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2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二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卷目錄

 岳州府部彙考二

  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卷

岳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岳州府山川考二

编辑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臨湘縣志》

编辑

萬春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峰特起,上有仰山神祠。

青山 在縣南三里

石珠山 ,在縣東四十里。

道觀山 ,在縣東四十里。

大佛山 在縣東五十里。

石山 ,在縣東六十里。

大河山 ,在縣東八十里。

雞籠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形如雞籠,故名。丁家山 ,在縣西南十里。

元子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楊圻湖下口。天螺山 ,在縣北二里。

泰和山 ,在縣東北一里,上有崇真觀。

金雞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山盤礡峻麗,中有洞穴深邃,相傳有金雞出入洞中,故名。望城嶺 ,在縣南五里。

長嶺 在縣南二十里

佛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山爬嶺 在縣東南五十里。

乘風嶺 在縣東五十里。

桐釘嶺 在縣東一百里。

雁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相傳雁去時於此山棲遲數日,故名。

五斗嶺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如斗,高聳特出。孟城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抵巴陵界。

石城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

尖峰崙 在縣東六里。上有大仙廟。

紅硃巖 在縣南四十里,與五尖山相連。柴頭洞 ,在縣南四十里。

鯽魚洞 在縣南九十里大雲山北。上有仙人足跡,又有鯽魚跡,宛然石上,故名。

頭陀洞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石徑,進二三里許,得寬平之野,而靈崖寺在焉。黃泥洞 ,在縣南九十里。

籮筐洞 在縣東南一百里。

《鬼孔 》在縣南五里許渡頭湖。

印石 在縣東南一百里。有石方如印,下有港名「印石港。」

雞子石 :在大雲山之側,七十七峰之一。一峰特立,形如雞子,故名。

鷹石 在金雞山下,有石如鷹,對金雞孔穴。金雞孔 在金雞山下,有穴如洞,故名。

雙牛湖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通雲溪,下通象骨。

楓橋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

魯家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蓮湖。」

渡頭湖 在縣南五里

西湖 在縣西北一里

楊圻湖 在縣東二十里。

涓田湖 在縣東四十里。

小魚湖 在縣東四十五里。

陳家湖 在縣東五十里。

澥口湖 在縣南五里,今稍淤。

拖鎗湖 在縣南五里。流經連家湖,繞邑城東。楠木港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太微廟,經長安流聶家市。

象骨港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自崖嶺,經松楊湖,即巴蛇吞象處。

槎港 在縣南二十里

黃荊港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漿山,北流經聶家市,會清江入大江。

雙港 在縣東八十里。源出中坊、土城二港之水。出桃林,踰西井,過罐子口,入洞庭。

經港 :在縣東七里,為水口。

南港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金竹山,經冶湖,出清江口入大江。

爬兒港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金雞橋,至王見。

畈港與聶家市港合流,下沅潭入黃蓋湖。土城港 ,在縣東南七十里,發源清水,源出魚潭。

桃林港 :在縣東南八十里。

潭灣港 :在縣東南九十里。發源藥姑山,經沙坪出新牆。

灘頭港 :在縣東一百里。發源羊樓司,經新店歷馬公溪,出黃蓋湖。

臣山港 :在縣南一十五里。發源佛嶺,出渡頭湖。

黃楓港 :在縣南八里。

雲溪港 在縣南四十五里。源出崖嶺,北流入松陽湖。

馬公溪 在縣東一百里,接灘頭水,入黃蓋湖。港頭水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佛嶺,入渡頭湖。柘園溝 在縣東北二里,接白泥、渡頭諸水。東井 、西井 俱在縣南一百一十里,隨掘三五尺有泉,可以溉田。

斷山泉 在縣西九十里。皇瀉斷崖間。

蘆陂池 在縣東七十里。池在山頂,四時不涸。遇旱禱雨,取水於此。

中坊溪 :在雁嶺下。相傳昔年出金。

石井泉 在縣市里黃泥灣土門山內。石泉如井,方圓一丈,水四時不竭。

放生口 在縣北二里,邊大江有放生池。「青菱套 」 、荷葉套 ,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梁頭罶下,水漲會為一湖,水涸為二。

梁頭罶 在青菱套上

南陽洲 在縣西南五里江中,今崩圮。

新樸洲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嘉靖十四年,商人王十萬沉巨舟於此,歷年積沙,遂成一洲。白沙洲 對河潦岸。

孚洲灘 在冶湖里

迎水灘 在楊林里。每遇天欲雨,則灘水聲響如雷。

雙洲灘 在迎水灘下。中有二洲,故名。

清水源 ,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沖源 在楚沖縣東南一百里。

抬頭源 ,在縣東南一百里大雲山下。

小源 在板橋縣東南八十里。

鄭家源 在王禾縣西南七十五里。

鐵船潭 在楊林里,去縣五十里。相傳神人運鐵船於此,至今水涸,漁者探得之。

石山潭 ,在冶湖里,去縣七十里。

青絲潭 在萬庫里,去縣九十里,其水青絲色。樟木潭 ,在縣南九十里,近桃林。

野潭 在縣東南七十里板橋里。

石壁潭 在聶家市之下,其潭最深,聚魚。

《華容縣志》

编辑

黃湖山 在縣東。產薇蕨,多雉兔,黃湖之水繞焉。

石伏山 ,在黃湖東七里,形伏,多巨石。《風土記》以為石佛山,石堆成佛像。

小爾山 在黃湖東十里。

龍秀山 :在驛道東十里。二峰筆立,最秀,俗稱「石嘴山。」 相傳山半巨竅中有龍雲起天必雨,聲響輒風,其中有圓覺寺。

「菜花山 」 、「望夫山 」 ,俱與小墨山近。

「小墨山 」 ,其中有普蓮寺、崇真觀。

馬鞍山 在田家湖南

姬公山 與鹿角山近

石龍山 ,相傳龍蛻洞中,今隱龍形。有獅子崖、水簾洞。

孤山 在禹山北

《寄山 》湖水周遭,浮峙如寄。

團山 有赭石,研之可以書字。

層山 ,在墨山東二十里,諸山咸屹然峙水中,非舟莫能至。舊有鼉鶴驛,冬春間猶髣髴見其遺跡。

《太陽山 》「在游橋。」

宋田山 在太陽山南十里。

《方臺山 風土記》:在縣南蕭城。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山出雲母石,土人候雲所出,掘之,往往有長數尺可為屏風者。」

蟠龍山 在五田渡十里。

「招山 」 與蟠龍山近。

仙人臺 在田家湖北

白竹圻 在龍秀山東南二十里。

《張師圻 》:「在龍開河上,地產薄荷。」

馬嶺岡 、曹家岡 ,俱在游橋。

普賢岡 在田家湖二十里。

「七女峰 」 ,歷熊家橋十里。

倒馬崖 俗稱曹操赤壁戰敗,從華容奔荊州,道經茲崖,馬墮,因以名。其下有吳王廟。

仙人洞 在石門山

黃湖 其水繞黃湖山,東與趙家湖合。

青湖 在黃湖山南一里。

褚塘湖 秋水涸時,漁舟鱗比,所積城市。江干湖 在墨山北二十里。

田家湖 出城門而西,湖方十餘里,有官渡,通「安鄉縣」 ,今廢。其中富菱芡魚藕。魚有鯽有鯉,肥美異他產,荷香襲人,遊玩不倦,罾罟漁歌,無間雪月。瀦而為垸,溉田幾千畝。

鄧家湖 、長灔湖 俱在蔡田堤之外,至黃洋渡凡六七十里,莽蕩沮洳,無有涯際。

安津湖 亦名「塌西湖」 ,環逕五十里,南接濤湖、菱溪湖通蔡田為大垸,中有白澤湖、寺湖有田數千畝,民聚而居者數十百家。

「白泥湖 」 ,在黃封堤下。

大荊湖 、團湖 、谿間諸水俱會此入於江。兔子湖 、澄江湖 、上津湖 俱在縣治,沙渚港 諸山之水自此而出,合板橋港流至於龍開河。

蘿蔔港 河水由此出,合蔣家、黃蓬、須臾諸湖水,東逕紅柿林,會於沙港,迤邐入于江。

蘇州港 在明山下。有銀魚,亦有稍大者。景港 ,《水經》謂之「景口。」

破塚洲 ,《世說新語》註:「破塚洲在華容縣。」 王家洲 、白沙洲 、永興洲 ,俱在縣治。煉丹池 在石門山。

香泉 在石門山

《平江縣志》

编辑

盧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五十里,一名獨石山」 ,上有七仙井並祠。

永寧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履雲梯飛棧而後可躋,其端沃衍可耕,斷戈朽鏃,時出於上。」

王龍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北一百里,汨水經其下。

仙女岩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里,下有石室,名仙郎洞。」

昌水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八十里,源出幕阜山,流至縣南,有巨石形如昌字,水環遶其中,故名。」

《澧州志》

编辑

紫和山 有皮子藥爐。漢皮伭曜與太微先生王谷神卜庵南岳金母殿,胎息還元。道成曾寓於此。按《石門縣志》亦載此山。

夾山 ,高二百餘丈,大三十里。有靈泉寺,夾山禪師道場。

紫金山 近天龍山,踰山十里,有水木洞、桃花洞、霞溪洞。中有龍床水,極清冷,沁人肌骨。旱年浥水,雲氣即合,雷雨隨至。

天龍山 在州西八十里。

將軍山 ,在州東南,高一百餘丈,周三十里,漢「榮陽死事蜀將軍紀信故壘。」

欽山 ,高八十丈,周二十里。有乾明禪寺,唐大中間,文遂禪師建。

「伏牛山 」 ,《李文山讀書處》。

刻木山 在州西七十里。俗傳蒼梧丁蘭所寓。「天供山 」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金粟寺。唐建寺時,石穴中湧粟供匠,寺成遂止。

「觀國山 」 ,臨道水之上,女仙苟正覺修真之所。《花山 》高五十丈,周十五里,有花山寺。

層山 有松柏,蓋隋樹也。其頂曰「黑崖峪。」 《卓錫泉》

車公山 ,武子生于此,有車公亭、車公橋。黃山 ,一名金峰山,有謝晦祠。段宏古墓在山南。

金剛山 在州南一百里。一曰「紅岩山。」 岩前有淨塵橋、白龍井、清涼亭、眾中寺,唐時所建。燕子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有燕子岩、燕子洞,有人入洞則水濤怒湧。明末,居民避賊其中,水獨不至,人以為異。

溫泉 ,發北山石穴中,長三十丈,冬夏若湯。由慈利南注于澧。

武溪水 ,出盧溪逕大庸城東,馬伏波所歌《武溪深》是也。

道水 ,出石門花子坪、桃源、慈利界浮丘子洗藥處,至道口入澧,曰「道澧。」

紫水溪 關山有紫水流出,因以名溪。

桃花潭 :在城西北三里。有石橋,並無桃樹水。

漲有桃花瓣常隨水流出,因以名潭。

漊水 出巴東漊中,東流入於澧。有石橋曰「漊澧。」

團潭水 ,出澧西北石龜山,東注夢溪寺,會龍洞水。

龍洞水 出澧西山,一支由龍神潭,一支由石馬堰,皆會老灣,過石壁下,東南流為青泥灘、竹根灘,東注夢溪,與團潭水合。又東為黃潭,黃溪注之,過沅田,入于涔,概名「涔河。」

《石門縣志》

编辑

石門山 有二,一縣東二里,一縣西十五里,皆兩崖壁立如門。縣名「石門」 ,取諸此也。

白雲山 在縣北十里,上有風雲二洞。

涔水 在縣東

雙溪 在縣東

道溪 在縣南

界溪 在縣西

苦竹溪 在縣北

龍泉 ,在縣南十五里,溉田千畝。

碧巖泉 在縣南

民安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溉田甚多。

慈利縣

「金蓮山 」 ,一名「紫金山」 ,以其有紫金樹,其花經百日不謝,至今猶存,即鐵佛寺基。

天門山 :在縣治十三都。

龍茹山 :在縣治西北極陲,茹水所出。其色清澈,漏石分沙。

嚴石山 ,極奇僻,後楊柳掩映如屏障,前亂石森列,臨澧水。

靆雲山 在縣治六里。宋仁宗建觀于山巔,有鐫字石柱猶存。

瓊雲山 在縣東四十里。其高插天,形如屏障,羅列數十里。

雲朝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九都地。其山孤峰壁立,如天門。山有石罏、石瓶、石燭列前。高三十丈,有真武廟。

五雷山 乃雷岳也。山最高,屏障環列,縣學前三十里。其頂峰祀真武。有龍頭岩、虎踞石、會仙橋。

兔座山 在縣東二十里。其形如兔,坐江岸,有松泉不竭。

金剛山 ,在縣東三十里。下坎,有魚泉。

飯甑山 ,在縣西北三里官家渚,上臨漊江邊。道人山 ,在縣北十里,石形如黃冠道人,高五丈,面南立,頂有道灣泉、道墩橋。

白雲山 在紫霞觀後。時有白雲覆之,故名。屏峰山 在縣治十五里,疊翠如屏,山中有廟。秀峰 在縣東七里遺筆溪。

仙人峰 在縣二十五都。

掛瀑峰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

百丈峽 山脈來自永定城北青龍山,石崖對峙,中通一峽,長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嵯岈,魚鳥浮波,猿猱掛壁,視天光如一線,石高千仞,所鐫「百丈峽」 三字,非飛輓不能視,最為奇觀。犀牛峽 ,在縣十二都。

鬼谷洞 ,在天門山下,鬼谷子嘗遁于此。雷公洞 ,陰雨中,隱隱雷聲從洞出,兩岸壁立,有神像。

風洞 ,在縣北三十里,與星子洞相近。其旁穴風出,可以占歲豐歉。

星子洞 通津橋畔,有石瑩然,以火照之,眾星燦爛。水自石洞中出,可容數百人。但慈有「星子洞二,其一在五雷山,其一在遺筆溪。」

潛龍洞 在縣二十五都。

龍洞 、電洞 、雲洞 ,俱在天門山。

雲梯巖 :在天門山。路如梯階層疊,故名。「將軍巖 」 在縣治。

白馬巖 在縣嚴石,石壁白馬如生。

曦照巖 在縣八都北岸大星灘下。削壁百仞,臨于江上。洞內可藏數百人。

金鼓巖 在縣南三十里。道傍有石鼓,相傳聞有石鼓自鳴。

千里巖 在縣南三十里。高千仞,登其上,一目「千里。」

二尉巖 在縣十都

和尚巖 ,在澧陽坡西岩頂上光圓如僧立,有三聖祠。

慈井 在儀門內

明濟井 在學宮前

永濟井 在十字街

八角井 在東門內

考證

《安鄉縣志》

编辑

梳成岡 在縣東二十里。相傳楊幺一梳沭而成,故名。

井字岡 在縣北十五里。

茶條岡 ,在縣北二十里。

夾字岡 在縣東北十五里。

包家岡 在縣北七十里,聯綿七里許,中有池名「飲馬。」 相傳三國時有包氏二娘者屯兵其上,故名。

兔兒港 在儒學東北接後河,東南流遶學宮,又南流會澧江。

南頭港 在永寧村

大鯨小港 :在永豐村。

中澌港 、南澌港 二港相聯在南平村。景源港 在長壽村。上通荊州,下達洞庭。渭港 、九接港 俱在松渚村。

龍瀆港 、利港 :俱在永寧村。

大溶港 :在縣南十五里。

小溶港 :在縣西南七里。

「夾港 」 ,在靈柩湖左。

豆港 、山港 、弼港 :俱在縣西「長河。」

《蘭浦 舊志》云:「其地多蘭蕙,故名。罟舟釣艇,多聚其中,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亦佳境也。」

安溪窖 在縣南二里。即安南溪也。

「王判窖 」 、「鄧家窖 」 ,俱在「松渚村。」

《蔈古窖 》,在永豐村。

《大覺澥 》,在長壽村。

南湖澥 在南平村

唐畔澥 在縣北三十里。

墓林澥 在縣北十五里。

廟子洲 在縣西南。舊有龍王廟,故名。

大金洲 在縣南十五里。

浮洲 在南平村。水漲諸地皆沒,惟此洲若浮,故名。

《似魚洲 》在澧江之岸,其形似魚,故名。

白鷺洲 :在大鯨小港口。

《永定衛志》

编辑

天門山 在衛南三十里,巔有天漕堰,每夏旱,白練千仞,懸流而下,山麓之田,賴其灌救。有十六峰:曰「高遠」 ,曰「玉堂」 ,曰「玉壺」 ,曰「金匱」 ,曰「丹竈,曰漆園,曰弩牙,曰箭幹」 ,曰「筆架」 ,曰「將軍,曰老僧,曰天姥」 ,曰「負兒,曰猿點,曰雞籠,曰簸箕。」

葛山 在衛西南極陲,澧水所出。

赧王山 在衛西十五里。傳周赧王曾至此,有古廟墓,恐係訛誤。

浮山 在澧南,左後所屯隸。其東北二面庵廟最多。

墨石山 在右所屯,宋李仁得道處。山出石如墨,故名。

阮山 在右所屯。上有廟,以祀王陵、陳平、張良將軍山 在右所屯。漢紀信曾駐兵于此。看花山 在中所屯。相傳宋王看花處。

古老山 在中所屯

銀硃山 在中所屯。上連阮山,下連將軍山。桃花洞 在衛西北二十里。宋澧州知州郭逵破彭士義之處。

將軍洞 ,門闊丈餘,高數丈,倒懸石柱,遊人持炬而入。中有石田,區畝井然,其水伏流,時出糠秕,見於衛西五里外,名「白馬泉。」 每春水溢,魚極肥美。

赤松巖 ,與天門對峙,上下數十里,號赤松村。里人祀其神曰「赤松大王。」

白馬巖 在衛東五十里水南,岩上有白斑如馬,故名。

埋兒河 在前所屯地。發源龍神潭,下流詹家壋桃花灘,至澧城,東入澧水之後河。浴溪河 道溪下流浮丘子試丹處。

道溪河 水,發源慈利五雷山下牛角壋,至石門境之楊家湖,澧州之佘市橋衛屯,皆參屬之下。而裴家河、洪家河、浴溪河則皆衛屯地。其小溪水由南入者,有枯籐溪、陽明溪、謝家溪、畚溪口、化溪、橋溪;由北入者,有馬家溪,皆衛屯所隸地。而來入道溪。出道口與澧水合,則澧州之津市。

澧水 在衛城下。源出歷山極西龍茹山,有茹水入于澧。東流至武水口,左得溫湯水,右得大庸水、仙人溪水,東得焦溪水,東左得園布水、團巖水,下流觀嘉渚,至慈利鴛鴦浦,漊水合入之。大庸溪 在衛西十五里。按漊、澧左右有三十六溪,此其一。

惡蛇溪 :發源分水嶺,經後所中所屯地東北。

流至停賢渡下入澧

白龍潭 在衛西三里。有潭泓然以深,下有白龍潛之,能興雲雨。夏旱,禱取其水。上有白龍庵鎮焉。

熊家灣 在前所。上河地。水發源宣陽,流至涔河,出白陽堤六塚口津市,下入澧。

楊柳壩 在前所三洲村。地水自黃灘河分派入張公壋,下流青龍嘴,至浩口合涔水同入於澧。

磨房灘 在衛江上流。天晴霽,夜聞聲激如雷,陰雨則無聲。

大星灘 在衛河下六十里。陡灘遄溜,岩石數十塊散列波中,大如屋,小如輿,或圓或方,或銳或長,或伏或昂,若星點霄漢,急流衝之,激為飛雪,怒為狂風。舟行其間,迴環宛轉,迅不容懈,稱最險云。

「紙坊灘 」 「手巾巖」 灘 白向胡三灘 木龍灘。大庸灘 傅家灘  蠃螄灘  「《下角鹿》灘」 「《上角鹿》灘 ,以上俱自衛城而上,至大庸所。」 野豬灘 孟公灘 。田家灘 「磨灘」

施水渡灘 楊林灘 三灘 雙眼橋灘黃厓灘 潭頭灘 以上俱自衛城而下,至金藏關。

墨石灘 ,獅子腦灘 ,紅魚灘 ,「上張九灘,下張九灘 。」陽合灘 ,饅頭石灘 ,袁家灘,燕子灘 ,將軍灘 ,向家長灘 ,上麻樁。吉峒灘 ,穿石灘  ,三里灘  ,牛鼻瀨,白馬瀨 ,陡。請幫助識別此字。瀨 犀角灘 鄧耙勾灘小星瀨 大星瀨 宜眉灘 伏龍三灘,以上俱自潭頭灘而下,至龍復關。此下至慈利尚十餘灘,除籠子大星瀨險,其餘水勢尚平,舟行可以無慮。

《九谿衛志》

编辑

大平山 在衛城內,屹立其中,山大頂平,故名。屏山 在衛城東。一峰突出,如屏在列。晦明風雨,變幻不一,春煙冬雪,亦有可觀。

麻阜山 :在衛城外,以形似名。

筆峰山 在衛城外東,俗呼「尖山。」 高六、七里,絕頂孤峰,凌霄如筆。山下四圍盡屬水田溪澗,全無林麓,故名。

鳳虎山 在屯堡北。上有祖師殿,四圍山擁,形如鳳虎。此唐、宋以來之名也。

亙山 :在屯堡東北七十里。

馬頸山 在衛西,夾索口。草木之利,軍民資之。馬鬃嶺 在衛城北。高巖壁立,兩旁如削,嶺上止通一徑,故名。又有瑪瑙坡、牛角尖、通麻寮、容美及一十四司。

茅花嶺 在衛城西北八十里,有永洞,兩溪合流,穿洞門,復流至魯陽溪,數十里方見。

龍門洞 ,在衛城東三十里,其修長如管玲瓏,其坎坷如蜂巢蟻穴。入一里許,有石獅蹲踞。舊名「獅洞」 ,今名「龍門」 ,以其在鯉魚灘也。

聯環洞 :在衛治十五里。兩洞相聯,一南開、一西向,故名。

三江口 在衛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平湖 :在屯堡西北三十里。

楊潭河 :在屯堡東三十里。

清泥潭 :在屯堡正北五十里。

喝塗溪 溹水溪 大泉溪 ,以上俱在城內。大壑溪  和豹溪  爐煽溪  響夾溪張馬溪  仁石溪 ,以上俱在城外。

輸瀛溪 :在城外八里。

冷水溪 :在城外十一里。

《大庸所志》

编辑

應山 在所東。石峰高聳,臨河,層巒疊翠。旁阜石室,方廣丈餘。昔人讀書於此。夜有神女叩門,不納夢語其生平,後悉應驗。因建庵峰頂,曰「應山。」

花岩 在應山下,沿河數丈,莖葉如蓮,雖極剝落,形肖愈奇。

跂人岩 在所城北十里。岡阜岧嶢,一石突立,上舒下縮,高約五丈,如人跂立。

武溪 ,在大庸城東,疑即伏波《南征歌》「武溪深」 之所。

《安平所志》

编辑

迎恩山 、望高山 、得勝山 ,俱未詳載。立雪峰 ,在所治。

觀音洞 ,在所南三里許。空曠軒敞,類九谿仙侶洞,而明爽過之。懸崖削壁,凝結綴旒,千態萬狀。初入一層,後豎甬壁,兩旁通戶。壁後石髓所滴盛蓮花盤。蜿蜒而下,為第二層;又下為第三。

層前阻深潭,由石崖傾側緣過,歷三潭數里許,通所東門下。入者聞城內喧譁雞犬聲。

《添平所志》

编辑

「金子山 」 ,「古祖」 師祖真人煉丹處。

白虎山 古有銅鍋,飛來成池。至明末,銅鍋復飛去。

金雞山 深林茂樹,杳無人煙。宋末,覃汝先領兵屯於山下,見一老翁扶杖前來,問廬何在,對曰:「深處便是。」 答後俄然不見。至夜深,聽雞聲鳴唱,天曙往視無蹤,名曰金雞山。

《穿山 》晉許旌陽追孽龍至山下,穿麓而去,名曰「穿山。」

《熱水》溪 山下出水,熱氣勃湧,遇三冬,水更熱。

《麻寮所志》

编辑

金雞山 ,在大龍潭內。有潛龍,旱禱輒應。《餘所司俱未載》。

水利附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巴陵縣附郭。

偃虹隄 在府城西,正臨洞庭之濱。夏秋水漲,波濤洶湧。宋滕宗諒築堤以殺水勢。明初,堤漸崩洗,城漸縮退。嘉靖三十九年,知府李時重加修築,凡二百六十餘丈。城下築土堤以防水。今已傾圯無存。

永濟隄 在城陵磯。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鏡募工為隄,鑿石為橋,引水為閘,往來悉便之,號為「李公隄。」 隄長四千丈,廣二丈,高以地勢為平,或七八尺,或丈餘。樹柳以固積壤,日久多衝決,途人患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李炌捐修,鑿石為梁,於故所置。

梁處廣二丈,高倍半,長可五倍,其下通舟。九龍隄 即北湟岸。

南津隄 在府南十五里洞庭湖之側。明弘治間,知府張金築。

白荊隄 在府東十五里。一名「紫荊」 ,俗呼「堤頭渡」 ,有橋,名「通和堤。」 築于宋。明成化八年,知府吳節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蕭晚重修。四十一年,重加增築。

楓梓陂  ,古江陂  ,大塘陂  ,河風陂,燕竹陂  ,瘦蛇陂  ,黃沙陂  ,白家陂,馬家陂  ,龍西陂  ,龐過陂  ,龍潭陂,檀樹陂  ,官陂   ,蓮花陂  ,金陂,櫻桃陂。

橫塘   君山塘  ,麻塘   ,李婆塘,段家塘  ,金林塘  ,寺塘   ,萬塘,萬工塘  ,西婆塘  ,道塘   ,清塘,石塘   ,長湖塘  ,千工塘。

「黃泥塘  」 ,「李公塘  」 ,「石城塘。」

百家塘  沙塘

臨湘縣

趙公堤 在縣東五里。元泰定間,知縣趙憲築。《華容縣》

黃封堤 在縣河之濱。宋知縣黃照築。

《楊柳堤 》在《放生池》之側。

官垸 在縣堤,周十五里。

曹墩垸 在一都

黃田垸 在五都

紙坊垸 在三都

任東垸   、《趙家垸   》《毛家垸》。

蔡田垸   陶家垸 俱在七都。

李家垸   、姜家垸   、張家垸 俱在八都。

《黃金垸   》《談家垸   》《穆家垸》。

張斯垸   馬莊垸 俱在九都。

劉家垸  ,上路垸  、下路垸 俱在碾溪渡南。

胡家垸  、吳小垸  、陶樹垸  、左陂垸、宋家垸  、宋陽垸  、西小垸  、蔡劉垸、許小垸  、江家垸  、林家垸  、陳家垸、魯家垸  、馬兒垸 ,俱在十都。

安津垸  淵德垸  斗門垸  、逐陂垸濤湖垸  戈家垸  伍家垸 俱在十一都。

金三圩 正德間,金拱築。

新堰垸  、楊家垸  、柳木垸  、白楊垸、黃公垸  、費公垸  、徐家垸  、高小垸、青水垸  、杜家垸  、龔湖垸 俱在十二都。

黃蓬垸  、張家垸  、蔡家垸  、澄江垸、蔣家垸  、嚴家垸  、馬家垸  、黃湖垸、朱家垸  、列梓垸  、陳家垸  、李家垸、宮娥垸  、趙家垸 ,俱在十三都。

宮堰   新子堰  ,徐家堰  、莊公堰、龍陂堰  、排馬堰  、荷二堰  ,荷山堰,黎家堰  ,金荷堰  、金牛堰  ,三郎堰,玉蓮堰  、陶家草堰 ,俱在縣東。

上王堰  、中王堰  、下王堰  、長堤堰、青草堰  、熊家堰  、過溪堰  、蔣家堰、長江堰  、木新堰  、仁義堰  、金家堰、上古堰  、下古堰  、牛車堰 俱在縣西。宮堰   、寺堰   、程家堰 俱在城內,隸「巴陵湖課。」

洪灔壋  、長湖壋  、鼉湖壋 俱在縣東,《澧州》

「灌壋塘堰,本州共一千五百有四。」 經兵荒,堰壋廢弛,前州守王之翰鳩令里老修築九百五十七口。水之在江河者凡七派,皆從山谿溢出,勢如建瓶,注于洞庭。其濱河之田約十三里,每春夏水泛,強半淹沒,惟東南一帶湖可蓄洩夕陽湖、孟姜湖、黃絲湖、楊溪湖。沿河可捍水者,譚家灣、觀音港、六冢口、白楊堤、窖口、魏家垣、毛家垣、朱家垣、李文垣,經亂後堤多沖塌。知州朱士華至澧,即詢農田水利,委官周視,諭各地居民分定弓口丈尺,刻期鳩工。今堤岸巋然,旱潦無虞矣。

石門縣

永昌堰  、千工堰  、三汊堰。

千工壋  、洋港壋  、牛角壋  、花山壋、化子壋  、黃溪壋  、龍溪壋  、西泉壋,慈利縣

一都堰塘十口   ,二都一圖一十三口,二都二圖九口   ,三都一圖八口。

三都三圖十七口  、四都五口。

五都二圖十口   ,六都一圖十一口,六都四圖十二口  ,七都十二口。

八都三圖四口   。八都五圖八口。

九都一圖五口   ,九都二圖三口。

九都三圖九口   ,十都一圖三口。

十都二圖十四口  ,十都三圖十一口,「十一都一圖四口  ,十一都三圖五口,十二都一圖二口  ,十二都二圖五口,十三都一圖三口  ,十三都二圖五口,十四都九口    ,二十都八口。」

二十一都十六口  。二十二都十口。

二十四都十口   、二十五都一圖二口、二十五都二圖八口 、二十五都三圖八口、一坊六口     、二坊五口。

三坊五口

安鄉縣

大吳陂 在永寧村

趙光陂 在高田村

李公堰 在永豐村。《舊志》云:「相傳古有李姓者,四十餘家居其上,汲水得一鯉,分而烹之,地遂陷為堰,故名。」

何家堰 太和堰 以上俱「軍牧村。」

蘭陂堰 密防堰 以上俱永寧村。

鄧堤堰  ,蒲堤堰  ,長壽堰  ,東田堰,金家堰 以上俱長壽村。

里堤堰  上灌堰  、下灌堰  ,陶陂堰以上俱永豐村。

雷岡堰  、大宋堰  、小宋堰 以上俱「松渚村。」

黃白堰  唐陂堰 以上俱高田村。

熊家壋 在長壽村。秦家壋 在永寧村。金陂壋 在永豐村。「溫司溪 」 在高田村。

鐵爐溪 烏龍溪 以上俱松渚村。

長渠 《舊志》云:在雙林村,今屬永寧村。與李公堰相接約七八里,故名。

「《圍城》垸  」 ,《惠民垸  》,《惠喜垸  》,《羅楊》垸,《中和垸  》,《黃堤垸  》,《板橋垸  》,《拾會垸》,《興家垸  》,《太和垸  》,《合家垸  》,「劉孟垸,張讓垸。」

邑之水害,不關於荊水北流,而苦於洞庭下漲。堤垸防水止以禦小祲爾。春漲湘流,九水貫注,湖高於堤數尺許,堤垸雖堅,奚能捍八百里湖水之患?

九谿衛

長河堰 在屯堡東北六十里。

餘縣衛所司俱未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