坪、周坪、花橋、夏邏、譚家六鋪各三名,每名銀四兩,帶閏銀六分六釐六毫。九灣、荒口、石門三鋪各三名,每名銀五兩,閏銀八分三釐三毫。

興山縣

邑處叢山,不通要路,原無額設驛站夫馬船隻,只設腳馬六匹、排夫十名。每馬每匹歲給草豆銀十兩,每夫每名歲給工食銀六兩。

縣前鋪 在對溪昭君臺下。

平邑鋪 在縣南二十里。

屈家鋪 在縣南四十里。今俱廢。

巴東縣

巴山水驛 ,距縣一里許。萬曆三十三年增設原額站船十隻,每隻水夫十名,下等鋪陳一副。

荊州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特設滿洲將軍都統。領八旗大兵。駐防荊州。」

提督湖廣全省軍務,總轄漢土官兵、軍衛土司,控制苖彝總兵官都督,原駐劄荊州,於康熙二十四年移鎮常德。

荊州府城守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彝陵鎮總兵一員    ,遊擊五員。

守備五員  ,千總十員  ,把總二十員,《遠安》城守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宜都水師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施州衛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荊州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考證

百總一員

屯田一千三百七十頃七十六畝六分有奇,屯糧六千五百四十八石八升八合有奇。枝江所屯田一百五十五頃九十八畝九分有奇。

《屯糧》八百一十八石三斗七升六合。

彝陵所、屯田二百三十一頃六十一畝五分三釐有奇

《屯糧》二百三十一石六斗一升五合零。

長寧所、屯田三十頃三分。

屯糧三十石三合

遠安所、屯田二百一頃五十九畝六分有奇,屯糧六百九石七斗六升八合零

荊州左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百總一員

屯田二千四頃七十二畝八分七釐五絲。屯糧一千一百八十三石二斗二升四合有奇。原係顯、隨二屯、裁並州縣、復於

皇清康熙五年內改設《荊州左衛》。

荊州右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百總一員

屯田一千五百九十三頃一十二畝二分有奇,屯糧七千九百二十六石八斗四升三合有奇。施州衛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民屯田地。內民地一百三頃四十一畝五分、徵解布政司。屯田二十三頃九十五畝五分九釐三毫有奇、徵解都使司

民屯二糧。內民糧二百六石八斗三升一合,徵解布政司。屯糧二百三十八石六斗三升一合有零,徵解都使司。

荊州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糓屬稻 ,各屬俱有。

黍粟 各有粘糯各屬俱有。

豆 :青、黃、黑、綠、赤,各種不一,各屬俱有。

蔬屬

瓜 :各種不一,各屬皆有。

荻筍  、蒲筍  、皛頭 俱出石首縣。《花辣菜 》,出公安縣。

油菜 出荊州

蕨粉 ,出《興山縣》。

葛粉  、胡荽 俱出《彝陵州》。

芋 一名「土芝」 ,亦曰「蹲鴟」 ,大者名「芋魁」 ,野生者殺人。

萊菔 俗名蘿蔔,有赤、白二種,出《白沙腦》者為佳。

「婆菱  苦藚  。」 《鵝眉豆》。

芥 以上俱出宜都

黃薑 野菜,可救饑荒。

果屬

《菱芡  合懽橘 出江陵縣》。

柑 盛弘之曰:「宜都清江北岸有柑園,名宜都柑。」

楮子  、茆、栗 ,俱出宜都,其餘桃、李、棗、橘諸果,各屬俱有。

竹屬

箭竹 出彝陵州

篔簹 俗名「筀竹」 ,出彝陵、宜都二處。

鳳尾竹 :葉細而幹小。

《釣竿竹 》長大而葉垂。

叢竹 :最小而長,一名「觀音竹。」

冬竹 ,冬生筍,直上三十尺,無枝,春始生葉。以上俱出宜都。

南竹  《籃田》竹 ,出彝陵州。

水竹  、紫竹  、山竹 :各屬俱有。

木屬

大椑 ,《荊州記》云:「宜都出大椑。」 按《草木疏》:「椑,木名。實似柿,為扇為傘。取以壓汁,名曰油柿。冬青 ,一名臘樹,又名萬年枝,又名千歲木。」 盛弘之曰:「宜都有千歲木,人無見其根者,即此也。」 又名女貞。《索隱》曰:「宜都有喬木叢生,名為女貞。棋   。」 烏柏   、棕櫚 ,俱出宜都,其餘桑、柘、槐、柳等木,各屬俱有。

草屬

菰 出陂塘中,人呼為「茭草。」 春生筍,謂之「菰菜」 ;秋結實,謂之「彫胡。」

莎 其根即《香附子》。

蓼 其味辛

萱 一名鹿蔥,花名宜男。婦人生子者偑之,又名「忘憂草。」 以上各屬俱有。

「千歲藟草 」 服之,令人髮黑。

積雪草 :八、九月採用。

「龍牙草 」 以上俱出江陵縣。

通草   ,茜草   ,紅花 。以上俱出《枝江縣》。

花屬

牡丹 其類有數十百種,各邑俱有,惟宜都獨步。

「纏枝   碎剪 ,出彝陵」 者佳。

梔子花 :一名「薝蔔」 ,一名「玉樓春」 ,有千葉者。海棠 有二種,染指少香,俗名「指甲草。」

木樨 亦名桂。有丹、黃二種,丹少黃多。

藥屬

百合 「二八月採根。」 補中益氣。

梔子  、貝母  、覆盆  、烏梅。

《石龍苪 》以上俱出江陵縣。

「牽牛 」 ,出江陵,生普護寺者佳。

芒硝  、《五加皮 》、鬼臼  、杜若。

朴硝 以上俱出彝陵州。

《秦椒 》「八九月採。」 治風邪,除寒痹。

「巴戟天 」 ,出《歸州》。

《厚朴 》出《歸州》宜都。

《木鱉子 》,出《長陽縣》。

丁公藤 ,出宜都。療風痺。

核桃  、仙茅  、大黃 ,俱出遠安縣。蜜蒙花  、麝茸  、鹿茸 ,俱出彝陵州。茵陳 ,出公安縣。

烏藥  、南星  、山葛 ,俱出石首縣。《禽屬》

「錦雞 」 ,出《彝陵州》。

「元鳥  《倉庚  》」 ,鶺鴒  鴛鴦。

《鷓鴣  杜鵑  》,《鷺鷥  畫眉》。

「百舌  」 布糓  、「啄木  」 竹雞、白鷴  、鸕鶿 。以上諸禽,通邑俱有。

姑惡 夜食,鳴則不祥,惟《宜都》最多。

獸屬

白。請幫助識別此字。子, 狸類,出《彝陵州》。鹿  獐  麂  猿  兔。

「野貓 獾 」 :以上通邑俱有。

鱗屬

「桃花魚 ,出彝陵,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旋遊水中,動則一斂一舒,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水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捻,綿軟無復形體,亦非蟲類,惟一溪有之。」 溪在松隱菴後,距城三里許。鰉 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額下,無鱗,「肉黃骨軟,大者長二三丈,俗謂之玉版。」 陸璣謂:「大者千餘斤,背上腹下,背有甲,可為鮓子,可為醬。」 郭璞謂:「宜都郡自荊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鱣之魚。」 《宜都記》亦謂:「宜都外大江,內清江,其間方數百里,皆嘉泉名水分會處。秋冬則魚自江以潛伏於泉,春夏則魚自泉以游泳於江。或甘含石乳,或香飫澗」 芳。是以味美而形奇,族蕃而名別。鱏  鯉  鰱  《鑽沙  》、白頰鯿  黃頰 、《回鮀 》,各邑俱有介屬。

秦龜鱉 出歸州

黿 大者二三百斤

螺 生沼中者為「青螺」 ,生田中者為《田螺》。蠙 ,一名蚌。

蟲屬

「蟫 」 即壁魚,生衣服書籍中。

蝙蝠 糞名夜明砂。盛弘之謂「宜都彝道縣有石穴,穴中生此,如鳥倒懸」 是也。

蚓 居土中,善吟,江東謂之「歌女。」 通邑皆有,惟宜都最多。

蟈  蝶  蟬  班貓  水蛭。

「蝸  螽  」 、蠛蠓 、百足虫 以上通邑皆有。

貨屬

金 出枝江董灘口

《青綠石 》,出松滋《鳳凰山》。

瑪瑙石 ,出歸州洪溪。

硯石 ,出《巴東縣》。

考證

方文綾  貲布 ,出江陵縣。

木棉   、苧麻    絲 通邑俱有。

荊州府古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江陵縣附郭。

天子堰 :在大光村。其上為天子塚,或云「王夫人葬處。」

南國 《路史》:「江陵古南國,姒姓,號有南氏。」 又云:「殷盤庚妃姜氏夢赤龍入懷,生子,手握南字,世長荊州。」 則子姓之代姒者也。《呂覽》云:「禹巡南土,塗山之女作歌。」 此南音之始。

句亶王國 ,《史記》熊渠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張瑩注:「今江陵也。」 或曰,楚三侯所謂句亶、鄂章人,號麇侯、翼侯、魏侯。蓋厲王之虐,熊渠亦畏其伐,去其王號也。

紀南城 在郡北五十里。《史記》註:楚都於郢,今江陵縣北紀南城是。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東北,故郢城是。子革曰:「先君僻處荊山,以供王事。」 遂遷紀郢。陳吳明徹寇江陵,引水灌城,梁明帝出居紀南,以避其銳。此城實為江陵之屏,今皆化為村落隴畝矣。

郢城 在郡東北六里,即楚舊都。《寰宇記》以為十三里,誤矣。楚文王自丹陽遷此,未有城,後子囊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平王時乃城之。一曰南郢。囊瓦拘蔡昭公於南郢,是也。在漢為郢縣。王莽改曰郢亭。東漢省入江陵。又云郢城在安陸州,蓋安陸乃楚之郊郢。鬥廉謂屈瑕曰:「君次于郊郢,以禦四邑。」 一曰北郢。後昭王遷鄀,曰鄢郢;考烈徙壽春,亦曰郢。蓋俱緣先代之名以冠之也。桓譚謂「楚之郢都,車擊轂,民摩肩,市路相交,號為朝衣新而慕衣敝。」 今城址巋然,地成阡陌,遺隍剩礎,想見當年。

湘王城 ,在城中之西。

赤湖城 在郡西北十里紀南城與郢城之間。鄖城 在郡城南,楚昭王時鬥辛所築。又松滋之楚城,亦曰鄖城。

沙市城 相傳楚之故城。雉隍蓁蕪,僅存古意。有四門,南大寨,北美化,東塔兒,西新開。元季增築大寨門。有里社,曰「忽卜喇」 ,蓋當日監作者之名。城中一大冢,周遭數十丈,曰「敖王冢」 ,即楚相叔敖之窆。

馬牧城 在郡城南,旁即馬牧口。梁元帝《元覽賦》:「荊棘生於龍門之下,狐兔穴於馬牧之旁。」 冶父城 ,《水經注》:三湖合為一水,東通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春秋傳》曰:「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 今疆理參差,未可詳考矣。

萬城 在郡城西,俗謂之方城。《水經注》:沮水東南逕長城,東注於江。按《左傳》「方城以為城」 ,古本作「万」 ,蓋萬字也。唐勒奏士論:我楚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弘境於萬里,故號萬城。酈道元又謂:楚盛周衰,欲爭強列國,多築列城於北方,因號葉城為方城。此土之城,殆後人沿襲而名之耳。《郡志》以為宋趙葵避父諱,始改「方」 為「萬」 ,失之矣。

蚌城 在馬牧城東三里燕尾洲上。相傳歲饑,人民結伴取蚌於此,亦三國時關壯繆所築,以防吳魏。或云「城隨洲勢,其形似蚌,故名。」

漢壽城 ,《名勝志》謂「古荊州刺史治。」 有漢壽亭,即曹操原封關公為漢壽亭侯者。

子城 ,高氏內城也。在郡城西隅,倪福可所築。

《五代史》
言江陵當唐之末為諸道所侵兵火之

编辑

後井邑凋零,季興招輯人士,大築重城,故有此城。明初,湘獻王封此,號「湘城」 ,未幾國除。天啟丁卯,惠王至,號「惠城。」

俞潭城 ,在郡東北七十里。亦關壯繆屯戍之所。翼城左右,大冢對峙,狀如偃月,一曰「偃月城。」 奉城 南對馬頭岸,北對大岸,故江津長所治。主渡州郡進貢於洛陽,亦曰江津戍。

江陵城 ,春秋時渚宮也。漢臨江王榮始建城關,壯繆侯增築之。及侯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焉。侯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 乃引而退。今城則明平章楊璟修。周十八里三百一十八步,高二丈六尺五寸,為門六。萬曆初,邑人張文忠俾甃之,而拓城北隅。但地故汙下,廬肆不具,積潦浸城根,時有崩剝。當事者議復舊址,袁中郎為

文記之

南都 唐上元元年以江陵為南都,從呂諲請也。廣德元年,吐蕃入寇,代宗幸陝,以魏伯玉有幹略,可當方面,任大事,乃拜荊州節度使。是時代宗有意幸江陵,故杜甫有《江陵望幸》詩。夏州 在中夏口上。《檮杌史》云:「莊王滅陳,僇夏徵舒,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 蘇秦曰:「楚東有夏州。」 梁元帝賦「分沙羡而啟鎮,即開藩」 於夏州。

安興縣 ,唐貞觀中省入江陵,今尚有安興橋,沿故名也。橋之水曰安興港,港近市曰城河口,皆以舊縣得名。或訛作「安慶」 ,非也。

中興縣 ,在鶴穴北,地名「赤岸」 ,元時置縣於此,明初廢。

長林縣 。本漢江陵地。晉安帝分置,以地有櫟林長坂也。又唐上元元年,置長林,與江陵分治郭內。明洪武九年省入荊門。

樂鄉縣 亦漢江陵地。吳陸抗都督諸軍,治樂鄉。《水經》云:「江水逕孱陵之樂鄉城」 ,酈道元言抗所築也。晉周旨率百人夜渡江襲樂鄉,即此。隆安五年,置武陵郡於編都,以樂鄉、長林屬之。息壤 在南紀門西隅。《山海經》云:「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 《溟洪錄》:江陵府南門有息壤。唐元和中,裴宇牧荊掘地得石,狀與江陵城同,徙棄之,陰雨彌旬不止。有道士歐陽獻云:「若作一石室瘞之,雨當止。」 宇驚曰:「前日棄藩籬下者是也。」 如獻言而霽。蘇軾云:「江陵有石,狀若屋宇,陷地中而猶見其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畚鍤所及,輒復如故。又頗以致雷雨,歲大旱屢發有驗』。」 《江陵圖經》引《別錄》云:「子城南門地隆起如伏牛馬,去之,一」 夕如故。在昔傳為息壤,牛馬騰踐者或死。高從誨經其處,問書記孫光憲,孫對以「伯禹治水,自岷至荊,定彼泉源之穴,慮萬世下或有泛溢,爰以石室鎮之。」 蓋本裴宇之事也。慶曆甲申,王子融涖渚宮,歲旱,請掘取驗,雷雨大至。醫博士張若水者,年逾七十,言「兒時見臧大諫丙,嘗以久旱,發之數尺,見」 巨石如屋,百夫莫能動。乃縻以巨索,率眾數百出之,因大雨而止。臧命覆以宇,纍壇以繪風雷之象,陳堯佐易以「神龍」 ,有皇祐二年石刻。數百年後,淪迷其處。明萬曆壬午,築南城,得元時斷碑,乃識息壤所瘞,立廟志之。崇禎庚辰大旱,飛蝗蔽天,官司於南門掘發之,失其處而止。後亦小雨,故老以為掘處尚稍北也。

司馬休之壘 在城東十里。《十六國春秋》云:「初,休之以討庾楷、王恭有功,遷平西將軍,都督荊、雍六州。後子文思作逆,太尉劉裕率師擊之。魯宗之自襄陽來會休之,共屯兵江陵,拒裕戰於江津,大敗,乃奔姚興。」 《綱目》稱:「休之兵臨峭岸,裕軍無能登者,將軍胡藩以刀頭穿岸裂,容足指,騰之而上,直前力戰。裕兵乘之,休」 之遂大潰。魯宗之壘 ,在城東十里。《水經注》:「祥溪水東流逕魯宗之壘。」 按:宗之兩屯江陵,討桓振,屯紀南,拒劉裕,屯江津,此則江津之壘也。

《煙墩 》,關羽守荊州時所立。今江隄上每數里猶有一墩如阜者,是其遺跡也。

渚宮 在江陵故城東南,楚建。梁元帝即位楚宮即此。五代時,高從誨鑿城西南隅為池起亭,亦曰「渚宮。」

錄事司學 在楚望門外,宋貢院也。元泰定丁亥,錄事王文炯為建廟學。元末兵燹,廢。

中興縣學 在沙市,至元癸巳,始以舊總制司為之,縣令孛顏忽都重葺。今學廢,而文廟神主相傳猶在赤岸頭陀寺中。

蒲胥市 《郡國志》:「郢城內有市,名蒲胥,故南齊校尉府。」 《左傳》「車及於蒲胥之市」 ,即此。

倪軍市 在郡東六十里,倪福可屯軍之所。地有八井,今久湮沒,一名「八井莊。」

草市 古東關也,有橋曰「東市。」 漕水迴環,商賈湊集之所。今廢。

龍灣市 在三湖東北。昔因通流為害之故,乃堵腰河以禦水勢。

白土里 在江陵故城東,孫叔敖墓在焉。又下里,亦叔敖里也,未詳何在。虞丘伯謂:「下里之士,秀羸而多能。」

老萊子里 在城西,相傳其地猶多壽耇者。考萊子隱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城西殆其故里歟?

梅槐村 盛弘之曰:「以梅槐交生而得名,或訛作枚迴,非也。」 今城西有梅槐港、梅槐橋。

黃丘村 亦古村名。《渚宮舊事》:「宋江陵黃丘村。」

考證

有羊生羔,兩頭一頸。俄而劉毅、司馬休之相繼作亂,人多死於兵。

洪亭村 王瑞休《江陵志》:「洪亭村下有梅槐村。」 則洪亭之名久矣。顏之推言:「梁孝元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善屬文,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 今城西上洪橋、下洪橋一帶,蓋洪亭之遺。

古城店 杜子美有《行次古城店泛江》詩:「今江南岸有古牆鋪,代稱不朽,今古易名也。」

白社 在城北,唐鄭谷寓此。元劉遷謂「石隱士嘗居之」 ,蓋以白茅為屋云。

青楊巷 在沙市。《梁書》「湘東王時,蘭陵蕭慎住青楊巷,西城何妥住白楊頭。」 世為之語曰:「世有兩雋,白楊何妥,青楊蕭慎。」

公子巷 在子城北,今元妙觀基也。

劉大人巷 ,在沙市,劉愍節公故第一曰「忠臣里。」 市又有孝子巷,則孝子張廷貴閭也。

沙頭 ,古江津也。一曰沙市。吳蜀估家東西來往者,必於此更易舟船。杜甫詩:「鶺鴒飛急到沙頭。」 又云:「買薪猶白帝,鳴櫓巳沙頭。」 王安石詩云:「沙市放船寒月白,渚宮留御古苔斑。」

馬頭 在城南,一名石馬頭。《水經注》:昔陸抗屯此,與羊祜相對,大弘信義,談者以為華元子反復,見於今。《綱目》云:「晉何無忌、劉道規攻桓謙於馬頭」 ,即此。《注》誤以為彝陵西北之馬頭山,殆非也。

津鄉 應劭謂南郡江陵有津鄉,今無聞矣。又枝江西三里曰上津鄉,《春秋》楚禦巴人於津鄉,漢岑彭攻拔彝陵,還屯津鄉。

海匱 在府城東北。江陵以水為險,陸抗築大堰,高保融名為「北海。」 宋孝宗時,知府吳獵、劉甲皆修築之。開禧初,孟珙再築,引沮澤及諸湖水注之。三海綿亙數百里,遂為江陵天險。又為八匱,蓄洩水勢。

地肺 《郡志》:「荊州濟江西岸,洪潦常浮,不沒若肺,故謂之地肺。」

岳山壩 ,在城之東北五里,有長壩,聳峙若門,王太守修以成關廂東門路。

八洞口 即沙市西門城,舊為望江亭。故老云:「有洞潛通諸蠻。」 元大德中,建城隍祠於其上鎮之。

宋玉宅 在渚宮內。杜子美《送人之荊州》詩:「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 《渚宮故事》云:庾信亦居之。故其賦云:「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 李義山亦云:「卻將宋玉臨江宅,異代仍教庾信居。」 又歸州舊治東五里有宋玉宅,見於唐杜甫詩,而安陸、宜城亦皆有之。蓋玉生於秭歸,而仕於郢都,宅之名所以各見也。

羅含宅 在府城內,今承天寺即其故址,庾信亦居之。子美詩:「庾信羅含俱有宅,春來秋去作誰家。」 《含別傳》云:「含為桓溫別駕,以官廨諠擾,乃於城西小洲上立茅茨之屋,伐木為床,織葦為席,布衣蔬食,宴若有餘。」 《渚宮故事》:「君章厭諠嗜寂,徙居南城三里。」 《荊州記》:「距城百餘里,瞰川為樓,因名羅公洲。」 按此則叢蘭之宅,或是其廨舍,而「城外江上」 ,皆其移徙處。

「李衡宅 」 ,即龍洲,餘棄遺跡。咸康中,其宅枯槁猶在。

宗炳宅 炳,南陽人也。與兄臧僑居江陵之三湖,又常徙居高沙湖,以稼穡自營,雅好山水,往必忘歸。後以病還江陵,嘆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惟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凡所遊處,悉圖於室。遂為江陵人。

郭仲產宅 ,在古枇杷寺。仲產為南郡從事,起齋屋,以竹為窗櫺,竹遂漸生枝葉,長數丈,扶疏蔥翠,鬱然成林。仲產以為祥。及孝建中,同義宣之謀,伏法。

庾信宅 在城北三里,庾樓,其別墅也。信因侯景之亂,自建康道遁歸江陵。子美詩:「荒林庾信宅,為仗主人留。」 信有《小園賦》云:「余有數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雖復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見閒居之樂。」 所云宋玉宅者,其地也。

胡安國宅 在城北新店。「安國父淵,武陵人,寓跡荊湖間,至安國為蔡京所嫉,退居漳濱,子孫遂宅於此。」 元時曾復其家。

孫中丞宅 在城西四牌坊北,有池有館,中一齋名《槃譜》,畫古林下諸高士於四壁,中丞詩文便以「槃」 名《集譜》。

一門節孝宅 一在沙市東頭白小潭坊,一在龍市腰河頭。太守王業惇為理學從祀,《王公紀》

建在沙市東頭者,舊名永思祠,巢淵名詒穀祠。仲宣樓 在府城東南隅。相傳即五代高季興望江樓。宋陳堯佐鎮荊,易今名。按《登樓賦》注:「樓在江陵。」 梁孝元《出江陵還》詩:「朝出屠羊縣,夕返仲宣樓。」 《先賢傳》云:「荊州有王粲宅。」 則樓當在江陵。

曲江樓 在府學前。舊名南樓。唐長史張九齡嘗登樓賦詩。宋張栻重建,因易今名。朱文公《記》:雄楚樓 在府城上,五代時高氏內城樓也。今城雖遷,而名仍存。按:唐江陵節度陽城郡王新樓成,杜甫為賦二詩。一云「西北樓成雄楚都。」 後人蓋因此立名。

明月樓 在府城東北隅,因湘東苑內舊名也。梁顏之推有「屢陪明月夜」 之句。或曰:此樓舊為劉孝綽建。

東華樓 在城東草市岳山橋,縣令孔貞一建。寧賓樓 在城東七里故隄上。成化間太守張巖建,俗名「過街樓。」

陽雲樓 湘東院內樓也。樓極高峻,遠近皆見。庾樓 在城東五里故隄內,相傳庾信家此。元稹詩:「庾公樓悵望,巴子國生涯。」 明時建三節祠於前,謂之表忠樓。

棲霞樓 在江陵城西北,宋臨川王劉義慶置。俯臨城隍,吐納江流。《始興記》:「樓在羅公洲樓下。洲上果竹交陰,長楊旁映,高梧前竦。雖則城隍,趣同丘壑。」

清德樓 周長孫儉為荊州刺史,吏民請建此樓,立碑頌德。今遺址無考。

襄陽樓 ,元微之云:「在江陵節度使宅北隅。」 而樓表郡名,未知何義,豈以孟襄陽曾署從事寓此耶?張祜詩:「孟簡雖持節,襄陽屬浩然。」

「江漢樓 」 ,高氏內城東門樓也。元廉訪使益智禮普化修,趙子昂書額。

望江樓 在榷關前,主政李寅置。《銘》曰:「洞鑒楚水,顯赫巴山。如坐污穢,當不生還。」

捲雪樓 在沙頭,公安袁宏道之別業也。俛瞰江流,風起濤飛,有如捲雪。

望闕樓 即府治前之麗譙也。相傳舊置銅壺玉琯,漏刻分明,故俗有「荊州更鼓澧州春」 之語。明崇禎中,樓燬後復新之,名曰古樓。

萬卷閣 在府城東。宋咸平初,朱昂與弟協致仕,於所居建此閣,藏其手抄古今書萬卷,因名章華臺 。酈道元言:在離湖側,高十丈,廣十五丈。《左傳》謂「築臺於章華之上。」 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也。《新唐書》云:「翟王使使之楚,楚王誇之,饗於章華之臺,三休乃至。」 今監利有臺曰三休,亦云靈王所築。袁中道云:「章華臺在今」 三湖之間,所云蒿臺寺諸處,或其遺址。近沙市者為豫章臺。唐胡曾詩:「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臺土未乾簫管絕,可憐身入野人家。」

絳帳臺 在府城西南,後漢馬融教授之所。融坐高堂,施絳紗帳,前列生徒,後設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豫章臺 ,楚故城址也。豫章岡在其西北,俗呼看花臺。陳子昂詩:「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元稹詩:「草沒章臺北,隄橫楚澤湄。」 謂此臺也。臺前大道,直接古隄,有老柳數十株,含煙弄月,牧宰群英,多所遊幸。

落帽臺 在龍山,後人因孟嘉落帽,築臺其上。唐李群玉詩:「落帽臺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熙春臺 在承天寺,唐羅君章宴遊之地。又有「澡新臺」 ,今府城西隅城隍祠基是。舊為延壽寺,相傳亦君章遺跡。

釣臺 在江陵西南龍陂北。《水經注》: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九丈,相傳楚莊王垂釣處。《檮杌史》云:「莊王與晉戰,勝之,懼諸侯之畏己也,乃築為五仞之臺,既成而觴諸侯請約。王曰:『我言而不當,諸侯伐之』。於是遠者來朝,近者入賓。」 則釣臺者,楚王所以釣諸侯也。

「陽雲臺 」 ,亦楚王所建。今惟傳「章臺豫章」 ,而茲臺無考矣。

漸臺 在城東六十里。昭王貞姜漸臺遺跡。俗呼為「畢漸」 者非一,名畢家莊。

天井臺 在天井西岸。《荊州圖記》:「因基舊隄,背邑面河,實郊廛遊憩之佳處也。」

讀書臺 ,《名勝志》云:在城東之法相院,高從誨置,蓋本諸梁文範先生也。先生即劉虯,字靈預。轉魚臺 ,在諸倪岡,南平將軍倪福可故宅也。清暑臺 ,在赤湖東北。《水經注》言:高六丈餘,縱廣八丈,一名大置。秀宇層明,彌望周博,遊者登

之以暢遠情

金雞臺 在資福寺東北六里。古傳有金雞栖於上。明天啟間,耕臺旁者,偶見一磚門,遂入探之,得銅弩、石硯各一。見者互爭,硯碎而損碎,石猶帶潤澤氣,俗相傳為「范王墓。」 范王不知何時人。居民或耕或鑿者,間得古陶埏盆碗,出土後不堅,而旋敗焉。

臥虎臺 在城西十里,長陽王貴洽墓在焉。臥虎云者,舊傳李家埠隄決,曾有虎臥於此,故名。放鷹臺 在龍灣市。土人云:「楚王呼鷹之地也。」 摩旗臺 在城西北五里。相傳關羽鎮荊建幟處。其西一臺曰將臺。

一柱臺 張華《博物志》:「江陵有臺甚大,而惟有一柱,眾木皆拱之,見《荊南賦》。羅公洲有一柱觀,亭亭孤立,相傳宋臨川王義慶建。」

梁家臺 《名勝志》云:「在城東四十里,地名土洲,荊臺,隱士梁震所居。」 臺上舊有百花亭。李頎詩:「百花亭漫漫,一柱觀蒼蒼。」

雍臺 在城東南三里,今名「鳳凰臺。」 南有圃田數十畝,舊時高柳叢篁,花畦麥隴,景物嫣然,今則化為荊榛狐兔之區矣。

濯纓臺 在城西。唐相段文昌嘗於江陵街西見有大宅,門枕流渠,醉後濯纓而言曰:「我為江陵節度,必買此宅。」 眾皆笑之。後果鎮荊,遂買此,時人呼為濯纓臺。

《博古堂 》在府城草市,宋燕人田偉歸朝,授江陵,因家於此,建此堂,藏書三萬七千卷,無重複者。

純忠堂 在城。明張文忠公賜第也。

高麗坊 《唐詩紀事》云:「江陵有士子遊交廣,五年未還。愛姬為太守所取,納於高麗坊底。及歸,寄之以詩,守見而遣還,遂給資粧百千。」

鷹坊 唐王潛鎮荊時,有鷹坊許琛誤死事。石函銕契 在府境,昔荊州掘地得石函銕契,云「楚都郢邑,世代不絕。」

鍾離山石穴 ,在府城西南境,邑巴蠻五姓,皆出鍾離。巴氏子孫赤穴四姓,黑穴一姓,俱事鬼神,未有君長,共擲劍石,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務相中之,眾皆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