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三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卷目錄
寶慶府部彙考四
寶慶府公署考
寶慶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卷
寶慶府部彙考四
编辑寶慶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寶慶府治 在城中正街,即宋理宗為防禦使所居地。明洪武初,同知程斗南修建。成化六年,知府謝省重修。至嘉靖庚申,洪水頹傾,知府劉奈措置營建,厥制大備。中為師帥堂,左右為儀仗庫、廣安庫。堂左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東為清軍廳,西為理刑廳。大門上為譙樓,即《輿記》所載清風「閣又前為古南國坊,為屏壁堂,後為穿堂,又後為節愛堂。堂左為重民樓以藏圖冊,右為青史樓以直齋宿;又後為陟階,又後為府內衙,東為清軍廳、內衙,又東為理刑廳、內衙,又前為照磨知事衙,西為管糧廳。內衙西前為經歷衙,又為吏廨,又前為司獄司。」 大門外東為申明亭、榜亭,西為寅賓館,兵燬,遺址尚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張惟養建師師堂、協恭堂、《儀》
門、譙樓六房,數月落成。推官朱應昇重建理刑廳衙。十八年,知府傅鸞祥建兩亭、執法臺,後衙為春照堂。康熙元年,復建關聖祠於儀門左,前為「寅賓館」 ,顏曰「惠好堂。」 推官顧象龍建理刑治事廳及內衙。十八年,知府李益陽重建譙樓。二十年,知府梁碧海捐銀重修。「師帥」 又捐銀八百兩修六房及獄。
清軍廳公署 在府堂之左。
理刑廳公署 在府堂之右。今廢。
管糧廳公署 在府倉前。
經歷司 舊在府右,今暫居大街民地。
照磨所 舊在府左,今暫居大街民地。
司獄司 舊在府右,今暫居治東民地。
分守道署 在府治西。嘉靖庚申,即兵備道改建。萬曆己酉,布政王志遠拓地為園,置「清美堂。」 天啟辛酉,大參潘瀾建雪臺。崇禎癸酉,少參張鳳翼重修,後兵燬。順治八年,少參楊璥重修堂署。康熙元年,知縣顏堯揆增造衙舍二十間。今暫改為副總府。
布政分司 在守道左。成化七年,知府謝省自東關徙建,後改「中軍廳」 ,今為府邑官房。
按察分司 在府治東。嘉靖庚申,以舊行察院改建。後稱「都府」 ,為兵巡道行署。今存。
行察院 在府治東。嘉靖庚申,以按察分司改建。崇禎末毀,知府林龍寀重建,仍為按察分司。副總府 ,即舊分守道公署。
中軍署 :原係民居,今暫改「中軍廳。」
醫學 舊在治前
陰陽學 「舊在治後。」
僧綱司 在報恩寺內
道紀司 ,在紫極宮內。
預備倉 在府倉側。舊為積穀之所。先時積穀不下萬石,以為備荒、賑飢之用。明季燬。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府傅鸞祥捐積備賑。康熙十九
年,知府梁碧海捐穀一百石。二十年捐穀二百石。二十一年捐穀一千二百石。二十二年捐穀一百石。以上積穀一千六百石外,捐給民牛種。通判余啟騰于二十二年捐穀二十石,并存倉。養濟院 在城西關。兵燬,康熙二十年,知縣張起鶤即舊址捐建房屋,以給孤貧。
濟生局 即古「惠民藥局」 ,久廢。明崇禎十一年,知府陶珙復建。
漏澤園 在府城南六里。崇禎九年,參議張鳳翼置。
義塚 一在城東五里牌,萬曆三年置。一在城西半里,天啟三年置。一在城東五里,崇禎十一年置。一在城西教場坪。一在城南寶塔嶺。一在城東東塔嶺。一在城南九十里田心鋪,順治十年置。一在城東五里羅家山道北,康熙八年,知府傅鸞祥置。
邵陽縣治 在城北正街,宋大理卿李傑晝錦樓故址。明洪武初,改建縣治。成化間,知縣滕弘增修。嘉靖中,知縣劉天兌重修。中為「節用愛民。」
堂前為雨亭、露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為大門,為屏壁,為「申明亭」 ,後為子惠堂,又後為知縣衙,東為縣丞衙、主簿衙,西為典史堂,左右為六房,又東為寅賓館,為福德祠,西為讀律所,又西為獄。崇禎末毀,止存正堂三楹。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楊演「修復吏舍。」十五年,知縣濮
萬鎰,造湖南《名邑坊》於頭門。十八年,知縣顏堯揆重修正堂,建寅賓館、福德祠,又建羈候所,其後衙焚燬殆盡。知縣楊演重修正堂三楹,內室五楹,顏堯揆又增修焉。康熙十八年,潰寇西上,縣正堂、庫廨、六房、儀門俱毀。知縣張起鶤捐俸庀財,鳩工重建五楹,庫樓三楹。六房、儀門日漸修復,并內衙堂室。縣丞趙勉周以廳事卑下,水積為壑,捐俸重建。典史張禹錫重建「贊治廳」 三楹,內室三楹。
隆回巡檢司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洪武五年立。嘉靖二十二年,道、府委照磨重建。
紫陽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司屬武岡巡兵,領邵陽縣工食。
洪橋公館 東四十里至長沙府路。
楮塘公館 東九十里至長沙府路。
官橋公館 東四十里至衡州府路。
檀木公館 東八十里至衡州府路。
車塘公館 西六十里至武岡州路。
蘭橋公館 西九十里至武岡州路。
黃塘公館 西南七十里至新寧路,「屬武岡州。」 新田公館 北四十里至新化縣路。
「陰陽學 」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俱領於府。不更設
預備倉 原在太平巷,燬;今改於縣治。
皇清康熙年間,共積穀六百五十石,貯倉備賑。
東倉 在羅漢陂
南倉 在石橋頭
西倉 在秋田
北倉 在隆回四都,地名「田心。」
紫陽倉 在紫陽
佘田倉 在佘田鋪。以上六倉,今無存。
外州縣
城步縣治 。明弘治十七年,知縣林宗、典史戴忠任建。正德間,吳轍修。中為正堂,為抱廳,為牧愛堂。知縣衙,東為典史衙。堂左角為庫,東為幕廳,右為龍亭。庫前露臺、甬道、戒石亭,兩序為六房、糧房、承發房,前為儀門。嘉靖庚戌,知縣胡自化重修。門左福德祠,門右為獄,中為大門,上為譙樓,前為申明、旌善二亭。庚申,廣賊踰城劫庫,知縣胡寀申允重修。萬曆戊戌,諶廷錦創修譙樓,改為大門,撤居民房,擴屏壁為坊,平街上建鐘鼓樓。萬曆甲寅,知縣王察復移樓於南街。
皇清知縣趙良橒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門內。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門內右邊。
預備倉 原在城北一隅。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胡夢珍即倉前餘地可建倉廠,酌申將本倉移與際留倉,并列兩倉。康熙十九年起至二十二年知縣王謙共捐穀一百五十八石,存留備賑。社倉三所 ,在真良石、井岩三處。
義倉四十四所 鄉城間置,今俱廢。
養濟院 在治北,知縣胡自化建。萬曆乙卯,知縣汪察復建。屋三間。
「漏澤園 」 一在新開田,一在打牛坪,一在獅子岩。
新化縣治 。宋熙寧五年創,紹聖間復遷。元季兵燬,明洪武初年,知縣張原善即舊址修建。九年,知縣孔克烈始建譙樓。景泰元年復燬,知縣孫子固、縣丞譚鏡重建。嘉靖、萬曆間,知縣羅柏、「利賓、姚九功相繼修拓,規制大備。」 基址南面大街,北抵城牆,東抵儒學,西抵玉虛宮。南北長五十丈,東西闊四十丈。正堂三間,穿堂三間、後堂三間左右庫兩間,今存。右東幕廳三間,西軍冊房三間,俱存址。東為吏戶房,為禮房,為承發房;西為兵刑工房,為架閣房。
皇清順治間,知縣陳九鵬因南倉支給不便,暫移倉
於兩序。十六年,知縣于肖龍以兩序上一截仍為六房,下一截仍立倉。後為知縣衙,西為主簿衙,存址。東為典史衙,儀門左為土地祠。祠前為寅賓館。儀門右為犴獄,前有譙樓三間,知縣張際龍建。左為旌善亭,後改陰陽學。右為管糧衙址。天啟間,捕衙屏牆外空地,奉文變價。
布政分司 在縣西大街北,即書院故址。成化元年,知縣浦軫創建。嘉靖十七年,知縣羅應元改為布政分司。崇禎六年,以地僻久廢,奉例變。
價充餉,今為民房,惟「按察司」 仍舊。
按察分司 在縣西大街北。洪武三年,知縣張元善創建。崇禎七年,知府謝省重建。嘉靖十五年,知縣利賓繼修。基址東南北長二十三丈五尺,東西闊十丈五尺。
長鄄巡檢司 在永寧一都。洪武六年創設,十六年奉文裁革。
蘇溪巡檢司 去縣北一百里。洪武六年,縣丞張初建,後圮。成化二十二年,巡檢李峻重修廳宇、廂房、役舍、吏廨、儀門、譙樓俱備基地。南北長二十四丈,東西七十七丈。西自龍王橋,東至蕭公廟巡司之外,俱為官地,聽客民賃住。每年徵納租銀四兩二錢,作修理茶稅官房支用。茶稅官廳 在蘇溪巡檢司左。嘉靖二十二年,本縣主簿周經奉分守《道文》建,立官廳一所,統收茶稅。門堂、寢室、廂房俱備,自後委官蒞焉。稅課司 在縣東。洪武三年創設,今已裁革。陰陽學 在縣治中大街「舊預備倉右。洪武十八年設官。天啟年間改置譙樓之右。」
醫學 在縣治西大街北,玉虛宮左。洪武三年設「惠民藥局」 ,本縣帶管,洪武十八年設官。即百戶傅才遺下住房三間,建為醫學。今廢,基址尚存。
僧會司 在承熙寺。洪武十五年創建。
道會司 在玉虛宮,洪武十五年設。
預備倉 在城東大街。明洪武年間,知縣馬學炯創建。積貯稻穀,以備荒歉。成化七年,遷城隍廟右,知縣吳春鼎建,郭麟、羅柏、梁建,辰繼修。嘉靖間,知縣利賓、主簿馮翱重建。廒二十四間。萬曆十五年,知縣姚九功建廳三間,地東西廣九丈,南北長十二丈。康熙十一年邑饑,撫院盧以湖南被災已甚,具題奉。
旨發賑。二十二年,知縣王國玉捐穀四百二十石,存
倉備賑
東西南北預備倉 共十九所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雷沖遵奉都御史馬馴建,今俱毀。養濟院 在城隍廟小巷西。洪武十五年,縣丞徐照創建。嘉靖間,知縣梁建辰修。
武岡州治 舊治當州城正中,本宋武岡軍治故址。明正統間,岷恭王奏改藩府,以「元妙觀」 為今治,制度咸備。中為中堂,左右為庫,後為穿堂,又後為平易堂,為州衙,其東為同知衙,為捕衙。崇禎初裁,改為捕正衙。前為臺,中為甬道,道中為戒石亭,東西序為六房,前為儀門。中大門東西為角門,左為福德祠,右為狴獄。儀門,前為大門,門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前為屏壁,壁外即城門、譙樓。崇禎末皆燬,惟存正堂。
皇清知州吳從謙前後次第修建州同敖翮、吏目周。
國禎協力新其衙舍,悉復舊觀。
布政分司 在州治左
按察分司 在「報恩寺右。」
石門巡檢司 ,去州南六十里。
峽口巡檢司 ,去州北一百二十里。
紫陽巡檢司 ,去州東一百五十里。
蓼溪巡檢司 ,去州北七十里。
南關公館 後改「千戶所。」
西橋公館 ,去州東九十里,至寶慶府路。紫陽公館 ,去州東一百五十里。
山口公館 去州西四十里至靖州路。
醫學 在南關內
陰陽學 在南關內
僧正司 在宣德門外東塔寺。
道正司 ,在城東,關五岳宮。
《鄉約》所 在城內,四關,四所二十八里各一所。預備倉 在城東南,因跨江水患,明知府宋純仁遷州門兩腋,翼為二十四間,今遷宣鳳樓後,頗為亢爽。康熙十一年,知州崔爾瞻捐銀買穀二千二百四石四斗,發賑飢民二千四百名口。二十年,知州羅守疆共捐穀三百八十石,存倉備賑。
廣平倉 在州二門左,今亦遷宣鳳樓後。社倉二十八處 在城、儒林、萬安、安樂、龍居、長溪、紫陽、永豐、龍江各鄉,今俱廢。
養濟院 去城南江岸一里,萬曆五年燬,知州吳從謙徙於州治之左。
漏澤園 在城東五里
義塚 :一在城西苦株腳後;一在安樂堡後,新寧縣治 。景泰辛未,知縣唐榮徙建。弘治、正德間,知縣相繼增修,中為正堂,左右為庫,後為燕堂、知縣衙、水亭。正堂東為贊政衙。萬曆乙巳,知縣沈文系、典史趙嘉棟建,旁為典史衙,西為
邦本堂以藏板籍。堂前中為露臺、甬道、戒石亭兩序為六房九間。前為儀門;門右為福德祠,為吏舍三所;左為龍亭,為庫,為獄,為吏舍一所。庫前為寅賓館,萬曆辛亥,知縣袁劉芳建。又前為大門,上為譙樓。嘉靖丙寅,知縣鄭邦增修。萬曆己亥,知縣袁劉芳砌以石。外為「申明旌善亭。」 布政分司 在治西。
按察分司 在治東
靖位巡檢司 在治東九十里。
稅課司 在治前。洪武間設,後裁。
靖位公館 去治南九十里。
醫學 今廢
陰陽學 ,在治東十餘步,今廢。
僧會司 在城東寶安寺內,今新改「雲碧寺。」 道會司 在治前三清觀內。
《鄉約》所 在文昌書院前。
預備倉 七間,南三間歲久廢頹。明萬曆庚申,知縣馮福謙捐俸重建。又次第修葺東西四廠,加意積貯,以備饑饉。今見存尚未修理。康熙十一年,知縣李天秩買穀三百石零三斗,發賑饑民一千七百二名口。十九年起至二十二年,知縣劉敕忠捐穀二百二十五石,存倉備賑。際留倉三間 在捕廳。
備賑倉三十五所 五在五關,一在儒學,二十九在各村。明知縣汪紹英修,以備荒歉,今俱廢。養濟院 在治北東嶺,堂屋如制。知縣馮福謙委巡檢資秉彝重修。
「漏澤園 」 在城東厲壇後。
義塚 一縣令,彭商置;一縣令,沈文系置。
寶慶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寶慶府學 在府治西望仙山陰公館舊址。宋慶曆四年,始詔天下立學。初,邵州建學於治左,掩於牙門,左圄右庾,隘陋弗堪。治平四年,周惇頤來攝州事,遷於郭外邵水之東,為今縣學。紹興乙亥,徙入城神霄故宮。見魏了翁《周元公祠堂記》。乾道元年,知州胡華復舊處,南軒張拭記之。慶元丙辰,知州黃沃重修。嘉定十三年,知州劉保以風氣宣洩,且距城隔水,禮謁或愆,卜遷今學。元因宋舊為路學。至元五年,總官本牙失里重修。元末兵燬。明初洪武元年,同知程斗南重建。正統元年姜啟隆,景泰六年知府周天民,成化己丑知府謝省相繼拓基,重加鼎建。修撰羅倫為記。弘治己未知府李德仁,正德間知府石鳳,嘉靖間知府周思忠、劉啟東嗣修,侍講廖道南為記。嘉靖九年,始創「《敬一箴》碑」 亭於後。亭左尊經閣,右魁星樓,前為明倫堂,兩序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東為啟聖祠、教官衙,又東為各宦祠、鄉賢祠。時正殿基址後逼啟聖祠。至萬曆庚寅,守道馮露、知府李懋德、推官楊廷蘭遷建於明倫堂之前。左右為兩廡,前為儀門、櫺星門、泮池、屏壁。明倫堂右豎文獻亭,前文明坊,左禮門,門外立《太和元氣碑》。正街左右為崇聖、興賢坊,舊殿址為文昌閣,閣左射圃,閣南四教官衙、義路。東南隅為省牲所,正南為儒學門。門外官廳三楹。戊申,徙泮池櫺星門內架石梁。逾年,知府冀光祚復舊制。崇禎間,推官李夢日修明倫堂、啟聖祠,改文獻亭為護學神祠。十一年,守道張天麟、知府陶珙、通判馮兆麟、推官李夢日視殿基原坐浮土,采形家言,陞進數丈,兩廡拱翼而上,儀門仍舊,櫺星門稍加高,遷文明坊於巽方,為科甲題名坊。知府陶珙《碑記》:「崇禎末兵燬,止存正殿門,廡明倫堂。」
皇清順治八年,知府馮桓、同知王琦補葺正殿十四。
年,知府張維養重修門廡。十七年,知府傅鸞祥查復學宮故地,建啟聖祠、文昌、魁星、「敬一、尊經」 等樓閣,周列以垣,塗茨丹雘,一時煥然丕新。康熙十年,知府李益陽補修櫺星、戟門。十九年,督學蔣允修捐金修砌泮池。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以十八年兵燹,毀拆居多,捐金數百兩,修補文昌、啟聖、敬一亭閣,重葺廟殿諸所闕略,委教授杜士英、訓道鄧士元殫力建修。知縣張起鶤認建「鄉賢」 、「名宦」 二祠,未就,府廳各捐有差。濂溪書院 在城東東山。宋紹興甲寅知州潘
燾建周元公,朱晦菴熹「記。」 教授梁士英重修,魏鶴山了翁記。明嘉靖壬子,參議楊逢春即寺前隙地改建景濂堂,祀周元公先生,為濂溪書院,倡明聖學,逢春記之後為太守謝省祠,劉邦寀《記》。又前左為郡丞蔡中孚祠,尚書李騰芳「記。」 二公皆以理學顯,故附祠焉。崇禎末燬。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張惟養、知縣濮萬鎰重《建。康》
熙元年,知縣顏堯揆增修門窗垣壁,設龕置主。五年,知府傅鸞祥增修祠後白衣菴以護祠。又允紳士呈請,改建故殉節鄉紳劉孔暉祠於書院之左隙地,額曰「忠孝祠。」 十一年,知府李益陽倡建講堂於前,規模弘備。
愛蓮書院 在府倉右,即周子觀蓮處。舊為希濂堂。崇禎戊寅,知府陶珙即希濂堂後再為堂三楹,增祀張無垢九成、朱晦菴熹、陸子壽九齡。合周先生為四先生祠,扁曰「過化儒宗。」 左右為號舍四間,自為《記》。今圮。移四先生祠於東山書院。十六年,偏沅撫院李乾德題建忠節祠,祀殉節鄉紳劉孔暉於池左。
城南書院 在城南七里桃花洞。明嘉靖丁巳,參政李萬實建。
希濂書院 即「東山書院」 ,前新建。
義學 康熙八年,巡撫湖廣偏沅等處地方都御史周召南令郡縣并建義學,遴諸生肄業其中,時加考課,造就人才。本府知府具詳請孫可望行宅改為義學,奉批允額其堂曰「儲英。」 吏部左侍郎高珩為記,立碑於二門左。
義塾 康熙二十年,通判余啟騰用價置買東城外青龍橋右住屋三間,又買劉源昌鋪地三間,創置義塾,遴諸生教訓民子弟,歲給館榖廣儲。社學 在城內大街。
愛蓮池社學 在府倉場。明嘉靖丁巳,知府郭學書建。
龍橋社學 在東關
武衛社學 在西關。明嘉靖癸卯,同知陳疏建。學田 一。南門學田五十畝。
一、寶慶教授嚴泰率諸生段文岳等,請以濠田餘地為學田。計田五十畝四釐,西南計四十三畝五分六釐,東北計六畝四分八釐。歲計租六十二石。
郡邑歷奉分守道朱南英、知府黎民範等各捐俸共銀七百八十二兩三錢八分零,發縣置買,并各居民告捨斷入學田共二百四十畝零一分三毫,額納租穀三百四十三石六斗五升。每五石秋成折價一兩,共租價六十八兩七錢三分。
一、用價十五兩三錢五分。買民賀國梓,土名磨石橋,大小九坵,苗四斗二升四合,糧米一斗一升一合四勺。每年納租六石。
一、用價五十六兩,買民連十二土名「狀元洲」 田塘大小一十九坵,苗一十二畝六分,糧米三斗九升,納租二十四石五斗。
一、用價一十四兩,買民鄧朝陽土名大井邊熊家沖田大小五坵,苗四畝三分一釐,糧米一斗三升二合,納租七石。
一、用價二十三兩三錢,買民劉應選,土名「三里橋千禾沖」 田大小十五坵,苗六畝,糧米一斗四升,納租十一石。
一、用價三十五兩四錢四分二釐,買民覃耀樓土名「大源沖」 田大小十一坵,苗九畝糧米一斗五升五合,納租十三石。
一、用價四十四兩五錢。買民劉思奇,土名「雞公塘」 田大小一十七坵,苗八畝一分三釐,糧米一斗七升,納租十三石。
一、用價十五兩四錢。買民胡順華,土名「開元觀」 並曾家門首田大小六坵,苗五畝三分三釐一毫,糧米一斗,納租五石三斗。
一、用價二十五兩五錢六分,買民胡宗明水北江曾家門首田大小四坵,苗五畝六分八釐,糧米一斗六升,納租八石五斗。
一、用價五十七兩九錢,買民高勉土名水口石壩邊等田,大小十九坵,苗十二畝五分,丈過七畝七分,塘三口,苗四分八釐,共糧二斗二升八合四勺,納租十石。
一、用價九十一兩七錢四分七釐八毫。買民王永傑土名「橫沖」 田大小十三坵,塘四分,苗一十七畝六分,納租十一石。
一、用價一百零二兩,買民徐子貴土名馬田沖田大小二十坵,苗十七畝,糧米五斗一升。每年納租三十二石。
一、用價四十一兩零一分五釐買民張一俸土。
名王家沖田塘一十六坵,苗九畝六分,糧米一斗五升。每年納租二十石。
一、用價三十五兩三錢六分二釐五毫,買民金用,土名「羅氏橋」 田塘三十畝,糧米一斗五升,每年納租十三石。
一、用價一百四十七兩三錢五分二釐,買生員謝世芳土名「鶴田」 、金埠灣田塘三十畝,糧米六斗九升。每年納租三十五石五斗。
一、用價二十兩買民龍鳴鳳土名「爛田」 基田四畝五分,糧米九升,每年納租六石五斗。
一、用價五十三兩四錢二分。買民徐祿土名「牙塘」 田十一畝,糧米三斗,納租十五石八斗。王永傑《告斷》土名「董塘」 ,屋後橫沖田三畝五分,抵還原多領糧米七升,納租五石。
一、余世魁捨田四畝,土名「公沖」 ,納租五石。一、民王鳳儀田三畝六分九釐六毫,土名「王沖」 ,納租五石。
一、民李矩天田五畝三分,土名「羅塘沖」 ,納租五石。
一、民范嶺田二十五畝,土名「楊家沖土公沖」 ,納租二十五石。
一、民徐自在田八畝,土名「鄭家沖」 ,納租十一石。一民熊周田八畝,納租十三石。
一、民趙天香田十三畝,納租十六石。
一、民鄧祖鼎田二畝六分,丈過二畝,土名「雞沖山」 ,納租三石。
一、民蕭鳳儀田四畝二分,塘三分,土名「湖雞沖」 ,納租五石。
一、民馬訓田,一畝丈過四分五釐五毫,地名「古廟上邊」 ,納租一石。
一民吳國成田六畝,地名「堤基邊」 ,納租六石。一民雷和尚田三畝,土名「桃花洞」 ,納租一石。崇禎三年,督學副使蔡官治捐俸置田五十畝,入書院左,祠祀郡丞蔡中孚。
十二年,分守右布政張天麟等查出府倉羨米五百四十餘石,變價置買「楊登元土名藥鋪田五十畝,糧九斗零。每歲鄉試之年,將三年租價撥給兩庠應試諸生,以助卷資,不得冒支別用,以致乾沒。」
學基 南抵府前大街,北抵縣前大街,東抵大打線巷,西抵馬家巷。
學廛 :府學左側,鋪地三十六間。每間每歲納地租銀六錢。計地南自關帝廟起、北至德政亭止,共七十二弓。
一啟聖祠敬一亭後鋪地二十七間。西自馬家巷口起、東至德政亭止。
一北門內錦衣坊對面、「坡左鋪地二間。坡右鋪地二間。」
一、「東關外鋪地六間半。」
邵陽縣學 ,「邵為附郭。先時學統於郡。元大德間,知縣溫淵即周敦頤遷州學故址創建。至元丁卯,伯顏不花復修。元末燬。明洪武十三年,知縣薛德中重建。宣德二年,知縣何永芳重修,薛文清《瑄》《記》之。」 正德丙子水圮,知府石鳳遷城內。府倉場,宋州學舊地。嘉靖乙卯,參議陳鎏、知府郭學書遷復原所。庚申大水,又圮,知縣鄭守矩重修,皆南向。隆慶戊辰,僉事張子仁採紳士西向之議,檄署縣令通判鄭嘉猷出儲羨區畫廟廡堂齋。一轉而西,惟民居前堵江流尚隔。萬曆乙酉,知府胡楩、知縣趙維紳出俸買民居數十武,并拆江樓,豎石坊額曰「洙泗源流」 ,一時弘敞。盡制崇禎末兵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推官朱應昇改向重修,中為《大成》。
殿,前為戟門,左右兩廡。逾年落成。又明年,同知蕭嘉熙繼建櫺星門。康熙元年,知府傅鸞祥建樹屏壁。二年,知縣顏堯揆建明倫堂。七年,知府傅鸞祥、知縣蔣其昌復允諸生請,采形家議,仍遷廟及戟門、兩廡還西,作甲庚兼寅申向。十九年,知縣張起鶤捐俸續修。又捐拆舊衛堂廳三棟,歸學,重建明倫堂及啟聖祠。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捐俸二百兩,通判余起騰、知縣張起鶤前後合捐材匠銀兩。方議大行鼎建櫺星門、魁星樓及所未備。
學廛二間 ,在城內倉場。
外州縣
城步縣學 舊在縣治左,明正德丙子開設。辛巳知縣藺澤、嘉靖壬午知縣吳琠繼成。庚戌知縣胡自化增修。隆慶壬申知縣李之達重修。萬曆癸巳廟圮廢,知縣元宗、孔鼎新修葺。甲辰知縣胡夢珍、己酉知縣竹密相繼重修。甲寅知縣汪察相度城西南隅地,「在漢為諸葛城,元為儒。」
林書院申請遷建廟廡,門壁堂亭俱備。
皇清康熙十七年,為逆盤踞學宮,悉燬。二十年,知府
梁碧海捐資一百兩,通判余起騰捐資三十兩,知縣王謙陸續捐銀四百兩,訓導尹湯簡捐俸十兩。重建廟一座,文昌宮一座,啟聖宮一座,兩廡六間,尊經閣、「名宦、鄉賢」 、「櫺星」 、戟門各一座,規模大備,遐方文教一新。
儒林書院 在城南,創自元至正。《學錄》趙長翁有記。明朝廢為巡檢司,屬武岡州。後既設縣,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元宗孔復立於隘頭山。社學一所 ,在縣西。
新化縣學 在縣治東。肇自宋熙寧五年章惇開復梅山,始建學於邑之西南隅。紹聖初,遷治於白沙之白石坪,學亦隨徙,尋復舊。元因之。至正末燬。明洪武三年,開復學校,知縣張元善即治西濂溪書院遺址創建。景泰改元,復燬。景泰五年,仍建於西南隅舊址。成化七年辛卯,知府謝省視學僻陋,請諸巡撫都御史吳琛以治東城隍廟遷建,蓋四處,五遷而後為今學焉。侍講楊守陳《記》。成化庚子,同知劉錡重修,始創銅、錫祭器。乙巳,知縣雷沖為立石記焉。復加廣拓。歷嘉靖、萬曆間,知縣梁建辰、利賓、余傑、姚九功次第增修,後以歲久傾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于《省龍》、教諭周澤長重建「基。」
地。南抵大街,北抵城垣。東、中抵居民李茂地,東南抵安朝綸地,西抵縣牆,西南抵李政地。南北長八十二尺,東、中闊三十三丈五尺,臨街東西闊一十三丈九尺。內東一段,南抵安朝綸、張宗界,北抵城,長三十三丈,周繚以垣,中為廟三間,兩廡各五間,戟門五間,櫺星門三間,前泮池,右儒學門,後明倫堂,東進德齋,西修業齋。東西號舍七間,左育才門,右拔秀門,堂後教官衙,左右分教衙。康熙十二年,知縣甯誥見學宮湫隘,欲倡眾修建,因亂而罷。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捐資二百兩,行縣修補。
射圃 在縣後東北隅。嘉靖間,知縣羅柏立「觀德亭」 三間,空地百餘步。
文昌書院 在崇陽觀左。知縣余傑立,姚九重修。嘉靖間,合周濂溪先生同祀於此。
濂溪書院 「在縣治西大街。宋周惇頤以駕部員外郎攝邵州事。首重學校,屬邑皆立書院,訓誨後學。元廢。明嘉靖間改建布政分司。崇禎八年奉例變價充餉。」 今存其名。
社學 一在東門城內大街北,今廢。一在西門城內分司右,崇禎八年奉例鬻為民房。
鄉學 知縣林培建,「每都擇勝地創立二十一所,每月親臨考課,士多鼓舞。」
義學 康熙七年,奉偏院周憲檄,知縣于肖龍即按察司舊基建。
學田 ,一在青峰沖井口,一在門首,一在棗樹下,一在五家沖,共二十二畝五分。元至順元年,邑民王慶叔、婁得中統鈔六十錠,出買本學耕管。府學教授方大年記之。永樂以下居民據占。成化七年六月,知府謝省清復。天旱折價,年豐納穀。嘉靖八年,知縣梁建辰復查出。後仍為民有。今《志》之存舊址也。明隆慶四年,續置學田一處。知縣李珩奉文詳允置買,坐落石、馬三都,地方南沖,計田五十四畝,給民謝成豹等佃耕。初年定租銀一十九兩,節奉守道、學道批詳議減。今每年納租十兩,以周貧生婚喪薪水等費。舊志、《府志》節奉批詳,定租七兩。
武岡州學 在州城南,後倚鼇山,前俯溪水,左鑰重關,右聯奇石,即宋軍學基址。初,崇寧丙戌置武岡軍,建學宮於宣恩門外。紹興戊午遷今所,知軍何季羽增修,轉運鄧均記。嘉定間,知軍史彌寧、王可大。景定間,知軍趙希邁先後重修。咸淳二年,知軍楊巽於明倫堂後建奎文閣,提刑文天祥記。元為路學,至正末兵燬。明洪武初仍舊址。景泰丁丑知州伍芳,成化中知州李復初重修。弘治庚寅知州劉選,嘉靖己丑知州劉錦,癸巳知州袁煥,戊午知州黃炯,萬曆甲戌知州宋純仁、丁未知州汪源達,或增或修,相繼增葺。中為大成殿,旁為兩廡,前為戟門、櫺星門、泮池。廟後啟聖祠,左右名宦、鄉賢二祠翼焉。為號舍二十四楹,尋二祠廢。萬曆二年,知州宋純仁重建於兩廡之側。明倫堂初在溪北,洪武丁未,千戶所陶文因建譙樓,奏改溪南。弘治庚戌,復遷於廟後左址尋遷右,尋又遷舊址。知州侯世延重建。
皇清順治庚子,知州吳從謙重建,郡人潘應斗《記》。《康》
熙二十二年,諸生請於撫院韓世琦改遷。
文廟「於城內。」 撫院韓捐資五十兩,知府梁碧海捐。
資二百兩。通判余啟騰捐資百兩,知州羅守疆損資百兩,協力鼎建門廡、堂齋、亭閣、號舍,次第興舉。
諫議書院 在紫陽山中,宋諫議周儀讀書處,今石室尚存。明成化中,都指揮周斌重建。鰲山書院 在學內右群石中,祀周、程、張、朱諸先儒。明嘉靖壬戌,同知蒙大賚昌應時先後修舉,集庠之秀彥為文會,郡太守陸東有記。社學 在城西二十八里各一,共三十三處。萬曆乙亥,知州宋純仁建。今俱燬。
學廛 在學左空地及櫺星門外。左至四牌樓,右至儒學舊門及儒學街外一帶俱有鋪屋,四季納租入官。今俱燬地存。
學田 龍潭田,六斗,龍口塘田,六石八斗,赤塘田,二石二斗。明隆慶乙巳,岷王玉谷捐俸銀一百一十兩,買民龍廷表赤塘田二十二畝。州守蔣時謨有記。每年納租穀六十三石六斗六升,銀六兩三錢六分六釐。
黃茅田,八斗,南路田二斗五升,七里橋田二斗五升,林家沖田三斗五升,文貴田六十三畝八分九釐八毫,并清出田在內,此及下五項,俱在《吳州守崇節碑記》。
白塘田五斗,鍾楚衝田二畝,謝阿何田五畝,羅開八田一畝九分,何其信田塘一十六畝,蕭禮田六畝三分二釐。
新寧縣學 在舊治東北一里。始自宋紹興元年,即金城村為治,而學建焉。元因之。延祐二年,達魯花赤童帖木兒重修,教授張圖南「記。」 至正兵燬,明初於舊址重建。正統己巳,猺變廢圮。景泰辛未,從今治,隨建學宮於治東。成化癸巳,僉事蕭祺拓基增建。正德丙子,知縣李華改遷於郭門東上坊橋左。嘉靖戊午,知縣孔弘化復遷縣右崇教宮。萬曆甲申,知縣彭商英遷金城村。戊戌,知縣章應韶遷城陂上,形勢弗利。天啟癸亥,知縣馮福謙采諸生議,復明初舊址,形勢煥然改觀。中大成殿,旁兩廡,前戟門、櫺星門。廟左明倫堂,兩序「居仁」 、「由義齋」 ,前為儒學門,後啟聖祠,右敬一亭,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學左建文星樓,并遷寶安寺於龍砂,以培風氣。明末俱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崔琦、署印訓導李上苑重建。
康熙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捐銀五十兩。通判署縣事捐銀五十兩,行學修補。
社學舊二所 ,四遷學與民兌地,今建於學左,凡三間。
義塾 通判署縣事余啟騰,用價買民地建學田 ,土名「小麥」 田僧海宗共租一百二十石;鄧應洪租六石;李宗榮一石二斗五升;權應貴、宗聖田共租五石,收糧入僧海宗戶。顏宣絕戶田二十畝,租二十石。通共學租一百五十二石二斗五升。。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