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十九卷目錄
岳州府部彙考一
岳州府建置沿革考
岳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岳州府星野考
岳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十九卷
岳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岳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周三苗地成王封鬻熊曾孫熊
编辑
繹於荊,為楚子。楚文王伐羅國,自枝江徙之湘陰,今平江地。春秋屬黔中地。顯王之衰,楚南并蠻,遂有蒼梧、洞庭。戰國秦伐楚,㧞黔中,今澧州、石門、慈利地。秦屬長沙郡,為下雋、羅縣地。三國屬吳,仍隸長沙。魯肅屯兵為重鎮。晉太康初,析長沙下雋地置巴陵縣,尋改為建昌郡,後復省入長沙。宋元嘉間,省建昌,即以巴陵為郡,兼置湘州。齊永明二年,封蕭子綸為巴陵王,改郡為國。梁初,為巴陵郡,兼置巴州,後析置羅州,尋罷。隋開皇中,罷郡,更巴州曰岳州。大業初,更為羅州,尋置玉州,後復更為巴陵縣。唐初,更置巴州。武德四年,蕭銑更置巴陵郡。六年,又更為岳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復郡名。乾元初,仍為州。宋為州。宋治平間,更置為軍,領巴陵、臨湘、平江、華容、沅江。元豐中,并以鄂之通城來屬,隸荊湖北路。宣和初,為岳陽軍。紹興改為純州,後以沅江、隔湖割隸鼎。〈即「常德。」 〉通城復還鄂。「元初置岳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年,更路為府。已,降為州,尋復。九年,又改為岳州,省巴陵。十四年,復為岳州府,置巴陵。二十九年,割常德所領澧州、石門、慈利、安鄉縣來屬,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領州一縣七
巴陵縣
唐虞《禹貢》「導江至於東陵」 ,即此。周為荊楚地。秦下雋,屬長沙郡。漢下雋,三國巴陵縣屬吳。魯肅屯兵築巴丘城。晉隸建昌郡,陶侃鎮此,後省入長沙,為巴陵縣。南北朝宋巴陵郡隸湘州。梁巴州、隋羅州,後省入巴陵郡。唐巴陵郡,宋、元俱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巴陵,十四年復置縣。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臨湘縣
唐虞荊州之域。《禹貢》「導江至于東陵」 ,即此。周屬楚地。秦長沙郡地。漢下雋,屬長沙郡。三國屬吳巴陵縣地。晉南北朝俱因之。隋屬岳州。唐因之。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始置王朝場。宋淳化二年,陞為王朝縣。至道初,改臨湘,以其地濱三湘浦,故名。元因之,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華容縣
周古雲夢地。秦置容城,許遷之名華容縣,屬南郡。漢因之。吳孱陵縣地。晉南安縣。隋開皇中,改華容縣,屬岳州。唐改容城,尋復華容。宋、元、明俱因之,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平江縣
春秋羅國所遷地。秦羅縣,隸長沙郡。漢因之。三國改漢昌縣,尋改吳昌。晉隸長沙郡,隨省吳昌入羅縣。唐省羅川入湘陰,尋分置昌江縣。五代改為平江縣。宋因之。元陞為平江州。明復為縣,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澧州
周為楚地。秦屬黔中郡。吳屬天門郡。晉置南平郡,又析置義陽郡。南北朝齊為天門、南平、義陽三郡地。隋罷郡,置松州,尋改為澧州,治澧陽縣。大業中,改為澧陽郡。唐復為澧州。屬山南道。天寶初,改澧陽郡,後復為澧州。宋屬荊湖北路。元陞為澧州路。明改路為府,復改為州,隸常德府,復改隸岳州府,領安鄉、石門、慈利。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八里。領縣三:
石門縣
虞黔中地。漢為零陽縣。三國置天門郡,治零陽。晉因之。南北朝陳為石門郡。隋罷郡為縣。唐、宋、元俱因之。明洪武時,隸岳州。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慈利縣
唐虞本崇山地,放驩兜於崇山,即此。秦慈姑地,隸黔中。西漢為零陽克縣。三國析置漊中縣。晉臨澧。南北朝置北衡州。隋更為崇州,置崇義縣,又更慈利。唐省崇義入慈利。宋因之。元陞為州。明復降為縣,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安鄉縣
秦南郡地。漢孱陵縣,屬武陵郡。東漢析置作唐縣。三國析置安南縣。晉置南平郡治南北朝置安鄉縣,隸義陽郡。隋析為孱陵縣。唐省入安鄉。宋、元、明俱因之,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一里。
永定衛
明洪武二年己酉,于永順宣慰司境內,置羊山衛,在今治西八十里,設棑柵城,簡沔陽、黃州、襄陽、安陸兵共為戍守。後以此地險遠,運餉維艱,召指揮黃常至南都,親訊而然之,遂遷今地,改衛名「大庸。」 至四年,常德衛指揮張勝築城。三十一年,更名永定。領左、右、中、前、後及大庸守禦六千戶所,並黑松、後坪、金藏、桑溪、龍光、茅岡六隘。
皇清順治六年,始入版圖,衛仍其舊,官改其新。明季
原於偏沅設撫,駐沅州。嗣後移鎮長沙,統湖南之七府二州衛咸隸之,但錢糧起解,不赴湖南布政司,總歸湖廣都使司。舊隸分守上荊南道。康熙六年裁道員,以荊南道改為「岳常道」 ,兼轄兩府衛,仍隸焉。
九谿衛
九谿,古溹口市也。在慈利縣西北九十里二十二都。明洪武中,命東川侯等討夏得忠,立柵守禦。其地扼要,為諸谿所匯,堪控制苗蠻。後因遍設衛所,遂於茲置衛,名「九谿衛」 焉。至庚子,指揮呂成、韓忠始建衛城。城內官置指揮、千百戶世職,提防軍置四所,軍卒輪流把守,官有俸,軍有糧。一出本衛屯堡,自徵自食;一出外屬州邑,分解協濟。以岳州府糧廳加授邊糧通判,文官一員,綏邊清糧,春秋支給官軍。又設九永守備一員,坐鎮九谿永定,整飭施、歸,四時操閱軍士外,有安福、添平、麻寮三所,二十隘口把守,以防容美、桑植土司。其三所各隘及桑植司俱屬九谿提調節制,兼設經歷司一員,經歷事務。
皇清鼎定,裁昔九永守備,今設協鎮一員、中軍守備。
一員,兩千四把,統領官兵,駐防衛城。裁昔邊糧通判、指揮、千百戶、經歷等官,今設掌印守備,專理屯政。至所隘土司節制仍前。
岳州府疆域考 各州縣衛志
编辑岳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武昌府通城縣界,二百里。
西至常德府沅江縣界八百二十五里。
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二百九十里。
北至荊州府監利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一千三十五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西至省城五百一十里。東北至
京師四千二百五十里
巴陵縣
東至武昌府通城縣界,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華容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長沙府湘陰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荊州府監利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臨湘縣》:
東至港口驛,抵武昌府蒲圻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大江」 ,抵荊州府監利縣界六里。
南至「戚家灣」 ,巴陵縣界,一百十五里。
北至高家墪,抵武昌府嘉魚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土門,抵武昌府通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馬公溪,抵武昌府蒲圻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本府六十里。
西北至白螺山,抵荊州府監利縣界十五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自縣治西南至本府六十里,東北至省城三百九十里,至
京師三千六百九十里
華容縣
東至巴陵縣界,四十五里。
西至安鄉縣界,六十里。
南至常德府沅江縣界六十里,又至龍陽縣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荊州府石首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長沙府湘陰縣界三百里。
東北至荊州府監利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常德府龍陽縣界二百里。
西北至荊州府公安縣界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自縣治東至本府一百八十里。
平江縣
東至江西南昌府寧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長沙府湘陰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六十里。
北至巴陵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自縣治西北至本府二百四十里。
澧州
東至安鄉縣界,八十里。
西至石門縣界,六十里。
南至常德府武陵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荊州府公安縣界八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自州治東至本府五百七十里。
石門縣
東至澧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慈利縣界二十里
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七十里。
北至荊州府長陽縣界四百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四百七十里。自縣治東至本府六百六十里。
慈利縣
東至石門縣界,六十里。
西至永順宣慰司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七十里。
北至容美宣撫司界二百八十里。
東南至常德府武陵縣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石門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常德府桃源縣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桑植所四百一十里。
東西廣三百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自縣治東至本府七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三百里
安鄉縣
東至華容縣牛橋渡界三十五里。
西至澧州石龜鋪界四十五里。
南至常德府武陵縣楊城界,九十里。
北至荊州府公安縣「中峰塔」 界六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自縣治東至本府二百七十里。
永定衛
東至慈利縣一百八十里,又至石門縣二百七十里。
西至大庸所三十里,又至永順司一百六十里。南至辰州府三百二十里。
北至安福所,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常德府三百六十里。
東至九谿衛,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保靖司三百五十里。
西北至茅岡,一百六十里。
自衛治東至本府七百九十里,至省城一千三百三十里。東北至
京師、陸路四千零九十里。水路六千五百里
九谿衛
東至石門縣二百里
西至安福所、麻寮所、添平所,各二百餘里,南至慈利縣九十里,又至永定衛九十里,北至麻寮所一百八十里。
大庸所
東至慈利縣,二百一十里。
安福所
東至九谿衛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永順界四十里
南至永定衛界,三十里。
北至桑植司二十里
東南至慈利縣,二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添平所
東至澧州界
西至各土司界
南至《九谿》慈利縣界。
北至慈利縣三百里,又至漁陽關,長陽松滋縣界。
麻寮所
東至添平所一百里
西至容美司六十里
南至桑植司四十里
北至石梁峒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桑植司:
東至安福所界,七十里。
西至容美司二百里
南至美坪峒三十里
北至麻寮所五十里
東南至慈利縣,四百九十里。
東西廣三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九十里。
形勝附 府州縣衛志合載
编辑本府。〈巴陵縣附郭。〉
《史記》:「左洞庭,右彭蠡。」
《唐史》:「囊山帶江,處百粵荊襄之會。」
《岳陽誌》:「四瀆長江為長,五湖洞庭為最,江湖之勝,巴陵兼有之。」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又云:「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湖湘重鎮,吳楚名區。襟三藩,帶六部,控制千餘里。
臨湘縣
《舊志》「地接衡荊,江吞雲夢。」
大江橫其北,蓴湖繞其東,兼有江湖之勝。「墉山而城,塹江而池。」
《唐詩》:「山勢遙連蜀,江聲直到吳。」
劉摯《記》:「右帶長江南東,地大倚山。」
許仕《修學記》:「二湖襟帶,魚梁拱于前,白馬擁于後,稱名邑焉。」
平江縣
幕阜聳翠汨羅合流
左拱連雲,右峙幕阜。汨水遶其南,昌江帶其北,萬峰千澗,縈環擁抱。形如舞鶴,勢若蜈蚣。澧州
唐戎昱《澧州新城頌》:「倚連岡以起伏,面長江以演濩。」
《宋澧州郡守題名記》:「沅湘衡嶽接其前,漢沔荊峴帶其後。」
《圖經》:「州宅有彭阜聳其西,蕭山列其東,蘭江前陳,仙洲外蔽,所謂神仙窟宅也。」
水有洞庭、江、漢之險,山有天門、赤松、太浮、太清之峻,肘腋蠻峒,交通滇、黔,地形阨塞,誠為西衝要域。
石門縣
峭壁交峙清流迴繞
「藥山左聳,赤松右峙,南控桃源,北連獠洞。挹流依阜」 ,蓋巖邑也。
慈利縣
天門峙其左,崇山拱其右。
秀峰峙其東,天門接其西。陽适聳前,澧陽據後,控蜀連黔,為南州雄。山有天門、五雷之崒嵂,川有漊江、澧水之浩瀚。洲有鴛鴦、芙蓉之佳麗,洞有仙女、燕子之幻奇。按地輿,驗方志,亦神仙奧窟也。
安鄉縣
金峰特立湖水平鋪
宋玉仁云:「左挹洞庭,右接蘭澧。梁山、藥山陳其前,黃山、古田踞其後,眾水環繞,形如簰筏。北倚金峰,南聯九水,梁、藥、蘭江環繞其側。」 元塔不䚟云:「川連湘水,路接桃源。」 趙紀翁云:「二水渺茫,煙波萬頃;一峰突兀,風月雙清。誠一邑之勝概也。」
永定衛
前倚天門,後臨松阜,崇茅聳護,庸澧瀠迴,實永保之後戶,辰、沅要衝也。
九谿衛
擁山面溪,筆峰峙其東,麻阜拱其西,澧水環其南,駝峰聳其北,南抵洞庭,西通巴蜀。岳郡之鎖鑰,諸蠻之襟喉也。
大庸所
「密通永順,擁蔽崇山」 ,亦稱「要害。」
安福所
「茅岡盤踞,酉水縈紆」 ,去九谿遼遠,而當諸蠻峒口。
添平所
「控接慈利」 ,密邇《桑容》,亦稱「要害。」
麻寮所
切鄰邊境最為要害
「西連劍閣之雄巍,東接西山之蟠踞,北連梁山之崇峨,南有天門、赤松之壯麗,跨蜀道而雄楚甸,川流漊渫而瀠洄,九谿形出天塹,勢若建瓴」 ,未易殫述者也。
桑植司
叢岡疊阜,為蠻獠巢穴。
澧州所未載
岳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總
《廣雅》:「荊屬衡星,斗之第二星也。」
「《星經》軫」 四星,凡十七度。
又云:「斗之第四星,主荊州」 ,謂權星也。
《春秋元命苞》:「軫星散為荊州。」
《史記》:「翼軫荊州。」
又云:「麗北斗權星。」 《考要》云:「二十八宿,分主荊州。而斗之七星亦各有所屬,不獨杓、衡、魁三者而已。北斗第四曰權。」
又云: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熒惑為火星,主南方。郎顗曰:「熒惑者,至陽之精也,天之使也。」 《淮南子》曰:「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司無道之國。」
《前漢·天文志》:「南宮朱鳥權。」 《史記天官書》曰:「衡,太微三光之廷,匡衡十二藩臣。」 謂太微,天帝南宮也。太微宮垣十星,在翼、軫地,天子之宮廷,五帝之座;十一諸侯之府也。
《魏陳卓郡國》躔次,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
皇甫謐《帝王世紀》:「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荒落。於律為彝,則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晉·天文志》:「翼軫,楚荊州,長沙,入軫十六度。」 《唐書》:「翼軫,鶉尾也。初張十五度。餘一千七百九十五,杪一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郡,濱彭蠡之西,得長沙、武陵。」
《唐書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於衡山,熒惑位焉。」
《新唐書》:「鶉尾直建巳之月」 ,內列太微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
唐張守節《正義》:「軫四星,長沙一星,轄二星,合軫七星,皆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
《爾雅》邢昺疏:「巳為鶉尾。」 初張十八度。終軫十一度。長沙軫十六度。今長沙、寶慶、衡州、岳州所屬,巴陵、臨湘、平江。
《石氏星經》:「南宮赤帝,其精朱鳥,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頸、張、嗉、翼、翮、軫、尾、司夏、司火、司南岳。」
岳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巴陵縣附郭。〉
《巴丘山 風土記》云:「羿屠巴蛇於洞庭,積骨為陵」 ,即魯肅屯兵地,今郡城其遺基也。
君山 在府西一十五里洞庭湖中,內有小山十二,狀如螺髻,方六十里。《山海經》曰:「洞庭之山,帝堯之二女居之。」
響山 在君山上。一曰鳴山。《荊州記》云:「君山上有穴,潛通吳之包山。太湖亦有洞庭山,潛通君山。」 郭璞《江賦》云:「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旁通幽岫窈窕。」 陰鏗詩云:「穴去茅山近。」 張說詩云:「洞穴傳虛應。」 皆指此耳。今山後響沙,躡足聽之有聲。
酒香山 即漢武求仙酒處。相傳春時每聞酒香,尋之莫知其處。又有龍虎二洞,春冬水落始露。《風土記》:「朝廷遣使投龍於此,旱禱即驗。」 雞子山 在后山南,以形名。上有關帝祠。艑山 在府南五里甑篳山西下瞰洞庭,與君山對峙,孤影若浮。湘人以吳舟為艑,山形似焉,故名。上有神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君祠。金鶚山 ,在府東南二里,昔有異鳥飛集其上,故名。
白鶴山 在府南三里。有白鶴寺。
九龜山 在府南五里,在南津港。九山相連,形如龜。即柳宗元《記》僧無姓居處。
絞山 近九龜
甑篳山 在府西南七里濱。洞庭以形似名。靈屋山 在府南三十里,形如筆架,下有鼓鳴觀。
黃茆山 在府東南三十里。蟠亙數里,壁立層霄。上有三仙廟,下有康王廟,多靈應。
九馬嘴山 :在府西南四十里。有九峰出湖上,舟行甚險。
石磯山 在府南六十里楊幺寨。其上。鹿角山 在府南六十里洞庭湖濱。明成化間,衛兵哨焉。
千聚山 在府東一百里。蟠亙數十里,眾峰拱聚。
雷分臺山 在府東一百里。相傳仙人驅雷於此,一名仙人臺。
靈龜山 在府東一百里。
石獅尖 在府東一百里。
福聖山 在府東一百一十里。一名「福聖臺。」 松柏暢茂。宋元時兵過,伐其木,斧斤不能入,以為神異。
風雨山 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形高,雲起輒有風雨。
相思山 ,在府東一百三十里。上有仙人搗藥池及四面石。
青岡山 在府東四十五里。有旅館在側。小水尖山 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燕巖山 :在府東南六十里。
九峰山 在府東北一百里,連大雲山,高可望洞庭。
黃龍山 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產藥草,歲旱禱雨。
雷轟山 在府北三里楓橋湖畔。相傳孫權葬祖處。
西瓜山 在府北四里。相傳孫權祖孫鍾種瓜處,遇異人指授葬地。
七里山 在府北七里。宋岳飛屯兵處。
大雲山 ,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連接七十餘峰,北屬臨湘。
樊駝山 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在江北,高千仞,有泉清冽。
雞子山 在大雲山,與臨湘連界。高四百丈,周圍險峻,惟臨湘有一路,攀援可登。上有井,可藏數千人。明末張、李二賊環攻,數年未破。
烏石山 在府東南十五里。溪邊有石如墨,咽之愈喉膈之疾,亦可代墨作書。按《縣志》又名五龍山,在治西南五十里。
鳴鳳岡 在府西北二十里。
火夾嶺 在府東北三十里。兩山夾峙,上有南嶽祠。
石佛嶺 在府東北九十里西石街上有石佛集。雲峰 在府東三十里,層巒疊嶂,有太尉廟。城陵磯 在府北十五里。湘水南來,岷江北注,為一郡水口。
梅坪洞 :在府東一百里。有坪產梅。
溟水洞 在府東南二百里,洞門有泉。
渭洞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廣袤如城,多古。
木
柘港洞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有港流出,傍產柘。
龍洞 ,在府東北二十里。相傳,許旌陽逐蛟至港曲處,橫衝過山,遂斷。
金雞石 在府西湖濱船場埠。舊傳,金雞翔焉。後為雷燬。
《紫溪石 》,在荊臺上,高四尺。
磨刀石 在府南二十里。舊傳神人磨劍於此。黃石 在君山東,艑山西。春夏水漲,潛伏江中,舟行危之。
大江 發源岷山,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西北城陵磯,合洞庭諸水東流,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湘江為南江,會於磯下,故又名「三江口。」 宋慕容延釗等大破周保權軍於此。
洞庭湖 在府城西南。《禹貢》「九江」 ,孔殷謂: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會合於此,故名。九江中,沅、澧、湘最大。沅發自牂牁,經辰溪,合麻陽諸溪洞水,過常武,出湖之北;湘發自廣西興安海陽山,至永州合瀟水、汨羅,過長沙,出湖之南;澧發自武陵古充縣,東流過武水口,合焦溪、茹溪諸水,經慈石,澧出湖之西。每夏岷、峨雪消,荊江暴漲,三江水壅,匯為洞庭,連亙七八百里。秋水歸壑,則洲渚畢見。洞庭又名五瀦,《水經》云:湖水右會小青口資水,即今益陽江。右則沅水,注之今橫房口;東則微湖,今糜湖,西流注為江。糜湖口左則澧水,今武陵江。此五水注洞庭會大江,故曰五瀦。
青草湖 一名巴丘湖,一曰重湖,在洞庭之西,與華容接壤。舊志謂在洞庭南者,非也。《風土記》云: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甫詩:「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 赤沙湖 在洞庭湖西,又有雲夢湖,皆與洞庭為一。
㴩湖 在府東南一里。《水經》謂之滃湖。春冬水涸,俗呼為乾湖。《爾雅》曰:「水反入為㴩。」 《左傳》:「吳人敗楚於雍澨。」 即此。唐張說《序》云:「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餘波。夏潦奔注,則溢為此湖,冬霜既零,則涸為平野。」
閣子湖 在府東南二十里。楚許德勳潛軍角子湖,即此。《風土記》:閣子即角子,以在洞庭之角,故名。楊行密以木籠鎖舟之地。或謂瀕湖地卑,歲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云。按:今㴩湖水泛,即舟通閣子市,別無閣子湖。豈因市異其名歟?《記》又云:「岳㴩湖,一謂鴿子湖。」 古塚湖 在府南五十里。
白石湖 在府北五里
翟家湖 在府北七里
魚苗洋湖 :在府北十五里。
楓橋湖 在府東三里
斗子湖 在華容城北。《舊志》:「柳陰夾岸,荷香滿湖,人多遊賞,號曰小西湖」 ,隸巴陵。
新牆河 在府南六十里。發源相思山,合洞溪諸水,至灌口注洞庭。
南津港 在府南二里,通洞庭,為泊舟處,有堤。成化間,岸列市肆,今為莽墟矣。
石墨港 :在五龍山下。
乾沙港 :在府東六十里。
龍灣港 :在府東南五十里。
遊港 :在府東六十里。發源龍窖洞。
涒港 :在府東六十里。
大港 :去府八十里。發源龍骨洞。
柏港 :在府東北十五里。
徐師港 去三江口三十里。
楊林潭 :在府南七十里。
石壁潭 在白荊堤下,一名釣絲潭。《風土記》云:「深潭莫測,夏秋水漲,土人以為龍出入其間,為行旅患。」 滕子京作碑堤上,戒往來者使陸行。今碑不存,亦無患。又有啞潭,在堤側。
樟樹潭 :在白霄渡上。
剪刀池 ,在郡城內,形似之。
白鼉池 ,即北月城。舊傳「白鼉為怪。」
明月池 在府西南天岳坡下。
白鶴池 在白鶴寺前。相傳,呂仙化蟒為劍,江叟吹鐵笛招仙女在此。
蝦鬚池 在府北十里
大城池 ,在府北八十里。
㴩湖井 在府南一里。舊傳,此水煎白鶴山茶氣,成白鶴飛舞。《風土記》云:「人常稱甘水」 ,今淤塞。雙井 在府南。
巴蛇井 在縣前。舊傳「巴蛇穴此。」
羅漢井 在府東圓通寺。
秦皇井 ,《風土記》云:「洞庭之岸有二石井,相去數百步,俗號秦皇井,又名龍窩,其泉甘美。」 柳毅井 在君山上,一名橘井。
莊山井 ,《風土記》云:永慶寺莊山頂有泉清澈。僧齊己詩:「鳥從井口出,人自岳陽還。」
鱘魚嘴洲 :在郡城西。宋時相傳「洲生過岳陽樓即狀元」 出。
新生洲 在江湖之交。元時有《藝植之利,賦》以供儒學。
鼉鶴灘 與新生洲相屬。《風土記》云:「岳陽樓舊岸有港,名鼉鶴,商人泊舟於此,勝於石載。今湮沒如平陸,不復舟矣。」 即此。今去岳陽遠甚。蓋洲為江水喇嚙,日以崩塌耳。
爵洲 在三江口南四十里。
曹洲 在府南四十里。《通典》以為曹公為吳所敗處,非是。
金沙洲 在洞庭湖中,與陸角相並。杜甫詩:「龍堆隱白沙」 ,即此。亦名金堆。
彭城洲 在府東北五里。宋劉彥之討謝晦,軍次於此。
永興洲 與監利對岸,團魚洲相連永興,其地名「茅灣。」
臨湘縣
龍窖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跨臨湘、通城、崇陽、蒲圻四縣,上有龍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門。《風土記》云:「山極深遠,居民以耕畬為業。」
大雲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連七十餘峰,山半有泉,人呼為「聖水。」 遇旱禱之驗。其陽為巴陵境。上有石通判祠墓。
久宿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相傳有仙人煉丹,歲久棲遲於此,故名。
旋風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一峰高峻,林木陰翳,風至此多旋轉。
尖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上有石洞,一峰特出,故名。
響山 在縣南九十里。四山環聳,有聲輒應如響。
漿山 ,在縣南一百里。山上有池,池有泉,歲旱引泉溉田,禱者取水多驗。
寡姑山 在縣南八十里。高峻侵雲。《相傳》有元子居此學道,莫知所終。
鳳凰山 ,即太微宮山,在縣南六十里。峰巒盤礡,以形似名。
望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下有泉,溉田千頃,登此可望郡城。
五尖山 在縣南四十里。五峰突出,故名。「灰山 」 ,在縣南二十里。山石俱黑,可燒灰以資民用,今廢。
魚梁山 ,在縣南一里。
丫髻山 在縣東三十里。兩峰秀拔如丫髻,故名。
應科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金竹山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小竹,枝幹純黃,遇冬愈鮮潤,類黃金色,相傳神人所種。
黃皋山 在縣東十五里。峰巒聳拔。
樓閣山 在縣東七十里,極秀峻,絕頂覽洞庭諸景,上有神祠,旱禱多應。左右群峰疊出,狀如樓閣然,故名。
藥姑山 ,去縣東九十里,在萬庫里。山最高,雲羃之則雨,里人以為雨候,上有大仙廟。
萬峰山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峰巒層疊,其一峰最高者名「雷打山。」
天井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上有元帝祠。方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接巴陵界,以其形方,故名。
黃茅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城陵磯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為古彭城。團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濱江。
象骨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海經》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故名。」
暉落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云:「城陵山東接微落山,暉落磯今呼為道人磯。」
馬鞍山 在縣西南二里,以形似名。
如山 ,在縣東北八里。《水經》云:「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 《注》云:如山地對隱磯,即今楊林山。舊志作「儒磯」 ,云宋時有司令人取魚於此,以供儒生,故名。今攷《水經》正之。
白馬磯山 ,在縣東北一十里。《水經注》云:「有獨石孤立大江中,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 唐裴隱居此。
鴨欄磯山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水經注》云:「右歷鴨欄磯,北江中也。」 東得鴨欄治浦二口,夏浦也。
烏石磯 在縣西南三十里。
巖嶺 在縣南四十里,抵巴陵界。稍下曰小崖嶺,怪石壁立,連絡數峰,鳥道一線,行者病涉。古仙巖 一名「隱仙」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洞多竅,中虛如屋。相傳昔有靈谷仙人隱此,得道而去。洞深數里,有芝田、石乳、烏藥之屬。傍多小石,玲瓏嵌空,與太湖石埒。
鏡石 在縣南大江中。落暉磯上有赤石,高丈餘,光瑩如鏡,能照兩岸,故名。又名雞冠石。三湘浦 ,在縣南四十五里城陵磯下。《水經》云:「城陵山有侯景港。」 梁天監中,僧寶誌為符書云:「起自洳蔡,迄於三湘。後侯景起於洳水之南,而敗於三湘之浦,一名侯景浦。」 以其與瀟水合曰瀟湘,與蒸水合曰蒸湘,與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得名以此。
松陽湖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通雲溪,下通象骨。舊設河泊所,今裁革。
白泥湖 在縣南八里。湖有堆,名粟米嘴。蓴湖 在縣東五里。《風土記》云:「岳陽雖水鄉,蓴最難得,惟此湖有之,故名。」
連家湖 在縣東五里。上接白泥,下通清江。明初,立河泊所於此。
冶湖 在縣東二十里
黃蓋湖 在縣東九十里。會蒲圻、嘉魚、臨湘三縣水,匯為巨浸。相傳赤壁鏖兵時,黃蓋被箭沉江,後論功孫權,即以此湖賜蓋,故名。詳《蒲圻志》。明洪武初,以賜武臣汪清。今壤聯三縣,課亦因之,俗作「黃岡」 ,聲譌。蓮花塘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城陵磯下,即侯景泊舟處。
荷葉洲 、潦滸洲 二洲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江湖夾流,二洲中峙,居民耕種。
黃金瀨 ,《水經注》云:「暉落磯江之南畔,名黃金瀨,瀨東有黃金浦,良父夏口也。」
龍窖源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產茶。
龍潭 在縣東南一百里。崖壁嶄絕,下有方潭。相傳「有龍潛焉,如水響如鈴,其歲必旱。」
碧峰潭 :在銕船潭下。潭中有穴,深不可測,獨產鱖鯉二魚。
沅潭 ,在縣東五十里。青山、銕爐、聶家市諸水會此,出黃蓋湖。
華容縣
東山 在縣諸山統名。《一統志》云:「峰巒秀惠,連亙百餘里,古松夾道,驛騎經其中。」
石門山 ,一名「仙廬山。」 相傳晉仙人張驚喜煉丹飛昇之所。
墨山 舊名懸石山,有大、小懸洞。張說《詩序》云:「石門、墨山,二山相連,有禪堂道觀,天下絕境。」 鼎山 ,在縣北十五里,漢昭烈廟在焉。又有逐備嶺,意昭烈依孫權時曾登此山云。
桃花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多桃樹。
鹿角山 ,在縣北七十里,半隸石首,上有鹿角寺。
南山 在縣南三十里,臨洞庭,望之蒼翠如屏。其最高者曰「禹山。」 相傳禹治水登其巔,今有禹廟。自宋紹興間建學殿於谷山頂,夜風雨大作,遷於聚峰頂。
明山 ,在禹山東三十里,上有洞庭神祠。鼓樓山 ,在縣東五十里。
石門山 二山東西相峙,如門洞庭,舟楫往來其中。
石磯山 在縣北五里,有磯臨河。
雲夢澤 ,《司馬相如傳》:「楚有七澤,其小者曰雲夢,方八九百里,南有平原廣澤,緣以大江。」 班固《地志》云:「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有雲夢。」 裴駰云:「孫叔敖激沮水作此澤。」 張揖云:「楚藪也,在南郡華容縣。」 郭璞云:「江夏、安陸有雲夢,枝江亦有之。華容又有巴丘湖,俗云即古雲夢澤。」 張揖云:「在華容者指此。」 《春秋文耀鉤》云:「大別」 以東至富春、九江、衡山,皆雲夢地。唐安審暉敗唐兵於雲夢澤。史照曰:「雲夢,澤名。」 祝穆曰:「鄖夫人棄子文於夢中,言夢不言雲,楚子避吳入於雲中,言雲不言夢,皆在安陸。一以為雲,一以為夢,凡此皆合稱也。」 唯胡三省《辨誤》:《禹貢》雲夢在江南,《左傳》:「楚王以鄭伯田江南之夢。」 《漢志》:雲夢澤在華容南。沈丘云雲,即今玉沙、監利、景陵等縣。夢即今公安、石首、建安等縣。《漢陽志》云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 此則拆而稱之。按:杜預云「雲,夢跨江南。」
北華容、枝江、江夏、安陸皆其地。合而言之則一,別而言之則二澤也。楊升庵又謂有南雲、北雲、南夢、北夢之分。五代孫光憲號北夢,取此。華容河 在縣城北一里,亦稱沱水、夏水,《一統志》以為晉杜預所開,以通零桂之漕者。及考預傳,以巴丘湖沅、湘之會,荊蠻所恃,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內瀉長江之險,外通桂零「之漕,百姓歌之。」 今按《水經》,「夏水出江,流於江陵東南,又東過華容南,又東至零桂入沔。」 蔡氏《書傳》「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 則預所開當始江陵。今縣河乃從石首來,豈楊口即古調弦,因楊岐得名?而是河亦自江出,冬竭夏流,故當時均以沱稱,得非沔陽之長夏河,楊口亦非竟「陵之夏楊水耶?」 課額今隸石首。
涌水 。《水經》云:「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 又云:「江水又東,涌水注之。」 酈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 《春秋傳》:「楚大夫閻敖遊涌逸。」 注云:「涌水在華容。」
洈水 ,出縣東南。見《山海經》。
赤沙湖 在縣南。《宋志》「華容有赤沙湖。」 魏王粲詩:「悠悠澹澧口,下會赤沙湖。」
紫港湖 在章華臺側。上通青湖,下接縣港,逶迤於洞庭,宋謂之「私港。」 《風土記》云:「紫港夏秋水漲,與赤沙湖會,北通於江,今曰竊池,南通於湖。」
《水經》謂之決口
编辑
沅水 會赤沙注洞庭之水。《風土記》云:「澧水注於洞庭,謂之澧口。沅水注於洞庭,謂之鼎江口。又自鼎江口至遊橋入黃洋港,曲折而達褚塘諸湖。」
御池 ,在紫港。《湖南風土記》云:「出蚌珠,有甚大者。」 今不知所在。
雲母泉 在縣東四十里,味甘而流長。地產雲母石。《風土記》云:「墨山南有大雲寺,寺倚松嶺之下有雲母泉。自泉以東,引流入渠,周遍於庭,大旱不絕。」
檀子灣 在縣東南十五里。有安南港,舊縣存焉。或疑即《水經》之檀浦。
楊子洲 在縣東北大江中。舊志以為西南十都,《方輿勝覽》以為縣南三十里者,俱非是。《水經注頳要》下即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患。荊佽飛濟此,遇兩蛟,斬之。《風土記》《一統志》俱繫於華容,故從焉。
平江縣
幕阜山 居萬山中,其鉅且峻者惟幕阜。在縣北九十里,一名天岳。郡稱岳,以在天岳之西也。相傳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拒劉表,從子磐營於幕,故名。山壁有篆文:「夏禹治水至此。」 有巨石名繫舟峰,周迴五十里,有列仙壇,壇旁每年生瑞竹一株,隨風掃拂,芙蓉池甚澄潔,間有雙鯉遊泳其中,爛若黃金。丹井、藥臼、石凳、石床俱存,產藥百餘種,異草怪木,人不盡識。《道書》「第三十五洞天」 ,即此。
石牛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山多岑石,其狀類牛,故名。山之上有井泉可溉,大石牛堪容萬人,小石牛堪容千人,皆可避兵。宋紹興間,劉鍾入寇,邑人余國瑞、國器、羅孝芬據險拒之。元末,湯礦據此為寨。
道巖山 在縣東九十里。上有天池,池前兩峰,南曰席帽,北曰寶蓋,中有七星石,有龍湫、龍影洞、僊人試劍石。巖之後有艾僊壇,壇上有丹竈石臼,去幕阜四十里。巖可通輿容屋,宋建葆真觀。按《明一統志》,「山上有香爐巖。」
昌山 在縣東四里。下臨昌水,故名。舊《誌》云:「三國吳魯肅為漢昌太守,常屯兵於此,後人因廟祀之,故名魯德山。」
梅仙山 在縣北三十里。高二百餘丈。《風土記》云:「梅子真曾寓此,有井名子真井」 ,梅水出其下。連雲山 在縣東五十里,舊名純山。《水經》云:「純水出西南純山,勢峭㧞,雲氣常覆其上,故名。」 《風土記》云:「上有吳真煉丹壇,下有石室,田先生隱焉,因名。」 田公巖有石硯、石檠、石竈,皆形肖。有石筍潔白,簇如蜂房,尖類削成。有潭在玉清宮前。深不可測。
梧桐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山舊多梧桐,故名。上有元帝廟,下有觀音堂。堂之後有龍泉,遇旱祈雨取水於此。
太平山 在縣西二十里。由陳坪駟馬橋小溪而入,中有胡仙觀,世傳為毛法官修煉處。湖源山 在縣西九十里。高數百丈。上有名剎,相傳為昔賢避地之所。
密巖山 在縣東二十里。石崖削立,中有巖可
以容眾
將軍山 ,在縣西三十里。山勢高峻,汨水遶其下,屈曲如帶,梅仙水出其右。
福石山 ,在縣東五十里,高數百丈,山巔寬敞,有小溪,有古剎,殿下嵌空。旱歲取水祈雨。汨水 。一曰水一曰吳昌水,即今縣南大江也。《水經》云:「汨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經吳昌縣,又西經汨羅戍。」按艾縣,今寧州。桓山,今黃龍山。吳昌,今平江縣。汨羅戍,今歸義市。西南與羅水合,經磊石入洞庭。《風土記》云:「汨羅下有潭,即屈原懷沙之所。汨者,眾水之所歸也。」
純水 ,《水經》云:「出縣東南純山,西北逕塔水橋入汨。」
盧水 在縣西北。發源盧山,南流入汨。以其經古羅縣,又名羅水。《風土記》云:「洞庭之南,羅水出焉。」 故羅縣在其上。
澧州
天門山 即古嵩梁山,宇文周建德中祀為南望。《水經注》曰:「嵩梁山,孤峰高聳,素壁十尋,望之有似香爐。其山洞開,圓朗如門,高三百丈。孫休以為祥,置天門郡。」 盛弘之《荊州記》曰:「天門山角上各一竹,倒垂拂拭,曰天帚山,有十六峰,近永定衛城。」
關山 ,在州東十五里水口關,盤據十餘里,高八十餘丈。
彭山 在州西十里。登其巔,凡域中諸境盡在几席間,近郭之嘉勝也。有雷洞,旱禱輒應。太清山 在州西北一百六十里,長蘿修竹,靈泉祕洞,遠澗飛巖,交羅戶穴間。相傳李疑陽得道之所。有五老峰、老君巖、紫極宮、石屋寺,今存。太浮山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一名「獨浮」 ,跨石門、武陵、桃源三縣,中有石室,上有玉清潭、丹竈、白鹿池,湧泉成溪。舊傳浮丘子煉丹於此。宋婁鑰詩:「讀書繼群玉,採藥思浮丘。」
彰觀山 在州東十五里。《道書》「四十四福地。」 相傳宋乾道中黃道沖、范靈二僊飛昇之處。上有靈極觀,溪流縈遶焉。
嘉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新城鎮。俗傳有望夫臺,孟姜女望范郎處。山下江堧有鏡石。
橫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臨橫水之陽。南有潺水洞,旱禱有應。唐時有白龍聽經,龍潭寺在焉。
藥山 在州南九十里,產芍藥,一名「長嘯峰。」 有慈雲禪寺,唐太和中,惟儼禪師建。
石墨山 在州南一百里。車武子讀書五龍山下,家貧,以烏石代墨。又宋僊人李仁尸解處。澧水 ,在州南三里。源出武陵縣西歷山,東流至石門縣。今渫水合流達澧城下,會涔、澹二水入洞庭。《楚詞》「湘夫人遺余褋兮澧浦。」 是也。《水經》云:「澧水又東過零陽縣北,又東過唐縣北,又東過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於江。」 考下雋即今巴陵、臨湘縣之間。澧陽有蘭,生石中,春江水漲,其香不絕。
蘭江 在州南二里,產蘭。《楚詞》:「捐予珮兮澧浦。」 又云:「沅有芷兮澧有蘭。」
繡水 在州治,其水旋繞如繡。
涔水 ,在州北七十里。源出龍潭洞,會澧水入洞庭。《楚詞》「涔陽之極浦」 是也。
澹水 在州東二十五里。津市會蘭水,流安鄉。王粲詩:「悠悠澹澧水。」
新開河 在州西二里。舊江水折而東流過城下,瀦為大池,秋冬則涸塞不便。分守參政劉廷誥濬之,浹旬而成。後布政使汪俅、參政雷逵畢其功,深廣倍前,民甚便之。
月明池 在州東一里,李群玉遊處。
黃溪 在州西四里。中鑿石數丈,其神靈異。洳溪 ,在州東北六里。源出龍洳山。楚莊辛謂「襄王飲洳溪之流」 ,即此。
廉泉 在州東二十五里大同山。
雙泉 在州西九十里。二泉相近,其水常湧,聞人聲則怒濤異常。
仙眠洲 在州南一里江中,唐李群玉讀書處。相傳呂洞賓憩此,至今夏月無蚊。
白馬洲 在州南三十里。相傳唐林靜乘白馬飛昇處。
鹽井 ,在州北八十里。
八角井 在州西市
金雞灘 在州西南二里。水湍急,跳波有聲如雷,聞數里則天霽。
石門縣
紫和山 ,在縣東南十里,上有《存志》「觀皮子藥。」
爐山之陽有仙女洞,俗傳丁令威煉丹之所。唐咸通十一年,有周方女得道,衣紫飛昇。
層山 在縣東北三里。一名「層步」 ,有石屹立如人。
方頂山 在縣西一里
石櫃山 在縣南十里
觀國山 ,在縣南十里。
花山 在縣西十五里
天門臺 在縣北一里。如臺二小溪合流臺下,為「天門橋。」
仙客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上有《石經》。
佛啞山 在縣南十五里。
馬鞍山 在縣東三十里。
夾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兩峰夾峙,周三十餘里。
黃石山 在縣西北二百一十里。溪中產雄黃。雞鳴山 、野鵝山 俱在縣西三十里。
九折坡 在縣西八十里。
石嶂崖 ,在縣東北二里。高四十餘丈,闊六十餘丈,為最高云。
澧水 ,源出歷山,經流至三江口,會渫水合流至縣為「零陽河。」
渫水 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源出巴東,流經縣鯉魚山,合陽泉、雄黃諸水,流經縣西四十里,入於澧水,為添平河。渫水流過縣南,始通舟道。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東西泉,相傳浮丘子洗藥於此。
卓錫泉 在層山下。相傳唐僧卓錫得泉。元知縣宣差必烈創。「曲水流觴」 基存。
夾山蒙泉 在花山寺下。宋黃魯直大書「蒙泉」 字甚偉。五雷諸山,至此,忽然開朗。兩水合流,山川窈窕,為石門之最勝云。
惠泉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里,有石洞曰東泉,遇旱祈雨,往來輻輳。」
西泉 在九都,同八道溪。騰沸可浴。
獨石泉 在縣南,可溉。
慈利縣
陽适山 在縣前,一名羊角山。下有祠,祀陽适神,雲起山谷即雨。
九度山 在縣西三十里。山下有九渡谿、仙人石樓、清水潭。按《水經註》云:「山獸咸飲此水,越他津不飲焉。」 北逕仙人樓下,旁有石,形方峭,俗名曰仙樓。
騎龍山 :在縣署南。上有石室。
紫霞山 ,在縣東北七里,下有秀峰祠。
星子山 在縣東十里。石瑩白如星,峙於筆架山之前,收漊、澧二水,蓋一邑之華表也。
范丹山 ,在縣東三十里。
七姑山 ,在縣西三十餘里。有仙姑桃洞。銅盤山 ,在縣東四十里。
三浯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
赤松山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與天門對峙。舊傳赤松子隱此,丹竈尚存,今有赤松村。洒珠巖 在縣東北二十里,飛泉濺沫若珠。飛練巖 在縣東十五里,有瀑布飛下。
趙判巖 在縣東十五里。洞深如屋,中有石龍、石坵,花草四時妍麗。
燕子巖 宋端平二年刻「燕石」 二大字於此。百丈峽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兩崖對峙,中有小峽,形肖雙燕。
桃花洞 在縣西北三百里。元知府郭逵破彭士義之所。
水沉洞 在縣西北十四都。水來安福,至洞則伏流過魯陽北麓出江,俗呼「魯陽迷」 ,皆山類也。澧水 為前江,發源縣西,歷山東流至武水口,左得溫湯水,右得大庸水、仙人溪水,又東得焦溪水,左得圍布水、團巖水,下流觀嘉渚,與漊水合。
漊水 為後江,發源歸州界,東經漊中縣,南流至定平索口,合索溪守野潭洄入市,東流通四十八澗為一。南流至飯甑山觀嘉渚,會澧水。大奠江 在縣十七都查洞中,出柳梁,入後江而東。
三浯泉 在三浯山下。泉有三眼,其中龍洞,水日湧,高二、三尺,流通濟鋪前溪。溪流亦驟漲,灌田甚廣。若五、六日不潮,則水自後山踰巔而至。上有龍泉神祠。
魚泉 在縣西二十一里。石室中有石盤。《圓》。其下臨青潭,蛟龍居之。
天門靈泉 在天門山頂,泉中產魚,綠毛。觀嘉渚 ,在縣西三里,漊、澧合流之所。
雙溪 在縣西二里,有芙蓉洲,漊澧流至陵花渡合。《邑勝覽》
安鄉縣
文山 在儒學櫺星門泮池南。教諭顧語、訓導劉時創築。
石家山 在縣東一里許。
《麓湖山 》「半在石首,半屬安鄉。」
黃山 在縣北六十里,一名「金峰山」 ,土色皆黃,故名。
「小黃山 」 在黃山一里許,熊義山保障其地,土城形跡,間有存者。
古田山 在黃山西五里。《府志》云:「上有石田,昔人耕之,故名。」 《縣舊志》云:昔有異人田於上,後不知所往來。咸淳間,道士黃東齋創觀於上,以「古田」 扁其山門云。
甑篳山 、馬鞍山 ,二山相連亙黃山之北,俱以形似,故名。
澧水 在縣西五十武。南流東折入洞庭。按《縣志》,「發源于慈利之歷山,而經流乎澧州,每至水漲,灌於城下。」
後江 在軍牧村,自荊江出,入洞庭。
後河 在縣東二百武。上承澧水,下通兔兒港。後小江 在軍牧村,自荊江出,會澧水。
安南湖 在縣南二里
黃驛湖 在縣東南五里南平村。
東田湖 在縣東十五里長壽村。
大鯨湖 在縣西北二十里。
大溶湖 。風嵐湖 ,庸田三郎湖。踏鴨湖 。江西湖 。大桑湖。
馮古湖 、魏池湖 ,俱在南平村。
金臺湖 在縣北四十里。
「松渚湖 」 、「靈柩湖 」 ,俱在黃山下。
「大滋湖 。」 「麻益湖 。」 《黃客湖》。
斷暘湖 、柏湖 俱在文田村。
銅盆湖 在縣西六十里。
「晃湖 。」 楮戟湖 。馬田湖。
濼子湖 、株機湖 :俱在永寧村。
大通湖 在縣東二百里,抵沅江境,湖凡二十里。
澹口 在縣北一里
會口 ,在縣西九十里。
羌口 ,在縣西三十里。
蚌口 ,在縣北六十里。
毛長官井 在縣署內。宋毛令鑿。
菩薩井 在儒學內
雲井 在縣北六十里謝晦廟前。雲升即雨,凡三井。
《白龍泉 》在黃山,旱禱輒應。
永定衛
歷山 去衛治二百一十里,為澧水所出。麻峰山 ,在衛西十五里,山多空竅,俗呼「麻空」 ,又云「麻風。」 嶔崟險怪,觸石生雲,土人視為雨徵。按九谿衛亦有此山。
茅岡 在衛西六十里,安福水道過此。
鬼谷洞 ,在天門山下。石室蓊蔚,下有清流合於河,相傳鬼谷子遊此。按《慈利縣志》亦載此洞。檳榔洞 ,在茅岡隘南,石山高峻,下開一徑,北達安福,南通桑植。上下諸洞,穹窿軒豁,高廣約四丈,長百餘丈。南向洞口,陡臨峭崖,躡磴而上,可數百步。開一小坪,闊里許,長十里許,四山壁立,高百餘丈。路口群峰雜鎖,合如環堵。坪中小溪沿百餘里來,自東南,沒入西北右竅中,伏地數十里,復出大溪,真奇觀也。《一統志》云:「此群蠻往來之所。昔徭人侵擾,遊擊屈服與之盟,畫此為界,鐫石像,人立於道左。」
九谿衛
鳴鳳山 在衛城東北。古有異鳥鳴其上,故名。山下有石洞,洞內行數里,有僊人橋、臥龍潭。昔值風雨,聞內有笙簫鼓樂之音,名僊侶洞。外有溪,溪旁有亭,名曰「山谷亭。」 下數里,又有白馬泉。關門巖水湧石。
太生山 在衛治上。有無生頂、天生池、煉丹爐,一名「太清山。」
伏牛山 在衛治。昔有金牛伏此,現有臥牛池,故名。
紫陀峰 在衛城北。嶺陰壁削,高十餘丈,晝有紫氣騰聚。
大庸所
崇山 在所城東。山勢巀嶪,與天門相連。頂有村落。最上巨壟,云「驩兜墓。」 人不易見,見多不祥。昔民耕此,常獲甲鐶等物。。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